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cheetahlou/CategoryResourceRepost.git
synced 2025-11-17 14:43:42 +08:00
del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164
极客时间专栏/geek/体验设计案例课/课前导读/01 | 当别人说产品体验不好的时候,他在说什么?.md
Normal file
164
极客时间专栏/geek/体验设计案例课/课前导读/01 | 当别人说产品体验不好的时候,他在说什么?.md
Normal file
@@ -0,0 +1,164 @@
|
||||
<audio id="audio" title="01 | 当别人说产品体验不好的时候,他在说什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3/e6/03085ebd537c7dca23cfe3f4799ef6e6.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炒炒。
|
||||
|
||||
今天,是我们这个课程的第一讲,我想先和你聊一聊用户的体验这件事。
|
||||
|
||||
记得有一次 ,我的老板在工作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
||||
|
||||
>
|
||||
“这是我用过最难用的新闻资讯产品,字小、加载也慢、新闻还是几天前的。我想把新闻分享到微信群里,我也没找到入口在哪,多刷几次居然闪退了,体验真差!”
|
||||
|
||||
|
||||
老板指责的正是我们新做的一个新闻资讯模块,这老板一吐槽,各关联方马上联动了起来:
|
||||
|
||||
- 产品经理开始回溯新闻资讯的供应商,梳理新闻来源,优化现有的新闻推送机制,还马上将单条新闻分享到第三方应用纳入到紧急需求,优先级也从P2调整到P0;
|
||||
- 设计小伙伴赶紧查了老板的手机型号和操作系统,并对同类产品做了分析,还分析了用户的年龄分布,制定了字号、行距等标准规范,同时排查多种手机型号和系统的适配问题;
|
||||
- 开发小伙伴立马监控了系统的稳定性、与第三方对接的响应时效等情况。
|
||||
|
||||
你发现了吗,在这个故事中,**体验不好<strong><strong>只**</strong>是一个感受问题,导致**<strong>体验不好的**</strong>原因**<strong>却**</strong>是多方面的。</strong>
|
||||
|
||||
那么,当别人在说一个产品体验不好的时候,他到底在说什么?作为设计人员,我们怎样才能发掘出他吐槽和埋怨的背后原因呢?
|
||||
|
||||
为此,我给你总结了一个“一句话”方法:**到底是<strong><strong>谁发现了**</strong>问题</strong>,**发现的是哪种体验问题?**
|
||||
|
||||
你是不是感觉这句话也太简单了,这谁不知道呀?但其实,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接下来,我就带你一起来分析一下如何利用这句话,挖掘体验差的背后原因。
|
||||
|
||||
## 用户到底是谁?
|
||||
|
||||
首先,是谁在说体验不好?是用户。**用户是谁?用户是使用产品的人。**
|
||||
|
||||
产品可能都是一样的,但是使用产品的人却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消费偏好都不一样。
|
||||
|
||||
比如说,我们现在给一个老人送一台最新款的华为Mate xs 5g折叠屏手机,他会说:这不好用,还不如我花59块钱买的纽曼老人机呢!老人机字大、声音大、充一次电用一个星期,还是按键的,按一下响一下,有手感,特别得劲儿。
|
||||
|
||||
这位老年用户说的华为Mate xs的体验不好是真的吗?是真的。
|
||||
|
||||
在这个老年用户面前,59元纽曼老人机的体验确实大大好过于19288元的华为Mate xs 5g折叠屏手机。但换一种说法,华为这款手机的目标用户也并不是这位老人。
|
||||
|
||||
所以,虽然我们无法生产让人人都满意的产品,但是我们却可以让一类人满意,而这一类人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有的时候,不是产品不好,只是用户和我们的产品不适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个结论,**我们定义目标用户,应该要以我们所处的行业为边界,立体地去刻画一类人。**
|
||||
|
||||
**然后在体验设计的时候,我们要确认,我们的产品是不是符合这类人的整体消费偏好。**
|
||||
|
||||
什么是整体消费偏好?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属性部分:
|
||||
|
||||
- 整体消费偏好=核心属性+向往及偏好属性。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e/ca/6e651f97c14d0dc09686c6dfd8e6c3ca.jpg" alt="">
|
||||
|
||||
其中,核心属性决定了一个自然人的底层核心属性,是在时间和际遇的长河中缓慢形成的,很难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它和向往及偏好属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最终影响用户的整体消费偏好。
|
||||
|
||||
比如说,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喜欢旅行和萌宠,男性比女性更偏爱于游戏和数码电子。不同的目标用户对同一类产品有着不同的诉求,所以,在体验设计上,就会有不同的倾向性。
|
||||
|
||||
其实,明确目标用户这件事,很多人都懂,但是很多人也常常会忽视。尤其是刚入职的新手设计师,往往想的总是怎么做出一个精美或者酷炫的设计,却忘了他的用户喜欢不喜欢。
|
||||
|
||||
## 体验如何分层?
|
||||
|
||||
拆解完用户,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一句话”方法里的后半句:用户发现的是哪种体验的问题。
|
||||
|
||||
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的时候,也许他会说,这个产品哪里体验好,或者这个产品哪里体验差。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体验”分个类呢?
|
||||
|
||||
虽然体验看似很抽象,但也是可以拆分的。如果你了解过体验设计,那么你可能听说过Garrett老师在2007年出版的[《用户体验要素》](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523997/)这本书。
|
||||
|
||||
在这本书中,Garrett提出了一个从五个要素自下而上地建设用户体验的观点,如今看来,这样的划分还是非常系统、专业和适用的,而我们就可以利用书中提到的五个要素,把“体验”这件抽象的事具体落下来。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6/40/367b059af5d1f6a39d8be0584d4e3f40.jpg" alt="">
|
||||
|
||||
从图上来看,这五个层次还是很好理解的。我举一个我的例子,来给你简单地说明一下。
|
||||
|
||||
最近,我在一个电商App上用积分买购物卡,一张购物卡的面值是100元。我想购买500元,就将购买数量改成了5,点击购买,订单提交成功,系统把5个购物卡拆成了5个100元的单独订单。但在支付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我决定还是先买3张购物卡。
|
||||
|
||||
等我在原有订单上选择3张购物卡支付时,发现订单不能只选择3张卡,付款300元,只能一次性付款5个订单的500元,而且,取消订单也只能一次性取消5个订单。你看,体验很不好!
|
||||
|
||||
那么,这个“体验”,主要说的是哪个层次的体验呢?因为它是在流程上对极限情况并没有考虑完整,所以这里说的是框架层体验。
|
||||
|
||||
接下来,我们试着练习一下,看你能不能把下面例子中的体验分层。
|
||||
|
||||
半夜3点,你的肚子饿了。于是,你下单了一个外卖,但是太晚了,你担心商家不接单,你就等呀等,突然,页面弹出了这么一个提示,“商家接单了”,你饥饿的心一下子就稳了。
|
||||
|
||||
在等待的过程中,你想知道外卖小哥到底去取货了没有,距离你还有多远的配送距离。这时候,你再次打开了App,找到了“我的-我的订单-查看配送”,诶,还有5分钟,你的外卖就快到了。
|
||||
|
||||
这个例子,我相信你也不陌生。很多看似日常的体验场景,也是可以分出层次的:
|
||||
|
||||
App很明显地告知你“商家接单了”,这个提示信息是为了让用户看到,用弹窗或者某种更加亮眼的配色、动效等,这个体验设计属于表现层的设计;你通过“我的-我的订单-查看配送”的路径查看配送详情,这是在规划用户使用产品的路径,所以这块的体验设计属于框架层。
|
||||
|
||||
表现层和框架层的设计还是比较好区分的,接下来我再说一个结构层相关的体验问题的例子。
|
||||
|
||||
小红书这个App,我想你应该也听说过。在小红书早期的时候,主打的是内容社交,后面随着流量的增多,希望通过流量变现,就逐步上线了商城的功能。但其信息结构上,“我的”Tab里面只包含了我的笔记、我的收藏、我的点赞等和内容相关的功能入口,但“我的订单”功能入口却被放在了“商城”Tab里。
|
||||
|
||||
所以,在小红书的“我的”Tab里面,是找不到“我的订单”相关入口的,这个结构划分就会跟大多数用户的操作习惯相矛盾。因为,依据目前一些购物类App的结构划分,订单之类的功能入口都设置在了“我的”模块里面,用户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认知和使用习惯。
|
||||
|
||||
你看,用户在小红书查找“我的订单”时遇到的问题,是不是就属于结构层的体验问题呢?
|
||||
|
||||
**在用户体验五要素中,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会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的好坏,设计师应该重点关注**。但如果想把用户体验做到更好,你还应该对范围层和战略层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
||||
|
||||
范围层一般指的是产品要包含哪些功能,并且这些功能的优先级怎样排序等;战略层一般指的是要做一个什么产品、这个产品能满足什么用户的哪些需求、要达到什么商业目标等。**它们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用户的<strong><strong>操作**</strong>体验,但是在大的方向上,也决定了用户体验的好坏。</strong>
|
||||
|
||||
当你熟悉用户体验五要素并加以运用到你遇到的每一个体验问题中,你就可以很快地定位问题的所属层次,也会很快地就想到精准的解决办法。
|
||||
|
||||
## 用户体验设计是一种底层思维
|
||||
|
||||
**用户是目标用户,体验是分层体验**。用户体验就是,你的目标客户从认识你的产品那一刻,到决定购买、使用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过来的感受。
|
||||
|
||||
所以,如果我们再一次遇到用户对产品吐槽,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
||||
|
||||
- 这个用户是我们产品的目标用户吗?
|
||||
- 这个用户在吐槽什么问题呢?
|
||||
- 他吐槽的这个问题是哪个层次的呢?
|
||||
- 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需求呢?
|
||||
- 他是不是为了吐槽而吐槽,纯粹只是刷个存在感呢?
|
||||
|
||||
分析工作做完,我们就有了一致的导向目标,各个职能就会想尽办法,把这些目标一步步拆解成可落地的执行方案,然后发挥自己的专业实力,最优化地解决问题。
|
||||
|
||||
其实,不光是处理用户的吐槽,我们还可以通过用户体验的角度去优化我们产品的现有设计。举个我最近在做的一个B端金融产品的例子,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是小微企业主。
|
||||
|
||||
当时,在拜访一个企业主之前,我们观察到这个用户在我们产品上的行为数据,只有转账、复核这种基础操作行为,也就是说,他对我们这个B端金融产品的其他功能完全没有兴趣。
|
||||
|
||||
可是,我们那个阶段的目的是希望用户能使用记账功能。于是我们试图去找企业主聊一聊,了解情况。
|
||||
|
||||
但是,他们平时的工作很多,很杂,所以一开始,这个企业主并不愿意花时间跟我们聊,后来我们观察他吃饭、喝水都比较简单,我们就买了些奶茶和零食,才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
||||
|
||||
>
|
||||
<p>我们:记账功能好用吗?<br>
|
||||
他:好,很好,挺好的。<br>
|
||||
我们:好的话,为啥不用我们产品上的记账功能呢?<br>
|
||||
老板回复说:用纸和笔记习惯了。</p>
|
||||
|
||||
|
||||
另外,我们也观察到他使用微信的一些习惯,字号设得特别大,在使用转账时会在输入金额后将手机放远一点,眯着眼睛再确认一下,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同时还会用qq群来获取商机。
|
||||
|
||||
后来,回去后,我们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
||||
|
||||
- 在结构层,优化了产品的入口,让记账功能的入口更显眼,在布局上占更大区域;
|
||||
- 在框架层,打通支付宝和微信的收支数据,引入OCR识别,用户拍一下手工记的帐,就可以综合生成自己店铺的账本清单了;
|
||||
- 在表现层,把字号也相应调大,让用户再也不用眯着眼睛远远地盯着手机看了。
|
||||
|
||||
过了段时间,我们再去调研这位用户,问他产品跟上次比起来有变得更好用吗?这次,他不再假笑说好用好用,还主动提到了记账功能,说可以帮他复盘各平台一个月的收支,简直太好了。
|
||||
|
||||
讲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想分享一下,我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将**用户体验<strong><strong>设计**</strong>这件事情变成日常的一个思维模式</strong>。我们要养成日常仔细观察目标用户的习惯,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思考模式、沟通方式等,这都有助于我们反向推动产品的设计优化。
|
||||
|
||||
用户说体验不好时,我会快速地反应,他说什么不好?为什么说不好?哪怕用户不通过语言表达,我们也要主动观察他的行为,并反哺到产品当中,帮助产品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
||||
|
||||
基于这个理念,我们提出:**用户体验设计是一种底层思维**。面对生活或工作中的所有交互,我们可以反复用这种底层思维去拆解用户、拆解体验、拆解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
||||
|
||||
## 炒炒总结
|
||||
|
||||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一个问题:当别人在说产品体验不好的时候,他在说什么?
|
||||
|
||||
为什么要先讨论这个问题?很多设计师在听到用户的抱怨和吐槽后,第一时间就是急急忙忙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针对问题好好拆解,分析问题背后的用户需求。
|
||||
|
||||
所以,我给你总结了一个“一句话”方法:**到底是谁,发现了哪种体验上的问题** ?也就是,在用户说体验不好时,要先确定他是不是目标用户,要以所处行业为边界,立体去刻画一个人/一群人。
|
||||
|
||||
其次,在体验方面,我们要通过用户体验五要素来帮助我们定位问题,找到用户说的体验不好是在说哪个层面的体验不好。这样,我们才能确定好改进的目标,拆解我们的行动,找到最优的方案。
|
||||
|
||||
最后,**用户体验<strong><strong>设计**</strong>是一种底层思维</strong>,我们要将用户体验这件事变成日常的一个思维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用户、拆解用户行为和想法,并形成可落地的方案,反哺优化我们所负责的产品。
|
||||
|
||||
## 课后题
|
||||
|
||||
在你负责的产品中,最近一次用户吐槽是在吐槽什么?你解决了吗?用户给你的反馈是什么?或者在你印象中,你有没有吐槽过哪个产品体验不好,学完了这节课,你觉得它为什么体验不好?
|
||||
|
||||
记得在留言区和我讨论、交流你的想法,每一次思考都会成为你进步的基石。
|
||||
|
||||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也欢迎你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感谢你的阅读,我们下一讲再见。
|
||||
118
极客时间专栏/geek/体验设计案例课/课前导读/02 | 交互设计师可以被产品经理替代吗?.md
Normal file
118
极客时间专栏/geek/体验设计案例课/课前导读/02 | 交互设计师可以被产品经理替代吗?.md
Normal file
@@ -0,0 +1,118 @@
|
||||
<audio id="audio" title="02 | 交互设计师可以被产品经理替代吗?"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29/4b/2977af3f0ea00077346719226417ed4b.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炒炒。
|
||||
|
||||
上一讲,我们通过对用户体验的拆分,分解了用户吐槽体验不好的原因。但是,用户的问题只占据了体验设计师日常中的一部分,除了与外部沟通,大多数时间设计师还要和内部交流。
|
||||
|
||||
很多人在与外部沟通时,还是能“和气生财”的,换到与内部协作,可能就“火药味十足”了。比如说,当你被产品经理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心里会想“这个人不懂用户、不懂设计、不懂开发,只会吐槽,提要求还提这么多,这样我也会!我也能当产品经理!”。
|
||||
|
||||
当然,产品经理也会偶尔吐槽交互设计师,“你不就是个画线框图的吗?体验设计师的工作我都能做,还天天把场景、用户这些挂在嘴上,整那么复杂干啥,到时候我让你怎么画,你就怎么画不就得了”。
|
||||
|
||||
你看,本应紧密协作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彼此吐槽的状态呢?
|
||||
|
||||
其实,**主要是因为双方对彼此的<strong><strong>职能范围和核心能力**</strong>的**<strong>认知**</strong>是**<strong>不一致**</strong>的</strong>。出现这种情况,刚开始可能只是吐个槽,到后来,就是互相不信任,不认可彼此的价值,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产品的正常生产流程。
|
||||
|
||||
那么,真的像产品经理想的那样,体验设计师可以被他们替代吗?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你得对双方的职责和核心能力有清晰的认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分析下。
|
||||
|
||||
## 核心的能力不同
|
||||
|
||||
首先,我们要知道,市场对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的核心能力要求是不同的,为了让你更直观地感受这个不同,我找来了市场的招聘信息,以腾讯理财通为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2/0d/f2fd785faebc490241a59360cd6df30d.jpg" alt="">
|
||||
|
||||
从这张对比图,我们能看出来,对产品经理的要求是产品策划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强、要深刻了解用户细分、留存、活跃度等各项指标及分析方法。而交互设计师则是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清晰的设计思路和阐述能力,推动产品体验问题优化的主动性。
|
||||
|
||||
简单总结一下,**市场更注重一个产品经理的策划与规划能力,而交互设计师更注重逻辑与流程梳理能力。**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1/96/e177c6abb83daaf468492e9e1f4f8c96.jpg" alt="">
|
||||
|
||||
通过两个岗位的能力雷达图,咱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各自能力项是不同的,既然要求的核心能力不同,咱们就彼此在自己职能能力项里,把核心能力打磨好,做好个人能力护城河,它不香吗?
|
||||
|
||||
## 输出的成果不同
|
||||
|
||||
其次,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的输出物是不同的。你可能会问了,这是肯定的呀!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都不是一种岗位,最后的输出物肯定是不一样的呀!
|
||||
|
||||
是的,但是很多时候,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师,都会在无形中忽略这一点。
|
||||
|
||||
曾经,有一位设计师按照产品经理给的需求完成了交互及视觉的设计,但由于视觉设计师输出的时候有一些粗心,同一个样式不同状态的界面,在位置上有1个像素的上下偏差。
|
||||
|
||||
看似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一件事情,产品经理却开始就这个细节攻击设计师的专业能力,还通过上升领导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特意拿着视觉稿去给各关联方澄清需求。
|
||||
|
||||
可是,这个需求本身的需求文档,他却一直没有交付。
|
||||
|
||||
的确,产品经理是需要对产品的所有内容负责,但聚焦于1个像素的偏差,是否模糊了产品经理本应该关注的需求质量的焦点呢?这种做法,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
||||
|
||||
在工作中,我们还常常能遇到一种情况,就是产品经理直接输出原型图,交互设计师会觉得这是我的职责,你这样做有冒犯到我。但是,产品经理会认为,我这样子没毛病,我只是为了更清楚地阐述产品的内容及流程而已。
|
||||
|
||||
然后,交互设计师会开始过多地分析需求的战略目标与产品规划,甚至会输出产品规划蓝图。
|
||||
|
||||
其实在我看来,**产品经理画图,画的是故事版,是相关系统及功能之间的关联性,而非界面原型**。通过这个故事版,产品经理给相关干系人讲清楚,这个需求在用户的什么场景下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业务目标,同时给公司带来什么好处,也就是说,产品经理更关注于业务目标和商业目标。
|
||||
|
||||
**而交互设计师的最终输出物是交互设计文档,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对当前需求的流程梳理、界面布局、细节优化等。**同样是图,但是体验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目的不同,对图的精细化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交互设计师不必纠结于自己的工作领域是否被侵犯,自己的工作内容是否被干涉。
|
||||
|
||||
总的来说,各个岗位要先对自己的产出物负责。过于执着别的岗位的职责,将会分散本该聚焦于自身岗位的精力,这只不过是**通过战术的勤奋来掩盖自己战略的懒惰。**
|
||||
|
||||
## 提供的价值不同
|
||||
|
||||
其实,**核心的能力和输出的成果的不同,本质上都是因为双方提供的价值不同。**
|
||||
|
||||
还记得在[第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29463),我们讨论的体验分层模型吗?体验分层模型告诉我们,可以把用户体验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和战略层。
|
||||
|
||||
其中,范围层和战略层虽然只是间接地影响用户直观操作体验,但是却在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方向,所以我们说,一个产品经理就是要为产品的战略层和范围层负责 。
|
||||
|
||||
你可以这么理解,在当前时代,产品经理更像是一个策略团队,他们需要预见未来趋势,洞察商业机会,抓住市场机遇,着力于产品策划,探索商业模型和产品增长等。
|
||||
|
||||
而交互设计师则更多地要想办法为产品的框架层和结构层加分,完成原型的设计只是交互设计师的一部分输出。在这个交互原型图的背后,还要有对产品流程的梳理,对产品战略的思考,对用户的探索,和竞品的比对分析。
|
||||
|
||||
我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现在需要做一个金融资讯频道,倘若产品经理停留在这个模块的细分功能放一排还是放两排,用什么样式的下拉框,怎么跳转和布局,纠结于用蓝色还是绿色等这些事上,而不是在思考这个金融资讯频道给产品带来的价值是什么,比如说:
|
||||
|
||||
- 是新客引流?还是增加用户对产品的粘度?
|
||||
- 这个频道的来源方是谁?内容是否经得起目标用户的考验?
|
||||
- 如何跟来源方对接?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响应速度如何?
|
||||
- 针对不同用户的推送机制是怎么样?怎么做标签化管理?
|
||||
|
||||
这样的话,这个团队很可能因为这个产品经理走向崩盘。那么,交互设计师呢?
|
||||
|
||||
我们还是以金融资讯频道的需求作为例子,交互设计师应该在理解这个需求的背景及目的后,分析用户群体的特点,研究用户的浏览习惯是怎样的。
|
||||
|
||||
了解以上的方方面面后,再进行页面的框架构建、功能的细节布局等。甚至在产品上线后,还要分析用户的操作行为数据来进行下一步的优化设计,通过不断迭代去追求产品的极致体验。
|
||||
|
||||
是不是听完这一波分析后,觉得有点乱乱的?我给你总结一下,其实你只要记住一件事就行,**产品经理要为产品的商业价值负责,交互设计师要为产品的用户价值负责。**
|
||||
|
||||
产品经理会帮公司说话,要思考产品的商业价值,而设计师是用户的代言人,是产品与用户间的桥梁,要在商业和用户之间,平衡产品的商业价值和体验价值。
|
||||
|
||||
## 先认同,再协同
|
||||
|
||||
作为体验设计师,我这么多年也遇到过不同职场生命阶段的产品经理,有刚毕业的产品经理新手、有在职场混迹多年,见过各种大风大浪的产品大神。他们有的思维活跃、有的爱扣细节、有的会输出纯文字型的需求文档、有的会直接输出原型图……
|
||||
|
||||
我们都知道,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往往现实中,产品经理与交互设计师因为对对方的职能范围并不是特别清楚,还有可能根本不想弄清楚,所以经常相爱相杀,难解难分。
|
||||
|
||||
两者都会觉得对方在职能的范畴越界了,甚至会认为对方本该做的事情不做,偏在做一些不专业的事情,彼此的不信任与分歧就会悄然而生。**因<strong><strong>为**</strong>彼此不信任,协同就很难产生。</strong>
|
||||
|
||||
**所以,要先认同,再协同。**
|
||||
|
||||
**交互设计师不能被产品经理所替代,但是交互设计师也无法取代产品经理**。双方要清楚彼此的核心能力所在,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要优先处理自己的输出物,不去过多干涉他人的职责;要对自己的岗位提供的价值负责。
|
||||
|
||||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产品经理要向交互设计师讲解产品背后的商业目标、业务逻辑、用户使用场景、当前数据分析、开发技术方案等,并掌控全局的流程,建立统一的产品目标。而交互设计师主要操刀产品的操作流程、页面跳转逻辑等,来满足产品经理的产品目标和用户的需求。
|
||||
|
||||
当双方有了统一的认知和统一的目标后,心在一起了,你欣赏我,我认同你,还怕我们无法协同,还怕我们的产品做不好吗?那必然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
|
||||
## 炒炒总结
|
||||
|
||||
今天,我们从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之间的矛盾出发,探讨了职能分工与协作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在更加精细化的工作职能场景中,产品经理是不可能替代交互设计师的。
|
||||
|
||||
因为,在岗位价值层面,产品经理更多地是为商业价值负责,主要关注点在战略层和范围层上;交互设计师更多地是为用户价值负责,主要关注点在结构层和框架层上。
|
||||
|
||||
在输出物层面,虽然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都可能会输出线框图,但产品经理的线框图应该重点表达相关系统和功能点之间的关联性,是对产品需求的补充说明;而交互设计师的线框图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聚焦于流程梳理、界面布局、极限情况梳理、细节优化等;
|
||||
|
||||
当然,不论你是产品经理还是交互设计师,都应该对各自的职能范围有清晰的认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只有高效协同,才能共同实现最终的产品目标。
|
||||
|
||||
## 练习题
|
||||
|
||||
你在跟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沟通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冲突?学完了这一讲,你觉得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时光倒流,你会怎么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呢?
|
||||
|
||||
记得在留言区和我讨论、交流你的想法,每一次思考都会成为你进步的基石。
|
||||
|
||||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也欢迎你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感谢你的阅读,我们下一讲再见。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