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cheetahlou/CategoryResourceRepost.git
synced 2025-10-17 07:23:44 +08:00
mod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85
极客时间专栏/基于人因的用户体验设计课/特别放送/用户故事|CC:了解自己,了解用户.md
Normal file
85
极客时间专栏/基于人因的用户体验设计课/特别放送/用户故事|CC:了解自己,了解用户.md
Normal file
@@ -0,0 +1,85 @@
|
||||
<audio id="audio" title="用户故事|CC:了解自己,了解用户"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d/87/6d5c51d7a3yy3c462592eac99d435f87.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CC,坐标北京,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技术工作。
|
||||
|
||||
很幸运能够遇到这个专栏,这个专栏除了带给我有关产品设计方面的知识外,还让我重新了解了我自己。接下来我想跟你分享下我与这个专栏的故事。
|
||||
|
||||
## 相识相遇
|
||||
|
||||
我一直对“美术”、“设计”非常着迷。我觉得“设计”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且设计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大大拓宽我自己的知识领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e/53/4e15573d50fceb7f1d1ca5ab86c9e653.png" alt="" title="我画的大苹果">
|
||||
|
||||
一试听完刘老师的开篇词,我立马就爱上了这门课。“基于人因的设计”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多维度、多领域的设计知识结合课程。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不禁感慨,原来一款优秀产品的诞生是这么神奇!
|
||||
|
||||
我虽然只算一个“门外汉”吧,但我觉得即使不是专业人士,我们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需要人因思维的。在生活中使用产品时,我现在总是会下意识去测评一款产品有没有基于人因维度来进行设计、产品设计是否合理,这样也能帮助自己避坑。
|
||||
|
||||
>
|
||||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科学地理解这个被设计物的使用者。理解使用者的特点,洞见他的痛点、痒点需求,结合人的生理局限、心理特征,理解场景的特殊性。这样的设计才是让人愉悦、轻松,令人感到可靠的。”
|
||||
|
||||
|
||||
看了老师的这句话,我简直再赞同不过了。之前很多时候我在使用一些产品出错的时候,总会归结于是不是自己的笨手笨脚,但我现在会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个设计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如果不是,哪里可以进行改进?”
|
||||
|
||||
## 感受世界的“繁”与“简”
|
||||
|
||||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师讲的“[重新认识感觉](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45556)”和“[重新认识视觉](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46347)”的部分。
|
||||
|
||||
其中老师的一段话,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感觉和视觉:
|
||||
|
||||
>
|
||||
我们周边的一切事物,也是由设计来呈现出来的。人有肌体神经和半规管之类的器官去承担重力传感器、平衡传感器的角色,这些传感器能让我们能感觉到重力感、平衡感等不一样的感觉。这些传感器事先会对外部的真实世界的各种刺激做一个采样,然后传到大脑皮层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初步的认知。
|
||||
|
||||
|
||||
我之前从未如此去感知周围的一切。
|
||||
|
||||
回想下,我之前在吃东西的时候,就只是很本能地把食物放进嘴里然后咀嚼。还有很多人,甚至不怎么嚼就直接咽下去了。但其实吃饭,就是一个需要我们去仔细感受的过程。我们不仅仅是用嘴去感受食物的味道,我们还会用眼去看食物的形状与颜色,用手去感受筷子夹起食物的感觉,用鼻子去感受食物的香味……
|
||||
|
||||
当我们不再觉得吃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常,而是多去思考一层在吃饭背后我们的感官协作,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用心吃饭”吧。
|
||||
|
||||
刘老师对“留白”的讲解也让我印象尤其深刻。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留白在增加核心元素价值感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一种力量感,同时还能衬托核心元素的重要性**。
|
||||
|
||||
和你分享一个画家李禹焕的作品。我第一眼看到右侧这个大石头,它就给了我一种很重的感觉。石头看起来重不仅仅因为石头的颜色、形状,导致石头看起来很重。关键因素在于石头周边留白很大。
|
||||
|
||||
在这个作品里,我们很容易第一眼就直接看向这块石头。我发现留白越大,越会衬托出这个东西的价值感以及重要性,有一种抽象的力量感。倘若周边放上其他的东西且距离很紧凑,就不知道要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1/7b/018ff92473a81a22378f563442b2347b.png" alt="">
|
||||
|
||||
下图是19年我自己去悉尼玩的时候从远处拍的悉尼歌剧院。通过比较大的留白,是不是就很直接地捕捉到你的注意力了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2/e3/c201ded3b64df1536437f0f593ae87e3.png" alt="">
|
||||
|
||||
## 了解自己,专注生活
|
||||
|
||||
**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了用户。**就如同老师在[10](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50939)节课中讲到,人无法并行完成多个任务,总体而言我们还是需要利用外界工具来记忆的。
|
||||
|
||||
回归到产品设计本身也是这样,我们需要降低用户学习、记忆的成本,让产品本身执行记忆功能。正如老师讲到的:“一个好的交互系统,应该学会如何帮助用户做好收尾工作”。回顾我年前做的两个项目,虽然我们在“分组分块”、“面包屑导航”,以及“步骤线索”上做得不错,但是有时会忽略“帮人完成收尾”这一点,这个还是需要多多思考。**收尾,就是要让整个内容有闭环。**
|
||||
|
||||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可以持续进入状态、高度专注的人,现在我知道了这并不是我个人问题。人的注意力时长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我可以加强训练自己在特定时间内的专注力,然后“中场休息”,再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样持续性地反复训练,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专注能力。
|
||||
|
||||
说到专注,就不得不提“心流”。在第[12](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52609)节课里,老师讲到了“心流”这个概念。进入心流状态真的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情,但也确实是一个挑战(尤其是面对自己喜欢又不擅长的任务时)。
|
||||
|
||||
和你分享下我最近经历的一次心流体验。当时我刚上完美术课,回家的路上发现经常逛的书店在打折处理一些书,于是我就边听歌边翻书,希望能够淘到自己喜欢的。忽然感觉有人离我很近,我抬起头看了一下这个人,又继续淘书了。过了一阵子我才反应过来,那人是我的美术老师。但我当时因为太过于沉浸看书,忘记和老师打招呼了。
|
||||
|
||||
以及我自己在练琴的时候,就真的是完全停不下来,一点都不会觉得累,这种沉浸其中的感觉真是太棒了,唯一的缺点可能是总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
||||
|
||||
所以现在回过头再想想我对专注人群的羡慕,其实我自己也是经常沉浸在某件事中的呢!
|
||||
|
||||
## 我的小小学习心得
|
||||
|
||||
作为一门用户体验设计课,其实整个课程都是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其中的,毕竟人人皆用户。所以在整体的课程学习上,我会结合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任意产品作为参照来进行测评和思考,又或者完全借用老师举的例子来代入就可以了。
|
||||
|
||||
细分到具体的学习过程里,我会分成两个步骤去学习。首先在第一个步骤里,我会只听音频,特别是在做一些不需要大脑思考的事情时听音频,然后边听边想。当然那么多的知识点,还要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去理解,光听音频是不够的。
|
||||
|
||||
所以在第二个步骤里,我会对照文稿进行学习。看文稿学习我会停下来重点看文稿里的图片内容,并且用一个更深度思考的状态去学习文字稿。英语有句谚语我非常喜欢:“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all skills”。我不是设计出身,在有些内容理解起来出现困难时,我就会多咀嚼反思。我觉得这个专栏真的需要反反复复地学,每次回顾思考我都会有新的收获。
|
||||
|
||||
## 生活就是修行
|
||||
|
||||
在学习这个专栏的过程中,我开始学会带着问题去使用产品。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产品,都不应该单纯停留在使用层面,拿到手就无脑用。而是应该去感受、体验这个产品是否真的好,如果好它究竟好在哪里。
|
||||
|
||||
我将我实际的体验思路分享给你参考一下。
|
||||
|
||||
首先我的第一反应会是记录下这个产品的优缺点,思考我是如何被它吸引、又是排斥它哪一点。其次,我会感受我在使用过程中的流畅度、沉浸感、愉悦感等。最后,我会再反思一下这款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它给用户带来了什么、它有没有使用户变得更好等等这些问题。
|
||||
|
||||
专栏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我感觉周围的一切变得比以往更有吸引力了。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周围的事物、如何发现它们的美。学习这个专栏的收获比我预想的要多很多,老师不只讲了理论,还结合案例让我从局部到整体,科学而深入地理解了产品设计。
|
||||
|
||||
我越发觉得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学习人因的课程让我大大增加了对生活的感受度,这是“借事修心”。虽然在工作中每个人对产品设计都有不同的理解,在交流中难免出现分歧,但人因让我更懂得我们的初衷是使产品为人服务,这是“回归本源”。
|
131
极客时间专栏/基于人因的用户体验设计课/特别放送/用户故事|JT:设计为生活赋能.md
Normal file
131
极客时间专栏/基于人因的用户体验设计课/特别放送/用户故事|JT:设计为生活赋能.md
Normal file
@@ -0,0 +1,131 @@
|
||||
<audio id="audio" title="用户故事|JT:设计为生活赋能"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9e/a8/9e3540a9c7656bf55fd9e6f101f2efa8.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JT,目前在杭州一高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就读研究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有智能交互和游戏交互相关的设计内容。
|
||||
|
||||
## 初识设计
|
||||
|
||||
先和你分享两本算是带我入门设计的书吧。一本叫《设计方法与策略:代尔夫特设计指南》,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设计相关的书籍。我看了目录介绍后特别感兴趣,就立马下单入手了。读完后给我带来最重要的认知更新在于,原来设计的流程和开发竟然是如此相似,设计并不如我之前想就是艺术、是天马行空的玄学,它也和开发一样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得出合适的结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0/e1/3034c6634ce591927906f92586c908e1.jpg" alt="">
|
||||
|
||||
由于当时我还不懂设计,无法深入理解也没有结合实际运用这本书,只有个大致的印象。等到后面我踏入设计领域再回头看这本书时,其中的很多设计方法总是能再次刷新我自己的认知,这是一本我准备一直反复刷的书。
|
||||
|
||||
另一本书叫《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更浅显易懂地讲明了一个产品从想法到落地的路径是怎样的,我通过这本书第一次了解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概念,这本书也就此打开了我踏入交互设计行业的大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b/4f/cb5752af01330fef9855030dfe1b6b4f.jpg" alt="">
|
||||
|
||||
再和你分享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设计。
|
||||
|
||||
在2019年我看了一场华为发布会,当时发布的Mate30系列有一个新增的功能——“AI隔空操控”。用户可以在不接触手机屏幕的情况下,实现滑动、截图等操作。我当时打心底认为,这真是一个解放双手的神器。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棒的交互设计创新。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1/10/419c7b62cfca61dd8937e6179621e010.jpg" alt="">
|
||||
|
||||
我是从计算机专业跨到设计专业的,相比拥有专业设计背景的同学,对设计方法论的把握会有一些欠缺。在了解完刘石老师个人介绍后,我感觉我和刘石老师有一定的共同点,我们都有交叉学科的经历,有一种遇知音的欣喜。
|
||||
|
||||
再后来,我在IXDC的文章中看到刚刚说的“AI隔空操控”功能是刘石老师团队的设计,这更让我有一种这门专栏一直在静静等我的感觉——在遇到这个专栏之前,我就已经喜欢上专栏作者的设计了。
|
||||
|
||||
## 我的学习四步法
|
||||
|
||||
前面的算是一段我和设计的“不解之缘”吧。接下来我和你分享一下我学习这个专栏的小小心得。我把学习专栏分为了四步:
|
||||
|
||||
**第一步,学习。**
|
||||
|
||||
我会先在碎片时间听一遍音频,刘老师的讲述感非常棒。听的过程中我会先大概记住能触动到我的点,然后在电脑上打开课程和笔记软件,记录下知识点和自己的想法。由于这样的学习方式还是比较碎片化的,很难保持高专注度,所以在学习这一步里,我会在电脑上再浏览一遍文字稿进行细致地学习,有疑惑的内容也会查阅其他资料。
|
||||
|
||||
**第二步,思考。**
|
||||
|
||||
专栏内容干货满满,其实对思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会根据老师讲述的知识,去生活中或工作学习中去寻找对应的案例,深化理解,这样会对知识点有一个更深的印象。
|
||||
|
||||
**第三步,讲解。**
|
||||
|
||||
除了学习和思考还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为运用打下基础,我会把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向身边的人讲解。当然,这个前提是要找到愿意听的人。所以我想分享知识点时,会拉上身边学设计的同学或者是对设计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某个有意思的人因知识点。
|
||||
|
||||
**第四步,实践。**
|
||||
|
||||
最后一步就是实践了。这也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我接下来除了学术研究外还会参加设计方面的比赛,希望人因课程能够成为我最佳的比赛助力。当然不参加比赛也会有很多的实践渠道,比如我在用一些App时,会更多地去思考它们有没有人因方面的考量,自己填各种用户反馈问卷时候,也没那么排斥了。甚至是吃饭的时候,我也会去思考怎样摆盘才是最方便舒服的,以及为什么这么摆最方便。
|
||||
|
||||
## 学习后所带来的启发
|
||||
|
||||
刘石老师在[预习篇](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45053)借由《设计心理学》的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来衡量什么是用户体验设计,我想和你具体分享一下这节课给我带来的一些启发。
|
||||
|
||||
**本能层**的设计能让人体会到产品的吸引力,让人感觉良好。如果一个产品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个方面都能提供给用户一种舒服的自然反馈,那么这个产品在本能层的设计就是成功的。我们通过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接触互动来增强感知、优化感知、利用感知,从而有效达到本能层设计的目的。
|
||||
|
||||
例如在支付平台中绑定银行卡输入卡号时,如果是得一口气输入10多位数字,可能你需要检查很多遍才能确定是否输入正确。
|
||||
|
||||
但是如果你看到的界面是一张空的银行卡,然后输入时数字会依次显示在卡片上,而且数字还分隔开,这样一来你识别输入是否正确的效率就会高很多。
|
||||
|
||||
因为你已经习惯了银行卡或信用卡的卡号记录方式,以及它的外观一张一张放在钱包里的样子。当把银行卡还原到手机当中去,它还是以日常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所以你本能上就能感觉到这是在输入自己的卡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c/64/bc3e2dac0cc9ee6892aa66e38cf2c264.png" alt="">
|
||||
|
||||
**行为层**设计关注点在于一个产品能否提供给人们合适的交互方式,是否易于理解和被使用。尤其是对功能性产品而言,产品的性能是不可忽视的。
|
||||
|
||||
我们还是接着说那个输入银行卡号的例子。一般的输入卡号的方式就是键盘输入,但是现在有了图像识别技术,我们只要通过摄像头扫描就能获取到相关的信息,再检查核对下是否一致即可。不用手动键盘输入就结束了记录卡号的步骤,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行为层设计。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e/84/8eb7a3f05c5af1a3acccd5232a50e584.png" alt="">
|
||||
|
||||
与本能层和行为层相比,**反思层**的设计有很大区别,反思层设计涉及了更多的领域,它与文化、时尚、信息以及产品的定义和功能都密切相关。
|
||||
|
||||
一个物品能激起某些人的情感,而另外的人则不会有对它情感上的波动;一个物品在某些文化里也许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而在其他的文化中则不会引起一丝涟漪。
|
||||
|
||||
最近很火的各类故宫联名(美妆、电竞设备甚至热水袋),其实都做出了很不错的反思层设计。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6/ec/c6529dfc3cf1e1c1db3ecc3e4008ebec.jpg" alt="">
|
||||
|
||||
## 人因之我见
|
||||
|
||||
我研究生阶段主要接触的是智能交互,所以平时会有刻意去关注一些关于智能穿戴、AR/VR的内容。接下来我想结合专栏的知识,再和你分享一下我对智能穿戴的想法。
|
||||
|
||||
从市场层面来说,智能穿戴涵盖了医疗、保健、游戏、娱乐、音乐、时尚、交通、教育等多个领域。从健身的可穿戴设备来看,当前市场上有的产品可以记录每天行走的步数、运动消耗的卡路里、减肥的运动量,还有的还具有姿态识别、加速度计算、力的反馈等等功能。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c/80/cc5c8f480228c9e71dab307f4d309b80.jpg" alt="" title="Athos智能运动服">
|
||||
|
||||
在智慧医疗的背景下,有的设备能通过记录心率、睡眠情况来改善睡眠质量。智能穿戴把人体静态、动态的生命体态特征进行数据化,给医疗帮助提供科学依据。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4/a3/c4a0b2d71cc6227348730064dc60aca3.jpg" alt="" title="Omron血糖测量手表">
|
||||
|
||||
除了不同的场景以外,不同的人群使用到的智能穿戴设备也会不一样,例如有专门给婴儿、老人这些特殊人群设计的智能穿戴设备。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6/87/8682d43c686a011435e77c5534c8c887.jpg" alt="" title="Sproutling婴儿监测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8/01/9862c98455a32543b9696a39129c9101.jpg" alt="" title="Active Protective 医用可穿戴智能腰带">
|
||||
|
||||
**智能穿戴的用户体验设计要关注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因素。**例如智能穿戴设备给谁用、在什么场景下用、怎么用,以及人与智能穿戴、智能穿戴与终端控制和内部各个传感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
||||
|
||||
外界信息80%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来接收的。所以就获取信息而言,眼睛是最高效的,与眼睛相关的智能穿戴就是眼镜形式。
|
||||
|
||||
我很看好类似Hololens 2这样不受线缆束缚的混合现实设备。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在工厂装配车间内有非常多的机械零件需要人工进行组装,传统的方式就是车间工人根据平面装配示意图去组装,或者根据经验去排查机械中的故障。是不是感觉很费劲?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e/34/6e2b95607c37556f94c74903d3476534.png" alt="">
|
||||
|
||||
但是现在如果有一款眼镜,你戴上后看机械零件时能自动显示三维装配步骤、零件式样、最终效果,或者能够扫描出三维显示出机械中的故障点。在观察的过程中你不需要动手去翻图纸或者切换屏幕,可以直接双手对机械进行操作,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还能连线视频专家快速解决问题。
|
||||
|
||||
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场景就激动不已。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1/85/b1f0c25b46f9a1a1ef93a80421b71c85.png" alt="">
|
||||
|
||||
而这个眼镜的设计就非常需要人因工程学的指导。
|
||||
|
||||
如果我们光从戴上去是否方便、舒适来看,如果戴上去过程繁琐,戴着感觉夹头或者感觉很重,因为还没正式开始使用就已经使人不舒服了,那么人们使用它的频率自然不会高。
|
||||
|
||||
这个反馈看似很浅显,其实就已经涉及了很深的人因问题了。在做产品硬件时,它的造型结构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材质是否轻量化、结构是否易于使用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回答的只有人。针对人做的智能穿戴设备在设计初,就得从人因角度出发去考虑各种问题,以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设计。
|
||||
|
||||
虽然有的智能穿戴产品已经非常高科技,能够做非常多的事情了,但是体验、效果俱佳才是人们购买的决定性因素。
|
||||
|
||||
## 对体验设计思考的变化轨迹
|
||||
|
||||
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实际生活中我们能在哪些方面发现设计的价值,随着不断地学习我的思维也在不停地变化。
|
||||
|
||||
本科期间做网站项目时,会感觉网站设计做得好丑,所以我会从主观意识上认为,设计其实就是为了好看、美观。
|
||||
|
||||
到后来接触了《代尔夫特设计指南》这本书,发现做设计和做开发流程相似,都是有根有据的。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乃至于更新迭代,走完生命周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单纯为了好看的。
|
||||
|
||||
《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时让我更加系统了解设计是分层级的,从公司提出战略目标到最终投入市场交付产品给用户进行使用,这是一层一层进行的,好看只是用户最初接触的最浅显的一层,更多深层次的东西自己还没真正了解过。
|
||||
|
||||
开始学习交互设计深层次内容时我曾一度认为,交互设计其实就是人机交互。后面逐渐发现,人机交互只是交互设计的微观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交互设计还包括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设计。
|
||||
|
||||
学习完人因设计的课程后,又多了很多新的思考。比如我现在去星巴克,就会下意识在门口感受一下咖啡香,心想:“这是用嗅觉的体验来吸引顾客”。咖啡店里慢节奏的音乐,服务员专业、友善的服务态度,这使快节奏的生活突然慢了下来,让顾客在等咖啡的那段时间也不会在店里无所适从。我现在更加能够理解星巴克为啥能够这么火了,星巴克的设计者真的有从人的角度出发,去以人为中心来做设计。
|
||||
|
||||
随着我自己对体验设计的不断学习,我感觉自己对于生活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对生活的感受度也越来越高了。我觉得人就像一个器皿,我们总得不停地往里面注入点其他东西。不是“器皿”本身赋予了我们生活意义,生活的重点在于我们选择为自己注入什么。
|
||||
|
||||
希望你也能够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热情,我们一起学习,不断更新我们的生活,持续为生活赋能。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