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28 @@
<audio id="audio" title="05 | 正确目标找不对,天天加班也枉然"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6/42/16e5d1a3d851fc7a8e76ac4ef107e242.mp3"></audio>
你好,我是刘津。
今天我要与你分享的主题是“如何找对做增长时的正确目标”。
我们都知道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确立目标和方向,否则就会漫无目的地乱跑乱撞,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什么结果。
你可能会质疑: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定目标的习惯,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了。这是因为光有目标是不够的,你还要保证目标是正确、有意义的。
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了:我们不仅需要目标,还需要正确的、符合企业最高利益的目标,也就是增长目标。否则即使你再努力、再拼命加班,也很难产生什么价值。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探讨:如何定下正确的增长目标,以帮助我们后续可以少走弯路直达目的地。
## 找到正确的增长目标
说到增长目标,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非常棒的概念:**北极星指标**North Star Metric又叫OMTMOne Metric That Matters**第一关键指标**)。
之所以叫北极星指标,是因为这个指标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高高闪耀在天空中,指引着全公司上上下下,向着同一个方向迈进。目前它已经逐渐成为许多公司指导产品发展的重要指标。
给你举一个行业经典案例吧。早期Facebook的北极星指标是月活跃用户数MySpace的北极星指标是注册用户数。
Facebook的领导层认为公司的运营策略要对实际用户价值负责而Myspace的领导层选择了短期利益即通过运营推广策略疯狂拉新用漂亮的数字讨好投资人。
最后的结局显而易见Facebook逆势赶超成为世界最受瞩目的社交产品而MySpace却遗憾退出了市场。
所以说,北极星指标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一个简单数字,**它代表了公司高层对于优先级的判断**,判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什么因素是最重要的,该如何衡量。
那么北极星指标和增长的关系是什么呢?
我在前面的预习中讲过:增长的过程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差异性洞察找到爆破点,持续地以最小成本创造最大价值。这个“价值”不是短期价值,而是反映了企业的长期价值。
比如下图中的几个例子: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f/4b/1fa9a4961619a941b1ec8a2e0ea1c34b.jpg" alt="">
所以说,**北极星指标其实就是对增长成果的衡量,并且为增长带来了明确的方向**。
## 增长目标 VS 传统目标
第一次听到北极星指标是在2017年的GrowingIO增长大会上。这个概念源自硅谷的增长黑客它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一下子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以前我们更多的是用绩效管理工具KPI衡量工作成果这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
- 过于强调业绩,可能忽略重要但短期内难以被量化的工作;
- 为了着急完成眼前的KPI有时候不得不损失更长远的利益
- 各部门、各职能由于KPI不一致可能出现矛盾冲突
- ……
类似的问题太多太多,都是因为缺乏一个自上至下的、明确统一的、有价值的指标,使得众多执行人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很忙、很拼命,但是产品或者企业可能并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那当然也就无缘增长了。
北极星指标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关注企业发展的长期价值,促使所有人朝一个方向努力,避免部门内耗、大幅提升效率和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北极星指标不是目的,而是帮助我们衡量价值并校正方向的工具**,最终我们要做到的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服务用户提升企业的长远价值**这才是目的这和达成短期KPI有本质的区别。
有关北极星指标和OKR、KPI这类管理工具的更多区别我们会在后面讲到。
上述内容大部分都是我从会议、书籍和网上相关文章学到的,对我帮助非常大。但在实践过程中我逐渐有了不同的领悟,也许对前人的观点是个额外的补充,在这里想重点谈一谈。
## 在天平两端寻找平衡
北极星指标的概念是“第一关键指标”,并且强调“唯一性”。从书上和网上能找到的案例来看,同类型产品的北极星指标也都很类似。
比如电商都是“销售额”、社区都是“文章发布数”或“问题回答数”之类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你会发现这太理想化了。
举个例子,淘宝和京东表面上看都是电商,但是再细分下去,二者的模式其实有很大区别。
淘宝是平台模式、京东是自营模式,即使长期价值都是“便捷的网上购物”,最终的北极星指标也是不同的。京东的北极星指标里一定会包含对成本的考量,因为自营的利润很低,成本就是命脉。
再比如宜人贷借款,我们不仅要考虑放款量,还要考虑风险等各项成本,因为对于金融来说,风险控制是命脉。
很多时候,重要指标的关系就像天平两端,一头上去了,另一头必定会下去,导致给企业带来其它的损失。
比如,业绩高了,成本自然会上升或安全隐患事故增加。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保证企业“命脉”或核心价值稳定的前提下提升业绩,这和“最小成本创造最大价值”的增长概念是一致的。
举几个例子“低成本高贷款余额”“GMV提升的同时投诉量降低”“转化提升的同时一线城市用户占比提升”。
这些北极星指标都出现了两个重心。但是因为两个重心之间有互斥的关系,所以设立北极星指标的要点不在于分别处理两个指标,而是要用一种更聪明的方式去把握平衡点。
**在实际工作中,推荐寻求一组互斥的指标关系作为北极星指标。**
找到这样的北极星指标并不困难,只要你对业务有一定的了解:第一,知道**企业的底线**,比如安全、成本、质量、体验等等,保证它们不逾越红线;第二,再看**企业想要追求的另一端**是什么,比如营收、资本利益等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2/53/822135138fe98ab742957db61200fc53.jpg" alt="">
然后你就可以造句了:在×××降低/提升的同时×××提升/降低。
你明白这个思路了吗?是不是很简单?所以**增长其实就是把握平衡的过程**。
想把握平衡就要像前面文章讲的学会“抓大放小”,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而不是面面俱到。
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就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差异性洞察找到爆破点,这个爆破点就是主要矛盾。关于怎样做到差异性洞察,我在后面的内容(模块二)里会具体讲解,你不用着急。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北极星指标并不像很多书中的案例那样是固定的,而是会因时而变。
## 北极星指标因时而变
以前,我一直以为北极星指标就像产品定位一样,既然定了就不要随便改,否则就失去了意义,但后来我发现这样的理解有些片面了。
企业长远价值确实不会轻易改变,但**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关注点是不同的,聚焦的指标自然也是不同的**。
比如,对于一个在线音乐社区产品来说,一开始可以把北极星指标定义为“总收听时间”,但是随着产品的发展壮大,这个指标必然会到达瓶颈。毕竟每个人每天能花在听歌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北极星指标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e/6b/5edcc13643121b245c5506108e5f0d6b.jpg" alt="">
在从0到1的探索期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找到正确的产品方向这时的北极星指标可以选择与留存、推荐意愿相关的指标。
方向明确后,产品进入高速成长期,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明确核心竞争优势以快速占领市场,那么北极星指标可以替换为与新增用户活跃度相关的指标。
之后产品发展增速放缓,进入成熟期,我们可能会更关注商业利润,那么北极星指标会倾向于和营业额、成本相关的指标。
再往后,产品可能会慢慢出现稳定甚至衰退的迹象,这时我们就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方向,开始第二个探索期,如此循环往复。
当然,这只是个简单的示例,实际上我们还是要根据自己产品的情况,先明确商业模式、长期价值、产品底线,在此基础上再看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决定当前最合适的指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d/4c/1d16ed381e3d9528acbbb54434842c4c.jpg" alt="">
## 思考题
你认为你目前所负责的产品或项目的北极星指标是什么呢?你是如何得出来的?
欢迎你在留言区发表你的想法或者提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31 @@
<audio id="audio" title="06 | 活学活用北极星指标"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3/97/33eb64c6f7578d9f0a9e46c086146097.mp3"></audio>
你好,我是刘津。
还记得在上一讲中,我介绍的北极星指标的概念吗?没错,北极星指标是在当前阶段高于一切,唯一重要指标或重要的一组互斥指标关系。
理论上来说北极星指标应该由高层提出,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有清晰的北极星指标。但只要你足够理解它的概念,你完全有能力找到正确的北极星指标并影响到更多人。
然而在帮助其他人寻找北极星指标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是有很多人会在定义这里出现问题。
由于北极星指标非常重要,一旦定义错误,就会影响到后面所有的工作。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再多讲一些相关的案例,来带你正确理解北极星指标。
## 从公司整体价值出发
北极星指标代表了整个公司发展的方向,它无疑是高瞻远瞩的。
大多数人意识不到正确的北极星指标,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考虑北极星指标的时候,是从自己的职能出发、或者是自己负责的产品出发,而非从公司最高价值出发。说白了就是“视野不够开阔”。
### 不要受限于职能角度
比如,有位电商产品的交互设计师认为该产品的北极星指标是“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很明显,这是从职能角度出发的。
因为对电商产品来说,产品营收或利润至关重要,而“满意度提升”在其中虽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即使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只能作为次级指标或方向,以服务于最重要的指标。
再比如,某金融产品的负责人认为北极星指标是业绩量。但是他忽略了风险和客户体验,因为风险和客服都是其它团队的人负责,似乎并不是他的份内事。长期这样下去,可能导致表面上看业绩数字很漂亮,公司利润却在不断下滑。
出现这样的错误,也是因为他是从自己的职能出发,而非产品整体利益出发。
所以,在考虑北极星指标的时候,**一定要从自己的职能角度跳出来**,不要受角色的牵绊,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从整体价值出发全盘考虑。
### 不要受限于功能角度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就是受限于当前的产品或功能,而不是从公司整体角度考虑。
我有一个学员最近找我咨询,说项目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我首先看了他的北极星指标是“用户购买店家非热门产品的订单量”。很显然这个指标定义的过细了,他之所以这样定指标,是因为目前产品功能就是要让用户多购买店家非热销的产品。这样直接限制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因为这个产品目前还处于从0到1的过程所以重点应该在于不断探索新方向上而不是卡死在一个方向上。
所以,一定要跳出当前产品功能的限制,追求最终公司要达成的理想结果。如果他的北极星指标改成“新增订单量”,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也就是说,**北极星指标的限制越小、视野越大,越有可能做出突破性的成绩**。当然,这很难,所以你可以多和老板沟通,多倾听高层的声音。这也是我在专栏中反复强调的。
你一定听到过“降维打击”这个词,的确是这样,站在低维的角度永远不会理解高维的世界。如果不在同一个维度上,我们将难以有效地和老板对话,也难以在工作中发挥更大价值。
另外也要注意多和不同职能的负责人聊聊,便于开阔视野,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要明确无歧义
虽然北极星指标不要有太多限制,但却**一定要有明确说明,不要让人产生歧义**。
比如某产品经理一开始提出产品的北极星指标是月活跃用户数。但是怎样定义“月活跃”呢?比如强制用户登录算不算活跃度提升?很明显应该是不算的。
因为这样做无法真正提升产品价值,但是表面上看活跃用户数确实上去了。
所以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并执行,她最终把指标改成:用户数增长的同时月交易率提升。这个指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存量用户月交易率提升+新增用户月交易率提升。
看到这里,我猜想大家会有问题:刚才不是说不要定的太细吗?怎么现在又说要具体了?那怎么区分这两者呢?其实就是**既要具体到清晰的指标,又不要限制做事的方式**。
比如,你可以说新增用户月交易率提升,但是你不要限定具体怎么提升、通过什么方式提升,这样你明白了吗?
### 像CEO一样深谋远虑
我们来看一下热门电视剧《琅琊榜》中的靖王是如何在定目标方面完胜竞争对手誉王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3/ab/538794fd3c0acdbb170c4464423615ab.jpg" alt="">
当时两个人正在讨论赈灾的银子拨付下去,要达到什么样目的,才算灾情平复。
誉王回答的很表面:“灾民有了钱银粮草可以度日,灾情自然平复。”
而靖王却说:“主事之人心中应有全局,须统御上下整合资源,最终的目的就是少死人、不起暴乱、来年春耕不荒,任何一条没达到,灾情就不算平复。”
这段话让皇帝对靖王刮目相看,两个皇子高下立判。
这就好像老板问员工我们这个季度要达到什么目标可能产品经理A说我们应该做个改版而产品经理B说我们要整合资源减少用户流失并提升新增用户数量。
两个人说的其实都没错,但是思维和格局完全不一样。
这让我想到了在阿里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当时我们做的是一个B端的大数据产品用户体验很差但老板一直不在意。
突然有一天老板提出要做易用性优化,当时我非常兴奋,以为机会来了,因为这正是我擅长的地方。
我非常认真地准备了详细的方案和推导过程,但是并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同。老板选择了另一个同事的“打补丁”方案,也就是在每个页面上都加一段引导,告诉用户下一步该怎么操作。
我当时觉得这很难理解,因为产品当时的体验已经非常差了,如果再加上没完没了的引导,这不雪上加霜吗?
但老板很平静的说:“你有想过这次改版的目标吗?你知道我们下个月有个大型的运营活动吗?到时会有好几百个开发者涌入我们的平台完成项目,你的方案一个月能开发完吗?能解决我产品的生死问题吗?”
我当时无言以对,即便我的方案很专业、无懈可击,那又能怎样呢?它无法在当前阶段为产品创造真正的价值,就好像誉王只是从表面回答问题,没有更多的深谋远虑。
所以定义或理解北极星指标,除了学习上一篇文章中的理论知识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眼界和格局**,避免被自己的旧有思想限制住。
## 一切皆可“量化”
很多人苦恼一个问题,就是价值如何用数字来量化。其实只要花点心思,应用好北极星指标,任何内容都是可以被“量化”的。
比如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改变行业的人那么我可以给自己制定当前阶段的北极星指标今年培养100个能掌握这套理论的人。
不仅仅是在工作中,北极星指标在生活中也完全可以应用。
我朋友的妹妹今年在发愁报志愿的问题,请朋友给予指导。朋友想到了我这套理论,就问妹妹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其实就是在问妹妹的价值导向。
朋友与妹妹一直讨论,深挖到底后,发现妹妹只想过平凡人的生活,但是想离妈妈远一点,过得更自由洒脱一些。
所以,最后妹妹就选择了几所外地的目标院校,而能考上这样的学校就是妹妹当前阶段的北极星指标。
还有一个很好玩的例子,叫“含咪率”。
有一天我朋友神秘兮兮的问我:你的含咪率是多少?我说什么是含咪率?她说就是你微信好友里关注咪蒙公众号的比例,你点击咪蒙的公众号可以看到你有多少好友关注了她,除以你的好友总人数就行了。
我依照她说的除了一下,她说你要提升你的人脉质量啊,你的含咪率太高了。
当然,这是个玩笑。
不过我之前从没想过,一个人的微信好友质量居然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衡量。假设你认为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提升人脉质量,那么对应的北极星指标就是降低“含咪率”,是不是很有意思?
可见**只要走心,真的是任何事情都可以被“量化”**。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3/61/e32e2ea6a31a569563a761bf24a2ba61.jpg" alt="">
## 思考题
最后,回顾一下上节课的思考题,看看你的北极星指标够高瞻远瞩、够清晰无歧义吗?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欢迎把你的思考和疑问通过留言分享出来,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37 @@
<audio id="audio" title="07 | OKR如何助力增长"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f/c6/3f41cba70f15d7c7180e440ee0ff5fc6.mp3"></audio>
你好,我是刘津。
今天我要与你分享的主题是“OKR如何助力增长”。
听了前面的内容你可能会有些迷惑OKR、KPI、北极星指标、包括SMART原则这几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
## 各种指标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OKR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OKR由英特尔公司发明自2013年底由一些从硅谷回国创业的人传入国内后来逐渐受到IT、互联网、高科技、海外投资人的追捧开始流行起来。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KPI是一种工具可以把企业战略目标分解为一项一项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多年来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看到字面上的含义你可能更糊涂了这两者看着差不多啊其实关于这两者你可以这样理解OKR包含了KPI的功能。
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使用OKR的例子。
在目标与关键成果法中每个目标O后面都可以跟着数个关键成果KR我们可以把这些关键成果标记为KR1、KR2……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f/65/cf99c03946248d5755b69b19e3697b65.jpg" alt="">
从图中可见OKR中的关键成果KR可以分为绩效型和任务型。
比如“每天发布一篇公众号”这是典型的任务型KR公众号点击率不低于5%是典型的绩效型KR。而KPI和绩效型KR其实没有区别。
所以OKR和KPI的区别就是OKR包含的内容更全面虽然两者同样都是可量化的但OKR不要求全部用绩效的形式量化。
这其实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毕竟不是所有事项都能被绩效指标所量化。比如像设计、研发、人力、行政等工作,都非常的重要,但他们的工作很难用绩效指标来量化。
至于上一讲中提到的北极星指标相当于更高级的总指挥官。它衡量的是公司整体的增长情况一个北极星指标可以对应很多个目标O每个目标下面又对应着很多个关键成果KR。而其中有一部分绩效型的关键成果就等同于KPI。具体关系请看下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4/b6/043df369ec6024edd8f88e418a3b46b6.jpg" alt="">
聊完OKR与KPI的区别我们再简单说说制定目标时会用到的SMART原则。
掌握好SMART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目标这个“目标”包含了北极星指标、OKR、KPI等等。也就是说SMART原则是一个关于制定目标的普适性原则它包含了5点。
<li>
具体Specific比如“提升客户体验”说的就过于笼统如果改成“减少客户投诉由3%减至1%”就具体了很多。
</li>
<li>
可衡量Measurable比如“安排进一步的培训课程”就难以被衡量如果改成“2019年3月前完成培训课程团队成员出席率超过95%考试成绩超过80分”就能够衡量了。
</li>
<li>
可实现Attainable在宜人贷的时候老板对制定目标有很高的要求必须是有挑战性的并且大概率可以实现也就是那种你要努力踮踮脚才能够到的。所以在制定目标时最好能和领导、下属、相关同事进行沟通避免制定出难以达成或缺乏挑战性的目标。
</li>
<li>
相关性Relevant比如公司的北极星指标是“提升总订单量”那么你为所有人制定的目标都应该和“提升总订单量”这个目标有关并且要与大家的本职工作相关联否则就强人所难了。
</li>
<li>
时限性Time-bound目标要有时间限制比如“2019年全年营收达到1000万”。
</li>
需要注意的是,北极星指标比较特殊,只要提出指标方向就可以。具体的时限和指标,需要在实际应用时分解并完善。
## OKR与KPI孰优孰劣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OKR和KPI的概念那么哪种更好呢这是很多人关心并热烈讨论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回到[第二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89624)中关于“创新和绩效指标冲突”的问题。
对于增长来说,创新和绩效都很重要:创新才能带来突破,才可能带来指数级增长,但创新投入大、有风险、也难以很快看到效果;关注绩效更容易维持稳定的增长,而且可以立刻看到成效,但长期来看难以创新,导致增长很快陷入瓶颈。
虽然我们的方法可以很好融合这两者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做保障,也很难落地。
比如,我们前面反复提到“通过差异性洞察找到增长爆破点”,可以看作是创新的基础。而在之后进行的数据驱动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稳定提升绩效。
但是假如公司只有KPI制度要求所有的工作都要尽快看到绩效成果那像“用户洞察”这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也许就只能搁置了即使它非常重要。
所以为了平衡创新与绩效指标保证增长现在很多公司开始使用OKR来代替传统的KPI。OKR强调愿景和目标这里面既包含了价值定位、目标又包含了可以量化的任务型指标和绩效型指标很好地平衡了创新和绩效之间的冲突。
相信看到这里,你一定已经很明确了。
在做一些偏创新、重要且不紧急的事项、难以短期看到成果但对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事情上应该多考虑OKR中的任务型指标慎用绩效型指标。
而在做一些偏常规、偏执行、重复性高、需要短期尽快看到效果的事项上直接用OKR中的绩效型指标也就是KPI更为合适。
## 如何制定OKR
理解了OKR与KPI的应用场景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制定OKR
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的公司是一家电商公司你应该如何通过OKR助力增长呢你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长期价值及北极星指标。比如,长期价值是“快捷的网上购物”,当前阶段的北极星指标是“总销售额”。
第二步将北极星指标拆分为多个目标O1、O2、O3……比如O1提升产品转化率O2增加商户及商品数量O3提升客单价……
第三步根据目标拆解KR指标。比如就O1来说可以拆解为KR1降低bug数量20%KR2提升首页转化10%KR3上线商品推荐功能……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9/2f/3936f51c5dc1dcf92d64740d02e1de2f.jpg" alt="">
当然这只是个非常简单的示意,实际情况肯定会复杂很多,大家需要根据自己项目的情况去分解,并在指标上增加时限和其它具体说明。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目标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指标具体应该怎么拆解呢?我在后面的文章里会详细讲解。这里,你要重点了解的是这一系列的整体思路。
## OKR如何助力增长
OKR虽然有利于创新和增长但并不是使用它就可以安枕无忧了。事实上如果北极星指标或OKR用的不好也同样会出现传统KPI导致的各种问题。
在[第5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90802)中我已经提到过一些KPI的弊端其实它还有很多众所周知的常见问题。
- 没有人对最终结果负责,每个人只对自己的部分负责;
- 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压抑;
- 高度依赖管理者的指令;
- 为完成KPI导致作弊
- ……
但如果你在使用北极星指标及OKR时依然抱着大家应该各司其职、不能“越界”的传统心理你会发现不管用什么方法及制度结果都相差无几。所以**制度仅仅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最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和使用它。**
比如借款产品的风险团队为了降低坏账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刀切直接提高借款门槛降低总量。这样的话风险团队自己的KPI就完成了但是业务方的KPI就会受到影响。
但是如果大家联合起来,共同目标是在保证业绩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风险,那么风险团队就需要多做一些测试。
假设风险团队经过测试最终发现降低10%的总量和降低20%的总量时风险表现情况一致这样就可以帮业务方多争取10%的业绩。
所以,**在运用北极星指标及OKR时首先要确保大局观**。制定周全的北极星指标,在向下分解时倡导各部门的协同,而非从职能角度割裂它。
宜人贷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实行项目制配合OKR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每个人都可以申请立项成为项目经理然后找到合适的同事搭配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达成任务。这样就杜绝了不同职能间彼此不互通的问题做到高效创新。
当然,这对领导层的组织协调有较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判断什么样的项目可以做,是否已经有其他人在做类似的事情,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是否对达成北极星指标有重要的作用等等。
当然很多公司可能没有项目制没有OKR那是不是就不能做增长了呢当然不是。
你仍然可以通过大局观、沟通协调能力,互惠互利地去团结你的“战友”做最有价值的事情。这样,增长离你还会远吗?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a/7f/ba1acd848a04961967e1c74cf2cb097f.jpg" alt="">
## 思考题
你会如何根据北极星指标制定目前你自己项目中的OKR呢你需要和谁一起协同呢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或者提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