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09 18:38:56 +00:00
parent 8bafaef34d
commit bf99793fd0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1017944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00 @@
<audio id="audio" title="11 | 我刚开始带团队,从哪里着手呢?"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8/30/c86ea2b61de7c27f503a32f396fc8530.mp3"></audio>
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会推着你往前走,不会等你万事俱备了才让你带团队,泛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领域。
也许你还没想过要做管理,而且你的上级也并不希望你做纯粹的人力管理,但是“带团队”这个事情,却已经变得不可避免。换句话说,你叫什么不重要,头衔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很快就得带着一个小团队做事了。
很多人对于做技术,那是胸有成竹、毫不含糊,但是对于带团队这事儿,却常常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你是否也有这个困惑呢?类似的情形还有:
- 你需要接手一个新团队,而这个团队并不是你一点一点逐渐带起来的时候。
- 组织调整,把两个或多个团队的人塞给你,你正在考虑怎么整合这个团队的时候。
- 季度交替,或者年度交替之际,你需要给上级做一个阶段性的管理汇报,虽然有前人的汇报模板,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太能抓住核心的时候。
这样的一些时刻你是否历历在目呢还记得你是如何应对的吗很多技术leader就这种情形给我出的题目常常是这样的
- “新团队人员各种问题,各种人心惶惶,非常棘手,该怎么应对呢?”
- “新接手的服务各种问题,手忙脚乱,各种不靠谱……”
- “成天开会,各种业务讨论,顾不上和员工熟悉……”
- ……
诸如此类疑惑比比皆是。
显然,这些问题是不可回避的,而且这些其实都在正常的管理工作范畴内。只是,这类困惑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在于,管理者都一下子陷在问题里了,期待着解决掉这些问题之后,事情就都好了,这是典型的**问题驱动型思维**。
大家应该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当洪水泛滥的时候,大禹之前的治理者都试图通过“堵漏”的方式来解决,效果并不好;直到大禹从之前的失败中汲取教训,采取“疏导”的方式来治理,引导洪水流向某一个方向,大水才由此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我们在茫然和忙乱的时候就一时全忘了。而作为一个leader“堵漏”的工作固然要做但是有没有一个“全盘规划”的指引清不清楚把团队带往何方这才是不同leader领导水平的差距所在。
而我们今天要谈论的“管理规划”,就是要回答“把团队带往何方”的这个方向性问题。通过理清未来的发展来理顺当前问题的带团队思路,我称之为**规划驱动型思维**。
那么,关于团队方向的规划,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你一定还记得我们前文中提到的“马车模型”,一个类似的问题是,一辆马车交给你,在驾驶它上路之前,你先做哪件事呢?
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但我觉得你至少需要思考四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你需要先看一下,这是辆什么车。
你可能会问,“这是辆什么车有这样重要吗?”“管你是什么车,我都给你拉到目的地就行了呗!”而问题恰恰在于,如果你不清楚拉的是辆什么车,你就没法设定你的目的地,也不清楚该找什么马来拉,更不知道该走哪条路。
有这么严重吗?还真有。我举例来说明下:
- 如果你拉的是一辆长途旅行车。你的目的地就可以设定的非常清楚和鲜明,平安、快速、舒适地把客人送到指定目的地,就是你的职责和使命。你的车内是否舒适、马匹的选择是否快速、选择的路线是否安全等等都是你要考虑的。
- 而如果你拉的是一辆观光旅游车。你的目的地可以很清楚,也可以不清楚,因为你这辆车的使命在路上,核心是这个过程能否让观光客满意。此时,你的车体设计能否让乘客很方便观赏路上的景色、你的马匹选择是否速度适中、以及路线的选择是否风景优美,就变成了此时你要考虑的。
- 而如果你拉的是一辆送货的货车,那么你需要考虑的就是你的车是否满足货物要求的环境、一车次能拉多少货、以及马匹和路线的选择,以尽快到达交货地点。要考虑的问题和长途旅行、旅游观光,显然有着巨大的差异。
你还可以想到很多种马车,比如马拉雪橇、古代的战车等等。每辆车设计出来,都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的,你的团队亦是如此。
弄清楚它是一个背负着什么样职责和使命的团队,决定了你需要设定什么样的工作目标,并通过哪些要素来衡量你的目标;决定了你需要什么样的人加入你的团队,以及需要多少;还决定了你选择什么样手段,投入什么样的资源来完成工作。
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把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为管理规划的第一个要素,称之为团队“**职能**”。这是管理工作的起点。关于如何设定团队的职能,我将在下一篇文章详细介绍。而此时我最关心的是,**你是否可以毫不迟疑、非常简练地说出你团队的职责和使命呢**
## 第二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你得看看,你要把这辆车拉到哪里去。
只有明确了要去的目的地在哪里,才能评估需要什么样的马、多少匹,以及有哪些路线可以选择。这个关于“目的地在哪里”的问题,是管理规划的第二个要素,称为“**目标**”。
对于为什么要设定目标,很少会有人质疑,因为大家都认为设定目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团队设定清晰的目标,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呢?
目标设定的最基本的初衷就是**着眼自己想要的结果,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除此之外,目标还有非常好的几个附加效果:
- 首先,清晰明确的目标可以凝聚团队成员的力量,让大家劲往一处使,提升团队凝聚力;
- 其次,清晰的目标还是执行力的必要要素,你可以回想团队取得的每一个执行出色的项目,目标一定是非常清晰;
- 再次,清晰的目标还能提升判断力,如果你能够对某个突发状况快速决策,你一定非常清晰你当时想要的是什么;
- 最后,清晰的目标本身就是激励,当员工很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方向感很清晰的时候,他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即,一种投入度非常高,沉浸其中、物我两忘的工作状态。
所以,你是否更加重视目标设定了呢?实际上,没有目标的团队很少,但是想设定清晰明确的目标,对于技术团队来说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工程师的工作大部分难以量化。那么,如何设定清晰明确的目标呢?我们在后面的文章还会专门全面来探讨的。
## 第三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你得盘点一下你有哪些马,它们情况如何。
做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带团队”,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靠团队来落地完成的,他们是真正“拉车”的人。就好像马匹是马车的动力之源一样,团队就是你达成团队目标和使命的发动机。
所以,盘点自己的团队,以及看看在整个“赶路“的过程中要如何升级完善自己的团队,并思考在达成目标之后你期待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团队,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就是管理规划的第三个要素,称之为“**团队**”,我们将会在后续的文章中专门探讨团队组织规划。
## 第四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你选择走哪条路。
也许你会说,前面有了职责,有了目标,有了团队,接下来不应该就是赶路了吗?我想说,在赶路之前,你还得先看看有哪些路可以走,即,你有哪些不同的选择,各自需要多少资源预算。
如果你选崎岖的近路,可能你需要非常贵重的马中的“特种兵”,并配给高精尖的装备;而如果你选择宽阔的大路,你可能需要跑得快、耐力强的马,路上带的补给也会因为路况而有所差异。因此,路径的不同选择,会带来资源投入的差异,从而,你向公司申请资源的类别和规模也是不同的。由于公司的预算是要提前做的,因此在马车出发前,即在规划的时候,就要算好。
这里我还需要说明一下,不要混淆路径选择和计划制定。这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路径选择主要是为了预算资源,而制定计划主要是为了执行过程可控。
至此,我们已分别探讨了管理规划的四个要素,对应明确回答了下面这四个问题:
1. 你团队是干什么的?
1. 你团队想做出什么成果?
1. 你依靠什么样的团队?
1. 你需要投入哪些资源?
你的上级会很关心这四个问题(也可参考下图)。当你能系统地把这些问题清晰地呈现给上级时,说明你对团队已有了很好的掌控力,并且还会让上级觉得,这辆车,跑不偏!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c/72/9c0aa22b3c1e49ed55bb5ce74ffd4c72.jpg" alt="" />
综上所述,所谓的管理规划,其实就是要管理者说明白一个问题,即,你想要什么目标,以及你需要投入什么资源。由于目标取决于团队的职能,而团队又是管理者的核心资源。所以,一份合格的规划报告,至少需要体现**职能、目标、团队、路径**这四个要素。
值得说明的是,这四个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和静止的,而是相互关联、动态平衡的(如下图)。其中最稳定的要素是职能,它是管理的起点。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8/60/9857429561b5489bd9e9a9fbe3046a60.png" alt="" />
中国有句谚语叫“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虽然看上去花些时间,却能让后续的砍柴工作更加有效。作为管理者,花些时间来做做自己团队的管理规划,绝对是值得和必要的。那么,你大约多久会审视一下自己团队的规划呢?

View File

@@ -0,0 +1,91 @@
<audio id="audio" title="12 | 如何界定我团队是干什么的呢?"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3/23/b33ed84585d6ea2691cf5ed4e4ed9a23.mp3"></audio>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把管理规划拆解为四个最核心的要素来着手操作,分别是:
- 职能,关于团队是干什么的;
- 目标,关于要带团队去哪里;
- 团队,关于依靠谁去达成目标;
- 路径,关于走哪条路以及投入哪些资源。
本文,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第一个核心要素,如何明确界定一个团队的职能。
可能很多人并不认为这个问题有多难,觉得自己很清楚自己团队的职能。
但事实上真正用心思考自己团队的职能并用简洁凝练的几个词或一句话提炼出来的管理者只是少数。就在前些天一个部门负责人询问他部门的几十位经理是负责什么的其中能够简明扼要说出自己团队职责的比例大约是25%。你是在这25%之中吗?
要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清楚团队职能,你可以试着问一下自己这三个问题:
1. 公司为什么要给我这批资源(指这个团队)?是希望我产出什么?
1. 这个团队存在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 你用什么维度来衡量团队的价值高低?
怎么样,你能立即对这三个问题做出回应吗?如果能够毫不迟疑地作答,说明你很清楚自己团队的职能。如果你的表现确实如此,我想追问一句:“你可以用很简洁的语言来陈述它吗?”如果你的答案依然是肯定的,我想再追加的一个问题是:“你团队的成员,也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吗?”
你可能会不舒服,为什么我要咄咄逼人地连续追问你呢?我只是想告诉你,只有连你的团队成员都非常清楚团队的职能定位时,才能收到如下的这些效果。
1. 大家都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同时,知道做什么对于团队来说非常重要。
1. 大家都很容易去主动思考,要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对团队来说是最有帮助的。
1. 大家更容易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对团队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所以你看,清晰的职能定位以及对职能的充分沟通,可以提升团队凝聚力、员工归属感和员工自驱力,在当今时代,这是多么重要的管理要素啊!
那么,究竟该如何明确团队的职能定位呢?
首先,我介绍一下团队职能的两个层次:基本的**职责**和升华的**使命**。
**职责,是团队职能的下限,即,至少要完成的工作,如果这些职责都搞不定,意味着团队的基本价值都不能体现**。我拿前端团队来举个例子,他们的基本职责就是要保证每个项目高质量开发和顺利发布,如果项目常常不能按时保质完成,就说明前端团队连基本的职责都不能胜任。
一般来说,团队的基本职责,是由上级给定的,上级在把这个团队交给你负责的时候,已经给你提了期待,只不过有的上级会明确交代,而有的上级默认你很清楚。所以,你无论如何都需要弄清楚团队的基本职责,否则肯定会失职。
**使命,是团队职能的上限,即,如果我们团队做得好,就能承担更大的职责,体现出更大的价值**。使命达成后的愿景常常是令人期待和憧憬的。我还是拿前端团队来举例子如果前端团队的leader认为除了保证项目的高质量发布之外还能做出一些通用组件、服务平台甚至是行业标准在整个前端领域都有更大的影响力那么这就是这位leader为团队规划的使命和愿景。
如果说基本职责通常是上级给定的那么使命愿景则常常是团队leader自己的规划和设想。上级一般不会作出这样的要求最多就是提一下期待团队做不到也不会认为是团队失职。但是如果团队做到了就会是非常亮眼的成绩团队成员也会受到很大的激励和鼓舞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也必定不俗。
也许你会问,团队清楚自己的基本职责就够了吧?要使命干啥,给团队“画大饼”吗?
你可以说是“画大饼”,但是我想用另外两个词来形容会更贴切:**基本职责解决的是“团队生存”问题,而使命解决的是“团队幸福”问题**。对于有的人来说,看不到幸福的希望,则生存也将失去意义。
我带过一位测试经理他带的测试团队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他个人和他团队在整个技术部有口皆碑很受认可。就是这么靠谱的一位leader一天突然跟我说想看看别的发展机会因为做了几年测试工作太熟悉了没有挑战也没有成长。
于是我问他,“你觉得你团队的工作没有挑战,你能否告诉我你团队是做什么的吗?”
他说:“我负责的是测试团队,负责交付高质量的项目,目前大家做得不错,也比较熟练。”
我继续问他“你的团队叫QA团队你知道QA是什么意思吗
他回答说“Quality Assurance质量保证吧
我继续问:“既然你负责咱们公司所有产品的质量保证工作,那你觉得就是做好测试吗?”
他若有所悟。我继续对他说“如果你认为自己团队就是做测试的保证项目的高质量发布就是你的使命而如果你把用户能感知到的所有产品质量问题都纳入质量保障的工作范畴那你团队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比如线上质量问题的搜集、整理、跟进、解决、反馈等以及你是否搭建了产品质量的评估体系。显然都还没做。所以你看一个仅仅做好测试工作的团队leader和一个能搭建公司完整质量保障体系的团队leader你觉得挑战和能力要求是一样的吗
听我这么一说,他顿时豁然开朗,欣然地筹划团队新的发展去了。其实他之前觉得没成长只是被自己潜意识的职责定位给限制住罢了。时隔一年多后,他还在带着原来的团队稳步地发展和成长,并没有贸然换工作。
那么,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团队职责的升华,可以为自己和团队带来何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你是否还认为团队使命是可有可无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设定团队职责和使命的方法和步骤,大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收集信息**。可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梳理职能信息:
1. **向上沟通**。听听上级对你团队的期待和要求,以及希望用什么维度来衡量你做得好还是不好。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团队的初始定位和基本职责,一般都是上级直接给定的。
1. **向下沟通**。主要是和大家探讨对团队业务的看法和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为以后的沟通做好铺垫。
1. **左看右看**。主要是看职能定位的边界在哪里,最好和兄弟团队的职能是无缝对接的。但不要覆盖兄弟团队的职责,否则会带来各种合作上的冲突。其实,快速发展的公司,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海阔天空,即便是广度不够,深度也还有作为空间,真没必要和兄弟团队争抢地盘。
1. **你的理解**。即,你对业务的理解,你对领域的理解,你对团队的期待,以及你对自己的期待。团队的更高职责,即,团队使命和愿景,往往来自于你的设想。
**第二步,提炼和升华**
团队的职责和使命不能只停留在leader的脑海中为了方便记忆和传播则必须从上述信息中进行提炼和升华。提炼和升华有三个要点
1. **职责的提炼**。基于上级的期待和要求,以及你对业务核心价值的理解,最好用上级和团队成员、兄弟部门都易于理解的语言,对职责进行简短化提炼,并尽可能长时间稳定下来。
1. **使命的升华**。基于基本职责,寻找团队对于部门和公司的独特价值,并和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设定自己的期待。要注意使用基于“结果”的描述,而非基于“过程”的描述。比如保证项目交付质量,是对结果的描述;而负责项目测试,则是对过程的描述。相比之下,基于结果的描述会更有使命感。
1. **确定衡量维度**。一般来说,团队的职责和使命决定了衡量的维度,但是如果有明确的关于衡量维度的说法,会让员工对职责和使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常见的案例有:服务端团队,会特别重视性能、稳定性、扩展性等维度;而前端团队,往往重视开发效率、兼容性、安全性等维度;数据团队关注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安全性等维度。你也需要根据自己团队的职能,向员工明确传递,什么指标维度对团队是最重要的。
**第三步,确认和主张**
提炼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确认和主张。确认主要是和自己的上级确认,得到上级的认同和支持后,就可以向团队内外进行主张了。当然,最好是在合适的场合,比如季度会、合作沟通会等,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团队的职责和使命宣贯给大家。团队职能的设定和宣贯是一个长期工程,不要期待一蹴而就。当然,如果做得好的话,效果也很快就能显现出来。
以上,就是我对管理规划的第一个要素——职能的介绍。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后面要介绍的其他三个要素,都要以此为核心。
那么,作为管理者,你能立刻说出你团队的职能定位吗?你们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什么呢?

View File

@@ -0,0 +1,114 @@
<audio id="audio" title="13 | 如何为团队设定合理的目标呢?"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44/4c/44443a45b7fdf74d7e953ffc6295634c.mp3"></audio>
管理规划有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职能、目标、团队和路径。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探讨了第一个要素,也就是如何界定团队职能。我想现在你应该很清楚自己团队该承担什么样的基本职责,以及希望背负什么样的使命了。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三个月、六个月也好,一年也好,你希望带着你的团队抵达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地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目标”。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目标到底该如何设定。
目标是个大话题,网上关于目标管理的文章数不胜数,公司里安排的目标管理培训一般也得讲一两天,而我这短短几千字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什么呢?我想是如下三点:
第一,你会更加清楚目标都意味着什么,它可不是让团队有事儿干那么简单。
第二,你会掌握目标设定的要点,即使你之前没做过目标管理,你也可以实际操作了。
第三,一起探讨在团队频繁调整,公司战略都不稳定的情况下,如何管理团队目标。
下面我就一一道来。
如果我问你目标重要不重要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重要或者你会心里默默骂我白痴似乎目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想问你一句Why为什么目标会那么重要
对“Why”的回答里蕴藏着动力我希望你做目标设定的时候是基于你自己的动力而不是被惯性推着走。那么目标对于团队管理到底都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最基本的,目标包含着**你和上级的诉求**,即,你们希望收获的东西。
第二,目标意味着**资源的有效配置**。明确的目标可以让你把资源投注在有效的方向上,从“该做什么”去调配资源,而不是“能干什么”。
第三,目标意味着**执行力**。很多管理者都把执行力和目标分开来谈,其实在我的访谈和观察中,技术管理者在任务执行上大多是很强的,并不是短板;而表现出“执行力不够”的最大的原因,都在于目标的不清晰或多变。我让他们回想自己做的执行力最棒的项目是不是都具有精确的目标,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肯定的答案。显然,清晰的目标是高效执行的必要条件。
第四,目标意味着**凝聚力**。很多管理者问我到底该如何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我都会告诉他们:明确的团队目标和愿景,就是提升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家因为相同的目标而并肩作战,在一起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情”,这对凝聚力有莫大帮助。
第五,目标也意味着**激励**。在提升员工自驱力的要素中,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沉浸其中、物我两忘的“心流”状态,就需要有清晰的目标为前提。而且,团队目标感带给员工对工作的意义感和使命感,也是提升自驱力的重要来源。
你看目标有这么多的效应,是不是都想达到呢?但是,并不是随便一个目标就有这样的效果,只有合理的目标才有效。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目标呢?你也许听很多人说过,“踮起脚尖能够到的目标最合适”,这句话太有道理了,可是怎么操作呢?
这就涉及到目标设定的原则即“SMART”原则。分别对应着5个英文单词即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和Time-bound用中文来说就是目标的**明确性、可衡量性、可达性、相关性和时限性**。
前面提到的“踮起脚或跳一跳能够到的目标”,只是强调了其中的**可达性原则**,即,不能定一个完全实现不了的很高的目标,也不能定一个不需要努力就能实现的很低的目标。作为团队负责人,你会不会认为,定一个肯定能实现的相对保守的目标,对于向上级交差非常有利?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你就忽略了关于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原则:**目标是设定给团队的,而不是设定给上级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团队集中资源做出有效的成绩。当你为了容易交差而给团队设定一个没有挑战的目标时,团队成员是得不到激励的,也无法让员工进入“心流”状态。
另外,一个非常常见的情况是,如果你总让员工做没有挑战的工作,他很可能会因为没有成长而跟你提离职。所以,一个有挑战且努力能达到的目标,才是恰当的。
不过说老实话,对于技术出身的新经理来说,想让他把目标设定得激进些,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他做工程师时练就的“要靠谱”的价值观根深蒂固。所以,为了说到做到,而且保证高质量地完成,目标往往会定得比较保守。好在,管理是一门实践,意识到这一点后,就慢慢地调整吧!
说完**可达性原则**后,接下来,我们也探讨一下其他几个原则。
关于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我认为这两个原则是分不开的。“目标要明确”这句话,我相信你听得耳朵都磨出茧子了。那么究竟什么叫“明确”呢?我觉得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把目标设定到可以衡量的程度,就叫做明确了**。比如,下面两组目标说法的对比。
第一组:
a)“我们的目标是提升某个服务的性能。”这不是一个明确的可以衡量的目标。
b)“我们的目标是把某个服务的单机性能从300qps提升到500qps。”这就是一个可以明确衡量的目标。
第二组:
a“我们的目标是发布BI系统1.0。”这看似是一个可以衡量的目标但是BI系统1.0如何衡量是否完成了呢?又比较模糊。
b“我们的目标是发布BI系统1.0支持KPI数据统计、全量数据导出功能。”这样就清楚BI系统1.0如何衡量了,要支持这样两项核心功能才行。
至此,想必你应该就清楚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该如何操作了吧。
关于目标的**相关性原则**,对于技术团队来说很难跑偏,因为技术这个角色决定了其工作内容必定是和上、下游及上级目标相关联的。所以,在这儿我就不展开细讲了。
最后说说**时限性原则**。所有的目标都是基于一定时限的缺少时间限制的目标没有意义。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提升单机性能”的目标或“发布BI系统1.0”的目标,如果没有限定一个时间,就不清楚该什么时候去衡量,也就无所谓是否有挑战和是否完成。
所以一定要有个明确的时间点比如“到9月底把单机性能从300qps提升到500qps”“到12月底发布BI系统1.0支持KPI数据统计、全量数据导出分析功能”就是两个完整且合理的目标描述了。
所以当你要评判一个目标是否合理时需要从SMART这五个原则去逐个审视如果都符合了说明你这个目标是清晰可行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7/a2/079bd2848e93ab7165e6fe49791e0ba2.png" alt="" />
那么,目标的描述一般长什么样子呢?其实,就算是你没做过管理,也肯定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自己团队的目标了,所以,我简要地做一个说明。
目标的描述形式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量化的指标就是大家常说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另外一类是不可量化的目标用关键结果来衡量就是我们常说的KRA(Key Result Areas)或OKR(Objectives &amp; Key Results),总之就是对关键结果的一种描述。
它们大体上的描述形式是:
- **KPI**:到某时间点,什么指标达到什么数字;
- **KRA/OKR**:到某时间点,完成什么工作,该工作实现了哪些功能或达到了哪些效果。
看起来,制定这样一个目标是不是挺简单?事实上,新经理在目标设定上,常常会踩一些坑,面临诸多挑战,如下四类问题和挑战是最为常见的。
**第一类问题是基于现有资源做目标,而不是基于远方的目标往前推**。这类问题常见的说法就是,“我们团队只能做到个程度”“这些项目能做完就不错了”等。其实,更为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从上级的角度来讲,你的团队需要保证哪几项重要的结果,然后再看看如何调配和补充资源。**面对这类问题和挑战的钥匙叫做“以终为始的出发点”**。
**第二类问题是目标不明确**。你可能会说,“从上面你说的来看,一个明确的目标很容易制定啊!”但问题在于,新管理者很少会因为“目标笼统或太大”导致不明确;不过,倒是常常会因为“过程化描述”而引发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出现。
常见的说法是“我们要在10月底完成架构改造”“我们要在12月底上线反作弊系统1.0”等等。这类描述的问题在于,主要强调“我做了什么”,而没有交代做完这些工作后,“取得了什么效果”。 因此,**面对这类问题和挑战的钥匙叫做“结果导向的描述”**。
**第三类问题是目标设定好之后**,自己和自己的上级都很清楚了,但是**没有刻意地向团队成员来传达**,只是按照目标拆解去安排大家的工作。这样的做法,导致团队成员对于整个团队的方向感不清晰,那么前面我提到的那些目标能带来的效果就无法显现,比如起不到对团队的凝聚和激励的效果。**面对这类问题和挑战的钥匙叫做“目标的向下同步”**。
**第四类问题**,也是大家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目标总是被迫变来变去**。互联网领域很少有非常稳定的公司,业务总是在调整,自己的上级也时不时就换个新的,甚至于公司的战略也每隔一段时间就变一次。显然,之前为团队设定的目标,也得跟着变来变去。于是,目标慢慢变得形同虚设。**面对这类问题和挑战的钥匙叫做“设定专业目标”,用专业目标来增强团队的内在定力**。
团队和人是一样的,如果总是被外在需求牵着走,内心必然会充满焦虑,所以还需要弄清楚自己的内在追求。而专业目标,就是为团队树立明确的内在追求。
说到这里,你可能又会问:什么是“专业目标”呢?
要解释“专业目标”我们就得先来谈谈“业务目标”。“业务目标”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完成的业务业绩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PI和KRA是公司和上级对你团队的业绩要求这类目标一般是自上而下拆解下来的所以来自于外部一般不容易被忽略。
和“业务目标”来自外部要求相对应,“专业目标”来自你团队的内在要求,一般是由你和团队自己设定的,属于自我要求,所以新的管理者往往会忽略不做,有的是想不到,有的是懒得做。而恰恰是这个内在目标的设定,最能体现你的管理价值,因为这是最能展示你的自主性的地方。
**专业目标设定的核心步骤就两步:第一,选择你要提升的关键维度;第二,设定目标**可以是量化的KPI也可以是非量化的KRA。
关于团队的关键维度,上篇文章中我提到,就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一样,每个团队也都有自己最核心的评价维度,这是由团队职能决定的,比如服务端团队的稳定性和性能,数据团队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功能迭代团队的高效和质量,等等,这些维度是最能体现团队核心能力及价值的。
因此即使上级没有提出要求团队负责人也要为团队基于这些专业维度来设定目标比如作为服务端团队可以把“半年内提升40%的并发性能”作为团队的专业目标,以此来不断修炼团队的内功,并作为团队的内在追求。
如此,当外部的业务目标不稳定时,相对稳定的专业目标可以让团队内部一直有个“指南针”,从而降低目标频繁调整引起的员工焦虑,而且还避免了目标变来变去导致的“瞎忙”或“白忙”。
你可能会说,内在的专业目标还没有达成的时候,上级的业务目标又压下来了怎么办?这类冲突的处理办法和“重要紧急”四象限的权衡思路是一致的,**内在的专业目标属于重要的事情,而外部压过来的目标,属于紧急的事情**。重要紧急的权衡和决策是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内容,慢慢你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的,现在我们先探讨的是“团队定力”的问题。
好了到现在你是否可以制定出自己团队的目标了呢除了业务目标你制定专业目标了吗如果你已经有自己的团队目标他们符合SMART原则吗如果你都做得非常到位你把这个非常棒的目标周知到团队每个成员了吗?
我期待,你通过对团队目标的驾驭,除了取得出色的业绩之外,还能打造出一个充满自驱力和凝聚力的高效执行的团队。

View File

@@ -0,0 +1,86 @@
<audio id="audio" title="14 | 如何来规划团队的组织结构呢?"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c/07/dc2f8b8d9d9a3b2de494cc6edb5d3b07.mp3"></audio>
管理规划的四个核心要素:职能、目标、团队和路径。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职能和目标,想必此时,你应该很清楚自己团队的基本职责和使命了,并且已经为团队设定了清晰的目标。
那么今天,我们再来接着谈一谈,该如何做团队规划。
围绕着“团队”的工作非常多,我会在“团队建设篇”中详细阐述。现在,我们只是探讨团队规划,主要从如下三个视角:
- **第一个视角是看团队目标;**
- **第二个视角是看资源;**
- **第三个视角是看人才培养。**
下面我就一一详细道来。
## 团队规划的第一个视角,是根据团队目标的设定去梳理团队。
如果说上一篇文章我们对于“目标”的探讨,主要聚焦在“业务目标”的话,那么本文我们探讨的团队规划,则包含了对“**团队目标**”的设定。这里的“团队目标”,不是指团队所要完成的业务目标,而是**你希望在某个时间节点到来的时候,把团队发展成什么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到那个时候团队会是什么样子呢?
对于某某人“长什么样子”的话题,你可能会从皮肤、样貌、身高、体重等要素来衡量。那么对于一个团队长什么样子,你要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呢?通常来说是如下三个:
首先是**团队的规模**。也就是你团队有多少人,这其中要理清楚有多少人是现有的,有多少人是接下来要新增的,即实际人数和预算人数,加起来就是你规划的团队总规模。
其次是**团队的分工**。即,你的团队都负责哪些业务,每个业务配置了多少人力,以及这些人员都如何分工,人力分布和业务目标是否匹配等。
最后是**团队的梯队**。一个团队的梯队情况代表了团队的成熟度和复原力。梯队成熟的团队,不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某个核心员工休假,或者某个技术负责人离职等)就随便垮掉。复原力强的团队只是短暂影响部分业务进展,但是不会伤筋动骨、元气大伤,很快就会恢复正常。这个复原力很像技术服务的健壮性,会让团队非常有韧劲,经得起折腾。
综上,如果你从**规模、分工和梯队**三个要素来描述你团队的情况,就能看清团队的“样貌”了。
## 团队规划的第二个视角,是从资源角度来审视团队。
从资源视角来看待团队是一个成熟管理者的标志之一。因为站在公司角度来看每个团队都是一批人力资源所以有个专门的职能角色叫HR人力资源
在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里,技术团队往往是最昂贵的资源和成本,预算人力,实质上就是预算资源。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盘点自己当前人力和预算人力的时候,需要有**成本意识**,要考虑投入这么多资源和成本是否值得,是否合理。
其实,即便你不考虑这个问题,你的上级也会考虑,所以,你预算人力的时候,最好能给出十分充分的理由:为什么你需要这些人?为什么是这么多?你的依据和估算逻辑是什么?当然,你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推演过程都汇报给上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推演逻辑,毕竟光靠“拍脑袋”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怎样才能够合理推算呢?
1. 取决于你对业务的理解,以及你希望达成的目标。毕竟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目标是息息相关的,和手段的选择也是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你的各项决策都影响着资源的估算(下一篇文章我们会具体谈手段和路径的选择)。
1. 可以参照行业资源配比情况。比如行业里产品、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等不同角色都有大体的比例,虽然不可照搬,但可用于参照,尤其是业务类型相似的。
## 团队规划的第三个视角,是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梯队规划。
关于对团队的盘点,除了团队的发展目标和资源投入视角,还需要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即,到下一个时间节点,你需要重点培养出哪些人,给他们什么样的平台和空间,以及你有能力提供给他们什么指导和支持,期待他们能够胜任什么职能和角色。
一般来说,你重点培养的都是你团队最核心的人,也包括最有潜质的人,但是一般只涉及你的直接下级和他们的个别下级这两层,其他层次的人才培养则是你下级管理者的职责。当然,对于新经理来说,只需关心自己的直接下级就可以了。
关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们会在后面“团队建设”相关的章节中详细探讨,这里我们就先了解做规划的时候,要涵盖重点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可以了。
关于新人的培养和引进,这里提出一个新概念叫“团队消化能力”。鉴于团队现实的梯队情况和新人导师的精力问题,一个团队能够良性吸纳的新人是有限的;如果新人引进过快,就会快速冲淡当前的团队状态,就和新组建一个团队差别不大了,这时很多新经理会顾此失彼,团队也近乎失控。
所以,这主要看你的取舍。有的管理者倾向于有步骤、有节奏地发展,而有的管理者迫于业务压力,也就不考虑团队消化能力了。这些做法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因人而异罢了。但是无论做哪种选择,考虑你团队能消化多少新人,是你做团队规划时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那么如何估算团队消化能力呢?
1. 不可否认,带新人是需要花费老员工一些时间和精力的。所以要看看你团队都有谁能带人,分别带几个比较合理。所谓合理,就是需要兼顾他们对业务的投入。
1. 看看你团队的新人培养机制是否成熟健全。如果你团队有成熟的新人入职培养机制和熟悉业务的学习资料,那么能同时消化的新人就会多一些。所以,作为一个“踏实”的管理者,把这些基础的管理工作做起来,对于团队的长线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即便你的直接上级是个“急功近利”的老板,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管理风格,不是吗?
上面我们从三个视角探讨了做团队规划的逻辑和要点,那么,如果真的要给上级提交一份规划报告,关于团队部分,你应该以什么形式来呈现呢?
我建议你要以你和上级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形式来呈现。假如你们还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约定,那么你可以参照下面的形式,大体上也是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绘制一张组织结构图。这张图需要体现我前面提到的团队状态三要素:
- **规模**,包括当前人数、预算人数和总人数。
- **分工**,体现团队人力都分布在哪些业务上,以及各个业务都由谁来负责。
- **梯队**,包括团队的级别和梯队分布情况。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1/27/31c5b0116d3ea28cebdcee7189af4627.png" alt="" />
第二部分,列出整个团队的资源盘点情况。大体是这样的:
- A级别x人其中当前m人预算新增n人
- B级别y人其中当前m人预算新增n人
- C级别z人其中当前m人预算新增n人
- ……
第三,列出重点培养对象,以及负责业务。大体是这样的:
- 张三XX业务核心工程师到年底能完全负责XX业务并能带新人
- 李四YY业务负责人到年底能带n人独立负责YY业务
- ……
怎么样,团队规划的呈现很简单吧?所以,核心还是对规划要点的思考和梳理,经过上面的探讨,你是否可以轻易地盘点自己的团队了呢?欢迎你留言分享和交流。

View File

@@ -0,0 +1,81 @@
<audio id="audio" title="15 | 我都要申请哪些资源呢?"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9/8c/b9b14bf502313fa0f29f9e511c5ff58c.mp3"></audio>
做管理规划,无论你是想评估团队的投入产出,还是给上级做工作汇报,都有一个必要的内容,就是要弄清楚,你需要投入多少资源。而投入多少资源,除了和希望达成的目标相互匹配,还和你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和手段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们就集中探讨一下管理规划的第四个要素:路径选择和资源申请的问题。
可能很多一线技术管理者会说,我需要考虑的资源类型非常单一,基本上每次申请资源都是增加人力,这没有什么难的。我想说,增加人手没有问题,只是在采用“增加人手”这个方案之前,你是否考虑到如下的三个问题了呢?
## 第一个问题,你是否了解资源的丰富性呢?
一提到资源申请,人们大多会想到的是人、财、物这三大项。对于做技术团队管理的你来说,“人”,是最常见的资源。而且,“财”和“物”的预算一般也围绕着团队的人数来做,比如团建费用、培训费用、差旅费用、办公设备等等,都是基于团队人数来预算的,整体上并不复杂。
但这里我需要提醒你的是,还有其他几类资源也需要关注,可不要忽略。
首先是**时间**。很多管理者会忽略时间这个最重要的资源。对于任何一项工作,你预算多少人和你预算多少时间是分不开的。所以,做规划的时候,也需要了解上级对于各项工作的时间预期是什么样的。这意味着,上级允许你花多少时间来做这些工作。
千万别认为,上级批准了你的人力预算就等于给了你充足的资源,因为还得看看上级给了你多少时间。而且,上级固然有上级的期待,但你还是得有自己的判断,因为你最清楚各项工作的具体情况,需要综合你对紧急重要程度的理解做出判断。所以,请把时间当做资源来看待,这样你会更加清楚对于投入的理解。
其次是**信息**。信息资源,是另外一个常被忽视的资源。有的时候,你需要更多的公司内外的信息,可能是业务的,也可能是人员的;你的工作如果需要特殊的信息和数据,需要提前和上级沟通,寻求必要的支持。
最后是**权限**。和信息资源类似,也是出于做好某项工作的目的,你可以看看需要开通哪些之前不具备的权限,以及这些权限是否可获得。比如有的公司一线管理者是有沟通绩效权限的,而有的公司则不允许。如果你要把绩效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手段的话,就得考虑你能否获取这样的权限。
类似的还有,你是否拥有使用奖金激励的权限,你是否被允许参加某个会议的权限等,这都可以是你要关注的资源。
所以你看,除了人、财、物,你还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持,所以当你评估一个平台是否有发挥空间时,可不只是看职位高低,人员多寡。你能否得到全方位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当然,前提是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 第二个问题,你是否意识到手段的多样性呢?
工程师出身的管理者,“炫技”的情况比较常见,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只有自己开发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一有机会就重构,因为,“前人写的东西实在是太烂了,不能忍受”,崇尚亲力亲为,凡事自己开发。所以,一旦有大的新需求,用他们的话说,那得“招聘一些工程师才能做”。
站在工程师视角上追求工作的极致品质恰恰是一种良好的工匠精神。但是站在管理者视角上就需要评估一段时间内的产出效率了。衡量一项工作“到底需要花5天做到70分还是10天做到90分”是管理者的日常工作。90分方案未必就比70分方案好此时就需要优秀工程师出身的你放弃一些执念了。一旦放松这个念头你就会发现完成一项工作原来还有很多的手段可以选择。下面我就来列举一些。
比如你想做一个新功能,诸如“人脸识别”“自动推荐”“反作弊”等。以下的做法是不同的管理者所采用过的:
1. 自学自研;
1. 招聘专业级人才;
1. 借调工程师;
1. 跨部门合作;
1. 请外包或者外部专业人士兼职做;
1. 采购云服务;
1. 购买现成的解决方案。
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期待之下,不同的管理者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同时也意味着不同的成本。
1. 对于自学自研来说,由于靠自己团队的力量,资金开销比较低,维护成本也可控;而由于需要边学边做,时间成本会比较高。
1. 对于招聘来说,不确定性比较高,招聘顺利固然好,但招聘不顺则时间完全不可预期,整体上时间成本比较高。
1. 对于人才借调来说,如果能借调到合适的人,各方面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是需要这个事情足够重要才能获得支持。在中大型公司里的管理者,可以把这个方法作为可选路径之一,而早期公司,一般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1. 对于跨部门合作来说,项目推进的可控性取决于合作情况,这里最大的风险就是合作成本能否控制住。
1. 对于外包来说时间和资金成本一般都可控用来做尝试性项目或者demo是比较合理的。但如果是长期的任务你会发现外包的解决方案可维护性比较差迁移和替换的成本会比较高。
1. 采购云服务,对于中小公司来说,其实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对人才成本、维护成本、时间成本,都可以降得很低,特别适合初创公司,所以你看业内的云服务层出不穷,确实有价值。
1. 买方案,是时间成本很低,资金成本略高的一种方案。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公司非核心业务的场景下,这倒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案。
以上的说法和判断,是我基于我之前的团队情况给出的。那么对于你来说,不同的方案意味着着多大程度的成本呢,你可以尝试把你认为的“大”“中”“小”填入下表中。这个表格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让你去评估每一种方案的成本大小,而在于扩展你的管理思路,看到解决问题手段的多样性,避免思路过于单一,就达到目的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5/0e/05e5655fff061211d6a155b385bce50e.png" alt="" />
## 第三个问题,即人力资源的持续性。通俗说就是,不是所有的人力短缺,都要通过招聘来解决。
在我给互联网公司做技术管理咨询的过程中,遇到不少中小型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或创始人,动辄让我帮忙介绍某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常常会这样跟我说:
- 说法1“对于我们这个业务来说数据很重要我需要搭个数据团队能帮我介绍一位数据大牛吗”可实际情况是自己连数据需求都描述不清楚只是直觉上认为这能给公司带来价值其实每天的数据量拉个表格都能看清楚了。
- 说法2“我们接下来要做智能推荐系统得招两个专门做推荐算法的。”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数据都是格式化数据却连最基本的推荐策略都还没做还远远达不到专业瓶颈。
- 说法3“我们需要招两个做专业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但实际情况是公司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O2O业务而不在于图像处理技术。
以上的这些说法,显然,他们太高估招聘能解决的问题了,而且太低估人才选用育留的成本了。事实上,牛人一般会嫌业务量小、平台小招聘不来,即便来了,成天形单影只的,也未必留得住。所以,**招聘作为一种迟缓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多地是看长线是否需要**。
对于工程师思维特别重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尤其倚重技术;对于不懂技术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又特别迷信技术。而职业的技术管理者,就需要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提供一个既能够解决问题,成本又合理的可操作的执行方案,而不是一个“走一步算一步”的对策。
以上的三个意识如果你都具备,能够从资源丰富性、手段多样性和人才持续性来预算你的资源,说明你已经是一位老道的管理者了。我们通常会说,管理者要做战略,所谓战略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筹划把资源投在什么方向,以达成什么目标。所以,资源视角就是战略视角。
至此,我们探讨完了管理规划的全部四个要素:职能、目标、团队和路径。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探讨路径以及预算资源的时候,离不开目标和团队;而盘点团队的时候,又脱不开目标和路径;而设定目标的时候,也需要基于当前团队的情况和可用资源。
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是把目标、团队、路径分开来探讨的,但是这几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只有你把这三个要素统筹起来,梳理明白,才能“产出”一份完整的管理规划。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8/60/9857429561b5489bd9e9a9fbe3046a60.png" alt="" />
本文是“管理三部曲之管理规划篇”的最后一篇文章,整个“管理规划篇”其实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展开,那就是弄清楚团队工作的方向问题。相信通过这几篇文章的探讨,你已经很清楚做一份管理规划都需要考虑哪些要素,以及各个要素的操作要点了。
那么,你现在有信心为自己的团队做一个清晰的规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