展现的另一种形式是:**演讲**。其实作为程序员出身的我,演讲水平非常有限,但在职业发展与成长的道路上,演讲却是必经之路。所以,我确实有比较系统地思考和琢磨过演讲的价值、效果以及提升的方法,现在我将其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的成长或者职业道路有所帮助。 ## 一、价值与效果 写作的展现,是一种广度路线,产生间接、长尾效应;演讲的展现,是一种深度路线,产生直接、深度连接。 为什么说写作是广度而演讲是深度的?过去几年,我读过很多的文章、书,但还能记得住只言片语的都非常少。即使当时一些给我非常多启发与触动的文字,如今也只能记得当时触动的感觉,却忘了触动的内容。但好些年前,我参加过几次行业大会,有那么几场演讲,现在回想起来,不仅记得当时深受启发的触动感,甚至还能记得当时的内容。 这就是演讲带来的深度效应,它的现场感更立体,有助于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持续发挥影响的时间也超过了文字。 演讲的现场立体感带来的深度效应,也只能留在现场。即使我们把整个演讲过程录制成为视频,观看视频的过程也会损失很大一部分深度影响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去看现场演唱会的原因。 所以,演讲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这样的深度效应。但现场感并不一定带来深度影响,也可能是把人 “催眠” 了。那如何发挥好演讲的效果呢?这里我就先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悟。 ## 二、经历与感悟 成长路上,终究会遇上演讲;从没遇上演讲的程序员,可能天花板就会比较低。 作为程序员,我的第一次演讲经历,当然是技术分享,团队内部的。如今回想,第一次分享暴露出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材料准备时发现 PPT 技能太差,想展现的内容做出来的效果太挫;现场讲的时候容易跑偏或者陷入细节,整体节奏失控;想表达的内容太多,信息量过大。这些问题都导致第一次演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后来再有技术分享的机会时,我已经开始写作了一段时间,发现写作实际对演讲是有帮助的。写作和演讲的共通处在于:内容、观点、信息传递的目标都是要考虑的,只是最终的表达形式不同。而且因为写了不少东西,也反而获得了更多的技术分享机会。 从业这么些年,经历了从线上到线下,从组内到部门,然后再到公司或行业级的不同规模的分享演讲,挑战并不一样,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场感的压力不同。而且除了分享式的演讲,还有另外一种汇报式的演讲,如:晋升述职。 技术分享,一般时间会长一些(一小时左右),而晋升述职,时间则要短很多(十分钟左右)。前者的压力来自对象的规模,后者的压力来自对象的角色。 而不同时长的演讲,准备的方式也不太一样。时间长的演讲,准备的内容就多,要精确地讲好这么多内容是一个挑战;而时间短的演讲,内容不多,但就需要合适地挑选和裁剪,并且精确地传递,这又是另外一种挑战。 那对于不同的演讲类型,有通用的准备方法吗?下面我们尝试梳理下。 ## 三、准备与发挥 一场演讲,包括前期准备和现场发挥两个阶段,而前期充分的准备是现场良好发挥的基础。 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演讲论坛 TED,它上面的演讲,即使仅仅是视频,很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传播范围也很广。它的演讲者通常是一些知名人士或至少是业内影响力比较大的人物。 我一开始以为他们本身就已经是很好的演讲者了,但后来了解到他们为了参加 TED 短短十来分钟的演讲,需要全力以赴地投入以周为单位的时间。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去 TED 演讲时,为此全心投入准备了整整六周。 那前期可以准备的内容有哪些?我梳理了有如下维度: ### 1. 框架 演讲的框架和程序的架构有点类似,一般我都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设计: - **目标**:本次演讲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 **听众**:本次演讲的受众是哪些人? - **重点**:本次演讲要传递的关键点有哪些? 那么一场技术分享的框架线,可能有如下: - **引出主题**:结合目标与听众来确定。 - **自我介绍**:让听众了解你,证明你有资格讲这个主题。
  • **重点结构**:每一个关键点的分析、讲解,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