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99 @@
<audio id="audio" title="01写作前戏如何让阅读真正帮到写作"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a/42/1ab5fc1be6a44838475907f8e53cff42.mp3"></audio>
你好,我是涵柏,欢迎你跟我学习写作。作为本专栏的第一节课,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写作前戏,即**如何通过阅读构建知识体系,进而帮助到写作**。
写作课为什么要从阅读说起呢?其实很简单。在我的工作环境中,写作有点像一种日常工具,我们时常为如何用好这个工具而不断思考,比如常常有人问我,这个写作角度你是怎么想到的?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你的表达就能如此吸睛?你是如何快速整理好这么多写作素材的?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从初步意识到有清晰的认知,我也实践了好几年,答案越来越清晰、笃定,那就是**看得多**。
老生常谈了?没错!但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看得多,为什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差强人意,甚至是提笔困难呢?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层次深入了解。相信这节课过后,你会对阅读的作用有一个新的认知。
## 第一层:你看得足够多吗?
我们从第一个层次讲起。不妨先问你自己一个问题吧,你看得足够多吗?那何谓足够?我们一起看个例子。
今年高考全国卷1有这样一道作文题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触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我的表弟刚好是应届考生,我就去问了他是怎么写的。他的大致思路如下:
他选的人物是管仲,他看过《史记》,所以他选择避开“管仲射杀齐桓公”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转而写了孔子、孟子和荀子对管仲的看法,谈及了管仲为何重要。
接着他问我,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这篇作文。我的思路如下:
《史记》记载,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是直接接受了任命。而《管子》讲,齐桓公任命管仲,起初是遭到了拒绝,其中有个细节,管仲跑到门边要走,齐桓公流着汗把他追了回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拜相。
同样是吸纳人才,自比管仲的诸葛亮也是刘备三顾茅庐而来。那在我看来,管仲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我会运用好这个立意,去谈这个缩影背后的精神,以及中国的“贤臣”梦。
这个例子看到这,差异点其实就出来了,**阅读量一定是写作的首要前提**。
但说起阅读,各种材料光书就非常非常多了,在这个碎片化时代,我们究竟要读些什么才能比较快地帮助到写作呢?
### 读什么?
想必你从小到大,一定有很多人给你开过书单,上学时期主要是老师,工作了可能主要是领导、同事,或者是自我兴趣。但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都看完,这就需要用到筛选。
怎么筛呢?我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法则,可以说屡试不爽。我通常会**把阅读看作一棵树**,那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树根、枝干和树叶了。
**先说树根。**对于一棵树来说,根系越发达,吸收的养分就越多。那阅读也是一样的,**经典作品就好比树根,可以触及无数人已经筛选好的最佳养分**。那谈到经典,有人说读起来太费劲了,但如果考虑到最终收益的话,其实这是效率最高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帮助你迅速找到一条基准线,了解这个领域最基本的观点和概念是什么,然后用他们的观点帮着你去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
那阅读经典的顺序又是怎样的呢?我的建议是先读基本原理,再读通史。比如说,你打算写作的领域是时政,那么你可以先读迈克尔罗斯金撰写的《政治科学》,这是一本被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政治学教科书,读完它你基本上就对政治学有个大概的认识了。在此基础上,你可以接触该领域的通史类著作,比如《政治思想史》。有了这两本书的沉淀,应对我们的日常写作其实足够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读经典不能局限于一个领域。以我为例,我是一个文科生,但我也会去读自然科学的一些通史类著作。记住,我们不是为了搞研究,而是拓宽视野,学习不同的思维路径,所以可以选择一些好看又能读懂的经典。比如像吴国盛教授写的《科学的历程》,讲的就是从古至今自然科学史的演变。
**那阅读经典其实只是完成了阅读的第一步,我们接着看枝干。**我认为这里主要是指与你写作主题相关的书籍文章。归纳一下的话,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专业期刊、行业新闻、分析报告、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等。这些你完全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去浏览。
举个例子让你感受下这些枝干的力量。比如南方大水,此时你也想写一篇有关洪水治理的文章,那么你就得通过阅读快速了解中国治理洪水的历史、手段,以及治理过程中的争议。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写作时我们才能察古知今。
>
1998年洪水时专家曾分析原因除了反常的气候之外洪水还与人类不重视环保大肆围湖造田致使湖泊减少有关。所以1998年后大规模的退田还湖就开始了。
**最后是枝叶。**就阅读而言我认为这些枝叶主要由资讯组成。比如你关注的Twitter、微博、博客、知乎、抖音等等这些资讯往往会给你写作上的启发。这部分我相信已经在你的阅读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就不展开详细说了。
总结一下的话,就是下面这张图,你记住它就好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2/03/52a2b7a7c9d6f87d1be28d8f4bc9ab03.jpg" alt="">
从我个人出发去看这张图的话我目前从事媒体行业5年多主要关注时局、法治领域的题材除了把涉及政治、法律的经典作品几乎全读了之外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枝干和枝叶的阅读上目的就是拓展阅读的宽度。而这样的套路其实是不分领域人人可行的。
## 第二层:你的阅读真的帮到写作了吗?
到这,整棵“大树”的全貌我就带你看完了,阅读体系我们也初步建立了。现在回到我们开头“表弟高考讲管仲”的那个例子,表弟听了我的思路后,说我的立意明显拔高了,不再只是围绕管仲这个人就事论事。他马上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外书我也经常看,但很多内容看了就忘了,或者用的时候想不全,甚至根本想不到。”
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一个通病:**我也看了不少,但还是写不出好文章。**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第二个层次,如何让阅读真正帮助到我们的写作。
关于这个问题,我相信你一定听过很多种说法,像这种比较宽泛的话题其实很难有对错之分,但空洞的说法是不能称之为经验的。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些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技巧,希望你能边学边结合你的写作场景去体会。
### 怎么读?
**技巧1区分式阅读**
第一个技巧有些老生常谈了,但这是最基础的。之所以要拿出来讲,这和我的观察有关。我发现很多人阅读,无论读什么材料都是一种模式、一个速度。其实这是不对的,**阅读要学会深度阅读和浏览两种模式**。
从字面上看,这很好区分,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模式。这一点,我们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在培养了。比如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老师会让我们先快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接着是深度阅读,再回答问题。
这种方法完全可以移植到现在的阅读中。我的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对于经典,一定要深度阅读。**其实这没有捷径可言,要下笨功夫。我唯一的建议是多和专业人士、感兴趣的朋友边讨论边读。比如你和朋友商量,这周我们必须完成某一个章节的阅读,到了周末就线上交流感想,如果让对方察觉出来,你没读完,那就来个君子(金子)协定吧,比如发个红包😁。
**剩下的大部分阅读材料,其实是浏览。**以我本人为例,我拿到一本书,首先就是看目录,因为它是整本书的文本架构。进入到正文后,我们可以根据[5W1H 原则](https://baike.baidu.com/item/5W1H%E5%88%86%E6%9E%90%E6%B3%95/10091536?fr=aladdin),快速找到一本书的主题和线索,把那些无关的内容跳过去。
比如一本专著里,作者为了阐述某个观点,他会用很多例子帮助你去理解,但如果你通过其中一个例子就明白了作者的意思,那剩下的例子就没必要再看了。单篇的文章就更简单了,基本上就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来写的,直接找对你有用的部分就好。
当你看得越来越多,眼光也会越敏锐,你可以快速地发现一篇文章里,哪些是套路,哪些是干货。
**技巧2提炼观点**
接着说第二个技巧,提炼观点。
**提炼观点首先就是要理解别人的观点。**一个好的学习者,都会有一个习惯。当读完一本书或者一则材料后,他会把作者要传达的观点整理或者复述出来。如果你做不到这点,说明你根本没有吃透。
听到这里,你可能又有一个新的疑问,那怎样才能提炼出观点呢?
**首先,阅读的时候,你一定要边读边划重点。**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帮助你理解,二是方便你回头再来仔细阅读。如果涉及到重点内容,还可以做内容索引。比如,在阅读有关洪水治理的文章时,你可以对那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和治理手段进行圈画,以便将来写作时需要,也方便找到。
这里有两点误区需要你格外注意:
- 没有重点的胡乱圈画;
- 只圈画观点性的句子。
**对于写作来说,阅读不仅仅是了解、吸收作者的观点,还要学习作者给你带来启示的表达手法**(下节课我们会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其次是提出问题。**在阅读前和阅读中,你要为自己的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比如这本书的问题点是什么,提到了哪些重要的事实,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是什么等等,然后写在纸上,等阅读完后自问自答。
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我们写作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我准备阅读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作品《自杀论》时,我就在纸上写了:作者认为哪些深层次原因可能导致自杀?读完整本书后,我给出了答案:涂尔干认为,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容易自杀。
这个观点就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往往可以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比如我现在要写一篇文章分析社会中的有些人,他们因为找不到朋友和心灵慰藉,最终走向了不归路。我就可以这样写: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些人因为找不到好的沟通方式,愈发孤单,有时甚至会演变成一种对生的绝望。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一百多年前的著作《自杀论》放在今天仍可作为参照: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疏离,便越容易自杀。正是在这种孤立里,集体生活中的相互取暖对个体心灵慰藉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毕竟,在涂尔干看来,集体的力量,是最能遏制自杀的障碍之一。
**技巧3学会联想**
那听完前两个技巧,或许你会按捺不住了!这两个技巧你感觉你也知道,但为什么写作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这些材料里的内容呢?
接下来我要分享的第3个技巧就能帮到你那就是联想。**简单说,就是阅读一本书或者一则材料时,把自己所知的事和阅读文本联系起来。**
这主要包括以下3个要素
- 过去读过的书或材料;
- 自己曾经的体验和感悟;
- 正在发生的事。
运用联想你可以把这3个要素串起来既可以帮助你记住曾经看过的内容还可以助你触类旁通、打开思路。
那怎么联想呢?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在浏览一则材料时,看到了拍摄《武林外传》之前姚晨的境况。材料里说,姚晨没出名前,在家乡福州的歌舞团工作,没事的时候就去肯德基兼职,但她还是想演戏,于是就去了北京。可因为投资方嫌弃她嘴巴大,导致没有人找她拍戏。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曾经看到的一段采访。被采访的人是同样拍摄了武林外传的沙溢。他提到21世纪初电视剧里的男主流行陈道明那种成熟风格的像他这样美少年面相的演员很难找到合适的角色所以他会尽量把自己变得沧桑一些。
假如在这部剧开播的周年纪念日那天,你想写一篇文章记录下这部国产剧,你就可以让联想发挥重要作用了。放大二人“无戏可拍”的这个共同点,串起姚晨和沙溢两个人物的命运,例如我可以这样写:
怀揣着演员梦想的姚晨,毅然而然地辞掉了歌舞团的工作,踏上了北漂之路。然而现实给她浇了盆冷水。因为嘴巴大被投资方嫌弃难看,她常常无戏可拍。
同样面临无戏可拍的,还有曾经的奶油小生沙溢。与姚晨不一样的是,当时电视剧里的男性角色流行陈道明那样的成熟风,而沙溢因为有着一张美少年面相,往往接不到合适的戏。
两个在演艺事业中穷途末路的人,都在等待命运的垂怜。直到《武林外传》的导演找到了他们,一个荒诞的武林就此上演,他俩的命运也随即改写。
**技巧4随时记录**
聊到这里,很多人常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有了储备、学会了联想,那写出这样的句子需要灵感吗?我的答案是需要,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最后一个技巧,随时记录。
灵感这事,就像晨雾,转瞬即逝,所以在日常的阅读积累中,**你一定要学会随时记录灵感**。一方面是把你想到的有意思的点迅速做成笔记,另一方面就是把你看过的重要资料随手拍下来。
**记录的时候,要有章法。**
最基本的就是分类我把手机备忘录分为了3类
1. 观点类,把有意思的观点记录下来,记录时一定要标明出处,方便查找;
1. 表现手法类,记录手法的时候,你可以联想一下这个手法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1. 自我感想类,把自己突然迸发的感想用文字表达出来。
第一个观点类很好理解了吧,这里不过多展开了,记住标出处就好。
表现手法类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假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你接到一个任务让你写刘翔你会怎么写记者李海鹏就写了一篇题目叫[《两个刘翔的跨越》](http://www.infzm.com/content/15643)。从这个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整个文本就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但关键是怎么对比。他的方法是把刘翔拆分,一个运动员刘翔,一个符号学意义上的刘翔。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话:
>
北京奥运会上至少有两个刘翔。第一个是21世纪的青年运动员轻松、自信口头禅是“随便混混”第二个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招牌运动员中国体育的战鼓需要他来敲出恢弘之声。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在备忘录中记录了下来,记录内容是这样的:
对比是我们常见的修辞手法,似乎每个人都会用,一篇文章中,用两三处对比也很常见,但整篇文章都用对比的基调来写,就需要努力去找这个人身上一切相互矛盾或者冲突的特征。我脑海中暂时能想到的就是撒贝宁,一个是法制主持人撒贝宁,一个是娱乐主持人撒贝宁,一个是中央电视台里的撒贝宁,一个是湖南电视台里的撒贝宁,像这样极具反差的人,使用这样的手法会比较适合。
你发现了吗?这个记录的过程其实也是思考的过程,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提炼观点,同时也完成了联想的过程。
那再看看自我感想类,还是举个例子。同样也是李海鹏写的,[《灾后北川残酷一面》](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51/)描写了2008年地震后北川的残酷场景他这样写道
>
死亡的气味是在5月15日下午开始在北川县城里弥漫开来的。那是一种甜、臭和焦糊的味道。地震在北川危害最烈由于缺少尸袋仍有大量遗体摆放在街道上废墟的空隙间等待处理。
因为我是四川人,对汶川地震有很深的记忆,所以阅读时,我很快闪现出一些场景,我就用文字把这些场景、感觉记录了下来:
地震后,雨水也紧随而至。但死亡的气息没有被雨水冲淡,反而更让人担心北川的危险。相比散落的小雨,余震才是北川周而复始的休止符。它总在人们稍稍宽心之时,再次震痛这座城市,人们默默承受这一切。
你也可以像我这样,在阅读时,把这些感触记录下来。当下一次遇到类似的场景时,它就像肌肉记忆一样,条件反射般地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了。
## 总结
一个人要写出一篇好的作品,就必须成为一个如饥似渴的广泛阅读者,强大的内容储备会成为你手中无可替代的工具。
那具体怎么阅读呢?这节课我们把阅读分为了两个层次。
首先是读什么。经典作品就是树根可以帮助你快速地找到写作角度专业期刊、行业新闻、分析报告、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等就是枝干可以帮助你迅速地扩大知识储备Twitter、微博、博客、知乎、抖音等就是枝叶往往会带给你写作上的启发。这些都应该在你的阅读范围之内。
其次是怎么读,我分享了四个具体的技巧。
1. 区分式阅读:针对上述不同的材料,对应不同的阅读方法,树根是深度阅读,枝干和树叶尽可浏览;
1. 提炼观点:在理解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提炼观点,运用得当可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1. 学会联想:把自己所知的事和阅读材料联系起来,既能记住曾经看过的内容,也可触类旁通、打开思路;
1. 随时记录:记录灵感,这些会成为你表达的财富。
如果你做了以上这些事情,那你就已经迈出了一篇好作品的第一步了。
## 作业
请在你最为关注的领域,列出你觉得必须要读的经典作品,并复述出这部作品的主题。
从零开始,人人可以写作!如果今天的内容让你有所收获,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邀请他一起学习。

View File

@@ -0,0 +1,152 @@
<audio id="audio" title="02以正合以奇胜好文章都有哪些标志"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5d/40/5d2bc1b2ca4c0d88e205135e7fe60d40.mp3"></audio>
你好,我是涵柏。今天继续我们的写作旅程。经过原理篇第一课的学习,我想你已经掌握了阅读对于写作的意义,知道了阅读可以如何帮到你的写作。
但是学完了上节课,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你面前会有一堆好的材料,但它们很零散,甚至说毫无关系,一切都还是未形成想法的简单笔记。从材料到成文,中间就是你下笔前的焦虑了,比如怎么组织材料、怎么开头、怎么铺垫、怎么叙事、怎么点题等等。
而解决这些焦虑,我们还得插播一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一下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为什么要有这一步?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你连文章的好坏都区分不了,还怎么写出好的文章呢?对吧!**
那具体看什么呢?
- 行文节奏;
- 文字表述;
- 主题刻画。
那以上这3个标志是否真的具有代表性呢是不是这三方面都做好就是一篇好的文章了呢接下来我们就深入聊聊这个问题逐一分析下这几个标志。相信这节课过后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识别出一篇文章的好坏并把优秀之处纳为己用为我们后面学习具体的写作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 行文节奏:简单即美
我们先看好文章的第一个标志:行文节奏。我认为**简单即美**。
这事是可追溯到古代的。北宋期间,有个叫刘几的学生,文风十分古怪,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标新立异。比如“万物生”,他非要写成“万物茁”,然后再去圆自己的说法,且词藻十分华丽偏僻。一向主张文章质朴流畅的欧阳修对此噗之一鼻,直接批注“大纰谬”。
像刘几这样的奇特文风,其实现在同样有人借鉴和推崇,总有人觉得写出一些复杂的句式、冷僻炫目的词语,就能写出好文章,但往往让人感受不到文章的真实。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写作者,常常是苛刻的,惜墨如金,找不到半点废话,也找不到一个故作高深之语。对一篇好的写作而言,文风一定是简单干练的,一字能说清绝不说第二个字。
举个例子。以下是我让实习生试写过的一段文字:
由于腰椎不大好65岁的李青很少再出去走动一天的大多数时刻他都在床上度过岁月的皱纹早已刻满了他的脸庞。这天一大早他被屋外嘈杂的声音吵醒直觉告诉他外面出事了。出事的地方是成都某处家属院这还是上世纪建造的石头已经有些发黑墙壁上长满了青苔。
短短125个字很多消息冗余比如“很少再出去走动”和“在床上度过”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再比如“岁月的皱纹”这样的表达并不恰当皱纹往往意味着年老没必要再去修饰。“刻满”这个词语就不如“爬满”来得精确“石头有些发黑”指代不清哪里的石头联系上下文其实是指墙壁上的砖头。
我改写了一下:
李青65岁腰椎不好大多数时间都在床上待着皱纹已爬满了他的脸庞。这天一早屋外的嘈杂声吵醒了他他感觉外面出事了。事发地是成都某处上世纪建造的家属院院内苔绿斑斑的墙壁上砖头已经发黑。
我改后的文字只有94个字这就说明**第一段文字有超过30%的内容都是没用的“脂肪”**,抛掉冗余的内容后,文字节奏会轻快很多。
## 文字表述:确保准确,再看词藻
我们接着看好文章的第二个标志:文字表述。我认为**先要确保准确,才能推敲词藻**。
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写作,大家经常会做这样一件事,就是背诵优美的段落。有个阶段我也是这样的,觉得那些文字很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写进文章中很加分。但其实过了应试阶段,你再回看的话,往往会发现那些文字多是内容空洞、用词浮夸。
我随便摘录一句你感受一下。寓言凝聚人类的智慧,闪烁着道义的光华,有聚瑰宝撒珠玑之美,能给人以顿悟般的针砭与启迪。
如果我把这句话里的主语换一个,比如勇敢,勇敢凝聚人类的智慧,闪烁着道义的光华……
发现了吗?完全可以套用。主要原因就在于这段文字用词模糊、言不及义。
这样的习惯短期来看不会对你的写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偶尔穿插一两句可能你仍会觉得很得意,但**长期以往,其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我记得几年前吧,我去受灾地区采访,我写了这么一句话,“河道两岸天空阴沉,长鸣的汽笛声让清冷的空气颤抖”。我本意是想渲染一种悲伤的氛围,用空气的颤抖来烘托受灾人心的颤抖,但总编为此数落了我很久,他认为用颤抖来形容空气就是不合适的,不仅不精准,还画蛇添足,并且这样的描述用在灾区这里本身就很违和。
所以啊,遣词造句永远是写作里最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恰当的语法、句法和词语。具体怎么做,我在后面的课程中还会详细展开,这节课你只记住什么样的文字表述是好的就可以了。
再举个例子加深下你的印象。烈士陵园内墓碑上扑克牌大小的姓名从未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每次擦拭墓碑王明都会小声念着上面的字不自主地感叹一句短短30多个字就代表了他们一生。
粗看下来,这句话流畅,不算糟糕,但如果你仔细读,你会发现有两个地方表达得不够精确:
1. “消失”太过平常,而且看了不知道姓名为什么会消失;
1. “代表”同样很普通,没有任何色彩。
那这两个地方有没有精准的表达呢请你停顿3秒想一想你会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
好了,揭晓我的答案!你先想想墓碑上的字为什么会消失?当然是因为时间久了,会被风化,所以把消失改为风化殆尽,意义会更加明确;而代表可以用什么词替换呢?从笔者想表达的意思来看,人的一生是复杂的,但只能用短短几十个字去描述人的一生,那显然这几十个字是浓缩了嘛,所以用“浓缩”就比“代表”好,更能体现笔者的情感,而非冷冰冰地刻画。以下就是改后的文字:
烈士陵园内墓碑上扑克牌大小的姓名从未随着时光流逝而风化殆尽。每次擦拭墓碑王明都会小声念着上面的字不自主地感叹一句短短30多个字就浓缩了他们一生。
听到这里,可能你会有新的疑问,为什么我单单把这两点拿出来先讲?
这是因为我发现,刚刚接触写作的人,不太喜欢考究用词。比如人们面临的任何困难,有些人就喜欢用“危机”来描述,但如果这种情况是危机,那么碰到下一个困难呢?你该怎么在写作中去区分?难道要用“巨型危机”吗?所以选择恰如其分的词语是很重要的,你要让词语的准确含义和你想表达的情况相一致。
而好多有了一定写作经验的人,同样不喜欢考究用词,甚至觉得更复杂的句式、更华丽的辞藻才能体现自己的写作水平。这些做法都不是一个好的写作表达,你要注意区分了。
## 主题刻画:鲜明与否?突出与否?
接下来我们看好文章的第3个标志主题刻画。我认为好的文章它的主题一定是鲜明的而且立意还要突出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余地。
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往往会有很多的描写,而描写恰恰也是一篇文章中最能展示作者才华的部分,但也最容易暴露文章的缺陷。有时,你费尽心思、激情澎湃地写下一大段话,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原是想表达得更加细腻,但写着写着却跑了题,写到最后读者根本不知道你要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强调的重点:**我们的描写,包括精细描写,都是服务于主题。**
举个例子:
>
从北京出发越过山海关一条东临辽东湾西依松岭山长约180多公里的辽西走廊如刀刻般陷入东北腹地。辽宁就坐落在这咽喉之处。60多年前为了争夺东北的工业基地中国共产党数十万军队从这里秘密出关。如今硝烟散尽年轻劳动力入关成了这里的常态。数据显示2015年开始辽宁也和黑龙江、吉林一样人口开始净流出。摘自《南方周末》
你是不是急着在找这段文字的不好之处?这次这个是正例。我们一块看看好在哪里吧。
首先,读完这段话,主题我们是清楚的,就是在讲“这几年辽宁的经济形势不好,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那如果只是这样一句话,干巴巴地直接表达主题,那就不叫文章了,那叫资讯。没有任何描写去烘托主题的话,一下就让人失去了阅读的欲望。
其次,这段话的前面恰好有非常棒的描写。
第一句话“从北京出发”,其实是点明了人口劳动力外流的去向是北京。那他们是沿着哪条路呢?有些地理基础的同学应该知道,从东北到中原腹地,如果不翻山越岭,最方便的道路就是辽西走廊。这条走廊发挥着沟通东北和中原经济文化的作用,所以描写它,既是把地理背景勾勒出来,方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劳动力流动做铺垫。
接着作者开始从时间上的纵深描写谈到了60多年前那场辽沈战役为什么要写到这点呢当年国共两党在东北大打出手正是为了争夺东北因为这是我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而现在东北的经济形势不好老工业基地有了麻烦从原来军队出关抢占工业基地到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入关这一进一出之间实则是为了制造戏剧性的对比效果。
你看,所谓的精准描写,本质上还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主题,让读者产生进一步读下去的欲望。
## 以正合,以奇胜
学完上述3个标志你应该知道一篇好的文章会有这么几个特质
1. 文字简单清晰;
1. 用词恰如其分;
1. 描写精准、服务主题。
我们常常夸一篇文章好其实就是这3个标志的综合作用。现在我想借着最后一点有关主题的刻画再展开说说我的观点。
主题鲜明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很重要的一点,而实际上,这也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篇文章连这点都达不到,显然只能被认定为不合格。
怎么说?在现今这个内容丰富甚至冗余的时代,写作的主题越来越同质化,如果没有一个独到的主题,这篇文章很难脱颖而出。**所谓独到,就是指作者看到了一些读者没有注意到的东西**,看了这篇文章后,读者才明白,哦~原来是这样子的。
那为什么我们看完一篇文章,会觉得它主题独到呢?我把它总结为“以正合,以奇胜”。
这六个字并不是我的原创。熟悉《孙子兵法》的同学一定知道,这是书中的一种用兵思想,叫“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简单来说就是,用兵要正确地使用兵力,灵活地变换战术。
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借鉴到写作中来。所谓**“以正合”就是用读者熟悉的解读方式、熟悉的意象去讲你的主题,而“以奇胜”就是强调作者自己的思考,利用你的独特观察创造性地去解释读者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我说的主题,也指写作的切入角度。比如那个著名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皇上出考题让画家根据“踏花归去马蹄香”来作画,只有一人独具匠心,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样的切入角度,写作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冰点周刊》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西南偏南》的特稿,作者写西南边境的闭塞和边远,他是这么写的:
>
现代文明一定是吃尽了苦头才走到西藏边境这个叫做“陇”的地方。2018年第一个月爱迪生发明电灯近140年后这里的灯丝终于接入了国家电网。在很多方面喜马拉雅山南麓这个群山环抱的峡谷都与外界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书信在此地延续了更长的生命。2006年这里才进入电话时代公路要再等3年才会开通。第四代移动网络服务迟到了3年以上。报纸总是延迟一周送达。
我想不用我分析,你都能感受到切入角度的独特。首先作者把现代文明拟人化,打破了常规。接着他把现代文明具象化,灯、通信工具、报纸等常见的意象,都用一种奇妙的组合拟人化地展现了出来。
这就是典型的“以正合,以奇胜”,这种方式很多公众号都会用,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六神磊磊读金庸”,他里面的很多故事其实都是读者看过的,但他总能找到一个主题把故事重新整合,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感兴趣的话,不妨课后去看看,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 总结
区分文章的好坏是写出一篇好文章的大前提。这节课我主要和你分享了一篇好文章所具备的3个标志
1. 文字简单清晰;
1. 用词恰如其分;
1. 描写精准、服务主题。
正如思想家史蒂芬·平克,在《写作风格的意识》书中说的那样:“好的写作是作者看到了一些东西,而读者还没注意到。读者的视线经过作者引导便能看得见了。写作的目的是呈现,动机是呈现不偏不倚的真相。当语言与真相连成一线,写作就成功了;而成功的证据,在于简单和准确。”
至于怎么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这是一个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因为写作始终是一种创作型的表达。但提高的方法和表达技巧还是有的,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结合上述这些标志,分享我的心得。
## 作业
请按照这节课介绍的方法,找出一篇你觉得好的文章,从行文节奏、文字表述、主题刻画等任意方面进行分析,看看有哪些是你可以借鉴的?
从零开始,人人可以写作!如果今天的内容让你有所收获,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邀请他一起学习。

View File

@@ -0,0 +1,164 @@
<audio id="audio" title="03躲雷指南你一定要避开的4大写作误区"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95/e6/951169e5a4b2ecdc81ec2166c9f2d0e6.mp3"></audio>
你好,我是涵柏。今天是原理篇的最后一课。
也许你已心痒难耐,想让我快点分享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不过,欲速则不达,在过渡到方法篇前,我还要再啰嗦一节课,和你聊聊写作中有哪些常见的坑,你可千万别跳。因为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写作习惯,你就很难再改回来了。
好了,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会带着你从一篇文章的**用词、句式、段落编排和逻辑架构**4个方面对应着来谈4个写作误区。这4个误区你可能知道也可能从没有意识到但无论如何都希望你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能够避免。
## 误区1滥用形容词和连词
我们先说第一个误区的第一点,滥用形容词。我这里说的滥用,**不仅指写作者使用形容词不准确,还有堆砌形容词的意思。**
首先,回忆下我们小时候背诵的优美段落,为什么会觉得优美呢?因为我们发现,这些段落里用的形容词特别多且炫目,有一种到商店选商品看花了眼的感觉。我在百度上随意搜到了一段文字,你感受下:
>
青春岁月里的相逢不需要任何约定,偶然擦肩,一个不经意的回眸都可以结下一段美好的缘分。我们都有过花枝招展的年岁,为某个喜欢的人倾尽所有的激情,对着巍峨的高山,对着奔腾的河流,许下滔滔誓言。
短短的93个字几乎每一句话都有一个形容词这些形容词似乎让整个段落变得花枝招展但随着我年岁渐长这样的形容词已经打动不了我。为什么呢第一用得太多了感受不到它的美妙第二用得不准确让你觉得矫揉造作。不知道你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那是不是我们以前去摘抄段落就错了呢?当然不是。讲个小故事吧!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有个侄儿,有一次他写信给苏轼,向他请教写作方法,苏轼非常认真地给侄儿回了信,他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是此样,何不取旧时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学亦然,善思吾言。”
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所有的文字,小时候必须让气象峥嵘,色彩绚丽灿烂。逐渐成熟,于是趋于平淡。其实这不是平淡,而是绚丽灿烂的顶点。你只看见我现在平淡,一直只是这个样,为什么不拿我们过去参加科举考试时的文章看看,那时文章高低抑扬,如龙蛇捉摸不定,你现在应当先学习这个。读书学习也是这样,好好想想我说的话吧。”
其实,仔细想想,为什么小时候要背诵或摘抄绚丽灿烂的文字,主要的目的就是积累,经受这些绚烂文风的熏陶,其实有利于创造者潜在的才情得到激发。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要炫技。然后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从绚烂中脱离出来,归于真实。等到了那个时候,你的写作如果再滥用形容词,就会给人浮夸之感。
需要提醒你的是,我说的**不滥用,不是不用,而是要把形容词用精当**,就像在一抹绿色点缀了一朵芬芳,让人过目不忘。
这里我以彼得·海斯勒的著作《寻路中国》为例,这是一本非虚构作品,是描写作者在中国自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我举个书中描写环境的例子,让你感受下形容词用得精当的好处。
相信大部分人都见过:随着年轻劳动力外出,中国部分农村凋敝。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描述?我们来看看《寻路中国》的作者是怎么描述的:
>
在中国的有些农村,人们似乎离去得十分匆忙。石磨翻覆在地,泥土地板上散落着垃圾,房屋只剩下框架,与沉寂的墓碑比肩而立。土墙已经开始剥落,每当我看见这些空荡荡的村落,就会对自己说:来晚了。
这段话你看到了几个形容词?只有沉寂和空荡荡两个形容词,其它几乎都是名词、动词。尽管如此,村庄破败的样子也已经跃然纸上,而且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找准了意象,这就像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写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性词组就把一副萧瑟的秋景图摆在了我们面前。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描述某个环境、物品或者状态,不需要靠堆砌形容词来完成。我的基本原则是,**想不出来精准的形容词,就不要用**。
这里,我还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偏爱形容词,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你找不到好的意象和细节,就只能通过形容词来修饰。比如你注意不到泥土地板上散落的垃圾,就只能用破旧、散乱这样的形容词来修饰泥土地板,但哪个更好,其实一目了然;
第二,就是因为我们认知上存在误区了,总以为写得好的文章,必须多用形容词,而且形容词越少见、越绚丽越好。
我再说说连词的滥用。连词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往往能使逻辑清楚,方便阅读。但你要知道,我们这里讲的写作不是指写论文,**连词用得过多,会影响句子的节奏和美感**。
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句话就暗含了因果关系,但我们写的时候,难道要写成,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吗?再比如,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句话也暗含了因果关系,按照中文写作的习惯,没有必要写成,由于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上述表达虽然形式上注重了逻辑,但一定不会让你感受到文字的美妙。我的建议是,**除非逻辑表达容易混淆,否则,慎用连词**。
## 误区2中文西化
刚才我们说了遣词方面的误区,接下来我们讲句式上的误区。这些年,随着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英语句式的影响,喜欢用倒装句、从句来表达一件事情。比如中文的习惯表达,是“动词+名词”,但受到英语影响,我们把名词倒置。例如,“选购书籍”会写成“书籍的选购”。
这种写作表达,进而会影响到长句。比如,中文表达,习惯用人来做主语,但同样受到西方影响,很多人喜欢用抽象名词来做主语。举个例子,他因为收入减少,不得不改变了生活方式。如果用西化的表达方式,这句话就变成了:收入的减少让他不得不改变了生活方式。
当然这算不得错,但是这会影响中文表达的美感,长此以往,会贻害我们的写作。比如你明明可以写“这个人素有名望”,非要造一些抽象名词,写成“这个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这里,我给你推荐已逝的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文章,[《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和变态》](https://wenku.baidu.com/view/d43aa4b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d.html),相信你看了,一定收获颇丰,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别扭。
这里我结合经验,和你聊聊常见的三种中文西化的表现。
**第一,滥用被字句。**比如他被升为省长,他不被准许上课,这些表达都失之生硬,和我们传统的中文生态有很大区别,不如改成:他升为省长,他未获准上课。
那什么时候用被字句呢?当我们需要强调主语的不如意、出乎意料时,可以用被字句。
我举个例子,蛇把小王咬了和小王被蛇咬了,哪种表达更好?显然是被字句更好,因为蛇和我们并不同类,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把小王放在主语位置,既突出了小王的不如意,也能让读者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想写一篇文章,谈快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那么,我开头写,“快餐逐渐被中国人喜欢”就比“中国人越来越喜欢快餐”的表达要好,因为文章主旨就是为了强调快餐。
但我还是要强调,**中文的正常表达,是主语+动词+名词,要改变句式顺序,一定要有特别的原因。**
**第二,喜欢用弱动词。**所谓弱动词,我一般称之为“万能动词”,比如造成、进行这样的动词。举个例子,飞机失事,造成一百多人死亡,这句话里的造成就是弱动词,这样用不会错,但却体现不出动词的美感。还不如直接写,飞机失事,死了一百多人。再举个例子,陈景润对数学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行”这个动词放在这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直接写,陈景润对数学问题详加研究,就好了。
**第三,喜欢用从句。**特别是在修饰一个名词的时候,用一个很长的句式来表达。比如,我看过有人写,武汉疫情中,有人想起了去年樱花绽开的时候,这样写了一句:被困在家的日子里,我想起了去年樱花盛开、游客满园的那天。这就不太符合中文的写作习惯,啰嗦半天,读者才知道樱花盛开、游客满园这样的从句是来描述那天的情景,为什么不简练一点,直接写:被困在家的日子里,我想起去年那天樱花盛开、游客满园……
## 误区3随意堆砌段落
说完了遣词造句我们再说说段落。一般而言段落与段落之间本来就具有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写作时处理起来不难顺着往下写就好了。但是当上个段落和下个段落并不具有上述关系的时候需要从A内容跳到B内容那应该怎么做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处理得很好了。
很多人写作的时候,常犯的毛病就是直接把这些段落放到一起,没有联系,这样的话,读者感受不到你的巧思,而且很容易打乱文章的节奏。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技巧,比如使用过渡句,再比如我在[第1课](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97239)中讲到的《武林外传》的例子,寻找到两个人物的共同点,以作串联。还有些技巧,我在方法篇中会进一步分享,这里我只想让你感受一种巧思,对打开我们的思路有帮助。
我还是以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这本书为例,看看作者是怎么把两个段落有机联系起来的。
比如上一段,作者想写在中国自驾时为自己定下了许多规矩,以免惹上麻烦;下一段要写中国法律对驾驶员的身体方面作出了非常详细的规定。这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那怎么从这一段跳到下一段呢?
我先把作者的两个段落贴出来:
>
<p>A段落一路上我给自己定了一些规矩并尽量遵守。日落后安营扎寨天一亮就动身出发。中午时分我通常把车停在路边打个盹。我从不在夜间开车。<br>
&nbsp;<br>
B段落手册规定卡车驾驶员身高至少达到155厘米小轿车驾驶员的身高至少到150厘米。在中国要取得驾照每只手上至少有三个手指功能正常大拇指是必不可少的。</p>
那这两个段落作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接着A段落的最后一句我从不在夜间开车。作者继续写道在中国的公路上疲劳这个问题甚至出现在驾驶员考试题里。
133题如果行车达4个小时驾驶员必须停车并强制休息至少A.10分钟B.20分钟C.15分钟。
正确答案是B。如果你只休息一刻钟那么缺少五分钟也是违规的至少规则手册里是这么描述的。
接着作者马上接上了B段落第一句手册规定卡车驾驶员身高至少达到155厘米。
不知道这样的过渡方式会不会让你啧啧称奇,反正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实在佩服作者的巧思。从谈论自己定的规矩,通过一个试题,就转移到了对中国规则的讨论,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 误区4缺乏逻辑思维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文本逻辑。写文章,简单来说就是用语言传递信息,体现出的是作者的思考。很多人的写作有这样一个误区,洋洋洒洒几千字,但文章没有逻辑,或者说通过推演论证,得不出你想论证的结论。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写作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清楚地表达信息**。信息通常被分成3类
- 第一是记述信息是指用于描述事物的情况和现象信息比如“这瓶矿泉水的容量为500ml”
- 第二是评价信息是指价值判断比如“500ml的容量已经很大了”
- 第三是规范信息即事物应该有的状态以及人该采取的行动比如“一瓶矿泉水的容量就应该设定在500ml”。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使用不同的信息**。比如,对专业论文来讲,多用记述信息,因为准确;对科普文章,就要多用些评价信息,方便理解。
清楚地区分了信息的种类,接下来就是组织这些信息,怎么组织呢?
这就需要搭建起文章的框架,这也是后面方法篇我会重点讲到的内容,这里就不详述了。但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先感受下,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这个例子选自《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我印象很深。
>
“许多医疗专业都缺少医生这一现象正变得越来越严重”美国医疗协会的主席约翰塞波恩说。来自洛杉矶西奈山雪松医疗中心的外科主治医生詹姆斯希波恩也说“医疗保健的质量正在下降”。在明尼阿波利斯总医院的主任医师爱德华也说我们现在就需要增加至少5个产科医生。
我们分析下这段文字,作者想传递的观点是,医生紧缺,直接导致了医疗保健质量的下降。现在是需要我们引用权威言论或者事实依据来支持这个论点,上面这段话的论据虽然有了,但散乱,没有经过搭配,结果是缺乏可信度。
那怎么改写呢?第一,在论证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对比论证;第二,用权威的数据;第三,用最有代表性的权威言论。
根据这三条,修改以后就变成了:
>
在明尼阿波利斯总医院获得批准的助产士现在可以直接接生婴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医院的产科医生数量不断减少现有的产科医生已经不堪重负。在洛杉矶西奈山雪松医疗中心一些非急需的手术被推迟到数月之后詹姆斯希波恩医生的解释是医疗保健的质量正在下降。根据美国医疗协会的说法全国现在急需大约5万名不同专业的医生从内科医生到放射科医生都非常紧缺。
再看看这段文字。第一,增加了对比论证,产科医生减少,和产科医生对应的助产士可以直接接生婴儿;第二,放入了数据,相当于我们前面讲的记述信息,在这里它是比评价信息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第三,保留了一位权威医生最精辟的话。可以说,这里使用了三个主要证据,使得整个信息变得有趣和权威起来,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 总结
一个人要写出好的作品,一方面要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就是要避开写作的误区。
这节课我们从组成一篇文章的字词、句式、段落和结构等方面入手总结出了4个写作误区
1. 滥用形容词和连词;
1. 中文西化;
1. 随意堆砌段落;
1. 缺乏逻辑思维。
俗话说,在克服恶习上,迟到总比不做强。倘若你现在才知道这些写作恶习,那就从今天开始,努力修正,不要在错误的写作习惯道路上越走越远。
## 作业
找出你写过的最满意的作品比照以上4个误区从任意一个方面找出不足并改写。
从零开始,人人可以写作!如果今天的内容让你有所收获,或者你发现身边的朋友在写作上也有同样的问题,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