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09 18:38:56 +00:00
parent 8bafaef34d
commit bf99793fd0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1017944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10 @@
<audio id="audio" title="03 | 光圈与景深:拍照片可以不对焦?"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8/b8/a87371bf6259a95050197057121cfdb8.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
今天这节课我会带你了解相机操作的第一个基本概念——光圈,让你知道光圈是什么,它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拍摄结果的,我们又该怎么掌握它,并由此展开到对“景深”这一概念的探讨。在学习完这节课以后,你会彻底搞清楚那些摄影师是怎么仅靠调节光圈就让眼前明亮、刺眼的画面变成柔和、昏暗的成片的,还有那些背景虚化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
我们先来一起看看光圈是什么。
在 iOS 7 之前iPhone 的相机 UI 是这样的:相机启动,这些小叶片旋转着打开,按下快门,这些小叶片旋转着合上,搞得很多人都觉得相机里的快门长这个样子。事实上,这也确实是快门,是快门结构的一种——镜间快门,但目前市面上我们常见的相机的快门都不长这样了,更何况现在应该也没有有快门机械结构的手机相机了,手机相机用的是电子快门。所以从 iOS 7 开始,当 iOS 不再执着于“拟物风格”的 UI 了,这个动画效果就被改掉了。但这些小叶片曾经给我造成过困惑,我相信还会有其他人跟我有一样的误解,我们觉得只有快门才长这个样子,以至于之后见到相机里光圈的叶片结构的时候,误以为光圈是快门。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9/c9/397ffe1c522ecd2bd52dab9a50176ac9.png" alt="">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用镜间快门这种叶片结构的快门了,但我们常用的相机里还有另一组不得不用的叶片结构,那就是:**光圈 (Aperture)**。
**光圈是镜头里用来控制镜头孔径大小的部件**,它和快门协同工作控制进光量。对于一枚成品镜头,我们不能随便改变镜头本身的直径,但我们可以在镜头里放一些多边形叶片,它们围成一圈儿,中间留个孔,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们的收缩幅度以控制中间那个孔的大小,然后以此控制镜头的通光量。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2/f9/02f4e777265a24e2a9a3f20d1192c7f9.gif" alt="" title="通过改变镜头中间可以收缩的孔的大小(光圈)[br]控制通光量">
看上面这张动图我们会发现,通过改变孔的大小,我们可以掌握通光量的多少。**孔越小**,通过的光自然就越少,相机的感光元件因为接收到的光少了,**画面就会越暗**。反之,**孔越大**,通光量越大,**画面也就会越亮**。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2/e1/b221ea2519ca317ced4b725ef27702e1.jpg" alt="" title="快门和 ISO 不变[br]光圈从大到小画面的亮度变化">
我们通常用 F 值来表示光圈大小,它的计算方式是:光圈 F 值 = 镜头的焦距/光圈口径。但这个公式并不重要,你只需要记住,**F 值小的是大光圈F 值大的是小光圈**。
**注最学术的写法应该是“f值”相应的各光圈值是应该是 f/2、f/2.8、f/4、f/5.6、f/8、f/11、f/16 等,但为了文字在视觉上协调,我在下面的课里都直接写成了 F2、F2.8、F4、F5.6、F8、F11、F16 等……这样写没有错误,只是不够学术,特此说明。**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9/13/8916027edeed4e8b2d7fb219ec62e513.png" alt="">
光圈除了可以控制通光量,也可以控制**景深 (Depth of Field)**。
相机在完成对焦以后(对焦:指的是拍照前,调整对焦点到相应的距离位置上,以使拍出来的照片清晰),其实不光焦点上的物体是清晰的,焦点前后一段距离内的物体也是清晰的。这个距离范围,就是景深。
比如,我用一枚 50mm 焦段的镜头,在光圈 F4 的情况下,拍摄距离我 1.5m 远的物体,我把对焦点设置在 1.5m 上,但不仅仅正好在 1.5m 这个点上的物体是清晰的,在距离我 1.4m 到 1.6m 这个距离范围内的物体,也同样会是清晰的。而这 20cm 的距离范围,就是景深。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6/43/a68d4c18c513230656c5c9e954992a43.png" alt="" title="景深原理示意图">
在不考虑镜头焦段的情况下,同一枚镜头,**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照片中清晰的范围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照片中清晰的范围越大)。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0/28/70ad4d6e2a00e3949256c1b4a7707828.jpe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c/b0/1c864a5cc8f5cbe8a9eaf66d9ab502b0.jpg" alt="" title="从左到右,光圈逐渐缩小[br]光圈 F2.8,背景模糊明显[br]光圈 F16“威利汽船”与背景“CHAOS”一样清晰">
我们常说的什么背景虚化,其实就是大光圈搞出来的,好多人最早买相机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拍出那种照片。虚化这个东西对大家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原因就在于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的视觉体验,能让我们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除了让背景虚化,有创意的摄影师们也会利用景深的原理,让前景虚化,作为创意手段。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d/7d/0d1a12a473383cfd57bf3ad7a2c9897d.jpg" alt="" title="Gueorgui Pinkhassov">
总而言之,**一个合格的摄影师可以恰当利用镜头虚化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主动控制虚化范围,来拍摄独特的作品**。
如今,各路手机的相机 App 里也都有了人像模式 (Portrait Mode) 或者大光圈模式 (Aperture Mode/Bokeh),靠算法模拟光学虚化,以制造柔美的模糊背景。但不得不说,虚化原本只是相机镜头的光学特性,而大家如今对它过分的追求,让“虚化”变成了一股“妖风”,也让越来越多的糖水片大行其道。
虽然大光圈被无数职业摄影师所厌恶,但依然有很多惯用大光圈的摄影师,利用这一特性拍摄出了好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川内伦子。她会巧妙地利用背景虚化突出拍摄主体,而足够近的距离也会诱导观众去关注被摄物体更细微的纹理、质感、形状等,然后利用大家对这些内容的关注,来传达自己细微、温柔、童真之类的情绪。应该说,**背景虚化从来不是单纯地为了屏蔽画面中的干扰因素而存在的,虚化的背景本身也要作为画面中的一部分进入我们的考量范围。**在川内伦子的照片里,我们能清楚地发现虚化掉的背景更像是纯净的色块儿,让画面更加简洁。
但对于新闻摄影或纪实摄影来说,小光圈可以说是标配,因为摄影师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画面内容的完整性,该拍到的东西一定要都拍到。这自然导致了摄影师会选择小光圈,没有那么多虚化,从前到后通通透透清清楚楚,比如布列松、卡帕、寇德卡等一众纪实系摄影师。
在知道了景深的知识以后,我们就可以讲讲**景深陷阱**这个概念了。
景深陷阱也叫**陷阱对焦**,指的是**在手动对焦的情况下,提前预估被摄主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利用镜头小光圈所带来的更大的景深范围,在被摄主体进入这个景深范围时,不需要再临时对焦,而直接进行拍摄。**
比如:我用一枚 28mm 的镜头F16 的小光圈,把对焦点提前设置在距离我 1.5m 远的地方,由于 28mm 的镜头在光圈 F16 的时候,本身自带的景深范围是 0.8m-15m也就是说尽管我的焦点设置在了离我 1.5m 远的那个点上,但实际拍摄的时候,所有落在 0.8m-15m 这个距离范围内的物体都是清晰的,因此我根本不用花时间让相机进行对焦。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完全省略对焦这一环节,只需要利用**“景深范围内所有物体都是清晰的”**这一光学特性,就可以提前构图,可以手起刀落迅速拍摄而不用半按快门等待相机进行自动对焦。
**再快的自动对焦,也没有不对焦快**。实际拍摄时,哪怕 0.1s 的耽搁都会让你眼睁睁地看着画面转瞬即逝。景深陷阱是所有熟练掌握相机操作的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常用的技术手段,只需要提前设置好光圈,就可以专注于构图,等待拍摄时机到来,直接按快门,不用再担心照片是否合焦。为了保证足够大的景深范围,小光圈自然也就是陷阱对焦的标配。
说到景深陷阱,自然就要提到景深标尺。我们怎么能知道在设置好光圈和对焦点以后我能得到的景深范围究竟是多少呢?
不知道你在用相机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相机镜头上有这样一个标尺,一般由三排数字和一个刻度标尺组成。中间两排数字是距离标尺,以英制单位制 ft英尺和国际单位制 m标注同时指代对焦距离和景深你熟悉英尺就看英尺你熟悉米就看米。最上方是光圈值剩下的那一个刻度尺表示的就是在相应光圈下的景深范围。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a/6e/2a8f63f0b6f6c4701e2f903c772dc26e.jpg" alt="">
景深标尺的用法是:先看刻度尺上的主刻度,主刻度指向的正上方表示当前的对焦距离,多少英尺或多少米,而对焦距离的正上方表示当前的光圈值。先确定光圈值是多少,然后在主刻度上找到同样光圈值的左右两个刻度,这两个刻度对应的上方数值就是景深范围。
比如这是一枚 Leica 35mm 镜头,它上面刻着景深标尺。这枚镜头光圈开在 F5.6,对焦点设置在 ∞(无穷远),观察景深标尺可知,光圈开在 F5.6 时,大概 7.5m-∞(无穷远),都是清晰的景深范围。
再细致一点地说:先看光圈,设置在 F5.6 上;再看对焦距离,设置在 ∞ 上;接着看最下面的标尺,有两个 5.6,这两个 5.6 的标尺指向了上面的距离数值;最后看,左边的 5.6 基本指向了 5m 和 10m 的正中间,我们可以认为那大概是 7.5m,右边的 5.6 指在了 ∞ 的右边,也就是说大于 ∞。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枚镜头在光圈 F5.6、对焦距离设置在了 ∞ 的情况下,景深范围是 7.5m-∞ 。
景深标尺惯常用在旁轴相机上,是 Leica 的主要贡献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纪实摄影师惯用 Leica 的原因:**景深范围直观可见**。
虽然现在各大相机厂商在自动对焦的速度和精度这两块儿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 SONY 的 α7R Ⅳ567 个相位对焦点425 个对比度检测对焦点,全时眼控对焦,最快对焦速度零点几秒,但很多时候,我们差的就是那零点几秒,就是那半按快门等待相机自动合焦的瞬间……我们经常会说,**“一旦你看见了,你就拍不到了”**,说的就是这零点几秒的事儿。拍小动物,拍孩子,抓拍人脸上瞬息万变的表情、神态,还有人物的动作、体态,没有那零点几秒的对焦时间预留给你,所见的一切都会转瞬即逝,所以这时景深陷阱就变得非常好用了。
**拍照片拍到最后经常靠的是直觉**,这个直觉来自于长时间的视觉训练,可能一刹那间,你敏感的眼睛就会告诉你,眼前出现的这个画面构图是正确的,取景器里出现的元素都在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上了,而在这个时候,你根本不会有时间再去慢慢思考,慢慢构图,慢慢调整光圈,然后慢慢对焦。
在你熟练掌握景深陷阱的用法后,你只需要心无旁骛地时刻关注取景器,当你觉得取景器里的一切都对了,或者说在你预判取景器里的一切马上就要都对了的时候,直接按下快门,就不会再有错失机会和画面的烦恼了。<br>
** **
## <center>总结</center>
在今天这节课里,我们讲了光圈、景深与景深陷阱三者间的关系。**F 值越大光圈越小进光量越少画面越暗景深越大画面越清晰F 值越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画面越亮,景深越浅(背景会模糊)。**
虽然光圈大小会直接影响景深,但影响景深范围的不仅仅只有光圈这一个因素,其他还包括物距、画幅(感光元件大小)和镜头焦段。
物距指的是相机离物体的距离,**物距越近,景深也就越浅**,这跟人眼的自然视觉是一样的。想想看,你在盯着一个物体的时候,是不是离它越近,它之外的事物就会变得越模糊?
关于画幅,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专门讲到相机的时候,会重点说一说它是怎么影响景深的,这节课就暂且先不说了。
至于焦段是如何影响景深的,不同的焦段又有什么不同的用法,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了。在完成下节课的内容学习后,我相信会解决一切你在选择和使用镜头方面的纠结和苦恼。<br>
** **
## <center>课后小练习</center>
1. 在 ISO、快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使用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分别对同一画面进行拍摄观察两张照片的明暗变化。
1. 使用相机的光圈优先模式(相机拨盘上的 A 档/Av 档),在 ISO 不变的情况下,使用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分别对同一画面进行拍摄,观察两张照片的景深变化。
1. 在光照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将光圈固定设定在 F8 以上,尝试使用景深陷阱,在不进行对焦的情况下,到户外进行拍摄,抓拍街上转瞬即逝的画面。
** **<br>
我们下节课见。
** **

View File

@@ -0,0 +1,149 @@
<audio id="audio" title="04 | 镜头焦段与实际运用:你拍到的是你看到的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2f/14/2f21913a88c46359a3fc70d4173e8c14.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
上节课我们说到,影响景深的,除了光圈,还有物距、画幅和镜头焦段,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讲的就是镜头焦段是如何影响景深范围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讲解不同的镜头焦段在对同一画面进行拍摄的时候,成片会有什么区别,以及由此衍生的实际应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这张图,这是不同焦段镜头的不同视角,广角镜头的视角非常广,但拍不了那么远,长焦镜头虽然拍得远,跟望远镜似的,但是视角非常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b/e6/3be0447041a6a62e75caba1bfa95bbe6.png" alt="">
我们再来看一张实拍例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f/a6/3f0ab56f2dc7496911ff6cf5d8d072a6.jpg" alt="" title="站在一个地方不动[br]分别用不同焦段拍向前方">
简单来说,**镜头焦段越长(数字越大),景深越浅,视角越窄;镜头焦段越短(数字越小),景深越大,视角越广**,这也就是为什么主流新闻摄影大都使用小广角或者标准镜头进行拍摄 (24mm-70mm)。
因为新闻摄影在保证一张照片能够拍到更多内容、包含更多信息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拍摄主体鲜明,那通常来说,摄影师就会离拍摄主体很近,那这时候广角镜头就可以兼顾两者。
另外,为了保证新闻照片的准确无误,摄影师也需要画面从前景到主体到背景全都清晰。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拥有大景深范围的小广角镜头就成了新闻摄影师的首选**。尤其是再考虑到新闻拍摄的场景,会有室内、夜晚这种光线昏暗的环境,要保证画面不糊,快门速度也不能太慢,所以摄影师就只能在光圈上妥协,通过把光圈开大的方式保证画面纯净、清晰、没有拖影。
但上节课我们讲过了,光圈一旦开大,画面里就有了景深,有了虚化,这时候,大景深范围的广角镜头就又有用了,因为镜头越广,景深越大,自然就能保证画面全景深范围内的清晰度。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5/ce/15e3a9b09f4d98ecb013bb7ee96108ce.jpg" alt="" title="Bruce Davidson">
这是 Bruce Davidson 拍摄的马丁·路德·金。观察画面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使用 28mm 小广角镜头配合小光圈,保证了摄影师在离主体(中间下方麦克风前的马丁·路德·金)足够近时,也能拥有全景深的景深范围。最右侧黑人离摄影师不到半米,但依然能和背景一样保持足够的清晰,这就是广角镜头带来的好处。如果换成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就不会有这样的临场感,身后的工作人员也会由于浅景深而被模糊成一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8/a0/485b854fa3ab58299e0da46d1e1e8ea0.jpg" alt="" title="Alex Webb">
Alex Webb 习惯用 35mm 的标准镜头。观察画面我们可以发现,他把对焦点大概设置在右侧第二个被阳光照亮的白人小孩处。利用小光圈, 他得到了全景深的景深范围35mm 镜头也保证了尽管他把对焦点设置在了远处,但前景两个黑人小孩儿的半身也足够清晰。
观察上面两张照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广角和标准镜头,因其自带的大景深范围,使得摄影师在抵近拍摄时也能更容易地保证画面从近到远都保持可接受的清晰度。**配合小光圈使用,加上景深陷阱,使得快拍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让摄影师可以完全忽略“对焦”这件事,专注于取景器,进行复杂构图。这些特性结合在一起,就让短焦段镜头成为了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首选。
我们下面再来看看长焦镜头的特性。
简单来说,**长焦镜头**就是**能把离我们很远的画面给拉近**的镜头。那些我们经常在旅游景点里见到的“长枪短炮”,都属于这个范畴。它景深浅,视角窄,成像大,在同一距离上能拍出比标准镜头更大的影像,但由于视角窄,牺牲掉的就是主体外的其他画面信息。而因为景深浅,所以就很容易制造虚化效果,拍摄人像的时候通常能把背景完全虚掉。加上它相比广角镜头,透视变形较小,拍到的人物更像我们眼睛实际看到的人物大小和透视状态,因此很多摄影师就喜欢用长焦镜头来拍摄人像特写。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e/3c/5edd66d72d9da0f831b09bb37a20343c.jpg" alt="">
这张照片拍的也是马丁·路德·金被一堆人围着,跟 Bruce Davidson 那张不一样的是,这张是用长焦镜头拍的。很明显,由于没有广角镜头的那种景深透视,照片本身就少了广角镜头能给人带来的临场感,看起来很平实,没有戏剧张力了。那又由于视角很窄,画面虽然更有效地突出了拍摄主体,但照片里只有马丁·路德·金这一个完整人物,背景里的其他人都被裁切掉了,因为长焦镜头能拍到的画面范围非常有限。
**长焦镜头**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压缩画面****压缩空间感**。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9/3a/f9a9f09ba4d5e6b8f1b5f7c5410cd13a.png" alt="" title="Beverly Joubert">
上面这张照片,这俩狮子看起来贴在一起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就是因为长焦镜头有压缩空间感的功能,把前景中景背景强行压成一层,减小他们在画面里的距离感。在拍野生动物的时候,我们很难跑它们跟前拍去,只能离老远拿一长焦狙它们。另外,由于长焦镜头成像的景深很浅,所以摄影师可以比较容易地模糊掉背景,主体合焦,分毫毕现,让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辛巴身上,而辛巴后面的木法沙,就糊掉了,那就是个背景墙。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b/e8/9b2a8714eb3ba640929844ce87148be8.png" alt="" title="Tim Laman">
上面这张图也是典型的长焦镜头成像,非常浅的景深,鸟清楚,背景糊成一片,只突出主体,主体把整个画面都给占满了,其他的都不重要。我们常听说的“打鸟”大概就是这种,只是一般老法师们“打”出来的鸟看着都比较土,没这张这么好看……我不是说鸟好看不好看啊,是说照片好看不好看。
说到压缩空间感,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组实拍例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7/34/4736e1b213ed454a2e469821146b3334.jpg" alt="" title="分别用不同焦段拍摄[br]但保持主体在整个画面中占比不变[br]注意观察背景变化">
这是用不同焦段拍摄同一主体,同时还要保证这个主体在画面中的占比不变。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背景。随着焦段越来越长,画面视角越来越窄,虽然主体大小没有变,但背景能拍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拿第一张 16mm 的跟最后一张 200mm 的对比,我们再翻回头去看一看马丁·路德·金那两张,你就明白什么叫视角窄了。另外,除了视角窄之外,注意看这个塑料雕塑的右边,有一块 MOUSSY 的广告牌,画面中这个塑料雕塑的大小没有变,但随着焦段越来越长,那块 MOUSSY 的广告牌越来越大。而且,在 16mm 的时候,我们能看出来雕塑和广告牌非常明显的前后关系,但在 200mm 的时候,这种距离感就不那么明显。所以,如果我们想平衡主体和背景的视觉大小关系,平衡主体和背景的视觉前后关系,通常都能靠使用不同焦段的镜头来实现。
插一句题外话最后三张尤其最后两张特别是最后一张200mm 的那张画面元素没有跟前面的几张保持一致这是因为200mm 太长了,我已经跑进这个小人儿街对面的店里去拍了,所以拍到了一些挡在了镜头前面的店里的东西。所以我们也可以对比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借机感受一把什么叫临场感。
好,说回来,总结一下就是,长焦镜头由于景深浅、视角窄、畸变小,广泛应用在特写拍摄上。因为景深太浅,所以摄影师很难通过设置景深陷阱的方式用它来快拍,基本都是离得比较远的那种,然后更多依赖自动对焦,所以野生动物、星星月亮、打鸟采荷,拍这些离我们有距离的东西,通常首选都是长焦镜头。
但这样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们来看下面这几张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8/97/a88f40d11f93b14bd835c5b24b68fa97.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f/e0/2f520cdb4762c80b3498371489e91ae0.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1/14/9117327fb8b2f71bb8375290515ad114.jpg" alt="" title="Christopher Anderson">
这几张图是 Christopher Anderson 使用 200 mm-500 mm 焦段的超长焦镜头在**街头快拍**所得的人像特写。他利用超长焦镜头的浅景深,完全忽略掉背景和其他元素,只将重点放在人脸或者身体局部上,然后用虚化的背景颜色塑造氛围。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6/e1/264f5ed8aa8ec8975efe1596cf9854e1.jpg" alt="" title="Bruce Gilden ">
这张照片是 Bruce Gilden 用 28mm 的小广角镜头配合闪光灯拍摄的人物肖像特写。他利用 28mm 镜头的景深、畸变和宽视角,把相机抵到人脸上拍,一是即便这么近,都没有过多的虚化,二是可以把人脸拉得贼长,让本来就有点奇形怪状的拍摄对象变得在视觉上更加刺激。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b/19/8b7236f679ba7c092b3714a57afc0e19.jpeg" alt="" title="闫璐">
这是我老师在新西兰的一张“到此一游”照。她用长焦竖构图的方式拍摄多张,然后进行后期合成,最后搞出一个超广角的画面。这样拍摄,像场很平,没有单纯用广角镜头拍摄宽幅画面的时候的那种畸变拉伸。另外,照片可以放大到很大,放大以后甚至可以看清她的表情和光柱里的水雾。
这几张照片分别就是不同摄影师利用不同镜头自身的光学特性,打破固有观念后拍摄出的观感完全不一样的照片。
基本讲得差不多了,那这节课的最后一趴,让我们把上节课没说完的话说完。
上节课我提过一嘴手机厂商,因为虚化跟我们的自然视觉不太一样,长焦带来的画面压缩感,或者说“我站在这儿,但我能拍那么老远的东西”也跟我们的自然视觉不太一样,才让大家都觉得新鲜。所以这就导致了现在应该是几乎所有手机厂商吧,都玩命在“人像模式”或者“超长变焦”这一类花里胡哨的功能上下功夫。**厂商说这是用户的需求,但用户自己真的有这样的需求么?**
这些功能都是算法不断升级的产物,技术无罪,而且科技进步得快总体来说是个好事情,只是**在这个越来越“自动化”“傻瓜化”和“贩卖化”的时代,我觉得我们多少应该保持一点警惕。**
就跟买东西一样,现在商家都特别会卖东西,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得把不是需求的需求给卖出去,让你觉得你需要这个你需要那个,然后一堆购物节,一整年就买买买,家里破烂越来越多。但说实话,我们能有多需要那些东西?我们的选择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在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好好问问自己:**我到底是想干嘛?**
说回用手机拍照片,我们需不需要只要一拍人就把“人像模式”打开?那个虚化的背景是我们自发需要的,还是“既然有这个功能我就用这个功能,反正以前见得少”?我们需要不需要只要一拍夜景就把“超级夜景”打开?那个把夜里拍成白天的夜视仪效果,是我们自发需要的,还是说“别人都觉得把夜景拍成这样叫好看,所以我就这么拍”?我们需要不需要拍什么东西都站在原地拍,拿一手机 pinch 来 pinch 去,放大缩小,靠一万倍“超长变焦”,站在这个山头,非得拍那个山头的事儿?
这些看似方便的功能,在我们过度依赖它们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就谁都不会拍照片了。我说这些话不针对所有人,因为我知道有些人不是很在意这个,拍照片就是为了好玩,这当然没有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和不在意的东西。但你是报了这个课的,显然就是对拍照片这件事或多或少有点在意,想好好拍照片。所以我这些话是跟你以及跟和你一样的人说的,**我们要警惕,我们要知道自己的需求,我们要清楚自己到底想干嘛,而不是被算法、广告营销和大众审美给带跑偏了**。
那么用手机拍照片,它究竟有什么优势?
先说最好理解的一点:可以炫技。就是说,在不考虑输出和放大的情况下,在用手机屏幕看照片的情况下,让手机拍出来的照片看着跟用相机拍的似的。这需要你非常了解摄影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熟悉手机相机的功能和成像限制,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接下来,说一个手机相机的特性,同时是限制也是优势,那就是:底小。底小的意思就是**感光元件小**。上节课我们也提到过,照片的景深跟感光元件的大小有关,简单说,就是底(感光元件)越大,景深越浅,底越小,景深越大。
手机相机的镜头光圈又都很大,前几年 F2.0 和 F1.8 是标配,现在有些厂商能把手机相机镜头的光圈做到 F1.4,这么大的光圈,如果在全幅相机上,景深会非常浅,但在手机上就不会,因为手机相机的镜头焦段很短,而且底非常小。这也就是说,手机上的相机既能保证进光量,又能保证大景深,这是我在相机上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效果,所以我可以在光线没有那么好的环境里拍人像特写,同时还能保证背景的清晰度。
虽然底小能帮我们拍出一些相机都很难达到的效果,但我刚才还说,底小也是限制,这个我们会在第八节课的时候说到。
再来,手机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定焦镜头,就是说,不能进行物理性的光学变焦,如果不瞎用什么“超长变焦”功能的话,非常适合练取景。如果长期使用定焦镜头,你会对你的设备产生肌肉记忆:你会知道你一打开相机能拍到多大的画面;你会知道如果你想拍一个人的半身像,你需要离他多远;你会熟悉镜头本身的透视和畸变特性,在拍摄相应题材的时候有效利用。这些都是拍照片很好玩的事情。
最后,手机相机的最大优势其实还是便携,还是快。我们时时刻刻把它们揣在兜里,很多时候,它就是我们唯一的拍摄工具,因此,只有快拍记录才是手机摄影的真正优势。当然,前提是你要非常了解你的手机相机,跟了解相机是一个道理,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拍摄设备,他们才能为你所用。
再强调一遍,来上这个课的,是想学怎么正经拍照片的,所以我仅从正经拍照片的角度看,我希望你不要被“自动化”和“傻瓜化”带跑偏,要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也会用“人像模式”,我也会用“超级夜景”和“超长变焦”,但我知道我为啥要用,而且会很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效果会比较好。**知道了原因,这些技术才能变成为我服务的技术,而不是牵着我鼻子满世界瞎转悠的技术。**
** **
## <center>总结</center>
焦段和景深的基本知识已经被我们说得差不多了。**焦段越长,视角越窄,景深越浅,透视畸变越弱;焦段越短,视角越宽,景深越大,透视畸变越强**。通过对镜头焦段的了解,配合对光圈和景深陷阱的使用,摄影师可以在不同题材、不同拍摄环境中引导大家关注他想要大家关注到的视觉重心。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以后,我相信会基本上解决掉你在镜头选择、镜头使用方面的纠结和苦恼。
那下节课,我们就要开始讲**快门**了,希望可以解答你另外一些仅通过调节光圈而无法解决的实际拍摄问题。
** **
## <center>课后小练习</center>
熟读附录,了解附录中的不同镜头焦段和它们各自的景深范围,并尝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镜头,利用它的景深范围进行拍摄。这个附录非常炸裂,上节课的评论区里好多人都在问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所用镜头的景深范围,现在好了,看表格就好。而且,可以把表格下载下去,有用了就查一查,多查一查就熟了,熟了就不用再看这表格了,等你不用再看这表格了,就说明你完全会了。
** **
## <center>附录</cente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3/14/e38c353feb4de69f9dc5e99be706f314.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e/d4/fe0cfef9bf0070d44dbb2246e9473ad4.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c/db/0cd4a2a2753bce1f21ecc0becd6464db.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2/fa/e2d381f780b0c616c0e00230b16417fa.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6/10/b6451d18866442799de52c078940d110.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6/cf/d6843579d3868256869afe2645361ccf.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e/31/ee855e5d94e3c00991b2ca5a462f3d31.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d/5b/3d39b8d40941583ee10749459df8455b.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4/b5/b44ff004511d258cc81750c6d0f5e7b5.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5/f9/c53c5c1c698c973ca91bc65649c506f9.jpg" alt="">
** **
我们下节课见。

View File

@@ -0,0 +1,132 @@
<audio id="audio" title="05 | 快门:你看到就能拍到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7a/d0/7a86153808dcc2856d19b6cc1f457bd0.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
在第三四节课,我们比较完整地了解了光圈和镜头的基本知识。光圈当然很重要了,但在很多情况下,只调光圈是无法满足你对照片的期望和设想的。
比如,光圈已经被我们调到最大了,但乌漆嘛黑的屋子拍出来还是乌漆嘛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拍出来还是伸手不见五指;再比如,拍小动物,光圈已经调到最小了,已经没有景深问题了,就是说没有前后景的虚化了,我可以用景深陷阱抓拍了,但他们上蹿下跳跑来跑去,每一张照片虽然画面里的其他东西都是清晰的,就是那些不动的东西,但我要拍的不是它们呀,我要拍的是这个小畜生,可是我拍不好,我拍出来的都是他跑来跑去的拖影。
那这时候,就是**快门**的事情了。
我们之前提到过,光圈控制光的方法是控制通光量——孔开得大一点,能钻进镜头的光就多一点;孔开得小一点,能钻进镜头的光就少一点,但如果少了“时间”这个因素,光圈控制光线的作用就失效了。比如说,我可以让这个孔一直开着,开一万年,也就是说让相机曝光一万年,这样一来,光圈再小,也挡不住相机接收了一万年的光。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靠快门来控制相机睁眼的时间。
快门是相机里用来**控制光线照射在感光元件上时间长短的装置**,它挡在感光元件前面,它打开,感光元件才能被射进镜头里的光照到;它关上,就跟相机闭眼了差不多,感光元件就瞎了。换句话说,快门控制的就是曝光时间的长短。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5/6c/c5735973372bca2d2c0570eeac28676c.gif" alt="" title="单反快门的操作原理[br]按下快门,反光镜上翻,快门帘打开[br]光线照射在快门帘后的感光元件上[br]然后快门帘关闭,光线被阻挡在快门帘外[br]反光镜落下">
快门有两种,一种就是我第三节课最开始提到的 iOS UI 的那种,叫“镜间快门”,还有一种,也是现在最常见的,叫“焦平面快门”,这个简单知道一下就好,目前不重要。
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 **快门速度越快**,等于一次快门帘打开的**时间越短**,等于**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越少**,等于**曝光时间越短**,等于**画面越暗**,也基本等于**画面会更“实”**,不容易出现被摄物的拖影,不怕手抖患者,不容易拍虚。
- 而**快门速度越慢**,等于一次拍摄的**时间越长**,等于**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越多**,等于**曝光时间越长**,等于**画面越亮**,容易出现被摄物的拖影,容易拍“虚”。当快门慢到一定程度,就会用到三脚架,如果不用三脚架,就需要传说中的“铁手”了,就是说,要把相机端得很稳,以避免拍虚。但“铁手”通常也就 1 秒之内铁1 秒或更长的曝光时间,什么铁手也没戏,还是得三角架。
我们知道光圈用 F 值表示而快门通常就是一堆分数。1/2、1/4、1/8、1/15、1/30……比如我现在用的 SONY α7RⅢ 基本可以一路分数儿到 1/8000这指的是多少分之一秒1/8000 =八千分之一秒,计作 1/8000s也就是说快门的开合时间只有 1/8000s。
除了多少分之一秒之外,等于或大于 1 秒的快门速度会被写成 1"、2"、4"、8"……这样一路到30"然后相机上会出现一个“BULB”的提示这个 BULB 我们后面会说到。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0/66/80cffa9a535bf39ae4e87f6dc2d6ab66.png" alt="">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相邻的两个数值是 2 倍的关系,比如 1/8s 的下一档是 1/4s1/4s 就是1/8s 的两倍,所以如果我们把快门从 1/8s 调到 1/4s这就叫调慢了一档快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也等于是调高了一档曝光因为 1/4s 要比 1/8s 慢,快门开合时间长了一倍,进光量自然就比 1/8s 多了一倍。反过来1/8s 是 1/4s 的一半,如果我们把快门从 1/4s 调回了 1/8s这就叫调快了一档快门同样的道理就等于是调低了一档曝光。
**注:以下部分主要讲述“步长”这一枯燥概念,不知道也不影响实际操作,如果你不感兴趣可以直接略过。**
**在胶片时代,由于胶片本身对光的敏感度比不上现在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所以快门速度都以 2 倍的比例分割。但现在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对细微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这就导致了快门速度也需要更加细致的切分。所以,现在的数码相机不再像曾经的胶片相机一样,与 1/8s 相邻的两个快门速度是 1/4s 和 1/15s而是会出现 1/6s、1/10s 这样更细致的快门档。我们管之前 2 倍比例分配快门的方式叫“1步长”而现在的相机基本都是“1/3步长”。拿 1"和 2" 来举例子,这两档快门中间隔着的 1.3" 和 1.6",这俩数其实基本上就是把 1" 和 2" 中间的那 1 秒的时间分成三份这样分的话步长就是1/3。**
**快门有步长,其实光圈也有步长,一般在一台相机上,如果快门的步长是 1/3那么光圈的步长也是 1/3。我们在第三节课提到过很多光圈值尤其是附录里我选了 F1.4、F2、F2.8、F4、F5.6、F8、F11、F16、F22 这些光圈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邻的两档光圈值之间相差一档曝光,先不管这些数为什么是这些数,只单纯从数值上来看,相邻的两个数,他们基本上是 1.4 倍的关系。但就像 1/3 步长的快门一样,相邻两个光圈值的步长也可以变成 1/3而不是直接就 1.4 倍了。也就是说F1.4 和 F2 之间的光圈值可以变成 F1.4、F1.61.6=1.4+(2-1.4)/3、F1.8 1.8=1.6+(2-1.4)/3、F2。因此根据 1/3 步长计算可得,**F1.4、F2、F2.8、F4、F5.6、F8、F11、F16、F22**的完整版应该是 **F1**、F1.2、F1.3、**F1.4**、F1.6、F1.8、**F2**、F2.2、F2.5、**F2.8**、F3.2、F3.5、**F4**、F4.5、F5、**F5.6**、F6.3、F7.1、**F8**、F9、F10、**F11**、F13、F14、**F16**、F18、F20、**F22……F32……F45……F64****。
**常见的步长是 1/3比较少见的也有 1/2 步长,原理是一样的,不再展开说了。**
说回快门。快门快,我们可以拍什么?比如拍孩子和小畜生,比如拍各种运动,比如把倾盆大雨定格成满屏的水珠,比如把高速运动的子弹凝固下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7/36/47e5414126c3d9f029e34dbd769a4d36.jpg" alt="" title="Darren Jew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0/4b/204ff92a0c7e4800487ba7a69e4ebc4b.jpg" alt="" title="Unknown">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b/e3/8bf61c1191f2bccce0ed5a563976f2e3.jpg" alt="" title="Unknown">
而快门慢,我们可以拍什么?比如夜晚街道上车灯的拖尾,比如星空的星轨,比如丝绸一样的瀑布和镜面一样的湖海,比如光绘,就是拿一仙女棒什么的在空中画个心写个字,相机能记录下你手里那个光源的整个运动轨迹。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8/c7/b87dc48a6411c9127d26e707ddce42c7.jpg" alt="" title="Unknown">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2/25/7267be4b488abb5fddafa95a02759925.jpg" alt="" title="Unknown">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a/8f/0a05db52444350a452fe17855454628f.jpg" alt="" title="Unknown">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7/dc/272359bf1fce57d26a45e5e53cec37dc.jpg" alt="" title="Unknown">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e/4b/7e529e53e3c5e466b6149a952d546a4b.jpg" alt="" title="Unknown">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5/ff/95b06bc6d995874e87b0285e91068fff.jpg" alt="" title="Unknown">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f/ca/4f0885c5ec5a545305a114df02a7b5ca.jpg" alt="" title="毕加索在光绘">
通常,高速快门是为了定格住运动中的物体的某一瞬间,捕捉人眼看不见的细微动态。而慢门则是为了突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将细微动态通过长时间曝光,变成超越人眼自然视觉范围的画面。
所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应该明白一件事情:机器视觉跟人眼的自然视觉,完全是两码事,**我们要习惯用机器视觉来思考如何拍摄**。
杉本博司有一个系列叫《剧院》,他去到很多曾经辉煌、如今没落的剧院,用长曝光的方式拍摄剧院舞台上的屏幕。屏幕上会放电影,他从电影开始的第一秒打开相机快门,直到电影放映结束,才关闭快门,用长曝光的方法,拍到了一块又一块纯白发亮的屏幕和一座又一座被屏幕点亮的肃穆浑然的剧场内景。
人的自然视觉永远无法看见那样精巧的画面。想拍摄这样的画面,需要摄影师清楚了解摄影操作所涉及到的各项参数,以及该使用什么样的摄影技巧,再根据设想中的画面,合理安排这些参数。只有在切实拍过一张长曝光照片后,你才会明白,发光的物体在经过几小时的长曝光后会变成纯白,而黑色不发光也不反光的物体,永远都是黑的。那些在昏暗的剧院里无法被肉眼看清的纹理,由于长时间曝光,会变成照片里分毫毕现的图形细节,这完全超越了我们自然视觉的范围。我们经常会说**“你看得见的你拍不着,你拍得着的你看不见”**,这就是机器视觉区别于人眼视觉特别典型的一个例子。
杉本博司用的是 8x10 大画幅胶片相机跟我们常见的数码相机略有不同所以他的长曝光有他的操作方法但原理等同于数码相机上的“B门”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个 30" 之后相机上会出现的“BULB”提示。Bulb 的原意是“球”,指的就是过去拍照片时,拍照片师傅手里捏着的那个橡胶球。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0/ac/e02921443976ff2d653547ee967d07ac.jpg" alt="" title="橡胶球操作快门线,一捏橡胶球,就等于摁下快门">
橡胶球是用来控制快门的,所以数码相机上这个 BULB 档就等于捏橡胶球。如果你按下快门之后不松手BULB 档可以让快门打开以后不合上。直到你松手,快门才合上,相机才停止曝光,我们才结束拍摄。相应的,配合快门线和快门线上的释放锁,我们就可以进行长达几个小时的曝光,然后还不用占着手一直按着开门。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8/0b/282f6edf1c488de14f6c0dbf341ddd0b.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f/6e/ff6643e53aa1dce438eeabbf3528886e.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8/69/f8645168fe8a2d58c23eee096b582969.jpg" alt="" title="杉本博司《剧院》">
所以BULB 档是拍光绘、星轨、闪电、烟花的必备。拿星轨举例,你爬上高山,先把帐篷支好,然后把相机架好,调整好参数,拿着快门线按一下,快门打开,用释放锁锁住,快门一开开一夜,你不用一直盯着,也不用一直按着快门键,你可以进帐篷睡觉,早上起来把释放锁松了,这就结束了持续了一整夜的拍摄。
最后要提到的一个小知识点叫**安全快门**。所谓安全快门,指的是**只要保证快门速度比安全快门速度快,就基本上能保证画面不会因为手抖而拍糊拍虚。**
安全快门速度取决于你所使用的镜头焦段。它的计算方式是:**安全快门速度=焦距的倒数**,也就是安全快门速度= 1 /焦距。比如在全画幅的机身上使用一枚 50mm 的镜头,那么安全快门速度就是 1/50s。如果选择 1/125s 或者 1/250s 或者更快的快门速度,就能够保证拍摄的稳定性。反过来,如果选择 1/30s 的快门速度,那就有可能会出现因为手抖而“拍虚”的情况。
但实际上,安全快门没那么绝对。如果你练就了一双铁手,特别稳的那种,安全快门这个概念对你来说有可能就没那么重要。我之前用 70mm 焦段的镜头拍过曝光时间 1/3s 的照片,一点儿没虚,手就是这么稳,没辙,哈。
好了,现在光圈和快门两员大将我们都比较清楚了,我们也知道了焦段、物距、景深这些概念,接下来就可以讲一讲它们能怎么打配合了。
先从最简单的说起。
如果我想曝光准确地拍摄一个场景,在感光度恒定的情况下,初始设置是光圈 F8快门 1/250s这时候我觉得快门不够快拍滑板少年拍出来的都是模糊的运动拖影而不是他们跳起来定格于空中的瞬间于是我把快门速度加快了一档从 1/250s 变成了 1/500s但这就意味着我的曝光减了一档画面就暗了。如果我想保证画面亮度和原来一样还是准确曝光我就要把光圈增大一档所以我就要把光圈从 F8 调整到 F5.6。
再来,如果我想曝光准确地拍一个场景,我需要前后通透的大景深,保证画面从 1 米到无穷远都是清晰的。在感光度恒定的情况下,初始设置是 F11、1/60s这时候我觉得景深还是不够大近处的模特清晰但背景的层峦叠嶂还是会有一点虚化的感觉于是我把光圈缩小两档从 F11 变成了 F22中间隔着一档 F16得到了一张全景深的照片。但这就意味着我的曝光减了两档画面就变暗了如果我想保证画面亮度和原来一样还是准确曝光我就要把快门速度放慢两档所以我就要把快门从 1/60s 调整到 1/15s。
下面我们再考虑几种情况。
我用一枚 50mm 的镜头,在昏暗的室内进行拍摄。为了保证画面不出现噪点,我把感光度设置在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值上。鉴于拍摄时的光线条件,我的光圈需要开到最大,比如说 F1.8,快门速度也不能低于 1/15s。但在光圈开大后我发现背景虚化程度太高我不想要那么浅的景深我还想看到相对清晰的室内环境细节可我手上又没有三脚架所以无法把光圈缩小一点以后用更慢的快门。这怎么办我们之前说过景深跟物距也有关系所以我可以选择往后退几步再对我的拍摄主体对焦景深就会变大很多。或者我可以更换一枚 28mm 的镜头,上节课说过,景深跟镜头焦段也有关系。换成更广的镜头,参数不变,景深也会变大很多。
再来,我们看到上面长曝光(极慢快门)的例图里有很多都是晚上拍的,这很好理解,但其中有一张瀑布雪山的,是白天,光照相对也比较充分。我们来猜想:摄影师为了全景深,把光圈缩小到了 F22然后为了画面纯净把感光度调到了最低比如100这时候如果他想要拍到一张曝光准确的照片快门速度应该用 1/6s而且快门再怎么慢也慢不过 1/3s 了,再慢就完全过曝,晃瞎狗眼了。但 1/3s显然不足以让他把流水拍成丝绸把水面拍成镜面。这怎么办这时候他可以给镜头装上一个甚至多个减光镜等于是给镜头带了一墨镜曝光一下就降下来了然后他就可以进一步放慢快门速度1"、5"、10",看他需要,最终得到一张白天的、曝光准确的、水流丝绸状的照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7/e8/17b402591443717645b448b38e925ee8.png" alt="" title="市面上的 ND 减光镜 (Neutral Density Filter),相当于相机的墨镜。相机的滤镜除了减光镜,还有中灰渐变镜(平衡光比)、偏振镜(消除反光)、 UV 镜(过滤紫外线)等其他各种滤镜。关于滤镜的使用方法会涉及到更加进阶的风光摄影技巧,如果不是专业风光摄影师,日常几乎不会用到它们,所以在这节课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f/73/9f78b5fdf990585ea26dad924e2d7d73.jpg" alt="" title="左:标准光线环境[br]中:从 ND 减光镜看出去的环境[br]右:使用减光镜拍摄的照片">
最后,想象一种情况。我在大阴天出门街拍,使用 35mm 镜头。为了保证我能使用景深陷阱快速拍摄,我的光圈不想低于 F8。由于是阴天光线比较昏暗相机给了我一个准确的曝光参数需要我把快门速度调到 1/50s。拍了一会儿我发现一是景深还是太浅无法保证离我 1 米远和 3 米远的主体同时都保持清晰。另外,由于我的快门速度是 1/50s太慢了导致我拍出来的运动物体全都是虚影。那这时候为了获得更大的景深我需要更小的光圈为了能定格住运动物体我需要更快的快门速度。所以我把光圈缩小两档到 F16快门调快两档到 1/200s但这样一来等于是减了四档曝光我的取景器里就黑成一锅粥了。这时候又该怎么办
这时候就该靠**感光度 (ISO)** 救场了。
** **
## <center>总结</center>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快门的相关知识。**快门速度越快,曝光时间越短,画面越暗,越容易定格高速运动的物体;快门速度越慢,曝光时间越长,画面越亮,越方便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除此之外,我们还讲了安全快门,讲了机器视觉与人眼自然视觉的区别,并配合例图方便你理解相机超越人眼之外的功能。
对于光圈和快门这两大摄影基本要素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不过,如果想在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完全地活学活用,面对转瞬即逝的画面心不慌手不抖,还需要我们未来多加练习,最后熟能生巧。
** **
## <center>课后小练习</center>
尝试在室内昏暗的光线环境里用 F5.6 以上的小光圈拍摄人物肖像,把感光度设置为 400观察快门速度在多少时才能保证人不虚。
再试一试用高速快门拍摄物体落地的一瞬间,看看你究竟需要多少次尝试才能拍到这一瞬间?体会预判快门时机的重要性。
** **
我们下节课见。

View File

@@ -0,0 +1,97 @@
<audio id="audio" title="06 | 感光度 (ISO) 与其他相机参数:除了光圈和快门,你还应该知道些什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3/f6/631ef5256e429bad3805a81c79ee51f6.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
之前的几节课,我们搞清楚了光圈、景深、焦段、快门这四个基本知识点,同时也给你留下了这样的思考问题:**街拍的时候,为了保证景深和运动物体不出现虚影,我需要使用比较小的光圈和比较快的快门速度,但拍出来的照片乌漆嘛黑,这时候我该怎么办?**
那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感光度 (ISO) 这个概念,就是专门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什么是感光度?顾名思义,**感光度就是相机对光的敏感程度**。在摄影术刚诞生的时候,我们还无法准确测量手上的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程度,这就导致了摄影师在曝光时完全需要凭感觉跟经验来决定曝光时间。直到波兰工程师里昂·瓦纳克 (Leon Warnerke) 在 1880 年发明了第一台感光计,才使得准确测量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成为了可能。
随着技术发展人们手上的感光计也越来越精确需要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表示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1934 年,**德国标准化学会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缩写: DIN)** 发表了论文,确定了感光度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一统度量衡。从那时开始,我们就用这个组织的缩写 DIN 作为感光度的名称,用来表示胶卷的感光度是多少。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1/73/0162447dda64b2953476434e52795b73.jpg" alt="" title="一卷 Agfa 老胶卷的外包装盒[br]左侧写着 15°/10[br]DIN 15° 代表的就是这盒胶卷的感光度[br]相当于今天的 ISO 600">
直到 1947 年,**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Americ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定义了一个新的计量感光度的标准。区别于 DIN 的对数刻度ASA 所使用的是线性刻度,更加方便、直观,并且变成了整数。用 DIN 来表示感光度时DIN 度数每增加一倍,并不代表胶卷的感光能力增加一倍。而 ASA 由于是线性刻度每增加一倍意味着胶卷的感光能力就会增加一倍。ASA 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感光度 400、800、1600 这种计量方式的前身。由于方便,易用,所以 ASA 就开始迅速地流行起来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b/eb/7b109055ff415a26013e448b0fcc2feb.jpg" alt="" title="胶片相机上经常可见[br]同时包含 ASA 和 DIN 的感光计旋钮">
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 ISO是 1979 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领导确立的计量标准。准确来讲ISO 其实是把 ASA 和 DIN 捏合在一起的一种计量单位,它的完整记法是 ASA/DIN。好比 ISO 100 的标准记法应该是 ISO 100/21°ISO 400 的标准记法是 ISO 400/27°800 是 ISO 800/30°1600 是 ISO 1600/33°……**我们今天所说的 ISO** 400、 ISO 800**指的其实都是 ISO 使用的 ASA 里前面的那个数字。**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2/69/a2972bdf229287fccf40e35ff2ac0469.png" alt="" title="一台徕卡 MP 相机的后背[br]标准 ISO 记法应同时包含 ASA 和 DIN">
为了方便,如今相机上都以整数的方式来显示感光度,只标记 ASA不再标注 DIN 的度数。100、200、400、800、1600、3200……不用细心看我们也会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以 2 倍的方式出现的,这**2倍**,指的就是**一档曝光差**。
拿 400 举例,**如果我们把相机感光度从 ISO 400 调低到 ISO 200这就等于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减小了一倍等于是减小了一档曝光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画面就会变暗如果我们把相机感光度从 ISO 400 调高到 ISO 800这就等于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增大了一倍等于是增大了一档曝光画面就会变亮。**
与此同时,细心观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数码相机除了以 2 倍增长或减小感光度以外,还会有 125、160、250、320、500、640 等更多不同的感光度数字可供选择。是不是很熟悉?这个规律就跟前几节课说过的光圈、快门的步长一样,也是以 1/3 的步长来分割感光度的。从 ISO 100 调高到 ISO 125就等于曝光增大 1/3 档。从 ISO 400 调低到 ISO 320就等于曝光减小 1/3 档。
回到课前的问题,我为了在保证景深的同时保证拍摄物体运动不出现虚影,需要使用比较小的光圈和比较快的快门速度,同时又要保证画面的明亮,不能出现曝光不足的现象,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就可以调节 ISO。把 ISO 调高,相机的感光能力就会变高,拍到的画面自然就更明亮。
这时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那我以后无论拍什么,都把 ISO 拉到特别高不就行了么?这样我既能使用小光圈,景深很大,不怕对不上焦,又能使用特别快的快门速度,不怕手抖,不怕把人拍糊,多好的事儿,是吧,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虽然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拉高 ISO 来解决上面说的这些问题,但拉高 ISO 的代价就是会让画面产生噪点,过高的 ISO 会直接影响画面的纯净度。**
在胶片时代ASA 越高的胶卷,感光能力越强,但胶片的颗粒也会越大、越粗糙、越缺少细节。到了数码时代,把相机的 ISO 调得越高,虽然相机的感光能力变得越强,但同时,各种白色的、彩色的噪点也会跟着变多,噪点太多了以后,很可能别人甚至都看不出来你拍到的到底是啥。
这是当下数码技术成像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那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前期拍摄的时候,我们就得在合理的范围内调整 ISO我们要熟悉我们手上的相机要知道他能承受多高的 ISOISO 在多少以下,才不会影响画质。如果噪点数量可控,那后期一下是可以的,但如果噪点太多,后期可能都救不回来,就很难办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3/03/f3c66956e9460c5cba329d10cc923b03.png" alt="">
但现在技术发展得很快很多相机的高感高感光度下的成像素质都越来越好所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ISO 102400 的时候画面上都没啥噪点了,那可能我们就真能实现光圈自由,或者快门自由,或者他们俩都自由了。
光圈、快门、感光度ISO我们都讲完了最枯燥最基础的部分就快过去了现在我们再看下面一张图就很容易懂了。我们知道 F 值代表光圈值,光圈大小影响景深;我们知道分数代表快门速度,知道快门速度快我们能拍什么,快门速度慢我们能拍什么;我们知道 ISO 是感光度,调节它可以调节相机对光的敏感程度,有了它,光圈和快门才能更自由,但它的软肋是噪点;同时,他们仨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画面的明暗程度。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9/cc/99c9c80a44a01e765bbf81eef0256fcc.png" alt="">
最后,快速地过几个小知识点。
首先是**白平衡 (White Balance)。**
当我们在昏黄的灯光下拍一张白纸,白纸因为灯光照射的原因,会是黄色的;我们在日落之后拍一张白纸,白纸因为天空光线的原因,大概率会是蓝色的。虽然都是白纸,但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它会变成不同的颜色,而相机上的白平衡就是用来平衡这个白色的,让白色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白色。当白色是准确的白色,而不是乳白、象牙白、冷白、粉白这些飘忽不定的白色,其他颜色也就会跟着该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以此来矫正一张照片的色温,防止照片偏色。
一般我们用 K 值来表示色温K 代表开尔文温度,为什么要用开尔文温度?不重要,目前我们只需要知道:你当然可以用相机里的**自动白平衡**,但如果你有具体需求或特殊需求,尤其是你不拍 RAW 图的话,一定要记得去手动调整白平衡。
说到这儿,我再提一句相机里的 RAW 格式。**RAW 格式,说白了就是相机能记录的不加任何渲染的原始图片格式**,它记录的都是画面的原始数据,所以如果拍 RAW 图,白平衡是可以后期修改的。很多刚拿到相机的朋友并不知道 RAW 格式的功能,只用 JPEG 格式直出照片。RAW 与 JPEG 最大的区别就是 RAW 格式对照片没有压缩,没有颜色渲染,保留了所有的原始光学信息;而 JPEG 格式都是相机经过自己的系统和算法算出来的图片。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今天天气真好,拍一张蓝天吧,未修图,原图直出”,你要知道那不是原图,那张照片里的所有颜色都是相机算出来的,等于是相机给他修过图了,厂商们,尤其是手机厂商们,一般都爱奔着“颜色艳丽”去调色,天更蓝一点,草更绿一点什么的,相机厂商相对来讲会更克制一些……**另外,你还需要知道,“颜色正确”,就是说即便没有天更蓝草更绿,那也是算出来的,也许有“颜色准确”这个概念,但绝对的“颜色正确”,是个假命题。**
使用 RAW 格式,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照片的原始信息,方便我们在后期的时候自行进行处理,我们可以对 RAW 图进行曝光、色温、甚至具体颜色的精细修改;而用 JPEG 格式,因为它们本身就已经自带曝光、颜色和固定色温了,再修改的时候就会产生偏色、高光溢出、暗部细节不足这些现象,没有太多后期的空间供我们处理。
你一看下面这一张图,就会明白什么是色温,明白了色温,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设置白平衡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6/b6/8696dd248c5a336426b9c034c0a7c4b6.png" alt="">
白平衡讲完了,我们再说说**宽容度**。
所谓**宽容度,指的就是感光元件所能正确容纳的画面亮度反差的范围**,说白了就是,**画面最亮的部分和画面最暗的部分,能不能都被相机以不损失成像细节的方式给拍下来**。如果能,就叫宽容度大,如果不能,就叫宽容度小。如果一台相机能把亮度反差很大的画面(亮的地方特别亮,暗的地方特别暗)正确记录下来,那我们就会说“这相机宽容度挺大的”,反之就是“呃……这相机,啧,怎么说呢”,大概就是这样。
一般来说,相机的宽容度肯定是越大越好,宽容度小的相机,很难在影像上正确反映画面的明暗关系,会损害影像的真实性。现在各大相机厂商也都会宣传自家产品的动态范围有多大,这个动态范围说的就是宽容度。目前中高端的数码相机通常可以达到 ±5EV横跨 10EV也就是横跨十档曝光值EV 这个概念我们下节课会讲到)。更高端的相机,动态范围甚至能横跨 15EV。但这么高的宽容度并不能在 JPEG 格式的照片中体现,只能在 RAW 格式的照片里,在把 RAW 格式的图片导入电脑以后用后期软件压暗亮部或者拉亮暗部的时候体现。
最后,我们再说一个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的 **HDR** (High-dynamic-range)。
HDR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高动态范围成像。简单说就是拍出一张照片亮的地方不过曝暗的地方不死黑实现的基本原理在相机上基本是靠多帧合成。按一下快门但是相机能拍三张甚至更多张照片一张欠曝的以捕捉高光信息一张正常曝光一张过曝的以捕捉暗部信息经过机内算法计算把几张照片合成在一起最终成片。这一技术通常应用于大光比场景。现在各家手机厂商也会在系统内置的相机 App 里集成 **自动 HDR** 功能,一旦检测到大光比场景,就自动开启,以弥补手机相机底小、宽容度有限的短板。但手机相机的 HDR 的原理不太是多帧合成,它的原理很复杂,完全超纲了,所以我们就不讲了,没什么用。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8/54/883ff569c4aaafb65ae5e07d3c7e2f54.jpg" alt="">
** **
## <center>总结</center>
回头看我们费劲扒拉地从摄影史出发又讲了光圈、快门、ISO 这些细碎枯燥的知识点,目的就是想让你搞清楚相机操作的基本原理,让你知道机器视觉和人眼自然视觉是两回事,让你明白应该怎么通过控制参数来拍摄出自己脑子里构思的画面,最终达到想拍什么就知道怎么能拍出来的这个段位。
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后,我们下面要做的就是要明确自己的拍摄需求,搞清楚自己想要拍摄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内容。一旦有了属于自己的真实需求,我们就可以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拍摄器材和拍摄手段,这一切枯燥的基础知识才能被你活学活用。
比如同样是拍女朋友,为了把她拍好看,是不是光圈可以开大一点,是不是镜头焦段可以长一点,是不是可以选择在光线更柔和的地方拍,让环境光比小一点?又比如,拍孩子,他们动来动去的,你的快门速度是不是应该快一点,是不是该利用景深陷阱提前进行对焦,方便你观察环境,找好背景,对快门时机进行预判?而为了景深能大一点,你是不是就该选择景深范围更大的广角镜头?又比如,拍风景,你怎么能定格倾盆大雨,怎么能让滴落的水珠颗粒分明?你怎么才能把湖水拍成镜面,需不需要用减光镜进行长曝光?这些,你现在都已经知道了。
但即便如此,我们在面对一些场景的时候,可能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最常见的一个就是,什么才叫“正确的曝光”?很多时候,相机自动给我们推荐的曝光值并不能让我们准确地拍到我们想要拍到的画面……那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东西:“准确曝光”只能作为参考,“准确曝光”不代表“正确曝光”,绝对的“正确曝光”和绝对的“颜色正确”一样,基本是个假命题。
** **
## <center>课后小练习</center>
使用相机手动档,从 ISO 100 开始,用不同的 ISO 搭配相应的光圈、快门参数拍摄同一画面,一路将 ISO 拉高到 6400保证拍摄到的每张照片的明暗程度都是一样的。
拍好后,放大观察每张照片的噪点,了解自己手上相机的高感成像能力。
** **
我们下节课见。

View File

@@ -0,0 +1,121 @@
<audio id="audio" title="07 | 测光:什么才是正确曝光?"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8b/e1/8bd4eff601c01d899861c404a2b604e1.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
上节课我们说到,很多时候相机自动给我们的曝光值只能作为参考,那大概率是“准确曝光”,但它并不代表“正确的曝光”。那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曝光”呢?
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大晴天,正午,太阳很毒,我走在一条东西向的街上,路北一排商铺朝南,被太阳晒得直冒烟,路南一排商铺背阴,黑咕隆咚一片,不走近啥也看不清,然后我掏出了相机。
拍路北的时候,我发现合适的参数是 F16、1/250s、ISO 100拍路南的时候我发现合适的参数是 F5.6、1/250s、ISO 100两边差了 3EV也就是说差了三档曝光分别拍两边的时候我都拍得很开心。但突然我看到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路中间明暗交界线上面向路北看着街对面被太阳晒得直冒烟的商铺。这时候我要怎么设置相机参数
- 如果我面向他拍,大逆光,用 F5.6、1/250s、ISO 100 这套参数,他的脸曝光准确,他身后背阴里的商铺也曝光准确,但商铺后面的天空全都会过曝,变成白不呲咧的一大片;
- 如果我从他后面拍,用 F16、1/250s、ISO 100 这套参数,那么他面前的商铺曝光准确,但他就变成一片黑影了;
- 如果我从他侧面拍,画面里有路北的商铺,画面里有他,画面里有路南的商铺,那么这两组参数无论我选哪个,都注定要么一边正常一边欠曝,要么一边过曝一边正常。
所以,这时候就没有所谓准确的曝光了,只看你的需求是什么,看你需要的“正确曝光”是什么,这也就引出了我们即将要说的另一个知识点:**测光**。
我们在手机上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拍夜景,拍灯火阑珊的街头,我们点一下屏幕,这时候相机不光是对焦,还会测光。如果你点到一盏路灯,那么所有灯光都会暗下来,灯光的光线会变得非常柔和,但问题是灯光后面的建筑都会变得乌漆嘛黑,没有细节。如果你避开灯光,点一下旁边的建筑,那么所有建筑都清晰可见,但问题是灯光就过曝了,白花花的一片,非常扎眼,显得非常劣质。
光圈、快门、ISO他们仨虽然自己都能控制光线但我们却要把他们仨结合起来控制曝光。也就是说不管他们仨的参数怎么组合其实都是根据取景器背后的我们对画面效果的需求来决定的。通过改变他们仨的组合方式我就可以让画面变成我想要的效果无论是明暗、景深还是动态。
那我们在面对上面例子中的那种场景,也就是说既有特别亮又有特别暗的光线场景的时候,怎么找到合适的测光方法和正确的曝光值?因此,下一个问题就是:面对一个场景,我们对画面到底有什么需求?过曝和欠曝难道就是不正确的么?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要引出一个重要概念——**光比**。所谓光比,就是指**照明环境下,被摄物体暗面与亮面的受光比例**。我们目前不需要具体计算这个比值,只要知道,**光比越大,明暗反差也就越大,也就是俗称的“对比度”越高,画面中明亮部分和阴影部分之间的对比就越明显;光比越小,明暗反差就越小,对比度越低,画面中明亮部分和阴影部分之间的对比就越不明显。**
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0/d2/307b31968abd89412f30347ac7a017d2.jpg" alt="图1" title="Alex Webb">
这四张照片是玛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所拍摄的加勒比海地区的街景。他比较喜欢用 35mm 标准镜头,强调画面明暗的高对比和色彩的高饱和,创作多是在阳光猛烈的场景,比如加勒比海地区,大太阳当头直射。
观察这些照片,我们可以发现,本该是刺眼的蓝天,在他的照片里都显得比较昏暗;本该是刺眼的白色,在他的照片里都变成了略带灰度的灰白。这也就意味着,他其实并没有使用相机给出的“准确”的曝光值来进行拍摄。相反,他故意欠曝(通常是两档,甚至三档),来保证画面高光部分不会溢出(过曝),阴影部分全都变成黑色的大色块,以此来强调画面的明暗对比度。
Alex Webb 在拍摄时,不会使用相机里自带的测光功能,不会让相机进行全局测光,他会随身携带测光表,使用测光表上的“点测光”方式,将测光点设置在画面的高光部分,以高光区域作为测光基准进行测光。也就是说,他只保证高光区域的准确曝光,将高光本该是白花花的一片变成灰白或者暗白。而画面中的暗部区域,即使完全看不到细节也没有问题。高光曝光准确,阴影欠曝,这就是他的曝光技巧。
但请注意,他照片里黑成一锅粥的暗部也是照片的一部分,不管是拍人还是拍景,他基本都只把画面中的元素当色块来看待,暗部就是黑色块嘛,跟画画似的。这样一来,构图虽然复杂,但因为有大量黑色色块和阴影充斥在画面里,反倒显得画面干净利索,乱中有序。
插一句,其实相机里也有“点测光”这个功能,你也可以这么测光,如果你想试着拍,前期练习的时候不用非买一块测光表……好啦,我们继续。
我们再来看日本摄影师滨田英明拍的照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9/46/39bdb8d01cddc5856ab2192f69e9a146.jpg" alt="" title="滨田英明">
跟 Alex Webb 完全相反,滨田英明会选择对画面中的阴影部分和暗部进行测光,所以在他的照片里完全没有黑成一坨的部分。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阴影部分也能充满细节,即使是黑色也能看到纹理,暗部发灰,高光轻微溢出。而且,他不仅不怕高光过曝,甚至还有意追求画面略微过曝的视觉效果,显得就特小清新,特日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点:这些照片的景深都非常浅。除了拍摄主体清晰,前景背景几乎都有虚化,说明他的光圈开得比较大,也就是说,他为了追求这种轻微过曝的视觉观感,有意把光圈开大。
再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照片的拍摄环境本身就没有特别大的光比比如图二和图三基本可以确定是在阴天的时候拍的这就保证了光线足够平均、柔和。但即使是阴天我们也一样可以通过控制曝光参数来营造过曝的明亮质感。那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怎么能看出来是阴天很简单看影子。拿第三张举例俩小男孩儿Haru 和 Mina他们脚下踩的影子非常弱几乎看不见只有阴天或多云才会出现这样的投影如果是晴天影子会非常清楚。
Alex Webb 和滨田英明的例子告诉我们:**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确曝光**。曝光值的安排,都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要求来进行调整的。所谓的曝光正确,无外乎就是根据自己对画面最终的视觉效果来提前设定曝光参数,而相机里的测光表能给你的“准确曝光”只是一个准确的参考值。
既然没有绝对正确的曝光值,那么相机上的测光表给我们的准确曝光值又是怎么来的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提一下测光的基本原理了。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将接收到的光线转换成反光率为 18% 的中性灰而给出的读数。听上去很难理解?没关系,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5/98/45ada590f018181c5fedf5eaad08d298.png" alt="">
这是一张柯达的灰阶卡。我们把最暗(理想黑体/纯黑)到最亮(纯白)的亮度变化人为切割成几个区域。黑色由于不反光,它能把光都给吸收了,所以它的反光率是 0%;纯白因为完全不吸收光,几乎能把光完全反射出去,所以它的反光率几乎就是 100%。
相机测光表测的就是上面这张图最中间的那个标注在数字 9 下的灰度。在一个光照条件下,我要是想把中间的这个灰拍成中间的这个灰,而不是过曝给拍成亮灰,或是欠曝给拍成漆黑,所应该使用的光圈、快门值是多少,就是测光表测得的数值。这个“中间的灰”有个学名叫**中性灰**,也叫 **18 度灰**,因为它的反光率是 18%,同时,不那么严谨地说,也基本上是我们黄种人皮肤的反光率。
所以,在测光时就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小技巧:手腕测光。简单说就是,你到了一个拍摄环境,想要知道在这个环境的光照条件下,你应该使用的光圈、快门的标准参数是什么。你只需要把手腕抬到相机镜头前,这时,相机对准手腕测光所得的参数,基本上就是中性灰的参数,也就是在当前光照环境下的标准光圈快门值。
寇德卡有两张著名的照片,都是拍的自己的手腕。很多人说看不懂,不明白为什么寇德卡要拍这两张照片。其实,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寇德卡当时想记录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城区的确切时间(第一张照片);二是因为他在用这种方法测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c/56/5c76b14158b8e21507233bd96572bd56.jpg" alt="" title="Josef Koudelka">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6/47/06603206acb3f4e63e5c24c618f65047.jpg" alt="" title="Josef Koudelka">
理解了这个,我们就很好理解,什么叫“相机给出的测光读数都是中性灰的度数”。也就是说,你拿测光表瞄着一个特亮的东西,测光表会觉得你这是在瞄中性灰,它就会给你一个中性灰的读数,结果就导致这个特亮的东西拍出来以后变成了中性灰,因为测光表把白花花当成中性灰给你换算了。反过来,如果你拿测光表测一个黑漆漆的东西,测光表一样会觉得你这是在测中性灰,本来黑漆漆的东西,它会换算成中性灰给你一个读数,导致黑漆漆也变成了中性灰。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你想把纯白的东西拍成纯白,你就需要过曝,因为如果你用相机测光,测光表给你的是中性灰的读数,而不是纯白的读数;如果你想把纯黑的东西拍成纯黑,你就需要欠曝,同样的道理。
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吧:你要拍雪地里的白猫。如果你按照测光表给你的读数拍,你拍出来的“雪地”永远不是“雪地”,而是“灰地”,你拍出来的白猫也永远不会是“白猫”而是“灰猫”。所以为了拍雪地里的白猫,你就要主动过曝两档,甚至三档,才能让白色在相机里变成你真正看到的白色。
但如果我们要拍雪地里的黑猫,又该怎么测光呢?我既想保证雪地是白的,又想保证猫是黑的,那这时候,我究竟应该对猫测光,还是对雪地测光,还是对整个画面的平均照度进行测光呢?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看我们最终对画面的需求是什么**。你是要表现雪地的白,还是要表现猫的黑,或者是先找一个中间值进行全局测光,回头再用后期软件拉高对比度进行调整,都可以。
聊了这么多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想说在实际拍摄的时候我们对最终成片的效果一定要有一个预判在脑子里打好草稿。很多摄影教程都会讲相机的各种自动测光模式比如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局部测光、TTL 测光等等等等,然后讲一讲这些自动测光模式分别都怎么用……相机的自动测光模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在实际拍摄的时候,我们其实不太用得上这些高科技。你想想,咱们学完景深陷阱以后连自动对焦都用不上了,所以真没工夫让相机自己去慢慢测光。学完了光圈、快门和 ISO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画面的需求手动安排一个合理的曝光参数。
掌握基本技术,然后再搞清楚自己的需求,你就再也不会受制于相机的 P 档(相机上的自动档:自动测光后自动设置相机参数)了,不光不受制于 P 档,连同那些你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不需要的华而不实的功能,都不要,不会再沦为厂商广告屠刀下嗷嗷待宰的羔羊,也不会再每年花费大量的冤枉钱和大量无谓的时间搭在器材的选择上。**你会掌控相机,而不是被相机掌控。**
最后,我分享一个自己真实的拍摄经历。
我最近两年有一个间歇性的工作,就是拍话剧的剧照和后台。剧照比较好说,因为演员在台上,光线足够强,我可以调到我最舒服的曝光参数进行拍摄,非常容易。
但后台就很难办了,因为后台非常非常暗,很多时候,因为光线太暗,我需要把光圈开到非常大,所以我会用 28mm 的镜头,利用 28mm 镜头自带的景深范围,努力克服一下光圈开大后导致的浅景深的问题。然后,因为演员在后台备场的时候都溜溜达达的,所以我的快门速度也不能搞得太慢。如果保证移动的人在照片里不出现拖影的话,最慢我也就能调到 1/13s搭配 800 或 1600 的感光度,甚至 6400。到了 ISO 6400 我就不能再往上调了,因为会出现很多影响观感的噪点。
但即便如此,我拍到的画面还是会非常暗,所以我只能使劲地找机会,努力抓住哪怕一点点光亮,然后有些照片还要靠后期补救,拍摄过程非常痛苦,但出片以后也非常有成就感。因为我确定一切我不能掌控的都是外因,跟我没关系,我能掌控的相机,我确定我已经把他调到最合适的参数了。
我老师跟我说过一句话,对我这个天生很难自信的人来说非常受用,虽然我现在也不是非常信,我会觉得她只是在鼓励我,她说:“在你拍摄的很多环境里,大师可能也不会比你拍得更好了。”当然这句话有语境,有上下文,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我现在只是想说,如果基本功过关,你拍照片的时候就会有底气,知道一张成功的照片成功在哪儿,知道在一张失败的照片里自己的愚蠢和笨蛋占比有多大。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2/1f/92cfdeaabb2bb59fccb5f706128bb41f.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7/63/374f0e0fff0fe14a1829a3f93d8c0063.jp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4/8e/e435f2c530387e88fd09646f9125908e.jpg" alt="">
** **
## <center>总结</center>
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我们究竟要拍什么样的照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经过长时间大量的训练和视觉积累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但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先夯实基本功,完全搞懂相机里每个参数影响画面效果的方法,然后再考虑怎么精准构图,怎么跟拍摄对象交流沟通,怎么表达个人情感,怎么传递艺术理念这种玄学的东西。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连快拍都做不到,不明白怎么用景深陷阱省掉对焦的时间,也搞不清正确的曝光值,那我们在拍人的时候,面对人脸上转瞬即逝的神态,或是街拍的时候,面对眼前瞬息万变的场景,我们就只能胡拍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这几节课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内容的原因,虽然枯燥,虽然无聊,但只能学会。
** **
## <center>课后练习</center>
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 Alex Webb 那样的光线条件,拍一张高反差环境下的照片。要求是:画面里要有类似纯黑的大色块,也要有接近纯白的元素,同时保证曝光准确。拍完可以看你心情提交下作业。
在结束基本原理的讲解以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到实战操作的环节了。但在此之前,我们手上一定要有一台顺手好用的相机。器材选择是很多摄影爱好者刚入门的时候的一大苦恼,我们在前面几节课的评论区里可以非常深刻地体会到这点,所以接下来的两节课,我会好好地跟你说说怎么挑相机。
** **
我们下节课见。

View File

@@ -0,0 +1,130 @@
<audio id="audio" title="08 | 拍摄设备选择(上):都有什么相机?"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4e/94/4efd1c04d46437d7058049ef81a39794.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这节课咱们聊聊器材。
因为职业需要,所以我经常会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发照片,评论里出现的频次最高的一个问题就是:**请问,您用的是什么相机?**
这个问题非常诡异。很多人会认为,一张照片好,首先是拍照片这人用的相机好,然后才是这个人拍得还行。这是摄影爱好者的一个误区,他们会觉得器材是影响拍摄结果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聊一聊这个事儿。
在第一二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摄影术本身和摄影器材 180 年来的发展过程,在后面几节课里,我们也提到过大画幅相机,提到过中画幅,提到过全画幅,也提到过非全画幅,每一种幅又有很多代表性的机型,所以咱们就先从这个“**幅**”说起。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0/8c/001b322230f8097cf355b476c660878c.jpeg" alt="">
所谓**画幅**,指的就是**相机成像所用的感光元件(或是胶片)的尺寸面积**。如今,市面上最多被大家所使用的相机都是 135 全画幅相机。135 这个名字,来源于胶片时代。我们知道,柯达公司在 1934 年首先发明了便携胶卷,当时为了给这种胶卷编号,柯达公司就用了 135 这个数字。但巧合的是,一卷 135 胶卷的胶片宽度恰好也是 35mm。所以135 也就被用来指代胶卷宽度为 35mm 的胶卷了,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至今。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9a/6da92302dfe3e61180476dc8a7c4329a.jpg" alt="" title="一卷 135 胶卷,它的宽度是 35mm">
虽然胶卷本身的宽度是 35mm但实际上胶卷上每张胶片的尺寸是 36mm x 24mm以这个尺寸为基准换算到数码相机上**所有感光元件尺寸在 36mm x 24mm 左右的相机,我们都把它叫作全画幅。**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a/90/da5044a8da34de3350e88df469c2eb90.png" alt="" title="一张 135 胶卷上的照片,它的成像面积是 36mm X 24mm包含前后共八个齿孔[br]这一成像尺寸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了今天的全画幅 (Full Frame)">
现在市面上的中高级单反和高级微单大都是全画幅的,代表机型太多,不多说了。
全画幅是现在民用普及度最高的一众相机里画幅最大的相机了,再往下就是各类**非全画幅相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PS-H其实已经不常见了、APS-C、APS-P其实已经不常见了、M43**。这些相机之间的画幅关系是这样的:
全画幅 (36mm x 24mm) APS-H (30.3mm x 16.6mm) APS-C (24.9mm x 16.6mm) APS-P (30.3mm × 10.1mm) M43 (17.3mm x 13mm
M43 又大于**一英寸**,一英寸底基本就是我们十几年前常用的卡片机上的感光元件的大小。最后,一英寸又大于现在市面上所有手机相机的感光元件的大小,面积关系就是这样了。
**画幅越大,意味着拍到的照片画质越好,也就意味着把照片放大来看的时候,画面中的细节越多**。之前我们还提到了**画幅和景深的关系——画幅越大,景深越浅**,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手机相机不容易拍出虚化,而全画幅单反和高级微单这种专业相机非常容易拍出虚化效果。手机相机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利用物距来影响景深,之前我们也讲过,基本只有离一个小东西很近去拍,才能让背景有一点点虚化效果。
**画幅**除了影响画质、影响景深,它**还会影响镜头的焦距**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枚全幅镜头,全幅镜头就是适用于全幅相机的镜头,但我们要把它装在一台非全幅的机器上,因为非全幅比全幅尺寸小,所以就等于是,这枚全幅镜头能看见的画面,非全幅的感光元件只能接收到其中的一部分,这就引出了一种叫作**等效焦距**的东西。
概念不重要,重要的是应用。
简单来说,**等效焦距就是把所有画幅都跟全画幅看齐,以全画幅的衡量标准,来重新衡量其他画幅相机镜头的焦段是多少。**
比如说,我们有一枚 50mm 的全幅镜头,把它装在非全画幅机身上。非全画幅相机由于感光元件尺寸更小,所以无法容纳这枚 50mm 的镜头本该容纳下的所有内容,它只能把全幅镜头所能拍下的画面,截出中间的一部分进行成像。
如果这个非全画幅相机是 APS-H那么一枚全幅 50mm 焦段的镜头就变成了 65mm (50 x 1.3) 焦段的镜头,转换系数是 1.3。反过来也就是说,在非全画幅相机上,如果想拍出来全幅相机上 50mm 镜头的成像效果,只有使用 38 mm (50 ÷ 1.3) 的镜头才能做到。
如果这个非全画幅相机是 APS-C那么一枚 50mm 的全幅镜头的等效焦距就变成了 75mm。根据 APS-C 本身机型的多样性,传感器不都是固定的大小,会有细微差别,所以就会存在转换系数是 1.5 或 1.6 的不同情况,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种画幅。如果想知道每一种画幅具体的转换系数,可以自己上网慢慢查,搜索**等效焦距**和**焦距转换系数**就可以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6/20/967941684fe43983687883b1e4e10020.png" alt="">
好,我们说了半天把全幅镜头装在非全画幅机身上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那如果把非全画幅镜头装在全幅机身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试试,或者你也可以根据原理先猜测一下会是什么样,我也是前段时间刚有机会印证过一次,还挺逗的。
在摄影器材界有一句话,叫作“**底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感光元件面积越大,尺寸越大,成像质量就越好**。这主要说的是全画幅及以下画幅的相机,因为一般没人会拿全画幅相机跟中画幅和大画幅比,没有可比性嘛。同样的,正常人也不会拿手机摄像头里那片还没小手指头盖儿大的感光元件跟全画幅比,但现在有些手机厂商就特别喜欢拿自己家的手机,去跟著名品牌的高级单反和高级微单比画质。在了解了画幅是怎么影响画质的以后,我们就能明白,只要感光元件的尺寸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手机的成像素质基本上是不可能打得过全幅相机的,即便有高级算法的支持。
到这儿,全画幅我们就基本说完了,那除了全幅,在专业摄影的领域里,还有中画幅和大画幅,虽然它们俩跟大多数人关系不大,但我还是想说一说。
**中画幅,泛指的是使用的底片或相机感光元件的尺寸在全幅 35mm (24mm x 36mm)之上,但在 4 x 5 英寸 (100mm x 130mm) 以下的摄影器材。**
传统上,中画幅指代的是在胶片时期,柯达公司所生产的编号为 120 的胶卷。在 135 (35mm) 胶卷成为主流之前120 胶卷一直是 20 世纪初从胶片诞生开始,到 20 世纪 50 年代摄影广泛普及的这段时间里,被大家使用最多的胶卷。
120 胶卷的胶片宽度大概是 61mm大于 135 胶卷 35mm 的宽度。由于尺寸更大,它底片上所能承载的信息必然更多,自然有着更高的清晰度,同时还有着更优秀的色彩表现和宽容度表现。一张 135 胶片所能包含的最大信息量约为 87MP八千七百万像素而一张 120 胶片的像素量大约是 313MP三亿一千三百万像素。因此**中画幅被广泛应用在商业摄影和广告摄影等领域**,因为这些使用场景都对极高分辨率的细节有着极高的需求,目的就是要能够输出尺寸巨大的街头广告、专业的商业海报和收藏级别的摄影作品等等等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2/3b/92a6c72e43923a5bf7c443eeb495d93b.jpg" alt="" title="各种 120 胶卷,从左至右分别为[br]Kodak Tri-X 400[br]Fuji Velvia 100[br]Kodak Ektar 100[br]Kodak Portra 160 VC">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c/95/6cd6df29523ae24af9293b393063a395.jpg" alt="" title="同为 Kodak Portra 160 胶卷[br]120 制式与 135 制式的胶卷大小比较">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9/a1/3910fe936b01889d7efcd88c9e9281a1.jpg" alt="" title="此类大型广告海报的制作[br]一般均由中画幅/大画幅相机拍摄制作而成[br]只有中画幅以上尺寸的相机[br]才能保证图片放大到这般尺寸后[br]依旧能保有丰富的细节">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9/76/59203a362acc9016bebb009fe8355976.jpg" alt="" title="周杰伦新歌《说好不哭》的 MV 里出现的哈苏 (Hasselblad) 相机[br]是很典型的中画幅相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1/c0/911090aaebbeb9c11e68a052091799c0.jpg" alt="" title="图左是一台中画幅数码后背的电子感光元件[br]图右是全画幅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
尽管有了中画幅,但好多摄影师还是不满足。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摄影史的时候讲过,最早的摄影师都是用暗箱来进行拍摄的,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暗箱这种大木盒被更便携的相机所取代了,但它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大画幅摄影的形式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沿用至今。摄影师为了追求极致的画质、无比细腻的细节还原和精准的色彩表现和宽容度,通常都会转向使用**大画幅**相机来进行拍摄。
**大画幅相机泛指所有使用面积在 4x5 英寸以上的底片或感光板来拍摄的摄影方式**。在如今的摄影器材领域,还没有任何一款电子器材能完全代替大画幅,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它“底太大了”。一张 4x5 英寸的底片,感光面积大约是 35mm 底片的 15 倍,所以它的分辨率也是 35mm 底片的 15 倍。一张 4x5 底片,总像素量大约是 1,140 MP (十一亿零四千万像素市面上最高级别的数码相机也没法儿跟它打。4x5 很厉害,对吧,可是,即便它都已经十几亿像素了,好多专业摄影师还是不满足,出于职业需要,他们甚至会定做 8x10、11x14、16x20、20x24 英寸等更大尺寸的底片和相机来进行拍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b/d8/2b931e02805e0eb9337dbe539e1d85d8.jpg" alt="" title="从左至右分别为:[br]4x5大画幅相机哈苏中画幅相机尼康全幅 35mm 相机Mamiya 双反中画幅相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1/08/915f96eec34b0c5791676b081cb39408.jpg" alt="" title="胶片大小对比[br]从左至右分别为1351204x5页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b/ec/8b685527526877ccda5b5289a36283ec.jpg" alt="" title="Andy Warhol 与他身后宝丽来公司所生产的 Polaroid 20x24 (51cm x 61cm) 大画幅相机,重达 107 公斤使用20x24 英寸大小的底片进行拍摄,需配合滑轮、滑轨、起落承重架使用。">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b/a7/8bf2374e1329fa8a5d1918e6d00919a7.jpg" alt="">
大画幅在拍摄的时候需要先在暗房里(无光)把单张底片插进上图所示的片夹里,然后带着这个密封遮光的片夹出门。等真要拍了,就把这个片夹安装进大画幅相机,取出遮光板进行曝光。等曝光好以后,把遮光板重新插回片夹,然后把片夹拿出来,带回暗房。最后进行底片冲洗。
更大尺寸的底片自然意味着更好的输出效果,所以,**大画幅被广泛应用在艺术摄影领域中**。我们在美术馆、博物馆里看到的好多被放大输出到巨幅尺寸却仍然没有明显噪点和颗粒的摄影作品,基本上都是由大画幅相机拍摄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57/44056fe1c11e06cf322bad32a668be57.jpg" alt="" title="Andreas Gursky 所拍摄的莱茵河景观[br]典型的大画幅摄影作品,在被放大到 2.5m x 4m 的巨幅尺寸时,依旧能清晰地看见画面中的每处细节而无任何失真和噪点,使人产生身临其境和超现实的视觉观感。">
大画幅除了有更优异的画质和更丰富的细节之外,还有一个绝活,它可以通过移轴和俯仰,让所拍摄物体的形状得以变化,修正画面畸变,**这个特性被广泛应用在建筑摄影上**,它可以让一张很难“横平竖直”的照片变得“横平竖直”。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6/1e/f6955f34a7011aa77c8ebf37f9da071e.jpg" alt="" title="在俯仰状态下的大画幅相机[br]
最左侧为镜头,最右侧为对焦屏。通过改变对焦屏和镜头之间所成的角度,人为更改对焦平面,调整画面,使得画面达到零畸变的效果。">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9/01/794cbe48938795393f1c46393125fc01.jpg" alt="" title="Mark Power[br]典型的大画幅建筑景观类摄影作品。经过畸变修正后达到完全横平竖直的视觉效果,建筑物的上半部分要明显大于建筑物的下半部分。而且在输出放大到足够大尺寸时,我们甚至能看清大楼窗户里面的陈设细节。">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6/54/76a39cb78474668fda89ed9e673f3354.jpg" alt="" title="Tom Elberle[br]典型的大画幅建筑景观类摄影作品。经过畸变修正后达到完全横平竖直的视觉效果,建筑物的上半部分要明显大于建筑物的下半部分,与画面右下角小小的情侣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恢弘的视觉效果。">
大画幅相机由于尺寸更大,所以在相同光圈的情况下,相较中画幅和全幅,拥有更浅的景深、更柔和细腻的画质表现,它的**这种特性又会被应用在肖像摄影上**。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1/11/f14cdeb0ed464f54a6e739dcd9c6ad11.jpg" alt="" title="Sally Mann 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儿童肖像,细节质感无与伦比。">
另外,在拍摄过程中,大画幅相机还可以改变对焦平面,这会让画面里最远的地方和最近的地方都能同样保持清晰(更大的景深范围),同时,它可以把光圈缩小到 F32甚至 F64 这种特别小的光圈,但是画面依然不会出现衍射现象。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3/4e/a3c6d9a3ff2c0988fdf223ce969d954e.jpg" alt="" title="Bill Brandt[br]在拍摄过程中,人为改变相机的对焦平面,让镜头与焦平面处在不同水平面上,使得近处的人脸和远处的楼房都能保持相对清晰,恰当地利用了大画幅的光学特性。这类全景深照片是其他相机所不能做到的,除非依靠后期合成。">
**虽然大画幅有着无与伦比的画质表现,但牺牲掉的是便携和省事儿,而这些,才是我们日常拍摄中最需要的特性。**
想想看,想要用大画幅拍照片,你首先就得先在暗房里把单张胶片插入片夹,为了防止片夹漏光,还得采购专门的遮光袋,然后带着装好的底片片夹,扛着相机满世界溜达,寻找画面。在实地拍摄的时候,要先组装相机。因为大画幅相机的镜头和对焦板这些零件都是可拆卸的,所以每次用的时候都得重新组装。装好了以后,就得根据不同的镜头来调整对焦平面,进行对焦、移轴、俯仰、观察取景器等等等等。紧接着安装片夹,取出遮光板让底片曝光。最后把曝光好的底片和片夹再次收回到遮光袋里,把相机拆回到零件的状态,回暗房进行冲洗。
大画幅一次只能拍一张照片,相机是纯手动的,纯机械的,没有自动化选择,整个过程耗时费力,那这就对摄影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摄影师必须完全清楚所有技术要点,而且,因为没有回放,所以摄影师在脑子里必须得提前完整预估出来最终成片的画面,然后才能恰当地使用大画幅相机进行拍摄。**这一堆技术限制,直接决定了大画幅相机基本只有在专业摄影师的手里才有用。**
既然大画幅说了这么多了,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所以我想再简单地提一下**分区曝光**这个概念。
很多初学者在学习曝光的时候,经常会见到这个玄学名词,好像会了它就能拍出无敌大风光。但其实“分区曝光”指的是大画幅胶片摄影里所使用的拍摄和暗房冲洗技巧。这个概念最早是由 Ansel Adams 根据大画幅摄影一次一张的特性而提出的前期曝光+后期冲洗的技术概念。它只适用于胶片摄影,因为它需要根据每张照片不同的曝光值,来调整每张照片的冲洗时间。**这个技术跟数码摄影基本没有关系。**如果硬说有关系的话,可能你也就只能是用这个技术确定一下当前场景适合不适合拍照片而已。这个技术跟数码摄影关系不大,跟我们这期课的关系也不大,所以我就不多说了,只是简单地提一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4/69/0431572da482b8f53f378678a8cbc169.jpg" alt="">
** **
## <center>总结和思考</center>
说了半天,我们从非全幅,到全幅,到中画幅,又聊到大画幅,我们对画质的追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节课虽然我们并没有针对某一型号的相机给出购买建议,但我们很希望你能了解什么叫“底大一级压死人”,我们要知道感光元件的尺寸有多重要。
最后回到我们开篇的问题:请问,您用的是什么相机?
**答:我用的是最好的相机。**
所以到底什么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呢?你也可以在评论区自行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 **
我们下节课见。

View File

@@ -0,0 +1,122 @@
<audio id="audio" title="09 | 拍摄设备选择(下):什么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e2/73/e2ecb1ddac3bc0650f77355f1bb7c973.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咱们继续接着上节课的问题聊:到底什么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
我们讲光圈、快门和 ISO 的时候都说过,只有在清楚了成像原理,了解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画面之后,你才能根据自己想要的画面倒推出最恰当的参数搭配。同样的道理,说到相机,还是这句话,**你要搞清楚你需要的是什么。**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3/6e/d3940f722eb126670907b308dc95036e.jpg" alt="">
用大画幅和中画幅的基本不会听我的课,所以不考虑他们的需求,也就是说不考虑大画幅和中画幅。那胶片机呢,我们留到最后说。现在咱们只说,如果你想买全画幅或者全画幅以下画幅的数码相机,买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几点。
我现在用的相机是 SONY α7RⅢ把之前用的 α7RⅡ作为备机而我之所以一直选择 SONY α7R 系列的相机,理由有如下几点。
**1.预算**
买 RⅢ的时候我的预算非常充足拿着能买徕卡的钱买了大法拿着能买中画幅的钱买了全画幅。但我有过预算非常紧张的经历买 RⅡ的时候一贫如洗开篇词里也说了靠朋友的包养过活我的预算躺在招商银行里等着被我贷出来那时候我就得非常精心地挑选相机因为我不光要考虑相机本身还要考虑配套的镜头考虑配件的价格原装电池、存储卡、闪光灯、三脚架等等所以**预算是每个要买相机的人最先要考虑的事**,你得搞清楚你究竟有多少钱可以造。那有了清晰的预算以后,我们就该在有限的预算范围里面选画幅了。
**2.画幅**
我们之前就讲过,**画幅直接影响成像质量**,全幅的照片质量(清晰度、分辨率、宽容度、动态范围、色彩还原)一定优于各种非全幅,所以,全画幅成了我的优先选择。我用全画幅是因为我要用这相机干活儿,用一非全幅太对不起客户,而且万一需要输出,非全幅也无法承受放大的重任。并且,中画幅和大画幅的活儿我目前还接触不到,所以全画幅是我唯一的选择。
但全画幅就是最完美的选择了么?我平常在生活中,随身带的不是大法,是理光 RICOH GRⅢ他的画幅是 APS-C。APS-C 的相机在体积上总会比全画幅相机小很多而理光的GR 系列把 APS-C 做到了可以揣进裤兜的大小。大法的 RⅢ 虽然好但平常逛个街跟朋友们约着吃个饭即时地记录一下生活RⅢ就远远比不上 GR 了,因为他太大(即便 RⅢ是全画幅相机里相对比较小的因为他太沉即便他是全画幅相机里相对比较轻的挂脖子上一天我嫌他勒得慌。这就会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4/69/f4736471f71ccd8d9c408dbf97f09869.jpg" alt="" title="GRⅢ你看他小的多可爱">
**3.体积和重量**
**很多人在买相机的时候都不太考虑体积和重量,但恰恰是这点,决定了你平常会不会有动力拿它出来拍照片**。也许有人会有类似的体验,花一万多买了个单反,暗下决心要好好拍照片。赶上出游,第一次出游,兴高采烈地拍了几张;第二次,硬着头皮掏出来拍;第三次,背着,懒得掏出来;第四次,轻装出行,把相机放家里。然后好多好多年过去了,又赶上一次出行,想起来说“欸?我还有个相机呢”,背去,拍,回来看照片觉得相机过时了,还没手机拍得好呢,就想着什么时候再升级升级相机,或者是抱怨现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不再买相机了,干脆就用手机拍照片了。最后,等他发现自己拍的照片特别蠢的时候,兴许他又会抱怨手机没买最新款的。
或者,也许是这么个情况,比如当初买相机是为了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为了拍孩子,经常就得端个相机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到处跑,端着端着就变成背着相机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跑了,背着背着就变成只剩跑了。
**所以,体积和重量,是除了画幅之外,最重要的考量因素。<strong>如果不涉及到后期的输出和放大,不太会把拍好的照片洗特大挂墙上,看照片的时候仅限于手机屏幕或者电脑屏幕,那么我们甚至可以牺牲掉一些画质,来追求相机的便携性。考虑便携性的话,小底的**无反相机</strong>往往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说到这儿,我又要普及一个基础知识了。根据取景器原理,相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单反**、**双反**、**无反**。单反的意思是相机里只有一个反光镜,这个反光镜把接收到的光线反射到取景器里,然后我们在取景器里就能看见东西了。双反的意思是相机上有俩镜头,俩反光镜,上面的镜头用来取景,下面的镜头用来拍摄。无反的意思是相机里没有反光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微单,但因为 SONY 把“微单”这个名称注册成了自己的商标,所以其他厂商的无反相机都只能叫“无反”,不能叫“微单”,但其实都是一回事。无反相机就是完全用电子取景器的成像取景,因为没了反光镜,所以体积和重量自然就会跟着变小。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0/17/100095ad66284010c1abda11073c5917.jpg" alt="" title="左Rollie FX-N中画幅双反胶片[br]中NIKON D5全画幅数码单反[br]右SONY α7RⅢ全画幅数码微单">
你可能会奇怪,怎么说了这么半天都没说到像素呢,因为**像素真的没有很多人以为的那么重要**。在我们决定了画幅,权衡了体积和重量之后,接下来才有像素说话的份儿。
**4.像素**
我的 RⅢ 有 4240 万有效像素,能满足我日常的拍摄需求,前期笨了没拍好,后期稍微裁一裁也不太会影响整体画质。像素的优势也是在放大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像素越高,越经得住放大,放到很大都看不见像素点和颗粒。**但像素真的越高越好么?**
全画幅上的 4000 多万像素,简单来说就是把全画幅 (36mm x 24mm) 的感光元件切成了 4000 多万份,每一份都会单独接收光子,然后转换成信号,但如果同样尺寸的感光元件被切成了 8000 多万份,那么每一份的面积比切成 4000 多万份的时候就会小一半,接收光子的能力就降低了。而相机为了补偿,就会加大电信号,于是就容易出现噪点……那如果切成一亿份(也就是说一亿像素)呢?显然会更完蛋。
所以,如果有一台一亿像素的全画幅相机,我首先就会关心它的高感如何,它在暗光下的成像纯净度如何。像素虽然高了,但牺牲掉的是单位像素的面积和它们接受光子的能力。像素高的相机,通常伴随着高噪点,这就要考验各家厂商的降噪算法了。
想想看,我们现在看照片一般只在手机上看,手机屏幕那么小,而且不管发朋友圈,发微博,还是发 ins 等等等等,都还有压缩。另外,即便我们真的用电脑或者 4K 电视看照片,我们也用不到多少像素。
虽然我们看到技术进步很开心,大家能把像素越做越高,但是呢,**从目前市面上普遍的情况来看,无论多高级的算法也打不过物理定律。扩大感光元件的面积才是提升画质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提高像素。**所以,警惕高像素陷阱,因为那很有可能只是商家的噱头。
**5.动态范围**
RⅢ 动态范围还可以,保守讲能达到 13EV。 我们在第六节课讲宽容度的时候提到过动态范围这个概念,在这儿就不再多说了。在测光那节课里,我也提到过我在后台拍照片的事儿,由此可见动态范围的优劣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买相机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前预想到我们会用这台相机来干嘛,主要拍摄对象是什么,拍摄环境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经常在极端光线环境里(比如夜晚,比如光比反差大)拍照片的需求。如果没有,动态范围大几档或小几档,对你来说,就没那么重要。但如果有,动态范围就是很重要的一项考量因素了。
**6.高感成像质量**
动态范围的优劣可能没有那么让我们纠结得要死要活的,但说到高感成像质量的好坏,基本就是人人都会在意的了。这也是我当年会选择 SONY α7R 系列的原因之一。在相对极端的情况下,把 ISO 拔到 12800 都能看得过去,画面纯净度要比其他厂商做得更好,这也是大法这么多年来潜心研究数码成像的结果。
**7.RAW 图质量和存储读取速度**
我们在第六课里讲过什么是 RAW 图所以概念性的问题就不再说了。SONY α7R 系列的 RAW 图质量跟其他品牌比不是很好,说是无损,但其实有损,在高反差+纯色背景的场景下会有色阶断裂的情况,这对拍风光的摄影师非常不友好。但我不怎么拍风光,所以我基本能忍,只是偶尔拍风光的时候,回来后期的时候很头疼。所以选择 RⅢ我牺牲掉了 RAW 图质量,而我之所以可以选择牺牲 RAW 图质量,是因为我没有大量拍摄风光的需求。
然后我们说存储速度。RⅢ拍摄一张无损的 RAW 图,大小大概在 86MB 左右。在 α7R 系列升级到 RⅢ 之前,相机并没有配备高速读取和存储的功能,这就导致了我每拍一张 RAW 图,回放的时候都需要等一到两秒钟,他大脑迟钝,得让他反应一会儿,尽管我用的是一张存储速度为 260MB/s读取速度为 300MB/s 的高速卡。别小看这一两秒钟的回放延迟,在有些情况下会非常误事儿。直到我把相机升级到了 RⅢ有了那个高速卡槽我才真正用上了那 260MB/s 的存储速度和 300MB/s 的读取速度。
**好了我们这节课讲了应该怎么挑选相机我们说了预算、画幅、体积和重量、像素、动态范围、高感成像质量、RAW 图质量和存储读取速度,那最后我们再说一条,这一条是选购相机的时候最不重要的一条。**
**8.“高科技”**
相机厂商总会宣传自家产品有什么更快的自动对焦速度、什么 10 张/秒的连拍、什么触摸屏、什么眼球追踪等等等等各种各样高科技的功能,但其实,这些功能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一点用都没有。
比如说自动对焦速度,如果会用景深陷阱,知道怎么看景深标尺,我们之前也说过,**再快的自动对焦也没有不对焦快。**
再比如说 10 张/秒的连拍,我们不拍运动员冲刺,不拍赛车,不研究大马在奔跑的时候会不会四脚离地,**高速连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完全用不到**。我知道很多人都害怕漏拍,害怕错失了机会没拍到,但这只能说明大家对相机的操作不熟练,没掌握相机的基本参数设置,对所在的拍摄环境没有提前预判的能力,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拍到什么样的画面,只能对着瞬息万变的画面,端一机关枪跟那儿扫射。
眼球追踪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以为你能用上,但其实要么是你根本就用不上,要么就只是你对设备不够了解,对技术不够熟练,你才觉得你需要这个高科技。
**我们可以想一想那些伟大的摄影作品,那都是几十年前,大师们用胶片和手动相机拍摄的,根本没有连拍,没有回放,也没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而且每拍一张照片还得过胶卷……但恰恰是在那个时代,他们拍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一堆传世之作。**
综上所述,**无论多牛的相机,都无法补救个人的技术缺陷。**我建议,如果买相机的话,买一个预算范围内最顶配、最轻便的相机,如果相机本身特好看就更好了。然后配一定焦镜头,前一两个月的时间完全使用手动档,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搞清楚光圈、快门和 ISO。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你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需要一台什么样的相机需要什么样的功能等这些你都搞清楚了就可以考虑是继续用这台相机还是换一台相机了。
比如我现在已经准备抛弃大法了,因为他还是太大,而且黑乎乎的,每次我一举相机,被我拍的人都会产生很强的压迫感。鉴于我拍摄的题材和风格,这种压迫感和疏离感是我非常不想要的。为了“平易近人”,我甚至可以抛弃大法的所有优势,因为对我来说,我知道我想拍的那个东西比照片质量好一点或者次一点更重要。
最后,我再简单地说一下镜头的事儿。
很多初学者在挑相机的时候没那么纠结,痛苦的是挑镜头。是定焦还是变焦?定焦的话选什么定焦焦段?变焦的话选什么变焦焦段?最大光圈 F1.4 的定焦镜头比 F2 的定焦镜头贵一倍,这个很好理解,但 F2.8 的变焦镜头也比 F2 的定焦镜头贵一倍,为啥?**这些问题在初学阶段都不重要我的建议是就直接先买一个小广角定焦镜头28mm 或者 35mm 的,练基本功,然后再考虑换其他镜头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这个前提当然是你已经不在初学阶段了,你已经有非常明确的需求了,跟用什么相机是一个道理。
那我说一说为什么我建议小广角?首先是能满足你“拍全”的需求,不怕镜头焦段太长,收不全你看到的画面。其次是,如果你想拍远处的东西,你得走过去,这无形中就锻炼了你肉眼的取景能力,还有大脑对场景画面的预判能力。如果你想拍人,你走上前去拍,用 28mm 焦段镜头的话,意味着你要在两米之内拍,你离人家那么近,你就不得不跟人家交流和互动,这也是摄影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小广角镜头会逼着你靠近,因为焦距很短,又因为视角太广,所以逼着你要想办法去简化画面,尽量不要拍到很多乱糟糟的没用的东西。
这都是必要的基本功,等这一关过了,之后用什么相机用什么镜头,就再也不是什么问题了。
** **
## <center>总结</center>
这节课我讲了讲我自己是怎么挑相机的,所以你挑相机的时候也可以这么考虑。大概总结一下就是:
- 预算是多少;
- 预算之内是买全幅还是非全幅——全幅画质好,非全幅体积小;
- 像素够不够?或者说像素是不是有点太够了?
- 有没有极端光线条件下的拍摄需求?如果有,就要考虑相机的宽容度和高感表现;
- 我的拍摄题材和拍摄环境主要是什么?静物?人像?风光?街拍?棚拍?
- 要不要后期?如果要后期就要考虑相机 RAW 图的质量和存储读取速度。
最后,我想再带着你过一遍日常用途是怎么影响我们选择相机的,因为一旦你考虑日常用途,基本上就等于你会把我们说过的所有问题都考虑一遍。
刚开始拍照片的人,普遍不清楚自己会用相机拍什么。其实题材无外乎就我们上面已经提到过的那几种:静物、人像、风光、街拍、人造光源的棚拍、艺术摄影。如果拍风光,要比动态范围和 RAW 图质量,如果再考虑输出(冲印出来做画册或挂墙上),那就还要拼画幅。如果是日常出行,日常记录身边的琐事,街拍,那便携性一定是首选。如果相机小一点轻一点,你会愿意把它带出门,机动性强,被摄对象也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非全幅相机甚至可以成为首选,比如 GRⅢ。如果拍专业运动场景要考虑相机的追焦性能、连拍速度、内存卡和内存卡槽的存储读取速度。如果未来想靠拍照片糊口要考虑市面上普遍能接受的硬件配置即便你用手机也能拍得特别好但还是至少要买一台全幅单反或者全幅微单否则客户不满意。如果你只是单纯为了聚会的时候自拍好看或者跟朋友聚餐的时候拍拍吃的那也许美图手机和卡西欧自拍神器才是你最好的选择……**总之,还是那句话,你要知道你自己想干嘛。**
最后的最后,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什么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
**最好的相机就是你用着最顺手的相机,最顺手意味着它最能满足你的需求。最好的相机从来不是比出来的,是用出来的。**
** **
## <center>课后小思考</center>
想一想自己日常的拍摄环境是什么样的?想一想自己日常使用相机频次最高的事由是什么?想一想你都用相机拍过些什么?想一想你还打算用相机去拍些什么你以前没拍过的东西?
那不管我们清楚不清楚之前讲过的那些基础知识和学术概念,不管我们用什么相机什么镜头,我们最终的拍摄成果都会是一张一张的照片,所以最后,你可以提前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要聊的话题,你觉得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
** **
我们下节课见。

View File

@@ -0,0 +1,186 @@
<audio id="audio" title="10 | 好照片的构成因素:什么照片才是好照片?"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56/28/5660f362351c19e9224191725158e628.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
在讲完了摄影史、光圈、焦段、快门、ISO、画幅和怎么挑相机之后终于我们可以说回到照片上了。**今天这节课,我想带你简单了解一下一张照片从拍摄到成片的整个过程,以及摄影师在这个过程里做出的取舍,最后再教给你一个识别市面上这么多不同类型照片哪些是好、哪些是坏的方法。**
最开始我们就说了,现在是一个影像爆炸的时代了,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照片。朋友圈里大家晒娃晒菜晒旅游,微博里每天各种新闻热点图片,谁跟谁又开会了,哪儿跟哪儿又打起来了,这个山区挺穷的,那个城市有污染;想静静了就能看见南北极风光和非洲大草原上的虎豹豺狼;想出门玩就能搜一搜冰岛的千里冰封和纽约的霓虹闪烁;充斥眼球的还有明星的广告大片,普通人的日常写真;最后还有那种搞艺术的,光着屁溜儿,把脑袋扎树丛里,等等等等。
各种各样的照片轰炸般来袭,搞得摄影爱好者都跃跃欲试的,看见什么都想拍。刚开始拍照片的时候,谁都有那么一阵觉得新鲜,虽然不确定自己想拍什么,但是会从模仿开始,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照片拍得跟在网上看到的那些照片差不多。但是拍了一阵呢,新鲜感就过了,看的照片虽然多了,但反而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了,甚至完全不清楚自己模仿的那些照片究竟是不是好照片,于是,就开始这儿鼓捣鼓捣,那儿鼓捣鼓捣,可就是一直没有起色……午夜梦回,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们终于问出了那个问题:
**到底什么照片才是好照片?**
**虽然“审美”是一个极其主观的事情,但“美”是有客观标准的**,所以大部分照片如果想奔着“好照片”那个方向去,从技术上说,有一些东西是必须要达到的,比如:
- 光线的运用;
- 色彩的搭配;
- 拍摄主体是否合焦;
- 相机参数是否合理;
- 曝光是否准确;
- 构图是否协调;
- 内容是否有趣;
- ……
在凑凑合合地考虑完这些因素以后,我们可能会拍出一张类似于这样的照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a/ef/fa2a54b2c8bc2bae8eb58c63399178ef.jpg" alt="">
**这张照片在技术上没什么大毛病,但就是不好看,而这个“不好看”,就是它最大的毛病**。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件事:**摄影是一门纯粹依赖于视觉的学问**。一张照片如果在视觉上不好看,或者没有那种能够让我们觉得新鲜的视觉冲击感,那它基本上就不成立,基本上跟“好照片”就没什么关系了。
明白了这个,我们就可以来分析一下这张照片为什么不好看。
首先,画面很乱,找不着重点。那个篝火堆虽然还算引人注目,但旁边分散着那么多人,让我们不知道他们想干嘛。右下角的那一大坨树枝挡住了画面里的人物和 1/4 画面,非常碍眼。树枝旁边乱飘的烟和太阳的眩光,让照片显得很脏。而左上角的那一小块儿蓝天,简直就是视觉干扰,眼睛里没别的了,就剩它了。
其次,这张照片的颜色虽然还算鲜艳,但给人的感觉很土,花花绿绿的。虽然整体色调以黄绿色为主,但画面里人物花里胡哨的穿着和枯枝落叶的土黄,还有那一小块蓝天,让本来应该挺纯净的颜色变得特别杂。
当然,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很无聊,这些人虽然聚在了一起,但是并不能激发我们想知道他们在干嘛的好奇心。
**所以,这张照片在我看来,就是一张非常典型的“拍到了而已”**。如果我们仅仅是想“拍到”,那我们永远也比不过满世界的监控摄像头。
**所以,如果一张照片只是“拍到了而已”,那它就很难是好照片**。同样是上面的这个场景,如果我们能等无关的人走出镜头的画面范围,如果我们能再离得近一点,避免拍上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如果我们能抓拍到主要人物的一个关键动作,如果恰巧这时候还有风帮忙,能把飘散的淡烟吹成一股厚重的浓烟,一是规整了烟路,二是凸显了斧头,那我们就可以拍到这样一张照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2/14/e2f40f0aa760005cba28e3ddd9176e14.jpg" alt="">
跟第一张比,明显就好看多了,是吧。
**所以,想拍好照片的第一点就是:简单直接**。进入一个拍摄环境后,先不要着急忙慌地就按快门,要先观察拍摄环境,搞清楚画面里都会有什么,你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有效地利用环境拍照片。
但很多时候,拍摄环境很复杂,我们无法靠离得很近来简化画面,或者说,我在这个场景里并不想简化画面,我想让我的照片尽量包含更多的信息,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在技术参数上是没什么问题的,有视觉兴趣点,主要人物有了关键动作,周围的次要人物也基本有了存在的必要,只是基本有了。同时,那些爆裂的火星,加上隐约能看到的满地冥币,也或多或少烘托出了香港近来压抑的氛围。但是呢,好像我们其实还是不太清楚他们到底在干嘛,不特别仔细看的话,说是在烤肉也可以吧。**最重要的,这张照片还是“不好看”,而“不好看”就是它最大的问题。**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b/76/5b658b724abcb7d3149b99da3d63d876.jpg" alt="">
如果我们能再退后一步,把人物和环境结合得更好一些;如果我们能再等一等主要人物的更关键的动作,甚至更换另一个人当主角;如果我们能再权衡一下拍摄环境和画面构图,我们就可以拍到这样一张照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2/3e/12d54f6f2c5e942ae6a7f57bed997b3e.jpg" alt="">
这张照片包含的信息就完整多了,事件也交代得更加清楚。前景的黑旗,中景忙忙碌碌的主要人群,背景乌泱乌泱的示威者和高楼停车场上探头探脑的吃瓜群众,一是凸显了香港紧张的氛围,二是如果我们了解香港文化,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他们在打着宗教集会(“烧衣晚会”)的幌子搞暴动。但最重要的是,这张照片虽然复杂,但对比上一张,明显好看多了。
**我一直在说不好看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你是拍给自己看,单纯是为了记录,好看不好看当然不重要,拍成什么样都行。但如果你希望能够展示(包括给自己展示),你希望在这个什么东西都“一划而过”的时代,别人能愿意多看两秒钟你的照片,甚至期待能有人喜欢你的照片,那“好看”就是硬道理**。想让别人看到你看到的东西,想传递情感,想表达理念,想通过照片讲故事,那首先就要让别人有想看下去的欲望,然后才有机会说后面那些东西。
大师之所以会被封为大师,从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拍摄的题材让我们觉得震撼,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照片,在视觉上,一上来就能抓人眼球。他们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手段,都是为了最终的“好看”而服务的。
**但“好看”又往往会变成一个误区,会变成“为了好看而好看”**。在审美水平没有达到相应高度的时候,通常就会变成“越用心越丑陋”。然后很多人又会走进另一个误区——把照片使劲儿投入到后期中去,前期拍摄的时候随手一拍,想着后期修图的时候反正也能“哐哐”套滤镜:让蓝天更蓝,让落叶更黄,让夕阳更红;觉得偏远山区看着不够惨,就使劲儿加颗粒、拉对比度、彩色转黑白;觉得迪士尼乐园不够梦幻,就加光效加文字,加各种模糊虚化……折腾一溜够,搞出来一张巨土的照片。
审美虽然是主观的,但美是客观的,这个我刚才也说过了。就像我小时候,我曾经非常短暂地喜欢过理查德·克莱德曼,但现在我觉得他的音乐基本属于没法儿听的那种,我无法认可我小时候的主观,我只能觉得是自己当时没听过什么好东西。**当一个东西只有它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表达自己的好恶;可当满世界都是好书、好画、好音乐、好电影、好照片的时候,美就是一个客观标准了,是一个能算出平均分的东西了,暂且不说有没有金线,但至少是有及格线的**。就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有些电影是烂片,有些歌是口水歌,那都是跟好作品比出来的嘛,总不能都是好的吧,所以没什么新鲜的,也不难理解。
继续说回照片。
我们刚才分析照片的时候,除了好看不好看,还分析了什么?
我们提到了“距离”,是走近一些大大方方地拍,还是走远一点怯生生地拍?我们提到了等待,是匆匆拍下眼前的画面,还是静候时机?我们提到了视觉兴趣点,是包罗万象的大而全,还是化繁为简的小而准?另外,我们提到了照片边角处的细节问题,比如第一张图里的那一小块天空,比如太阳眩光造成的镜头光斑。除此之外,我们在拍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有没有被完整地拍摄下来,有没有被画面中的其他物体挡住,有没有被画框裁切成“断手断脚”的?或者,我们拍一个四四方方庄严的建筑,如果我们想把它拍得特别四四方方特别庄严,我们有没有做到让建筑零畸变?我们有没有做到让画面横平竖直,而不是歪歪扭扭?
这些都是我们在拍一张照片和看一张照片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想要在纷繁的因素中缕清头绪,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怎么看照片,怎么分解照片里的技术细节,会看会分析了以后才有可能会自己拍。**
**那分析一张照片的步骤是:**
**1. 先从搞清楚它的曝光参数开始;**<br>
**2. 然后是搞清楚摄影师所用的镜头焦段;**<br>
**3. 紧接着是最重要的,拍摄距离和快门时机;**<br>
**4. 再观察构图,前景、中景、背景分别都有什么,画面里的主体和其他元素是怎么被安排的,它们分别都被放在了什么位置上;**<br>
**5. 后期干了什么,有没有裁切,大概的调色逻辑是什么;**<br>
**6. 最后才是了解当时的拍摄环境和创作背景。**
我们也可以试着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遇到类似的场景,会怎么拍?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尝试在日常的生活里找一找类似的场景,模仿一下。这样一来,我们对影像的敏感度就会不断地被拔高。
说完了怎么看照片,接下来呢,我想讲另外一个问题。我一说这事儿就会显得戾气有点重,但确实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想说的一件事儿,所以不管那么多了,我想说的是目前摄影行业的乱象。
摄影这个行业现在已经是一片红海了。摄影师们在捉对儿厮杀的过程中,受伤的往往都是客户。有些摄影师会利用信息不对等,利用客户对拍摄流程的不熟悉而胡乱标价,写一堆言过其实的文案找补自己的蠢照片,用一些野鸡奖,或者一些野鸡协会会员的身份为自己背书,最后甚至会演变成报团取暖的商业互吹。
其中最让我反感的一点应该就是文案了吧,因为其实很多人对一张照片是好是坏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这帮摄影师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就写一些诉诸感性的文案为自己拍的蠢照片粉饰太平。我来举几个文案的例子。
**第一种:“看到了故事,看到了爱”**
这类文案常见于家庭纪实和婚礼摄影。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拍家庭和婚礼的摄影师,照片拍得就那样儿,但是他们会跟客户说一堆有的没的,让你觉得他挺厉害的,比如说:“我的拍摄风格追求的就是真实和自然”,“纪实摄影不是为了美,是为了记录真实,我们定格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我的照片捕捉的都是充满情绪的瞬间”,“你们是充满感情的一家人”,“最好的照片不是拍得像别人,而是拍到你自己”,“故事都在照片里,能讲故事的照片才是好照片”,等等等等吧,反正就是用这种话来掩盖自己拍得不行。如果完全不美,完全为了“记录”,那我请你来干嘛呢?我用手机拍也能记录啊。“我们定格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呢?这也能拿出来说么?
还有很多时候,婚礼现场本身已经布置得很好看了,那当然是怎么拍怎么有,并不能体现摄影师的能力。在这种婚礼现场,摄影师基本不需要做太多工作,只要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就好。所以如果你要结婚了,在选摄影师的时候可以稍微留意一下,如果你觉得他拿给你的样片特别好看,**你要看看到底是他拍得好,还是场地布置得好。**
再有,职业摄影师修图的时候基本都会有套图模板,尤其是常年大量固定拍摄同一个主题的摄影师。他们虽然嘴上跟你说“修一张照片是很累的”,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基本就直接用预设模板粘贴复制往上套,批量生产。虽然精修 P 图的确很累,但他收了精修的钱以后究竟有没有给你精修,你还是得留意一下,**至少你得想办法了解一下,知道什么叫套模板,什么叫精修。**
现在有好多婚礼摄影师拍一场婚礼要上万,团队合作的话钱就更扯了,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前提是他们拍的照片要值这么多钱。但我经常看到的是什么呢?是颜色过分饱和,非常油腻,是强行煽情,是除了用大光圈虚化前景背景以外,就不会别的拍法儿了。**在没上这节课之前,你可能会觉得摄影师都好厉害,但在你知道了这些以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拍的那种照片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你练几天你也能拍出来。**
在这儿我想给你介绍一个英国摄影师Kevin Mullins我很喜欢他他的主营业务就是拍家庭快照和婚礼纪实风格简单直接。他的照片都不需要解释打眼儿一看就是好看。而且他的照片不受制于地域因素不会因为是外国景色好看人种见得少所以照片就好看比如第二张就一个破厕所照样能拍好。他使用的拍摄设备也型号各异非全幅、全幅、中画幅广角长焦各种各种百变的器材但照片是不变的优秀。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6/f9/1640ee75bc9e571bc169dc97490371f9.jpg" alt="">
>
[https://www.kevinmullinsphotography.co.uk/](https://www.kevinmullinsphotography.co.uk/)
**第二种:“看着日落/消融在/言语到不了的尽头”**
这类虚头巴脑的文案基本配合各类写真照片,有事儿没事儿酸两句,那些拍写真和艺术照的摄影师比较喜欢用,以日系小清新和仿欧美时尚大片儿为主要拍摄风格。这类摄影师发出来的样片跟客片全都是帅哥美女,然后又经常去美国、日本和欧洲这种地方,**基本就是在一个怎么拍都难看不了的地方给一些怎么拍都难看不了的人拍照片。**
**如果我们观察这类摄影师,我们会发现他们拍照片几乎都是在堆叠外在因素**。照片好看与否,完全取决于模特和地域,以及后期。后期我现在不多说,因为后期水平也很重要,修得好也不容易。我现在只说前两个因素,模特和地域,这都跟摄影师无关,但他们会贪天功为己有,用这种照片吸引客户,然后再标高价筛选客户,用一些话术让你觉得他水平很高,值这个价钱。终于,你看到样片,再听完他说的话,你心动了,但等你真的去拍了以后才发现,原来你不是那些模特,拍摄地点也不是某欧洲小镇,于是,他们就拍不出好照片了。
这种摄影师还有一个顽疾,就是爱在自己的蠢照片上写字,配一句“驴唇不对马嘴”的外国话,英语可能还好,但一涉及到日语法语什么的,就经常会有文法错误。之前微博上有个事儿特别逗,一个摄影师在自己的照片上配了一堆日语,后来被别人发现那是农用拖拉机的说明书节选……蠢呐!所以如果你去拍写真,摄影师要往照片上加文字,请一定要小心。加外国话要小心“驴唇不对马嘴”,加中国话也要小心,看看“的地得”写对没写对,**文盲嗨起来有的时候挺吓人的。**
**第三种我要说的情况不是文案的问题,大致的主题是:外国的月亮就是圆**
我刚才几次提到好多摄影师喜欢到国外拍照片,然后拿在国外拍的照片在国内招摇过市。我承认,国外有很多地方确实比国内精致很多,或者是因为我们不常见,看着新鲜,所以好多在国外拍的照片就是比在国内拍的照片看上去好看很多,但我们能不能以此来断定一张照片的好坏?
国外有些地方,蓝天白云,阳光灿烂,街道干净没杂物,建筑讲究细节,灯光搭配合理,环境能给照片增色很多。但**无论一张照片是在哪儿拍的,我们都要看它的拍摄难度,拍摄难度越大,越能体现出摄影师的水平**。我年初的时候去巴厘岛,拍了这么一张照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1/ee/7113bba0b6385136fa95c2943dd3c5ee.jpg" alt="">
没多好看,但也不算难看,不过这张照片的“不算难看”究竟跟我有多大关系?这张照片又有多难拍?这类照片可以说是跟摄影师完全没有关系,谁去谁都能拍出来。同样的道理,还有东京的涩谷、香港的威灵顿街、纽约的时代广场、巴黎的香榭丽舍,等等等等,只要你去了,只要你会按快门,都能拍个八九不离十。说白了,这就是一张游客照,而且还是游客照里非常平庸的那个等级的。
所以,如果有摄影师非常喜欢拿在国外拍的照片当样片来跟你谈合作,**你要仔细甄别,看看是因为他拍得好,还是因为国外好。**
说完了以上三种情况,我们现在就能基本明白怎么判断一张照片的好坏了。完全诉诸外因的照片,靠外部环境增色的照片,比如好看的模特、特殊的场景、国外的风光等,我们很难说它们是好照片。特别喜欢讲故事,喜欢诉诸感性,尤其喜欢靠文案打动你的,也不太可能是好照片。
**所以,真正决定照片好坏的,是它视觉上的好不好看和它的拍摄难度。拍摄难度又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衡量,比如视角观察难度,比如操作技术难度,比如许可拍摄难度,等等等等。**
如果你还是不清楚一张照片的拍摄难度应该怎么去判断,那我告诉你一个可以从形式上分辨的简单方法,那就是——**判断这张照片可复现的概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a/18/5a20b7ddfc9035c241921448e2101318.jpg" alt="" title="Henry Cartier-Bresson">
这是布列松的代表作之一。右边那张是原作,左边这张我把骑车的小人给 P 掉了。即使 P 掉了小人,左边这张也是一张构图非常好看的照片。但如果布列松当时站在这个高台阶上就这么拍了,拍完扭头就走了,那这张照片就不会成为一张划时代的照片。我们打眼儿一看就知道左边这张照片可复现的概率非常大,但右边那张显然就不是这样了,他必然是经过构思和长时间的等待后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两张照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b/ef/ebd6ffa645fa3a360e3e0534cf6f6aef.jpg" alt="" title="左B. Anthony Stewart[br]右Harry Gruyaert">
左边这张是“国家地理”的摄影师 B. Anthony Stewart 拍摄的前苏联,右边这张是玛格南摄影师 Harry Gruyaert 拍摄的印度共产党大楼。这两位都是大师,这两张照片,题材相似,而且一样的复古,基本相同的色调,相似的视觉元素和一样的拍摄距离,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拍摄意图。但如果真把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对比,右边这张明显更好看,更舒服。除了更复杂的光影运用之外,右边这张照片的拍摄难度显然也更大,因为它的复现几率非常小。这个画面乍一看挺花哨,但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被安排在了恰到好处的位置,所以其实画面乱中有序,这本身就是摄影师水平最好的体现。你一定得点开图片看大图啊……**很多时候,少就是多,但也有一些时候,多才是多。**
同样的道理,我们再来看下面两张图,都是拍难民,都是在大街上。右边这张你可能以为不是在大街上,好,我告诉你,右边这张也是在大街上,只不过拍摄手法很复杂。所以,在照片的观感上,高下立判,谁好谁坏就不用再多说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2/39/c295053aa6b8634004ad3649f672e939.jpg" alt="" title="左Geert Vanden Wijngaert[br]右Alex Majoli">
讲到现在,按理说这节课应该结了,但其实还没完,我想给你留一个思考问题。
我们最后再来看几张照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6/98/0690bda187752d8ed563592c7b2ac798.jpeg" alt="" title="荒木经惟《感伤之旅》">
这是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这本画册拍的全都是他和他老婆阳子的私生活,没有什么高深的拍摄技巧,在形式上复现的几率也非常大,无非就是他老婆站在、坐在、躺在各种地方,有的时候穿衣服,有的时候不穿,画面都极其日常。但为什么这些看似极为日常的照片能震动当时的日本摄影界?为什么《感伤之旅》能让荒木经惟声名鹊起?这样的照片到底好在哪儿?衡量这些照片好坏的标准,还是咱们刚才说的那些标准么?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8/bb/b85b17d74bc6e00bc14daa638245d8bb.jpg" alt=""><b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e/a0/4e0d2fd9470c1c32d8a33f13993f62a0.jpg" alt="" title="Bernd Becher &amp; Hilla Becher">
这些照片出自贝歇夫妇之手,使用 8×10 大画幅相机,拍摄于二战后的德国。他们大概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两口子了,只拍房子,拍工厂,拍烟囱,拍水塔,拍脚手架的各个截面,工整规矩,四四方方。看他们的照片可能会让你觉得“就这?我用手机一下午能拍一万多张!” 但为什么后世摄影师都把他们俩当作是“无表情摄影”和“类型学摄影”的奠基人?为什么他们俩是杜塞尔多夫学派 (Düsseldorf School) 的代表?什么是杜塞尔多夫学派?什么又是“无表情摄影”?如果我说他们的照片非常好,为摄影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们究竟好在哪儿?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6/10/26f734962aee6bbf3ca63d41bf68db10.jpg" alt="" title="杉本博司">
这张照片来自于杉本博司使用 8x10 大画幅相机所拍摄的《海景》系列。在他所拍摄过的《透视画馆》《剧院》《海景》《佛海》《建筑》《肖像摄影》等等这些项目中,就《海景》看上去最莫名其妙,紧随其后的就是《阴翳礼赞》,这个我们之后再说。《海景》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二分法,上面是天,下面是海,有的时候二者界限分明,有的时候海天一色,但几乎所有照片看起来都像是灰卡。这又是怎么个情况?他到底想干嘛?这种照片究竟好在哪儿?
问题先放在这儿,我们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会再把这个话题拎出来,跟你系统地聊一聊有关摄影的一些更有意思的事儿。
** **
## <center>总结<center></center></center>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什么照片才是好照片”,相信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答案了。**好照片在技术上要准确,在视觉上要好看,要构图合理,要内容清晰,要不纯靠外因,而且基本不需要过多的文案解释。**
讲完了怎么看照片,接下来,我们就要正式进入这期课的第三部分了——实操。我们会从摄影中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开始讲起——光。什么是光?怎么观察它?怎么用它?下面几节课我来一一解答。
** **
## <center>课后小思考<center></center></center>
把荒木经惟、贝歇夫妇和杉本博司这四个摄影师的作品找出来看一看,了解一下他们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我们今天讲过的内容,思考一下他们那样的照片究竟好在哪儿?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一下。
** **
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