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224 @@
<audio id="audio" title="18全篇通读从读懂一句话慢慢转向读懂一篇文章"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e3/c0/e3e88c9c1b5e27f841974cd82e801cc0.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题目叫[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https://www.infoq.com/articles/breaking-through-engineering-myths/)。你可以先自己通读一下,有个大致的印象,然后跟着我的思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
## 文章背景
首先在开始读之前我们还是根据标题来推测一下文章内容。文章标题里面有两个关键词组一个是动词短语break through还有一个是名词短语engineering myth。我们分别来讲解一下。
首先看动词短语break through。这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典型的“动词+介词”组成的动词短语。这类动词短语往往有着和实义动词本身不同的独特含义。
我们拿这个动词短语来说。动词break本身是“击打、使破碎”的意思介词through强调的是“从一端穿透至另外一端”的空间概念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动词短语break through。朗文词典的解释是to manage to get past or through something that is in your way强调在空间上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冲破阻碍”“突破障碍”并进而引申出更加抽象的意思to manage to do something successfully when there is a difficulty that is preventing you“克服困难、取得突破”。
我们来看两个例句。
例句Several demonstrators broke through the barriers despite warnings from the police.<br>
翻译:几名示威者不顾警方的警告,冲破了封锁线。
例句It is possible that at this election some of the minority parties might succeed in breaking through into parliament.<br>
翻译:在这次选举中,一些少数派政党有可能获得突破,赢得议会的席位。
我们再来看engineering myth这个名词短语。我们先来看一下myth这个词的英文解释朗文词典的第一条解释就是an idea or story that many people believe, but which is not true (syn. fallacy)第二条解释才是an ancient story, especially one invented in order to explain natural or historical events (= mythology)。其实第二条意思才是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指“神话故事”同mythology。后来才慢慢引申出第一条意思“很多人相信、但实际错误的想法或故事近义词fallacy谬误、谬论”。
意思我们明白了但myth这个词的引申含义其实不太好翻译直接翻译成“神话”又不太准确。即使加上引号也需要一些文化基础才能读懂这其中的引申含义。如果翻译成“错误、谬误、谬论”意思也稍欠一些没有道出“很多人信”这种谬种流传的欺骗性。正因为不好翻有人干脆取音译直接把这个词翻成“迷思”似乎让人眼睛一亮但仔细一琢磨又会觉得似是而非。像这样的词汇往往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上下文的情况下酌情做灵活处理。
怎么处理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句。
例句Statistics disprove the myth that women are worse drivers than men.<br>
翻译:统计数据驳斥了女司机不如男司机的成见。
题目中的engineering myth肯定是和软件工程有关的谬论。至于是和开发本身相关还是和工程师相关从题目上我们还看不出来。正因为myth虽然是谬论但却有很多人相信所以成为障碍需要break through需要克服困难努力去打破。通过文章的标题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实用型的文章应该可以指导我们去克服一些谬种流传的困难和障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讲上一篇文章时我强调过,看了文章的题目之后,你可以自己花几分钟时间提前问一些问题,用发散性的思考去预测一下文章的内容,可能会讲哪些方面的问题?自己作为一个专业软件工程师,在软件行业里,通常存在哪些很多人相信、但不是事实的谬误?为啥为什么这些谬误会长期存在?与什么方法破解?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开始阅读,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 本阶段的学习目标
我之前说过,我们第一篇文章的重点是词汇学习方法,第二篇文章的重点是句法结构分析,第三篇文章则开始要关注段落和篇章。
词汇和句法是阅读的基础积累词汇和熟悉句式结构只是手段是基础阅读阶段要解决的问题。说得更加直白一点它们只能帮我们脱离某一种语言的“文盲”literacy状态。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去分析和研究每一句话而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理解和吸收整篇文章要表达的含义和思想**。
在语言学习这个技能提升的过程中,长期坚持、大量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课。但是只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方法也是不行的。阅读也是有方法的,会读和不会读差别很大。那怎么叫会读,怎么叫不会读呢?
所谓的不会阅读,不是指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会碰到不认得的字词,也不是指对某句话的理解有偏差,这些都是枝叶末节的问题。**阅读最大的问题是,看过一篇文章之后抓不住重点**。例如,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论点、论据是什么?文章的逻辑又是怎么展开和递进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和建议?看完文章之后,如果这些问题你都不知道,那基本就是不会阅读。
大量阅读除了提高语言能力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能让我们每一个人获得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常识**,英文叫**common sense**。人生在世,除了靠专业知识和技能吃饭以外,有时候还需要普通常识,而很多人的一般性普通常识是不够的。
所以,我选择的第四篇文章,比上一篇篇幅更长、内容更为复杂多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逐步把阅读的重点**从读懂一句话,慢慢转向读懂一篇文章**。当然,在阅读过程中,如果碰到值得一讲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我仍然会深入讲解,这些积累是我们一直要做的事情。
当然,通过阅读除了可以提高我们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之外,还能训练和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语言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在熟悉英语句法结构并不断积累词汇的基础上,在加大阅读量的同时,建议你也要慢慢开始把写作变成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从模仿已经读懂读透的例句和段落开始的。
## 全篇通读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我就带你进行全篇通读。
首先,我们还是快速浏览全文。和上一篇一样,我把第四篇文章的全文都先放在下面。不同的是,第三篇文章是主题单一、不到千字的短文,这篇文章大约有三千字,结构更加复杂。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该如何着手阅读呢?
如果基础阅读阶段的目标是看懂每一句话,摆脱“文盲”状态,那么第二阶段的检索阅读就要解决,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在讲什么的问题。所以这里我们还是用上一篇介绍过的粗略阅读法,来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结构和思想。
下面加粗的部分标题和斜体字部分引用都是原文自带的橙色字体是我自己加的也是在快速略读全篇的过程中我自己会重点去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篇的首尾段、每段的首尾句以及带有明确排版标识例如数字1、2、3的地方。
>
**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
>
**Key Takeaways**
>
<p>Examine yourself to determine if you believe in any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br>
Accepting common myths can hold you back from growing your skills in new ways<br>
Be intentional about taking action to progress, especially when it is uncomfortable<br>
Always question and adapt your thinking to be in-line with what your goals are<br>
Avoid thinking engineers must be a “certain way”</p>
文章一开始就是一个小标题Key Takeaways。take away是动词take加副词away组成的动词短语。away是表示离开的副词可以和很多动词搭配表示“拿走、带走”的意思。某些动词短语可以去掉空格把两个词合并成一个名词takeaway常见的意思是“餐馆的外卖”也可引申为“结论”意思是“他讲了一个小时你不听论证过程没有关系但这几条结论是你可以带走的”。
作者一上来就把自己总结的结论性要点罗列在文章开头这很符合实用型文体的风格。所谓实用型文体就是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所以很多作者干脆一上来就把结论告诉读者。这是结构性论述的一种方法很符合“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也好钻石法则也好思维导图也好都可以成为帮助促进主动阅读active reading的工具。我在后面讲篇章的逻辑结构和英语写作练习的时候还会再提到“金字塔原理”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我们来看一下这五条结论,大意是:<br>
1.问问你自己是不是相信这些谬论;<br>
2.相信这些谬论不利于你发展;<br>
3.要有计划地采取行动来改进;<br>
4.要根据目标来质疑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br>
5.不要相信工程师“刻板形象”。
这几条所谓的“结论”写得似是而非,很抽象,比较有用的信息就是,我们终于知道题目中所说的“工程方面的谬误”指的是关于工程师“刻板形象”的“神话”,文章讨论的是工程师而并非软件开发本身。
>
<p>Theres an old and destructive engineering joke that goes like this:<br>
“How do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introverted and an extroverted engineer? The extrovert will look at your shoes rather than their own.”</p>
进入正文部分首先作者讲了一个笑话这也很符合英文写作和演讲的套路通过小故事、小笑话引出主题同时还能活跃气氛。这种引出主题内容的笑话在英文写作中也叫hook也就是鱼钩的意思和后面的主题关系密切我一般建议读一下。作者说这是一个“古老的、破坏性的笑话”你怎么区分内向的工程师和外向的工程师呢 外向的工程师会看你的鞋,而不是看他们自己的鞋。
>
Over time, jokes and stereotypes like these can be damaging because they can limit our belief in what we feel is possible. For example, like many engineers I got into the field because I was naturally good at math and science. I liked “right” answers and found them in these topics. Eventually, I began to hold on to this desire, this love for objectivity so much that I completely avoided subjects and skills that were deemed subjective, creative, or artistic. I almost completely suppressed that side of me. Now I feel like Im playing catch up, but Im still able to develop these skills within myself. The good news is that engineers can and do become great teachers, communicators, and leaders. We can break through these stereotypes with a mindset shift that will allow us to grow and develop skills that perhaps we have suppressed.
接下来这一段,我们只看首尾句。如果是很长的复杂句,也可以只看主干,不用看从句。首句说,这样的笑话或模式化刻板形象是有害的。尾句说,我们可以转变思维方式来打破这些刻板形象。中间有一大段的展开,还有举例子等等,我们先不用去看,因为段落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
如果首尾句里出现生词,我建议最好要查一下字典。因为这个生词较大概率是会反复出现的,往往不能无视,很难碾压过去。
例如stereotype这个词如果你不认得除了根据上下文猜测以外最好查一下字典否则会影响你下面的阅读。
我们来来看一下它的英文解释a fixed idea or image that many people have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person or thing, but which is often not true in reality许多人对某一类人或事的固有想法或形象但往往和现实不符也就是“某种错误的刻板印象”和题目里面的myth意思相近。
>
There are three common myths that often plague engineers that need to be debunked, as they may be holding you back from reaching your full potential, especially if you are a current or aspiring engineering leader. They are:
>
<p>1.Engineers dont hav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br>
2.Engineers dont make “natural” leaders<br>
3.Engineers are very logical and not creative</p>
>
Below we will dive into each of these myths and provide some actionable ideas you can implement right away to start making a shift in your own life away from these limiting beliefs.
接下来,我们还是只看首句的主句,作者指出有三大谬误,并会逐一深入讲解。
1.工程师不会沟通;<br>
2.工程师不会当领导;<br>
3.工程师有逻辑而无创造力。
>
**Myth: Engineers Dont Hav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
This myth goes with the belief that most engineers are introver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elief that introverts are bad communicators. The truth is, both introverts and extroverts can be fantastic communicators, as these skills can be learned and developed over time. Some of my favorite people to listen and talk to in the entire world are introverts. Perhaps most famously in recent years, Susan Cain is developing what she calls the “Quiet Revolution” to help the world recognize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such a noisy world. As an introvert, she has overcome massive anxiety around public speaking to become a prolific speaker. In the engineering world, you can look to great leaders like Bill Gates (Microsoft), Steve Wozniak (Apple), and Larry Page (Google).
我们来看第一个“神话”谬论,工程师不会沟通。我们还是只看每一段的首句,“这个神话认为,所有工程师都是内向的,而内向的人是不善沟通的。”本段后面的文字或许会展开阐述这个错误的观点,或者不展开,只是直接批驳这个观点,提出论据,举出实例,最终目的在于证明“神话”的谬误。具体作者怎么展开论述,如何逻辑布局,我后面会详细讲解,目前我们只是粗略阅读的阶段,了解到这里就可以了。
>
The natural behavioral types of introvert vs. extrover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actual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ut rather identify how people gain energy from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where they exist on the spectrum). Humans are naturally social beings and we feel purpose as we develop connections with others. Thus, developing an array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s necessary for everyone to be happy and healthy.
这一段我们还是先读首句,但考虑到下面又要开始一个新的小标题,这一部分的论述似乎要告一段落,或许会有结论性的句子,因此也需要读最后的尾句。首句的意思是“内向或外向是人的自然行为方式类别,和实际沟通能力无关”,尾句的意思是“每个人要想幸福健康,必须培养一系列的沟通技能”。这一方面驳斥了谬论,一方面也强调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
**Practice Listening**
>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is a broad idea that covers a lot of ground. To start, engineers can develop their own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by really focusing on the skill of listening. An important quote to remember is:
>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
$-Stephen$ $R.$ $Covey$
>
The important thing to practice is truly seeking to understand what others are trying to communicate to us. We cant be listening only to come up with a response if we want to be effective listeners. Do you see the difference? Underneath the action we take, we must truly care about the other person and what they have to say. You can often tell if someone doesnt care about what you have to say, and the same is true as others are talking to you.
我们再往下浏览两段,小标题是“练习倾听”,看完小标题我们基本就知道作者的意图了。
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除了通过看眼前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以外,每个人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和知识也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以前看过一些关于与人交往或者沟通技巧的文章或者书籍,例如心灵鸡汤鼻祖、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 不要和美国实业家、慈善家卡耐基钢铁公司的创始人被世人誉为“钢铁大王”被世人誉为“美国慈善事业之父”的安德鲁·卡耐基混为一谈这两个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任何一本书或者日本销售大师松桥良纪的《倾听术》你就会知道懂得倾听shut up and listen是一切高效沟通的基础而且背后还有一大套的技巧。如果你的背景知识里面大约知道一些这个话题这两段其实完全可以跳过不看了。
当然如果看到“练习倾听”或者“listening”这个词并没有触发你的背景知识那就还是按照粗略阅读的方法读一下我标注了橙色的部分。有时候你会发现首句没有涉及你预期的主题例如这两段小标题下面的第一句话只是说“发展沟通技能涉及很多方面”这显然是一句过渡性的话还没有谈及“倾听”这一主题那就需要再往下多看一句。
下一句果然提到了“倾听”,说工程师们培养沟通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倾听。然后是名人名言,可以跳过,再看下一段的首句,说“需要练习的重点是真正理解别人希望和我们沟通什么”。
>
**Listening Activity**: Start up a conversation with a colleague and ask them an open-ended question. The question can be as simple as “How was your weekend?” or “How do you think we can solve this problem?” Then listen to them for two minutes straight without making any verbal response other than simple acknowledgements. Dont interrupt to ask more questions. Just listen. See what you learn.
接下来这段的原文也有加粗的小标题,“倾听活动”,按照已有的背景知识,大概率是作者提出一个“练习倾听”的小活动,让读者去尝试实际操作,可以略过不看。
>
**Simplify Communication**
>
One common hiccup in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is explaining detailed, complex ideas in detailed, complex ways. Engineers understand the whole picture and are excited to share what they know. Instead of clarity and collaboration, this can often lead to confusion. Reflect on this quote from Albert Einstein:
>
$If$ $you$ $cant$ $explain$ $it$ $to$ $a$ $six-year-old,$ $you$ $dont$ $understand$ $it$ $yourself.$
>
Especially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non-technical people and working across teams, get rid of jargon and share ideas using concepts the other person can simply understand. Often this includes using analogies or comparisons that they can relate to.
>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Take the six-year-old test. Find a complex idea or concept that you know very well and try and explain it to a child or someone else who would be completely unfamiliar with it. See if they understand and can explain it back to you. Try teaching the same idea to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people and see how you improve.
和“练习倾听”并列的第二个加粗小标题是“简化沟通”。看到simplify这个单词可以触发我的背景知识。我基本可以肯定作者要工程师们练习“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来解释技术问题”可以通过阅读两段的首句来验证这一判断。
第一段首句讲“工程师沟通的常见问题是交流方式太详细太复杂”,第二段首句的前半句是从句,顺便看一下也无妨,但主要意思在主句中,要工程师“不要说专业术语,使用别人容易理解的概念”。最后是一项“技术性沟通的活动”,结构和前面“练习倾听”部分完全相同。
## 小结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这篇文章有大约三千字,我今天只带你读了一半左右。关于软件工程师的三大谬误“神话”的后两个,我们下一讲会继续来看。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能够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逐步帮助你从基础阅读阶段慢慢过渡到检视阅读,进行有系统地粗略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当然,作为外语学习者,这两种阅读方式互相并不矛盾,而且会并行很长的时间。但我们终究要摆脱以句子为单位的阅读方式,学会全面理解和吸收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第二,我们要开始体会背景知识在阅读以及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每个人或许在某一个阶段内都会过度迷恋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总是幻想会有一些快速、高效的阅读技巧以一种很神奇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又快又好地学习。高效阅读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在长期、大量的阅读中锻炼阅读能力,掌握足够的背景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法和技巧可以锦上添花,但并不是一条捷径。任何希望通过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跳过知识积累的幻想,都是本末倒置的。
第三,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要开始模仿和学习作者写文章的逻辑结构,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几讲中再进行详细的说明。
## 课后作业
1.这里有几篇文章,你可以自己选择来阅读一下。
- [Legend vs. Myth](https://www.diffen.com/difference/Legend_vs_Myth)
- [The Meaning of Myths, Folklore, Legends, and Fairy Tales](https://www.thoughtco.com/defining-terms-myth-folklore-legend-735039)
- [Top 10 urban legends](https://www.theguardian.com/childrens-books-site/2014/jul/06/top-10-urban-legends-myths-james-dawson)
2.从Myth: Engineers Dont Make “Natural” Leaders这个小标题开始是本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你可以按照我介绍的粗略阅读法浏览全文并列出提纲。阅读过程中如果碰到生词的话建议先根据上下文猜测意思最好在全文粗略阅读完了之后再去查阅字典。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92 @@
<audio id="audio" title="19全篇通读不是所有的文章和书籍都值得读完"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5/69/05f36da3725015df6a65ca3ecae3da69.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https://www.infoq.com/articles/breaking-through-engineering-myths/)这篇文章。首先我们用几句话来回顾一下上半篇文章,然后接着来粗读剩下的半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三个广泛存在的针对软件工程师的“刻板印象”或者“成见”。它们是有害的,必须通过转变思想来打破这三个谬误。作者对这三个谬误进行了逐一讲解。
第一个是软件工程师不会沟通,因为软件工程师大都内向,内向的人不善于沟通。但是,内向和外向的性格,本身和善不善于沟通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幸福健康的生活的确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作者进而介绍了两种沟通技能,学会倾听和复杂问题简单说,并分别提供了练习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其他两个错误的“成见”,软件工程师“天然”不会当领导,以及软件工程师过于讲逻辑而不具有创造力。
## 全篇通读
下文中黑体字部分(标题)和斜体字部分(引用)都是原文自带的,橙色字是我自己标的,这都是略读全篇时,我自己会重点去看的内容。
我们可以提前预期一下,后面两条“神话”的文章结构应该和前面相似。大标题后面是两段论述,作者会指出“刻板印象”的谬误之处。那我们还是先看首句。
>
**Myth: Engineers Dont Make “Natural” Leaders**
>
This myth follows an even more generalized myth that leaders are born, not made. Research on leadership development suggests that this simply is not true, and in fact 70 percent of leadership ability is the result of lessons learned through life experiences.
>
A foundational concept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leadership readiness”. It is a belief inside someone that they are truly ready, willing, and able to become a leader. People who believe this about themselves can develop much more quickly, and this isnt surprising. This idea is very much in-line with other research done by Carol Dweck about having a “growth” mindset versus a “fixed” mindset so that we believe we can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change throughout our lives.
第一段的首句说,“这一谬论是基于另外一条谬论,即好的领导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的。”第二段的首句说,“领导力发展的根本在于是否在心理上做好了成为领导的准备”。这其实驳斥了之前的上一段阐述的错误观点。
和第一部分“沟通能力”的结构一样,接下来作者提出两条训练“领导力”的方法。第一条是“评估自己的优势”。小标题下面是两段论述加上一个“训练活动”。第一段的首句讲“发现我们具备领导力的方式之一是发现我们自身的优势并加以利用”,第二段首句讲“去问一下对你最为了解的十个身边人,让他们告诉你最强大的三大优势。”
>
**Assess Your Strengths**
>
One of the ways to discover that we are capable of leadership is to identify the strengths that we have and find ways to utilize them. There are a lot of free and paid assessments out there, such as Clifton Strengths by Gallup to help you do this, but a very simple approach is to ask people who know you well.
>
Go ahead ask the ten people in your life who know you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what they think your top three personal strengths are. Likely, you will agree with a lot of what they say. They may also share with you things that you dont currently believe about yourself, but because others are suggesting it, you may start to believe a little bit more.
>
Crushing Limiting Belief Activity: This may seem a bit weird, but stay with me. Take about five minutes and jot down a quick list of what you consider to be your weaknesses. Then grab a piece of paper or note card and write down each of those “weaknesses” that you identified that is actually a limiting belief. Take that paper with the list of limiting beliefs and rip it up. Throw it into the air. Make a mess. Show those beliefs you dont accept them. For example, my weakness might be that I tend to suppress my emotions which can lead to less connection in my relationships. A limiting belief I used to accept was that I was not a good writer. You may or may not agree with that, but at least I am pushing through and practicing my skills! I would write that on a note card and rip it up. I promise, it feels good.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训练活动”的小标题。limiting belief指的是“限制性的想法”也就是那些限制自己发展的错误信念例如“我这辈子就是没有发财的命”“我每次作报告都会紧张到忘记自己的说什么”等充满负能量的信念。这个“训练活动”应该是要通过某种方式“打碎”这些限制性的理念。
第二条训练“领导力”的方法是look inside用中文说就是“反求诸己”的意思就是遇到挫折时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后努力加以改正。
>
**Look Inside**
>
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 that people rarely make huge changes in their lives, but people do change. It happens when we can increase self-awareness and have “ah-ha” moments or epiphanies that help us see ourselves and our situations in a new light. Thats really how we change our mindsets, which then drives our behaviors in new ways.
>
Ive seen people who were so bent on blaming others that they became so toxic and were about to be fired. Yet they were able to create just enough space to realize they were part of the problem and began focusing on what they could change, rather than blaming everyone else. Its transformational.
>
Mindset Adjustment Activity: Identify the largest work challenge you are facing right now. Write down what you think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Then, write down 2-3 things you can do personally to make things better (this is not about you taking action to fix other people focus on you). Then, stay focused on your own ability to help the cause rather than what others are/arent doing.
我们还是看一下两段的首句,第一段第一句讲,“人们很少会在生活中做出巨大改变,但人确实会改变。”第二段第一句讲,“我见过一些人总是指责别人,以至于毒舌到要被解雇。”结合小标题“反求诸己”,这两段应该是在讲从指责别人到反省自己的转变。
接下来,我们来看“训练活动”这个小标题。“心态调整活动”,应该也是通过一个活动,来让人调整心态,从原先在外部找原因,转变成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是培养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个谬误是“工程师只讲逻辑、没有创造力”。看到这里,作者的写作套路我们其实已经比较熟悉了。
>
**Myth: Engineers Are Very Logical and Not Creative**
>
This one seems to make sense if engineers were creative, wouldnt they have decided to be artists, writers, or some other “Fine Arts” profession? Wrong! The key word in being creative is right there to create! Engineers create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 people every day. Whether your work goes into consumer applications, devices, or machines, the end product of engineering work is used by other people. If engineers suppressed their creativity, they would miss out on a lot of insights into ways to solve problems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
Every day, engineers need to find new ways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to tackle new challenges. They have the fabulous opportuni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imagining ways in which the world could be different and then creating ways to make that happen. That is at the heart of what creativity is all about and it should be inspiring and exciting for engineers. For examp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have been a big part of healthcare improvement over the years. From data analysis to efficient software systems, to surgery machines, to providing treatment trac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engineering truly saves lives daily.
我们还是先看两句话,第一段首句讲“这个似乎有点道理。如果工程师有创意,他们不是应该去做艺术家、作家或其他创意类工作吗?错!”,第二段的首句讲“每天,工程师们都需要找到新的思维方式,跳出固有的框框来应对新的挑战。”这依旧还是驳斥谬误,提出破除谬论的办法。
接下来还是作者提出两条训练“创造力”的方法。
>
**Get Curious**
>
When we suppress creativity its often because we feel like we already have the right answers or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we face. Yet different people and their perspectives can see things in completely different ways. This is good!
>
One way to start considering creative ideas and not getting set in our ways is to get curious. If someone disagrees with you, get curious about why and how they are feeling about the issue. If someone comes to you with a problem, spend a bit more time asking questions about the issue before you rush into providing a solution. Curiosity can open our minds to new ideas while continuing to embrace the rational thinking that engineers value so much.
>
Curiosity Activity: Utilize “Yes, and…” The next time you have a brainstorming session with a team, I want you to do everything in your power to promote ideas and open-minded thinking. Eliminate from your vocabulary responses such as “no,” “I dont think that will work,” or “yes, but…” When someone suggests an idea, remain open to it by responding with “yes, and [expand upon the idea].” This principle comes from the world of improv comedy and is taught heavily in the world of design thinking, and has the ability to keep teams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to promote collaboration.
第一条是“培养好奇心”。小标题下面同样的还是两段论述加上一个“训练活动”。第一段的首句讲,“我们压抑创造力,往往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或方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第二段首句讲,“开始创新、打破陈规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好奇心。”接下来是作者提供的一个培养好奇心的“训练活动”。
第二条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是“拥抱失败”。
>
**Embrace Failure and Try Again**
>
The struggle with creation is that we often “fail,” and this fear of failure can keep us from explor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or possibilities. Consider this quote:
>
<p>$Failure$ $is$ $central$ $to$ $engineering.$ $Every$ $single$ $calculation$ $that$ $an$ $engineer$ $makes$ $is$ $a$ $failure$ $calculation.$<br>
$-Henry Petroski$</p>
>
Instead of being afraid of providing failing solutions and ideas, we should look at each failure a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something new. Its a new data point. Its a new experience. And if we are good learners, we wont make the same mistake again. Indeed, failing fast is often the best way to succeed if we stick with it and treat each failure as a learning experience.
>
Overcoming Fear Activity: Create something you´ve always wanted to but which is outside of your comfort zone. Just try it. If it means writing cod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do that. It may mean that you want to create something physical using your hands, such as a drawing, painting, or a small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point here is to do something that you havent done before and to realize that at your core, you truly are a creator. Personally, I have recently started creating videos for my own marketing efforts. Ive never done that before and its very uncomfortable, but Ive received helpful feedback and learned a lot through the process.
这两段主题句的意思分别是“创新伴随着失败,对失败的恐惧会让我们不敢去探索新的方法或可能性。”“我们应该把每一次失败看成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观点和逻辑都是非常清楚的,之后还是一个“训练活动”,主题是“克服恐惧”。
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moving forward展望未来就是全文的一个总结。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橙色标注的部分。
>
**Moving Forward**
>
Myths, stereotypes, and limiting beliefs can be really damaging to our success. Its important to know that those things dont have to define you, and who you think you are and can vastly change as you let go of damaging beliefs and embrace new ways of thinking for the future. Another favorite quote:
>
<p>$To$ $reach$ $a$ $goal$ $you$ $have$ $never$ $before$ $attained,$ $you$ $must$ $do$ $things$ $you$ $have$ $never$ $before$ $done.$<br>
$-Richard G. Scott$</p>
>
<p>If you currently suffer from accepting or giving in to these myths and stereotypes, the time to change that is right now. It is going to take some action and a change in mindset, but its very possible.<br>
Rather than believing the myths shared above, I want to share three truths about engineers you should accept instead:</p>
>
<p>1.Engineers can develop excepti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f they dont already have them)<br>
2.Engineers have the capacity to become great leaders (as many already are)<br>
3.Successful engineers are creative (just look at what they create!)<br>
Take the actions suggested in the solutions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see what happens. You might be surprised at what youre capable of.</p>
“神话、成见和限制性信念都会对我们的成功造成伤害。”“现在就是改变的时候了。”
“我想分享三个你应该接受的关于软件工程师的真相”:<br>
1.工程师可以培养出卓越的沟通能力(如果他们尚不具备这些能力的话);<br>
2.工程师有能力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很多人已经成为伟大的领导者);<br>
3.成功的工程师是有创造力的(看看他们创造的东西就知道了!)。
最后,作者希望“按照建议的解决方案和实践活动采取行动”,看看会发生什么。
## 小结
在粗略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不打断阅读节奏的情况下,适当地在笔记本上画一个简单的提纲。全篇略读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文章的总体结构。
这篇文章还是比较规整的“总分总”结构。作者在**总起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普遍存在的三个针对软件工程师的错误成见是非常有害的,必须采取行动打破这三个成见”。
接下来是**三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作者对这三种针对软件工程师的错误“成见”逐一阐述,首先陈述谬误的观点,然后进行反驳,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供“训练活动”来实践每一个解决方案。
最后,作者进行**收尾总结**,再次重申这些“神话”或“成见”的破坏性,提出三个真相来和开头提出的三个“成见”相呼应,并呼吁读者采取行动,实现改变。
可以说,并不是所有的文章或者书籍都值得我们花时间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完,在我们把最为宝贵的时间资源投入到阅读中去之前,**我们需要以最少的投入、用比较高效的方式来判断两件事:作者的语言质量(文笔、风格等)和思想内容(信息、观点等)是否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说,对于每一个希望提高自学效率的终生学习者,都要有一套具有成本效益的阅读策略。
## 课后作业
1.这是一篇关于“[限制性理念](https://www.inc.com/amy-morin/3-types-of-unhealthy-beliefs-that-will-drain-your-mental-strength-make-you-less-effective.html)”limiting belief的文章你可以快速浏览阅读一下。
2.这个[链接](https://courses.lumenlearning.com/basicreadingandwriting/chapter/outcome-reading-strategies/)介绍了一系列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ies。你可以通读全文包括观看文章内的视频并和我们这两节的内容进行比较总结出适合你的阅读策略。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225 @@
<audio id="audio" title="20英语词汇学习的唯一有效途径阅读、阅读、阅读"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f/1c/bf65b4a4139142efe4654be28833961c.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之前两节我们一起粗略阅读了[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https://www.infoq.com/articles/breaking-through-engineering-myths/)这篇文章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今天我们截取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Engineers Dont Hav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这两段来专门讲一讲词汇学习的问题。
在学习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把重点放在词汇学习上,通过讲解文章里面的重点词汇,介绍了词汇学习的一些方法。此后在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回答了很多关于词汇学习的一些问题。所以呢,我想利用这篇文章,再通过讲解一些重点词汇,把词汇学习的相关问题给你系统地梳理一下。
## 词汇学习的总体原则和方法
在讲解具体词汇之前,我想先和你聊聊词汇学习的总体原则和方法。
**第一英语词汇学习的唯一有效途径只有一个就是阅读reading、reading、reading。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关于阅读的内容,其实读什么都可以,报纸、杂志、书籍、网站、公号、电影字幕等等,最重要的是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你才能读下去,不至于一开始就被“劝退”。比如说,如果对体育感兴趣,那你可以找一些英文体育类杂志来读,或者关注一些体育类网站,经常去浏览一番。如果对电影感兴趣,那你可以读电影字幕,或者找电影的原著来读,这样有一些背景的了解,加上兴趣使然,继续下去应该就不会太难了。
**第二英语词汇学习要日积月累并且不断复习和应用repeat、repeat、repeat。**
我之前也说过,具体每天读多少,要量力而行。毕竟每个人的情况和水平都不一样,我很难给出一个标准。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一定要细水长流、坚持不懈。给自己定好每天的任务量,如果某一天实在没有时间,就算读一页、一段话甚至学习一个单词,都是好的。这样不间断,你这个习惯才能养成。除此之外,在积累的基础上,你还要不断循环复习,除了背诵单词或词组本身外,还要背诵例句或模仿写作例句。
## 常用词典推荐
词汇学习离不开词典。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基本告别了以前查阅大砖头的习惯,各大老牌的词典出版机构和新兴的平台都开发出了在线英文词典。经常有人问我,不知道查什么词典,不知道该怎么查词典。这里我就给你推荐几个我觉得比较好用的、常用的词典。
### 1.相对偏美式的英语词典
-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或[www.m-w.com](http://www.m-w.com/)
-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
### 2.相对偏英式的英语词典
- [https://www.lexico.com/](https://www.lexico.com/)
-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
- [https://www.ldoceonline.com/](https://www.ldoceonline.com/)
- [https://www.macmillandictionary.com/](https://www.macmillandictionary.com/)
### 3.其他词典
-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Wiktionary:Main_Page](https://en.wiktionary.org/wiki/Wiktionary:Main_Page)
- [https://www.dictionary.com/](https://www.dictionary.com/)
- [https://www.thefreedictionary.com/](https://www.thefreedictionary.com/)
正常情况下,学习一个词汇,一般查个两三本词典就足够了。我个人比较喜欢朗文(朗文的例句一般配有真人朗读)和麦克米兰。这是我个人喜欢的。你可以每个都试用一段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来使用。
那怎么判断这个词典是不是适合自己呢?一个比较重要的判别标准就是,词典提供的英语解释你自己读着是否觉得简单易懂。有的词典经常会使用高级或不常用的词来解释一个相对简单的词,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太方便。你去查一个生词,结果在英文解释里又出现了三个生词,肯定越看越糊涂。因此我建议你选择词典的时候,可以着重看看这本词典是不是在用更简单的英语来解释一个词或者词组。
另外,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一定要查英英词典,千万不要用电子词典只查中文意思之后就结束。你还可以多花点时间阅读英文解释和例句,甚至把它们抄写下来。这样做看上去多费一点时间,但实际上实现了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 课前朗读
好了,我们回到文章当中来。你可以先自己读一下这两段文章,我在文稿中标注了加粗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后面要重点讲解的词汇,你可以注意一下。我们这两节课的目的是帮你梳理和总结词汇学习方法,对于句式结构和具体意思我就不再带你去逐句分析了。同时,在讲解这些词汇的过程总,我也会顺带着给你讲讲查词典的方法。
>
This myth **goes with** the belief that most engineers are **introver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elief that introverts are bad **communicators**. The truth is, both introverts and **extroverts** can be fantastic communicators, as these skills can be learned and developed over time. Some of my favorite people to listen and talk to in the entire world are introverts. Perhaps most famously in recent years, **Susan Cain** is developing what she calls the “Quiet Revolution” to help the world recognize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such a noisy world. As an introvert, she has overcome massive anxiety around public speaking to become a **prolific** speaker. In the engineering world, you can look to great leaders like Bill Gates (Microsoft), Steve Wozniak (Apple), and Larry Page (Google).
>
The natural behavioral types of introvert vs. extrover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actual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ut rather identify how people gain energy from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where they exist on the **spectrum**). Humans are naturally **social beings** and we feel **purpose** as we develop connections with others. Thus, developing **an array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s necessary for everyone to be happy and healthy.
## 知识讲解
### 1.go with (something)
上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强调过动词和动词短语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核心地位而动词加上不同介词或副词可以变化出非常丰富的含义哪怕是像come、go这样你在小学时就认识的“老朋友”也要随时做好准备去认识它们的“新面孔”。
以前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一看到go、with这些非常熟悉的词往往就会把这些词组漏过去。现在你去查一下词典可以发现go with有三四个不同的意思一般我们只需要重点记最常用的意思就可以不常用的排在最后面的、或者词典上注明old-fashioned或informal的了解一下就好。
**最常用的意思是“共存、伴随”表示“和…一起存在”“和…相随而生”英文的解释是be part of和exist together。** 我们来看几个例句。
例句The house goes with the job.<br>
翻译:这份工作还提供住房。
例句Ill health often goes with poverty.<br>
翻译:疾病往往伴随贫困而来。
例句What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that goes with becoming a father?<br>
翻译:成为父亲之后要承担哪些责任?
**第二个常用的意思是“相得益彰”,表示“和…相配”,英文的解释是 suit each other or look or taste good together。**我们还是来看两个例句。
例句This wine goes particularly well with seafood.<br>
翻译:这款葡萄酒特别适合搭配海鲜。
例句The music doesnt go with the mood of the film.<br>
翻译:配乐和这部电影的基调不搭。
此外也有词典给出了其他解释例如“和某人有恋爱关系”朗文注明了old-fashioned表示这个意思已经有些过时了、“同意某人的、某项意见”好几本词典都把这条解释放在最后。因为不是最常用的意思这里你了解一下就好。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y/01/dyye6f28f9ca5584d9da4722ae267a01.jpg" alt="">
### 2.introvert vs. extrovert
这是一对反义词antonym指“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在查词典的时候无论查哪一个一般词典都会提示你另外一个。我们不要放过这样举一反三的学习机会先一起来看一下朗文词典的解释
<li>
<p>introvert: someone who is quiet and shy, and does not enjoy being with other people<br>
内向的人:安静、腼腆、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p>
</li>
<li>
<p>extrovert: someone who is active and confident, and who enjoys spending time with other people<br>
外向的人:活泼、自信、喜欢与人交往的人。</p>
</li>
有的词典不仅会提示反义词还会提供同义词或近义词synonym的链接对于中高阶学习者来说这也是一个拓展词汇量的好来源。
在麦克米兰词典中,这两个词条就分别带有同义词的链接。
例如introvert词条下有一个[同义词链接](https://www.macmillanthesaurus.com/topics/people-who-are-shy-or-prefer-to-be-alone)小标题是“People who are shy or prefer to be alone”。这里面罗列了所有表示同样意思的单词或短语。
extrovert词条下也一样有一个[同义词链接](https://www.macmillanthesaurus.com/topics/people-who-are-confident-boastful-or-arrogant)小标题是“People who are confident, boastful or arrogant”同样也罗列了所有同样或意思相近的单词或短语。如果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尝试阅读一下看看这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词的反义词往往是唯一的但同义词准确来说应该是近义词是多样的。但是其中很多所谓的“同义”其实在含义、语气、用法等方面存在微妙的区别例如extrovert的同义词中有很多是贬义的表示一个人傲慢、自视甚高等并非每一个同义词都可以互相替换使用。这里你需要特别注意分辨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区别。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e/3a/9e5b1a24459aa0808825b84fe7c0263a.jpg" alt="">
### 3.communicator
在阅读理解上这个词本身对于你来说应该没有什么困难因为你肯定认识communicate这个动词可以猜得出这个词是communicate的名词形式表示“沟通的人”。
我们在学习词汇的时候要慢慢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认识一个词之后学会同时去了解这个词的大家庭。就像你以前认识communicate这个动词成为了好朋友今天阅读一篇文章看到communicator和communicate这个动词长得很像猜大概这是它的名词弟弟然后也和他成为好朋友然后你就习惯性地想要去了解他更多的家庭成员例如形容词妹妹。
查阅朗文词典你会发现无论是查communicate还是communicator单词下面都会有一个黄色的小框提示“Word family”这个“单词家族”的标签后面会罗列所有相关的词汇包括
- 名词 (noun)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or
- 形容词 (adjective) communicative ≠ uncommunicative
- 动词 (verb) communicate
对于不熟悉的家族成员我们需要通过英文解释和例句去深入了解它们熟悉其用法。例如多读几个例句之后我们会知道communicator本身是中性词只是表示一个在说话交流的人如果要说一个人“善于沟通”“有说服力”等可以在前面加上形容词说某人是个good/skilled/convincing/persuasive/compelling/effective communicator。同样道理如果说某人“不善沟通”可以说他是个poor communicator。你可以看下面这个例句。
例句Many employees complain that their bosses are poor communicators and bad at giving clear instructions.<br>
翻译:很多员工抱怨他们老板不善于沟通,无法下达明确的指令。
我们再来通过英文解释和例句看一下communicative和uncommunicative的用法。
由动词变来的形容词最基本的含义一般都和这个动作有关communicative有两个含义。第一条解释是able to talk easily to other people是“乐意沟通、愿意交流”的意思。第二条解释是relating to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specially in a foreign language是“和语言沟通能力有关的特别指外语沟通能力有关的”。词典会同时提示communicative的反义词是uncommunicative。
查阅词典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词一般是贬义的。我们来看一段英文解释If you describe someone as uncommunicative, you are critical of them because they do not talk to other people very much and are unwilling to express opinions or give information.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句。
例句He emphasized that managers had to be more communicative with their staff.<br>
翻译:他强调,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
例句The test evaluates students communicative skills.<br>
翻译:该项测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沟通能力。
例句My daughter is very difficult, uncommunicative and moody.<br>
翻译:我女儿很难相处,不愿跟人交流,又非常情绪化。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0/f7/50f9fc83e0d6cccfc497672ca1811bf7.jpg" alt="">
### 4.Susan Cain
一篇文章读下来,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专有名词,比如人名、地名、公司名、某个朝代或史前地质年代。我曾经的坏习惯是对这些专有名词视而不见,反正我知道那是某个人、某条河、某个公司或者某个年代就行了,至于里面的张三李四、什么具体的山脉、那家公司干什么的或者那个朝代大概是什么时间概念,往往没有兴趣去深入了解。因为我总觉得,即使不了解这些专有名词,也不会影响对这段话基本意思的理解。
后来,慢慢地我发现,这其实是个坏习惯,以至于让我错过了很多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一个人在自己的文章或书籍中引用其他人的话或者事迹,往往证明这个人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搜索一下。
通过搜索我们会知道苏珊·凯恩Susan Cain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曾经是一位出色的律师后来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创立了一个叫做“安静的革命”[Quiet Revolution](https://www.quietrev.com/)的社会运动她的著作《安静的力量内向孩子的秘密力量》Quiet Power: The Secret Strengths of Introverted Kids和《安静内向者在一个滔滔不绝的世界中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畅销不衰。这些信息都足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人和她的思想。
我觉得产生这个坏习惯的根本原因是心态问题,归根到底是学习不求甚解、懂个大概就好的毛病,最后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看完,再和别人谈起,只能似是而非地讲述一个大概,很多干货却基本忘记了。因此,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刻意去查一查这些专有名词,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6/97/b6a32f07707702a3b9c011de0cd77d97.jpg" alt="">
## 小结
好了,短短两段话,看似普普通通,阅读的时候或许一眼就扫过去了,其实里面还是藏着很多语言精华的。今天我们只讲了四个词汇,下节课我们再讲五个词汇。
正如我一开始讲的词汇本身并不是主要目的我希望通过学习这些词汇帮你梳理一下英语词汇学习的要点。首先英语词汇学习的唯一有效途径只有一个就是阅读reading、reading、reading。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其次英语词汇学习要日积月累并且不断复习和应用repeat、repeat、repeat。
最后,像之前一样,我给你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连线小游戏,你可以在大脑中把左右两列对应的项连起来。你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回顾这些词的使用场景。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9/81/194239b80dfc0a62bd59009bf2e5dc81.jpg" alt="">
## 课后作业
1.这是苏珊·凯恩2012年在TED上的演讲“[内向性格的力量](https://www.ted.com/talks/susan_cain_the_power_of_introverts)”。这个视频已经被观看了近2600万次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演讲之一。ted.com上几乎所有的演讲都配有多个语种的脚本包括简体和繁体中文以及英语是非常好的练习听力和阅读的学习材料。
2.利用我今天讲过的概念和方法,自学本文第二部分的词汇。我同样对前两段的重点词汇做了加粗。你可以用我们今日的方法来学一学下面这些词汇,然后我们一起在留言区讨论词汇学习的心得体会。
>
**Myth: Engineers Dont Make “Natural” Leaders**
>
This myth follows an even more **generalized** myth that leaders are **born**, **not made**. Research on leadership development suggests that this simply is not true, and in fact 70 percent of leadership ability is the result of lessons learned through life experiences.
>
A foundational concept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leadership **readiness**.” It is a belief inside someone that they are truly ready, willing, and able to become a leader. People who believe this about themselves can develop much more quickly, and this isnt surprising. This idea is very much in-line with other research done by **Carol Dweck** about having **a “growth” mindset versus a “fixed” mindset** so that we believe we can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change throughout our lives.
>
**Assess Your Strengths**
>
One of the ways to discover that we are capable of leadership is to identify the strengths that we have and find ways to utilize them. There are a lot of free and paid assessments out there, such as CliftonStrengths by Gallup to help you do this, but a very simple approach is to ask people who know you well.
>
Go ahead ask the ten people in your life who know you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what they think your top three personal strengths are. Likely, you will agree with a lot of what they say. They may also share with you things that you dont currently believe about yourself, but because others are suggesting it, you may start to believe a little bit more.
>
**Crushing Limiting Belief Activity**: This may seem a bit weird, but stay with me. Take about five minutes and jot down a quick list of what you consider to be your weaknesses. Then grab a piece of paper or note card and write down each of those “weaknesses” that you identified that is actually a limiting belief. Take that paper with the list of limiting beliefs and rip it up. Throw it into the air. Make a mess. Show those beliefs you dont accept them. For example, my weakness might be that I tend to suppress my emotions which can lead to less connection in my relationships. A limiting belief I used to accept was that I was not a good writer. You may or may not agree with that, but at least I am pushing through and practicing my skills! I would write that on a note card and rip it up. I promise, it feels good.
>
**Look Inside**
>
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 that people rarely make huge changes in their lives, but people do change. It happens when we can increase self-awareness and have “ah-ha” moments or epiphanies that help us see ourselves and our situations in a new light. Thats really how we change our mindsets, which then drives our behaviors in new ways.
>
Ive seen people who were so bent on blaming others that they became so toxic and were about to be fired. Yet they were able to create just enough space to realize they were part of the problem and began focusing on what they could change, rather than blaming everyone else. Its transformational.
>
**Mindset Adjustment Activity**: Identify the largest work challenge you are facing right now. Write down what you think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Then, write down 2-3 things you can do personally to make things better (this is not about you taking action to fix other people focus on you). Then, stay focused on your own ability to help the cause rather than what others are/arent doing.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04 @@
<audio id="audio" title="21你和所有见过的单词或短语都只是加了“好友”而已"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yy/79/yy79d72b9c728f93edf526e12ebb7479.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上次我对[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https://www.infoq.com/articles/breaking-through-engineering-myths/)这篇文章第一部分的前两段进行了讲解,主要讲解了一些重点词汇,并总结了词汇学习的一些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后面的内容。
## 课前朗读
>
This myth **goes with** the belief that most engineers are **introver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elief that introverts are bad **communicators**. The truth is, both introverts and **extroverts** can be fantastic communicators, as these skills can be learned and developed over time. Some of my favorite people to listen and talk to in the entire world are introverts. Perhaps most famously in recent years, **Susan Cain** is developing what she calls the “Quiet Revolution” to help the world recognize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such a noisy world. As an introvert, she has overcome massive anxiety around public speaking to become a **prolific** speaker. In the engineering world, you can look to great leaders like Bill Gates (Microsoft), Steve Wozniak (Apple), and Larry Page (Google).
>
The natural behavioral types of introvert vs. extrover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actual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ut rather identify how people gain energy from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where they exist on the **spectrum**). Humans are naturally **social beings** and we feel purpose as we develop connections with others. Thus, developing **an array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s necessary for everyone to be happy and healthy.
## 知识讲解
### 1.prolific
如果说动词构成了英语句子的主干,形容词(包括副词)则如同繁花,给这颗大树涂上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学好、用好形容词,可以给原本的白描英语写作增添丰富色彩。当然,黑白本身也是很高级的颜色。
颜色本身孤立出来看,原本并没有高级和不高级的区别,但颜色在某一个场景中的应用和搭配,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其他历史场景的联想,使得某些颜色显得比其他颜色高级。此外,颜色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例如粉色并不是一种颜色,而是饱和度很低、明度很高的一种色系,除了粉红,粉蓝、粉黄、粉绿都是能够体现出温柔、浪漫、轻盈的颜色。
例如prolific这个形容词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它的含义它的含义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多”关键还需要了解它如何运用到不同的语言场景中才合适。我们来看看不同场景下prolific的含义。
- 当用来形容作家、艺术家时prolific的意思就是“灵感喷涌、著作等身”的感觉a prolific artist, writer produces many works of art, books etc
- 当用来形容运动员时prolific的意思是“得分高手、探囊取物”的感觉a prolific sports player produces a lot of runs, goals etc
- 当用来形容动植物时prolific的意思就是“枝繁叶茂、子孙满堂”的感觉an animal or plant that is prolific produces many babies or many other plants
- 当用来形容山川大地时prolific的意思就是“土地肥沃、山川富饶”的感觉a prolific land or river produces enough food, etc. to keep many animals and plants alive。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3/4d/538cb60223925943f69194cff27d824d.jpg" alt="">
### 2.spectrum
我们通过spectrum这个词来说一下名词的学习要点。在所有词性的英文单词中名词或许是最本分老实、最直白易懂的。它既不像动词那样千变万化也不像形容词那样需要仔细去体会、去揣摩背后的“情感色彩”。名词就是某一个事物的名称。风就是风雪就是雪锁就是锁钥匙就是钥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认识就是认识不认识就去查词典因为我们一般很难猜出来名词的含义。虽然直白但学习名词还是有几点要注意一下。
**首先,英语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 一般词典都会注明这个名词是countable还是uncountable。有时候同一个名词某个意思是可数的某个意思却是不可数的。例如milk如果是“牛奶”“母乳”“椰奶”等意思就是不可数的如果是“洗面奶”就是可数的。有时候同一个名词同一个意思但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也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例如cabbage都是白菜但是一颗一颗的大白菜就是可数的剁碎了包饺子时它就是不可数的。
如果是可数名词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单复数。单复数变化的基本规则每一本语法书里面都会讲你可以随便找一本语法书时不时复习一下。学英语语法看懂规则只是第一步完全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再也不会忘掉才是目标。小部分名词很多是外来词如拉丁文、希腊文引入的名词复数形式不规则例如spectrum的复数就是spectra词典上一般都会注明包括音标/-trə/),这些词平时遇到了可以单独记忆一下。
**第二,很多名词除了原本的含义,会引申出衍生含义。** 当衍生含义使用频率超过原本含义的时候很多词典就会把其引申的衍生含义放在词条的最前面。例如spectrum这个词的原本含义是“光谱”引申义有“声谱、波谱、频谱”据此可以抽象出“范围、幅度、层次”等衍生含义。
在朗文词典中spectrum的三项英文解释按如下顺序排列。
**1.a complete range of opinions, people, situations etc, going from one extreme to its opposite**
例句The bill drew support from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翻译:该项法案赢得了各政治派别的支持。
例句The two articles here represent opposite ends of the spectrum.
翻译:这两篇文章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派观点。
**2.the set of bands of coloured light into which a beam of light separates when it is passed through a prism**
**3.a complete range of radio, sound etc waves**
例如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电磁波
**第三,用英英词典查名词的解释,有时会出现连环查词的问题。** 例如我们去查spectrum这个词的英文解释the set of bands of coloured light into which a beam of light separates when it is passed through a prism。很可能你会发现prism这个词你也不认识或者band和beam也不认识。这时候你就继续去查prism的英文解释a transparent block of glass that breaks up white light into different colours或者a solid object with matching ends and several sides which are the same width all the way up读完之后也觉得似懂非懂的不知道中文应该怎么说。
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需要再寻求其他的帮助,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一旦发现需要连环查词的情况,可以立刻查汉英词典了解中文的名称和解释,但在知道了“光谱”或者“棱镜”的名称后,仍然建议回去看一下英文解释,甚至通过维基百科或者百度百科等去深入了解一下复色光经过“棱镜”分光后形成“光谱”的原理,关于“棱体”看得似是而非的英文解释,你也需要说得出来那是“上下底面平行且全等,侧棱平行且相等的封闭几何体”的意思。
第二充分利用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功能搜索spectrum或者prism的图片通过视觉输入加深印象往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你记忆名词。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6/aa/b6120125f91997273c65af5abc4c8daa.jpg" alt="">
### 3.being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一些生僻词或者新词。我们在普通的学生词典中无法查到,或者有一些内涵极为丰富的宏大词汇,即使能查到也不足以解释心中疑问。这时候,我们就要跳出词典的范围,求助于浩瀚无边的互联网。
世界瞬息万变,新词层出不穷,编写词典的团队永远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速度。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后,涌现出不少普通词典上无法查到的新词或以往很少有人关注的生僻词,比如治疗疟疾用的药物羟氯喹。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在普通学习词典这个水族箱里找不到的鱼,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一定可以找到。
有的词看上去不起眼但稍微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它背后藏着深宫大厦。例如这段话中的being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恰恰是学术界讨论和争议最多、至今没有找到理想译法的大难题。我们仅仅读一下维基百科里关于being的词条[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ing](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ing)),就可以感受到这个话题的宏大。
当然我们不是西方哲学专栏不展开讨论这个话题。我只是想强调当普通词典不能告诉你being或者social beings的准确含义或者给出的解释你不满意时你总是可以在互联网的大海中找到答案通过搜索一些平行文本你很快会发现同样语境下social beings也可以说成social creatures或者social animals通过这些主题词你会找到很多介绍相同话题的文章帮助你就某个专题去进行更加深入的主题阅读。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4/94/8495fcff43e5462e4f6c96f04931e894.jpg" alt="">
### 4.array
对于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来说array这个词是不会陌生的对数组这个数据结构一定也有很深刻的认识。有这些作为基础对于和array相关的词组必然是一点就通。
例如an array of这样的短语指“一大批、一大堆、一大群”a group of people or things, especially one that is large or impressive。以前你或许没有接触过这个短语但因为对array这个单词在技术领域的含义深度理解了再回过头来看它的普通含义就会犹如四维世界俯瞰三维世界一般通透。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b/c4/6bcb244d08b28b3191803223e6cc74c4.jpg" alt="">
## 小结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接着上一讲,我今天总结了一下形容词和名词的学习要点,以及互联网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学习词汇的作用。
学习词汇和交朋友是一个道理,功夫要细水长流地用在平时,是真的想要深交还是敷衍应酬,到时候自然就会见分晓。就像有的人虽然在朋友圈里加过数万的“好友”,绝大部分互相之间连“认识”都算不上,就算有几百的认识的,也基本都是“点赞之交”,真正知根知底的好朋友数来数去也没有几个。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感觉背过的单词成千上万,但真正想要用的时候却说不上来几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和所有遇见过的单词或短语都只是加了“好友”而已,并没有试图去了解对方,发现对方的特点,真的有事想要张口的时候,自然就张不开了。
对于高频词汇,我们一定要认识它的全部。从它的读音开始,到它的英文解释和基本用法,以及它的形式变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到最后自己可以模仿例句来应用某个单词或词组,才能真正结交一个又一个真朋友,把被动词汇变成自己可以掌控的主动词汇。
## 课后作业
这个[链接](https://www.lextutor.ca/freq/lists_download/longman_3000_list.pdf)是朗文3000核心词汇的PDF文件。你可以下载之后阅读第一页的说明估测自己对这3000词的掌握程度并按照我之前讲的方法制定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词汇学习计划。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64 @@
<audio id="audio" title="22paraphrase跨越阅读和写作两项技能的练习法"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4b/e7/4b339d9ef61825ebef79990e5378bde7.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前两节,我们通过阅读[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https://www.infoq.com/articles/breaking-through-engineering-myths/)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的两段话总结了词汇学习的一些方法。今天我给你介绍英语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训练方法既可以在阅读中加深对于词汇的理解也可以强化句子模仿写作的能力这是跨越阅读和写作两项技能的练习法英文叫做paraphrase。
## 为什么要专门训练paraphrase技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朗文词典里对于paraphrase的英文解释to express in a shorter, clearer, or different way what someone has said or written“用更加简洁、更加清晰或者不同的方式来复述别人已经说过或写过的话”。换句话说就是把别人说过的话或写的文章用你自己的语言、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权且称之为“改写”。
西方国家的学生很小就会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专门训练Paraphrase的技能主要目的有三个。
**第一避免抄袭plagiarism。**抄袭,或者说剽窃,是严重的学术腐败行为,国外学校一般都对这种行为零容忍。他们的老师也会和学生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国外的论文查重也比国内要来得严格得多。因此,在不改变原文大意的情况下,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改写或重述,是国外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
**第二,增加语言的多样性。**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需要在文章的不同地方重复相同的意思,例如强调、总结等,但为了避免简单重复一模一样的话,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似的意思。
**第三,应试。**无论托福、雅思还是其他的一些语言能力测试中都有类似于paraphrase或者summarize之类的题目目的就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原文的意思能否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原文的信息。
## 两类具体的改写方法
这么说似乎有点抽象我们先来看一个有关paraphrase的例子这样比较直观一些。
例句Small animals, such as rats and birds, are often the victims of predatory animals like cats.<br>
改写Cats usually eat mice and other small animals.
这个例句是我改写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改写呢?我总结了两大类具体的改写方法,我们下面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类方法,进行同义词替换或词性替换。**我们在前面总结词汇学习方法时专门强调过学习词汇的时候要关注词典里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也要特别关注词典里提示的词汇家族word family也就是词性转换。这其实就是在为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打好基础。有了丰富的同义词、反义词和各种词性的储备我们就可以用其他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换原句中的一些关键词也可以在改变结构的情况下使用反义词替换还可以在动词、名词、动名词之间来回替换。
**第二类方法,根据我们熟悉掌握的语法规则,来修改句子的结构。**例如,把主动语态改为被动语态、挪动主句和从句的位置等。通过对语法的灵活使用,我们能可以把一句话的结构改得“面目全非”,但是依然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 带你一起进行词语替换改写
今天我们先来讲paraphrase的第一类方法就是各种换词。下一节我们再来讲第二类方法调整句子结构。
在我们开始着手逐句做换词练习之前我先来明确一个paraphrase训练的基本原则也就是“由繁变简”的原则。做paraphrase的目的是让生僻的词汇变得易懂、让复杂的句子变得简单而不是相反。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个词都替换掉特别是没有必要去替换你已经非常熟悉的常用词汇。例如parents你就没有必要换成mother and father这是为了改写而改写不符合这个练习的基本原则和训练目的。
因此我们来明确一下paraphrase练习过程中换词的方法。
第一步还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步再逐句精读你需要改写的段落,把你不熟悉的、需要学习的词汇标注出来,利用词典和互联网的一些工具去查阅这些词汇的英语解释,第三步再利用英语解释的提示,替换原文的一些词汇。
所以说,换词的基础还是我们前两节说的词汇学习的重点框架,例如同义词和反义词、词汇家族中词性的转换、深刻理解一些动词短语的含义。我介绍这个框架体系目的在于,让你自己能够建立一套体系,就像是在家里摆了几个书架,把平时学习的词汇及时放入大脑中的书架,需要时可以很快调出。
我们利用这篇文章第三部分Myth: Engineers Are Very Logical and Not Creative的前两段来进行逐句换词。句子结构先保持不变我们下节课再讲。
我们先读第一句话,我把可以替换的词都加粗了。下面我逐一来解释一下。
>
**This one** seems to **make** sense if engineers were creative, wouldnt they have decided to be artists, writers, or some other "**Fine Arts" profession**? Wrong!
首先是代词。在paraphrase句子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原来的上下文因此通常需要我们把this、that、these、those、they等代词背后的那个东西明确地讲出来。
第二个词make sense是常用的固定搭配的动词短语朗文词典给出的英文解释是to have a clear meaning and be easy to understand我们学习词汇的时候需要把这个解释抄下来想想怎么用这个解释去paraphrase句子。
第三个词是fine arts是一个名词短语。这个短语也需要我们查一下词典了解一下它的英文解释。朗文词典的解释是forms of art, especially paintings or sculpture, that are produced and admired for their beauty and high quality特指“纯粹供欣赏的绘画或雕塑”同时提示它的反义词是applied art指出了纯美术和应用美术或实用艺术之间的差别。
第四个词是profession。朗文词典除了给出了它的英文解释a job that needs a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以外还特别提示了固定搭配短语enter/go into/join a profession。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记住方便之后使用。
查词的准备工作做完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第三步换词的工作了。这句话的改写主要是用更加简单直白的语言来替换原文的词组。我改写之后的句子如下:
**The third myth** seems **easy to understand** if engineers were creative, wouldnt they have decided to be artists, writers, or **entered professions like paintings or sculpture**? Wrong!
当然你写的大概率和我写的是不一样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语言是艺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科学十个人做paraphrase会有十种不同的结果并不存在所谓的准确答案。
我们接着来看第二句话:
>
The key word in **being creative** is right there to create! Engineers create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 people every day.
一看到being creative我们马上就可以联想到它的word family里的家族成员。借助朗文词典我们可以找到所有相关联的单词(noun) creation creativity creator creativeness (adjective) creative ≠ uncreative (verb) create recreate (adverb) creatively然后你就可以灵活地来运用这些词了。
我会用creativity来替换being creative。另外前面用的key word这个短语也可以替换成essence或者直接缩略成key也可以。后面半句话的词都很简单不用换词或者我们也可以把influence换成affect。改写后的句子为
The **essence of creativity** is to create! Engineers create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hat **affect** people every day.
我们接着来看第三句话:
>
Whether **your work goes into** consumer applications, devices, or machines, the **end product** of engineering work is used by other people.
首先我们还是先看不太起眼的动词短语go into朗文词典给出的解释是TIME/MONEY/EFFORT to be spent or used to get, make, or do something此外还给出了两个带有语音朗读的例句Years of research have gone into this book“此书编写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及A great deal of time and effort has gone into ensuring that the event runs smoothly“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end product替换成final result。改写后的句子就变成
Whether **your effort was spent to create** consumer applications, devices, or machines, the **final result** of engineering work is used by other people.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句话:
>
If engineers **suppressed** their creativity, they would **miss out on** a lot of **insights** into ways to solve problems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同样的方法我们查到suppress的英文解释是to prevent something from growing or developing, or from working effectively。动词短语miss out的解释是to not have the chance to do something that you enjoy and that would be good for you。insight的解释是a sudden clear understanding of something or part of something, especially a complicated situation or idea。然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解释把原句的词汇替换掉。
If engineers **prevented** their creativity **from developing**, they would **not have the chance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ays to solve problems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我们来看下一句话:
>
Every day, engineers need to find new ways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to **tackle new challenges**.
查一下固定搭配短语think outside the box英文解释是to think of new, different, or unusual ways of doing something, especially in business发现这里意思其实和前面find new ways to重复了可以省略tackle的意思to try to deal with a difficult problem。这句话可以改写成
Every day, engineers need to find new ways to **deal with new problems.**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
>
They have the **fabulous** opportuni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imagining ways in which the world could be different and then creating ways to make that happen.
这里需要解释fabulous这个形容词。查阅朗文词典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extremely good or impressive同义词为wonderful。
第二个意思是very large in amount or size同义词是huge。fabulous在句子里同时管了后面两个名词但你会发现opportunity搭配的应该是第一个意思表示“很好的机会”但responsibility则对应的是第二个意思表示“很大的责任”。我们强调过形容词像色彩一样关键在于体会不同环境中细微的情感差别。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写成:
Engineers have the **wonderful** opportunity and **huge** responsibility of imagining ways in which the world could be different and then creating ways to make that happen.
我们加快熟读,下面几句话我们一起来讲。
>
That is **at the heart of** what creativity is all about and it should be **inspiring and exciting** for engineers. For examp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have been a big part of healthcare **improvement** over the years. From data analysis to efficient software systems, to surgery machines, to providing treatment trac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engineering truly saves lives daily.
第一个词汇也是固定搭配的短语查阅朗文词典可以找到一个动词短语lie at the heart/centre/root of something意思是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something, especially the main cause of it。
第二组词汇是inspiring和excitinginspiring的英文解释是giving people a feeling of excitement and a desire to do something great。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解释里本身带有exciting的意思可见两个词是同义词。看到这种由动词变来的形容词我们可以考虑把它们变回动词如果不太熟悉inspire的意思可以查一下解释是to encourage someone by making them feel confident and eager to do something因此可以用encourage来替代。
我们前面讲过英语这个小宇宙的核心是动词写作时我们也鼓励更多地使用动词所以看到由动词变来的形容词特别是名词例如后面的improvement这样的词汇可以变回到动词improve往往会使句子更加简洁。
这改写后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reativity and it **encourages engineers to do great things**. For examp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have **greatly improved** healthcare over the years. From data analysis to efficient software systems, to surgery machines, to providing treatment trac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engineering truly saves lives daily.
## 小结
好了今天我们只做paraphrase的一半工作就是词汇的替换你也可以把这样的练习看成词汇学习的一个步骤是深入学习词汇的一种好方法应该变成你词汇学习的习惯之一。
总结起来讲要把paraphrase做好无非两大语言技能一是词汇二是语法这依然是考察我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反过来看paraphrase的训练其实也就是在不用自己思考句子或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帮助你练习词汇和语法。改写句子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训练手段最终的目的在于增强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就在于这个多样性和灵活性找一个英语单词来形容的话就是resourceful说白了就是我们有非常丰富的词汇储备要用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同时我们对语法要极为娴熟不用想就可以构建四平八稳的句式结构阅读文章的时候可以透彻地理解写作的时候可以用高效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明白。而我们做paraphrase的练习目的就在于一方面帮助你把作者要讲的意思理解透另外一方面你可以用好多种不同的方式把同样的意思表达出来说明白、说透。
## 课后作业
1.[这篇文章](https://www.scribbr.com/citing-sources/how-to-paraphrase/)介绍了paraphrase推荐给你课后阅读。
2.今天我们对这篇文章的两段内容作了换词的练习这是paraphrase的第一步下一次我会带你一起来完成第二步也就是调整句式结构。根据我们之前讲过的句子结构和成分的分析方法在今天已经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你可以提前试一试改写句子结构思考一下如何把文章的意思讲得更加清楚明白。
>
The third myth seems easy to understand if engineers were creative, wouldnt they have decided to be artists, writers, or entered professions like paintings or sculpture? Wrong! The essence of creativity is to create! Engineers create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hat affect people every day. Whether your effort was spent to create consumer applications, devices, or machines, the final result of engineering work is used by other people. If engineers prevented their creativity from developing, they would not have the chance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ays to solve problems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
Every day, engineers need to find new ways to deal with new problems. Engineers have the wonderful opportunity and huge responsibility of imagining ways in which the world could be different and then creating ways to make that happen.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reativity and it encourages engineers to do great things. For examp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have greatly improved healthcare over the years. From data analysis to efficient software systems, to surgery machines, to providing treatment trac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engineering truly saves lives daily.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27 @@
<audio id="audio" title="23练习paraphrase的最终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再需要它"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86/cf/86d2a7c066c9757c9b59b02751a8dbcf.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上一节,我们利用[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https://www.infoq.com/articles/breaking-through-engineering-myths/)这篇文章第三部分中的两段话介绍了英语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训练方法paraphrase也就是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别人说过的话或写的文章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词汇学习同时又可以练习阅读与写作。
我们介绍了paraphrase的两大类方法词汇替换和句子结构调整。上回我们只讲了第一类方法今天我们在上一讲换词的基础上来讲第二类方法调整句子结构。
改写句子、调整句子结构的基础,还是我们之前讲过的语法知识。我们之前用了两篇文章,逐句分析了每一句话的成分和句法结构,我们讲过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复杂句的概念,也讲过英文复杂句的“主从分明”的树状结构特点。**无论句子有多长,主干永远是一个简单句,谓语动词永远是其核心**分析句子也好今天做paraphrase也好第一步都是一样的就是找主干也就是找到句子的主语物质和谓语动词运动。主干找到之后再去找枝叶或者“挂件”**搞清楚它们和主干之间的关系**。
## 课前朗读
我们接下来通过逐句paraphrase的练习来复习上面这些语法要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一次课经过换词之后的半成品我先来给你朗读一遍。
>
The third myth seems easy to understand if engineers were creative, wouldnt they have decided to be artists, writers, or entered professions like paintings or sculpture? Wrong! The essence of creativity is to create! Engineers create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hat affect people every day. Whether your effort was spent to create consumer applications, devices, or machines, the final result of engineering work is used by other people. If engineers prevented their creativity from developing, they would not have the chance to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ays to solve problems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
Every day, engineers need to find new ways to deal with new problems. Engineers have the wonderful opportunity and huge responsibility of imagining ways in which the world could be different and then creating ways to make that happen.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reativity and it encourages engineers to do great things. For examp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have greatly improved healthcare over the years. From data analysis to efficient software systems, to surgery machines, to providing treatment trac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engineering truly saves lives daily.
如果你还记得原文的话你会发现仅仅通过换词所进行的paraphrase改写程度是很低的。如果对此进行学术论文的查重恐怕立刻会被认定为抄袭所以说利用换词来进行paraphrase只是一小部分工作这主要还是作为词汇练习的手段paraphrase的主要工作还是调整句子结构。
## paraphrase的第二种方法调整句子结构
下面我们逐句来做训练。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
>
The third myth seems easy to understand if engineers were creative, wouldnt they have decided to be artists, writers, or entered professions like paintings or sculpture? Wrong!
这句话是英语里面非常典型的rhetorical question。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显然不是为了寻求对方的回答而是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这是一种修辞手段有点类似于中文的反问句。在改写时我们可以去掉这些花里胡哨的修辞手段直白地把作者的观点陈述出来。
The third myth seems easy to understand engineers would have chosen to be artists, writers, or entered professions like paintings or sculpture if they were creative. Wrong!
我们来看下一句话:
>
The essence of creativity is to create! Engineers create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hat affect people every day.
这两句话前一句已经很简单直白,“创造力的本质在于创造”,不用再改了。后一句话也很简单,主语和谓语动词一目了然,“工程师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服务和流程”,宾语后面带了一个定语从句。对于学习者来说,我们可以在改写时把复杂句变成两个简单句。
The essence of creativity is to create! Engineers create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hese creations affect people every day.
我们再看下一句:
>
Whether your effort was spent to create consumer applications, devices, or machines, the final result of engineering work is used by other people.
这句话里带有两个被动语态。我们之前讲过,除非是科技类的论文,一般写作都建议使用主动语态,会使意思表达更加清楚直白。我改写之后的结果:
People benefit from the result of software or hardware engineering work.
我们来看下一句:
>
If engineers prevented their creativity from developing, they would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ays to solve problems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这句话是虚拟语气,“如果工程师不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就领悟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典型的正话反说。我们可以把虚拟语气去掉,把反话再正说回来,也就是“工程师只有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才能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Engineers can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ays to solve problems only if they let their creativity develop.
我们继续看下一句:
>
Every day, engineers need to find new ways to deal with new problems. Engineers have the wonderful opportunity and huge responsibility of imagining ways in which the world could be different and then creating ways to make that happen.
这两句话中第一句已经很直白不用再改了。第二句话的主干是“工程师们有很好的机会和很大的责任”来干什么呢原句后面跟了后置定语of imaging…and then creating来修饰“机会和责任”而且在imagining ways后面又跟了下一级的定语从句来修饰ways我们可以把后置定语里的介词加动名词变成不定式to do把从句变成形容词different使句子变得更加直白简单。
Every day, engineers need to find new ways to deal with new problems. Engineers have the wonderful opportunity and huge responsibility to imagine and build a different world.
我们把剩下的几句话都一起看完:
>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reativity, and it encourages engineers to do great things. For examp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have greatly improved healthcare over the years. From data analysis to efficient software systems, to surgery machines, to providing treatment trac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engineering truly saves lives daily.
前两句已经都是简单句了就不再改了。最后一句的主句原文中放在了最后我们可以把它提到最前面来然后用through ABCD的简单结构替换from A to B to C to D的结构。在paraphrase过程中如果是作者原文里列举的ABCD一般不要概括也不用更改。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reativity and it encourages engineers to do great things. For examp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have greatly improved healthcare over the years. Engineering truly saves lives daily with data analysis, efficient software systems, surgery machines, and providing treatment trac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好了,经过上一讲的改词,和今天的句式结构调整,我们得到了如下两段文字,我来给你读一下,你来对比一下和原文的差别。
The third myth seems easy to understand engineers would have chosen to be artists, writers, or entered professions like paintings or sculpture if they were creative. Wrong! The essence of creativity is to create! Engineers create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hese creations affect people every day. People benefit from the result of software or hardware engineering work. Engineers can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ays to solve problems only if they let their creativity develop.
Every day, engineers need to find new ways to deal with new problems. Engineers have the wonderful opportunity and huge responsibility to imagine and build a different world.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reativity, and it encourages engineers to do great things. For examp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have greatly improved healthcare over the years. Engineering truly saves lives daily through data analysis, efficient software systems, surgery machines, and providing treatment trac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 paraphrase的局限性
怎么样是不是比原文更加简单直白易懂了但同时也没有损失原文的主要思想。这是好的方面。但是你有没有感觉到这里面有不好的方面呢是不是感觉经过我们这么费劲的一通改写好像少了什么东西你的感觉没错经过改写之后的文字只保留了原文的内容而已原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的美感几乎全部失去了仿佛变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就好像是一堆被人咀嚼过了的甘蔗渣。每个作者不管文笔好坏都有自己的style这才是语言之美。
所以在介绍完paraphrase这个练习工具之后我们一定要回过头来认清这个工具的功能和局限性。说得直接一点paraphrase仅仅是一套适合英语初学者的练习方法它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学习者用英语思维去学习英语而不是用中文思维或者翻译思维去学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这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促进词汇的学习同时对语法规则更加熟悉最终希望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灵活性和多样性。
但是paraphrase这样的练习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的格局是很小的是以句子为基础的文字游戏只是让初学者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比较机械地替换词汇和挪动句子结构而无法兼顾整个篇章的大格局。所以每一句话改写之后我们孤立地来看似乎没有问题但机械地改写完每一个句子之后再简单地叠加成一个段落乃至篇章其实并没有办法还原出一篇好文章。因此从全局来看paraphrase是把一篇文章的单个句子变简单易懂的过程但同时又是把一篇文章变坏的过程。
把我的这个风险提示放在脑子里你可以放心地用paraphrase这个工具去练习英语技能。永远要记得paraphrase只是一种练习工具。我们介绍的paraphrase是在句子层面上的狭义改写。大部分高校学生或科研人员在写论文过程中进行的paraphrase则是在篇章和思想层面上的广义改写。他们希望转述别的文献内容但又不想大段直接引用也不想冒剽窃的风险这时候就需要改写。
所谓广义的改写,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还是读懂文章,把思想要点以非常简单的提纲形式记录下来;第二步是把原文放到一边,按照提纲但用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思想复述出来。为了不受原文用词、句子结构乃至风格的影响,有的人还会等待几天把原文的形式忘记之后,才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来重述。第三步,就是和原文进行对照,进行最后的润色修改。
这个听上去和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方法有些相似,比较适用于已经超越了基础学习阶段、语言表达本身已经没有障碍、追求自身酿酒风格的高阶学习者。所以工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工具的功能是不是适合某个特定阶段的技能训练。
最后还有一点要提醒你。我们在网上可以找到不少帮学生做paraphrase的网站还有一些可以下载的应用程序。我其实不建议你使用任何这样的工具。因为它们大部分都很糟糕。
网上的工具也都是基于词汇和句子层面的狭义改写机械地使用同义词替换和句式结构调整而且算法陈旧落后paraphrase的质量很差。对于初学者来说paraphrase的目的本身就在于自己动笔去练习找网上的这些工具来生成这样对自己的技能提高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如果你是高阶一点的学习者本身语言基础就不错你会发现这些网络改写工具完全无法满足你的需求。当然也有一些收费网站是帮助客户做改写的那都是像翻译公司一样请真人改写然后按字数或者页码收费的。
## 小结
我们反复讲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就是语言的resourcefulness。这是一个我们要不断追求的目标。所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就是你要表达一个意思但你可以用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方式来说。想说得长一点你可以可以说一个小时。想说得短一点用几个词就可以把意思说清楚讲明白听的人一下子就可以准确接收你要表达的意思。
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paraphrase是个不错的练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词汇、操练语法提高我们遣词、造句的能力最终朝着语言多样和灵活的方向迈进。但任何的工具都有局限性包括英语语法本身。而我们使用拐杖来训练走路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有一天可以不再需要这些拐杖。
## 课后作业
这是一个免费的[paraphrase工具网站](https://quillbot.com/)也带有收费功能是众多超级烂的类似网站里相对较好的一个请尝试使用这一网站来进行paraphrase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经过试用之后,指出这一工具的优缺点,特别是,你觉得它的问题出在哪里?
2.判断这一类paragraph网站的工作或算法原理是否有改进的余地
3.和翻译工具相比例如百度翻译、谷歌翻译或者彩云、DeepL你感觉paraphrase工具的普遍质量是否更差你可以思考一下背后的原因。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11 @@
<audio id="audio" title="24如何用“金字塔原理”来练习阅读和写作"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9/4b/b96b21302c1ae800yy5dbedf72d06a4b.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说到写作根据我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其中包括和历届学生交流的结果大家普遍反映写作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安排文章的逻辑和结构。每次学生来问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都会推荐他们读一些结构规整、逻辑性强的范文让他们通过阅读去学习别人布局谋篇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利用一个现成的“金字塔原理”The Pyramid Principle的框架一起来分析一下[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https://www.infoq.com/articles/breaking-through-engineering-myths/)这篇文章的逻辑和结构。
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公司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顾问芭芭拉·明托 Barbara Minto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此前她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第一批女学员之一。明托提出的这套结构性的逻辑框架后来成为麦肯锡的公司标准明托本人后来也从咨询顾问转岗去做培训训练麦肯锡咨询顾问们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你可能会问,那这些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英文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关系呢?你可以想一想,麦肯锡公司这么多毕业于各大名校的咨询顾问,每天起早贪黑地高压工作,他们最主要的产品是什么?其实无外乎就是一份又一份的报告,而写作技能是产品质量的基础。明托女士就这样成为一代又一代麦肯锡人入职培训的写作老师,其中也包括中国的著名作家冯唐。
在进入麦肯锡10年之后的1973年明托出版了《金字塔原理》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 Logic in Writing, Thinking, &amp; Problem Solving立刻引起轰动畅销近50年而不衰并成为大量企业乃至高等院校的教材。这本书有三百页左右有的地方也写得颇为啰嗦。
为此,冯唐还专门写过一篇小短文《[老聃的金字塔原理](https://www.jianshu.com/p/06dca796fef4)》介绍金字塔原理。我们来借用一下他的总结:“用一句话说,**金字塔原理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基本概念清楚了之后,我们今天只讲和我们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以及和写作有关联的内容。我把这块内容分成**写作前自下而上的思考过程(建造金字塔)**,以及**写作时自上而下表达的过程(描述金字塔)**。
## 写作前:建造金字塔
**写作开始前,我们一般要经历一个自下而上的思考过程,这是将散乱的思想归类分组、建造金字塔的过程。**我们刚刚开始想一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的想法往往是杂乱无章的。有的人擅长横向思维,有的人则擅长纵向思维。我们来举例说明。
例如,你开了一家咖啡屋,目前还处于亏损的状态,你想采取一系列市场行动扭亏为盈。横向思维的人一下子会想出很多主意来,例如延长开业时间、寻找性价比更好的进货渠道、推出会员卡、重新装修店面使之更加文艺、增加中午套餐的品种、拓展外卖业务、寻找美食博主做宣传、找两只猫养在店里等等。
而纵向思维的人想问题则会只关注一点,注重细节。比如,既然亏损,那就要在价格上做文章,价格要发生变化无非就是两种选择,涨价或者降价。涨价可以提高收入,降价能够扩大需求,蛮矛盾的,但经过测算,涨价之后带来的好处远大于降价能够吸引新客户带来的收益。于是决定涨价,但又担心涨价会影响老客户的忠诚度,那就针对老客户、学生等低收入人群退出会员卡,这样涨价不会影响到回头客;接下来还要考虑涨价涨多少合适,会员卡怎么优惠之类。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来,横向思维的人比较宏观,思路开阔、点子多;纵向思维的人则更加微观,会把一个问题想得很深很细,但这两种思维模式都是线性思维,而构建金字塔的过程就是把线性思维转变成**立体思维**(或者叫**结构性思维**)。
所以在开始写作之前我们可以拿一张纸把能够想到的碎片式的点都写下来。有人把这一过程称为“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即列出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然后从杂乱无章的碎片信息里找到共性和差异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合并同类项归类分组归纳提炼为几点之后以点带面得出结论。
## 写作时:描述金字塔
**准备工作完成后,我们就要将上述的过程逆转过来,自上而下地表达、描述金字塔的过程。**按照“金字塔原理”的表达原则,第一条就是“**结论先行**”,具体内容包括题目和序言。
**文章的题目**要尽可能简明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文章的主题而且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对于实用类的文章可以在题目里加数字例如5 steps、3 ways、7 habits之类来提前反映金字塔的结构。例如我们最近在读的这篇文章的题目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就非常符合“结论先行”的原则。作者在题目中就点名了全文的主题和结论“突破针对工程师的三大成见”同时提前明确了文章的横向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接下来就是**文章的序言**,也就是开场白。万事开头难,很多人写文章,准备很久却不能下笔,往往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头。“金字塔原理”提出了**开场四要素**SCQA。具体来说Situation是介绍背景、Complication是指出冲突、Question是引发观众心中的疑问、Answer是给出作者自己的答案。说白了这其实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引导读者提问而你随后提供答案的过程。我们用四句话来举例说明我要买房这是背景钱不够这是冲突怎么办是问题找爸妈要是答案。
## 我们来分析一篇文章
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开场部分是否符合这样的套路:
>
Theres an old and destructive engineering joke that goes like this: “**How do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introverted and an extroverted engineer? The extrovert will look at your shoes rather than their own.**”
作者一上来讲了一个笑话joke这是经过写作训练的外国人写文章或演讲时最喜欢使用的开场方式有时候也叫hook或者grabber希望像“钩子”一样在文章开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活跃气氛的同时也介绍了这篇文章的背景人们对工程师有成见老戴有色眼镜看我们你看都编了段子嘲笑我们
我们再接下来看第二段,我来给你朗读一下:
>
Over time, jokes and stereotypes like these can be damaging because they can limit our belief in what we feel is possible. **For example, like many engineers I got into the field because I was naturally good at math and science. I liked “right” answers and found them in these topics. Eventually, I began to hold on to this desire, this love for objectivity so much that I completely avoided subjects and skills that were deemed subjective, creative, or artistic. I almost completely suppressed that side of me. Now I feel like Im playing catch up, but Im still able to develop these skills within myself.** The good news is that engineers can and do become great teachers, communicators, and leaders. **We can break through these stereotypes with a mindset shift that will allow us to grow and develop skills that perhaps we have suppressed.**
第二段第一句就在上一段那个笑话的基础上挑明了矛盾冲突:像上面这样的段子和成见是有害的,因为别人的看法也是看法,傻瓜的共识也是共识,这些共识搞得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什么了!多么大的冲突啊,读者肯定心里会问,怎么不爽,那怎么办呢?
然后作者又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第一处标注加粗的那句话。这种小故事英文里叫anecdote也是常用的开场白套路现身说法地突出了前面提过的矛盾冲突描述作者自己因为喜欢追求客观真理objectivity、避免主观性subjective而读了理科又因为读理科而压抑了那个文艺的自己怎么办呢
最后作者自己给出了答案(第二处标注加粗的那句话),**我们可以通过转变思想打破这些成见,去开发那些被自己压抑了的技能。**
怎么样是不是像明托“金字塔原理”的课堂中培训出的模范生作文这个就叫做“结论先行”过来就把主题和结论讲清楚具体使用SCQA的套路。
结论讲清楚之后,金字塔的尖顶就有了,接下去要搭建金字塔的塔身部分了。我们需要遵循“以上统下”的原则,就是先总后分、划分层次,使得整个篇章形成横向清晰全面、纵向层层推进的立体结构。
我们来看接下来的两段,我来读一下,你来感觉一下作者阐述的结构。
>
<p>There are **three common myths that often plague engineers that need to be debunked**, as they may be holding you back from reaching your full potential, especially if you are a current or aspiring engineering leader. They are:<br>
1.Engineers dont hav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br>
2.Engineers dont make “natural” leaders<br>
3.Engineers are very logical and not creative<br>
Below we will **dive into each of these myths and provide some actionable ideas** you can implement right away to start making a shift in your own life away from these limiting beliefs.</p>
第一处加粗部分在介绍**横向结构**它指出有三大常见的“成见”。myths后面跟了一个定语从句。这里有两个词简单讲一下。
plague本来是名词本源的含义是“瘟疫”引申出动词的含义to cause pain, suffering, or trouble to someone, especially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长期折磨、困扰”我们的意思。这是要用“瘟疫”害死工程师们的节奏啊我们怎么办用一个动词来回答就是debunk这是一个读起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动词意思是to show that an idea or belief is false别人污蔑我们我们当然要驳斥他们、揭露真相。
接下去文章通过阿拉伯数字的1、2、3明确列明了横向结构的三部分。他们居然污蔑我们不善于沟通、当不了领导、没有创造力。这还了得我们怎么办呢
接下来一段黑体字部分介绍了**纵向结构**,作者唯恐读者体会不到这种要深挖某个分论点的架势,专门用了**dive into**这个短语dive这个词我们在第一篇文章中详细讲过是“深度潜水、挖掘式研究”的意思。作者明确用这个动词词组来强调每一个横向结构都会分别向下深挖并且给出actionable ideas。这不仅仅是一些想法而且是可以直接付诸行动的。
这样一说,纵横立体机构就非常明确了。
## 小结
好了,今天我们就分析到这里。很多人一听金字塔就够,立刻就会说这东西有啥稀奇,从小学写作文开始,老师就一直提醒我们要用总分或者总分总的结构。的确如此,可越是简单越是不起眼的道理,却往往被我们忽略,别人一提,又觉得不服气,觉得什么原理啊规则啊,不过是废话而已。这不是好的学习心态,我们应该反思自己为啥没有按照这些“废话”的道理,把自己要讲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就如同冯唐在他的短文中强调:“金字塔原理看似废话,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原则,一个伟大的方法论”“最宝贵最有用的玩意儿”。
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要想有效地传递思想,结论明确、条理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金字塔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工作中制定规划、写述职报告还是参加面试前做准备,这些套路都是屡试不爽的。
## 课后作业
1.阅读下文《孙子兵法》的开篇节选,你就可以知道,“金字塔原理”所讲的道理其实根本不是舶来品。你可以看看下文哪些地方符合“金字塔原理”。
>
<p>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br>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br>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br>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p>
2.通过下列三个链接,了解英文作文常用的开场方式,并挑选五个你觉得适合自己的方法,各写作一条开场“钩子”。
- [7 Sensational Essay Hooks That Grab Readers Attention](https://www.academicwritingsuccess.com/7-sensational-essay-hooks/)
- [14 Types of Essay Hooks with Samples And How to Write Them](https://www.edupeet.com/tips/essay-hooks)
- [Why Do We Need Great Essay Hooks?](https://pro-essay-writer.com/blog/essay-hooks)
3.下列链接是英文开场白的一些例子和工具,例如按主题搜索名人名言的链接,有助于我们在写作时寻找资源,供你收藏参考。
- [63 hook sentence examples that will steal your readers attention](https://www.honeycopy.com/copywritingblog/hook-sentence)
- [Good Hooks for Essays: 45 Catchy Hooks Examples &amp; Ideas](https://helpfulpapers.com/blog/2014/06/17/how-to-write-a-good-introduction-45-easy-essay-hooks/)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50 @@
<audio id="audio" title="25如何利用“30秒电梯原则”写出言简意赅的读书总结"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8/7e/a8770f9900e50deb31483b5e0713f67e.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利用“金字塔原理”的框架,把[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https://www.infoq.com/articles/breaking-through-engineering-myths/)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分析完之后再介绍一下如何利用“30秒电梯原则”写出言简意赅的读书总结。
上一节我们结合这篇文章介绍了“金字塔原理”前两个要点,即**结论先行**和**以上统下**。似乎本文的作者也接受过类似的培训,他的文章无论总体框架还是细节安排,都非常符合“金字塔原理”的规范套路。接下来我们来简单介绍“金字塔原理”的后两个关键点,**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然后再看看本文是否也遵循了后两点的原则。
## 归类分组
归类分组很容易理解,人类的大脑本来就有将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归类分组的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人仰望星空时,会把散乱的星辰归纳为不同图案的星座。此外,人类大脑一次性接受散乱信息的数量是有极限的,一般遵循“五加减二”原则,也就是在三到七项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三”是一个大家都比较喜欢的数字,三生万物,三也比较稳定。这篇文章里,作者也同样选择了“三”项对工程师的成见。
关于归类分组“金字塔原理”还提出“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法则也就是在归类过程中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和我们在分析的这篇文章关联不大我就不在这里展开讲解了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一下。归类分组主要解决的是横向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讲一下逻辑递进以及纵向关系中“疑问加回答”的表达方式。
## 逻辑递进
逻辑递进可以发生在横向的观点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纵向的论述中。我们结合文章侧重来讲纵向层层递进的写作方式。要讲清楚一个观点主要回答“what、why、how”这三个问题。具体来讲说理persuasive的文章要有说服力compelling的话需要完成三个步骤。
**首先当然是要提出明确的观点让读者知道这篇文章或者这一分论点在讨论什么问题结论是怎么样的。解决what也就是解决“我们讨论什么问题”的问题。**按照“金字塔原理”,我们需要结论先行,也就是开门见山地把结论直接明确出来,这点上一讲我们已经分析过了。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入金字塔的第二层,小标题**Myth: Engineers Dont Hav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用黑体字的文字排版标识来提示读者我们要进入金字塔下一层了。如果读者通过粗略阅读浏览过全文的话很方便就能知道作者有三个分论点也就是金字塔的塔尖往下有三条路径。同时这个小标题也明确了what的问题说工程师不善沟通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接下来就会证明。
**第二要回答why也就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也有基本的套路首先提出假设pose hypotheses然后证明或推翻假设prove/disprove hypotheses并通过提供各种证据包括作者自己的观察来印证前面证明或者推翻的假设是正确的最后进行总结。
我们来看一看接下来的两段文字,看看作者是不是这样的三步走套路。
第一步,是第一句话,这是作者**提出假设**的过程,指出带有色眼镜的人认为,“大部分工程师是内向型的”“内向型的人不善于沟通”。这个假设是典型的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加小前提。结论呢,就是黑体字的小标题,“所以工程师不善于沟通”。
第二步,**证明或推翻假设**而且带有明确的语言标记the truth is事实真相却是这明显是要驳斥前边的假设观点了“事实真相是无论内向外向都可以成为超级厉害的沟通者”。那别人要问了你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通过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斜体字部分就是证据通过Susan Cain这个内向的知名人士讲她克服了大量的焦虑成为一个辩才无碍的演讲者去推行她的“宁静革命”让全世界看到内向者的力量。除了这一条阐述得比较详细的证据以外作者还列举了IT行业内的性格内向型名人例如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克以及谷歌的拉里·佩奇这些都是伟大的领导者和善于沟通的人。
>
This myth goes with the belief that most engineers are introver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elief that introverts are bad communicators. The truth is, both introverts and extroverts can be fantastic communicators, as these skills can be learned and developed over time. $Some$ $of$ $my$ $favorite$ $people$ $to$ $listen$ $and$ $talk$ $to$ $in$ $the$ $entire$ $world$ $are$ $introverts.$ $Perhaps$ $most$ $famously$ $in$ $recent$ $years,$ $Susan$ $Cain$ $is$ $developing$ $what$ $she$ $calls$ $the$ $“Quiet$ $Revolution”$ $to$ $help$ $the$ $world$ $recognize$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such$ $a$ $noisy$ $world.$ $As$ $an$ $introvert,$ $she$ $has$ $overcome$ $massive$ $anxiety$ $around$ $public$ $speaking$ $to$ $become$ $a$ $prolific$ $speaker.$ $In$ $the$ $engineering$ $world,$ $you$ $can$ $look$ $to$ $great$ $leaders$ $like$ $Bill$ $Gates$ $(Microsoft),$ $Steve$ $Wozniak$ $(Apple),$ $and$ $Larry$ $Page$ $(Google).$
第三步,最后进行**总结陈词**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并且引出第三个问题how也就是“该怎么办”的问题。
我们来看下面这段作者总结认为“内向、外向只是天生的行为方式而已只是人际交往中获取能量的方式和沟通能力无关。”然后作者话锋一转提出“人类是社会动物和人交往人生才有意义所以必须要培养一系列的沟通技能才能获得又开心又健康的人生。”这就非常自然地引导出来how的问题进入金字塔的第三层。
>
The natural behavioral types of introvert vs. extrover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actual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ut rather identify how people gain energy from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where they exist on the spectrum). Humans are naturally social beings and we feel purpose as we develop connections with others. Thus, developing an array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s necessary for everyone to be happy and healthy.
在这篇文章的网页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小一号的黑体字来标识接下来的小标题提示读者现在金字塔结构进入了第三层解决how的问题。具体怎么样才能更加善于与人沟通呢作者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学会倾听和学会说人话——说普通人都可以听懂的话。
进入金字塔第三层之后作者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套路也就是what-why-how。例如在学会倾听这部分首先提出观点工程师们要培养专注倾听别人说话的技能。然后引用斯蒂芬·科维《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美国著名的鸡汤导师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的话作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阐述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最后具体怎么做呢作者介绍了一些方法例如他说We cant be listening only to come up with a response if we want to be effective listeners。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似乎里面的词都很简单这里提醒你注意一个词组。这个词组是由两个很不起眼的单词组成的。这个词组就是only to。
很不起眼吧都是八辈子前就认得的单词但如果你查一下朗文词典英文解释还蛮长的used to say that someone did something, with a disappointing or surprising result表示“某人费劲巴拉地做了某个动作之后却得到了令人失望或者意外的结果”。怎么样含义之丰富是不是有点出乎你的意料朗文词典还给出了一个例句I arrived only to find that the others had already left.简简单单一句话似乎一个生词都没有但你要能够从only to这个短语中读出说话人极度失望的情感“我紧赶慢赶地到了之后结果发现大家都已经走了。”
还有一个动词短语come up with如果不熟悉的话你也可以查一下是think of an idea, answer etc的意思就是“琢磨一个想法憋一个答案”的意思。
所以,连在一起,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我们想学会倾听,不能装模做样地好像在听,结果其实在琢磨一会儿怎么去回应对方。你能够感受到里面隐含的失望之情吗?作者也唯恐你体会不到,所以在后面又追加了几句话,强调当你在说话的时候,如果对方三心二意地假装在听、其实一点也不在乎你在说啥,只是在那里琢磨自己一会儿说啥来回应你,你通常立刻能够感受到。感受到之后是不是会有点失望呢?将心比心,如果别人和你说话,你也要认真听,而且是让人家感受到你在乎他在说的话。
>
**Practice Listening**
>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is a broad idea that covers a lot of ground. To start, engineers can develop their own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by really focusing on the skill of listening. An important quote to remember is:
>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
**-Stephen R. Covey**
>
The important thing to practice is truly seeking to understand what others are trying to communicate to us. **We cant be listening only to come up with a response if we want to be effective listeners.** Do you see the difference? Underneath the action we take, we must truly care about the other person and what they have to say. You can often tell if someone doesnt care about what you have to say, and the same is true as others are talking to you.
作者为了进一步说明how这个问题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作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整个逻辑就显得非常完整了在大金字塔的第三层俨然又搭建了一个迷你金字塔。
>
**Listening Activity**: Start up a conversation with a colleague and ask them an open-ended question. The question can be as simple as “How was your weekend?” or “How do you think we can solve this problem?” Then listen to them for two minutes straight without making any verbal response other than simple acknowledgements. Dont interrupt to ask more questions. Just listen. See what you learn.
金字塔第三层第二个横向的how就是说话要简单明了、让别人一听就懂。我就不再重复分析了你可以自己看看是不是也是一模一样的套路。
>
**Simplify Communication**
>
One common hiccup in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is explaining detailed, complex ideas in detailed, complex ways. Engineers understand the whole picture and are excited to share what they know. Instead of clarity and collaboration, this can often lead to confusion. Reflect on this quote from Albert Einstein:
>
**If you cant explain it to a six-year-old, you dont understand it yourself.**
>
Especially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non-technical people and working across teams, get rid of jargon and share ideas using concepts the other person can simply understand. Often this includes using analogies or comparisons that they can relate to.
>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Take the six-year-old test. Find a complex idea or concept that you know very well and try and explain it to a child or someone else who would be completely unfamiliar with it. See if they understand and can explain it back to you. Try teaching the same idea to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people and see how you improve.
这样我们就从金字塔的顶端一步一步顺着第一条步道走到了金字塔的底座。接下去我们再去走第二条步道和第三条步道也一样是从顶部走下来结构都是一模一样的。建议你用我介绍what-why-how的写作套路去分析第二大点和第三大点走两遍从山顶到山脚下的步道锻炼一下。
这个三步走套路其实并不稀奇很多女生训练男朋友的时候都会使用第一步你是不是错了男生只好说我错了。第二步哪儿错了这个问题男生最难回答因为要想为什么why第三步那你打算怎么办呐是不是逻辑清清楚楚的。
作为男生,当然也要学会“金字塔理论”,态度先行,解释在后,行动跟上。
## 电梯原则
好了,最后我们来讲一下“电梯原则”,否则今天就太标题党了。
其实,“电梯原则”也和麦肯锡有关,它也来自《麦肯锡观点》这本书。故事是这样的:
麦肯锡某个咨询团队为一个重要项目日夜工作了几个月,准备了内容详实的报告和大量原始数据,约好客户准备提案。提案当天,客户公司的总裁和高管亲自出席,就在大家落座期待开始报告的时候,突然客户总裁接到一个电话,然后抱歉地告诉大家有个非常紧急的突发情况他不得不马上飞去纽约。万般无奈,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只能送客户匆忙离开,就在客户总裁踏入电梯的那一刻,他转身对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说:“你能否跟我一起乘电梯下楼,利用我到停车场的时间,来简单地说说你们报告的主要内容?”
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电梯从楼上到楼下,就三十秒钟时间,你必须清清楚楚地说出主要观点,还要争取客户认可,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
这时候,“金字塔原理”就派上用场了。金字塔结构的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不管给多少时间,我们都可以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例如李总让秘书小王尽快组织一个管理层会议让赵、钱、孙三位副总参加。小王打了一通电话确认赵总今明两天都空钱总出差今天晚上才会回来孙总明天下午要去区政府开会这两天接待几家大客户会议室今明两天原本都订满了恰好有一家客户的副总急着要赶今晚的飞机所以明天B02号会议室空出来了……这是自下而上搜集资料、建造金字塔的过程。
秘书小王训练有素他知道从受众心理角度看刘总最关心的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开会。如果只有十秒可以把“金字塔尖顶”的结论说出来“领导开会时间定在明天上午九点B02会议室”。如果刘总继续问为什么只能明天上午那就又多了三十秒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因为两个原因“只有明天上午三位副总都有时间明天上午才能订到会议室”。如果领导还有兴趣继续了解再给你两分钟你可以继续进入第三层详细汇报参会的人员每个人的时间安排可以按职务高低排列然后可以介绍会议室在明天上午之前或者明天下午都有什么人占用了等等。
所以,你看,无论时间长短,金字塔结构都能帮你把事情说清楚说全面,唯一的差别就是深入度不同而已。
## 小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如果给你30秒时间你没有办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那给你30分钟甚至半天你也未必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这其实是“电梯原则”想要告诉我们的事情。那么怎么利用“电梯原则”这个小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写出言简意赅的读书总结呢答案当然还是那座“金字塔”。
**能不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并不取决于你有多长的时间来阐述,而是取决于你的脑子里有没有一个“金字塔”,有没有一个清晰的立体结构。大道至简,越复杂越重大的事情,就越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个结论几个观点就可以说得清清楚楚。**
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接受过“金字塔原理”或者“结构化思维”的培训,整个金字塔的三层结构四平八稳、清清楚楚,工整得几乎有些拘谨了。但是,说理性质的文章,例如和领导汇报工作、起草团队下半年的工作计划、策划产品的说明书或者宣传材料等等,凡是你需要去说服别人的时候,这个套路都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 课后作业
1.“金字塔原理”的应用离不开归纳法和演绎法,我给你提供了如下链接,用比较简单易懂的英文介绍了这两种逻辑推理的方法,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写作指导,供你阅读和写作参考。
- [Deductive Reasoning Lesson for Kids](https://study.com/academy/lesson/deductive-reasoning-lesson-for-kids.html)
- [Inductive or deductive?](https://warwick.ac.uk/fac/soc/al/globalpad/openhouse/academicenglishskills/writing/writingstyle/inductive/)
- [Deduction vs. Induction vs. Abduction](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words-at-play/deduction-vs-induction-vs-abduction)
- [Deductive Reasoning vs. Inductive Reasoning](https://www.livescience.com/21569-deduction-vs-induction.html)
-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Reasoning](https://courses.lumenlearning.com/engcomp1-wmopen/chapter/text-inductive-reasoning/)
- [Deductive Reasoning Examples](https://examples.yourdictionary.com/deductive-reasoning-examples.html)
2.这个[链接](http://www.naturalthinker.net/trl/texts/Russell,Bertrand/(ebook%20-%20pdf%20-%20Philosophy)%20Russell,%20Bertrand%20-%20Prologue%20-%20What%20I%20Have%20Lived%20For.pdf)是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为他的自传写的序言题目是WHAT I HAVE LIVED FOR。你可能知道罗素的著作《西方哲学史》他不仅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而且还获得了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你可以用我们讨论的“金字塔原理”来分析一下罗素写的这篇短文体会一下逻辑和写作这两个领域的绝顶高手是怎么谋划文章结构的。读完之后按照“电梯原则”你可以分别用一句话和五句话给此文写一个总结。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36 @@
你好我是英语专栏的编辑阿锦欢迎来到第6期的“每周一起背10句”。
本周我们学完了第三篇语料,并且开始阅读第四篇语料。从第四篇语料,陈老师开始带领我们用全文通读的方法来阅读文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掌握了吗?
这周的句子都很棒,很多句子在工作中都能用得到。你可以背完之后,试试用在自己的工作场景中。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背诵!
例句1Establishing a high level of trust among remote managers and employees starts with having good meeting rituals.<br>
翻译:在远程工作过程中,经理和员工之间的高度信任始于一套良好的会议仪式。
例句2Managers must lead by example, because what you do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say.<br>
翻译:经理们必须以身作则,因为你的行动比你的言辞更重要。
例句3Joe left my house around 5 pm, and was hit by a car about 30 minutes later.<br>
翻译:乔下午五点左右离开我家,大约三十分钟后就被车撞了。
例句4While everyone does not need to be co-located all the time, there are some situations which are only really effective when a team is all together.<br>
翻译:虽然大家不需要总在同一地点办公,但有些工作要想真正有效开展,只有把一个团队的所有人员都聚到一起。
例句5While remote work is very appealing to some employees, it does come with some trade-offs.<br>
翻译:虽然远程工作对一些员工来说很有吸引力,但也一定有得有失。
例句6Trust and openness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and allows team members to recognize when someone is struggling, and help them cope, including seeking professional help.<br>
翻译:信任和坦诚非常重要,它能让团队成员发觉有同事在挣扎,并帮助他们应对,包括寻求专业的帮助。
例句7Pets, exercise, and getting into nature can also help improve mental well-being.<br>
翻译:养宠物、运动和融入大自然也可以帮助改善心理健康。
例句8Several demonstrators broke through the barriers despite warnings from the police.<br>
翻译:几名示威者不顾警方的警告,冲破了封锁线。
例句9It is possible that at this election some of the minority parties might succeed in breaking through into parliament.<br>
翻译:在这次选举中,一些少数派政党有可能获得突破,赢得议会的席位。
例句10Statistics disprove the myth that women are worse drivers than men.<br>
翻译:统计数据驳斥了女司机不如男司机的成见。

View File

@@ -0,0 +1,36 @@
你好我是英语专栏的编辑阿锦欢迎来到第7期的“每周一起背10句”。
本周我们继续阅读第四篇语料。读了这么久的句子,本周我们又开始学单词了。单词是我们学英语的过程中,一直不断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人在学单词的时候,会遇到查词典的问题。因此,陈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本不错的词典,也给我们讲解了查词典的具体方法,不知道你都学会了吗?
好了今天的10个句子都是关于本周的几个重点单词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例句1Ill health often goes with poverty.<br>
翻译:疾病往往伴随贫困而来。
例句2What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that goes with becoming a father?<br>
翻译:成为父亲之后要承担哪些责任?
例句3This wine goes particularly well with seafood.<br>
翻译:这款葡萄酒特别适合搭配海鲜。
例句4The music doesnt go with the mood of the film.<br>
翻译:配乐和这部电影的基调不搭。
例句5Many employees complain that their bosses are poor communicators and bad at giving clear instructions.<br>
翻译:很多员工抱怨他们老板不善于沟通,无法下达明确的指令。
例句6He emphasized that managers had to be more communicative with their staff.<br>
翻译:他强调,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
例句7The test evaluates students communicative skills.<br>
翻译:该项测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沟通能力。
例句8My daughter is very difficult, uncommunicative and moody.<br>
翻译:我女儿很难相处,不愿跟人交流,又非常情绪化。
例句9The bill drew support from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br>
翻译:该项法案赢得了各政治派别的支持。
例句10The two articles here represent opposite ends of the spectrum.<br>
翻译:这两篇文章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派观点。

View File

@@ -0,0 +1,24 @@
你好我是英语专栏的编辑阿锦欢迎来到第8期的“每周一起背10句”。
不知不觉我们的课程已经进行了2个月啦很快就要进入尾声了。本周我们主要学习了阅读和写作技巧相关的内容比如paraphrase、金字塔原理。专栏已经过了大半不知道学到现在你对英语学习有没有找到什么感觉呢你可以在留言区说说你现在对于英语学习的感想我们一起聊聊。
本周呢我们没有读新的文章主要侧重讲了一些方法因此我们今天来做一些练习。你来试着用paraphrase的两种技巧——词汇替换和句子结构调整来改写一下下面这几段话重点词汇我已经给你标注在里面了。快来试试吧
**This one** seems to **make** sense if engineers were creative, wouldnt they have decided to be artists, writers, or some other "**Fine Arts" profession**? Wrong!
The key word in **being creative** is right there to create! Engineers create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 people every day.
Whether **your work goes into** consumer applications, devices, or machines, the **end product** of engineering work is used by other people.
If engineers **suppressed** their creativity, they would **miss out on** a lot of **insights** into ways to solve problems than they otherwise would.
Every day, engineers need to find new ways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to **tackle new challenges**.
They have the **fabulous** opportuni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imagining ways in which the world could be different and then creating ways to make that happen.
That is **at the heart of** what creativity is all about and it should be **inspiring and exciting** for engineers.
For examp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s have been a big part of healthcare **improvement** over the years.
From data analysis to efficient software systems, to surgery machines, to providing treatment trac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engineering truly saves lives daily.

View File

@@ -0,0 +1,77 @@
<audio id="audio" title="01导读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究竟有多重要"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8/62/18455d48492428174467d255d1eb0e62.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进入第一篇语料的学习。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博客文章[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https://blog.pragmaticengineer.com/the-product-minded-engineer/?utm_source=wanqu.co&amp;utm_campaign=Wanqu+Daily&amp;utm_medium=website)。每篇语料的开始呢,我都会先给你介绍一下语料的背景知识,同时设定一下这个阶段学习的小目标,帮你打好基础,明确方向。建议你在开始之前,先自己通读一下原文,大体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在讲什么。这样,跟着我学到具体的点的时候,相信你会更加有感觉。
今天这篇语料的句式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非常适合用来进行热身式的入门学习。语言学习,无非遣词、造句。在句式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我们这篇热身文章学习的重点在于词汇,通过学习一些重点词汇,逐渐带你培养良好的词汇学习方法和习惯。好了,让我们正式开始!
## 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文章标题往往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所以作者常常会绞尽脑汁想一个好标题来吸引读者的关注。作为读者,我们也要善于抓住这个特点,从标题的关键词中来了解一些背景知识,窥测作者想要表达的重心,以此来预判文章的内容。那基于这篇语料,我们就来先解读一下它的题目。
这个标题“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中有两个关键词product-minded产品思维和engineer工程师。我想你对“产品经理”“工程师”这两个岗位应该不陌生或者你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产品思维那我们就要先去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对我来说我会先去了解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
下面就从我的角度先给你介绍一些产品经理的背景知识,讲讲我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理解,具体内容没准儿会班门弄斧,但是这里的重点是向你展示我对背景知识的看重。一般来说,在这个阶段,我会收集大量资料,梳理成自己的理解,做这些事情看似费时,但是它对我们后面理解文章内容大有益处。
我们现在所知的“产品经理”是互联网公司中非常常见的岗位但是实际上它来自传统行业。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产品经理”是由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宝洁公司Procter &amp; Gamble创设的。
宝洁公司的多品牌战略我想你肯定有所耳闻,也就是类似定位的同类产品都有多个品牌,例如单单洗发水就有海飞丝、飘柔、潘婷等品牌。按照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销售和市场营销部门很难适应这样的多品牌战略布局,因此,宝洁的每一个品牌都如同一个独立的事业部,“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也就应运而生。
像宝洁这样的传统公司产品的定位和功能都已经趋于稳定能创造更大价值的环节往往集中在营销和销售活动中因此传统行业中的产品经理工作重心也往往是偏营销的。但是我们现在常见的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更多的是需要思考产品的使用场景、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然后开展发现需求、定义功能和设计原型等工作这就是所谓的“产品思维”也就是文章标题里提到的product-minded。
产品经理需要向工程师准确地传达公司的战略意图、产品的核心价值、设计背后的需求逻辑等,工程师则需要具备所谓的“技术思维”或“工程思维”,从技术实现的角度去考虑系统架构、开发成本等问题。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除了懂客户、懂商业,还需要懂技术,在和工程师互动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入了解“工程思维”,并将“产品思维”或者“用户思维”与“工程思维”结合起来,这往往是很多公司招聘产品经理的基本条件之一。
例如下面这条招聘启事:
Humonic is seeking a customer-centric, **engineering-minded** product manager to lead the definition and delivery of Humonics product line…
从字面上看,这家企业正在招聘一名“以客户为中心且具有工程思维的产品经理”来领导该公司产品线的定义和实施交付,其实就是要求产品经理同时具有“用户思维”和“工程思维”。
好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它是从软件工程师的角度出发强调在编程的过程中要具有“产品思维”做一个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思考用户场景和商业价值避免出现与现实脱节、为设计而设计的问题。
怎么样,结合背景再来看这个题目,我们是不是就有了更多层次、更深刻的理解呢?
宋朝诗人陆游晚年时曾在对其子谈及写诗经验时专门强调,“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剑南诗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和任正非经常要求华为高层要有“宽文化背景”,要“大杂烩”,要善**于“用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因此我们学英语绝非学习语言本身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广泛涉猎五花八门的百科知识然后通过相同话题的外语“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的阅读或视听来进行语言学习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那这次是我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理解给你讲解、铺垫背景知识,帮助你去理解。换做你自己在读文章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好的态度和好的习惯。所谓好的态度,就是不要放过生活中碰到的任何一个疑问。北宋思想家、理学创始人张载,除了他最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外,他还介绍过一个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他说:“**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意思就是说,你要是有了灵感,必须要马上记下来,不然很快就没了。
我觉得这一点在英语学习中真的非常适用。我们看文章时,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不明白的东西,碰到的时候我建议你就顺手查一查。哪怕当时没有时间查,也要记下来,等到有空闲的时候再去找答案。把每次阅读英文文章的过程,都当作扩展自己知识面的机会,久而久之,当你看到文章话题的时候,就会有深厚的知识基础,不会因为对话题本身完全不了解,产生阅读障碍,从而影响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核心词汇minded
刚才我们介绍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平时进行积累。回到这个标题本身这里面有个词minded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我们一般会在minded前面加一个形容词或名词用连字符连接通过连用构成复合形容词表示“具有某种前面形容词定义的思维或态度、性格”。我们通过几个例句来感受一下minded这个词的使用场景。
这几个例句是我精心挑选出来的都不难理解。你可以先自己来翻译一下然后再对照我的翻译去体会minded这个词的用法以及句子本身的含义。
例句The United States is a sports-minded country, with millions of fans who follow football, baseball, basketball and hockey, among other sports.
翻译:美国是一个体育意识很强的国家,有数以百万计的球迷关注足球、棒球、篮球和曲棍球等体育运动。
例句Two dozen states have asked the D.C. Circuit to block a new climate-change-minded federal law that they say will inflate electricity bills for families.
翻译:二十多个州要求华盛顿特区巡回法院阻止一项新的关注气候变化的联邦法律,他们说这项法律将增加家庭的电费账单。
例句They are business-minded yet warm-hearted when it comes to those less fortunate, and prove that they can transform their theoretical academic knowledge into sustainable business practices through social projects.
翻译:对于那些不幸的人,他们既有商业头脑,又有古道热肠。他们证明自己能够通过社会项目,将理论上的学术知识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实践。
## 本阶段的学习目标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和你逐段讲解“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这篇文章。正如我之前讲的我希望利用这第一篇文章来给你热身所以挑选了这篇句式结构相对简单的文章作为第一篇语料。
在句式结构没有很大挑战的情况下,接下来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会主要和你讲解,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学习词汇,给你介绍词汇学习的方法,回答你关于词汇学习的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背字典是非常低效率的词汇学习法、我们到底需不需要专门去记忆词根等等。希望通过这些讲解,让你慢慢养成正确的词汇学习习惯,而词汇学习的好习惯将会贯穿我们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
在第一篇文章的讲解过程中,我们也会提及一些语法学习的问题。碰到重点的语法现象,我也会进行介绍,但这一阶段我们不会系统地分析句式结构和成分。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关于句法的内容我安排在了第二和第三篇语料学习中,到时候我们再进行系统的学习。
正如我在开篇词中所说,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习得技能。语言学习没有捷径,是一个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过程。我们共同的目标是让这个过程有趣一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词汇还是语法的学习,只有融合在一篇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之中,在鲜活的语言场景之中来学习,才不会枯燥乏味,才不用死记硬背,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英语的“语感”。
## 课后作业
这里有一篇写给学习外语的学生和老师的[短文](https://www.edutopia.org/article/activating-prior-knowledge-english-language-learners),讨论了背景知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积累新背景知识的方法,包括一些实用的外语学习工具和音视频资料链接。你可以阅读全文,看看自己能够从中得到哪些启发,并基于此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和背景知识积累计划。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57 @@
<audio id="audio" title="02 | 什么时候适合用“词根词缀法”来背单词?"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4/18/c4705e5c74a82a39ccb57dc83487bf18.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 课前朗读
上一节我们对[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https://blog.pragmaticengineer.com/the-product-minded-engineer/?utm_source=wanqu.co&amp;utm_campaign=Wanqu+Daily&amp;utm_medium=website)这篇文章做了一个背景介绍,今天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的正文。我会为你精讲文章的第一段。你可以先自己读一下这段话。
>
1 Proactive with product ideas/opinions
>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dont settle for getting a specification and jumping to implement it. They think about other ideas and approach the product manager with these. They often challenge existing specifications, suggesting alternative product approaches, that might work better.
不知道你对这段话能理解多少呢?我先来给你翻译下这段话的意思。
>
1.积极主动地对待产品理念或观点
>
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不会满足于拿到设计说明后就匆匆忙忙地立即执行。他们会思考其他的创意,并找产品经理提出这些想法。他们经常挑战现有的设计规范,建议可能更优的替代性方法。
这一段话的意思非常直白,句式结构也很简单。不过我们学习英语呢,就是要在细节处下笨功夫,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接下来我就重点给你讲解几个词汇和短语。
每篇文章我都会挑选一些体现地道英语的词汇来重点讲解。所谓地道词汇,指的是有些词汇我们中国学生特别容易用错或根本用不出来的,有时候还会暴露我们的中式英语。这些都是我们阅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除此之外,有一些生词,只要通过查字典就可以理解的,我这里就不会再占用时间来一一解释,需要你自己去自主学习。
## 知识讲解
### 1.proactive
我们先来看这段话的标题中的一个词proactive它的意思是“积极、主动的”它的反义词是reactive“消极、被动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句,通过这个例句我们来学习这两个词的含义。
例句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active people and reactive people is that **proactive people take initiative**, and they come up with ideas to get things done despite the conditions they are in. **Reactive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usually are the ones to **react to** a situation rather than take initiative to create a situation.
翻译:积极主动的人和消极被动的人之间的区别在于,积极主动的人会采取主动,无论他们所处的环境如何,都会想出办法来完成任务;而消极被动型的人通常只会对形势做出被动的反应,而不会主动采取行动去创造形势。
如果你是程序员的话讲到reactive相信你肯定很熟悉。你是不是想到了reactive programming就是响应式编程。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我希望后面我们讲到某个词的时候你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发掘自己的知识来体会这个词的含义这样你会收获得非常多。
同样道理Pro-和Re-这一对反义前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其他单词。例如progress前进、进化和regress后退、退化。它们的英语解释如下
Progress is to move, go, or proceed forward; to advance.
Regress is to move backwards to an earlier stage; to devolve.
讲到这里我顺便说一下通过词根和词缀记忆英文单词的问题。你只要在当当或者京东输入“词根词缀”搜索图书就会找到数百本类似《词根词缀单词记忆密码》《词根词缀单词速记大全》《词根词缀神奇记忆法》的教材或读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有不少在线的词根词缀的网站和App应用例如 [http://www.dicts.cn/](http://www.dicts.cn/) [https://www.etymonline.com/](https://www.etymonline.com/) 等做得也相当不错,可以说文解字,帮助我们了解词的来源,方便实用。
词根和词缀的确是非常有用的英语学习工具,特别在短期内恶补英语单词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不应该夸大它们的作用。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认为词根词缀有点类似于我们汉字的偏旁部首。你说汉字的偏旁部首重不重要?当然非常重要。但你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儿时学习汉字的过程,有谁是专门集中记忆所有汉字的偏旁部首之后才开始记汉字的?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先乖乖地用“笨办法”抄课文、记汉字,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自然而然地蓦然回首,突然发现偏旁部首蛮有用的嘛,查起字典来速度快了不少嘛,等等。
此外,就像汉字里面有大量的独体字,英语单词里也有大量不带有词缀的基础词。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背单词的意义都不是很大,更何况词根词缀。要想让词根词缀这个利器发挥作用,必须在英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行,在入门之处并没有办法真正帮你实现所谓的“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
**语言学习有方法但无捷径,语法如此,词根词缀也是如此。**每天坚持听和读,有机会的时候加上一些说和写,不论多少,贵在坚持,细水长流,金石可断。
### 2.settle for / settle
接下来我们看settle for这个短语以及settle的意思。我们先看一下它的英文解释。
settle for (something):
to accept something less ideal or worse than what one really wanted;
to agree to accept something (even though something else would be better);
accept or be satisfied with as a compromise.
简单来说settle for就是“勉强同意接受将就或者凑合”的意思。我们来看几个例句感受一下它的使用场景。
例句He demanded a bigger raise but decided to settle for what they offered.
翻译:他原本要求更高的涨薪,但最后决定人家给多少拿多少,凑合一下算了。
例句I could never settle for such a quiet life; I want excitement.
翻译:我不能将就如此单调的生活。我需要刺激。
同样settle这个动词有“停留、安顿”的含义也可以衍生出“将就、凑合、妥协”的意思。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他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就有这么一段你可以感受一下
>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在这段话里乔帮主两次提到“Dont settle”就是让我们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我们倾心的工作或爱情找到了你的心会告诉你往后的日子历久弥新会越来越好还没找到的话千万不要放弃不要妥协不可以将就和凑合。
### 3.specification
specification这个词比较长有时候我们在口语中直接说spec就可达意。如下文的英文解释在工程中指的是“设计说明书、设计规范”的意思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and materials used to make something.
### 4.jump to
jump to (something)这个短语,顾名思义是“匆匆忙忙、很快,甚至有些草率”的意思。意思很简单,我们重点来看它的三种用法及对应的例句。
**第一种用法jump to conclusions: to guess the facts about a situation without having enough information.**
例句Dont jump to conclusions! Perhaps it was his daughter he was dancing with.
翻译:别匆忙下结论,和他跳舞的没准是他女儿呢。
**第二种用法jump to it (informal): used to tell someone to do something quickly.**
例句I told you to tidy this room - now jump to it!
翻译:(俚语)早就让你打扫房间,怎么还这样乱!快去!
**第三种用法jump to sbs defence: to quickly defend someone.**
例句Whenever anyone criticizes her husband, she immediately jumps to his defence.
翻译:每当有人批评她的丈夫时,她会立即为他辩护。
### 5.approach
这一段出现了两次approach分别有不同的意思。第一处是动词意思是“找某人谈话、与某人打交道”第二处是名词意思是“处理方法”。这些都是最早从to go or come near in place or in time或者come near in quality or character, resemble, become similar等含义中衍生出来的意思。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句感受一下approach的使用场景。
例句The workers approached the manager with a request for shorter working hours.
翻译:工人们找经理要求减少工作时间。
例句Those officials were approached with bribes.
翻译:这些官员是被贿赂买通的。
在特定语境中approach a government officer本身就有企图贿赂政府官员的意思。
例句His sober approach to the crisis averted a catastrophe.
翻译:他对危机的冷静处理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 小结
好了,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怎么样,你都掌握了吗?
今天的内容看起来不多只有一段话我们重点学了5个词但是我为你补充了重点单词的英语解释和9个例句这些加起来也不少你可以多看几遍以保证自己彻底地消化吸收了。
学习这些词汇的最终目的,是慢慢养成词汇学习的好习惯。例如,我推荐你开始习惯使用英英字典,通过英文的解释学习词汇的单词和词组,通过英文的例句来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很多人早已习惯用英汉字典来查单词,用我推崇的方法刚开始可能非常费时费力,但我觉得这恰恰是能够让学习词汇效果最大化的好方法。
希望你能跟着我,在这个课程里养成用遇到单词时先查英文释义的习惯,而不是仅仅知道中文翻译就可以了,慢慢地你就能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了。
最后,我给你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连线小游戏,你可以在大脑中把左右两列对应的项连起来。当然我的本意并非是让你背诵这几个单词,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背单词的意义都不是很大。我希望的是,你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回顾这些词的使用场景,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a/a4/2ab4a11fdb70c2aab2ca26fb810ab0a4.jpg" alt="">
## 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提到了乔帮主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https://tech.qq.com/a/20111006/000132.htm),这个演讲我自己也特别喜欢。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段,按照我们今天的方法,自己学习一下里面的重点词汇。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207 @@
<audio id="audio" title="03到底要不要学语法什么时候学比较好"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4/1a/d4a703d03b062d683c03bd4f8ae4111a.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 课前朗读
今天我们继续来阅读[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https://blog.pragmaticengineer.com/the-product-minded-engineer/?utm_source=wanqu.co&amp;utm_campaign=Wanqu+Daily&amp;utm_medium=website)这篇文章,我带你精读文章的第二段。
>
<ol start="2">
- Interest in the business, user behavior and data on this
</ol>
>
When coming with ideas,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dont just get these from thin air. They take the time to understand how the business works, how the product fits in, and what its goals are. They are also empathetic about how the product makes users feel and how those users benefit from using this product. They often dive straight to data about business and user metrics, getting their hands on this data however they can. They might access it directly - if this is possible - or approach the product manager or data scientists to get this kind of information. They do this because of their curious nature. This is the next trait Ive observed.
你可以自己先来看一看能读懂多少,同时有哪些词汇和句子存在疑问。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段内容。
首先,我还是先来给你翻译下这段话的意思。
>
2.工程师对业务、用户行为和数据的兴趣
>
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们的想法和创意都不是凭空得来的。他们会花时间去了解企业是如何商业运作的,产品又是如何配合商业运作,以及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商业目标。此外,他们也会去换位思考,试图理解产品将给用户带来什么感受,以及用户如何从使用产品中受益。他们通常会直接去深入研究商业数据和用户测量指标,并尽其所能获取这些数据。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会直接访问相关数据,或者找产品经理、数据专家去要这些信息。工程师们这样做,往往是出于他们好奇的天性。这也是我观察到的下一个特征。
和上一段都是简单句相比,这段的句式结构要相对复杂一些,这里出现了复合句。说起英语语法,特别是英语的句式结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单、最好学的语法之一。因为,所有的英语句子,无论长短多少、变态与否,都可以归入三类:**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在专栏里,我会带你分析每一句话的结构,同时重点讲解关键词汇和短语,确保吃透每一句话的含义。
那在今天的内容开始之前,我想先和你明确一下英语语法学习的基本方法。关于语法学习,有两种比较极端的论调。
一种是“语法无用论”,认为语法对于学习语言的帮助不大,正如我们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即便没有系统地学习汉语语法,照样也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积累,来熟练掌握一门语言。
另一种是“唯语法论”,即过分强调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把记忆语法规则和机械练习大量语法习题作为学习语言最为重要的方法。
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语法这个问题的?我认为这两种论调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来打一个比方,我觉得语法就如同一张城市的地图。在熟悉一座城市的过程中,如何使用地图,就如同我们在学习语言时借助语法一样。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就好比我们的故乡。无论是否系统地学习过汉语语法,我们都会中文的“听说读写”,这是因为我们从出生起就“浸泡”在母语的环境之中,就像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熟悉了故乡的大街小巷,“地图”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即便如此,专业的地图也有助于改善我们对于故乡的了解,如同汉语语法也有其价值一样)。而学习一门外语,就如同你要去访问一座以前从未去过的城市,地图将发挥更加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把学习外语想成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别人的学习心得就是旅行攻略,而语法就是地图。无论你把地图研究得多么透彻,把街道名称倒背如流,都比不上真的踏上那片土地,亲自去挤一下当地的公交车,用脚丈量一下从酒店到山顶的几条步道,或者偶遇一家当地著名的苍蝇馆子,哪怕在街巷中迷失方向,都是非常好的体验。**
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我们在外面奔波一天回到房间,瘫倒在沙发上拿出地图,把白天的经历在地图上还原,或者记下几行今天的旅行笔记,不仅颇为惬意,也是非常高效的积累和学习。
我们的专栏刚刚开始,如同我们刚刚来到一座新的城市。我会带着你走街串巷,会顺便提一下这条街道或者那栋地标的名字,例如今天我们会碰到的分词做状语和宾语从句,但**请你一定不要急着想要把所有的语法规则记住背熟,现阶段跟我一起欣赏街景就好**。春天的植物园里,我最讨厌见到的,就是逼着孩子把每一块挂在树上的牌子都抄写下来的家长。孩子记了一大堆没有用的植物拉丁学名,却早已没有了欣赏明媚春光的心情。
春天看花,是第一要紧的。
好了,接下来我就重点给你讲解今天的几个词汇、短语和语法现象。
## 知识讲解
### 1.状语(分词短语做时间状语)
>
When coming with ideas,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dont just get these from thin air.
这段话的第一句就是分词短语做时间状语。所谓状语,顾名思义,就是对动作的状态进行描述的句子成分,可以是单词(副词)、短语(分词短语)或句子(状语从句)。状语可以用来说明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方向、程度、频率、方式、伴随等等。这些都是总结出来的规律,你不用记,之后在句子中你自然就能认出来就可以了。
我们再来看几个分词短语做时间状语的超级简单的例句一般都带有引导时间状语的关系连词例如before、after、when等分词短语紧随其后。
例句She normally boils the water before drinking it.<br>
翻译:她喝水之前通常会把水烧开。
例句After talking to you I always feel better.<br>
翻译:每次和你聊完之后,我都感觉心里舒服多了。
例句When opened, keep in refrigerator.<br>
翻译:开罐之后,需要冷藏。
### 2.thin air
我们来看一下thin air的英文解释nowhere to be found in a giant voidnihility; nothingness; nullity; void; the state of nonexistence。怎么样能看懂这个英文解释吗我们来通过几个例句具体感受一下。
例句You need to work hard—opportunities dont just come out of thin air.<br>
翻译:你得努力啦,机会不会凭空产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例句The magician pulled a bouquet of flowers out of thin air.<br>
翻译:魔术师妙手空空变出一捧花来。
例句With her children almost grown up, she found herself having to conjure a career from thin air.<br>
翻译:孩子们都快长大了,她发现自己需要凭空变出个工作来。
看完这三个例句你现在是不是清楚明白thin air这个词的含义了呢我们可以看到和thin air搭配的介词通常是out of 或者from。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学习一个一个的单词以外更加重要的是要多学固定搭配和短语。就像我们学习汉语的时候光识字是不够的认识了单个的汉字之后我们其实更多的在学习词语、词组或者成语。
### 3.动词宾语从句
>
They take the time to understand how the business works, how the product fits in, and what its goals are.
这句话首先是用不定式to do做状语表示目的。程序员花时间干什么to understand是一个及物动词去了解了解什么后面跟的就是宾语从句而且是三个并列的宾语从句。
### 4.take (time)
take the time是非常地道的搭配如果非要说spend the time当然别人也能理解但一听就是不地道的英语。另外take还可以和具体的时间搭配在一起你可以把the time换成具体的时间表示“做什么事情需要花多少时间”。
你可以看下面这些例句,来巩固一下这个短语的用法。实际上啊,这三句话都是一个意思。这其实就是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一个意思,你可以用三种、五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说法,把同一个意思表达出来。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学英语最终其实就是要达到这种境界。
例句I took three hours to get home last night.<br>
翻译:昨天晚上回家花了我三个小时。
例句The journey home last night took me three hours.<br>
例句It took me three hours to get home last night.
### 5.fit in
fit in的第一个意思是“融入”英文解释是To become assimilated into and accepted by a group。这个很简单不用我多说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个例句感受一下它的使用场景。
例句I just dont fit in with any of the kids at my new school.<br>
翻译:我和新学校的小孩们都合不来。
fit in的第二个意思是“适合”英文解释是To blend or work harmoniously with something。
例句Working in a research lab really fits in with my shy personality.<br>
翻译:在科研实验室工作非常适合我腼腆的性格。
### 6.介词宾语从句
>
They are also **empathetic about** how the product makes users feel and how those users benefit from using this product. They often **dive straight to** data about business and **user metrics**, getting their hands on this data however they can.
这句话说他们会共情会去换位思考。思考什么about这个介词后面跟了两个并列的宾语从句。第一思考产品将给用户带来什么感受第二思考用户如何从使用产品中受益。
最后半句是你已经非常熟悉的分词短语做状语这个街角我们已经走过好几次了。这里的状语表示伴随状态程序员们会直接去研究商业数据和用户指标getting hands on表示“同时动手获取这些数据”。
### 7.empathy和sympathy
empathy和sympathy这两个单词的拼写很相像含义似乎相似但其实完全不一样。
empathy表示“感同身受”它的英文解释是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another person is going through, by perceiving himself in the same situation指一个人通过把自己放到相同的情境中感知自己来理解另一个人正在经历的事情的能力。而有时候我们说“共情”是强调“理解、共鸣”的意思。你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例句再感受一下。
例句He is empathetic with the jobless youth, as he was also struggling for a job in his early years.<br>
翻译:他对失业的年轻人感同身受,因为他自己早年也为找工作挣扎过。
而Sympathy表示“同情”它的英文解释是the feeling of sorrow for the hardships, problems and pain caused to another person指“对另一个人造成的困难、问题和痛苦感到悲伤或怜悯”更强调“同情、悲悯”。
例句All Tonys friends joined in sending their sympathies to his widow Jean.<br>
翻译:托尼的所有朋友都向他的遗孀琼表示了同情。
### 8.dive
dive的本意是“跳水”就是头和两臂先入水的那种plunge head first into water。它也可以指“鱼类、潜水艇或人类借助呼吸设备潜水到更深的水下(of a fish, a submarine, or a vessel used for underwater exploration) go to a deeper level in water (using breathing equipment)。你可以看下面这个例句。
例句The fish dive down to about 1,400 feet and then swim southwest.<br>
翻译那条鱼潜到大约1400英尺的深度然后向西南方向游去。
除此之外dive还可以指“飞机或鸟类在空中俯冲”(of an aircraft or bird) plunge steeply downward through the air。
例句The aircraft dove for the ground to avoid the attack.<br>
翻译:飞机向地面俯冲以躲避攻击。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一头扎进去”这个意思进一步引申出“立即开始采取行动、深入分析研究”等含义。例如本段话里的dive to就有程序员“立刻开始深入挖掘数据”的意思。比较常见的搭配还有deep dive。
例句Although this article does not provide a deep dive into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some Objective-C fundamentals are provided below.<br>
翻译:尽管本文没有深入介绍编程语言,但是下面提供了一些 Objective-C 的基础知识。
例句Each article will dive deep into these concepts, with lots of detail and source code.<br>
翻译:每篇文章都将深入探讨这些概念,包括大量细节和源代码。
### 9.(user) metrics
如果你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对metrics这个词你应该不会陌生。software metrics即“软件测量/度量”有时候也叫software measurements。要想真正跳脱出软件开发的暗箱除了定性评估以外还需要一系列基于数值的度量指标来进行测评。同样道理对于一个产品的用户体验也有相应的用户测量指标。
例句Software metrics are numerical ratings to measure the complexity and reliability of source code, the length and q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pplication when completed.<br>
翻译:软件度量使用数值评级来衡量源代码的复杂性和可靠性、开发过程的长度和质量以及应用程序完成后的性能。
例句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have given companies access to an unprecedented flood of new analytics, metrics and user data.<br>
翻译:有了社交网络之后,企业获取了空前大量的新分析方法、度量指标和用户数据。
### 10.插入语
>
They might access it directly - if this is possible - or approach the product manager or data scientists to get this kind of information. They do this because of their curious nature. This is the next trait Ive observed.
在这句话里if this is possible是插入语。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感觉句子偏长或者偏复杂我们完全可以先忽略插入语。插入语通常夹在两个破折号或者两个逗号之间。
例如这句话如果我们先当这个插入语不存在就比较能容易看出来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access和approach句子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理解完句子,我们再去看一下插入语,就会更好地理解主语(即程序员的两个动作),能看到插入语在修饰第一个动词,“如果可能的话”程序员会直接访问相关数据库,或者做第二个动作,找产品经理或数据专家去要这些信息。
最后一句总结,“工程师们这样做,往往是出于他们好奇的天性”。这一个特征我们将在下一讲中详细阐述。
## 小结
好了,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怎么样,你都掌握了吗?今天的内容比上一节要复杂一些。
除了重点学习了6个词汇以外我们开始接触和慢慢熟悉英语的句式结构包括分词短语做时间状语、动词宾语从句、介词宾语从句、插入语等语言现象。
正如我之前强调的,目前阶段并不要求你去死记硬背一些语法规则。当看到一句比较复杂的长句,你只要能够顺着句子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一层层地理解准确,就已经非常好了。在这个基础之上,积累一段时间,英语的句式结构就会在我们面前自然而然地清晰起来。
最后,我给你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连线小游戏,你可以在大脑中把左右两列对应的项连起来。你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回顾这些词的使用场景。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1/dd/318d3e5a858b7c829601aa9d537510dd.jpg" alt="">
## 课后作业
请用搜索引擎推荐使用www.bing.com的海外版查找“sympathy card”了解英文“慰问卡”的一些写作方法摘抄一些你认为以后可能会用得到的句子。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236 @@
<audio id="audio" title="04 | 从那些不规范的表达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45/2b/455265065e11cc1e52e87e7336c6d52b.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来阅读[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https://blog.pragmaticengineer.com/the-product-minded-engineer/?utm_source=wanqu.co&amp;utm_campaign=Wanqu+Daily&amp;utm_medium=website)这篇文章,我为你精讲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
## 课前朗读
>
<ol start="3">
- Curiosity and a keen interest in “why?”
</ol>
>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like to understand the “why?” behind all things. Why build this feature for the product, why not the other one? Why ship this first milestone, instead of choosing another one, thats a lot simpler to build? How will things be measured - why dont we choose a more thorough way to measure things?
>
They are autonomous in finding answers they can, by themselves. They turn to the product manager and other people in the business for other, product-related questions. Even though they ask many questions, doing this frequently, they manage not to annoy people, as theyve built up strong relationships with them.
我先来给你翻译下这两段话的意思:
>
软件工程师的好奇心和对“为什么”的浓厚兴趣。具有产品意识的工程师喜欢去理解所有事物背后的那个“为什么? ”。为什么产品要开发这个功能、而不开发另一个功能呢?为什么要首先发布这一里程碑,而不是选择另一个更简单的里程碑呢?如何进行测量——为什么我们不选择一种更全面彻底的度量方式来测量呢?
>
他们能够自主地找到他们能够找到的答案。他们也会向产品经理和其他业务人员寻求帮助,找寻其他与产品相关问题的答案。尽管他们经常会问很多问题,但是他们都会设法不让其他人觉得不爽,因为他们已经与那些同事建立起了牢固的关系。
这是第四段,你先来自己读一下,然后我们也来翻译一下大意。
>
<ol start="4">
- Strong communicators and great relationships with non-engineers
</ol>
>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like talking with people outside engineering, learning about what and why they do. They are smooth communicators, making it clear they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more about how other disciplines work. I frequently see them grabbing coffee, lunch, or doing a hallway chat with non-engineers.
>
强大的沟通能力,建立与非工程师同事良好的关系。具有产品意识的工程师喜欢与软件工程领域外的同事们交谈,了解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他们善于沟通,充分显示他们对于学习其他学科工作方式的浓厚兴趣。我经常看到他们和其他专业的同事们一起喝咖啡、吃午饭或者在走廊上聊天。
这几段话的意思比较直白,但存在几处写作不规范的地方,可以作为反面教材,供我们分析。具体哪里不规范,等下读到那里的时候,我们具体来说。单说这件事,我觉得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两点启发。
**首先,口语交流和书面写作对于语言精确和严谨程度的预期要求是不同的。**如果只是作为口语交流,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出现一些语法错误或者不规范之处,并无大碍;但对于那些需要正式发表的书面稿件,例如学术论文、合约、新闻稿等,写作过程中的语言就要力求规范。
**其次,我们不要迷信那些英语是母语的外国人,觉得他们说的或写的每句话都一定是正确的。**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英语母语国家的人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用法,其随意性甚至超过外语学习者。
我平时的工作大部分是口译,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翻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源语言质量的影响。从事这个职业时间一长,一方面我对语言质量往往会比较敏感,有人说这是语言工作者的一种“洁癖”,但另一方面我也会对不影响交流的各种不规范语言习惯愈加宽容。所以我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在学习过程中会比较吹毛求疵一些,但最后考试的时候往往会较为宽松。听上去有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意思,但我觉得这是外语学习应该有的态度。
学习的时候我们要认真严谨,力求完美,不要放过任何自己还觉得没有彻底搞懂的地方,不能稀里糊涂、不求甚解;但一旦有机会去使用语言的时候,比如平时可以去国外出差或者旅游等,就抓住一切机会用外语和人交流,要脸皮厚,要忘掉所有的语法规则带给你的束缚,不要怕犯错误,也不要怕别人嘲笑,始终记得,**学习语言的唯一目的就是交流**,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不管白猫黑猫,都是好猫。如果反过来,关起门来对自己很宽松,到人前又瞻前顾后、不敢开口,就很难学好外语。
学习外语是如此创业、做人也都是如此。乔布斯曾经介绍过的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句话现在已经是互联网历史上的一句名言它最早印在1974年_The Whole Earth Catalog_的封底上意在告诉人们在自己精进的时候要如饥似渴始终保持“入口”的开放做个吃货但一旦付诸行动去实现自己认准的人生理想时要如同赤子一般天真大胆不怕别人耻笑敢于在别人误解的目光里孤独前行做个“傻缺”。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我们的英语学习。现在我们来看这两段文字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 知识讲解
### 1.curiosity/keen interest
首先就小标题里面的两个词curiosity/keen interest我想和你分享两则很常用的英语成语。
第一则是curiosity killed the cat“好奇害死猫”说的就是好奇心容易惹祸上身即便猫有九条命都不够死告诫别人不要多管闲事不要到处打听和自己无关的事情。Inquisitiveness can lead one into dangerous situations.
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给这句话接了下半句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but satisfaction brought it back。翻译过来就是“好奇心害死猫找到答案的满足感却让它死而复生”。可见八卦之心是很难被压抑的啊。
第二则是Keen interest意思是“浓厚的兴趣”。有一个常用的英语成语也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但是非常形象生动(as) keen as mustard“像芥末一样浓烈”表示very excited and interestedvery enthusiastic。mustard是黄芥末由芥菜种子碾磨而成在西方国家比较常见一般和热狗搭配。日本料理使用的是绿芥末wasabi其实是山葵酱。
类似as X as Y这样的英语成语还有不少例如as hard as nailas hot as hell等第一个as在口语或非正式表达中可以省略。很多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传统表达方式其中有些比喻涉及特定的文化背景。在课后作业中我提供了一个介绍similes明喻的链接便于你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英文表达方式。这里我们先通过一个例句简单巩固一下这个用法。
例句I gave him the job because he was willing to learn and seemed as keen as mustard.<br>
翻译:我给他这份工作,是因为他学习愿望强烈,兴趣(如同芥末一样)浓厚。
### 2.why (not) do结构
>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like to understand the “why?” behind all things. Why build this feature for the product, why not the other one? Why ship this first milestone, instead of choosing another one, thats a lot simpler to build? How will things be measured - why dont we choose a more thorough way to measure things?
第一句话“具有产品意识的工程师喜欢去理解所有事物背后的那个为什么”的后面,跟了三组并列的问句,来举例说明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通常会问的问题。
这里你需要注意why+do和why not+do的结构和用法。why+do通常表示“该动作没有必要、无意义”。why not+do通常表示“建议采取该动作”。具体你可以看下面这几个句子仔细体会一下它们的句子含义。
Why build this feature for the product? = Why do we build this feature for the product?
why not the other one? = Why not build the other one? = Why dont we build the other one?
所谓“听话要听音”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来看几个例句。
例句Why argue with himHe will never change his mind. 注意不能说why arguing with him?<br>
翻译:干嘛和他争?他永远不会改主意的。
例句Sandys in bad mood. Why not give her some flowers?<br>
翻译:桑迪心情不好,何不送她一些花呢?
例句Why dont you give her some flowers?<br>
翻译:你为什么不给她送些花呢?
### 3.ship the milestone
ship the milestone这个搭配也很常用。这里不是“把这块里程碑运过来”依据某翻译软件的意思而是“发布某一阶段的成果”或者“上市某一版产品”的意思。
ship做动词的时候基本含义是“船运”“运输”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发货”“上市” “发布”等含义。milestone由“里程碑”a stone pillar that shows the distance in miles to or from a place引申出了“重大事件”“阶段性成果”“重要时间节点”等含义。因此除非你讲的是物流例如航运行业的事情其他大部分语境下ship都是指“产品上市、发布或者发货”的意思。
例句Apple will unveil a 10-inch touchscreen tablet device in January, and ship the product in March.<br>
翻译苹果将于一月份推出10英寸触屏平板电脑并于三月份发货。
例句We define an iteration as a phase or a milestone.<br>
翻译:我们将一次迭代定义为一个阶段或一个里程碑。
### 4.不规范的定语从句
>
Why ship this first milestone, instead of choosing another one, **thats a lot simpler to build**?
此句标黑处为限定性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another one所以这里应该去掉逗号。如果是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要保留逗号但that必须改为which。至于为什么这个说来话长。后面有一段我们会专门详细介绍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差别今天我们只是路过这句话发现了一个小错误顺手把它指出来并不影响我们理解意思。毕竟语法永远是为意思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不会产生歧义的情况下我们暂时不去深究。
### 5.autonomous
>
They are **autonomous** in finding answers they can, by themselves. They **turn to** the product manager and other people in the business for other product-related questions.
autonomous一般指“地区或组织享有自治权”英文意思是governs or controls itself rather than being controlled by anyone else或者指“个人独立自主、自发做一些事情例如本句英文意思是able to do things and make decisions without help from anyone else。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使得“物”也可以“自治”请看下面的例句。
>
A self-driving car, also known as an autonomous vehicle (AV), driverless car or robotic car, is a vehicle that can sense its environment and moving safely with little or no human input.
>
自动驾驶汽车也被称为无人驾驶汽车或机器人汽车,是一种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在几乎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安全行驶的交通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公司研发自动驾驶汽车比较喜欢用driverless这个词突出无人驾驶表示未来要取消驾驶员。而传统的汽车行业更坚持使用autonomous这个词淡化“无人”的概念并强调非由机器还是人类来驾驶汽车这个决定最终要由人类做出不能剥夺人类的驾驶乐趣。所以一个简单的单词背后代表的可能是不同行业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
>
Oracle Autonomous Database is a cloud-based technology designed to automate many of the routine tasks required to manage Oracle databases, which Oracle says can free up DBAs to do higher-level and more strategic work.
>
甲骨文自治数据库是一种基于云的技术,旨在自动化管理甲骨文数据库所需的许多日常任务。甲骨文公司表示,这可以让数据库管理员们腾出时间来做更高层次、更具战略性的工作。
### 6.定语从句
>
They are autonomous in finding answers **they can**, by themselves.
此句标黑处为定语从句修饰answers完整形式为that they can find也可省略thatthat或which做从句谓语动词的宾语时可省略和find 和前文主句中的动词find重合
此句中的定语从句和by themselves插入语均为冗余信息autonomous的含义已经非常清楚作者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相同的意思这就属于不规范写作。
### 7.turn to (somebody)
turn to本身就含有“寻求帮助”的意思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不用再说turn to someone for help/advise。
例句Sometimes young lads just need to turn to a mother figure for a bit of a chat and reassurance.<br>
翻译:有时候年轻小伙子只是需要找一个母亲式的人物聊一聊,从中获得安慰。
例句Her husband was unsympathetic and she felt she had no one to turn to.<br>
翻译:她的丈夫不懂得体恤人,她觉得无人可以依靠。
### 8.分词短语做插入语(语法关系不规范)
>
Even though they ask many questions, **doing this frequently**, they **manage not to** **annoy** people, as theyve built up strong relationships with them.
如果是口语表达此句没有任何问题意思也是明确的。但严格来讲比较规范、符合语法的说法是Even though they ask many questions frequently.
### 9.manage (not) to
>
If you manage to do something, especially something difficult, you succeed in doing it.
需要提醒特别注意的是manage to并不是指“试图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强调“**成功做到**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例句Somehow, hed managed to persuade Kay to buy one for him.<br>
翻译:不知用了什么方法,他成功说服凯给他买了一个。
例句How do you manage not to tell your boss to f*** off to his face?<br>
翻译:你是怎么做到不当着你老板的面让他滚蛋的?
### 10.communicator
>
Strong **communicator**s and great relationships with non-engineers
这个词的英文解释是:( rather formal ) a person who is able to describe their ideas and feelings clearly to others。在本文中指“善于交际者、交流者”也可以泛指“通信器材”。
例句Steve Jobs was a gifted communicator, and he used this skill to capture the attention of millions.<br>
翻译:乔布斯是一个有天赋的沟通者,他用这种技巧吸引了数百万人的注意力。
### 11.分词短语做状语(不规范用法)
>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like talking with people outside engineering, learning about what and why they do. They are smooth communicators, **making it clear they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more about how other disciplines work. I frequently see them grabbing coffee, lunch, or doing a hallway chat with non-engineers.
此句的加黑部分是上一讲我们讲过的分词短语做状语但它的主句They are smooth communicators是描写状态的系表结构只有系动词are没有具体的动作因此这种情况下用分词短语做状语在此处是不恰当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写成They communicate smoothly and show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more about how other disciplines work。这样的话这句话就符合语法规范了。
最后一句话,就是任正非说的,要善于用一杯咖啡去吸收宇宙的能量。
## 小结
好了,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怎么样,你都掌握了吗?
在上一讲我们开始更多讨论英语句式结构的基础上,今天的学习除了重点词汇以外,我们指出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几处语言不规范的地方,但是你也应该注意到了,我们只是指出问题,并没有深入展开这些不规范背后的全部语法规则。我想说,我这样做是有特别的用意的。
一方面,我希望破除你对于母语写作者的迷信(不过严格来说,我并不确定英文是否是这个作者的母语,但至少我感觉应该是他日常工作使用的主要语言),养成批判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我非常想要强调的一点是,语言的终极目的永远是表达我们的思想,文字或者语法永远是为意思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任何的文字,只要没有妨碍思想的表达,我们能都要宽容地看待文字的形式本身。
认真和宽容,有时并不矛盾。
最后,我给你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连线小游戏,你可以在大脑中把左右两列对应的项连起来。你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回顾这些词的使用场景。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0/ff/f018f841c52a2815472c4ddaa81d0cff.jpg" alt="">
## 课后作业
类似as X as Y这样的英语成语还有不少很多是约定俗成的传统表达方式其中有一些比喻涉及特定的文化背景。你可以访问这个介绍similes明喻的[链接](https://www.phrases.org.uk/meanings/similes.html),了解这一独特的英文表达方式。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如果有收获,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273 @@
<audio id="audio" title="05tradeoff 还是 trade-off用连字符到底对不对"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2d/a7/2d8dd702e917c9d9270772cb364e2da7.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 课前朗读
今天我们继续来阅读[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https://blog.pragmaticengineer.com/the-product-minded-engineer/?utm_source=wanqu.co&amp;utm_campaign=Wanqu+Daily&amp;utm_medium=website)这篇文章,我为你精讲文章的第五段。
>
<ol start="5">
- Offering product/engineering tradeoffs upfront
</ol>
>
Because they have a strong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duct “why,” as well as the engineering side of things, they can bring suggestions that few other people can. For example, when scoping the effort to build the product, the engineering effort to build a key feature might be significant. Many engineers would start to look for ways to reduce the effort and try to figure out what the impact of the reduced effort would mean for the feature itself.
>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attack this problem from both angles: both looking for engineering tradeoffs and what the product impact is. They also start making product tradeoffs, evaluating the engineering impact. They often go back to the product manager, suggesting a completely different feature to be built, given the product impact would be similar, but the engineering effort vastly smaller.
>
Juggling both the product and engineering tradeoffs and the impact of each is a unique strength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have. They can quickly go back-and-forth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product features and engineering effort and tradeoffs. Because they do it all in their head, using their engineering and product insights, they get to valuable conclusions remarkably quickly.
我还是先来给你翻译下这几段话的意思。
>
5.提前在产品和工程两方面做出权衡
>
因为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们对产品的原理以及软件工程都有深刻的理解,他们可以提出非常独到的建议,而很少有别人可以做到。例如,在确定产品构建的工作范围时,打造产品某项关键功能的编程工作量可能非常巨大。许多工程师会开始寻找减少工作量的方法,并试图明确减少工作量对该项关键功能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
具有产品意识的工程师会从两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在工程方面进行取舍,明确可能对产品产生的影响;同时在另一方面,他们还会开始对产品功能进行取舍,评估对工程工作量的影响。他们经常会去找产品经理,在保持产品体验相似的前提下,建议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功能,从而使得编程的工作量大幅降低。
>
兼顾产品和工程、平衡两者的影响,是具有产品意识的工程师们拥有的独特优势。他们可以快速地在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之间来回切换:产品特性、工程工作量和两者的平衡。由于他们利用其工程和产品两方面的洞察力,在头脑中快速完成上述权衡,所以他们能够很快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今天这几段挺长的,但需要我们一起学习的词汇和语法并没有增多。这里面每个词都很重要,我们一起来看看。
## 知识讲解
### 1.tradeoff
首先我们来看标题中的tradeoff。注意这是一个复合名词由动词和介词/副词小品词直接相连构成你也可以写成trade-off。同时这是一个可数名词可以加s变成复数形式tradeoffs。无疑这个词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所以肯定是整段的关键词也是中心思想。
所谓tradeoff顾名思义首先是“交易”的意思。有交易就有讨价还价就有妥协就有得有失就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这个词指的是一种取舍、一种权衡最后达成折中平衡。
你可以看一下这个词的英文解释A trade-off is a situation where you make a compromise between two things, or where you exchange all or part of one thing for another.
平时我们有各种利弊要取舍不能西瓜也要芝麻也要。一个手机续航也要但是不能太厚屏幕要最好的但不能太贵要安全性但不能太麻烦要黑科技但系统不能不稳定、不可靠。这条英文解释进一步诠释了tradeoff这一层的意思A trade-off is a balance between two **opposing** things, that you are willing to accept in order to achieve something.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句。你可以通过这两个句子感受一下tradeoff这个词的使用场景。
例句Life is full of trade-offs. You canno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br>
翻译:生活充满了取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里多说一句“You canno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或者“You cant eat your cake and [then still] have it (too)”是很常用的英语谚语类似于“you cant have the best of both worlds”。你可以积累下来。
例句Depending on your system resources, there will always be some trade-offs between CPU, memory, and I/O in your tuning decisions.<br>
翻译根据你的系统资源进行调优决策时CPU、内存和I/O之间总是需要进行权衡。
我们刚才说tradeoff是复合名词。我这里想简单说一说复合名词的相关知识。
复合名词构成的方法比较多,它可以由动词和介词/副词小品词组成这在英语中很是常见。这种方式构成的复合名词与相关联的短语动词之间意义基本相近。我们以短语动词break out为例来看下。
动词短语break out指“战争、瘟疫爆发、越狱”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摆脱局限的状态、突破”等含义。如果把break和out之间的空格去掉这个动词短语就变成了复合名词breakout。下面是三个例句。
例句Bubble economy usually starts with false prosperity and ends in a breakout of financial crises.<br>
翻译:泡沫经济通常以虚假繁荣开始,以金融危机爆发告终。
例句Point Break was a breakout film for Kathryn Bigelow in 1991.<br>
翻译凯瑟琳·毕格罗于1991年拍摄了《惊爆点》该片突破了她之前的风格。
例句Breakout session is a relatively short meeting where a small group of attendees, drawn from a large conference or convention, discusses specific subjects or aspects of the broad theme of the main gathering.<br>
翻译:分组会议是大会中一个相对较短的小会,由部分与会者讨论大会主题下的某个具体议题。
注意颠倒两个单词的次序之后还可以构成另外一个复合名词outbreak但这个词更多地特指“战争、瘟疫突然爆发、蔓延”。同时outbreak偶尔也可用作动词。
例句Fears are growing of avian influenza outbreak following the appearance of several cases in the city.<br>
翻译:随着该市出现若干病例,人们对禽流感大爆发的担忧日益加剧。
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复合名词中的连字符hyphen。阅读不同时代的书籍或者查询搜索引擎你会发现同时存在tradeoff和trade-off两种拼写方法。这两种拼写方法都是正确的。连字符的使用规则比较复杂不值得我们花太多时间来研究它。你只要知道逐渐减少使用连字符是一个发展趋势就可以了。
对于week-end这样比较短的复合名词我们一般倾向于不用连字符直接写weekend就行了而对于相对较长的复合名词例如train-driver我们一般倾向于用空格代替连字符变成train driver即两个单词组成的词组。所以同一个复合名词我们会看到三种不同的拼写方法这并不奇怪。比如bookshop/book-shop/book shop这三种写法都是对的。实在拿不准可以查询字典或搜索引擎验证。当然比较偷懒的做法就是直接不使用连字符。
### 2.(a) few/(a) little
>
Because they have a strong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duct “why,” as well as the engineering side of things, they can bring suggestions that **few** other people can.
作为限定词little用于修饰不可数名词few用于修饰可数名词的复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little和few在不带a的情况下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表示“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比如We have little time表示“我们没时间了”。如果带a则表示**肯定**“虽然不多但有一些”。比如We have a little time表示“我们还有一些时间”。
接下来,我们还是来看几个例句。你可以先不要看翻译,感受一下这里面肯定和否定的意味。
例句Few people can say they always tell the truth.<br>
翻译:几乎没有人敢说自己从不撒谎。
例句We dont need to go shopping today. Weve got a few potatoes and some steak.<br>
翻译:我们今天不需要去购物。 我们还有一些土豆和牛排。
例句I have little knowledge of computer and business, can I still learn Navisio<br>
翻译我对计算机和商业知之甚少我还能学习Navision系统吗
例句Just because she painted her room by herself, now she thinks she can do the entire house—inside and out! 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br>
翻译:仅仅因为她自己粉刷了自己的房间,现在她认为可以把整个房子里里外外都粉刷一遍! 一知半解害死人。
这一句中“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是一句英语谚语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说就是“危险的不是一个人没有知识而是有了一点点知识之后的过度自信和膨胀”。
### 3.figure out
>
Many engineers would start to look for ways to reduce the effort and try to **figure out** what the impact of the reduced effort would mean for the feature itself.
这是个很常用的动词短语意思是find the solution to (a problem or question) o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搞清楚、弄明白”。这个很简单我就不多说了我们直接通过例句来感受使用场景。
例句By 2020, scientists will figure out how to control robots via brain-machine interfaces.<br>
翻译到2020年科学家们将解决如何通过脑机接口来控制机器人的问题。
### 4.打破语言形式看实质含义
>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attack this problem from both angles: **both looking for engineering tradeoffs and what the product impact is. They also start making product tradeoffs, evaluating the engineering impact.**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作者明确说了,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们会从两个角度来解决问题,而且后面加了冒号,那我们必然预期,冒号后面会解释这两个角度分别是什么。
接下来冒号后面又出现了第二个both我们的预期就更加明确了。both…and…这个平衡的结构你肯定知道。那前面提到过的两个角度肯定会工整地在both后面放一个and后面再放一个就像下面这几个例句
She is both **pretty** and **clever**. (形容词)<br>
I talked to both **the Director** and **his secretary**. (名词)<br>
You can both **borrow the flat** and **use our car**. (动词)
基于这样的预期,我们接着往下看。
在both后面跟了一个现在分词短语做主句中from的介词宾语意思是**在工程方面进行取舍**。但是and后面却跟了一个从句单纯从语法角度看这是from这个介词的宾语从句显然形式不对等。形式不对等没关系只要内容或者逻辑对等并列也行我们可以解释主句讲的两个角度。但是and后面说的“**对产品产生的影响**”,是之前工程方面取舍的**结果**,逻辑上看并没有并列关系。
句子在这里就结束了仿佛话说了半句我们掉进了作者挖的坑里。从坑里爬出来我们接着往下读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作者另起炉灶讲的下一句话才是前文讲的第二个角度They also start making product tradeoffs, evaluating the engineering impact.,要**在产品功能方面进行取舍,并评估对工程工作量的影响**。
即便是非常严谨的学术著作,写作都有可能存在不严密的地方,更何况是这种相对随意一些的博客专栏。虽然语法上有些小瑕疵,但这种文章可以训练我们突破语言的形式外壳,去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实质含义。
### 5.独立主格结构
>
They often go back to the product manager, suggesting a completely different feature to be built, given the product impact would be similar, **but the engineering effort vastly smaller.**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清楚工程师们经常去找产品经理去干什么呢后面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现在分词做状语来表示目的去找他们提建议建议改产品的功能而且还是完全不同的功能。产品经理刚要急工程师马上就接上说当然前提条件given后面跟的是从句是产品的用户体验相似然后话锋一转但是工程师的工作量会大幅度下降。
这里我们需要讲解一下but后面的**独立主格结构**英文叫作Absolute Construction。所谓独立主格首先它是一个“格”属于短语性质的成分而不是一个“句子”或“从句”因为英语中任何一个句子都要有主谓结构。例如我们将本段最后一句话改成but the engineering effort would be vastly smaller的话这就变成了一个单独的句子。
而独立主格结构没有真正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它由名词或代词作**逻辑主语**,再加上分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不定式或介词短语作**逻辑谓语**来构成的,前后两部分具有**逻辑主谓关系**。
独立主格结构形式上与主句没有关系,但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带有独立逻辑主语的状语从句。
听起来我们来举例说明这一点,你可以看下面这句话:
例句The wind failing, we lowered the sail. 风力减弱,我们放下了船帆。<br>
比较When the wind failed, we lowered the sail. 意思相同,但属于状语从句。
The wind failing带有自己的主语wind从语法结构上和主句的主语we不发生关系。但是所谓的“独立”并非真正独立它从逻辑或者意思上看还是一种从属结构在句中通常起状语的作用常用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行为方式或伴随情况等。
例句Weather permitting, we will have a barbecue tomorrow.<br>
翻译:如果天气好的话,明天我们一起烤肉。(表示条件)
例句The night dark and frosty, he wrapped her up with great care.<br>
翻译:夜又黑又冷,所以他把她裹得严严实实的。(表示原因)
例句Evenings he read aloud, his wife sewing by his side.<br>
翻译:晚上他朗声读书,妻子在他身边缝衣服。(表示伴随情况)
例句Almost all metals are good conductors, silver being the best of all.<br>
翻译:几乎所有的金属都是良导体,而银则是最好的导体。(表示补充说明)
当然,最著名(也最臭名昭著)的“独立主格结构”应该就是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了,它授予了美国公民合法持枪的权利。
>
<p>A well-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br>
纪律优良之民众武装乃自由邦国安全所必需,故,人民持有并携带武器之权不受侵犯。</p>
### 6.juggle
>
Juggling both the product and engineering tradeoffs and the impact of each is a unique strength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have.
juggle这个词的原意是“玩杂耍的时候接连抛接几个物体”英文解释是to throw a set of three or more objects such as balls into the air and catch and throw them again quickly, one at a time同时它也可以引申出“同时应付几件事情一心多用、兼顾”等含义。我们还是通过几个例句来感受使用场景。
例句I was juggling books, shopping bags and the baby.<br>
翻译:我手里又是书,又是购物袋,还抱着孩子,跟演杂技一样。
例句The management team meets several times a week to juggle budgets and resources.<br>
翻译:管理团队一周碰头几次,来兼顾预算和资源。
juggle还有一个近义词multitask也是指“同时做几件事情、多任务处理”。但是和juggle不同的是multitask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跟宾语。
例句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you spend between 20 and 40 percent more time when you multitask.<br>
翻译根据美国心理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当你一心多用同时处理多项工作时你所花费的时间会多20%到40%。
### 7.back-and-forth
>
They can quickly go back-and-forth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product features and engineering effort and tradeoffs.
back-and-forth的意思是“来来回回”英文解释是moving first in one direction and then in the opposite one。但是backward and forward不能表示同样的意思。back强调的是目的地、回到什么地方比如back home回家而backward只是一个方向表示“倒退”。
例句I will drive back to Shanghai this weekend.<br>
翻译:这周末我开车回上海。
至于你的车是正着开还是倒着开,这句话并不关心,只是强调要“回去”,表示目的地而不是方向。
例句This lessens the back-and-forth remote traffic and can reduce deployment times.<br>
翻译:这样可以减少来回的远程传输,并缩短部署时间。
### 8.two sides of the coin
two sides of the coin的意思很简单即“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通过三个句子来学习下这个短语。
If two things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or opposite sides of the same coin,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cannot be separated, even though they seem to be completely different.
这句话很简单很好地解释了two sides of the coin的意思。你可以自己尝试来翻译一下。
Ive always felt that tragedy and comedy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Love and hate are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same coin. 祸福相依、爱恨交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句谚语非常好,你也可以积累下来。
例句WCF and WF are really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WCF is the interface and hosting environment for the service, while WF implements its processing logic.<br>
翻译WCF和WF实际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WCF是服务的接口和托管环境而WF实现其处理逻辑。
### 9.insight
>
Because they do it all in their head, using their engineering and product insights, they get to valuable conclusions remarkably quickly.
insight有个现成的译法叫“洞察”。“洞”字非常准确生动有“透彻、清楚”的意思和英文中对insight的解释非常吻合If you gain insight or an insight into a complex situation or problem, you gain an accurate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it.
所谓洞察简单讲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例如现代营销学奠基人之一、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特西奥多·莱维特教授Theodore Levitt曾告诫他的学生说People dont want to buy a quarter-inch drill. They want a quarter-inch hole顾客不是想买一个1/4英寸的电钻他们想要的是1/4英寸的洞。这句话想说的就是顾客对产品本身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产品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后来这句话就成为关于市场洞察力的经典语录。
数据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就如同语言文字千变万化浩如烟海慢慢地获得将数据转化为洞察力的本事才能先行一步。正如《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在《汉姆的农夫吉尔斯》Farmer Giles of Ham里提到先知的牧师时说He was a grammarian and could doubtless see further into the future than others.(他是一个语法学家,无疑他比其他人更能预见未来。)
## 小结
好了,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了。你掌握了多少呢?
今天的学习,除了几个值得我们花时间深入研究的几个重点词汇以外,我们还通过例句讲解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名词单复数的问题,以及独立主格结构这一英语里比较独特的语法现象。
此外,我们还通过对一个长句的深入分析,来训练你慢慢学会突破语言的形式外壳,去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领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实质含义。
无论是讲解独立主格结构的语法形式,还是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加准确地领会和还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重要的话说三遍,这是我第三次和你强调啦:**语法永远是为意思服务的**。
最后,我还是给你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连线小游戏,你可以在大脑中把左右两列对应的项连起来,通过这个过程来回顾这些词的使用场景。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5/4b/f5558d31bdf213f3ea76cd6974fc384b.jpg" alt="">
## 课后作业
1. 今天我们讲到了复合名词tradeoff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https://www.grammar-monster.com/glossary/compound_nouns.htm),了解更多关于复合名词的知识。
1. 有一大类复合名词由动词加上介词prepositions或副词小品词adverb particles组成。对于类似above, down, up, out, in, across, back, along, over, round, around, away, off, on等小品词也可称为小词怎样区别它们什么时候是副词小品词什么时候是介词呢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思考一下然后阅读这个关于小品词的[短文](https://www.englishpractice.com/grammar/adverb-particles/?pdf=1004),看看和自己想的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206 @@
<audio id="audio" title="06小心那些平淡无奇、人畜无害的简单小词"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82/d4/828c2a3bfcc488e5ba5da8ae499887d4.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 课前朗读
今天我们继续来阅读[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https://blog.pragmaticengineer.com/the-product-minded-engineer/?utm_source=wanqu.co&amp;utm_campaign=Wanqu+Daily&amp;utm_medium=website)这篇文章,我来带你精讲文章的第六段。
>
<ol start="6">
<li>Pragmatic handling of edge cases<br>
Edge cases are a funny thing. On one extreme, engineers often forget about many of these, having to come back to addressing them, after getting feedback from people testing the product or end users. On the other hand, handling all possible edge cases in a new product or feature can take a lot of time.<br>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quickly map out edge cases and think of ways to reduce work on them: often bringing solutions that require no engineering work. They are focused on the “minimum lovable product concept” and evaluate the impact of an edge case and the effort of handling it. They come with good middle-ground suggestions: mapping out most things that can go wrong and bring suggestions on what edge cases need to be addressed, before shipping even an early version.<br>
For example, if one in a thousand users might be hit by an error, they will consider the effort to fix it and think about what happens if they dont do anything. Can customer support help the person in this case, during validation? Can the user just retry and succeed the next time? Can the product be slightly modified, so this edge case wont occur?</li>
</ol>
我先来给你翻译下这几段话的意思。
>
<p>6.以务实的方式处理边缘案例<br>
边缘案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的工程师经常会忘记边缘案例的存在,最后从产品测试人员或最终用户那里得到反馈之后,才不得不回过头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个极端,而另一方面,如果在一个新产品或功能中试图处理所有可能的边缘情况,则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br>
具有产品意识的工程师会很快制定出关于边缘案例的计划,并思考如何减少工作量,并经常会找到不需要额外工作量的解决方案。他们专注于“最小可爱产品”的概念,评估边缘案例的影响和处理所需的工作量。他们会提供很好的折衷建议: 在发布早期版本之前,列出大多数可能出错的地方,并提出需要解决哪些边缘案例的建议。<br>
例如,对于一个千分之一的用户可能会遇到的错误,他们会考虑修复这一错误涉及的工作量,以及如果什么都不做会发生的后果。在产品验证过程中,客服专员是否可以在这个案例中帮助用户?用户下一次再遇到同样问题可以自己尝试成功解决吗?对产品进行略微调整,是否就可以避免边缘案例?</p>
## 知识讲解
### 1.edge case
我们先来看标题中的关键词edge case。维基百科对这个词的定义是**Edge case** occurs at an extreme (maximum or minimum) operating parameter.
edge case较为常见的译法为“边缘案例”指“一个运行参数或条件为极值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类似的我们来看下corner case这个词。
**Corner case** occurs outside of normal operating parameters, specifically when multipl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r conditions are simultaneously at extreme levels, even though each parameter is within the specified range for that parameter.
“边角案例”一词应该来自边缘案例,两个边缘的交叉点构成角,所以边角案例就是多个参数或条件均为极值的情形。如果音量调到最大,声音失真,这属于边缘案例;如果问题在音量最大、周边环境高湿、且同时一万人以上同时在线时才会出现,这属于边角案例。边角案例一般在复杂系统的测试或除错过程中才会出现。
Boundary case occurs when one of inputs is at or just beyond maximum or minimum limits.
还有一个词boundary case我们也叫“边界案例”或者“边界条件”也是指系统输入刚好在上下限或是恰好超过上下限一点点的状态。不过我不是软件工程方面的专家从字面上看不出边界案例和边缘案例有什么区别。你如果知道的话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
### 2.pragmatic
小标题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pragmatic。它既可以强调“一种务实的态度”A pragmatic way of dealing with something is based on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rather than theoretical ones.也可以用来说“一个人非常务实”A pragmatic person deals with things in a practical way.)。
傅高义教授Ezra F. Vogel是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在其著作《邓小平时代》中他一直用pragmatic这个词来形容邓小平。媒体也经常称邓小平为“伟大的务实主义者The great pragmatist”。
例句Incorporating both risk-based and customer-based analysis into your solution will yield a more pragmatic test plan.<br>
翻译:将基于风险和基于客户的分析整合到您的解决方案中,将会产生一个更加务实的测试计划。
### 3.funny
>
Edge cases are a **funny** thing.
英语里有些看似平淡无奇、人畜无害的简单小词例如funny其实它们并不简单。在使用过程中要加倍小心需要理解透字面背后的含义谨防用错、踩雷。我们看下面这几个场景。
例句:<br>
A: Sorry Im late. My car broke down half way here.<br>
B: Oh, very funny. Tell me another!<br>
翻译:<br>
A抱歉我迟到了我的车半路抛锚了。<br>
B你得了吧接着编。有点类似于“呵呵”的口气
例句Its not funny! Someone could have been hurt.<br>
翻译:这不好玩(这太危险了)!没人受伤算是运气好。
例句If there has been any funny business, well soon find out.<br>
翻译:如果这里面有任何猫腻(非法勾当),我们很快会发现的。
例句My computer keeps going funny.<br>
翻译:我的计算机老出故障。
能看出funny这个词的感情倾向吗其实在很多语境下funny的意思都是偏负面的。
例如要想夸别人很风趣我们一般不说“You are so funny.”或者“You are a funny guy.”容易让人误会你在说他“逗比”“二货”之类。而常用的是“You are so much fun”。
另外还有一些可以用来夸人的词汇也比较常用。这些词不含负面意思在交流的时候你可以放心使用。这些词有hilarious、humorous、amusing、entertaining等。
那除了funny外还有很多类似的词使用的时候也要特别小心。例如interesting其实它也是“呵呵”的意思。这里我整理了一些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表达你可以感受一下相信你一定用得上……
- Could we consider some other options能否考虑其他方案你的方案是狗屎
- It was a bit disappointing that…我感到有些失望……你们XXX干的叫什么事
- Oh, by the way…顺便提一句……下面要说的可能是谈话里最重要的一件事……
- It is quite good. 还行吧。(不咋地。)
- It is not bad. 不坏。(真心不错,但不要骄傲。)
- With all due/the greatest respect…恕我冒昧恕我直言……后面跟的话就是要骂人了。
- I hear what you say…你的意见我听到了……你给我闭嘴吧
- It is a very brave proposal. 这真是个勇敢的提议。(我看这个愣头青大概是疯了吧!)
- I almost agree…我基本同意同意个鬼基本不同意。
这些表达你可以自己多读一读多体会一下平时在看美剧或者电影的时候也可以注意观察一下他们的表达。至于文章作者为什么说边缘案例很funny背后有什么微妙如果你是工程师的话我想你应该比我更清楚这里我就不多说啦。
### 4.现在分词短语(做状语和主语)
>
On one extreme, engineers often forget about many of these, **having to come back to addressing them, after getting feedback from people testing the product or end users.** On the other hand, **handling all possible edge cases in a new product or feature** can take a lot of time.
接下来,我们用这两句话来复习一下现在分词短语做状语和做主语的情况。
这两句话讲了两个极端,一个是程序员完全忘了边缘案例这回事(一定是新手干的),还有一个就是在这个事情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一个极端有的工程师经常健忘。结果怎么样呢having to come back to addressing them现在分词做状语表示结果结果不得不回过头来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呢after getting feedback from people testing the product or end users 还是现在分词做状语,表示时间,从产品测试人员或最终用户那里得到反馈之后。
另外一个极端handling all possible edge cases in a new product or feature can take a lot of time。从handling这个现在分词开始一直到feature这整个短语都是句子的主语表示在一个新产品或功能中试图处理所有可能的边缘情况can take情态动词加上实义动词做谓语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
### 5.map out
>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quickly **map out** edge cases and think of ways to reduce work on them: often bringing solutions that require no engineering work.
map out是“计划、规划、提前安排”的意思。例如map out the future的意思是“筹划未来”。它的英文解释是If you map out something that you are intending to do, you work out in detail how you will do it.
我们还是通过几个例句来感受使用场景。
例句With the whole IT picture in hand, we can map out how the information flows from start to finish.<br>
翻译掌握了整个IT蓝图之后我们就可以规划信息从头到尾的流动方式。
例句It is important to map out the big picture first so that we can systematically identify user requirements.<br>
翻译:为了系统地识别用户的需求,我们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全局规划。
### 6.focus和focused
>
They are **focused** on the “**minimum lovable product** concept” and evaluate the impact of an edge case and the effort of handling it.
focus是动词表示“某人集中精力于某件事情上”。focused是过去分词可作形容词表示“注意力、眼神、焦点、光线等集中的论文、计划等目标明确的”。这个词比较简单我们主要来看例句。
例句I am exhausted, and just cant focus on the work anymore.<br>
翻译:我筋疲力尽了,实在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了。
例句I think it is time you woke up and focused your thoughts on more worldly matters.<br>
翻译:我认为该是你清醒过来把思想集中到更为现实的问题上的时候了。
例句Every eye at the conference was focused on the rostrum.<br>
翻译:代表们的眼光都集中在大会主席台上。
例句Focused light rays can set something afire.<br>
翻译:聚焦光线可以点燃东西。
例句I spent the next year just wandering. I wasnt focused.<br>
翻译:接下来的一年我一直在闲逛。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
由上面这些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本段中的They are focused on the “minimum lovable product concept”改为They focus on the “minimum lovable product concept”其实会更好一点直接用focus做They这个主语即程序员们的谓语动词。当然如果非要说They are focused onfocused做形容词意思也勉强说得通不能算错。
### 7.minimum lovable product
无论你是产品经理还是工程师想必你对MVP和MLP这两个概念都不会陌生。
MVP指的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按照字面含义可以直译为“**最小可行产品**”。这种产品只包含最简单的基本核心功能。
而MLP指的是Minimum Lovable Product可以直译为“**最小可爱产品**”。这个翻译听上去有点奇怪,不像中文惯常的表达。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好的建议,例如最小有爱产品、最小点赞产品之类的。
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几年前我在Medium.com上面看到过一篇文章是快乐创业学校的联合创始人Laurence McCahill写的。在文章里他提供了两个定义
**MVP** is the version of a new product that brings back the maximum amount of **validated learning** about your **customers** with the least effort. (强调以最小的努力换回最大数量的**经过验证的客户反馈数据**;目标在于了解用户体验。)
**MLP** is the version of a new product that brings back the maximum amount of **love** from your early tribe members with the least effort. (强调以最小的努力换回最大数量的**首批部落成员的爱**;目标在于直接开始圈粉。)
极客时间的tribe部落你应该很熟悉。这就是我们在建立忠实客户群体。毕竟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面相某一人群开发的只有达到最小程度的“有爱”才有可能形成产品的“部落”。
所以MVP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MVP的问题在于缺少爱。每一个用户都是情感丰富而细腻的活人我们需要在一堆硬件和软件里注入情感不仅仅是满足用户的某项功能需求也不仅仅是去取悦用户而是用心和“有爱”的产品和用户去交朋友。这样的话即便产品还不成熟即使犯了错也更容易得到谅解因为只有朋友才会给你一次次的机会有耐心陪伴你不断改进、慢慢变得更好。
### 8.middle ground
>
They come with good **middle-ground** suggestions: mapping out most things that can go wrong and **<s>bring</s> bringing** suggestions on what edge cases need to be addressed, before shipping even an early version.
顾名思义middle ground的意思是“中间地带”表示“折中、妥协之后的立场、观点、决定、协议”等等。字典里的解释是a set of opinions, decisions, etc. that two or more groups who oppose each other can agree on; a position that is not extreme.
例句More and more in this age of social media, it seems like people of differing views are unwilling to attempt to find a middle ground.<br>
翻译: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持不同观点的人似乎不愿意尝试找到一个中间立场。
最后一句话的bring应该改成bringing我觉得应该是作者的笔误。
## 小结
好了,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了。
今天读的这几段话句式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我们学习的重点主要是一些重点词汇。经过这几次讲解,你或许已经了解到词汇学习的几个要领。这里我来和你聊一聊,平时你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慢慢养成的一些习惯。
首先,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词,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不影响大意理解的前提下,我们要勇敢地无视生词,直接碾压过去。千万不要每一个词都去查,否则除了效率降低以外,阅读的乐趣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如果发现这个词绕不过去,影响核心内容的理解,那就一定要查了。但是呢,也不要只查一个中文的意思就结束了。
既然我们花时间去查一个词,那就顺便做三件事情:第一,查阅英英字典,了解一下英文的解释;第二,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下这个词的几个不同意思,想一想这几个意思之间的关联性;第三,多读几个例句,了解这个词活生生的用法。这样三步做到了,那这个词就算真正吃透了。当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建议你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本子,把这一个个好不容易吃透的词汇积累下来,这样你掌握的就不是之前的学习那样,只记了一个单词一个中文意思。
最后要善于去发现一些你似乎认得但并不真正了解的“小词”。例如我们今天讲的funny以及相关的语言现象。这些词其实在生活中非常常用也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它们。
用这样的方法,我们一起学习几个月后,你慢慢就会发现,语法和句式结构其实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浩瀚的词汇海洋,才是陪伴你一生的朋友,熟悉又陌生。尽管时常找你麻烦,但也时常会给你惊喜。
这里我还是给你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连线小游戏,你可以在大脑中把左右两列对应的项连起来,通过这个过程来回顾这些词的使用场景。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d/23/2d819805bf070d06d1aa2bd1a1d2a323.jpg" alt="">
## 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讲到了Laurence McCahill写的这篇关于MVP和MLP的文章[How to Build a Minimum Loveable Product](https://medium.com/the-happy-startup-school/beyond-mvp-10-steps-to-make-your-product-minimum-loveable-51800164ae0c),推荐你课下花时间来读一读。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311 @@
<audio id="audio" title="07为什么虚拟语气一看就懂、一用就忘"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7/4c/a764cc36abe081d75044346ed3351d4c.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 课前朗读
今天我们继续来阅读[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https://blog.pragmaticengineer.com/the-product-minded-engineer/?utm_source=wanqu.co&amp;utm_campaign=Wanqu+Daily&amp;utm_medium=website)这篇文章,我给你精讲文章的第七、八段。今天的内容比较长,你不用着急一下子看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学习一点,保证学习效果。
我们先来看看第七段。
>
<ol start="7">
<li>Quick product validation cycles<br>
**Even before the feature they are working on is production-ready,**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find creative ways to get early feedback. This could be doing hallway testing with colleagues, showing the work-in-progress feature to the product manager, organizing a team bug bash on the beta build, and many other, creative ways. They are continuously thinking: “how can we validate that **people will use this feature, the way we think they will?**</li>
</ol>
我还是先来给你翻译下这段话的意思。
>
<p>7.快速的产品验证周期<br>
甚至在开发的产品功能可以上线之前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们早就已经找到创造性的方法来获取早期的反馈意见。他们可以和同事一起进行走廊测试可以向产品经理演示尚在开发中的功能也可以在Beta版本发布前组织整个团队来一场“漏洞大扫荡”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创造性的方法。他们会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验证用户们会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来使用这个功能</p>
首先,我们从来整体看一下这段话。这段话中有两个从句,我们先来简单解读一下。
第一句的前半部分Even before the feature they are working on is production-ready是时间状语从句表示“在功能上线之前”。其中even表示“高于预期甚至”。
主语the feature后面跟了一个定语从句强调是“工程师们正在开发的”。在功能上线之前工程师们就已经找到了创造性的方法来获取早期的反馈意见。
除此之外最后一句的标黑处people will use this feature, the way we think they will?这是比较随意的说法相对规范一点的说法为people will use this feature **in the way** we think they will. 当然原文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和理解,无伤大雅。但是一般我看到不太规范的地方,总是忍不住要去修改,或许这也是一种“语言洁癖”的症状吧……
好,句子结构大概了解之后,我们来看具体的词汇讲解。
## 知识讲解
### 1.work-in-progress
>
This could be doing hallway testing with colleagues, showing the work-in-progress feature to the product manager, organizing a team bug bash on the beta build, and many other, creative ways.
work-in-progress是一个不可数名词指“半成品、在制品、在建项目”有时会缩写为WIP。在文章中指“尚在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软件”。这里是名词作形容词来修饰feature即“在开发中的软件的某项功能”。我们来看一个例句。
例句You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save your document frequently, back-up regularly, and print your work-in-progress periodically.<br>
翻译:强烈建议你们经常保存和备份,并且定期把写作过程中的文稿打印出来。
### 2.bug bash
这里的bash原意是“猛烈击打”。我们先来看维基百科给出的bug bash的定义。
>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a bug bash is a procedure where all the developers, testers, program managers, usability researchers, designers, documentation folks, and even sometimes marketing people, put aside their regular day-to-day duties and “pound on the product”—that is, each exercises the product in every way they can think of. Because each person will use the product in slightly different (or very different) ways, and the product is getting a great deal of use in a short amount of time, this approach may reveal bugs relatively quickly.
>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有开发人员、测试人员、项目经理,还有负责可研、设计、文档管理甚至营销的同事,把他们的日常工作放在一边,一起来开“捉虫大会”。换言之,每个人都用他们能想到的方式来操作产品。因为每个人使用产品的方式略有不同(或非常不同),从而使得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大量的使用,有助于团队相对较快地发现产品缺陷。
这个词的意思并不难,更多的是要放到具体的使用场景中去感受,这样我们才能明白这个词的含义所指。
第七段的内容很简单,我们再接着读第八大段。
>
<ol start="8">
<li>End-to-end product feature ownership<br>
Most experienced engineers own their work end-to-end: from getting the specification, through implementing it, all the way to rolling it out and validating that it works correctly.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often go a step beyond this.<br>
They consider their work done only after getting results on user behavior and business metrics. After rollout, they still actively engage with product managers, data scientists, and customer support channels, to learn how the feature is being used in the real world. It can take weeks to get enough reliable data to draw conclusions. Even though they might be working on a new project, they make checking on the results one of their top priorities. Its not a time-consuming activity, but it needs that additional persistence from someone wanting to know: how is my work really doing?<br>
When a feature performs worse than expected, they are curious to understand where the mismatch was. They are just as interested in finding the root cause between the product plan and the real world result, as they are to debug a hard-to-reproduce bug in the codebase. Theyll often spend a good amount of time debating hypothesizes and learnings with the product manager and data scientists.</li>
</ol>
我先来翻译下这段话的意思。
>
<ol start="8">
<li>对产品功能从头至尾负责到底<br>
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都会对他们的工作从头至尾负责到底:从拿到产品规范到部署实施,再到发布产品并最终验证产品能否正常工作。除了上述这些工作以外,具有产品意识的工程师通常会举一反三、再进一步。<br>
他们坚信,只有在获得用户行为和商业指标的结果之后,他们的工作才算全部完成。产品上线后,他们仍然会积极与产品经理、数据专家和客户支持渠道保持密切沟通,以便了解产品功能在现实世界中的使用情况。要获得足够得出结论的可靠数据通常需要几周时间。即使他们可能已经接手下一个新项目,他们仍然会把检查上一项目的成果作为首要任务之一。这并不是一项特别耗时的活动,但是特别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推动那些想要知道自己的辛勤劳动究竟效果如何的工程师们,去坚持探寻答案。<br>
当开发的某项功能表现得不如预期时,他们会特别好奇问题出在哪里?他们对于找到产品计划和现实世界结果之间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怀有浓厚的兴趣,程度不亚于他们在代码库中找到难以复现的缺陷并成功除错。他们经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就某些假设和心得与产品经理和数据专家展开辩论。</li>
</ol>
### 3.ownership
我们先来看小标题中的ownership这个词。
它由owner物主、所有权人加上ship表示地位、状态、关系的后缀例如leadership/friendship/dictatorship/partnership等等组成本意是“物主身份、产权关系”。
我们先通过两个例句感受一下它的使用场景,然后你慢慢来体会它的意思。
例句On January 23rd, America decided to relax its rules on the foreign ownership of its airlines.<br>
翻译1月23日美国决定放宽对外国持有美国航空公司所有权的管制规定。
例句Major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form of Chinas ownership structure.<br>
翻译: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里的ownership指的是“产权体制”。说到产权体制我这里顺便给你普及一下两类特别容易混淆的企业概念。
在国内论及所有制即ownership的时候我们会区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包括私营企业等。而西方国家在对市场中的企业类型进行划分时更常用的是private company和public company这两个相对的概念。
初学者看到这组词的时候容易望文生义认为private company是“私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那么public company一定是“公有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如果这么理解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啦。国有企业现在约定俗成的说法叫state-owned-enterprise缩写是SOE。
那private company和public company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下下面这段英文解释。
>
Privately held companies are—no surprise here—privately held. This means that, in most cases, the company is owned by its founders, management, or a group of private investors. A public company, on the other hand, is a company that has sold all or a portion of itself to the public via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meaning shareholders have a claim to part of the companys assets and profits.
根据这段解释我们可以看出private company或者privately held company指的是“私人控股或持股公司”一般由创始人、管理层或一群私人投资者拥有产权。
而public company其实指的是“公众持股公司”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可以称为“上市公司listed company指通过股权首次公开发行或简称IPO向公众出售公司全部或部分资产的公司当然持有股票的公众股东理论上可分享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资产和利润。
所以,在西方,区分公众公司和私人公司的标准并非对应中国的所有制形式,也不取决于规模大小(很多世界级的大型企业,例如美国的科氏工业集团、玛氏集团、彭博有限合伙企业等,都是不上市的私人企业),而是取决于公司的股份是否面向公众公开发行、是否可以自由转让。
最重要的是一旦一个私人公司成为公众公司英文可以叫goes public就不能再享有闭门经营、少数几个经营者说了算的自由公众公司必须接受证券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满足定期向股东和公众进行信息披露的要求。公众公司也可以进行“私有化”privatization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就是“退市”私有化和公募上市是一个反向的过程。
你可以读一读下面这段英文,里面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你可以看看能看懂多少。
>
One of the bigges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companies is how they deal with public disclosure. If its a public U.S. company, which means it is trading on a U.S. stock exchange, it is typically required to file quarterly earnings reports (among other things) with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This information is made available to shareholders and the public. Private companies, however, are not required to disclose their financial information to anyone, since they do not trade stock on a stock exchange.
由财产权引申出来我们经常会听到Kate owns this project这样的话表面意思是“凯特拥有这个项目”指的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凯特”。
文章中ownership的意思其实也是负责某个项目或某项工作的状态。字面上看就是把公司的事情真正当作自己的做事一跟到底对结果负责。这一段小标题里面的end-to-end端到端也是进一步强调了ownership这个意思。
所以ownership其实也用来表示一个人有责任心有主人翁精神是一种可贵的、自发投入的工作状态。很多企业都会在自己的公司文化中倡导员工的ownership意识和公司同心同德。
说完了标题,我们下面来读第一小段。这里面有两处,我来解释一下。
### 4.from…through… (all the way) to…
>
Most experienced engineers own their work end-to-end: **from** getting the specification, **through** implementing it, **all the way** to rolling it out and validating that it works correctly.
仔细读我们能发现这是一个从A经过B到C的句型。all the way表示“一直、自始至终”。ABC可以是“时间、地点、一连串先后发生的事件”。此外all the way through也是一个惯用成语。
例句I slept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film.<br>
翻译:整部电影我都在睡觉。
### 5.beyond
>
Product-minded engineers often go a step **beyond** this.
介词beyond在英语日常表达中很常用是充分体现英语语言效率的高能小词。它最核心的含义就是“超出范围”。在时间、空间、能力范围以外基本都可以用这个词。
前几年北京雾霾比较严重的日子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气质量指数超过500我们会说“爆表了”英文表述就是beyond index超出了正常的指数计量范围
好了,我们还是通过读句子来学习具体的用法。
例句The night session will go beyond midnight.<br>
翻译:夜间会议将持续到午夜以后。
例句Jenna always wondered what was beyond the horizon.<br>
翻译:洁娜总是纳闷地平线的那一边是什么。
例句What Jock had done was beyond my comprehension.<br>
翻译:我无法理解乔克的所作所为。
### 6.过去分词做宾语补足语
>
They consider their work **done** only **after getting results on user behavior and business metrics**.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典型的过去分词做宾语补足语的句型,后半句则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状语从句,表示时间,“只有在拿到…之后,他们的工作才算完成”。
关于过去分词做宾语补足语,我这里举两个例子,你可以看一看。其中,第二个例句这里是形容词做宾补,名词、副词、现在分词等都可以做宾语补足语。
例句They keep the door **locked** for the whole day.(过去分词做宾语补足语)<br>
翻译:他们把门锁了一整天。
例句I find learning Japanese **difficult**.(形容词做宾语补足语)<br>
翻译:我发现学习日语很难。
### 7.even if/though
>
Even though they might be working on a new project, they make checking on the results one of their top priorities.
even if和even though意思相近都可用于引导表示让步的状语从句但它们的用法存在微妙差别。
**even if 引导的从句一般是假设性的,并不符合真实的状况,表示“即使、就算、哪怕”等含义。**这么说比较抽象,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句。
例句I wouldnt marry you even if you we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br>
翻译:即使你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男人,我也不会嫁给你。
**而 even though 引导的从句往往是在说真实发生的情况表示“尽管、虽然”的意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用though或although代替但是不可以说even although。**
例句Thomas is awarded the best teacher of the year even though he has the least experience.<br>
翻译:托马斯被授予年度最佳教师,尽管他的经验最少。
不过呢我这里只是从学习的角度给你讲解事实上在实际运用中特别是在口语里基本没有人会这么较真地区别even if与even though的差别混用也是可以的。所以这两者的差别你了解一下就好。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在学习时要严谨在练习时要“脸皮厚”。
那如上所述当even if或even though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后面可以是真实的条件句也可以是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我想你肯定知道,上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栽”在这里。**用一句话来说,虚拟语气用来表示虚假的、与事实相反或难以实现的情况,也可以用来表示某种不确定的情形,体现主观愿望或某种强烈情感。**
我们这句话属于表示不确定的虚拟语气。作者并不确定这些工程师是不是真的已经开始负责下一个新的项目但这是有可能的。所以这里用了even though加上may的过去式might表示“即使他们可能已经接手下一个新项目他们仍然惦记着老项目直到完全了解上一项目的成果”。
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的用法是英语语法中比较复杂的题目,虽然不难理解,但是和汉语“重意义而轻形式变化”的语言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往往一看就懂、用时就忘,很难内化成自觉的语言习惯。为了帮助你理解,我们来看几个经常会在考试中出现的例句:
例句1If it **rains** tomorrow, we will cancel the event.<br>
例句2If I **were** you I should go to see the doctor.<br>
例句3I wish it **were** Sundy today.<br>
例句4I **should have called** Emily this morning, but I forgot.
上面四个例句的加粗部分往往会在考试中被挖掉然后让你做多项选择或完形填空。例句1是真实条件句“如果明天下雨活动取消”不存在虚拟例句2和例句3显然是虚拟语气“如果我是你我会去看医生”显然我不是你“我希望今天是星期日”显然今天不是星期日对于现在事情的虚拟要用过去时态例句4则表示过去的虚拟“我应该给Emily打电话但我却没有打”对于过去事情的虚拟要用过去完成时态都是往后退一级。
这些语法知识恐怕你学过或复习过不止一两遍,语法习题肯定也做过不少。我在这里就不展开细讲了,如果觉得忘记了、有兴趣再复习一遍的可以去查任何一本语法书。我在今天的课后作业里也给你留了相关的阅读练习。当时做题的时候,你肯定感觉自己搞清楚了的,但实际表达的时候却不一定用得出来。这就是“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区别。
其实,不仅仅是虚拟语气,所有英语语法中强调形式变化的地方(例如时态),中国学生往往一不留神就会用错,尤其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这同样是因为“知识”还没有内化成为“技能”。好在即便形式变化违反英语语法规则,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和双方沟通交流。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我们固然希望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少犯低级的语法错误,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害怕出错就畏惧开口。
### 8.priority
priority源于形容词prior意思是“优先的、前面的、更重要的事项”。有时候为了表示强调我们会在priority前面加上top或者number one表示“重中之重、第一优先事项”。
它的词根pri/prim/prin表示“首先、第一、重要”等含义我们所熟悉的primary、prime minister/premier、prince/princess、principal、principle、primate都带有这个前缀。
### 9.persistence
>
Its not a time-consuming activity, but it needs that additional persistence from someone wanting to know: how is my work really doing?
persistence源于形容词persistent和动词persist。从词根的角度看per=through是“从头至尾、贯穿始终”的意思例如permanent、perpetual等sist=to stand是“站立”的意思。例如consist站在一起=组成、resist站到反面=抵抗)。所以,合在一起这个词就是“始终站立、坚持到底”的意思。
动词persist一般和介词in搭配意思要看上下文较多情况下偏贬义有“顽固坚持、执迷不悟”的意思。
很多时候,英文解释比中文更清楚,我们来看几条词典的解释。
>
to try to do or continue doing something in a determined but often unreasonable way.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
if you persist in doing something, you continue to do it, even though it is difficult or other people are against it. (**Collins Cobuild 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
>
to go on resolutely or stubbornly in spite of opposition, importunity, or warning. (**Merriam-Webster Online**)
通过上面来自不同词典的解释可以看到persist一词有褒义的含义但更多的语境下是偏贬义的因此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来辨别它的具体含义。你可以理解为“坚持不懈”更多语境下它带有“不顾别人的反对、执迷不悟”的意思。我们通过几个例句来感受具体的使用场景。
例句We join, we persist, we win.<br>
翻译:我们参与了,我们坚持了,我们最终胜利了。
例句Why do you persist in blaming yourself for what happened?<br>
翻译:你何必为已发生的事没完没了地自责?
例句She had turned him down for a date before, but he persisted and asked her again.<br>
翻译:她以前拒绝过他的约会,但他坚持要再约她一次。
同样形容词persistent和名词persistence的含义也要看上下文也有褒义也有贬义。褒义的时候形容坚持不懈。例如本文中提到的意思。
例句Skill comes only with practice, patience and persistence.<br>
翻译:只有不断练习,有耐心,有毅力,才能学会一门技艺。
不过它的近义词persevere、perseverant和perseverance则永远是褒义的表示“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不用管上下文。
例句By perseverance the crippled boy learned how to swim.<br>
翻译:由于锲而不舍,那个腿部残疾的男孩学会了游泳。
### 10.as…as…
>
They are just **as** interested in finding the root cause between the product plan and the real world result, **as** they are to debug a hard-to-reproduce bug in the codebase.
最后一段比较简单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个用法as X as Y。这个结构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这里再次出现在一个长句子中比较活动X和Y。为了给你加深印象这里我还是再说一说。
活动X即finding…做interested in的介词宾语活动Y跟在第二个as后面是表示比较的状语从句。句子虽然长但框架结构很明确强调“工程师们对活动X找产品问题的根源的兴趣和活动Y捉虫即找技术问题的根源一样大”。
## 小结
好了,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怎么样,你掌握了多少呢?今天的内容比较多,你不用一下子看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每次跟我学一点,保持学习的习惯即可。
到此为止,第一篇文章我们已经阅读了大半,想必你已经发现,这篇文章的句式结构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这也是我们挑选这篇文章作为专栏开篇的原因之一,希望和你一起热热身。
在句式结构不复杂的前提下,我在这一阶段更加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和词汇进行理解,而没有系统地带你去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成分,这其实也是希望你能慢慢养成词汇学习的好习惯。因为这些习惯会贯穿你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和你再次啰嗦一下,**词汇学习一定不能脱离上下文,背单词不如背例句,背例句不如自己模仿写例句。**
我不建议背字典其实是不建议你脱离上下文、只是孤立地背单词和中文解释本身这是“熊瞎子掰玉米”的学习方法。同样道理我之前不建议你去背词根但我今天在讲priority这个词的时候却提到了它的前缀也是希望你知道学习构词法是有用的但脱离单词的语境而孤立地背诵词根却是没有意义的。
正如林语堂曾经说过:“凡学英语,必学整句,不觉中将其句法音调整个吸入。每日选二三句,回环熟诵,此数句读音必正,出口必熟。如此半年,操英语能力必大进。”
最后,我还是给你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连线小游戏,你可以在大脑中把左右两列对应的项连起来,通过这个过程来回顾这些词的使用场景。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7/0e/07895468d8952428c8ac684e21cf280e.jpg" alt="">
## 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讲了虚拟语气。我只是给你简单讲了一下。我希望你能通过任何一个搜索引擎搜索一下“虚拟语气”或者“subjunctive mood”找两篇你认为不错的介绍虚拟语气的文章进行阅读复习一下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要点。我这里也给你提供了两篇文章你可以看一看。
<li>
文章一:[https://www.grammar-monster.com/glossary/subjunctive_mood.htm](https://www.grammar-monster.com/glossary/subjunctive_mood.htm)
</li>
<li>
文章二:[http://englishplus.com/grammar/00000031.htm](http://englishplus.com/grammar/00000031.htm)
</li>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246 @@
<audio id="audio" title="08带你一次性搞懂非限定性和限定性定语从句"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e6/c0/e613452c38909d6167d738a10cd51dc0.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 课前朗读
今天我们继续来阅读[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https://blog.pragmaticengineer.com/the-product-minded-engineer/?utm_source=wanqu.co&amp;utm_campaign=Wanqu+Daily&amp;utm_medium=website)这篇文章,我为你精讲文章的第九段。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啦。
>
<ol start="9">
- Strong product instincts through repeated cycles of learning
</ol>
>
<p>A typical project for a product-minded engineer usually goes like this:<br>
1.They ask a lot of questions to understand exactly why the product feature is being built.<br>
2.They bring suggestions and tradeoffs to the table, some of which are included in the revised spec.<br>
3.They build the feature quickly, getting early feedback, as they do.<br>
4.After shipping the feature, they actively follow up to understand if the feature lives up to the expectation.<br>
5.When it does not, they dig deep, to understand why it did not and learn something new about product usage in the real world.<br>
After each project, their product understanding deepens, and they start to develop better and better product instincts. The next time, theyll bring even more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the table. Over time, they become a goto person for product managers, their advice being sought well before projects are kicked off. They build a strong reputation outside the team, opening more doors for their continued career growth.</p>
我们还是先来翻译一下这段话。
>
<ol start="9">
- 通过反复循环的学习,形成强大的产品本能
</ol>
>
<p>对于有产品意识的工程师来说,一个典型的项目通常是这样的:<br>
1.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来准确理解构建产品功能的原因;<br>
2.他们会提供建议和取舍方案,其中某些建议会反映在修订后的产品设计规范中;<br>
3.他们会很快开发出相关功能,以便尽早得到反馈意见;<br>
4.在产品发布之后,他们会积极跟进了解相关产品功能是否符合预期;<br>
5.如果没有达到预期,他们会深入挖掘原因,并学到产品在现实世界中使用的新知识。<br>
每完成一个项目,他们对产品的理解就会加深,他们开始培养起越来越好的产品直觉。等到下一个项目,他们会贡献更多有价值的建议。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成为产品经理最愿意去讨教的大专家,在新的项目还未开始之前就会提前去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将名声在外,为持续的职业发展打开更多的大门。</p>
## 知识讲解
### 1.instinct
我们先来看一下标题中instinct这个词的英文解释An inborn pattern of behavior that is characteristic of a species and is often a response to specific environmental stimuli一种天生的行为模式作为一个物种的群体特征通常是对特定环境刺激的反应。
这里涉及一个常见的词根sting/stinct/stimul=thorn/to prick即“刺/刺激”的意思。in-stinct就是“内在的刺激反应”也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天赋”或者叫“本能、直觉”。
我们通过几个例句感受一下这个词的使用场景。
例句Children do not know by instin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br>
翻译:儿童并非生来就会分辨是非。
例句Even at school, he showed he had an instinct for business.<br>
翻译:他早在求学时期就表现出优秀的商业直觉(或经商天赋)。
例句Farmers are increasingly losing touch with their instinct for managing the land.<br>
翻译:农民正在逐渐失去经营土地的本领。
### 2.过去分词做前置定语
标题中的另一个词repeated cycles这是典型的过去分词做前置定语。需要注意的是它有**被动**的含义相当于the cycles that are repeated。
我们来看几个类似的用法,你可以读一读感受一下。
例句She says shes got a broken heart. (=a heart that has been broken).<br>
翻译:她说她的心碎了。
这里就是被动的含义,但是也有一些过去分词在做前置定语的时候,带有**主动**的含义,例如:
- a fallen leaf=a leaf that has fallen 一片落叶
- a retired general =a general who has retired 一名退休的将军
还有一些过去分词在做前置定语的时候,也带有主动的含义,但必须和副词一起使用才可以。例如下面这些:
- a much-travelled man = a man who travelled much 一个经常出远门的人不可以说a travelled man
- recently-arrived immigrants = immigrants who arrived recently 新来的移民不可以说arrived immigrants
下一段话中有一句Bring well-backed product suggestions to the table。其中的well-backed suggestions也是同样的用法表示工程师提的建议有充分的依据但是直接说backed suggestions而不带副词well那就错啦。
还有些过去分词,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的意思会发生变化,例如:
- an adopted child=a child who is brought up by people who are not his/her biological parents 一个被收养的孩子
- the solution adopted=the solution that is/was chosen 所采取的解决方案
### 3.bring (something) to the table
>
2.They bring suggestions and tradeoffs to the table, some of which are included in the revised spec.
这个词组的字面含义是“把…放到桌上”一般可以引申出“提供意见、建议等、贡献技能、经验等”的意思to provide or offer a useful skill or attribute表示一般提供或贡献的是能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有价值的东西。
这个词组不难,我们来读两个例句。
例句He brings years of leadership experience to the table.<br>
翻译:他贡献了多年的领导经验。
例句Tell us what you bring to the table, not just what you want.<br>
翻译:告诉我们你能给公司带来什么,而不仅仅是你想要什么。
### 4.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
They bring suggestions and tradeoffs to the table, **some of which are included in the revised spec**.
这句话的意思你应该理解了,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语法知识,也就是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区别,估计很多人在这里或多或少都有疑惑。我们下面来详细讲一讲。
**所谓限定性,就是从句要对前面修饰的内容进行限制,缩小范围。**
例如在“What is the name of the tall man **who/that just came in**? ”这句话中,说话的人问那个刚刚进来的高个男生叫什么名字? “刚刚进来的”就是限定,**不可以省略**,否则就会变成问所有的高个男生叫什么名字了,**影响前面整个句子意思的完整性**。
**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则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增加信息。**
咱们刚才文中的那句话逗号后面的some of which…补充说明工程师提出了建议而且有的还会加到新版的设计规范文件里面去。**逗号后面这部分信息可有可无,即使省略,也不影响前面主句意思的完整性。**
你可以比较下面这两句话,体会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She married a man that she met on a bus.<br>
She married a very nice young engineer from Chicago, whom she met on a bus.
从形式上看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可以用that 引导主句与从句不需要用逗号隔开引导词有时可以省略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先行词不可以用that 引导,主句与从句需要用逗号隔开,引导词不可以省略。
我们看下面这两组句子。
第一组:<br>
Have you got a book which/that is really easy to read? 可以用that引导没有逗号<br>
I lent him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which is really easy to read. 不可以用that代替which必须有逗号隔开
第二组:<br>
Did you like the wine we drank last night? (引导词可以省略)<br>
I poured him a glass of wine, which he drank at once. (引导词不可以省略)
此外,限定性定语从句只能修饰先行词,遵循就近原则。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既可以修饰先行词,也可以修饰整个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你可以比较下面这两句话:
We had some ice-cream which was very unusual.
We had some ice-cream, which was very unusual.
第一句话是限定性定语从句,只能修饰先行词 ice-cream ,说明这个冰激凌不一般、很难得。
第二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既可以修饰先行词也可以修饰整个句子。所以这里就有可能产生歧义一种理解和第一句一样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从句修饰We had some ice-cream这件事强调我们不太吃冰激凌所以吃冰激凌这件事情很少见、非同寻常。但是既然专门用了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一般作者的意图就是第二种解释来强调吃冰激凌这件事。
关于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我觉得基本就这些内容了,你看看还有啥没明白不?
### 5.live up to
>
4.After shipping the feature, they actively follow up to understand if the feature **lives up to** the expectation.
live up to是一个很常用也很地道的动词短语表示to be as good as or have the qualities that someone predicted, expected, or hoped for即“遵守诺言、符合预期、不辜负期望”等。
例句Wed heard so many good things about the new restaurant, but the food didnt live up to our expectations at all.<br>
翻译:我们听说很多关于这家新餐馆的赞誉,但餐食却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
例句Ive delivered the cash as you instructed. Now you must live up to your end of the bargain!<br>
翻译:我已经按照你说的把钱送来了。现在该你履行承诺了!
### 6.动词后缀-en
>
After each project, their product understanding deepens, and they start to develop better and better product instincts.
-en是常用的动词后缀形容词加上-en后缀构成动词表示“使得、变得”make, become
例如本句中their product understanding deepensdeep是形容词表示“深、深刻”加上-en后缀之后变成动词deepen表示“变深、加深、使深刻”等含义也就是工程师们对产品的理解加深了。
使用相同构词法构成的动词还有很多例如deaf耳聋加上-en就变成了deafen声音响得让人耳朵都要聋掉了。我这里列了一些类似的单词你可以看一看。
- broaden v 加宽broad宽
- darken 变黑dark黑
- dampen 使潮湿使沮丧damp潮湿
- hasten 促进haste匆忙
- hearten 鼓励heart心
- sharpen 削尖sharp尖
- shorten 缩短short短
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记者去切尔诺贝利废墟访问后写的里面有一个短语至今记忆犹新叫作deafening silence形容那个地方实在太安静了“震耳欲聋的安静”。这是英语里常用的矛盾修饰法oxymoron你可以细细体会其中的表达之精妙。
顺便提一下,-en后缀还可以和名词一起组成形容词例如名词gold加上-en变成golden成为形容词表示“黄金的、金色的”。类似的词还有wooden、woolen等等。
除了-en之外常用的动词后缀还有-ate/-ify/-ise/-ize等你看到之后知道即可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 7.relevant/irrelevant
>
The next time, theyll bring even more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the table.
这个词看似简单只是表示“有意义的、密切相关的”having significant and demonstrable bearing on the matter at hand似乎没什么实质意义。类似汉语里“有关部门”“相关问题”听上去感觉含义很隐晦所以很多中国同学经常会忽略这个词。但在英语中relevant这个词的含义一点都不隐晦哦在很多场合它的语气还很明确而强烈。
我们还是来看例句来体会。
例句These comments are not even relevant to this enquiry.<br>
翻译:这些意见简直文不对题,与这项调查没有关联。
例句I dont see the relevance of your question. (名词形式)<br>
翻译:我不懂你提的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口气非常强烈甚至不礼貌)
而反义词irrelevant的含义则更加直白“不相关”的意思就是“无关紧要、有没有都一样”。
例句Their old hard-won skills now become irrelevant.<br>
翻译:他们以往辛苦学会(来自不易)的技能现如今已经没什么用处了。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点《三体》里“我毁灭你却与你无关”的残酷是的irrelevant就是这个振聋发聩的“与你无关”。
### 8.a go-to person
>
Over time, they become **a goto person** for product managers, their advice being sought well before projects are **kicked off**.
a go-to person这个词比较口语化意思是“一个组织里的多面手、大拿、牛人”。每个公司或多或少都有这样几个人你遇到棘手的问题都会去咨询他或她这些人就是goto person。很简单不多说。
### 9.kick off
kick off这个动词短语最初的意思是指“足球比赛中的开球”(of a football game, soccer game, etc.) be started or resumed after a score by a player kicking the ball from a designated spot。现在用得更多的是它的引申义表示“会议开始、项目启动”。
例句Were going to kick off the new year with a huge party.<br>
翻译:我们将以一个盛大的晚会来开始新的一年。
## 小结
好了,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至此,第一篇文章的讲解就此告一段落。怎么样,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工程师培养产品意识”这个话题,你应该已经非常熟悉了吧?
在语言方面,除了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词汇学习以外,我们今天还重点讲解了过去分词做前置定语的几种情况、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限定性定语从句,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讲到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限定性定语从句这个话题,听上去比较复杂,两种从句也能总结出五六个不同点,感觉有点琐碎,但归根到底还是句子意思上的差别,所以你一定多读几遍我在文中给出的例句,来细细地体会一下语言的微妙之处。
在结束第一篇文章的学习之际,我希望再次强调我在开篇词中说过的话,英语学习的本质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练技能。我在文章和音频里“自说自话”,以及课后和你的“书面互动”,充其量只能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而练习技能的工作只能由你自己去完成。如果在此之外,我还能扮演一个“扫兴者”的角色,在下决心想要提高英语的同学耳边碎碎念,让你产生负罪感,去多背诵几段英文,那我可能就会有更多一点的成就感。
最后,我还是给你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连线小游戏,你可以在大脑中把左右两列对应的项连起来,通过这个过程来回顾这些词的使用场景。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7/0f/8774e3463d971a61ef6c240a99c0430f.jpg" alt="">
## 课后作业
1. 就非限定性和限定性从句的话题,我这里给你留了一个小作业。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https://learnenglish.britishcouncil.org/grammar/intermediate-to-upper-intermediate/relative-clauses-non-defining-relative-clauses)复习非限定性从句的相关内容。这是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的英语学习板块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进去多多探索一番。
1. 如果时间宽裕,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https://www.forbes.com/sites/jeffschmitt/2013/10/31/the-go-to-person-what-you-need-to-become-one/#1cbbf44a522e)阅读这篇关于go-to person的一篇小文章。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36 @@
你好我是英语专栏的编辑阿锦欢迎来到第1期的“每周一起背10句”。
我们的陈老师说啦语言学习有方法但无捷径。不论多少每天听和读贵在坚持。所以呢为了帮助你真正吃透我们学过的内容每周我都会从本周学过的句子中抽选出10句非常棒的句子。
你可以熟读,直到背诵,然后把句子默写下来。同时,我在每句话里标出了我们的核心词,你可以用英语去形容一下这些词的意思,回想一下它的词组、搭配以及使用场景。如果有余力,也可以尝试用这些单词或词组来造句!
例句1The United States is a sports-minded country, with millions of fans who follow football, baseball, basketball and hockey, among other sports.<br>
翻译:美国是一个体育意识很强的国家,有数以百万计的球迷关注足球、棒球、篮球和曲棍球等体育运动。
例句2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active people and reactive people is that proactive people take initiative, and they come up with ideas to get things done despite the conditions they are in. Reactive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usually are the ones to react to a situation rather than take initiative to create a situation.<br>
翻译:积极主动的人和消极被动的人之间的区别在于,积极主动的人会采取主动,无论他们所处的环境如何,都会想出办法来完成任务;而消极被动型的人通常只会对形势做出被动的反应,而不会主动采取行动去创造形势。
例句3Dont jump to conclusions! Perhaps it was his daughter he was dancing with.<br>
翻译:别匆忙下结论,和他跳舞的没准是他女儿呢。
例句4The workers approached the manager with a request for shorter working hours.<br>
翻译:工人们找经理要求减少工作时间。
例句5His sober approach to the crisis averted a catastrophe.<br>
翻译:他对危机的冷静处理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例句6They take the time to understand how the business works, how the product fits in, and what its goals are.<br>
翻译:他们会花时间去了解企业是如何商业运作的,产品又是如何配合商业运作,以及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商业目标。
例句7You need to work hard—opportunities dont just come out of thin air.<br>
翻译:你得努力啦,机会不会凭空产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例句8He is empathetic with the jobless youth, as he was also struggling for a job in his early years.<br>
翻译:他对失业的年轻人感同身受,因为他自己早年也为找工作挣扎过。
例句9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have given companies access to an unprecedented flood of new analytics, metrics and user data.<br>
翻译:有了社交网络之后,企业获取了空前大量的新分析方法、度量指标和用户数据。
例句10Steve Jobs was a gifted communicator, and he used this skill to capture the attention of millions.<br>
翻译:乔布斯是一个有天赋的沟通者,他用这种技巧吸引了数百万人的注意力。

View File

@@ -0,0 +1,35 @@
你好我是英语专栏的编辑阿锦欢迎来到第2期的“每周一起背10句”。
本周我们继续阅读了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这篇文章的第三段到第六段。我在留言区和部落都有看到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这里我依然从本周学过的句子中抽选出10句非常棒的句子带你一起来复习、背诵希望你能一直坚持下去
你可以熟读,直到背诵,然后把句子默写下来。同时,我在每句话里标出了我们的核心词,你可以用英语去形容一下这些词的意思,回想一下它的词组、搭配以及使用场景。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尝试用这些单词或词组来造句!
例句1Apple will unveil a 10-inch touchscreen tablet device in January, and ship the product in March.<br>
翻译苹果将于一月份推出10英寸触屏平板电脑并于三月份发货。
例句2We define an iteration as a phase or a milestone.<br>
翻译:我们将一次迭代定义为一个阶段或一个里程碑。
例句3Her husband was unsympathetic and she felt she had no one to turn to.<br>
翻译:她的丈夫不懂得体恤人,她觉得无人可以依靠。
例句4Steve Jobs was a gifted communicator, and he used this skill to capture the attention of millions.<br>
翻译:乔布斯是一个有天赋的沟通者,他用这种技巧吸引了数百万人的注意力。
例句5Life is full of trade-offs. You canno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br>
翻译:生活充满了取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例句6Point Break was a breakout film for Kathryn Bigelow in 1991.<br>
翻译凯瑟琳·毕格罗于1991年拍摄了《惊爆点》该片突破了她之前的风格。
例句7I have little knowledge of computer and business, can I still learn Navisio<br>
翻译我对计算机和商业知之甚少我还能学习Navision系统吗
例句8I was juggling books, shopping bags and the baby.<br>
翻译:我手里又是书,又是购物袋,还抱着孩子,跟演杂技一样。
例句9Ive always felt that tragedy and comedy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Love and hate are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same coin. 祸福相依、爱恨交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例句10My computer keeps going funny.<br>
翻译:我的计算机老出故障。

View File

@@ -0,0 +1,127 @@
<audio id="audio" title="09 | 导读:通过阅读序言段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70/d6/70b8466b40e3f9476836e482a59884d6.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一篇新的文章[Open Source Benefits to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Agility](https://www.infoq.com/news/2019/03/open-source-benefits/)。这篇文章出自InfoQ英文站主要探讨了开源给科技创新能力和组织敏捷性带来的好处。接下来我会用三节课带你精读这篇文章。通过我们一起学习的过程希望可以逐渐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 背景知识
在进入正文的讲解之前,我们还是先通过这篇文章的序言段,了解一下文章的总体背景。你自己平时在阅读类似文章的时候,也要注意阅读背景信息,这对理解正文会非常有帮助。除此之外,我前面也说过,除了文章本身给出的信息之外,你自己也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平时多积累,多涉猎,这样在你阅读英文文章时也是有帮助的。
>
**Capital One** hosted their 3rd **Agile Conference** in December 2018 in Virginia. Among the **guest speakers**, **Andrew Aitken**, global open source strategy leader at **Wipro**, presented the state of open source and how it is becoming an industry-wide organizational **keystone** strategy in driving innovation and in retaining top talent.
文章这里提到的两家公司,在各自所处的行业里都是鼎鼎大名的。我这里稍微给你补充一些背景资料,介绍一下这两家公司。
首先是Capital One美国第一资本集团做过互联网金融的小伙伴肯定都听说过这家企业。
Capital One最开始只是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家地区性小银行的信用卡中心。1995年它从集团独立出去并正式更名为Capital One。作为后起的“小人物”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一片市场已经高度饱和、几乎被老牌巨头们垄断、产品又相当同质化的“红海”之中Capital One利用多元化战略和信息技术创新快速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地区银行崛起成为美国十大银行之一同时也变成了美国排名前三的信用卡发卡机构和零售商。
在一个几乎不存在颠覆性发展机会的大环境中Capital One到底是如何独辟蹊径、精准定位又是如何通过差异化经营迅速崛起的呢这些传奇的经历使得Capital One一直以来都是各大商学院研究和讨论的经典案例。关于Capital One的成功之路不是我们这节课要交付的重点我在这里就不多展开了。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去网上搜寻相关的信息。
Capital One在后来也成为了中国新兴金融科技企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企业及信用卡中心学习和效仿的对象。行业内有一些企业是那些从Capital One离职回国的创业者创立的所以也有人将Capital One戏称为金融科技行业的“黄埔军校”。
第二家公司就是很多人熟悉的Wipro维布络。它是和Infosys、塔塔咨询等齐名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总部位于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客户和业务遍布全球各地。这篇文章的作者Andrew Aitken就是维布络全球开源技术战略的负责人。每年Capital One都会举办一次“敏捷技术大会”Agile Conference。而我们要讲的这篇文章就是他作为特邀嘉宾发表的关于开源技术战略的演讲稿。
## 知识讲解
### 1.guest speaker
说到这里我想这里顺便提一下guest speaker这个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词的英文解释
A guest speaker is a person who is invited to speak at an event.
敏捷技术大会是Capital One组织的年度商务技术会议大会会邀请类似Wipro这样的合作伙伴参加所以负责全球开源技术战略的负责人Wipro是会议主办方邀请来的客人。他是作为行业意见领袖之一来发表演讲。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guest speaker中文一般称为“特邀嘉宾”或“特邀演讲人”。
现在有很多软硬件厂商主办的研讨会他们也经常会邀请一些重要客户的代表在会上现身说法分享使用产品的经验这些演讲者都属于guest speaker。
### 2.keynote
另外我们还经常会看到一个词叫keynote speaker他们发表的演讲叫作keynote speech或者keynote address。
keynote这个词我想你肯定不会陌生。苹果公司的演示幻灯片软件就叫Keynote它的英文解释是 the fundamental or central fact, idea, or mood“最基本或最核心的事实、思想或调性”或者叫“要旨、主题、基调”等。
所以keynote speech是一场活动中最重要的演讲keynote speaker一般称为“主旨演讲人、主题报告人”等可以是主办方的领导也可以是特邀的重量级嘉宾。
既然提到keynote你肯定会联想到微软的PowerPoint或者PPT。我们平时也会很习惯地说“我在做PPT“”或者“给大家演示一下我的PPT”但一打开软件用的其实是苹果公司的Keynote软件。
我这里建议你养成习惯多使用slide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中性的只是表示一页一页的幻灯片并不涉及某家公司的产品。“I cant wait to show you guys the slides,”比“I cant wait to show you guys my PPT.”要更合适一些。
### 3.agile
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一下agile这个词和相关的概念。
我们还是首先来看一下agile的英文解释able to move quickly and easilyable to think quickly and in an intelligent way。前者指**动作**,“能够快速灵活地移动”;后者指**思维**,“能够敏锐机智地思考”。
“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这个词你应该很熟悉。Capital One作为一家金融服务企业用“敏捷”来命名自己的年度商务技术大会应该和“敏捷开发”的理念以及公司战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这里就班门弄斧一下,简单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以便于你更好地理解后面的文章内容。
在美国传统信用卡行业中一般会根据美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的信用评分结果FICO Score把消费者分成两大类分别是优质客户和次级客户。
所谓的“优质客户”prime信誉良好、几乎不欠款。这些客户的信用风险非常低。而信用评分偏低的客户一般低于670或多或少存在逾期拖欠、随意透支甚至申请破产等各种财务困境历史。这些人会被归入“次级客户”subprime里。给他们发放贷款信用风险较高所以这个也被称为“次级贷款”subprime mortgage。我们所知道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由次级贷款引发的所以也被称为“次贷危机”。
前面我们提到过在Capital One成立之初信用卡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传统意义上的“优质”信贷客户群体已经被运通、花旗等老牌金融机构瓜分殆尽大的环境会逼迫后起的企业去开辟新的战场打造新的竞争环境建立全新的游戏规则。
Capital One在矮子里面拔高个儿首先将目标客户群体锁定“次级客户”中风险相对较低的那一群例如循环借贷客户。这些人逾期概率较高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通常能够还清欠账最终的实际坏账率较低这些人对公司的利润率贡献却很高。
这一差异化竞争战略听上去非常靠谱,关键在于如何执行。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他的《安娜 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里这样开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同样的道理,优质客户都是相似的,次级客户各有各的问题。如何真正把“高个儿”从矮子群里拔出来,也就是如何在长尾市场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高价值客户,保证他们给公司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又能确保风险可控,毫无疑问,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和深度的数据分析能力来提供支撑。
这一点在大数据家喻户晓的今天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则需要独到的洞察力以及持续投入创新的决心。
除了吸引“次级”客户以外Capital One还打破了美国信用卡市场长期不变的“20+19.8”的收费模式20美元的年费和19.8%的年化利率。他们采用“诱惑利率”teaser rate和“信用卡余额代偿”balance transfer等具有开创性的营销手段去吸引其他银行的信用卡客户转网。
例如Capital One 通过电话或邮件方式用年化利率8%的贷款替客户还清其他银行的欠款同时把该客户的贷款余额转移到Capital One的信用卡上。当然诱惑客户转网的低息期结束之后利率会调回到正常的市场水平。
Capital One因此很快获得了大量新客户然而这并不是这一战略的关键。关键在于到底应该如何留住下了血本拉过来的这些新客户自然还是要靠持续不断具有吸引力的产品。
我们前面介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信用卡市场的定价是统一僵化的但每一个客户个体的利润率却千差万别。Capital One成功地通过“边测试边学习”策略Test-and-Learn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用户分层和差异化定价设计出符合各类客户需求的产品持续用低利率吸引并留住好客户及时甄别和拒绝垃圾客户最终使Capital One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4.敏捷开发和DevOps理念的重要性
对于敏捷开发和所谓“瀑布式开发”agile vs. waterfall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如果你是程序员的话应该比较熟悉。维基百科也讲了这两种方法论的差别表述如下
>
<p>On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waterfall is the approach to quality and testing. In the waterfall model, there is always a separate testing phase after a build phase; however, in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testing is completed in the same iteration as programming.<br>
Another difference is that traditional “waterfall” software development moves a project through various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cycle (SDLC) phases. One phase is completed in its entirety before moving on to the next phase.</p>
总结来说敏捷软件开发打破了“瀑布式”分开发阶段的生命周期循环把测试环节融入到了编程迭代中完成从原本的一站一停变成了小步快跑将原本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敲成了小碎石。这种方法论的实质就是Capital One所说的“边测试边学习” 策略,和我们上面分析的商业战略是高度匹配的。
无论是持续推出上千款不同产品还是开发高效的个性化客服系统以及先进的风险控制模型Capital One一旦有任何新的想法立刻就会调集所掌握的客户数据进行调整、测试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推向市场把传统的大里程碑转化成一个永无止境的产品优化过程。
有人觉得敏捷开发会影响系统稳定性,其实不然。小步快跑可以更快地交付产品给用户,可以更快地得到用户的反馈、更快地发现问题、更快地进行响应。同时,小步快跑带来的变化是比较小的,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太严重,修复起来也相对容易。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持续的创新。**任何的理想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来支撑。**
DevOps一词是将Development和Operations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顾名思义就是试图把软件开发人员和运维人员之间的隔墙拆除强调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DevOps十几年前就提出来了但直到近些年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主要原因还是应为配套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的逐步成熟例如云计算、容器技术、自动化运维工具、微服务架构等。
综上Capital One的战略始终是信息技术在驱动通过“边测试边学习”策略来高频测试和开发最适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并在数据分析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进行决策。市场中不少企业也试图复制这一成功模式。但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功呢其实看懂人家的战略不难产品形态也容易模仿但是Capital one数十年以来在信息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积累形成的竞争优势却是难以复制的。
正如Capital One的董事会主席兼CEO瑞奇·菲尔班克Rich Fairbank在一次投资者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思维应该更像那些高科技企业而不是银行We need to think more like technology companies and maybe a little less like banks
好了,背景知识的补充基本就到这里了。
在这篇演讲的开始Andrew Aitken介绍了四代开源的发展情况。这些都是事实性的陈述我就不一段段来讲解了。你可以用我们一起阅读文章的方法把剩余几段作为练习自己来阅读一下。
## 本阶段的学习目标
前面我们讲过,第一篇文章句式结构相对简单,我们学习的重点是词汇,主要目标是希望通过一些重点词汇的讲解,慢慢帮你养成学习英语词汇的好习惯。在出现特别的语法现象的时候,我们也零星地讲解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英语语法,但是我一直没有系统地带你去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成分。
到了第二阶段,我特意选择了这篇长句比较多的文章,很多句子的句式结构也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我们的学习重点会变成英语的句法结构。
我们会带你去比较中文句子和英文句子在结构上的差别,熟悉英文句子的特点,了解简单句、并列句、复杂句等不同的句式结构。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会像剥洋葱一样,带着你逐句分析英语句子的结构和成分,让你逐步掌握“先找主干、再看分支”的英语句子分析方法,培养并提高识别“主谓结构”和各类从句的敏感度。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以后无论碰到多长多复杂的句子,你都不会再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 课后作业
<li>
今天我们讲到了guest speaker与之相关我这里推荐一篇写给特邀演讲嘉宾们的[小文章](https://www.quickanddirtytips.com/business-career/public-speaking/how-to-be-a-great-guest-speaker)。你可以阅读看看。如果你可以去到某些会议参加演讲,可以学习这篇文章来准备你的演讲。
</li>
<li>
我们要阅读的文章和敏捷开发、DevOps相关所以这里我给出了福布斯网站对Capital One的首席信息官Rob Alexander的[采访](https://www.forbes.com/sites/peterhigh/2016/12/12/how-capital-one-became-a-leading-digital-bank/#5b256b5b15ee),这里面也谈到了相关问题,你可以作为拓展阅读。
</li>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227 @@
<audio id="audio" title="10一切始于“主干”万变不离其宗"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59/1b/5969b9f560d01c4c65a210f5a2c7621b.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 课前朗读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Open Source Benefits to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Agility](https://www.infoq.com/news/2019/03/open-source-benefits/)这篇文章。上一节我们已经通过序言段对文章的背景信息做了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总结了开源技术的五大好处。今天我为你精讲文章的前三段。
>
<p>Based on numerous surveys and conversations conducted with experienced clients, analysts, subject matter experts and peers, Aitken identified five leading benefits from adopting company wide open source strategies.<br>
Most companies initiate their open source journey because of the perceived financial benefits, although this is almost never the reason why they keep using and scale open source. The main reason is what Aitken calls secondary innovation: once teams have ingested open source software, they naturally customize it to their needs and organizations by adding new features. These teams led customizations contribute to increasing the speed of new ideas and features to market.<br>
The second benefit is teams ability to safely experiment and fail fast. When buying proprietary enterprise software, management and teams are pressured to make these products work because of the upfront investment, even if they no longer fit the purpose. With open source, teams feel empowered to download and experiment with various solutions. If they realize that its not the right open source for their project, they ca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open source solutions and even consider proprietary software. Open source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empower teams and provides teams the ability to fail fast and cheaply.</p>
我先来翻译一下这几段话的意思。
>
<p>与经验丰富的客户、分析师、主题专家和同行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对话后,埃特金总结了全公司范围内推行开源策略的五大益处。<br>
大多数公司开始其开源之旅,往往是因为他们感觉可以省钱,但是,他们继续使用并推广开源战略的原因几乎都和财务方面的好处无关。最主要的原因是埃特金所说的二次创新是:一旦团队接受了开源软件,他们自然会定制新的功能,来满足他们和组织的个性化需求。这些由开发团队主导的个性化定制有助于加快新的想法和功能推向市场的速度。<br>
第二个好处是团队能够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快速失败”的能力。当公司购买企业级专有软件时,管理层和团队会因为前期投资而被迫使用这些产品,哪怕它们不再适合公司的商业目的。而通过开源,团队可以下载和试验各种解决方案。如果团队意识到这个开源软件不适合他们的项目,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开源方案,甚至可以考虑转而购买专有软件。开源战略使组织能够赋能团队,为团队提供低成本快速失败的能力。</p>
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会逐一讲解每一句话的结构和成分。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你看到长句,不会再觉得晕头转向找不到方向。
## 知识讲解
### 1.复习句子结构和状语从句
>
**Based on numerous surveys and conversations conducted with experienced clients, analysts, subject matter experts and peers,** Aitken identified five leading benefits from adopting company wide open source strategies.
这一句话相对比较长但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找到主语Aitken和谓语动词identified后面跟着宾语five leading benefits这样整个句子的骨架就很清楚了那就是“埃特金即作者发现了五大好处”。什么带来的好处呢benefit from是英语里的固定搭配是from后面的原因带来的好处即公司推行开源战略带来的好处。
英语的句子都是一棵棵大树,我们可以先找到主干之后,再去添加枝叶。最常见的枝叶就是状语,用来描绘动作发生的状态,这个状态可以是时间、地点,也可以是目的、条件等。
这句话里的加黑部分就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过去分词短语based on做状语。那埃特金是怎么发现这些好处的呢他是根据和一大批人做的调查和访谈得出的结论。
### 2.perceive
>
Most companies initiate their open source journey because of the **perceived** financial benefits, although this is almost never the reason why they keep using and scale open source.
往下我们先来看一下perceive这个词的英文解释to come to an opinion about something, or have a belief about something“形成某种意见或认识”也就是“对某些事物的意识、感觉和认知”。
意思不难理解,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句来感受使用场景。
例句New technology was perceived to be a threat to employment.<br>
翻译:新技术被认为是对就业的一种威胁。
例句Stress is widely perceived as contributing to heart disease.<br>
翻译:压力被广泛认为是导致心脏病的诱因。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perceive强调的是一种主观的认识也就是人的一种观点或看法而不是强调客观事实。例如文章中说的perceived financial benefits强调的是大家感觉用开源软件能带来财务上的好处也就是省钱。至于是不是真的省钱作者其实没有说。
在市场营销中有一个概念叫perceived value过去分词做形容词即“感知价值”强调的是消费者自己认为的价值而并非测算产品的成本以及利润得出的客观真实价值也就说这不是real value。
例句The fact that an e-book cant be sold or given away after its read also reduces the perceived value of the product.
翻译:电子书在读完后不能卖掉或送人,降低了这一产品在人们眼中的价值。
教市场营销的老师经常会有两句话挂在嘴边第一句话是All values are perceived value所有的价值其实都是感知价值第二句话是Perception is reality感知即现实。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要强调在市场中几乎没有消费者会关心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真实价值他们心理上感知到的价值在他们眼中就等同于真实价值而市场营销的任务就是去洞察消费者心里那个感知价值并想办法提高感知价值。
### 3.though/although和表示让步的状语从句
说完了关键单词,我们继续来看这个句子。
>
Most companies initiate their open source journey because of the perceived financial benefits, **although this is almost never the reason why they keep using and scale open source**.
文中加黑部分是由although或though引导表示让步的状语从句。所谓“让步”就是退一步讲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说话方式相当于汉语中的“虽然”“即便”“就算”等词。
我们来看一句简单的例句。
例句Although I dont like him, I agree he is a good manager.<br>
翻译:虽然我不喜欢他,但我承认他是一个出色的经理人。
同样,文章中这句话在明确讲,大部分公司开始开源的原因主要为了省钱,然后踏上开源之路以后怎么样呢?作者话锋一转,退后一步,强调省钱从来不是公司继续使用开源并且扩大规模的原因,并由此引出采用开源战略给公司带来的比省钱更重要的好处,就是后面提到的二次创新。
顺便说一句though和although的细微差别这里你了解一下就好不用过度深究。
首先这两个词都是连词。一般情况下although比though更为正式。though更多用于非正式表达。
其次大部分情况下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但我们之前讲过as though的固定搭配though不可以替换成although不存在as although的说法。
此外though可以做副词但是although不行。例如A说“Nice day天气不错。然后B回应说“Yes. Bit cold, though. 是不错就是有点冷。”此处的though用作副词不能替换成although。
### 4.表语从句
>
The main reason is **what Aitken calls secondary innovation.**
你对主谓宾应该非常熟悉了,我这里带你来复习一下。
谓语动词如果是及物动词之后跟着的结构就是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例如过海关的时候工作人员让你出示护照他会说“Show me your passport.”。show是动词passport是直接宾语出示这个动作的对象是什么呢当然是护照所以me是间接宾语。
那什么是表语呢如果谓语动词是系动词顾名思义系动词指联系前后两种句子成分的动词。它的英文可能更加清楚一些叫linking verb系动词前面是主语后面是表述主语状态或性质的结构就称为表语。
例如我们说The weather is horribleis就是系动词horrible就是表语。翻译成中文“天气太糟糕了”之后表语就不存在了因为汉语里没有表语这个称谓。
常用的系动词数量不多我这里总结了几个主要有be (is/am/are)、sound、smell、feel、taste、become、seem、keep、stay等。
关于系动词的用法,你只要注意我下面说的这两点即可。
**第一,系动词后面跟形容词,而不是副词。**
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例句1Tom spoke intelligently. (副词修饰谓语动词,描述说话的状态,讲得很有智慧)<br>
例句2Tom seems intelligent. 形容词修饰主语表示Tom这个人很智慧
**第二将系动词替换成be之后句子的意思一般不会发生改变。**
如果我们将上面例句2的seems换成is基本意思没有变化。如果我们把上面表语位置上的单词换成句子就是表语从句。
例句The question is whether he can pass the exam.<br>
翻译:问题是他能否通过考试。
### 5.once和表示条件的状语从句
>
The main reason is what Aitken calls secondary innovation: **once teams have ingested open source software**, they naturally customize it to their needs and organizations by adding new features.
once引导状语从句既可以表示时间=as soon as也可以表示条件=if, as long as两者其实没什么差别都是“一旦”的意思一般配合完成时态使用。
### 6.contribute to (something)
>
These teams led customizations **contribute to** increasing the speed of new ideas and features to market.
这句话的主语是customizations之前有一个led是过去分词短语做前置定语表示“由开发团队主导的个性化定制”。
谓语动词contribute to是固定搭配。这里你需要特别注意to后面需要接名词或者现在分词。而contribute to除了“捐助”“做贡献”的含义外更多地是表示“促成”“使得”“有助于”等含义。
我们来看两个例句,感受一下具体的使用场景。
例句I think you should keep Eric because he really contributes a lot to our team.<br>
翻译:我认为你应该留下埃里克,因为他对我们的团队贡献很大。
例句Im sorry, I think sleep deprivation contributed to my outburst just then.<br>
翻译:抱歉,睡眠不足让我刚才情绪失控了。
### 7.fail fast
>
The second benefit is teams ability to safely experiment and **fail fast**.
如果你是Java工程师那你对fail fast的功能应该很熟悉。迭代器在集合遍历时发现元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被修改了系统就会抛出异常。广义来讲fail fast是一种植入系统的保护机制当有异常发生时就会立刻启动中断执行。
创新的过程当然要容许失败,但在整个创新的漏斗中,早失败要比晚失败要好,对于一个项目团队而言,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项目几乎快要完成的时候,突然发现致命的全局性错误,这会导致大量人、财、物、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所以,“快速失败”要比未来出现不确定风险要好。
开源战略允许团队进行安全的实验,赢得快速失败、不断低成本试错的能力,的确是最重要的益处之一。
### 8.状语从句和长句
>
**When buying proprietary enterprise software**, management and teams are pressured to make these products work because of the upfront investment, **even if they no longer fit the purpose.**
我们再来看一个比较复杂的长句。你可以先自己来找找句子的主语。
主语是management and teams管理层领导和开发团队然后我们找到谓语动词are pressured有压力。有什么压力呢买了产品要用起来因为已经花钱了。
句子的主干有了,我们再看枝叶。
前面半句是我们熟悉的现在分词短语做时间状语,“当你买了企业级专有软件之后”。后面半句也是状语从句,表示条件,“即使这些软件不合适、没法解决企业问题”。这样枝叶就和主干的意思就串在一起了:花钱买了付费软件,即使发现没啥用,但已经投资了,反正也得用,所以领导和团队都有压力。
### 9.empower
>
**With open source**, teams feel **empowered** to download and experiment with various solutions.
empower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授权”to give official authority or legal power to。
例句I empowered my agent to close the deal.<br>
翻译:我授权我的经纪人完成这笔交易。
最近这些年empower或empowerment一词在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和职场管理变革中广泛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的英文的解释是to promote the self-actualization即“推动相关群体的自我实现”。说白了就是让各类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权利让他们获得独立自主的力量。中文一般翻译成“赋权”。
很多企业进行员工授权因为各种考量更喜欢把empowerment翻译成“赋能”有些玩文字游戏的感觉。如果要说“赋能”enablement其实更恰当。无论是“赋权”还是“赋能”其实都有点翻译腔。
一个新词的翻译往往前人想出来一个翻法即使效果不太理想用的人多了也就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区块链”就是一例。区块链的英文是blockchain这里面的block指的是“数据块”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四方街区的地理区块翻译成“数块链”更为准确。但前人已经种好了树就算有点歪大家也都看顺眼、用习惯了也就无需再改。
### 10.状语从句里的宾语从句
>
**If they realize that its not the right open source for their project,** they ca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open source solutions and even consider proprietary software. Open source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empower teams and provides teams the ability to fail fast and cheaply.
这里的加黑部分又是一个状语从句表示条件但状语从句里面又套了一个宾语从句that its not the right open source for their project。这整个从句是realize的宾语也就是“意识到”这个动词的对象即“如果他们意识到这个开源软件不行可以换其他开源方案或者回去买专有软件”。
为什么这么灵活呢?最后一句话进行了总结,因为开源战略“赋能”组织,使组织可以“赋权”开发团队,使他们获得快速、低成本试错的能力。
## 小结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对分析英文长句已经有了初步的感觉。正如我们之前所讲,第二篇文章中长句较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反复练习分解英语的句式结构和成分。
中文的句式结构相对比较松散,多为“意合”。我们经常将其比喻成一列火车或一盘珍珠。说话的人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可以连绵不断地说出一连串没有连接成分的句子,犹如一条小溪,潺潺流水向前推进,一波又一波似分似合,彼此相像又各不相同。例如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
英文的句式结构则多为“形合”,更为强调外在逻辑,我们经常把英语的句子比喻为一棵大树或者一串葡萄——主干和枝叶(挂果)是非常分明的。我们分析句子时,通常可以先找到主干,再去添枝加叶。主干永远是主谓结构的简单句,找主干就是找到句子的主语(物质)和谓语动词(运动)。最常见的枝叶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状语,来描绘动作发生的状态,可以是时间、地点,也可以是目的、条件等。
**所以,英语的句子,一切始于主干,万变不离其宗。领会这一点,英语的句法就会了大半。**
最后,我还是给你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连线小游戏,你可以在大脑中把左右两列对应的项连起来,通过这个过程来回顾这些词的使用场景。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e/8a/9e3e146e56a1aa5470e55ba26e37358a.jpg" alt="">
## 课后作业
1.你可以通过下列两个链接,阅读关于“感知价值”的文章。不管你在从事什么行业,这个概念对你应该都是有帮助的。
- 文章一:[https://blog.hubspot.com/sales/the-psychology-of-value-perception-infographic](https://blog.hubspot.com/sales/the-psychology-of-value-perception-infographic)
- 文章二:[https://www.ted.com/talks/rory_sutherland_life_lessons_from_an_ad_man#t-85580](https://www.ted.com/talks/rory_sutherland_life_lessons_from_an_ad_man#t-85580)
2.你可以通过下列两个链接,更多地了解系动词。
- 文章一:[https://learnenglish.britishcouncil.org/english-grammar-reference/link-verbs](https://learnenglish.britishcouncil.org/english-grammar-reference/link-verbs)
- 文章二:[https://www.quia.com/quiz/424609.html?AP_rand=1755602394](https://www.quia.com/quiz/424609.html?AP_rand=1755602394)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68 @@
<audio id="audio" title="11并列句 = 简单句 + 并列连词 + 简单句"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d/4d/3de44f9d3a9aff22a2c6cd28704b2e4d.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 课前朗读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Open Source Benefits to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Agility](https://www.infoq.com/news/2019/03/open-source-benefits/)这篇文章。我为你精讲文章的下一部分。
>
<p>The third benefit open source offers is a better way of building software. As organizations scale their teams and applications, they can create silos between product teams, which in turn can create equally as many development silos. When organizations strategically pair open source with inner-sourcing programs creating internal networks of shared code, transparency, increased collective code ownership and collaboration organizations and teams speed knowledge transfer, and produce greater quality code. This in turn leads to more reliable software.<br>
A bank headquartered on the west coast concluded after performing an analysis of their development that only 20 to 25 percent of their code was shared across the organization, and that 50 to 70 percent of their code was redundant, creating duplicate software. They selected six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s, created a shared code repository, and developed a process for exposing and sharing those code repositories to different group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As an immediate result, their teams doubled the amount of code that was developed and shared, which directly reduced the amount and cost of redundant code.</p>
>
<p>开源的第三个好处是提高软件开发质量。随着一个组织的团队和应用不断拓展,产品团队之间会形成“孤岛”,进而形成同样多的开发孤岛。当组织战略性地将开源与内源项目(内源项目旨在创建一个组织内部网络,来共享代码、提高透明度、增加代码集体所有权和鼓励内部协作)结合起来之后,组织和团队就能加速知识转移,产生更高质量的代码,并最终发布更可靠的软件。<br>
一家总部设在美国西海岸的银行对其软件开发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只有20%到25%的代码在整个组织内部共享而50%到70%的代码是冗余的,结果产生重复的软件。他们选择了六个软件开发团队,创建了一个共享的代码库,并开发了一个将代码库公开分享给组织内不同团队的流程。立竿见影的结果是团队将开发和共享的代码量增加了一倍,直接减少了冗余代码的数量和成本。</p>
## 知识讲解
### 1.silo
>
As organizations scale their teams and applications, they can create silos between product teams, which in turn can create equally as many development silos.
我们先来看一个词silo它的原意是“农场里储存粮食或草料的筒仓”看起来很像一个又一个挨得很近的水桶但每个都高耸、密闭各自独立互不相连。后来商业管理领域的学者就利用silo的这个形象引申出新的一层意思中文翻译叫“谷仓现象”用来比喻企业内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不愿分享信息和资源的现象。有的翻译怕中国读者不了解谷仓的比喻含义也会翻译成“孤岛现象”。
### 2.复习定语从句(包括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这篇文章的长句比较多,正好是我们复习长句阅读技巧以及各类从句的好机会。
我们从第一句话开始看,首先来找主语和谓语动词。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d/c7/bd1304ff7aa96d2e953bc80856de33c7.jpg" alt="">
第一句话的主语里面藏了一个定语从句而且省略了引导词that或者which写完整的话应该是benefit that/which open source offers开源带来的好处动词是is我们上次讲过be是系动词不是实义动词所以后面跟着的结构是表语核心词是way所以是一个名词短语做表语一种更好的编程方式。
第二句话,我们同样先找主语和谓语动词。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1/ed/31fca71ba3bc0b9a81efc77fa5210fed.jpg" alt="">
一看到第一个词As开头又是我们熟悉的时间状语从句先放在一边。往下看到主语they他们是谁一会儿回到从句里面去找接下来我们看到情态动词can情态动词表示说话人的语气这里的can表示一般的可能性但情态动词不能单独做谓语必须要和实义动词或者系动词连用构成谓语所以这句话的谓语是can create表示非常有可能造成产品团队间的孤岛。
句子的主干找到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一下前面的状语从句看看主语they指的是什么。从句里面的主语是organizations指各类组织这样说比较全面企业也是某一种组织后面的they应该也是指的各类组织谓语动词是scale意思是“扩大、拓展”。我们把状语从句的意思和主干连在一起就很清楚了随着一个组织的团队和应用不断拓展组织内的产品团队之间就很有可能会形成“孤岛”或者“谷仓”
这句话还没有结束从逗号和which我们可以判断出来后面还跟着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我们在前面讲座中说过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起到补充说明、增加信息的作用从句既可以修饰先行词也可以修饰整个事情。这里的从句就是修饰前面讲的“在组织内的产品团队之间就形成孤岛”整个事情进而补充说明这个事情还能再进一步在开发团队之间也形成同样多的孤岛。
### 3.inner source program
>
When organizations strategically pair open source with inner-sourcing programs creating internal networks of shared code, transparency, increased collective code ownership and collaboration organizations and teams speed knowledge transfer, and produce greater quality code.
inner source的概念这几年提得越来越多我们先来看一下维基百科的定义了解下它的含义。除此之外呢因为它是本世纪产生的新词也有写成innersource、InnerSource、inner-source的这几种写法都是可以的。
>
InnerSource is the use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best practic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pen source-like culture within organizations. The organization may still develop proprietary software, but internally opens up its development. The term was coined by Tim OReilly in 2000.
简而言之inner source是用开源的开发方式来做一个组织内部的开发平台。说得更加直白一点就是闭源代码平台在公司内部对内的“开源”。
对社交编程Social Coding还有GitHub等网站你应该都比较熟悉。那你应该也非常清楚社交网络对开发的激励作用代码写完交给老板交作业和提交给社区大家一起讨论修改感觉当然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对于一些产品线复杂的大型厂商而言简单依靠类似GitHub或者GitLab这样的托管平台显然解决不了问题但如何在传统的专有软件闭源环境中推广开源的文化说服不同团队开放代码如何建立访问权限体系如何激励高贡献员工如何打通不同的生产环境……这都是需要逐一解决的管理问题。
当然,最适合搞内源平台的还是大厂,产品单一的初创企业很难有那样的内部开发人员数量,人气不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inner source翻译成“内部开源”平台应该是准确的。我也看到过有的媒体将其简化成“内源”平台这样简化也不是不可以但恐怕简化之后很多人需要知道一些背景和来龙去脉才能理解。
解释完内源平台的概念,我们回到文章里继续看这句看似很复杂的长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c/00/3c9a8bf782276b217c8f840daee62600.jpg" alt="">
一上来第一个词就是When出现它一般就是时间状语从句我们先放一边。然后是前后两个破折号和两个逗号是一样的作用一看就是插入语也先放一边。我们先找到主语organizations and teams然后找谓语动词speed和produce这是两个并列动作。主干的意思非常清楚组织和各团队加快了知识转移和改善了代码质量。
又快又好的编程是怎么实现的呢我们回去看状语从句里面的谓语动词是pair把两样东西配一起也就是开源结合内源平台而破折号里面的插入语对内源平台的概念做了补充说明。这样把前后意思一串就非常清楚了开源加内源编程的活干得又快又好。
最后一个小短句就是结论主语this指代前面一大堆谓语动词leads to表示最后的成果几乎是更为可靠的软件。
### 4.宾语从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2/7d/b2c530ad2bf14497da64a76be45ab37d.jpg" alt="">
我们通过这个长句来复习一下宾语从句。这句话的主语和谓语动词都非常明显主语就是bank带一个后置定语一家总部在美国西海岸的银行谓语动词是concluded得出结论。根据什么得出结论呢谓语动词后面紧跟了一个分词短语做时间状语我们知道这家银行就他们的软件开发进行了分析之后得出了结论。
那么结论的内容是什么呢也就是concluded的宾语我们看到了that引导的两个并列的宾语从句分别说明了分析研究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共享代码只占20%到25%第二个结论是冗余代码高达50%到70%。
在此基础上,这个句子还没有完,逗号后面还跟了一个分词短语来做结果状语。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是重复劳动,产生了重复的软件。
### 5.简单句和并列句
看了很多主从结构的复合句,现在我们通过这句话来讲一下简单句和并列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1/9d/91e0c5ba3796766d0d50a622cba24a9d.jpg" alt="">
所谓简单句,就是只有一个结构的句子,谁(主语)做了什么(谓语)。
虽然上面这句话看着也比较长但它的结构其实很简单。主语就是They根据前面一句话我们知道这里的they指的是美西那家银行里面的那些人。他们干了什么呢后面可以找到并列的三个谓语动词selected、created、developed也就是美西银行的“他们”连续做了三个动作选开发团队、建共享代码库、开发内源流程。
从内容看,这就是一个简单句。但是,按照英语语法里一个简单句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的大原则,虽然是同一个主语,但既然做了三个动作,从形式上讲也可以算并列句。争论这句话究竟是简单句还是并列句没什么意思,你明白背后的道理即可。
**所谓并列句compound sentence是两个或多个简单句的并列各简单句意义同等重要相互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没有从属关系。如果有从属关系就有主句和从句变成复杂句complex sentence。**
并列句由并列连词相连,基本结构就是:简单句+并列连词+简单句。并列连词只有下列七个取每个并列连词的首字母拼成非常著名的“FANBOYS”这样可以帮助你记忆。十年前还有一部美国电影《星战迷友》英文名称就是Fanboys。
>
<p>**FANBOYS**:<br>
**For** - Explains reason or purpose (just like “because”)<br>
I go to the park every Sunday, for I long to see his face.<br>
**And** - Adds one thing to another<br>
I like to read, and I write faithfully in my journal every night.<br>
**Nor** - Used to present an alternative negative idea to an already stated negative idea<br>
I neither love nor hate to watch TV.<br>
**But** - Shows contrast<br>
Television is a wonderful escape, but it interferes with my writing.<br>
**Or** - Presents an alternative or a choice<br>
Would you rather read a book or watch a good TV show?<br>
**Yet** - Introduces a contrasting idea that follows the preceding idea logically (similar to “but”)<br>
I always take a book to the beach, yet I never seem to turn a single page.<br>
**So** - Indicates effect, result or consequence<br>
I like to read, so my grammar is always on-point.</p>
### 6.expose to/exposure
expose to是固定搭配的动词短语常用的意思有两个第一个意思是“透露或揭露原本保密的信息”英文的解释是to reveal private information to someone or something。
刚才这个句子里就是这一层意思,即“把原本保密的代码库开放给公司内所有部门”。
例句She was arrested for exposing state secrets to a foreign agent.<br>
翻译:她因为向外国特工泄露国家机密而被捕。
expose to的第二层意思是“暴露、接触而遭受危险或不快例如接触病毒、胶卷曝光等英文的解释是to bring someone, something, or oneself into contact with someone or something, often with negative consequences。
例句Well, my mom is really sick, which means that we might have exposed the kids to the flu virus when we had her watch them last week.<br>
翻译:嗯,我妈妈病得很重,这意味着上周我们让她看孩子的时候,可能已经让他们接触了流感病毒。
expose的名词形式是exposure。例如an actor with much recent exposure in television最近经常在电视上露面的演员。我们在投资领域经常会看到risk exposure、FX exposure等说法指的是没有对冲保护的投资因而存在风险一般翻译成“风险敞口、外汇敞口”。
### 7.as an immediate result
>
As an immediate result, their teams doubled the amount of code that was developed and shared, **which directly reduced the amount and cost of redundant code.**
as a result也是常用的固定搭配表示结果中间加上一个immediate强调是“立竿见影立刻产生的结果”。
最后加黑部分又是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which指代前面阐述的整件事情即各团队开发和共享的代码数量翻番。只有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which才可以指代整个事情强调正是这件事直接降低了重复代码的数量和成本。
## 小结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除了重点强调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词汇以外,这篇文章和下一篇文章的重点都是分析句子的成分和结构,这是一个需要你不断重复的过程。只有在一句又一句话的不断重复练习中,你对英语长句的感觉才会得到逐步加强。
之前我们提到过,英语可能拥有世界上那么多种语言里最为简单的句法结构之一,不管句子多长,都只有简单句、并列句和复杂句这三种情况;而所有的复杂句不管多复杂,都可以找到一个由简单句组成的主干,其他都是枝叶,用来修饰主干的某个成分。阅读英文句子,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主干的主谓结构。
今天我们还专门提到了并列句的概念,也就是两个或多个简单句,通过并列连词相连构成的相互平行并列关系的长句。句子之间如果没有从属关系,就是并列句;如果有从属关系,就有主句和从句,就是复杂句。所有英语句子,逃不出这三种情况。
并列句由并列连词相连而并列连词只有七个你只要记住FANBOYS这个缩写就好了。当然每一个并列连词的具体用法还是要通过一些例句来深入了解和巩固我给你留的课后作业就是这个目的。
## 课后作业
1.你可以阅读下面两篇关于连词以及并列连词的短文。
- 文章一:[https://grammar.yourdictionary.com/parts-of-speech/conjunctions/what-is-a-conjunction.html](https://grammar.yourdictionary.com/parts-of-speech/conjunctions/what-is-a-conjunction.html)
- 文章二:[https://grammar.yourdictionary.com/parts-of-speech/conjunctions/conjunctions.html](https://grammar.yourdictionary.com/parts-of-speech/conjunctions/conjunctions.html)
2.你可以完成关于连词的几个小练习,[链接](https://grammar.yourdictionary.com/parts-of-speech/conjunctions/conjunction-exercises.html)里附有答案和解释。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32 @@
<audio id="audio" title="12 | 谓语动词永远是英语句子的核心"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1/d3/016abaab458cc6ee8aabdcf8bb28dcd3.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 课前朗读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Open Source Benefits to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Agility](https://www.infoq.com/news/2019/03/open-source-benefits/)这篇文章,我为你精讲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讲解之前,我们先来朗读一下这两段话。对应的参考译文,我也给你附上了。
>
<p>According to Aitken, the quality of the cod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because it was exposed to everyone inside the organization. This led to software developers taking more care in the software they were writing. Additionally, with new cross-functional teams contributing to the code base, there were some direct benefits from the product innovation perspective: teams developed new functionalities that they havent thought about previously.<br>
按照埃特金的说法,由于代码对组织内每一个人开放,代码的质量得以大幅提升。这也使得软件开发人员在编写软件时更加用心。此外,随着新的跨职能团队持续不断丰富代码库,团队开发出了以前从未考虑过的新功能,这也是从产品创新的角度产生的直接成果。</p>
>
<p>The next two benefits relate to talent retention and competency development. 80% of the organizations Aitken talked to shared that one of the key reasons why they got into open source is specifically to attract and retain the best software developer talent. Open source is evolving at a rapid pace, and developers learn new open source technologies every few years. In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best software development talent, companies now must advertise and show candidates that they are open source shops, and that they contribute to and open source their own software. Additionally, several studies showed that, through open source development and collaboration, developers become proficient faster, reducing the number of defects in their code base.<br>
接下来的两个好处是保留人才和发展能力。在埃特金调研过的组织中有80%认为他们采用开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开源软件发展迅猛,开发人员每隔几年就要学习新的开源技术。在抢夺优秀程序员的竞争中,公司现在必须向应聘者宣传并展示自己的开源战略,公司自己开发软件并推广开源。此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开源发展和协作,开发人员的技能更为娴熟,其代码库中的缺陷数量也大为减少。</p>
## 知识讲解
### 1.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复杂句
看过了前面的很多长句,这句话对你来说应该非常简单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1/dd/511be036fdc1197980823a844f5eb3dd.jpg" alt="">
这句话的主语是quality谓语动词是increase所以句子的主干是quality increased质量提升。然后我们再看一下枝叶丰富一下主干。按照作者的说法代码的质量大幅度提升最后还有一个表示原因的状语从句来解释为什么代码质量会大幅提升呢因为代码对内部每一个人开放了。
这句话本身很简单,我们不做过多讲解,但利用这句话,结合上一讲说过的并列句,我们来把英语句式结构的整体框架整体梳理一下。我这里主要总结了三点。
**第一,无论句子有多长,主干永远是一个简单句,谓语动词永远是句子的核心。**
我们学习的很多语法知识,其实都是围绕谓语动词展开的,例如动词的单复数和时态、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等,可见动词在英语句子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就是涉及主语名词的一系列语法现象,例如名词的单复数、名词的分类。
我们一直在说,要把英语句子比喻成一棵大树。分析句子时首先寻找主干,其实就是找到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主句永远是简单句,可以是主谓宾结构,也可以是主系表结构。
主语和宾语都是名词性质的谓语是动词性质的例如My mother likes cats。我们之前介绍过的表语和表语从句系表结构就是系动词加表语例如Eva is a doctor。
**第二,大树主干以外都是枝叶,都是从属于主句的“挂件”,这样可以使得英语句子“主从分明”。**
理论上来说,一句英语句子可以无限长。比如,在《尤利西斯》《悲惨世界》《无赖俱乐部》这些文学作品中,一句话数百上千字的例子有不少。但是,有一点,你要知道,不管多长,哪怕从句套从句,只要找到句子的主干结构,我们就可以像剥洋葱一样把意思一层层地分析出来。
枝叶或挂件可以是单词、短语或从句它们主要对主句事件的背景和细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根据我们的需要枝叶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单词、短语作为枝叶非常常见。很多人觉得比较难的可能是从句。大部分的从句可以找到“挂件”的语法标记例如用来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who/which/that有一些则由于省略等原因需要我们进行逻辑分析。
**第三,语法概念永远是为理解意思服务的,不要被概念和规则束缚住手脚。**
从句子的分类来看,英语句子可以分成简单句和复合句两大类。简单句只有一套主谓结构。复合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主谓结构。复合句又分为两种,并列复合句和主从复合句(又称复杂句)。
上一讲我们介绍过当A和B地位对等两者的意义同等重要相互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时我们称之为**并列句**compound sentence或者并列复合句。
如果A和B之间有从属关系例如A是主句B是A的从句我们称之为主从复合句也称为复**杂句**complex sentence
这些概念听上去有点复杂,而且不同的语法教材也有不同的分类,让学习者莫衷一是。其实,所有的语法概念和规则都是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语言的人更方便地掌握语言技能。我们只要知道,语法永远是为理解意思服务的。就像拐杖,使用它的目的是最终摆脱它。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法这根拐杖,而不是被它束缚。
举个例子,关于并列句和复杂句,我们不应该纠结它们的概念划分,而是应该更加深度地去思考这种划分背后的逻辑和道理。
例如我们上一讲中提到过“FANBOYS”的七个并列连词其中for表示原因和because类似用于并列句。而because经常用来引导表示原因的状语从句用于复杂句。既然都是表示原因究竟它们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呢怎么判断一个句子里A和B是并列关系还是从属关系呢我们来看两个例句。
例句1We went to a small restaurant, **for** we were hungry.<br>
例句2The students could go home earlier **because** the teacher was ill.
例句1是并列句基本上就是在讲两件事情所以for虽然表示原因语气是非常弱的只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说了第一件事情“我们去小餐馆吃饭了”之后又想起来提了一句“我们饿了”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那么强烈。
例句2是复杂句讲的是一件事情而because后面解释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老师病了”这个原因存在的话主句“学生可以早回家”就不会成立所以我们说从句是附属于主句的关系。
### 2.复习独立主格结构
之前的文章我们讲过**独立主格结构**absolute construction我们通过这句话来复习一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9/8b/49730622fdfecf8270f2d6eaecab858b.jpg" alt="">
独立主格是一个“格” ,属于短语性质,而不是一个“句子”或“从句”。因为独立主格结构没有真正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它由名词或代词作为逻辑主语,加上分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不定式或介词短语作为逻辑谓语构成,前后两部分具有逻辑主谓关系。
从形式上看,独立主格结构与主句没有关系,但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带有独立逻辑主语的状语从句。这句话里,加黑处就是独立主格结构。
这是独立主格结构做介词宾语句子的主语是this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提到过的事情代码质量提高谓语动词led to通向、造成什么结果结果是什么呢是后面跟着的独立主格结构逻辑主语是software developers和句子本身的主语没有关系用现在分词taking care作为逻辑谓语和逻辑主语“软件工程师”形成逻辑主谓关系“软件工程师对他们写的软件更上心”成为led to的宾语。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话。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a/b6/6adab441bcb593b283ee0346d30584b6.jpg" alt="">
这句话的主句是there be句型属于主谓倒装。主语在后面是benefits其实应该是benefits were there但已经约定俗成为there be的句型表示有什么。所以主干就是有好处从产品创新的角度看有好处。前面的独立主格结构用with引导with也可以省略做状语逻辑主语new cross-functional teams和逻辑谓语contributing构成逻辑主谓关系“随着新的跨部门团队纷纷给代码库做贡献”作为伴随的状态。具体有什么好处呢冒号后面进一步解释了开发出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功能。
### 3.从句套从句的复杂句
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讲开源的而最后两个好处:留住人才、发展能力。这句话不长,但出现了三个从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1/9d/a1fbfed6256edc6ffca3eeee0e9bbc9d.jpg" alt="">
第一步还是找主干主句的主语是organizations主语带了一个定语从句如果加上省略的先行词应该是organizations which Aitken talked to即80%埃特金访谈过的那些组织谓语动词是shared分享了什么内容呢后面跟着一个宾语从句而宾语从句的主语又套了一个定语从句用表示原因的关系副词why引导修饰从句的主语key reasons表示“最初开源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
剥了一堆洋葱我们来组合一下。主句是80%埃特金访谈过的那些组织(主语)分享认为(谓语动词)他们最初开源的主要原因(宾语从句的主语)是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宾语从句)。意思已经很清楚了,还不满意的话可以再改写一下,让它更加符合汉语的习惯。
### 4.两个简单句组成的并列句
>
Open source is evolving at a rapid pace, **and** developers learn new open source technologies every few years.
这句话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两个简单句用并列连词and连接成并列句也叫并列复合句。讲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开源软件发展快第二件事情是开发人员要经常学习开源技术。这两件事情互相之间没有附属关系A和B地位同等重要属于并列句。
### 5.两个并列的宾语从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9/c9/49d5e22caf068540ec22fe70e62856c9.jpg" alt="">
首先我们还是先找句子的主干。一看到in the competition for就知道是介词短语做状语表示“在抢人的时候……”。主语是companies公司的复数表示大部分公司谓语动词是must advertise and showmust是情态动词是来帮忙的它自己不能做谓语动词必须和实义动词advertise and show一起成为谓语。谓语动词后面跟了双宾语紧跟其后的candidates是间接宾语是“广告”和“秀”的对象直接宾语是“广告”和“秀”的内容通过两个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来体现第一个“广告”要讲公司是开源名厂第二个要“秀”公司自己开源写软件。
整理一下剥好的洋葱,“在各大公司抢人的时候”,“公司都要大力宣传并且秀给应聘者看”,“此地是开源名厂”,而且“自己开源写软件”,潜台词就是,你们来对地方了,到本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好了,本篇最后还有一句话,留给你自己解读分析吧,加粗的单词是重点提示。
>
Additionally, several studies showed **that, through** open source development and collaboration, developers become proficient faster, **reducing** the number of defects in their code base.
## 小结
好了,今天我们讲完了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不长,但是包含了几乎所有可能出现的英文句式结构,有的句子冗长而复杂,是我们学习英语句式结构的好材料。
除了逐句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以外,我们今天总结梳理了英语句法结构的整体框架,强调了动词在英语句子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英语句子“主从分明”的特点。
除了简单句以外,英语句子只有两种复合形态,并列关系的复合是并列句,主从关系的复合构成复杂句,我们通过例句深入分析了并列句和复杂句(也就是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差别。
了解英语句法结构的框架和分类是很容易的,难的是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千变万化的英语句子当中,真正帮助我们去庖丁解牛般地解构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最终把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透彻。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大量阅读和刻意练习,才能有游刃有余的感觉。
## 课后作业
1.[这里](https://www.mentalfloss.com/article/49238/7-sentences-sound-crazy-are-still-grammatical)有七句听上去疯狂但完全符合语法的话,你可以自己去解读一下这几个句子。如果你能把这几个句子都解读出来,那你的英语句子结构方面就算是过关了。
2.[这个链接](https://grammar.yourdictionary.com/sentences/writing-complex-compound-sentences.html)是介绍复合句和复杂句的英语小短文,你可以结合我们上课讲过的内容阅读一下。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40 @@
你好我是英语专栏的编辑阿锦欢迎来到第3期的“每周一起背10句”。
本周我们继续完成了第一篇语料的精读,并且开始了第二篇语料的学习。我发现有些同学已经开始掉队了啊~
先预告一下,第二篇语料我们开始着重拆解句子,在拆解句子的过程中,我从教研方面加入了一个“小新意”,希望你到时能够发现!
这里我依然从本周学过的句子中抽选出10句非常棒的句子带你一起来复习、背诵希望你能一直坚持下去不要掉队学英语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坚持无论多少细水长流。
你可以熟读,直到背诵,然后把句子默写下来。同时,我在每句话里标出了我们的核心词,你可以用英语去形容一下这些词的意思,回想一下它的词组、搭配以及使用场景。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尝试用这些单词或词组来造句!
例句1You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save your document frequently, back-up regularly, and print your work-in-progress periodically.<br>
翻译:强烈建议你们经常保存和备份,并且定期把写作过程中的文稿打印出来。
例句2What Jock had done was beyond my comprehension.<br>
翻译:我无法理解乔克的所作所为。
例句3Major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form of Chinas ownership structure.<br>
翻译: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句4They bring suggestions and tradeoffs to the table, some of which are included in the revised spec.<br>
翻译:他们会提供建议和取舍方案,其中某些建议会反映在修订后的产品设计规范中。
例句5After each project, their product understanding deepens, and they start to develop better and better product instincts.<br>
翻译:每完成一个项目,他们对产品的理解就会加深,他们开始培养起越来越好的产品直觉。
例句6Children do not know by instin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br>
翻译:儿童并非生来就会分辨是非。
例句7Tell us what you bring to the table, not just what you want.<br>
翻译:告诉我们你能给公司带来什么,而不仅仅是你想要什么。
例句8Ive delivered the cash as you instructed. Now you must live up to your end of the bargain!<br>
翻译:我已经按照你说的把钱送来了。现在该你履行承诺了!
例句9I dont see the relevance of your question.<br>
翻译:我不懂你提的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口气非常强烈甚至不礼貌)
例句10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br>
翻译: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View File

@@ -0,0 +1,36 @@
你好我是英语专栏的编辑阿锦欢迎来到第4期的“每周一起背10句”。
本周我们完成了第二篇语料的学习。我们一起读了很多漂亮的句子。不知道学到现在,你再阅读英文句子的时候,能够快速分离出主干和枝叶吗?如果还不行,那要继续加油,勤加练习哦!
这里我依然从本周学过的句子中抽选出10句非常棒的句子带你一起来复习、背诵希望你能一直坚持下去你可以熟读直到背诵然后把句子默写下来把它们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例句1Although I dont like him, I agree he is a good manager.<br>
翻译:虽然我不喜欢他,但我承认他是一个出色的经理人。
例句2Im sorry, I think sleep deprivation contributed to my outburst just then.<br>
翻译:抱歉,睡眠不足让我刚才情绪失控了。
例句3The second benefit is teams ability to safely experiment and fail fast.<br>
翻译:第二个好处是团队能够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快速失败”的能力。
例句4I empowered my agent to close the deal.<br>
翻译:我授权我的经纪人完成这笔交易。
例句5The third benefit open source offers is a better way of building software.<br>
翻译:开源的第三个好处是提高软件开发质量。
例句6Well, my mom is really sick, which means that we might have exposed the kids to the flu virus when we had her watch them last week.<br>
翻译:嗯,我妈妈病得很重,这意味着上周我们让她看孩子的时候,可能已经让他们接触了流感病毒。
例句7As an immediate result, their teams doubled the amount of code that was developed and shared, which directly reduced the amount and cost of redundant code.<br>
翻译:立竿见影的结果是团队将开发和共享的代码量增加了一倍,直接减少了冗余代码的数量和成本。
例句8According to Aitken, the quality of the cod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because it was exposed to everyone inside the organization.<br>
翻译:按照埃特金的说法,由于代码对组织内每一个人开放,代码的质量得以大幅提升。
例句9This led to software developers taking more care in the software they were writing.<br>
翻译:这也使得软件开发人员在编写软件时更加用心。
例句10Open source is evolving at a rapid pace, and developers learn new open source technologies every few years.<br>
翻译:开源软件发展迅猛,开发人员每隔几年就要学习新的开源技术。

View File

@@ -0,0 +1,149 @@
<audio id="audio" title="13 | 导读:如何逐渐培养阅读习惯,快速抓住文章大意?"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e/0b/1e776d5203548c90f213d9a4c230d80b.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题目叫做[Successful Remote Working](https://www.infoq.com/news/2020/03/successful-remote-working/)。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如何成功地进行远程工作。
## 文章背景
远程工作这个话题最近比较火。新冠肺炎的疫情爆发之后为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压制病毒传播很多企业都会要求员工在家办公work from home。但是远程办公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出于各种目的例如政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企业为减少员工通勤成本交通费用在其次更宝贵的是时间、个人为躲避雾霾等严重污染的环境远程办公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IT行业应该是远程工作得到最广泛普及的行业之一。根据去年的一项调查66%的企业允许员工在家远程办公其中16%的企业实现全员远程办公66% of companies allow remote work and 16% are fully remote。当然类似这样的调查很多不同的行业情况也千差万别。有报告指出对于那些员工已经习惯于“不用天天上班”的行业如果要求员工全都退回到“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上班的状态无异于变相裁员。
展望未来远程工作的发展势不可挡根据Gartner的一项调查随着“95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到2030年远程工作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30%。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似乎为未来将要出现的远程工作大趋势提前在全球各国进行了一场范围广泛的深度社会试验。
远程办公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比较显而易见,而弊端往往是一段时间之后逐渐显现的。如何趋利避害,通过设计一套合理的制度,使得远程办公成为一种成功的企业运营模式,正是我们这篇文章探讨的主题。
在开始讲解这篇文章之前我们来比较一下work from home和work at home这两个短语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短语的区别其实就是远程工作和自由职业self-employed之间的区别。
work from home给人的感觉是工作的中心仍然还是公司但出于各种原因我在家完成工作但最后还是汇聚到公司这个中心去的。而work at home表示我平时常态的工作地点就是家里我的家就是我工作的中心。大部分没有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基本就是这种状态比如自媒体作家、网红主播、翻译等等。
当然work at home也可以指我有私人的一些事情要在家干一些活。例如我打电话给朋友说“Sorry dude, I cannot accompany you. I have work at home.”指的就是“我没法陪你了我在家有活要干”。这一语境下一般指临时性的一些work例如修水管、打扫卫生之类的。
## 学习目标
我们在阅读第一篇文章的过程中,主要强调了词汇的学习方法,第二篇文章我们侧重句法结构的分析,在接下来阅读的第三篇文章里,除了继续关注词汇和句法这两个方面,**我们要逐渐开始培养以整个段落为单位的阅读习惯,快速抓取整段乃至全篇的大意**。
所以,从这篇文章开始,在我和你一起逐段精读之前,我会有重点地带你把整篇文章快速浏览一遍,了解段落乃至篇章大意后,再深入学习每一句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和你分享我自己读书的一些心得。
当然,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继续关注重点词汇,并进一步巩固句法分析的技能。这些是我们一直都要做的事情。
## 全篇通读
第三篇文章的全文我都放在下面了,面对这样一篇千字左右的短文,我们应该怎样开始阅读呢?除了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以外,有没有效率更高的阅读方法呢?这个问题涉及我们的阅读习惯。我相信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读书的心得和方法,平时我们也能找到不少介绍阅读方法的文章和著作。我这里讲讲我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检索阅读inspectionalreading中的略读法pre-reading or skim也可以叫粗读法来了解这篇文章的梗概。**
不管哪个国家、哪种文化或语言,大部分作者在写文章时通常都会遵循一定的结构,比如总分总、总分、分总。所以,无论段落还是篇章,好好关注文章首尾,一般都不会错过重点。按照这个方法,我们来读一下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最后一段以及每一段的第一句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Successful Remote Working成功的远程工作。作者非常直白地告诉了我们文章的主题。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提前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预测一下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可能会讲哪些方面的观点会不会讨论远程工作的优缺点你认为要使远程工作的模式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去网上找一些背景资料,拓宽一下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已经非常廉价和方便,而我们缺少的往往是主动思考的习惯。所以说,找答案已经不是问题,难能可贵的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说:“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
题目思考完之后,我们需要快速浏览一下正文。在浏览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挑出其中的关键字词。那你可能要问了,何为“关键”啊?不同的人理解肯定会有不同,我觉得并没有所谓的准确答案。我把我理解的关键都标在文章里了,你可以和你标的对照着看一看,感受一下不同人在思维上的差别。
>
<p>For both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remote work requires **inten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o be effective. People find remote work challenging because the **established mindset** says that being in an office is how work gets done. Remote workers also need to prioritize their **mental health**, by taking breaks, getting exercise, and having a social life. Despite the challenges, when remote work is done well, the **advantages** to employees and employer are sufficient to make it worthwhile.<br>
无论对于**雇员**还是**雇主**,要想使远程工作有效,需要双方**有心的设计**和实施。人们感觉远程工作很有挑战性,是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都认为,去办公室上班才是完成工作的方式。远程工作者还需要通过休息、锻炼和社会生活,来优先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尽管存在挑战,但只要安排得当,远程工作给雇员和雇主带来的**好处**都足以使其值得一试。</p>
第一段往往是文章的总起段落通常会概述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我理解的关键思想包括下面5点
- 远程工作是老板和员工两方面的事情;
- 需要专门的设计;
- 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 要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 利大于弊。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段。这一段一看有那么多首字母大写的单词,就知道充满了专有名词。很多人一看到这样的词就“害怕”,其实这类词一般都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公司这些信息的。
>
These were some of the key takeaways expressed by Charles Humble during his presentation at QCon London 2020, titled “Remote Working Approaches That Worked (and Some That Didnt).” Humbles opinions are based on his experience working at C4 Media, a remote-only company, and the parent organization of InfoQ and QCon.
看完这段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一个叫Charles Humble的人在今年伦敦QCon软件开发大会上的一篇演讲题目叫《远程工作好方法和坏方法》。接着这段话还专门介绍了演讲者依据的是他在C4 MediaInfoQ和QCon的母公司的工作经验提出的观点而C4 Media又是一家全员远程工作的组织。
我们继续看下一段。这段讲了现在疫情要保持社交距离,使得更多人在家工作。
>
Because many additional people are working from home due to social distancing, QCon has made the video recording of the presentation immediately available on InfoQ.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两段都是实用信息,不是文章的观点和内容。接下来,每段我们只看第一句,然后我们来猜测一下各段的大意。我这里给你放了译文,你可以先盖住,尽量自己去读一读。
>
<p>**The first starting point for remote employees is to have 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home and work.**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physical separation, by having a dedicated home office, or even working at a shared-work facility, such as Regus or WeWork. It is also helpful to have a transition point, something to replace a commute, that delineates the shift from being at home to being at work. Some people have found taking their dog for a walk, or simply going out the front door and coming in the back door of their house is enough to make the mental shift and start focusing on work.<br>
**员工在家工作,第一要务就是把家和工作分开。**</p>
联系第一段里讲远程工作的挑战来自传统观念,即家不是工作的地方,所以远程工作者需要想办法把日常家庭生活和工作分开。后面的内容应该是这一问题的展开。
>
<p>**Successful remote work is not just up to the employees.** Companies and managers must make extra effort to exhibit transparency and establish trust, because you dont have benefits of casual conversation and body language like you would working in the same location.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needed for remote working, and this means managers must be prepared to be vulnerable. Once a manager shows they are comfortable sharing something difficult, then employees will be more comfortable reciprocating. Humble said, “You have to fundamentally trust people because you cant see what they do. They have to tell you.”<br>
**远程工作要想成功,不仅仅靠员工。**</p>
不仅靠员工,那就还要靠老板、靠公司。这段应该讨论公司的管理层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怎么做,要扮演什么角色。
>
<p>**Establishing a high level of trust among remote managers and employees starts with having good meeting rituals.** Meetings should be conducted on video if at all possible, and start with a “check in” for each team member. The check in lets people state how they are feeling that day, and what else is going on that may be affecting their mood or productivity. Managers must lead by example, because what you do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say. For more suggestions on meeting rituals, Humble recommended the High-Performance Teams mini-book by Richard Kasperowski, author of The Core Protocols.<br>
**经理和员工之间的高度信任,始于一套好的会议仪式。**</p>
这句话字面意思听着有点翻译腔,你可以猜一下这段的内容:首先要开会,尽管人在家不去公司了,但远程会议还是要开的;第二,开会要有仪式感,不能太随意。大方向应该逃不出这些内容。
>
<p>**An established calendar of regular meetings also helps create structure for distributed teams.** A daily huddle takes the place of a “standup.” Because remote teams build a higher level of independence than co-located teams, this may only need to occur twice per week to keep everyone aligned.<br>
**定期的会议日程安排有助于为分散的团队建立结构。**</p>
整个团队都在办公室,每天按部就班比较容易碰头和安排工作,很有组织感,但分散在各处自家办公,队伍容易散漫,日子也容易过糊涂,所以需要通过一些定期的安排来建立这种组织秩序。我猜这段是在讲这个意思。
>
<p>**One-on-one meetings between employee and manager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must be treated as sacrosanct.** These meetings are for the employee, with discussions about their career and other personal concerns. Humble had two absolute rules: The one-on-one is not a status meeting, and managers should never be allowed to cancel the meeting.<br>
**员工和经理一对一的会议也很重要。**</p>
前面两段讲的开大会,这段应该讲经理和员工一对一开小会。有效沟通是管理的核心,私密的沟通机制当然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
<p>**Strategic discussions are very challenging to have remotely, so these will usually occur when everyone involved can meet in person, which is every four months for C4, and coincides with QCon scheduling.** C4 has an annual “all hands” meeting that lasts for four days, which also involves flying everyone into one location. This is obviously very expensive and a logistical challenge, but is extremely valuable. While everyone does not need to be co-located all the time, there are some situations which are only really effective when a team is all together. These include strategic discussions and just help re-enforce the bonds between team members.<br>
战略性的讨论很难远程进行,通常需要见面开会。</p>
前面几段说的都是日常管理,但特别重大的会议用视频的方式就不够了,需要专门安排正式的会议。这是很自然的,即使是远程工作,也不会一年都不见一次面的。
>
<p>**Humble shared a list of tools he and C4 have used.** Slack for IM; Zoom for video conferencing; Workplace for “water cooler”-like chats; Google Docs for remote collaboration; and 15Five for private retrospectives. While these work for his team, many options exist.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try and find what works effectively in your situation, because bad tooling can have a serious effect on remote working.<br>
**Humble演讲人分享了一堆C4用的工具。**</p>
自然是远程工作的工具Zoom之类的疫情之后家喻户晓。据我所知现在督促孙辈上网课的爷爷奶奶们都是“Zoom专家”。
接下来,最后一段通常是总结段,我们全部通读一遍。我也在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中标黑了我认为的关键内容。总结起来讲就是,远程工作有得有失,所以成本不是问题,心理健康才是关键问题。怎么样才能健康呢?要工作团队信任开放,要家庭社交克服孤独,还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
<p>While remote work is very appealing to some employees, it does come with some **trade-offs**. Although the **time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commuting** disappear, **new costs** may be incurred from premium high-speed internet, a good laptop, a nice desk, and especially a good office chair. A subject not often, or easily, discussed regarding remote work is **mental health**. **Burnout** is a real, serious issue, and is endemic in IT. **Trust and openness**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and allows team members to recognize when someone is struggling, and **help them cope**, including seeking professional help. **Loneliness** can also be a problem, and it takes active effort to make your **family** and your **social life** a real priority. **Pets, exercise, and getting into nature can also help improve mental well-being**.<br>
虽然远程工作对某些员工非常有吸引力,但**有得必有失**。与上下班相关的**时间和财务成本**消失了,但是会产生**新的成本**去购置高速上网服务、好的笔记本电脑、漂亮的办公桌、特别是一张舒服的办公椅。远程工作的另一个不经常或不容易讨论的话题是**心理健康**。**职业倦怠**是一个现实而严重的问题,并且在 IT 行业普遍存在。**信任和坦诚**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团队成员才能够发现正在挣扎的同事,并及时**帮助**他们,包括寻求专业的帮助。**孤独**也是一个问题,让**家庭和社交**真正成为生活重心是需要你为之付出积极努力的。**宠物、锻炼和亲近大自然也可以帮助改善心理健康。**</p>
## 小结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主要目的还是培养你的阅读习惯,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后面的文章中我们还会继续探讨这一话题。
关于英语篇章阅读最后我还要强调一点。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效率都远远不及中文。例如我们一边打扫房间一边看电视如果播放的是中文频道的新闻或者电视剧我们基本上还是可以听到不少内容passive listening但是如果播放的是英语新闻或者美剧这时如果一心二用的话听进去的信息就微乎其微除非我们停止其他活动一心一意竖起耳朵来听active listening。阅读也是如此中文或许我们可以一目十行地浏览但英文阅读基本上还是需要一行一行地看那些文字不会像汉字那样主动跳到你的眼睛里来。
正因为如此,某一些针对母语阅读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外语阅读(例如一些速读的技巧),但有一些方法是基本适用于所有阅读的,例如我们今天说的略读或粗读。
岳飞说过:“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方法的道理说起来都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要用好,还需要你自己去练习和体会。
## 课后作业
1.下面是Gartner关于疫情期间远程工作的两篇文章推荐给你课后阅读。
- 文章一:[https://www.gartner.com/smarterwithgartner/with-coronavirus-in-mind-are-you-ready-for-remote-work/](https://www.gartner.com/smarterwithgartner/with-coronavirus-in-mind-are-you-ready-for-remote-work/)
- 文章二:[https://www.gartner.com/smarterwithgartner/coronavirus-cio-areas-of-focus-during-the-covid-19-outbreak/](https://www.gartner.com/smarterwithgartner/coronavirus-cio-areas-of-focus-during-the-covid-19-outbreak/)
2.根据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想一想远程办公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克服这些缺点的应对办法,用简单的英语把自己思考的结果总结出来。你可以写成完整的句子,也可以用短语,只要能把意思表述清晰即可。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88 @@
<audio id="audio" title="14为什么介词如此“烦人”"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9d/a7/9da88a7a3f86130d536ac937bccf51a7.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Successful Remote Working](https://www.infoq.com/news/2020/03/successful-remote-working/) 这篇文章。上次我们通读了全篇,对整篇文章要讲的内容有了一些感知。今天我们还是来深入分析句子、讲解词汇。
## 课前朗读
>
<p>For both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remote work requires inten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o be effective. People find remote work challenging because the established mindset says that being in an office is how work gets done. Remote workers also need to prioritize their mental health, by taking breaks, getting exercise, and having a social life. Despite the challenges, when remote work is done well, the advantages to employees and employer are sufficient to make it worthwhile.<br>
无论对于雇员还是雇主,要想使远程工作有效,需要双方有心地设计和实施。人们感觉远程工作很有挑战性,是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都认为,去办公室上班才是完成工作的方式。远程工作者还需要通过休息、锻炼和社会生活,来优先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尽管存在挑战,但只要安排得当,远程工作给雇员和雇主带来的好处都足以使其值得一试。</p>
## 知识讲解
### 1.宾语补足语
>
For both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remote work requires inten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o be effective**. People find remote work **challenging because the established mindset says that being in an office is how work gets done**.
我们继续来分析句子。这两句话本身不长,也不复杂,主语和谓语动词一目了然,但两句都出现了宾语补足语,需要特别留意一下。
所谓“宾语补足语”就是谓语及物动词后面接了宾语但意思仍然不完整需要继续加一个补充说明明确宾语的状态。这个补充说明的句子成分就是宾语补足语。宾语和后面的补足语组成复合宾语。宾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补足语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也可以是动词不定式或从句等。补足语英语叫complementto complete the meaning使意思完整。
>
For both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remote work requires inten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o be effective**.
第一句话主语是本篇的主题词remote work谓语动词是requires远程工作需要需要什么呢后面接了宾语inten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有意或有心的设计和执行之后还加了一个不定式to be effective使其有效。远程工作需要有心的设计和执行才能有效。我们再来看一句不定式做宾语补足语的例句
例句Does he understand the need to keep everything secret?<br>
翻译:他知道所有这一切都要保密吗?
>
People find remote work **challenging because the established mindset says that being in an office is how work gets done**.
第二句话主语people谓语动词find宾语remote work人们发现远程工作怎么样呢需要补充说明后面跟了一个分词challenging词性为形容词类似于interesting、exciting等很有挑战意思才完整。我们再来看一个类似的例句例句中的现在分词更具有动词性
例句Shelly spends all her time gardening.<br>
翻译:雪莉把她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园艺上。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because引导的状语从句。这根树枝比较复杂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套了三层从句。
首先,**状语从句**的主语是established mindset已经建立起来的思维就是固有的思维或者传统的思维。谓语动词是says传统思维说说什么呢宾语是一个that引导的从句**宾语从句**的主语是being in an office后面是系动词is一看就知道是系表结构。is后面是最小的套娃即**表语从句**how work gets done去办公室去上班才是工作的正确姿势。
英文结构分析起来觉得好复杂,但把这整句话翻译成中文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就是“传统思维认为去办公室上班才算工作”。
### 2.介词by
>
Remote workers also need to prioritize their mental health, by taking breaks, **getting exercise, and having a social life**.
这句话本身不复杂,主句的意思也很直白,“在家工作的人要把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但我们来看一下后面的**介词短语**by doing something这里它来做主句的方式状语这里好似强调实现心理健康的一些方式例如劳逸结合、多做运动、社交生活等。
如果你找一个英语学习者问,英语语法中什么最烦人?排名靠前的“头痛问题”恐怕就是介词。
介词英文叫preposition。pre-是表示“在前”的前缀。position是位置。顾名思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前置词”后面可以跟名词性质的宾语。所谓名词性质指的是名词、代词或者其他具有名词性质的词类、短语或从句。而介词和介词宾语共同组成介词短语。
介词虽然很烦人,但介词确实非常重要。
**第一,介词是英语中的高频词,几乎无处不在。**很多学者对不同来源的英语语料进行词频统计使用频率最高的20个单词当中介词一般都能占到一半左右。
**第二,介词在英语的句子里起到穿针引线的“桥梁”作用。**介词的“介”在汉语中第一个意思就是“在两者之间”可以组成“媒介”“介绍”等词语所以介词的本质在于表示对象间的关系。大多数英语介词的本源义都是用来描述空间关系包括空间位置例如on、at、in等为静态和空间运动如off、over、down等为动态的关系。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时间关系、抽象关系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8/15/2865fc8d6126c868425c6707eb29e215.png" alt="">
**第三,介词使用范围广泛,变化繁多。**
介词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进行的搭配大多是约定俗成的例如the reason **for**、arrive **at**、angry **with**等。
此外介词和动词搭配后会产生丰富的含义。比如out可以和600多个动词搭配产生不同的含义。再比如get、take、put、make、turn等本身含义不是很明确的弱势动词可以和十几个甚至数十个不同的介词搭配产生不同的短语。这些搭配产生的短语含义丰富但大多数没有办法根据字面猜测其含义必须理解并记忆整个短语。
例句I wanted to know if she could put me up for a few days.<br>
翻译我想知道她能否收留我住几天。put up在这里是“提供食宿”的意思按字面我们很难猜出其含义。
介词以及由介词组成的短语博大精深,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光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讲上好几个月,可以写好几本书,所以介词的使用(特别是和其他词的搭配和组合变化)很能反映一个人的英语语言功底。我们今天讲这么多,其实也只是开个头,提醒你重视这些不起眼但是高频高能的小词。
说了这么多回头我们来看这句话中by这个介词。前面我们说过大多数英语介词的本源义都是用来描述空间关系**by在静态的空间位置上有“在旁边、靠近”的意思**类似于next to/near/beside等但意思相近的介词之间也有微妙的差别。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句。
例句Stanley lives by the sea.<br>
翻译:斯坦利住在海边。(可以看得见海的那种)
例句Stanley lives near the sea.<br>
翻译:斯坦利家离海边不远。(差不多住在几公里以外)
**by在动态的空间运动上有“通过、经过through or through the medium”的意思。**
例句They came in by the back door.<br>
翻译:他们是从后门进来的。
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将by引申出时间关系表示“不晚于某一时间no later than; at or before**”。
例句The application needs to be in by the 31st to be accepted.<br>
翻译申请必须在31日前提交才能被接受。
进而,我们还可以再引申出一些抽象关系,例如下面这几个含义:
- 凭借某种交通工具by air/bus/bike/boat
- 通过某种通讯手段by telephone/post/email/fax、支付手段by credit card/cheque
- 以…的方式例如本文中by doing something
例句My parents have never travelled by plane before.<br>
翻译:我父母以前从未坐过飞机。
例句Can I pay by credit card No. You must pay in cash.<br>
翻译:我可以用信用卡付款吗? 不行你必须付现金。注意付现金常用pay in cash而不是by cash。这是固定搭配也是介词为什么烦人的原因之一。
例句I killed the cockroach **by hitting it**.<br>
翻译:我拍死了那只蟑螂。(强调的是用什么动作达到了结果)
例句I killed the cockroach **with my shoe**.<br>
翻译:我用鞋拍死了那只蟑螂。(强调的是用什么工具达到了结果)
例句I got where I am **by hard work**. No you didnt. You got there **with your wifes** money.<br>
翻译:我是靠努力工作才有今天的成就的。 才不是,你靠的是你老婆的钱。
就像其他介词一样by的用法远不止上述这些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在这里展开。通过简单地讲解如果你能够重视介词并且养成勤查字典多积累的好习惯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 3.介词despite
这句话很短,也不难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来巩固一下介词和补足语。
>
**Despite** the challenges, when remote work is done well, the advantages to employees and employer are sufficient to make it worthwhile.
介词despite是“即使、尽管”的意思和我们前面讲过的although、though类似。但despite后面跟名词性的词或者短语是介词although或though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属连词。
有一个常用短语in spite of和despite的意思基本一样也在句子里发挥介词的作用例如
例句We understood him **in spite of his accent**. (=…although he had a strong accent.)<br>
翻译: 尽管他有口音,我们还是听得懂他的话。
从意思上来看despite、in spite of和because的意思是相反的。你可以比较下列两句话
例句1He passed his exams in spite of his teacher. (尽管他老师很烂,但他还是通过了考试。)<br>
例句2He passed his exams because of his teacher. (幸亏有他老师,他才通过了考试。)
### 4.介词to
>
Despite the challenges, when remote work is done well, the advantages **to** employees and employer are sufficient to make it worthwhile.
另外一个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的“老朋友”就是介词to。在平时碰到的时候我们不仅会视而不见还会经常和另外一个“老朋友”搞混那就是不定式to。很多人会分不清楚to后面是跟动词原形还是跟-ing形式的动名词。
刚刚我们讲过介词用来将一个名词与其他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介词to后面一定是跟名词性的词或短语。而不定式to do是一个动词形式的整体 to和后面紧跟的动词原形这两者是不可分的。例如I would like to have some tea这句话to have是一个整体你可以把to have整个去掉变成I would like some tea.也可以但不可以说I would like to some tea.。
基于这一区别我们很容易分辨句子中的to到底是介词还是动词不定式关键其实就是看to后面的词性。比如上面这句话里to后面跟的是employees and employer都是名词显然to在这里是做介词用整体做advantages的后置定语对谁的好处to后面说了对员工和雇主的好处。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接下来从to的空间关系本源意义来带你重新认识一下这个我们视而不见的“老朋友”。
介词to更多地是描述一种从空间某点向A点运动的动态空间概念有明确的方向性或指向性。简单说就是目的地A点就是to后面跟的具有名词属性的词组。比方说我们学英语就是从I go to school everyday开始的。
从空间关系延伸到时间关系我们会说ten to ten九点五十分回到表盘上其实还是空间的概念分针向着整点十点的方向再走十个刻度。
时空关系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引申出更加抽象的含义但仍然逃不出最本源的空间关系指向性。例如我们经常讲I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you soon我期待着和您会面。这里的to后面就是那个“目的地”我们见面这个事情具有名词属性因此必须是-doing这样的动名词。我们现在是分离的状态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变成团聚的状态隔在两者之间的就是时空就是这个介词to。或许连接一切被时空隔断的彼岸才是中文“介”的本意。
### 5.表语补足语
>
Despite the challenges, when remote work is done well, the advantages to employees and employer are sufficient **to make it worthwhile.**
很容易可以看出来这句话的主句是系表结构。主语advantages后面是系动词aresufficient是表语。表语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补足语来说明主语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等。这句话里sufficient说明远程工作给员工和雇主带来的好处足够但意思似乎还不是很完整所以后面又用不定式to do来补充说明强调“好处足够多值得一试”在形式上我们称之为表语补足语。
## 小结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虽然我们只讲解了短短的一小段话,但里面的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最关键的是,我给带你打开了英语学习中一大片熟悉又陌生的新土地:介词。
介词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旅途中认识最久的“老朋友”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词at、on、in从起点一直陪伴我们走到今天因为太过熟悉以至于我们经常对它们视而不见。但介词的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
怎么学好介词呢?我们可以从它们的空间关系本源含义入手,进而引申出时间关系和抽象含义,通过例句体会介词变化繁多的用法。
当然,我们反复强调,方法只是技能练习的工具而已,语言更多的是艺术而不是科学,语言学习更多的是技能习得而不是知识讲解,介词也不例外。因此,没有什么捷径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掌握所有介词的搭配和使用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地关注它们,勤查资料,不断积累。
## 课后作业
1.请阅读下列短文找出文中的介词并理解其含义提示重点理解和desk之间的空间关系
You can sit before the desk (or in front of the desk). The professor can sit on the desk (when hes being informal) or behind the desk, and then his feet are under the desk or beneath the desk. He can stand beside the desk (meaning next to the desk), before the desk, between the desk and you, or even on the desk (if hes really strange). If hes clumsy, he can bump into the desk or try to walk through the desk (and stuff would fall off the desk). Passing his hands over the desk or resting his elbows upon the desk, he often looks across the desk and speaks of the desk or concerning the desk as if there were nothing else like the desk. Because he thinks of nothing except the desk, sometimes you wonder about the desk, whats in the desk, what he paid for the desk, and if he could live without the desk. You can walk toward the desk, to the desk, around the desk, by the desk, and even past the desk while he sits at the desk or leans against the desk.
2.阅读这个[链接](https://www.englishpage.com/prepositions/prepositions.html)中关于介词的英文讲解,并完成相关练习。这里面的练习题数量较多,你不用限定时间做完,可每天做一套练习并对照答案自学。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74 @@
<audio id="audio" title="15同位语的两个重要作用"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a/96/ca4a7d1845b2db67ab4d047cd2147f96.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Successful Remote Working](https://www.infoq.com/news/2020/03/successful-remote-working/) 这篇文章。我带你深入分析句子、讲解词汇。
## 课前朗读
>
<p>The first starting point for remote employees is to have 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home and work.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physical separation, by having a dedicated home office, or even working at a shared-work facility, such as Regus or WeWork. It is also helpful to have a transition point, something to replace a commute, that delineates the shift from being at home to being at work. Some people have found taking their dog for a walk, or simply going out the front door and coming in the back door of their house is enough to make the mental shift and start focusing on work.<br>
员工在家远程工作首先要把家和工作分开。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物理隔断在家专设办公区或者干脆去共享工作空间例如雷格斯或者WeWork等共创空间。有时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个取代通勤的转换点作为从在家状态到工作状态的切换标志。有人发现带狗出去散步或者只是从前门出后门回就足以使他们在心理上实现这种切换并开始专注工作。</p>
>
<p>Successful remote work is not just up to the employees. Companies and managers must make extra effort to exhibit transparency and establish trust, because you dont have benefits of casual conversation and body language like you would working in the same location.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needed for remote working, and this means managers must be prepared to be vulnerable. Once a manager shows they are comfortable sharing something difficult, then employees will be more comfortable reciprocating. Humble said, “You have to fundamentally trust people because you cant see what they do. They have to tell you.”<br>
远程工作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员工。公司和管理者们必须做出额外的努力来展示透明度和建立信任,因为不在同一屋檐下共事,就无法享受轻松面谈和肢体语言的便利。远程工作需要心理安全感,这意味着经理们必须做好准备展现自己的脆弱一面。如果管理者乐于分享自己的难处,那么员工也就会乐于敞开心扉。亨堡说:“你必须完全信任他人,因为你看不到他们在做什么,必须由他们告诉你才行。”</p>
## 知识讲解
### 1.介词for、between、through、by、at
我们先来看两个句式结构很简单的句子。
>
The first starting point **for** remote employees is to have 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home and work.
第一句是系表结构不定式to have做表语按字面意思翻译的话就是“员工远程工作的起点是把家和工作清楚地分开”但汉语重意合没有表语也不用这么别扭地说话直接说“远程工作首先要分清楚家和工作”就好了。
>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physical separation, **by** having a dedicated home office, or even working **at** a shared-work facility, such as Regus or WeWork.
第二句话的主句就更简单主语this谓语动词can be donethis指代上一句话说的“家和工作分离”这件事主句的意思是说这件事情能成形式上看主句的意思已经完整了但后面还有一大串状语用介词短语through加上名词和介词短语by加上动名词表示方式通过什么方式“家和工作”这事才能做成具体包括物理隔断、在家专设办公区或者去雷格斯、WeWork这些共享空间工作。
上回我们重点谈了介词的问题,因为我们太熟悉大部分的介词了,以至于对它们视而不见,但英语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它们又会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
在这两句很普通的句子里我划出了5个常用介词。by我上次已经重点讲过余下的4个也非常常用留给你自己在课后通过查阅字典或搜索网络的方式进行自学看看能不能发现它们新的用法。在自学介词的过程中你可以按照我们之前讲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抽象关系”引申方法来进行思考。
除此之外,我们上次讲了介词的相关内容,有些内容还是要提醒你特别注意下。
**第一,既然是空间关系,必然有很多相近的含义。我们要特别注意空间关系相似的介词,比较它们在含义和用法上的差别。有些词典会提醒这些近义词,千万不要放过举一反三的机会。**
例如上面提到的between在空间关系上是夹在A和B两个物体中间的位置而意思和between近似的among在空间关系上是混在两个以上的多个物体中间的位置。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我们的思考不能止步于此。你可以比较下列例句
例句1Our house is between the woods, the river and the village.<br>
翻译:我们的房子在树林、小河和村庄之间。
例句2His house is hidden among the trees.<br>
翻译:他的房子隐藏在树林中。
在例句1中虽然空间里有超过两个的多个物体我们用A、B、C来表示只要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房子和A、B、C两两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房子在树林和小河之间又在小河和村庄之间也在树林和村庄之间这样的空间关系就需要用between。在例句2中空间里有多个物体且分不出个数房子混在一堆物体中无法明确和其他物体的两两对应关系我们才用介词among。
从空间关系引申到抽象关系(比如国家之间的关系),用法也是类似的。
例句1The trade negotiations between Brazil, Argentina, and Chile are going well.<br>
翻译: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贸易谈判进展顺利。(有明确的两两关系)
例句2The trade negotiations among the countries of South America are going well.<br>
翻译:南美洲国家之间的贸易谈判进展顺利。(不存在明确的两两关系)
当然between和among用法的差别不仅仅是这一点希望从这个例子我们能得到一些启发逐步养成爱钻研、会钻研的好习惯发现并不断积累介词的更多用法。
**第二,空间的概念是相对的,所以介词的用法也灵活多变。**
我们平时生活的是三维世界。我们可以把零维空间想象成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点。一维空间就是把两个零维空间没有时空的点连起来,形成一条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线。两个一维空间可以形成一个有长度和宽度的面,但是没有高度,这样的一个平面就是二维空间。
这些概念其实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常用介词的用法。
例如我们经常会比较at、on、in这三个常用的介词。如果用维度来解释的话in是立体的有长宽高的三维世界on是在一个平面上是二维世界的概念at则是具体到某一点是一个降维的过程。由空间可以引申到时间也是一样从长到短的过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9/44/09e1f8690586b1f74c5f0646be91bc44.png" alt="">
这些都不难理解,但我们要注意空间概念的相对性。这话听着比较抽象,我们通过例句来说明:
例句Shelly lives **in a flat** **on the third floor** of an apartment building **at 756 Albert Street**.<br>
翻译雪莉住在阿尔伯特街756号一栋旧楼三层的一套公寓里。
按照上图in-on-at倒金字塔从大到小的顺序搭配到上面这句话里却是“公寓-楼层-整栋楼的地址”这样从小到大的顺序。句子里的介词是不是都用错了呢?
如果我们从空间相对性的概念来理解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三个介词的正确用法了。“雪莉住在一套公寓里。”从她的角度看这套公寓无疑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所以要用in。而某栋楼里面的楼层是一个又一个的平面是一个二维的概念所以用on而一个地址某条街几号从地图上看就是一个点要用at。
我们再来看两组例句:
例句1The plane stops for an hour **at Frankfurt**. (a point on a journey)<br>
例句2She lives **in Frankfurt**. (somebodys home)<br>
例句3Lets meet **at the club**. (a meeting point)<br>
例句4It was warm and comfortable **in the club**. (a place to spend time)
我们来比较一下例句1和例句2介词后面都是法兰克福德国乃至欧洲的金融中心但如果把法兰克福看成我们旅途中的一个点就需要用at如果把法兰克福还原成大城市就妥妥的要用in例句3和例句4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俱乐部只是我们碰头的一个点要用at如果我们在俱乐部里面坐着喝酒听音乐那就是一个三维空间要用in。
最后我们之前讲过大部分的介词都是有空间关系的本义但也有一部分介词空间关系本义并不明显例如我们上次讲的despite这次出现的for。还是以前讲过的那句老话所有的语法规则、规律、方法、诀窍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含义的工具。我们要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但有时候碰到“规律”解释不通的地方也不要被它们束缚更不要去钻牛角尖。
### 2.同位语
>
It is also helpful to have a transition point, **something to replace a commute**, that delineates the shift from being at home to being at work.
这句话是由it 做形式主语的句子逻辑主语是后面的不定式to have a transition point。当主语过长为避免句子头重脚轻通常会用it做形式主语占个位置而把较长的主语放在句末其实应该是to have a transition point is also helpful。
这句话还有一个值得一讲的语言现象就是跟在逻辑主语后面、两个逗号中间的同位语something to replace a commute用来对a transition point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用来强调“转换点”是 “用来取代上下班通勤”的。
所以,同位语可以是名词、名词短语或者从句,对前面的另一个名词进行解释说明。同位语有两个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在不改变句式结构的情况下,它可以非常灵活地增加丰富的补充说明信息。**
例句In his 1835 paper published in the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Edward Blyth, **an acquaintance of Charles Darwins**, had documented all the leading thoughts of Darwins work 24 years ahead of Darwins 1859 paper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翻译爱德华·布莱斯和查尔斯·达尔文不过是泛泛之交在他1835年发表在《自然历史杂志》上的论文中就已经记录了达尔文著作的所有核心原则这比达尔文1859年发表的论文《物种起源》整整早了24年。
上面的例句中,加黑部分是同位语,插入到句子中不影响原句的结构,即使删除句子也是完整的。此外,和定语从句一样,同位语也可以分成非限定性同位语和限定性同位语。非限定性同位语只是起到补充说明、增加信息的作用,需要用逗号隔开。
例句中第一处加黑部分就是非限定性同位语对爱德华·布莱斯这个人进行补充说明强调一下他只是和达尔文认识而已。限定性同位语起到缩小范围的限定作用不用逗号直接跟着前面的名词。例如例句中第二处下划线达尔文在1859年可能发表过多篇论文但通过同位语缩小范围特指《物种起源》那一篇。
**其次,通过对前面名词的解释甚至重复,同位语还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例句This tale, **this tragic tale**, was full of cruel wars, savage devastation, unnecessary deaths and the inevitable search for bloody vengeance.<br>
翻译:这个故事,这个悲惨的故事,充满了残酷的战争、野蛮的破坏、无辜的的死亡和不可避免的血腥寻仇。
上面这个例句中的同位语,增加的信息并不多,但通过重复起到了强调的修辞效果。
同位语也可以以从句形式出现,同位语从句的形式和定语从句有些相似,需要注意区分。比较下面两个例句:
例句1The rumor that he was married turned out to be true.<br>
翻译:关于他已婚的谣言竟是真的。
例句2The rumor that you told me yesterday turned out to be true.<br>
翻译:你昨天和我讲的谣言竟是真的。
例句1是同位语从句名词和后面的同位语从句有着“同位关系”。that只是起到引导从句的作用在从句中不充当任何成分和从句没有逻辑关系且一般不能省略。换言之同位语从句引导词that后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从句“他结婚了”就是“谣言”的内容。
例句2是定语从句修饰的先行词rumor和定语从句没有“同位关系”定语从句的引导词that在从句中充当句子成分。此句中that作宾语所以可以省略。
### 3.宾语从句
>
Some people have found **taking their dog for a walk, or simply going out the front door and coming in the back door of their house is enough to make the mental shift and start focusing on work**.
最后一句话主语和谓语动词都很短主语是some people谓语动词是have found有人+发现发现了啥后面跟了一个长长的宾语从句从句的主语比较长taking their dog for a walk, or simply going out the front door and coming in the back door of their house其实是名词化了的两个动作出去遛狗或者前门出后门回后面是系表结构is enough“就足够了”但句子的意思还不完整足够干什么这就需要表语补足语来进一步说明不定式to make the mental shift and start focusing on work做补足语足以“在心理上实现切换”并“开始专注工作”。
## 小结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第二段话的内容不难,我把它留作课后作业,留给你自己去分析。
今天我们继续上节的话题,进一步探讨了介词的学习方法,主要目的还是让你对介词产生足够的重视,逐渐培养对文章中介词用法的敏感度,慢慢养成独立研究介词含义和用法的学习习惯。
同时,同位语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语言技能。熟练使用同位语,可以帮助我们增添写作的多样性,在不改变句子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灵活添加补充信息,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详实,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强调”修辞效果。
当然,和任何其他语法结构一样,懂得语法原理只是了解“知识”,只是掌握技能的第一步,课后我们还需要读写更多的例句,做更多的练习,来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 课后作业
1.通过下列链接了解相关介词的用法,特别是近义介词用法的差异,并以这些链接为线索,逐步建立起查询介词用法的资料库。我这里提供的链接比较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来看。
- [关于介词for的用法](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us/grammar/british-grammar/for)
- 关于介词[between](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us/grammar/british-grammar/between-or-among?q=between)和[among](https://writingexplained.org/between-vs-among-difference)的用法
- [关于介词through以及across、over的用法](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us/grammar/british-grammar/across-over-or-through?q=through)
2.我这里给你提供了三篇文章,都是关于同位语的介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篇进行阅读。特别注意一下里面的例句,你可以选择几句进行模仿和背诵。
<li>
文章一:[https://www.grammarly.com/blog/appositive/](https://www.grammarly.com/blog/appositive/)
</li>
<li>
文章二:[https://www.grammar-monster.com/glossary/appositive_apposition.htm](https://www.grammar-monster.com/glossary/appositive_apposition.htm)
</li>
<li>
文章三:[https://literaryterms.net/appositive/](https://literaryterms.net/appositive/)
</li>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79 @@
<audio id="audio" title="16动词英语宇宙的中心"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74/58/74b94b7949da752036037b1c5d30dd58.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Successful Remote Working](https://www.infoq.com/news/2020/03/successful-remote-working/) 这篇文章,深入分析句子、讲解词汇。
## 课前朗读
>
<p>Establishing a high level of trust among remote managers and employees starts with having good meeting rituals. Meetings should be conducted on video if at all possible, and start with a “check in” for each team member. The check in lets people state how they are feeling that day, and what else is going on that may be affecting their mood or productivity. Managers must lead by example, because what you do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say. For more suggestions on meeting rituals, Humble recommended the High-Performance Teams mini-book by Richard Kasperowski, author of The Core Protocols.<br>
在远程工作过程中经理和员工之间的高度信任始于一套良好的会议仪式。只要可能会议就应该通过视频方式进行并从每个团队成员“报到”开始。报到的过程可以让大家陈述他们当天的感受还有哪些事情可能影响他们的情绪或生产力。经理们必须以身作则因为你的行动比你的言辞更重要。关于会议仪式方面的建议Humble推荐了《核心协议》作者 Richard Kasperowski 写的《高能团队迷你书》。</p>
>
<p>An established calendar of regular meetings also helps create structure for distributed teams. A daily huddle takes the place of a “standup.” Because remote teams build a higher level of independence than co-located teams, this may only need to occur twice per week to keep everyone aligned.<br>
定期的会议日程安排也有助于为分散的团队创建组织秩序。每天的网络短会取代了每日“立会”。因为远程工作团队比同地点办公团队具有更高的独立性,所以每周可能只需要开两次例会,就可以让所有成员保持步调一致。</p>
>
<p>One-on-one meetings between employee and manager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must be treated as sacrosanct. These meetings are for the employee, with discussions about their career and other personal concerns. Humble had two absolute rules: The one-on-one is not a status meeting, and managers should never be allowed to cancel the meeting.<br>
员工和经理之间的一对一会议非常重要必须拥有神圣不可更改的地位。一对一会议是为员工安排的用于讨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其他个人问题。Humble有两条铁律一对一会议不是检查工作进度的会议管理者永远不得取消一对一会议。</p>
### 1.不及物动词+介词
>
Establishing a high level of trust among remote managers and employees **starts with** having good meeting rituals.
在英语语言的宇宙里,动词是宇宙中心。今天首先来讲一讲宇宙中心的基本规则。
我们都知道,英语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所谓**及物动词**transitive verb缩写vt.),就是动词后面可以直接跟“物”的动词。这个“物”就是动作的对象,也是动词的宾语。例如 I invited Tom.(我邀请了汤姆。)
汤姆这个人就是那个“物”invite是及物动词后面可以直接跟宾语而且必须有这个“物”不然句子不完整不能说I invited后面就没了。
**不及物动词**intransitive verb缩写vi.就是不能直接跟“物”宾语的动词。这类动词自身词义完整。例如walk、smile、sleep我走、我笑、我睡都不用说明动作对象也不能直接跟宾语。
如果不及物动词后面想要跟“物”宾语的话例如要说“她对我笑”怎么办呢这时候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介词就要发挥作用了。不及物动词后面加上介词之后就秒变“及物”动词我们可以说“She smiled at me, and I smiled back.她冲我笑笑我也冲她笑笑。”。从语法角度讲smile at meme是at介词的宾语at me整个是smile的状语。
还有一个常用的习语smile from ear to ear也是加了介词from字面意思是“从左边耳朵笑到右边耳朵”其实就是“眉开眼笑”、“笑得合不拢嘴”的意思。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在不及物动词后面加的up、down、in等小词并不一定都扮演介词的角色。换言之只有up、down、in等这些小词后面跟了宾语的时候它们才是介词。有“物”可“介”才能称为介词。如果无“物”可“介”也就是小词后面不跟宾语的时候这些小词起到的是副词的作用表示前面那个动词的状态英语语法上也称其为**副词小品词**adverb particles。一个动词可以和副词小品词构成不同的动词短语例如break down、give up等。
对于介词和副词小品词的不同,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
例句1I ran **down** the road.此句中带有介词宾语有物可“介”down为介词<br>
例句2Please **sit** down.此句中不带宾语down为副词小品词
上述概念本身都很好理解,它们只是语法知识而已,更重要的是语言本身的实践和应用。有的动词只是及物动词,这类动词不跟宾语的话,句子就是错的。相反,有的动词只是不及物动词,如果不加介词直接跟宾语,也是病句。不及物动词往往可以搭配不同的介词,形成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但是更多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同一个动词存在几种不同含义和用法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例如Lets eat是不及物动词I cant eat seafood是及物动词。这就需要我们勤查词典结合例句来理解和学习同时还要自己多造句来练习。
回过头来看文章中的这句话。
这句话由动名词establishing a high level of trust among remote managers and employees做主语“经理和员工之间建立高度信任”谓语动词start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要加上介词with才能接宾语having good meeting rituals有一套好的会议仪式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说的宾语是介词with的宾语而不是start动词的宾语不及物动词不能接宾语介词with加后面的介词宾语一起的介宾结构做start的状语。当然这个也是语法知识知道一下原理就好。我们已经反复说过好几次学习英语知道原理只是第一小步懂得意思并且记住start with这个固定的搭配并多查多读几个例句才是最重要的。
### 2.被动语态
>
Meetings should **be conducted** on video if at all possible, and start with a “check in” for each team member.
关于动词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被动语态**。语态是用来说明主语和动词之间关系的动词形式。英语语法中的语态只有两种主动语态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主动语态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中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因此**只有及物动词才有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被动语态的时态变化只需要改变be的形式过去分词部分不变。疑问式和否定式的变化也是如此。
这么说估计你能理解,但是还是比较抽象,我们通过例句来讲解一下什么时候需要用被动语态。
**首先,当我们希望强调动作的承受着和动作或事件本身,而不想强调动作的执行者(或者根本不知道动作的执行者)的时候,往往会用被动语态。这样的叙述方式,可以使得句子听上去更加具有客观性,因此这种情况一般在科研、学术著作中较为常见。**
例句Too many books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the Second World War.<br>
翻译: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太多了。(强调书,而不是书的作者。)
**其次,很多时候,我们讲话的时候,总是习惯先说已知的旧信息,把新的信息留在句末。**
例句Nice picture! ~Indeed. It was painted by my grandfather.
翻译:这幅画画得真不错! ~的确,这是我爷爷画的。(这里要突出的新信息是画的作者,所以放在句子的末尾,其他信息都是已知的。)
**此外,有时候为了保持一句话或者几句话里的主语不变,也需要使用被动语态。**
例句Joe left my house around 5 pm, and was hit by a car about 30 minutes later.<br>
翻译乔下午五点左右离开我家大约三十分钟后就被车撞了。可以说a car hit him但主语就要发生变化了主语不变更加自然。
好了,知识讲完了,我们来看看文中这句话使用的被动语态是不是符合上面的情况。
Meetings should **be conducted** on video会议尽量要通过视频方式来开其实就是会议“被”开但翻译成中文就听不出被动语态了。首先这句话希望强调会议本身而不是开会的人句子听上去也比较有客观性第二meeting同时充当前半句被动语态be conducted和后面半句话主动语态start with的主语这样句子听上去会比较自然。
### 3.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
>
The check in lets people state how they are feeling that day, and what else is going on **that may be affecting their mood or productivity**.
这句话的主语是the check in动词短语名词化指“点名”或“报到”这件事情let是谓语动词后面跟宾语加上不带to的不定式。let…do…你把这个当固定短语来记就好。
加黑部分是state的宾语从句可以让团队成员谈一谈一是他们当天有何感受__二是还有哪些事情。什么事情呢后面还套了一个定语从句就是下加黑部分可能影响他们情绪或生产力的那些事情。串在一起就是“报到”这个形式让团队成员能谈一谈上面讲的这两个问题。
### 4.lead by example
>
Managers must **lead by example**, because what you do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say. For more suggestions on meeting rituals, Humble recommended the High-Performance Teams mini-book by Richard Kasperowski, author of The Core Protocols.
固定搭配lead by example很常用指的是领导“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下面这句话是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陈冯富珍演讲中说的一句话
例句I must lead by example, and I must be held accountable to Member States.
翻译:我必须以身作则,我也必须对会员国负责。
为什么要以身作则呢因为what you do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say。有一个英语成语也是这个意思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行胜于言
### 5.huddle和standup
>
An established calendar of regular meetings also helps create structure for distributed teams. A daily **huddle** takes the place of a “**standup**”. Because remote teams build a higher level of independence than co-located teams, this may only need to occur twice per week to keep everyone aligned.
这段的句式结构比较简单,我们讲一下两个词。
第一个是huddle它原本的含义是“因为寒冷或害怕挤在一起或缩成一团”英语解释是to gather closely together, usually because of cold or fear。
例句Tired and lost, we huddled together around the fire.<br>
翻译:我们疲惫不堪,又迷了路,于是都围着火堆挤作一团。
后来这个词引申用到一些体育比赛中,指“队员靠拢在一起,磋商比赛战略战术的行为”。
例句In many sports like football and rugby, the team **huddles** before each play. The huddle is strategic: it keeps the team informed and connected throughout the game. For software teams, the **stand-up** is like the teams huddle to keep everyone aware of the teams landscape and progress.<br>
翻译:在许多运动中(例如足球和橄榄球),全体队员在每次比赛前都要靠拢在一起磋商战术。这一安排具有战略意义:它在整场比赛中保持全队信息和精神相通。对于软件开发团队来说,每日站会就像球队的赛前战术会,让每个成员都知道团队的最新情况和进展。
“standup”顾名思义就是大家站着开的会。这是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实就是开发团队全员参加的每日例会定时定点时间较短或者说为了控制会议时间要求大家站着开会不说废话不打瞌睡。团队成员在站会前一般都会准备好需要更新的内容从而确保会议高效。每日站会的目的在于预估并安排每日的工作计划促进团队沟通合作提高透明度共享工作的进展和障碍highlight progress and flag blockers并得到快速响应。
## 小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照例还是留一段话给你自己课后分析。
今天我们重点讲了动词的两种类型,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还讲了动词的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相信你对这些语法概念并不陌生,这是中学甚至小学就讲过的内容,我们今天其实只是复习。
尽管是复习我相信你听了之后一定会似曾相识但又感觉不甚熟悉。英语里面有个短语叫a nodding acquaintance翻成中文就是“点头之交”现在也可以叫“点赞之交”。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充满了这样的点头之交似乎知道但又不是十分知道讲完之后或许会想起来一些曾经看过的概念但回头没多久又很快想不起来。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技能没有真正掌握之前知识本身也不会十分巩固。
动词作为英语宇宙的中心,变化万千,要讲时态和语态,还能和不同的介词(或者副词小品词)搭配幻化出各种不同的意思,的确不是讲几个语法概念和读几个例句就能囊括的,同样也需要我们日积月累。掌握了动词并且能够运用自如,你就相当于站在宇宙的中心,洞悉万物一切的变化。
## 课后作业
1.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阅读下列关于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短文,并完成其中的对应练习。
<li>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Whats the Difference?](https://www.grammarly.com/blog/transitive-and-intransitive-verbs/)
</li>
<li>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https://www.gingersoftware.com/content/grammar-rules/verbs/action-verbs/)
</li>
<li>
[Grammar Exercise -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https://www.myenglishpages.com/site_php_files/grammar-exercise-transitive-intransitive-verbs.php)
</li>
<li>
[Grammar ExerciseTransitive or Intransitive Verbs?](https://www.quia.com/quiz/653869.html)
</li>
2.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阅读下列关于被动语态的短文,并完成对应的练习。
<li>
[Passive Voice: When to Use It and When to Avoid It](https://advice.writing.utoronto.ca/revising/passive-voice/)
</li>
<li>
[Passive Voice: When to Use It](https://grammar.yourdictionary.com/grammar/writing/passive-voice-when-to-use-it.html)
</li>
<li>
[Active and Passive Voice Quiz](https://www.englishgrammar.org/active-passive-voice-quiz/)
</li>
<li>
[English Grammar Quiz: Passive Voice!](https://www.proprofs.com/quiz-school/story.php?title=passive-voice)
</li>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24 @@
<audio id="audio" title="17参透“主从分明”的树状结构即可“庖丁解牛”"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d/87/1d592edb25fe1faeaf864a166be99587.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Successful Remote Working](https://www.infoq.com/news/2020/03/successful-remote-working/) 这篇文章,深入分析句子、讲解词汇。
## 课前朗读
>
<p>Strategic discussions are very challenging to have remotely, so these will usually occur when everyone involved can meet in person, which is every four months for C4, and coincides with QCon scheduling. C4 has an annual “all hands” meeting that lasts for four days, which also involves flying everyone into one location. This is obviously very expensive and a logistical challenge, but is extremely valuable. While everyone does not need to be co-located all the time, there are some situations which are only really effective when a team is all together. These include strategic discussions and just help re-enforce the bonds between team members.<br>
以远程的方式进行战略性讨论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所以这些会议通常需要参会者亲自到场。C4每四个月举行一次现场战略讨论会这与QCon会议的日程安排相吻合。C4每年要举行一次“全员”大会所有员工都需要飞到同一个地方参会。这样的会议成本显然很高对后勤也是一大挑战但却非常有价值。虽然大家不需要总在同一地点办公但有些工作要想真正有效开展只有把一个团队的所有人员都聚到一起其中包括战略性讨论大会同时还有助于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p>
>
<p>Humble shared a list of tools he and C4 have used. Slack for IM; Zoom for video conferencing; Workplace for “water cooler”-like chats; Google Docs for remote collaboration; and 15Five for private retrospectives. While these work for his team, many options exist.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try and find what works effectively in your situation, because bad tooling can have a serious effect on remote working.<br>
Humble分享了他和C4使用过的工具清单。Slack用于即时通讯Zoom用于视频会议Workplace用于同事闲聊Google Docs用于远程协作15Five用于个人回顾。虽然这些工具对他的团队很有用但还有很多其他工具可供选择。重要的是要尝试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有效工具因为不好的工具会对远程工作造成严重影响。</p>
>
<p>While remote work is very appealing to some employees, it does come with some trade-offs. Although the time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commuting disappear, new costs may be incurred from premium high-speed internet, a good laptop, a nice desk, and especially a good office chair. A subject not often, or easily, discussed regarding remote work is mental health. Burnout is a real, serious issue, and is endemic in IT. Trust and openness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and allows team members to recognize when someone is struggling, and help them cope, including seeking professional help. Loneliness can also be a problem, and it takes active effort to make your family and your social life a real priority. Pets, exercise, and getting into nature can also help improve mental well-being.<br>
虽然远程工作对一些员工来说很有吸引力但也一定有得有失。虽然与通勤相关的时间和财务成本消失了但需要高速网络、一台好的笔记本电脑、一张好的办公桌尤其是一把舒服的办公椅这些都可能带来新的成本。在远程工作中心理健康是一个不经常或不容易讨论的话题。职业倦怠是真实存在的严重问题在IT行业尤其普遍。信任和坦诚非常重要它能让团队成员发觉有同事在挣扎并帮助他们应对包括寻求专业的帮助。孤独也可能成为问题让家庭和社交真正成为你的生活重心是需要付出积极努力的。养宠物、运动和融入大自然也可以帮助改善心理健康。</p>
## 知识讲解
### 1.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
Strategic discussions are very challenging to have remotely, so these will usually occur when everyone involved can meet in person, **which is every four months for C4, and coincides with QCon scheduling**.
我们通过这两句话来复习一下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我们先来找第一句话的主干strategic discussions是主语战略性的讨论是相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事务性讨论而言的是公司或团队定方向、定目标的战略会议。主语后面是系动词are这一看就是我们熟悉的系表结构后面的表语是形容词challenging“战略会是很有挑战的”。显然这个意思是不完整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后面通过不定式to have remotely这个表语补足语来补充说明以远程的方式来开战略会议是很难的。
前半句分析完了之后我们可以看到逗号后面是so。大部分情况下so是并列连词。也就是说so前后的两句话是平起平坐的并列关系不存在很明确的附属关系附属关系用because的情况较多
既然不是从句我们就需要把后半句也当成主句来分析。主语是these指代的是前半句的主语discussions谓语动词是will usually occur“战略讨论会通常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呢显然意思也没有说完整需要后面when开头的表示时间的状语从句来补充说明“当所有相关人员都能聚到一起开会的时候”。
把并列连词so前后的两个句子摆在一起有点不那么强烈的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之间有点引导和推测的意思。比如这句话前半句讲“战略会远程开存在挑战”后半句讲“一般都是要把人聚在一起才开”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那么直接和强烈所以不构成从属关系。这就是因果关系的并列从句和表示直接原因的状语从句之间的微妙差别。
我们在语法上要知道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语言是艺术而不是科学究竟是不是直接的原因或者强烈的因果关系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所以很多作者在使用so、for等并列连词和because等附属连词时也比较随意。好在无论是并列句也好还是状语从句也好都是因果关系一个是很直接和强烈的“所以”一个是不那么直接和紧密的“所以”基本不影响意思的理解。
这句话还没有完逗号的后面还有一个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一看带逗号和which可以判断是**非限定性的定语从句**可以用来修饰前面讲的整件事情而不是用于限定which前面的先行词。换句话说后面的从句是补充说明的作用而不是缩小范围的作用。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补充说明“C4每四个月举行一次现场战略会而且和QCon会议的日程安排配套”。
### 2.限定性定语从句
>
C4 has an annual “all hands” meeting **that lasts for four days, which also involves flying everyone into one location.**
看完上句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我们马上可以看到下一句话里面的限定性定语从句。主句的“主谓宾”结构非常清晰C4是主语谓语动词是has。在这里has是实义动词而非助动词宾语是an annual “all hands” meeting“C4有年度全员大会”。宾语meeting后面跟的是限定性定语从句强调是“为期四天”的年度大会。
前半句话后面是逗号和which又是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灵活地修饰前面讲的整件事情而不像前面的限定性定语从句那样只能修饰先行词meeting。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补充说明“年度会议也是需要把公司的所有人都飞到同一个地方”才能开的。
### 3.all hands (on the deck)
我们来说一说上一句话里“全体员工大会”的all hands的出处。
英语里有一个固定说法叫all hands on the deck最初这是大船上让所有船员全部到甲板集合、各就各位的命令。例如Were under attack! All hands on deck!(我们受到攻击,全体上甲板!),之后慢慢从“全体船员”引申到“所有帮得上忙的人”。
例句Your grandmother arrives tomorrow and the house is still a mess—I need all hands on deck to help me clean!<br>
翻译:你们奶奶明天就到了,房子还是一团糟!我需要所有的人都来帮我打扫!
再到后来很多地方干脆连on the deck都省略了直接用all hands来指“全体人员”。句子里的all hands meeting指的就是“全体员工大会”。
另外还有一个经常听到的词town-hall meeting最早是指“西方国家的竞选者定期在市政厅与当地选民进行的交流会”通过town-hall meeting听取选民意见回答选民问题也叫“市政厅会议”后来慢慢地也引申到企业的“全体员工大会”。
两个都是“全体员工大会all hands和town-hall有啥区别呢我们来看下面这段英文解释
>
The term “Town Hall” meeting is often used interchangeably with All-Hands meeting however a Town Hall meeting is more question and answer based while All-Hands meetings are generally more focused on conveying a message and making a key presentation.
可见这两个说法意思是差不多的可以互换使用。如果实在要说差别town-hall以偏重回答员工问题为主要形式而all-hands则以作报告、传达企业战略精神为主。
### 4.复习并列句和复杂句
>
This is obviously very expensive and a logistical challenge, **but** is extremely valuable. **While** everyone does not need to be co-located all the time, there are some situations **which** are only really effective **when** a team is all together. These include strategic discussions **and** just help re-enforce the bonds between team members.
这三句话本身很简单,留给大家自己分析,答案我在后面的要点总结部分加以说明。作为提示,我在主要的几处并列句或从句的语言标识处加黑了。
顺便简单说一下logistical这个词。它是名词logistics的形容词最早在军事领域用得比较多中国古代称为“粮草辎重”到近代改称“军需后勤”之后又把军事后勤的概念延伸到商业领域形成现代的“物流”概念。不管说法怎么变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讨论如何高效地进行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使得差别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句子里面指的是全公司的人都要聚到某一个地方比如迪拜去开年会不仅昂贵而且后勤方面很有挑战。
### 5.water cooler chat
>
Humble shared a list of tools he and C4 have used. Slack for IM; Zoom for video conferencing; Workplace for “water cooler”-like chats; Google Docs for remote collaboration; and 15Five for private retrospectives. While these work for his team, many options exist.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try and find what works effectively in your situation, because bad tooling can have a serious effect on remote working.
这一段演讲人介绍了一堆他推荐使用的远程工具大部分大家都非常熟悉只需要提一下两个词组。第一个是water cooler chat我们来看一段英文解释
>
**Water cooler chat**, or **water cooler talk**, or **water cooler conversation** (whatever you want to call it), is what happens when colleagues take a break from work-related tasks and discuss their hobbies, interests, and other things by gathering around the office water cooler.
大一点的公司每个办公楼层一般都有茶水间再不济也有一个饮水机就是这个water cooler老外喜欢喝冰水我们喜欢喝热水。工作间歇休息的时候同事们会去接开水闲聊几句和工作无关的事情。Workplace则是Facebook 推出的办公通讯软件曾被国内媒体称为“企业微信”Humble推荐作为同事间的闲聊工具。
还有一个词是private retrospectives。我们来看一下retrospective的英文解释looking back on or dealing with past events or situations这个词指的是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回顾。以前我们提到过Agile Development敏捷开发的工作流程中一般都有 一项retrospective meetings开发团队定期召开的回顾会。句子里面的private指的是“个人私下的”也可以用individual或者personal retrospectives是个人定期回顾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而15Five则是团队或个人绩效管理工具里面有不错的工作回顾功能。
## 小结
好了这篇文章我们就读到这里最后一段我们在全篇导读时已经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了。刚才让你自己分析的三句话里第一句话和第三句话是并列句分别用FANBOYS里面的but和and来连接。第二句话里面带有表示让步while引导和表示时间when的状语从句以及限定性定语从句。想必这些对于你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吧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强调要有段落乃至篇章的全局阅读观,在深入到句子里面去之前,通过略读等方法,先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再决定是否要开始精读。在后面的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坚持这样的好习惯。
此外,我们从第二篇文章开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英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阅读方法,并带着你一起分析了很多句子的结构和成分。第三篇文章里面,我们进一步巩固了英文句式结构。跟着我一起走到这里的话,相信你现在应该已经破除了一些对英语长句的畏惧感,学会了对英语句子的“庖丁解牛”,或者像剥洋葱一样分解后组合,参透作者通过树状结构的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
词汇学习是我们第一篇文章开始就强调的重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指出了动词和介词在英语学习中的核心地位。动词是句子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英文整套语言的核心。动词始终是最为显眼地出现在聚光灯下的。而介词则默默无闻,以至于我们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但英语中大量微妙的动作含义离开了介词根本无法表达出来,没有了介词,很多的动词将折损大部分的功力。这一动一静、一显一隐的两类词汇,将伴随我们英语学习的一生。
## 课后作业
1.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到了“饮水机闲聊”下面几个链接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几篇短文你可以自己选择12篇来阅读。
-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Cooler Talk](https://careerbuzz.prosky.co/articles/the-importance-of-water-cooler-talk)
- [The Surprising Benefits of Water Cooler Talks](https://www.orginc.com/blog/the-surprising-benefits-of-water-cooler-talks)
- [The 10 Most Annoying Water Cooler Conversations](https://www.inc.com/suzanne-lucas/the-10-most-annoying-water-cooler-conversations.html)
- [WATERCOOLER CHAT: CASUAL VOCABULARY TO USE AROUND THE OFFICE](https://www.americahousekyiv.org/ah-blog/2017/11/3/watercooler-chat-casual-vocabulary-to-use-around-the-office)
2.我们今天阅读的这篇文章是Charles Humble在伦敦QCon软件开发大会上的一篇演讲概述这个[链接](https://www.infoq.com/presentations/remote-work-pitfalls/)是演讲原文笔录,还有演讲的视频,题目叫《远程工作好方法(和坏方法)》。推荐参照笔录的原文,听一下原汁原味的现场演讲。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8 @@
你好我是英语专栏的编辑阿锦欢迎来到第5期的“每周一起背10句”。
本周我们开始了第三篇语料的学习。我们讲了如何快速阅读,抓住文章大意。这件事说起来简单,真的要做到,还需要非常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所以,一定要加油哦!
本周的文章本身非常贴合实际,句子长短也非常适合背诵,所以我把这几段直接放在这里。我们一起试着来开始背诵整段吧!
第一段:<br>
For both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remote work requires inten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o be effective. People find remote work challenging because the established mindset says that being in an office is how work gets done. Remote workers also need to prioritize their mental health, by taking breaks, getting exercise, and having a social life. Despite the challenges, when remote work is done well, the advantages to employees and employer are sufficient to make it worthwhile.<br>
无论对于雇员还是雇主,要想使远程工作有效,需要双方有心地设计和实施。人们感觉远程工作很有挑战性,是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都认为,去办公室上班才是完成工作的方式。远程工作者还需要通过休息、锻炼和社会生活,来优先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尽管存在挑战,但只要安排得当,远程工作给雇员和雇主带来的好处都足以使其值得一试。
第二段:<br>
The first starting point for remote employees is to have 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home and work.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physical separation, by having a dedicated home office, or even working at a shared-work facility, such as Regus or WeWork. It is also helpful to have a transition point, something to replace a commute, that delineates the shift from being at home to being at work. Some people have found taking their dog for a walk, or simply going out the front door and coming in the back door of their house is enough to make the mental shift and start focusing on work.<br>
员工在家远程工作首先要把家和工作分开。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物理隔断在家专设办公区或者干脆去共享工作空间例如雷格斯或者WeWork等共创空间。有时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个取代通勤的转换点作为从在家状态到工作状态的切换标志。有人发现带狗出去散步或者只是从前门出后门回就足以使他们在心理上实现这种切换并开始专注工作。
第三段:<br>
Successful remote work is not just up to the employees. Companies and managers must make extra effort to exhibit transparency and establish trust, because you dont have benefits of casual conversation and body language like you would working in the same location.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needed for remote working, and this means managers must be prepared to be vulnerable. Once a manager shows they are comfortable sharing something difficult, then employees will be more comfortable reciprocating. Humble said, “You have to fundamentally trust people because you cant see what they do. They have to tell you.”<br>
远程工作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员工。公司和管理者们必须做出额外的努力来展示透明度和建立信任,因为不在同一屋檐下共事,就无法享受轻松面谈和肢体语言的便利。远程工作需要心理安全感,这意味着经理们必须做好准备展现自己的脆弱一面。如果管理者乐于分享自己的难处,那么员工也就会乐于敞开心扉。亨堡说:“你必须完全信任他人,因为你看不到他们在做什么,必须由他们告诉你才行。”

View File

@@ -0,0 +1,116 @@
<audio id="audio" title="26 | 阅读准备:当我们谈论快速阅读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4/0c/0409b18da6291cc2e0ef066ec3yy220c.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题目叫做[InfoQs 2019, and Software Predictions for 2020](https://www.infoq.com/articles/infoq-2019-retrospective/)。这也是我们专栏的最后一篇语料。我们还是先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个总体导读,然后借这篇语料,来谈一谈“快速阅读”的话题,帮你总结一下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 阅读开始前的“脱壳”准备
看文章之前还是按照老习惯我们先分析一下题目InfoQs 2019, and Software Predictions for 2020。
这个题目非常直截了当一看2019和2020这两个年份加上主题词software就知道这是一篇回顾加预测的文章。文章发布的日期为2019年12月6日是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可以想见InfoQ作为新闻平台会发布很多这种类型的文章来回顾软件行业过去一年的发展并展望来年的趋势。
接下来是Key Takeaways也就是作者帮我们做的摘要总结。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来略读一下。这是一篇整个软件行业的年度回顾加预测文章我们可以预期在文章里一定会讲到软件行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初次skimming的过程中只需要了解文章要讲的话题找到文章中的名词关键词就可以了其他先不用去看。
我在作者写的五点takeaways里给一些关键词加了粗见下文这是我自己在skimming过程中找出来的前后大约花了半分钟时间。通过这半分钟我大致了解到这篇文章会在量子计算、虚拟现实、Web Assembly、Kubernetes以及软件架构微服务和FaaS这些方面进行回顾或预测。
>
Last month, Google claimed to have achieved **quantum supremacy**—the name given to the step of proving quantum computers can deliver something that a classical computer cant. That claim is disputed, and it may yet turn out that we need a better demonstration, but it still feels like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
A surprise this year was the decline of interest in **Virtual Reality**, at least in the context of Smart-phone-based VR. Despite this we still think that something in the AR/VR space, or some other form of alternative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is likely to come on the market in the next few years and gain significant traction.
>
We expect to see the interest in **Web Assembly** continue and hope that the tooling for it will start to mature.
>
In our DevOps and Cloud trend report, we noted that **Kubernetes** has effectively cornered the market for container orchestration, and is arguably becoming the cloud-agnostic compute abstraction. The next “hot topics” in this space appear to be “service meshes” and developer experience/workflow tooling.
>
We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what the open source community and vendors are working on in the understandability, observability, and debuggability space in the context of **architectural patterns such microservices and functions(as-a-service**).
对不了解软件工程的非专业人士而言你或许只听说过量子计算和虚拟现实这两个主流媒体报道相对较多的话题。对于了解IT行业的专业人士而言你应该可以非常快地把这些关键词识别出来。你看这就是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说,一篇文章的技术性越强,背景知识或专业知识就能发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道理,一篇文章的技术性越强,缺乏背景或专业知识就会对阅读理解构成更大的障碍。**
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阅读开始之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有人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脱壳”或“脱外套”,也就是我们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不要立刻翻到第一章,然后从第一段开始读,一定要先快速研究以下几个要素:首先是题目,包括副标题,这不用多说;其次是作者的背景情况,第三就是书的目录和摘要总结,这些内容一般在一本书的封面、封底、腰封、目录、序言等处,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本书的总体思路和框架,给我们接下来的阅读指明大方向,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决定是否需要开始阅读。
## 通过找关键词快速略读全文
这篇文章全文大约2500字左右我逐行读完全文大约需要三十分钟左右这是非常缓慢的阅读速度主要是因为对文章中的部分内容不熟悉导致我比阅读普通的文章速度慢了三至四倍。
但是,如果我不求甚解,只是想大概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我的眼睛可以像雷达一般顺着手指移动的方向,快速扫描全文并捕捉关键字,大约一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根据我找到的关键词,我这里整理出了一个文章大纲,如下:
>
<p>**回顾部分:**<br>
**量子计算**IBMdecoherence量子脱散谷歌quantum supremacy量子优势微软开源Q#,量子计算语言)<br>
**虚拟现实**谷歌停Daydream VRBBC解散VR内容团队<br>
**Java**JavaScript、Java、C#、Rust、Swift、Go、Python、Kotlin等持续升温微软OpenJDK、JClarity、Monica BeckwithSpring FrameworkMatt Raibles JHipster booknon-HotSpot JVMs、OpenJ9、GraalVM<br>
**.NET**.NET Core 3; WebAssembly; BlazorASP.NET Core新框架C#仅次于Java、C#8<br>
**网站开发:**JavaScriptVue、ReactTensorFlow.js.(机器学习) Web Assembly、Typescript、Elm和Svelte<br>
**架构**:分布式计算、微服务架构<br>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工程**麻省理工GEN谷歌ML Kit对话界面PostgreSQL<br>
**文化与方法**敏捷开发Scrum远程工作<br>
**DevOps和云**Kubernetes服务网格service meshes工作流工具Ballerina、PulumiDarkBetaEcstasy语言</p>
>
<p>**预测部分:**<br>
**云平台**Kubernetes五大云供应商亚马逊、谷歌、IBM+Red Hat、微软、VMware+Pivotal服务网格持续交付流水线GitOps、k8s YAML<br>
**架构**“管理复杂性”之年微服务、FaaS分布式计算的“可理解性、可观察性和可调试性”understandability, observability, and debuggability低代码平台微软PowerApps、Flow、Power BI、Power Platform<br>
**.NET生态**Blazor.NET 5和Java、Objective-C和Swift互操作微软ML.NETWeb Assembly<br>
**虚拟现实**AR/VR及其他另类计算、人机交互形式</p>
有人也把这种用眼睛搜索关键词的方法,称为“苹果阅读法”。怎么说呢?如果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是一片果园,果园里面种了好多种不同的水果,有苹果、橘子、鸭梨、菠萝、草莓等等,但是你如果带着具体的目的或者问题来阅读,你进入果园之后只找苹果,不理会其他的水果,一次只完成一个任务,集中注意力去寻找自己关注的那个“苹果”,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我相信对于刚刚这个由关键词组成的粗略提纲在一个对IT行业几乎一无所知的小白眼中或许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零散文字完全无法串联其中的逻辑关系但是对于有深厚IT行业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他们可以凭借原本已经拥有的完整的知识框架在找出这些关键词的同时快速把这些关键词由点连成线由线再结成网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就像我前面讲的一篇文章的技术性越强背景知识或专业知识就能发挥越重要的作用。
在找关键词的过程中我们还会注意到一点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份索引每个话题中都带有InfoQ相关的新闻报道、访谈文章和出版物信息而且还根据受读者欢迎程度进行了排名如果读者对某一个话题感兴趣希望深入阅读可以点击相关的链接。
## 关于快速阅读的真相
刚才我带你快速阅读了这篇文章,其实算不算阅读,顶多是浏览。那到底怎么快速阅读呢?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
根据我多年阅读的体会,**阅读量或者阅读速度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在于习惯不好**。我们先来逆向地想一想阻碍我们阅读量提高以及降低我们阅读速度的坏习惯都有哪些我来总结7个坏习惯看看你有没有。
- 坏习惯1读外语书逢生词就查导致阅读进展缓慢一两页后就兴趣全无。
- 坏习惯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血来潮猛读一通但无法持久。
- 坏习惯3一本书从第一章第一个字开始读不读完觉得有负罪感。
- 坏习惯4看书的时候同时做其他的事情例如查看、回复微信等。
- 坏习惯5阅读时默念词句眼睛看到文字后先转化为大脑中的声音才能被大脑理解。
- 坏习惯6时不时需要往回读刚才已经“读过”的内容或者读完一段不知道在讲什么。
- 坏习惯7读所有的书都有“速度”焦虑都想尽快读完读几页就烦躁不已
这些习惯看上去是不是似曾相识?这些也是我自己身上都曾经有过的坏习惯,就我的经验来看,这是制约阅读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的这些问题,我给你提七点提高阅读速度的建议。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First and foremost, enjoying it! 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阅读的兴趣,要喜欢阅读这件事情。正因为如此,阅读的内容尽量要符合两个条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熟悉的话题。千万不要逼自己去读一些所谓的“名著”。读英文内容,要让你的兴趣和知识去补语言的短板,帮助你碰到生词的时候,利用你的知识、根据上下文去猜测生词的含义。具体怎么猜,我们下一次会具体来讲。
**第二,让阅读成为习惯。**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每天都会做、不做你会觉得难受的事情,例如每天起床之后要刷牙、洗脸,就是习惯。如果可以把阅读也变成每天的习惯,例如每天睡觉前如果可以把刷手机的时间匀一半出来给阅读,一年就可以多读很多的书。要给养成阅读习惯创造便捷的条件,给自己定一个无法寻找借口的目标,例如每天看一页,如果做不到你自己都不敢照镜子。另外,尽量把阅读的小环境弄得舒服一点,使图书无处不在、随手可得。
**第三,要丢弃一些陈旧的观念。**为什么一字一句地从头读到尾才算把一本书读完?为什么开始读一本书就一定要把它读完? 谁说不可以同时看五本书?为什么我们看公众号的文章就懂得快速浏览、而读一本书就不行呢?看公众号的文章和看一本书有什么不一样呢?其实读书的方式有很多,要学会用好一本书,而不是非要读完一本书。选书不慎,发现烂,就应该及时止损。略读两遍的效果,往往也要好过精读一遍。
**第四,一心多用是阅读的大敌。**读书时间不用太久,但一定要专注,拒绝一切干扰。目前来看,对专心阅读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还是社交媒体。除了睡觉以外,要让一个人一小时不看手机还是比较困难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阅读时最好还是要约束自己尽量专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手机关机,放到自己够不到的地方。
**第五,克服阅读时在脑子里“朗读”的习惯。**我们说话的语速大约每分钟150~200字左右汉语英语基本差不多。如果养成在脑子里默读的习惯眼睛看到文字再转化为声音你的阅读速度的上限就是你的语速。要尽量练习消除默读环节眼睛看到后直接由大脑理解意思可以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有人在阅读时会嚼口香糖很多正是出于关闭默读通道的目的。这一条对母语阅读的改进会比较明显而对于外语阅读即使克服了“默读”阅读速度的潜力也会因为英语理解能力不强而受到限制。
**第六,使用辅助手段杜绝“回头看”。**不少人读着读着感觉前面没看懂或者忘记了就会退回去重新看这是拖慢阅读速度的一大原因。这种现象本身是你的大脑走神造成的养成这样的习惯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得大脑不断走神结果看了半天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理解率会非常低。人眼看东西往往是四处漂移的saccadic eye movement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手指点在要阅读的句子下面从左到右移动眼睛跟着手指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全神贯注地往下阅读。
**第七,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才是真的会阅读。**阅读的目的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取信息和知识,另外一类是享受文字的乐趣。对于后者,一般是需要慢慢品细细读的。例如你是哈利波特迷,当你拿到等了九个月的新书时,你会想办法两小时把它读完吗?而对于很多实用型的图书或文章,对你其实不是句句有用,就不要和自己较劲,非一字一句读得那么仔细。
培根曾经说过“一些书可以浅尝即止一些书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些书则需要细嚼慢咽好好消化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小结
从第三篇文章开始,我开始强调,阅读时要关注段落和篇章。词汇和句法是阅读的基础,积累词汇和熟悉句式结构只是手段,阅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去分析和研究每一句话,而是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我一直在引导你从基础阅读阶段慢慢过渡到检视阅读,通过一系列的方式(例如读首尾句、识别起承转合的标记性词语、关注文字排版时的视觉标记如加黑加粗、加下划线等)来快速高效地弄清楚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的主题和梗概。
我们今天还谈到速读,其实并不存在我们幻想的那些神奇的“速读法”,来帮助我们在既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词汇量很少又不熟悉句式结构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快速、高效地阅读。真正有用的“速读法”是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长期坚持的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你才会体会到知识结构越来越完整所带来的“加速度”,才会真正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的效率。
## 课后作业
这个[链接](https://lifelessons.co/personal-development/read/)是美国人霍华德·伯格Howard Berg的一篇专访他曾作为世界上读书速度最快的人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他的最高速度是每分钟读书80页。阅读下文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速读法”并完善自己的阅读计划。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301 @@
<audio id="audio" title="27 | 行业预测类文章,动词就是它的全部"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7/d6/b7e0aae0e99c2d43297899a323a288d6.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InfoQs 2019, and Software Predictions for 2020](https://www.infoq.com/articles/infoq-2019-retrospective/)这篇文章。
上一节我们通过用眼睛检索关键词的方式,快速浏览了这篇文章并整理出一个总体框架。这就好像我们踏足一片果园,采取只认苹果不管其他的办法,用最高的效率掌握了这片果园的地形图。接下来,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来选择某一块特定的区域去深入研究。
既然是预测类的文章我们就截取这篇文章中预测2020年软件市场发展趋势的几个段落来深入阅读。在浏览全文时我们基本只是搜寻技术名词今天深入阅读这几段内容时我们只关注动词看看搞懂了这些句子动词的含义是否就能把整段的意思分析出八九分。
## 第一段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我先给你朗读一下,然后我把几乎所有的动词短语(加粗部分)都逐一用朗文词典查出来,看看能不能帮我们解决全部理解问题。
>
**Making predictions** in software is notoriously hard to do, but we **expect** to se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eams **consolidate** their cloud-platform choices as Kubernetes **adoption continues**. Mostly this will be **focused on** the “big five” cloud providers - Amazon, Google, IBM (plus Red Hat), Microsoft, and VMware (plus Pivotal). We think that, outside China, Alibaba will **struggle to gain traction**, as will Oracle, Salesforce, and SAP.
第一句话是一个并列句并列连词but前面是一个简单句but后面是一个带有状语从句的复杂句但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我标出了五个和动作有关的词汇包括动词、动词短语和带有动作含义的名词我们分别来看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些词的意思理解准确了整句话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
**pre‧dic‧tion** /prɪˈdɪkʃən/ ●●○ AWL noun [countable, uncountable]
>
a statement about what you think is going to happen, or the act of making this statement
>
**make a prediction**
第一个词我查了prediction朗文词典里关于这个词的提示是两个黑点属于中频词汇一个黑点是低频词三个黑点是高频词
此外AWL的含义是Academic Word List即学术词汇也有人称之为雅思词汇表包含学术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70个词也是学术类雅思考试即A类雅思考试中常见的词汇。词典里明确给出了make a prediction这个固定搭配。
前半句的主语就是这个固定搭配短语的现在分词形式表示“预测软件行业发展趋势谓语动词是系动词is后面的副词notoriously即使不认识也没有关系跳过就好只要认得hard这个词的意思这句话就明白了表示“预测是很困难的”。
>
**ex‧pect** /ɪkˈspekt/ ●●● S1 W1 verb [transitive]
>
to think that something will happen because it seems likely or has been planned
>
**expect to do something**
>
**expect somebody/something to do something**
>
**expect (that)**
后半句话我查了四个词第一个是expect三星高频词汇同时也是口语1000词和书面1000词需要我们熟练掌握所有用法。通过英文解释我们可以看到expect在这里也是“预测、预料、预期”的意思结合前半句话就可以看出这句话的逻辑关系“软件行业预测很难但是我们仍然预期……”有点免责声明的意思就是“预测错了也不要来怪我”的意思。
后面几段几乎都会出现we think/we expect/we believe/we look forward to/we are hopeful等句式都是作者引导自己观点的“我认为、我预计、我相信、我期待…”等说法不涉及实质内容可以跳过不看。
>
**con‧sol‧i‧date** /kənˈsɒlədeɪt $ -ˈsɑː-/ ●○○ verb [intransitive, transitive]
>
1 to strengthen the position of power or success that you have, so that it becomes more effective or continues for longer
>
**2 to combine things in order to make them more effective or easier to deal with**
接下来是第一个涉及实质内容的动词consolidate一星低频词这是一个警示说明你可能不了解这个词。词典给出了两个意思根据上下文我们选择第二个意思“合并……使更有效或更便捷”。
如果我们忽略前面“我们认为、我们预计、我们相信、我们期待”这些话重新来看这句话就是enterprise development teams consolidate their cloud-platform choices as Kubernetes adoption continues主语“企业开发团队”和宾语“云平台”我们都是熟悉的句子的主干就是“开发团队整合云平台”在什么状态下发生的这个动作呢
我们再来看as后面的状语从句一共就三个字主语是我们最熟悉的Kubernetes或k8s后面两个词我们来查一下。
>
**a‧dopt**ˈdɒpt $ əˈdɑːpt/ ●●○ S3 W2 verb
>
if you adopt a new method, process etc, you start to use it
>
**a‧dop‧tion**ˈdɒpʃən $ əˈdɑːp-/ noun
>
1 [countable, uncountable] the act or process of adopting a child
>
**2 [uncountable] the act of starting to use a particular plan, method, way of speaking etc**
>
**con‧tin‧ue** /kənˈtɪnjuː/ ●●● S1 W1 verb
>
[intransitive, transitive] to not stop happening, existing, or doing something
我们先查adoption和它的动词形式adopt中频词汇口语3000书面2000很常用的动词意思也很多例如“收养小孩”。
我们根据上下文选择第二个意思“开始使用某一特定的计划、方法、说话方式等”在句子里就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Kubernetes”。第二个词continue是高频词汇口笔头都是1000核心词所以大部分人都应该认识表示“使用Kubernetes的趋势将继续下去”。
你看,只要了解了这五个带有动作性质的词汇,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当然,我为了说明动作或动词在阅读理解技术类文档中的重要性,走了一个“极端”,因为上面这五个词并非人人需要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需要查其中的几个。
接下来,我们看这一段的后面一句话。
>
**Mostly this will be** ****focussed on**** **the “big five” cloud providers - Amazon, Google, IBM (plus Red Hat), Microsoft, and VMware (plus Pivotal). We think that, outside China, Alibaba will** ****struggle to gain traction******, as will Oracle, Salesforce, and SAP.**
>
**fo‧cus** /ˈfəʊkəs $ ˈfoʊ-/ ●●○ S3 W2 AWL verb (focused or focussed, focusing or focussing)
>
[intransitive, transitive] to give special attention to one particular person or thing, or to make people do this **SYN** concentrate
>
**focus on**
第一句话我们只需要查focus这个词。我们之前在讲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其实学过这个词了不知道你还记得不两星中频核心词汇需要我们重点掌握同时词典还给出了同义词concentrate以及固定搭配focus on。
这句话的主语是this应该指代上一句话说讲的“开发团队整合云平台”这件事情整合将“特别关注”那些云平台呢宾语是big five cloud providers后面的五个大厂我们就很熟悉啦。
>
**strug‧gle** /ˈstrʌɡəl/ ●●○ W3 verb [intransitive]
>
to try extremely hard to achieve something, even though it is very difficult
>
**struggle to do something**
>
**trac‧tion /ˈtrækʃən/ noun [uncountable]**
>
if a new idea or thing **gains traction**, it becomes accepted by or popular with more and more people
第二句话我们来查两个动词第一个struggle是中频核心词汇表示“很努力地去做很难的事情”第二个动词词组你会觉得相对陌生一点gain traction像gain这种高频核心动词搭配名词的短语一般查那个名词命中率会高一点。果然我们一查朗文词典traction词条下面专门有gain traction这个固定搭配根据英文的解释是“更多人接受或变得更受欢迎”的意思。
这样第二句话的意思也就非常清楚了是说“阿里巴巴在中国以外的地区非常努力地希望成为更多客户所能接受的云服务供应商”“Oracle、Salesforce和SAP也是一样”。
好了,全都讲完了,我来把整段话给你翻译一下。
>
在软件领域做预测是出了名的困难但我们预计随着企业开发团队继续广泛使用Kubernetes他们将会进一步整合云平台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整合将集中在“五大”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谷歌、IBM加上红帽、微软和VMware加上Pivotal。我们认为在中国以外的地区阿里巴巴将努力争取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甲骨文、Salesforce和SAP也是如此。
## 第二段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我还是先来读一下。同样,我也给你标注除了重点的英文单词。
>
In the platform/operations space were expecting that service meshes will become more **integrated with** the **underlying** orchestration frameworks (e.g. Kubernetes). Were also hopeful that the developer workflow for **interacting with** service meshes becomes more **integrated with** current workflows, technologies, and pipelines.
这段话对于外行人来说理解上存在困难的应该是service meshes、orchestration frameworks甚至operation这些技术名词。即便知道了“服务网格”、“服务编排框架”等常用的翻译方法大部分情况下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对于一个知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的读者如何利用互联网等工具去弥补缺陷这是我们下一讲要讨论的话题。今天我假定这篇文章的读者是业内人士对于IT行业的知识结构是完整的但英语阅读存在一些问题那么你的问题大概率是出在对于动词的理解上。
这段话我查了三个词这三个词都是AWL也就是雅思学术词汇表里570个常用词汇需要彻底吃透。第一个词integrate的英文解释告诉我们这个词强调的是“合并或合作使…更加有效”。
>
**in‧te‧grate** /ˈɪntɪɡreɪt/ ●○○ AWL verb [intransitive, transitive]
>
if two or more things integrate, or if you integrate them, they combine or work together in a way that makes something more effective
>
**integrate (something) into/with something**
第二个词在文章中是underlying但我们来查一下它最本源的动词underlie才能更好地理解underlying这个分词。动词underlie从字面看就是“躺在底下”的意思根据英文解释是指“作为…的原因构成…的基础”underlying分词做形容词的话就是“底层基础”的意思。
>
**un‧der‧lie** /ˌʌndəˈlaɪ $ -ər-/ AWL verb (past tense underlay /-ˈleɪ/, past participle underlain /-ˈleɪn/, present participle **underlying**, third person singular underlies) [transitive] formal
>
to be the cause of something, or be the basic thing from which something develops
第三个词interact是中频词汇英文解释强调的是“人和人互相交流、共同合作”的意思。
>
**in‧ter‧act**ɪntərˈækt/ ●●○ AWL verb [intransitive]
>
if peopl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y talk to each other, work together etc
>
**interact with**
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来看这段话的意思:
>
在平台、运维领域我们预期服务网格与底层编排框架例如Kubernetes可以实现更好的集成。同时我们也认为用于和服务网格交互的开发人员工作流有望和当前的工作流、技术和流水线实现更好的融合。
>
这是比较准确的翻译但是对于外行来说依然不会十分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这是由于IT行业背景知识缺失所造成的单单靠对外语的理解是无法弥补的。
## 第三段
我们再来看一段话,我还是来读一下:
>
Ultimately developers should be able to **control deploy, release, and debugging** via the same continuous/progressive delivery pipeline. For example, using a “GitOps” style pipeline to **deploy** a service by **configuring** k8s YAML (or some higher-level abstraction),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of the new functionality using techniques like **canarying** or **shadowing** via the configuration of some traffic management k8s custom resource definition (CRD) YAML, and **enabling** additional **logging** or **debug tooling** via some additional CRD config.
这段话的动词不少,但其中大部分应该都是你非常熟悉的,我就不去一个个查了。对于这一段,我主要想讲三点。
**第一,虽然有些词在技术文档中经常出现,你见得多了自然认识并且知道中文说法,但有时候仍然建议你去查一下英英词典,了解一下这个词的英文解释**。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词乃至文章的意思也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configure这个词大概所有工程师都认识是“配置”的意思但我们不妨来查一下
>
<p>**con‧fig‧ure** /kənˈfɪɡə $ -ɡjər/ verb [transitive] technical<br>
to arrange something, especially computer equipment, so that it works with other equipment</p>
英文的解释指出configure的意思是“安排电脑设备以便它能和其他设备一同工作”了解这样一个用简单英语解释configure这个动词的定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个动词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的灵活性。
此外,有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或者查一查中文“配置”的意思。“配”就是把缺少的补齐,“置”就是设立、布置,也是对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蛮有帮助的。所以,有一些我们以为熟得不能再熟的词汇,也有可以深入学习的地方。
**第二,有的词的意思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举一反三多问几个问题。**
例如canarying这个词是canary这个名词活生生给变成动词后加上了-ing的形式变成了一个现在分词那canary本身是什么意思呢你肯定说我知道呀应该是“金丝雀版本”的意思。对没错这里就是把这个意思变成了动词发布金丝雀版本或者说进行金丝雀部署。那么什么是金丝雀发布呢你说我也知道呀就是新版本先给一部分用户用稳定之后再全面部署平台测试功能稳定性用的。非常正确。但是这和“金丝雀”有什么关系呢
你如果接着去查canary这个词就会发现英语里面有一个成语叫canary in a coal mine叫做“煤矿里的金丝雀”。这种小黄鸟唱歌婉转悦耳但对煤矿的瓦斯也就是一氧化碳极为敏感吸入一点就死了。但人类要后知后觉很多往往煤气中毒后发觉的时候就为时已晚。所以早年工人下矿井都会携带金丝雀以便及时发现人类很难察觉的瓦斯泄露。后来“煤矿里的金丝雀”就用来指代早期的预警信号。所以部署金丝雀版本的目的就是通过软件测试版本的早期反馈尽快发现问题。
你看这样多问几个问题你才能知道shadowing到底是什么意思YAML代表的是那几个词不是You are my love
**第三,看懂了每一句话之后,要联系上下文看看整段的意思以及结构,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一段显然是在上一段的基础上讲的上一段在说服务网格与底层框架Kubernetes会更好集成开发人员的工作流和流水线更好融合所以这段是进一步具体阐述最终开发人员能通过相同的交付流水线管道来控制部署、发布和调试这三项流程。
然后作者又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开发人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技术来控制这三项流程(如下列三点)。这样,结构就非常清晰了,我们读这一段的长句时,也就方便多了。
>
<p>1.using a “GitOps” style pipeline to deploy a service by configuring k8s YAML (or some higher-level abstraction),<br>
2.controlling the release of the new functionality using techniques like canarying or shadowing via the configuration of some traffic management k8s custom resource definition (CRD) YAML,<br>
3.and enabling additional logging or debug tooling via some additional CRD config.</p>
## 小结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余下几段内容留给你当作课后作业,你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分析理解。
同一篇文章对于不同知识背景或专业领域的读者来说阅读的痛点是不一样的。例如技术类文档对于大部分英文不太好、但技术很牛的读者来说大部分的名词性质的技术词汇一般都不在话下但对很多的动词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当然对于英文再好的技术小白而言让他们最头疼的恐怕就是诸如k8s这样的名词了他们即使可以准确地翻译出全文但仍然不了解全篇在说什么意思因为这一片森林是他们从未涉足过的。
## 课后作业
1. 阅读余下几段预测趋势的文字,按照我介绍的方法,去查你觉得需要查阅的动词以及其他存疑的固定搭配,看看是否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
>
In regards to architecture, next year will hopefully be the year of “managing complexity”. Architectural patterns such microservices and functions(as-a-service) have enabled developers to better separate concerns, implement variable rates of change via independent isolated deployments, and ultimately work more effectively at scale. However, our ability to comprehend the complex distributed systems we are now building along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related tooling has not kept pace with these developments. We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what the open source community and vendors are working on in the understandability, observability, and debuggability space.
>
We expect to see more developers experimenting with “low code” platforms. This is partly fueled by a renewed push from Microsoft for its PowerApps, Flow, Power BI, and Power Platform products.
>
In the .NET ecosystem, we believe that Blazor will keep gaining momentum among web developers. .NET 5 should also bring significant changes to the ecosystem with the promised interoperability with Java, Objective-C, and Swift. Although it is early to say, Microsofts recent efforts on IoT and AI (with ML.NET) should also help to raise the interest in .NET development. Related we expect to see the interest in Web Assembly continue and hope that the tooling hear will start to mature.
>
Despite the negative news around VR this year, we still think that something in the AR/VR space, or some other form of alternative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is likely to come on the market in the next few years and gain significant traction, though it does seem that the form factor for this hasnt really arrived.
2.通过下列两个链接了解雅思学术词汇表AWL对570个常用学术词汇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其中第二个链接对每一个词都提供了英文解释和例句还有小测验。建议你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去吃透这570个词汇其中很多你应该已经认识了
- [The Academic Word List (AWL)](https://www.eapfoundation.com/vocab/academic/awllists/#what)
- [Academic word list](https://www.examenglish.com/vocabulary/academic_wordlist.html)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243 @@
<audio id="audio" title="28 | 没有经过相关专业训练,如何自学新的专业知识?"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82/09/82b61cdae13cdf1a33ffaeb4c39dec09.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围绕[InfoQs 2019, and Software Predictions for 2020](https://www.infoq.com/articles/infoq-2019-retrospective/)这篇文章,来谈一谈“如何阅读技术性较强的文章”这一话题。在二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被问到次数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单词我都认识(或者我都查了),可我还是看不懂这句话或者这篇文章?我们今天就借讲文章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 阅读障碍一:词汇
为什么会看不懂?这个问题看似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归根到底无外乎存在两大类的障碍:**语言方面的障碍**和**知识方面的障碍**。而语言方面的障碍主要是两大原因:**词汇和句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语言方面的障碍,我们逐一来分析梳理一下。
首先是**词汇**。单词不认识、词汇量不够往往是我们出现阅读障碍时最容易想到的一个理由,也是我们无法长期坚持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词汇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我之前曾经强调过,阅读时不要逢词就查,这样很快会把你的阅读兴趣消磨殆尽。但具体怎么来处理阅读过程中的生词呢?我一直都有提一些点,但并没有系统地讲过。今天我们就展开来讲讲。对于生词,我总结了三条应对策略。
**第一,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在上下文中找线索,猜测一个生词的含义。**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句:
例句The hungry dog began to **salivate** when it saw the steak on the table.
这句话的主语是“饥饿的狗”谓语动词是“开始”后面是不定式to salivate做宾语但salivate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认识的。那是不是就要马上去查字典呢不一定。你接着往下看后面的状语从句“当它看到桌上的牛排”的时候一条“饥饿的狗”会“开始”怎么样呢你一定可以猜得出来。所以这种时候就不要为了查这个词而打断阅读的节奏。全篇文章阅读结束之后你如果还有余暇和兴趣去查一下字典当然也是好的。
>
**sal‧i‧vate** /ˈsælɪveɪt/ verb [intransitive]
>
1 to produce more saliva in your mouth than usual, especially because you see or smell food
>
2 to look at or show interest in something or someone in a way that shows you like or want them very much used to show disapproval SYN **drool**
>
**salivate at/over**
例句Last month, Google claimed to have achieved quantum supremacy—the name given to the step of proving quantum computers can deliver something that a **classical** computer cant.
同样道理在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里如果你能认得几个关键的动词我们上一次强调过核心动词在科技类文章中的重要性即便你不认识supremacy和classical这两个词也是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猜测大概的意思的。这句话的主语是“谷歌”谓语动词claimed是宣称、号称的意思不定式to have achieved something做宾语表示“谷歌宣称已经实现了…”后面quantum supremacy是“实现”的宾语即便你不认得也大概可以猜得出来是在量子计算方面的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你还有疑问的话破折号后面还有一段补充说明说这个quantum supremacy是某一个证明步骤的名称证明了量子计算机可以做classical计算机做不到的事情classical一般都是认得的即使不认得也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意思来。
>
**su‧prem‧a‧cy** /sʊˈpreməsi, sjuː- $ sʊ-, suː-/ noun [uncountable]
>
the position in which you are more powerful or advanced than anyone else
>
**clas‧si‧cal** /ˈklæsɪkəl/ ●●○ W3 AWL adjective
>
belonging to a traditional style or set of ideas
**第二,有的生词即使忽略也不会影响整句话意思的理解,要敢于无视这些词汇的存在,直接碾压。**我们再来看一句例句:
例句The forum was a grand success as it had generated a **plethora** of ideas.
这句话的主句是系表结构说论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怎么成功呢后面的状语从句进一步说这次论坛产生了很多的创意plethora这个词比较生僻也很正式一般人不会知道但就算把这个字划掉也不影响这句话的意思。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在你建立起较强的阅读理解的信心之后逐渐去养成这个习惯。
>
**pleth‧o‧ra** /ˈpleθərə/ noun
>
**a plethora of something**
>
formal a very large number of something, usually more than you need
**第三,很多的问题其实出自一些你以为认识、但并不真正了解的高频词汇,特别是一些小词。**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你自己要逐渐培养一双能够识别这些高频词汇的“火眼金睛”。我们同样以这篇文章第一段为例:
>
Last month, Google claimed to have achieved quantum supremacy—the name given to the step of proving quantum computers can deliver something that a classical computer cant. **That claim is disputed, and it may yet turn out that we need a better demonstration, but it still feels like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第一段第二句话黑体部分是由三个简单句组成的并列句第一句的谓语动词dispute是绕不过去的高频词汇也是朗文3000核心词汇需要深入学习如果你不认识的话可以去查一下字典第二句里面看似都是我们特别熟悉的单词但你未必了解yet和turn out在这句话里面的意思和用法。
当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你看到这句话里面的yet就会发现它既不是通常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出现的那个yet的意思也不是作为并列连词fanboys出现那么在这里yet是什么意思呢查朗文字典发现yet词条第7条意思7 → could/may/might yet do something提示这是一个固定搭配点开之后弹出另外一个页面单列了一个词条
>
**could/may/might yet do something**
>
used to say that something is still possible in the future, in spite of the way that things seem now
>
表示虽然目前是这样的状况,但未来仍然可能……
我们来看两个例句:
例句1We may win yet. (我们还能赢。潜台词是目前是暂时落后的局面)
例句2The plan could yet succeed. (这个计划还有希望。言下之意是目前状况不太好)
同样道理你也可以去查一下turn out这个固定搭配的动词短语表示结果如何隐含出人意料的意思
>
**turn out** phrasal verb
>
to happen in a particular way, or to have a particular result, especially one that you did not expect
>
**turn out well/badly/fine etc**
>
**it turns out (that)**
>
**turn out to be something**
在这个基础上,这三个简单句组成的并列句意思和语气就比较清楚了:
1.谷歌自称很牛的量子计算机有争议有人不服当然是IBM不服
2.最后说不定还是需要谷歌出来做个demo这样不服的人才会心服口服
3.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个重大里程碑看上去依然很牛IBM不服我服
阅读过程中,词汇的确是一大障碍。存在障碍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地去扫除障碍,而不是自暴自弃地认为我词汇量太少没法阅读。
## 阅读障碍二:句法
其次是**句法**。句法或者说语法也经常为我们看不懂一句话或者一篇文章而“背黑锅”甚至句法的背锅程度要超过词汇。最典型的说法就是“我每个单词都认识就是看不懂这句话那肯定是我的语法没学好不知道怎么分析句子结构”。我不能说这绝对不是你看不懂一句话或者一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但我相信句法结构大部分情况下不是造成你阅读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怎么理解呢就像我之前讲过的语法充其量就是一张地图只不过是三维世界的投射而已你在一座城市迷了路除了查地图以外还有N种方法可以找到回酒店的路。而随着GPS等导航技术的成熟地图的作用就更加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以上两点原因,是我总结的看不懂一篇外语文章的两大语言障碍。一句话来说,词汇带来的障碍至少占八成,句法最多只能占两成。所以,要逐步扫清外语阅读障碍,还是要靠词汇的深度学习和日积月累。
## 阅读障碍三:知识
接下来,我要和你重点强调阅读外语文章的另外一个巨大障碍,也就是**知识结构**不完整带来的阅读障碍。在阅读过程中,特别在阅读技术类文章的过程中,知识结构的缺陷给阅读理解带来的障碍不亚于语言不熟练(词汇和句法)所形成的障碍。
例如在阅读InfoQs 2019, and Software Predictions for 2020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相信绝大多数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会存在阅读障碍而且一个研究英国文学的博士后并不会比一个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的学生在本文的阅读理解方面会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本文单纯从语言角度来看无论是词汇还是句法一个英语专业四年级的在校生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应对但文章中涉及IT行业的知识却是一道短期内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说你可能体会不深因为你作为IT行业的业内人士可能无法体会对于一个天天研究莎士比亚、完全没有涉足过IT行业的门外汉而言量子计算机或者微服务这些概念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我们来举一个电力行业的例子,假设我是一家输变电公司的副总经理,我给你介绍本公司的硬件设备资源,你听一下感受感受:
>
我们公司目前共配备牵张机150台、大型吊车16台、落地式双平臂组合抱杆2套、六旋翼飞行器6架这些电力施工设备可同时满足3条1000千伏和3条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以及18项500千伏或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施工的需要。
对于电力行业的人来说,这些信息的难度大概等同于浮点运算、内存分配、数据机房里面的机架和服务器这些概念的难度,不知道你听上去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里面的这些数字除非你立刻记下来,否则转眼就会忘掉,因为这些数字对你没有任何意义。这时候如果让你立刻翻译成英文给外国专家听,你怎么办?
我自己做了二十多年口译,几乎天天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作为语言专业的文科生,大学本科四年加研究生两年其实只是熟练掌握了一门工具而已,但毕业之后做翻译就需要接触各行各业最优秀的专家;往往有时候进了会场,一屋子的专家,就是我一个外行,给大家做翻译。例如上面这个电力行业的例子,这还是最最简单的内容。
## 如何弥补知识短板?
怎么办应对的策略当然是简单粗暴的就是缺啥补啥提前做功课、临时恶补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如何补工具也是现成的互联网的出现和大规模普及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使学习新知识变得非常方便和高效。具体来讲诸如谷歌、百度、bing等搜索引擎和维基等百科类门户都是我们恶补知识短板不可或缺的工具。
任何一门学科,走进去都是一座深宫大院,攻读这一专业的学生寒窗苦读五六年甚至十数年未必能够成为专家,一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面对任何一座又一座博大精深的殿堂,硬着头皮还是要往里闯,千头万绪该从哪里入手呢?我来和你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学习策略。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自下而上从微观入手的策略**,还有一类是**自上而下从宏观入手的策略**。
所谓自下而上从微观入手,就是从文本入手,找到不明白的“关键词”(大部分是名词),逐一查询。我们以本文第四小段为例:
>
In our DevOps and Cloud trend report, we noted that **Kubernetes** has effectively cornered the market for **container orchestration**, and is arguably becoming the **cloud-agnostic compute abstraction**. The next “hot topics” in this space appear to be “**service meshes**” and **developer experience/workflow tooling**.
我在这篇文章的导读中说过技术类文档对于懂技术但外语欠佳的读者来说我加了下划线的关键词一般都不是问题反倒是一些常用的高频词才构成阅读障碍例如corner the market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不查字典未必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对于外语很好但不懂技术的人来说情况恰好相反。技术文档和文学类作品相比无论用词还是句式结构都是非常直白而简单的。
我因为工作需要有时候也需要去粗略地看一些技术文档比如Apache Tomcat®我随便摘录一段放在下面来源[https://tomcat.apache.org/download-90.cgi](https://tomcat.apache.org/download-90.cgi))的一些文档,里面英文句子的结构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谓结构也非常清晰,但看完之后仍然是似懂非懂的,障碍主要还是我加粗的这些名词。
>
Like most **servlet containers**, Tomcat also supports mechanisms to install **library JAR files** (or **unpacked classes**) once, and make them visible to all installed web applications (without having to be included inside the web application itself). The details of how Tomcat locates and shares such classes are described in the **Class Loader How-To** documentation. The location commonly used within a Tomcat installation for shared code is **$CATALINA_HOME/lib**. JAR files placed here are visible both to web applications and internal Tomcat code. This is a good place to put **JDBC drivers** that are required for both your application or internal Tomcat use (such as for a **JDBCRealm**).
要想找到这些词的翻译方法是非常容易的。例如把Kubernetes和container orchestration这样的词放到百度去搜索很快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文本快速浏览之后就立刻知道Kubernetes不用翻译或者直接缩写成k8scontainer orchestration叫做容器编排查询第三条就是知乎的一篇名为“容器编排之战-Container Orchestration Wars”的文章。
软件行业因其特殊性网上中英对照的文本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类似service mesh这样的词很容易搜索到备注在括号里面的中文或者英文而且可信度非常高。但是有的行业就没有这么容易查找需要多费一些脑筋。
例如我刚才举例的电力行业,电力施工常用的牵张机,只是在百度里面输入关键词“牵张机”很难找到对应的英文,那怎么办呢?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首先,最偷懒的方法莫过于用机器翻译**。现在的机器翻译除了关键的地方会掉链子以外,一般性的词汇以及句式结构还是处理得不错的。使用机器翻译时,尽量将整段文字粘贴后让机器翻译,效果一般都会比单独输入一个词语要来得好。我在文稿中粘贴了四个翻译机器工作的结果,你可以来比较一下:
>
**原文**我们公司目前共配备牵张机150台、大型吊车16台、落地式双平臂组合抱杆2套、六旋翼飞行器6架这些电力施工设备可同时满足3条1000千伏和3条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以及18项500千伏或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施工的需要。
>
**百度翻译**At present, our company is equipped with 150 traction and tension machines, 16 large cranes, 2 sets of floor type double flat arm combined holding poles and 6 sets of six rotor aircrafts. These electric construction equipment can meet the needs of 3 1000 kV and 3 800 kV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projects and 18 500 kV or 750 kV ultra-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s.
>
**谷歌翻译**Our company is currently equipped with a total of 150 stretchers, 16 large cranes, 2 sets of floor-mounted double flat arm combined poles, and 6 hexarotors. These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can meet 3 1000 kV and 3 800 thousand The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volt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projects and 18 500-kV or 750-kV ultra-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s.
>
**彩云小译**Our Company is currently equipped with a total of 150 tractors, 16 large cranes, 2 landing-type double-arm combination embracing Rod, 6 rotors aircraft, these powe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ree 1000 KV and three 800 kv uhv transmission projects and 18500 kv or 750 kv uhv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s.
>
**DeepL翻译**At present, our company is equipped with 150 sets of drafting machines, 16 sets of large cranes, 2 sets of ground-standing double flat-arm combined bollards and 6 sets of six rotorcraft, which can simultaneously meet the needs of 3 1000 kV and 3 800 kV ultra-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projects and 18 500 kV or 750 kV ultra-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s.
你看翻译机器给出了四个不同的答案。机器给出的结果当然是要存疑的至少我们需要到谷歌或者Bing海外版里面去验证一下外国人有没有这样的说法或者加引号输入或者直接查询图片。我把四个结果一一去搜了一下图百度翻译的是棉纺织厂的牵引机谷歌翻译stretcher出来一大堆的担架彩云的tractor出来五颜六色的各种拖拉机DeepL则是设计师用的绘图机没有一个是靠谱的。
**第二种方法就是继续使用搜索引擎,用“关键词+英文提示词”搜索(例如输入“牵张机+machine”或者“牵张机+power”等看看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试了几次之后找到一个网站有stretching machine的说法还有牵张机的图片可以对得上但是这个网站是宁波的一家机械设备出口企业这也足以引起我们怀疑。按照同样的方法去谷歌验证结果出来一大堆做拉伸的健身器材这显然也不对。
**第三种方法就是搜图**用百度上面找到的“牵张机”的图片上传到谷歌或者bing里面去搜出来不少的结果其中有一个带有“puller-tensioner”的油管视频立刻引起我的兴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xGjuD_uQQ](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xGjuD_uQQ)点开一看是高压线施工现场的短视频再把“puller-tensioner”放回到谷歌搜索框里去一查出来866,000条结果大量的图片也是靠谱的就是它了
**最后一种方法,往往是最可靠而便捷的,就是请教专家。**记得我刚刚毕业第二年去人民大会堂开一个“文明间对话”的研讨会,外方最重要的一位嘉宾在会前半小时临时提供了他的演讲稿,结尾处引用了《论语》里面的话,意思大概是“学习的兴趣要广泛,志向要坚定,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并经常反省自己”。当年还是诺基亚时代,没有智能手机,没办法现场查原文,我看到台下第一排的听众里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前去请教,他听我说到一半,就拿笔在演讲稿上给我写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十五个字。
这件事情过去了快二十年,我至今记忆犹新,并时时提醒自己,走进任何一个会场,满屋都是专家,只有你自己是门外汉。但是,一旦麦克风交到你的手中,你就是掌控全场的那个声音,大部分的专家都要依赖你这个门外汉来传达信息,这是多么重大的责任,所以会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再充分,才对得起别人交给你的千斤重担。
## 小结
今天我们讨论了“为什么所有的单词我都认识,可我还是看不懂这句话或者这篇文章”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结论呢,就是两大障碍:语言障碍和知识障碍。一句话来说的话就是,语言障碍至少八成来自词汇,最多两成来自句法,而在阅读技术类文章的过程中,知识方面的障碍给我们造成的麻烦往往不亚于语言障碍。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为什么听不懂”、“为什么说不好”和“为什么写不出”。
以上三个因素在任何时候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只是很多时候你意识不到。出现不认得的生词了,你会觉得是词汇量不够大导致你看不懂,结果把单词的意思查出来了,还是看不懂,这时候你会归因于语法有缺陷、句法不熟悉等原因,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基础知识导致了理解的障碍。
对于知识的短板,今天我们还讲了自下而上的微观处理法。我们在平时做翻译的时候,文本中存在疑问的地方,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去深入地调查研究,找到准确的译法;但有的时候接了一个口译的活动,会议主办方却没有办法提前提供发言稿或者幻灯片的文本,同样也需要我们提前去做认真的准备。刚开始我也经常想走捷径,上网去搜索这个专业的词汇表,而且一般都是可以找到,但是很快发现背那些行业术语和背字典是一个道理,在没搞懂某个专业的基础知识之前,背出来的词汇很快就会忘掉。
吃了几次亏之后,我开始意识到只是把不会翻的词查出正确的译法,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知其然。要想知其所以然,还需要我们再进行更加深入的主题阅读,研究过多篇“平行文本”之后再去总结词汇,再记得住忘不掉,知其所以然之后才可以真正的知其然。
对于一个好的口译员我会要求自己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做个通才但是经过一些年的积累我们是否可以要求自己更进一步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在某一些领域也能成为半个专家呢我们下一节继续来讨论。
## 课后作业
1.以下几个链接教我们如何在阅读中进行educated guess也就是在不认识某个词汇的情况下去猜意思的策略不是胡乱地猜而是运用你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判断、有根据地去猜。
- [Reading Strategy: Guessing Unknown Words](https://itsme76109913.wordpress.com/2018/06/07/reading-strategy-guessing-unknown-words/)
- [How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unknown words](https://www.eapfoundation.com/reading/skills/guess/)
- [How to Develop Your Ability to GUESS New English Word Meanings](https://englishharmony.com/guess-word-meaning/)
2.以下几个链接是bing和谷歌的一些搜索技巧如果你已经是搜索高手已经知道其中的大部分技能就看看里面的英语表达。
- [Advanced search options](http://help.bing.microsoft.com/#apex/18/en-us/10002/0)
- [Operators for Bing and Google (Guide and Cheat Sheet)](https://www.bruceclay.com/blog/bing-google-advanced-search-operators/)
- [Bing Advanced Search Tricks You Should Know](https://www.lifewire.com/bing-advanced-search-3482817)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55 @@
<audio id="audio" title="29 | 如何通过定期的主题阅读计划,个性化定制专属的语料库?"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9/2e/69ab09776e4da9b8yye3be4d52d2322e.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我们继续通过InfoQs 2019, and Software Predictions for 2020这篇文章来谈一谈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弥补知识结构不完整这个短板。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给你来讲一个故事。
## 浅知识和深知识
这个故事是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在2007年南加大毕业典礼上讲的。芒格你应该听说过他是美国著名的投资家也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
在演讲中,芒格说,他经常讲一个关于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笑话。笑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到德国各地作演讲,每次讲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关于新的量子物理理论的。时间一久,他的司机记住了讲座的内容。有一天普朗克去慕尼黑演讲,他的司机突然对他说:“普朗克教授,我跟了你这么久,整天坐在台下听你讲同样的东西也挺无聊的,今天不如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坐在前排听,你觉得怎么样?”普朗克立刻就答应说:“好啊。”
于是,到了会场,司机走上讲台,就量子物理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演讲还蛮成功的,直到听众中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提出了一个很难的问题。司机灵机一动说:“哇,我真没想到,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你的问题。”
当然,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司机的机敏,但是芒格后来强调他讲这个故事呢,并不是为了说这一点,他想强调的是另一点。怎么说呢?
我们把这个世界的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普朗克知识**,他们属于真正懂的人。另外一种是**司机的知识**,他们掌握了鹦鹉学舌的技巧,但其实他们拥有的只不过是伪装成普朗克知识的司机的知识。你想想,作为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成为哪种人?
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浅知识和深知识的区别。
上一节课我们讲的自下而上的知识学习,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某个词汇的翻译方法,通过维基百科大致了解某个名词的含义,基本上都属于浅知识的范畴。很多时候,我们做一篇笔译,往往满足于拥有一些浅知识,能够字对字把一篇文章翻译出来也就够了。这也是学翻译的最大误区之一,就是觉得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编码转换,总是希望找到字对字或者词对词的翻译方法,停留在这个字怎么翻、那个词怎么翻的困惑中。把这些问题解决,只是获得了浅知识,就像普朗克的司机一样,经不起任何稍稍有些深度的问题。
所以,**翻译其实只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完全看懂原文,第二步是在你理解的基础上,用另外一种语言、用你自己的话把原文复述出来。这是一个解包之后再重新打包的过程,并非编码转换的过程。** 现在很多的翻译教学只注重一些所谓的“翻译技巧”,而忽略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阅读理解。很多人老是把翻译中“理解原文”这个环节当成想当然的,其实很多翻译只是那个“司机”,并没有真的理解原文的意思,多问一句就答不上来,只能说“原文就是那么说的”。
那到底如何在浅知识以外,更多地去学习深知识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自上而下的知识学习法。
## 自上而下的知识学习:手中是砖瓦,心中有庙堂
那什么是自上而下呢?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故事。
不知何年何月的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一名高僧走过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很多青年小伙在汗流浃背地搬运砖石。长老上前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特别没有好气,不耐烦地回答:“你没看见我们正在搬砖呢吗?”第二个人态度平和地说:“我们要砌一堵墙!”第三个人则满脸光彩、充满骄傲地说:“长老,你知道吗,我们要盖一座方圆数百里最大的一座庙宇呢!”
无独有偶西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曾经提到过类似的故事。早年间欧洲的一些小国将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大半都用于修建教堂而工期长达上百年的比比皆是。1248年也就是我国南宋时期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就破土动工因为各种原因时建时停直到1880年也就是晚晴光绪年间才全部竣工工期跨越六个多世纪。你可以想象最初那些在科隆的工地搬砖的人要凭什么样的力量和信念来修建他们此生完全没有机会亲眼目睹的巨大工程我想他们的心中应该一直都有一座美丽壮观的大教堂。
当我们背着一个又一个乏味的单词、烦躁不已的时候,我们岂不是就是那个只知道自己在搬砖的年轻人。那么,如何把手中的砖瓦变成心中的庙宇和教堂呢?这和我们在谈的阅读有什么关系呢?
## 主题阅读
我们前面讲过,阅读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个词似乎都可以看懂,就是看不懂一句话;每句话似乎都可以看懂,但就是不知道整篇文章在说什么思想;再进而可以发展成为看了好多篇文章,但脑子里面对于某个话题或者说主题的结构仍然是迷迷糊糊的,仿佛在一片地图没有完全打开的游戏里厮杀。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解决的是看懂每一句话的问题,主要的手段是积累词汇和熟悉句式结构,其实是一个语言“扫盲”的阶段。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解决的是看懂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问题,检视阅读是泛读,分析阅读是精读,最终帮助我们理解和吸收整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
而今天我们要重点讲的主题阅读,则跨越了某一篇文章或某一本书,就某一个话题或者主题,就自己内心的某一个疑惑,去广泛地搜寻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献资料,在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地阅读相关内容,多角度、结构化地去加深理解同一主题的思想,完成某一主题阅读之后,能初步形成某一领域的知识框架,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最终解答自己心中的那些疑惑。
接下来我来和你分享一下我自己在准备一些口译活动之前,进行主题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当然要确定主题。**
例如,我下周要去参加一个关于微服务架构的研讨会,或者在做笔译的时候对微服务架构理解不深,我就会围绕“微服务架构”这个专题去做些准备。
**第二步,搜集文献资料。**
通常我会通过如下几个途径去获取。
1.查阅维基百科。维基百科的词条解释介于浅知识和深知识之间但它的好处在于能够方便快速地找到某一词条相对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解释。例如在维基百科输入“microservices”就会出现一篇比较详细的介绍微服务架构的文章内容包括简介、历史发展、服务粒度、好处、批评和担忧、认知负荷、服务网格等技术、Spring Cloud &amp; Netflix OSS与Kubernetes平台之间的比较等还包括一些拓展阅读的链接。
此外,如果你经常使用维基百科,你一定知道,维基页面上带有密密麻麻的蓝色超链接。这些链接能够帮助我们去展开拓展阅读,完善知识结构,当然这也会给一些用户带来困惑,掉进“兔子洞”的阅读循环,离最初的词条越走越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几年用户已经可以通过鼠标悬停在超链接上预览信息,不用每次都点开一个新的窗口,大大改善了阅读体验。
2.利用Google Advanced Search或其他搜索引擎的类似功能通过关键词来查找PDF、PPT等格式的高质量材料。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小白希望寻找一些入门级别的读物可以在关键词中加上“for dummies”“fundamental”“demystify”等词。例如通过这样的高级搜索我找到了下列PDF格式的英文图书语言通俗易懂
[https://www.redbooks.ibm.com/redbooks/pdfs/sg248275.pdf](https://www.redbooks.ibm.com/redbooks/pdfs/sg248275.pdf)
[https://www.redbooks.ibm.com/redbooks/pdfs/sg248358.pdf](https://www.redbooks.ibm.com/redbooks/pdfs/sg248358.pdf)
[https://cloud.google.com/files/Cloud-native-approach-with-microservices.pdf](https://cloud.google.com/files/Cloud-native-approach-with-microservices.pdf)
[https://mapr.com/ebook/microservices-and-containers/assets/microservices-and-containers.pdf](https://mapr.com/ebook/microservices-and-containers/assets/microservices-and-containers.pdf)
[https://lp.redislabs.com/rs/915-NFD-128/images/Redis-Microservices-for-Dummies.pdf](https://lp.redislabs.com/rs/915-NFD-128/images/Redis-Microservices-for-Dummies.pdf)
[http://ce.sharif.edu/courses/96-97/1/ce924-1/resources/root/Books/building-microservices-designing-fine-grained-systems.pdf](http://ce.sharif.edu/courses/96-97/1/ce924-1/resources/root/Books/building-microservices-designing-fine-grained-systems.pdf)
[http://go.bloomreach.com/rs/243-XLW-551/images/Whitepaper%20-%20Zaelab%20-%20From%20Monolith%20to%20Microservices.pdf](http://go.bloomreach.com/rs/243-XLW-551/images/Whitepaper%20-%20Zaelab%20-%20From%20Monolith%20to%20Microservices.pdf)
3.通过亚马逊、当当等网络书店或者豆瓣等书评网站查询,可以通过销量数据、书评、图书简介、目录等确定自己需要的书单。
4.找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导或推荐资料。如果你刚好认识某一方面的专家,可以直接咨询,请他们提供一个推荐书单。有时候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寻找未曾谋面的专家发贴求助,或者在阅读某位专家撰写的学术论文觉得很有启发后,可以按照论文最后的文献索引去补充你的书单。
**第三步,进行检视阅读,也就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略读。**
其实,在搜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对书名、目录等信息进行了快速阅读,已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第一轮筛选。经过初步筛选之后整理出来的资料书籍还是会有很多,直接进行分析阅读显然是不科学的,必然会浪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进行更有效的主题阅读,需要用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方法来快速地进行检视阅读。通过第二轮筛选,我们一方面可以对想要研究的主题有更为清晰的概念,另外一方面可以再次简化书目,把重点阅读量压缩到可行的范围内。
**第四步,开始集中进行主题阅读,并做好笔记,逐步形成某一专题的语料库。**
这里所谓的“语料库”,有两层不同的含义。我猜你立刻能想到的肯定是在阅读过程中把以前不熟悉的词汇摘抄下来,按照我们之前讲过的词汇学习法,建立某个主题的英语词汇及语料库。这毫无疑问是必须的。
除此之外“语料库”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我们进行主题阅读即便不涉及外语也会碰到某个专业领域特定的词汇。例如很多企业高管会去读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或EMBA其中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形成一套商业管理的“共同语言”。这里的语言不是指外语而是大家都说中国话如果你不了解某个专业你还是会听不懂业内人士讲的一些“中国话”。换言之在主题阅读时我们要建立一套该主题专业领域的词汇库或“语料库”这样你才能和这个领域的专家逐步有“共同语言”。绕了一大圈其实这个“语料库”就是包含中文和英文词汇在内的某主题领域的“深知识”体系。
当然,上面这些步骤未必要严格按照前后顺序来依次进行,是否能够在第三步熟练地进行检视阅读,往往取决于你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你以往的知识积累越丰厚,在涉足一个新领域的时候,往往能用非常短的时间来进行高效的筛选,敏锐地找出对自己研究的主题重要而相关的资料。** 如果原本的知识结构非常不完整,就很难一步到位地找出重要的相关资料,很可能要等第四步进行到一定阶段,再重新回去调整第二步甚至第一步。
## 费曼学习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主题阅读之后,似乎我们获得的某个领域的知识向深度发展了一点,那么怎么来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已经对某个话题深度了解了呢?我来介绍一个费曼学习法。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除了在专业领域的造诣外费曼还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直要求自己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最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给听众讲解艰深的物理知识。
总的来说费曼学习法Feynman Technique就是根据费曼教授自己的实践总结而成的几个步骤。我们来具体看看。
第一步,选择一个你想要理解的概念或话题,把这个概念和相关流程写在白纸上。
第二步,想象你要把这个概念讲述给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听,讲述的过程中把理解模糊、出现卡壳的地方记下来。
第三步,讲述结束后,重新找到原始的文献资料,重新学习你感觉理解模糊、卡壳的部分,直到你能够熟练顺畅地解释这些部分为止。
第四步,用自己的语言再次讲述这一个概念,这次要特别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尽可能用比喻、类比、讲故事等方式。
我在开篇词中强调过,要把知识学习转化为技能训练,费曼学习法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刻意练习的技巧。很多我们以为知道了的知识,当你需要去教别人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很多地方不是真的都懂;心里似乎懂了,但不一定说得出来;即使可以说出来,别人也未必能够真的听懂。经过反复的输入和输出之后,你才会发现“知道了、似乎懂了”离你最后可以轻松地去教会别人,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费曼学习法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其实很难,首先要求你把某一主题的概念完全搞懂、理解透彻;其次还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小学生都能听懂的方式讲出来,这中间需要强迫自己找出知识结构里面的缺陷,用主动学习和反复训练,将学习的新知识内化。
## 小结
今天我们讨论了浅知识和深知识的区别,并介绍了获取深知识和熟练掌握深知识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两点。
首先,要用快速成为某个领域的半个专家的决心和撰写专业论文的方式,来进行主题阅读。第二,要用做好一个小学老师、给小学生讲解知识的方式来内化知识。这两项工作不仅适用于一般性的阅读和学习,也非常适用于我们的英语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件事情都是比较耗时的,需要我们有持续的投入。有人觉得,这样阅读和学知识,是不是太慢了?就像以前有不少学生问我,你讲的背例句、造句这样的学习词汇的方式,是不是太慢了,几千个词这么一个个弄,要弄到猴年马月?
这里我们就要辩证地来看待“快”和“慢”的关系问题。我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都知道有的慢并不是真的慢,而有些所谓的快,也是虚幻的快。我们学一门语言或者了解某一主题的知识,如果只是有各种焦虑,总是想利用上下班这样的碎片时间来学习,但并不愿意真正静下心来,缺乏耐心,稍微多花一点时间的文章就点个收藏打算以后再看,那样的以后永远不会到来。这才是真正的“慢”。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所谓知识的“深”和“浅”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我为了准备一次关于IT架构的研讨会花了两周时间恶补相关的知识对于我这样的外行小白相对于以前只是背几个IT词汇的做法可能已经是在努力学习“深知识”了但和你这样的业内人士来说当然是“浅”得不得了的知识。我所谓的“深”是“深”到可以和行业内的专家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如果指望几周的恶补达到业内专家的平均水平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 课后作业
1.我们今天讲解了砖瓦和教堂之间的关系。砖瓦作为教堂的建筑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给你提供了一些和IT行业相关的词汇链接都是英英解释的词汇表你可以进去浏览一下看看它们对于你的日常学习和工作是否有用并以此为线索尝试搜索和你的专业相关的词汇和文献资料。
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关的词汇:
[https://codeburst.io/intro-to-computer-science-terminology-f9ae64e75d27](https://codeburst.io/intro-to-computer-science-terminology-f9ae64e75d27)
和软件开发相关的词汇:
[https://careerfoundry.com/en/blog/web-development/50-web-development-buzzwords-that-all-new-programmers-should-learn/](https://careerfoundry.com/en/blog/web-development/50-web-development-buzzwords-that-all-new-programmers-should-learn/)
[https://medium.com/swlh/software-engineering-terms-explained-like-im-five-9cf664cf18ba](https://medium.com/swlh/software-engineering-terms-explained-like-im-five-9cf664cf18ba)
[https://www.fda.gov/inspections-compliance-enforcement-and-criminal-investigations/inspection-guides/glossary-computer-system-software-development-terminology-895](https://www.fda.gov/inspections-compliance-enforcement-and-criminal-investigations/inspection-guides/glossary-computer-system-software-development-terminology-895)
和Java相关的词汇
[https://www.oracle.com/java/technologies/glossary.html](https://www.oracle.com/java/technologies/glossary.html)
[http://web.mit.edu/1.00/www/definitions.htm](http://web.mit.edu/1.00/www/definitions.htm)
[https://stackify.com/java-glossary/](https://stackify.com/java-glossary/)
2.从下列三个介绍费曼学习法的链接中选一篇阅读,尝试应用这样这一方法,并在留言区写写你的心得。
- [The Feynman Technique: The Best Way to Learn Anything](https://fs.blog/2012/04/feynman-technique/)
- [Learning From the Feynman Technique](https://medium.com/taking-note/learning-from-the-feynman-technique-5373014ad230)
- [How to Use the Feynman Technique to Learn Faster (With Examples)](https://collegeinfogeek.com/feynman-technique/)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112 @@
<audio id="audio" title="30 | 突破实用型、技术类阅读,外面还有另一片星辰大海"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a/40/6a68b80c0eef8494926f5d6860f62e40.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今天是咱们这门课的最后一讲正文。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前面29讲我们都没有离开过实用型、技术类的文章阅读这个话题我们一起讨论怎么学习词汇、怎么分析句子结构、怎么从段到篇理解作者的思想、怎么通过主题阅读补知识方面的短板毕竟在做这门课之前以及课程的更新过程中我们很多读者给我提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怎样读懂技术文档”。
但是,正如我在开篇直播时讲过的,如果只是把“怎样读懂技术文档”当成英语学习的目标,无论从方法还是格局角度看,都太“局限”了。于是,我想,我们就利用最后一讲的自由,来做一个偏离主题的“突破”,讲一讲除了“读懂技术文档”之外,学英语到底是在学什么。
## 学英语是“听说读写,四事并重”的过程
第一个突破,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只注重阅读,而偏废听、说、写。学习英语必须是一个“听说读写,四事并重”的过程,我们必须保证这四项基本功的平衡发展,同时处理好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从词汇和篇章这两个角度,结合林语堂先生分享的英语学习经验,来谈一谈“听说读写”四事并重的问题。
### 1.词汇学习
关于词汇学习,林语堂先生曾经指出:“凡遇一新字,必口诵耳闻手写目视,然后容易认得,容易记得。犹如习字之人,不但要多阅碑帖,且必肯研墨挥毫,下实际工夫,才有实际成效。**现在中国学生念英文,多犯这种毛病,只肯玩赏宝帖,不肯执笔临摹,结果不能真实领会书法之笔意,且失了习帖上之真正快乐。**昔王羲之习字,池水尽黑,有了这样苦工,才是得了此中的乐处。学习英文道理也正如此。”
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学生英文词汇学习的一大通病。我们在之前介绍词汇学习方法的时候,也曾经强调过五个步骤,我们这里再来复习一下:
1. 读单词或短语,并对照正确的发音(例如参照朗文词典的真人发音)反复模仿;(听、说)
1. 通过英文解释来理解单词或者短语的含义,并自己复述;(读、说)
1. 学习英文单词或短语的例句,包括朗读例句、参照真人发音模仿、背诵例句;(读、听、说)
1. 模仿例句自己造句;(写)
1.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找机会有意识地运用学到的新词;(说、写)
按照林语堂先生所说,“凡一人讲话时所用的字必与看书时所不懂的字不尽同,看书时能用的字,未必做文时都能用。”譬如,读得懂莎士比亚文章的人,未必能使用莎士比亚文章中的辞字。犹如我们能看林琴南的小说,自己未必能而且大半不能写出林琴南的文句。
所以所谓语汇通常语言学家分四种听得懂的字、讲得出的字、能阅读的字、能写作的字hearing vocabulary, speaking vocabulary, reading vocabulary, writing vocabulary。能写作的字又可分为能使用的active vocabulary和仅能了解的passive vocabulary两种。自然很多人是了解的字比能使用的字多。当然最理想的就是四种都会某字能听能讲能读能写这才算是真正充分的认识。
所以,做到上面这五个步骤之后,一个新词才算是真正学到手,才能够达到林语堂先生所说的王羲之练字“池水尽黑”的境界。可惜,我看到的很多英语学习者还只停留在“玩赏宝帖”的程度。
当然,词汇学习仅仅是英语学习最基础性的工作,只到这里是远远不够的。林语堂先生还指出,“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学习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要只记单词。在学英语句子的时候,要把句子的语法、语调和发音腔调完整学起来……英语重输入,输出次之,一定要反复听,听语法,听语调,听发音,自己说的时候要模仿,模仿发音的位置,发音腔调等等,和咱们学唱歌类似。”那接着,我们就从句子乃至篇章的角度来谈一谈。
### 2.篇章阅读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由于语言环境和语料获取途径等因素的限制,很多事,音视频资料真的少得可怜。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普遍偏重阅读而忽视听说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小孩学习母语的过程,都是先听说后读写,绝大部分小朋友在识字和写字之前往往都早已经伶牙俐齿了;但外语学习由于包括上述原因在内的多重因素,导致大部分的外语学习者违背了语言自然习得的次序和规律,这不仅造成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欠缺,同时也会反过来制约阅读和写作水平的快速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上利用搜索引擎和多媒体平台,我们可以找到很多高质量的音视频语料,帮助我们实现听说读写平衡并重的外语学习。和词汇学习五步走一样,我还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给你介绍以篇章为基础、兼顾听说读写的五个步骤学习法。
假如说,两周后,我要参加一场以区块链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或者你两周后要去应聘一家区块链技术公司,我们想找几篇相关主题的演讲来快速学习一下这个领域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搜索语料。**
搜索Youtube或者TED等音视频网站寻找合适的音视频材料。例如我们打开ted.com网页在右上角的搜索框内输入“blockchain”就会出现七八篇区块链主题的演讲里面有演讲标题、内容梗概、演讲人等简单的介绍。
我首先会选择Don Tapscott的一篇演讲[How the blockchain is changing money and business](https://www.ted.com/talks/don_tapscott_how_the_blockchain_is_changing_money_and_business)《区块链将如何改变货币和商业》唐·泰普斯科特被誉为“数字经济之父”曾经出版过《区块链革命》等著作是这一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我们可以以他的演讲为学习切入点。链接点进去之后是一篇不到19分钟的演讲视频视频框的下方有四个选项包括“演讲详情”“演讲文稿”“延展阅读”和“观众评论”其中最有用的是“演讲文稿”transcript。TED的演讲有24种语言可供选择其中包括英语、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演讲的两种中文翻译稿不仅仅是简体和繁体的字体区别而是不同的团队翻译的两套文案可以比较一下可以复制出来作为学习的文字稿。
**第二步:泛听演讲。**准备工作做完之后我们来泛听一下这篇演讲。在视频框进度条的右边除了音量和字幕设置以外还有一个非常贴心的功能就是语速调节。你可以把演讲速度调慢至75%或50%建议用75%我试过50%的语速会导致声音轻微变形),从而降低难度。粗粗听上一两分钟,如果觉得可以听懂百分之五六十以上,那么难度就不算离谱,可以用来学习。接下来从头至尾泛听两遍演讲,第一遍什么都不要做,竖起耳朵来听就好;第二遍,你可以做一些笔记,例如记录一些要点,以及标注一些实在听不懂的地方。
**第三步:阅读文稿。**在两遍泛听的基础上,你可以阅读英文演讲稿原文,特别关注在泛听过程中存在困难和疑惑的地方,查字典、查资料,对整篇演讲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之后,还可以参考中文译文。阅读过程中,适当记录各段的要点;在阅读完成之后,能够写好整篇演讲的结构梗概。
**第四步:模仿熟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四五个核心段落,再仔细精听几遍,模仿演讲人说话的语音语调,熟练朗诵,这时候要把自己朗诵的声音录下来,过后和演讲者原视频进行对比,找到差距后,再模仿和朗读第二遍,如此循环三次,每次都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刻意模仿练习加以改进。
**第五步:复述大意。**在前四步的基础上,借助此前记录的演讲提纲的提示,用自己的话复述演讲内容。这部分复述的内容也要录音记录下来,结束后还是需要自己给自己当教练,结合演讲的原文和原视频,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复述也要循环三遍,每一遍都要录音,每一遍都要发现一些具体的问题,力争每一遍都有所改善。
这样兼顾听说读写的自我训练,我们平时在家里就能完成,也不需要花特别多的时间,但是贵在坚持。我们这个课程结束之后,如果你往后能够坚持每一周或两周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演讲,按照上面的步骤一周或两周完成一篇的“听说读写”刻意训练,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同样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学习英语唯一的正轨,不出仿效与熟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使能顺口而出而后已。凡能依这方法读英文的,无不成功,而且这极容易,真是学习英语的康庄大道……须知小儿学语神速之秘诀,也不过仿效与重叠练习而已。”
## 减少语法迷信,加大英文语料输入
第二个突破,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渐渐减少对语法的迷信,加大对英文语料本身的输入。
当然,我并非反对你学习语法,我们在整个课程中也讲解了很多重要的语法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外国人学习英语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我希望打破的是英语学习者对语法的过度迷信,以为学好语法就等于学好了英语,而这种迷信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学习者不切实际的的幻想,总觉得能够找到一条“多快好省”的学习捷径。
林语堂先生对“旧式以文法入门的方法”相当不屑,他认为,“旧式的文法家以为下定界说,指出造句的楷则,叫学者按这楷则字字照填,便可成句,实在完全是梦呓。不但这方法极迂腐难行,就使按规则填好,也未必是顺口的英语……若凭字字译成英语,再依文法规则慢慢叠成句读,必一无是处,劳而无补。”
无独有偶中国英语教育界先驱之一、复旦大学外文系的葛传椝教授也提出Books on English和Books in English的差别。
这两个短语只是一个介词on与in的不同但意思却截然不同。Books on English是“讲英语的书”例如英文的语法书而Books in English指的是外国人“用英语写的书”。我理解葛老想说的意思是关于英语学习方法或者英语语法的书何其多也而我们这些学习英语的人总是幻想能够在这些Books on English里面找到既高效又省力的学习捷径但是葛老明确指出I would advise all learners of English to devote more time to reading books in English and less time to reading books on English也就是多读语料、少读语法的意思
同样道理,**很多人往往会舍本逐末地去寻找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殊不知自己已有的知识底蕴和见识才是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保障。**
如果我们画一个圆,圆圈里面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圆圈外面是我们未知的知识,随着圆圈里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你的这个圆的周长就会越来越大,吸收和学习圆圈外面的新知识的能力和速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学东西也就越容易越高效。不幸的是,这和我们这个世界“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有点相似。
很多学习能力超强的人,给你介绍一堆学习方法或者速度技巧,其实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锦上添花的工具,本身并非没有价值,但充其量是暴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而如果幻想着依靠这些“花拳绣腿”的招式、而跳过别人苦练内功的积累过程,那就恐怕要失望而归了。
总结起来一句话,鸡汤不能当饭吃,成功学的书也少看,但行善事,莫问前程,或许是最靠谱的方法。
## 拓展阅读范围,多读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第三个突破,是在实用型、技术类的文档以外,拓展你自己的阅读范围,对于理工科的英语学习者,要多读一些文、史、哲类别的读物(包括英文的和中文的)。当然对于文科生来说,也特别需要多读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书。
关于这一个宏大的题目,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这里就不展开深入讨论了,而且很多学者名家珠宝在前,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我在这里推荐两篇文章给你课后去阅读。
第一篇文章([https://www.douban.com/note/341948913/](https://www.douban.com/note/341948913/))是龙应台先生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题目是《政治人的人文素养》,讨论我们为什么要需要文学、哲学和史学。龙应台先生有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她说,文学是白杨树在湖中的倒影,可以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哲学是迷宫中可以望见的星空,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从而有了摸索走出迷宫的可能;而历史是可以一点点复活的沙漠玫瑰,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第二篇文章([http://liuyu.blog.caixin.com/archives/154705](http://liuyu.blog.caixin.com/archives/154705))是清华大学的刘瑜教授介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篇随笔。哈佛大学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也就是给本科生开的基础课。刘瑜指出,这些“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同时也让学生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在今天的课后作业里我给你找了三篇我自己比较喜欢的短文包括海明威的The True Nobility、罗素的How to Grow Old以及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希望通过这三扇小小的窗让你管窥一下外面的星辰大海。
## 小结
今天最后一讲的主题词是“突破”,你的舒适区的尽头就是你突破的起点。很多基本的道理,适用于所有行业。
比如说,在我看来,学英语和做厨师并没有什么区别,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好厨师,光是研究烹饪理论是不够的,买一堆锅碗刀铲来把玩也是不够的,需要厨师利用这些知识和工具,一顿一顿地去练习才行。基本功扎实可以决定你可以入行吃这碗饭,但你的创造力、你的审美、你的品位、你的情商等等,将决定你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我想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是否熟练使用工具决定你收入的下限,而我们讲的那些虚头巴脑的星辰大海总有一日会决定你的上限。**
就如乔布斯所说的,当年他辍学之后在原来的里德学院蹭课学美术字体设计的时候,并不会想到那些知识和技能会对他以后的事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些看似“无用”的审美和素养,究竟是怎样改变我们的世界的。
而所有这一切,没有捷径,答案钱钟书先生给过我们,他说:“最聪明的人偏下最笨的功夫。”让我们一起去做那个最笨的聪明人吧!
## 课后作业
1. 通过这个[链接](https://www.ted.com/talks/don_tapscott_how_the_blockchain_is_changing_money_and_business),按照我介绍的“听说读写”五步练习法,用一周的时间完成这个演讲的深度学习。
1. 阅读海明威的[The True Nobility](https://www.douban.com/note/672647278/)、罗素的[How to Grow Old](https://sites.google.com/site/gobenyan/essay)以及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s/44272/the-road-not-taken)这三篇短文和诗歌。
如果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欢迎你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

View File

@@ -0,0 +1,24 @@
你好我是英语专栏的编辑阿锦欢迎来到第9期的“每周一起背10句”。
本周我们进入了最后一篇语料。我们还是回到词汇和句子上来。我把咱们本周一起读过的句子放在这里标出了课上我们讲过的重点词汇。不过本周的句子不多我只选了其中5句。你可以试试背诵这些句子感受下和之前背诵的句子有什么不同。来吧一起试试
**例句1Making predictions** in software is notoriously hard to do, but we **expect** to se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eams **consolidate** their cloud-platform choices as Kubernetes **adoption continues**.
翻译在软件领域做预测是出了名的困难但我们预计随着企业开发团队继续广泛使用Kubernetes他们将会进一步整合云平台的选择。
例句2Mostly this will be **focused on** the “big five” cloud providers - Amazon, Google, IBM (plus Red Hat), Microsoft, and VMware (plus Pivotal).
翻译大多数情况下整合将集中在“五大”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谷歌、IBM加上红帽、微软和VMware加上Pivotal
例句3We think that, outside China, Alibaba will **struggle to gain traction**, as will Oracle, Salesforce, and SAP.
翻译我们认为在中国以外的地区阿里巴巴将努力争取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甲骨文、Salesforce和SAP也是如此。
例句4In the platform/operations space were expecting that service meshes will become more **integrated with** the **underlying** orchestration frameworks (e.g. Kubernetes).
翻译在平台、运维领域我们预期服务网格与底层编排框架例如Kubernetes可以实现更好的集成。
例句5Were also hopeful that the developer workflow for **interacting with** service meshes becomes more **integrated with** current workflows, technologies, and pipelines.
翻译:同时我们也认为,用于和服务网格交互的开发人员工作流有望和当前的工作流、技术和流水线实现更好的融合。

View File

@@ -0,0 +1,174 @@
大家好,我是陈亦峰。开篇词里我讲到了,学英语最大的坑就是把技能当知识去学。我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技能?
很多刚刚组建家庭的人会买一大堆菜谱书。这些书里每一道菜都介绍得很详细一步一步地教你还配有做好菜的图片写得非常详细。你可以把书里每个步骤都记得非常熟这个就好像你把一本语法书从头到尾全部都看完了看完之后又做了很多的语法题好像你的英文已经非常好了很多东西都已经掌握了考试基本上也可以考个90分了。但是这个过程其实全部都是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你只是在掌握一大堆的information。那考查知识有没有学会的标准是什么呢原先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原先不懂我现在懂了。这个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
你真正拿起那把菜刀开始来做这个菜,这个过程是技能习得的过程。我们大部分学英语的人、大部分教英语的老师,很多时候其实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以为自己在用一个正确的方法在学习,其实只不过是在天天在看菜谱书,并没有真正开始练习和掌握这项技能。
技能对应的是一系列的工具,你真正要掌握一项技能,是要去非常熟练地使用一项工具或者几项工具,比如说一把菜刀,比如说那个锅。通过非常熟练地使用,你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比如说你要切蓑衣黄瓜,你光用刀还不够,你可能得用筷子。这个可能是要你失败了挺长一段时间之后,你掌握出来的一个小技巧,或者是别人告诉你了之后,你才能掌握的一个技巧,然后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最后你获得了这样的一项技能。
**所以,英文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帮助我们通往其他一些未知世界的工具,是一块敲门砖。这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投入很多的精力,慢慢把这个工具从不熟练到熟练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一个过程。**
知道当然是重要的,因为前期你要了解天底下还有这样一个菜。但是,往往我们学英语就停留在中间这条线上就没了,以为自己学到了,其实你还没有开始,这个可能是比较大的一个英语学习的误区。那么技能怎么样来习得呢?其实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一个过程。这个背后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e/5b/8e700635876ed3b5d9138407e3774a5b.jpg" alt="">
这本书英文叫$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文叫《异类》。这个书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他提出一个“一万小时定律”。他传达了一个思想任何一个大师在成为大师、掌握了一项技能之前往往需要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而且这一万小时不是那种被动的训练不是那种我晚上睡不着觉塞一个耳机来听英语5分钟之后就睡着了。这不能算在一万小时里面这只是催眠并不是在学习英语。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2/b7/72f00fa27a30e6c179b6a9bf4ec70fb7.jpg" alt="">
Alex Ross是《纽约客》这本杂志的一个音乐评论家他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莫扎特。他在写道你们都以为莫扎特天赋异禀是个天才是个神童。但是看了这篇文章家长们可能要失望了。为什么呢
莫扎特之所以成为莫扎特,是因为从他还是非常小的小孩的时候,他就非常努力地工作,发了疯一样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个“虎爸”。莫扎特他老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找了很多音乐家来给他当老师,天天逼着他谱曲。所以,有一个莫扎特的研究者也得出过同样的结论:他英年早逝,是活活累死的,不是生病死的。
知识学习是一个非常愉悦的过程你总是会感到有一种成就感。今天我看了一个书或者今天看了篇文章或者今天我背了500个单词我从原先不知道到知道了又往最高的山峰的峰顶爬了一点。但是技能习得的过程往往是很枯燥乏味、很无趣的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充满挫败感的过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b/6d/dbe74a13d069b55e2d099c4b0241e76d.jpg" alt="">
这个图我们叫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达克效应这个名字来自两个心理学家的名字。这两个人一起搞了一个研究画了这样一张图。这张图里最本质的就是这条曲线。这个东西还赢得过“[搞笑诺贝尔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0%9E%E7%AC%91%E8%AB%BE%E8%B2%9D%E7%88%BE%E7%8D%8E)Ig Nobel Prizes”。搞笑诺贝尔奖其实不搞笑它里面有不少非常有见地的研究成果。
这个图的横坐标代表你的智慧从完全一无所知到最后成为一个大师。纵坐标是你的信心指数从低到高。我记得我刚刚学打德州别人稍稍一教连赢几把很开心以为自己技能比较高超。其实不是的只不过是你手气比较好。很快你就会发现你会站在一个叫Peak of Mountain Stupid愚昧峰的地方。然后过了封顶之后慢慢你就开始发现语法都已经刷了好几本题了都拿100分了怎么好像嘴巴还是张不开。时间久了之后你就会进入Valley of Despair绝望谷
这个时候你开始意识到这原来是一项技能而不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但我不是说前面这个过程没用。你不爬这个坡你掉不下来你就根本没有开始对吧只有你爬了这个坡掉下来了你才开始会有这样的一个比较漫长的一个上坡的过程漫长的上坡的过程我们叫作Slope of Enlightenment。你们知道启蒙运动对吧这个enlightenment就是启蒙你开始真正入门的这样一个阶段叫enlightenment。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质变的过程。
积累了大量的量变之后你才会在plateau of sustainability这个点上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高原。你才会感到我的英文好像进步了。这个叫作可持续发展的高坡。它不是一个高峰而是一个高坡这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一个新的层次。在达到这个点之前你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入门阶段。
这个阶段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比较无趣的是需要你坚持的。坚持过来了你突然有一天早上醒过来发现自己的英文好像能够张嘴了好像能够把这个话比较完整地说出来我写一个Email好像没什么障碍了。其实背后有大量努力和辛劳只不过是你不觉得。学所有的技能其实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的方法从比较high level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什么呢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4/c2/d4de7f1247b5a0f56f0cc39eddc61fc2.jpg" alt="">
这个人是瑞典的一个心理学家后来去美国大学做研究去教书然后做过大量关于技能习得方面的研究这个人叫Anders Ericsson。他写了本书名字叫 $Deliberate$ $practice$。过了一些年之后前面我们看到的Gladwell引用了他书里面研究的一些成果写了$Outliers$这本书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然后Anders Ericsson不满意了。他说你引用我的东西不引用全你还引用一半。所以他后来又写文章驳斥了一万小时定律来强调1万小时不是数量的一个堆积不是说你随随便便练1万小时就跟玩游戏自动打通关了似的而是需要进行反复的模仿和刻意的练习。
所以,刻意练习,可以说是我们学任何的技能都需要的。**刻意的练习其实是一个active training是一个需要你主动投入一些精力非常专注的、抱着一些特定的目的去寻求一些教练的反馈然后通过不断接收反馈找到自己练习过程当中的问题再进行下一轮有意识的练习的过程。**学英语很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反复不断的模仿。
我是从初一开始学英语的。那个时候我在外语学校天天有外语课。英语课老师要求学完一篇文章每天必须跑到他那里当着他的面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熟练地背一遍而且模仿得必须和录音磁带里面的一模一样。如果你背得磕巴、背不出来或者模仿的语音语调不一样你就不能回家你要回去再去背。有些同学他们小学就有英语课所以稍微好一点。我这种小学没有英语课初一从abc开始学的头半年真是非常痛苦有时候要搞到特别晚才能回家。我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有时候调皮捣蛋不想背或者有别的事情做值日什么的要搞到六七点钟晚上冬天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
学英语是技能习得的一个过程需要你去反复地模仿要有repeated imitation。这种练习不是你去刷题不是你去做语法题考试可以考100分那种练习而是你可以把英国人写的一段语音语调非常好的小短文你能够给它背下来然后可以模仿得一模一样我指的是这样一种练习。
在开篇词里面,我给大家讲过富兰克林的故事,讲了他当年是怎么练写作的,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没看的话你可以再回去看一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9/4a/a99c5857b2329c8ea43c356f7ddd004a.jpg" alt="">
## Rule of Five
**练习,我们一直在强调,要重持久,而不是重你的练习强度**。我们很多人学英语就是这样的心血来潮猛看40页然后看伤了然后接下来两个月也不碰英语了。“Intensity”对于技能的练习是没有用的。就跟我们睡觉一样你熬了三天夜你再睡三天这是补不回来的。所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学英语的大忌。Consistency是最重要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3/91/939aa1ec8d08fa4ab00c531600807391.jpg" alt="">
每天你哪怕只认识一个单词连着365天你也可以有很大的成就对吧你每天哪怕只看两段文章你一定要看每天哪怕只听5分钟你一定要听。这个才是练一项技能最重要的。一定要持久而不是心血来潮去强调它的强度要细水长流水滴石穿。
给大家讲一个Rule of Five。你觉得怎么砍树效果会比较好一种方法是你每天去砍5下然后休息了然后第2天继续去砍5下又休息了。另一种方法是你一天猛砍100下累得不行了手都酸了直不起腰了然后休息两个月回头再去砍那棵树结果你发现树又长回来了。这棵树你永远也砍不到。所以我们要记得 Rule of Five。你一定要每天都去砍5下你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比如说我每天必须学一个单词或者每天必须看5页书或者每天必须做一个听力。
今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太忙了没有办法看5页我只能看两段可以的没问题这个不算违反规则。没有时间的话你做少一点都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方法这也是学习唯一的方法。
## 关于词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3/4c/c34f0d1a9d2d2a7fe16079f9926e0b4c.jpg" alt="">
**学词汇,不要背字典,我再跟你们强调,千万不要背字典。**背字典就是熊瞎子掰玉米你背多少遍都会忘光的。学词汇跟你在朋友圈加好友一样一年下来你认识好多人对吧朋友圈里加1000个好友这里面只有几个人会跟你说话很多人你根本就不认识你只是这个加了他的好朋友而已。那学词汇也就是说你在朋友圈加了好友之后真正地去认识一个人真正地去交朋友需要去做哪些事情呢
**首先,要找一本自己比较习惯使用的一个字典**。我比较推荐用[朗文词典](http://www.Idoceonline.com)。因为朗文词典上面有标准的真人朗读的音标和例句,还会告诉你美英怎么读音,英音怎么读。另外,它的解释也比较简单,用低级的词来解释高级的词。有的词典会用比较高级的词来解释一些低级的词,越查越糊涂。
**我让大家不要背单词,另一个原因是,词组其实更重要,**特别是动词。动词有千变万化的词组它后面可能跟20个不同的介词这样的话就出来20个不同的意思还有一些搭配。这就相当于汉语里面学成语。大家都觉得这个任务好麻烦那么多的词我该怎么办
你们都听说过“80/20 法则”也叫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一个大的企业80%的利润是由20%的核心客户产生的。同样在英语里1万个单词里有2000个单词是真正核心单词你要把它学透。
朗文还有一个好处它有一个朗文3000词、朗文2000词、朗文1000词。你查网页这个单词后面它还标有一个S1或者W1或者S2、W2S3、W3。这是什么意思S是 Spoken English口语。 W是 Written English书面语。S2就是最常用的2000个词S3就是最常用的3000个词以此类推。因此你要去研究3000词、2000字或者1000词把这些词变成你真正的好朋友。
所有那些你看了好像能想起来,但平时不跟你说话的叫**被动词汇**。天天跟你说话、经常跟你联系的叫**主动词汇**,那是真正的好朋友。那么主动词汇怎么学呢?
**第一,要知道它怎么读**。你要到朗文词典里面去听一听它的读音,然后把读音模仿得跟它一模一样。如果你自己先读一下,发现你读的跟它完全不一样,你就得回去练练你的音标了。你要做到,听到这个单词的读音就能识别出来,要看得懂它的英文解释,了解它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否则,只查到中文的意思,就只是跟人家加了好友而已,整个词汇学习还没有开始。
**第二,要读它的例句。**词典会给你提供两三个例句。你要觉得太简单了,可以去查其他词典。一圈查下来,你可以找到不少例句,一定要去读一读这些例句。
除此之外,这些词你要自己**学会造句**。你可以在例句基础之上你来做一个preference。你可以去改写一下例句把它变成自己的话。造句之后还没有完你还要有意识地去**主动运用你今天学的词汇**比如说你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条件比如今天给别人要写个Email或者在论坛上面要发个issue等等。刻意地去用一下词汇然后多用几次之后这个就变成你的主动词汇了。
这些东西你全部做完了,这个词汇才真正学到手。
在这个基础之上,你可以去**定制一本自己的词汇手册**。你可以个性化地把自己每天积累起来的词汇变成一个词汇手册。有的人喜欢用卡片,正面写音标,反面写英文解释和例句。
你把卡片分成三大堆。第一堆是你已经背熟的你真正的好朋友。第二堆是你刚刚认识的还不太熟的。第三堆是你今天记下来的完全不熟的。慢慢地把第三堆变成第二堆、第1堆。当然第一堆也要经常拿出来复习一下。长久不联系这个人也就生疏了对吧跟交朋友一样的道理质量永远比数量要来得重要。这些核心词汇你一定要把它吃透这些才是你最后才能够用得出来的词。
## 关于语法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9/a5/59c94751cb2da988f7618da2f767e1a5.jpg" alt="">
**看语法书、刷语法题,不是掌握语法的最好的途径。大量的阅读才是掌握语法的最好的方法。**
我在后面的课中也会提到,**语法就是我们认识一座新城市的地图**。地图是什么?它只是一个二维的东西,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当中。你要了解一座城市,你只能去这个城市里面,真正地去走去看。这个是我自己对语法的认识。
**看地图也是有技巧的,切记不要夸大地图的作用。**地图能帮你指一个方向。比如,怎么去把长句断出主干和分支。比如说某个街区特别复杂,你有时候走晕了,这时候地图可以帮助你,往往左走还是往右走,但是它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大部分的情况下,看不懂一篇文章,未必全是语法的问题,只是你心理上误以为语法不好,所以说看不懂。很多时候可能是词汇的问题,很可能你不熟悉这个领域,你看完了可能也看不懂。
**语法永远是为内容服务,你不是为了学语法而学语法**。语法只是你一个拐棍,语法学完了之后,最终你是希望扔掉拐棍的,这个是最终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还是要强调一下,语言的目的是沟通。你讲的话哪怕有语法错误,别人也能够听懂,这就可以了,不需要非得一点错都没有。我们的小学老师或者中学老师教口语,老喜欢纠正,时态是这样的那样的。多纠正几次,你不敢说话了,你马上就闭嘴了。错了就错了,对吧?错了有什么关系?别人能听懂,这就是最牛的。要敢说敢写、不要怕出错。
总体上我们就讲这么多,具体细节还有很多内容,我们课中都会去讲。
## 关于阅读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5/f3/15ebe5b947bb9f44920d6e3139e61af3.jpg" alt="">
有同学问,说是等把相关的词汇全部背完了,或者把相关语法都学好了之后,再来阅读,还是硬着头皮去读?当然是要硬着头皮去读,因为你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什么时候你可以准备好了,看一篇文章一个生词都没有?我们吃英语这碗饭的,你现在随便拿一篇文章来给我看,我都会找到不懂的地方,都有要查字典的地方。所以,你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阅读。
就刚才我讲的,**你要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坚持多读一点,多少没关系,设定一个小一点的目标。另外,读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干扰全部都关掉,不要一心多用**。现在有电脑或者手机干扰,很难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自己也很难改坏习惯,我很喜欢一心多用。我们做同传,整天跟人吹牛吹的最多就是,做同传最厉害的就是能一心多用,我可以同时干好几件事情。但是,一心多用的效率其实是非常低的。你下面开一大堆的窗口,一会儿看看,一早上过去了,也不知道在干嘛。把所有的干扰都关掉,今天就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或者读一篇文章,只做这一件事情。
**读的话一定要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要硬逼自己去读不感兴趣的内容**。另外就是要读你熟悉的话题、你自己非常精通的那些话题可以找一些平行文本。比如说C语言你特别熟那你就去找C语言相关的英文入门书。它讲都是你非常熟的东西这样的话你看到 operand ,不知道是什么,查一查是“操作数”,你马上就懂了,对吧?你让我一个外行去看,我肯定看不懂。
**难易度一定要适中,不要去读自己完全看不懂的东西**。一般难度超出自己舒适区2030%为宜。也就是一篇文章看下来,在一个单词也不查的情况下,你大概能看懂一半,还有一半模模糊糊的,大概知道在讲什么,这个程度大概是可以的。
阅读过程当中有一个坏习惯就是碰到生词就查。碰到生词就查阅读5分钟之后你就烦了。你读了三段话查了20个单词三个小时过去了你还没读进去任何的内容。一定要学会碾压过去。碰到生词一定要压过去猜一猜或者干脆就忽略它。然后你大概知道这篇文章大概是讲什么的。另外也**不要回读**。我这段三段没看懂回去读然后读困了。你回去读5遍你也读不进去就睡着了。一旦要查新词那就好好地查用我们刚才前面讲的查词的办法学习重点核心词汇的办法把这个词彻底吃透。
**阅读,读的永远是它的思想。读完一篇文章,你知道他讲了什么,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不是读某一个单词或者读某一个句子。**
什么叫不会阅读呢?就是你的文章好像都看懂了,但是回过头来一想也不知道它在讲什么。这个是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咱们今天的题目是“程序员如何阅读英文?”,这个问题太小了。语言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都是会互相影响的。你有了读得足够多,听得有了足够多,你才会有更加自然、自如的输出。读多了之后你自然会写,听多了之后你自然会说。你的目标一定要听说读写一起来,不能只是把自己的目标定在看懂一篇文章上。把文章看懂还不容易吗?现在有的翻译软件准确率已经非常高了,你现在找个翻译软件就能做到。
大家老说英语有5个技能听说读写译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英语只有4项技能任何的语言都只有4项技能就只有听说读写**。翻译一定是听说读写的自然的一个结果,它并不是一项特殊的技能。
有同学问我,别人翻得挺好,我自己一翻就翻不出人话。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你没听懂或者没读懂。第二,就是你中文不够好。
## Q&amp;A
### Q1有必要背诵新概念吗
当年我学英语的时候,新概念每一篇都是要背的,而且有的文章我现在还能背。如果你觉得不是那么难的话,我建议你还是要背下来。不要把背诵英文的这个目的太局限化。我们不是为了背而背,而是为了模仿语音语调。你可以找到原版的英国人的录音,去模仿他的语音语调。然后,你自己找一支录音笔,把自己背诵的内容录下来自己听。听完了之后,你再去对照原来新概念的录音,比较一下,看看差别在哪里。
练语音语调没有第二种方法只能是模仿。新概念是一个比较好的模仿材料。它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适中是从容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如果你模仿得非常像从第1册开始一般背到第3册你的语音语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 Q2怎样才能读懂长难句
首先,你要了解英文句式的特点。中文的句子像一列火车,它就是一个车厢接一个车厢,一句话你可以用逗号一直点下去。但是英文它是一棵树,你永远可以找出它的主干,然后你可以找出它的树枝,找到树枝上面的花或者果实。你可以剥洋葱一样把它剥开,之后你大概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然后你在脑子里面再给它组织在一起就可以了。
再长的长句、难句多么变态的句子我们都可以找到主干。英语的长句怎么读先从找主干开始。这当然是一个大的原则。在我们的课程里我会在第2篇和第3篇语料中详细讲怎样去读英文的长难句。
### Q3看美剧有帮助吗
看美剧当然是有帮助的,而且毫无疑问会有很大的益处。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我们可以粗粗地把它分成两类。一类我们叫formal English正式的英语比如你做演讲的时候或者公司领导做报告的时候那个时候都是讲很正式的英语。我们平时在课堂当中学的也都是这些formal English。这些句子非常工整主谓宾能够非常清楚地找出来的用的词也都非常正式。
而我们美剧中大部分都是生活领域的我们有时候叫casual English有时候也叫kitchen English。不是说它informal只是它是比较日常的用语。你看美剧里面人家插科打诨或者讲一个joke你听不懂因为这个是日常生活的用语往往是我们学英语的短板是课堂当中没学过的。
刚到国外的时候我听总统讲话一点问题都没有100%能听懂。但是,如果你要是在星巴克或者麦当劳吃饭,旁边一桌有两个人在那儿聊天,这时候你不一定能听得懂,而看美剧能够帮助我们补这一块短板。
### Q4翻译文章是不是提高阅读能力比较自然的方法
不是。除非你的工作跟翻译有关系你需要把那篇文章翻成中文或者把中文翻成英文你有工作上面的需要否则的话没事不要去练翻译浪费时间。阅读就是阅读不要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把每一篇文章都想着把它给它翻成中文没有必要。你要think in English你要用英文学英文。阅读你把它理解了就好了。
但是反过来,当你要把中文翻成英文的时候,这个时候考查的其实并不是你的翻译,考查的是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大家老觉得,是我翻译技巧不好,或者是我翻译上面是不是什么东西没学?不是的。
比如说一篇Email你脑子里面想好中文了你要把它用英文表达出来你觉得有困难。你想用英文把一件事情讲清楚但是你讲不清楚或者你原本可以用5个字讲清楚绕来绕去现在你要用50个字才能讲清楚。这个不是你翻译技巧有问题而是你英文不够好。所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只要打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就可以了。
好了,我今天就讲这么多,非常感谢大家听我分享一点心得,也希望能够陪大家度过一段学习英语的时间。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自己突然早上醒过来,发现自己英文好像有进步了,这辈子到现在也不过两三次。所以,学英语,很显然三个月或者半年是不够的,它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漫长的过程。重要的是把方法学到手,这样的话你就能够养成习惯去自学。一切的学习,其实最本质的还是自学。而关键是养成一个自学的方法和好习惯,希望我能帮大家培养起这样一个好的习惯。
>
编辑注:观看开学典礼的视频请戳[这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z411q7Ji?p=1&amp;share_medium=iphone&amp;share_plat=ios&amp;share_source=COPY&amp;share_tag=s_i&amp;timestamp=1589453978&amp;unique_k=LDI0rt)。

View File

@@ -0,0 +1,89 @@
<audio id="audio" title="用户故事 | 张理查:作为软件工程师,我怎么学习英语专栏?"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2f/89/2f00db4acccf1513c3a2f7bf6fca1e89.mp3"></audio>
你好我是张理查一名工作4年的大数据研发工程师坐标港城烟台。这里我想和你聊聊我与英语的故事。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2020年的梦幻开局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对我来说随着出差的变少我自己的生活反而变得规律了起来。春节过后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晚上戒断手机,读书一小时;每日早起一小时,学点“无用之学”。啥是无用之学呢?我觉得就是工作中不会直接用到的技能。但是它会像一粒种子,也许某一天会在人生的旅途中绽放,比如摄影、绘画,甚至英语。**
在学完了高伟老师的《视觉笔记入门课》后,恰逢陈亦峰老师的英语课上线,我就想用视觉笔记实践一把。于是,我和极客时间的英语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e/2c/7e5f9270c8810ac024ba1cc030e6d72c.png" alt="">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6/7d/b6633e51ca790ac10056516d2077477d.png" alt="">
## 转行做软件工程师,发现英语真重要!
我的英语底子并不好,高中时经常被老师罚写单词,以至于英语老师劝我“将来找一个英语好点的女朋友”,于是后来我娶了在英国留过学的高中同班同学:),不过这是后话了。但我喜欢交流,热爱新鲜事物,抛开考试,英语是我接触新世界的一个工具,无论是读研期间研读和发表英文论文,还是和外教一起参加活动,结交新朋友,亦或是无聊时看《老友记》《生活大爆炸》《西部世界》等等美剧,英语慢慢开始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毕业后,我转行做了软件工程师,看了许多教程与文档,发现英语在软件工程师的职业生涯中尤其重要:
- 我的计算机知识是跟着Stanford 的Java公开课和Harvard的CS50公开课来学习的当时没有翻译硬着头皮把课啃完于是我才找到了一份工作
- 工作后遇到Bug时我把所有的搜索词都试过了但还没有满意答案。结果我Google一下英文关键词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帮我节省了不少时间
- 研究新的中间件中文文档可能更新较慢甚至有些错误只能求助于官网的英文文档和Stackoverflow和Github Issue里的讨论真的解答了我不少疑问。
2018年公司举办了首届英语口语大赛我还获得了第一名。我的演讲主题是《Lifelong Learning》。这次学习这个专栏在部落晒学习记录我还因此获得了《极客时间》的部落之星。我感觉只要愿意投入一些时间学习总是能为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一些正向反馈这样也能够促使我们更往前走一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3/60/e364137a8cf446fd1fb4b7b3yy1a5360.png" alt="">
我之前参加过类似的阅读训练营,就是列一系列的书,定好学习计划,不断推送单词讲解、句子分析以及文章背景介绍,重复着高中的学习模式,背单词、看语法、做练习,朴实无华且枯燥。
专栏上线那天晚上我从头到尾听完了陈老师的直播我发现这门英语课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很少有英语老师会给你讲马尔科姆的《异类》、10000小时定律、达克效应、反复模仿和刻意练习很少有英语老师上来就告诉你别背单词告诉你阅读要放弃速度的幻想要泛读+精读;告诉你语法不过是一张地图,是你大量阅读和长句分析的拐杖,最终要丢掉;告诉你学英语实际上是个慢功夫,英语的学习方法简单,就是专注学习、寻求反馈、修正问题的循环,难的是坚持和习惯……但是有一点,要下笨功夫,这与我自己的学习观是吻合的。
于是,我就和陈老师一起开启了两个多月的英语学习旅程。
## 我与《互联网人的英语私教课》
我的学习时间是上班前的7:158:15。我大概每天7点钟到达公司利用开车的时间1.5倍速刚好听完老池的卖桃者说和英语课程的音频。然后就是看文字稿和写笔记笔记更多的是摘抄8:15上班前将笔记上传到部落周末将编辑整理的句子再抄一遍看看一周的笔记算是复习。如果你有关注我或者看过部落下这门课的专区你大概率会见过我的猪爸爸头像。
这门课的内容组织与安排都十分用心5篇语料文章每一篇都有其侧重点涵盖了英语的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学习方法等方方面面着墨较多的是第一篇10讲和第四篇11讲分别着重讲到了词汇与阅读陈老师深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弱点所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如,对单词来说,读不懂真的是语法问题么?为什么一句话所有的单词都“认识”,放到一起不知道说的什么呢?看得懂、记得住、写得出,自己在掌握单词的哪一层级呢?第一篇文章,陈老师几乎逐句分析了每一句话,“保姆式”地带我们读完了一篇文章,是精读的一个范版。
再比如,对于阅读来说,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拿到一篇文章,扎进去就开始扑腾,然而扑腾了好几天,却记不清我们到底看过了什么。我们真的理解泛读和精读的区别在哪里么?阅读是学好单词的唯一有效途径么?这些问题陈老师都有解答,并且还教了许多阅读技巧,如粗略阅读法、先抓主干再找分支,怎样真正地去读懂一篇文章。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英语学习中会遇到的坑。
但是,这门课最打动我的地方,其实还是陈老师的知识广度,也让我对口译员这项工作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首先从选题来看这些文章真的都是精挑细选的打破与工程师相关的三个迷信、2020年的软件预测、开源软件对创新的好处、远程工作的最佳实践、具有产品思维的软件工程师。这些文章主题不仅不脱节甚至内容本身就对我们的职业发展和眼界有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陈老师讲课中举的很多例子都是和我们工作密切相关的,比如容器化、服务编排、计算网格、微服务,听起来毫无违和感,我有时候甚至会恍惚觉得,我面对的不是一个英语老师,而是一个英语水平炸裂的高级研发。
## 英语学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现在我虽然跟完了课程的所有内容但对我自己来说我只能说吸收了50%的内容,我给我自己打不了及格分。因为我发现课后作业是另一个宝藏。
目前我在从后往前复习补做课后作业第30节的作业是海明威的The True Nobility、罗素的How to Grow Old 以及 Robert Frost 的 The Road Not Taken这三篇短文和诗歌陈老师还推荐了龙应台和刘瑜的两篇文章。
恰逢最近“每晚一小时”刚刚读完50万字的《嗜血的皇冠》我想谈谈这门课对我更深层的启发那就是思考人文素养对软件工程师意味着什么
在这门课第一篇文章的讲解中老师提到了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这个演讲了老师讲到的Don't Settle即不要妥协。演讲中打动我的故事是当年乔布斯毅然退学穷困潦倒捡5分钱的可乐瓶子卖每个星期天走7英里的路去教堂吃一顿好点的饭。但即使是这样他会到里德大学里偷听书法课因为那里能提供全美国最好的书法教育学了一堆写出一手漂亮字的方法搞明白了衬线、阴影、字间距这些“无用之学”。他说
>
It was beautiful, historical, artistically subtle in a way that science cant capture, and I found it fascinating.
>
那是一种科学永远不能捕捉到的、美丽的、真实的艺术精妙,我发现那实在是太美妙了。
8年后乔布斯设计第一款苹果的Macintosh电脑时这些东西全派上了用场。他将这些设计到了产品中以至于Mac能够提供最好看的排版字体。
龙应台在台大做演讲时,谈及历史,也讲了一个故事。她当时看到了一篇文章,说一个中国作家在欧洲餐厅吃饭,吃完饭忘记了付钱,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记付账了”,从而大赞欧洲人的民族性,没有怀疑他们是来吃霸王餐的,说可能在中国,老板就带着小弟杀出来了。
龙应台写了篇反驳的文章,是说要考虑经济发展和体制结构的问题,如果是二战后的德国,粮食严重不足,老板可能也会杀出来。但就在龙应台洋洋得意时,看到了《韩非子》的文章,原来她自认为了不起的独特见解,人家两千年就写过了,写得比她还好(更详细我还是推荐去读龙应台读演讲原文吧,真的非常精彩)。
当我们自己穷得快吃不上饭的时候,会追求什么呢?我们做技术,每天被“云大物、移智区”搞得忙东忙西,经常跳转于各个中间件、框架、技术解决方案,玩得不亦乐乎,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是什么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于任何一项技术或热点的历史脉络,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以判断它的未来?不认识过去,不理解现在,不能判断未来,你又怎么能做好手头的工作呢?
我们每天在学新技术、新知识,这当然不错。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框架、是工具、是一切新鲜的词汇,是可以量化的知识,但必须让知识进入自己的认知本体,渗透我们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
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的本体,就是人文素养,真诚恻怛。追求人文素养就是在涉猎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所认识到的终极关怀——对“人”的关怀,也就是谷歌的信条“不作恶”,也是各位企业文化里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及我们党员时刻都要践行的“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真诚恻怛的底色,才是决定你的职业天花板有多高,你的企业或组织能够走多远的决定因素。
以上仅仅是我学完这门课第30讲课外作业的一点感想虽然有点务虚但就像老师最后说的那样
>
是否熟练使用工具决定你收入的下限,而我们讲的那些虚头巴脑的星辰大海,总有一日会决定你的上限。
英语和计算机在我看来是通往未来的大门,是我们理解一切知识的工具,读到这篇文章的大多数人,有幸携带着计算机这项技能,躬身入局于这场科技大潮之中。
而如今的形势也证明,科技行业的从业者不单单是在解决用户的需求,你我之中更有人已经纵身,或者即将纵深于这场国际变革当中。计算机是工具,英语同样是工具,它们甚至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武器。
我们学英语、健身、读书,我们把对自己的期望放到了新年计划、行动清单中,我们一直都在不停奔跑。希望这次不要变成“下次一定”,希望我们有机会能够在这门课中相遇,武装自己,关注长期,日拱一卒、持续精进。毕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View File

@@ -0,0 +1,49 @@
<audio id="audio" title="结束语 | 学英语也是修行"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76/03/76e82f53ea015449937b883050be7603.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首先非常开心有这个机会,让我可以陪伴你,通过一起学英语的方式,共同度过这段非同寻常的日子。
经过前面30节课的繁重学习在这最后一课中我想和你聊点轻松的话题。我来和你分享一下我自己学英语的过程希望能让你对我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希望对你的英语学习也有一些参考意义。我把我自己学英语的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摸索直至入门的阶段。
我的英语学习是初中才开始的,回头想来,整个入门阶段的英语学习,就如同是在一张完全没有打开过的游戏黑暗地图中四处摸索,或者是在武侠小说中的寺庙里砍柴烧火,每天按部就班做完该做的事情,也不知道要去实现什么目标,只是过着不急不忙、没心没肺的日子。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经说过的一段绕口的名言。他说“……as we know, there are known knowns; there are things we know we know. We also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 that is to say, we know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no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 the ones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
当我们刚刚进入一片陌生的森林时,里面充满了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未知的未知”。我们如同井底之蛙,在一个狭小的圆圈里面悠然自得,以为外面的世界也如同井口一样大,这就是“无知者无畏”的原因。但是,随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你眼中的井口会越来越大,许多曾经的“未知的未知”也会变成“已知的未知”,这时你会心生迷惘,对这片森林产生敬畏。
星云大师曾经用苏东坡的三首诗来描述修行的三个阶段,我想对于任何技能的学习,也都是适用的。
第一个阶段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一阶段,你眼中看到的山山水水都是真实的,但也都只是很小的局部而已,如同一幅大拼图的数万个碎片其中之一,刚刚入手并不觉得多么困难,那是因为你“已知”的圆圈还太小,根本不知道圈外的世界有多大;但是随着你自己的圆圈越来越大,你会发现原来外面还有这么多的“未知”,这种有些绝望的挫败感会很快让你进入瓶颈期。
从初中开始到大学本科期间结束,大约有十年的时光,我其实都处在这个阶段中。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基础学习阶段,也是我认识自我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我觉得一个人需要思考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以及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当然,在这个阶段里,有一个好的老师或教练的指引,找到正确的方向或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阶段是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阶段,是从我读研究生开始直到现在这段时间。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学以致用阶段,也是我认识世界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人生这场游戏的地图已经基本打开了,里面很多的“山水”和我以前想的也完全不一样。在第一阶段的时候,我只认识到了“山水”的表象,例如你背诵的一段课文只是一段课文,乔布斯学习的美术字体只是几种字体而已,那时候都还没法体会这些“山水”对自己未来的意义,反而会去质疑这些“与我无关”的山水究竟于我何益?但迈入第二阶段,在经历磨难和历练之后,我们再看山水万物,才会慢慢懂得当年自己遇见过的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不再是与我无关的山水,而是我们智慧的源泉。
就像学英语,我们会读莎士比亚和苏格拉底。这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用,还不如把数字记熟练、好和老外讨价还价来得实用。就如同只是做“增删改查”的工作时,我们也基本上用不到数据结构和算法,学算法带来的“收益”或许远没有学个框架、熟悉各种 API 来得显著。但是,**这些看似“锦上添花”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在你上升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变成你继续向上的阶梯,或者成为阻挡你的天花板。**
第二阶段,我们同样可以用苏东坡的一首诗来形容,那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首诗语言简单,但意境深远,首句和尾句虽然文字完全相同,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山”和“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庐山烟雨和钱江大潮,而第二个阶段也正是我们去寻找和认识各自的“庐山烟雨浙江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里,**我觉得做正确的事情,永远比想办法把事情做正确来得更加重要。**
在第一阶段,我们主要是闭门修炼的阶段,和外面的世界并无太多的关联,加上有老师给你指导学习的方法和方向,不太需要你自己去思考什么事情是正确的这个问题。但是进入第二阶段,按照武侠小说的套路就是“拜别师父,下得山来”,那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事”就变得特别重要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认为正确的事情,最后会决定你是否可以找到你心目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以及找到之后,是“不过如此”还是“原来如此”的差别。
第三个阶段是什么呢?即便到现在,我其实也不是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正开始了第三个阶段,但我想它应该是以己之长,回馈大众的阶段,应该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阶段。
对于我自己而言,毕业之后留校教书是一份工作,兼职做口译是可以获得更多收入的另外一份工作,忙忙碌碌不过“名利”二字。我曾经非常满足于做一个口译员,因为这是一个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尽繁华而不入戏的职业。直到前些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碰到了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口译,她就是星云大师的翻译——妙光法师。除了惊叹于她可以用如此简明而美妙的英语传达精深的佛法之外,我更佩服乃至羡慕的是,她可以用自己所学之技能去做超越了“名利”的事情,这也是佛陀所说的“诸布施中最胜”的“法布施”吧!
用苏东坡的诗句来描述,第三个阶段就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意思是说,潺潺流水就是佛陀说法的声音,青山翠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世间万物所说的法,就已经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了,那我们这些有所领悟的人何时把自己所学和别人去分享呢?
我想,不管你学什么专业,过什么样的人生,多多少少都要经历上面三个阶段吧!引用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里面的台词,这三个阶段其实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人生是这样,英语学习是这样,任何事都是这样。
最后,再次感谢极客时间的所有同事,以及每一位和我一起学英语的你,虽然我们“未曾谋面”。如果在短短的这三个月里,我的分享能给你带去一些启发,帮助你在“此山中”找到一点方向感,乃至于能使你心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变得更加清晰一点,我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最后的最后,我还给你准备了一份毕业调查问卷。一起走过了这些时间,我非常愿意听听你对我和这个课程的反馈和建议。欢迎畅所欲言,让我知道你的想法!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6/37/f64383b0181ce37691aeaf1e122f9337.jpg" alt="">](https://jinshuju.net/f/EsDv8h)
山长水远,希望有机会,我们能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再相见!

View File

@@ -0,0 +1,59 @@
<audio id="audio" title="学习指南 | 我想和你交代下这门课的设计思路"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73/74/73a04dc133e799c9891a3fee0064bf74.mp3"></audio>
你好,我是英语专栏的编辑阿锦。
在开始学习之前呢我想和你分享一下这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思路。我想把这114天的准备工作给你一五一十地袒露出来直接告诉你我们是怎么设计这门课的帮助你更好地运用这门课的内容实实在在、彻彻底底地最大化利用这门课中的资料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值。
## 1.语料怎么用?
首先语料在精不在多这个我想不用我多说。语料很重要。因为它要适合我们大多数用户的水平。同时我们也可以说其实语料选什么并不重要英语学习其实就是5个字“读就完事了”。不管我们和老师再怎么精挑细选如果没有你自己消化吸收去一点点读下这些内容我想无论如何都是没用的。
我这里提前把这5篇语料的原文给到你。
- Article 1[The Product-Minded Software Engineer](https://blog.pragmaticengineer.com/the-product-minded-engineer/?utm_source=wanqu.co&amp;utm_campaign=Wanqu+Daily&amp;utm_medium=website)
- Article 2[Open Source Benefits to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Agility](https://www.infoq.com/news/2019/03/open-source-benefits/)
- Article 3[Successful Remote Working](https://www.infoq.com/news/2020/03/successful-remote-working/)
- Article 4[Breaking through Three Common Engineering Myths](https://www.infoq.com/articles/breaking-through-engineering-myths/)
- Article 5[InfoQs 2019, and Software Predictions for 2020](https://www.infoq.com/articles/infoq-2019-retrospective/)
你可以提前读一读这些文章。你可能会说这些文章我都看不懂。那毋庸置疑你需要学这个专栏。陈老师不仅在英语方面有近20年的教学经验而且对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非常了解。因此他的课程讲解粒度非常细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获。如果你说这些文章能看懂那你更加需要学学这个专栏了因为你可能会收获更大的惊喜。至于处于中间地带的同学我想你应该是大多数。你就是我们专栏的精准受众这个专栏就是为你准备的。
我把语料提前给到你,是鼓励你主动学习,希望你能在学习之前有个预习的动作,每篇文章开始之前,先把语料自己都看一遍。但是我也要提醒一句,如果你时间不宽裕,不用着急做预习,我知道,准备工作太多,有时候会消耗真正做事时的能量。
## 2.导读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的课程根据5篇语料分成了5个模块。每个模块里我们又分为“导读”和“正文”。
在导读中,陈老师会和你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会从他的视角来讲讲,在看到文章标题的时候,他会想到什么,以及有哪些可以提前了解的背景知识,方便你理解后面的正文内容。另外,对于这一模块的学习重点,老师也会在“导读”里明确地指出来。比如,第一篇语料的句式结构不难,所以第一模块陈老师会着重给你讲解词汇,帮你解决单词这个大难题。
## 3.如何利用音频功能?
我们专栏是“图文+音频”的形式。课程中有大量的例句,陈老师会在音频中对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强烈建议音频和文稿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除此之外,每一讲的开头会有专门的“课前朗读”模块,陈老师亲自给你朗读本节要讲的语料内容。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好好利用音频这个方式。
比如学习前,你可以先听听陈老师的音频,看看仅靠听能听懂多少,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尝试自己先翻译一下。
学习后,你可以再回头通过听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个阶段我建议你练习听写,一句一句来,不怕慢,假以时日,你会发现自己的听力、词汇和语法都有精进。
平时呢,你也可以反复听,同时跟读来练习口语,比如影子跟读法,就是像声音的影子,比语料慢几秒钟跟读,反复跟读,如果最后能背诵下来那就更好了。这里呢,我要再提醒一点,如果你开始跟读了,记得用老师开篇词介绍到的方式,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对比找差距,一点点改进,你会发现这个反馈特别重要。
## 4.“知识讲解”会讲什么?
除了“课前朗读”,每一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知识讲解”了。在课程的这一模块,陈老师会带你逐句来精读语料。陈老师会挑选我们容易用错、甚至根本不会用的词汇、短语、句子,给你逐一讲解。
还是拿讲单词来举例子,具体讲解的时候,陈老师会从词汇的本意、引申义讲起,带你先学习英文释义,而不是先看中文翻译。最后,通过典型的例句帮你再次巩固单词,体会单词的含义,掌握单词的用法。最终,整节课下来,你掌握的并非简单的某几个单词,而是最高效学习单词的方法。
## 5.“单词连连看”
每节课结尾处,我为你准备了一张“单词连连看”的卡片,帮你回顾本节讲过的单词。但是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背单词并非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借由这种方式,帮你回顾这些单词的使用场景。
## 6.“课后作业”的小心思
我们不会像学校上课那样,给你布置背单词、做语法题这样的作业。通过语境理解单词、理解句子含义,是我们推崇的方式,那我们的课后作业自然也是同样的思路。每节课后陈老师会针对本节讲过的内容给你一些阅读作业,有时候是一篇小文,帮你深入理解某个知识点;有时候是一个拓展阅读,帮你拓宽眼界的同时,保持阅读的习惯。
## 7.小编带你“周末一起背10句”
语言学习有方法但无捷径。不论多少每天听和读贵在坚持细水长流金石可断。为了帮助你真正吃透我们学过的内容每周我都会从本周学过的句子中抽选出10句非常棒的句子带你一起来背诵
以上就是我们教研团队和陈亦峰老师在打磨这个课程的时候,针对大家英语学习痛点所做的主要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最终落到了整个课程上,落到一篇篇文章和音频上,经过几个月的打磨,现在呈现到你的面前。希望这半年的准备,能给你交付一次不一样的英语学习体验。

View File

@@ -0,0 +1,91 @@
<audio id="audio" title="开篇词 | 把技能当知识,是学英语最大的坑"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a/a5/ba8c4d53c94bee80712c2b4d55c592a5.mp3"></audio>
你好,我是陈亦峰,欢迎你和我一起学英语。
说到学英语它好像和健身一直都是一对好搭档每年都会出现在很多人的新年愿望清单New Year resolution上。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故事的结局年年都是相似的要么是根本没开始要么就是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没啥成效。年复一年大家都开始自我怀疑好像学英语是个无解的难题真的难住了不少人。
学英语真的那么难吗?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英语教学经历的同传译者,我认为学英语不难。那问题出在哪了呢?我觉得在于我们对英语学习的认知上——**多数人在用学习“知识”的方法来学习英语,可英语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而非“知识”**。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先和你聊一个叫作KSA的模型吧。
这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一个模型KSAKnowledge, Skills and Abilities framework即**知识、技能和才华模型**。这个模型阐述了知识和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知识knowledge是多渠道获取、消化和记忆信息information的过程主要通过理解概念concept以及知悉事实fact最终达到“我知道了、我懂了、我记住了know what”的效果。
而学习技能skills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模仿repeated imitation和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最终能够娴熟使用某种工具tool达到“我会了、我熟练了、我运用自如了know how”的效果。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c/f9/8c9b56bb5632f1acdbdfd8a8e84253f9.jpg" alt="">
可以看到,知识和技能之间有关联、有重叠,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
学习语言仅仅停留在“我知道了、我懂了、我记住了”的层面肯定是不够的。语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技能,一种需要通过反复模仿和刻意练习才能娴熟使用的工具。传统的英语教学“把语言这项技能当成知识来教”这一点,或许是我们英语学习路上最大的一个坑了。
## 技能习得的正途——刻意练习
既然英语不仅仅是一堆知识,而更多的是一项技能,那我们该如何掌握这项技能,甚至掌握技能习得的方法呢?
我想你一定看到过市面上很多“30天学会英语语法”“每天5分钟听力口语双突破”的资料但只要你稍微了解过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就不可能相信这类急功近利的说辞。我们应该达成的第一点共识就是学习没有捷径。
不过,学习却是有方法的。否则哪怕你攒够了一万小时的练习量,也不会像玩 RPG 游戏一样,攒够经验值后自动升级。
那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我觉得答案你肯定早就知道了。我先卖个关子,给你讲个故事。
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我想你肯定知道。他的著作《穷查理年鉴》及自传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因此,他也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记者和作家。
有一次,富兰克林看到《观察家》杂志后,被里面高质量的文章吸引,于是,他决心也要写出一样漂亮的文章。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他首先在杂志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通读之后记下文章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逐段模仿写作,然后再和原文进行比较。
如此练习几次后,他发现自己的词汇不如杂志文章丰富。虽然他认识那些高质量的词汇,但是不能做到“信手拈来”。于是,他想到另一种练习方法,把杂志中好文章的语句改写成诗,把那些优美的句子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为了满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富兰克林还会迫使自己去想各种词汇。慢慢地,词汇的多样性就固定到他的脑中,内化成一个自动的过程。过一段时间,当富兰克林几乎忘记原文的时候,他还会把诗句改写回原文,来进一步训练自己的词汇。
词汇练习结束后,富兰克林开始进行文章结构和逻辑的练习。他再次找来杂志中的好文章,把每个句子的大意提示写在不同的纸上并把顺序打乱。过一段时间后,他会试图把这些顺序混乱的句子重新写成一篇文章,然后和原作进行对比。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2/c5/f284dc06ca0bfb0ecad4a772b6006bc5.jpg" alt="">
我们看到,富兰克林的写作才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长期、大量,甚至是看似很笨拙的刻意练习得来的。事实上,任何一个技能习得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英语也不例外。
## 你应该如何学习本专栏?
那在这门课程里,我会带着你怎么来学习呢?
我们都知道学习英语有三个关键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我将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来给你介绍一套具体的学习方法。
**第一,语音靠模仿。**
寻找有音频和文字的语言材料,熟读文字并仔细听几遍音频后,自己逐段朗读,无论语音还是语调,都要尽量模仿得和原声一模一样。朗读的同时用手机或录音笔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供自己回放,和原音频比较差别。
在我们的课程中,每一讲的开始,我都会带你进行“课前朗读”。平时呢,你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进行模仿练习。经过这样反复的练习,我保证你的英语语感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第二,语法靠阅读。**
所谓“语法”,就是“遣词”和“造句”之法。在我们这个专栏中,“语法”学习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你去读懂句子,解决你“所有词都认识,还是读不懂一句话”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依照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带你进行下列语法核心要素的学习。
- 了解基本词类:主要是名词(数、格、性)和动词(时态、被动语态、助动词和情态动词,非限定动词、虚拟语气等),同时也会穿插代词、副词和形容词。
- 读懂和会写简单句:结合文章介绍基本句型,通过例句讲解搭配、断句、主谓一致等问题,搞清楚句子的成分,慢慢能自己读懂句子,并模仿出清晰准确的句子。
- 读懂从句,学会写复合句:逐步熟悉名词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融会贯通强调句、虚拟语气、倒装结构、直接和间接引语等语言现象。
在这个课程中我精选了5篇实用型的英文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和你一起梳理和讲解英语的语法帮助你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第三,词汇靠积累。**
相比上面两个,词汇就有些麻烦了。可能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背字典或者词根手册,但这其实并不是很好的方法。词汇需要在生动活泼的文章和例句中去领悟,没有上下文、不了解词汇用法的单词记忆是非常低效的。
当然,领悟只是第一步,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关键的是在理解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背诵段落、改写例句、用自己的语言写作相同的意思并与原文对照等方式,来逐步消化和积累常用的词汇和句式。
《刻意练习》一书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里面写到,所谓“刻意练习”,不是睡觉前戴上耳机听五分钟英语催眠的那种练习,也不是在地铁里有一搭没一搭听一段或者看一篇文章那种练习,而是有目的的专门训练。练习时需要专注,需要有教练指导,需要有及时的反馈系统,需要离开“舒适区”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当然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这里所谓的“教练”或者“反馈”,可以是老师,比如我在课程中就主要承担了这个角色。但是,它也不一定非得是一个老师。例如,我们前面说的富兰克林的教练就是《观察家》杂志的作者们。他们和富兰克林或许并不相识,从来不会真正给他提出具体的意见,但他们是富兰克林模仿的对象。富兰克林通过对照自己写的文章和杂志文章的差别,来获得模仿对象的“反馈”,并不断修正自己。在我们的专栏里,我、语料文章以及专栏的讲解,甚至身边的任何一个学习材料,都可以是你的“模仿对象”。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0/18/5096c53aedbf9889e5796e714b17fb18.jpg" alt="">
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有点信心了呢?其实英语学习真的不难。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了解这门语言本身的规律,用技能习得而非知识学习的方式,基于英语学习三个关键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来循序渐进地刻意练习,从而提升英语水平。
最后,我再来介绍下我自己吧。
我叫陈亦峰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之后留校教授研究生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课程在北外任教有将近20年时间了。在教学之余我也会给很多IT行业的跨国企业做大量的口译工作和科技行业也有很深厚的感情。
在多年的英语学习、教学和翻译过程中,我特别懂我们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深深感受到了大家迫切想要掌握英语的那种心情。因此,我也特别希望通过这个专栏能够真正教会你怎么学英语,并让你享受语言学习带来的快乐。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在过往的英语学习经历中,不知道你最大的疑惑是什么呢?都遇到过哪些困难?欢迎在留言区中提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