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cheetahlou/CategoryResourceRepost.git
synced 2025-11-17 06:33:48 +08:00
mod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162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07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一):组织调整到位.md
Normal file
162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07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一):组织调整到位.md
Normal file
@@ -0,0 +1,162 @@
|
||||
<audio id="audio" title="07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一):组织调整到位"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a/de/bae17e4145b33eb6fae92ea0yy21eede.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乔新亮。欢迎来到我们专栏的第二章:**对管理工作的复盘**。
|
||||
|
||||
在我身边,有些朋友技术很牛,别人调试了一个礼拜的 Bug,他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别人玩不转的高并发架构,他没用多久就设计完了。领导天天表扬,隔三差五还能给团队做个技术培训,很开心。
|
||||
|
||||
接着有一天,公司组织调整,程序员成为了管理者,整个人就懵了:不知道该干嘛。有的人是天天写 PPT,其实内心觉得管理是个很虚的事情;有的人坐着管理者的位置,干的却仍然是写代码的活。不懂管理,这是初级管理者的典型问题。
|
||||
|
||||
如果将视线拔高,你会发现,管理能力有些欠缺的技术总监、技术 VP,甚至是 CTO ,也都是存在的。我培养过许多技术总监,也经常收到猎头发来的“高薪求聘 CTO”的需求,说明当下在业内,仍然十分缺乏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
|
||||
|
||||
确实,做管理者不容易,大家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前面我们讲了很多次关于“上台阶”的认知,每次登上一个台阶,挑战都会很大,需要时间去学习和适应,这很正常。
|
||||
|
||||
复盘这些年带过的精英团队、万人团队以及创业团队,我发现有一些知识,如果早一点掌握,能帮助快速搭建起关于管理的知识骨架,让你成长得更快、更系统。管理者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如果只做三件事,会是哪三件呢?
|
||||
|
||||
在我看来,有三大管理任务始终最为核心,最应该在团队内率先落地,分别是:
|
||||
|
||||
1. 组织调整到位;
|
||||
1. 加强协同效率;
|
||||
1. 激发团队活力;
|
||||
|
||||
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过于简化了?要知道,做多容易,做少难,浓缩的才是精华,要学会将复杂的事情讲简单。
|
||||
|
||||
而且,这三大任务并不是孤立存在、毫无联系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促进业务增长」、「建立企业竞争壁垒」等几个主要目标,同时构成了一个企业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下面,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增长飞轮。
|
||||
|
||||
## 拆解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3/29/934083db86162c46e0799510a538c529.png" alt="" title="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
|
||||
|
||||
在这张图里,飞轮有四个“叶片”,其中「端到端的产品管理」、「增强协同-项目管理」以及「绩效与激励体系」部分,其实就分别对应着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在“飞轮图”左下角的「战略层面」部分,则代表着飞轮运转之后,给企业带来的业务增长。
|
||||
|
||||
下面我们来尝试理解一下,飞轮是如何运转的。但是你要注意,**这张图的核心是飞轮本身,并不是其中某个单独的叶片。**
|
||||
|
||||
飞轮的 1 号叶片,是绩效与激励体系。毕竟,没人会给企业免费打工,这是企业开始招聘、开始运作的起点。虽然我始终在说,对于个人不要为了薪资而工作,但对于管理者,金钱奖励仍然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之一 —— 尤其是在初中级岗位中,拥有正确认知的同学相对较少。
|
||||
|
||||
那么管理者要做的,就是通过团队成员的投入产出比评定绩效,通过阶梯式绩效建立有行业竞争力的激励体系。把这些做好了,在 2 号叶片 —— 项目管理部分,管理工作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
|
||||
|
||||
说到项目管理,你一定比较熟悉,主要是立项、项目控制、风险管理、结项等。其中,立项非常重要,在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好的立项可以大大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那么什么是好的立项呢?有三项工作一定要落实,分别是:
|
||||
|
||||
- 目标清晰:每个业务目标、产品目标、技术目标都要清晰且可量化;
|
||||
- 责任到人:上述每个目标都要责任到人,不能都是项目经理扛,项目经理扛不了的;
|
||||
- 承诺到位:如果需要外部组织配合,要得到外部组织的明确承诺;
|
||||
|
||||
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条件没有落实到位,就不能立项;如果企业正处于快速迭代的阶段,可以适当放松要求,但开完项目启动会的一周内,以上三项都要落实到位,否则项目进入高风险关注列表。
|
||||
|
||||
**在用人方面,要尽量提高人才密度。**同样一份工作,宁可用两位中高级人才来完成,也不用三位初级人才来完成,主要原因是要考虑管理成本。
|
||||
|
||||
只会做项目还不行,我常说,做项目赢在当下,做产品赢在未来。高效地落地项目,是为了产品能更好地孵化出来。在 3 号叶片 —— 产品管理部分,重要的是建立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和机制,以产品为核心让组织运转起来。也就是说,项目管理是手段,目的是建设优秀的产品。
|
||||
|
||||
产品的在企业内成功孵化,最终是要在市场上证明自己价值的,为企业带来业务上的高速增长。这就来到了 4 号叶片 —— 企业战略层面。
|
||||
|
||||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关注业务增长,而业务增长又可以从长期、短期两个维度来理解。当下我们围绕产品做的许多工作,并不一定能帮助业务立刻跨上一个台阶,有些可能是在半年后才会深度影响业务的增长。但要记住,业务的增长一定是和产品能力的建设密切相关的。
|
||||
|
||||
最终,业务的增长带来企业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进而让激励体系变得更有吸引力。有关企业 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就正常运转起来了。
|
||||
|
||||
那么除了业务的增长,这个飞轮还能带给企业哪些价值呢?我认为在飞轮的运转过程中,企业的品牌是在不断被建立的。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逐渐组成平台,甚至是形成对外云服务,企业积累的 IT 力量在不断增强,这也将在行业内形成真正的壁垒。
|
||||
|
||||
到这里,我们回过头,再看一下增长飞轮,任何一个叶片的缺失,其实都会导致飞轮停转。如果你只做绩效与激励体系,虽然短期内大家很开心,但时间一长,企业就要倒闭了,最终害了所有人;反之,如果只做项目管理和产品管理,不做激励体系,那你就成了“活雷锋”,花企业的钱为业界输送人才。
|
||||
|
||||
所以,我们在讲解管理者的三大任务时,是从“激励”到“增长”,按顺序介绍的。但这是一个飞轮,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叶片开始看,在不同的启动点,关注点也不同。当然,图片能展示的内容有限,要让增长飞轮转得更好,我们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讨论。但那都是后话,不要着急,接下来我们先来详细聊聊管理者的第一个要务:组织调整到位。
|
||||
|
||||
## 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
|
||||
|
||||
组织调整到位,在今天这个时代,就是要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对应了「IT 能力建设增长飞轮」的叶片 3。
|
||||
|
||||
那为什么要先讲组织调整呢?因为组织架构是公司协作的基础,它决定了各团队如何思考、如何协作。如果组织架构不调整,研发团队是一条线、测试团队是一条线、产品团队是一条线,这在IT 团队里天然就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和鸿沟,导致一些正确的战略决策落地执行慢,公司内团队协作效率差,容易扯皮。
|
||||
|
||||
所以在你有权限、有能力,时机恰当的情况下,我建议优先调整组织架构,从**职能型研发组织结构**,调整为**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也叫做“Pizza 型团队”。
|
||||
|
||||
比如,职能型研发组织架构的特征是:
|
||||
|
||||
- 每个研发中心为一个最大产品团队;
|
||||
- 二级部门按岗位职能划分为多个专业职能部门,比如产品经理团队、研发团队,还有进一步把研发团队划分成开发团队、测试团队的;
|
||||
- 每个人员仅归属到一个职能组织;
|
||||
- 三级部门人员按编制无限扩充;
|
||||
- 三级部门团队 leader 任命从岗位职能中挑选/竞聘,比如研发能力强的当研发团队 leader,测试能力强的当测试团队 leader;
|
||||
|
||||
产品型研发组织架构的特征是:
|
||||
|
||||
- 每个研发中心为一个最大产品团队;
|
||||
- 二级部门按产品下分多个产品组织为三级部门,每个产品组织均形成一 个产品团队;
|
||||
- 每个人员至少归属到一个产品团队,暂不限制归属产品数量;
|
||||
- 每个产品团队约为 7 ~ 8 人,人数受限,最多 10 人;
|
||||
- 每个产品团队产品经理、开发、测试齐备,是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小分队;
|
||||
- 三级部门产品团队 Leader 可以是团队任意成员;
|
||||
- 产品团队 Leader 要求(综合能力):专业能力、领导力、汇报能力;
|
||||
- 团队 Leader 任命原则为能者居之,能上能下;
|
||||
|
||||
你想一想,这里面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
||||
|
||||
**第一,产品经理、开发、测试,形成了一个整体,被赋予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战斗力变得更强了。**
|
||||
|
||||
愿景、文化、价值观很重要。团队成员正在做的工作,是否被赋予了意义,会对工作的执行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彩食鲜的愿景是:希望全国人民,在生鲜食材方面能吃上可信赖的食材。当一个包含众多关键岗位的战斗小分队,都一起为这样的目标努力时,力出一孔,战斗力肯定比单打独斗强。
|
||||
|
||||
**第二,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开发、测试,都开始和业务部门熟悉起来,和运营同学坐在一起,为自己的产品负责。**
|
||||
|
||||
以前,业务觉得 IT 傻,啥也不懂;IT 部门觉得业务部门是这个时代的傻瓜,啥也不会。在我的团队里,这些都不存在,所有人都要熟悉业务,不需要熟悉业务的岗位一律外包出去。连运维都要求去学习业务,只有知晓了业务的特点,才能把运维做好。业务部门和 IT 部门是兄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
||||
|
||||
心在一起是团队,心不在一起就是个团伙。为什么很多公司的业务团队和 IT 团队心不在一起?其实根本原因是组织整体架构设计的有问题,局部的优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体系化的解决方案。
|
||||
|
||||
彩食鲜的业务部门和 IT 部门关系非常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我相信,这是大家都向往的团队氛围。而我思考的是,怎么去营造这种文化氛围。答案是,要从底层开始进行设计,把最基础的架构设计做好。
|
||||
|
||||
**第三,管理者开始能通过一套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去考核不同岗位的团队成员。**
|
||||
|
||||
以前我们如何考核研发人员?可能是 Bug 数量,也可能是宕机时间。其实在大部分业务驱动型公司里,考核这些指标的意义真的有那么大吗?如果业务都死掉了,系统再健壮又有什么用?如果你的产品能给公司带来一两个亿的利润,偶尔宕机一次又有什么关系?
|
||||
|
||||
最终一切都要变好,但在前进的过程中,如何去寻找平衡,这是管理的智慧。**身为管理者,你要学会灰度管理,不断在业务发展和技术能力建设中间寻找平衡**。此外,管理者要将所有人的目标调整到业务发展上,联合大家一起寻找最优解,避免各方只关注局部优势,不看全局发展。
|
||||
|
||||
我对 IT 团队的定位是,IT 必须成就业务。我也建议你,如果能够影响公司的 IT 策略,一定要通过利润和营收,考核 IT 产品给业务创造的价值,同时考核业务部门的IT化水平。
|
||||
|
||||
我曾经和亚马逊零售部门的专家沟通过,发现亚马逊很早就开始将业务部门的 IT 化水平纳入考核。在一定时期内,如果采购部门的系统自动化程度不够,采购单是无法人工下发的。
|
||||
|
||||
具体到方案,你可以以产品线为单元考核,参照成熟度模型,设立有挑战的绩效目标。然后用业务价值的增量部分,按百分比抽取,回馈给产品团队。
|
||||
|
||||
你可能会想,如何估算业务价值呢,这有点难吧?其实也不难,**业务价值参照公司、部门的收入和利润进行换算;如果出现不能直接计算的情况,按人效提升、人力节省的程度进行换算**。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开源节流”这个概念来给工作更明确的分级:
|
||||
|
||||
帮助企业增长、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属于开源类工作,这些事情能做就做,要优先处理。比如让企业内连接、协同效率更高,让数据共享更透明,帮助决策更高效之类的任务,基本都属于开源工作。
|
||||
|
||||
节流类工作的优先级次之,具体是指人效提升、人力节省等。当然,有些工作既能开源,又能节流,效果最好。
|
||||
|
||||
别觉得复杂,有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助你理解以上内容:**企业做增长,个人看成长;鼓励每个人凭借自己的成长,在团队内贡献更大的能量,赢得企业的发展,最后在越来越大的蛋糕里,共享利益。**
|
||||
|
||||
还有很多其他的细微差别,我就不再展开谈了,留给大家在实践中体会。重要的是,这么干下来,整个 IT 部门的氛围完全变了,业务就像爸爸,贡献行业知识;IT 就像妈妈,进行科技赋能。双方共同抚养了一个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孩子 —— 产品。
|
||||
|
||||
这孩子的能力构筑在平台的能力之上,拥有过去积累的所有经验,持续学习、不断进步、越来越强。当企业坚持对 IT 长期投入时,就会形成复利效应,让这个孩子所能贡献的价值越来越大。最终受益的还是“爸爸”和“妈妈”。
|
||||
|
||||
## 如何做组织架构的选型?
|
||||
|
||||
当然,不是说所有公司都要立刻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你也不要看完专栏,就跑去找 CEO “谈心”。
|
||||
|
||||
关于如何在“职能型研发组织”和“产品型研发组织”间做选型,我有三个比较关键的考量标准,供你参考:
|
||||
|
||||
第一,如果公司在技术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挑战,建议选择职能型研发组织。比如说,产品经理、开发、测试的能力很差,还有很多技术挑战不好解决,这时不要冒失转型。
|
||||
|
||||
第二,如果技术挑战所剩不多,不要犹豫,建议转为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
|
||||
|
||||
第三,通过设置技术管理办公室、云部门统一建设基础平台和研发管理平台,降低对于大多数开发、测试的专业能力要求。对于 200 人以下的研发团队,设置一个技术管理组织就可以,将研发规范管理和基础平台能力建设两个功能凝聚在一起;如果团队规模超过 200 人,就要尝试分成技术管理办公室和云部门,前者负责研发管理规范,后者负责基础技术平台的研发。
|
||||
|
||||
你可能会说,我还没有权利做组织架构设计和调整,我能得到什么呢?在专栏的第一章,我讲过,要学习看清楚问题的本质,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的习惯。现在,你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好好想一想,这套调整方案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
|
||||
|
||||
如果你是个项目经理,可以想想做过的项目,调整自己的视角,想想如何利用类似的思维模式解决项目问题;如果你是个架构师,想想这个和架构设计有什么异曲同工的地方?
|
||||
|
||||
无论你是产品经理、测试经理还是资深开发人员,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想想有什么触类旁通的问题。
|
||||
|
||||
虽然以上管理措施,并不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有权立刻执行,但要学着先听、先了解。交流得多了,你可能会发现,其实成功的高层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都有许多共通之处。提前接触这些内容,有助于你拔高自身认知,更清晰地看待当下的成长路径和工作目标。
|
||||
|
||||
同时也不能看过了就扔一边去了。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记着来拿出来重温一下,会特别有好处!
|
||||
|
||||
当然,你也不用担心此后的每一讲都与中层管理者无缘,我们的内容将涉及多个层次、多个维度。
|
||||
|
||||
如果你已经是一名拥有决策权的高层管理者,那就太棒了,以上所讲方案均来自我在环球易购和彩食鲜的管理实践,欢迎留言与我交流技术与业务团队管理心得。
|
||||
|
||||
## 结语
|
||||
|
||||
到此为止,我们专栏第二章第一讲的内容,就接近尾声了,内容从认知部分跨越到管理部分,不知道你听得怎么样?
|
||||
|
||||
作为管理者,要学着带领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这一讲,就是在讲如何搭建一支能适应“现代战争”组织形式的队伍。
|
||||
|
||||
接下来的两讲,我们会重点讲一讲如何加强协同效应、如何激发团队活力。这三讲,将共同构成技术团队管理的“三板斧”。
|
||||
|
||||
都做完了,就可以带团队去打胜仗了:每个季度定有挑战的目标,组织团队拿下这个目标。胜仗打得多了,就会养成赢的习惯,就会将“打胜仗”当作一种信仰。当这支团队再看到有挑战的任务时,就会兴奋地冲上去,然后拿下它!
|
||||
|
||||
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各自企业内的“常胜将军”,我们下一讲再见。
|
||||
159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08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二):加强组织协同效率.md
Normal file
159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08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二):加强组织协同效率.md
Normal file
@@ -0,0 +1,159 @@
|
||||
<audio id="audio" title="08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二):加强组织协同效率"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8f/bd/8f2f001d71b1d96f09f67ceb68b42bbd.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乔新亮。
|
||||
|
||||
上一讲,我们聊了聊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之一:组织调整到位,也顺便讲解了下「IT 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因为怕有些同学忘了,所以我们再看一遍这张飞轮图: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3/29/934083db86162c46e0799510a538c529.png" alt="">
|
||||
|
||||
在这一讲里,我们主要来关注一下飞轮的叶片 2 :增强协同,也就是管理者的第二个重要任务:加强组织协同效率。
|
||||
|
||||
为什么要把加强协同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来讲呢?
|
||||
|
||||
其实我刚刚成为管理者时,也没有这个认知。但后来随着职位不断上升,薪资也水涨船高,我发现自己变得有点焦虑起来,因为我没想明白一个问题:我的价值有那么大吗?
|
||||
|
||||
那段时间,我不断地问自己:
|
||||
|
||||
**你凭什么拿这么多工资?**
|
||||
|
||||
我常常讲,比较健康的情况下,薪资的来源一定是公司收入的分成:公司赚了 100 元,你拿 1 元钱。那么当你可以拿 2 元钱的时候,意味着你给公司创造了 200 元的收入。早期做普通程序员的时候,这个逻辑是没问题的 —— 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产出确实能达到初级程序员的 2 - 3 倍,甚至是 4 倍。
|
||||
|
||||
可是如果说拿 10 倍程序员的年薪,可能吗?对于个人来说,从概率上来讲已经很难了;但对于带团队的管理者来说,从概率上来说,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假如一支团队一年为企业贡献 1000 万利润,在你的带领下,年利润贡献变成了 2000 万,甚至一个亿,两个亿,那么管理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
||||
|
||||
管理者带领团队最大的价值是向管理要效益,让团队价值大于个体所能贡献的价值之和,通俗讲就是 1 + 1 > 2。所以说,加强协同效率,是众多管理工作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几乎算是管理者的“天职”。
|
||||
|
||||
你可能会想,老乔,协同不就是要让同事快点回信息、快点写代码、尽量别吵架吗?别说得这么玄乎!
|
||||
|
||||
当然不是了,我们这里讲的协同,可不是单纯的催同事干活。如果要用一句话去总结,我认为是:**协同,就是让所有人向着同一个目标狂奔,并妥善解决奔跑过程中的合作问题。**
|
||||
|
||||
这里有两个关键指标,一个是「目标聚焦」,一个是「顺畅合作」。下面我来分别讲讲,为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两个关键指标。
|
||||
|
||||
## 认知与工具层面的目标聚焦
|
||||
|
||||
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要做目标聚焦?有两个关键认知,你一定要先体会一下:
|
||||
|
||||
- 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需求是永远做不完的;
|
||||
- 因为需求做不完,所以要努力通过全局视角思考,做到战略上的“舍九取一”,进行单点突破。
|
||||
|
||||
这两个认知,我们在后面的内容里会详谈,这里我们就先记住,然后思考你的公司里是否有这种情况:
|
||||
|
||||
- 团队各做各的,心没往一起去,影响团队产出;
|
||||
- 团队间互相扯皮,出了问题互相推诿,影响团队产出;
|
||||
- IT 团队的同学,有时候会说:你看我做了一个很好的东西,但是他没有配合好,所以没有发挥价值;
|
||||
|
||||
……
|
||||
|
||||
你往东,我往西,结果可不就是大家原地拔河,毫无进展吗?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大家的目标不对齐,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视团队整体的目标。从公司的角度看,这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就已经是浪费了公司的资源,没有最大化协同的价值。
|
||||
|
||||
那么,怎么让团队具备全局思维,劲儿往一处使呢?
|
||||
|
||||
首先有 4 大协同手段需要实施,下面我们来逐步讲解。在可操作性方面,以下 4 条是从简单到复杂排序的。
|
||||
|
||||
1. 沟通协同:一般通过飞书等即时通讯软件来实现;
|
||||
1. 日历协同、会议协同:这里是指全员、尤其是管理者要做到日历公开,只要空白的时间段,就意味着可以预约会议,减少协调成本;
|
||||
1. 文档协同:一般通过石墨文档、飞书文档等共享文档实现高效协同;
|
||||
1. 目标协同:一般通过 OKR 来实现上下目标对齐。在彩食鲜,中高层每月、每季度对齐目标;执行层每日、每周对齐目标。
|
||||
|
||||
以上几个都很简单、清晰,很容易理解,在公司内部,这属于打造协同文化的基础工作。虽然简单,但是作为管理者,要每周,甚至每天关注:
|
||||
|
||||
- 在团队内,是否有影响协同效率的事情正在发生?
|
||||
- 哪个组织、哪个人阻碍了协同效率的提升?
|
||||
- 团队成员是否因为缺乏大局观,影响了更大组织目标的达成?
|
||||
|
||||
……
|
||||
|
||||
要公开表扬、鼓励协同做得好的组织和个人;对影响了协同效率的组织、个人私下进行批评、沟通。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在公开场合进行批评,这样团队很快就会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我要组织成功,我要大家有大局观。
|
||||
|
||||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花心思去关注团队的协同情况,这里没什么捷径。我基本上每周(有时候是每天)都会问团队:有没有问题需要我解决?有没有意外情况?
|
||||
|
||||
我建议你也这么干,不但如此,还要关注团队的 OKR 和任何意外情况。可能听起来有点泛,怎么保持关注?盯紧两个指标就好,一个是结果指标,另一个是过程指标。
|
||||
|
||||
彩食鲜的产研部门三季度目标是“销售支持 100% 在线化”、“财务对账 100% 在线化”,这两个“100%”都属于结果指标;系统稳定性、生产环境 Bug 数量、千行代码 Bug 率、服务响应时间……这些都是过程指标。
|
||||
|
||||
好的管理是什么呢?平时看过程指标,考核看结果指标。过程指标不但要每周看,而且要每天看,要养成习惯。有些管理者是只看结果不管过程;有些管理者天天盯过程,把结果指标忘了。两者都是大问题。
|
||||
|
||||
## 尽一切可能打造极度透明、信任的文化
|
||||
|
||||
以上我们谈的更多是协同工具,没什么稀奇的,你可能也正在用其中的部分甚至全部协同工具。
|
||||
|
||||
从工具层面上讲,当别人靠摇旗擂鼓进行团队协同的时候,如果你拥有一台电话,就能做到相对的高效协同,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
|
||||
如果你和别人一样,都在用邮件、微信群进行协同,协同效率就没有差别,也就谈不上太多的管理效益。
|
||||
|
||||
但两者的关键区别是什么呢?答案是,信息的透明度不同。从旗语、鼓声到电话,再到微信群、邮件,信息同步的难易度在逐渐降低。你也能看到,其实非常多的公司化行为都是在追求信息的透明化程度。
|
||||
|
||||
所以加强协同,从表象上是工具,是四大协同手段;本质上,其实是打造极度透明、互相信任的文化。
|
||||
|
||||
比如,很多公司都喜欢开会。一有任务就召开一个立项会,来自产品、研发、销售等各个部门的十几号人,互相协调时间,坐下来低效讨论。我听说过的这类案例有很多,从上班开到下班,一天都在会议室里,让人很痛苦。
|
||||
|
||||
其实你可以反过来想想:开会是为了什么?(看,前面我们讲了要学会思考问题的本质,就要时时不忘去练习)其实就是为了保证信息透明、保证协同,花费时间,努力对齐所有人的思想、目标、时间点和工作内容。
|
||||
|
||||
是不是感觉做得不太聪明了?
|
||||
|
||||
单纯在开会这一点上,我觉得字节跳动做得就很棒。他们开会前 10 分钟,将会议内容同步在共享文档里,参会者共同修改,对文档进行评注,然后大家一起过文档内容,效率真的提高了很多。
|
||||
|
||||
但这样做有一个前提:信息是高度透明的,所有人都知道目标是什么、会议材料是什么,这样才能在共享文档上做有效修改。如果你连目标都不知道、项目背景都了解不足,还怎么修改,怎么协同?**不够透明的信息,最终都会花掉团队更多的时间成本。**
|
||||
|
||||
所以协同的真正关键就是极度透明,无论是目标还是必要信息。越透明,大家的思想就越容易对齐,协同效率就越高。**没有透明就不要谈协同**,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那只能算作低效协同,实践价值不大。
|
||||
|
||||
## 问题必须提前暴露
|
||||
|
||||
经常同步好消息,这点其实不难做到。但也要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会将坏消息主动同步给领导吗?
|
||||
|
||||
比如,线上生产程序存在无人发现的内存泄漏;公司要做容器化,事到临头发现服务器没准备好;因为个人能力,进度严重拖延,马上接近公司级重点项目的 Deadline ……
|
||||
|
||||
在很多公司里,答案都是:不一定。但这些问题才是高效协同最重要的部分:及时暴露问题,才能及时解决问题。一方出了意外,导致整个项目组都阻塞住,这是严重的协同问题。
|
||||
|
||||
因此,我在彩食鲜制定了两项规定,不容破坏:
|
||||
|
||||
1. 问题必须暴露,不许隐瞒,这是红线。有问题不上报,发现后直接开除;
|
||||
1. 允许犯错、试错,不以指标决定绩效评分,最终以复盘情况决定绩效。
|
||||
|
||||
第一项规定是军令,保证协同的核心价值和底线;第二项规定则是为了给予团队安全感,给大家成长的空间,鼓励大家冲击更有挑战的目标。一项高难度的任务,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只要复盘时说得通透,一样能在绩效考核中拿高分。
|
||||
|
||||
有人看到这里就想吐槽:第一条规定那么严厉,第二条规定还要创造安全感,怎么可能呢?
|
||||
|
||||
你要注意,发现问题后主动暴露问题其实并不难,不存在能与不能的问题,只有愿与不愿的问题,所以我们严格规定。
|
||||
|
||||
而第二项是个能力问题,今天这么多有挑战的目标,不确定性的因素非常多,怎么鼓励人人奋勇当先,不以 KPI 来进行考核。**在彩食鲜科技中心,确定性工作使用** **KPI,不确定性工作使用** **OKR,效果很好。**
|
||||
|
||||
因为团队成员都是活生生的人,对于人来说,安全感很重要。没有安全感的团队不止绩效差,协同性更差,因为信息不再透明了。没人会在不信任的环境中说出心里话,兴许一个说不好就被开除了。
|
||||
|
||||
允许试错/犯错、信息极度透明、事后的客观复盘、绩效评定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不断地持续做这些管理工作,团队成员会越来越互相信任。这反过来会提升组织的协同效率。
|
||||
|
||||
这上面的两项规定,体现了管理的辩证思考,管理的灰度,我们后面有一讲会单独讲这点,困扰很多初级管理者的也是在这里。
|
||||
|
||||
## 结语
|
||||
|
||||
今天我们聊了新晋管理者的第二个重要任务:加强组织协同效率。我们大概总结一下:
|
||||
|
||||
1. 协同就是向管理要效率,是管理岗位存在的基础意义;
|
||||
1. 管理者要通过四类工具和基础认知,时刻盯紧协同中的目标聚焦问题和意外情况;
|
||||
1. 效率是相对的,其关键是极度透明的文化,没有透明就谈不上高效协同;
|
||||
1. 工具选择只是提高协同效率的一部分工作,给团队带去有底线的安全感往往更加重要。
|
||||
|
||||
你可能会想,老乔,等一等,前面你讲了,协同的关键词有两个:目标聚焦,顺畅合作。关于怎么做到「顺畅合作」,你还没说呢?
|
||||
|
||||
不是不说,只是可以简单说,因为确实不难。目标聚焦部分我们其实回答过了,也讲解了协作的客观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后,如果还会出现影响团队合作的情况,那更多的是当事人的态度或格局问题:
|
||||
|
||||
第一,对方不愿意配合,是态度问题。管理者发现后要及时出面,说服解决;
|
||||
|
||||
第二,对方愿意配合,但确实很忙。管理者及时出面,判断哪个需求更贴近大的目标,以公司的利益为主,大家都要在大的格局看问题、做决策;
|
||||
|
||||
第三,无论为公为私,双方吵起来了,乌烟瘴气,以至于管理者都不好插手。这点倒是难倒了很多人。
|
||||
|
||||
我和许多管理者聊过,相当一部分人都喜欢在这一点上纠缠不清,有一些管理者简直就是团队的“居委会阿姨”,耗费大量的时间调和团队矛盾,最后不但效果不理想,团队的风气还变坏了。
|
||||
|
||||
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我告诉团队,**彩食鲜 IT 团队有不同观点,要通过沟通来解决,不能决策的找上级管理者决策,但绝对不允许在办公室吵架(不是辩论),如有发现,直接开除**。然后,问题就直接解决掉了。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对于团队成员个人来说,不难做到但又影响很大的规章制度,要坚决执行,贯彻到底,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管理手段。
|
||||
|
||||
这就是保障团队间顺畅合作的秘诀,更多考验的是管理者的认知,而不是手段。
|
||||
|
||||
此外,你也要记得,任何时候都带着辩证的思维去思考,不能听了课程就盲目照搬。很多大厂协同效率就是很低,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规模变大了,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和协同效率成反比;另一方面,可能也在于,这些公司当下压根不需要追求协同效率。
|
||||
|
||||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商业模式优越,或者正在风口上高速增长,千万别追求什么管理的效益。我建议你忽略这些管理细节,尽一切力量狂奔,帮助公司滚雪球,把市场做大。如果这时停下来雕琢细节,有可能会丧失先机,因小失大。
|
||||
|
||||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永远野蛮生长,增长曲线终有一天会趋于平缓。尤其是在今天:我们的市场正从「供不应求」过渡到「供大于求」,从增量时代过渡到存量时代 —— 这时,管理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可以说,任何一家公司最终都要追求管理的效益,也就是追求协同效率,这只是时间问题。
|
||||
|
||||
好了,关于「加强协同效率」的话题,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像以前一样,如果有问题,就在评论区向我提问。
|
||||
|
||||
我们下一讲再见!
|
||||
151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09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三):激发团队活力.md
Normal file
151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09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三):激发团队活力.md
Normal file
@@ -0,0 +1,151 @@
|
||||
<audio id="audio" title="09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三):激发团队活力"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94/0f/949000dc5914f5a664568797123d7d0f.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乔新亮。
|
||||
|
||||
前面两讲,我们聊了聊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一)和(二):组织调整到位、加强组织协同效率。
|
||||
|
||||
有同学看完后,留言提问:这些都做了,但某个部门事情较杂,人员主动性较差,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没什么激情,怎么办?
|
||||
|
||||
别急,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激发团队活力,补上管理者三大要务的最后一块拼图。
|
||||
|
||||
## 寻找同路人,管理要慎重
|
||||
|
||||
我相信,现在在读专栏的你,要么已经是管理者了,要么有志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那么不妨想想,如果将激发团队活力的任务交给你,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
||||
|
||||
- 请团队吃饭、打王者荣耀,和大家打成一片?
|
||||
- 召集大家开会,给大家发表一场振奋人心的演说?
|
||||
- 一对一和团队私聊,说说对下属的期望和规划?
|
||||
- 同步一个关于绩效和奖励的好消息?
|
||||
|
||||
……
|
||||
|
||||
很棒,都没错,视具体情况都可以操作,但都不是第一件要做的事。如果让我说,我认为要激发团队活力,管理者的第一个任务是找到同路人。
|
||||
|
||||
以前大家只觉得公司找合伙人需要同路人,其实这还不够,最理想的情况是,团队内的每一个人都是同路人。如果短期内达不到,我们要试着在长期内不断追求同路人文化。
|
||||
|
||||
激发团队活力,其实解决的是关于人的问题,而许多有关人的问题,其实都是思想问题。你看一些讲建国早期历史的电视剧,大家在路上相遇,互相称呼“同志”。同志是什么意思?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就是同路人。
|
||||
|
||||
那个时候,我们经济不发达,物质条件不丰富。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全国勒紧裤腰带,展现出了惊人的凝聚力,挺过了许多天灾人祸。
|
||||
|
||||
你想想,如果企业团队的激励能接近类似的效果,这家企业会拥有多么可怕的战斗力?
|
||||
|
||||
反之,如果找不到同路人,你会发现自己陷入很多负面的管理细节里,一直迟到的同学怎么沟通?一直吵架的同学怎么沟通?能力差还不学习的同学怎么沟通……一大堆问题在等着你。
|
||||
|
||||
其实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一定是你的管理手段不够丰富,而是你没替团队找到同路人。
|
||||
|
||||
至于怎么找到同路人,其实包含了很多琐碎的工作,比如:认真规划面试工作、企业文化宣传、激励措施制定……最关键的是,开除那些触碰底线的人,尤其是能力很强、但触碰底线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对团队其他成员的影响力很强。比如说,我们团队不允许抱怨,你可以反馈问题、随时找我商量解决方案,但不允许私下、不停地抱怨,否则立刻开除。
|
||||
|
||||
你可能会心里有点不舒服,老乔,我感觉你这样有点冷酷。你要明白,管理者的职责不是保证每个人都成功,而是保证组织以及留在组织中的成员成功。如果管理者只做好人,最后大家短期都开心,长期组织死掉了,最终是把所有人都害了。
|
||||
|
||||
另外,那些会导致员工被开除的制度,一般只是在工作态度上有所限制。换句话说,这些规定没有执行方面的难度,只要你愿意遵守,就一定不会犯错。
|
||||
|
||||
在[《08 | 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二):加强组织协同效率》](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07105)这一讲里,我们也提过类似的问题:彩食鲜不允许在办公室吵架(非辩论),如有发现,直接开除。
|
||||
|
||||
有时管理者做类似决策一定要果断,等到团队气氛已经被少数人破坏后,补救起来反倒比较困难。成年人都会形成自己的逻辑闭环,各类行为习惯是有惯性的,要做改变非常困难。董明珠说格力最为重视校招,很少在外招聘成熟的管理者空降,为什么?就是要保证在格力工作的,全部是同路人。
|
||||
|
||||
当我们找到同路人加入组织后,在管理方面反而要慎重再慎重。一些同学常常不自觉地犯一个错误:对管理上瘾,在团队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好像不多管点,自己就失去了在企业内存在的价值。短期来看,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管理者确实要多上心、多付出,但长期看来就有问题了。
|
||||
|
||||
一个比较关键的认知是:管理是为了不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将不那么能自我驱动的人,变得更主动、更积极,而不是当个监工,越管越严。
|
||||
|
||||
**如果管理制度只是越来越多,最后公司会被制度束缚住手脚,响应外部市场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做的事都对,但结果是输给了市场。管理要从少到多, 然后还要从多到少,这个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
|
||||
|
||||
团队成员的构成变了,团队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律、自驱的同路人。**先管,向管理要效益;然后慢慢不管,团队自律、自驱,管理逐步达到无为状态**。整个过程体现了用发展眼光看事物演变的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具体到过程中某一个点,要有灰度管理的思想。
|
||||
|
||||
首先,如果你始终处于工作饱和状态,个人是很难上台阶的 —— 做初级管理者都天天熬夜了,做高级管理者不得天天不睡觉了?要想办法逐渐用更少的工作量,达成更好的效果;
|
||||
|
||||
再者,应该人人都希望自己团队都是自驱力强、创造力强的成员。如果管理介入得太多、太死板,那些自驱力强的人才,就会逐渐离开团队,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由和空间。
|
||||
|
||||
最终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是,所有人都很自由、都不需要管理。那么其中的另一个核心就是,团队是否具备开放平等的工程师文化,这样的文化才能激发工程师的积极性。
|
||||
|
||||
这一点,你一定要慎重,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管理过度,要在文化上下功夫。
|
||||
|
||||
## 赋予团队使命,打开考评与晋升通道
|
||||
|
||||
找到了同路人,也把握好了管理的尺寸,还不够。其实使命和愿景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带着一股信念去做事,效果完全不一样。
|
||||
|
||||
我们做的许多工作其实都是有意义的,是让社会变得更好。就看你能不能找到这个意义,并把它赋予团队。在彩食鲜我总说:以人为本,让员工、客户、合作伙伴更卓越。
|
||||
|
||||
有时候工作也很有挑战、也很累,但你的工作让用户过得更好、更轻松了,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
||||
|
||||
很多公司其实内部是贴了很多标语的,但光贴是不够的。为什么我的团队总叫我“乔老师”,因为我总跟他们一套一套地讲道理。**只有频繁地重复输出,坚持言传身教,使命和愿景才能从墙上走下来。**
|
||||
|
||||
此外,管理者也要让团队感受到实际的业务和工作压力,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让大家一起去比拼工作成绩。
|
||||
|
||||
但是这个对比,一定是同赛道的对比。如果你让员工和经理比,那赢得永远是经理;你让高级工程师和初级工程师比,赢得永远是高级工程师。长此以往,考评就失去了意义,对弱一点的普通成员也是一个打击。
|
||||
|
||||
评奖、做绩效,每个团队都做,但考评赛道的划分,你的团队做了吗?划分赛道很关键。
|
||||
|
||||
有了考评,就要有晋升的通道。在管理复盘的第一讲里,我们分享了职能型研发组织和产品型研发组织的区别,有一个细节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产品型研发组织里,团队 Leader 的任命原则是能者居之,能上能下。为什么?是因为要让考评和激励有实际意义。
|
||||
|
||||
我常常跟人说,如果一个 leader ,提拔上去就下不来了,无论干得多烂都在上面挂着,组织不就成为了一潭死水了吗?也谈不上什么激发团队活力了。
|
||||
|
||||
同样,我们打开的是一条晋升通道,管理者做得不好被罚下去了,以后做得好了还可以再上来嘛。**组织内是同赛道进行对比**,他可能在管理赛道上是倒数,但在普通员工赛道就又是“优等生”,又变得很有竞争力。第一次做管理者,可能做得不好,降职了;一段时间后,第二次做管理者,可能就吸取了许多教训,变得更熟练了。
|
||||
|
||||
从管理手段上讲,每个赛道就如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跑在前面,给火车带来动力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叫做“**给火车头加足油**”;跑在火车后面的,拖慢了火车前进的速度,就是“尾巴”,这个赛道的尾巴,要“**切尾巴**”,到下面一级赛道去。
|
||||
|
||||
所以作为高层管理者,不要怕对下级管理者进行任免;作为小团队的管理者,也不要对任免心生抵触。玻璃心的成员是不适合当管理者的,华为内部讲:“板凳能做十年冷”。十年说得有点久了,一年还差不多。如果一点委屈都受不了,团队是不会有凝聚力的。有上有下,团队的活力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
||||
|
||||
到此为止,这一讲是不是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说好了要激发团队活力,结果老乔讲了半天和激励无关的内容。
|
||||
|
||||
别着急,上面我们谈的都是压力,可光有压力也不行,还要给团队动力。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就是要尽可能地发现团队每一个人的优点。
|
||||
|
||||
## 管理游戏化,发现每个人的优点
|
||||
|
||||
其实,这和管理者的个人风格关联度比较高,有些同学比较活泼、性子比较跳脱,做管理者时也擅长发现别人的优点。
|
||||
|
||||
有的同学可能自我要求比较高、比较严肃,因而对下属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总觉得下属只有各方面都做得不错时,才能得到表扬。
|
||||
|
||||
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优秀的地方,不能等他做到十全十美再去表扬。管理者要设计一套体系,努力去发现团队中优秀的个体,有些人虽然不是最勤奋的,但他是最有契约精神的;有些人虽然不是代码实力最强的,但他是进步最大的。在彩食鲜,我们设置了八个奖项,未来还要设置更多:
|
||||
|
||||
- 金苹果奖:工作成绩好,业务价值高;
|
||||
- 烂草莓奖: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
|
||||
- 最具协作力奖:团队协作做得好;
|
||||
- 最具契约精神奖:使命必达,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
||||
- 持续改进奖:敢于试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断尝试,持续改进;
|
||||
- 最佳专业技能奖:专业技能强,技术第一名;
|
||||
- 最佳服务满意度奖:时刻将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
|
||||
- 月度最突出贡献奖:当月团队贡献最大;
|
||||
|
||||
这些奖项其实与奖金无关,也不是那么正式,我们每周、每月都会评奖。你说,与奖金无关,大家还会有动力吗?
|
||||
|
||||
其实是有的,我们团队一个小伙子拿了奖高兴了半天。我开玩笑说,这又不能换钱,这么高兴干嘛?他说,那也高兴,从小到大,没拿过奖。
|
||||
|
||||
很多人喜欢玩游戏,因为游戏是即时反馈,付出就立刻能看到效果。团队内的激励和评奖也是这样,我们要把管理游戏化,给大家频繁的正向激励。
|
||||
|
||||
涉及奖金的绩效当然也要做,但穿插在日常工作中的激励手段同样重要,千万不要忽视。
|
||||
|
||||
## 激活团队,重要的是细节
|
||||
|
||||
说了这么多,其实你会发现,很多都是宏观层面的内容,有些是制度问题、有些是文化问题。
|
||||
|
||||
但其实光喊口号是不行的,激活团队、打造文化,是要抓很多琐碎的事物,频繁的动作很重要。
|
||||
|
||||
比如在彩食鲜,我们是要求团队每天打卡的,但打卡结果不与奖金挂钩、不需要补考勤、没有罚款,管理者也不会单纯因为迟到去批评一个团队成员,简单一句话,打卡只是记录了数据。
|
||||
|
||||
那么为什么要打卡呢?
|
||||
|
||||
首先,这个动作会让团队成员有时间意识;
|
||||
|
||||
其次,当团队的产出和工作态度出现问题时,打卡数据会成为一个参考信息。
|
||||
|
||||
比如项目在不停地延期,有个人还迟到早退,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重点关注,看到底是家里有特殊情况,还是心态有问题需要调整?
|
||||
|
||||
再比如项目做得又快又好,有人还是按时下班,说明他的能力已经超过现阶段的公司要求了,应该给他更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可以成长。
|
||||
|
||||
诸如此类,关于文化和激励,都是一些琐碎的细节,但如果长期不关注,就会造成连锁的负面反应。
|
||||
|
||||
至于激励是否与金钱挂钩,界限比较模糊,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我更推荐按业务价值确定激励数额:业务增长,大家吃肉;业务停滞,大家就要咬牙努力。这样激励团队,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是团队时刻把成就业务放在心里。
|
||||
|
||||
## 结语
|
||||
|
||||
到这里,关于如何激发团队活力的话题,我们就讲完了。同时,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也为你梳理完毕。
|
||||
|
||||
你可能会想,老乔,接下来呢?接下来该做什么?
|
||||
|
||||
组织调整到位、协同效率提高、团队活力激发,都做完后,下面就是打仗了。带着团队去打仗,把业务增长做出来,让 IT 能力建设的飞轮转起来。让团队把「赢」当成一种习惯,有时候,一场胜仗比任何管理方法都管用。
|
||||
|
||||
如果你觉得,关于这部分内容,听得还不过瘾。别担心,在整个第二章的管理部分,我们还将沿着脉络,继续深挖技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你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揣摩一下,哪些部分是贯穿全篇,始终强调的;哪些更偏向认知,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
||||
|
||||
同样,如果有问题、有想法、有感触,欢迎在专栏下方留言。我常说,沟通创造价值,分享带来快乐。如果你觉得有用,也欢迎大家分享出去!
|
||||
|
||||
我们下一讲再见!
|
||||
151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0 | 管理的人性哲学:金刚之怒,菩萨慈悲.md
Normal file
151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0 | 管理的人性哲学:金刚之怒,菩萨慈悲.md
Normal file
@@ -0,0 +1,151 @@
|
||||
<audio id="audio" title="10 | 管理的人性哲学:金刚之怒,菩萨慈悲"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7f/bc/7f2fb48f29d5d56e6aa5b7ee407c5abc.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乔新亮,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
|
||||
|
||||
前面我们讲了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也就是所谓的“三板斧”。为什么要抡这三板斧呢?是为了自顶向下地搭建优越的架构和制度,最终让业务增长,让飞轮转起来。
|
||||
|
||||
换句话说,这是个体系化的解决方案,是顶层设计。
|
||||
|
||||
在这一讲里,我们将视角拉低,去近距离地看看在体系内工作的团队成员,想想管理者如何在细节上彰显领导力。
|
||||
|
||||
稻盛和夫有句话说得好:“一切管理问题,最终都是人的问题。”
|
||||
|
||||
那么到底如何解决人的问题呢?
|
||||
|
||||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除了体系化的措施外,在很多时候,管理还是一门面向人性的哲学。如何既有“金刚之怒”,又有“菩萨慈悲”,是管理者破局的关键。
|
||||
|
||||
## 金刚之怒,菩萨慈悲
|
||||
|
||||
如果你经常去寺庙,可能会发现,寺庙里经常供奉着一尊名叫韦陀的佛陀护法,职责是护法安僧,穿着盔甲,拿着金刚降魔杵,很威严。在背面则会看见一尊弥勒佛像,慈眉善目,笑口常开,叫人看着就开心。
|
||||
|
||||
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出现在同一座寺庙里,冲突吗?其实不冲突。管理也是一样,金刚之怒和菩萨慈悲,就象征着管理的两面性。
|
||||
|
||||
其实在管理这一章的前三讲,我猜有些同学应该是没好意思留言。因为在体系化的管理方法里,可能很多细节都显得有点“冷酷”。比如:
|
||||
|
||||
- 办公室吵架,开除;
|
||||
- 工作受了委屈后不沟通、不解决,一直抱怨,开除;
|
||||
- 生产有问题时,隐瞒问题,开除;
|
||||
|
||||
……
|
||||
|
||||
看起来都是金刚之怒,一怒就把员工开除了。但你仔细地想想,这些规定真的冷酷吗?不是的。
|
||||
|
||||
用沟通替代吵架和抱怨、用求助替代隐瞒,其实都不难做到,很多事情甚至就是一念之差。所以当我对员工宣布这些规定时,我知道,只要大家想这么做,是一定能做到的;如果有人不这么做,说明他可能就不太适合团队,不是我们的同路人。
|
||||
|
||||
最终我们保证的是组织成功,让留在公司这条“大船”上的人能够受益,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为了员工好。
|
||||
|
||||
在我眼里,真正“冷酷”的行为是:发现组织气氛变坏的苗头,不及时制止;发现个别员工影响组织成功时,不及时沟通。最终,优秀的人受不了了,离开了。组织因此垮掉了,公司倒闭了,所有人都遭殃了。这才是真的冷酷。
|
||||
|
||||
所以,常常有朋友问我,老乔,都说慈不掌兵,但我是个比较和善的人,怎么办?我是不是不适合做管理者?
|
||||
|
||||
其实在我看来,仁慈不代表啥也不管,严厉也不代表没有人情味儿,金刚之怒和菩萨慈悲不是矛盾的。最近,我就有过两次实践,遇到了两类典型案例,此时正好与你复盘一下。
|
||||
|
||||
## 案例一:如何与员工沟通加薪问题
|
||||
|
||||
最近有一个团队的核心骨干,到办公室找我,要求加薪。认真听他讲完诉求后,我把他狠狠地喷了一顿。
|
||||
|
||||
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知道周围很多人工资都比我高……”
|
||||
|
||||
我直接说,你这属于严重的违规啊!公司内不允许互相打听薪资,这是规定,为什么不遵守呢?
|
||||
|
||||
你看,到这里其实属于金刚之怒:公司的规定要严格遵守,尤其是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的、文化方面的规定。
|
||||
|
||||
不过我接着对他说:“不过客观来讲,你的薪资确实偏低了。”
|
||||
|
||||
这个是事实,其实即使他不说,这次调薪我也会将他算进去。但这个薪资低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上一家公司工作时,他的薪资就不高。当他来到彩食鲜时,薪资也没有实现跨越式的成倍上涨,这是客观事实。
|
||||
|
||||
当下为什么薪资低?因为你的起点低,这是自己过去的选择造成的,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未来薪资为什么会上涨?因为你在为团队持续地产出价值,两三年以后,你的薪资可能就满足了自己的期望。
|
||||
|
||||
他听了后,也认可了这个道理,表示就算不涨薪,也要留在团队,因为可以获得成长。后来,他还问 HR ,能不能把家里人也内推到公司来。
|
||||
|
||||
于是,事情圆满地解决了。后面这段话,就属于“菩萨慈悲”的范畴了。
|
||||
|
||||
所以你看,什么叫“金刚之怒,菩萨慈悲”?金刚之怒是你要按照规章制度,为团队划定界限。菩萨慈悲是指作为管理者要有同理心,你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员工的境况,真心地为他着想,二者其实是不冲突的。
|
||||
|
||||
很多时候,作为高级管理者,对团队的情绪的感知能力是很弱的,很多问题在管理者眼里就是个数字而已。但对员工而言,那就是全部。在某个时刻,心理状态是有很多变化的,管理者要学着去理解员工,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
||||
|
||||
面对加薪的诉求,管理者确实容易感到为难,但比这更大的挑战还有很多。在上一讲,我总说,团队 Leader 要能上能下,如果升职以后就不再降职,团队还怎么保持活力、怎么打仗?
|
||||
|
||||
但升职容易,降职难。怎么处理绩效差的员工,怎么沟通降职问题?这也和“金刚之怒,菩萨慈悲”的管理哲学密切相关。
|
||||
|
||||
## 案例二:如何处理员工的绩效和降职问题
|
||||
|
||||
在彩食鲜,KPI 和 OKR 系统里的几个数字,不会直接决定你的绩效和薪资水平。因为有些同学为团队付出比较多、为业务牺牲比较大,虽然 OKR 看着不突出,但实际做了很多事。
|
||||
|
||||
所以在每个季度结束时,我们会开一场述职会,由其他人共同现场打分,保证公开透明。打分项则涵盖了团队价值贡献、产品能力提升等各个纬度,讲得好可能绩效就好,讲得差可能绩效就差。
|
||||
|
||||
你可能想,那技术人不成了靠嘴吃饭的人吗?也不能这么理解,在「组织调整到位」那一章,我们说了,团队 Leader 的必备能力之一就是“汇报能力”。
|
||||
|
||||
一则,就算是技术人,也要把语言表达能力重视起来,对团队协作和职位晋升都有好处;二则,很多时候,表面看是说不清楚,实际是没想清楚。所以这个绩效考评机制,还是相对公平的。
|
||||
|
||||
但问题是,不管有多公开透明,绩效考核总是有好有坏,有第一、有垫底的。那么绩效得分比较低的团队成员,往往就很难接受这个结果。
|
||||
|
||||
一个多月前,在我们 Q3 的述职会上,评分倒数第一的小分队的 leader 要被降级,他本人其实就不太服气:他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也为组织创造了很多价值,不应该是这个结果。
|
||||
|
||||
于是,我当着述职现场所有人的面,和他公开地聊了聊这个问题:
|
||||
|
||||
第一,这么多人在现场公开打分,你就是倒数第一,要承认这个结果;
|
||||
|
||||
第二,会讲很重要,要锻炼汇报能力。你做的 PPT 完全不合格,如果光凭 PPT 和汇报结果打分,你的得分应该更低。恰恰是因为大家知道你平日里的成绩,才会出现这个分数;
|
||||
|
||||
第三,你在团队管理方面得分很低,为什么?因为你只是个专业的产品经理,很多管理工作都没有做。就连团队内部发生吵架现象时,都没有及时地介入和做调整。既然你身在管理岗位,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组织的一切问题负责。
|
||||
|
||||
以上三点,他是接受的。
|
||||
|
||||
其实,很多让人感觉难以操作、场面尴尬的管理问题,就是被这样化解掉的。但仅仅这样做还不够,这只是完成了“金刚之怒”部分,一个人嘴上或许会同意,心里可未必服气,时间一长,很容易在心底产生疙瘩。
|
||||
|
||||
于是接下来,我对大家说:“虽然他评分倒数第一,但他在过去三个月间进步非常大,拿的薪资也很低。所以说,就算今天他被降职了,我还是要给他加工资。”
|
||||
|
||||
我也直白地和大家说,按评分,他理应被降级。但目前,我手头没有更合适的 Leader 人选,所以我决定把他重新提拔上来,再给他机会去学习和锻炼。
|
||||
|
||||
最后,我对这位 Leader 说:“xxx,你要感激。5 月份的时候,团队给了你上台阶做事的机会。你不是没做好,但却是同赛道里较差的。我认为你确实进步很大,这次的机会要好好把握住。”
|
||||
|
||||
先把这位 Leader 降职,这是金刚之怒;再把他提拔回来,这是菩萨慈悲。整个过程中,我一句假话都没有讲,说的全都是最实在的评语。而且我也知道他是很努力的 —— 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
||||
|
||||
当然,也要注意,无论是“金刚之怒”还是“菩萨慈悲”,都不是仗着管理者的身份滥用权力。尤其是**当你批评下属时,越严重的批评越要选择私密场合进行,一定不要骂人**;如果是通报批评,一定是有目的的、谨慎的。
|
||||
|
||||
作为管理者,要遵守规则,你的权力不是对下属“威逼利诱”,而是督促大家和你一样,都去遵守公司的规则。
|
||||
|
||||
## 金刚和菩萨,本为一体
|
||||
|
||||
前面,我们讲了两个案例,都是真实发生在公司内,由我亲手解决的。
|
||||
|
||||
我相信,你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这套管理哲学的含义,甚至在读这篇专栏前,就已经接触过类似的理论了 —— 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概念。
|
||||
|
||||
但在这两个案例中,都有一个比较隐蔽的细节,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了:
|
||||
|
||||
金刚之怒和菩萨慈悲,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
||||
|
||||
比如在第一个案例中,我批评那位同学违规打听薪资,随后就提出要给他涨薪;在第二个案例中,我指出那名 Leader 绩效倒数第一的原因,但随后就让他“官复原职”。
|
||||
|
||||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当金刚之怒和菩萨慈悲同时出现时,管理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
||||
|
||||
有一部分管理者,天生脾气好,只有慈悲没有严厉,只有夸奖没有批评。一段时间后,员工开始变得飘飘然,无法接受任何岗位和薪资调整。其实这就叫做“捧杀”,等于管理者间接害了这名员工,断绝了他的成长道路。
|
||||
|
||||
还有一部分管理者,自己有压力,脾气暴躁,不尊重员工,对员工没有帮助、没有指导,功绩自己来拿,问题下属来背,团队的士气怎么可能好。
|
||||
|
||||
我和团队经常讲的一句话是, **你们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你们所有的功劳都是我的功劳**。那有了这点认知后怎么做呢,功劳都让下属拿,问题最终都让自己扛。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还会发愁如何与团队建立信任感吗?你想想,这个时候,金刚之怒是不是就有了根基?
|
||||
|
||||
夸奖员工的时候,要指出员工可以继续提高和成长的方向;批评员工的时候,也要肯定他的努力和做得好的部分。这样员工才能找到平衡,不断成长。
|
||||
|
||||
所以,最聪明的管理者,会将金刚之怒和菩萨慈悲,辩证统一地结合在一起,时刻让团队成员认得清现实,看得见方向。
|
||||
|
||||
## 结语
|
||||
|
||||
这一讲,我们聊了聊管理的人性哲学。
|
||||
|
||||
在你尝试实践的时候,还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和个人形象是强相关的**。
|
||||
|
||||
比如,我是在团队中的形象是:比较有主见、有权威的管理者(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的很多沟通、措施,不会受到团队成员公开的、强硬的质疑或挑战。
|
||||
|
||||
但如果你的形象是:脾气很好、非常民主的管理者,在套用我的一些管理方法时,可能就要针对性地做调整。
|
||||
|
||||
在他人心目中,管理者的个人形象有很强的先入为主色彩,如果早期比较和善,后期如果想变得威严一点,也不太容易。当然,每个人的形象和风格都有所不同,不代表哪种形象或是哪种管理风格更好,只要适合当下的团队氛围,有切实的效果,能帮助团队成长、业务增长,就是最好的。
|
||||
|
||||
金刚之怒是规则,菩萨慈悲是同理心,管理者的一体两面,从建立信任出发,持续做事赢得团队信任,最终打造一支高绩效、有战斗力的队伍!
|
||||
|
||||
最后,虽然前面提及了许多关于人性的哲学,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是真诚**。在前面的两个案例中,我反复强调,虽然对当事人是批评与夸赞皆有,但并没有一句假话、虚伪的话。人人都有优点,只是需要管理者慧眼识珠。你要真的去理解他、体谅他,为他着想。
|
||||
|
||||
相信员工很聪明,相信周围的人比自己聪明,基于这点认知去做事,唯有真诚才能建立信任,笨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
||||
|
||||
我们下一讲再见!
|
||||
137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1 | 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建立,让团队持续成长.md
Normal file
137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1 | 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建立,让团队持续成长.md
Normal file
@@ -0,0 +1,137 @@
|
||||
<audio id="audio" title="11 | 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建立,让团队持续成长"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99/7e/997de6f83c86d4bebaea8fef94227a7e.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乔新亮,很高兴又与你见面了。
|
||||
|
||||
在技术管理领域,有一个很古怪的现象,不知道你是否有注意到:很多管理者,在面对团队成员的争吵时,会选择冷处理、和稀泥,也有人干脆沉默以对,直接忽略这个状况。
|
||||
|
||||
但你肯定知道,理论上,管理者是应该介入争吵,及时调停的 —— 不然团队士气和协作就会受损。
|
||||
|
||||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全局思维。注意,这个评价不单针对发生争吵的双方,也针对不作为的管理者。
|
||||
|
||||
只要是争吵,情况一般都比较类似:双方各有各的道理,互不退让。作为管理者,也不想影响任何一个人的积极性,所以两头为难,干脆不管。
|
||||
|
||||
其实,如果缺乏全局思维,就会经常面临这样的决策难题。有个成语叫作“盲人摸象”,意思是说,几个盲人要通过触摸大象,来描绘大象的形象。于是,摸了象牙的人说,大象像一根长棍;摸了象腿的人说,大象像一棵大树;摸到大象肚子的人说,大象像一堵墙……
|
||||
|
||||
他们说错了吗?**站在个人的角度,没错;但站在全局的角度,<strong><strong>可能每个人都**</strong>错了</strong>。很多管理层面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盲人摸象”来形容,道理极其相似。吵架,只是缺乏全局思维造成的众多问题之一。
|
||||
|
||||
2019 年在环球易购时,我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
||||
|
||||
## 高可用设计或许是个“伪命题”
|
||||
|
||||
在环球易购,我们主要做的是跨境电子商务,服务遍布很多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一条线路,是通过光缆连接美国达拉斯到深圳的机房。
|
||||
|
||||
我去了没多久,在检查基础设施的高可用建设时,发现线路居然只有一条 —— 很明显不符合高可用设计的思想。因为光缆是有可能被挖断的,底层基础传输网络的抗风险能力太差。
|
||||
|
||||
作为技术管理者,看到了风险,当然要想办法解决了。
|
||||
|
||||
但着手解决时,相关业务部门却不愿意为新增加的光缆付费,说目前部门的压力大,不愿意承担这个费用。听到这种说法,我带领的团队对此很是不屑一顾 ——什么压力大,简直就是不懂啥叫高可用。
|
||||
|
||||
你看,一个典型的问题场景出现了,技术人员在想:明明有问题,不想着去补救,出问题的时候可别找我;业务部门想的是:我这业务压力这么大,你还要纠结什么架构设计,啥也不懂。
|
||||
|
||||
站在各自的角度,他们说的都对,根源在于看问题的视角不够高,缺乏全局思维。
|
||||
|
||||
我和我的团队说,首先,我们要学着去理解业务部门;然后,我们来分析下,对于企业而言,这种设计到底有什么样的风险。
|
||||
|
||||
其实,这条光缆的问题不会对 C 端业务造成影响,只会影响后台的统计分析。接着,我们向上看,根据过往经验分析:如果光缆被挖断,相关业务会中断多久、影响范围有多大?
|
||||
|
||||
最后,技术团队将相关调研整理、总结,和业务部门坐下来相互对齐,得出结论:业务影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结合公司情况,暂不增加备用光缆。
|
||||
|
||||
到我离开环球易购时,其实这条线路仍然只有一根光缆。光缆也被挖断过,但无论是 IT 部门还是业务部门,都能接受这个结果,没有争执和推诿。因为这是站在全局视角,大家研讨得出的结论,虽然有利也有弊,但都在预估范围内。
|
||||
|
||||
你看,当我们去各类技术会议学习分享时,大家经常探讨高可用、高并发的架构设计。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这类设计不一定能实现,甚至也不一定在当下对于公司是最合理的。
|
||||
|
||||
类似的问题还常见于中台建设。
|
||||
|
||||
这两年中台特别火。很多技术 leader 好不容易把中台研究明白了,觉得这个设计思想好啊,回去就要搞,结果业务部门不愿意,说:
|
||||
|
||||
“你说做中台、做中台,说了半天就是架构更好了。我们这个月的 KPI 都要完不成了,还要支持你做个半年不见效的中台?”
|
||||
|
||||
于是,技术 leader 把自己气得够呛,觉得这哪叫“技术驱动型科技公司”,没有一点长远眼光,自己留在公司就是浪费青春。
|
||||
|
||||
那么这又是一个有关全局思维的问题,我们要回答的,其实不是中台在架构方面的优劣势,而是在半年以上的时间维度里,中台对于整个企业,在营收增加、业务增长方面的优劣势。
|
||||
|
||||
如果说得清楚,其实业务部门也有不小的接受可能,因为大家不但需要考虑短期增长,也会追求长期增长;如果说不清楚,其实中台做了也是白做,属于管理者自己没想明白。
|
||||
|
||||
所以,在前面的章节里,为什么我总是强调:研发团队要有业务思维,业务团队也要接受技术指标考核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赋予双方更高维度的视角,让大家在工作中有全局思维。
|
||||
|
||||
## 全局思维与向上管理
|
||||
|
||||
当然,以上我们说的全局思维,都是站在更高的维度,将技术视角和业务视角统一起来,学会用业务增长的思维看待技术建设。
|
||||
|
||||
但全局思维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很多人觉得老板的问题很难回答,因此比较怕和老板对话,为什么呢?因为和老板相比,你缺乏全局思维,格局不够高,因此面对老板的提问,常常感觉出乎意料、难以回答。
|
||||
|
||||
而这一点,在每一个职级都会有所体现。一般情况,在同一家企业内,CTO 的全局思维通常强于技术总监,技术总监的全局思维通常强于技术经理,而技术经理又强于普通程序员。
|
||||
|
||||
会出现这种差异,当然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原因,但同时也有思维格局上的高下之分。比如,很多企业都在推行“公开透明”的企业文化,但基层员工仍然和高层管理者在思维层次上有极大偏差。为何?因为从上到下,没有培养全局思维的意识。
|
||||
|
||||
每次周会,都会有许多下属讲自己的工作情况,我的回应经常是:“**你说的都对,但这个有什么用?产品是什么,用户是谁?对用户有什么好处,对公司有什么益处?**”
|
||||
|
||||
请注意,我不是在质疑或者否定下属,而是在强迫下属站在全局的视角去思考。
|
||||
|
||||
刚才我们讲的是自上而下的思考模式。这段时间,也有很多同学留言说,乔老师,能不能讲讲向上管理?其实向上管理,就恰恰相反,属于自下而上的思考模式。
|
||||
|
||||
很多 CEO 其实很讨厌“向上管理”这个词,一是听起来确实让人不大舒服,像是在沟通中,掺杂了很多心机和花样;二是在很多 CEO 眼里,“向上管理”属于伪命题:是 CEO 真的需要被管理,还是下属自以为比 CEO 更明智?
|
||||
|
||||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对,这其实和下属吵架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双方都没说错,只是视角局限在自己这一侧。
|
||||
|
||||
所以,所谓的向上管理,其实不像很多新媒体文章说的一样:说话先赞同再反对、和老板培养感情,等等。
|
||||
|
||||
这些当然可以做,但都只是锦上添花,属于沟通技巧,不算向上管理。**真正的向上管理,是培养全局思维,把自己的思维拔高,和老板站在同一个维度看待问题,同时保持密切、顺畅的沟通**。
|
||||
|
||||
不然的话,你的所思所想跟老板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怎么“向上管理”?时间长了,老板只会觉得你自以为是、恃才傲物。
|
||||
|
||||
那么如何培养全局思维呢?
|
||||
|
||||
说起来倒也不难,主要是**从两个维度去尝试重新思考问题:一是时间维度,二是空间维度**。
|
||||
|
||||
所谓时间维度,是指遇事不要只看当下得失,要学会站在未来六个月、一年甚至三年的维度看得失。很多让人难以决断的问题,只要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就会豁然开朗。
|
||||
|
||||
空间维度,则是指,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要时常做好身份转换。比如技术人员要考虑,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会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站在财务部门的角度,会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站在 CEO 的角度,会如何考虑这个问题?这是个人所处空间上的变换。
|
||||
|
||||
你可能会想,听起来很简单,就是挺累啊,一个问题要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么多遍,烦死了……
|
||||
|
||||
其实,这就是思维和认知能力养成的特点:说起来都不复杂,但做起来需要绝大的毅力和耐心。在我们专栏的第一章,大部分认知能力都存在这样的学习特点。但与第一章的许多认知不同,那些属于个人成长相关的认知,而全局思维属于团队管理方面的认知:管理者不但自己要具备全局思维,还要让团队也拥有全局思维。
|
||||
|
||||
这么难养成的认知,怎么传递给团队呢?这时就需要建立持续完善体系,让团队持续成长。可以说,如果没有持续完善体系,团队根本就不可能具备全局思维。
|
||||
|
||||
## CTO 也可能犯错
|
||||
|
||||
在向团队灌输全局思维时,你可能会很头疼。因为有时团队就是不理解、就是不接受,甚至会表现得很偏执,让人只想在心里骂娘。
|
||||
|
||||
这时,你要提醒自己:**既然大家都通过了公司面试,就说明基础能力还是有的,没人真的是傻瓜。团队是能进步的,要给团队进步的时间**。
|
||||
|
||||
其实我们专栏从上架到现在,我一直在重复这句话。很多管理者,表面上支持“试错容错”的文化,但骨子里就没期望过大家会成长。
|
||||
|
||||
哪怕是 CTO,都会犯错,何况是普通员工呢?不给大家留出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怎么带领团队打胜仗呢?
|
||||
|
||||
2015 年年底到 2016 年年初,我在苏宁工作,曾带着团队做关于容器编排的技术选型。当时,针对容器编排管理工具,有两个选择:一个是 Swarm,另一个是 Kubernetes。
|
||||
|
||||
当时我们确实是努力站在全局视角去思考的:
|
||||
|
||||
在当时,Swarm 的架构简单,是 Docker 内嵌模块,部署运维成本低,在业务角度有利于降本提效;Swarm 是 Docker 的原生编排工具,支持度好,容器的启动速度高……
|
||||
|
||||
相比之下,Kubernetes 当时的情况就有些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 Docker + Swarm 来做容器化改造。
|
||||
|
||||
结果,还不到一年,我就知道自己做了错误的决策。你可能也看到了,Kubernetes 后续的成长速度非常惊人。于是,我召集团队,承认了自己的失误,立刻做了调整。
|
||||
|
||||
后来复盘这件事时,我发现,在做技术选型时,我们少考虑了一个关键因素:大厂的支持能力。如果再有类似的选型工作,我一定会将大厂的支持能力作为重要的选择条件。
|
||||
|
||||
但回到全局思维这件事上,犯错实属正常,哪怕是 CTO 也一样。就像我们常做的 A/B Test,这本就是体系建立工作的一部分。
|
||||
|
||||
所以,当你实践这一讲所收获的认知时,如果有不耐烦、不如意的时刻,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急,这很正常,这些都只是成长的浩瀚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都是建立持续完善体系所需的正常工作。
|
||||
|
||||
## 结语
|
||||
|
||||
这一讲,我们重点聊了聊管理维度的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建立,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
||||
|
||||
一个组织就如同一个人,如何让这个组织有格局,并且能快速学习、持续迭代,是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能力。迭代,就意味着前面有不完美的地方,在全局视角下具备纠错能力,用更短的周期、更快的速度持续完善,这样组织能力也会随着时间,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
||||
|
||||
最近,我和一些 CEO 聊天,问他们过去在管理上最大的失误是什么,有好几位都是想了半天也说不上来。为什么?不是因为没犯过错,而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试错、迭代都是正常流程,被正常迭代掉的问题能叫失误吗?当然不能,那本来就是规划之内的情况。你想想,自己和这些 CEO 是否有这种认知上的差距?你能否以同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长?
|
||||
|
||||
**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快速成长。或许现在,也可能是未来的某一天,你也会是那个“没犯过错”的 CEO。**
|
||||
|
||||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下一讲,我们会重点谈一谈,在具备了全局思维后,如何在战略上做聚焦、做取舍,真正做到 CEO/CTO 级别的认知协同,为跨上新的台阶做好准备。
|
||||
|
||||
我们所讲的管理者“三板斧”、管理哲学、全局思维、战略聚焦等内容,都是关联在一起的,你在看的时候,要注意前后对照,串联起来。这样的成长才成体系,才不会有失偏颇。
|
||||
|
||||
如果有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我们下一讲再见!
|
||||
149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2 | 管理战略上的聚焦和放弃:有舍才有得.md
Normal file
149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2 | 管理战略上的聚焦和放弃:有舍才有得.md
Normal file
@@ -0,0 +1,149 @@
|
||||
<audio id="audio" title="12 | 管理战略上的聚焦和放弃:有舍才有得"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9c/97/9c7038c4d832547682e34ea2ea496997.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乔新亮,很高兴又和你见面了。
|
||||
|
||||
上一讲,我们聊了聊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拔高自己的视角,赋能整个团队。但有一个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视角拔高了,看到的问题也就变多了,需要做的工作也就变多了,怎么办?
|
||||
|
||||
你可能会想,做啊,成长的机会来啦!
|
||||
|
||||
心态很好,很棒!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管理者不是超人,一个人很难同时在多个有挑战的任务上,全部实现突破。
|
||||
|
||||
如果你不去区分工作的重点,就可能就会引发种种连锁问题。好一点的情况是,你把任务都完成了,累得够呛,但全都没有亮点和突破,流于平庸;坏一点的情况是,你高估了自己的执行能力,多个任务严重 delay,产生协作问题,也非常影响自身心态。
|
||||
|
||||
你可能会想,这么吓人,那我还是不要主动给自己找活干了?
|
||||
|
||||
当然也不要这么想。我认为,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那些价值大、急迫、有挑战的工作任务,如果看到了,就可以去主动接下。但接任务的同时,要学会聚焦,在企业战略上聚焦、在管理工作上聚焦、在个人成长上聚焦,先实现单点突破,再横向扩展至其他领域。
|
||||
|
||||
用直白的话说,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越是宏大的成长目标,越要徐徐图之。
|
||||
|
||||
比如说,我们的专栏到现在已经更新超过十讲了,单是管理者的基本任务就有“三板斧”之多,你听了、学了之后,要怎么实践呢?肯定是一点一点实践,一口一口“吃饭”。**在一定时间内,只将注意力聚焦在其中一个板块上。对于初级管理者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
||||
|
||||
以前,我们常常只在讨论企业战略时谈聚焦,就像阿里巴巴曾鸣说的:“战略,就是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
||||
|
||||
但本质上,无论是对于一名普通程序员来说,还是对于一名初/中级管理者来说,聚焦都很重要。
|
||||
|
||||
在我刚毕业时,就曾经切实尝到过「聚焦」带来的益处。
|
||||
|
||||
## 普通技术人聚焦个人成长
|
||||
|
||||
刚毕业时,我在神州数码做一名普通的程序员,后来跳槽至麒麟远创,薪资变成了 2.5 倍。
|
||||
|
||||
如果你还记得专栏「认知」部分的内容,应该会知晓我的这段经历。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在工作不到两年后的第一次跳槽中,就能让薪资上涨 2.5 倍呢?
|
||||
|
||||
在做个人成长的复盘时,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在不经意间,做到了个人成长的战略聚焦。
|
||||
|
||||
刚到神州数码,我就在负责工作流引擎的研发工作,这个工作内容持续近两年。到我离职时,我在团队内的标签就是:“工作流引擎方向的技术专家”。
|
||||
|
||||
请注意,一个程序员身上可以有非常多的标签,比如:Java 专家、架构专家、算法专家、存储专家……但在那时,我身上的标签只有一个,也就是工作流引擎专家,这就是聚焦。
|
||||
|
||||
而麒麟远创愿意以 2.5 倍薪资招募我,也是因为我能在非常重要的岗位上,承担起与“工作流引擎”相关的工作。这就成了我的突破点,是我能上台阶的核心原因。
|
||||
|
||||
这就像我和咱们专栏许多读者都说过的,一定要做“T”型人才,也就是说,首先要在某个维度成为专家,广度都是深度的附属。
|
||||
|
||||
如果在神州数码时,我今天学学存储、明天学学算法,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所突破呢?很多同学在极客时间是什么都学,没有目的也没有方向。这种学习精神固然是可贵的,但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
||||
|
||||
可能你还要谈恋爱、还要和朋友聚会,最后留给每一项技能的时间都不是很多。说白了,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一些基础技能很简单。
|
||||
|
||||
我有信心在三个月内,成为一门编程语言的专家。而且,学习能力像我一样,或者比我更强的人一定很多。这就意味着,你耗时一年,分心学到的 Java 编程知识,可能还比不上别人认真投入三个月的学习成果。
|
||||
|
||||
更别提许多人工作了三年、五年后,还不敢称自己为某一门编程语言的绝对专家。
|
||||
|
||||
现在,我越发明显地感觉到:这个社会不会奖励面面俱到,但都很平庸的人,光环永远属于那些有明显优势、有明显长处的人。
|
||||
|
||||
**成长就是为了变得更优秀,而优秀的含义是:做同样的事情,表现比别人更好。**
|
||||
|
||||
我也曾见过一个朋友,在创业公司做到技术总监,去到大厂却拿不到一个高级技术专家的职称,非常可惜。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在分布式、数据库还是团队管理领域,他都是浅尝辄止。面试一问到深度技术问题,立刻就傻眼了 —— 完全没接触过。
|
||||
|
||||
请注意,他可不是不努力。他也会天天加班,只是不够聚焦而已。
|
||||
|
||||
所以,聚焦不但会影响成长的速度,还会影响成长的质量。
|
||||
|
||||
这里,我们说的是在程序员阶段,如何在成长中贯彻聚焦的思想。因为这一阶段,你的角色是 “Do”,执行公司派发的任务。所以,所谓「聚焦」更偏向个人成长。比如,花两周的时间,让自己的代码变得优雅整洁。
|
||||
|
||||
注意,此处的重点在于“有目标”,用目标指引自己的学习,找到工作的重点。找到重点,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一领域变得更优秀。目标可以很小,但长年坚持下来,优秀就会变成一种习惯。积累得多了,更宏伟的目标就是实现了。
|
||||
|
||||
当然,这种成长不是线性的。到了初/中级管理者阶段,要做到「聚焦」,也会相对复杂一些。
|
||||
|
||||
## 初/中级管理者聚焦双线成长
|
||||
|
||||
作为初/中级管理者,你的角色变成了“Manage”,职责是协调团队完成任务。
|
||||
|
||||
话虽如此,但很多身处这一阶段的管理者,并未脱离一线工作(我也不建议大家过早脱离一线技术工作)。
|
||||
|
||||
因此,你可能会问:乔老师,这时我到底是聚焦个人技术成长,还是聚焦管理能力呢?我感觉我的技术还没那么强,能直接聚焦管理工作吗?
|
||||
|
||||
对于这两个问题,尤其是后一个,**如果你非常纠结,可能就说明你的技术能力还不够,两手都要抓。**
|
||||
|
||||
当初我在下定决心走管理路线时,对自己的技术实力是有很大信心的。而这种对于技术的坚持和信心,也为我后来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可以说,越往高处走,越能感受到这种技术积累对自己的价值。
|
||||
|
||||
技术与管理两手抓,肯定是加倍的累,这毫无疑问。但反过来看,这也是成长的好机会,你很幸运,这么早就有了跨台阶的机会。我们前面讲了,五年就要登上一个新台阶,多难啊,这样的机会多宝贵啊。
|
||||
|
||||
想要加速成长,就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世界上没有容易走的路,如果走得太容易、太顺遂了,也可能会给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
|
||||
|
||||
那么,技术钻研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放心聚焦管理技能呢?我认为,当你的技术深度,足以辅导团队做技术选型和决策时,就可以聚焦管理了。但具体时机,要靠你自己去判断,因为每个团队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
||||
|
||||
打好技术基础后,先别急着聚焦管理层面的工作,最后问问自己:**你真的想做管理吗?**
|
||||
|
||||
其实在 IBM 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向公司申请在纯技术路线发展的,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成为了 IBM 认证架构师、全球技术学院成员……
|
||||
|
||||
促使我转向管理岗位的直接原因,是我意识到:有许多工作价值,只能靠团队的力量实现,个人能力再强大也于事无补。我认为,管理的价值会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在一般情况下,会超过大部分技术专家的价值。
|
||||
|
||||
但这毕竟是我的想法,于你而言,还是要慎重考虑。
|
||||
|
||||
如果以上问题,你都已经思考得很充分了,那么恭喜你,可以聚焦管理工作了,尝试去思考管理的价值所在,让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专业度,成为做技术选型、技术决策的重要支撑。
|
||||
|
||||
如果你没有头绪,可以按照我们前面分享的内容,一步一步聚焦「管理三板斧」的落地。
|
||||
|
||||
比如说,先聚焦「组织调整到位」,把组织建设做好。你可能会说,老乔,我的团队只有五个人,怎么聚焦组织调整啊?你讲的那些我都用不上。
|
||||
|
||||
错了,我们讲的许多管理内容,其实和管理者下辖的团队规模关系不是特别大。团队只有五个人?没关系,你要同直属领导说清楚:你所负责的技术或业务,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理想状态下需要多少人?
|
||||
|
||||
我是在 2020 年三季度末,开始接手彩食鲜的 BBC 业务。当时,整个 BBC 平台部门的人数还比较少,我接手后,直接将编制调整到原来的两倍以上。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目标是,部门业绩要季度环比增长 70%,这个人员编制,是按我的业务目标来配置的。
|
||||
|
||||
千万不要觉得团队有多少人,就承担多少人的工作量。如果你是这么想的,可以重读一下上一讲:「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建立,让团队持续成长」,再深入地理解一下,这里我们就不再展开了。
|
||||
|
||||
你看,上面所说的就是聚焦「组织调整到位」。当然,你还可以聚焦「加强协同效率」、「激发团队活力」或者「管理的人性哲学」,只要合理,就都没关系。
|
||||
|
||||
重点是要聚焦,实现突破,啃下一块硬骨头,再去啃下一块。
|
||||
|
||||
对于管理工作来说,聚焦的终极目标是「组织成功」,这是个体系性问题。要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忘记个人的辛苦和努力,因为那只能代表你的个人成长**。
|
||||
|
||||
## 舍九取一,聚焦和放弃紧密相连
|
||||
|
||||
讲到这,你不妨思考一下:做好聚焦,难吗?
|
||||
|
||||
我认为,只要认知到位了,做聚焦其实不难。很多人其实都了解「聚焦」的概念和价值,但真正去实践的人却不多。
|
||||
|
||||
因为困难的不是聚焦,而是舍弃。
|
||||
|
||||
许多人会下意识地忽视这一部分,心里盼望着:在一定时间里,我聚焦了重要的工作,同时又没落下其他任务。
|
||||
|
||||
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
||||
|
||||
我个人经常出席一些技术或管理会议,这样的分享机会让我个人非常受益,因为我的准备通常很充分,对这样的交流和分享机会也很重视。在筹备每场演讲时,我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高度聚焦的。
|
||||
|
||||
但也有很多技术管理者,虽然参加了会议,却十分敷衍,说自己:太忙了,又要加班、又要陪家人、又要聚会,没有时间好好准备。
|
||||
|
||||
什么都舍不得放弃,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现场演讲效果不理想,不但花了时间,还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
|
||||
|
||||
所以,你一定要留意: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放弃,就意味着没有真正聚焦;有舍弃,才有收获。**
|
||||
|
||||
我常常说,舍九取一,只有舍弃掉 90% 干扰事项的人,才可能真正聚焦那 10% 的核心任务。
|
||||
|
||||
那么聚焦哪些,放弃哪些,如何决策呢?这就又回到了我们上一讲的内容:培养全局思维,只有看到全局,才能做好聚焦。**看清问题全貌,是做好聚焦的大前提。**
|
||||
|
||||
## 结语
|
||||
|
||||
今天,我们聊了许多关于聚焦的问题,也有一些关于舍与得的思考。但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如何在 “Lead” 的角色下,做好企业战略层面的聚焦,则没有谈。
|
||||
|
||||
因为对于企业和高级管理者来说,对聚焦的思考,要与企业情况、产业趋势紧密相关。每家公司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是不存在标准的答案的。
|
||||
|
||||
对于普通程序员和初/中级管理者,也要灵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
||||
|
||||
第一,所谓聚焦,不是让你随心所欲地乱选发展方向。要多问问自己,企业现阶段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行业目前最稀缺、最有市场的能力是什么?如果公司目前需要 Golang 开发,结果你去学了三个月 Java 开发,学完以后发现工作中用不上,就有点尴尬了;
|
||||
|
||||
第二,不要因为做了聚焦,就回避其他一切任务和需求。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还是不要吝啬,只是要时刻记得:自己是有目标的,自己是做过聚焦的,要为之努力。
|
||||
|
||||
到这里,本节内容就基本结束了。后面,我们还有两篇关于「全局思维」和「战略聚焦」的延伸分享,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名字分别叫作「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初/中级管理者篇)、(高级管理者篇),希望能给你带来更多启发,也欢迎你持续关注,多提意见。
|
||||
|
||||
我们下一讲再见!
|
||||
179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3 | 风险管理:世界是脆弱的,持续管理风险非常重要.md
Normal file
179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3 | 风险管理:世界是脆弱的,持续管理风险非常重要.md
Normal file
@@ -0,0 +1,179 @@
|
||||
<audio id="audio" title="13 | 风险管理:世界是脆弱的,持续管理风险非常重要"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7/82/d78f93b4f3fd45017ffc15be9fbb9b82.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乔新亮。
|
||||
|
||||
这一讲,我想和你聊聊有关风险控制的话题。
|
||||
|
||||
世界,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几天前,我接到一个电话,得知一个原来公司的下属,因为车祸意外去世了。我和他关系很好,但此时只能感叹生命无常;2020 年,仅仅因为国内外对口罩文化,以及一些疫情防控措施理解的偏差,新冠病毒就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难以遏制……
|
||||
|
||||
今天,可以说我们做的任何决定都存在风险,风险可能会成为真的“险情”,也可能永远都只是个风险,这只是个概率性事件。但“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
||||
|
||||
刚加入苏宁的时候,我去评估各个系统的高可用方案。其中一类,就是 UP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供电方案。提供服务的是一家世界知名公司,这家公司和数据中心团队多年前共同决策了“ N + 1 ”型保护策略,也就是说,假如系统存在 N 个 UPS,任意一个出现问题时,都不会使业务受到影响。
|
||||
|
||||
可我本来是想要的是 “2 N” 型保护策略,也就是说,假如系统存在 N 个 UPS ,即便全都出现问题,业务也不会中断。但团队反馈说“ N + 1 ”方案已经非常成熟,并称:很多金融机构也在使用 “N + 1”策略,多年来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当时,我对 UPS 方案不太熟悉,听到对方这么说,也就同意了。
|
||||
|
||||
结果,怕什么来什么。有一天,“N + 1”型策略失效,一个机房断电了。意外出现后,为了确保业务连续性,我不得不连熬了三个通宵。
|
||||
|
||||
从那以后,我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做好调研、做好风险控制,绝不接受自己不熟悉的方案。
|
||||
|
||||
如果你是做金融、做架构的同学,对这样的故事一定很熟悉,因为无论是金融业务,还是架构设计,都对系统风险十分重视。在技术维度,如何做好风控,已经有非常详尽的教学和方法。
|
||||
|
||||
但当我们回归管理话题,又应该怎么聚焦风险控制呢?如何在与人打交道时,做好风险控制呢?
|
||||
|
||||
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聊聊。
|
||||
|
||||
## 打卡,本质上是个风险控制手段
|
||||
|
||||
在互联网这个圈子里,打卡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
||||
|
||||
- 有的公司严格打卡(很多公司还是指纹打卡),迟到一次扣 50 块钱;
|
||||
- 有的公司虽然打卡,但可随意补签,并不严格限制;
|
||||
- 有的公司没有打卡,上班下班全靠员工自觉,HR 一般还会在招聘启事中自豪地写出来;
|
||||
- 有的公司是开始不打卡,后来开始打卡,还很严格;
|
||||
- 也有少部分公司,是一开始打卡,后来逐渐开始不打卡;
|
||||
|
||||
……
|
||||
|
||||
可以说,大家的做法千差万别,但整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上几种方式。那么,哪种做法更好?
|
||||
|
||||
我猜你一定会说,不打卡好,因为这么干更有互联网范儿,员工自驱度更高,等等。
|
||||
|
||||
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先把思维拔高到全局视角,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在公司的角度上,打卡只是个行为,更准确地说,应该叫“考勤”。
|
||||
|
||||
考勤,顾名思义,就是考核出勤,是 CEO 要迫使公司全体人员,遵守工作时间。简单些说,就是 CEO 想:我都按月发工资了,你们起码按时来上班吧……
|
||||
|
||||
其实到这里,我们的思维还可以站得再高一点。**为什么要按时上班?从目标和结果来看,这是为了让团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产出,也就是说,要给组织的价值产出定一个下限。**
|
||||
|
||||
这背后的逻辑是:虽然同样是 8 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每个人能做出多少成绩是不确定的。但无论你的能力是强是弱,每天至少干够 8 个小时。长期来看,产出不合格的,就培养,培养无效就淘汰掉;产出超过预期的,就提拔,逐渐成为公司内的重要成员……
|
||||
|
||||
这么一看,在互联网圈内盛行的加班文化、996 文化,就很好理解了:这是老板要提高组织产出的下限,从公司全员每天至少有 8 个小时的产出,“提升”到全员每天至少有 12 个小时的产出……
|
||||
|
||||
但一个每天工作 8 小时的员工,和一个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14 个小时的员工相比,谁的价值更大呢?不确定,因为员工能力千差万别,工作态度也是千差万别。只是一般来说,在同等级别做对比,工作时间越长,价值越大。
|
||||
|
||||
所以你看,这就是个有关风险控制的行为措施,如果全公司的价值产出始终低于生产成本,公司就倒闭了,老板要控制这个风险。
|
||||
|
||||
## 风险控制,重要的是尺度
|
||||
|
||||
说到这,你可能就急了。老乔,看来你是支持 996 了!还给加班、考勤找了个这么“清新脱俗”的借口。
|
||||
|
||||
我得声明一下:我经常跟我的下属说,希望大家不用疯狂加班,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要合理调节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
||||
|
||||
但彩食鲜是需要打卡的,这点也很明确。但我们虽然打卡,却不与任何工资、绩效挂钩,没有任何实际利益上的影响。很多人不信,琢磨着:不可能,嘴上说着没影响,暗地里肯定给数据好的加薪,给数据差的绩效减分。
|
||||
|
||||
我也很无奈,只能和大家公开去聊:到底是不是这么做的,大家注意去看就好了,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你实在不相信,我也没办法,团队协作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
||||
|
||||
那么,每天让全员打卡,同时又不与绩效挂钩,打卡还有什么意义呢?
|
||||
|
||||
答案是,**打卡是为了收集数据,作为团队健康度评定的重要依据**。
|
||||
|
||||
如果数据显示,一个人天天五点、六点下班,工作产出却不怎么样,说明他的成绩不好,还不努力。这很可能是他干得不开心了,问题出在心态上,直属 leader 要找他聊聊了;
|
||||
|
||||
如果一个人天天加班,但产出很不错。说明他可能工作太过饱和,或者工作方法有问题,管理者同样要去关注一下;
|
||||
|
||||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天天五点、六点下班,产出却还是非常好,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能力超过了当前岗位的要求,很可能正在等待成长机会,管理者更要主动联系,给下属上台阶的机会;
|
||||
|
||||
当然,如果一个人天天加班,产出还很差。管理者就要和他深度聊一聊,到底是哪些部分出了问题。
|
||||
|
||||
你看,这样的组织是不是更有活力了?通过一个打卡数据,是能非常清晰地看到组织的健康程度的。彩食鲜要求打卡,就是为了长期达成这种效果。
|
||||
|
||||
以上每一种具体行为,都是在控制风险,而且控制的范围很广,包括价值产出、团队建设、防止人才流失,等等。但在大部分情况下,管理是不能走极端的,把握好尺度是管理真正的奥义。
|
||||
|
||||
**有的人做风险控制,会试图把一切情况都控制在手里**:指纹打卡、迟到扣钱、缺勤开除;有的人是压根没有风险控制的意识:从不打卡,也不关注,找不到人就微信问问……
|
||||
|
||||
哪种风险控制做得对?我觉得可能都不对。前面我也讲过,要有全局思维,站在公司最终利益的角度进行决策,时刻问自己:这么干对业务增长有啥用?管理是为了不管,不是为了将一切都攥在手里。**高层应该给予团队一个关键且唯一的价值导向:我们需要并奖励那些自驱力强、有 Owner 意识、不需要我去管理的团队成员。**
|
||||
|
||||
如果你把打卡拿捏得很死板,“打卡”这件事,就与高价值、高自驱、有创造力等企业文化导向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需要额外背负的“讨厌”任务。团队能清晰地感知到:leader 对我完全没有信任可言。大家会将打卡当作一个机械性的任务去完成,按时打卡却毫无建树成为组织的新常态。
|
||||
|
||||
最终,团队内可能充斥着各类听话却没用的“老好人”。因为,这就是管理者通过实际行动给出的要求:你们必须按时打卡,其他的另说。
|
||||
|
||||
至于完全不关注打卡的管理方法,在团队规模很小时,或许可行。但随着组织规模的快速提升,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对组织健康度的感知越来越差、对组织人均投入产出比的感知越来越差……
|
||||
|
||||
所以,很多企业的情况是:早期小而美,是个充满了信任、不需要风控的极客团队;融资一到位、规模一扩张,立刻与前一种企业殊途同归,成为管理到牙齿的“传统企业”,恨不得把 GPS 都给员工装上……
|
||||
|
||||
哪种做法好?当然是都不好。有时过分注意风险、有时将风险完全抛在脑后,过犹不及,这都属于没有拿捏好风险控制的“度”。
|
||||
|
||||
因此,很多人觉得管理“务虚”,其实不对,管理只是用专业的认知和技能,去给出位于“灰色地带”的团队协作方案。
|
||||
|
||||
## 有效的风险控制:高层不能战略懒惰
|
||||
|
||||
前面我们通过打卡考勤这件“小事”,聊了聊在管理层面,风险控制的尺度问题。
|
||||
|
||||
有没有注意到,在彩食鲜,尺度虽然对了,但执行起来很困难?leader 要结合那么多人的打卡数据和工作产出作分析,再一对一进行沟通。这样的风险控制,工作量真的不小。
|
||||
|
||||
所以说,管理者这个岗位,理应,也确实是非常辛苦的。也恰恰是因为这样,在实际情况中,最能偷懒的往往不是基层员工,而是高层管理者。
|
||||
|
||||
因为员工的工作单纯明确,还会受到 N 个层级的管理者考核;而高层管理者的角色不是 Do、Manage,而是 Lead,主要解决战略问题,工作复杂模糊,能接受到的引导、考核非常有限。
|
||||
|
||||
所以,在我的观察下,高层战略懒惰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大部分企业懒得都快”退化“了,却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高层每天都在干着中层管理者的工作,面对战略难题迟迟不能解决。
|
||||
|
||||
还是回到打卡这件事,管理者想要偷懒是很容易的:严格打卡,一个季度迟到 10 次绩效 B,迟到 15 次以上,直接协商离职。
|
||||
|
||||
这么干多省事啊,通过数字定绩效,系统都能帮你搞定。
|
||||
|
||||
但最有效的风险控制,永远是率先发生在高层的。注意,这里我要强调“最有效”。
|
||||
|
||||
自下而上,也能做好风险控制。比如,团队出现矛盾、人才大量流失,普通员工反映到经理、经理反映到总监、总监反映到 CTO、CTO 重新做个调研和了解、CTO 和 CEO 开个会,问题解决了。
|
||||
|
||||
而自上而下的风险控制,则是要求 CTO 先将这件事想明白,对风险有充分评估,和 CEO 开个会,将问题解决掉。
|
||||
|
||||
显然,第二种方法更高效,更容易达成目标,对组织的伤害也更小。
|
||||
|
||||
如果你是高层,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今天有没有偷懒?有没有和中层管理者抢工作,却对战略问题、全局问题视而不见?
|
||||
|
||||
当然,如果你是普通员工或初/中级管理者,也大可不必为此埋怨高层管理者。在前面的章节里,我曾反复强调:要有同理心、要有全局思维,每家公司在特定阶段都有自己的难处,要学会理解。**我们常常讲同理心,说的不光是高层对基层要有同理心,也包括基层对高层的同理心。**
|
||||
|
||||
## 实际可操作的风险管理
|
||||
|
||||
抛开高层战略不谈,基层也可以有行之有效的做好风险管理的办法,这关乎自己的成长。就像我们曾提到,项目立项有三点要求,需要尤其重视:
|
||||
|
||||
1. 目标清晰;
|
||||
1. 责任到人;
|
||||
1. 承诺到位。
|
||||
|
||||
这三点来自我实际的工作经验总结,非常简单实用。如果在某一次项目执行中,相关人员没做到,往往就意味着风险已经产生。所以,风险控制是个长期工作,要持续不断地推进。
|
||||
|
||||
第一点,目标清晰,是指目标要逐条写下来,按照 “SMART 原则”公示。“SMART 原则”出自彼得 ·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其含义是:
|
||||
|
||||
1. S=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的;
|
||||
1. M=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
|
||||
1. A=Attain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
|
||||
1. R=Relevant,必须要与其他目标有一定的关联性;
|
||||
1. T=Time-bound,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
||||
|
||||
第二点,责任到人,是指每条目标必须与责任人一一对应。你可能会问,老乔,我们目标比较大,下面有一堆责任人,怎么对齐?
|
||||
|
||||
很简单,将每位参与者的名字都写在文档里。名字排在第一位的,要负责将目标拆解、分派下去,如果目标没达成,他负最终责任;当然,如果目标实现了,他也享有最大的功劳。举个例子,如果将公司业绩的总体增长量化成 OKR 的其中一个 O,那么 CEO 的名字就应该写在第一位。
|
||||
|
||||
第三点,承诺到位,此处在有外部部门参与协作时,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项目比较急,大家又比较忙。可能还没等到协作部门明确的承诺,大家就急吼吼地启动了。这么干肯定是不行的。
|
||||
|
||||
以上三点,任何一点没做到位,都属于没做好风险控制,会让项目产生极大的管理隐患。
|
||||
|
||||
不过,即便你将以上三点都做到了,也不代表项目就不会出问题。
|
||||
|
||||
第一,余下的解决思路大致可以归纳为:要么向上求,要么向下求。也就是说,要么由高层去体系化地解决,要么深入细节,协调沟通好团队内和团队间的各类问题。
|
||||
|
||||
“向上求”一般只能由高层完成,“向下求”的发力点则很多。每周周会,我都会问下面的 Leader 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忙解决吗?同时,我在制度中规定,如果有问题,必须及时暴露问题;如果当时没有暴露问题,我会去了解原因,是当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还是其他原因;如果隐瞒不报,严肃处理。你看,这就是管理的逻辑闭环,让机制能够运转起来。
|
||||
|
||||
第二,在文章的开头,我们也说了,风险是个概率性事件,概率只能升高或降低,几乎不可能归零。说白了,即便你的架构设计得再好,如果所有机房都地震了,一样没办法。**人要有勇气接受一些风险,因为彻底规避风险的代价太大了**。这里又涉及到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时间允许,建议你仔细揣摩一下。
|
||||
|
||||
## 结语
|
||||
|
||||
俗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
|
||||
技术人对“高可用”设计耳熟能详,因此对风险控制也多有接触。但恰恰越熟悉的概念,就越容易成为盲区,尤其是在管理领域。很多概念在初见时,甚至会感觉是有些矛盾的。
|
||||
|
||||
要在管理层面做完备的风险控制,出发点一定是“假设每个人都会出问题”。但结合我们前文所谈的“打卡”事件,风险控制又是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 在打卡的同时,却不与绩效直接挂钩。
|
||||
|
||||
因为我相信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很聪明、也很职业,相信 ta,敞开心扉与 ta 沟通。管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个别成员有问题,就拒绝相信所有人。如果仅仅因为不信任,就无限制增加各种管理手段,最终就等同于绑住了公司的手脚。
|
||||
|
||||
我必须要再重复一遍,**管理是为了不管**。这是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技术管理工作后,我领悟到的特别深刻和精华的一点。
|
||||
|
||||
谨记,当你陷入矛盾或者两难境地时,就意味着可能每一种选择,在特定环境下都是正确的,你需要的是全局思维、拔高视角。
|
||||
|
||||
在高维视角来看,打卡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产出,让团队自驱。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制定方案。
|
||||
|
||||
我常常跟团队说,今天我们的很多制度和措施,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但是请千万不要破坏这种信任。你看,这种“耳提面命”,也是一种成本很低的风险管理。
|
||||
|
||||
如果你还有其他好的方法,或者想要提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一起复盘、一起成长。
|
||||
|
||||
让我们下一讲再见。
|
||||
157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4 | 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初|中级管理者篇).md
Normal file
157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4 | 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初|中级管理者篇).md
Normal file
@@ -0,0 +1,157 @@
|
||||
<audio id="audio" title="14 | 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初/中级管理者篇)"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6/8d/a6b645e69bcb089yya116fd4a855a28d.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乔新亮。
|
||||
|
||||
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讲到,技术管理者既要具备全局思维,也要做好战略聚焦。站在 CTO 能力建设的维度上,这当然是非常关键的。
|
||||
|
||||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我该如何去锻炼这些能力?全局思维和战略聚焦,又如何帮助我做好当下的工作呢?
|
||||
|
||||
所以,在接下来的两讲中,我决定暂缓专栏前进的脚步,邀你坐下来,围绕一个实际问题好好聊聊,这个问题就是:“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
|
||||
|
||||
相信聊过之后,我们对管理的认知会更丰满、更透彻。
|
||||
|
||||
## 需求永远都做不完
|
||||
|
||||
最近几年,经常有人问我:老乔,你平时是不是特别忙?其实我不怎么忙,空出来的时间都用来思考公司业务了,尤其是在最近的一年。
|
||||
|
||||
我相信,这个答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可能也包括你。原因很简单,在当下的互联网大厂里,光是普通程序员,就已经很忙了,管理者身上的责任更重,那么理应更加忙碌。再者,我平常总是提倡“高层不能战略懒惰”、“高层要以身作则”,这样一来,岂不是一天都睡不了几个小时了?
|
||||
|
||||
在某些成长阶段,这么想倒也不算错。比如,你刚刚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了技术经理、总监、CTO,感觉辛苦是很正常的,睡眠时间确实也会受到影响。
|
||||
|
||||
但我必须要告诉你,**对于任何一名走管理路线的技术人来说,工作状态长期<strong><strong>过于**</strong>饱和,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strong>:说得功利些,这会导致你很难升职。试想一下,如果你管理 100 人都难以抽身,又怎么管理 1000 人、10000 人,并承担更多的决策任务呢?
|
||||
|
||||
在跨上新台阶的早期,辛苦很正常;**在新台阶工作了一定时间后,还是很辛苦,就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认知了**。
|
||||
|
||||
既然这样的状态不正常,我们就不妨简单分析一下,所谓的技术人很忙,到底是在忙什么呢?对于大部分管理者来说,我相信忙碌的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总结:需求太多,做不完。
|
||||
|
||||
程序员升任管理者之后更是如此,因为除了在一线完成项目,还需要做好团队管理、团队建设,处理和部门有关的“杂事”。很多技术人,本来还能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自打负责整个团队后,就很少睡过囫囵觉。
|
||||
|
||||
我猜,此时正在阅读这篇专栏的你,也是如此;又或者,以后的你,很可能会遇见类似的情况。所以,今天我打算聊聊,当需求做不完时,应该怎么办?
|
||||
|
||||
首先,你要知道,需求永远都做不完,工作永远都做不完,这是个无限游戏。所以如果你对我说:“老乔,我太忙了,需求太多了,一个接一个。”
|
||||
|
||||
我只能回答:“没错,你想想,需求什么时候做完过?”
|
||||
|
||||
很多同学觉得老乔说的“管理三板斧”、培养全局思维、聚焦能力、风险意识,说的都对,可我就是没时间干。最近需求太多,每天都加班。可需求永远都做不完,忙完了这个月的,还会有下个月的,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提升自己呢?
|
||||
|
||||
需求是做不完的,这是事实,但也不代表我们就束手无策,就应该放任自流,这会极大影响我们的成长速度。 而且我们之前聊过,在技术管理者的职业生涯里,最好每 5 年就能跨过一个台阶,不然可能会进入职业生涯发展瓶颈,遇见种种诸如“35 岁中年危机”之类的困扰。
|
||||
|
||||
当然,你也别担心,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不复杂。只是对于初/中级管理者和高级管理者来说,方法各有不同。
|
||||
|
||||
## 初/中级与高级管理者的定位差异
|
||||
|
||||
首先,针对“工作/需求做不完”这个问题,我认为**初/中级管理者和高级管理者应该区别看待。前者主要解决效率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价值问题。同时,效率问题要和价值问题围绕同一目标进行对齐**。
|
||||
|
||||
什么意思呢?“价值问题”的核心是要对需求的价值和正确性作出回答,明确需求在公司季度目标中的地位,决定需求的优先级。本质上,这是个高层战略问题。
|
||||
|
||||
而在很多公司里,初/中级管理者,很少有砍需求、调整需求的权利,在公司级战略决策里也没有话语权,所以只能解决效率问题,当需求下达时,尽量做到最好。
|
||||
|
||||
听起来有点残酷,像个“工具人”,但事实如此,你只有接受现状,才能改变现状。
|
||||
|
||||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太啰嗦了,说这些有用吗?
|
||||
|
||||
当然有用,做好自我定位太重要了:如果你是初中级管理者,还喜欢天天找 CEO 聊价值和战略问题,可能会“死”得很惨 —— CEO 会觉得你做的不好,还给自己找借口;如果你是高级管理者,却仍然在处理效率问题,那就是严重的失职,战略上过于懒惰。
|
||||
|
||||
如果你已经做好了自我定位,接下来我们就聊聊,需求做不完,初/中级管理者应该怎么办?
|
||||
|
||||
## 难度最低的办法:保持专注
|
||||
|
||||
前面我们讲了,需求做不完,但初/中级管理者仍要解决效率问题。
|
||||
|
||||
若是在培训体系健全、手下皆是精兵强将的企业还好,管理工作倒也挑战不大;若是下属能力偏弱,普遍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情况就不一样了:
|
||||
|
||||
1. 你被迫开始高度关注团队任务的执行情况,在早期甚至需要代替下属完成部分工作;
|
||||
1. 你被迫开始重视团队建设,因为缺乏“猛将”而苦恼;
|
||||
1. 一般初/中级管理者还承担着部分一线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繁重(这里我也不建议初级管理者脱离一线任务);
|
||||
|
||||
……
|
||||
|
||||
这时,项目管理需求、团队建设需求、正常的研发需求纷至沓来,不少管理者就开始吃不消了。这同时也是最初我在技术管理岗位上的真实写照。
|
||||
|
||||
那时我沉迷于并发式处理工作,一会回个邮件、一会回个微信,经常同时关注好几件事情,像电视剧中的职场强人一样:八面玲珑,自我感觉效率还挺高。
|
||||
|
||||
后来因为职位不断提升,需要处理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专注思考一个问题。时间久了,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并发式”工作法弊端很大,其实专注做事的效率更高。
|
||||
|
||||
首先,如果你一会看看钉钉(或者飞书)、一会看看邮件、一会回复个紧急需求,大脑在繁杂事项间不断切换,一天下来会很累。我认为这是导致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
||||
|
||||
其次,专注做事情更有目标感,相应地也更有成就感。现在许多人都会列出一天的工作清单,但成就感往往来自任务的完成数量,比如今天划掉一大片待办事项,就会很开心。这当然没问题,也算是一种从工作中找到成就感的方法。但我认为,**对于脑力劳动者——尤其是管理者来说,更好的方法是从月度、季度工作目标中寻找成就感。**
|
||||
|
||||
我常常对我的下属说,周报不能写流水账,我不想知道你今天做了啥、明天做了啥,又不是怀疑你磨洋工。哪怕你一周就写一件事,只要对季度目标的达成有利,我觉得都没问题;反之,哪怕你一周写了一百件事,如果和季度目标没关系,我认为可能都是白费劲儿。
|
||||
|
||||
你看,**其实专注做事的认知和目标导向等企业文化,都是相辅相成的**。
|
||||
|
||||
## 80 分管理者:学会时间管理
|
||||
|
||||
当然,保持专注仅仅是解决效率问题的第一步。若是给初/中级管理者打个分,此时你能得 60 分,勉强及格。那些拿到 80 分的管理者还掌握着另一个方法:时间管理法。
|
||||
|
||||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微微撇嘴:我当是什么了不得的秘籍,原来就是被各路畅销书、公众号重复了百八十遍的时间管理。
|
||||
|
||||
没错,时间管理是个基础概念,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看书掌握这项技能,我亦不打算一步一步解释方法论。但据我观察,知道“时间管理”这个概念的人很多,但真正将时间严格管理起来的人却很少。
|
||||
|
||||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意外太多了。当你辛辛苦苦做好了一天的时间规划,一个突发情况就可能将其全盘打乱,比如领导叫你开会、线上出了个 Bug,等等。反复几次,所谓的时间管理还有什么意义?计划赶不上变化,大家常常这么安慰自己。
|
||||
|
||||
可随着管理经验的逐渐丰富,我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一个始终在处理紧急问题的管理者,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管理者不应该是职业“救火队长”**。这就意味着首先,要学会用团队力量解决部分紧急任务;其次,在时间规划中,要为紧急问题预留时间;最后,即便是紧急任务,也要有取舍,也要区分优先级,尤其是初/中级管理者。
|
||||
|
||||
说白了,你要时刻想着自己的 KPI 、OKR 是什么,在每个季度末、月末,上级会通过哪些指标考核你?我相信,考核标准一定不是你回复领导消息有多么及时。
|
||||
|
||||
你看,很多事情其实并不复杂,想清楚利益关系,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优秀的高级管理者永远希望下属有思考、有权衡,能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能成就业务;而不是只知道听老板的话,不懂得思考。
|
||||
|
||||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满分管理者的特质。习惯了专注做事,做好了时间管理,提升的只是你个人的工作效率,作用有限。只要团队中存在几个能力偏弱的下属,你的工作状态就可能被打回原形,继续疲于奔命,该怎么办呢?
|
||||
|
||||
## 100 分管理者:思维陷阱和认知灌输
|
||||
|
||||
作为管理者,经常被迫承担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这是对初/中级管理者最大的限制条件,也常常是“需求做不完”的主要原因之一。
|
||||
|
||||
在我摸索着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年,有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书名叫做《**别让猴子跳回背上**》。这本书里将推动任务进行的下一个步骤称为“猴子”。而对于每只“猴子”,都会存在一位解决者与一位监督者。一般情况下,下属是解决者,管理者是监督者。
|
||||
|
||||
比如说,正常情况下,管理者期望出现的情境是:管理者下发一个任务,员工给出行动步骤并负责执行,管理者对每个步骤的关键节点进行检查。最终,任务成功完成,员工是每一个行动步骤的推动者和执行者,“猴子”始终留在员工身上。
|
||||
|
||||
说个夸张点的场景,员工一遇到困难,就会习惯性地来问管理者:怎么办啊?管理者想了想,让你做比我自己做还累,于是说:算了,还是我来吧。
|
||||
|
||||
在这个情境里,“猴子”跳到了管理者的身上,员工变成了监督者。在组织内,就会出现十个员工督促一个管理者工作的悲剧后果,Leader 忙的要死,员工闲着没事。
|
||||
|
||||
这是一本小书,我读了之后启发很大,你也可以找来看看。这里我们不仅是要从这本书中获取养分,还要把理论再简化一下,聊聊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授权与审查,简单说就是分配工作、检查工作。
|
||||
|
||||
怎么样?听起来又是一个基础工作,但实践总和理论不一样,很多人什么都懂,就是做不好。尤其是初级管理者,很容易做到一半,就变成亲力亲为了——“猴子”又跳回了背上。
|
||||
|
||||
有人吐槽,我有什么办法,项目快到 Deadline 了,下属还没做完;还有人说,我这叫团队建设,这是培养下属的能力。
|
||||
|
||||
错了吗?没错,作为一个技术经理,明天客户就验收了,今天下属还解不完 bug,我当然要撸起袖子亲自上阵;有的人就是领悟能力差一些,手把手教了两三遍也学不会,有时确实让管理者心里有点无奈和“幽怨”,但短时间内没有更好的办法。
|
||||
|
||||
这些事我都干过,但在做的同时,我还会多做一些重要的附加工作。
|
||||
|
||||
首先,我会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规避两类思维陷阱:
|
||||
|
||||
**思维陷阱一:下属为何这么笨?**
|
||||
|
||||
管理者下意识地将员工与自己做对比,因而开始抱怨,比如“他怎么这么笨”、“怎么这点工作都做不完”、“能力怎么这么差”……
|
||||
|
||||
你要明白,**下属的工作能力本来就不如你,不然也不会拿着比你更少的薪水,成为你的下属**。规划下属成长路径的时候,要注意参照系,比如与同级、同经验员工对比,而不是跨阶对比。这是一大思维陷阱,要及时跳出来。
|
||||
|
||||
**思维陷阱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
||||
|
||||
初/中级管理者有很大概率遇到能力很强的下属,心中会产生一些莫名的危机感,以至于在工作中不由自主地藏私。别觉得这是耸人听闻,其实类似的事常常发生。
|
||||
|
||||
如果你也有类似问题,一定要反复告诉自己:不要总是担心自己,让别人有发展,自己迟早会有发展,因为这至少证明你的管理能力在上升。
|
||||
|
||||
**我认为作为一个初/中级管理者,至少要培养两名能力很强的下属,才算合格。**
|
||||
|
||||
好,这是两类应当避免的思维陷阱,如果不多加注意,无论做什么动作都容易走形。
|
||||
|
||||
在此后的授权与审查过程中,**每当我不得不替下属完成部分工作,我都会告诉他:这是你的工作,我是在替你完成工作**。一定要让下属意识到,“猴子”还在自己背上,不能总是指望 Leader。
|
||||
|
||||
新人入职,管理者短时间内辛苦一下无可厚非,但要有度。一般情况下,我给高级岗位员工的适应时间是一个半月,给初级岗位员工的适应时间是一个季度。如果员工始终无法满足岗位要求,那就要坚决调整。
|
||||
|
||||
管理者要为整个组织的成功负责,所谓“金刚之怒”的落脚点就在于此,这也是无奈和理性之举。不然,管理者一定会陷入麻烦,最终导致组织的失败。
|
||||
|
||||
从长期看,在管理方面,你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授权->审查”这一流程,工作自然轻松很多。
|
||||
|
||||
## 结语
|
||||
|
||||
不要以为职位越高,工作就一定越忙。我个人的经验是,从初级管理者到高级管理者,在工作量方面其实是更轻松了,做初级管理者时是最累的,当然,我说的是身体累,而不是心累。高级管理者,要在战略认知能力、看清全局能力和抗压能力等方面接受考验。
|
||||
|
||||
这也是为何我们要如此关注“需求做不完”的问题 —— 管理者只有变得轻松了,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
||||
|
||||
**保持专注、学会时间管理、做好授权审查,在我眼中,这是初/中级管理者解决效率问题最有用的手段**。
|
||||
|
||||
但当你成为有决策权的高级管理者时,情况又有所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聊聊《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高级管理者篇)》。
|
||||
134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5 | 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高级管理者篇).md
Normal file
134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15 | 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高级管理者篇).md
Normal file
@@ -0,0 +1,134 @@
|
||||
<audio id="audio" title="15 | 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高级管理者篇)"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d/56/cdea6a09af6b2252e56f03dba107d056.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乔新亮,很高兴又和你见面了。
|
||||
|
||||
上节课我们聊到,面对“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需求是永远做不完的,但要尽量节约各类需求对管理者精力的影响。
|
||||
|
||||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管理者的工作重点进行了拆分,认为初/中级管理者主要解决效率问题,高级管理者主要解决价值问题,并聊了聊初/中级管理者提升效率的三个要素。
|
||||
|
||||
在这一节,我想和你重点聊聊,高级管理者如何解决价值问题,并对最近两篇内容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
||||
|
||||
## 需求处理量提升至 150%,仍然无法满足业务方要求
|
||||
|
||||
前面我曾介绍过自己,也多次提及在苏宁的那段工作经历。
|
||||
|
||||
我进入苏宁的职位并不算高,最初只是一名总监。一年后就获得了晋升,Title 变成了总裁助理,同时直线管理 CTO 办公室和苏宁云研发中心,管理的团队规模急剧增加。我记得,当时直线管理了 500 多人,虚线管理有近 5000 人。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升迁,到最后离开苏宁时,我的 Title 是科技集团副总裁,研发团队规模已经达到 10,000 余人。当时苏宁的技术系统也很复杂,大概存在 4000 多套系统,日高峰发布接近 4000 次。
|
||||
|
||||
可以想见,这样的团队规模配合这样的技术系统,需求量该有多么可怕。
|
||||
|
||||
所以,在最初一段时间,我的压力非常大:业务方怨言很多,主要是需求处理不及时,积压严重。
|
||||
|
||||
于是,我重点推行「管理数据化」,主抓技术团队的“产能问题”。其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大概一年后,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团队处理的需求量大致提升到了 150%,但业务方还是不满意。
|
||||
|
||||
为啥呢?因为需求是永远做不完的。
|
||||
|
||||
到这里,我有两条路可走:
|
||||
|
||||
1. 继续解决效率问题,将需求的处理量提升到 200%、250%、300%……
|
||||
1. 像高级管理者一样,转而解决价值问题。
|
||||
|
||||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所谓“价值问题”,就是要对需求的价值做出回答,明确这个需求在公司季度、年度目标中的地位,决定某个业务需求的优先级。
|
||||
|
||||
说白了,技术部门拼死拼活干了一整年,所做的需求并不都是有用的。谁来对这些需求的必要性和优先级作出回答?谁来衡量这些需求的价值有多少?
|
||||
|
||||
我认为只有解决了价值问题,才能在更高维度上保证公司越来越好。
|
||||
|
||||
同时这个选择也关乎你的个人定位。你会发现,**表面上公司是在为了需求积压而焦虑,实际上是在为业务发展的困境承受煎熬和困扰。**
|
||||
|
||||
如果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个高级管理者,那就必须直面这类问题;如果定位是初/中级管理者,我们大可以好好做架构,继续跟进效率问题,保持职级不变。
|
||||
|
||||
你可能会说,需求处理量都提升到 150% 了,还能怎么提升效率?
|
||||
|
||||
去除各种花哨的外表后,答案其实很简单:压榨内部团队。在这一点上,许多管理者倒挺有一套的。只是“提升效率”要适度,否则容易造成团队的抵触和人才的大量流失。不要看到华为在加班,就学着人家一起玩“狼性文化”,你的激励体系、薪酬体系、考核体系和华为不一样。
|
||||
|
||||
**这里我想再重复一遍,高级管理者解决价值问题,初/中级管理者解决效率问题,一切取决于个人定位。**
|
||||
|
||||
我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是高级管理者,所以我选择了路线二,解决价值问题。
|
||||
|
||||
## 建设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做战略上的聚焦
|
||||
|
||||
怎么解决价值问题呢?根据这些年的经验和思考,我认为第一步是要由“项目驱动”转向“产品驱动”。反映在体系架构上,就分别代表了“职能型研发组织”和“产品型研发组织”。这一点,我们在“管理三板斧”的部分,也曾重点介绍过。
|
||||
|
||||
在大部分情况里,技术部门会为了层出不穷的需求疲于奔命,但业务上的颓势没有丝毫缓解。比如一个CEO 的困惑:为什么我在技术部门身上投入这么多成本,在物流时效方面却收获不到应有的效果?
|
||||
|
||||
而当“产品驱动”的思想深入组织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业务专家,CEO 的焦虑应当是:为什么我们的物流时效产品比竞争对手差那么多?
|
||||
|
||||
差别在于,**在“项目驱动”的模式下,可能没人对需求的价值作出负责任的回答 —— CEO 或 某事业部总经理单个人的精力不足以覆盖每一个需求;但在“产品驱动”的模式下,所有需求都应该是对产品价值的准确回答,因为这是团队共同的责任。**
|
||||
|
||||
我认为,最终所有组织都要转变成面向产品的形态,这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
||||
|
||||
回到“需求做不完”的问题上,在对组织架构进行上述调整后,你会发现需求的数量大大减少了 —— 过去存在太多 ROI 低、优先级低的“伪需求”。从前,如果研发团队一年需要处理 100 项需求,那么如今可能只需要处理 30 项需求。整体的需求数量大大减少了,目标更聚焦、力量更集中,且与 公司季度目标严格对齐。
|
||||
|
||||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团队能力尚可,技术上不存在太多挑战。作为一名高级管理者,如果麾下团队还时常面对许多技术挑战,那就说明还有太多基础工作没做好,要注意为团队先打好根基。
|
||||
|
||||
## 深度干预集团战略和激励体系
|
||||
|
||||
好,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嗯,听起来很简单,我学会了!
|
||||
|
||||
如果我告诉你,以上方法存在两大最致命问题,你能觉察到问题出在哪吗?现在你可以停下来用一分钟的时间细细思考一下。
|
||||
|
||||
可能你在心里已经有所计较,但想法还不够清晰,不妨与我接下来所说的对照参考一下。
|
||||
|
||||
**问题一:**
|
||||
|
||||
当团队存在“需求做不完”的困扰时,业务方往往是已经存在大量怨言的。这很正常,因为在业务方看来,当下的业务困境大半来源于技术部门的不合格支持。
|
||||
|
||||
作为技术部门的老大,你不但不考虑如何完成更多需求,反而准备打着“面向产品”的旗号,将 100 + 需求处理量变成 30 +,恐怕有点过分吧。况且,这里不是说由 100 项需求直接裁剪为 30 项需求,而是立足产品和公司战略,设计出全新的 30 项需求。
|
||||
|
||||
那么, CEO 为何要说服业务部门配合调整?谁来重新定义技术部门的 KPI 或 OKR ?谁又能罗列出这 30 项需求的具体清单?
|
||||
|
||||
**问题二:**
|
||||
|
||||
对于团队来说,架构调整是一回事,行为模式又是另一回事。表面上看,需求数量减少了,工作更轻松了;但实际上,人人都要设法对齐 OKR 、熟悉业务、思考产品,代码背后的工作变多了。一般团队很难在心态和行为模式上作出比较好的转型,很可能全员思维僵化,继续等待需求下发,下意识认为没有需求就等于没有工作。
|
||||
|
||||
你可能会想,此时团队应该换血,招聘新人加入。可少数新员工很难影响到多数老员工,一段时间后,反而会是新员工被老员工同化。
|
||||
|
||||
怎么样,是不是有些棘手?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既是解决价值问题的最重要的两个步骤,也是本文话题真正的核心难点:单凭你自己,很难对价值问题作出完整解答,也很难真正解决「需求做不完」的问题。
|
||||
|
||||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答案是:CEO 对业务和产品的认知,决定了他会不会说服业务部门;CEO 应该重新定义技术部门的 KPI 或 OKR。
|
||||
|
||||
**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数字化转型,其实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战略聚焦。**
|
||||
|
||||
从概念上讲,这听起来像向上管理,但实际执行起来却不太一样。我们前面也提到过,所谓“向上管理”,是通过全局思维将认知提升到“老板层次”,然后做老板的期望管理或某一项工作任务的认知管理。
|
||||
|
||||
而这里却要求老板对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业务驱动模式来一场大修,无疑相当困难。对于初/中级管理者来说,你甚至没有为难的必要,因为你只是个需求执行者;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影响 CEO 一定要相当谨慎,不然很容易被理解成“为绩效不达标找借口”,壮志未酬身先死。
|
||||
|
||||
不得不说,此类问题也曾让我困扰。我失败过、困惑过,有时也践行不了自己的管理理念。 不过,经过这两年的实践,现实已经充分验证了这套“产品导向”架构体系的优越性。
|
||||
|
||||
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是:**重新规划考核体系,并将业务部门纳入考核;重新定义激励体系,从面向需求转为面向产品。**
|
||||
|
||||
影响 CEO 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辐射到业务部门甚至人力资源部门,这更加困难。技术人的脾气是将数据和细节做到极致,最终一定会将流程里的所有变量纳入体系、进行考核。但问题是,技术部门凭什么考核业务部门?又凭什么影响人力资源部门?所以说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不完全是 CTO 的工作。
|
||||
|
||||
对于任何一个产品,考核业务部门IT化水平,考核IT部门为业务部门带来的增长,就是业务IT一体化,业务就是IT,IT就是业务。
|
||||
|
||||
高级管理者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公司越来越好。当高级管理者看到公司挣扎、彷徨的根源时,会勇于直面问题。但对很多有心人来说,这一切就只是办公室政治斗争的具现。
|
||||
|
||||
**所以,以上两大问题,或者叫作关键步骤,都未必能在一家企业内一并解决**。有时,退一步亦是海阔天空,你可以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去探索最优解。
|
||||
|
||||
## 结语
|
||||
|
||||
我们前后用了两讲的时间,对“需求做不完,怎么办”这一问题做出了拆解。这里,我们再来整体梳理一下:
|
||||
|
||||
首先,我们要认知到,需求永远都做不完。
|
||||
|
||||
而在此基础上,初/中级管理者主要解决效率问题,高级管理者主要解决价值问题。
|
||||
|
||||
解决效率问题依赖专注做事的习惯和方法、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和「别让猴子爬上背」的管理价值观;
|
||||
|
||||
解决价值问题依赖产品型研发组织的构建、对 CEO 的影响力以及对业务及其他部门的影响力。
|
||||
|
||||
**而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我认为,追求效率要适度,追求价值则要无所不用其极。**
|
||||
|
||||
很多管理者在战略层面懒惰,逼迫下属用勤奋来解决战略问题,期望下属做得“又快又好”。试问,若我做得足够快,怎么可能做得足够好呢?基层员工在执行上的勤奋,无法弥补高层在战略上的懒惰。而对高层乃至 CEO 的认知影响,无疑是此类问题中,最困难的部分。
|
||||
|
||||
当然,有时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更活络。在下属无法对 CEO 的决策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外部咨询的方式给 CEO 提供转型意见,最终也“曲线救国”,成功实现了目标。
|
||||
|
||||
如果你也有类似经历或经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互动。
|
||||
|
||||
到了这一讲,我们在管理层面的复盘,就基本接近尾声了。
|
||||
|
||||
如果你认真学习了前面的内容,你会发现:要解决一个实际的成长问题,往往会涉及多个过往不同方向的知识点,包括“管理三板斧”、全局思维、战略聚焦、管理哲学,等等。这一切都是融会贯通,互相促进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管理逻辑上的闭环。
|
||||
|
||||
在管理方面,我的讲述要结束了,但希望我们的思考不会停止。你可以随时留言,我会尽可能地回复。同样,我们专栏的最后一部分:「对专业成长的复盘」也即将到来,欢迎你继续关注。
|
||||
|
||||
让我们下一讲再见。
|
||||
126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加餐(一) | 如何通过演讲分享,打造自己的影响力?.md
Normal file
126
极客时间专栏/乔新亮的CTO成长复盘/对管理工作的复盘/加餐(一) | 如何通过演讲分享,打造自己的影响力?.md
Normal file
@@ -0,0 +1,126 @@
|
||||
<audio id="audio" title="加餐(一) | 如何通过演讲分享,打造自己的影响力?"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50/f6/50bc5231e920d23e8d3145b8901eeef6.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乔新亮。
|
||||
|
||||
私下聊天时,曾经有很多朋友问我:“老乔,我感觉你现在太有影响力了,很多朋友都知道你,我就经常听你的演讲和分享,非常棒。我自己虽然也在团队管理上有点心得,但不知道怎么讲出来,也不太敢讲。能不能给我分享分享啊,怎么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
||||
|
||||
每次听到这类问题,我都有点脸红。
|
||||
|
||||
一方面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圈儿内的“技术网红”,也不是专业的演讲教练,不能给他太多专业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在技术管理者群体里,这类困扰实在很常见。因为影响力虽然重要,但却不等同于“知识储备”或“个人能力”:代码写得好,和有影响力,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
||||
|
||||
那么,到底什么是影响力呢?百度词条写道,影响力就是用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和我们常常提到的“领导力”的概念很像。
|
||||
|
||||
一位名叫“思维”的读者也曾给我留言,提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定义的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是生活中所有你关注的事物,影响圈则是你可以有所为、有所控的事物。
|
||||
|
||||
大部分人聚焦“关注圈”,不停地吐槽、抱怨,却无能为力;成功人士习惯聚焦于“影响圈”,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
||||
|
||||
这么一看,就更有意思了。
|
||||
|
||||
所幸,我觉得,**关于影响力的建设通常没有过于高深的门槛** —— 你又不是要成为明星,要上微博热搜。
|
||||
|
||||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只要培养好一些基础的认知,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还是非常有可能在技术圈儿具备一定影响力的。那么此后,无论是职业生涯上台阶,还是空降到另一团队进行管理,都会天然具备一定的优势。
|
||||
|
||||
很多同学喜欢给自己打标签:纯粹技术人、内向、腼腆、不善言辞、情商低、不懂管理、不擅社交……我认为,不要总是给自己太多的负面暗示、太多的自我限制,不要将自己标签化。先去努力,如果努力后觉得实在是不喜欢,那时再考虑要不要继续。
|
||||
|
||||
所以,我在「管理复盘」这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一份“加餐”,和你专门聊聊关于影响力提升的话题,希望能带给你一些额外的收获。
|
||||
|
||||
## 从一上台腿就发抖,到 NPS 值全场最高
|
||||
|
||||
像大多数技术管理者一样,我现在打造个人影响力的主要方式是演讲分享。起先是在公司内部、行业内部,后续逐渐走上各类大会的讲台,面对诸多外部听众。我相信对于大部分技术人来说,演讲分享也是成本最低、回报率最高的影响力建设方式之一。
|
||||
|
||||
当然,刚参加工作时,我可没有这种规划,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程序员,与大部分技术人一样,对演讲、交流什么的都不屑一顾。
|
||||
|
||||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和老家的亲朋好友闲聊,我说,我不喜欢那些夸夸其谈的同事,总觉得他们不干具体活,不知道一天到晚在想什么。那时我觉得,还是和计算机交流比较好,省事。
|
||||
|
||||
你看,这就是我最初的认知:专心写代码、做自己的事最重要,夸夸其谈要不得。我想,这恐怕也是国内很多技术人的真实想法:靠嘴巴说算什么本事?程序员是技术工种,有本事写代码呀?
|
||||
|
||||
转折发生在 2008 年,那一年我加入了 IBM 。加入没多久, Leader 就不断地提点我:“你要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能光知道干活啊!要建立和客户的联结,这样人家有事才会找你呀!”
|
||||
|
||||
虽然不喜欢,但我是个比较服从工作安排的人。于是就硬着头皮,开始尝试在公司内部请教、讨论、分享。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其实还挺喜欢演讲的。为啥呢?因为在给别人分享的时候,其实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这个观点你可能已经听我讲过了,但我建议你自己实践下,绝对会是不一样的体验。
|
||||
|
||||
给别人讲东西,首先,你总不能讲错吧,要不然多丢脸?所以准备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从多个视角去推敲自己的内容,这能够让我思考得更为深入。其次,你总得让别人能听明白吧,要不然图个啥?你看,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不自然地就带入了用户思维,这等于你是在把演讲做成了一个产品,为了这个产品体验好,所以你会想,这地方我是不是举个例子比较好,这地方我是不是打个比方比较好,而这些打磨产品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强化你的记忆。
|
||||
|
||||
最后,如果我讲得不错,那很快,同事们会夸我,会在各种场合给我一些正反馈。这些正反馈不管真假(现在想想,有的反馈也许就是同事的客气话),它会反过来激发我,让我觉得自己厉害,后面我做事的时候,就会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
|
||||
|
||||
对于我来说,在 IBM 的这段日子,我完成了从抵触分享,到喜欢分享的转变。其大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公司的培训体系和当时领导对我的提醒,少半功劳当然也属于自己 —— 大胆去做,并且付出得够多。
|
||||
|
||||
当然,只是喜欢、只是认真还不够,还要想想,你的演讲能否打动听众呢?
|
||||
|
||||
2016 年 10 月的 QCon 上海,主办方邀请我来做个主题演讲。还记得我当时演讲的题目是《传统企业如何转型互联网?苏宁六年技术架构的演进总结》,可以说,这场演讲对我的整个职业经历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
||||
|
||||
虽然当时我已在 IBM 、苏宁参加过多次内部演讲,但还未在 1000 人以上规模的会议上做过演讲。为了保证演讲效果,我写了一万多字的提词注释,生怕自己忘词。
|
||||
|
||||
这样的准备够认真、够刻苦吧?可那场演讲的满意度只有 73%。其实回过头看,这个数值并不低,但对比当年同场其他演讲 80%,甚至是 90% 的满意度,还是有些差。如果摆在全场 127 位讲师间进行比较,成绩可能更加“默默无闻”,为何?
|
||||
|
||||
后来我复盘了很多次,抓住了几个细节:
|
||||
|
||||
比如听众对理论居多、无实践案例的章节感触不大,对生动的案例则很有兴趣。比如在演讲中讲解架构理论时,观众会开始低头玩手机;当我用北京环线的城市规划比喻架构设计的核心思想时,现场正在玩手机、走神儿的观众就会把头抬起来;
|
||||
|
||||
再者观众更喜欢走心、诚实的分享,不喜欢教条的宣讲。比如在这场演讲的开头,我谈起 2012 年还在 IBM 时,觉得苏宁就是个“卖电器的”,博得大家的会心一笑。事后想想,这也拉近了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
||||
|
||||
……
|
||||
|
||||
从这场演讲开始,我才真正意识到:**单是乐于演讲、勇于演讲、精心准备还远远不够,还要有用户思维、产品思维,要思考观众真正想听的是什么**。
|
||||
|
||||
其实做得多了,你总能在观众身上发现自己演讲的亮点和不足。现场演讲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和观众产生充足的互动,给你及时反馈。于是,发现了亮点,就发扬光大;发现了缺点,就复盘改正。
|
||||
|
||||
到了 2019 年,我连续参加了 GTLC (全球技术领导力峰会)五大分站,收获了很多经验、结识了更多优秀的人、也对演讲技巧更加熟悉。我越来越发现,直观、幽默、自嘲都还只是优秀演讲的表象特征,**优秀演讲的真正内核是:从心底里放下架子、足够诚恳,明白自己是来交流的,而不是来讲课的。**
|
||||
|
||||
很多人喜欢用成功者的叙事模式来做演讲,把自己说得很牛、很有洞见,好像从小就精通架构设计、团队管理,让观众越听越沮丧:你说的都对,但我做不到啊;你太牛了,我太差了。
|
||||
|
||||
其实当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才会发现:大家都是摸索着过河的,摔的跤都不少,爬起来的时候都是鼻青脸肿,没有那么多“技术天才”,也没有那么多“天生骄子”。
|
||||
|
||||
这些认知反映在演讲中,就是不断告诉自己:别总说文绉绉的专业术语,多说些实在的大白话,多分享点有逻辑支持的实践经验。虽然听起来没有那么“高端大气”,但大家很爱听。在 2019 年最后一站 GTLC —— 深圳站,我的演讲满意度是 78.7%。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告知我是全场最高,我听了很开心,但觉得还是要继续努力。
|
||||
|
||||
2020 年,更多的企业邀请我做咨询,疫情期间我还参加了几场线上直播,接触了更多打造影响力的形式。但这个时候,打造影响力已经不是我对外演讲的唯一目标了。于我来说,演讲分享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当你帮到别人并收获了反馈、感谢时,那种快乐真是无与伦比。
|
||||
|
||||
## 认真是基础,真诚最重要
|
||||
|
||||
遍观我的这段经历,不能算光芒闪耀,但也收获不小。我常说,努力就会有回报,很多人觉得这是鸡汤。
|
||||
|
||||
到底是不是鸡汤,大家看看我在“影响力建设”方面的收获就知道了:
|
||||
|
||||
1. **机会更多**:在每次工作变动时,都能有志同道合的 CEO 或其他朋友找上门来,让我免于待业在家,也无需苦苦等待猎头的消息,比如环球易购、彩食鲜、新东方、海尔集团等,我对此满怀感激;
|
||||
1. **信任更多**:无论是初来乍到,还是空降管理,我都更容易获得团队和 CEO 的信任,拥有更大决策自由和话语权,这份信任非常难得;
|
||||
1. **朋友更多**:每当我回归曾经工作、奋斗过的城市,总有许多老朋友约我聚一聚,喝喝酒。虽然出差永远很累,但我心里很快乐;
|
||||
1. **成长更快**:我更频繁地被邀请到各类场合做分享、做咨询。在这个过程里,我自己也在不断复盘、总结,成长速度大大提高。
|
||||
|
||||
……
|
||||
|
||||
说心里话,这些收获都很丰厚,但对我来说,它们都是附属价值。真正驱动我坚持演讲、持续复盘的原因只有快乐。所以我也建议你,如果真的不喜欢社交和抛头露面,那么尝试过就不要再继续。我觉得做“专家型人才”也很好,千万不要为难自己。
|
||||
|
||||
有很多同学不愿意做分享,总觉得自己这点“粗陋见解”,容易让真正的专家和大咖笑话。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许多观点和见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你现在不敢分享,以后也不会有勇气分享。就拿我自己或极客时间的其他专栏作者来说,谁敢说自己的分享独一无二、绝对正确?
|
||||
|
||||
我觉得很少很少,几乎没有,但总有人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受益,你自己也会在梳理分享内容的过程中成长。所以,勇敢分享不仅是一个利他行为,还是一个利己行为,真是好处多多。
|
||||
|
||||
前两天,有读者在专栏下方给我留言,说我是唯一一位每条留言都回复的作者。我当然会回复大家了,因为看大家的留言,对我自身也有很多好处。这就是我常说的:**沟通创造价值,分享带来快乐。**
|
||||
|
||||
当然,如果你发现了其他的路径,比如写公众号、做视频号,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
||||
|
||||
**倘若你决定通过演讲和分享打造自身影响力,请一定要做时间的朋友,认真对待每一场分享和活动**。经常有朋友同我讲,工作实在是太忙,PPT 只能草草写一下,没时间准备演讲,怎么办?
|
||||
|
||||
你不妨想想,自己一年可以参加几次对外分享?如果工作忙,就降低演讲频率,假如一年只有 1 - 2 次演讲机会,还不值得认真准备吗?前面我们讲过成长需要聚焦,关于打造影响力这事,你聚焦了吗?
|
||||
|
||||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没有过多分享一些演讲的细节技巧,不是我不想,而是当你认真准备、认真复盘每一场演讲的时候,忘词、紧张、不会写 PPT、不会控场,都不应该是问题。
|
||||
|
||||
技术人都是很聪明的,区别只是在于用何种态度对待问题。
|
||||
|
||||
这里要注意,认真是迈出的第一步,真诚是要跟上的第二步。**大部分情况下,过度包装自己都不会带来益处**。当然,人都有虚荣心,我也有,但你要保证内容和实践经历至少是真实的,不能只顾着吹嘘自己,别总觉得自己很牛。
|
||||
|
||||
最后,我想说,犯错、失败都很正常。理想状态下,我们当然要追求更好、最好;但现实情况是,不是只有满分演讲者才能收获好处。
|
||||
|
||||
在 QCon 2016,我辛辛苦苦准备了万字注释,虽然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可这场演讲仍然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演讲的内容被整理成文章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现在还能搜索到),后来很多邀请我加入的企业高管,都是通过这篇文章认识我的,其中就包括我离开苏宁后的下一站 —— 环球易购。
|
||||
|
||||
所以你看,影响力的产生不一定是即时性的,它可能是一个“发酵”的过程,要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不要因为演讲没发挥好、文章没写好,就开始退缩,让影响力“发酵”一会,坚持做正确的事,做时间的朋友。
|
||||
|
||||
## 结语
|
||||
|
||||
当然了,于我个人而言,让我受益最大的影响力提升手段,是对外的技术或管理经验分享。但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大家都有不同的方案。
|
||||
|
||||
前几天,就有一位读者在专栏下方留言,说现在转技术管理的想法没那么大了,想在技术深度上增加自己的影响力,感觉写写博客、写写微信公众号文章也挺好。
|
||||
|
||||
一点没错,够认真、够真诚,坚持不懈,相信你终会有所收获。关于如何做好演讲、如何打造影响力,我们就先聊这么多。如果你有其他疑惑,也欢迎向我提问。
|
||||
|
||||
至此,我们专栏的第二章 —— 「对管理工作的复盘」,就基本结束了。后面,我会聊聊「对专业成长的复盘」,也是我们专栏的最后一个章节。
|
||||
|
||||
期待与你在下一讲相聚。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