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cheetahlou/CategoryResourceRepost.git
synced 2025-11-17 14:43:42 +08:00
del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147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1 | 为什么说编辑要重视文字规范?.md
Normal file
147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1 | 为什么说编辑要重视文字规范?.md
Normal file
@@ -0,0 +1,147 @@
|
||||
<audio id="audio" title="01 | 为什么说编辑要重视文字规范?"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2/d2/325f493e1b40302b18e2a01810d9acd2.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毛倩倩,之前有幸就职于传统出版行业,如今在极客时间做内容。虽然介质变了,但说到底都是在和文字打交道,所以文字规范肯定是避不开的话题,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
|
||||
|
||||
既然是说文字规范,所以无论编辑他人稿件,还是自己撰写稿件,均有涉及。不过,文字规范问题繁琐细碎,不是一篇文章能够囊括并罗列清楚的,所以我不会给你列出所有的正确选项,这些内容自有专业书籍和浩瀚的网络资料可查。并且,我们在文字规范上犯错,远不是没有资料可供求证这么简单。
|
||||
|
||||
先想想下面几种情况,是否似曾相识?
|
||||
|
||||
<li>
|
||||
不就是错了个标点,错了个字吗?我写的文章本身很出彩,就没问题。
|
||||
</li>
|
||||
<li>
|
||||
作者给到的原稿就是错的,关我什么事儿?
|
||||
</li>
|
||||
<li>
|
||||
编辑知识小到标点使用,大到字词错误,那么多的细碎知识,我哪儿记得住,出错儿很正常。图书,不还有个错误率?
|
||||
</li>
|
||||
|
||||
## 文字规范:“小”错误,有“大”成本
|
||||
|
||||
之前做传统纸质出版,那时对于文字错误,脑中时刻绷着一根“成本”的弦。《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明确说明,图书质量分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则属不合格,图书需要召回重印,甚至几千册图书全部销毁,化为纸浆。每一本书就像编辑的孩子,那种负疚感,远不是金钱惩罚可以比拟的。
|
||||
|
||||
>
|
||||
<p>**对出版不合格图书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br><br>
|
||||
经检查属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以继续发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的,必须全部收回。读者购买的印制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出版单位必须及时予以收回、调换。<br><br>
|
||||
对出版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的出版单位,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一年内造成三种以上图书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造成图书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由省级出版行政部门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三年之内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工作。<br><br>
|
||||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17日 第二版](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41977/3326530.html)</p>
|
||||
|
||||
|
||||
但你可能说了,我就是公众号上写文,网站发文,极客时间专栏上更新文章,我做的不是纸质出版,有错了及时更正就好,所以没啥成本问题。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
||||
|
||||
如果你是一名策划编辑,对接的是商务客户,客户要求你对他们的产品做一次全方位的报道。你洋洋洒洒,各种论证,有理有据写作成文,最后长舒一口气,大功告成,却误将“千万用户”写成“百万用户”,你想客户将做何感想?
|
||||
|
||||
如果你是会议的编辑,在极客邦科技官网首页上新宣传素材,不注意写成“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如果这还不明显,你把AICon写成了aiCon,想一想,用户进来看到这种低级错误,会是怎样的第一印象?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家的产品,用户更不会把“专业”和我们的内容挂钩。
|
||||
|
||||
如果你是InfoQ编辑,在一篇新闻中,错把OpenStack写成了Openstak,想一想,对于用户来说,他是不是就会怀疑你的专业度?连最基本的技术专有名词都能写错,那其他地方的内容是不是也会有问题?
|
||||
|
||||
如果你是极客时间专栏编辑,不小心将单位km写成kg,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专栏本身是在传递知识,而这份知识却在本源上就错了,用户一时看了困惑不说,又如何带着信任来学习后续的内容?虽说“无错不成书”,但原本确定的知识,变成了“不可全信”,给用户造成了理解上的麻烦。
|
||||
|
||||
综上,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眼中的“小”错误,其实都可能会伤了信任,乃至损害了信誉,让客户怀疑你的专业度,让参会者怀疑你的会议内容,让新闻用户怀疑你新闻的质量,让极客时间用户怀疑你做内容的初心……
|
||||
|
||||
## 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
||||
|
||||
既然文字规范问题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尽量减少和规避问题呢?我想从4个方面来和你聊一聊,不求穷尽,但求给你一些启发。
|
||||
|
||||
**1. 不拒绝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问题**
|
||||
|
||||
其实,很多文字问题,不是缘于不懂,而是不重视,所以从没有谋求解决。
|
||||
|
||||
想起初入行,前辈经常指出,你这逗号用成了半角,你这句号应该和文字一起加粗,你这个横线粗细不对,这个英文大小写错了,这个省略号不应该是3个点,3km中应该有个空格……各种问题,不一而足,听来心中难免烦乱,甚至有些恼怒:我希望自己做更有价值的事儿,干吗老拿这些不痛不痒的问题来烦我。
|
||||
|
||||
虽然,最后还是顶着“标准”的压力改掉了,以求质检过关,但心下并不服气,所以也只是一时解决,而不会思量如何规范操作。直至入行日久,才知道小处不注意,总有你跌跟头的时候。
|
||||
|
||||
如果你这时对照前面我所提到的那些场景,想到了自身文字工作的一些陷阱,相信你会对此感同身受。
|
||||
|
||||
所以,我认为,要想解决问题,不只要发现问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从内心里接受它,认可它,然后才能时刻重视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解决文字规范问题的第一步。
|
||||
|
||||
**2. 如何改掉“粗心”的毛病,提升文字质量?**
|
||||
|
||||
你可能说了:“我知道很重要,工作中也很注意了,可我本身就是个粗心的,估计吃不了文字这碗饭了。”
|
||||
|
||||
别急,千万不要事先给自己定性,这样我们就拒绝了成长,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
||||
|
||||
粗心,真的是个不解的问题吗?当然不是,如果不是病理性的注意力不集中,我们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减少失误。比如,你打字总有错字,那你是否可以在打字的过程中默读?如果默读还不能帮你解决问题,那么,你能不能打完一句话,回过头来再看一遍?对待粗心,检查是个杀手锏。
|
||||
|
||||
另外,“粗心”是一个大而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具化下来想想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和同事沟通,我发现大家往往都是在同样的问题上踩坑,比如逗号和顿号混用,冒号与分号结合使用不当,英文大小写不规范,以及前面是“拷贝”后面却用了“复制”这种术语不一致问题等。
|
||||
|
||||
一个人的“粗心”,并不是无规矩可循的,而经验会告诉你,自己经常在什么地方犯错儿。想一想,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被指出什么类型的问题呢?这些问题是否也是有共性的?如果确定了问题类型,下次再遇到相同的情况,你是否可以有意识地重视起来,做好确认呢?
|
||||
|
||||
如果你说我还不太清楚自身的问题,建议你找前辈或者做得好的朋友来帮你发现问题、定位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
|
||||
**3. 你可能不是“粗心”,而是知识体系有欠缺**
|
||||
|
||||
不过,很多时候,你可能不是粗心那么简单。
|
||||
|
||||
上个月和一位同事说一个标点问题,我说:“这里错了,你改一下。”后来我去询问结果,同事说“我改掉了”,然后我去看,发现其实改错了,我说你再改一下。如此反复,改错了两遍。
|
||||
|
||||
你是不是已经发现问题了?同事很认真地在做事情,但并没有把事情做对。这时,他是简单的粗心吗?后来,同事查阅了[标点符号的规范文件](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3/20150113091548267.pdf),也向其他同事咨询沟通,最后说:“我终于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
||||
|
||||
你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不明确给他指出正确答案?”因为最初我就想验证一件事儿,同时也希望帮助他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哪儿:他是粗心、不认真吗,还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如果我当时告诉他此处的正确做法,或许只能帮他解决一个单点问题,而只有他自己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才能从根儿上去整体解决问题。
|
||||
|
||||
你不妨来看下面几个错误的示例,看看你能发现它们哪里有问题吗?
|
||||
|
||||
<li>
|
||||
罗曼•罗兰说:“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你应该在接下来好好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让自己不至后悔。
|
||||
</li>
|
||||
<li>
|
||||
那个小姑娘十一、二岁的样子,正东张西望,有些犹疑。
|
||||
</li>
|
||||
<li>
|
||||
在接下来2-3个月的时间里,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将问题彻底解决。
|
||||
</li>
|
||||
<li>
|
||||
我给他出了三个主意:一是每天晨跑;二是根据教练的食谱来规律饮食,不能今天暴饮暴食,明天只食一餐。这绝对不是什么好的习惯;三是定时体检。
|
||||
</li>
|
||||
|
||||
上面这些错误示例,是不同类型的问题,也是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遗留问题,如果你不能非常顺利地找出问题,并且坚信自己的答案,那么你在这里遇到的问题就和上面那位同事的情况类似了。
|
||||
|
||||
我把这一类问题,归结为个人知识体系的欠缺。这一类问题怎么解决呢?专业领域都有专业的规范、文档和资料,比如标点符号的国家标准,各种字典、词典等大部头儿,专业的图书,等等。
|
||||
|
||||
如果你在一个专业领域做事,首先应该了解一些专业的规范和做法,然后才有可能把事情真正做对。
|
||||
|
||||
比如,要想了解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你应该看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和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 》;要想准确把握数字的正确使用方法,你应该看下《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这一标准文件,等等。
|
||||
|
||||
**4. 好编辑,应该有文字洁癖**
|
||||
|
||||
前两天,我们有位作者在微信群中反馈:“不好意思,我有个地方需要改一下,请把‘用思考的方法去记忆,而不是用记忆的方式去思考’帮我改为‘用思考的方式去记忆,而不是用记忆的方式去思考’。”
|
||||
|
||||
如果你并没有在听语音,而是在看文字,我估计很多人第一次都没有发现这两句话的区别。但从这里,我们看出作者对文字的尊重,而这也可以反应出编辑工作中的点滴。如果你身边有文字工作者,特别是有多年的老编辑做朋友,你可能会发现他们经常“找茬儿”。如果下一次他再反问你“不超过100多块钱”是“不到100元”还是“100多元”,不妨理解一下他,职业病犯了而已。
|
||||
|
||||
张爱玲有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一位署名[南台人](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16-01/16/content_9_5.htm)的前辈说,如果你将文字比作肉身,那么错别字、词语误用、标点符号错误等硬伤,就是这袭袍上的蚤子。
|
||||
|
||||
从事文字工作,应该有敬畏之心,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自身能力才能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上升。
|
||||
|
||||
## 总结
|
||||
|
||||
《论语》中有一句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
||||
|
||||
编辑不应该是流水线作业地机械式工作,而应是时代的匠人,带着匠心和对文字的敬畏做事情。优秀的编辑,都有文字洁癖,不会让粗心来拉低自己的文字水准,也不会时刻与作者分彼此,从而给用户交付无保证的内容。
|
||||
|
||||
很多编辑找寻不到成就感,或许是因为欠缺了一种“舍易求难”的本能。我们总要在工作之中,不断挑战一下自己,跳脱舒适圈去寻求成长。编辑的文字,就是你行走的口碑和品牌,请善待之。
|
||||
|
||||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甚至有些启发,欢迎你转发给可能需要的朋友,一起探讨交流,也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分享你的经验。
|
||||
|
||||
## 附:参考资料
|
||||
|
||||
规范其实一直在,只是我们有时候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有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如果你也是在做文字工作,强烈建议你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问题类型,放一些资料在手边,遇到有疑问或一时不能确定的内容,随时查阅。
|
||||
|
||||
另外,各类规范资料,均会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陆续推出的规范标准做更新迭代,请一定选择或购买最新版。
|
||||
|
||||
<li>
|
||||
《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
|
||||
</li>
|
||||
<li>
|
||||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
|
||||
</li>
|
||||
<li>
|
||||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对于比如“作”与“做”的用法,“病症”还是“病征”等一些常常争议不下的用字,参考它准没错。
|
||||
</li>
|
||||
<li>
|
||||
《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前言中提到,编辑和校对工作繁杂而艰辛,为保证语言文字的健康使用,使字、词、句、标点、数字、量和单位等,都能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科学、准确、规范地使用,提供一份权威、齐备、方便的案头书。
|
||||
</li>
|
||||
<li>
|
||||
《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本书为各出版界从业者、作者、高校师生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参考指引。书中还涵盖了前面所提《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等各种规范文档,供你参考。
|
||||
</li>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49/6da17e5854e2b0b6a9d6f456b60eef49.jpg" alt="">
|
||||
132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2 | 如何发现并纠正文章语病?.md
Normal file
132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2 | 如何发现并纠正文章语病?.md
Normal file
@@ -0,0 +1,132 @@
|
||||
<audio id="audio" title="02 | 如何发现并纠正文章语病?"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3/80/63cf1a74037ab889f50614797965c880.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曹倩芸。在开始本节课程之前,我想让你先看看以下三个例子,并基于你已有的文学素养和基础,判断一下它们的结构是否存在问题?或者说,在你看来,它们是否是病句呢?
|
||||
|
||||
- 大家讨论以及分享的欲望非常强烈,以至于整体的沙龙甚至往后延了1个多小时,充分感受到现场开发者对于 Go 语言的热情。
|
||||
- 对于无状态的服务的恢复相对简单,只需自愈机制将故障服务重启或者迁移到正常节点。
|
||||
- 在设置了管道之后,要根据中间每一个步骤的结果来判断各种状态,这一步成功还是不成功,再来决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
||||
|
||||
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可能正确的答案。是的,以上三条都是非常典型的病句场景。
|
||||
|
||||
我们从进入校园那天起,就在接受严格的、系统的中文体系培训,可为什么每个人对于句子的敏感度依然有差异?为什么很多语病问题你依然难以察觉?对于编辑来说,语言感知能力是基础敲门砖,不建立对语句结构的敏锐判决力,很难武装好你的思路。
|
||||
|
||||
由于每个人的语言基础不同,因此这节课从基础、案例到应用实操,我一共分为5节来讲解。如果你认为自身对语法结构(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的成分和定义)足够了解,可直接从第3节进入案例的学习;如果你认为需要先重新梳理语法结构基础概念,以助于更好地理解后文中的场景,则可以从头开始学习本节内容。
|
||||
|
||||
## 一、何谓病句及正确句子的语法结构
|
||||
|
||||
所谓病句,就是在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上有问题的句子,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我这次准备与你主要讨论的是前者,即怎样理解正确的语句结构及避免语法错误。
|
||||
|
||||
在汉语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补足语)是基本的组成部分。主、谓、宾都很好理解,这里我主要讲讲定、状、补成分。
|
||||
|
||||
定语主要是句子里的修饰成分——简单来说,一旦你看到“的”字,记得留意这有可能是定语出现了(这个方法依情况而定,约在80%的场景下适用);而状语一般会用来表示谓语的程度、状态、时间、地点等,常会出现在动词前;相反的,补语会出现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后,表结果、趋向等,比如洗(干净)、扔(过来)、补(全)等等。
|
||||
|
||||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定、状、补**成分,请看看下面这句话: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9/e8/b9fb8bc5d868ba8a8e6d53dab43900e8.png" alt="">
|
||||
|
||||
在这个案例中,按照定语定位的快速方法——“的”是定语出现的一个信号,那顺着这个简单思路,你可以很快定位定语“野心勃勃”和“Chrome OS和Android”。接着,按照状语和补语都会出现在谓语,也就是动词前后的定位方法,我们先定位出谓语成分——请将主语(“谷歌”)、宾语(“生态系统”)剔出来,衔接两者的谓语动词就是“打”。那么,什么时候在“打”?怎么“打”及“打”到什么结果呢?对应到句子里,“正在”对“打”的时间进行了修饰、打“通”对“打”的结果状态进行了描述,那推演到句子成分中,表“正在”的时间状态词就扮演了状语的角色,“打”这个动作的结果趋向词“通”就扮演了补语的角色。
|
||||
|
||||
当然了,定、状、补三者并不是每个句子中必备的成分。但一般情况下一条完整句子定会包含主、谓、宾三部分,即使是最简化的句子,也一定有主、谓语两部分。因此,按照句子成分不可缺失程度的优先级进行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1. 主、谓;2. 宾;3. 定、状、补。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d/6b/ddbbf8a01a857c27058c9475fbbf7c6b.png" alt="">
|
||||
|
||||
例如,对上一个案例再进行一步拆分,去掉定语、状语等等,原句子可被精简为“谷歌打通生态系统”。精简后的句子不改变原句子含义,主体只包含主、谓、宾成分。尤其是在遇到长句子的场景下,用这种“剔除法”可帮助语言基础较为薄弱的同事很快厘清句子中缺失(赘余)的成分,定位句子出现的问题。这一点会在后面的案例分析里展示给你。
|
||||
|
||||
同时,除了句子成分,词语的错用、搭配的混乱也会导致病句出现。因为很多人不了解词性,特别是遇到代词、介词、连词这种“非常用”词性的时候,常常会遗漏、偷换或错用。例如,“你爱我的爸爸,但他不爱我”这句话中,“他”到底指代的是“爸爸”还是“你”呢?这就是典型的指代偷换。另外,词性与句子成分会一一对仗,比如谓语对应了动词,状语和补语又对应了副词,如果用错了词性,句子成分也就自然会产生错误。
|
||||
|
||||
在汉语体系中,词性通常分为十二类,其中相对而言最常用是八类,分别是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代词、介词、连词和量词。其中,代词就是指代名词;介词表示名词和其他字词关系,比如“他在椅子上”中“在……上”表示他和椅子的关系;连词就是连接词,比如“因为……所以”“如果”等;副词可以理解为类似状语+补语,比如“十分”“曾经”“**极了”等。
|
||||
|
||||
理解了句子成分和词性后,接下来我就需要帮你“扫雷”,在这些繁杂结构中帮你拎出来常见的几大雷区。
|
||||
|
||||
## 二、病句出现的常见雷区
|
||||
|
||||
正因为定、状、补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固定,作为衔接部分,它们通常以单一形式而存在,“被指代”的概率小,因此不容易造成混淆,也不会对句子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出现“雷区”的概率因此也就相对较小。而被我们用得最熟练的主、宾部分,则往往是病句的高发区域。
|
||||
|
||||
与句式语法结构相反,词语使用上的常见雷区通常集中在“非常用”词上,例如代词、介词及连词。当然,有些常用词性上也容易落入用错的陷阱,主要原因在于上文提到的词性与句子成分一一对仗——比如动词与谓语错用的根源。
|
||||
|
||||
那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些成分或词语里栽坑呢?又如何避免?接下来我以最常见的四大病句类型跟你说明。
|
||||
|
||||
## 三、最常见的四大病句类型
|
||||
|
||||
### 1.语序不当(常发于:并列定语与宾语)
|
||||
|
||||
语序不当是最不容易被感知,但出现频次又是最高的病句类型。通俗来说,它是指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把词语的顺序颠倒了而导致句子意思表述不清的情形。比较典型的错误表现主要包括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修饰成分位置不当。例如这句:
|
||||
|
||||
**eg1**:这种框架是一种有效的基于RNN进行声音分类和数据增强的方法。
|
||||
|
||||
这句话中,正确的语序应将“有效的”调至“方法”前。修饰“方法”一词的有两个定语,“有效的”和“基于RNN进行声音分类和数据增强”。因此,在多个定语并列的情况下,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确定定语的修饰位置,我比较推荐且正确的操作方式是——**让长定语先行、短定语紧贴宾语。**
|
||||
|
||||
### 2.结构混乱(常发于:主语、谓语、状语、宾语)
|
||||
|
||||
汉语的句法都有相对独立的系统性,如果句式杂糅、主客体颠倒、分句次序不当就会导致语句结构的混乱。在技术文中,比较典型的错误表现是偷换主语,及面向两面(否定)性词语的句式衔接问题。例如这两则案例:
|
||||
|
||||
**eg1**:大家讨论以及分享的欲望非常强烈,以至于整体的沙龙往后延了1个多小时,(偷)充分感受到现场开发者对于 Go 语言的热情。
|
||||
|
||||
这个案例在文章一开始出现过,相信你也一眼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最后半句的主语偷换。在被偷换的成分中,主语指的到底是现场参会的“大家”还是“讲师”呢?针对这类很典型的结构混乱型病句,我比较推荐的审查和纠正路径是——**抽离主句中的主语,将该主语套在每个半句上,如果半句中缺失主语不能与抽离的主语吻合,就一定产生了主语的偷换。**
|
||||
|
||||
**eg2**:通用逼近定理不能保证模型是否被正确地学习或泛化。
|
||||
|
||||
技术文中,很多编辑喜欢用诸如“能否”“是否”这类的两面词,但这类词的使用实际非常考验编辑功底。比如上面这句话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某个定理不能保证某个模型得到正确学习”,但其中“不能”与“是否”的“否”之间产生了双重否定变肯定的关系,因而导致产生了因果对仗关系的错误。
|
||||
|
||||
与两面性词类似,否定性词的使用也极容易引起“双重否定变肯定”的问题。比如:
|
||||
|
||||
**eg3**:为了防止调用者将参数混淆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应触发相应警告并与数据集一起返回。
|
||||
|
||||
当“避免”“防止”“以防”“以免”“禁止”等此类否定性词语与表状态的否定状语相结合时,一定要留意是否违反了你想表达的“否定”原意。通常情况下,“否定”与“双重否定”的转换关系隐藏得较深,因此我建议尽量慎用两面性词与否定性词,如果你想表示的是否定含义,那么当谓语中已包含一层否定关系(比如上文的“不能”“防止”)时,一定注意宾语、状语中不能再包含二层否定。
|
||||
|
||||
因此,对eg2和eg3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口诀为:**谓有否,宾状不可否。**
|
||||
|
||||
### 3.成分残缺(常发于:代词、宾语)或赘余(常发于:代词、介词)
|
||||
|
||||
不同的句型对应不同的句子成分,如果漏掉或多出某一部分,就会有成分残缺或赘余的语病。比如下面两则代表案例:
|
||||
|
||||
**eg1**:为了对外推广新旧业务资源合理分配及调度(缺),我们推出了新架构。
|
||||
|
||||
“对外推广”的宾语中心语应该接“经验”,因此该句缺失的是宾语中心语。在这种定语成分较长且复杂的句子结构中,我比较推荐每位编辑用一个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检查你的句子是否有残缺,这个快捷方法是**砍掉句子中所有的定、状、补及各种从句,保留下来的主、谓、(宾)是否能独立成句,如果不能,则一定出现了成分残缺。**此外,除了宾语中心语外,代词也是成分残缺这一类病句类型的高发雷区,类似问题(二)中的eg1。
|
||||
|
||||
**eg2**:对于无状态服务的恢复相对简单,只需自愈机制将故障服务重启或者迁移到正常节点。
|
||||
|
||||
成分赘余的几种典型类型包括词语多用、前后重复、任意堆砌等。在上面的例句中,“对于”一词完全是多余的,后半句实际上是对前半句这个事实进行的补充说明。如果想用“对于”“针对”这类代词、介词,我建议你**先定位清楚补足语内(比如例子中的后半句)是否包含主、谓、(宾)等成分。**也就是说如果“对于”后接的是完整的句子,那补足语完全是多余的,那“对于”一词也是多余的。**只有当“对于”接定语成分或单独的主语内容,那么才是正确的语境。**
|
||||
|
||||
### 4.搭配、指代不当(常发于:介词、动词、代词、关联词)
|
||||
|
||||
搭配、指代不当也是病句中常发的场景之一,比如我经常看到许多编辑会混用意思相近但完全不正确的介词或关联词,像“只有……就……”“如果……才……”“数万名人群”等等搭配。很多时候,出现此类问题的根源是由于口头表达习惯而造成的落笔成自然。优化的方式也没有别的太好的技巧,关键还是多写多检查,试炼过几次就形成正确的搭配语感了。
|
||||
|
||||
到这里,关于什么是语病以及语病的几大典型场景基本就展示完成了。需要强调的是,上面例举的病句场景不求面面俱到,仅求“因地制宜”。但我相信一些人还是会问,道理我都懂,但还是不知道如何检查、纠正语病,尤其是怎么不写出病句呢?
|
||||
|
||||
## 四、语病Checklist
|
||||
|
||||
**因此,为了更好地帮你记忆正确的语法结构,我也为你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语病Checklist”,如果你的句子出现了以下任一问题,那基本上可以断定80%以上的可能性会是病句。**
|
||||
|
||||
**长句子系列:**
|
||||
|
||||
- 砍掉所有的定、状、补及从句,保留下来的主、谓、(宾)无法独立成句;
|
||||
- 主句主语与其他半句的主语(隐身存在)吻合不上甚至相斥;
|
||||
- 多个并列定语修饰同一名词,短定语在前,长定语在后;
|
||||
- 谓语中包含否定词(“防止”“避免”这种),宾补中又出现了否定词;
|
||||
- “对于”“针对”这类介词后接的是一句完全可以独立成句的语境(包含主谓(宾))
|
||||
|
||||
**用词系列:**
|
||||
|
||||
- 使用两面性词与否定性词语后,发生了“双重否定变肯定”的现象;
|
||||
- “这个”“它”等等之类的指代词,与从句中被指代部分对应不上;
|
||||
- 关联词只写了一半或明显搭配不当,比如有“虽然”,没有“但是(却)”;比如“只有”后接的“就”;
|
||||
- “使”“让”“令”“把”“被”“经过”等词,属于高级使用词,别轻易用,如果去掉后句子更能读通,那就请毫不犹豫地去掉(可以用你以往写的句子做尝试)。
|
||||
|
||||
## 五、培养你的语感
|
||||
|
||||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是没有不知道避免病句的方法是什么,或者纠正语病的突破口在哪里,那我的建议是,可以先放下这一切被称之为方法论的东西,回归到你自身写的文章中,尝试带着上面这些案例去Check你的句子。
|
||||
|
||||
当然Checklist穷尽不了所有可能的病句场景,因此除了用这个清单对你的句子进行反复、双向印证外,避免病句更重要的一件事是需要逐步培养你自己的语感。我认为,语感的建立不是拿着方法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落脚到不断的试炼与实操中。其一,多写、多练、多回读,写20篇文章再回头看你原来的笔墨,一定会有质的不同;其二,刻意练习。对于策划编辑,我会让大家平时私下里挑出官媒写的100条句子,自主拆解句子、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因为官媒喜欢写长句子,且他们的语言逻辑非常缜密,而这些句子后期都可以成为你非常优质的语料库。
|
||||
|
||||
带着这些对语病顽疾的根治操作,我也相信你的语感会越来越强,亦或能写出更优美的、正确的句子,尤其是结构复杂的长句子。
|
||||
|
||||
最后,我留了一个小作业给你,请你对照上面的案例分享和Checklist清单,分析文章一开始的这则案例为何是病句:
|
||||
|
||||
>
|
||||
在设置了管道之后,要根据中间每一个步骤的结果来判断各种状态,这一步成功还是不成功,再来决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
||||
|
||||
|
||||
同时,也欢迎你将如何发现、纠正语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在留言区和我一起交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49/6da17e5854e2b0b6a9d6f456b60eef49.jpg" alt="">
|
||||
126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3 | 到底该怎么理解技术采用生命周期?.md
Normal file
126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3 | 到底该怎么理解技术采用生命周期?.md
Normal file
@@ -0,0 +1,126 @@
|
||||
<audio id="audio" title="03 | 到底该怎么理解技术采用生命周期?"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1/5e/1198f4e65dc562b0554ca0ee78278d5e.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郭蕾。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作为媒体,我们都知道InfoQ应该关注新技术,那具体什么样的技术才是新技术呢?”
|
||||
|
||||
五年前的时候,我就曾经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InfoQ创始人Floyd详细阐述了我们的内容价值观,其中,他提到了一个新的名词“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听完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技术发展的状态除了从“新”到“老”,居然还有一个高度抽象的模型,通过它,我就可以大致了解一个“新技术”的发展规律,真是太令人兴奋了。
|
||||
|
||||
就这样,回国之后,我开始深度研究这个模型。你可以现在去Google搜索下,其实国内外了解这个模型的人并不多,相关资料也很少,所以我也觉得有必要再和你深入聊聊我对它的认知。
|
||||
|
||||
我可以确定的是,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模型将会让你终身受益,它里面提到的“技术”可不只是你我现在关注的这些软件技术,其实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名词,你可以理解为所有的新事物、新产品。
|
||||
|
||||
比如说你以后创业了,做了一款产品,那这款产品从发布再到成功,它的传播路径也必然符合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模型,你可以从它里面找到各个不同阶段的产品策略。再比如你以后转行做市场了,你要负责为你们公司的产品制定市场计划,那你就可以根据这个模型对目标用户做分类。是不是很有意思?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基于这个模型思考问题,那你马上就能比别人高出一个维度,这不就是所谓的认知升级吗?
|
||||
|
||||
好了,我们下面开始正式介绍技术采用生命周期。
|
||||
|
||||
##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
|
||||
|
||||
最开始,我们先要来看看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是谁发明的。坦白讲,我看过市面上的大部分文章,发现他们很少有人能把这事情说清楚。我在系统看完《创新的扩散》和《跨越鸿沟》这两本书后,才有了一个我认为准确的答案。
|
||||
|
||||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是美国高科技营销大师杰弗里·摩尔(这个摩尔可不是那个提出摩尔定律的摩尔)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杰斯(Everett M.Rogers)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
|
||||
|
||||
其中罗杰斯是一个农场主的儿子,他在攻读博士期间开始着手研究农业产品的扩散规律(受乔治·比尔和乔·波伦的演讲启发),而后出版了《创新的扩散》这本书,书里第一次对创新的采用者进行了分类,并且还研究确定了创新的扩散是一条呈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过了大概三十年之后,摩尔在罗杰斯的基础上,又在自己的书《跨越鸿沟》里提出了鸿沟的概念,并且开始正式使用“技术采用生命周期”这个词。
|
||||
|
||||
一言以蔽之,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是一个用来衡量用户对某项新技术接受程度的模型,它认为一个新的技术,从一开始出现到最后走向成熟,必然会经历五类人群,他们分别是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我画了一张图,以方便你理解。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2/92/d2a5720656cff7c7cb175a39c86be292.jpg" alt="">
|
||||
|
||||
这张图的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对应时间的产品采用人数,从这条曲线你可以看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采用人数先是逐步增多,而后开始逐步减少,整个变化过程呈正态分布钟形曲线。这是我前面提到的罗杰斯的研究成果。
|
||||
|
||||
你可以想象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正好这两天2019年的互联网女皇报告发布了,我们就以其中智能手机的传播为例子来理解下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逻辑。从下图中你可以看到,从2009年到2017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一直在逐年增长。但2017年之后,就开始逐年下滑了。如果不出意外,2017年就是那条钟形曲线的拐点,以后的出货量数据很难再到2016年的那个水平,换句话说,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饱和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8/4d/18990018bae61c6db1fa7b2524c7554d.png" alt="">
|
||||
|
||||
智能手机是我找的一个例子,你可以作为参考来理解一个“创新”的传播过程。不过,这个数据并不能完全对应我们上面的模型图,因为出货量和采用人数并不是一回事,只是趋势大体相同,所以你也千万别钻牛角尖。
|
||||
|
||||
我们接着再回来看一开始的那张模型图。在整个钟形曲线的基础上,罗杰斯又根据“创新性”的不同,把采用者分为了五类,并且算出了每一类人群的占比,这个占比数和分类你可是要牢记到脑海中,因为这是整个模型的关键点。
|
||||
|
||||
为什么要分类呢?因为罗杰斯在深度调查采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个性及价值观、沟通行为和方式之后,也开始感叹“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他发现任何群体采用技术或者产品的过程都与这个群体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描述相一致,而且这些人群的边界相对来说是清楚的。
|
||||
|
||||
下面我来详细具体解释下这个分类,并以Go语言为例子帮你融会贯通:
|
||||
|
||||
<li>
|
||||
第一类人群我们称之为创新者。他们是一群狂热分子,天生喜欢黑科技,喜欢拥抱新技术,并把这视为其生活最大的乐趣。所以在Go语言发布之时,虽然有很多的坑,所有人都知道不稳定,但却不乏众多爱好者乐于踩坑。这类人群占整体人群的2.5%,有的时候,他们也被称之为“种子用户”。
|
||||
</li>
|
||||
<li>
|
||||
第二类人群我们称之为早期采用者。同创新者一样,早期采用者也是新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但与创新者不同的是,他们并非狂热分子,在选择新技术时,更愿意尊重自己的直觉和喜好。比如说很多开发者在看到Go的语法以及惊艳特性之后,就开始在项目中使用Go语言。这类人群占整体人群的13.5%,他们愿意拥抱新事物,同时,也能容忍瑕疵。
|
||||
</li>
|
||||
<li>
|
||||
第三类人群我们称之为早期大众。对于新技术来说,早期大众是产品能否成功走向市场的关键(占比34%,近1/3)。他们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往往比较谨慎,也比较挑剔。在采用之前,这类人群会重点关注其他用户的使用经验。比如说Go语言到现在已经发布了1.12版本,但还有很多公司仍然在观望阶段,他们想在各个技术会议或者论坛上看看,都有哪些成功应用案例,在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再决定是否采用。我主观认为目前Go语言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
|
||||
</li>
|
||||
<li>
|
||||
第四类人群我们称之为晚期大众。晚期大众和早期大众在乎的东西大致相同,但晚期大众更为保守,他们害怕一切风险,因此他们会等到相关标准确立,生态完善时才会决定是否采用。以Go语言为例子,他们会等到Go的整个社区生态成熟之后,才会逐渐使用。这类人群占比34%。
|
||||
</li>
|
||||
<li>
|
||||
第五类人群我们称之为落后者。落后者对新技术没有任何兴趣,只是在迫不得已时,他们才会采用。以Go语言为例子,比如有一天落后者使用的日常软件都已经使用Go语言编写,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他们才会考虑接受。这类人群占比16%。
|
||||
</li>
|
||||
|
||||
你可以对照着看看,在特定领域内,你自己是哪一类人群。就以得到App为例子,在得到App刚刚发布的时候,虽然我也知道这个产品,但总是觉得音频类的产品不适合学习,所以我也一直没有下载。直到有一天,得到App送了我一个关于“如何做面试官”的课程,我看了之后觉得他们的内容太棒了,于是就慢慢成为了忠实用户。你看,我觉得我在这件事情上,肯定不是“创新者”,而是“早期采用者”。
|
||||
|
||||
换个角度看,得到App为了吸引“早期采用者”,也采用了一些策略。为什么呀?因为从创新者到早期采用者的过渡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这就是摩尔在《跨越鸿沟》这本书里提到的核心观点,他说技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人群特点都不一样。从一个人群渗透到另外一个人群,并非易事,比如说如果得到App当时不调整运营策略的话,我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使用它。
|
||||
|
||||
## 跨越鸿沟
|
||||
|
||||
下面这张图就完美展示了摩尔的核心观点。你可以看到,在两个相邻的人群之间,都有一条裂缝。就如我上面所说,产品从一个人群跨越到另外一个人群,都需要采取不一样的策略,如果你还是用老方法去“打”新人群,那就会有问题。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e/a0/9ea2a90883344d05c23df48f32cce9a0.jpg" alt="">
|
||||
|
||||
虽然两个相邻人群之间都有裂缝,但是在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的那条裂缝最大,这条裂缝就是传说中的“鸿沟”,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对于新东西的态度差别非常大,如图中我所标注,早期大众的性格特点是更为关注产品的实用性,这就要求产品相对是成熟的。第二,从人群占比来看,只有跨越过这条鸿沟,渗透到早期大众这个人群,产品才等于是进入了主流市场。
|
||||
|
||||
那具体技术怎么才能跨越过鸿沟呢?这也是个复杂问题,《跨越鸿沟》这本书里有讲,《精益创业》里也有讲,这里不是我们的重点,我们不再赘述。不过,我认为,这个事情没有标准答案,要不然,成功不就变得简单了吗?
|
||||
|
||||
## 衡量方法
|
||||
|
||||
好了,到这里为止,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和你介绍什么是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技术采用生命周期中五类人群的特点,以及处于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的那个深不可测的鸿沟。我想学完这些知识,你可能会问我两个问题,问题一是我们InfoQ的使命是帮助那些技术跨越鸿沟,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问题二是怎么才能知道技术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有什么方法没有。
|
||||
|
||||
我先来回答问题一,简单来说,一个技术能否跨越过鸿沟,它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媒体在其中的作用是推波助澜,比如说早期大众是实用主义者,在采用新技术之前,这部分人群相对谨慎。所以我们可以多报道一些成功案例、解决方案,也可以多做一些深入浅出的文章帮助他们入门。
|
||||
|
||||
紧接着我再来回答问题二,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有疑问,然后我还特意去问了Floyd,下面是他给我的答案:
|
||||
|
||||
<li>
|
||||
定期与社区编辑沟通了解行业风向。
|
||||
</li>
|
||||
<li>
|
||||
根据用户调查来客观了解技术应用情况。
|
||||
</li>
|
||||
<li>
|
||||
通过QCon这样的会议来和专家沟通,也能直接了解用户的痛点。
|
||||
</li>
|
||||
<li>
|
||||
每月编辑和销售团队沟通,了解他们从客户那里获取到的反馈。
|
||||
</li>
|
||||
<li>
|
||||
每月参加一次社区举办的Meetup,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技术,接触创新者。
|
||||
</li>
|
||||
<li>
|
||||
通过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来了解相关技术的搜索指数的变化。
|
||||
</li>
|
||||
|
||||
我不知道你看到上面的答案是什么样的感受,反正我当时看到他们的回答之后还是挺失望的,因为我当时是想要到一个相对客观和可供操作的具体方法。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看到MIT斯隆管理评论发布的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报告](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NDA4NjU2MA==&mid=2247487725&idx=1&sn=0c00d79a06dc43ba44d6ec910a1604d7&chksm=fbe9a922cc9e2034daa899a1d8c596eee89dfe541d020507c1a39bd6d28ee0c66b973f2ec005&scene=27#wechat_redirect),才彻底理解这事应该怎么做。MIT斯隆管理评论那份报告的开头是这么说的:
|
||||
|
||||
>
|
||||
这份报告不是通过猜想和预测,而是建立在可靠的调查数据之上,麻省理工斯隆学院对全球各行业超过3000名高管和分析人员,以及30位行业专家和高管进行了深度访谈,并总结出了这份AI商业化报告。
|
||||
|
||||
|
||||
你想要了解一个技术具体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其中你需要采样、访谈、分析和总结,比如说下面是我想到的具体实现路径:
|
||||
|
||||
1. 借助我们QCon、ArchSummit大会,与300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规模公司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沟通,了解他们对于目前我们所关注技术的采用情况。
|
||||
1. 对沟通情况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对应技术的采用率,并根据采用率数据,把相关技术对应到技术采用生命周期中。
|
||||
1. 与行业关键意见领袖沟通,对上述客观计算出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曲线做主观层面的微调。
|
||||
|
||||
上面说的路径我还没有具体落地,根据我这段时间的研究以及我们的优势,我觉得这种方式相对可行,也是一个比我们英文站给出的方法相对客观的落地思路。不过就是比较麻烦,如果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体系和精力,那就需要用英文站的判断方法了,那种方法更考验一个编辑的经验。
|
||||
|
||||
## 总结
|
||||
|
||||
好了,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内容也就接近尾声了。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是一个偏抽象性质的话题,如果学完这篇文章,你能够带着“框架”去思考技术的传播过程,那我觉得目的就达到了。下面我再来给你总结下今天的关键点:
|
||||
|
||||
第一,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是一个传播或者采用模型,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对应时间内的具体采用人数。整个模型是一条钟形曲线。
|
||||
|
||||
第二,技术采用模型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将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的传播周期根据人群特点分为了五类,这五类人群都有不同的背景,他们对于新东西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你理解了这五类人群,也就理解了创新的扩散过程,并且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套用模型来帮助自己宏观思考。另外,这五类人群的占比都是不一样的,你一定要记住这五类人群的占比。
|
||||
|
||||
第三,每个人群之间都会有裂缝,但最大的裂缝是在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只有跨越这个大裂缝,技术才能迈向主流市场,它是成功的关键。
|
||||
|
||||
第四,对于具体的产品而言,怎么衡量具体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可以采用客观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主观的方法。比如极客时间,你可以根据用户注册数以及目标市场用户数来估算出它处于哪一个阶段。而对于具体的技术而言,我给出了一个整体的研究路径,你可以参考执行。
|
||||
|
||||
最后,请你思考下,借用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模型,你还可以分析哪些具体的问题?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另外,如果你对今天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也可以给我留言,我会第一时间给你反馈。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49/6da17e5854e2b0b6a9d6f456b60eef49.jpg" alt="">
|
||||
71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4 | 如何取一个好的文章标题?.md
Normal file
71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4 | 如何取一个好的文章标题?.md
Normal file
@@ -0,0 +1,71 @@
|
||||
<audio id="audio" title="04 | 如何取一个好的文章标题?"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ff/5f/ffd5e49050c78b784a14e989cc0f855f.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唐智。今天我想跟你聊聊,什么是好的标题以及怎样取一个好的标题。在我的编辑生涯里,遇到最多来自其他编辑同事的请教总是:“小智,帮忙取个标题吧,实在是没辙了。”你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都当上编辑了,却总是遇到不会取标题的窘境。那是因为,取一个好的标题真的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广告教父大卫·奥格威是这么说的:
|
||||
|
||||
>
|
||||
标题在大部分的广告中,都是最重要的元素,能够决定读者到底会不会看这则广告。一般来说,读标题的人比读正文的人多出4倍。换句话说,你所写标题的价值将是整个广告预算的80%。假如你的标题没有达到销售效果,那么你可以说是已经浪费了客户80%的广告预算。
|
||||
|
||||
|
||||
这句至理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广告人,也给我们媒体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标题太重要了。
|
||||
|
||||
**“标题是文章的第一句话。”** 这是我从业以来一直奉为真理的名言。看字面意思似乎很好解释,但我还是想帮你更加深入地理解它。试想一下,当你去参加一场相亲活动,在相亲双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你该怎样靠一句漂亮的开场白吸引对方的注意?
|
||||
|
||||
道理都是相通的,回到标题层面来说,在内容创作者与用户并不熟悉的时候,标题是**决定用户是否对你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
|
||||
|
||||
## 什么是好标题?
|
||||
|
||||
很多人认识到了标题的重要性,却未必了解什么才是好标题。
|
||||
|
||||
比如说,吸引用户眼球、让文章打开率高的标题,就是好的标题吗?在这里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
||||
|
||||
“寒冬、35岁、996.ICU,2019程序员如何逆风翻盘”、“这样的前端程序员,四年就能在北京买一套房”,这种标题谁都会感兴趣,但往往打开一看内容就会大失所望,你能骗一次用户,但你不可能骗十次。建立一个内容品牌很难,毁掉一个内容品牌却很容易,永远不要透支用户的信任。
|
||||
|
||||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好标题呢?我帮你总结了几个判断好标题的标准,你可能没法在每个标题里都囊括这些要素,但起码可以有意识地去往这方面靠。
|
||||
|
||||
**首先,好的标题应该是“真实可信”的。<strong>让我们再回到相亲桌上:你已经做了一个漂亮的开场白,成功引起了对方的兴趣,然而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牛头不对马嘴,会怎么样?显而易见,对方会觉得你满嘴跑火车,不靠谱呀!同理,标题是跟用户**建立信任</strong>的渠道,对于媒体而言,信任感尤为重要。用户读完一个标题,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个心理预期,而当这个心理预期与实际内容产生脱节时,用户会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负面情绪,进而失去对你的信任。
|
||||
|
||||
取标题的过程中,你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比如甲骨文裁员事件,我取的标题是良心裁员,这个是我在了解事件的赔偿详情后做的价值判断,自认为贴切。但这个标题在发布后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被裁员工认为我们在吃人血馒头,甚至收钱洗地。这跟InfoQ的内容价值观是相背离的。InfoQ作为一家中立、客观的技术媒体,标题中不应带有作者本身的价值判断,新闻事件的是非功过应该留给用户自己判断。
|
||||
|
||||
**其次,好的标题应该是具有“冲突感”的。**你可以回想一下,生活中那些吵架、冲突的场景,是不是往往聚集着大批看热闹的吃瓜群众,甚至有人拿着手机拍摄上传到各大短视频平台?道理都是相通的,放在标题端来看,这就是冲突感所直接带来的阅读量和用户自发的转发量。请你记住一点,文章最终的热度大多来自其营造的话题性,三流的标题用户看完之后内心毫无波澜,但故事最美好的三个字永远是“然后呢”,不要让用户读完标题的感受是“哦,这样子。”
|
||||
|
||||
因此,在取标题的时候,你可以有意识地营造这种冲突感,让你的文章打开率大大提升。举个例子,“阿里巴巴为什么不用 ZooKeeper 做服务发现”这个标题,用户看到之后会想“我们都在用ZooKeeper,为什么阿里就不用了?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我们都在用,阿里却不用了,这里有冲突。“记住,永远不要在MySQL中使用utf8”这个标题也是类似的道理,我最近刚用了utf8,为什么你不让我用了,冲突感马上就出来了。
|
||||
|
||||
**最后,好的标题是能和用户产生“共鸣”的。** 我对InfoQ分享转发率高的文章做过数据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朋友圈打开率超过50%的文章,一定在标题里击中了某些群体的痛点,引发了不可抑制的共鸣,才让这些人自发地把文章分享出去。
|
||||
|
||||
比如“左耳朵耗子:996不是福气,努力也未必成功”这个标题,正赶上圈子里在讨论996的话题,而标题里说的“努力也未必成功”这个点一下子就能直戳本质,让你一下子觉得有道理,不管你是反对996还是支持996,都能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共鸣。
|
||||
|
||||
用户决定转发一篇文章,往往是一瞬间的事,而文章引发的共鸣,就是造就这个“冲动”的一瞬间。
|
||||
|
||||
## 怎么取一个好标题?
|
||||
|
||||
到这里,我基本上就把好标题的几大要素给你梳理清楚了。你可能会说,听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所以,为了让你在日后的相亲桌上能走得更加顺利一点,我再从实际工作中的场景切入,教你一些取好标题的套路。
|
||||
|
||||
**1. 巧用数字,把复杂的概念具象化。** 我发现很多编辑面对比较专业的技术干货文章时,经常一筹莫展。因为技术干货内容相对枯燥,而且夹杂有大量专业的技术术语,看完文章以后头昏脑涨,实在是不知道如何总结。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用上数字法的技巧。
|
||||
|
||||
举个例子,ArchSummit 公众号发过一篇文章,标题叫“手机QQ的Hybrid架构演进”,阅读量一周时间才几百。我在 InfoQ 上发布时,提取了文章中的一个关键句作为标题的前半段:“70%以上业务由HTML5开发”,通过百分比的数字,很形象地让用户知道,哦,原来手机QQ架构是这么干的,进而引发他们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用户很自然地点开文章一看究竟,最终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了4.5万,这对于干货类型的文章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阅读量了。
|
||||
|
||||
**2. 设置悬念,引发用户好奇心。** 用户关注一个公众号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总结下来的共同点无非就是三个字:获得感。什么样的内容是具备获得感的?你读到这里可能开始好奇了,这就是标题设置悬念的原因。获得感就是用户通过你的文章,了解了一些他此前并不知道的东西,满足了他的好奇心。
|
||||
|
||||
类似的标题我可以举几个例子:“Facebook和谷歌是怎么给程序员评级的?”、“百度CTO空缺的十年,继任者所为何人将往何处?”、“亚马逊是如何进行软件开发的?”等等。你大概也看出相同点了,在标题里设置一个问题,用户的兴趣度会大大提升。
|
||||
|
||||
**3. 扩大外沿,增加潜在受众群体。** 技术圈在科技圈内是一个非常垂直的内容圈子,而在其中又有前后端、架构、云计算、大数据、AI、运维等各类细分领域。这样层层细分下来,受众群体都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孤岛。在这样的情况下,技术类内容要获得可观的阅读量就更加不容易了。因此,扩大外沿,才能增加潜在感兴趣的受众群体,进而提升阅读量。
|
||||
|
||||
举个例子,之前二叉树视频团队拍摄过一个DIY的主题,视频主角是一些喜欢买智能家居,写程序控制浇花、喂狗的极客宅。当时我绞尽脑汁也不知道标题怎么取,但我清楚知道如果从DIY入手,打开率肯定高不了。后来灵机一动,我把标题取为“那些买了房的程序员,家里是怎样装修的?”,最终获得了超出预期的阅读量和讨论热度。
|
||||
|
||||
**4. 移动端、Web端,相同内容两种标题。<strong>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当在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端展示时,标题的**冲突性</strong>很受用户喜欢。但在Web端时,标题更应该符合第一个要素:**真实可信**。这不难理解,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移动端更多是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而Web端一般都是带着主动学习的目的性,二者需求不同,标题风格自然也各有取舍。更进一步,Web端还需要考虑搜索引擎的因素,取标题时还需要“手动”SEO一下。因此你大可以在移动端“动如脱兔”,但请一定在Web端“静如处子”。
|
||||
|
||||
## 总结
|
||||
|
||||
在这篇文章里,我总结了好标题的三大要素:
|
||||
|
||||
一、真实可信;二、营造冲突感;三、引发共鸣。
|
||||
|
||||
接着我从场景入手告诉你如何取好标题:
|
||||
|
||||
第一,用数字把概念具象化;第二,用悬念引发用户好奇心;第三,扩大外沿,覆盖更多受众;第四,要合理区分Web端、移动端标题的不同。
|
||||
|
||||
不过请你一定记住,标题虽然是一个编辑的基本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容的打开率,但决定内容传播的一定是内容本身,切勿本末倒置。
|
||||
|
||||
以上就是我取标题的一些心得和方法,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另外,如果你有属于自己的起标题心法,欢迎在留言区中和我分享。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49/6da17e5854e2b0b6a9d6f456b60eef49.jpg" alt="">
|
||||
131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5 | 怎么才能写出一篇好新闻?.md
Normal file
131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5 | 怎么才能写出一篇好新闻?.md
Normal file
@@ -0,0 +1,131 @@
|
||||
<audio id="audio" title="05 | 怎么才能写出一篇好新闻?"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4/39/a4a086cb16adfe74b352e06d10eaa139.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张晓楠。看到我要跟你聊聊怎么写一篇好新闻,你是不是马上冒出这个念头:新闻谁不会写啊?相对于那些动辄几千字上万字、准备半个月一个月的深度大稿来说,新闻好像确实比较简单——它字数不多,一般也就1000字左右;它没有华丽的描写,所以不太考验编辑的文采。但是我在成为编辑的第一天,我的主编就告诉我,写一篇好新闻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儿,也是编辑必备的基本功。
|
||||
|
||||
我当编辑的时代还是纸媒体时代,纸张和印刷都是有成本的,所以那时候如果你的新闻废话太多,你就要不停地删删删;如果你的新闻报道失实了,文章发表之后你要做检查甚至登报道歉,那会儿可没有删稿这么一说。
|
||||
|
||||
现在互联网时代,新闻量剧增,传播速度也飞快,但是我们却经常会被一个吸引人的标题“骗”进一篇文章,然后大失所望;或者逛遍了互联网去了解一个新闻的来龙去脉,却找不到一篇讲得明白的文章。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是因为很多作者并没有接受过新闻写作的培训,他们还真的以为“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呢。再加上流量运营的一些新玩法带给大家的错觉,以为一篇阅读量高的新闻,就是好新闻,于是就不去仔细打磨内容质量。
|
||||
|
||||
读到这里,你可以稍微想一想,如果你也认同高阅读量不能跟好新闻划等号,你再往下学习。
|
||||
|
||||
## 什么是好新闻?
|
||||
|
||||
要想知道什么是好新闻,先要了解什么是新闻。新闻其实是有广义、狭义之分的,广义新闻包括消息、特写、通讯……各种文体,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畴之内;而狭义新闻,引用《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中的定义,才是咱们今天要聊的主角:**新闻是指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strong><strong>使**</strong>一定人群**<strong>了解**</strong>。</strong>
|
||||
|
||||
看到这句话是不是觉得有点晦涩?没关系,我来帮你把这句话拆解成三个部分,提炼出几个关键词。
|
||||
|
||||
**第一部分:概括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对于事件的发生,只需要按照5W——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的原则,做尽可能简短的概括,文字要简洁。这时候你要记住第一个关键词:文字简洁。
|
||||
|
||||
**第二部分: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这句话中迅速及时、新近发生都是在强调快。做新闻,快是王道。在互联网时代,快就更有意义了。同样一篇新闻,你比其他媒体早发布五分钟,阅读量可能就是10万+和1万+的差别。所以你要记住第二个关键词:快。
|
||||
|
||||
**第三部分:有价值的事实,使一定人群了解。**这里所指的一定人群,就是我们的用户。每个媒体的用户群体不同,他们眼中有价值的事实也会不一样。但是无论如何,你都要帮助用户去甄选、判别值得他们关注的新闻,带给他们收获,这里边的关键词就是:有价值。
|
||||
|
||||
所以要想知道什么是新闻,只要记住三个关键词:文字简洁、快、有价值。通常你点击进去结果发现大失所望的新闻,都是在这三个关键词上出了问题。而有了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完全可以去判断什么是一篇好新闻。
|
||||
|
||||
先说**文字简洁**。我在网上随意搜索了一条新闻:
|
||||
|
||||
>
|
||||
近期,农夫山泉采用全球领先技术重磅研制的植物基酸奶新品,即将上市。金猪吉祥的2019年,快消界一向以“会生孩子”著称的农夫山泉,接连推出重磅新品,可谓火力全开…
|
||||
|
||||
|
||||
这条新闻简直就是文字简洁的反面教材,在这里我可以教给你判断文字是否简洁的一个标准,那就是看文章里边形容词、副词用的多不多。在农夫山泉这篇新闻里边:全球领先、重磅、火力全开……统统都是这类词,这类词应该是你在撰写新闻的时候,尽量避免使用的。取代这些词的应该是什么?应该多用动词和名词。比如你想说明农夫山泉这款酸奶全球领先,那就要用使用了什么技术、以及具有说服力的数字,来证明“领先”。换个角度看,文字简洁也是要让你保证新闻的客观性。
|
||||
|
||||
当然你也不能被文字简洁给误导了,然后说我的新闻越简单越好。所以我这里要特别解释下,我所强调的文字简洁是你在新闻的行文风格上要简单,而非新闻的整体交付。事实上,编辑的主要职责就是为**新闻事件补充背景信息,从而让信息更为丰满**。所以,仅仅用一段文字来讲述“发生了什么”是不足够的。你需要为发生的事件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梳理编写你所获悉的信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
||||
|
||||
比如2018年10月29日IBM以340亿美元收购红帽的新闻,编辑在报道这篇新闻的时候,如果只介绍交易金额这样的细节,其实是没有提供增量信息的。因为交易细节再详细,也没有新闻稿详细。
|
||||
|
||||
但是如果编辑能够把两家公司此前的营收状况,对开源领域带来的影响,IBM在混合云上的短板……这些增量信息提供给用户,就会提升新闻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用户只读这一篇新闻,就足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
|
||||
|
||||
说完新闻的第一个关键词,咱们继续说第二个关键词:**快**。我跟一个媒体主编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们的编辑每天八点上班,有一段时间为了跟另外一家媒体抢速度,他们的编辑改成早上七点上班。
|
||||
|
||||
**所以想要比别人快,就要比别人勤奋,**InfoQ的编辑未必需要早上七点上班,但是可以每天早上睁开眼,养成刷线索的习惯。线索包括几个维度:
|
||||
|
||||
- Hacker News、Reddit等聚合类线索源,当天的重磅、热点事件会通过算法进行排名;
|
||||
- 你所关注公司、人的社交媒体,比如国外的Twitter,国内的微博、知乎、朋友圈,甚至你平时潜水的微信群;
|
||||
- 你所负责技术领域的一些公司技术博客、技术网站或者开发者社区;
|
||||
|
||||
除了刷线索外,你还应该试着去构建你的资源池,让资源池里的专家、厂商PR……变成你获得独家信息或者首发信息的渠道。
|
||||
|
||||
读到这里你可能又有了一个新的疑问:如果写新闻只拼快,那当编辑不就成了体力活了吗?其实快的前提,是要迅速判断一个新闻是否值得被报道。这就引出判断好新闻的第三个关键词了:**有价值**。
|
||||
|
||||
前不久,我们的编辑去美国参加微软Build大会,她跟我们后方的编辑一起熬夜去报道大会,当时我们的报道是媒体中最快、最全的,但是阅读量并不高;而比我们晚的一家媒体,选取“微软推出命令行工具Windows Terminal,让开发者可以使用Windows电脑做开发”的角度做了一篇报道,文章发布后阅读量迅速超过10万。
|
||||
|
||||
我们的编辑后来告诉我,当天在现场面对Azure和Windows两场发布会,他们判断Azure值得报道,而Windows Terminal的新闻恰恰发生在了Windows那场。这件事情看上去是我们的判断力出了问题,但是判断力的背后,其实技术敏感度是关键。
|
||||
|
||||
对于InfoQ来说,要想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关键是提升技术敏感度。这也是我个人认为写一篇好新闻最难的事情。
|
||||
|
||||
对于每一位致力于写出好新闻的编辑来说,都应该把提升技术敏感度当做一件最重要的事儿。对我个人来说,财新传媒总编王烁在《跨界学习》里边说的一段话给我的启发还挺大的:
|
||||
|
||||
>
|
||||
除了新闻工作,我在其他领域都不是专家。我的兴趣是付出两成努力,就一个问题懂得八成,剩下两成留给专家,我则已出发前往下一个地方,面对下一个问题。
|
||||
|
||||
|
||||
这句话让我找到一个提升技术敏感度的方法,就是借助媒体平台和记者身份,多找专家去采访、交流、吃饭聊天。如果说文字简洁、新闻快速都有方法论,提升技术敏感度其实没有方法论。
|
||||
|
||||
## 如何写一篇好新闻
|
||||
|
||||
在新闻写作上,我有一次堪称噩梦的经历。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911,但是因为一整天都在改一篇稿子,我都顾不上去看911这么重大的新闻。
|
||||
|
||||
由于时间太久远,当时写的什么新闻我实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这篇新闻被我的主编毙了7、8次,她只是告诉我新闻写得不好,但是我不知道哪里不好。当我已经改到崩溃的时候,只好去求助当时我们报纸的总编。她当时看到我的新闻的时候,说了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的话:你的新闻结构出了问题。
|
||||
|
||||
虽然那时候我当编辑已经有3个多月了,但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并不清楚一篇新闻应该用什么结构来写。当时的总编,带着我从标题,到导语,到正文的第一句、第二句……逐句进行了修改。那时候我才知道,写新闻是有结构的。
|
||||
|
||||
那次的经历真的让我的新闻写作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我知道要怎么写新闻了。
|
||||
|
||||
就⼀篇完整的新闻来说,分为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无论采用什么结构进行写作,这三个部分都必须有。今天咱们讲讲新闻写作最常用的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
||||
|
||||
在新闻写作中,每个段落都⽐它后⾯的段落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章第⼀段的导语部分是一篇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甚至仅仅阅读导语,就能了解全文意思,这就是倒⾦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写作、快编快删、快速阅读,符合新闻“快”的特点;缺点是不能体现个性。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a/60/eadd9230a8ae735d42fc08dc0f0ad060.jpg" alt="">
|
||||
|
||||
从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咱们说说怎么写一篇好新闻。
|
||||
|
||||
标题就是新闻的简要概述,标题要承担两个作用,一是让用户从万千新闻中一眼就对你这篇新闻感兴趣;二是让用户仅仅阅读标题就可以得知关键信息。有关如何给文章起标题,详见另外一个章节。
|
||||
|
||||
其实你在写标题的时候,就能够判断出来你的新闻好不好了。通常来说,一篇好新闻,你在写作一开始就会轻松地把标题先写出来;如果文章写好后你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标题,那就说明这篇新闻你都不知道写的意义在哪里,很大程度上这就不是一篇好新闻。
|
||||
|
||||
导语,简单来说就是新闻的第⼀段。导语中要回答出新闻的5W——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西方记者把导语称为hook,意思是钩子,还挺形象的,就是把用户钩住,吸引用户往下阅读。
|
||||
|
||||
在倒金字塔结构中,对导语的要求是文字简练、言简意赅;仅凭阅读导语,就能了解整个新闻。
|
||||
|
||||
>
|
||||
一连数天,华为海思事件持续发酵。今天根据路透社最新报道,谷歌已经暂停与华为的业务,这意味着华为只能使用开源版本的安卓系统,无法访问来自谷歌的专有应用程序和服务。晚些时候,彭博社报道称,英特尔、高通、赛灵思和博通在内的多家芯片制造商告知其员工停止对华为供货。随着手机操作系统的至暗时刻到来,华为的 B 计划在哪里?前路漫漫,是否还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华为?
|
||||
|
||||
|
||||
写好了标题、导语,就该进入主体部分了。标题、导语就好像楼房的地基,如果地基已经夯实了,盖楼应该相对比较快速。
|
||||
|
||||
主体部分的写作有一个要诀:在写作之前,你假想三个⽤户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新闻写作中回答这⼏个问题。
|
||||
|
||||
今年InfoQ公众号第一篇10万+的新闻,是腾讯成立技术委员会的新闻。这篇新闻在介绍腾讯技术委员会组织架构、目的目标方面,其实与其他媒体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都是公开的信息。但是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达到10万+呢?因为它的增量信息中回答了几个用户关心的问题:
|
||||
|
||||
- 腾讯的技术怎么样?答案是饱受诟病,欠下了非常沉重的技术债;
|
||||
- 这个技术债要怎么还呢?答案就是要从组织架构上来还;
|
||||
- 为什么腾讯和前不久的华为都选择要做代码重构和中台建设呢?答案是切合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
||||
|
||||
要想写出一个好的正文,记住这句话:**提出三个⽤户可能产⽣的疑惑,同时确保你已经就这些疑惑提供增量信息。**
|
||||
|
||||
不过在增量信息的提供上,很多编辑是有疑问的:如果我的新闻不是最快,也不是独家,我还能找到没有被别人报道的有价值信息吗?
|
||||
|
||||
还记得前文提过的技术敏感度吗?技术敏感度有助于你找到增量信息。另外,对于不够快的新闻,增量信息会出现在以下情况中:
|
||||
|
||||
- 新闻后续还在发展、发酵,甚至还会出现反转;
|
||||
- 新闻还有未被别人关注的角度,这个角度还有报道的价值;
|
||||
- 你采访到了关键人物,给新闻带来了更详细的解读。
|
||||
|
||||
记得我们之前报道过一个离职程序员锁死服务器的新闻,一开始的新闻是这家公司创始人单方面的说辞,结果过了几天,事情有了反转,那个离职程序员发表声明阐述了事实真相。
|
||||
|
||||
## 总结
|
||||
|
||||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
||||
|
||||
首先,你应该学会判断什么是一篇好新闻,好新闻有三个关键词:文字简洁、快、有价值。
|
||||
|
||||
其次,新闻写作的技巧可以去学习,但是技术敏感度的提升没有捷径,但是恰恰又异常重要。
|
||||
|
||||
另外,新闻写作要在导语的写作上多下功夫:让用户仅凭导语就能够了解整个新闻,而且还能被吸引继续往下读。
|
||||
|
||||
最后,在新闻写作前一定要从用户视角提出不少于三个问题。
|
||||
|
||||
今天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你可以选取最近你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新闻,试着提出三个用户关心的问题,按照我教给你的倒金字塔结构,试着写一写。如果写作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欢迎跟我交流,当然,如果写作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感想,也欢迎在留言区中和我分享。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49/6da17e5854e2b0b6a9d6f456b60eef49.jpg" alt="">
|
||||
150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6 | 和专家沟通出现冲突时,我该怎么办?.md
Normal file
150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6 | 和专家沟通出现冲突时,我该怎么办?.md
Normal file
@@ -0,0 +1,150 @@
|
||||
<audio id="audio" title="06 | 和专家沟通出现冲突时,我该怎么办?"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b/64/6b1ad2e6793aaf2f566b1edbaf6db364.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李佳。今天我们来聊聊和作者沟通这个话题。当然了,作者在这里只是一个具体化的沟通对象,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与你协作的人。
|
||||
|
||||
现在你可以想一想,你和“作者”的沟通遇到过什么问题或挑战吗?下面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呢?
|
||||
|
||||
<li>
|
||||
和作者就一件事情产生分歧,你的看法作者不买账,面对作者的坚持你不想妥协,怎么办?
|
||||
</li>
|
||||
<li>
|
||||
一件事情作者答应得好好的,却一拖再拖,甚至完全不兑现,怎么办?
|
||||
</li>
|
||||
<li>
|
||||
如果作者出现了某些不当行为,你必须和他说明白,怎么说?
|
||||
</li>
|
||||
|
||||
你看,这些沟通不畅的问题是不是都能归结为:当沟通出现冲突时,我该怎么应对?那么冲突具体表现在哪呢?其实就是彼此意见不一致,谁也不能理解对方。
|
||||
|
||||
今天我们就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案例,把焦点放在处理沟通冲突上。我会跟你讨论四个话题,从中找到一套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
|
||||
|
||||
## 沟通不畅,很可能只是准备不足?
|
||||
|
||||
沟通前要做准备,这是常识了。比如为什么要沟通?跟谁啊?什么环境?沟通啥主题?我要说几件事?有没有一件一件列好清单?一些重要的沟通甚至要提前写好逐字稿,至少也要打个腹稿。准备这件事不难,但我们也常在简单的事情上翻车,所以今天还是想跟你具体聊聊。
|
||||
|
||||
**首先,关于目的。**
|
||||
|
||||
有时候遇到的作者好说话,我们就很容易动不动发起个电话会议,沟通一些不重要、甚至我们自己就能解决的事情。这样做不好在哪里呢?你会在对方心里埋下一颗“不专业”的地雷,后期的沟通就很可能引爆这颗地雷,出现冲突。所以,类似电话沟通这样的形式,沟通前一定要想清楚目的是啥,和作者预约的时候也要同步好沟通主题,确保双方的预期是一致的。
|
||||
|
||||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是这样的,沟通过程中聊起了另一个话题,在这个话题上俩人争执不下,把本来要沟通的目标给抛到九霄云外了,最后不欢而散。
|
||||
|
||||
总结下经验:目的没想清楚,不要轻易沟通;沟通过程中,不要丢掉目的。
|
||||
|
||||
**其次,关于沟通对象。**
|
||||
|
||||
你是不是想,我都要去沟通了,当然知道我要沟通的对象是谁了,这有啥可准备的?可是,你真的了解你的沟通对象吗?
|
||||
|
||||
有一次有人介绍一位作者给我,我只知道对方的名字、公司和岗位,然后就去电话了,还想要请他出一份课程大纲。结果呢?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问三不知,他说的我也听不懂,根本没办法有建设性地谈话。那是第一次我体会到沟通的痛苦,自己的不专业和高预期之间的冲突带来的痛苦。
|
||||
|
||||
从那以后,我会“**调查**”我的每一个沟通对象,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对方,看他的书、博客,了解他的工作内容,找认识的人了解背景等等。这样,我常常能在沟通过程中,提到他写过的一句话,做过的一个项目,或者聊聊都认识的那位朋友,这些都会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也更容易产生好感、共鸣和信任。
|
||||
|
||||
那怎么调查呢?充分利用搜索工具必不可少,而且咱们公司已经有很多积累了,做这个“调查”你至少要先去三个地方:CRM、Tower、InfoQ网站。
|
||||
|
||||
另外,我们常说要和作者交朋友,我们是平等的,可以不用“您”,多用“你”。面对大多数的沟通对象,该严肃就严肃,该活泼就活泼,彼此有更多话题可聊,有时候不妨也开个玩笑幽默一下,沟通起来反而会更顺畅。但是遇到年纪比较大或者说德高望重的作者,用“您”还是更合适,态度也要亲和一些,让对方感到足够的尊重。
|
||||
|
||||
你看,根据对象的不同,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让沟通更顺畅,避免一些冲突。但是这背后有一个基础或者前提,那就是我们自己要足够专业。先做到专业这一点最关键。
|
||||
|
||||
**再次,准备内容你预设场景了吗?**
|
||||
|
||||
准备好我想要讲什么还不够,还要预设种种可能的情况,做出对应的准备。
|
||||
|
||||
我们一方面可以带入对方的视角,就这个话题,他会有什么问题?他会关心什么?自己先列个问题清单,这样在沟通的时候就很从容,也不害怕什么临场问题,因为对你来说,**没有什么临场发挥,一切都是准备二字,你有自己的“数据库”可以随时调用**。
|
||||
|
||||
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在头脑里做一次预演。电影《飞驰人生》里被禁赛的张弛每天在脑子里模拟开车,对巴音布鲁克的每一个转弯都成竹在胸。你也可以做导演,提前把沟通场景彩排一下,在脑子里“看见”画面,越具体越好,这样真的去沟通时效果肯定不错。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沟通准备,有很多场景你在准备的时候都可以试试,比如你要做一场公开演讲,或者要去参加一个重要活动等等。
|
||||
|
||||
**最后,自己的状态:你能做到每次沟通前都“重启”自己的状态吗?**
|
||||
|
||||
很多时候,我们和作者的沟通都不是单次博弈,而是反复、多次沟通。沟通过程中俩人有些意见不合,有情绪是很正常的。那么下次跟这位作者沟通的时候,上次的情绪还在吗?或者,刚刚和A沟通完,内心积了很多不爽,接下来要和B沟通,能把情绪清零后再开始吗?
|
||||
|
||||
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沟通着,记得给自己设置一个“重启”开关,这样,每次沟通,你都是最佳状态,只要这个状态在,你的沟通就不会太差。
|
||||
|
||||
好了,到这里我们总结下,就一句话,**无准备不沟通**。
|
||||
|
||||
## 不会倾听就不会沟通,太夸张了吧?
|
||||
|
||||
先看一个案例:
|
||||
|
||||
>
|
||||
<p>“老师,我们想提前上线专栏,你看可以不?”<br><br>
|
||||
“不行,不是说好了XX这个时间吗?我不想改变了。”<br><br>
|
||||
“老师,我们不是无故修改时间的,原因是……”<br><br>
|
||||
“那也不行啊,说好了的。”<br><br>
|
||||
“……”</p>
|
||||
|
||||
|
||||
你看,这个场景的矛盾就体现在你怎么不按照我的想法做事。
|
||||
|
||||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一方强势说服,一方妥协;双方各退一步,彼此妥协;或者都不退让,合作停止。如果真到了针尖对麦芒的地步,应对措施也就是这么几种。但问题是,这常常并不是我们面对的真实场景,只是我们觉得是这样的,而我们之所以觉得是这样,是因为我们其实没有很好地倾听。
|
||||
|
||||
再来看这个案例,它也可以是这样的。
|
||||
|
||||
>
|
||||
<p>“老师,我们想提前上线专栏,你看可以不?”<br><br>
|
||||
“不行,不是说好了XX这个时间吗?我不想改变了。”<br><br>
|
||||
“老师,如果改变时间,你最大的顾虑是什么?”<br><br>
|
||||
“我主要是考虑……”<br><br>
|
||||
“你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们可以这么解决……”<br><br>
|
||||
“那我还有一个担心……”<br><br>
|
||||
“你这个担心我们也考虑了,咱是不是可以……”<br><br>
|
||||
“哦,那这样的话,提前倒也没问题。”</p>
|
||||
|
||||
|
||||
你看,对方和你意见不一样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去说服、去解释、去怼,而是先想到,他为什么这么想呢?然后问问他,了解他的真实想法,理解他的想法,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对方想的跟你想的是一致的,只是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上,表达不一样而已。而要了解到这一步,就需要倾听的能力。会倾听其实就是做到:在听,想听,听懂。
|
||||
|
||||
很多沟通相关的书里会教我们一些倾听“话术”,比如:
|
||||
|
||||
- 是吗?真的?你太厉害了 !
|
||||
- 然后呢?结果呢?你怎么做的?为什么呀?
|
||||
- 也就是说……可以这么理解吧……
|
||||
|
||||
用这些句子来表示认同、提出问题、重复确认,你也可以在沟通时刻意使用一下,其中“提出好问题”会让你的倾听事半功倍。从我自己的经历出发,我觉得关于倾听最重要的就一点:**对他人真心好奇**,就这么简单。
|
||||
|
||||
## 用数据说话,到底有多厉害?
|
||||
|
||||
这一点我想你已经很熟悉了,其实也不一定只是数据,关键是要用Hard Fact,客观可信,而不是只说自己的感受。
|
||||
|
||||
比如我们想要了解一位作者的投入度,那就直接和他沟通,做这件事情需要一周投入至少15个小时,给他一把衡量时间的尺子,他给我们回复的时候,双方就都更清楚彼此的期待和承诺了。
|
||||
|
||||
再比如,我们和作者沟通准备内容的节奏,我们总觉得慢了,但是作者就是不着急,也没啥概念,还可能随意承诺,这个月底估计能写完等等。这时候,咱就不要凭感觉瞎估摸了,做一个排期表,每周写几篇,多少周可以上线,上线后每周发布几篇,新写几篇,还剩存粮几篇,一清二楚,这就把估计变成了具体、详细的计划,再就这个计划和作者达成一致,后面有序推进,慢了还是快了也清晰可见,避免扯皮。
|
||||
|
||||
这一点其实是表达逻辑里最基础的,你有一个论点,那就要有几个论据来支撑,最好的论据当然是数据和事实了,而不是“我感觉”“我以为”这些主观的感受。
|
||||
|
||||
## 坦诚沟通,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
||||
|
||||
很多场景下,沟通都不用拐弯抹角,直接说明白自己的要求即可,比如遇到作者的内容不符合要求,那就给出专业的修改意见,或者直接拒掉。有的时候,我们甚至需要“怼”对方,前提是你“怼”得有理有据,“怼”到让对方信服。
|
||||
|
||||
Kitty分享过一个案例。有一位被我们大会拒掉的讲师心里不服气,有一天找到了一个理由来和Kitty理论,对方讲话不怎么客气,Kitty也很直白地回复,明确跟他说我们的标准,最后反而让对方看到了我们的高要求和严把关。这种有底气的专业度是令人信服的。
|
||||
|
||||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心情开朗,原来还可以专业“怼”。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犯错误,该怎么处理呢?
|
||||
|
||||
再分享一个案例。一位作者跟我们沟通替换Title的问题,事情虽小但关系重大,双方严肃认真地沟通之后,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就使用特定的那一个,对外的资料也都做了替换。但是,这之后没几天的一次线下活动,巨大的海报上却用了之前的版本,非常显眼,这个时候怎么办?
|
||||
|
||||
假装不知道,期待对方也不会发现?找借口,或许不是我的错?粉饰,想办法说得好听点?掩盖,能不承认就不承认?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就是采取了最差劲的方案。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比坦诚地承认错误更有价值、更正确。具体到这件事上,我们就是这么做的,先跟作者道歉,确实是我们做错了,然后立马撤掉了现场的海报。作者看到我们态度真诚、行动迅速,也就既往不咎了。
|
||||
|
||||
你看,坦诚地告诉对方往往能获得对方的谅解,即便因为这个失误导致整个合作不能继续下去,至少也能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不会把你在这里“一棒子打死”。
|
||||
|
||||
遇到了冲突,坦诚沟通,敢“怼”敢“认怂”也需要勇气。既然要一起做事情,就都是player,至少先做到管住情绪、不掀桌子,然后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为什么反对,为什么坚持,错了怎么补救等,也给对方充分表达的机会,再来讨论,如果还不能达成共识,也不要硬杠,打仗还可以休战呢,这个时候不妨先停下来,双方都冷静想想,另约时间再谈,结果往往会变得不同。或者也可以考虑采取“迂回”的方式呀,比如找第三方介入。
|
||||
|
||||
这找第三方呢,其实也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情感第三方,就是找双方都信任的一个人;或者是中立第三方,就是找一个客观的、可衡量的第三方。
|
||||
|
||||
情感第三方好理解,比如家族里两个人闹矛盾,就找年长的、有威望的一位出来主持,化解矛盾。那中立第三方又怎么理解呢?和你分享一个案例。有一次编辑和作者就专栏题目争执不下,互相不能说服对方,怎么办呢?就找用户来做问卷,看真实用户会怎么选,然后就听用户的。
|
||||
|
||||
如果说沟通有一个心法,我觉得就是坦诚。坦诚沟通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是通往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路径。
|
||||
|
||||
## 总结
|
||||
|
||||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今天的内容,沟通出现冲突时,怎么办?先想想这八个字:准备、倾听、数据、坦诚。有沟通就难免有冲突,没有什么特定的说辞或技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别忘了,“我”是沟通的主体之一,我可以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足准备,用心倾听,对沟通抱持一个合理的预期,把注意力放在一致的目标上,遇事坦诚、与人为善最重要。
|
||||
|
||||
我们跟作者是合作共赢的关系,这其实和“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是一样的。作者在他的领域是专业的,我们在内容交付的领域是专业的,我们和作者是平等对话,所以不要有什么顾虑,满怀信心地去沟通吧。引用Kevin的一句话:“专业+真诚,会让你无往不利。”
|
||||
|
||||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对你有什么帮助吗?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吧,这个思考题来自我们商务运营部的Samantha淑贤同学的一次分享,这是她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
||||
|
||||
>
|
||||
深夜11点,客户在确认了微信文案后又提出了想要重新设计宣传海报的需求,而我们觉得没有再次设计的必要性。
|
||||
|
||||
|
||||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结合我们今天的内容,期待你留言说说自己的思考,给出你的解决方案。
|
||||
|
||||
也欢迎你和我分享你自己的沟通故事和经验,让我们一起交流进步。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49/6da17e5854e2b0b6a9d6f456b60eef49.jpg" alt="">
|
||||
150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7 | 如何快速找到各个领域的专家?.md
Normal file
150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7 | 如何快速找到各个领域的专家?.md
Normal file
@@ -0,0 +1,150 @@
|
||||
<audio id="audio" title="07 | 如何快速找到各个领域的专家?"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9c/74/9ccdb94e7b928b8998c3ad6785a5c274.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极客时间的视频课程编辑张浩,找到特定技术领域的专家并和他们达成合作,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有时候,这个人正好在我们的人脉圈子内,通过熟人介绍就可以触达,这样自然最好不过。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需要我们主动去搜寻。
|
||||
|
||||
那么,如何高效地找到各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并快速和他们建立联系呢?
|
||||
|
||||
今天,我就分享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积累的几点经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方法虽然是和我的具体工作场景密切相关的,但这些方法背后的思路和原则,其实也适用于其它的和信息检索相关的场景,你可以从中选取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
||||
|
||||
# 高效搜索的技巧:Google hacking
|
||||
|
||||
首先,我要给你推荐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Google hacking。我发现不少人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只会输入俩关键字,或者更初级的就是把一段话扔到百度或者 Google 里面,那这种搜索方法其实效率是非常低的。而 Google hacking,就是一种搜索引擎的进阶使用方法,你只要记住几个简单的规则,就可以大幅提高搜索效率。
|
||||
|
||||
下面我就以查找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为例,来简单介绍一下 Google hacking 的使用方法:
|
||||
|
||||
**1. 搜索指定网站的内容**
|
||||
|
||||
比如说,我想查找在历届 QCon 会议上分享过人工智能相关议题的讲师,由于 QCon 每年都会在不同城市举办,而且这么多年来已经有好多届了,如果点开每一届会议的网页一个个找,效率就会低很多,这时候,我就可以用 site: 加上 QCon 的网址,让搜索引擎返回 QCon 官网中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全部内容,具体输入内容及返回的搜索结果如下 (注意这里的冒号是英文输入法状态下的冒号,后面涉及到的其他符号也都一样,不再重复说明):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f/41/afd7afbea8cedecac1de436835f1d941.png" alt=""><br>
|
||||
注:具体的搜索结果可能会随时间变动,下同。
|
||||
|
||||
但这个方法存在一个问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话题,也属于人工智能。如果仅使用人工智能这个关键词,就会漏掉不少有用的信息。
|
||||
|
||||
所以,我们可以使用 OR 运算符(也可以用“|”符号,表示“或”的意思),比如 `a OR b` 或者 `a|b`,就是返回包含 a 或者 b 或者同时包含 a 和 b 的网页结果,对应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来找到更多相关内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9/be/f9888f57b7c6d0a02001b5abf7e321be.png" alt="">
|
||||
|
||||
假设我们对上面第一条搜索结果感兴趣,于是我们点进[详情页](https://qcon.infoq.cn/2019/beijing/presentation/1625),发现里面只是对演讲人和演讲大纲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但没有提供演讲文稿下载链接,那怎么办呢?
|
||||
|
||||
这里就要用到下一个技巧了。
|
||||
|
||||
**2. 搜索特定类型的文档**
|
||||
|
||||
我们把演讲标题“微博在线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实践”和搜索特定文件的参数“filetype”结合起来键入搜索框。
|
||||
|
||||
这里我们要搜索 PDF 文档,所以冒号后面加上了“pdf”。回车后,可以看到搜索结果的第一条就是我们想要的 PDF 文档。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5/2d/15e03e1697c25bb65d0b766e8de28c2d.png" alt="">
|
||||
|
||||
一般来说,通过演讲文稿,我们可以对讲师的内容组织逻辑和演讲风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
||||
|
||||
另外,有些讲师会在文稿的开头或结尾部分附上自己的联系方式,这些地方我们也要多留意一下。
|
||||
|
||||
**3. 对关键词进行逻辑运算,以找到更精确的结果**
|
||||
|
||||
有时搜索引擎会返回我们并不怎么感兴趣的结果,比如我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推荐系统”并不感兴趣,不希望相关条目在搜索结果中出现,那怎么办呢?
|
||||
|
||||
很简单,用“-”运算符就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具体做法如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a/96/6a2dca53db0004fc853a927c1e8b3f96.png" alt="">
|
||||
|
||||
这样就会在搜索结果中把“推荐系统”相关的结果排除掉。这里要注意的是,减号前面有空格,后面没有空格,否则就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
||||
|
||||
当然,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语法,还有更多的 Google hacking 技巧可以供我们使用,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
||||
|
||||
总结一下,一般来说,最常用的 Google hacking 技巧主要有三种:
|
||||
|
||||
**1. 通过相关参数来匹配具体需求。**比如用 site 来指定搜索的网址范围,用 filetype 指定特定格式的文件,其它常用的参数还有 intitle、intext、inurl 等等,建议你自己去搜索一下这些参数的作用。
|
||||
|
||||
**2. 用逻辑运算符来进行关键词组合。**最基本的逻辑运算就是与、或、非这三种,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用到了“或” (OR)和“非”(- 减号),其实“与” (AND,可用空格代替)才是最常用的,当你同时搜索多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用空格分开时,其实就已经在用“与”运算了。
|
||||
|
||||
**3. 特殊符号。**比如用 `""`(双引号)进行精准搜索。有时候,你搜“深度学习”,返回的结果中“深度”和“学习”两个词可能是分开的,但如果你给“深度学习”加上半角双引号,搜索引擎就会把它当成一个关键词来进行搜索。再比如,你可以用 *(星号)通配符来匹配有固定规律的关键词,搜索“第 * 届 XXX 大会”,就会返回历届 XXX 大会的网页结果。
|
||||
|
||||
好了,最常用的技巧其实就这三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多个语法和操作符进行灵活组合,我也建议你搜索一些详细讲解 Google hacking 的文章读一读。
|
||||
|
||||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从搜索目标讲师到最终和讲师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我都会采取哪些思路。
|
||||
|
||||
# 通过哪些渠道找讲师
|
||||
|
||||
首先说在哪里找到合适的目标人选。我一般会通过尝试以下这些渠道。
|
||||
|
||||
**1. 技术会议、线下技术论坛(meetup)**
|
||||
|
||||
我一般会先从我们公司举办的技术会议入手,比如 QCon、ArchSummit、GMTC、AICon 等等。这些会议其实已经为我充当了第一步的筛选机制,因为有资格在这些会议上做分享的嘉宾,技术水平一定是过关的。另外,一个人如果乐于在大会上演讲,也能从侧面说明他非常热衷于做技术分享。
|
||||
|
||||
另外,由于之前和我们公司有过合作,我可以很方便地从公司同事那里和他取得联系。所以这一直是我优先考虑的方式。当然,业内的其他技术会议,也都是不错的讲师渠道,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
||||
|
||||
除了大型技术会议,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各种线下技术分享会、线下论坛等等,这些活动一般都能在网上搜到信息,而且还有比较详细的嘉宾介绍,比如 Flink China 社区的这个[线下活动](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2447365971200)。在这里,我比较推荐活动行和 [meetup](https://www.meetup.com) 这两个网站,在上面简单搜索下就会有很多线下分享活动的信息。
|
||||
|
||||
沿着技术会议这条思路往下走,一般来讲,每次线下会议的 PPT 或 Keynote 等资料都会在网上有留存,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去一些专门整理这类资源的站点进行搜索,看看在某个技术领域,都有哪些大牛做过分享。比如,我一般会去[MySlide](https://myslide.cn/)这个网站。
|
||||
|
||||
**2. 技术媒体/博客/公众号文章作者/技术社区**
|
||||
|
||||
我们公司的 InfoQ 网站上面有很多优质的技术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自然就可以作为我们重要的讲师资源。你可以通过我在前面介绍过的 site 语法来搜索 InfoQ 网站上特定的技术文章。当然,我更喜欢用专为极客邦的媒体矩阵打造的[极客搜索](https://s.geekbang.org/),你也可以试试。
|
||||
|
||||
除了 InfoQ,我们也可以去其它的优质技术文章比较多的网站进行搜索。
|
||||
|
||||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大公司的技术团队博客或者公众号来找到优质的讲师,比如:腾讯 AlloyTeam 的技术[博客](http://www.alloyteam.com)以及美团技术团队、携程技术中心的微信公众号等等。当然,也有不少个人公众号作者是非常有水平的,你可以使用搜狗的[微信搜索](https://weixin.sogou.com)来发现一些优质的技术文章及公众号作者,这样比手机微信的搜索效率高很多。
|
||||
|
||||
最后,技术社区也是一个不错的挖掘讲师的渠道,比如 HBase 社区的[这个页面](http://hbase.group/slides/)中就有很多知名公司的技术专家做过的 HBase 相关的分享,你平时可以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社区资源。
|
||||
|
||||
除了各种独立的技术社区,在以话题来组织内容的知乎,其实也形成了一个个天然的技术社区,在知乎,我们点进某些话题的详情页,右侧就会有该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不是所有话题都会有),比如[这个页面](https://www.zhihu.com/topic/19552521/top-writer)中就列出了 JavaScript 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
||||
|
||||
**3. 技术图书作者或译者**
|
||||
|
||||
除了网络媒体,传统出版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我一般会在豆瓣搜索相关主题的技术书籍,看一下作者介绍和书籍目录,并根据书籍的评分和用户评论,对内容质量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
||||
|
||||
有时候豆瓣上的书籍信息会有缺失,这时候你可以去京东试一下,京东的详情页信息会更全面一些,比如还包括该书的推荐者名单,这些人我们也可以试着联系下,因为他们也都是该领域的技术大牛。
|
||||
|
||||
**4. GitHub 开源项目贡献者**
|
||||
|
||||
GitHub 上聚集了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开源项目和最优秀的开发者,这个渠道我们自然不能放过。尤其是当我要做的选题恰好是一项开源技术的话,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找这个项目的代码贡献者。
|
||||
|
||||
比如我要策划 Netty 方面的课程,那我们就去 Netty 这个项目的 [Contributors 页面](https://github.com/netty/netty/graphs/contributors) 看看都有哪些人在给这个项目贡献代码,毫无疑问他们都是 Netty 的深度使用者,也是最熟悉 Netty 的一批人。
|
||||
|
||||
这里有个小诀窍,一般来说,如果某个用户的 ID 看起来像是拼音的组合,那么他大概率就是中国人。如果不确定的话,你可以根据他的所在地、加入的 Organizations 等信息做进一步的判断。
|
||||
|
||||
**5. 微博等社交网站**
|
||||
|
||||
最后说一下微博,微博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讲师资源池。但前提是你对技术圈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哪个技术领域有哪些大牛,他们平常又在和谁互动,久而久之,你就可以在微博积累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其实在知乎等其它社交平台,也是一样的逻辑。
|
||||
|
||||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你平时多观察,多积累。
|
||||
|
||||
以上就是我在寻找意向讲师的时候经常采用的一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你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不同的方法,或者将多种方法灵活组合起来使用。
|
||||
|
||||
# 如何与意向讲师取得联系
|
||||
|
||||
如果你千辛万苦找到一个讲师,觉得他特别合适,但怎么也联系不到他,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
||||
|
||||
所以,通过各种方法快速找到对方的联系方式,也是编辑的一项必备技能。我一般会采用下面这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
||||
|
||||
**1. 多从个人主页找信息。**很多人会在知乎、GitHub 的个人主页上公开自己的微博、个人博客、邮箱等信息。另外,在个人博客的“关于我”或者“About”页面,一般也会有博主的公众号或者邮箱,有的甚至会附上自己的微信 ID。同理,很多人会在微信公众号的底部菜单栏放一个类似“关于我”的菜单,里面也会有联系方式。
|
||||
|
||||
**2. 尽可能地多搜集和这个老师相关的资料,然后组合多个关键词进一步检索。**无论是个人博客、微博、GitHub 还是任职公司、参加过的会议等等。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不同维度的信息,组合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尝试,你才能搜索出更多的结果,然后才能有更多的线索和思路去找出他的联系方式。这里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能靠自己多尝试、多思考、多总结。
|
||||
|
||||
**3. 留意会议的演讲视频或者演讲文稿的开头和结尾。**一些演讲嘉宾在演讲的开头或结尾,会在 PPT 上公开自己的个人博客或者公众号,有的甚至会放上自己的微信二维码。
|
||||
|
||||
**4. 擅用其他查询工具。**比如说,你知道一个讲师的个人博客地址,但是他没有在博客中透露过自己的联系方式,那么,你可以根据他的博客域名做 [Whois 查询](https://whois.chinaz.com),这样就可以得到域名拥有者的联系信息。不过,如果他使用了域名隐私保护服务,这个方法就行不通了。
|
||||
|
||||
**5. 猜测微信 ID。**行走江湖,在不同的平台使用同样的 ID,是打造个人品牌的好办法。如果你始终找不到一个人的微信,不妨看看他在知乎、微博的个性域名、ID 或者邮箱前缀是什么,然后试着在微信中搜索一下,这样也有不小的概率去搜到他的微信号,反正这个方法我是屡试不爽。我曾经通过一个老师在 Facebook 的个性域名,搜到了他的微信,并成功达成了合作。
|
||||
|
||||
**6. 进一步确认是否有共同好友。**看看他在知乎或者微博关注了哪些人,哪些人又在关注他,他和哪些人有过互动,如果这里面正好有你认识的人,那接下来就好办了。总之,还是那句话,要尽量多地获取一个人的不同维度的信息,你对他了解得越全面,就有越多的方法和他建立联系。
|
||||
|
||||
一般来说,通过以上方法的灵活组合,我基本都能找到老师的直接联系方式(电话或微信)。
|
||||
|
||||
# 总结
|
||||
|
||||
总而言之,信息检索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结合多种思路和方法不断地尝试。但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
|
||||
|
||||
**1. 擅用搜索引擎。**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场景采用不同的 Google hacking 技巧,同时要多尝试不同的关键词组合,这是一切的基础。
|
||||
|
||||
**2. 不放过任何一个信息细节。**前面我提到了可以根据京东上书籍商品详情页的推荐者名单来找到更多的讲师资源。那这个页面还有哪些信息呢?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京东的商品详情页一般还会有作者的序言,很多作者会在序言里透露自己的博客、公众号或者电子邮箱等信息。另外,如果这本书有配套的教学视频,一些视频样片也会出现在书籍的商品详情页中,你可以通过这些视频来评估这个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
||||
|
||||
**3. 注意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多观察大部分人在网络上的行为习惯,比如根据社交网络的常用 ID 或者邮箱前缀来猜测微信ID就是利用了这个原则。
|
||||
|
||||
**4. 尽可能去发现多种不同维度的信息。**这是我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最多的一点。信息的本质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不同维度的信息越多,你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判断就越准确,也就能产生越来越多的思路。
|
||||
|
||||
**5. 最后,信息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无论你处于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都要注意积累与行业相关的信息渠道,多多观察这个行业的信息分布规律。比如说,在某个技术领域,微博上哪些人是关键信息节点?这个技术领域有哪些关键的组织和社区?平时会举办哪些活动?我们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积累培养自己对相关领域信息的敏感度。
|
||||
|
||||
好,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经验分享。在这里也是抛砖引玉,如果你还有哪些更好的思路或方法,也欢迎通过留言与我互动。
|
||||
100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8 | 如何制作出一张清晰且美观的配图?.md
Normal file
100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8 | 如何制作出一张清晰且美观的配图?.md
Normal file
@@ -0,0 +1,100 @@
|
||||
<audio id="audio" title="08 | 如何制作出一张清晰且美观的配图?"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4/26/c446e7cace8cf94cfb6df204c6441f26.mp3"></audio>
|
||||
|
||||
你好,欢迎来到编辑训练营,我是陈接,今天我要给你分享一些有关图片编辑方面的知识。
|
||||
|
||||
那说到图片编辑呢,相信你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是经常接触到的,可以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曾遇到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比如:好不容易编辑完的图片上传之后却不清晰,怎么变换颜色都觉得不够美观,怎么构图都觉得不够协调,甚至想找个配色、矢量图标或者是免费的图片都很困难。那么今天我就给你分享一些有关图片操作的实用技巧,教你用最少的时间以及最低的成本绘制出一张满意的图片。
|
||||
|
||||
## 关于图片三要素
|
||||
|
||||
它们是衡量一张图片的关键指标,主要包含:像素(PX)、图片存储(KB、MB、G)、分辨率(DPI)。
|
||||
|
||||
- 像素,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图片的尺寸单位,像素越高,说明该图片的幅面越大。(面积)
|
||||
- 图片存储,它是指图片所占用的字节数量。(虚拟重量)
|
||||
- 分辨率,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像素点的密集程度,分辨率越高,则说明图片越清晰。(密度)
|
||||
|
||||
总结一下的话,你可以这么理解:我们通常会用像素来定义图片的尺寸,用分辨率来定义图片的清晰度,在相同分辨率的情况下,像素越高,图片就越清晰,图片存储就会越大。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1/d9/61779315d74565e3af2011f405257bd9.jpg" alt="">
|
||||
|
||||
那到底怎样做才可以又快又好地绘制出一张清晰的图片呢?我来给你分享4个技巧。
|
||||
|
||||
## 技巧1:巧用PPT
|
||||
|
||||
很多人一想到画图,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 Photoshop、 Illustrator 等专业绘图软件。确实,这是很多设计同学使用的工具,但如果你不擅长这些专业软件,又想绘制一些相对简单的图片,PPT或者Keynote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它们有很多现成的图形以及配色,简单而且容易掌握。你完全可以先用PPT或者Keynote绘制好图片,再用Photoshop简单调整一下图片的尺寸,最后压缩保存,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张图片存储小、清晰度又高的图片了。
|
||||
|
||||
好,接下来我们就实战操作一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0/b1/302286ba9255b9298f7yy0c30ccee6b1.jpg" alt="">
|
||||
|
||||
第一步,先用Keynote或者PPT把绘制好的图片导出成PDF文件。这里有同学可能要问了,直接屏幕截图不好吗?这是因为截屏的分辨率受硬件影响较大且不容易规范,而导出的PDF格式是矢量化保真,默认是300dpi,清晰度有保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a/da/7aa3299962a13e7b3b484d7f950d71da.jpg" alt="">
|
||||
|
||||
第二步,将PDF文件导入Photoshop调整至合适的尺寸。当文件导入后,会默认弹出下面这个界面框,然后找到图像大小这个位置调整好你想要的参数即可。例如,我们常用的图片大小是约三倍图,假如你想要一张宽度 900 px 的图,你可以把宽度设置成 2700 px。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b/fb/6b66cf4eb41d85fd86950d68db5d7afb.jpg" alt="">
|
||||
|
||||
第三步,压缩保存图片。这一步是很关键的一步,它决定着图片的存储大小和清晰度。在保存图片时,你要选择文件—导出—存储为Web格式。接下来你就可以选择想要的图片格式了,如JPG、PNG、GIF。你还可以通过低、中、高、非常高、最佳选项等参数来调整图片的品质。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当你调整这个品质参数的时候,左下角红框中的数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是常用的图片大小压缩方式,调整完之后点击存储即可。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6/8e/d65d067a3ecde16299eac9196b8a378e.jpg" alt="">
|
||||
|
||||
## 技巧2:巧用配色
|
||||
|
||||
给图片配色是色彩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很多同学之所以觉得颜色搭配不好,实际上是颜色搭配过多,超过3种以上的颜色搭配,色彩驾驭的难度会呈指数上升。所以说我们其实不用跟颜色过不去,不贪多就对了,3种颜色搭配够用即可。
|
||||
|
||||
如果你实在觉得颜色不好控制,你还可以尝试低饱和度的配色方案,它更容易掌握,也更加沉稳与高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
|
||||
|
||||
高饱和度颜色会比较醒目,但也会造成视觉疲劳;而低饱和度颜色会比较耐看,更适合阅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a/f9/7a161b14de1c6ba97634879857471bf9.jpg" alt="">
|
||||
|
||||
那对于低饱和度的颜色,我们通常会怎么配色呢?教你一个小技巧。在一个色相环中,离轴心越近其饱和度越低,以12色相环为例,常用的配色技巧如下图所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2/c9/02d703049b23e4b9e9df6deec1622ac9.jpg" alt="">
|
||||
|
||||
以下是极客时间编辑常用的配色组合,这里也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c/87/8c6d068d32f7830d828f609a18a60d87.jpg" alt="">
|
||||
|
||||
那掌握了以上方法,依然有可能犯哪些错误呢?如下图1、图4就是很常见的错例,不仅文字看不清,而且看久了会累。由此可见,在相同背景颜色的情况下要选择对比更强的字体颜色。另外,字体选择黑色时,不要选择100%的黑色,这会容易视觉疲劳,推荐你使用90%(#3e3a39)的黑色。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5/fd/651d3ddce1yyacc1d61bfbcc2950c7fd.png" alt="">
|
||||
|
||||
PS:配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内容,从而使画面美观而不单调,灵活运用才是关键。
|
||||
|
||||
## 技巧3:巧用构图
|
||||
|
||||
构图归根结底就是把握平衡,从中国的古建筑、装帧画中我们不难发现,平衡无处不在。而在实际工作中,用得最多的是视觉平衡,就像复杂的比简单的重、大块的比小块的重、深色的比浅色的重、紧凑的比松散的重、两边的比中间的重等等。那对于我们日常编辑图片来说,只要你能把握住视觉平衡,画面就不会缺失美感。你可以结合下面这张图来消化一下这个技巧。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0/f5/40b879a234ef22e84100d4d013bca6f5.jpg" alt="">
|
||||
|
||||
视觉平衡主要是靠人的直觉,通过视力去感知、平衡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整体协调。而直觉要培养的话其实也不难,但也没啥捷径,说白了就是多看美的事物,你要学会从众多美的事物中去沉淀你自己的美感。这里我再给你分享一个素材网站——[优设导航](https://hao.uisdc.com/),你可以通过它收集到很多免费的素材,比如图标、配色、字体、图片等等,非常实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c/ff/bc172471725e2d66801e81cecffc95ff.jpg" alt="">
|
||||
|
||||
## 技巧4:巧用字体
|
||||
|
||||
在字体选择上,我推荐你使用这两款常用的字体,一款是苹果系统常用的苹方字体,一款是Windows系统常用的思源字体(为啥不是微软雅黑?主要是因为微软雅黑在打印刊物且商用时会侵权,当然如果你不印刷且不商用那就可以使用)。苹方字体只要你是苹果设配输出的就不会有版权问题,而思源是开放的无版权字体。
|
||||
|
||||
下面我给你简单介绍几款字体的形态,以便你进一步了解字体的特性。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6/b5/068a4e3d020d53c835a3fec87812cfb5.png" alt="">
|
||||
|
||||
结合上图我们不难发现,屏幕显示的字体是由一个个的像素点构成的,细节太多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像素点来承载,当字体缩小到一定范围时,这些细节点就会出现锯齿,所以越简洁的字体越适合屏幕阅读,这也是我为什么推荐你使用苹方而不是宋体的根本原因。
|
||||
|
||||
苹方字体与思源字体的安装包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UZui8M0KsB-7BwzdEBbAQ](https://pan.baidu.com/s/1xUZui8M0KsB-7BwzdEBbAQ) 提取码: h4qq
|
||||
|
||||
## 总结
|
||||
|
||||
今天我主要分享了4个编辑图片的小技巧,以及1个免费的素材网站和2个字体的安装包。通过今天的分享,你可以了解到这样几个重点。
|
||||
|
||||
1. 巧用 Keynote/PPT 编辑图片,再导出PDF,最后置入Photoshop调整尺寸,进行无损压缩然后保存图片。
|
||||
1. 巧用低饱和度配色,少即是多,灵活运用是关键。
|
||||
1. 巧用构图,用视力平衡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画面整体协调。
|
||||
1. 选对合适的字体才能事半功倍,苹果系统建议用苹方字体,Windows系统建议用思源字体。
|
||||
|
||||
## 思考题
|
||||
|
||||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可以想一想:图片存储越大,清晰度就越高吗?假如我将1MB大小的图片另存为10MB,图片清晰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妨动手尝试一下。
|
||||
|
||||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你觉得这节课对你有所帮助,请把它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另外,如果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有更好的技巧和方法,也欢迎你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
|
||||
55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开篇词 | 把内容交付这件事做好.md
Normal file
55
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开篇词 | 把内容交付这件事做好.md
Normal file
@@ -0,0 +1,55 @@
|
||||
<audio id="audio" title="开篇词 | 把内容交付这件事做好"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9/8f/396277d45afcc72e79446ee77c21728f.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郭蕾,欢迎来到编辑训练营专栏,和我一起开始学习之旅。
|
||||
|
||||
在课程的开始之前,我先要给你介绍下专栏的背景信息。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美剧《海豹突击队》,它讲述了一支由精英组成的海豹突击队的日常生活,以及在前线他们是如何训练、计划和执行国家委派给他们最危险的,高风险的任务。他们时刻准备着执行在世界各地的秘密任务,即使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这个所谓严密的海豹突击队的成员们依旧表现神勇。他们依靠“独当一面”的个人能力和“默契带感”的团队配合总是能够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
||||
|
||||
有人评价说海豹突击队是把个人技能和团队协作锤炼到了巅峰的最佳代表。我看完这部剧之后格外燃,因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打造一支超强战斗力的团队,无疑这个硬核的军事题材的美剧给我提供了参考,也给了我力量。
|
||||
|
||||
思考内容战略的时候,我喜欢把我们极客邦科技整个的内容中心比作是一支战队,而公司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攻下一座前面已经被敌人占领的要塞。你可以想下这个场景,如果我们要完成任务,需要在团队建设方面做哪些事情呢?
|
||||
|
||||
自然而然顺着海豹突击队的案例往下思考,我们第一条就会想到培训,我们需要保证每个“士兵”的基础能力是过关的,在关键时刻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不然上了战场,因为个人能力不足,有的士兵很快就会被对手干掉,或者会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而连累战友。
|
||||
|
||||
这一点都不夸张,我列举几个我们工作中类似的基础问题,你肯定会感同身受。比如:
|
||||
|
||||
<li>
|
||||
我看到QCon网站上讲师介绍页面有的地方逗号都是错的。我们需要通过培训来保证极客邦科技编辑的基本功是过关的。
|
||||
</li>
|
||||
<li>
|
||||
我看到新人做采访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只能自己琢磨。我们需要通过培训向所有的同学传递内容层面的方法论。
|
||||
</li>
|
||||
<li>
|
||||
我看到有的编辑还在为新闻的内容定位以及署名问题争论。我们需要通过培训统一所有人的思想和步调,不然马上就要上场杀敌了,团队却还在讨论最基本的“战术走位”问题。
|
||||
</li>
|
||||
|
||||
那既然我已经思考清楚培训的意义了,接下来就是动手做了,毕竟实干才能兴邦。下面是我当时规划的落地路径。
|
||||
|
||||
<li>
|
||||
最终的交付方式为极客时间专栏,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我可以把极客时间的教育经验灌到这个事情中来;二是专栏的形式也可以方便用户使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并且我还能不断往里面叠加新的内容。
|
||||
</li>
|
||||
<li>
|
||||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一起做这事,他们类似极客时间作者的角色,我类似极客时间编辑的角色。
|
||||
</li>
|
||||
<li>
|
||||
每个模块都有第一作者,但是可以有很多个第二作者。第一作者负责采访、收集“智慧”、整理以及最后的成文。
|
||||
</li>
|
||||
<li>
|
||||
参与的同学必须保证自己愿意花时间把这事做精,同时也确保自己可以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
||||
</li>
|
||||
|
||||
说完了专栏的生产过程,接下来我再来和你聊聊技术敏感度。很多新编辑都会问我,“怎么才能具备技术敏感度”这样的问题,从他们迷茫和焦急的眼神中我大概理解他们其实是想要一个可以“一招制敌”的秘籍,但我的回答也简单直接,“我也还在持续提高中,没什么捷径,你可以试试Kevin说的300计划。啥是300计划呢?简言之就是要和100个专家交朋友,要撰写100篇文章,要在InfoQ网站上留下100个评论”。
|
||||
|
||||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这世界上从来没有我们小时候在武侠剧里看到的那种可以一劳永逸的绝招,所有的成就都需要花笨功夫“积累”。特别是编辑岗位其实类似“工匠”,**我们需要有工匠的那种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更需要偏执地相信“从量变到质变”这样的基本规律。
|
||||
|
||||
而在具体量变的过程中,我再给你分享一条方法论和一个思维方式。
|
||||
|
||||
<li>
|
||||
**方法论:先有深度才有广度**。这是我在“左耳听风”专栏中学习到的,现在我们关注的技术琳琅满目,如果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那肯定会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感觉。我建议你先选择一个领域,比如移动、运维、前端或者大数据,然后就在这个领域里深耕。遇到不懂的技术,就查资料或者找专家聊,确保自己理解。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自己恍如神助一样就能把这些技术点串起来,瞬时间就能对相关领域有了全局的理解。但这里一定要注意不要陷入到具体的技术细节里,你只要能够从宏观角度理解这门技术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了。
|
||||
</li>
|
||||
<li>
|
||||
**思维方式:在逆境中打磨自己**。这是我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里学习到的,在实施300计划的过程中,你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怀疑自己。在这里,我想和你说,我和你一样,刚入职InfoQ的时候,我写一篇800字的新闻至少需要8个小时,但是其他同事1个小时就能搞定。那会儿我极度自卑,都有过放弃的想法。虽然现在想起来往事都风轻云淡了,但这些经历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其实就是看他在逆境中怎么思考问题。你找了借口,选择了放弃,那你就会一直原地踏步。你选择了死磕,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这两种选择给人的成就感完全是指数级的差别,你走向了哪个极端,完全取决于面对困难时你思考问题的角度。
|
||||
</li>
|
||||
|
||||
最后,我想请你记住,作为一名工匠,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空谈”,是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一起把内容交付这件事做好,为自己交付有意思的事情,为用户交付高品质的内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49/6da17e5854e2b0b6a9d6f456b60eef49.jpg" alt="">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