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倪朋飞。
上一节,我们探究了网络延迟增大问题的分析方法,并通过一个案例,掌握了如何用 hping3、tcpdump、Wireshark、strace 等工具,来排查和定位问题的根源。
简单回顾一下,网络延迟是最核心的网络性能指标。由于网络传输、网络包处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网络延迟不可避免。但过大的网络延迟,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
所以,在发现网络延迟增大的情况后,你可以先从路由、网络包的收发、网络包的处理,再到应用程序等,从各个层级分析网络延迟,等到找出网络延迟的来源层级后,再深入定位瓶颈所在。
今天,我再带你来看看,另一个可能导致网络延迟的因素,即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缩写为 NAT。
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 NAT 的工作原理,并弄清楚如何优化 NAT 带来的潜在性能问题。
## NAT原理
NAT 技术可以重写 IP 数据包的源 IP 或者目的 IP,被普遍地用来解决公网 IP 地址短缺的问题。它的主要原理就是,网络中的多台主机,通过共享同一个公网 IP 地址,来访问外网资源。同时,由于 NAT 屏蔽了内网网络,自然也就为局域网中的机器提供了安全隔离。
你既可以在支持网络地址转换的路由器(称为 NAT 网关)中配置 NAT,也可以在 Linux 服务器中配置 NAT。如果采用第二种方式,Linux 服务器实际上充当的是“软”路由器的角色。
NAT 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地址转换。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NAT 可以分为三类:
静态 NAT,即内网 IP 与公网 IP 是一对一的永久映射关系;
动态 NAT,即内网 IP 从公网 IP 池中,动态选择一个进行映射;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 NAPT(Network Address and Port Translation),即把内网 IP 映射到公网 IP 的不同端口上,让多个内网 IP 可以共享同一个公网 IP 地址。
NAPT 是目前最流行的 NAT 类型,我们在 Linux 中配置的 NAT 也是这种类型。而根据转换方式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 NAPT 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源地址转换SNAT,即目的地址不变,只替换源 IP 或源端口。SNAT 主要用于,多个内网 IP 共享同一个公网 IP ,来访问外网资源的场景。
第二类是目的地址转换DNAT,即源 IP 保持不变,只替换目的 IP 或者目的端口。DNAT 主要通过公网 IP 的不同端口号,来访问内网的多种服务,同时会隐藏后端服务器的真实 IP 地址。
第三类是双向地址转换,即同时使用 SNAT 和 DNAT。当接收到网络包时,执行 DNAT,把目的 IP 转换为内网 IP;而在发送网络包时,执行 SNAT,把源 IP 替换为外部 IP。
双向地址转换,其实就是外网 IP 与内网 IP 的一对一映射关系,所以常用在虚拟化环境中,为虚拟机分配浮动的公网 IP 地址。
为了帮你理解 NAPT,我画了一张图。我们假设:
本地服务器的内网 IP 地址为 192.168.0.2;
NAT 网关中的公网 IP 地址为 100.100.100.100;
要访问的目的服务器 baidu.com 的地址为 123.125.115.110。
那么 SNAT 和 DNAT 的过程,就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你可以发现:
当服务器访问 baidu.com 时,NAT 网关会把源地址,从服务器的内网 IP 192.168.0.2 替换成公网 IP 地址 100.100.100.100,然后才发送给 baidu.com;
当 baidu.com 发回响应包时,NAT 网关又会把目的地址,从公网 IP 地址 100.100.100.100 替换成服务器内网 IP 192.168.0.2,然后再发送给内网中的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