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cheetahlou/CategoryResourceRepost.git
synced 2025-11-20 08:03:43 +08:00
del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215
极客时间专栏/geek/如何看懂一幅画/拓展篇/拓展1 | 为什么画里的人不穿衣服?.md
Normal file
215
极客时间专栏/geek/如何看懂一幅画/拓展篇/拓展1 | 为什么画里的人不穿衣服?.md
Normal file
@@ -0,0 +1,215 @@
|
||||
<audio id="audio" title="拓展1 | 为什么画里的人不穿衣服?"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ea/c0/ea758affa7744f625a1b66691f9172c0.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裸体画时的心情?当时的你可能感觉有点害羞,很慌乱地转移自己的目光和视线,但心里可能有一点点好奇,为什么画里的人不穿衣服呀?
|
||||
|
||||
后来,你也看了很多艺术品,你发现在西方的油画里,画家经常画不穿衣服的人。渐渐地,你觉得可能是因为西方的思想比较开放,又或者,艺术本就是一个很纯粹的东西。
|
||||
|
||||
但是,你再看到裸体艺术时,可能还是会视线躲避;看到很多人对裸体艺术略有微词、批判为色情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该如何评判。其实,裸体艺术的确是一个很多人关注,也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历史上,大家关于它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
||||
|
||||
在[第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4354)的时候,就有个小伙伴曾在留言区留言问,为什么马奈那幅《草地上的午餐》里的女人不穿衣服呢?如果你也很好奇,今天这一讲就会给你答案。
|
||||
|
||||
那么,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吧。
|
||||
|
||||
## 艺术家:我必须这样画!
|
||||
|
||||
其实,艺术家画不穿衣服的人有很多理由,但是第一个理由很简单,就是他们**必须这样画**。
|
||||
|
||||
为什么说是必须这样画呢?主要有下面三点原因:
|
||||
|
||||
- 要画古希腊罗马神话;
|
||||
- 要画圣经里的故事;
|
||||
- 尊重事实和史实。
|
||||
|
||||
我们来逐一地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也就是说,当艺术家要画**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的时候,画中的人一般是不穿衣服的。
|
||||
|
||||
那为什么神话中的人物就不穿衣服呢?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眼里,**神都是超自然的存在,他们和人类是不同的**。男性的神一般有着高大威猛的形象,而女性神则是恰到好处的丰腴体态。
|
||||
|
||||
为了展现这种身材上的不同,画家自然就不能给他们穿上衣服了。
|
||||
|
||||
比如说,在[第4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6926),我们欣赏过鲁本斯(1577-1640年)的《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画面里被强劫的两个女人就没有穿衣服。当时,我们着重地讲解了光影,对于画面的故事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e/76/6e7769d931070fb9046466dcc137df76.jpg" alt="" title="《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br]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br]创作于1618年[br]现存于德国慕尼黑旧美术馆">
|
||||
|
||||
但是,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你一定记得强劫的两兄弟是宙斯的儿子,所以这幅画是一个神话题材。**在以宙斯为体系的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中,一般来说,画面人物都是不穿衣服的**。然后,他们是强抢,所以女人都还在睡梦中,自然没有穿衣服。
|
||||
|
||||
还有,我们在讲历史与流派时曾看到洛可可时期的一幅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6/be/16bd9df4898a7d42b1d1b785f1d7f2be.jpg" alt="" title="《戴安娜离开她的浴室》(Diana Leaving the Bath)[br]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br]创作于1742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
||||
|
||||
这是**第一幅进入卢浮宫的裸体画**,布歇(1703-1770年)的《戴安娜离开她的浴室》是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作,左边的是罗马神话中的戴安娜(即希腊神话中的阿耳忒弥斯),她是月神和狩猎神,前额还配带了一个月亮形状的头饰。
|
||||
|
||||
洛可可的画家就经常以希腊罗马神话的女神为题材,色彩明亮俗艳,表现情欲和享乐。而且我们能看到,画家**有意地美化了女神的形象**,对女人皮肤的描绘很细腻,而且皮肤和场景的颜色,都带一点玫瑰色,让人感觉特别嫩,像是能捏出水来一样。
|
||||
|
||||
除了希腊罗马神话,基督教的圣经故事对裸体画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我们来看大卢卡斯·克拉纳赫(1472-1553年)的这幅《亚当和夏娃》。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f/dd/6fe2yy8b8ff76f212f65949636ba02dd.jpg" alt="" title="《亚当和夏娃》(Adam and eve)[br]大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br]创作于1528年">
|
||||
|
||||
画面中这个不穿衣服的年轻男子就是亚当,他作为第一个人类被上帝创造出来的时候,就是没有衣服的。这属于**圣经故事里的设定**,包括后来夏娃被制造出来后,也是不穿衣服的。
|
||||
|
||||
大卢卡斯·克拉纳赫的这幅《亚当和夏娃》,画的就是亚当和夏娃二人住在伊甸园里的情景。夏娃手上拿着的是禁果,也就是有“智慧之果”之称的苹果。上帝说你们不能吃禁果,吃了就会看见世间的丑恶,就不能享受伊甸园的快乐了。
|
||||
|
||||
但是,你也知道,他们后来还是吃了。他们吃完之后,意识到彼此赤身裸体,并为此感到羞耻。上帝就生气了,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这就是马萨乔(1401-1428)的名画《逐出伊甸园》的故事背景。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e/ee/7e3b153c057393185e4b1ca930312eee.jpg" alt="" title="《逐出伊甸园》(Adam and Eve banished from Paradise)[br]马萨乔(Masaccio)[br]创作于1427年[br]现存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圣玛利亚教堂">
|
||||
|
||||
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们在很羞愧、懊悔地哭,手的动作也不像之前那样潇洒随意,而是用来挡住脸、胸部和阴部,这就是有羞愧感的表现。
|
||||
|
||||
为了表现这一主题,**油画作品里的亚当和夏娃形象几乎全是裸体**。除此之外,还有**耶稣之死**的场景,耶稣受难时呈现的裸体同样是为了表达作品的主题。
|
||||
|
||||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世纪,很多教会为了吸引民众入教,也会把耶稣和圣母的形象画成裸体。比如说,在画圣母的形象时,有意让她的胸部几乎裸露在外面,吸引大家进教堂,从而被洗脑。
|
||||
|
||||
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故事,就这样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裸体画素材。
|
||||
|
||||
第三点,就是画家尊重事实和史实。比如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艺术作品中的女人不穿衣服,是跟他们的民风民俗有关。那个时候女人的穿着很简单,就是一个大床单往身上一裹,然后找个青铜扣一系,就成了一件衣服。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e/0f/beef91ab769520d078ec8b2a185f800f.jpg" alt="" title="《酒神节的秘密仪式》(5号房间)[br]公元前60-50年[br]意大利庞贝古城">
|
||||
|
||||
记得之前,我看一些早期的罗马古装剧,我就感觉演员们都好可怜,身上几乎没什么衣服,和我们的古装剧比起来差太远了。但其实,不穿衣服或者只穿很少的的衣服,是他们的习俗,因为地中海气候,他们的夏天实在是太热了。
|
||||
|
||||
除了习俗之外,还有一种是故事,就是说,画家在以**某一个故事为题材**的时候,按照故事里的情节,他需要画不穿衣服的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利尔(1850-1934年)的《马背上的戈黛娃夫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e/da/4ebc453efd9d51b5edcef531ac8395da.jpg" alt="" title="《马背上的戈黛娃夫人》(Lady Godiva by John Collier)[br]约翰·科利尔(John Collier)[br]创作于1898年[br]现存于英国赫伯特博物馆">
|
||||
|
||||
可能你之前见过这幅画,这幅画很有名。你能看见,马背上这个女人很美,但是也许你不知道她为什么光着身体坐在马上。我给你简单地讲一下背后的故事。
|
||||
|
||||
这个女人被称为戈黛娃夫人,她的丈夫利奥弗里克伯爵在当地横征暴敛,当地的百姓都叫苦连天。但是戈黛娃夫人是一位很善良的女子,她实在看不过去,就向自己的丈夫求情。
|
||||
|
||||
但是她丈夫利奥弗里克伯爵生气了,认为她这样同情百姓是没用的,因为百姓不值得她这么做。他说,**如果戈黛娃夫人能赤裸身体骑马走在城里,只能用头发遮掩身体**。假如所有人全部留在屋内不偷偷看她的话,便宣布减税。
|
||||
|
||||
第二天,戈黛娃夫人真的这样做了,而百姓们都知道背后的原因,也就都关闭了门窗,大街上也空无一人。据说,只有一名叫Tom的裁缝在窗上凿了个洞偷窥,后来他就瞎了。英文中就有一个形容偷窥狂的俗语:**Peeping Tom**。
|
||||
|
||||
而画家为了表现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就是不穿衣服的戈黛娃夫人,自然不会让画中人穿衣服了。所以,当一幅画里的人不穿衣服,我们也可以想想这是不是某种时代背景,或者是背后有一个故事。
|
||||
|
||||
## 艺术家:我就想这么画!
|
||||
|
||||
那除了神话和宗教、历史事实之外,艺术家为什么还要画没穿衣服的人呢?
|
||||
|
||||
如果说上面这几个是因为艺术家必须这样画,那么还有一点就是艺术家就想这么画!也就是说,**他们这么画是故意的、是刻意而为的、是带有目的性的**。如果我们把历史上这些主要的目的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我们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
||||
|
||||
- 迎合时代;
|
||||
- 讽刺社会;
|
||||
- 创作自由。
|
||||
|
||||
“刻意迎合”这点比较不太容易理解,主要指的是某个艺术时期,艺术家们比较喜欢裸体画,所以很多艺术家们都会去创作裸体艺术。比如说我们常说的**洛可可时期**,这个时期的很多作品里都有没穿衣服的人或者是神。
|
||||
|
||||
不仅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一些艺术家们会接**贵族们的订单**,很多贵族都喜欢裸体画,用来摆在家里作装饰用,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作品。
|
||||
|
||||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艺术家们对**三美惠**的描绘。
|
||||
|
||||
三美惠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根据《神谱》中记载,美惠三女神是宙斯的三个女儿。她们最早是代表丰收的女神,后来才演变成美惠女神。虽然不同的学说对她们的解释不一样,但是共同点是她们三个在希腊神话里,有着**代表人生全部美好的寓意**。
|
||||
|
||||
这个美好的寓意,颇受贵族们的喜欢。所以,历史上,题材为美惠女神的作品数不胜数,而在艺术表现中,**她们三个也通常呈现为裸体**。你之后要是在画里看到三个没穿衣服的女人,脸上带着喜悦和幸福的,基本上就是三美惠女神。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a/af/1ab677c45d71372f2833a7b572dfb1af.jpg" alt="" title="艺术史上的三美惠作品">
|
||||
|
||||
第二点,就比较好理解了,就像文学家会拿笔杆子讽刺社会现状一样,艺术家们也会用绘画这种形式来批判他们想讽刺的东西。有时候,画家画裸体已经不是只追求画面美和吸引人的眼球那么简单了。
|
||||
|
||||
很多时候裸体这个符号要是被艺术家运用得当的话就是**一种带有抨击性的语言**,强有力但是却很隐晦地批判或突出一些东西。
|
||||
|
||||
我们来看一幅很有意思的画《德·埃特雷公爵夫人和德·维拉尔公爵夫人像》。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5/67/2506ff88904f04b904cdd7ea885a4467.jpg" alt="" title="《德·埃特雷公爵夫人和德·维拉尔公爵夫人像》[br]画家不详[br]创作于1594年[br]法国巴黎卢浮宫">
|
||||
|
||||
在16世纪30年代,由于王室的推崇,**枫丹白露画派**开始在法国宫廷盛行。这个画派留下了很多**贵妇人的裸体肖像**,一方面是因为皇家贵族爱看,另一方面就是画家要**通过裸体表达暗喻**。
|
||||
|
||||
《德·埃特雷公爵夫人和德·维拉尔公爵夫人像》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画面中左边的是德·维拉尔公爵夫人,右边的是德·埃特雷公爵夫人。她们虽然是公爵夫人,但同时也是国王亨利四世的情人。当时特别流行情人这一套,亨利四世甚至不只有她们这两个情人。
|
||||
|
||||
因为人名比较难记,我们把画面左边的德·维拉尔公爵夫人称为小左,把德·埃特雷公爵夫人称为小右。
|
||||
|
||||
当时国王情人的枕边风可是很厉害的,可以影响朝政、左右权力。亨利四世已经答应要娶小右,但是还没有正式娶她。你看,她的手上捏了一枚戒指,那就相当于是订婚戒指。
|
||||
|
||||
旁边的小左则捏着她乳头,这个姿势有个专门的说法,叫**“法国捏”**。它暗示小右就要进行哺乳了,因为她之前已经给国王生了三个孩子了,这就说明她已经怀了国王的第四个孩子。
|
||||
|
||||
同时,画家通过这个姿势想表达一种亵玩的感觉——你觉得自己赢了,拿着胜利的财物,但是你看到没?你的乳头在我的手上捏得就跟小戒指一样。国王的固定情人不只是你,你也未必是地位最高的那个。为了把这个细节清楚地呈现给观众,公爵夫人就自然没有衣服蔽体了。
|
||||
|
||||
这幅画特别出名的原因就是艺术家用的这种手法,它让人感觉整个画面有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朝政被国王的情人左右,而情人又是公爵夫人,所以其实公爵夫人就是一种媒介、一个纽带或者说一颗棋子,公爵借助她间接把控朝政。
|
||||
|
||||
因为画家想表达当时**朝廷的腐败、社会风气的腐败**,但又怕自己被杀头,所以采用的是匿名画的形式,至今我们仍然无法确定作者到底是谁。
|
||||
|
||||
第二幅画就是之前跟大家见过面的《草地上的午餐》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6/dc/46c0c2aa2e11241e305d2c04d95271dc.jpg" alt="" title="《草地上的午餐》(The Picnic) [br]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br]创作于1862年[br]现存于巴黎奥塞美术馆">
|
||||
|
||||
画中,两个绅士在谈论和聊天,却对旁边的裸女视而不见,这种场景具有很大的冲突性。因为性欲属于人类的本能,我们最不能掌控的就是自己的欲望,最不能控制的冲动就是原始的性冲动。
|
||||
|
||||
但是两个男人居然可以很绅士地对裸女视而不见,如此淡定自如地交谈,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冲突**。所以,为什么画中的女人不穿衣服呢?主要是因为马奈想借此**表达对社会的讽刺**。
|
||||
|
||||
这种讽刺有一浅一深两个层次。浅层的讽刺是,一个这么漂亮的女人不穿衣服,依然被两个男人漠视,这**讽刺了女性和男性地位的不平等**。深层的讽刺是,男人对如此明显的裸体女人无动于衷,就像当时的人们**对社会矛盾装作没看到**。
|
||||
|
||||
第三点,创作自由,这点主要说的是**20世纪后的艺术家们**,也就是现代和近当代艺术时期的艺术家,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个人主观感情也比较浓烈,所以他们基本上是“随心所欲”型的。
|
||||
|
||||
比如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很流行的**浴女图**。因为这一时期画家的绘画空间没有那么局限了,大家也变得特别自由奔放,之前裸体大多是室内画的,现在艺术家们就纷纷尝试在室外画裸体,所以浴女图这时候就特别盛行。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d/05/1d4537c5aeb2eaaeb868c93509a25105.jpg" alt="" title="《大浴女》(Large Bathers)[br]保罗·塞尚(Paul Cezanne)[br]创作于1906年[br]现存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
||||
|
||||
他们通过自然与裸体形体的这种结合来表达,我既可以画人,也可以画自然,我想怎么画怎么画。这时期相当于在**艺术思想解放**,我现在是自由的,在我的创作中,只要我愿意,我可以让任何人出现在任何场景。当时之所以有这种浴女图,就是因为创作的自由,想要随心所欲地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e/54/de2b21e3ffef2d5c27442681b0df1954.jpg" alt="" title="《蓝色房间》(A blue room )[br]毕加索 (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01年">
|
||||
|
||||
不过毕加索这幅画,又有点不太一样了。因为大家都画室外浴女,他想有自己的独特性,就画了室内的浴女。而且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在提高,她们变得更自由了,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可以自己在里面洗澡,干一些比较私密的事情了。
|
||||
|
||||
但是,虽然女性地位在提高,但是也只是相对的提高。墙上是图卢兹·劳特雷克的舞女海报,图卢兹·劳特雷克就是在1901年去世的,在这里出现这个海报,一是为了纪念图卢兹-劳特雷克;二,也从侧面表现了女性地位还是比男人低很多,对于男人来说,只是一个玩物。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6/d3/26f0033e0be7f3eb8b1df3d2312f1ed3.jpg" alt="" title="《蓝色房间》局部">
|
||||
|
||||
## 艺术家:这是我的追求!
|
||||
|
||||
最后,我想从**技法**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画里的人都不穿衣服。
|
||||
|
||||
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1452-1519年)研究人体解剖之后,他发现每个人的人体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有很发达的肱二头肌,有的人就没有;有的人身体纤细,有的人孔武有力。
|
||||
|
||||
后来,艺术家们都开始了对人体绘画的研究,试图让画面中的人体动作更自然,**人体解剖**兴起之后,画家们开始研究人体的纹理走向,画人体慢慢成为了一种艺术修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4/e6/d40f0af57907ef6721719dd0ea23eae6.png" alt="">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d/5d/4d0c70db400e9c46dedb2a2f6112bc5d.png" alt="">
|
||||
|
||||
为了表现自己的技法精湛,艺术家们“争奇斗艳”,对解剖的求知欲达到了顶峰,一直在追求如何全面地表达动作和人体的合理性。慢慢地,画人体就成为了大家对于技法的追求。
|
||||
|
||||
既然要画人体的结构,穿衣服肯定是不方便的,于是,**画裸体成为了绘画的必修课**。
|
||||
|
||||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画了一幅很有名的壁画,叫《创世纪》。这里面不穿衣服的人特别多,身体上都是大块的肌肉,就是为了表现人体的美。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b/5c/6bc23c09d79a551bd5cccdece20bea5c.jpg" alt="" title="《创造亚当》(Creation of Adam)[br]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r]创作于约1511年[br]现存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f/70/0f3cc4d0f4f57ee1094036eeyy169170.jpg" alt="" title="《死于地狱》[br]卢卡·西诺雷利(Luca Signorelli)[br]创作于1499-1502年[br]现存于意大利奥尔维耶托大教堂">
|
||||
|
||||
我在意大利读书时,人体绘画课是一门从大一到研二(意大利研究生两年)都要上的课,每年都有男、女裸模供我们进行写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6/f3/36e5c36760b963cfc0f178382e95f4f3.jpg" alt="" title="大一习作">
|
||||
|
||||
至此,我们就已经分析完了艺术家画裸体的几个主要原因。
|
||||
|
||||
其实,不管画面中的人物是否穿衣服,是否“磨皮”,这些作品都是一个时代中被洪流推到了巅峰,后来又沉淀下来的经典。就连米开朗基罗为教堂画的一幅很有名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在那个时代都有被墙皮盖住的悲惨命运。
|
||||
|
||||
因为裸露的肉体被教会称为亵渎神明。还好,后人们通过修复的手法,卸掉了覆盖在上面的新壁画,壮观的《最后的审判》才得以重见光明,重新能被我们欣赏。
|
||||
|
||||
**这就是艺术,在万千裸体面前,你能感受到的不是淫秽,而是震撼、是高雅、是一种拒你千里之外的美**。有时候极端的思想才是扼杀一切的根源,所以我们要学会包容,试着去理解。
|
||||
|
||||
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可辩是非的前提下。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主要聊了一个话题:画中的人为什么不穿衣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别是:必须这样、就想这么画和对技法的追求。
|
||||
|
||||
其中,画家比如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神话和宗教题材的设定、对事实和史实的尊重;就想这么画,是因为迎合时代的需要、批判和讽刺社会以及画家个性发展之后的创作自由。
|
||||
|
||||
无论是因为哪个原因,画裸体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件“不正经”的事。它作为画家表达自己艺术思想的手段和工具,一直都是为了艺术家的思想而服务的。
|
||||
|
||||
而且从每一幅裸体画里,我们能看到艺术家们的灵魂和思考痕迹,能看到一个时代对美、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看到人类在人体绘画上是如何追寻艺术脚步的。这才是我们欣赏一幅裸体画时更重要的事情。
|
||||
|
||||
## 思考题
|
||||
|
||||
今天的思考题很简单,我想借用一位小伙伴的留言。之前有位小伙伴在留言区问我,为什么中国没有那么多的裸体画?不妨在留言区一起留言,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
||||
|
||||
你还可以把你看到的、你认为的最美的裸体画发在留言区分享哦!
|
||||
|
||||
今天,我们的**拓展第一讲**就结束了,其实这一讲主要是为了让你开阔一下视野,让你在学完了色彩、光、构图、结构变形和抽象这些基本画面要素后,可以放松一下心情。
|
||||
|
||||
那么,下一讲,我们就要继续上路了,我们将**走进艺术家们的内心**,去深层次地感受每一幅油画的背后情感。要做好准备哦,我们一起加油!
|
||||
|
||||
今天这个有趣的话题,如果吸引到你的话,欢迎你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
220
极客时间专栏/geek/如何看懂一幅画/拓展篇/拓展2 | 油画里有哪些彩蛋和趣事?.md
Normal file
220
极客时间专栏/geek/如何看懂一幅画/拓展篇/拓展2 | 油画里有哪些彩蛋和趣事?.md
Normal file
@@ -0,0 +1,220 @@
|
||||
<audio id="audio" title="拓展2 | 油画里有哪些彩蛋和趣事?"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1/a5/01e3c5f78ebb35976a03fc36776c02a5.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前几讲,我们认识了油画历史上三位有名的艺术家,通过这三位艺术家,我们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艺术家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是如何做自己的,以及这种独立精神是怎样影响艺术的。
|
||||
|
||||
而今天这一讲,又轮到我们的拓展篇登场了。上一次的[拓展1](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0179),我们讲的是为什么油画里的人不穿衣服,当时,我们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分成了三个维度,层层深入分析。
|
||||
|
||||
但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就比较轻松和愉快了,你的学习压力也会小一点。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油画里有哪些趣事和彩蛋**。其实,在之前的每一讲,我们讲解油画的时候,我们偶尔也会穿插一些关于某幅画的趣事和彩蛋,所以你会比较熟悉。
|
||||
|
||||
这些趣事和彩蛋不仅会让我们在学习鉴赏油画时减轻知识的负担,还会拓展和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艺术,获得新的艺术感知力。
|
||||
|
||||
我把这一讲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们来寻找油画里的一些彩蛋,这些彩蛋是我们平时在看画时容易忽略的一些有趣的地方;第二个部分,我会给你讲两件关于艺术和科学的趣事,你会看到科学和艺术是如何并驾齐驱发展的。
|
||||
|
||||
好,那让我们开始吧!
|
||||
|
||||
## 彩蛋篇
|
||||
|
||||
其实,在[第14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8066),我们学习毕加索的时候,有一幅画里就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彩蛋。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毕加索和沃夫特在一起时画的那幅《梦》?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a/90/8a66406d330fa09ee3b1a0f807646c90.jpg" alt="" title="《梦》(The dream)[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32年[br]私人收藏">
|
||||
|
||||
我们当时对这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画进行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毕加索画的是一位熟睡中的女子。但是,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画中女人的脸,你是否看出了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
||||
|
||||
**这个女人的左半张脸,也就是上半部分的脸,其实画得是男人的生殖器**。从脸颊蜕变成性器官使画中的人物充满了情色感,画中女人仿佛是一个欲望的化身。也许,毕加索想要表达的就是,他降服了这个女人,这个女人为他所控制。
|
||||
|
||||
性欲和创造性在互相转换着,**熟睡是梦,欲望也是梦**。
|
||||
|
||||
### 《雅典学院》:西方学者们的时空聚会
|
||||
|
||||
第二个作品是一幅相当有名气的**壁画**《雅典学院》,它出自**拉斐尔**(1483-1520)之手。拉斐尔这个人,我们提到过很多次。但是,我们大多次提起他都是讲他画的圣母是如何如何的,可是,既然能被评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的水平绝对不是画圣母那么简单。
|
||||
|
||||
所以,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幅被广泛认定为拉斐尔代表作的《雅典学院》,看看拉斐尔究竟有什么样的实力以及这幅画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
|
||||
|
||||
首先就是画面里的建筑,为了呼应历史上本有的建筑结构拱形,所以,画面里都是拱形的古罗马式建筑,还通过透视法增加了一定的空间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6/b8/8616b4a9509b811e0517091be01af1b8.jpg" alt="" title="《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Athens)[br]拉斐尔(Raphael)[br]创作于1509-1511年[br]现存于梵蒂冈博物馆
|
||||
">
|
||||
|
||||
第一眼看上去,你就会被画中的人吸引,原因很简单,因为画中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么,这些人是谁呢?他们又在做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先来“破题”,画的题目叫《雅典学院》,那**整幅画一定表现的是雅典学院里面的场景**,这一点在建筑上就有所呼应,可是历史上真的有这座雅典学院吗?
|
||||
|
||||
其实,历史上是没有画中的雅典学院的,因为,这幅画的场景完全是拉斐尔靠自己**想象力**画出来的。他在这幅画里**把西方文明不同时期的学者们汇聚到了同一个空间里**,这幅画里面不仅有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学者,还有拉斐尔时代的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
||||
|
||||
当时,教皇让拉斐尔在梵蒂冈使徒宫画一幅壁画用来作装饰,这个地方曾经是梵蒂冈的藏书阁,现在要被用作教皇的私人住所。拉斐尔知道教皇喜欢哲学、音乐和诗歌等等,就创作了这么一幅《雅典学院》,教皇看了之后十分喜欢,把所有的工程都交给了他。
|
||||
|
||||
你看画中,这些为人类文明作过优秀贡献的学者们荟萃一堂,就像在一个学院里百花齐放一样。
|
||||
|
||||
不光如此,他在画每位学者时,还会**按照这位学者的思想特点,安排他的动作、神态和表情**,用一种让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画面正中间的两个在辩论的人物。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8/50/08573961b183a8a44fdf86ff8fyyc350.jpg" alt="" title="《雅典学院》局部">
|
||||
|
||||
这两个人物是古希腊时期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但是他的哲学理念和柏拉图却并不一致。
|
||||
|
||||
柏拉图手中拿的是《蒂迈欧篇》,是他的一本著作。柏拉图手指指天,是因为他主张的是形而上学的“理念论”,他认为人的美德来自于对这个“形式”的世界的思考,其过程是从对明智事物的感知(通过感官)到对事物真实的思考,超越了现实(通过智力),我们应该追求“理想国”。这里还有一个隐喻,意指神。
|
||||
|
||||
而亚里士多德则不然,他伸出右臂,使其悬于半空中,与柏拉图手势相反,以表示其辩证思想是相反和互补的。他认为人的知识是来自于经验和观察,我们应该把理想的东西实现,根据客观事实制定规则,比如法律、规则和逻辑等。他手中拿的也是他的著作《伦理学》。既然柏拉图的有隐喻,这里肯定也有,这里就是意指教廷。
|
||||
|
||||
拉斐尔就是这样用一种有创意的方式简单地表现了两位学者之间理念的不同:一个唯物,一个唯心。除此之外,你还能看见穿着绿色袍、扳着手指和人辩论的**苏格拉底**;在地上用圆规画图形的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手持地球仪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等等著名的学者们。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4/da/54be243f8b8c3d523885b33608c6beda.jpg" alt="" title="《雅典学院》局部"><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f/fa/8f037yy984a18c0dd631fdac456309fa.jpg" alt="" title="《雅典学院》局部"><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c/54/2c5166c411e7aa8b383518b636547b54.jpg" alt="" title="《雅典学院》局部">
|
||||
|
||||
不仅如此,这幅画里还有几个彩蛋。最有意思的就是画中有的人的长相是拉斐尔以同时代的艺术家为原型绘制的。比如说,画中的柏拉图的长相就是以达芬奇(1452-1519年)为原型绘制的,这样做其实是拉斐尔**为了表达对达芬奇的敬重**。
|
||||
|
||||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建筑家,也是比较有名的画家,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但是,他是在剧场设计方面的老大,他就是巴斯蒂亚诺·达·桑加洛。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f/cc/bf81b8ce492c62ccb7ab48fde26e3acc.jpg" alt="" title="《雅典学院》局部"><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1/0f/61e69ea3yy467139e740431908e9150f.jpg" alt="" title="《雅典学院》局部">
|
||||
|
||||
既然有达芬奇,就少不了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以米开朗基罗为原型的是在前方中央偏左的、手里拿着笔的、思想主张是流变论的学者**赫拉克利特**。但是,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这个人是**画中唯一一个穿靴子的人**,为什么呢?为什么只有他穿呢?
|
||||
|
||||
因为拉斐尔认为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很抠门的人,在那个年代,**抠门的人都会把钱藏在靴子里**。所以,拉斐尔就给这个以米开朗基罗为原型的人画了双靴子来讽刺他。他也为了表示,即使你米开朗基罗和我们一样,在一幅画里,但是你和我们也不是一个层级的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3/fa/f35c137795bf38a83f04907d3a5932fa.jpg" alt="" title="《雅典学院》局部">
|
||||
|
||||
最后,拉斐尔把自己也画进了画里,就是靠右边的、在人群后面的那个戴黑色帽子的人。和别人不同的是,拉斐尔在画里好像是一个单独的人,他好像并不属于这幅画。别人在讨论知识、谈论学问,他却在人群的后面,眼光和视线都看着画外,好像在跟画外的我们**灵魂对视**一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d/e6/2dae9b1f1101d44da79e337f140b97e6.jpg" alt="" title="《雅典学院》局部">
|
||||
|
||||
### 《最后的审判》:用神学作武器批判世间
|
||||
|
||||
说完了拉斐尔的壁画,我们再来看一下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如果你有印象的话,你应该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
|
||||
|
||||
《创造亚当》是《创世纪》的系列之一,而《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三十多岁画的,那时候他还很年轻,只画了四年就可以画出这么恢弘、宏大主题的作品。
|
||||
|
||||
后来,过了将近30年,米开朗基罗又被教皇委派去画西斯廷小堂的祭坛画。在这30年左右的时间,米开朗基罗也经历了很多事情,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一腔热血了。也许是对人世间的善恶有所感触,他便画下了这幅《最后的审判》。
|
||||
|
||||
**既是在描绘宗教故事里的最后的审判,也是画家在老年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审判**。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幅作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彩蛋和梗。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2/e7/421a244ce295f0405270defb20eabce7.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br]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r]创作于1534-1542年[br]现存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
||||
|
||||
放眼望去,是不是感觉画中的人更多了?《雅典学院》里大约有50人,而据不完全统计,《最后的审判》这幅画里有**400人左右**,整个画面可以**按照上至下的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
||||
|
||||
第一个部分是上方的两个半圆形画面,是一些没有翅膀的天使。他们手中拿的东西是耶稣受难的相关物体。左面的是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右面是耶稣被鞭打的**耻辱柱**。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7/66/f75b3e9588951cdf86de8b933f33db66.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78/4425d9926fdbc1bc8060aaf07a26a978.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第二个部分则占据了大部分篇幅,我们先看这部分的最中间,是一个**身体比例很大**的人,他就是耶稣。他举起胳膊,表示审判开始。旁边蓝色衣服的女人就是圣母玛利亚,玛丽亚和耶稣之间端坐的传统姿势也被打破。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9/bb/d93a720b8ec5665c62af905ed8761dbb.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而围绕在耶稣和玛利亚周围的则是**耶稣的十二门徒和曾经的殉道者们**,但是,他们每个人的出场方式都很有趣,都和自己生前的死法有关。宗教画里经常会出现这种圣人,他们成为圣人后的样子,就是他死时的模样。比如说,我们看耶稣右脚下方、左手扛着小梯子的是圣劳伦斯,但其实并不是梯子而是烤肉架,因为他是被放在烤肉架上活活烤死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d/c8/1d4c7d28535f2a60b5375993758ca2c8.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还有这个拿着两个羊毛刷的男人,他叫圣莱伦斯,他是被羊毛刷给刷死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e/f4/9ef2d6ab3d90381a1565e51yyd8fb4f4.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还有这个钉在X形架上的男人,就是圣彼得,生前就是被倒钉在十字架上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5/e7/b5c25510ec217b4438dcdd84c092e8e7.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部分,这个部分可以分为三块,第一块就是中间有很多吹着号角的天使,他们是在**唤醒亡灵**。但是,你可以看见这堆天使的左面和右面都有一个拿着书的天使。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c/81/ecdba005e049d3744c2eb8420355cf81.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这两本书,你可以理解成生死册。**左面的是善因册,右面的是恶因册**,也就是说,被左面的天使点名的就可以升入天堂,被右面的天使点名的就要下入地狱。所以,你看,左面的人都是往上去的,右面的人都是下降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5/44/a56f51db3d74b0ce19030f12e4d9e844.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7/e7/37520e3fc0e37579ec091b34b58d65e7.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第四个部分就是画的底部,左面是很多的亡灵从地下爬出来,并升入天国,而右面则是地狱之门,许多亡魂正在坐船进入地狱之门,挥舞船桨的是地狱的引渡人就是冥神。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c/5a/1cbd64d06b0584b2b4e8c0b6dfb9ab5a.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e9/44ae15f6149395476f9c34df28c06de9.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和拉斐尔一样,在这幅画里,米开朗基罗也有一点小“心机”。首先就是,米开朗基罗把他所厌恶的教宗儒略二世画进去了,因为他嘲笑米开朗基罗画得色情,简直是一种对教会的侮辱。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米开朗基罗就把他画成被蛇咬的样子,在地狱之门门口。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c/a3/6c899c2b7cbc1b208c126a9da8ed92a3.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同样,米开朗基罗也把自己画进去了。你看到耶稣旁边拿着一把小刀和人皮的人了吗?他叫**圣巴多罗买**,他生前是被用刀活活剥皮死的。也许吸引你注意力的就是他手中的人皮,而那个**人皮的样子就是米开朗基罗以自己的原型画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9/29/c9915af95cab8c6592de55dea1cfyy29.jpg" alt="" title="《最后的审判》局部">
|
||||
|
||||
当然,这不是画家自己的恶趣味,而是他想暗戳戳地**表达自己的身心俱疲**。他被教皇委托画画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花了九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这幅壁画。所以,他想通过这个人皮传达自己的愤怒,也想表达自己就像一张空荡荡的皮肉一样,剥下自己的皮给你们,我的灵魂已被抽干。
|
||||
|
||||
## 趣事篇
|
||||
|
||||
### 月坑上的圣母:科学影响艺术表达
|
||||
|
||||
讲完了彩蛋篇,我们就来到了趣事篇。在这个部分,我主要想给你讲讲科学和艺术之间一些微妙的联系。首先,我们要讲的一个主题是“圣母无染原罪”,从这个题目,你就能看出来这是个宗教题材的画。
|
||||
|
||||
我们根据这个题目,同时可以判断出来这个主题是关于圣母玛利亚的。那这个主题要表达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其实,这个典故也是来源于圣经。
|
||||
|
||||
因为天主教相信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在灵魂注入肉身的时候,就已经受了上帝的恩惠,使她免于原罪的沾染。**每个画家在表现这个主题的时候,都会画圣母在月亮上,因为月亮在人们心中代表的是纯洁,而圣母也是纯洁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a/15/3aba896bb495f08a32c9315685298f15.jpg" alt="">
|
||||
|
||||
但是,有一次,一个画家对这个设定做了一个改变,他也画了圣母,也画了月亮。但是,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画的月亮是带着月坑的**。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卢多维科·卡迪的《圣母无染原罪》。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a/1b/9a06fc6d8090157708c7347e99bb231b.jpg" alt="" title="《圣母无染原罪》[br]卢多维科·卡迪(Ludovico Cardi)[br]创作于1610年[br]现存于罗马宝莲教堂">
|
||||
|
||||
在画面中,女人穿着太阳,脚下有月亮,头顶环绕着十二颗星星,周围是很多小天使。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女人脚下的月亮是有坑的。那么,为什么卡迪要这样画呢?
|
||||
|
||||
因为卡迪有一个好朋友,**他的好朋友就是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略在一次天文观察中发现,月球表面是有陨石坑、凹陷和山脉的。站在地球上看,这些坑看起来就像是点缀在月球表面上的。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卡迪。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e/62/1ea5d09f1f9b1e25ae94f14a7da58362.jpg" alt="">
|
||||
|
||||
卡迪就意识到了伽利略这些发现是具有科学意义的,他想在壁画里用视觉方式进行表达。于是,卡迪就画了带坑的月球。**他****的壁画也成为了艺术史上代表月亮的第一件作品。**后来有很多艺术家也决定以这种方式代表月球,以此增加作品的真实感。
|
||||
|
||||
自古以来,我们总认为神学和神话都是不真实的,只是人们给自己设定的某种幻想、心理慰藉罢了。但是,卡迪**把科学和神学进行了结合**,使我们重新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
||||
|
||||
当神学中的场景也跟着我们与时俱进,其实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
||||
|
||||
### 实验插画:艺术推进科学发展
|
||||
|
||||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幅很有意思、很现代的画《道尔顿收集沼气》。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9/bd/695fb37367ca081910a08991d5a3babd.jpg" alt="" title="《约翰·道尔顿收集沼气》(Dalton Collecting Marsh Fire Gas)[br]马多克斯·布朗(Madox Brown)[br]
|
||||
创作于1893年">
|
||||
|
||||
这幅画看起来是不是挺像一幅插画的?是的,**这幅画就是一幅科学插画,也是一幅油画**。
|
||||
|
||||
画面描述的是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在一个沼泽的游泳池里搅动着浑水,旁边的木板上,有一个小男孩在帮助他。小男孩拿着一个瓶子,正在收集着沼气。画面的左面还有几个小孩子和一头小羊,其中也有个小孩手里拿着已经收集好的一瓶沼气。
|
||||
|
||||
这幅画的画家叫福特·马多克斯·布朗,布朗是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什么是拉斐尔前派呢?**拉斐尔前派又被称为是前拉斐尔派,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一场美术改革运动**。
|
||||
|
||||
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一般都以写实的风格为主,比较传统。画风比较谨慎和细致,色彩一般也很自然和清新。从这幅画里,你就能感受到这种风格和特点。
|
||||
|
||||
这幅画的题材在当时算是个创新,因为这幅画既不是传达宗教神学,也不是为了个人收藏,也不是某个人的感情抒发,**只是为了表现科学事实,宣传科学知识**。
|
||||
|
||||
所以,我们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进科学的发展。
|
||||
|
||||
## 艺术是鲜活的
|
||||
|
||||
艺术,这个艺在前面,术在后面的词汇,我们从第一讲一直讲到了现在。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艺术也是一个有故事的、有血肉的学科,因为艺术是艺术家们精神层面转化到现实层面的东西。
|
||||
|
||||
从他们想,到他们画,再到你可以看到,这里面曲与折的故事,都让艺术如此的鲜活。这些艺术品似乎会呼吸,一呼一吸之间就是百年、千年。
|
||||
|
||||
即使经历这么长的时间,艺术也没有固步自封、永不前进,它会随着这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地以它自身的姿态生长着、发展着。
|
||||
|
||||
艺术似乎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孤独和高冷,因为它里面有故事,**每一幅画都可以封印一个时代**,它不会因为你是否注意到它而改变。
|
||||
|
||||
不过,**<strong>希望这些鲜活的艺术会**</strong>被**<strong>更多的人看到**</strong>、**<strong>会被更多的人所理解**</strong>、**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欣赏**,毕竟不管时代如何变,不变的是艺术的本质,它都以超社会的形态所存在着。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这一讲,我们通过彩蛋篇和趣事篇从一个比较轻松的角度再一次地进入到了艺术世界。
|
||||
|
||||
在彩蛋篇,我们通过《梦》看到了毕加索在女人面前的傲慢;也看到了拉斐尔摘下“圣母画手”光环后,作为教皇御用画师的他,在雅典学院这个大作里,让跨时空的各个时代的学者们齐聚一堂,我们不仅领略到了他的实力,还见识了他的俏皮,向米开朗基罗致敬,也要暗戳戳地嘲讽他一番;在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里,我们学习了圣经故事里的一个场景,同时也看到了米开朗基罗是怎样无奈地把自己的皮剥下来给教廷的。
|
||||
|
||||
在趣事篇,我们看到了第一个带月坑的月亮,圣母第一次被放在了一个辩证的纬度,科学又一次和艺术相遇;在实验插画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只是为了表现科学事实、宣传科学知识的科学插画,原来艺术还可以促进科学的传播和发展。
|
||||
|
||||
## 思考题
|
||||
|
||||
你还知道哪些油画里的趣事和彩蛋,或者是你认为有意思的地方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
||||
|
||||
不知道这一讲学完,你有什么感受?艺术真的离我们并不远,开启欣赏艺术的模式有很多。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视角,从有趣的地方入手,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个枯燥无味,难懂的东西。
|
||||
|
||||
当你学习艺术就像解数学题一样,慢慢地、一步一步的,你会发现原来艺术是这么的有趣。
|
||||
|
||||
所以,如果这一讲的彩蛋和趣事打动了你,不妨把这一讲也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
159
极客时间专栏/geek/如何看懂一幅画/拓展篇/拓展3 | 如何从名画中学习穿搭技巧?.md
Normal file
159
极客时间专栏/geek/如何看懂一幅画/拓展篇/拓展3 | 如何从名画中学习穿搭技巧?.md
Normal file
@@ -0,0 +1,159 @@
|
||||
<audio id="audio" title="拓展3 | 如何从名画中学习穿搭技巧?"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a/0d/da546628f99bd9b165f2359bb0bff60d.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从今天这一讲开始,我们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我们接下来将用拓展篇的三讲共同来探讨一个话题:**如何通过油画提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能力**?
|
||||
|
||||
艺术不全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的,我们也可以从**生活化的视角**来欣赏艺术,用艺术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生活中会困扰我们的服饰搭配。人人都想很时尚,于是,很多人就会去追求明星款、网红款。
|
||||
|
||||
可是,我认为时尚不一定是追赶潮流,**时尚是一场轮回,复古才是时尚的本质**。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看过太多幅名画了,我发现在很多体现**欧洲皇室贵族奢华**的油画作品里,就藏着完美的服饰穿搭密码。
|
||||
|
||||
这一讲,我就带你通过油画体验一把欧洲皇室的贵族奢华。**虽然奢华,但是人家绝对有品、绝对精致**,不像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暴发户的那种大俗。同样穿金戴银,为何人家会很高级?为何稍稍不慎,我们的华丽饰品却不能彰显我们的气质?
|
||||
|
||||
好,那让我们通过几幅油画来感受一下**欧洲上流社会**是如何搭配衣饰和珠宝的。
|
||||
|
||||
## 第一点:整洁大气,拒绝花里胡哨
|
||||
|
||||
我们先来看第一幅画《科内莉亚-维特莱林肖像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c/3f/1c393a93934bc740c80199bae8399b3f.jpg" alt="" title="《科内莉亚-维特莱林肖像画》[br]约瑟夫-卡尔-斯蒂勒(Joseph Karl Stieler)[br]创作于1882年[br]现存于摩纳哥宁芬堡城堡">
|
||||
|
||||
这幅画是**宁芬堡城堡美人宫**的36位美人里的其中一位。从画面中,我们能看到她手握紫藤花,在欧洲的花语里,紫藤花代表感激、友谊和女人味,我想这里应该是**重点强调有女人味**。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d/f0/ed367ab46a2fd312df9358d285d4e5f0.jpg" alt="" title="《科内莉亚-维特莱林肖像画》局部">
|
||||
|
||||
画面中的女人是四分之三的侧脸,她面带着微笑,头发庄重地盘在耳侧,头上没有繁琐的发饰,只有**一串简单的珍珠吊坠**。这样既不会让她看起来过于单调,也不会让人感觉繁琐。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7/ff/576888affc511f914bc4b2ab127303ff.jpg" alt="" title="《科内莉亚-维特莱林肖像画》局部">
|
||||
|
||||
她的耳饰是**三个水滴形的的镶金珍珠坠**,在头发的遮掩下若隐若现。脖子上戴的饰品却是**三条金链子**,但是和珍珠耳坠搭配起来,不会显得重复,而且金黄与珍珠的白色衬得皮肤白里透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6/0d/969dde3ffd71f617878eed93bafda70d.jpg" alt="" title="《科内莉亚-维特莱林肖像画》局部">
|
||||
|
||||
以前别人一提到金链子,我就会立马想到暴发户,不知道你和我想法是不是一样?但是,这个维特莱林肖像画中的三条金项链却是这样的高雅。细看的话,它上面有很多镶嵌的宝石,这样奢华的饰品,却没有给人张扬的感觉。
|
||||
|
||||
我们再看一下女人的衣服,是**深红色金丝绒材质的布料**,**齐肩领口**、**泡泡袖**的设计,用**金线描边**做装饰,既简约又贵气。**整体深红色的色调让整个人的气场都是稳的**。
|
||||
|
||||
好,我们来简单地总结一下维特莱林的衣饰特点:
|
||||
|
||||
- 衣服:深色调的单色,简单的金线描边以及金丝绒材质的面料;
|
||||
- 发型:整洁简单的盘发,一个简单大气的珍珠吊坠;
|
||||
- 饰品:三个水滴形珍珠坠和三条金链子,既不单调,也不重复;
|
||||
|
||||
所以,你发现了吗?**高雅的第一步就是不乱、整洁、大气、规整和点到为止**。
|
||||
|
||||
## 第二点:繁而不琐,是真正的极简
|
||||
|
||||
下面要讲的就是《隆德里侯爵夫人全身像》。一般来说,**珠宝在贵族里面是一种可以直接体现地位与身份的最好代言品**。你扫一眼这位隆德里侯爵夫人全身肖像的行头,就知道她身价不菲。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e/d2/5e5de6be0229aba6df685b48ddcd35d2.jpg" alt="" title="《隆德里侯爵夫人全身像》[br]亚历山大让·杜博伊斯·德拉霍内[br]创作于1931年">
|
||||
|
||||
她是亨利·范·坦普斯特家族的独生女,叫**弗朗西丝-安妮**。在1813年,她的父亲去世后,她是全国最富有的女继承人之一。虽然,她的美貌偶尔会被人提起,但随着她的成熟,更多被人提及的却是她的气质和风度。
|
||||
|
||||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侯爵夫人的脖子上秃秃的,没有任何饰品,很干净。耳坠也只是一个大的绿宝石配珍珠的吊坠,头饰只是一个金镶钻的小头冠。那真正厉害的地方在哪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7/55/a748e1ca40fb662b6f7e738ca7e28355.jpg" alt="" title="《隆德里侯爵夫人全身像》局部">
|
||||
|
||||
真正厉害的饰品都在她的这套衣服穿搭上。她外披**暗红色的绒边白绸衬子**和**蕾丝包领大披风**,里面穿的是同色系的**开领平肩泡袖蕾丝边开襟裙、白色金丝镂花绸子衬裙**,脚穿**同色系绸子绑带方头小高跟**。她的右手戴**白绸手套**,左手单戴**珍珠手链**,无名指佩戴了一个**金圈婚戒**。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c/9e/2cb161e11fa24e3ed475e6b977604e9e.jpg" alt="" title="《隆德里侯爵夫人全身像》局部">
|
||||
|
||||
开襟裙的上半身用了**一串大克拉钻石**封边,左肩配有硕大的**红宝石与碎钻**做的配饰,右肩是**蓝宝石吊坠**和**金丝流苏配饰**。左右有各四串珍珠串做胸前装饰,一起汇总到正心口的**钻石胸针**,紧接着是代表宗教信仰的**钻石十字架吊坠**。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d/3b/ed84f25f9f82a985c1b5d92b93c30d3b.jpg" alt="" title="《隆德里侯爵夫人全身像》局部">
|
||||
|
||||
接下来就是展示身份的主要配饰腰带。腰带有半掌宽,长度一直到脚踝。束腰部分全部是钻石镶嵌而成,下垂的腰巾有明黄色的丝绸作衬,上面镶有**八颗硕大的红宝石**,若干其他色的宝石。
|
||||
|
||||
这么多的珠宝和宝石罗列下来,却**形成了一个整体**。你第一眼看上去,并不会觉得在故意奢华,因为珠宝并不抢眼,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侯爵夫人的贵气、身份与地位。
|
||||
|
||||
所以说,**高级的穿搭并不是一味的简,而是繁而不琐**,那我们来总结一下原因:
|
||||
|
||||
- 衣服:只有两个色系,主要是红色,然后是明黄色。如果白色也算的话,第三个就是白色。这样的话,她整体的形象看起来**没有杂色**;
|
||||
- 饰品:在头饰、颈饰和衣服领口处理上,都让其**面相更清晰,主题更突出**;
|
||||
- 宝石:在宝石颜色选取上,选择的主石为衣服同色系的红宝石、无色的钻石以及柔和的珍珠,这样**会让宝石与整体形象相融合,不喧宾夺主**。
|
||||
|
||||
侯爵夫人的这套装扮,很好地诠释了珠宝和衣服只是我们的附属品,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衬托我们的气质、宣示我们的身份,而并非我们是衣服与饰品的展示柜或者陪衬。
|
||||
|
||||
## 第三点:融为一体,最高级的自然
|
||||
|
||||
在历史上,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玛丽女王**也是一个很好的穿搭例子。她在年轻时因为生病,在脖子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疤痕,所以,她一生都特别钟爱项圈,**项圈的鼻祖就是她**。
|
||||
|
||||
但是,她的项圈都比较贵。从她年轻的时候一直到她去世,她都特别钟爱珍珠与钻石。她的项圈一般也是以珍珠或钻石为主,而且是五六条并列的那种。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b/36/3b4178b7899b16a3a04048a7dafbd236.jpg" alt="">
|
||||
|
||||
从画面中,你能看出来,她的佩戴很讲究,不是单纯一层一层地佩戴项圈。她的佩戴法正好和上面的侯爵夫人相反,她的佩戴方式是**呈波纹状的**,圈由小到大,一直延伸到肩部。
|
||||
|
||||
而且在手腕处会配上**同等级别**的手链,耳坠也是**同等材质**,不过是极其简单的吊坠或者耳钉。胸前会佩戴大型的钻石胸针,而且不止一个。这就会让珠宝**整体呼应**起来,宛如一体。
|
||||
|
||||
因为,钻石珍珠是属于无色、偏柔和的饰品。所以,玛丽女王的衣服一般都以单色的浅色系为主,然后再配一个和身份相匹配的丝带。她的整体感很强,我个人认为她是运用饰品最高级的人物,她戴的珠宝与她的身体**贴合度很高**,感觉就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2/4e/a2092cca5df1805bb1e128004635174e.jpg" alt="">
|
||||
|
||||
除了珠宝之外,贵族们还会钟情于珊瑚。比如说,意大利1480年时期的贵族夫人装扮。她们的发型会稍微浪漫一些,饰品一般都会选择**珊瑚**。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b/97/3b2f5565bbbed0cf863a6cba64a70997.jpg" alt="">
|
||||
|
||||
后来,在1580年左右,整个审美潮流的走向都偏向于**哥特式**,包括衣着。我给他们这种着装起了个名字,叫**银耳领**。因为白色颈圈真的和银耳很像,我个人而言不是很喜欢这个穿衣风格,因为看起来太抢了,远远的看过去就像个大彩球。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1/34/e18d4c682e489ff9ab2c0ab96457b834.jpg" alt="">
|
||||
|
||||
但是单单把首饰摘出来看的话,还是很漂亮的,衣服也很精致,但是组合在一起就会很奇怪。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的审美定位为失败的案例吧。
|
||||
|
||||
为什么说银耳领是失败的案例呢?因为有些过于浮夸和多余,给人的感觉像是**为了装饰而装饰**,为了彰显地位而这么做。同时,它们和自身的衣服并不搭调。
|
||||
|
||||
所以,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无论我们选择什么衣服和饰品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我们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好、更自然而穿搭,而不是纯为了装饰。而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衣服和饰品,一定**要在整体上看起来是搭调的,要让它们融为一体**。
|
||||
|
||||
比如说,欧洲贵族们在胸针和腰带的佩戴上的**整体性**就值得我们学习。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c/5d/6ccbb471b2c9fccca649598e699e075d.jpg" alt="">
|
||||
|
||||
最后,通过这些油画,我坚信了一个道理,**每个女人都必须有一串珍珠,不,是好几串珍珠**。所以,当你以后送礼物时,不管对方是谁,只要是成年女士,送珍珠准没错。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6/dd/665e71f006e6f5d9822705831f3b09dd.jpg" alt="">
|
||||
|
||||
## 不做伪个性审美的附庸
|
||||
|
||||
至此,我们通过观摩欧洲上流社会的穿搭,学习了穿搭的三个要点:
|
||||
|
||||
- 第一点:整洁大气,拒绝花里胡哨;
|
||||
- 第二点:繁而不琐,是真正的极简;
|
||||
- 第三点:融为一体,最高级的自然。
|
||||
|
||||
你可以把这三个要点看作是衡量穿搭的尺子,无论是欣赏油画还是日常穿搭,都可以用来衡量。
|
||||
|
||||
还记得我在开头说过的话吗?为什么我说不要盲目地追求潮流,追求明星款和爆款?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可能并不适合我们。我们觉得好看,是因为明星和网红在进行多种尝试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他们穿起来才好看。
|
||||
|
||||
所以,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答案就是适合,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去追求别人的搭配。
|
||||
|
||||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推崇个性化。算法可以精确地推荐我们的喜好,社会也越来越推崇个性化消费,然而,**在网红和明星经济泛滥的情况下,我们真的有在追求个性化审美吗**?
|
||||
|
||||
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只是千篇一律的个性,我们买下的都是被人疯狂营销和吹捧的产品,我们最后只是成为了**伪个性审美**流水线上的一个螺丝钉。
|
||||
|
||||
那我们怎么拒绝这种伪个性审美呢?怎样才能不做伪个性审美的附庸呢?
|
||||
|
||||
**独立思考**,虽然我们总被强调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我们总是忽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去做。
|
||||
|
||||
希望通过这小小的讲解穿搭的一讲,可以启发你以后去培养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通过欣赏许多油画作品学习了欧洲上流社会是如何进行穿搭的。
|
||||
|
||||
首先,着衣的原则是衣服得**统一色调**。整体有一个大的基色和两个面积小的配色即可。最好不要超过三个颜色。**杜绝花里胡哨**,要不然会成为彩球,历史上已经有过失败案例了。
|
||||
|
||||
其次,首饰或者配饰一定要尽量与衣服同色系,或者无色的(如珍珠,金,钻石等)。
|
||||
|
||||
**珍珠是百搭神器**,当你不知道怎么搭配或者该戴什么首饰时,选择珍珠准没错。任何场合、任何时候,珍珠都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够尊重。如果你是男性,送珍珠当礼物也不会有错。
|
||||
|
||||
最后,任何衣物、饰品和首饰都是为了辅助我们来彰显我们气质的,我们一定不要成为这些东西的展示柜与附属品。不管是不是大牌,只要得体,搭配好,一样可以完美地展现自我。
|
||||
|
||||
## 思考题
|
||||
|
||||
学完这一讲后,在我们欣赏过的油画,或者是你自己了解的油画里,有没有一幅作品里的人物在穿搭方面给了你一点灵感呢?给了你哪些灵感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
||||
|
||||
每一位艺术家都是一位服装搭配师,我们是可以在一幅作品里学到他们是怎么进行穿搭设计的。万变不变其宗,希望你可以通过油画里的着装要领,找到属于你的着装审美。
|
||||
|
||||
下一讲,我们将探讨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聊聊电影和油画之间不得不说的事。
|
||||
|
||||
如果你喜欢这一讲的话,不妨把这一讲也分享给你的朋友。
|
||||
189
极客时间专栏/geek/如何看懂一幅画/拓展篇/拓展4 | 如何用欣赏油画的方式看电影?.md
Normal file
189
极客时间专栏/geek/如何看懂一幅画/拓展篇/拓展4 | 如何用欣赏油画的方式看电影?.md
Normal file
@@ -0,0 +1,189 @@
|
||||
<audio id="audio" title="拓展4 | 如何用欣赏油画的方式看电影?"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6/87/d6f2fa338b77cc3b29d7747f1b0c9e87.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如何从油画中学习穿搭技巧,我们不仅欣赏了油画,还学会了三个穿搭要点。而这一讲,我们将走进电影的世界,共同来探讨一下如何用欣赏油画的方式看电影?
|
||||
|
||||
你我都看过电影,也都喜欢在闲暇时用看电影来充电或者放松自己,那你有没有被一部电影感动过?被场景触动过?被某句话点醒过?被某个人设吸引过?
|
||||
|
||||
我有过,我是个很爱看电影的人,每次看电影时,我都会被一些情节感动得一塌糊涂,或者气得要命,再或者伤心得不得了。有时候可能会是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让我感触颇深。
|
||||
|
||||
也许,你要问了,那看电影和欣赏油画有什么关系吗?是的,有关系。我们可以把电影也看作是一种艺术,虽然它是动态的画面,但是,它的每一帧又是静止的。
|
||||
|
||||
**好的电影就像油画,每个画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没有一处地方、一个事物是无用的**。那既然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欣赏油画的方法尝试着去欣赏电影。
|
||||
|
||||
我今天选了三部我很喜欢的电影,分别是《永恒之门》《一片好心》和《海上钢琴师》。让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如何在看电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情况下,还能发现其中的美。
|
||||
|
||||
## 光:无声表达的语言
|
||||
|
||||
你不用担心,我选的这三部电影你没有看过。你可以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观赏。**有时候,没看过完整的电影故事,只是单纯看画面的话,你也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那种感受也是很真实的。
|
||||
|
||||
如果你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我们在“看懂油画”模块曾学习过九个欣赏油画的维度。这一讲,我挑了其中和电影联系最紧密的三个维度来给你讲解,就是**光、构图和艺术符号**。
|
||||
|
||||
首先,我们来看光。光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不仅可以**烘托气氛**,还可以侧面**传达人物心情**。
|
||||
|
||||
《永恒之门》是一部**关于梵高的传记类题材**电影,我们在[第3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6221)说过,梵高(1853-1890年)在法国阿尔勒曾度过一段时光,电影聚焦的就是这段时光。这部电影的场景、历史还原和感情表达都很到位。
|
||||
|
||||
其中,有一个场景对光的运用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是当时梵高躺在一个山坡上反思的场景,他想的是,“当面对无限风景时,我只看到永恒,只有我能看得到吗?存在的,即合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a/f8/8af3a812c86b752e2ed2ac5308a7acf8.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永恒之门》">
|
||||
|
||||
梵高躺在山坡上,远处夕阳西下。夕阳的光撒在了他的身上,寓意着他的生命马上也要如夕阳一般,消失在地平线。但即使消失,至少自己曾经用光照耀过人间。
|
||||
|
||||
下一个镜头变成了特写,透过梵高脸上的偏黄色的柔和的光,我们可以看到他脸上的皱纹。虽然我们看不到他的眼神,但是能感觉到他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他似乎在**不平静地思索**着。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c/05/9c2e3e626bfbc0d86941dedb16d76805.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永恒之门》">
|
||||
|
||||
下一个镜头是梵高翻身,画面的光突然变成了偏粉紫色的光,这个光和上面的光相比,稍显暗淡。但是,这个光映衬着梵高神情的转变,预示着他之后的命运。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8/1b/a820d4edfbd68b17a79822f9c3483d1b.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永恒之门》">
|
||||
|
||||
《一片好心》里对光影的运用也是十分的娴熟,尤其是在**表现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时,用光影可以很好地烘托氛围,让场外人代入自身去感受电影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比如说,下面这个场景是男主去找流浪汉时的场景。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1/de/0127eaf0cc18189ac1686bf59479dcde.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一片好心》">
|
||||
|
||||
这是一个发型不好看、肚子还有点大的男人,也是一个**因疾病折磨,对生活几近失望**的不修边幅的中年人。他的眉眼里透着无奈,但是并不服输,渴望能活下去。
|
||||
|
||||
背景里,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孤单的路灯在那里。**柔和的灯光在整片黑暗里,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它却仍然发着光,就像这个男人,即使风烛残年,对生活仍有一股子信念。
|
||||
|
||||
下面这张图同样是这个男人,他趴在桌子前面,面前放着许多杯子,这个场景是他在教流浪汉做出口感最棒的咖啡,前面的咖啡都是失败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8/cd/d83dafdf6bfe4c6a7e01ec716e9c7acd.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一片好心》">
|
||||
|
||||
单从光线的角度来说,这个场景的光线有点类似于话剧舞台上的**独幕戏的聚光**。这个光线打在了男人和面前的桌子上,周围却是一片黑暗,**突出了画面的重点**。和我们在[第4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6926)看到的《杜普医生的解剖课》里的光线处理方式很像。
|
||||
|
||||
这样的光影处理,是为了向我们表现人物此时无奈与惆怅的内心活动。如果这里,导演用的是全亮的灯光,整个屋子都亮起来,那么,画面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
||||
|
||||
所以,之后你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关注一下导演对光线的运用和把控。特别是在高潮和重要情节、以及展现人物内心矛盾时,光线一般都会作为无声的语言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
||||
|
||||
## 构图:均衡画面的工具
|
||||
|
||||
我们在[第5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7916)的时候,主要讲了三角形构图法,还简单地说了说其他构图法的作用。虽然,我们总强调,厉害的艺术家在绘画时,是**不会特意追求构图**的,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
||||
|
||||
但是,构图在**均衡与和谐画面**上,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影里,一个好的构图可以在无形中将平凡普通的东西变得瞬间高大上起来,**突出主体、吸引你的视线**。
|
||||
|
||||
比如说,我们来看《永恒之门》里的两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梵高独自一个人在户外奔波的场景。无论是在花田里,还是在麦田里,在构图上都采用了**三分构图**。而梵高就位于三分构图法的中心部分,整个画面看起来不仅有质感,还有重点。
|
||||
|
||||
梵高就像一个艺术世界里的使徒,这个构图法突出了他这种**遗世而独立**的形象。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c/5a/9c703f761782829bdae5f1bbd42e595a.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永恒之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f/6c/ff8948c3a84eac6yy280e5a9b87d846c.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永恒之门》">
|
||||
|
||||
《海上钢琴师》里也有着许多绝妙的构图画面,比如说,下面这张。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0/45/f0a5ca7abfdcf156f45ca92d75e40d45.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
|
||||
|
||||
这个地方用的是**引导线构图法**,就是指利用线条引导观者的目光,使我们的目光**汇聚到画面的焦点**。引导线不一定是具体的线,但凡有方向的、连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引导线。在现实中,道路、河流、颜色、阴影甚至人的目光都可以当作引导线使用,这里使用的是窗子的缝隙。
|
||||
|
||||
引导线构图法一般还会用在**肖像特写**里,主要是让肖像看上去**不呆板、更艺术、更生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7/9d/779c12f8e019917b82bf2a63aa71c09d.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9/f3/8974b1bb24494f739d3fbfc5eca3b8f3.png" alt="" title="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
|
||||
|
||||
在公众场合,人多只有一个主角的时候,使用的则是**中心构图法**,以远处的人海做背景,用中心构图法来重点**突出画面中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则作为衬托。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8/08/88fdf131c65c24ce9ef6115bc18cde08.png" alt="" title="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
|
||||
|
||||
中间偏左或偏右的构图法, 也可以突出重点,显得不死板。但是这种情况下,另一侧一定**要有一个重色来平衡画面**,否则画面会失重。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2/66/f2a8782edabdbe41811e602fb0a86766.png" alt="" title="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
|
||||
|
||||
下面这个镜头则使用了**对角线构图法**,人物的身体呈对角线的姿态,画面看着不会生硬。同时利用一些线条对空间进行切割,中间偏左的床柱子、最左边的柜子、右边躺着的男主,通过这几个大线条的切割,**让画面有节奏感,且不失稳定性**。
|
||||
|
||||
你看,再杂乱的房间,利用构图法也会让画面很温馨,杂而不乱,有生活的味道在里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7/0f/f79ca5b51caec80cb2c55541ce9d3c0f.png" alt="" title="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
|
||||
|
||||
只要构图合理了,一张唱片机就能让整个废墟充满艺术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1/c0/a114c9ca93feayy3b9510a8fdb7e16c0.png" alt="" title="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
|
||||
|
||||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镜头进行构图分析,把电影中最实际的东西给挪用过来。如果你能实际操作一下,比如说,拍照,时间久了,你就养成了**构图习惯**,这就会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
||||
|
||||
你要是在看任何电影的同时,都带着一个问题,就是我怎么能把他的构图用到我的生活中?你就会慢慢发现规律,发现电影画面其实**美得很有规律**。只要把握住规律了,我们也可以美起来。
|
||||
|
||||
## 艺术符号:理解故事的指南针
|
||||
|
||||
还记得在[第8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1187)的时候,学习艺术符号的心理感受吗?是不是觉得,不懂艺术符号的时候,看画只是看个热闹,或者看个大概。可是懂一些艺术符号,一些本质的东西后,我们就可以在看画时,看出一些门道。电影也是这样,而且**很多电影中的场面都是从油画中借鉴过来的**。
|
||||
|
||||
有的借鉴是比较大的借鉴,就是**整幅油画作为一个符号**出现在了电影里,也就是说,某一个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复刻了油画中的场景。
|
||||
|
||||
比如说,《海上钢琴师》的开头有这样一个场景,一艘载满了一群带着美国梦的移民者和一些上流社会的人们的轮船在海上航行着。虽然,当时他们都高喊着“American”,但是,大家站在船头上时,眼神却是迷茫的,眺望着远方,却没有方向。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8/87/587b1210e5bea077d0033687eb2caa87.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
|
||||
|
||||
这个场景取自于前拉斐尔派福特·马多克斯·布朗(1821-1893年)的作品,名为**《望英国的最后一眼》**。导演在这部作品中,用这幅画的构图作为开场白的一幕,无非是向我们传递,这批拥有美国梦的坐在游轮上的人,和之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坐帆布船去美国淘金的人是一样的。**家乡,你只能望一眼,从此等待你的便只是无限的未知与迷茫**。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5/5d/55900ec7df56a4255f96a41ee51a655d.jpg" alt="" title="《望英国的最后一眼》[br]福特·马多克斯·布朗( Ford Madox Brown)[br]创作于1855年[br]现存于英国伯明翰博物馆">
|
||||
|
||||
还有下面这个镜头,是他们当时看到纽约陆地时的一个镜头。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1/cd/c111ecbce9672bd09e96a4ba39f7e9cd.png" alt="" title="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
|
||||
|
||||
这个镜头从处理方式到构图都是在借鉴阿诺德·勃克林(1827-1901年)的作品**《死亡之岛》**,暗喻着美国梦并非如此简单, 轮船带你驶向的并非希望,纽约也并非真正的开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1/77/a194a2f2a5103af6df4a47ca09fcb277.jpg" alt="" title="《死亡之岛》(Die Toteninsel)[br]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br]创作于1886年[br]现存于德国昆山德比登博物馆">
|
||||
|
||||
还有这个动作,高举双臂,你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这个姿势我们之前提过很多次,被定义为痛苦不堪的、受尽折磨的符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c/57/ac2a93cb2bd4c3eeec31a8b9ed2fbe57.png" alt="" title="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
|
||||
|
||||
从一开始,各种信号都在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轻松的电影**,整部电影里穿插了很多类似于上面我提到的隐喻。所以,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
||||
|
||||
先抛开剧情,就拿画面感来说,你随便定格,每一帧都可以被我们借鉴。因为,这里面包含了美学、构图、色彩搭配和大量的隐藏信息。
|
||||
|
||||
我们再把视线放回到《永恒之门》里,你知道的,梵高很喜欢画向日葵。电影里自然少不了向日葵的场景,但是这些向日葵的场景借鉴的却是**基弗的作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f/dd/5fceyy4ff2c66042f2dcfbe80c9db4dd.jpg" alt="" title="来自电影《永恒之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1/8a/512a28e0fb08b617d46048e6f8f38e8a.jpg" alt="" title="《向日葵》[br]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br]木刻画">
|
||||
|
||||
为什么借鉴基弗(1945年- )的向日葵呢?因为,基弗的向日葵就是在致敬梵高。只不过,基弗的向日葵看起来有一种枯萎和凋落的感觉。向日葵的根部还有一个躺着的人,这个人就是梵高。意思是这里面的向日葵是梵高孕育出来的,所以,电影里也是为了奠定悲剧的基调、渲染悲伤的氛围。
|
||||
|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你可能会问,老师,我了解得不多怎么办?那岂不是在看电影的时候,会错过很多精彩的地方?还是那句话,**我们需要先有这种意识,然后培养这个习惯,慢慢地积累,就会越来越有感觉**。
|
||||
|
||||
《一片好心》这个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电影的段位其实很高,因为电影充满了暗喻,实际上是围绕着**基督教里的圣父、圣子、圣灵**来讲的。 所以,很多细节都和宗教有关。
|
||||
|
||||
虽然,很难有人会理解到这个层面,但是并不影响我们的整体观看。而如果我们要是理解到那一层的话,很多场景对我们来说就不言而喻,我们就会收获很多惊喜。
|
||||
|
||||
## 艺术是相通的
|
||||
|
||||
其实,看电影就是在别人的故事与生活中走了一遭。我们沉浸在一部影片中,留意着别人的生活模式,借鉴着别人的审美,来规范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并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
||||
|
||||
我们总是会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一个好电影?正如,我们也总问,什么样的画才是一幅好画?但其实,它们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背后却是相通的。
|
||||
|
||||
通过这一讲,我们就能够看出**艺术的确是相通的**,经典之间的对话很简单,不需要语言,只需要一个场景我们就懂了。我们说,好的电影情节有张力、叙事清晰度高、剧情结构明确、角色有深度、对话内容以及整体是风格统一的。
|
||||
|
||||
一幅画也是,合理的构图、绝妙的色彩搭配、故事性和整体性等等都是关键性因素。
|
||||
|
||||
审美能力和知识储备量高了,自然能一眼看出一部电影是否是好电影,一幅画是不是好画。
|
||||
|
||||
可能我的影视评论不够专业,但是我能看懂它的构图、它的灯光、它的表达,因为,我对美的感知力在影视作品上也适用。你以后也可以把我们在这个课程上学过的东西有意识地运用到各个场景、各个领域。虽然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意识也很重要。
|
||||
|
||||
希望你之后在看电影的时候,会发现每一个细节都给你带来了全新的启发。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通过简单分析三部经典的电影《永恒之门》、《一片好心》和《海上钢琴师》中的光影处理、构图法的运用和艺术符号,用欣赏油画的方式重新审视了电影。
|
||||
|
||||
我们发现,不管是影视业也好,还是绘画界,首先,就是画面美,其次是有内容。好的影视作品只有以上两点都符合才能算得上是经典。导演们都知道审美的精粹在哪里,所以,他们会在场景方面向油画大师们借鉴。
|
||||
|
||||
构图也好,灯光也罢,总是会让我们在美妙绝伦的画面里历练我们的情感。我们有时会流泪、有时会笑、有时会愤怒,可是过后呢?绝大多数人会接着看下一部,尤其是,现在大家都能在家里、在各种网站上搜到各种影视剧,但很少人会反思画面、反思情节、反思感受。
|
||||
|
||||
我建议大家看影视剧要看经典,看完经典以后要学会反思和多想想。有时候,我们常说戏如人生,因为有时候一部经典的电影不仅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还会带来人生的反思。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就被人潮或者大主流给带到了下一站。
|
||||
|
||||
学会用思考的视角去看问题也是这一讲我想告诉你的。
|
||||
|
||||
## 思考题
|
||||
|
||||
学完这一讲,你是否对看电影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你有没有经典的电影想和我分享?它吸引你的点是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人生视角。
|
||||
|
||||
**油画是一幅电影,电影是一部油画**。无论是哪种形式,我们不能停止的就是对美的追求。在一次一次与艺术对话时,我们就会得到美的感受,遇见全新的自己。
|
||||
|
||||
等到以后再和小伙伴看电影,别人在看个热闹的时候,而你早就看出了一切,期待你的改变。
|
||||
|
||||
下一讲就是我们拓展篇的最后一讲了,我们来一起聊聊如何优雅地逛博物馆。下一讲见!
|
||||
|
||||
如果这一讲让你有了新的感受,不妨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
||||
137
极客时间专栏/geek/如何看懂一幅画/拓展篇/拓展5 | 如何在博物馆里优雅地观赏一幅画?.md
Normal file
137
极客时间专栏/geek/如何看懂一幅画/拓展篇/拓展5 | 如何在博物馆里优雅地观赏一幅画?.md
Normal file
@@ -0,0 +1,137 @@
|
||||
<audio id="audio" title="拓展5 | 如何在博物馆里优雅地观赏一幅画?"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c/a5/dcde8906ce644b5225ce232a8fd452a5.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这一讲,是我们整个专栏课程的最后一讲了。不知道前面我们一起学习过的内容,你有没有充分吸收呢?你可以在学过一遍后再复习一下,毕竟**艺术是常看常新的**。
|
||||
|
||||
整个课程,我们都在讲如何欣赏一幅画,欣赏一幅画时,我们有哪些角度、需要去关注哪些因素。可是,理论的武器虽然已经安排上了,但实际我们该怎么做呢?
|
||||
|
||||
比如说,如果我们以后去欧洲旅游的时候,正好要去博物馆,而我们通过前面的讲解虽然知道了该如何看一幅画。可是,博物馆那么大,画那么多,我们该怎样进行实地观赏呢?
|
||||
|
||||
这一讲,我将结合我看过大大小小的数不尽的的美术馆与博物馆的经验,告诉你逛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
||||
|
||||
## 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
||||
|
||||
有人说,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在博物馆一天就能看尽人间的千年。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在家、在网络上也可以看尽博物馆里的名画呀,为什么我们要去博物馆看画呢?
|
||||
|
||||
因为,**博物馆里的画都是艺术家的原作**。
|
||||
|
||||
我们都知道,在艺术品面前,任何文字的叙述都是有些苍白的。因为视觉传达带给我们的感受,有时候是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表达的。而为了能接收到第一直观感受,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去看原作,也就是去博物馆。
|
||||
|
||||
我们在手机和电脑上看油画,即使图片再高清、再清晰,无限放大也是糊的,也是看不清细节的。要是在博物馆看原作,我们离得近一些就可以看到所有的细节。
|
||||
|
||||
当你和作品面对面的时候,你就能用肉眼看到**艺术家们的笔触、画面的厚度、作品的细节和作品的整体**。这时候你和艺术品的对话才是最直接的,艺术品对我们精神层次的刺激才是最直接的。
|
||||
|
||||
每幅作品都有艺术家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不能单单通过图片传达的。只有当我们面对原作时,在那些急促的笔触、多姿的色彩、力量的线条交织下,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绪。
|
||||
|
||||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去到博物馆欣赏原作的话,一定要好好珍惜。
|
||||
|
||||
我个人比较推荐的博物馆有法国巴黎卢浮宫、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罗马的博尔盖茨博物馆和当代美术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还有我们在[拓展3](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80729)里提到过的宁芬堡城堡,以及欧洲各地方的主教堂、各大城市主要的地标。
|
||||
|
||||
## 先展览,再馆藏
|
||||
|
||||
好,那现在假设我们已经站在博物馆的门口了,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
|
||||
|
||||
我们应该**先去看展览,再去看馆藏**。因为很多博物馆都会定期地接一些展览,而展览的作品一般都来自于其他的博物馆。有的人就会特意为了看某个展览而去博物馆。
|
||||
|
||||
所以,如果你去的博物馆有穿插一些展览,**一定要先去看展览,再去看馆藏**。如果没有展览的话,你就直接去看馆藏即可。
|
||||
|
||||
那我们该如何看馆藏艺术品呢?一般来说,各个博物馆都会给你设置一条浏览路径。也就是说,从你进入博物馆到出来,你浏览的展厅顺序基本就是博物馆给你设定好的。他们可能会按照时间年份划分,也可能按照流派划分。
|
||||
|
||||
但是,你在每个展厅里是自由的,你可以任意浏览和欣赏,那么,你首先应该去看什么样的艺术品呢?有的人会说,肯定是先看镇馆之宝呀!或者是,要先看那些有名的作品。
|
||||
|
||||
## 寻找最吸引你的画
|
||||
|
||||
但是,我想告诉你,你一定要先看最吸引你的。**在整个展厅里,你要看哪个作品最吸引你,看一下这个作品,感受一下**。然后,你再看一下名牌,也就是作品的相关信息。
|
||||
|
||||
在看相关信息时,你要把握的两个点就是,第一,你要先看作品名字;第二,你要看一下画家是谁,你是否认识这个画家,如果不认识的话,你可以现场搜一下画家的信息,简单地看一下生平。
|
||||
|
||||
这样,你再去看这幅吸引你的画,你要问自己,是否能总结出来它吸引你的点呢?
|
||||
|
||||
看完之后,你还可以看同一个展厅里的其他作品。你可以**平行对比**一下,它们的年份是不是同一个时期的?它们是不是一个国家的?或者是不是一个流派的作品?
|
||||
|
||||
找到其中的差别后,你再思考一下这幅画为什么会这么吸引你。每一幅画你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先看相关信息,再进行比较。**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比随波逐流要有收获得多**。
|
||||
|
||||
一般的游客看展览,都是进去走一圈,找一下那些要打卡的作品,过去拍个照就走了。他们往往错过了更精彩、更棒的作品。
|
||||
|
||||
其实,一个作品是镇馆之宝,抛开作品本身,有时是由于艺术家的个人因素,有时由于这个作品的稀有程度。但是,有很多看似很平淡的作品,却是非常吸引人的。
|
||||
|
||||
比如说,有一次我去当代博物馆展览的时候,有一个作品我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那幅画的图像就跟印在了我脑子里一样。那幅画就是看似很平淡、很不起眼,但是画家对光线的处理、对构图的处理等等让整幅画看起来像是在发光一样。
|
||||
|
||||
就是下面这个作品,叫《小酒馆的桌子上的月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y/32/2yy187ab7588f1af9fbf1b43e850a132.jpg" alt="" title="小酒馆桌上的月光(Luna sulle tavole di un'osteria)[br]马里奥·德·玛丽亚[br]创作于1884年">
|
||||
|
||||
所以,不管是展览,还是馆藏,建议你一定要先看第一幅最吸引你眼球的作品。
|
||||
|
||||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很多人都会问我,要不要买博物馆的语音讲解服务。其实,这个是可行的。不过,这样做有个弊端,就是你容易只跟着语音讲解的节奏走。
|
||||
|
||||
而且语音讲解都喜欢讲重点的、知名的艺术品。还是那句话,千人有千感,每个人对作品的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买语音讲解可以,但是不要只跟着它的思路走。你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要根据自己的节奏选择听哪一块的内容。
|
||||
|
||||
## 休息是为了再出发
|
||||
|
||||
我要给你的第三个建议就是,当你按照我上面说的方法看完一个大一点的展厅或者两三个小的展厅后,你就要适当进行休息了。一般展厅内都会有沙发,你可以坐在沙发上休息**10到15分钟**。
|
||||
|
||||
为什么要进行休息呢?休息很重要吗?是的,因为第一,你看了很多的作品后,你会有视觉疲劳,视觉疲劳之后,有些美的东西到你眼里你就会感觉稀松平常了。
|
||||
|
||||
然后你就会感觉,上一个馆跟这个馆差不多、这个馆跟下一个馆也差不多。等你出来的时候,你感觉什么都没有看,因为你感觉所有的都差不多。
|
||||
|
||||
第二,你在精神层次上会感觉很累,光是能量消耗就是平常的好几倍。
|
||||
|
||||
其实,适当休息也是为了让你在有了一定的头脑放松后,在看接下来的作品时不会走马观花。
|
||||
|
||||
在这点上,我深有感触。我有很多非美术类和艺术类的朋友,按理说,他们应该很喜欢和我一起逛博物馆,因为和我逛,我还可以提供免费的讲解服务。但是,他们都不愿意陪我看。
|
||||
|
||||
为什么呢?因为每次他们进博物馆就像小朋友进了游乐园,走得可快了,就像漂移一样。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来看个热闹,随便拍拍照就完事了。但是,我不一样,我每次看完一个大展厅就很累,我就会在展厅的沙发上睡一会,然后我的朋友们就开始找我。
|
||||
|
||||
所以,每次和他们去博物馆,我主要是看画,他们主要是负责找我。
|
||||
|
||||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看一个展特别累,那个展览还没有沙发,都是很硬的凳子。但是,因为我太聚精会神地看作品,所以我消耗了很多能量。我实在是太累了,就直接躺在展厅的地上了。
|
||||
|
||||
后来,展厅的工作人员围着我好几圈,我醒来的时候就看见一堆攒动的人头在看着我,满脸的关心和忧虑。他们问我,是不舒服吗?当时的我只能尴尬地说我太累了。
|
||||
|
||||
这也证明了一点,**你看得越认真,你就越累;如果你看完一身轻松,你可能就白看了**。
|
||||
|
||||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老师,那我们这么累地看画,博物馆里那么多画,能看得完吗?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告诉你一定要看最吸引你的画,因为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
|
||||
|
||||
或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可以多去几次。像我有一次和朋友去法国,我们第一天去的卢浮宫。第二天,朋友问我,我们今天去哪呀?我说,卢浮宫呀!第三天,我朋友问我,今天去哪呀?我说,卢浮宫呀!
|
||||
|
||||
倒不是我在刻意地气他,而是我每天的精力只能看几个展厅的画,而我要是不看完还觉得很难受,所以,我就每天去看。不过,你的速度可以比我快一点。
|
||||
|
||||
## 让博物馆成为你的回忆
|
||||
|
||||
除了上面三条建议,还有一些小建议,比如说,在博物馆最好不用开闪光灯拍照;在博物馆不要大声喧哗等等,当然,这些我想你都应该能做到。
|
||||
|
||||
其实不光欧洲的博物馆适用这几条,国内的博物馆也可以。博物馆是不分国内外的,国内也有很多漂亮的博物馆,而艺术品也是不分种类的,比如说,中国的瓷器也很精美,上面同样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图案。
|
||||
|
||||
当你审美程度达到之后,你去看的时候,不管是泥巴,还是瓷器,或者是青铜,你都会有感触,并不是它必须是一幅画才行。因为,美的这个东西是有一个共通性的。
|
||||
|
||||
当你真的在某一瞬间读懂艺术品,那种感受是很难忘的,或者当你看到触动你心的作品,你就久久难以忘怀。我一直都记得,以前自己拿个本子和一根笔,在博物馆一呆就是一天。
|
||||
|
||||
我站在那些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前,试图寻找他们的精华所在,偶尔得到某个灵感,就想立马用到自己的作品里。那时候,我总恨不得触摸一下某一幅画,感受那种指尖传来的时空感。
|
||||
|
||||
久而久之,博物馆里总有一个工作人员在三米开外盯着我。
|
||||
|
||||
那些时光是值得铭记的,希望你日后的每场博物馆之旅都可以成为你的回忆。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如何在博物馆里优雅地观赏一幅画。
|
||||
|
||||
我主要给你讲了三点。第一点,先看展览,再看馆藏,因为馆藏常有,而展览不常用,你可以购买语音讲解服务,但是不要让它左右你的节奏和步伐。
|
||||
|
||||
第二点,众人所趋的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你要寻找最吸引你的作品,好好研究一下,才会不枉此行;第三点,要适当进行休息,好的休息不仅可以放松神经,更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
||||
|
||||
最后,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博物馆,一幅画还是一个瓷器,**我们都要抱着敬畏和认真的态度去观赏**,只有这样,博物馆之旅才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终身难忘的记忆。
|
||||
|
||||
## 思考题
|
||||
|
||||
你曾经去过哪个博物馆呢?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呢?下一次你去博物馆的时候,你有什么计划吗?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
||||
|
||||
恭喜你走到了这里,感谢一路的坚持。我们的艺术之旅到这就全部结束了,我们这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我们谈天说地、贯通古今。不知道现在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
||||
|
||||
在下一讲结束语,我会把我想说的话告诉你,你要记得来参加呀!
|
||||
|
||||
最后,你懂我要说什么,如果你喜欢这一讲的话,不妨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