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09 18:38:56 +00:00
parent 8bafaef34d
commit bf99793fd0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1017944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55 @@
<audio id="audio" title="08 | 如何轻松制定OKR方法原来如此简单"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a/ee/6ad3ce49ba1063979b571ce45c12bcee.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今天我想和你一起来聊聊制定 OKR 的实操技巧。
很多朋友经常在微信上问我一些关于 OKR 的问题,例如:我的团队伙伴们不知道如何定义自己的 OKR制定得不好怎么破为何每次制定 OKR 的过程都如此漫长能否变得更高效OKR 所制定的内容写得是否正确有衡量标准吗OKR 到底怎么写?
你是否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呢?在此,我想和你分享一下自己在这几年实战中所总结出的一些 OKR 制定技巧,以及我们所制定的 O 对不对的衡量标准,而这些技巧和判断方法也许能帮助你更好地落地 OKR。
## 你制定的O对不对
在制定OKR 时,如果 O 写得不对KR 写得再好也没用KR 的目的是为了支撑 OO 才是 OKR 的核心所以我们需要先来深入理解下O 到底是什么。
实质上,**O 是 OKR 中“What”的层面它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至此,我想有关 OKR 中的 O 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你或许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那现在你来想一想OKR如何制定才会让人有执行的动力呢换句话说也就是你如何做才能最大化地达到 O 的执行效果这取决于O 是否能做到激励并鼓舞人心。
举个例子,如果你将 O 制定为“打造工程师文化”,可能就无法起到鼓舞他人的作用,此时你不妨将其改为“打造能让每个人都喜爱的工程师文化”,修改后,效果也显而易见,看上去会让大家更愿意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付出更多努力。
此外我想告诉你的是O 并非遥不可及它必须在短期可实现。来细致说说我的理由O 并不像企业的终极目标那样,需要不断通过长期努力才可能被实现。
举个例子,如果你将 O 制定为“通过大数据赋能中小型企业”,这样的 O 听上去非常激励人心,但现实情况是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上升到企业层面来讲,它更像是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
如果你将其改为“为赋能中小型企业而建设大数据平台”,看看会有什么效果呢?这样一来,对 O 的理解上,让人感觉可能更容易在短期内实现,同时也不失激励人心的特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如果 O 仅仅有“能激励人心”和“短期可实现”这两点特性以外,我认为还不能完全说明它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O。我的想法是如果 OKR 在企业中使用,那么 O 最核心的特性就一定在于它对组织、团队、个人所能提供的价值上:
- 对于组织目标而言当一位CEO制定组织目标时他需要结合企业战略规划来制定 OKR他所制定的 O 就必须具备商业价值。
- 如果你是团队负责人,那么你一定要考虑:怎样的 O 能帮助你的团队产生价值。
综上所述,在制定 O 时,你需要注意以下三条核心原则:
1. **O 要有实际价值,你要深度思考。**
1. **O 要能激励人心,你要善于表达。**
1. **O 要短期可实现,你要脚踏实地。**
所以,在制定 OKR 过程中,建议你多向自己提问,看看每个 O 是否都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以此来判断和验证你制定的 O 到底对不对,又是否需要针对性做调整和改进等。
另外,关于 O ,这里我想跟你分享三条注意事项:
1. **O 尽可能要以动词形式开头。**例如:打造……、建设……、实现……。
1. **O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一定不要写一些自认为“高大上”的词汇,除非大家理解上都可以达成一致。
1. **O 最好能附上一句目标描述。**建议为 O 增加一句话描述,就“为何我要写这个目标?”这一问题,来向大家讲解。
现在,我想通过一个示例,来进一步展示 O 的核心原则和注意事项:
>
<p>2019 年 Q1 团队目标<br><br>
O1打造能让每个人都喜爱的工程师文化<br><br>
描述:希望能提升工程师团队的凝聚力,让每个人在团队中都能得到成长,并为加入我们的团队而感到骄傲,因此,我希望大家能一起打造让我们团队每个人都喜爱的文化。</p>
假如你作为团队一员,当你看到领导写下以上目标,你会怎样思考?
我想,也许你会有这样的思考:“我到底喜欢怎样的团队文化呢?”,或者“我能为这样的团队文化做点什么呢?”。此时你的内在动机就会起反应,内驱力由内而外散发。你要做的是对齐以上团队目标,从而写下你自己的个人目标:
>
<p>2019 年 Q1 个人目标<br><br>
O1实现一套可用于生产环境的自动化部署框架向上对齐“团队目标-O1”<br><br>
描述:让不断重复的人工部署操作自动化,提高工程效率,将模式性的工作交给机器去做,让人去做更有智慧性的工作,力求打造出“自动化”工程师文化。</p>
讲到这里,我想你可能已经深入理解了 OKR 的“What”的层面即O 的制定方法。接下来我想和你聊聊关于制定KR 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我们所制定的 KR 好不好的判断标准。
## 你制定的KR好不好
实质上,**KR 是针对OKR 中“How”的层面它解决了具体“怎么做”的问题。**
其实很容易就能体会到O 是定性的KR 是定量的。因此在制定正确的 KR 时,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原则,判断点的关键在于:就看 KR 中是否有“数字”,是否具备“用数据说话”这一特性。
当然,数字既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针对具体情况,你可以这样来观察:
- 它可能是一个**具体数字**,这有点像 KPI 中的指标,例如:“确保生产环境中 P0 级别的 Bug 数为 0”。
- 它也可能是一个**数字范围**,就像“从多少到多少”那样,例如:“让单元测试覆盖率从 0 上升到 50%”。
- 甚至它可能看上去像一个**“里程碑”事件**,也可理解为数字上是从 0 到 1结果上是从无到有例如“5 月底之前上线产品 2.0 版本”。
不过KR 仅仅具备“用数据说话”特性还不够你还需要让KR 中包括的“数字”变得更有挑战性,这也是 OKR 工作法所推崇的精神。而 OKR 是需要个人来自主制定的,它是挑战我们所制定的目标最终能否达成的工具。
如果你将 KR 制定得“不够有挑战性”,又或者“挑战性太高”,那这两种极端都是你需要注意的陷阱,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
那么,两种极端情况下所制定的 KR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 KR 不够有挑战,会丧失 OKR 的原动力;
- KR 挑战性极高,会挫伤我们的自信心,造成挫败感。
那么 KR 的制定能否做到恰到好处地有挑战性呢?然而,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恰到好处制定 KR 这件事本身就有一定挑战性。我的建议是,制定 KR 的挑战,你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后面再不断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制定的 KR 能“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呢?此时,我想给你介绍关于 OKR 的一个重要工具——信心指数,它用于呈现自己对每项 KR 的信心程度,一般可通过分数形式表示。
比如0/10 表示没有信心5/10 表示有五分信心10/10 表示有十分信心。在制定 KR 时,建议按照 5/10 的信心指数来制定,即“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状态。
以上提到的“用数据说话”和“具备挑战性”这两点制定KR 的核心原则,至关重要,但它们的重要性不及我接下来要告诉你的最后一条 KR 核心原则,即“对目标支撑”。
也就是说,当你每制定出一条 KR 时,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条 KR 能支撑它的 O 吗?”,又或者“假如这条 KR 实现了,能真正反映出它所对应 O 的完成率吗?”,如果这个问题的回答为“是”,那么你就值得将这条 KR 写下来。
综上所述关于制定KR你需要遵循的三条核心原则我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列出来
1. **KR要支撑目标需要与 O 直接关联。**
1. **KR 用数据说话,需要通过数据去度量。**
1. **KR 具备挑战性,难易度设置需要恰到好处。**
还是接着上面的示例来讲,我们再来延展讲解下 OKR 的制定方法。当部门负责人制定了团队目标的 O 后,接下来他需要为每一个 O 制定相关的 KR例如
>
<p>2019 年 Q1 团队目标<br><br>
O1打造能让每个人都喜爱的工程师文化<br>
KR1发布 1 份经团队认可的《工程师文化宣言》<br>
KR2完成 3 种不同形式的工程师活动并全部复盘<br><br>
O2……</p>
现在,请你试着判断一下,以上示例中制定的 KR 是否合理是否都能满足以上我所讲的那三条制定KR 的核心原则呢?
同样地,除了 KR 制定的三条核心原则以外,我也想告诉你关于 KR 的三点注意事项:
1. **KR 需要通过努力才可能完成。**可能是实现难度较大,或者是它的时间成本较大。
1. **KR 不是日常工作或行动计划。**实际上KR 是完成一系列任务后才能得到的结果。
1. **KR 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实操性。**当写完一条 KR 后试着经常问自己“这条KR应该如何去实操呢”。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d/87/ed0b0aabed6d1ca3a42fb8eb07310787.png" alt="">
至此,制定 OKR 的核心技巧和判断标准就讲解完了。我想在本文最后回答一个经常被人问到的问题:制定 OKR 过程十分漫长,需要反复沟通和评审,有什么方法或技巧可以提升制定 OKR 过程中的效率呢?
## 如何才能更高效地制定 OKR
首先我想说的是,制定 OKR 过程一定要有沟通和评审,这两步缺一不可。由于 OKR 需要做到目标对齐,包括向上对齐和水平对齐,因此必须让下级充分理解上级的目标,此外同级也要理解彼此的目标。为了充分理解对方的目标,必要的沟通是少不了的。除了沟通以外,评审则相当于一个检验系统,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如果你将制定 OKR 当成一个项目的话,你不妨给团队制定一个项目计划,每天都有相关待办任务,这样能更加有节奏地进行 OKR 沟通和评审。例如:
1. 第一天,结合组织目标制定团队目标,并与自己的上级和平级分别进行沟通,确保目标对齐;
1. 第二天,向团队伙伴们宣讲已制定的团队目标,经充分沟通后,确保理解一致;
1. 第三天至第五天,伙伴们结合团队目标,制定个人目标,在“一对一”沟通中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确定个人目标。
可见,在团队和个人层级上制定 OKR一般可在一周内完成。因此要让这个过程中的效率提升的方法是**将制定 OKR 这件事情,作为你需要负责的一个项目,并让大家知晓这个项目的具体实操过程。**
## 总结
由于 OKR 中的 O 与 KR 紧密相连一旦O 写得不对,将直接影响它的 KR 制定一旦KR 写得不好,将直接影响 OKR 制定的最终效果。因此今天我将OKR中的O 和 KR 分别进行了剖析,它们都包含各自的“核心原则”、“注意事项”,以及“衡量标准”,这是你在制定 OKR 时需要正确掌握的方法。
此外如果你现在初步实操了OKR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大量的沟通和评审环节从而降低了OKR 制定的效率,我建议你将这一整个过程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你充当“项目经理”一职,你需要做的是循序渐进推进项目,整体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升。
最后,我想用三句话来总结今天这一讲中的核心内容:
1. **O 要能聚焦。既要明确方向,又要激励人心。**
1. **KR 要有意义。既要能够度量,又要能够支撑目标。**
1. **OKR 制定过程,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项目,并从项目管理中追求效率的提升。**
我认为好的思想是往往由“What”和“How”构成这可以对应到管理上的“道”和“术”这里的“道”就是指管理中的理念、思想和哲学“术”就是指管理中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将这一思想最终复用到 OKR 上,你可以这样理解:**O即“What”它是“道”让我们知道“问题究竟是什么”KR则是“How”它是“术”让我们知道“怎样去解决问题”。**实质上OKR 就是一种管理思想,我们都要不断去理解其精髓,并一步步运用它。
## 思考时间
你在制定 OKR 过程中,还遇到过哪些问题呢?欢迎给我留言,一同探讨。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View File

@@ -0,0 +1,107 @@
<audio id="audio" title="09 | 推动团队高效执行OKR你知道这些技巧吗"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f7/37/f7b8d720ffbc95bd1bd4cee31bdd5d37.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在上一讲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制定 OKR 的技巧,那么当你完成 OKR 制定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进入 OKR 的执行过程。
在逐步推动其执行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比如,由于 OKR 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刷新和同步,因此导致进入 OKR 评估环节时就会出现评分过低的尴尬情况。
接下来,我来讲讲所谓的“刷新”,它是指 OKR 不是恒久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它所能更新之处包括O 和 KR 的内容、KR 的进度、KR 的信心指数等;而所谓的“同步”,则意味着当你对 OKR 做出刷新时,需要及时将信息通知相关的伙伴。
其实,推动 OKR 执行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这一讲中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你逐一分解如何推动 OKR 高效执行的操作步骤。
为何 OKR 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我们今天先从这里开始讨论。
## 为何 OKR 制定容易,执行难?
OKR 制定过程在时间周期上一般不会太长,比如,组织目标一般每年制定一次,团队和个人目标一般都是每季度制定一次,不论是哪个层级的目标,制定过程都能在一周左右完成。
但后续的执行过程往往比较漫长,比如,组织目标的执行周期一般为一年,团队和个人目标的执行周期一般为一个季度。而每一段漫长的时间里,都非常考验大家对 OKR 的理解程度,我们刚开始使用 OKR 时,就遇到了执行困难的问题。
记得我们第一次正式在团队中使用 OKR时曾经花了一周的时间将团队和个人的目标分别制定完毕后将 OKR 内容逐一提交到公司内部文档库中。
可是,过了一周时间,却也没看到有人再打开过文档,更没看到有人做过任何更新。原以为团队成员工作太忙,在追踪 OKR 这件事情上没怎么投入时间。但是,半个月过后、一个月过后、两个月过后,只看到有少数人在做更新。
直到一个季度结束后,进入 OKR 评审阶段,才发现有些同事先前制定的 OKR 中有些 KR 竟然得了 0 分!
由于 OKR “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因此我们就应该将OKR 评分的“成绩”向团队公开。而对于一些评分不高的同事,我能感觉到他们情绪上是明显有些低落的,随后在复盘本季度 OKR 执行情况时,就有评分不高的同事提出疑问。
其中有位评分较低的工程师就提出“我当初在制定个人目标时信心满满地写下了3 个目标,但发现自己这个季度,工作压力太大,其中有 2 个目标完全没实现,所以评分非常不理想,这类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还有位开发经理也说道:“我的个人目标是向产品经理对齐的,因为我是对他的工作提供支持,但我发现他的目标不知何时竟然修改了,但我的目标是始终没变的,评分时显得非常尴尬。他人修改目标后,是否应该及时通知我呢?”
接着也有其他几位同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和 OKR 刷新和同步有关。我作为在团队中 OKR 的“首席布道师”,遇到此类问题时,我绝不能回避,此时必须体现自己的技术领导力,现场就要给出有效的方案,必须快速做出决策,并与团队达成共识。
## 如何最大化发挥你的领导力?
当我面对团队的不满甚至吐槽时作为一名领导者我必须立即思考快速做出决策。我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OKR 是我们团队所认同的工作法,只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用它后,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它的使用方法。针对大家提到的这些问题,我先给出几条解决方案,大家讨论一下看是否可行。”以下是当时我给团队提出的具体方案:
1. 建议我们做到“每天更新、每周回顾、每月优化、每季复盘”。具体来说就是,每天更新自己的 OKR 完成进度,每周对自己的 OKR 做一次回顾,每月对自己的 OKR 做一次优化,每季对团队和个人的 OKR 分别做一次复盘,逐渐养成习惯。
1. 建议在周会上每个人向团队同步一次自己的 OKR 执行进度,让彼此之间能看到各自的 OKR 在往前进行,每个人充分享受成长和贡献所带来的快乐。
1. 建议每月我们开一次 OKR 交流会,在会上允许对自己的 OKR 内容进行更新,若其他人的 OKR 可能受影响时,我们就在这次会上进行探讨。
至此大家的想法达成一致接受了我的方案。接下来我们在下个季度中一直严格按照以上方案来执行最终我在文档库中看到了大家对OKR 的更新频率,确实得到了提升。
在第二个季度的 OKR 复盘会上,关于 OKR 刷新和同步的问题已不明显,也没再看到有评分极低的情况。不论如何,我们每个季度都要复盘一次,经过几个季度后,大家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少,对 OKR 工作法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复盘经过一年左右的OKR 实践,我们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 OKR 执行方法,那么就如何推动团队高效执行的问题,这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
## 如何推动团队高效执行OKR
通过在团队中执行 OKR一段时间后对于团队与个人 OKR 而言,我们也都沉淀出自己的一些心得,我将其整理并归纳为了以下三点:
1. OKR 需要设一个固定的执行周期,我们可以将此周期定为 3 个月。
1. 将 OKR 制定完毕后,必须定期对它的内容、进度、信心指数进行更新和同步,这样才能最大化避免 OKR 更新不及时,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1. 只有将 OKR 与自己的日常工作任务关联起来,并通过任务去驱动 OKR 完成,才能提高执行效率,达到高效。
为了便于你更好地理解,就以上三点我所归纳出的结论,下面我将对其进行详细说明,供你在推动团队执行 OKR 时能够有所参考。
先来说第一点,**OKR执行周期为何要固定下来**其实,这一问题涉及到我们日常习惯的养成,我觉得工作推进上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节奏。作为领导者,想要在团队中执行 OKR一定非常希望 OKR 工作法可以成为团队里的工作习惯,那么就必须将此执行周期进行固定。
那么,比较行之有效的实操方法是:将一些 OKR 例会安排到团队日历中加以备忘,让大家都能看到这个事件,也可以请一位团队伙伴来单独组织一些相关会议,比如,每个月的 OKR 交流会,以及每个季度的 OKR 复盘会。
另外,周期为何要 3 个月呢?因为时间太短的话,对于有挑战的目标而言往往无法得以实现,如果时间太长,往往会将更多的目标塞入 OKR 中,而这两个极端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最合理的周期就是 3 个月,当然,也可以对应一个自然季度。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团队和个人目标而言,以季度为周期;对于组织目标而言,执行周期是一年。但这些都只是建议,你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不妨先接受这样的建议,并在实操过程中逐步优化。
再来讲讲第二点,这一点我要强调的是 **OKR 更新也需要有固定周期,而且更新完毕后还需要做及时同步**,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陷入后面所存在的一系列“坑”,比如,他人目标发生变化,导致自己的目标评分过低。
如果你无法做到每天更新,那么至少要做到每周更新,你可以不修改任何内容、进度、信心指数,但一定要做一次查看和思考。
另外,每次更新时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是否 O 的内容需要调整?是否每个 O 所包含 KR 的内容需要调整?是否有些 KR 产生了新的完成进度?是否有些 KR 的信心指数有所下降或提升?
我的建议是O 最好不要调整,对于 KR 允许每月更新一次,但需要在 OKR 交流会上跟大家同步更新。
不过,如果你刷新了自己的 OKR此时你一定要向团队公开说明你的变更。尤其需要注意目标对齐不排除有些人会基于你的目标来制定他自己的目标你若不及时同步他可能就会踩坑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最后,第三点我要说的是 **OKR 这套工作法要与现有的工作流打通**,比如,团队每周开周会时,大家会轮流向伙伴们介绍自己本周做了什么、下周要做什么、遇到过什么问题。
此时,除了向大家介绍以上三方面内容以外,只需增加第四方面内容,即本周哪些工作让你的 OKR 进度有所推进,具体推进了多少,以及影响了你的哪个 KR 和哪个对应的 O。
只需增加这一个动作,你就能将 OKR 工作法无缝地整合到你的团队工作流中,还能非常容易地将你的任务与 OKR 建立关联。这里面的**核心秘诀在于:将任务与 OKR 之间看成是一个“二级驱动”关系,即任务驱动 KR 的完成进而促使KR 驱动 O 的达成。**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6/d6/1612f6c74e5f6786707fa330ec0e6dd6.png" alt="">
我的经验是,当任务与 KR 发生强关联时,可有效驱动 OKR 的执行,换句话说,你需要将日常工作任务与你的 KR 建立联系,这样才能让你的工作变得更加聚焦,也更有价值。
补充说明一下,以上我提到的“任务”,泛指“待办任务”或“行动计划”,在一些 OKR 英文资料中通常会用 Task、Action、Plan、Initiative 等词汇来表达。
据我所了解,业界有些团队都是由于无法推动 OKR 执行,进而导致大家对 OKR 失去信心,最终选择放弃使用 OKR 的。
就以上三点关于OKR 的使用技巧,都是我曾经所亲身经历而积累下来的 OKR 实践心得,希望对你在团队中推动 OKR 执行,能够有所帮助。
## 总结
今天我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OKR 制定容易执行难踩坑在所难免需要及时复盘。OKR 缺乏内容刷新或信息同步,将带来落地及执行中难以想象的问题。执行 OKR 一定要和日常工作相结合,否则容易被忽略,甚至放弃使用。
除此以外,我们应该在执行 OKR 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领导力。以下三点总结与你分享:
1. **执行力有多强取决于领导力有多强,而领导力需要在立即作出决策时发挥作用。**
1. **无论使用多么先进的工作法,缺乏有效的过程跟踪,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1. **在团队中引入新的工具,一定要和原有工作流相结合,新工具才能顺利落地。**
OKR 执行虽难,但是掌握并领会了它的精髓,就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 思考时间
实施 OKR 贵在执行,你在执行 OKR 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欢迎在下方留言。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View File

@@ -0,0 +1,128 @@
<audio id="audio" title="10 | OKR评估没你想象的那么难其实你可以这么做"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6/09/06ff8a204e11d1330160f667e62a1d09.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在上两讲中,我分别讲解了制定 OKR 的技巧和如何推动团队高效执行OKR今天我所讲的恰好承接上两讲的内容我们来聊聊 OKR 的评估问题。
当你看到评估、评价、评审、评分、Review 等这类词时,你的感受如何?比如,提到“绩效评估”,你一定会想到,这是领导在给你打分;再比如,提到“代码评审”,你一定也会想到,这是同事在你的代码中找出了不符合规范的代码。
此外,但凡需要给他人评分时,评分标准都会显得“见仁见智”,你会感到做这件事情非常棘手。不论是领导给你做 Review还是你给团队做 Review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有点不习惯。
对于 OKR 评估也是如此,既然是评估,我们就会自然地想到这是他人对自己进行评价。
曾经我也对评估的理解上产生过误区,我今天想分享一个我们曾经在 OKR 评估过程中犯过的一些错误,以及我们是如何走出误区的,最终又是如何重新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 OKR 评估最佳实践的。
## 给 OKR 评估结果做奖赏,是否可行?
当我们团队第一次花了整个季度执行 OKR时临近结束我们需对本季度的 OKR 进行评估。为了让评估更加具有全面性,我使用了一套科学的评估机制,是分别从个人、同事、主管三方面推进的,具体实操步骤如下:
- 第一步,每个人对自己的 OKR 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这指的是针对每项 KR 进行评分,最终的平均分即为 OKR 最终评分。
- 第二步,分别由两位同事对自己的 OKR 进行评分一位是自己的团队伙伴另一位是其他团队伙伴两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给自己对OKR 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 第三步,由上级主管对自己的 OKR 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除了以上评分步骤以外我还给出了一种OKR 评分算法:
OKR 评分 = 自我评分 x 20% + 同事评分 x 30% + 主管评分 x 50%
通过实践结果证明,以上评分步骤和评分算法比较合理,也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同,为了让大家更加重视这次 OKR 评估,我们花了一周时间来做这件重要的事情。在此之前,我还亲手为团队伙伴们制作了 OKR 评估电子表格,方便大家在统一的模板中进行操作。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d/55/edf2eca62ac556e5fe7a3853a1160b55.png" alt="">
当我拿到最终评分表上所显示的结果时,看到了团队伙伴们各自的 OKR 评分,随后,我将大家的评分做了一个排名,还对排名以百分比形式做了一个归纳整理,并划分为 A、B、C 三类。具体分布规则如下:
- A 类排名靠前20% 的人。
- B 类:排名中部 70% 的人。
- C 类排名靠后10% 的人。
此外,为了让第一次 OKR 评估更有仪式感,我想到了一个好玩的创意活动:颁奖。
不久,我向公司申请了一笔奖金,对所有被划分到 A 类的同事予以奖励,并请他们上台发表获奖感言,当时的场面非常热闹,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第一次 OKR 评估圆满结束本想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颁奖典礼正代表着我们团队在OKR 评估上的最佳实践。但是,万万没想到的事情竟然发生了,有人对评估结果不满意。
## 有人对评估结果不满,怎么办?
第一季度 OKR 评估刚刚结束,团队里有位伙伴就私下来找我,提出了自己对上季度 OKR 评估结果不满的问题。
### 下属反馈
他说道:“我有一个困惑,我仔细看过那些获奖者的 OKR 内容,发现他们所制定的目标本身几乎没什么挑战,所以自我评估分数都非常高。另外,他们的人缘关系也很好,同事和主管对他们的评分也不会太低,这样一来,他们的最终得分肯定也非常高。然而,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过高要求的人,并在我自己的 OKR 中设置了巨大的挑战,评分结果肯定不及他们,那么,我今后是否也应该将 OKR 的挑战难度设置得稍微低一些呢?”
听完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疑问,我当时竟然无法及时给出答复。冷静三秒后,我对他说:“哦,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非常感谢你对团队提出的宝贵意见!”
### 自我反思
下班回家后,我对这次 OKR 评估过程进行了深刻反思:
- 这样的评分方式合理吗?
- 对大家都公平吗?
- 最佳的 OKR 评估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然而,我当时并没有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我们进入第二季度 OKR 制定阶段,当我看到团队伙伴们制定好的 OKR 时,但我一眼就看出了几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比如,以前一个季度有三个 O现在基本上只有一个 O 了;再比如,以前的 KR 都是有一定挑战性的,现在的 KR 几乎都是力所能及的。看到这样的现象,让我想起当时那位来找我沟通的同事说的话,我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他那时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可我现在似乎比他更加困惑了。
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 解决思路
我当时想到了几点:
1. OKR 评估结束后,可以有表彰活动,但不应该用金钱方式作为激励手段,否则 OKR 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大家会为了拿到最终的奖金,从而去调整并降低自己的 OKR 挑战难度。
1. OKR 的评分过程并不需要像我之前操作得这么复杂,既对评估步骤做细分,又对评分算法做定义,实际上自评就足够了。
1. 由于他人几乎不太清楚自己 OKR 的制定原因和完成情况,因此基本上都是跟随着自评分数去打分,所谓的“感情分”由此而生。
因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对 OKR 评估过程中的评估规则进行改良,希望能够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 OKR 评估最佳实践方法。
## 什么是 OKR 评估的最佳实践?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关于 OKR 评估的“最佳实践”,以下所讲的相关内容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参考,只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 标准简化
首先,我对 OKR 评分标准做出了一些简化。对于 KR 而言,曾经的评分范围是从 0 到 1.0,大家一般对基本达成的 KR评价为 0.7 分左右,有些比较自信的人可能会给自己高于 0.7 的分数,反之,有些不太自信的人往往给自己低于 0.7 的分数。既然每个人心中的评分标准都不太一样,那么现在我就将这一标准固定下来,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 **1.0 分**:不可能做到,但实际做到了。
- **0.7 分**:希望能做到,实际也做到了。
- **0.3 分**:肯定能做到,实际也做到了。
- **0 分**:肯定能做到,但实际没做到。
举个例子吧,以你自己的经历来看,一个月最多只能精读 1 本书,而你希望一个月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因此你可以制定这样的 OKR
>
<p>O充分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br>
KR一个月看 5 本书</p>
可见,这个 KR 对于你目前而言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你实际上做到了,在 OKR 评估时,你就可以对该 KR 评 1.0 分,因为这件事儿对于你的挑战简直是超乎想象的,结果你却奇迹般地做到了。
此外,还有另外两种假设情况:
- 如果你将 KR 写为“一个月看 1 本书”,这是你肯定能做到的事情,加入你实际上却没做到的,那么就只能评 0 分;如果做到了,就只能评 0.3 分,因为这是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你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挑战,那么评分也不可能很高。
- 如果你认为应该去挑战一下自己,但又不希望最终的结果离期望相差太远,那么你可以将 KR 写为“一个月看 3 本书”;如果你做到了,那么你也只能得 0.7 分,因为挑战还不够大,你的得分也不会很高。
因此,为了让自己挑战“不可能”,从而得到高于 0.7 的分数你不妨在设置KR 时按照 1.0 的评分标准去要求自己。
以上是我们关于 OKR 评分标准的重新定义,**没有太多的分值选项设置,只有 0、0.3、0.7、1.0 四种分值选项,**你只需给自己一定挑战,最后根据客观事实做出评估即可。
### 流程简化
除了在评分标准上做了简化以外,我也对评分流程进行了简化。曾经的评分流程是:自我评分 -同事评分 -主管评分,由于考虑到同事们可能会打“感情分”的情况,因此我直接将此流程简化为一个步骤了,即自我评分。目的是想让大家为自己的目标去负责,也就是说,**自己的承诺由自己去兑现OKR 评分完全由自己来决定。**
所以,我也将 OKR 排名和奖励方式全部摒弃了,这些有悖于 OKR 的初衷,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要求各不相同,**目标不是拿出来做比较的,更不能由此而判断甚至断定“谁做得好与不好”。**
最后,我重新对 OKR 评估规则做了优化,团队也重新回到了 OKR 落地执行的正轨上,从此评分不再繁琐,也不再令人产生不满,更多的是尊重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想法。让大家意识到你期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那么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挑战,你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进而激发其内驱力等。
综上所述,**最好的 OKR 评估方式就是自评而OKR 评估也是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
## 总结
今天我分享了自己曾经在 OKR 评估阶段犯的一些错,希望你后续评估过程中能够回避这些坑。不过,我觉得其实踩坑也是一种收获,只要及时复盘和针对性优化,就能更快速地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接下来,还是通过三句话来总结本文的核心观点:
1. **OKR 评估必须落实和体现在自我层面上,自己制定的 OKR 就需要由自己去评估。**
1. **让复杂过程简单化OKR 评分其实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1. **OKR 评估过程在本质上是对自我管理的一种体验,进而提升管理能力,这都需要从自我评估开始。**
我认为OKR 评估是给自己看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更不是拿来做比较的,我们应该为自己所制定的目标负责。
## 思考时间
如果评估结果不会影响你的个人利益,请问你会对自己的绩效考核结果做出客观评价吗?期待你真诚的留言。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View File

@@ -0,0 +1,133 @@
<audio id="audio" title="11 | 都说OKR赢在复盘为何大家都忽略了这个重要环节"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7/53/372e4b15f39225f2b7d08e2346a98153.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当你结束了 OKR 评估后是否需要立即制定新一轮OKR 呢?
据我了解,很多团队在结束了前一个 OKR 周期后,下一步可能都会直接进入下一个 OKR 周期,此时几乎不对当前 OKR 周期做任何复盘,可能他们认为 OKR 评估即复盘吧,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OKR 评估是对 OKR 执行情况的客观评价然而OKR 复盘却和 OKR 评估有着本质区别。工作中我们可能常常在各种会议上用“复盘”,或者高频率地听说有定期“复盘”这回事儿,那么,究竟什么是 OKR 复盘呢?我觉得有必要为你捋清思路,这样才能在用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 什么是 OKR 复盘?
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复盘”,复盘其实是一个围棋术语,指的是棋手双方在棋局对战结束后,针对每一步棋是如何走的,做一个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比如,为何你要走这一步?不走这一步,可以走哪一步?是否错过了一些杀招?如果再走一遍的话,你会怎么走?也就是说,我们在复盘中可对自己曾经的各类失误做反省,并且还能总结一些制胜的技巧和规律。可见,复盘是成为围棋高手的一种有效技巧。
我们也可将围棋中的复盘引入到 OKR 中。比如,在每个 OKR 周期结束后,团队伙伴们可以坐在一起,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复盘:
1. **审视目标**
1. **回顾过程**
1. **分析得失**
1. **总结规律**
以上便是我要与你分享的“OKR 复盘四步法”,那么它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 如何使用 OKR 复盘四步法?
我个人的实践经验是,**OKR 复盘一定要在会议上进行。**大家一定要面对面交流,会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 3 个小时,中间可以预留 10 分钟茶歇时间,你作为会议组织者和主持人,需要严格把控会议时间和节奏,最好能预先请一位同事做会议记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1. 审视目标
第一步称为“审视目标”,此时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为何当初你要制定这样的目标,而不是其他目标?你所制定的目标现在达成了吗?如果没达成,现实和预期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呢?**就这些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我的建议是,你可以请大家去公开表达,每个人限时 3 分钟,可以提前给大家 1 分钟时间思考。
### 2. 回顾过程
在大家每个人说完一遍后,我们便进入到了下一步骤,即“回顾过程”。此时,我们需要回答几个问题,比如,**整个目标执行过程是如何执行的?你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去执行?每个阶段中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这个步骤仍然需要每个人去讲述。
此时,你可以给大家 3 分钟时间提前思考,并在纸上写下自己即将要发言的核心内容。如果审视目标过程中的发言顺序是顺时针方向,那么回顾过程过程中可以逆时针方向发言,每个人可用 5 分钟时间去回顾自己目标的执行过程。
### 3. 分析得失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步“分析得失”,此时可以让大家自由发言。如果刚开始做 OKR 复盘,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你不妨亲自为大家做个示范,这样也能将气氛调动起来。比如,你可以告诉大家:**在这次 OKR 周期中,哪些方面你做得很好?为什么好?哪些方面你做得不够好?为什么不好?**
此时,仍然需要控制时间,我的建议是,要求每个人的发言不要超过 10 分钟,提前约定好发言时间,可防止“话痨”出现。
### 4. 总结规律
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此时你需要像一位教练一样,问你的队员们:**如果再次做同类事情,你会怎么去做?通过这次交流,对我们后续的工作有何指导?我们收获了哪些规律、原则、方法论?**而且,这一步还非常考验你的领导力,你需要鼓励大家做出总结和提炼要点,不能只是你自己在台上唱独角戏,你还需要时不时帮助大家做分类和聚合。
总之,这个步骤绝对是一项技术活,刚开始做可能效果不太好,但你会发现,每次都比上次要好很多。
记住!整个复盘过程,都是你在做话题引导,并不断把控会议节奏。当然,你完全可以请值得培养的伙伴来做会议主持人,从而也能帮助他快速提升领导力。
当了解了“OKR 复盘四步法”的具体使用方法后,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场景来实战演练一把。
## 如何组织 OKR 复盘会?
假如你是一名技术团队领导者,团队在你的带领下开始实施 OKR经过一个季度的 OKR 执行周期,团队经历了 OKR 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在你的预期之中完成。
那么现在你要做的是组织一次“OKR 复盘会”,并对本季度的 OKR 整个过程进行复盘,从而让团队对 OKR 的价值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为接下来的 OKR 执行提供有效帮助。
### 行动预热
在正式召开这次 OKR 复盘会的前三天,为了提高大家对会议的重视程度,你需要做一件事:给团队伙伴们发一封会议邀请邮件,内容如下: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好!
三个月前,我们决定正式在团队中落地 OKR在这三个月里我们一起经历了 OKR 的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我们已经顺利地走完了整个 OKR 周期,在此感谢各位伙伴们的努力,以及对我工作的支持。
为了让我们能对 OKR 的价值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提议本周五下午六点开一次“OKR 复盘会”,我们一起在会议上探讨这次 OKR 在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此外,为了提高本次会议的沟通效率,建议大家提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li>
**审视目标**:为何当初你要制定这样的目标,而不是其他目标?你所制定的目标现在达成了吗?如果没达成,现实和预期之间的差距之处在哪里呢?
</li>
<li>
**回顾过程**:就整个目标的执行过程而言,你是如何执行的?你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去执行?每个阶段中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li>
<li>
**分析得失**在这次实施OKR 周期中,哪些方面你做得很好?为什么好?哪些方面你做得不好?为什么不好?
</li>
<li>
**总结规律**:如果再次做同类事情,你会怎么去做?通过这次交流,对我们开展后续的工作有何指导?我们收获了哪些规律、原则、方法论?
</li>
至此,我想说的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将 OKR 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最后,感谢大家对 OKR 的一致认同,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实现我们心中的目标。
当你将邮件发送出去后,接下来就只是等待会议的到来,是这样做吗?我认为不是。我觉得你现在需要做的是:**自己出题,自己答题。**也就是说,在 OKR 评审会开始之前,你需要根据你自己的 OKR 执行情况,提前对以上内容所提到的问题,逐一来做解答,目的是在会议上能给大家做一个好的示范和引导。
我认为,**作为一位领导者,你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让对方认同你,并愿意追随你。**能在团队中顺利推动 OKR 落地,包括成功召开 OKR 复盘会,这绝对是一种领导力的体现。
当你对 OKR 复盘会上所需交流的问题进行“自我复盘”后,会议如期而至,相当于是一次对 OKR 的“价值升级”。
### 场景模拟
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是我为你模拟的一个场景,你细心来体会一下。
在一个令人心情舒畅的周五下午,你和团队伙伴们第一次相聚在 OKR 复盘会上。你既充当OKR 布道师的角色,又同时是 OKR 会议的组织者和本次会议的主持人。可能起初大家还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去开这个会,因此在讨论具体话题之前,建议你可以先来破冰,其目的是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你不妨给大家讲一个段子,但话题最好与 OKR 相关。
比如,最近我也在给老婆和小孩分享 OKR 工作法我们共同制定了全年的“家庭OKR”老婆的目标是不想上班小孩的目标是不想写作业不知道大家对这个事儿怎么看呢我该如何去纠正他们对OKR 的理解呢?
再比如,我最近用 OKR 工作法,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减肥目标,我决定三个月瘦 30 斤,大家对我有信心吗?怎么没有听到鼓励的掌声?
总之,**需要用一种适合你自己的方式来为大家做一个愉快的开场,这样对后续交流正题非常有帮助,大家的参与感会更强,会议效果才会更好。**尤其是 OKR 复盘会,是需要大家集思广益的,并不是你一个人要给大家做演讲。
当你感觉气氛已经被调动起来时,此时就能直奔主题了。
### 直奔主题
你可以在会上这样说:“看来 OKR 的使用场景还是非常多的,我们利用这套工作法,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目标更加聚焦,还能让我们享受成长,我们今天要开的 OKR 复盘会,就非常有意义。”如此一来,就能轻松地将交流方向和具体沟通内容转移到正题上了。
一旦步入正题后按照我告诉你的“OKR 复盘四步法”,你就能轻松地完成本次 OKR 复盘会。
如果你对复盘流程还不太熟悉,不妨将此流程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几页幻灯片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起根据流程和问题进行交流即可。再次强调,你是会议的主持人,需要把控会议的时间和节奏,别忘了提前安排一位伙伴帮大家记录会议结论。
此外,**建议在 OKR 复盘会结束后,你自己也可以对该会议做一次复盘,**也就是说,**OKR 复盘会,也可以做复盘。**
综上所述OKR 赢在复盘掌握“OKR 复盘四步法”,能让复盘更富有成效。
## 总结
一个季度的 OKR 周期结束后,除了 OKR 评估以外,不要忘记 OKR 复盘。做复盘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才能体现复盘的真正价值。关于 OKR 复盘,今天我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1. **复盘能帮助你看清 OKR 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帮助团队深刻体会 OKR 所带来的价值。**
1. **复盘不是简单地回顾和总结,需要借助一套严谨且合理的方法论,才能让复盘变得更有意义。**
1. **如果 OKR缺少了复盘不仅会让你频繁踩坑还会让你失去一次锻炼和展示自己领导力的绝佳机会。**
我分享的“OKR 复盘四步法”,其实是一套通用的复盘工作法,可以适用于任何需要复盘的场景中,你都可通过这四个步骤进行复盘,请记住这个顺序:审视目标、回顾过程、分析得失、总结规律。
## 思考时间
你在进行复盘时都会运用哪些方法呢?步骤又是怎样的呢?期待你的留言。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View File

@@ -0,0 +1,133 @@
<audio id="audio" title="12 | 落地OKR效果不理想可能是你身边缺少一位“教练”"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9/96/09a953907fcc8df673509d8a3572d996.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何每个运动员都需要有教练?为何你去驾校学车也有教练,你去健身房也会考虑请教练?我认为,关于“为何需要教练?”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只有一个:因为你想通过正确且有经验的方法,快速学会自己想学的技能。
同样地学习使用OKR 这一管理工具,你是否也需要教练呢?我们就先从这个问题开始聊起吧。
## 为何需要 OKR 教练?
教练自身具备丰富的经验,他会帮助你少走弯路,但教练永远无法替你去完成目标。教练只会教你正确的方法,而要想达成目标还得靠你自己。
OKR 教练也是如此,他会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引导你去制定合理的 OKR在 OKR 执行过程中,他会协助你跟踪 OKR 的执行进度;在 OKR 评估阶段,他将教会你如何客观地反映事实;在 OKR 复盘时他会帮助你提升OKR 执行效果并给出自己的建议。总之OKR 教练伴始终伴随着你,贯穿于整个 OKR 周期。
如果你现在打算在团队内部落地 OKR要是请一位经验丰富的 OKR 教练,这将为你扫除诸多障碍。
接下来,我们具体讨论一下 OKR 教练在 OKR 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重要价值,让你更加清楚为何不能缺少这一角色的原因。
### 1. 借力
当你了解到 OKR 并希望在公司中落地推广时,你接下来需要做的是,给全员传递关于 OKR 的概念和用法。尤其是给你的老板做工作汇报时他可能会问你OKR 到底有何价值?具体解决了公司哪些问题?为何 OKR 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毕竟你不是 OKR 专家并没有太多的OKR 实践,老板一定会考虑实施 OKR 的风险因素,恐怕很难授权让你去落地 OKR。
那么,你本身既不是 OKR 专家,也无需成为 OKR 专家,你需要做的就是请一位 OKR 教练来到公司,并将这位 OKR 教练介绍给你的老板。通过 OKR 教练在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上的输出,让你的老板深刻明白 OKR 的真正价值。
**善于借力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也是领导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尤其在“向上管理”方面,**这一招非常好用,建议中高层管理者掌握这项技能。
可见OKR 教练本身就象征着一种权威,他能帮助你在公司快速启动 OKR 项目。
### 2. 排雷
我认为,**除了 OKR 教练具备权威性以外,他的出现也象征着公司打算落地 OKR 这件事儿,是绝对认真的。**你不妨建议老板,先请这位 OKR 教练给全体员工做一次 OKR 培训,让大家全面了解 OKR 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这样一来,不至于在一开始就让大家在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上产生分歧,或者在使用方法上发生争议。
比如,就 OKR 和 KPI 到底有何区别这一问题KPI 看结果,难道 OKR 就不看结果吗OKR 提倡“自底向上”,那为何要先制定组织目标,再制定个人目标呢?
不过你不必有所焦虑OKR 教练将逐一为我们揭秘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使大家能够认可和接受。
### 3. 检验
当 OKR 教练给大家做完 OKR 培训后,还需要检验员工们的学习成果,看看大家在 OKR 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上,是否还存在分歧或争议。
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掌握了 OKR 的相关知识,接下来你需要与 HR 部门合作,在公司层面做一场 OKR 启动大会。
在这会上,你可以请老板对 OKR 的价值和期望做出发言,也可以请 HR 负责人对 OKR 的使用流程做出官方介绍,当然别忘了将这位 OKR 教练隆重地介绍给全体员工,并将他未来的工作职责给大家做一番说明。
可见,**先统一思想,再号召群众,这是我们提升执行力的有效手段,**OKR 教练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4. 露面
此外OKR 教练无需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但几个关键的时刻务必请他到场:
- 当 OKR 制定完毕后,可以请 OKR 教练给出评审意见;
- 当 OKR 评估时,可以请 OKR 教练充当评委;
- 当 OKR 复盘时,可以请 OKR 教练来旁听和把关,提些意见和建议。
这也就是说OKR 教练在 OKR 正式启动后,基本上一个季度出现 2 次即可,加上 OKR 启动大会,以及 OKR 年度总结会,总地来说,**在一年中OKR 教练差不多需要与大家见 10 次面。**
可能你会问:难道 OKR 教练必须从公司外部聘请吗?这倒不一定,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 OKR 教练。
## OKR 教练来自何方?
### 1. 团队领导者
如果你是一名团队领导者,并希望成为一名 OKR 教练,比较容易做到的方式是,在你所领导的团队中成功落地 OKR并将这些 OKR 知识和技能不定期进行输出。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曾经在团队中持续跑完 4~6 个 OKR 周期,也就是需要 1~1.5 年的时间,才基本上了解到 OKR 的本质,从而沉淀出自己对 OKR 的一点心得,并且能将其上升到一定层面,给公司全员做分享。
不过,仅凭这一年半载的时间,几乎无法让我具备大量的实战经验,比如,在跨团队协同中如何使用 OKR在企业战略层面如何体现 OKR 的价值?只有亲自实践过,踩一些坑,才能深刻回答这些问题。
所以说,单纯依靠公司内部的 OKR 应用场景,是无法让自己具备丰富的 OKR 实战经验的。**想要成为一名 OKR 教练,必须多跟身边实践 OKR 的朋友们进行交流。**然而,不仅只是交流,你还需在不同层面上多加学习、总结、分享。
当然,团队领导者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可能无法将自己更多的时间投身到研究 OKR 中。
### 2. HRBP
另外,在团队中还有一类角色,也非常适合成为 OKR 教练,那就是 HRBP即 HR Business Partner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伙伴。HRBP 是企业派驻到各个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协助各业务部门管理者在员工发展、人才发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近几年HRBP 岗位逐渐被大家接受,该岗位要是做得好,能发挥极大价值;如果方法不当,也容易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既然 HRBP 是在关心员工发展,挖掘人才并培养其能力,那么 OKR 就是 HRBP 手中的利器。**HRBP 只需在团队中扮演 OKR 教练的角色,就能引导员工制定合理的个人目标,从而实现他们的个人成长诉求,也能快速识别并选拔出对团队做出贡献的人才。
### 3. 卓越者
不仅领导者或 HRBP 适合做 OKR 教练,我认为每个卓越的人都应该努力成为一名 OKR 教练。尤其是当你希望自己未来能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通过团队的自驱力去挑战艰巨的目标时,这种信念,将指引你成为一名 OKR 教练。
因此,**OKR 教练并非一定要去外部聘请我们自己通过努力也可成为一名“兼职”OKR 教练。**如果你励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 OKR 教练,那么接下来我要分享的内容,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 如何成为 OKR 教练?
### 1. 学会引导
首先OKR 教练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替对方做决定。**你所有的观点,对于他而言,都是建议。而你需要做的并非是替他做最终决定,而是帮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当你看到一位工程师的 O 定义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此时你可能认为该目标中“优秀”二字不够明确,怎样定义“优秀”一词?其实是见仁见智的。
那么,你需要做的不是告诉他:“你这个 O 制定得有问题,请做出调整。”而是向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你的 O 中出现的‘优秀’二字,似乎有些不太明确,何谓“优秀”?是否应该用一个大家一看就能明白的词?”
这样一来,你的提问,会引导对方产生思考,当他说出:“其实我认为有产品意识的工程师,才是优秀的工程师。”此时你应该给他及时鼓励:“太棒了!成为一名有产品意识的工程师,这个 O 制定得不错。”那么接下来,你要做的是引导他去继续思考:如何做到“有产品意识”?通过完成哪些 KR才能去实现这个 O
总之,决定都是对方自己做出的,你要做的是引导对方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才是教练要做的事情。
### 2. 保持学习
另外OKR 教练需注意的是:**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而要不断提升思考力。**既然你作为团队的 OKR 教练,那么你实际上就是在持续输出你的宝贵知识与经验,然而,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也会逐渐呈“贬值”趋势。
我认为,不妨在你已有的某些知识消退之前,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以保持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可以持续向团队供给。
比如,你现在指导团队落地 OKR如果你只是停留在 OKR 基本概念与使用方法上,我想很快你的知识就会被耗尽,你为团队所带来的价值也将会逐渐下降。
为了确保你有足够的“电量”,你需要进行持续深度学习 OKR 的外延知识,例如:如何将 OKR 与敏捷集成?如何将 OKR 与绩效整合?如何将 OKR 与激励挂钩?诸如此类,都是你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你作为 OKR 教练,必须走在团队所需知识的前沿。
### 3. 不做权威
最后,作为 OKR 教练,你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自己当成权威。**虽然你是 OKR 教练,表面上看,你比大家在 OKR 方面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入一些,但你一定不要真的把自己当成是 OKR 方面的权威人物,进而不去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只有大家真心当你是教练,你才是真正的教练,至于你有没有权威性,其实大家心中已有定数。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领导者也是这样,只有团队拿我们当领导,我们才是真正的领导,领导绝不是团队的权威,而是带领团队实现其价值的人。我认为,领导应该懂得去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不是领导的“一言堂”,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起团队成员的权威。
## 总结
今天我对于“OKR 教练”做了深入讲解,我首先讲到了 OKR 教练存在的价值,随后讲到成为 OKR 教练的几条路径,最后讲到 OKR 教练工作的注意事项。
其实,这些年我也在给一些企业做 OKR 教练,通过和企业之间所建立的联系,尤其是与老板和 HR 之间的沟通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了OKR 教练的最大价值,总地来说,在于以下三点:
1. **OKR 教练能够帮助团队找到 OKR 落地捷径,避免大家去走不必要的弯路。**
1. **OKR 教练通过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并激发大家思考,从而制定出合理的 OKR。**
1. **OKR 教练在团队落地 OKR 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 OKR 教练。**
因此我在本文中提出“OKR 教练”这个概念,希望能帮助企业更加顺利地落地 OKR并最大化发挥 OKR 的价值。此外,作为 OKR 教练,别忘了将 OKR 在团队中落地所产生的显著效果,在公司层面清晰地向全体成员呈现出来。
## 思考时间
你对教练、导师、顾问等角色是如何理解的?他们有何区别?欢迎通过留言告诉我。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View File

@@ -0,0 +1,208 @@
<audio id="audio" title="13 | OKR大咖说一个可供创业公司参考的OKR落地实践"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c/44/dc1cf6abf66c4b7a61cfe25ac929b144.mp3"></audio>
>
<p>From 黄勇:<br><br>
每家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和协作方式,每位领导者都有一套自己的实施心经。为了让你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目前国内外互联网公司(包括创业公司)的实施流程和落地标准等内容,更多元化地了解各位大咖对 OKR 的想法我和极客时间团队一起为你策划了“OKR 大咖说”栏目。在这个栏目中,我会邀请不同公司的大咖来从不同的角度为你分享他们的实施心经。<br><br>
今天邀请到的是杨璐老师她先后在零售、房产、互联网行业的公司任职在十多年从业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实践经验目前在大搜车担任研发中心的HRBP参与和推进研发团队OKR的实践落地工作。</p>
你好我是杨璐目前就职大搜车我经历了公司从700+人到目前近5000人团队规模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在大搜车担任研发中心的HRBP我和我的团队为近400人的研发团队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和服务。
今天有幸和你分享我和研发团队在实施OKR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与启发。
## 谈谈我对OKR与KPI的理解
我记得刚工作时在一家大型央企就职整个集团有几万名员工部门设置非常齐全那时接触到一个绩效管理工具KPI关键绩效指标。之后在我担任HR的成长历程中其所服务的几家公司不论大小也都在使用KPI这个绩效管理工具。
现在回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会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 员工基本不清楚公司的业务战略是什么,目标是自上而下分解的,员工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与公司业务战略应该如何关联;
- 目标是静态的,过程中基本不做调整;
- 员工为了确保达到绩效考核的结果,在制订月度/季度/年度目标时,基本都是按照能够完成工作内容和量化标准制订考核指标的,如无意外,通常都能够达成;
- 绩效考核结果以上级相对主观的评估为主,过程中呈现的是自上而下“认认真真走形式”的现象;
- 绩效考核很难起到正向激励的效果。
当然KPI长期以来被广泛采用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在工业时代经营环境相对稳定通过明确员工需要做什么并检查其产出是否符合要求和标准采用KPI作为绩效管理工具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积极提升组织绩效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和迭代对组织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如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第二曲线》](https://e.jd.com/30343567.html)中提到的“在过去的环境中一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年。但随着科技、环境变迁企业寿命已大幅度缩短到14年。”
因此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持续提升组织能力找到更适合当下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恰恰成为了许多管理者们都在不断思考、探索并付诸实践的事情而OKR正是符合当下要求的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
以我目前所服务的公司为例,业务处于高速发展期,过程中业务不断在试错和调整方向,工作节奏很快,因此在日常推进过程中,会产生目标不够聚焦、信息不同步、信息不对称、缺乏互通协作,造成效率不高和资源损耗的情况。
## OKR落地过程中HR的角色定位和作用
目前我们的研发团队在实践和落地OKR在此我想说一下相关的背景和原因供你在实践过程中参考。
一方面我们的研发团队在过去2年时间里从100+快速增长到几百人的规模。另一方面在公司层面业务需求应接不暇技术Leader整天忙于应对只顾着解决眼前问题却缺乏系统化的思考和规划。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跨部门、跨团队的协作,因为前期缺乏目标的一致性,大家关注点不一样,加之过程中缺乏信息同步,所以项目推进起来很慢,也很吃力。
公司业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在进行试错和调整,如何能够跟上公司业务发展的步伐,如何更好地承接和实现业务的需求,如何为业务输出技术能力价值,如何能够让快速增长的团队达成共识,并步调一致,这成为研发团队管理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情况在2018年应公司研发团队技术VP的要求我们和研发团队管理层一起在研发团队中尝试推行OKR目标与关键结果工作法期望通过这一在Google有最佳实践的目标管理工具来解决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所面临一些的问题旨在快速聚焦组织目标和推动组织成长的问题。
讲到这里,可能你会好奇**为什么是HR在推进OKR落地HR在推进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作为HRBP也就是“业务合作伙伴”支撑业务成功是我们的首要职责我们需要上承战略、下接业务通过分析、诊断、解决业务上与人力资源相关的问题来提高组织效率。
在OKR推进落地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组织推进、沟通协调、资源整合等工作而这些也正是HR所擅长的。
其次在OKR推进落地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人来承担推动和衔接各团队达成共识的角色HRBP可以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大家思考和讨论同时配合业务老大一起来推动团队leader达成对OKR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共识。
再次部门制订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最终需要落到组织和个人层面去完成而搭团队、促人才、落文化、组织发展等本就是HRBP的本职工作横向打通更有利于团队OKR的达成。比如关于团队成长的OKR就需要部门leader和HR共同协作来完成。
再比如HR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更清晰地知道部门所制订的目标需要如何达成和部门leader一起分析我们的组织人才够不够基于业务战略我们的人才梯队应该如何搭建、我们需要怎么样的人才、如何配置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等。
最后我认为是基于业务部门的充分信任和认可HRBP需要将专业能力落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唯有与部门协作才能达成。
## 实践OKR的教训和反思
接下来,我想和你分享**在OKR实践过程中我们是如何做的以及过程中我们踩过哪些坑后续又是如何优化和调整的。**你可以基于自己的业务和管理现状、实施的目的,进行相应地设置,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在实践之初由于公司各成员在思想上对OKR框架的认知不足缺乏经验和思考只是简单地认为OKR这个管理工具在Google有实践的成功案例我们照着来做就好。
于是我们匆匆在网络上查询和学习了OKR的理论知识看了一个OKR的学习视频并发给各团队leader一张表格如图所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d/49/1dcebea217ab10cc6599d2a498fab649.png" alt="">
过程中我们发现此种方法流于形式我和技术leader们都没有理解和掌握OKR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技术团队的Leader们更多是将OKR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记录和汇报工具其中大部分内容只是对常规或日常工作的罗列。这样的OKR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向好的作用此时我们对OKR的理解和认知是模糊的并没有想清楚到底应该如何使用OKR这个管理工具以及怎样真正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推行OKR时从操作层面上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 管理层对OKR的学习和认知不足所制订出来的OKR目标定位不清把任务和行动写成了关键结果
- 缺乏团队目标聚焦和对齐动作;
- 采取月底集中汇报季度复盘的方式过程中没有指导操作上流于形式以至于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收获到推行OKR的价值和意义。
## 从头再来调整和优化OKR的落地方式
当意识到前面所说的问题后我们开始改进OKR的推行方式并期望有所收获。
那么我们先从学习OKR的理论、框架、成功实践案例等几个方面着手并在制订过程中不断修改、调整和对齐终于整理出了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OKR推行方式。那么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大致可分下面四个步骤。
### 1. 升级认知,达成共识
在研发高管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们组织研发核心管理团队共同学习OKR的理论、实践知识和案例升级了大家对OKR的理解和认知思考和讨论了我们希望通过OKR这个管理工具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在此过程中所参与进来的成员逐渐认识到OKR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它解决的是团队成长的问题而不是团队生存的问题。
认知开始升级他们从以前被动接受任务安排到主动思考我的团队应该定什么样的OKR才具有挑战性才能帮助我的团队快速成长进而才能支撑业务战略的达成并且令人惊喜的是他们会主动找业务部门对齐目标协同意识能够让业务更好地感知研发团队的输出价值。
此处**需要特别说明一点:**OKR的推进和落地需要高管的高度重视和精力投入因为在目标聚焦、过程指导、调整和总结复盘等方面是需要高管给予方向性指导、过程调整和点评的如果没有高管的支持和持续关注OKR通常很难落地。
其中,我们主要参考了[《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http://item.jd.com/12123335.html)还有Rick Klau瑞克·克劳关于OKR的[演讲](http://www.iqiyi.com/w_19rspwykfd.html)。通过其中实践案例的学习大家才渐渐意识到OKR这个目标管理工具也许真的能够帮助到自己和自己的团队。
### 2. 通过模仿和学习最佳实践,升级推进落地的方式
鉴于OKR是一个开源框架我们套用书上学到的理论和框架此处简要列举如下分别是“OKR的背景在使命、愿景和战略的背景下创建OKR”“创建OKR的工具CRAFT流程”以及“创建OKR的小技巧”。
这些操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实操过程中切实在推进OKR方面给我们很好的帮助所以我也放在这里供你参考。
**OKR的背景在使命、愿景和战略的背景下创建OKR**
OKR是需要自下而上的驱动力才能最终达成的这也是它与KPI的区别之一使命、愿景、战略是公司所期望的方向使命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愿景是“用文字勾勒出未来的蓝图”战略是“企业所选择的重要的事”。
因此让员工了解自己的OKR与公司使命、愿景、战略应该建立的关系能够帮助其聚焦自己的个人OKR同时明白自己为什么需要承接和支撑上级的OKR以及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此来确保组织上下行动的一致性。
同时以使命和愿景驱动的OKR会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和成就感。这也是基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的实质上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意义和价值。
**创建OKR的工具CRAFT流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7/c6/2710ae93ac617b8f431d264fc3430ec6.png" alt="">
1. 创建Create根据对公司使命、愿景、战略的认知和理解承接和分解上级leader的OKR至少有一个KR同时基于自己角色分工制订1~3个有挑战的自下而上的OKR
1. 精炼Refine通过研讨会的方式在团队内进行讨论和调整
1. 对齐Align是指横向和纵向打通识别各团队或个人OKR的彼此依赖和协作关系然后调整
1. 定稿Finalize需要把OKR提交上级leader并描述撰写过程和输出思考由上级leader审核和确定
1. 发布Transmit我们需要找一种方式将OKR在实施范围内公开例如使用OKR管理系统彼此的OKR是公开透明的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对齐形成协作网络。
**创建OKR的小技巧**
>
<p>**撰写O目标回答要做什么+解释为什么要做**<br><br>
**目标应该具备的特征:**<br></p>
<ul>
- 目标一般是定性的;<br>
- 有明确的行动方向;<br>
- 责任范围是可控的;<br>
- 在对应的周期内,经努力是可完成的;<br>
- 能够鼓舞人心,具备挑战性;<br>
- 内容简明扼要。
</ul>
举个例子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就出现过O定得过于大而泛的情况倒可以持续在季度或年度里作为目标使用不过这样的目标不够聚焦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且不具备鼓舞人心的特征。在组织层级目标的确定方面下级目标相较于上级目标应该更具体化。
>
<p>**撰写KR关键结果如何做+达到什么结果**<br><br>
**撰写关键结果的小技巧:**<br></p>
<ul>
- 聚焦关键结果,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br>
- 描述结果,而非任务和行动;<br>
- 责任到人,可以持续推进和检查;<br>
- 关键结果可衡量,过程中可检查,周期结束时可评估;<br>
- 是关键的完成KR则O就可达成<br>
- 可采用SMART原则具体的、可测量的、努力后可达到的、有相关性的、有明确完成时间的来撰写和检查KR。
</ul>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撰写时把日常的工作任务写入KR比如研发团队leader将团队招聘多少个人这种任务型的工作写在KR中就不太合适了。
不过基于之前的实践我再举个例子帮助你进一步理解KR。在大家对OKR的理解和认知不足时我们的OKR是这样的
>
<p>目标O提升风控反欺诈识别度<br><br>
关键结果1KR1在反欺诈图谱数据库中加入坏客户及通讯录、通话频率数据<br>
关键结果2KR2……<br>
关键结果3KR3……</p>
这个例子中的问题在于KR中所写的是项目需求任务而非关键结果没有量化过程中无法评估也无法衡量完成后对目标达成的影响度。
在大家对OKR充分学习和理解后我们的OKR是这样的
>
<p>目标O提高风控项目整体代码质量和线上故障监控和处理能力<br><br>
关键结果1KR1解决系统慢SQL问题大于2秒的慢SQL存活天数小于2天<br>
关键结果2KR2……<br>
关键结果3KR3……</p>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目标明确且聚焦关键结果是具体的、量化的、可衡量的和目标有相关性KR完成了则O可达成。
### 3. 过程中动态对齐目标,用“工具”做好记录和反馈
我们建议寻找支持OKR实施的工具比如目前国内“明道的OKR管理系统”。
由于OKR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制订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透明的OKR推进模式促进团队动态对齐目标同步信息进而共同完成目标并记录过程中调整的信息评估完成进度和结果。
### 4.分享中学习,借鉴中思考
我们通过关于OKR的内外分享交流不断强化团队对OKR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别人的实践案例指导OKR在团队管理中的调整和落地。
同时我们还动员部门leader作为我们推进OKR的内部分享讲师让研发同学将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踩过的坑分享给其他成员这样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加深认知。
例如近期我们就邀请到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者黄勇请他来为我们分享“OKR核心原理与实践心得”。黄勇在技术管理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2015年开始在团队中推行OKR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理解和最佳实践同时他最能从技术人的角度出发来解读OKR用最佳实践解答技术团队Leader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让大家对OKR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另外为了推进OKR的落地我们把基于OKR的实践和思考沉淀成落地框架——“OKR推进运营流程”在关键的节点设置行动方式和跟进推进负责人确保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能执行到位。
比如,就每周的沟通和反馈节点,每月的过程复盘和调整节点,每季度的总结复盘和评估节点等,都设置了关键的几个管理动作和产出说明。
当然上面的操作只是基于我们公司背景实施的操作方法而我们还在OKR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和实践比如OKR的评估和结果应用OKR最终要应用于员工激励等。以上分享不一定完全适合你所在公司或团队的应用场景但我认为只要你勇于实践在探索的道路上一定可以沉淀出适合你的OKR落地方法在此我们可以一同学习和交流。
## 总结
说到底OKR只是一个目标管理工具这个工具在团队中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你。
在“VUCA时代”下组织需要变得敏捷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KPI只能自上而下解决组织生存的问题而OKR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组织或个人成长的问题OKR能够激发个人内在的驱动力做有挑战的事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个人也能够从中收获成长、成就感和价值感。
文章的最后我也在这里和你再推荐一下黄勇的这个专栏他作为OKR的实践者和推广者为我们分享了他切实的实践经验和总结相信专栏中满满的干货一定能够帮助到你正如他帮助到我们一样。
## 思考时间
小伙伴们可以根据上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HR怎样推进和帮助业务部门去落地OKR<br>
2.OKR的评估结果如何应用以及如何来激励员工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今天的内容让你有所收获,或有新的启发,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与我分享你的故事,也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沟通探讨。

View File

@@ -0,0 +1,127 @@
<audio id="audio" title="14 | 热点问题答疑你该如何看待OKR文末有彩蛋"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8/57/08628ad3463667ada6532cee4a6c3957.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相信你学习到这里,已经对 OKR 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或多或少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希望今天的热点问题答疑,可以为你解开心中的困惑。
我们都知道OKR 能帮助企业逐渐实现商业上的终极目标很明显OKR 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那么,如何将 OKR 与员工们的“个人利益”挂钩呢?换句话说,如果员工们的个人 OKR 实现了,如何提升他们的薪资、奖金、福利等个人利益呢?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话题开始探讨吧。
## 如何将 OKR 与“个人利益”挂钩?
关于 OKR 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有位读者就提出过以下问题:
>
<p>读者「侯小波」提问:<br><br>
有一点想要和老师请教,在工作中一定会涉及奖金、晋升等事宜,在和员工交流时很重要的一个点是,让员工能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并且能对结果认同,那这时候一定会涉及之前制定的目标和关键结果完成情况。这样就很难做到 OKR 和利益无关,最终评定的结果同样会影响员工下一次 OKR 的制定和执行,请教这类问题应该如何处理?<br><br>
来源:[《10 | OKR评估没你想象的那么难其实你可以这么做](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07931)</p>
我的观点是,**OKR 不要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但可以与个人利益间接关联,**此时需要做一个“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呢?
我们在做架构设计时,为了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同时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需要充分考虑模块之间的耦合关系,需要尽可能消除耦合,让模块之间尽可能做到无耦合。因此,“解耦”始终都遵循着化繁为简的核心思想。
如果我们将一家企业看成一个复杂的系统,那么,**从该系统的“架构”上看OKR 就是一种“解耦”工具,它也是一种“分离”思想。**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将绩效作为目标,并放入 OKR 中进行管理。
1. 通过 OKR 的达成,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团队贡献。
1. 衡量员工的成长和贡献速度,来提升员工的岗位级别。
1. 当岗位级别提升时,决定薪资的具体涨幅。
因此,**OKR 消除了绩效与薪资的耦合关系,让“架构”变得更加合理。**从前绩效考核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我们做的工作都是为了最终的考核只是为了拿到自己想得到的利益现在OKR 与个人利益间接关联,我们做的工作与个人成长相关,并通过个人成长不断地为团队做出贡献,进而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可见,当我们使用 OKR 以后,**个人利益不再与绩效考核相关,它只与我们的成长速度与贡献程度相关。**
请记住这个因果关系:**绩效 - 目标 - 成长/贡献 - 岗位级别 - 薪资。**
如果说本职工作完成得好就可以拿到工资OKR 完成得好,就可以升级加薪。那么,当本职工作过于饱和的情况下,哪有时间去完成 OKR 呢?升级加薪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 如何兼顾本职工作和 OKR
也许你也会有这样的疑惑,当你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时,哪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自己的 OKR 呢?下面这位读者就遇到过这样的困惑:
>
<p>读者「麻瓜编码师」提问:<br><br>
文中 CTO 的案例很生动,对于研发来说,我觉得推广使用 OKR 的关键,是和 JIRA 任务和临时任务的融合,也就是 O 和 KR 的制定一定要对研发任务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大多数时候完成手头的开发任务已经捉襟见肘,如果 OKR 又在强调另外一条线上的事情,就难免抵触了。应该怎样解决呢?<br><br>
来源:[《05 | OKR好用但一不小心就容易被误用为什么呢](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04911)</p>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将 OKR 分为两大类:
1. 承诺型 OKR
1. 愿景型 OKR
**对于“承诺型 OKR”而言是我们必须努力完成的对于“愿景型”目标而言是我们需要挑战才能实现的。**
比如,“项目及时上线”就属于“承诺型 OKR”而“提升开发效率”和“优化系统架构”就属于“愿景型 OKR”。
因此,**你可以先将自己的本职工作放入“承诺型 OKR”中然后再将自己的个人成长与团队贡献放入“愿景型 OKR”中。**两者相互结合OKR 所发挥出的价值会更大。
既然个人 OKR 的周期一般是一个季度,那么在这一个季度内,“承诺型 OKR”有多少“愿景型 OKR”又有多少呢
我的建议是,**每个 OKR 周期中至少需要确保有 1 个“愿景型 OKR”**因为如果全部都是“承诺型 OKR”而没有“愿景型 OKR”这就会让团队失去更多成长和做贡献的机会大家只是为了完成本职工作而已。
当然,**我们应该优先去完成“承诺型 OKR”再去完成“愿景型 OKR”**可以认为,前者是“重要且紧急”的工作,而后者是“重要非紧急”的工作。
在 OKR 评分中需要注意的是,“承诺型 OKR”的评分标准要比“愿景型 OKR”更加严格更确切地说“承诺型 OKR”拿到 1.0 分才是合格,“愿景型 OKR”拿到 0.7 分就算合格。
说到 OKR 评分问题,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有必要拿出来探讨一下。
## 如何建立统一的 OKR 评分规则?
我在 OKR 评分环节,曾给出过一个看似容易执行的评分标准:
- 1.0 分:不可能做到,但实际做到了
- 0.7 分:希望能做到,实际也做到了
- 0.3 分:肯定能做到,实际也做到了
- 0 分:肯定能做到,但实际没做到
关于评分标准,有部分读者对此问题产生了一些疑惑。
>
<p>读者「黑暗天使」提问:<br><br>
固定标准的评分我感觉也会有一个问题,这要求所有人能对自己制定的 KR 有一个清晰的区分:哪些是必须能做到的,哪些是希望能做到的,哪些是不可能能做到的。但往往在实际制定的过程中,很多人区分不出来这三类。<br><br>
在我们部门就出现这个情况,我是要求每个 OKR 都有一个信心指数,分了三类,分别对应:极可能做不到、有希望能做到、肯定能做到。发现大家给的信心指数不一,有些人基本都是 极可能做不到,有些人极可能做不到与希望能做到都有,基本没有 一定能做到的,等到评估的时候,按固定标准评分可能有些人分数极低。<br><br>
所以,我觉得这里还需要解决每个人的认识问题,有明确区分,并且在落地过程中,重视自己的信心指数。另外,在评估结果的时候,如果固定分数,如何评估做到与没做到,比如,一个 KR 只完成了结果的 80%,还有 20% 没有完成,对于动态评分可以给自己打一个 0.6,但固定评分是打 0 分还是多少?<br><br>
来源:[《10 | OKR评估没你想象的那么难其实你可以这么做](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07931)</p>
关于以上问题,我首先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OKR 评分是给自己看的而不是给他人看的OKR 是与自己比赛,而不是与别人竞争,**管理者更不能以OKR评分结果作为衡量标尺并根据分数高低分来进行奖惩。
既然每个人的评分标准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那么我们不妨通过“信心指数”这个概念来让大家建立共识。**所谓“信心指数“指的就是,自己完成某项 KR 的“有把握程度”,**可以问问自己,有几成把握能完成这个 KR。
对于 OKR 评分而言,你不妨这样操作:
1. 假设你对完成某项 KR 的信心指数约为 50%(五成把握),如果你完成了,那么就给自己打 0.7 分,意味着“希望能做到,实际也做到了”;如果你没完成,那么可以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给自己打分,可以是 0.3 分或 0 分。
1. 假设你对完成某项 KR 的信心指数大于 80%(信心足够),如果你完成了,那么就给自己打 0.3 分,意味着“肯定能做到,实际也做到了”;如果你没完成,那么可以给自己打 0 分,意味着“肯定能做到,但实际没做到”。
1. 你对某项 KR 的信心指数小于 10%(信心不足),如果你完成了,那么就给自己打 1.0 分,意味着“不可能做到,但实际做到了”;如果你没完成,那么可以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给自己打分,可以是 0.7 分、0.3 分、0 分。
你可以通过这幅图来理解“信心指数”与“OKR 评分”之间的关系: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8c/44d163cfd65b6d603a611ef3908e2a8c.png" alt="">
可见信心指数越高说明自己越有把握完成换句话说此时的目标越没有挑战因此OKR 评分也就越低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于“愿景型 OKR”而言应该按照低于 50% 的信心指数来制定 OKR**这样才具备真正的挑战性,最终成就感才会越高。此外,对于“承诺型 OKR”而言无需参考以上评分规则因为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既然承诺了就必须兑现必须拿满分。
## 总结
通过今天的热点问题答疑,我想与你分享以下三个观点:
1. **OKR 不要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但可以与个人利益间接关联。**
1. **将本职工作放入“承诺型 OKR”中将个人成长和团队贡献放入“愿景型 OKR”中。**
1. **对于“愿景型 OKR”而言应该按照低于 50% 的信心指数来制定 OKR。**
当我们在使用 OKR 时,就意味着在与自己的过去比赛,我们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让自己得到成长,才能为团队做出贡献,才能帮助企业取得商业上的胜利。
祝你能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不断超越自我,塑造更好的自己!
## 思考时间
通过学习“OKR 操作指南”模块,你的收获都有哪些呢?期待你的分享。
此外还有彩蛋部分。我为你准备了一份OKR的操作指南模块的知识点框架长图便于你在学习下一模块时进一步加深对OKR的理解。
至此,我已从 OKR 的制定、执行、评估、复盘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完,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加全面地掌握 OKR 实战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最后我还引出了“OKR 教练”角色,他将帮助你梳理落地 OKR以及谁最适合做 OKR 教练的问题,目前均已为你揭晓答案。
希望你能够多巩固前面所学,常看常新。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4/db/24957761a5a05bbedf6afdf32fac56db.jpg" alt=""><br>
(点击图片,长按保存,获得高清长图)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