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cheetahlou/CategoryResourceRepost.git
synced 2025-10-22 01:43:44 +08:00
mod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190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3 | 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md
Normal file
190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3 | 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md
Normal file
@@ -0,0 +1,190 @@
|
||||
<audio id="audio" title="03 | 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85/c0/852f2ec98aa6759c6ab464195e0eaec0.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假设我们今天有一场投票活动,主题是“**我认识的艺术家**”,除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毕加索之外,你觉得谁的票数会是最多的呢?我想,你应该猜到了,就是**梵高**。
|
||||
|
||||
如果用一首歌来形容我们与梵高(1853-1890年)的关系,“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首歌最贴切不过了。我们都知道梵高是谁,对他的作品也有了解,就连他的故事我们都能说出来几个,比如他曾割了自己的耳朵,他患有精神疾病,持枪自杀,他死后才出名等等。
|
||||
|
||||
但是,如果我问你,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a/34/caf95c88b39557e636c6d2008fda8834.jpg" alt="" title="梵高相关图">
|
||||
|
||||
可能你也说不好,只是知道它们都很贵。那么,这一讲,我就带你寻找这个答案。我们从哪里开始呢?
|
||||
|
||||
既然谈到了画,我们就先以梵高的两幅代表作为起点,去追寻梵高的足迹。这两幅画,一幅是让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星夜》,另一幅就是让全世界都疯狂的《向日葵》。
|
||||
|
||||
## 高级配色家
|
||||
|
||||
也许在过去的每一次,你看梵高的画都代入了他的生平经历。今天的第一步,我们就要先抛掉对他过往的认知,单纯从作品本身去欣赏。
|
||||
|
||||
我们先来欣赏梵高的向日葵,其实梵高画过很多幅向日葵,我们能看出来,它们都很相似。从内容上看,都是典型的**花卉画**,画面主体是几株向日葵;从构图角度看,也只是一般的**对称构图法**。那它们哪里出彩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4d/44e9b6a29d4f2efc74fe846e5101b54d.jpg" alt="" title="(左)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Still Life 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9年[br]现存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
||||
|
||||
人们都说,因为向日葵的花瓣和枝叶看起来“张牙舞爪”,一看就有生命力。
|
||||
|
||||
这的确是向日葵的独特之处,**但是它更出彩的地方是画面的用色**,可以这么说,即便向日葵的形状很普通,但是,单看这些画的颜色审美,它们就能称得上是了不起的大作。
|
||||
|
||||
尤其是右面这一幅,是最能体现梵高水平的,因为这幅画体现了**梵高对相同色相把握的绝妙**。整幅画用的基本上都是黄色,却又不是一种黄色,很少会有人选择如此相近的颜色绘画,给自己制造这么大的难度。
|
||||
|
||||
那么梵高是怎么处理的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7/06/b7b853fc208d7c8b70697bfa5d1c8806.jpg" alt="" title="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Still Life -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8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
||||
|
||||
我把这幅画的**色相分布**划分成了5块区域,接下来,我会逐一给你分析每一块区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b/da/bbff2c6c0465fbfe62434dccdeb684da.jpg" alt="" title="向日葵全局分块图">
|
||||
|
||||
我们先看**区域1**和**区域2**的颜色,基本上是墙的颜色,分布很大,乍一看是一块黄呆在那里。但是细看能大体分为4块不同的黄色,看图片可能区别甚微,但是放大细看,能看到区别。我们会发现,区域2和区域1虽然都是黄色,但是区域2的整体颜色暗淡一些。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5/f6/5574a9bdcb52345d5c21b4551a08c8f6.jpg" alt="" title="向日葵区域1和2">
|
||||
|
||||
接下来是桌子的颜色,也就是**区域3**,颜色的明度几乎一样,但是桌面的左右有冷暖之分。整体来看,墙面与桌子对比,墙面是冷色调的黄色,这样在视觉上会显得比较远,桌面则是较为暖色的黄色,在视觉上就会离我们更近一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0/83/00971c1cb492e57ea9068044ccd0c683.jpg" alt="" title="向日葵区域3">
|
||||
|
||||
放有向日葵的罐子,我标记为**区域4**,这部分主要是罐子底部和罐子上部的颜色对比,这里的颜色很奇妙。罐子底部色调微冷,稍稍偏紫粉,这就让瓶子与墙和桌子的颜色形成了对比,让其跳出来。然后罐子上部的颜色,变了一下颜色为棕黄,就把罐子与向日葵分开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2/12/d2abd1b01867fa2c4d223f66c23def12.jpg" alt="" title="向日葵区域4">
|
||||
|
||||
然后整个大的**区域5**就都是向日葵了,向日葵的走向没有一个是相同的,颜色比墙面的黄色更深,把一个很二维的空间分割成了无数的空间,增强了整幅画的空间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f/67/9f44a3d42eb44aeff45cff6220003e67.jpg" alt="" title="向日葵区域5">
|
||||
|
||||
其实,整幅画就只有三条比较明显的分割线,其他的都是色块。一条是瓶子的轮廓线,另外两条是桌面和墙面的分割线,这两条算是重颜色的线,让整个画面稳了下来。
|
||||
|
||||
为什么梵高在处理相近的颜色时,可以很自然很巧妙呢?**因为他在处理相同的色相上,处理的是冷暖、明度、纯度的变化**,这种处理可以让我们在看同一色系时,不会出现视觉疲劳。但是运用起来难度系数蛮高,一般不建议使用,处理不好容易只有明暗对比,没有色差对比。
|
||||
|
||||
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要给每个画家贴上一个标签,那梵高的标签一定是:**高级配色家**。因为,从作品的角度看,梵高对颜色的把控是很强的。但是,让人感叹的是,他不仅可以把握住相同的色相,还特别**擅长互补色的运用**。
|
||||
|
||||
什么是互补色呢?**互补色,又称为对比色,是成对的颜色**。换句话说,就是当这对颜色组合时,会相互抵消,产生带有灰色度的颜色;**当它们彼此相邻时,又会创造出强烈的对比度**。
|
||||
|
||||
现代色彩理论使用RGB加色模型或CMY减色模型,我在其中挑选了四种最主要的互补色: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a/5c/eaf2d1da691145541505bf62c9b1605c.jpeg" alt="" title="四种常见互补色">
|
||||
|
||||
你可能惊了,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红配绿”魔鬼级搭配吗?是的,所以互补色的运用难度系数更高,处理不好会让人感觉很糟糕。一般的画家也是绝对不敢轻易尝试互补色的。
|
||||
|
||||
那么,梵高是如何巧妙运用互补色的呢?我们来看梵高的这幅《星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b/61/eb9e0fb3ee04752fe3d73a8bb6c33a61.jpg" alt="" title="星夜(The Starry Night)[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9年[br]现存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
|
||||
放眼望去,是一大片的蓝色,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山和房子,但是在这蓝色中又多了少许的黄色,蓝色和黄橙色正是互补色。如果没有这一点黄橙色,整体蓝黑色的画面会让人感到很压抑,尤其还搭配着如火焰一般的丝柏树,占据了很大范围,增加了压抑的气氛。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7/9e/07474ce5ffde7e6bc8aa8f1b36ee319e.jpg" alt="" title="丝柏树">
|
||||
|
||||
这点点亮星和流云似乎让整个悲伤的画面跳跃了起来,**流动式的笔触**会让人的情绪不自觉地跟着躁动,你会感觉,天空中的一切好像都在流转、在转动,蓝色与黄色慢慢融合在一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7/5e/27b61ed9f1b037df4fbc8f7f7f27b55e.jpg" alt="" title="星空局部图">
|
||||
|
||||
这种互补色的运用并没有让我们产生不适,反倒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性**。
|
||||
|
||||
这里插一个冷知识,你有没有好奇过,梵高的星空为什么是漩涡状的?有人说是因为他吃了毒蘑菇,产生了幻觉,才画出这样的星空,但其实是当时有一种自然现象叫旋形云,梵高应该是在绘画的时候,正好赶巧遇上了。这种云在中国传统里也有,叫**祥云**,常用于家具装饰。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3/5c/c30c6725996026812caa64c5c3015c5c.png" alt="" title="家具中的祥云图案">
|
||||
|
||||
同样,运用互补色很好的画家还有**保罗·高更**(1848-1903年),他也是梵高的好朋友。我们来看一下高更的画,你可以将他的画与梵高的对比一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感觉?高更的颜色对比更干脆一些,整片的红对整片的绿,更偏向于色块的整体搭配。
|
||||
|
||||
因为高更是绘画世家出身,对颜色的学习和运用比较系统,而梵高更多是靠直觉与感觉、靠想象力去花画画。所以高更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即使用了很多互补色,画面也比较稳,而梵高的画面会给人一种**动态不稳定**的感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6/91/c6dabdd48261ea2a09488870f2679b91.jpg" alt="" title="Tahitian pastorale[br]保罗·高更(Paul Gauguin)[br]创作于1898年">
|
||||
|
||||
## 追逐色彩的梵高
|
||||
|
||||
我们印象中梵高的作品,颜色大都是明亮欢快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梵高早期的作品,**他早期的创作基本都是灰暗色系的**,基本没有亮的颜色,就像这幅《吃土豆的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3/77/b3815481ee04f83f1bfc25a534626077.jpg" alt="" title="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br]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5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
||||
|
||||
这和我们印象里的梵高大相径庭,他居然也画过这种色系的画。其实,在工业革命时代,大部分艺术家都是在附和贵族以及资产阶级的。梵高在当时是个特例,他和大家背道而驰,别人为了迎合上流社会而作画,**他却去关注贫苦人民**。
|
||||
|
||||
**因为梵高更注重表达内心真正的感受**,他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别人觉得能衬托身价,看上去高尚就行,而梵高不这么认为,这个时期的梵高更在乎的是**果敢地表达**,表达他看到的真实世界:疾苦的环境、沉重的生活,所以他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比较沉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6/cc/f6932d022860c4a151187cc02fe1f2cc.jpg" alt="" title="Noon, rest from work (after Millet)[br]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90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
||||
|
||||
那为什么梵高后来色彩和画风越来越鲜艳呢?因为他在巴黎的时候,接触了印象派,多彩的画面给他带来了视觉冲击。巴黎阴暗昏沉的天气和功利的氛围,也让他更加**渴望光和色彩**。他的调色盘里颜料才越来越明亮,笔触越来越大胆。
|
||||
|
||||
后来,梵高去了法国南部定居,他开始去描摹他心中真实的风景,这时候也是他最主要的创作时期,他画下了《向日葵》系列。
|
||||
|
||||
他画的向日葵就像是一个跳动的心脏,无论是枯萎盛开的向日葵,还是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向日葵的黄色都是那么的浓郁,就像他,即使被生活磨平很多棱角,也要追随阳光的色彩。
|
||||
|
||||
可是,后来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定居的这几年,却成为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刚开始,他的弟弟提奥写信给高更,鼓动高更陪梵高住一阵子。梵高租下了**黄房子**,在这所黄房子里与高更度过了一段愉快的好基友的日子。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4/9e/049e2ebdfcef8528665052d46b1a939e.jpg" alt="" title="黄色小屋[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8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a/3c/fa493492a7f4419735c5f29d37034b3c.jpg" alt="" title="梵高画向日葵(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 )[br]保罗·高更(Paul Gauguin)[br]创作于1888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
||||
|
||||
但是好景不长,艺术家之间的意见不合让他们分道扬镳,高更离开了黄色小屋,他的离开给了梵高很大的打击,梵高觉得是因为自己的错误,于是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b/1d/4b4fcf35867118fd569554fe87d9441d.jpg" alt="" title="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9年">
|
||||
|
||||
最后,梵高身边只剩一个他弟弟,这么多年也是多亏他弟弟给他提供经济支持,他才能勉强解决温饱,买一些颜料。即使一直贫穷,他用颜料画自己喜爱的色彩时,也一点都不吝啬。
|
||||
|
||||
但是,穷困潦倒、好友的离去、经济的窘迫还是一次一次打击了他,梵高精神开始有些失常,他住进了精神病院,也许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梵高才在精神世界里寻出路,他画下了那幅著名的《星夜》。
|
||||
|
||||
**蓝色的色调压抑而又抑郁,但是那颗近乎于黄色的月亮,就像他的梦,虽然被悲伤包围着,却依然散发着光亮。扭曲的丝柏树,马上就要冲破天空,就如他的处境**。
|
||||
|
||||
>
|
||||
<p>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br>
|
||||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br>
|
||||
…<br>
|
||||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p>
|
||||
|
||||
|
||||
——梵高 《亲爱的提奥》
|
||||
|
||||
同年,他画了《麦田里的乌鸦》,也是他人生的最后时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7/46/a7b850678903b1yyea597634a1e1f546.jpg" alt="" title="麦田里的乌鸦(Wheatfield with Crows)[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90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
||||
|
||||
这幅画我最早是在我哥哥带回来的中学美术课画册里看到的,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看到这幅画的感受,感觉自己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吸引,内心说不出的喜欢。那时我只有七八岁,语文水平还不足以认清所有的字。所以,我也不知道是谁画的,但是我总拿手去触摸画面。感觉绘画真的很神奇,怎么可以让人那么的喜欢呢。或许我对绘画执着的种子就是那时埋下的吧。
|
||||
|
||||
我们来看看这幅画,它好在哪里,为何能吸引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
|
||||
|
||||
预示着死亡的黑色乌鸦,好像被什么惊起,飞向无尽的未知。面前的三条岔路向前绵延着,看不到远处。画面整体还是很熟悉的互补色。不同的是,如果你细心感受,这幅画颜色的对比会带给你更多的**不安和压抑**。果敢的笔触,配上明快的颜色,给人感觉像是在追赶着什么,那成群飞的黑鸦,看不到尽头的路,翻滚的麦浪,都象征着梵高那时内心的不安,孤独与迷茫。
|
||||
|
||||
梵高时代的人们喜欢奢华和纸醉金迷,所以梵高在生前画的2100幅画,只卖出去过一幅,没人欣赏他的才华,觉得他是在瞎画。但是,梵高死后,他的画作却慢慢火了起来,因为后来经历战争、流离失所、失意的人们才理解了他,从梵高的画里得到了安慰和力量。
|
||||
|
||||
**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他所有的举动都可以被解释成一个奇迹;可如果他不成功的话,他就会被大家叫作疯子**。
|
||||
|
||||
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是因为他戏剧性的一生,他的画才出名吗?不,没有对色彩的把控、对真实的追求、对纯粹的执着,他怎么会有戏剧性的一生?
|
||||
|
||||
他这一生都在追逐色彩,通过色彩的变动,我们也看到了他艺术的一生。
|
||||
|
||||
理解这些后,你再去看梵高的作品,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有一次,罗马开了一个关于梵高的回顾展览,作品很全,我是看了整整四次才看完的。
|
||||
|
||||
那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梵高的画,也是第一次看到他的原作,也是我真正第一次对艺术折腰。那是我来意大利的第二年,当时还在读大二,那时的我还是一个高傲的求知者,自认为对艺术的理解或者基本功优于很多人。
|
||||
|
||||
但我错了,我虽然热爱艺术,可那时对艺术还未有过敬畏之心。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看了四次才看完,因为我每次进去半个小时,就要出来哭两小时,看梵高的展就像剥了一层皮。**当你感受到他在画面里通过色彩与笔触倾注了他对艺术的爱、虔诚与执着,看他的每一幅画就会不自觉地难受,被他注入到作品里的情绪所影响**。
|
||||
|
||||
后来我问门卫,为什么我每次哭着出来的时候,他都很平静地给我开门。因为一般意大利的小哥哥还是蛮热心的,不递纸巾的话,也会安慰一下。在我疑惑的时候,他指了指台阶,我看见好多人都在抹眼泪或者在梳理情绪,哭的不止是我自己。可能我们都感受到了梵高作品里的那种虔诚与震撼吧,因为作品,我们才能站在另一个时空,与他对话。
|
||||
|
||||
“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死去。” 梵高说。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呢,我们主要分析了一个问题: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我们从《星夜》和《向日葵》入手,研究了梵高是如何高级地使用相同色相和互补的颜色,同时,还欣赏了一幅高更的画。
|
||||
|
||||
分析画作只是我们走近梵高的第一步,我们还探寻了梵高的艺术足迹,他追逐色彩的步子始终没有停下来,无论是他悲天悯人的性格还是他艰辛的艺术家之路,梵高的一生都是值得敬畏的。
|
||||
|
||||
回归到生活中,我们怎样学习梵高去把握相同的色相呢?我们可以找细微差别,色差、冷暖、明度都是关键。这种同色相,适合室内装修的软装上,比如房间的用色、窗帘的用色、还有家具的颜色。同色系的搭配不会给人很不适的感觉,整体柔和,但又不失独立性。
|
||||
|
||||
而在不同的颜色中,如互补色,互补色的运用就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比例安排。互补色的对比很适合我们做大型海报的设计、广告牌设计、通讯栏设计,既可以色彩鲜艳、比例安排合理,效果上也可以做到不杂不乱,宣传的作用会很直观。像高更那样的大面积用色的方法很适合舞台剧布景,对比鲜明,色泽鲜艳。
|
||||
|
||||
## 思考题
|
||||
|
||||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开始的两幅向日葵对比图,为什么两面墙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呢?你可以猜想一下,梵高想表达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4d/44e9b6a29d4f2efc74fe846e5101b54d.jpg" alt="" title="向日葵对比图">
|
||||
|
||||
你发现了吗?不只油画里需要色彩,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色彩。
|
||||
|
||||
情感的共鸣不仅可以来自于眼前人,还可以来自于遥远的时空。有时候,按照社会规则去生活其实很容易,真正难的是如何突破既定的规则、对抗别人的成见和坚守自己的本心。
|
||||
|
||||
但也因为这样,**循规蹈矩的人会活成芸芸众生,打破规则和循环的人才会被后来人称为英雄**。这场旅行的第一站,我献给我最爱的梵高,也希望今天这一讲,成为你平凡英雄梦想的起点。
|
||||
|
||||
现在,也许你心里已经有了一点触动,如果你也有这种共鸣,不妨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眼前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c/01/7cce4a7fdf0682168ac37f48f7f9f401.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221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4 | 为什么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比蒙娜丽莎更灵动?.md
Normal file
221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4 | 为什么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比蒙娜丽莎更灵动?.md
Normal file
@@ -0,0 +1,221 @@
|
||||
<audio id="audio" title="04 | 为什么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比蒙娜丽莎更灵动?"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57/48/57661d5d508001e42d8336af82f36248.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年)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很多人都模仿过她的妆容和动作。有人说,在油画史上,她是“唯一能与蒙娜丽莎媲美的女人”,有人则干脆称她是“北方的蒙娜丽莎”。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b/f4/1b74dae8236cb08f975c8059cef7f5f4.jpg" alt="" title="《戴珍珠耳环的少女》(The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br]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br]创作于1665年[br]现存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
||||
|
||||
不可否认,这两幅画都是世界级名画,都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如果我们单单从画面给人的第一感觉来说,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温和从容,**有一种朦胧感**;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给人的感官刺激会更加强烈,**整体画面也更显灵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d/87/4d69b48e91633b6b40e3f38d55390487.jpg" alt="" title="《蒙娜丽莎》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对比图">
|
||||
|
||||
如果《蒙娜丽莎》是红酒,第一口跟果汁一样柔和,多喝几口才发现后劲十足;那么《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是白酒,刚一入口就让你感到辛辣、猛烈。
|
||||
|
||||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很美的画,同样是表现女性,画面上传递出的感觉却如此不同呢?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
|
||||
|
||||
## “光”带来的视觉冲击
|
||||
|
||||
我们很容易发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她的头巾颜色很抢眼。**明艳的蓝色与黄色搭配**,正是我们在上一讲学过的互补色。你还记得吗?互补色的搭配会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画面更加生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b/f3/4ba8c8ec0d9ee3c67f373e0bb4461ff3.jpg" alt="" title="《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局部图">
|
||||
|
||||
另外,在**动态**方面,蒙娜丽莎是标准的四分之三坐姿,双手轻轻地搭在胸前,给人的感觉温文尔雅。她正对着你,露着笑容,十分端庄,眼神里有一种神秘。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6/3b/266bacc2f9631f8346389ac519b2fd3b.jpg" alt="" title="《蒙娜丽莎》(Mona Lisa)[br]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br]创作于1519年[br]现存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
||||
|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呢?她是一种**回眸**的状态,她整个身子呈二分之一侧身,但头部却是四分之三侧。艺术家捕捉的就是她回头的这一个瞬间,**动态感更强**。
|
||||
|
||||
配色和动作都是很**直观**刺激我们感官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幅画给人感官刺激差距那么大呢?
|
||||
|
||||
**那就是对光的处理。光影处理的不同,也在悄悄地影响我们的视觉感受**。
|
||||
|
||||
我们还是先看《蒙娜丽莎》这幅画。为什么我们都说蒙娜丽莎有一种朦胧美?是因为达芬奇(1452-1519年)**处理光的方式比较柔和**。远处的山水和近处的人物,描绘的是一种**意境美**。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d/e1/8dcf780e0f039bf75dbdc50dc2543fe1.jpg" alt="" title="《蒙娜丽莎》局部">
|
||||
|
||||
如果你能看到这幅油画的原作,你会发现,她的眼睛、眼角、嘴角这些小细节的处理,是**淡化**掉的,甚至连背景都是淡淡地处理掉的,明暗的对比也不是特别的强烈。
|
||||
|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光的处理上则更强烈**。
|
||||
|
||||
这幅画的背景是一大块的平涂涂黑,少女右侧有光打过来,是**一大束逆光**。但这是**半逆光**,如果是全逆光,我们可能就看不见她的脸了。但是这个半逆光的明暗对比,还是起到了一个**把人物摘空**的作用,让人物与背景界限分明,就像身处幽邃的宇宙之中。
|
||||
|
||||
当然,并不是说这种处理效果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对于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来说,却是最好的。不管是珍珠耳环,还是少女的俏皮,都表达得很到位、主题很明确。
|
||||
|
||||
再看少女的脸部,你会发现她**眼睛上有两个高光**,**嘴唇上有个高光**,然后就是**珍珠的高光**,四点形成一个四边形,也可以看作两个三角形。这样的处理,不自觉地就会吸引你的注意力。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8/2c/988a71a9544e35d45c9033a556a5yy2c.jpg" alt="" title="高光图">
|
||||
|
||||
尤其是珍珠的高光,**这是一个点睛之笔**,因为它是来自暗部的闪光点。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点缀,整个画面就太沉闷了,就失去了画面的灵动。所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能让人印象深刻,光影的运用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
|
||||
这幅画是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大师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巴洛克时期不可多得的一幅名作。**明暗对比效果是巴洛克时期画作的代表性特点之一**,那么接下来,我会借助巴洛克时期的另外两幅名画,为你讲解这一时期的画家们是怎样借助光来突出作品主题的。
|
||||
|
||||
## 巴洛克时期作品对光的运用
|
||||
|
||||
巴洛克时期,关于光的处理比较成熟的艺术家有很多,但是鲁本斯(1577-1640年)与伦勃朗(1606-1669年)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先来看鲁本斯的《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e/76/6e7769d931070fb9046466dcc137df76.jpg" alt="" title="《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br]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br]创作于1618年[br]现存于德国慕尼黑旧美术馆">
|
||||
|
||||
这幅画讲的是留西帕斯国王的两个女儿,被宙斯的两个儿子劫走的场面。这两个儿子卡斯特尔和波吕克斯是双胞胎兄弟(也就是后来双子座中的双子)。
|
||||
|
||||
画面定格的正是骑马的武装战士们在夺取裸体的少女,并将她们骑在马背上带走的这一瞬间。知道了故事背景,我们来分析下鲁本斯对光的处理手法。
|
||||
|
||||
在画面里,对男人的处理是**轮廓的清晰明暗对比**,显得比较硬气;马则是**大块明暗对比**,但对比度都不是很强。整个画面最强烈的对比还是女人白皙的裸体与男人黝黑健壮的身体,这一对比形成了**一弱一强**的效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c/11/ec620fdbc7e5e904290b5c3b73444b11.jpg" alt="" title="《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局部">
|
||||
|
||||
我们能看到,两个裸女的身上明暗变化处理得很细腻,从面部到颈部,再从胸部到腿部,都**加了一些阴影**,这就是对光影的处理,这种处理会让身体看起来很柔软丰盈,充满了**肉欲**(也有很多人把这称为强壮)。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a/02/da293643c12f82c2e708967e8eeafc02.jpg" alt="" title="《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局部">
|
||||
|
||||
这种光线的处理方法,让人仰马翻的构图,配合着线条之间的穿插,加上小天使的暗示,把这场**爱情的暴力**体现得淋漓尽致,让画面定格在“被强抢”这一瞬间,充满了紧张的动感和暴力。
|
||||
|
||||
这就是鲁本斯对光的处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伦勃朗在《杜普医生的解剖课》里是如何处理光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c/76/dc0cb68bcac1yy520e3606bdd2490e76.jpg" alt="" title="《杜普医生的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br]伦勃朗(Rembrandt)[br]创作于1632年[br]现存于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
|
||||
|
||||
你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不是会被每个人**生动的表情**吸引,会不会好奇为什么大家都在看向不同的地方?我给你简单说一下背景,你就懂了。
|
||||
|
||||
在17世纪时的荷兰,有钱的人都喜欢找有名望的画家给他们画**群像画**。而且在当时,**解剖**是一个高级的热门话题,是有钱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参与探讨的话题。
|
||||
|
||||
所以,当时的顶尖医生杜普就请伦勃朗为自己和学生画群像,以此来**突出自己的学术地位**。但伦勃朗没有按照传统的大合照方式来安排位置,而是给这些“付费会员们”平等地安排位置,也就是**摆拍**,力求让每个人都可以百分百入镜。
|
||||
|
||||
伦勃朗为了让大家都露脸,就通过对光的处理,制造每个人的“脸部特写”效果。在这幅画里,我们通过光影的推断,可以得出光源是**在众人的头顶**,是一束很强的白光,从上面打下来,类似于今天的手术聚光灯。光线主要打在中间的尸体身上,部分打在众人的脸上。
|
||||
|
||||
这样做有两个效果,一是大家身体的不同位置和动作代表着动态,与尸体的完全静止状态形成**对比**;二是为了突出大家脸上生动的表情,他们各种各样的目光也体现了各自注意力和关注焦点的不同,生动巧妙地**表现了大家的求知欲**。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5/f2/b5df62eb818323cfd89364d1857102f2.jpg" alt="" title="《杜普医生的解剖课》众人视线图">
|
||||
|
||||
在颜色选择上,伦勃朗也很有“心机”,所有人的衣服都选择了黑色,和浅色的部分形成强烈对比,让群像的表现力更强。
|
||||
|
||||
现在,你是不是对光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两幅作品里的明暗对比和光影处理还是很好分析的:**先找明暗对比,再找光源,根据光源所包括的面,我们就可以清晰看到,艺术家通过光想给我们展现的内容**。
|
||||
|
||||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光,都是很理性的。有的光线如聚光灯一样,对比明显强烈,如伦勃朗;有的色彩对比明显,明暗变化也很强烈,如鲁本斯。
|
||||
|
||||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在画面里是找不到确切的光源的,或者说,光源不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你在一顿分析之后发现,光源不止一个,而且相互矛盾。
|
||||
|
||||
你可能会有疑问了,光源不可能存在?那光是怎么来的?还能凭空画出来光吗?
|
||||
|
||||
是的,真的就有人可以自己凭空“造光”,而且至今无人能敌。
|
||||
|
||||
## 非自然光制造者
|
||||
|
||||
我们接触过的大部分画都用的是自然光,自然光的意思是我们能在画面里**找到确切的、合理的光源**。但是,只有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用的是非自然光,他就是卡拉瓦乔(1571-1610年)。
|
||||
|
||||
为什么说卡拉瓦乔的光是非自然光呢?主要因为他画里的光源,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为什么卡拉瓦乔会用这种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卡拉瓦乔这个人。
|
||||
|
||||
卡拉瓦乔是一位虔诚的信徒,但他并不是信奉某一个宗教,而是**心中的神**;另外,他**对圣经的研究非常透彻**,正因如此,他为了能完美地诠释自己对圣经中场景的理解,发明了非自然光。这个非自然光也被称为**“圣光”**(因为只有在描绘宗教题材的时候,他才会借用这种光的处理手法)。
|
||||
|
||||
这样谈非自然光,还是比较抽象,下面我们来欣赏卡拉瓦乔的一幅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6/b9/c6ff54eac729d041972707a83df054b9.jpg" alt="" title="《圣马太蒙召》(Calling of Saint Matthew)[br]卡拉瓦乔(Caravaggio)[br]创作于1600年[br]现存于意大利罗马肯塔瑞里小堂">
|
||||
|
||||
这幅画叫《圣马太蒙召》,描述的是一个叫圣马太的人被召唤成十二信徒之一时的场景,召唤他的人就是耶稣。理解了画作的名字,画中的人物关系你也就清楚了。画面左侧用手指指着自己的人就是圣马太,而画面右侧站立伸出手臂、指向圣马太的人则是耶稣。
|
||||
|
||||
这幅画采用的就是非自然光,也就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光。为什么说是非自然光呢?看这幅画,你能找到几处非自然光呢?其实,**一共有三处**。
|
||||
|
||||
第一处是看似从外面进来,顺着耶稣的手打下来的光,这个光是从天而来的,我们称之为**天光**。你可能会质疑:天光?这就是外面射进来的光吧!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1/0e/2151e93d5cyye52c9a51b08d0e93040e.jpg" alt="" title="《圣马太蒙召》局部">
|
||||
|
||||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叫天光。你看,耶稣隐藏在黑暗里面,这个黑暗的边界却卡在了桌子旁最右面这个人的旁边,这种突然停止的光是不是很奇怪?
|
||||
|
||||
正常来说,自然光应该是遵从沿直线传播的原则,影子也是,但它却突然停住了,正好露出了几个人的表情和圣马太。所以,这个光是有点离谱的,并不是那么自然,这不可能是自然光。
|
||||
|
||||
其实,这束光顺着耶稣的手而来,意思是**神的旨意已经来到**,所以是指的天意,从而我们称它为天光。那卡拉瓦乔为什么要把耶稣画到黑暗里呢?
|
||||
|
||||
这是因为在召唤圣马太的时候,耶稣还没有被鞭打,没有被钉到十字架上,基督教还不是正统教。所以卡拉瓦乔把耶稣画在黑色的环境中,象征了当时的传教氛围不太好,**耶稣是在暗处传教**。
|
||||
|
||||
第二处非自然光是耶稣身上的光。也就是耶稣的脸和顺着手臂打下来的光,以及他身旁的随从圣彼得背部的光,你觉得这个光是自然光吗,是有人给打的光吗?显然不是,这也是非自然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1/f2/f16447967f1872d4a2b8a53eb08d4ef2.jpg" alt="" title="《圣马太蒙召》局部">
|
||||
|
||||
这就是卡拉瓦乔的高明之处,哪怕在暗处,耶稣也是神,是圣人。虽然这个时候的耶稣还只是神之子,只是代表神的旨意来普度众生,没有成为后来的唯一真神。既然他是代表神的旨意来教化人类,即使身处黑暗之中,也会自己发光。
|
||||
|
||||
卡拉瓦乔通过这个非自然光,来表现耶稣的圣光,意思是**神所到之处没有阴暗,只有光明**。
|
||||
|
||||
第三处非自然光,你可能比较难发现,那就是耶稣**自带的光圈**,很微弱,但是细心一点你能看到,在耶稣的头顶有个光圈,预示着他是神。这个光圈是宗教里真真正正的圣光,**是神与圣人的身份象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4/78/144ed3388d733decb4c1c829801dd478.jpg" alt="" title="《圣马太蒙召》局部">
|
||||
|
||||
这个光圈一半在黑暗里,一半在光里,它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空间**的作用。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圈,画面其实是比较割裂的,耶稣所在的暗部和外面的亮部看起来会是两个世界。而这个小光圈,却恰到好处地破掉了明暗之间的界限,把整个画面融为了一体。
|
||||
|
||||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这幅画,你有因为这种非自然光,而感到画面违和吗?这就是卡拉瓦乔发明的非自然光,为了表达寓意,**在不该出现光的地方,光出现了,却并没有违和感**。
|
||||
|
||||
我们再来看卡拉瓦乔的另一幅采用非自然光手法的作品:《圣母之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2/ea/820f63a8c7cbc23ae79bb0616d5a89ea.jpg" alt="" title="《圣母之死》(The Death of the Virgin)[br]卡拉瓦乔(Caravaggio)[br]创作于1603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
||||
|
||||
这幅画的内容就如它的名字,表现的是圣母玛利亚的死亡。在这幅画里,卡拉瓦乔同样使用了非自然光,你可以在我讲解之前,先试着自己找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
|
||||
|
||||
其实,这幅画里基本上都是非自然光,我来给你分析一下。首先,除了圣母头上的光圈,圣母的上半身有一束面积很大的光,那为什么只有上半身有光呢?我想你应该能猜得到,为了**要突出表现她死去的面容**,她的面容很苍白,一点血色都没有,这束光能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b/5f/abde773288e4afbe683f3db496bbdd5f.jpg" alt="" title="《圣母之死》局部">
|
||||
|
||||
其次,每一位哀悼者的脸上都有一个**光的特写**,这是卡拉瓦乔特意为之的,是非自然光。因为正常的自然光不会恰好地打在每个人的脸上,而脸旁边却是黑暗的。这样做,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看见每个人脸上的悲伤。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f/6d/5fa6baa90c02a53da5b7b985f6d2d86d.jpg" alt="" title="《圣母之死》局部">
|
||||
|
||||
有两个地方很妙,第一个地方是玛利亚下半身处于没有光的地方,但是那个在她腿上方的掩面哭泣的哀悼者脸上却有一个光的特写,这点证明了画面里的确用的是非自然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e/f3/8edf03a5998218fd5eeaff7a761cf5f3.jpg" alt="" title="《圣母之死》局部">
|
||||
|
||||
还有一处地方是玛利亚身旁蹲着的女子,我们能看到光是打在她裸露的一小块后背的皮肤上的。把这个小姑娘安排在这,也是画家故意为之的。玛利亚的苍白和毫无生气和小姑娘富有弹性和生机的皮肤形成鲜明的对比。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f/42/7f3a9f0c4e5c9a0ce55913fc83b07342.jpg" alt="" title="《圣母之死》局部">
|
||||
|
||||
我们试想,如果这幅画里的场景是全亮的,会有什么不同吗?如果是全亮的话,**生命和死亡的对比就不会鲜活**,大家的痛苦也不会很明显,这个画面会很平,压抑的气氛也不会很突出。
|
||||
|
||||
但是,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幅画里的圣母,是卡拉瓦乔用当地一个**投河而亡的怀孕的妓女**做的模特而画的。如果大家细看,就可以看出画中的圣母玛丽亚有微微鼓起的小腹与浮肿的脸庞。当时,宗教教会认为卡拉瓦乔玷污了他们的神,恨不得想杀了他。
|
||||
|
||||
别人画圣母升天都是圣母玛利亚在一片光亮和辉煌中升天,而他的圣母之死是一具普通的尸体和一群看似普通的、神情痛苦的平凡人,没有任何神的色彩,有的只是一间还有点破的屋子,跟普通人的葬礼没什么区别。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f/9f/eff32a589361644be5f74460e30afc9f.jpg" alt="" title="(左)《处女之死》/ (右)《圣母升天》[br](左)雨果·范德高斯 / (右)提香[br]1480年 / 1516-1518年">
|
||||
|
||||
那卡拉瓦乔为什么不美化圣母之死这个宗教中的神圣场面呢?
|
||||
|
||||
我们在前面说过,卡拉瓦乔这个人是不信仰任何教廷的,他觉得心中有神、有信仰就够了。他一遍遍研究圣经,是因为他想表达他所认为的圣经想传达的本质和他在圣经里看到的事实。
|
||||
|
||||
他看到的是,圣母玛利亚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无染受孕被选为神之子的母亲。在被神选中的时候,她就已经知道了自己一生的命运,也知道了儿子耶稣将来会遭遇人间磨难。卡拉瓦乔想表达玛利亚除去圣母的光环,作为一名普通母亲,承受了很多的痛苦和牺牲。
|
||||
|
||||
所以,他用这种**将神世俗化**的方式来表达:玛利亚经历的是人间的痛苦,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这个世界不会因为她是神的母亲,让她对痛苦的感知度变低。耶稣复活带来了新的世界,而这**新的世界曾经都承担在一个普通女人的肩膀上**。
|
||||
|
||||
如果圣母之死在一片众人庆祝的氛围里,你不会觉得玛利亚有什么痛苦的。可是如果你看见的是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画面人中的普通和平凡给你带来的感觉是贴近现实的,你会有一种好像就是现实中发生过的感觉,因为你看到的是那种**真实的死亡和真实的苦痛**。
|
||||
|
||||
其实,在卡拉瓦乔的大部分作品里,你都能找到非自然光。他制造了很多非自然光,他是让自己置身于光中作画,让自己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于卡拉瓦乔而言,处理好光就是他的绘画语言,所以他的画面感才能达到这种意想不到的高度。
|
||||
|
||||
后世还有卡拉瓦乔学派,很多人都在向他学画非自然光,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达到他的水平。是这些人技艺不精吗,其实是因为他们临摹的都只是画面效果,没有去真正地体会卡拉瓦乔这么做的寓意。
|
||||
|
||||
对光影的处理既然是他的绘画语言,是语言,就为了表达。我们看到了,他把画面的人物关系、时代背景,都通过光影一一交代得很清楚。**众人皆模仿光的画法,却没有领悟到他的作品背后是他对圣经一遍遍的揣摩、对心中信仰的虔诚**。
|
||||
|
||||
《圣经·马太福音》中说:“在黑暗中开黎明。”一语道破了光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它是一切万物得以显现并且被赋予生命的神奇物质。
|
||||
|
||||
我想,卡拉瓦乔也读到这句话了吧。
|
||||
|
||||
## 罗老师说
|
||||
|
||||
这节课,我们从《蒙娜丽莎》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对比入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灵动的背后,是画家对于光影的精妙处理。光影的处理手法在巴洛克时期已经十分成熟,所以我们欣赏了那个时期鲁本斯和伦勃朗的两幅作品,对比都是十分强烈。
|
||||
|
||||
但是还有一位可以自己“造光”的艺术家:卡拉瓦乔。他喜欢研究圣经,于是发明了非自然光,也就是圣光,来表达他对信仰的虔诚,光成为了他传递想法最好的媒介。
|
||||
|
||||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用不到像卡拉瓦乔所画的复杂的光源,但是要是能把它运用到歌剧、舞台剧、话剧或电影的大场景拍摄中,效果会显而易见,会有一种好多分镜头合在一起的意思。
|
||||
|
||||
相反,像《蒙娜丽莎》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种造型和光的处理,特别适合拍写真。前者更适合高雅有身份,尤其是有经历的中年人摆拍,高雅而不失庄重;后者微动态很好,稍俏皮一些,适合年轻的姑娘。鲁本斯和伦勃朗的风格很适合商业场景拍摄,对比强烈,主题突出。
|
||||
|
||||
## 思考题
|
||||
|
||||
最后,我给你留一个小测试,下图是卡拉瓦乔的代表作之一:《圣马太殉教》。你可以尝试着找一下画面里的非自然光,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思考。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9/75/1976ea1a5cd130834297c820e6295b75.jpg" alt="" title="《圣马太殉教》(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br]卡拉瓦乔(Caravaggio)[br]1599-1600年[br]现存于意大利罗马肯塔瑞里小堂">
|
||||
|
||||
现在,我们的第二站结束了。这两站走过来,不知道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
||||
|
||||
是不是一开始笑着点进来,哭着点出去呢?的确,这两讲的结尾都有点令人悲伤,这也印证了我们在第2讲说的:艺术的历史一直都是腥风血雨的。
|
||||
|
||||
不过,生活里有黑暗就会有光明,无论你这一刻遇到了什么,如果你面前是黑暗,那么你转个身就是阳光。那下一讲,我会带你一起转个身,回到高中历史课堂,期待吗?
|
||||
|
||||
最后,我想,如果你的朋友收到你这一讲的分享,一定也会觉得你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b/f0/7b63c8aa50ac2eca70718aef37b34ff0.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191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5 |《自由引导人民》超燃的秘密是什么?.md
Normal file
191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5 |《自由引导人民》超燃的秘密是什么?.md
Normal file
@@ -0,0 +1,191 @@
|
||||
<audio id="audio" title="05 |《自由引导人民》超燃的秘密是什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6/01/d6daa6b0060742a968336b83e9460101.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今天,我要带你回到高中历史课堂,去欣赏一幅你有印象的画:《自由引导人民》。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8/5f/b8d41cae4ec2277582b3539377d6995f.jpg" alt="" title="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三">
|
||||
|
||||
当时,这幅画是不是吸引了你的视线?也许你会说,我比较好奇,中间这个女人为什么衣服都没穿好;也许你会说,这幅画很燃呀,把革命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
||||
|
||||
那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中间女子的衣服是这样的?艺术家是怎么画出这么燃的气氛的?
|
||||
|
||||
别急,我们来一起鉴赏德拉克罗瓦(1798-1863年)的这幅《自由引导人民》。
|
||||
|
||||
## 顶天立地构图——《自由引导人民》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7/1c/67e174f54cb28b9cc39424f60f2ffa1c.jpg" alt="" title="自由引导人民(The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br]欧仁·德拉克罗瓦(Eugene Delacroix)[br]创作于1830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
||||
|
||||
《自由引导人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幅革命作品**,是一幅带有**政治色彩**的画。这幅画描绘的是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这场革命由社会中各阶级共同发起,目的是推翻封建王朝。
|
||||
|
||||
那这幅画为什么这么燃呢?换句话说,艺术家是怎样表现这种燃的气氛呢?其实,主要原因就是艺术家使用了**三角形构图法**,又称**金字塔构图法**。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2/ae/126497e688cb964713a8d7dc474c9dae.jpg" alt="" title="《自由引导人民》三角形构图线">
|
||||
|
||||
艺术家使用这种构图方式,可以把自己要强调的意象和素材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这个主体的位置指的就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三条边。接下来,我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逐一地分析。
|
||||
|
||||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女人,她高举自己的胳膊,手拿法兰西三色国旗,站在整个构图的**制高点**。也就是说,她在这幅画里的地位一定是很高的,所以才被放在了三角的顶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0/70/6028f6800f74ded7df8fc14efe754170.jpg" alt="" title="《自由引导人民》局部">
|
||||
|
||||
那艺术家为什么要把一个女人放在一幅革命画构图的主体位置上呢?她为什么不穿鞋、不好好穿衣服?难道是她领导的革命吗?她到底是谁?
|
||||
|
||||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来细致观察一下。
|
||||
|
||||
首先,我们能看见这个穿淡黄色长裙的女人头上有顶帽子,这个帽子是个关键,这个帽子叫**弗里吉亚帽**,是自由之帽,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代表着被解放的奴隶,**是解放的标志**。不知道你发现没,动画片里蓝精灵戴的也是这种帽子,只不过颜色是不一样的。
|
||||
|
||||
然后,她为什么没有鞋子、衣服也没有穿好呢?艺术家其实有两个用意。
|
||||
|
||||
第一点,是想表现**战争的紧迫性**,试想一下,如果穿戴整齐的人站在画面中心,会少了几分战争的、革命的紧迫气氛。
|
||||
|
||||
第二点,其实是想把这个女人**神化**,带有一点超自然的感觉。艺术家用女性作为一种符号,通过赤脚裸胸这个形式,传达的是这场革命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哺育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一系列的战争和变动,而且母亲这个文化符号常常带有一种“**无坚不摧**”的意义。
|
||||
|
||||
这个女人的整体身材和形象也参考了我们很熟悉的“断臂维纳斯”,她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女性,她更象征着**自由女神**,她手中拿着法国三色旗,站在C位,为引导法国人民自由而战。
|
||||
|
||||
分析完三角形构图的顶点,我们再来看底边两个角,底边两个角是地上的尸体。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2/13/f290b7a9ceb9072c1778d0e172235613.jpg" alt="" title="《自由引导人民》局部">
|
||||
|
||||
按照历史来说,七月革命是没有人牺牲的,那为什么在画面里还会出现尸体呢?而且,艺术家还把尸体放在了这个三角形构图里,这是为什么呢?
|
||||
|
||||
其实,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是,虽然这场革命没有死人,但是能赢得这场战争,胜利是建立在过去成千上万的各个阶级倒下的尸体上的,这些尸体是在革命之前就出现的,整个革命的意义仍旧是比较沉痛的,**没有过去人的牺牲,怎么会有现在的自由**?
|
||||
|
||||
尸体也是没有穿好衣服的,用来烘托整个革命的气氛,很紧张很急迫。
|
||||
|
||||
好,我们接下来看这个三角形构图的其他位置,先看两条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5/4f/55yyf153e4e830da037bdd105a5a724f.jpg" alt="" title="《自由引导人民》局部">
|
||||
|
||||
左面是一个拿着枪的穿着相对较好的男人,右面是一个拿着两把手枪的小男孩。我们都知道,艺术家这样安排一定是有意的,那这样的安排用意是什么呢?
|
||||
|
||||
我们需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前面我们说过,这场革命是社会各阶级为了推翻封建王权所作的斗争。既然涉及到各个阶级,自然就要表现出来各个阶级的代表。
|
||||
|
||||
左侧的戴着高礼帽的男人就是**资产阶级**,因为我们能看出来他和画中其他人相比,穿着打扮和武器,都是很先进的,脸上甚至都带了一丝犹豫,没有那么坚定,很符合资产阶级的性格。
|
||||
|
||||
而右面的小男孩相比之下,脸上多了一份勇敢。安排这个小男孩在这,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讽刺的意味。你看,这么小的孩子都持枪参加了,那些不敢参加革命斗争的人不会觉得惭愧吗?艺术家生动地刻画了每个阶级的状态,**体现了 “人民”这一关键词**。
|
||||
|
||||
我们再来看三角形里面的那个跪拜者,位于构图的中间。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3/ae/d3437517fec3c98b513c58e6dcfc43ae.jpg" alt="" title="《自由引导人民》局部">
|
||||
|
||||
跪拜者和高礼帽男人的形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跪拜者匍匐地仰望着自由女神,似乎想让自由女神**救赎**他。他穿蓝色的衣服、白色的内衬、红色的腰带,颜色与自由女神手中的三色旗形成对应。本身这个场景就有些荒谬,明显是刻意安排。
|
||||
|
||||
这一系列的构成就像一个**快拍**,就像在战争发生的一瞬间,有个人按了个快门。而在表现这种构成时,三角形构图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把要突出的中心放在三角形的顶端,然后三角形两边所牵扯的方向起辅助作用。
|
||||
|
||||
翻译过来就是,**自由女神高举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旗,带领着后面成千上万的人民,踏着前面这些已经牺牲了的革命者,走向一个新的未来。**
|
||||
|
||||
好了,这幅画里的三角形构图应用,我们已经分析得很详细了,那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种构图的三点作用:
|
||||
|
||||
- 三角形的稳定性会让画面整体看起来很稳,不会飘;
|
||||
- 可以有效地突出画面主体;
|
||||
- 可以烘托气氛。
|
||||
|
||||
我们说《自由引导人民》里的三角形构图法是一种**顶天立地式构图**,表现了一个宏大的主题,那是不是三角形构图法只能用在气势庞大的画面里呢?不是的,它同样可以运用在平静祥和的画面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拉斐尔(1483-1520年)的《草地上的圣母》。
|
||||
|
||||
## 不一样的圣母画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2/0e/5258e0e477710cb73e58305d7a9ebe0e.jpg" alt="" title="草地上的圣母(Madonna in the Meadow)[br]拉斐尔(Raphael)[br]创作于1506年[br]现存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
||||
|
||||
这幅画也是一个三角形构图法的典型例子,画中的女性为圣母,她手中怀抱着耶稣,耶稣旁边的小孩是圣约翰,是耶稣后来的追随者。那么,这幅画的三角形是什么呢?
|
||||
|
||||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圣母的头部、圣约翰单腿跪地和圣母有意无意伸出去的脚,构成了一个三角形,那么我们还是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简单地分析一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a/70/faf42b1aab8f57d1a6c28c9944212f70.jpg" alt="" title="《草地上的圣母》三角形构图线">
|
||||
|
||||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圣母玛利亚的头部,我们能看出来,她的表情**平静而又温和**,她就像一个普通的母亲领着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一样,淡淡地看着圣约翰和耶稣玩耍。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b6/448c9e2e5yy003d7d33cf47441bc22b6.jpg" alt="" title="《草地上的圣母》局部">
|
||||
|
||||
在上一讲,我们大致说了圣母的故事,她早就知道自己一生的命运,也知道自己孩子耶稣的一生。所以,大部分的艺术家都把她画得苦大仇深,但拉斐尔却把圣母的表情画得**很平淡、很平和**。其实,这种表面上的淡化处理恰恰强烈地**反衬**出她内心的痛苦,类似一个成语“欲哭无泪”。
|
||||
|
||||
我们再来看三角形的左侧,圣约翰单腿跪地,在耶稣要去抓十字架的那一瞬间,圣约翰的眼神好像在说:你要加入这条路了吗?单腿跪地的姿态似乎也传达了“**追随者**”的信息。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2/7c/9266b80f0bc2c42b247ab7757a22267c.jpg" alt="">
|
||||
|
||||
这幅画看似构图简单,但是拉斐尔画了几百张草稿,才确定两个小孩的位置,脚怎么偏、头往哪里偏,就是为了寻找最合适的平衡。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8/45/c8ab562a6e3207a686816ed9502b3445.jpg" alt="" title="《草地上的圣母》草稿图">
|
||||
|
||||
最后我们来看三角形的右侧,脚的姿态与玛利亚的姿势正好相反,她的脚是沿着整个画的对角线去延伸的。如果没有这一巧妙的安排,整个三角形构图在视觉上就会**缺少一个平衡性**,整个画面不会像现在这样稳定,中心就都会偏向左侧。<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2/56/625854936828446e4000f3afca946d56.jpg" alt="" title="《草地上的圣母》局部">
|
||||
|
||||
三角形构图法在这幅画里衬托出了一种“**岁月静好下的波涛汹涌**”的气氛,所以我们说,构图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但是**媒介是为了主要人物和思想而存在的**。通过媒介对整个画面进行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传达艺术家的想法,而拉斐尔要传达的就是**圣母的牺牲与奉献**。
|
||||
|
||||
看完了这两个作品,对于三角形这种构图法你肯定也了解了,下次看到运用了这种构图法的作品,也可以尝试一下我们今天的分析方法,从三角形顶点到两个底角,再到两个侧边,看看是不是也能分析出个所以然来。是不是很心动,想马上找些作品来小试牛刀一下?
|
||||
|
||||
很赞!不过不要着急,我要带你在构图法上继续深挖,我们把历史的频道往前调一点,去领略文艺复兴早期构图法运用鼻祖的作品魅力,更深刻地体验构图法的精妙。好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弗朗西斯卡(1410-1492年)的画《鞭打耶稣》吧。
|
||||
|
||||
## 时空透视家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6/5c/b64e153533268acb79ceff0ee1b34f5c.jpg" alt="" title="鞭打耶稣(The Flagellation of Christ)[br]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br]创作于1450年[br]现存于乌尔比诺博物馆">
|
||||
|
||||
这幅画运用的是**时空透视法构图**,是一种高阶透视法,在这幅画里,同时存在四个时空。我先卖个关子,你自己也看一下,看能找到几种?
|
||||
|
||||
弗朗西斯卡在处理绘画的空间关系上很独到,会把**光线的明暗和透视**有机地结合。下面,我就给你一层一层揭秘这幅画里的四个时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b/8b/2b66685837cbb837205aaa77c5675a8b.jpg" alt="" title="《鞭打耶稣》局部">
|
||||
|
||||
第一层时空,远处的一个带金雕像的柱子上绑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耶稣**。我们能看到**典型的古希腊白色建筑**,以及画的最左面有个坐着的人,那是典型的**古罗马执政者的穿着**。所以,这个场景下的时空就是在古罗马发生的事件,却通过建筑延伸到古希腊时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2/a5/d27806597d2104e2099daaa7byy795a5.jpg" alt="" title="《鞭打耶稣》局部">
|
||||
|
||||
第二层时空,是由近处的三个在交谈的人体现出来。其中最右边的人的衣服是**丝质**,当时欧洲的针织业是比较落后的,只有比较好的棉麻。丝质的、绸缎类的基本靠从中国进口。说明此时东西方已经有交流了,而这种最早的贸易交流通过此画我们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6/9e/c6ed1f4da60d7c19c4e88b7934832a9e.jpg" alt="" title="《鞭打耶稣》局部">
|
||||
|
||||
第三层和第四层比较隐晦,第三层是三个人后面的房子,是一栋典型的中世纪的建筑:**红砖,木梁,斜面瓦,拱形窗。**
|
||||
|
||||
第四层则是最后面的树,代表的是**伊甸园**,是一种隐喻,可能比较难发现,但是这是一种艺术符号。如果你以后看到这种树出现在充满历史感的画里,可以有意识地关注一下。
|
||||
|
||||
是不是感觉有点神奇?艺术家巧妙地把四个时空通过**近大远小、由远及近**的透视法合理地安排在同一个画面里。
|
||||
|
||||
- 两个人在鞭打耶稣,他们到底会不会打下去;
|
||||
- 三个人在讨论,耶稣有没有被打呢,就算挨打,基督教也已成为正统教;
|
||||
- 中世纪的房子随着历史,在我们站在一起的这一刻,就已经成为过去了;
|
||||
- 伊甸园的生活虽然很幸福,却也在围墙之外了。
|
||||
|
||||
你可能有点疑惑了,你会想,你要是不说,我也看不出来树代表伊甸园,也看不出来建筑风格啊。其实,这些意象背后的寓意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今天呢,就先把这两个存到自己的艺术鉴赏小宝库里,这就是积累的第一步。
|
||||
|
||||
在这一讲里,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艺术家如何巧妙地构图。现在你是不是体会到了多个时空的巧妙。其实,我们早就已经把这种构图法用到生活里了。
|
||||
|
||||
比如在话剧舞台上,经常会有舞台左侧的人在讲述着舞台右侧打聚光灯的人的故事;拍毕业照的时候,也会通过二次曝光拍入学和毕业的反差照,将两个时空的我们放在一张照片里。你看,这些都是时空透视法这种构图的运用。
|
||||
|
||||
懂得了如何运用,也就找到了艺术家想要强调的主体,就能不断领悟艺术家传达的意义。
|
||||
|
||||
最后,再和你分享一点,这幅画里还有一个**辩证哲学**的小彩蛋。我们把目光放到交谈的那三个人上,有没有发现中间的那个人没有穿鞋,这个没有穿鞋的人是谁?他会不会就是鞭打耶稣场景下那个背身的人呢?他们的发型和衣着也是那么相似。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3/d7/c310704cf5faed35d15cc84cbeebfbd7.jpg" alt="">
|
||||
|
||||
你可能会想,“不对啊,文艺复兴和古希腊差了好几千年呢?”所以,这也是弗朗西斯卡聪明的一点,这里是一种暗喻,他想表达的这种辩证思维就是:**是历史见证了我们,还是我们见证了历史?**
|
||||
|
||||
所以,我们可以称弗朗西斯卡是第一位概念艺术家。
|
||||
|
||||
好,我们这一讲主要讲了油画里的构图,构图看似神秘,高不可测,但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是一种表达的媒介,包括我们在前两讲所讲的光和色彩,也是媒介的一种。(我帮助你总结了四种常用的构图规则,你可以看一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4/13/34550170f2ea8c88f702f22bdc2bfb13.jpg" alt="" title="四种常见构图规则">
|
||||
|
||||
就像我们要学一门语言,你得知道语言的基本语法,而构图就相当于绘画语言的语法,有了构图,绘画就有了一个大框架,想更表达得生动,就需要添加形容词等修饰词,也就是光和色彩的合理运用。
|
||||
|
||||
构图也好、光和色彩也好,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对于油画,我们不能只看颜色漂亮、构图高深,这还不够,还是要尝试理解它想给你传达的信息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幅画可以成为史诗画、可以成为经典、可以被博物馆收藏,都有必然的原因。
|
||||
|
||||
如果真的有一天,你梦回高中历史课堂,当你睁开惺忪的睡眼,你的同桌跟你说,“喂,你看这幅画,这个女人为什么不穿好衣服呢?”我想,你会看着一脸懵懂的他说,“害,**这是自由女神**。”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先回到了高中历史课堂,重新去欣赏了一下《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整幅画采用了顶天立地式的三角形构图法,通过拆解画中的每一个人物,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构图法在稳定画面、突出主体、烘托气氛方面的作用。
|
||||
|
||||
除了表现宏大的主题,这种构图法,被拉斐尔用平静、祥和的笔调,表现出了圣母的牺牲与奉献。拉斐尔对圣母画面的这种和谐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用来拍亲子照,或者家庭类的合照。
|
||||
|
||||
与拉斐尔不同,弗朗西斯卡用了一个理性的方法去透视了非理性的神学,让我们站在一个辩证的思维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其实这种方法已经被用于影视当中,尤其是前几年的一些毕业照和个人写真的拍摄,电影里的倒叙也是同理。
|
||||
|
||||
但是这种时空透视法,我们也不能过度使用,因为这样容易只追求透视技法表面的东西,虽然能成为了不起的场景再现大师,但是过多追求透视法的形式,只能造就出只会抄照片的工匠,而非艺术家。不得不说,透视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这是一件令人矛盾的事情。
|
||||
|
||||
## 思考题
|
||||
|
||||
学习了弗朗西斯卡的这种时间透视法后,我想问你一个比较有哲学性的思考题。你觉得十年前的你是年轻的呢,还是现在的你更年轻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思考。
|
||||
|
||||
感谢阅读,如果说构图是为了突出主体,那你心里的“主体”是谁呢?期待你把这一讲分享给你心里很重要的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1/a9/8145yy85dbe9a53a4899ba4a6d004ca9.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239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6 | 名画《呐喊》是怎么变成表情包的?.md
Normal file
239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6 | 名画《呐喊》是怎么变成表情包的?.md
Normal file
@@ -0,0 +1,239 @@
|
||||
<audio id="audio" title="06 | 名画《呐喊》是怎么变成表情包的?"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23/e2/234bd30dd794d060e0b2e1e94144e0e2.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这个**“惊恐”的表情**。这个表情呢,灵感来源于艺术家蒙克(1863-1944年)的一幅画。也许你不认识蒙克,但你可能见过这幅画,就是《呐喊》。
|
||||
|
||||
这幅画里有西方美术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面孔之一**,也是现在世人皆知的**焦虑符号**。它的艺术震撼力不亚于容嬷嬷在窗外的“死亡凝视”,只是轻轻地瞥了一眼,便能调动你全身的神经。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a/3f/9a90cdc2fefb5e56cd8113a5e5abdf3f.jpg" alt="">
|
||||
|
||||
要知道,并不是每一幅名画都可以引起如此广泛的情绪共鸣,那么,名画《呐喊》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就藏在今天的主题里,今天我要讲的就是**“结构变形”**。
|
||||
|
||||
结构变形是什么呢?你先别急,这一讲,我会通过**蒙克、莫迪利亚尼和波提切利**三位大师的代表作,带你分析什么是结构变形,以及大师们是如何运用结构变形手法来表达思想的。
|
||||
|
||||
## 呐喊的蒙克
|
||||
|
||||
我们要想理解《呐喊》这幅画,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画家蒙克这个人。**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总结:惨。**
|
||||
|
||||
他出生于一个军医家庭,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在他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得肺结核死了,是他爸爸把他养大的。但是他的爸爸有心理疾病,精神不正常,所以他从小不仅没有感受到什么是父爱,还在心里留下了**恐惧的烙印**。
|
||||
|
||||
因为他爸爸总跟他说,不管什么情况下,你只要犯了罪、做了错事,将来就会下地狱,没有任何解脱的机会,这些话让蒙克从小就活得很压抑。这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他的精神也有点不正常。
|
||||
|
||||
蒙克晚年时说:**“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持续地伴随了我一生。”**
|
||||
|
||||
你从他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敏感的神经和焦虑的情绪在他身上已经根深蒂固,他这一生都在试图摆脱童年经历带给他的这种负面影响。
|
||||
|
||||
不过,他在艺术中还是寻找到了一点解脱。其实蒙克本来是一个工程师,但是他后来报了艺术学院,开始学画画,开始表达内心,而《呐喊》就是他在一段比较压抑的时期里创作出来的。
|
||||
|
||||
是不是在了解他这个人之后,你再看这幅画,好像有点感觉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2/3e/c27c1137b1037449dd396a05f415f53e.jpg" alt="" title="《呐喊》(The scream)[br]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br]创作于1863-1944年[br]现存于挪威国家美术馆">
|
||||
|
||||
那《呐喊》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呢?其实是来自蒙克的一次亲身经历。
|
||||
|
||||
>
|
||||
<p>“当太阳下山时,我正和两个朋友一起在路上行走,天空突然变成鲜红色。我停下来,把自己疲倦地靠在栅栏上,如一个死者。在黑蓝色的峡湾和城市上,有如鲜血的火舌。我的朋友们一直走着走着,我仍然在恐惧中颤抖着……我感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尖叫声弥漫在大自然中。”<br>
|
||||
——来自 1892年1月21日 蒙克日记</p>
|
||||
|
||||
|
||||
蒙克说那些尖叫声就是**来自大自然的呐喊**,声音好像要把他的灵魂撕碎了。其实,用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蒙克那时候可能有**深度抑郁症**,他所说的这种大自然的呐喊就是他心里的呐喊。
|
||||
|
||||
我们能看到,画中蓝色的湖正好和血红的天空形成了对比,他在小桥的扶手旁,他的朋友们却渐行渐远。他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巨大尖叫声,他不得不痛苦地捂住自己的耳朵。
|
||||
|
||||
他由于恐惧而张开的大嘴,仿佛要表达什么。而这声发自他内心的呐喊、周围尖叫带来的压力让他整个人都已经变形了,变形得宛如一张纸片,在那里好像随时都要飘走一样。
|
||||
|
||||
《呐喊》就是想传达出这样一个**内心的场景**。我们单看画面就能感受到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可想而知,蒙克当时心里得有多难受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你要是看他的其他作品,大多都是这种压抑的气氛,但是像《呐喊》这样直击灵魂的还是不多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a/a6/ea59246c7222222c2e98982af11fd1a6.jpg" alt="" title="《呐喊》的多个版本">
|
||||
|
||||
《呐喊》有很多版本,1893年的两个版本,1895年的石刻版的初版和一个粉彩画的版本,然后1910年有一个版本。所以,它总共有五个在世界上被认可的版本。
|
||||
|
||||
如果别人跟你说,呐喊有四个版本,那是因为彩色版本的是画出来的,是不可被复制和复印的,确实只有四个版本。但是,1895年的石板印刷版,批量印刷了好多幅,大约有45幅左右,所以这一版不具备唯一性这个特点,因此好多人不把它归类到其中。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a/ea/9ab62f93d61a308c0c9a850ecdcbc6ea.jpg" alt="" title="蒙克《呐喊》(平面印刷版)">
|
||||
|
||||
我之所以着重给你解释《呐喊》的版本,是想强调,其实蒙克的强项并不在油画,他的油画作品也不多,**他真正擅长的、做的最多最好的是版画**。
|
||||
|
||||
**版画讲究线条的排列**,你得先一刀刀刻出来,然后才能印出来。版画是用线条来组织语言的,通过线条的走向、紧密和粗细来表达情绪。可能你第一眼看上去,《呐喊》这幅画只是一块一块的色块,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蒙克在这幅画上,用的线条是比较多的,这是因为他多多少少受了版画表现手法的影响。
|
||||
|
||||
我们能看到,远处天空中的落日晚霞,是由橙红色的线条组成的,像血一样在流动,玄幻、灵动又压抑。这个颜色可不是涂出来的,而橙中带黄,黄中透着蓝。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b/c2/3b4cb1192788e151273acd45584b05c2.jpg" alt="" title="《呐喊》局部">
|
||||
|
||||
蓝天隐匿在血红色的云后面,只在远处稍稍露出来一条蓝线,这血红色的景象因这一丝若隐若现的蓝色,显得更加狰狞、躁动和不稳定(这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对比色)。仅存一丝蓝色橙红色的天空又和下方几乎全是蓝青色的湖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8/81/980f52byy34fecbc9d607b2e285bab81.jpg" alt="" title="《呐喊》局部">
|
||||
|
||||
在这样的环境里,就像他说的,朋友已经走出去了,只有他走不出去。他已经有点意识模糊,然后灵魂像是被抽出来了一样,或者留在那里的才是他的灵魂。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b/dd/7ba87e4fa8c1b810e3aca0d0d7bc81dd.jpg" alt="" title="《呐喊》局部">
|
||||
|
||||
**《呐喊》里的人物表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这和画家的意图是分不开的。蒙克不喜欢去描绘现实,也觉得印象派不适合自己。他感兴趣的是去描绘一种状态,一种充满了情绪、具有传神力的状态,这就是他的目的。
|
||||
|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他通过这种**结构变形手法**来达到目的,为他的作品创造了紧张的气氛。虽然他觉得印象派不适合他自己,但是他也受到了很深的影响,不过,要是严格地进行派别划分的话,**蒙克是属于表现主义的。**
|
||||
|
||||
因为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
||||
|
||||
印象派与表现主义都**强调表达内心的情感**。不同之处在于,印象派相对委婉,还会注重形体;而在蒙克的探索下,表现主义强烈而直接,简直就是直接在进行感情宣泄——我就要表现我内心的感受,我也不告诉你为什么这么表达,我就想表达我不舒服,或者我不开心、我愤怒。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f/96/0fd78171952016451a14ec63c1043796.jpg" alt="">
|
||||
|
||||
所以有人评价说,表现主义的本质就是忽视对外在形态的描摹,完全专注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表现主义大师们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是所谓的画得不太像,变形非常明显。**
|
||||
|
||||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蒙克是典型的高产艺术家**,他在去世前捐赠了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给奥斯陆当局。可想而知,他生前创作了多少件作品。现在这些作品大都在蒙克美术馆里珍藏着,大家要是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原作。
|
||||
|
||||
## 长脖子爱好者
|
||||
|
||||
当然,也不是所有表现主义的画家,都像蒙克那样放飞自我。莫迪利亚尼(1884-1920年)的作品,相比之下,就稍微细腻一些,收敛的很多。
|
||||
|
||||
不过,莫迪利亚尼跟蒙克一样,也是有点惨。他从小体弱多病,出生于一个中道衰落的家庭,父亲曾经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企业家,但是他母亲怀他的时候,家里就破产了。纵观他这一生,大起大落,可以说也是**标准的多灾多难艺术家生涯**了。
|
||||
|
||||
莫迪利亚尼喜欢画人物肖像画。如果按普通人的标准,画得像的、造型准的肖像画才是好的这个标准来评估的话,我们的蒙克和莫迪利亚尼连中国的艺考都考不上。
|
||||
|
||||
因为莫迪利亚尼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有着**长长的脖子,头还有点微侧**,如果按1:1的比例造出来,放到现实当中一定都是怪物,没有一个是正常的人。
|
||||
|
||||
你可能会有所质疑,就这也算好画吗?如果我们把这一讲放在第一讲给你看的话,我觉得你现在可能已经弃读了,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美确实很难懂。
|
||||
|
||||
的确,就在当时,他周围的人也欣赏不了他的作品。他在世的时候挺惨的,他的画几乎没有卖出去过,好像没有人对他画的这些“长脖子怪”感兴趣。
|
||||
|
||||
但是近年来,莫迪利亚尼**最有名的裸女系列**,不止一次以天价拍出。时间就是艺术最好的试金石,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们就像商议好了似的,都开始高价收藏他的作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a/66/1acaeb68844a307fyya72d31ceb66166.jpg" alt="" title="莫迪利亚尼作品">
|
||||
|
||||
下面我们就选择莫迪利亚尼的裸女系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幅,来给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妙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3/f3/73a52a712d16b853f64eb00cc9ed12f3.jpg" alt="" title="斜倚裸体[br]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br]创作于1917年[br]现存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
|
||||
我们先来看一下画面的颜色。首先,女人身体几乎和头后面的枕头颜色是一个色系,它们一起和背景的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画面最明显的两个颜色就是黑色和红色,这里红色与黑色代表的含义是**欲望,**黑色面积不大,但你看它布置的位置却很巧妙,黑色是从大腿根私密处的那个高度一直到胸下方这个位置,跟附近的红色一起把女人的身体特征突出得更为明显。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3/42/a3d4749d4bed80d26f414cf5c4388b42.jpg" alt="" title="《斜倚裸体》局部">
|
||||
|
||||
我们再从构图上来看,这幅画其实很正常,一个女子半侧躺在沙发上,并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但是特别之处在于,莫迪利亚尼刻意地把这个女人的**胸加大,腰拉长、拉细,胯拉宽**了,女人的胳膊也做了夸张处理,往粗里夸张。而且这个女人是微微有些小腹的,肉是往下稍坠的。
|
||||
|
||||
这幅画好就是好在变形的地方,他把该夸张的地方给夸张之后,女人的面部表情与姿态都很放松,就像我们回家后葛优躺在沙发上一样自然。一个慵懒的裸女造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
||||
|
||||
**代表欲望的颜色,衬托着女人变形的身体,虽然用了一种极尽夸张的方式表现这个女人的美,但却让你感觉很真实。**画面自然得就像是她正常地躺在那里睡觉一样,这就是画家的厉害之处。
|
||||
|
||||
我们来看看他所处的年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是一个艺术流派横行的年代,各种主义、各种团体不断出现。他觉得要让自己的画风忠于某种主义很难,于是莫迪利亚尼就开始发展自己的风格,他认为有特点很重要,所以他抓住自己可以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人物特点这一长处,不断地加强。
|
||||
|
||||
最后就造就了他的画特征特别明显,有着**灵魂的结构变形和人物的动态**。在寥寥几笔中,他可以准确无误地表达人物的内心,简单地就能勾勒出代表人物特点的标志。
|
||||
|
||||
这种**人体结构变形成了他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变形、夸大是他的艺术语言。**
|
||||
|
||||
看完了横躺的裸女,我们再来看一幅直立的女子肖像。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4/90/643b9b22d7bea799186dc5532a745e90.jpg" alt="" title="戴大帽子的珍妮(Jean Hebuterne with large hat)[br]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br]创作于1918年[br]私人收藏">
|
||||
|
||||
你可能会想:“我也没觉得这个女人多好看,不就是把脖子给拉长了吗?”
|
||||
|
||||
这个“拉长”很有门道。他认为女人颈部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所以就有意把这个地方给夸张了。
|
||||
|
||||
夸张恰到好处,没有硬生生地突然拉长。而是在加长脖子之后,等比例拉长女人的脸。头部也不是很死板地架在那,女人的头是很自然微侧的,整个画面是有动态在里面的。
|
||||
|
||||
这一点其实就直接地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观察能力。如果你细心地观察一下你周围的人,当他坐着的时候,不管是男女,**头都会微微地侧向一方**,很少会有人头是特别正的(军人除外)。
|
||||
|
||||
莫迪利亚尼这样做是为了自然展现女性的柔软形态,结构的变形再加上颜色的衬托,头发的长短不一增加了节奏感,点着下巴的手指,显得俏皮。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c/2f/2c3a7c834bac16a6c7f06dd3e703312f.jpg" alt="" title="《戴大帽子的珍妮》局部">
|
||||
|
||||
所以在画面里,你会看到一个很柔弱很淑女的女子,微微地侧着头看你。在莫迪利亚尼的笔下,几乎所有的女子肖像画都是这样变形的:**颈长、脸长、侧头和溜肩**,莫迪利亚尼认为这就是美的。
|
||||
|
||||
那么,他对这种美的认知的想法是否有来源、有根据呢?
|
||||
|
||||
非要探究来源的话,就属于野史的范畴了。据说,他曾在咖啡馆遇到一名美丽年轻的女子,并且一见钟情。那名女子其实是个妓女,风情万种、搔首弄姿,坐在那里身上能拧出好几道弯来。也许是因为那一次偶遇,他特别想通过变形来表现女性的柔软。
|
||||
|
||||
## 变形的维纳斯
|
||||
|
||||
其实,这种变形手法并不是莫迪利亚尼的首创。早在几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一位画家也采用了这种技法表现女性的美,他就是波提切利(1445-1510年)。
|
||||
|
||||
**波提切利的代表作就是《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非常有名,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这幅画?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这幅画,站在贝壳上的女子,也就是爱与美之神——维纳斯,她的整体造型是不是似曾相识 :颈长、腰长、身长、侧头和溜肩。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e/2b/0e463f06784eb779b1d96d83729a702b.jpg" alt="" title="《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br]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br]创作于1485年[br]现存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画廊">
|
||||
|
||||
这幅画讲述的是一个神话故事。在希腊神话中,“天空之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亚生下了十二个提坦神,其中最小的叫克洛诺斯(也就是后来宙斯的父亲)。他很有野心,为了争夺众神之王的位子,阉割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
|
||||
|
||||
克洛诺斯顺手把父亲的生殖器扔进了爱琴海,然后却在爱琴海里产生了很多白色的浪花和泡沫,就在这泡沫中,一位美丽的女神诞生了。因为她是从泡沫中生出来的,所以就被称作“阿弗洛狄忒”(“阿弗洛狄忒”意为“由海水的泡沫中诞生”)——罗马神话称她为**维纳斯**。
|
||||
|
||||
维纳斯一出生就很完美,有着白瓷般的肌肤、金色茂密的头发和完美的身段样貌,十分优雅和迷人。她忧郁地站在象征她诞生的贝壳上,赤身裸体又羞涩地掩盖着自己的私密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8/04/d8c245cf4101ab86d5c9d7d3bdf80004.jpg" alt="" title="《维纳斯的诞生》局部">
|
||||
|
||||
**风神和花神**将她吹到了海岸边,**春神**带着极其奢华的袍子在迎接她。她美丽、温柔,又有些娇弱、迷茫,因为这个新世界和热情的众神令她有点茫然失措。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8/7b/08641c1c984d204fee1f48ce83aef37b.jpg" alt="" title="《维纳斯的诞生》局部">
|
||||
|
||||
蓝绿色的海衬托了她的红发,她的皮肤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左右风神和春神复杂的造型,让动作略微保守的维纳斯瞬间抢夺了大家的注意力,这就是**以乱衬简**。春神手里华丽的红色袍子象征了维纳斯作为爱与美的女神的身份。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7/92/c7d2a911258fa6cd19b55a4yy662d792.jpg" alt="" title="《维纳斯的诞生》局部">
|
||||
|
||||
画面整体是不是很美呢?但是,如果按照头和身体的比例推算的话,你会发现,画里的维纳斯放到现实当中身高至少有2米多,然后还溜肩,脖子还巨长,身体比例也不是特别匀称,要是放到现实中,实在算不上好看。
|
||||
|
||||
但是,她在这幅画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在画面中,她很和谐、很好看,形象能立得住,艺术家让观众的眼睛相信了这就是事实。
|
||||
|
||||
那么,波提切利为什么要用颈长、腰长,身长、侧头和溜肩的这种变形的手法来描绘维纳斯呢?原因有两点。
|
||||
|
||||
- 这幅画源于罗马神话,讲的是神的故事,既然是神,就要跟我们现实中的人拉开距离,结构变形就是为了**突出距离感**。
|
||||
- 为了画面效果。维纳斯的颈部和下半身较长,肩膀小、下塌,是为了**追求线条的流畅性**,让整个体态显得更流畅和优美。
|
||||
|
||||
其实,波提切利的其他作品,也有变形,但是没有这么夸张。主要是因为《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给麦迪森家族画的,是**一幅被订购的作品**,是属于挂在室内的装饰画,所以他一定要让这幅画在视觉感官上特别舒服,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人体比例,从而追求极致的流畅性,是他有意识去变形的。
|
||||
|
||||
## 画得像就一定好吗?
|
||||
|
||||
至此,我们已经欣赏了三位结构变形大师的画作。在这几幅画里,我们看到了扭曲的身体、变形的脸部、拉长的脖子和腰。你对结构变形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所谓的结构变形,就是把画面里的人物或者事物根据画面效果需求进行一种夸张变形的处理。**
|
||||
|
||||
其实结构变形,也是艺术家表达的手法之一。就和光、色彩和构图这些手法一样,都是为表达思想而服务的。简单概括地说就是,**艺术家使用结构变形,夸张一些东西,是为了把情绪放大,更完美地诠释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或达到画面效果。**
|
||||
|
||||
理解了结构变形后,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当你看到有位画家画的一幅画,将近百分百地还原了现实中的场景,无论是细节还是笔触,都栩栩如生,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
||||
|
||||
我猜,也许你会说,哇,这也太厉害了,画得也太像了吧!然后呢?你还有可能会反问,这不会是照片吧?这也太像了吧!对话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
||||
|
||||
面对一幅近百分百地还原了现实的画,你停留的阶段就是“太像”了,而非“是”,也就是说你潜意识不认同这个画面,你只是认为它像,你知道它不是照片,也不是现实。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1/39/c113b38c8a021c538be571ae16317a39.jpg" alt="">
|
||||
|
||||
但这时候如果旁边有一幅看起来型没那么准、也没那么真实的画呢?
|
||||
|
||||
像我们刚刚分析的莫迪利亚尼的作品,够不像了吧,够不具体了吧?但是你可能看完会说,这个戴帽子的女孩脖子怎么会这么长?所以,这幅画已经骗过了你的眼睛,你的意识已经承认这是一个戴帽子的长脖子女孩,而不是这幅画好像在画一个戴帽子的女孩。
|
||||
|
||||
所以,我问你,画得不像就一定是一幅不优秀的作品吗?画得像就一定好吗?并不是,我们这一讲欣赏的每一幅画,都和现实中的真实或者所谓的像差距很大,可是它们都是传世的作品。
|
||||
|
||||
所以,我想让你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品?
|
||||
|
||||
我们都知道,**艺术品有记录历史的功能**,比如,我们上一讲的《自由引导人民》,我们能感受到法国七月革命的氛围。但是,艺术品的主要作用并不只是记录历史,而是表达,**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
||||
|
||||
我们常说视觉艺术,绘画就是典型的视觉艺术。不管你想画什么,想表达什么,如果是一个具象的东西,我们首先就得从视觉上让观者相信。这个相信是无关于画的是否逼真。
|
||||
|
||||
因为画面里所表达的这个思想感情不只是艺术家个人的。能被称为艺术品,它所表达的东西就一定要能产生共鸣。也就是说,画面表达的东西要**从艺术家的个性上升到普遍性、共通性,甚至上升到普世价值**。所以,当你要表达的东西,代表了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的状态,你的画就成了。
|
||||
|
||||
这就是为什么你听到某段音乐时会哭、看某句话时会感动。你感动是因为你有所触,你有所触是因为你有所思,别人的表达你为什么会有所思?就是因为你在这个艺术品上找到了共鸣。
|
||||
|
||||
所以,当你看一幅画得像的不能再像的画时,除了感叹画得太真实了之外,你很少会有别的感情产生,因为那不是表达,只是单纯的描绘或复制。而当你心情压抑、难过的时候,你突然看到了蒙克的《呐喊》,你会感觉,好像自己心里也有个声音在呐喊着,你好像懂了蒙克画这幅画时的心情。
|
||||
|
||||
这时,我再问你,作品里的人或事物像和不像,还重要吗?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主要通过欣赏三位大师的作品来理解“结构变形”这一手法的运用。我们先是在蒙克的《呐喊》里感受到了艺术家内心的不安、压抑和无奈。然后认识了喜欢拉长女人身体的莫迪利亚尼,他的作品都体现了女人的柔软之美,不管我们能否欣赏,他的作品都是天价。
|
||||
|
||||
我们还追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欣赏了波提切利笔下变形的维纳斯,他为了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放弃了一板一眼的真实形体,却让作品成了传世之作。
|
||||
|
||||
结构变形虽然也只是艺术家的技法之一,但是通过结构变形,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画得不像就一定不好吗?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经典的作品都是靠内核打动人心。
|
||||
|
||||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手法,比如,在画人物时,夸大某项符合你认知的特征,那么这个形象可能会特别“神似”。拍照时,我们经常会从下往上,选择仰视的角度来拍一个人,给人一种腿拉长的感觉,或者是从上往下,显得脸小,这都是结构变形的例子。
|
||||
|
||||
同样,在很多的家居用品设计里,我们也能看到结构变形的运用,比如说,把一个杯子变形、把桌子凳子变形,不仅不会违和,还会让人觉得很有设计感。
|
||||
|
||||
## 思考题
|
||||
|
||||
其实,蒙克的《呐喊》还有姐妹篇,分别是《绝望》和《忧虑》,你更喜欢蒙克的哪一幅作品呢?为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见解。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9/1e/898d3b1b8982344c618a14537e4c2f1e.jpg" alt="">
|
||||
|
||||
不知道这一讲的结构变形手法,你有没有理解呢?如果我们的生活也算是一种结构,很多人都会追求规则的线条、完美的比例,但是偶尔的一点小变形,也是世界给我们的小彩蛋。
|
||||
|
||||
现在,你已经走到了第四站。如果这一站算是个小山坡,下一站,做好准备,我们可能要爬一个巨大的山峰。最后,感谢你的又一次聆听,如果你觉得有收获的话,不妨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7/1e/97bee15022ca35c8f48a417c12d7051e.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258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7 | 抽象画究竟在画什么?.md
Normal file
258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7 | 抽象画究竟在画什么?.md
Normal file
@@ -0,0 +1,258 @@
|
||||
<audio id="audio" title="07 | 抽象画究竟在画什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2/68/129f929a893695743e9c92fdd373a168.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这场艺术之旅,我们已经走过了四站。在学习了油画的色彩、光、构图和结构变形后,我们终于还是来到了“抽象”这一站,“抽象”是我们欣赏油画中最难啃的一个瓜,也是最难爬的一座山。
|
||||
|
||||
因为很多人在第一次看抽象画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个画是不是画家随意画出来的?这看起来就像小孩瞎涂瞎抹一样,画家这么画到底想表达什么?
|
||||
|
||||
于是,我们对抽象画的认知就是抽象画很难懂,是一门深奥的艺术。的确,抽象画理解起来是有些吃力的,但是**抽象画并非遥不可及,也并不是高不可攀**。
|
||||
|
||||
这一讲,我就带你去欣赏抽象画,理解抽象画,让你对抽象画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不过,在欣赏抽象画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抽象?
|
||||
|
||||
## 什么是抽象
|
||||
|
||||
>
|
||||
<p>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br>
|
||||
——抽象的概念</p>
|
||||
|
||||
|
||||
看完了这个定义,是不是觉得这个定义也挺抽象的?是的,**定义、概念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本身就是抽象的**,因为它们就是从很多的具象里,提炼出来的一种本质性的规律。
|
||||
|
||||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抽象的活动。我给你举几个例子,比如,我跟你说,我要建一个房子,这句话里的**“房子”这个词,就是抽象的**。你可能觉得,这也不抽象啊!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1/f9/f1a759f4c0c096f0afb6604ec3f31df9.jpg" alt="">
|
||||
|
||||
但是,你知道我说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吗?我想的“房子”可能是白色屋顶、红色砖的别墅,而你听到这句话,想的可能是红色屋顶、白色砖的小平房。我们想的不一样,但是,我们想的都是一种被称作“房子”的事物。
|
||||
|
||||
我又跟你说,我今天很快乐,你能具体描述出来什么是快乐吗?但是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我在表达的是一种情绪属性。就像,我跟你说,这个东西是红色的,“红色”其实也是一个抽象的称呼,但是,你知道我说的是一种频率范围在380~480THz的可见光。
|
||||
|
||||
我们看见苹果、香蕉和橘子,我们会管它们叫水果;我们看见猴子、大象和小鸟,会称它们为动物。所以,**我们从众多的事物中,提炼出它们本质特征的过程,就是一个化具象为抽象的过程**。
|
||||
|
||||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化具象为抽象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思考、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过程。其实,艺术创作也是这样,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通过接触、感受某一事物,经过思维的加工,通过色彩、线条等元素的组合运用,创造能够被我们感知的艺术品的过程。
|
||||
|
||||
翻译一下就是,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先把具象的东西抽象化,经过人为的加工,再把抽象变成某种具象。**真正的抽象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而具象才会被人感知**。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f/13/9f17c0cc9b8ed29ecde8c4ab5be3fa13.jpg" alt="">
|
||||
|
||||
所以,无论是画得多像的画,都不是百分百复刻现实的,都是在画家的脑子里经过加工的。那为什么同样是加工过的,我们看不懂抽象画呢!因为抽象也是有等级的。
|
||||
|
||||
## 抽象的等级
|
||||
|
||||
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农民和一个哲学家同时看到一头牛。农民说,这是一头牛,哲学家说,这是财富。两个回答其实都对,那为什么回答是不同的呢?
|
||||
|
||||
因为哲学家和农民相比,抽象思考的等级更高,他看到了一头牛背后的本质特征。我还是以苹果为例,现在我们面前有一个红色的圆圆的苹果,我们可以说它是红色圆苹果、红苹果,或者我们直接叫它苹果,那更高一级的抽象称呼就是,它是水果,如果还想扩展,它还可以是财产。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d/b2/8de51c3a06555b7cb838444ef299c1b2.jpg" alt="">
|
||||
|
||||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抽象等级越高的称呼,涵盖事物的种类越多、范围越大,比如说水果有很多种,不只有苹果;同时,抽象等级越高的称呼,离事物本身的形象越远,比如说财富这个称呼和牛本身的形象相差甚远**。
|
||||
|
||||
所以,抽象画也是这样,抽象画并不是在画无中生有的东西,而是抽象派的画家在对具体实物概括和提炼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抽象思维等级更高。有的时候,甚至连事物本身的轮廓和细节都全部消失,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可言。
|
||||
|
||||
那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的话,画家又是怎么描绘画面的呢?其实,画家抛弃掉准确的真实形象后,**采用的是色彩、点、线、面、符号、构图等最基础的手段,来制造高度象征性的画面**。我们管这种作品就叫作抽象艺术。
|
||||
|
||||
>
|
||||
<p>抽象艺术是一种用形状、颜色、表现形式和创作过程中使用特定的动作来达到效果,而不再试图准确地描绘所看到的真实形象的艺术。<br>
|
||||
——抽象艺术的概念</p>
|
||||
|
||||
|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画过抽象艺术的画。比如说,我们小时候总画的火柴人,就是一种对人体形象的抽象概括,有头、有四肢,画一个小点就是眼睛,一个小撇就是嘴。现实中,没有人是长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们都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小人儿。
|
||||
|
||||
如果你画的东西,在现实当中不真实存在,或者是在现实当中根本找不到,是你凭空想象出来,并用形状和色彩来表达的,这种作品就叫抽象艺术。而具象艺术就是艺术形象与自然形象基本相似或者是极为相似的艺术。
|
||||
|
||||
现在,我们已经懂什么是抽象艺术了,那它是如何诞生的呢?其实,还要从一幅倒立的画讲起。
|
||||
|
||||
## 画音乐的男人
|
||||
|
||||
有一个叫康定斯基(1866-1944年)的男人,他不仅绘画技艺高超,还是一位美术理论家。他有多厉害呢?第一,他在大学时期,学的是法律和经济学,绘画是他后来学的;第二,他曾在包豪斯任教,包豪斯可不是一般人能进的。
|
||||
|
||||
它是一所德国的艺术和建筑学校,对现代建筑学有深远影响。后来“包豪斯”从学校名字甚至上升到了一种流派和风格的名字,除了建筑学,对平面设计、戏剧和现代美术都有显著影响。
|
||||
|
||||
那康定斯基和抽象艺术有什么关系呢?就是我在前面说的,还要从一幅倒立的画说起。
|
||||
|
||||
>
|
||||
<p>"太阳落山了,我画完画回来,还沉浸在工作中。打开画室的门,就看到一幅难以形容的美丽画作在我面前。起初我很惊奇,但后来我走近那幅神秘的画,内容绝对无法理解,完全是由色彩的斑点组成的。我终于明白了:这是我自己画的一幅画,而且是放在倒立的画架上的。“<br>
|
||||
——康定斯基</p>
|
||||
|
||||
|
||||
康定斯基正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可以**用色彩和形状回归到艺术的本质**,也就是说,他认为艺术品不仅可以通过内容来展示,还可以只通过色彩、形状和点线面等形式来展现。
|
||||
|
||||
当时,这看起来只是普通的一天,却开启了艺术史上一个新的时代——抽象主义时代,而康定斯基也自然而然地被我们称为抽象艺术之父。
|
||||
|
||||
那只用色彩和形状等形式绘画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抽象艺术之父康定斯基的作品《构成第七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3/b2/03bcdc7cfb227008c9de4d6f636e64b2.jpg" alt="" title="《构成第七号》(Composition VII)[br]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br]创作于1913年[br]现存于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
||||
|
||||
是不是觉得我的天啊,这是画家的颜料洒了吗?这乱七八糟的颜色、不规则的线条和形状,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找不出来,这确定不是画家的“泼墨豪情”?
|
||||
|
||||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人基本都会有这个感觉,那我们到底该如何鉴赏这幅画呢?首先,我们来看这幅作品的名字,名字叫《构成第七号》。你会想:咦?啥意思?构成什么?什么第七号?
|
||||
|
||||
其实,这幅画是一个系列里的一幅,也就是康定斯基的**“构成”系列**。这个系列一共有十幅画,是康定斯基用了三十多年完成的。这幅画,顾名思义,是其中的第七幅作品。
|
||||
|
||||
那他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其实他想用十幅这样的画去做一个**视觉上的交响乐**,用绘画这种语言来表达音乐带给人的感受,是不是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
||||
|
||||
其实“构成”这两个字,指的就是**节奏与穿插**。我们来看一下错综复杂的画面,看似是随便瞎画的,但是却在画面构成上控制得很好,有层次、有节奏、有疏密。
|
||||
|
||||
从整体来看,黄色与红色构成了画面的色彩基调,又以绿色、蓝色和紫色来勾勒层次与细节。我们已经学过对比色,这样的色彩搭配,首先就能让我们在视觉上感受到**画面的躁动与跳跃**。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1/5b/614771e2f00342127403ee2ac692995b.jpg" alt="" title="《构成第七号》局部">
|
||||
|
||||
然后是构图上,用的是**三分构图法和对角线构图法**,最紧凑的地方正好是在黄金分割点上,成功地把我们的视觉注意力给抓住了。画家又在小范围内用对比色线条或色块来增加画面的层次度。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1/83/1109bac64c3d4b61b49168b0820de583.jpg" alt="" title="《构成第七号》构图">
|
||||
|
||||
这一切好似多个乐器一起合奏的乐章,然后音乐的波浪飘向远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e/12/decyy1e8564c7dd84bf0a72f9c36eb12.jpg" alt="" title="《构成第七号》局部">
|
||||
|
||||
这些紧凑的安排都属于对角线上方的。对角线下方的安排上就相对于舒缓一些,线条多柔和,都是大面积的色块对比。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1/95/417aa8b7e6c0df5886bd84b3896eb495.jpg" alt="" title="《构成第七号》局部">
|
||||
|
||||
画家利用画面的冲击力,让眼睛感受到那种**视觉上的节奏感**,当然这是一个很需要勇气的挑战。
|
||||
|
||||
其实这种手法在文学里叫作**“通感”**,是指用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对应在绘画里,就是使画面给人的视觉效果像是在听音乐一样。
|
||||
|
||||
构成第七号正是这首交响乐的高潮部分,当我们听音乐的高潮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
||||
|
||||
是不是感觉激情澎湃、情绪被一瞬间点燃,好像万千颜色都碰撞在一起,而这幅画就是靠各种颜色和色块的强烈对比,来表达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那种感觉。
|
||||
|
||||
>
|
||||
<p>“太阳将整个莫斯科融化成一个点,就像疯狂的大号一样,开始惊心动魄。但是,红色的均匀性不是最美丽的时刻。就像交响乐的最后一道和弦一样,每一种色彩都将生命的顶峰发挥到了极致,就像伟大乐团的强硬派一样,莫斯科也强迫并允许他们大声疾呼。”<br>
|
||||
— 瓦西里·康定斯基</p>
|
||||
|
||||
|
||||
交响乐一般过了高潮后,会进入一个比较平缓的小调阶段,而构成第八号就表现了这个过渡段。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0/bd/20a194eebaf071a439d2d305063990bd.jpg" alt="" title="《构成第八号》(Composition VIII)[br]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br]创作于1923年[br]现存于美国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
|
||||
|
||||
你能看到,各种形状排列组合,线条杂而不乱,和第七号相比,多了一丝秩序和平和。不浓墨重彩,但是有一种别样的生动。**每个形状代表了一个音符,每种颜色代表了一种心情**。
|
||||
|
||||
老式唱片机的唱片已经摆好,只需要把唱臂放好,舒缓的音乐就会想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4/46/a40bf4be1c5c1f43505b5e70aa012d46.jpg" alt="" title="《构成第八号》局部">
|
||||
|
||||
如画面所表达的那样,淡淡黄色做底色,像是黄昏太阳刚刚落下,街道上亮起了灯,淡蓝色的天空还隐隐可见。栋栋大楼蹭蹭亮起了,充满格调而又温馨的乐符如这灯红酒绿一样,时而喧闹,时而寂静,一切在这傍晚弥漫开来。整个画面让你感觉舒缓、协调但又不失跳跃性。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3/92/6398c128d51cbd95314e1059f1a95e92.jpg" alt="" title="《构成第八号》局部">
|
||||
|
||||
有人把构成第八号做成了[音乐版的动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p411f779/?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你可以去感受一下,绘画与音乐的灵魂共通。
|
||||
|
||||
康定斯基就是这样通过绘画来表现音乐的,我们在他的画里看不到很具象的事物,看到的只有色彩、点线面和形状组合在一起。**这种带有浪漫倾向、表现主义风格的抽象主义被称为抒情抽象**。
|
||||
|
||||
你可能会想了,既然有抒情抽象,那一定也有不抒情的抽象吧。是的,另一种抽象风格叫作**几何抽象,是指带有几何学倾向、立体主义或构成主义风格的抽象主义**。听上去可能不是很好理解,那让我们来看一下几何抽象的代表大师蒙德里安的作品。
|
||||
|
||||
## 画格子的男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0/66/7004ec1f8572c2a2c8cfc0d39786e266.jpg" alt="" title="《红黄蓝的构成II》(Composition with Red, Blue, and Yellow)[br]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an)[br]创作于1930年[br]现存于瑞士苏黎世美术馆">
|
||||
|
||||
第一眼看上去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心中有点疑惑,这也算作是油画吗?这不就是红色、蓝色、黄色和白色的格子,再带一点黑色的粗线条?这看起来好像谁都可以画出来呀!
|
||||
|
||||
但是在第一眼过后,我觉得你可能会说:“老师,我知道了,蒙德里安肯定不是随意画的,他这么画肯定也有他的道理。康定斯基用绘画表现音乐,蒙德里安说不定也要表现什么。”
|
||||
|
||||
是的,他不是随便画的,而且随便也画不出来这样完美的比例与色块。你已经知道了艺术家在画画的时候是有思考在里面的,而不是即兴创作出来的。**画里面没有很随意的东西,每一处都是画家刻意而为的**。
|
||||
|
||||
你可以简单地猜想一下,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比如说,我们看画面的构图,只有垂直的线和水平的线;看画面的颜色,只有黑白灰和红黄蓝,等等。红黄蓝有没有让你想到什么?
|
||||
|
||||
对,就是三原色。我们看这幅画的名字里也有红黄蓝,还记得我们在[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5152)说过的红黄蓝三原色可以搭配出所有的颜色吗?所以,蒙德里安之所以选择这几个颜色,就是因为**它们是一切颜色的根本**。同时,蒙德里安认为**垂直和水平线也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根本**。
|
||||
|
||||
因为我们只能看到手机图片,如果我们能看到原作的话,就能明显地看到艺术家的一些手法,能显而易见地感受到他在画面上付出的时间。
|
||||
|
||||
蒙德里安的原作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由完全平坦的色彩区域组成。我们能在画面上看到**细腻的笔触**,能看到他对不同的元素使用了不同的绘画手法。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b/04/6b6bc4149a85073836f0971109d45804.jpg" alt="" title="蒙德里安作品原作图">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5/f2/15aa1238f7496fd3cd7fc3de134e07f2.jpg" alt="" title="蒙德里安作品原作图">
|
||||
|
||||
其中,黑线是最平坦的元素,深度最小,而红黄蓝的格子用的是最普通的笔触,走向都是一个方向,而白色呢,则是分层画的,笔触和走向都不同。这样的话,白色区域有了更大的深度感。仿佛是白色块压倒了线条和色彩,没有让红色和蓝色继续扩张,展示了一种很自然的张力。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yy/2b/yydfc5a18609a2c46a6c2210b542c72b.jpg" alt="" title="蒙德里安作品原作图">
|
||||
|
||||
蒙德里安删繁就简,选择了大自然里最简单、最根本的元素来表现这世间万物、表现最自然的力量。有人曾说过,**这世间万物,没有什么东西,是蒙德里安的红黄蓝三个格子装不下的**。
|
||||
|
||||
其实,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中国传统的**八卦图**,就是一黑一白、一阴一阳,配合太极眼,通过最简单的形式表达这个世界的本原,世间万物究其根本,都囊括在小小的八卦图里。
|
||||
|
||||
这幅《红黄蓝的构成II》其实是属于蒙特里安中期的作品,他的晚期作品更成熟一些。
|
||||
|
||||
我们来看他的第二幅作品,也是他这一生的最后一幅作品《百老汇爵士乐》。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6/e0/2665yy76784610f7a2f86219df18f1e0.jpg" alt="" title="《百老汇爵士乐》(Broadway Boogie Woogie)[br]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an)[br]创作于1942-1943年[br]现存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
|
||||
这幅画和上面那幅画很大的一个不同在于,它虽然也有红黄蓝和白色,但是没有黑色了。虽然也都是直线,也有界限感,但不是黑色的冷峻的直线,而是**色彩鲜艳的跳动的直线**。
|
||||
|
||||
这是蒙德里安不同于以往的新创作,不连续黄色的线条就像大城市里那一条条街道,同时上面还有许多蓝色和红色的正方形仿佛在闪烁跳跃一样,它似乎是闪闪发光的,吸引着我们。
|
||||
|
||||
这幅画里还带有一些较小的“同心”矩形,这是之前作品所没有的。《百老汇爵士乐》明显比之前的作品有厚重感,是积极向上的,给人一种很愉悦的感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8/b9/18e90be6d4b6d40b152ba643502c79b9.jpg" alt="" title="《百老汇爵士乐》局部">
|
||||
|
||||
就像它的名字《百老汇爵士乐》一样,**这幅画很像一首曲调欢快的爵士乐**。其实,这幅画是蒙特里安搬到纽约后所作,而这幅画的灵感就来自于他的心理感受的变化,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流光溢彩让他感知到了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
||||
|
||||
你可以看一下这幅画的[动态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p4y1U7nh?from=search&seid=12171547455130547842),看完后你会更好地理解。
|
||||
|
||||
蒙德里安的作品从表面上来看,总是让许多人觉得,即使是小孩都可以绘画。但是经过专业人士的仔细研究表明,他的作品完全是原创作品。如果想达到与他相同的效果,是极其难的。
|
||||
|
||||
虽然现在蒙德里安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作品经常被模仿。他的影响力还继续激发着艺术、时尚、广告和设计的世界。即使他是一位高尚的纯粹的艺术家,他还是被视为广告设计之父。
|
||||
|
||||
## 如何欣赏抽象艺术
|
||||
|
||||
至此,我们已经欣赏了两位抽象大师的四幅作品了。你现在是不是看懂一点抽象画了呢?如果你细心的话,你可能会发现,这一讲和前面几讲有很大的不同。
|
||||
|
||||
因为在讲每幅画的时候,我都没有很具体地告诉你画面每个部分是什么、有什么含义,而是给你几个方向,引导你去思考。其实这样做是因为每一幅抽象画背后,都是艺术家的无数次思考和高度提炼与概括,我们是无法真正读懂的。
|
||||
|
||||
不过与其说是读懂,倒不如说是感受。画家用最基础的色彩和形状传达某种视觉效果给我们,而我们则要不断地去感受作品的内核。**一幅好的抽象画,是需要我们多次对话的**。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地方,所能看到的东西和本质是不一样的。
|
||||
|
||||
不过感受也不是盲目地去感受,也是有方向的,我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
||||
|
||||
- 第一,抽象画的创作意图一般可分为传达情绪(以负面情绪为主)、人生反思、哲学思考、激发想象和视觉传达这五种。
|
||||
- 第二,我们要看作品的名字是什么、要看艺术家是处于哪个创作时期、要看创作年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等等信息。
|
||||
|
||||
因为每幅画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有时候,并不是画作本身让它有价值,而是特定的环境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传世名作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历史价值**。
|
||||
|
||||
也许每个艺术家都能画出康定斯基或者蒙特里安的作品,但是在他们之前,并没有人那么做。**是他们的艺术思想高度创造了这些艺术形式,而不是这些形式本身有多么不同**。
|
||||
|
||||
## 那些年我们的疑惑
|
||||
|
||||
很多历史上画抽象画的艺术家们,都曾受到过嘲讽和讥笑,因为看不懂的人会觉得他们是在瞎画和乱画。因为我们的历史是从具象艺术中走过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去看待一幅画。
|
||||
|
||||
所以,突然出现一幅让人看了不明所以的画,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定是绘画水平不精吧,才画这种画,故弄玄虚地还扣上一个抽象主义的帽子。
|
||||
|
||||
但其实,抽象看起来无章法、结构混乱,难度却很高。因为只有经过大量严谨的构图练习,画家才能考虑清楚画面要表达什么;只有经过不断的写实训练,才会对物体的结构比较了解。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8/90/38d90497db49f858a1113f50d8e50a90.jpg" alt="" title="牛在绘画中的演变 毕加索绘">
|
||||
|
||||
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上来就会画抽象艺术的画。一开始就画抽象艺术的人,要不然就是不认真搞艺术,要不就是不会画画,**每个画抽象艺术的艺术家,都曾画过大量的写实**。
|
||||
|
||||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搜一下每个抽象派画家的早期画作。不是不会画写实和具象画,才去画抽象画,而是抽象画更能表达出来他们想表达的。靠写实的方法已经表达不了他们的感情,他们只能用非常抽象的一种形式来表达思想。
|
||||
|
||||
他们为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会不断地研究绘画的材料和表现手段;为了更好地表达艺术思想、寻求更高的突破,他们会顶着外界的评论和压力,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困难的从来都不是复制和模仿,是持续地创新和超越**。
|
||||
|
||||
所以,希望这一讲可以让你对抽象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让你对艺术家和艺术品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你以后仍然可以为写实作品的精湛技法拍案叫绝,但是你已经有了一个更包容的视角,去看待这个艺术世界**。
|
||||
|
||||
这份包容会让你在以后去博物馆或者画展的时候,遇到抽象艺术作品时不会快速走过去,而是驻足停留一会,看看那幅作品,它在给你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c/a7/fce1ca076bb21cyy840c535828687ca7.jpg" alt="">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抽象、什么是抽象艺术。你能感受到,这一讲的概念和理论有点多,但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撕掉对抽象艺术的旧有认知的外衣,重新理解何为抽象艺术。
|
||||
|
||||
同时,我们还欣赏了两位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我们知道了,欣赏艺术不能只追求读懂,更要学会去感受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我们不仅要看一件艺术品的技法水平,还要去学会理解作品背后的核心。
|
||||
|
||||
抽象艺术虽然难懂,但是它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建筑和设计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的微信二维码就运用了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格子;还有我们总是吐槽包装丑的椰树牌椰汁,背后也借鉴了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的配色,十几年不变的包装已经让大众对它有了良好的图像记忆。
|
||||
|
||||
但是,现在也有哗众取宠之人顶着抽象艺术的头衔,创作出一些没有内核的作品,走形式主义,扰乱我们的视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持一个批判的视角对待如今的抽象艺术。
|
||||
|
||||
## 思考题
|
||||
|
||||
今天,我给你的思考题比较特殊。走过了五站,你已经欣赏很多画、认识几个艺术家了,你是否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呢?到目前为止,你觉得自己是否有进步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
||||
|
||||
那现在啃完了抽象这个瓜,爬完了抽象这个山。如果你觉得不是特别累,恭喜你,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地来探讨如何看懂一幅画了,你的艺术修养已经不低于本科毕业的专业人士了。
|
||||
|
||||
如果你爬得有些累,觉得有些吃力,你可以再回去细心地品读一下。因为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佳境了,去深层次地欣赏油画、去欣赏艺术了。准备好了吗?
|
||||
|
||||
最后,希望这是你学到的关于抽象艺术最好的一节课。如果你喜欢这一讲的话,不妨把这一讲也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9/20/09789107248d6b4de385e80b07749720.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309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8 | 油画圈里有哪些经久不衰的“梗”?.md
Normal file
309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8 | 油画圈里有哪些经久不衰的“梗”?.md
Normal file
@@ -0,0 +1,309 @@
|
||||
<audio id="audio" title="08 | 油画圈里有哪些经久不衰的“梗”?"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8a/fc/8a76eyyfba1951bc3eacf5df663d61fc.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将进入“看懂油画”的第二阶段:理解油画。前面的几讲,你也知道,有色彩、光和构图等几个维度,但是这几个维度都属于画面的基本要素,属于很表层的东西。
|
||||
|
||||
虽然学完这几个基本要素之后,我们已经可以简单地去点评一幅画了。但是,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幅画的内涵,我们就要走进艺术家的脑袋里,去感受艺术家是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
|
||||
|
||||
是的,**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我们的身份和视角也将从一个看画者转变到一个作画者**。我们想要理解艺术家们想什么,就要学习一些他们的基本词汇、暗号啥的。
|
||||
|
||||
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的话,假设我们现在是一个卧底,我们的目的是要成功地潜入“油画圈”,“成功”指的就是我们的艺术小白身份不能被发现,要自然地融入进这个圈。
|
||||
|
||||
好,我们已经知道了色彩、光和构图等知识,相当于我们现在已经做好了乔装打扮。但是,只有外表的乔装打扮是不够的,要想成功“混圈”,我们还要掌握点“黑话”,也就是“梗”。
|
||||
|
||||
那么,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油画圈里那些经久不衰的“梗”。
|
||||
|
||||
## 一种故事符号
|
||||
|
||||
在开始之前,我先给你出个小题。现在,我跟你说我画了一幅画,是中国神话题材的。我不告诉你我画了什么,但是我可以给你三个关键词:**喜鹊、情侣和一头牛**。
|
||||
|
||||
我想,你肯定已经猜出来了,这幅画一定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
|
||||
|
||||
那么,为什么你能仅凭几个关键词就知道我画的是什么呢?你会说,因为一说到喜鹊就知道跟牛郎织女有关,还是情侣,还有一头牛,那肯定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了。
|
||||
|
||||
这个分析是对的,就比如我说师徒四人,你肯定第一反应就是西游记的故事。在你的脑子里,**这些关键词就像一个个小标签**,可以帮助你快速锁定目标。
|
||||
|
||||
其实,油画里也有这些小标签,我们把这些小标签称为**油画的一种故事符号**。既然是故事符号,那一定跟故事有关,而油画里的大部分故事题材都来源于神话和圣经。
|
||||
|
||||
所以,我分别挑选了神话和圣经里的两个场景,带你了解一下油画里的故事符号。
|
||||
|
||||
我们先来看一幅画,叫作《帕里斯的评判》,它取材于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个经典故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4/fa/34a6450193164948b597663e36cf76fa.jpg" alt="" title="《帕里斯的评判 》(The judgment of paris)[br]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br]创作于1639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我们先来看一下画面里有什么,画面里有三个女人,有小天使,还有两个男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对话什么,但是我们能感觉出来这幅画在讲一个故事。
|
||||
|
||||
是的,这幅画的关键点就在于其中有一个男人手里拿了一个**金苹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5/7a/0516d6a28780b636747b4463efd5727a.jpg" alt="" title="《帕里斯的评判》局部">
|
||||
|
||||
为什么这个金苹果很重要呢?因为这是古希腊神话里著名的**“金苹果事件”**。有一次在众神的聚会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
|
||||
|
||||
**维纳斯、雅典娜和赫拉**三位女神就坐不住了,纷纷想要争夺这个金苹果。她们三个问宙斯,苹果应该给谁,宙斯当时也很无奈,他就甩锅给了凡间的一个男子,也就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
|
||||
|
||||
于是,三位女神下到凡间,让帕里斯决定把这个苹果给谁。这个场景也就是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那幅画,帕里斯面对三个女神,正在评判该把苹果给谁,三个女人就是雅典娜、维纳斯与赫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3/bd/d30635e8758dac118133205f8ab5fcbd.jpg" alt="" title="《帕里斯的评判》局部">
|
||||
|
||||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公式:
|
||||
|
||||
**三个赤身裸体(或者穿得很少)的女人+小天使+一位手里拿着金苹果的男人+人间场景=金苹果事件**
|
||||
|
||||
这里的三个赤身裸体的女人和我们在拓展一见到的三美惠还是有区别的,三美惠虽然也裸着,但是他们会相互抱着。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5/5b/3572bca887ce76a6a9c94d76a76dd25b.jpg" alt="" title="《帕里斯的评判》(The judgment of paris)[br]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br]创作于1636年[br]现存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5/9a/c59f5b374a8bbe54b590f63726fc129a.jpg" alt="" title="《帕里斯的评判》(The judgment of paris)[br]曼努埃尔·多伊奇·尼克劳斯(manuel deutsch niklaus)[br]创作于1517-1518年">
|
||||
|
||||
故事的结局呢,是帕里斯把苹果给了维纳斯,因为维纳斯承诺会让人间第一好看的女子海伦爱上他。但由于海伦是斯巴达的王妃,这个金苹果也就成为了著名的**特洛伊木马之战**的导火索。
|
||||
|
||||
我们接下来再看一个圣经里的经典场景,我先不说是什么,你可以猜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3/85/834374276eb09e8c5775ed9c7e43a185.jpg" alt="" title="《耶稣的诞生》(Birth of Jesus)[br]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br]创作于1303年[br]现存于意大利斯克罗韦尼教堂">
|
||||
|
||||
我们用和上面一样的方式,先来捕捉一下画面信息,你可以先自己找一找,看看能找到什么。
|
||||
|
||||
我们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来分析,首先就是画面上方有一些小天使,我们基本能判断这幅画不是一个现实题材的故事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d/1e/dd4d9c335be0a4915e49699052f8151e.jpg" alt="" title="《耶稣的诞生》局部">
|
||||
|
||||
然后,我们往下看,画面中心是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孩子。女人穿着**蓝色的衣服**,小孩明显不大,就是个**婴儿**,还包着个布。但是,女人和孩子跟上面的天使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光圈**。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2/5e/a2c53bc490cb6025500c1b665yyyyb5e.jpg" alt="" title="《耶稣的诞生》局部">
|
||||
|
||||
可能这个光圈和我们之前见的不太一样,是因为很多早期的画家画光圈是这样画的。
|
||||
|
||||
我们再看画面的其他地方,有**一头牛、一头驴和一群羊**,这三个动物在画面里很明显。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还会看到有**一个带光圈的男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5/62/a5505af86cda65aa348a1a5a0684a562.jpg" alt="" title="《耶稣的诞生》局部">
|
||||
|
||||
画面信息捕捉完了,我们组合起来就是,在一个类似于山洞的地方,穿蓝衣服的女人抱着一个婴儿,他们都有光圈。除了女人和孩子,还有天使、牛羊驴和一个男人。
|
||||
|
||||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这幅画表现的故事场景了,就是耶稣的诞生。
|
||||
|
||||
小孩是耶稣,蓝衣服女人就是圣母玛利亚,天使是来给他们庆祝,其他人算是信徒和拥护者,因为耶稣是在山洞里出生的,为了取暖,就牵来了一头牛和一头驴给耶稣**哈气取暖**(这应该是我们人类最早的智能取暖系统)。
|
||||
|
||||
后来也有画家直接用牛棚来代替山洞。关于羊,其实就是一种隐喻了,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像**受难的羔羊**。耶稣是救世主,需要来拯救受难的羔羊。
|
||||
|
||||
而那个戴光圈的男人则是**耶稣的养父**,也就是圣母玛利亚形式上的丈夫,耶稣人间的爸爸,叫作圣约瑟。在神设定耶稣拯救人类之前,就已经考虑要给他一个完整的家庭、完整的童年了。可见家庭幸福美满这个原则自古就被崇尚。
|
||||
|
||||
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耶稣诞生的油画公式了:
|
||||
|
||||
**小孩+蓝衣服女人+牛、驴(有时候可能会没有羊)+天使+耶稣养父圣约瑟+光圈(光圈不是时时会有)+类似于牛棚或山洞=耶稣诞生**
|
||||
|
||||
下面是其他画家画的耶稣诞生,你可以看一下,这个公式是不是同样适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f/3f/4f90bd96db71bc1c8e262c6ed38bb43f.jpg" alt="" title="《与先知以赛亚和以西结的耶稣诞生》(The Nativity with the Prophets Isaiah and Ezekiel)[br]杜乔(Duccio di Buoninsegna)[br]创作于1308-1311年[br]现存于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2/5c/d2418f2e4c45a212a11b36e425975d5c.jpg" alt="" title="《神秘的基督降生》局部(Mystic nativity)[br]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br]创作于1500年[br]现存于伦敦国家美术馆">
|
||||
|
||||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能看到,不同画家的绘画技法、画面布局、材料等等可能不一样,但是在表现同一个故事主题的时候,一些基本的东西是没有变的。
|
||||
|
||||
这些基本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故事符号。如果画面的故事符号变了,可能这幅画讲的这个故事就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差了一点意思,甚至故事都不是那个故事了。
|
||||
|
||||
## 一种象征符号
|
||||
|
||||
除了故事符号,还有什么符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幅画的内涵呢?那就是象征符号。
|
||||
|
||||
什么是象征符号呢?比如,我们常说龙代表中国人、说鸽子代表和平等,龙和鸽子就是象征符号。只看它们的表面,我们是看不出来啥的,因为它们**象征的意义是我们赋予的**。
|
||||
|
||||
还记得我们在[第5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7916),讲过拉斐尔(1483-1520年)的一幅画《草地上的圣母》吗?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2/0e/5258e0e477710cb73e58305d7a9ebe0e.jpg" alt="" title="草地上的圣母(Madonna in the Meadow)[br]拉斐尔(Raphael)[br]创作于1506年[br]现存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
||||
|
||||
当时我们讲的是三角形构图,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这幅画。我们能看到,在圣母的背后,远处的草地上,有两朵很不起眼的花,但是这两朵花是画家刻意放上去的。
|
||||
|
||||
**这两朵红色的花就是罂粟花**,虽然有着鲜红色的颜色,但是在这幅画里,却暗示了基督将来会遭遇的苦难、死亡和复活。虽然表面岁月静好,但是背后却是已知的死亡和痛苦。
|
||||
|
||||
我们再来看一幅画,是老彼得·勃鲁盖尔(1525-1569年)所画的《通天塔》。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f/3f/7f8b5905283b64510321da86740cb13f.jpg" alt="" title="《通天塔》(The tower of babel)[br]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br]创作于1563年[br]现存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
||||
|
||||
我们能看到,大部分的画面内容都被一座塔所占据。正如标题叫《通天塔》一样,画面里的塔看起来宏伟又壮丽,高耸入天,真的有一种通天的感觉。
|
||||
|
||||
这时候,我们再看画面的左下角,有一群人拿着武器好像在骂地上那些跪着的人。那你可以猜猜这个场景是为什么吗?你可能想了一会儿,还是没什么头绪。
|
||||
|
||||
不过,没什么头绪是很正常的,因为有一个“破题”的关键点,你可能还不知道,就是通天塔到底是什么?你可能又问了,通天塔不就是一座塔吗?
|
||||
|
||||
其实,“通天塔”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神之门”,也象征着“文明的摇篮”**。
|
||||
|
||||
通天塔,又被称为巴别塔。**最初的通天塔有七座,是用来传达神的旨意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e/ef/ce6cc67d2007b53fe0fa800d196e84ef.jpg" alt="" title="现存于罗马圣普拉赛德大教堂">
|
||||
|
||||
后来,人类试图建一个大的通天塔,想要直达天庭与神平起平坐。不过这一切被上帝发现了,上帝生气了,就悄悄进入人间,把大家变成了不同语言的群体。
|
||||
|
||||
上帝觉得,把你们变成不同语言的,你们就无法交流和沟通,再也无法明白彼此之间的意思,你们再想修塔也就难了。所以,后来我们也把**通天塔的故事看作是人类不同语言和文明的起源**。
|
||||
|
||||
现在,再看这幅画你应该懂了,画中的塔还没有修建成功,可是人类之间的语言已经不通。画面中的“监工头”在质问,可是无论跪着的人怎么解释,他们也无法理解彼此的意思。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b/b6/fbb3abf3a871b14ed7897923f9190ab6.jpg" alt="" title="《通天塔》局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6/44/a615bbabcb27f85f6c8f3121f46f6d44.jpg" alt="" title="《语言的淆乱》(Confusion of Tongues)[br]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Doré)[br]约1865-1868年[br]私人收藏">
|
||||
|
||||
这幅名为《语言的淆乱》的画,同样表现了这个故事。如果我们不知道通天塔的意义,我们可能就不会知道画家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幅画的内涵是什么。
|
||||
|
||||
但是我们理解了通天塔的意义,就知道这幅画为什么叫《语言的淆乱》了。
|
||||
|
||||
当代艺术家基弗(1945年- )曾用**二战时期被炸毁的建筑残片**做出了7座通天塔的雕塑作品。这组雕塑想表达的是,**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战争,为什么会意见不统一,为什么会掠夺?**
|
||||
|
||||
虽然我们都是人类,都有一个家园。可是,我们却谁也听不懂谁的、各说各的,导致了我们相互屠杀,这就是神对我们自大的惩罚。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c/b7/bc2b4ba53b9f729edb596da8c7ee7bb7.jpg" alt="">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f/2b/4f6caf115780f474638f072d60008c2b.jpg" alt="">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5/bd/f5917c975876b0fbd9a014c2b10a58bd.jpg" alt="">
|
||||
|
||||
其实,不光某种实物会带有象征意义,有的时候,一种动作都可能有着其独特的含义。
|
||||
|
||||
我们先来看卡拉瓦乔(1571-1610年)的一幅画《基督下葬》。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2/c9/2259ec4957b17e705eff1edfcf4c71c9.jpg" alt="" title="《基督下葬》(The entombment of christ)[br]卡拉瓦乔(Caravaggio)[br]创作于1602-1603年">
|
||||
|
||||
我们从作品的标题可以知道这幅画画的是耶稣下葬的故事。画面中最吸引你注意力的一定是赤身裸体的耶稣,他的确是画面主人公。但是,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到后面那个抬胳膊的女子。
|
||||
|
||||
这个女子张开双手,是为什么呢?这种**张开双手的姿势其实是在表达悲伤**,而且这种姿势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符号。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
||||
|
||||
在影视剧里,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举着双手、双手张开的人,可能还会头朝上,配上一句台词,“我的老天爷呀,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8/a5/b8de96414ebec36af2fea81f796c47a5.jpg" alt="" title="《基督下葬》局部">
|
||||
|
||||
很多人都说,在卡拉瓦乔这个作品中,耶稣之死传达出的痛苦,不是从耶稣开始的,而是从这个人的手开始的,这个女人的双手就是一个点睛之笔,**不仅延展了画面,还延展了悲伤**。
|
||||
|
||||
那这个手势和动作究竟是谁开的先河呢?也就是说,是谁发明的呢?
|
||||
|
||||
其实是乔托(1266-1337年),我们在[第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4354)的时候提到过乔托,作为西方艺术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了众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
||||
|
||||
乔托发明了张开双手的这个手势动作,也是在耶稣去世的场景里,就是他的作品《哀悼基督》。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d/d9/ddbb8411yy0df079a2cfc756f2a0b9d9.jpg" alt="" title="《哀悼基督》(The Mourning of Christ)[br]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br]创作于1305年[br]现存于意大利斯克罗韦尼教堂">
|
||||
|
||||
耶稣之死的故事是这样的,耶稣被罗马军队鞭打后钉在了十字架上,此时的耶稣还是个凡人,他能感受到痛苦,他在心里祈祷:“我的父亲,我的神,你什么时候才能救救我?”
|
||||
|
||||
可是,这时有个士兵在他的右胸上戳开一个口子,恶狠狠地说:“你不是神之子吗?你现在不是要救世吗?你先把你自己救了吧。”
|
||||
|
||||
后来耶稣被从十字架上救下来,但是已经流血过多死了,就是乔托和卡拉瓦乔所画的场景。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e/27/bebff04661f4f60aa492db8620116a27.jpg" alt="" title="《哀悼基督》局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9/9a/1915129b8e1416b4f39935db3c84c89a.jpg" alt="" title="《哀悼基督》局部">
|
||||
|
||||
你想想,在场的信徒们,看着他们的神为了他们而承受痛苦,是什么感受呢?有的掩面哭泣,有的神情哀伤,其中就有信徒张开了双手,表达自己的痛苦。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0/49/00yycf378210c5aa7dc81aa42283ce49.png" alt="" title="细密画《埋葬基督》[br]博蒙特《祈祷诗篇》写本[br]创作于约1250-1300年">
|
||||
|
||||
我们能看到,在细密画里,信徒的手势是双手合拢的。这个动作和乔托画的张开双手动作相比,明显**少了很多痛苦的张力**。张开双手的动作让整个画面更加真实和生动。
|
||||
|
||||
后来,这个双手张开的动作成了一个经典梗,成了专门用来表达痛苦的符号。就像很多文艺作品一碰到不吉利的事情,就用乌鸦的叫声来表现一样。
|
||||
|
||||
作为乔托艺术的继承人,马萨乔(1401-1428年)就沿用了这个动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5/fa/a5b7ec6b85ccae6dba9fe259e19341fa.jpg" alt="" title="《耶稣受难》(Crucifixion)[br]马萨乔(Cuadro de Masaccio)[br]创作于1426年[br]现存于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国家博物馆">
|
||||
|
||||
在马萨乔的这幅画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前面这位穿红色袍子的人在哭泣,并且做出了一个双手张开的动作,我们能看出,这与乔托表现痛苦的手法是如出一辙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0/e6/a014dd45ef02d5cd4181e583aaea18e6.jpg" alt="" title="《耶稣受难》局部">
|
||||
|
||||
可能你认为这个符号只能在圣经题材的画面里用,并不是的。这个动作表达的主要是绝望、悲伤和无助,只要场景合适随时可以应用,就比如戈雅(1746-1828年)的《1808年5月3日》。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0/e6/50c1561e89896df904ec2ace82ccd9e6.jpg" alt="" title="《1808年5月3日》(May 3, 1808)[br]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ncisco de goya)[br]创作于1814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这幅画记录的是枪决革命者的瞬间。你可以看到,明暗对比构图使得整幅画的视觉中心在这个男人身上,像一束光打在他身上一样。他的双手张开,并不是投降,像是豁然开朗的洒脱。
|
||||
|
||||
来吧,如果我的牺牲、我的痛苦可以换来胜利,那就开枪吧!也是在宣示作为革命者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对反抗更高势力的所带来的阻碍与磨难的无奈。
|
||||
|
||||
## 一种致敬符号
|
||||
|
||||
除了故事符号和象征符号,还有一类符号是因为艺术家之间的致敬。
|
||||
|
||||
比如说,我们可能会在一个电影里看到一个经典电影里的梗,这就是导演有意地在向经典电影致敬;马萨乔、卡拉瓦乔和戈雅都采用了乔托的表现痛苦的手势,这其实也是一种致敬。
|
||||
|
||||
我们来看米勒(1814-1875年)的一幅画《晚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3/1a/f306217481f729bc2c24236ed12a611a.jpg" alt="" title="《晚钟》(L'Angélus)[br]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br]创作于1859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
||||
|
||||
米勒描绘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在进行祈祷的样子。远处教堂的钟声响起,农民夫妇二人放下了手上的农活,女人低着头,双手合拢虔诚地放在胸前,男人则摘下帽子,也低着头祈祷着。
|
||||
|
||||
远处的天边,夕阳的余晖洒下,稻田一望无际,只能看到远处的小小钟楼。耕作的工具就停在两人的旁边,两个人穿得也很朴实。**整个画面有一种平静而又虔诚的气氛**。
|
||||
|
||||
超现实主义最有名的代表艺术家达利(1904-1989年)就十分喜欢这幅画,他对这幅画的热爱程度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他曾经多次要求博物馆对米勒这幅画进行透视,因为他怀疑在那个土豆筐下面的土地里有一个小棺材。
|
||||
|
||||
后来,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堪其扰,进行了X光透视,发现米勒真的画了一个小棺材,然后又用颜料在上面画了土。不得不说,**达利是个真爱粉**。
|
||||
|
||||
达利根据这幅画,也创作出很多作品,我选择了其中一幅,要是你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其他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2/1d/c275073dedcb5f7467da54eefb282f1d.jpg" alt="" title="《晚钟的考古学往事》[br]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ì)">
|
||||
|
||||
在达利的这幅作品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晚钟》的影子。达利用了各种元素替换了原作的各个要素,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天空、陆地,人形和**祈祷的姿态**。
|
||||
|
||||
这种方法就是画家在**利用艺术符号进行致敬**,同时投入了个人情感。不仅让我们对眼前的作品有所触动,还让我们可以回忆起米勒那幅打动人心的作品《晚钟》。
|
||||
|
||||
达利对米勒晚钟的致敬,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致敬,属于**主题致敬**。但关于致敬,不在大小。还有的艺术家会以小的点,向一个时代致敬。比较有名的就是卡罗·卡拉画的一棵树。
|
||||
|
||||
你可能会奇怪,这棵树有什么的?感觉很普通啊,画的不是很像,但也不是特别抽象,感觉画面的整体透视还有些奇怪。如果怪,就对了,为什么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9/cb/49abd586yyd2446baa7c47b3567bdccb.jpg" alt="" title="《海边的松树》(A Pine near the Sea )[br]卡罗·卡拉(caro carrà)[br]创作于1921年">
|
||||
|
||||
这棵树在卡罗·卡拉的时代出现是有些奇怪,因为都二十世纪了。但是这种树的画法在中世纪、十四世纪上半叶一直到十五世纪的上半叶都非常普遍和常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8/ae/88d421f86db450da1e4e18610f9802ae.jpg" alt="" title="《逃往埃及》(The Flight into Egypt)[br]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br]创作于1304年-1306年[br]现存于意大利斯克罗韦尼教堂">
|
||||
|
||||
我们看乔托的这幅湿壁画《逃往埃及》。你可能会说,怎么又是乔托啊?感觉老讲到他。没办法,谁让人家地位在那摆着呢,绘画届的老祖宗。这种对树的处理方法也是他发明的。
|
||||
|
||||
这幅画说的是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逃亡,坐在驴上的孩子就是小耶稣。因为他们和身边这些人才是画面的重点,所以后面山坡上的树虽然画出来了,却不能跟主角“抢风头”,只能淡化处理。
|
||||
|
||||
乔托的办法就是,**把一棵树作为一个整体处理,画成一坨**,然后在这一坨里面稍微表现一下明暗,那么这棵树就表达完了。结果就是,你可以看到,一棵树就像一片银杏叶。
|
||||
|
||||
在中世纪时,虽然这些自然风景与植被不是主体表达对象,但是却是画面必不可少的要素。
|
||||
|
||||
你看卡罗·卡拉画的这棵树,在处理树叶时,他用的手法完全就是乔托的手法。不同的是,树在乔托的画中并不是重点,而在卡罗·卡拉的的这幅画中,虽然有山、有海、有房子,但它们都不是重点,重点就是一棵树。
|
||||
|
||||
你可能会问,那他画这幅画有什么含义吗?他想通过这棵树表达什么呢?其实卡罗·卡拉创作这幅画,还用整体处理的方式画这棵树,并没有其他深层次的意义,他纯粹就是为了**向中世纪致敬、向乔托致敬**。
|
||||
|
||||
卡罗·卡拉是形而上学画派的代表人物,在形而上学画派的这些人眼中,是中世纪哺育了整个艺术,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少都有点回归中世纪的味道。了解了这一层渊源,卡罗·卡拉会这样致敬乔托,也就不足为奇了。
|
||||
|
||||
用现在的话说,卡罗卡拉并不是为了吃饺子才去买醋,而是为了这点醋,才特意包的这顿饺子。
|
||||
|
||||
## 艺术符号的作用
|
||||
|
||||
至此,我们已经分析了三种类型的艺术符号。
|
||||
|
||||
- 故事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画面内容,了解故事大纲;
|
||||
- 象征符号可以让我们知晓画家安排每一个意象的深意,快速地体会其背后的情感;
|
||||
- 致敬符号可以让我们站在不同的时空下,感受艺术家之间是如何传承和敬畏的。
|
||||
|
||||
这些艺术符号就像是词组一样,是前辈们留下的智慧与经验。作为绘画者,我一直觉得,闭门造车和孤芳自赏都是不可取的,要开阔眼界、博采众家之长,学习领会前辈艺术家的艺术符号。
|
||||
|
||||
作为欣赏作品的人,想要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则更要学会看这些艺术符号。**我们要不停地积累,时间久了,积累得多了,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猜想艺术家的绘画意图**。
|
||||
|
||||
因为,你了解的多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视觉上的记忆习惯。你看到了一幅画可能立马就会想到,这个画家画的是什么故事、用了什么象征、原来他是在致敬谁、引用什么、表达什么。
|
||||
|
||||
这就是艺术评论家为什么会果断地、口若悬河地评论或批判某个作品,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不起眼的作品,收藏家们可以出天价购买。因为他们在艺术这个领域博古通今,有说话的底气。
|
||||
|
||||
诚然,在这一讲里,我可能无法把所有的艺术符号都一一地告诉你,但是**只要你细心,你在每幅画中总是会发现一些端倪的**。然后你把它们放到你的艺术知识小宝库里,积少成多。
|
||||
|
||||
这样,你就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一点。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学习了艺术符号。我们在故事符号的部分里,分析了金苹果事件和耶稣诞生这两个经典的故事。我们要学会把画面拆解成符号和公式,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作品。
|
||||
|
||||
然后我们又学习了象征符号,不管是拉斐尔的罂粟花,还是通天塔,都是画家刻意安排的,都赋予了一定寓意在里面,就像以后表达难过和悲伤,我们也可以张开双手。
|
||||
|
||||
在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达利这个狂热粉丝对米勒的致敬,也看到了卡罗·卡拉是如何通过一棵树致敬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就是这样彼此独立而又相互紧紧地联系。
|
||||
|
||||
你是否觉得艺术符号这件事有点像盲人摸象?但是,能摸到了就是胜利的第一步,至于具体摸到哪里暂时还不是那么重要。这一节的内容和之前比,跨度和难度可能都有点大,要是觉得生涩难懂,就多看几遍,和前面内容结合起来。既然想做艺术圈的卧底,苦头还是要吃一些的。
|
||||
|
||||
## 思考题
|
||||
|
||||
这一讲的思考题也是有点难度的,你可以思考一下,借鉴、抄袭和艺术符号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观点。
|
||||
|
||||
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数学、文学、科学,有需要考究的东西、有确切的寓意、有准确的表达和完整的技法。艺术修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去钻研、去分析和积累的。
|
||||
|
||||
你看,我们已经走出了成功“混圈”的第一步,虽然节奏可能有点快,但是你要努力跟上呀!如果这节课让你豁然开朗,为何不把它分享给身边的人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9/3e/c9afe87fa1c1cf3b36ae975b60071a3e.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279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9 | 如何在一幅画里观察艺术家的情绪?.md
Normal file
279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9 | 如何在一幅画里观察艺术家的情绪?.md
Normal file
@@ -0,0 +1,279 @@
|
||||
<audio id="audio" title="09 | 如何在一幅画里观察艺术家的情绪?"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b/98/ab186550f97334af4fdb37b0eb3ee398.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上一讲,我们迈出了“混油画圈”的第一步,通过分析三种典型的艺术符号,我们掌握了一些圈内经典的“梗”,现在的我们可以说是已经打进“敌人”内部了。
|
||||
|
||||
那打进内部后,我们要做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要一步步地接近艺术圈的这些前辈和大佬们,继续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才会站在一个更好的位置去欣赏一幅作品。
|
||||
|
||||
而我们今天的任务主题就是:**艺术情绪**。什么是艺术情绪呢?简单地理解就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投入的个人情绪,而这种情绪是我们在欣赏艺术品时需要去感知的。
|
||||
|
||||
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去感知艺术家的个人情绪呢?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位画家看到社会不公平的现状,用暗讽的手段创作了一幅作品,而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却说这幅画画得真好,画家对真善美的歌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
|
||||
所以,你看,如果我们感受不到画家的真实艺术情绪,不仅让我们在评价一幅画时造成小小的尴尬,还会让我们的欣赏结果和艺术家们的创作本意相差甚远。
|
||||
|
||||
那我们今天就开始“混圈”第二步,一起聊聊如何在前辈和大佬们面前“察言观色”。
|
||||
|
||||
## 第一招:识别艺术符号
|
||||
|
||||
“察言观色”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古有“伴君如伴虎”,今有“女朋友如老虎”。不仅在生活和情感中,在工作中,如何分析别人的情绪也是一门学问。
|
||||
|
||||
对应我们今天这一讲的内容,则是教你如何通过欣赏作品来分析艺术家们的个人情绪。我给你准备了五个招数,学完这五招,你就会在分析情绪这件事上炉火纯青了。
|
||||
|
||||
首先,我们来看分析艺术家情绪的第一招:**识别艺术符号**。
|
||||
|
||||
上一讲,我们讲了许多艺术符号,有故事类的、象征类的和致敬类的,但是无论是哪种符号,画家在把艺术符号安排进画面里的时候,本身就已经投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识别艺术符号来判断艺术家的个人情绪。
|
||||
|
||||
我们来看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画,也是毕加索(1881-1973年)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格尔尼卡》。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9/d6/e9ed9494e48a6471fa43298121b028d6.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Guernica)[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37 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
||||
|
||||
我想,这幅画你应该认识,不认识你可能也听过它的名字。
|
||||
|
||||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二战时期,德国的法西斯纳粹党曾经用炮火轰炸这个小镇三个小时,很多无辜的人在这场轰炸中被炸伤炸死,格尔尼卡也变成了一片废墟。
|
||||
|
||||
后来,受西班牙共和国所托,要在巴黎世博会上放一幅装饰画,有感于战争的惨无人道和对死去的人的哀悼,毕加索创作了这幅作品。
|
||||
|
||||
整幅画的颜色看起来就是黑、白、灰,构图用了水平构图和简单的三角形构图。但是,这幅画里最让人触动的就是画面里的每个图像,**它们都有一定的符号意义,已经超过了表象**。
|
||||
|
||||
作品的阅读顺序是从右到左,因为右边靠近设计作品的地方的入口,也就是巴黎博览会的西班牙共和国馆。所以,我们按照从右至左的顺序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e/5f/5e453f2052fc8347237732b4f0fed55f.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局部">
|
||||
|
||||
画面的最右边,明显是一个女性的形象,她拼命地举起双臂,向上天在呼喊着。你对这个举起双手的动作是不是很熟悉呢?正是我们在上一讲讲到的,**张开双手是一种表达悲伤的符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3/f2/c3cfb68f34313c79e3c31ee1a25d4cf2.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局部">
|
||||
|
||||
这个拿着灯火的女人象征着**“自由女神”**,而自由女神此时的脸上也是写满了悲伤和惊恐,给人的感觉是,自由女神到底该如何解救人们,才能让人们获得解放和自由?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8/24/080846a442df04eb08fc239174b11024.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局部">
|
||||
|
||||
自由女神下方有一个女人,我们能看到,她不仅损失了一只手,而且在地上行走得还很艰难,要拖动着受伤的腿,但是却抬着头,她似乎在追随着自由女神的方向。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f/78/bf5d660c2ddcae101e2dc6d93fe65e78.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局部">
|
||||
|
||||
我们还能看到画面中有三种动物:牛、马和鸽子。它们三个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你一定听说过斗牛,斗牛是西班牙的一种传统活动。为什么西班牙的人喜好斗牛,而不是斗别的,因为牛这个动物在西班牙文化里是**黑暗和残暴的象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8/18/6891ba924160d2b56d88f30382849f18.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局部">
|
||||
|
||||
所以,这头牛在这幅画里就象征着残暴的法西斯,而这匹挣扎惊叫的马则**象征着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最后鸽子,则象征着和平,它张着嘴,**表达了对和平的呼唤**。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y/dd/ayy4e968fafc6d05e079d76c529494dd.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局部">
|
||||
|
||||
最后是画面的最左面,是一个母亲抱着孩子。孩子低着头已经死去,而母亲抬着头,似乎在对天哀嚎和痛哭着。看起来只是一个悲痛欲绝的母亲抱着孩子,其实**引用的是耶稣之死的故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6/2b/8649211a3582dbdb4680d863aa12a52b.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局部">
|
||||
|
||||
在一些耶稣之死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玛利亚抱着死去的耶稣在怀里的场景。很多信仰宗教的人都对这个场景十分熟悉,所以,毕加索在这里引用这个经典故事,也是为了让大家感觉似曾相识,唤起大家心中的共同情感,增加这幅画的悲伤程度。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9/3e/49effd7c3db639432d10eb92c5be773e.jpg" alt="" title="《圣殇》[br]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r]1498-1499年[br]现存于圣彼得大教堂">
|
||||
|
||||
现在看来,是不是整个画面都很悲伤呢?但其实,毕加索除了要抗议暴力、破坏和战争,他还用心地在两个地方传达了一个点:**要在绝望中孕育希望**。
|
||||
|
||||
第一个地方就是画面下方有一个士兵,他躺在地上,胳膊已经断了,但是手里还拿着一把断了的剑。虽然表现了战争的牺牲和残酷,但是你要是细心看,会看见剑上**有一朵小花**。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5/4e/45ee9f98367a4dc53b4c23bb72c24e4e.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局部">
|
||||
|
||||
是不是看起来还有点可爱,让人不禁猜想,会不会是他自己采摘的,一直带在身旁;也可能是士兵的孩子送他的,他才一直带在身上,也许是因为这朵花,他才紧紧握着这把剑。
|
||||
|
||||
这朵淡淡的花,在这里,仿佛就能给人以美好未来的希望。
|
||||
|
||||
第二个地方就是画面上方的灯泡,其实这个**灯泡也象征着希望**。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2/37/d206a98a9c6eacaec138e3a80e8eb337.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局部">
|
||||
|
||||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梵高的那幅《吃土豆的人》。我们说,梵高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但是他喜欢表达真实。虽然他画出了在现实面前人的弱小和无助,但是也给他们点亮了一盏希望的灯。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3/77/b3815481ee04f83f1bfc25a534626077.jpg" alt="" title="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br]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5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
||||
|
||||
毕加索《格尔尼卡》的这一盏灯,就是致敬的梵高《吃土豆的人》。既照亮画面,让法西斯的罪恶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也给受苦受难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之光**。
|
||||
|
||||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毕加索整幅画就是用了**象征性的绘画语言**,将每个带有一定意义的艺术符号进行组合,表达他内心的悲愤情感以及对死亡者的同情和哀悼。
|
||||
|
||||
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赏析每种艺术符号,探究其背后意义,我们就可以在一幅作品里感受到艺术家是如何表达自己个人情绪的,我们甚至会在每个小地方收获到不一样的解读。
|
||||
|
||||
## 第二招:寻找关键细节
|
||||
|
||||
不过,现在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积累的艺术符号可能比较有限,如果画面里出现了我们不知道的艺术符号,我们又该怎样去分析艺术家的情绪呢?
|
||||
|
||||
接下来,我要教你分析情绪的第二招:**寻找关键细节**。你可能又疑惑了,细节?一幅画里细节那么多,哪个细节是关键的呀?我用一幅画来给你讲解一下,如何通过关键细节分析艺术家情绪。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b/5c/6bc23c09d79a551bd5cccdece20bea5c.jpg" alt="" title="《创造亚当》(Creation of Adam)[br]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r]创作于约1511年[br]现存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
||||
|
||||
我们在[拓展1](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0179)里见过这幅画,这幅画画的是上帝和亚当。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你可以带着我这个问题重新看一下这幅画。这个问题就是,在这幅画里你可以提炼出几个信息点?
|
||||
|
||||
- 亚当在赤身裸体地躺着,伸出了手;
|
||||
- 上帝和一堆人在一个红袍子里,上帝也伸出了手;
|
||||
- 上帝和亚当好像想拉手,但是没有碰上
|
||||
|
||||
好,**关键细节的挖掘就要靠我们观察每个信息点**。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亚当在躺着,伸出了手。同样是在伸手的状态,你觉得亚当和上帝有什么不同呢?是不是亚当看起来很悠闲,好像只是随意地伸出了手臂,而上帝好像有点在拿手够亚当的感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c/a6/2ccccb93acdd8debc1e80f12b246b8a6.jpg" alt="" title="《创造亚当》局部">
|
||||
|
||||
我们看上帝的整个姿态,身体略微倾斜,两只腿像是“仙女飞天”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明明是上帝创造了亚当,上帝应该是悠闲自得的,亚当也不应该看起来这么随意。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4/23/a412a6af18dfd43ec26ddf4bb6f7ba23.jpg" alt="" title="《创造亚当》局部">
|
||||
|
||||
先别急,我们来看第二个信息点,上帝和一群人在一个类似于红袍子的东西里,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个到底是什么,但是你看红袍子的形状,像什么?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人类的大脑**,为什么米开朗基罗要这样处理呢?你可以先猜一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1/c7/b1b3d33c07467cec0yy10f146c9899c7.jpg" alt="" title="《创造亚当》局部">
|
||||
|
||||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信息点,也就是上帝和亚当的手,为什么要碰上还没碰上呢?其实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一点,也是米开朗基罗想要表达的一点:**究竟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还是人类创造了上帝**?
|
||||
|
||||
亚当作为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类看起来很悠闲,是因为可能上帝才是被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想象。所以,上帝才处在一个像大脑的红袍子里,因为他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形态**里。这时期,解剖学已经很发达了,这要感谢达芬奇对无数人体的解剖,所以米开朗基罗能画出大脑的样子,也不奇怪。
|
||||
|
||||
手指分开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这个**辩证思考的空间**,而且亚当的手势还与我们在[第4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6926)看到的《圣马太蒙召》里的耶稣的手势基本相似。如果耶稣用这个手势表示召唤,那亚当这个手势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召唤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6/b9/c6ff54eac729d041972707a83df054b9.jpg" alt="" title="《圣马太蒙召》(Calling of Saint Matthew)[br]卡拉瓦乔(Caravaggio)[br]创作于1600年[br]现存于意大利罗马肯塔瑞里小堂">
|
||||
|
||||
为什么米开朗基罗(1475-1563年)要画得如此隐喻呢?因为当时这个西斯廷天顶画是教皇找米开朗琪罗画的,教会信仰的当然是上帝创造了整个人类,而米开朗基罗也不能跟教会理论说,喂,是人类创造的上帝,不是上帝创造的人类。这在当时肯定是不可行的。
|
||||
|
||||
但是米开朗基罗还想表达这种想法和情绪,只能**暗自“包装”一下整体画面**,让画面看起来既不违和、令人觉得他有反抗之心,还能够传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
||||
|
||||
所以,下一次如果别人跟你说《创造亚当》这幅画很好看,你可以问问他,究竟是上帝创造了亚当,还是亚当创造了上帝呢?
|
||||
|
||||
其实,很多画都可以用这招进行分析。当我们不知道艺术符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寻找画面里的信息点去锁定一些关键细节,再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确定这幅画背后画家想传达的情绪。
|
||||
|
||||
比如说,《草地上的圣母》这幅画,上一讲我们说罂粟花有暗喻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意义,我们就可以进行联想。罂粟花虽然好看,但是它的毒可以让人死去,而圣母抱着小耶稣,表面风平浪静,但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他们的未来。
|
||||
|
||||
罂粟花在这里就起到了暗示的作用,拉斐尔通过它表达了对耶稣母子未来命运的同情和怜惜。
|
||||
|
||||
## 第三招:对比不同作品
|
||||
|
||||
除了识别符号和寻找细节,我们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判断出来艺术家的情绪。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画家的同一主题下的不同作品**,来感受不同艺术家的情绪。
|
||||
|
||||
其实在[第4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6926),我们在讲卡拉瓦乔(1571-1610年)的《圣母之死》时,就简单地说过这一点。我们通过对比不同画家画的《圣母之死》,可以看出,卡拉瓦乔喜欢用世俗的人物来表现圣经的故事。
|
||||
|
||||
那么,这一点正说明了卡拉瓦乔在乎的不是宗教,而只是信仰;追求的是真实,而不是浮夸。
|
||||
|
||||
这种对比是横向上的对比,是对比不同画家的。我们还可以在纵向上进行对比,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对比同一个画家的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和画风**,来判断画家在不同时期表达的情绪和表达的方式是否相同。
|
||||
|
||||
比如说,我们在[第3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6221)讲的梵高(1853-1890年),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通过颜色变化来感知到梵高情绪的变化。
|
||||
|
||||
你可以在这个专栏里找到很多这种对比,所以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多赘述了。
|
||||
|
||||
## 第四招:分辨真情假意
|
||||
|
||||
讲到这里,其实前三招都比较浅显。你可能疑问了,老师,前三个还比较浅显?是的,无论是符号还是细节,都是可以找到的。但是有的时候,画家可能会表面制造一片和谐,其实早已经暗戳戳地进行批判了,而且可能除了画家,其他人都看不出来。
|
||||
|
||||
也许你会问,真的有这么厉害吗?是的,有一个画家就是这样,而且他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就是那个很厉害的时空透视家——弗朗西斯卡(1410/20-1492年)。
|
||||
|
||||
我们圈内都称他为“最能舔的人”,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幅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1/95/410aeee964a774881080b454f3058495.jpg" alt="" title="《乌尔比诺公爵和公爵夫人》(The Duke and Duchess of Urbino)[br]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br]创作于约1465年[br]现存于佛罗伦萨艺术博物馆">
|
||||
|
||||
这是弗朗西斯卡为乌尔比诺公爵和公爵夫人画的画像,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很会舔的人呢?我们能看到,画家把人像画得很大,而人像的后面是一大片风景。答案就在这两个画像身后的风景里。
|
||||
|
||||
其实这一片风景就是乌尔比诺公爵的领地,画家特意把公爵的领地和公爵画在一起,就是为了**显示公爵的领土、权力和地位**。毕竟当时权贵人的肖像都是人物配个平和的背景,没有人像他这样直接把领地,权力和地位放在视觉范围可达的画面里。
|
||||
|
||||
不光如此,他还把公爵和圣人们画在了一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e/07/4ee1f65c3591d3d67df994e5ceab5107.jpg" alt="" title="《圣母和圣婴的圣徒》(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s)[br]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br]创作于1472年[br]现存于意大利米兰布雷拉宫">
|
||||
|
||||
画面中那个跪着的人就是乌尔比诺公爵,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幅画里两个人的鼻子,是一模一样的。因为乌尔比诺公爵右眼睛在征战的时候被射瞎了,由于鼻梁太高,为了不影响他作战时纵观全局,他就削掉了自己的一小块鼻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a/91/3ac4f99b7e2d56b98d2c461b2a4dce91.jpg" alt="" title="《乌尔比诺公爵和公爵夫人》局部">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3/9e/a3b3bba05904949993911821c202a99e.jpg" alt="" title="《圣母和圣婴的圣徒》局部">
|
||||
|
||||
能把公爵和宗教里的圣人画在一起,是不是感觉弗朗西斯卡还挺会讨好的?如果我们的感觉要是仅止于此,那么我们就只是浮于表面了。
|
||||
|
||||
你应该也注意到了,乌尔比诺公爵在这幅画里是跪着的,众人都是站姿,而只有他是跪下的。其实画家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在暗戳戳讽刺他了。**只要画家想让你跪下,你就得跪下**。
|
||||
|
||||
而且画中的公爵身上还有一个佩剑,其实也是在暗自讽刺他,因为在圣人面前是不能佩剑的,佩剑就说明你**空有信仰**而已,实际上一点都不虔诚。
|
||||
|
||||
同时,画家也想说,你觉得你可以和诸神同在一个画面,你很厉害。但是,你的位置是通过千千万万的厮杀得来的,你**并没有按照众神的旨意来普度众生**,只是在装腔作势罢了。
|
||||
|
||||
所以,之后你如果看到一幅看似“夸人”的作品,可以想想它的背后有没有深意。我们可以化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表达,就是“爱到深处自然黑”,不过,爱不是真的,黑却是真的。
|
||||
|
||||
## 第五招:查找社会背景
|
||||
|
||||
我们来看最后一招:**查找社会背景**。是不是觉得这点说的跟没说一样,但其实这点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作品如果我们无法从画面里获得信息,可能我们找一下作品和画家的社会背景,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分析出来画家投射在作品里的意图和情绪。
|
||||
|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下面这幅画《马拉之死》,这可能也是一幅你听过名字的作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e/1c/fe8601e28ff6510f355e638db02f641c.jpg" alt="" title="《马拉之死》(Marat assassinated)[br]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br]创作于1793年[br]现存于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
|
||||
|
||||
《马拉之死》,顾名思义,画的就是马拉的死亡,历史上的马拉就是在浴缸里被刺杀的,那么我们可以从这幅画里看出什么呢?让我们来逐一地分析一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2/d4/f2d1bf470307f07f2d15c383afeb14d4.jpg" alt="" title="《马拉之死》局部">
|
||||
|
||||
我们能看到歪着头死去的马拉,这个头部的姿势借鉴了耶稣之死的头部造型。马拉的皮肤泛白,鲜血洒满了浴缸,可是面部的表情很平和。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f/f3/af1502d0791ffbaa90575d08f86edaf3.jpg" alt="" title="《悲叹曲》(Correggio deposition)[br]安东尼奥·达·科雷焦[br]创作于1522年[br]现存于意大利帕尔马国家美术馆">
|
||||
|
||||
我们再看,马拉手里拿了一张纸,纸上写的大概意思是说马拉在做慈善,可是他还没来得及签字,就被刺杀了。他胳膊垂下来,手里还紧握着羽毛笔,让人觉得很是惋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c/32/acc3b0c0cfcafe6f2fb5eb834e713d32.jpg" alt="" title="《马拉之死》局部">
|
||||
|
||||
地上有把带着血的刀,只有一把刀放在这,我们却看不见是谁行凶,但是这个刀安静地躺在地上,有一种无声的力量,仿佛在讲述着一个故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5/10/655f5abf388b928dd87275be44ba5e10.jpg" alt="" title="《马拉之死》局部">
|
||||
|
||||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皮肤白皙的马拉在浴缸里办公,刚要签慈善的文件,就被刺杀。鲜血洒满了浴缸,他的头倒向了一边,像耶稣之死一样,**整个画面让人觉得悲伤和无辜**。而且我们还会对凶手生出一股子恨意,为什么要残忍杀害马拉呢?
|
||||
|
||||
如果你也有这种感觉,说明画家成功了,他成功地骗过了你的眼睛。因为实际上,历史上的马拉浑身都有皮肤病,所以才需要终日泡在药浴的浴缸里办公,他并没有这么白皙和完好的皮肤。
|
||||
|
||||
画家把马拉设计成和耶稣之死一样的头部造型,一定程度上就会让很多信仰宗教的人对马拉之死产生怜悯之情。而且马拉实际在被暗杀的时候,马拉是想通过发动内战来背叛革命的。
|
||||
|
||||
马拉是一位法国政治家和记者,后来当选了革命激进派的主席后,曾签署《公约》处决了23个吉伦丁人,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好人。
|
||||
|
||||
而刺杀马拉的其实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叫夏洛特·科迪。她在准备杀马拉之前,还和他短暂地交谈了一下,不过通过交谈她更加明确了马拉的恐怖与野心。
|
||||
|
||||
所以,画家为什么要给马拉加一层人工滤镜呢?为什么要美化和理想化马拉这个人呢?
|
||||
|
||||
因为画家路易·大卫(1748-1825年)和马拉的政治立场是一样的,他俩是好朋友。所以当大卫得知马拉被人杀害,就义愤填膺地创作了这幅《马拉之死》,**美化马拉的形象,以此作为武器来给民众洗脑**。
|
||||
|
||||
你看,艺术家的个人情绪对于一幅画的影响有多大,甚至可以左右人民群众的政治态度,违背事实和真相。你可以看一下,下面有几幅其他画家画的《马拉之死》,是不是感觉不太一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1/5a/a1yy22b0122bcc31106cb879ba87295a.jpg" alt="" title="《夏洛特·科迪刺杀马拉图》(Charlotte Corday)[br]保罗·雅克·艾美·鲍德里(Paul-Jacques-AiméBaudry)[br]创作于1860年[br]现存于法国南特艺术博物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2/46/624a4391effdcf9ea400de167e24c646.jpg" alt="" title="<L'Assassinat de Marat>[br]尚·约瑟夫·韦特斯(Jean-Joseph Weerts)[br]创作于1880年">
|
||||
|
||||
所以,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批判地去接受画家想传达的观点,因为那个观点可能并不一定是准确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查找社会背景,了解一番再下结论。
|
||||
|
||||
## 艺术家情绪这件事
|
||||
|
||||
这五个招数学完,相信你对艺术家情绪这件不大不小的事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于我们看画者而言,掌握了画面的情绪就等于掌握了一手资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一个艺术家的个人情绪,更好地把握画面的节奏和画面的整体情绪。
|
||||
|
||||
以后,无论我们欣赏什么作品,我们都会更加的得心应手,不至于只看表象,被画面的美好形式所迷惑,从而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一幅作品;
|
||||
|
||||
其次,我们都知道艺术家一般都是很纯粹的一部分人,所以,有时候我们了解一个艺术家的情绪,**还可以更直观地通过艺术家对一幅作品的情绪看出一个时代最主要的矛盾**。
|
||||
|
||||
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还看到了画面是有力量的。它的张力、它的影响力都因为艺术家的情绪不同而不同。所以于艺术家而言,在画面表达上,**自然就肩负着一种责任,一种传递正确信息、做一个思想与历史正确引导者的责任**。
|
||||
|
||||
不管是时代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成就了时代,每个艺术家都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更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反思,在欣赏美的同时去领略艺术家的气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艺术修养与增加艺术底蕴。
|
||||
|
||||
现在,在“破圈”这条路上,你已经又多了一个武器。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通过五招学会了如何分析艺术家在作品里投入的情绪。
|
||||
|
||||
- 第一招:识别艺术符号。通过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我们学会了有时候“名人名言”套用的得当,自己几乎都不用怎么说话就可以表达明白,而且还思想到位。
|
||||
- 第二招:寻找关键细节。在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中,我们通过细节的推敲,发现这不只是一幅简单的宗教画,它含有人与神之间的辩证思维关系,到底是人类的意识形态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人?
|
||||
- 第三招:对比不同作品。我们发现往往一个时代的另类,才是真相的发现者,如我们之前分析过的卡拉瓦乔与梵高。
|
||||
- 第四招:分辨真情假意。我通过分析两幅弗朗西斯卡的作品,再一次让你也见识到了他的厉害,也间接看出了艺术家的傲气与顽皮性,把明扬暗讽的小把戏玩的得心应手。
|
||||
- 第五招:查找社会背景。最后,我通过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让你看出艺术家主观情绪对画面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起到误导事实的效果。
|
||||
|
||||
通过这五点,我们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学会如何从一幅画里分析艺术家的情绪。在分析情绪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画面的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可以操控人心。
|
||||
|
||||
## 思考题
|
||||
|
||||
是不是觉得“察言观色”也没有那么难?是不是对“混圈”越来越有信心了?那我们今天就来操练一番。
|
||||
|
||||
今天虽然提到了我们的老朋友卡拉瓦乔,但是我并没有放他的画,大家可以通过之前学过的知识和今天的这一讲,来分析下面这幅画,看看这幅画里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绪。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d/cd/4d41dcfccf22766796de210c9971eecd.jpg" alt="" title="《圣母与毒蛇》(Madonna dei palafrenieri)[br]卡拉瓦乔(Caravaggio)[br]创作于1605-1606年[br]现存于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
|
||||
|
||||
恭喜你,一路走到了现在。今天这一讲结束,我们的艺术之旅就已经路程过半了。
|
||||
|
||||
不知道这一路你是否感觉辛苦,是否觉得喜悦,可能你得到了很多惊喜,也知晓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生活有时候也是这样,你感觉自己经过了一个个小山坡,满是疲惫,但当你回首来过的路,你早就已经走了好远,而且收获了很多风景。
|
||||
|
||||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出发吧!别人祝你一帆风顺,而我祝你乘风破浪!
|
||||
|
||||
最后,如果你觉得这一讲让你看到了更美的风景,不妨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2/22/f2bb50e6388a7f79a740493c96678722.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278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0 | 你知道最早的平面广告是什么吗?.md
Normal file
278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0 | 你知道最早的平面广告是什么吗?.md
Normal file
@@ -0,0 +1,278 @@
|
||||
<audio id="audio" title="10 | 你知道最早的平面广告是什么吗?"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b/49/db55a2f1d1fbba67fbbc4456e57dbd49.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如何分析画家的艺术情绪,通过讲解五个基本招数,相信你已经可以对一个作品里的艺术情绪作一个简单的判断了。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混圈”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
|
||||
|
||||
我们可以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艺术符号是画家想要传达的内容,艺术情绪是画家想通过这个内容给我们传达的意图或者目的,那除了内容和目的,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
|
||||
|
||||
其实,**我们还应该关注的就是画家的传达方式**,也就是说,画家在安排内容时是用了什么样的方式,他又是如何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他的意图的?比如说,同样画维纳斯,同样想表现出维纳斯的美,每个画家所使用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
|
||||
|
||||
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同样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比如说,**表达爱情,我可以说“我爱你”,我也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
|
||||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而在绘画这种图像语言上,我们就把画面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表达称为艺术的视觉传达,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
|
||||
上一讲,我们说过,画面是有力量的。不同的视觉传达手段就会有不一样的画面效果,不一样的力量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而如果我们纵观西方艺术史,在视觉传达这个部分,**壁画是做得最早、最强、最厉害的**,可以说,壁画奠定了整个油画艺术史的基础。
|
||||
|
||||
我们要学会看懂油画,壁画是一个避不开的、大的知识点,毕竟油画就是由壁画演变而来的。如果现在没有工业颜料的话,色彩携带和运用不会那么便捷,我们或许还停留在壁画和蛋彩画那个阶段,而且壁画还是欧洲艺术的最主要载体。
|
||||
|
||||
那么,这一讲,我们就通过壁画来分析一下艺术的视觉传达。
|
||||
|
||||
## 西方宗教壁画
|
||||
|
||||
我们在[第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4354)的时候,曾讲过油画的历史起源。人类从在山洞里的岩石上绘画开始,到后来在教堂上的墙壁上作画。在壁画的这段历史里,尤以中世纪的宗教壁画发展的规模最大、最为兴盛,可以说,**宗教是第一个把视觉传达作为宣传手段来使用的**。
|
||||
|
||||
现在西方的教堂最多的就是壁画,是宗教的教堂撑起了西方的艺术。因为宗教不仅给艺术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宗教教会还资助了很多艺术家为其进行创作。
|
||||
|
||||
所以,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学习的这些壁画,以基督教的故事为基线。我们通过对宗教壁画如何运用视觉传达来分析这些壁画,让你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视野拓宽,让你的艺术修养和见解上一个新的台阶。
|
||||
|
||||
从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开始,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唯一作用与功能就是传教,所以教堂的墙面大部分都用来绘制宣扬宗教的教义的壁画。好,我们现在明确了宗教壁画的目的:**向广大民众宣扬教义,吸纳更多人信教**。
|
||||
|
||||
我们接下来就围绕这个目的,来分析画家们在宗教壁画上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所谓的视觉传达效果的。
|
||||
|
||||
## 图像:色彩、构图
|
||||
|
||||
在现代社会,视觉传达有一个独立的专业体系,主要指专业的设计者利用各种视觉符号,来使受众接收信息的设计活动。不过,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成为一个专业设计者,掌握深奥的专业理论,我们只要通过这些壁画学会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为能更好地欣赏一件作品服务。
|
||||
|
||||
毕竟到欧洲旅游,免不了要进教堂去感受一番。学完这一课,我们进教堂的时候,就不至于只会用“哇!真美!厉害!”这些基本的语气词。
|
||||
|
||||
其实,影响壁画在视觉传达上的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我挑了最主要的三种给你讲解:
|
||||
|
||||
- 图像:色彩、构图
|
||||
- 故事:内容、情节
|
||||
- 技法:形式、技巧
|
||||
|
||||
首先,我们先来看“图像”这个因素,我们可以把“图像”这个因素拆分成色彩和构图这两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f/62/5f829d0c6f229797141fc6f21843a162.jpg" alt="" title="《基督登基》[br]创作于13世纪[br]镶嵌画">
|
||||
|
||||
在色彩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宗教壁画所用的颜色基本**以红、黄、蓝为主**,你肯定能一下子反应过来,红黄蓝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原色,为什么以三原色为主呢?
|
||||
|
||||
一方面,**三原色的纯度最高,也就是颜色饱和度高,这样的话,色彩的对比效果就很强烈**,而强烈的对比效果则会在视觉上抓住人的眼球,吸引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是在宗教文化里,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
||||
|
||||
- 红色代表着殉道和受难;
|
||||
- 黄色代表着尊贵;
|
||||
- 蓝色代表着圣洁和纯洁。
|
||||
|
||||
所以,我们总是能看到圣母玛利亚穿着蓝色的衣服。其实,绿色也是常用色,不过那是因为宗教壁画里会出现很多棕榈树(象征殉道和牺牲),而绿色是树的固有颜色(主要是绿色还比较好调)。
|
||||
|
||||
关于色彩,还有一点就是壁画里颜色的数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
||||
|
||||
- 三个小色相 ≤ 壁画里颜色数量 ≤ 四个大色相
|
||||
|
||||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小色相指的就是橙红色、墨绿色等等,而大色相指的就是红色、绿色。如果你忘记了色相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去我们的[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5152)复习一下。
|
||||
|
||||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公式呢?三个小色相很好理解,单一的颜色会很单调,不足以吸引人;而不超过四个大色相,会让画面看上去不会很乱、更有重点,色彩多了会分散注意力。
|
||||
|
||||
其实不用很多的颜色还有一个无奈的原因,就是那个时期的色粉并没有那么多,而且色粉还贵。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1/35/7156a3cf5499f5dc7c075f21b32b1135.jpg" alt="" title="Benozzo Gozzoli[br]创作于1450-1452年[br]现存于圣弗朗切斯科教堂,左墙">
|
||||
|
||||
看上面的图,你会发现有的房子是白色的,有的房子是五颜六色的。这是为什么呢?你可以记住这样一句话:如果在一个小画面里,有三种以上的颜色,就用白色;如果不够三个颜色,就用其他的颜色。**这样做是为了每个画面看起来都会更加有层次**。
|
||||
|
||||
这一点和我们上面的公式是一个道理。不过总的来说,色彩是为了最有效的视觉效果服务。
|
||||
|
||||
我们再来看构图,中世纪时期的壁画在构图上用一个词就可以总结:**众星捧月**。
|
||||
|
||||
众星捧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位置上,主体在中间,其他人在旁边;在比例大小上,一等的神最大,二等神次之,人的大小是最小的。
|
||||
|
||||
比如说,我们看下面这幅画,就是一个典型的众星捧月式构图。作为主体的耶稣站在中间和最上方,而其他信徒和人都在下面;耶稣一个人占据一层,其他人都挤在下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6/13/d64a5d01cf6fdaeb3fa7f9707c3e9c13.jpg" alt="" title="弗朗西斯卡·格雷戈[br]创作于1260-1270年[br]现存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
|
||||
|
||||
同样,在下面这幅表现耶稣之死的画里,耶稣的整个身体也占据了画面中的很大一部分,而其他人都是相对次要的,该吻手的吻手,吻脚丫子的吻脚丫子。甚至,你能看到,耶稣作为主体,画家还给他增加了胸肌和腹肌。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5/39/e5d2885a75a2abc38fa7df1c08049b39.jpg" alt="" title="《耶稣从十字架上下来》[br]创作于1800年后[br]希腊东正教教堂[br镶嵌画]">
|
||||
|
||||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幅壁画的例子看起来都很平面。的确是这样的,这就是中世纪壁画的构图特点,**不会追求黄金比例、透视等,也不追求画面的真实感**。
|
||||
|
||||
这样是为了什么呢?还是传教,因为这样的图,**欣赏门槛比较低**,谁都能看懂,即使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也能看出来画面画了什么。同时由于**主体的突出**,民众们就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抬高圣人们的地位,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教会给他们的心理暗示。
|
||||
|
||||
到了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初期,构图才有了质的改变。画家们开始追求一点透视法的运用了,知道“近大远小”了,画面展现了一点点的立体性,而且开始引用现实场景中的建筑物了。虽然还是不那么真实,不过毕竟是在演化和进步的过程中,而引导这一切的就是我们总提到的**绘画老祖宗——乔托**。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a/ye/9a6821a7e3c6fb30ce79d44c84bcdyye.jpg" alt="" title="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br]创作于14世纪[br]现存于意大利斯克罗韦尼教堂">
|
||||
|
||||
在上面这幅画里,你能看到已经出现了3D立体画法的雏形,不过还是稍有点稚嫩。我们可以称之为**“儿童透视法”**。现在我们再看这些画,其实还是有挺多乐趣的,会被画家的想象力感染。
|
||||
|
||||
那你说,中世纪整整十个世纪,就没人研究透视吗?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说过,中世纪被宗教教会所控制,艺术也笼罩在宗教的氛围里,所以大家的心理就是:**你这么画,我也这么画,为了表现宗教和神学,都人云亦云**。
|
||||
|
||||
只有乔托打破了这个循环,主要还是我们在[第1讲](%5B%5D(http://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4354))说过,因为他是个非科班出身。
|
||||
|
||||
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研究透视、黄金分割等等知识的画家越来越多,壁画的构图法也慢慢成熟了起来。我们看这一时期的作品,真实感已经强了不少。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1/30/21b9c5f1b03543f0c951872469f87f30.jpg" alt="" title="《肉的复活》[br]卢卡·西诺雷利(Luca Signorelli)[br]创作于1499-1502年[br]现存于罗马奥尔维耶托大教堂">
|
||||
|
||||
不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是为了有最好的图像效果,而这个“最好”指的就是为宗教宣传服务。
|
||||
|
||||
## 故事:内容、情节
|
||||
|
||||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第二个因素,叫作:故事。
|
||||
|
||||
故事就是指一幅画里所讲的故事,我们主要从两个维度来分析。
|
||||
|
||||
你应该能发现,我们在前面的每一讲里,基本都会涉及到圣经里的故事。那么,奉圣经为典籍的基督教教会为了传教,自然就会在墙壁上画大量的宗教故事,通过视觉图像给人们洗脑。
|
||||
|
||||
那么,常画的宗教故事有哪些呢?我相信,学到这里的你应该也能说出来几个了。
|
||||
|
||||
- 常画的圣母故事:圣母受孕、圣子诞生、圣母升天、圣母加冕等;
|
||||
- 常画的耶稣故事:耶稣诞生、朝拜、耶稣传道、神迹显现、鞭打耶稣、耶稣受难、耶稣之死,耶稣的复活等;
|
||||
- 其他:殉道者、十二信徒的故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3/2e/53b1097036e2f360dd00f5717d92942e.jpg" alt="" title="《十二个盛宴和圣徒》[br]科尔萨[br]创作于1680年[br]现存于中世纪国家博物馆">
|
||||
|
||||
那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有什么特点呢?
|
||||
|
||||
早期的壁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画面中的人物没有表情,动作也会很呆板**。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其实也是为了宣传宗教的教义,因为在教会看来,我们都是神创造出来的,我们应该信仰神。
|
||||
|
||||
所以,把人物画得没表情和动作呆板就是为了**和我们人类拉开距离,区别开来**,让我们对画中人物产生敬仰的感觉,不由自主地就已经吸收了教会要宣扬的宗教精神。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3/e1/730218395yyb34235db83903d01df7e1.jpg" alt="" title="卢卡[br]创作于13世纪[br]现存于圣佛雷迪亚诺大教堂[br]镶嵌画">
|
||||
|
||||
你可能会问了,没表情就会拉开距离吗?是的,你看影视剧里那些霸道总裁都是一脸高冷,满脸写着“生人勿近”,就会让你我有一种只敢远观的感觉,而宗教画也是这个原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c/ed/8ca46a6f025720174d41e87250c5eaed.jpg" alt="" title="圣乔治[br]创作于1313年[br]现存于圣母升天教堂">
|
||||
|
||||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没表情和动作呆板**比较方便好画**。毕竟在那个年代,大批量地宣传才是第一要义,而不是追求画面里人物的细致描摹刻画,有点像石墨版印刷的感觉。
|
||||
|
||||
我们可以理解成统一规格、统一培训,把圣母和圣子耶稣的形象与姿势确定好后,就开始大批量地同时在不同的教堂开工。这样做可以让人在**图像记忆**这一块儿不断地一遍一遍地加深。
|
||||
|
||||
这就是视觉传达的最主要目的,就像是在你的生活中一遍遍地进行广告植入一样。你看某个品牌看得多了,当你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如果有很多牌子,你就会优先选择你经常在广告里看到的那个牌子。
|
||||
|
||||
看到没,基督教为了传教,连营销学的概念都用上了。而且,那时候任何一个教堂,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神显现神迹、拯救迷途的羔羊(人类)的壁画,人们想不信道都难。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4/4f/04ddd06562b1eb37a02d5e2f39312d4f.jpg" alt="" title="十九世纪末基督的回归">
|
||||
|
||||
不过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壁画上的人物就开始有表情了。因为**文艺复兴主张人权**,那时候画家认为,神也到世上做过人,也应该有喜怒哀乐。
|
||||
|
||||
另外由于技法的成熟,大家发现,有表情好像更能确切地传达痛苦,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好像也会起积极的作用,会让人们觉得神确实是在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8/13/c8bdf9ccedfb78082c740384yybdf413.jpg" alt="" title="《马其顿的使徒》[br]圣德米特里[br]创作于1346-1376年[br]现存于马尔科夫修道院">
|
||||
|
||||
另外,在宗教壁画里,动物也经常出现。我在[第8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1187)说过,牛、驴经常在耶稣出生的场景里。
|
||||
|
||||
还有几个动物也经常在宗教画里“刷存在感”:
|
||||
|
||||
- 羊:代表受难的羔羊;
|
||||
- 蛇:代表罪恶之源,参考伊甸园的故事;
|
||||
- 鸽子:代表圣灵,也就是上帝之意的化身;
|
||||
- 狮子:智慧之神(圣杰罗姆)的坐骑;
|
||||
- 猪或野猪:动物之神(圣安东尼)的标志;
|
||||
- 鹿:代表福报;
|
||||
- 鱼:基督教的符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b/86/0b3b6bebd4da8c60b0dbaa55ebea1c86.jpg" alt="" title="《圣杰罗姆从狮子的爪子上除去刺》[br]圣玛丽亚·德尔波波罗[br]创作于1488-1490年[br]现存于橡木教堂">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7/e6/17f7bb81acf58af15666edcdd8d619e6.jpg" alt="" title="动物之神圣安东尼[br]现存于特罗斯堡城堡">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5/6f/d516e06540323e58fff0c9a7622c676f.jpg" alt="" title="创作于5世纪[br]教会的地板马赛克">
|
||||
|
||||
还有几个常出现的植被,通常都是和宗教有关的植被,如棕榈树,月桂树,百合花等。如果出现水,一般代表圣水,可以洗刷一切恶缘。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3/ac/93e3d9a2ccf6fb17efa517a9cc5dd7ac.jpg" alt="" title="现存于罗马圣克莱门特教堂[br]镶嵌画">
|
||||
|
||||
以上这些意象,你都可以有意识地在宗教壁画里观察一下,组合他们的象征,读懂背后的寓意。
|
||||
|
||||
在场景方面,早期一般都是以蓝色背景为主或者是以黄色背景为主。后来才出现很多现实场景,在哪个地方发生就有哪个地方的场景,比如说牛棚、某个地方的广场或城池。而自然风景基本以山为主。
|
||||
|
||||
我们分析完了故事内容的特点,我们再来看情节的特点。情节的特点主要有两个:
|
||||
|
||||
- 连续性;
|
||||
- 简单性。
|
||||
|
||||
宗教壁画一般都是把一系列的故事画在一起,成套地出现。你可以在同一个教堂的墙壁上,从第一集追到大结局。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4/97/64c214ac9cc50947c3f67c08811b9597.jpg" alt="" title="乔托作品集">
|
||||
|
||||
其实不光是为了完整地呈现一个故事,更是为了通过这份完整,**来全方位地展现这些神和圣人们的形象**,使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让民众更深刻地感受故事背后的内核,从而达到传教的目的。
|
||||
|
||||
另一点就是简单性,这点相信你也能看出来。每一幅画都在讲一个故事,并没有包含特别多的信息点,**简单明了**。让我们在视觉上就可以理解情节,对于那些没有学识的人,也很友好。
|
||||
|
||||
## 技法:形式、技巧
|
||||
|
||||
最后,我们将从更专业的角度分析,也就是技法。**技法,主要分为形式和技巧**。形式,主要指用什么样的材料画壁画;技巧,就是每种形式下,所必须的一些手法。
|
||||
|
||||
通过分析这部分的内容,你会对壁画的技法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你会体会到为什么**壁画、版画这类专业被称为“农民工”专业**,因为真的很辛苦。而且,在[第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4354),就有小伙伴对这部分内容很好奇,今天我就简单讲讲镶嵌画、湿壁画和蛋彩画这三个主要类别。
|
||||
|
||||
**镶嵌画,也叫马赛克画**,以彩色石头和彩色琉璃为基础材料。画家要先在墙上打好底稿,根据底稿来排列这些石头子或者琉璃,而且它们的大小要一致,当时很多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石头,比如青金石。
|
||||
|
||||
而且,最难的就是,石头排列之后的间隙要很小,才会看起来不失真。石头要在墙皮还没有干的时候就放上,所以难度性很大,耗时间很长,对墙的厚度也有要求,还要用木板把周围钉起来。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e/e0/eee8ec0ac6fe00496a95d96f10afa6e0.jpg" alt="" title="镶嵌画制作">
|
||||
|
||||
**湿壁画**,则需要画家先在纸上打好草稿,确定好整体的样子。然后把纸铺开,用针在纸上按照草稿扎一遍轮廓,把墙皮打湿,用色粉兜子在上面拓印,这样把纸拿开后就会留下草稿的轮廓。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2/3a/721cd90ee07b58942ddff59c3a7e3c3a.jpg" alt="" title="主要色粉">
|
||||
|
||||
湿壁画很**考验基本功和速度**,因为在一开始画,一定要快。湿一块就要画一块,在墙没干之前就要画完,难度也是很大的。要是中间出错,要把整个墙皮弄下来重新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9/6e/9924dcd5e9d6a76b607d423ac9ce5e6e.jpg" alt="" title="湿壁画制作">
|
||||
|
||||
**蛋彩画**,是用鸡蛋黄、少量鸡蛋清、色粉、牛眼泪和醋调和出颜色,醋是为了防腐,所以也要求画的速度要很快。但是蛋彩画覆盖性不强,主要画在画布和木板上。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f/30/5f15b08567c7918b5219732b80e2a330.jpg" alt="" title="蛋彩画材料">
|
||||
|
||||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蛋彩画一般都**便于携带**,只要有材料,随时随地都可以制作。
|
||||
|
||||
以前有的贵族都有小礼堂,就是类似于**教堂礼堂模型的小橱子**的样子,打开里面就是小祭坛,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祈祷。这种小礼堂就是用蛋彩画作画,画在定制好的类似于教堂礼堂模型的这种小橱子里,画的就是圣经故事,或者是自己信奉的圣人的故事。
|
||||
|
||||
如果不方便出门,或者需要远行,自己随时随地就可以打开小礼堂盒子做礼拜。大的如衣橱,一般不方便移动,是贵族家里常设的小礼堂,有点像中国家里的小佛堂;最小的如普通鞋盒那么大,方便携带。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4/04/f48b15afdb62653647a6b5eae0dd1d04.jpg" alt="" title="小橱子蛋彩画">
|
||||
|
||||
而我们最熟悉的油画,则是用的工业颜料,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是在画布上画的,也可以画在木板上。覆盖性很强,但是干得慢,耗时也很长,**壁画干得就比较快了,而且保存完整,色泽鲜艳,饱和度高,不会被破坏的情况下,不用二次返工**。
|
||||
|
||||
再加上壁画一般面积较大,画在墙上,所以综合来看,宗教教才会使用壁画来宣传教义。
|
||||
|
||||
## 古往今来一面墙
|
||||
|
||||
至此,我们已经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宗教壁画的视觉传达效果,不论是哪种手段还是工具,其实**宗教壁画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给人们讲述神的故事、吸引人们入教、传播宗教精神**。
|
||||
|
||||
西方的宗教壁画从具有目的性的这个角度来说,可以算是最早的平面广告了。
|
||||
|
||||
其实不光西方的宗教壁画,如果你有兴趣,同样可以找一些中国壁画、古埃及壁画,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一下这些壁画的视觉传达是不是有着同样的思路。
|
||||
|
||||
即使,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壁画,但是壁画是油画的前身,从某种意义来说,很多内核是没有变的,比如说,**画家为了视觉效果最优化所作的研究和尝试,是每个时代都在精进的事情**。
|
||||
|
||||
虽然,好多的中世纪的画家,我们都不知其名,但是他们对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感知力,他们大胆地展现色彩之美,用不同手法将各种材料拼贴在墙面上,**赋予了壁画一种永远光辉、永不褪色的视觉冲击力**。
|
||||
|
||||
你试想一下,我们进到一座教堂,一进门正对我们的礼堂,就是金碧辉煌的金粉做的背景,上面画着威严的耶稣在看着你,金粉在阳光的反射线闪闪发光,刺的你睁不开眼。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5/cd/a52a5264d31b88320561252ac5db80cd.jpg" alt="" title="Santi Cosma e Damiano教堂的后殿">
|
||||
|
||||
在那一瞬间,我们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那些画家们,他们日复一日地在墙壁上作画,不停地刷色粉、拓写、描摹,才有了今日这些崇高的艺术纪念碑。
|
||||
|
||||
视觉传达,这个词看起来有点功利,就像广告,给人的感觉只是在劝你买东西。我们这一讲,也强调了很多次宗教壁画是在为传教而服务。
|
||||
|
||||
可是,这些壁画也许真的给那个时代可怜、迷茫和无助的人带来了一些心灵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解脱。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分析了壁画如何作为最早的视觉传达媒介来传播宗教,我们**从图像、故事和技法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最早的平面广告是如何向广大民众宣传推销基督教这个产品的。
|
||||
|
||||
在图像层面,我们先分析了色彩,宗教壁画在色相方面,不小于等于三个小色相,不大于等于四个大色相,而且主要用的都是大面积的三原色。所以,在色彩意义上,不仅可以在视觉上吸引注意力,还能在心理上给大家制造出威压感。
|
||||
|
||||
壁画在构图方面,一般用的是众星捧月式构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C位。把最主要的人物放中间,其他的靠边站。比例安排上,也是主要人物偏大,其他的按等级递减。
|
||||
|
||||
这两点,做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的可以参考一下,特别实用。
|
||||
|
||||
故事方面,为了推销基督教,都是和基督教有关的故事。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故事性强、连贯性强、画面简单明了和便于理解,有点像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点。
|
||||
|
||||
在技巧方面,我给你简单地分析了一些技法与制作流程,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但是我相信,你也感受到了其复杂程度,不管是对技法还是基本功要求都很高。还好欧洲对于艺术文化保存得都比较完整,你来欧洲旅游的话,尤其是意大利,一定要进教堂,随便抬一下头,都是几百年前留下来的真迹、瑰宝。
|
||||
|
||||
基督教之所以千年不衰,信徒遍布全球各地,就是因为这些图像千年不变地在给他们传递着一个信息:神是存在的,就如我画的;神无处不在,会显现神迹;神是来拯救我们的;神就像我们一样会痛苦,像我们一样受过磨难,所以他才能拯救我们于水火之中。
|
||||
|
||||
这就是图像的力量和视觉传达的力量。
|
||||
|
||||
## 思考题
|
||||
|
||||
今天的思考题很简单,这一讲,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壁画。结合前面几讲我们欣赏过的油画,你觉得你更喜欢壁画还是油画呢?为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
||||
|
||||
我去过很多教堂,很多次被教堂的美所震撼,真的有种要跪下的冲动。在众多壁画和建筑格式之间的穿插下,那种美带来的威压是不可抗拒的,它不是权利的压迫,你会不自觉地拜服。
|
||||
|
||||
人类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艺术的境界果然是无边的。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千万别让艺术家失业,因为我们脑洞太大了,很容易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想当年希特勒就是个失业的艺术生,结果他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比如我,跑到IT圈开艺术课。
|
||||
|
||||
好了,今天的这一讲结束了,如果你喜欢这一讲的话,不妨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然后和你的朋友做个约定,一起去西方的教堂欣赏一下壁画带来的震撼。
|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5/58/c5a251de9cf3e7yy1b4853b26a4e0e58.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263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1 | 什么样的模仿才是高级的模仿?.md
Normal file
263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1 | 什么样的模仿才是高级的模仿?.md
Normal file
@@ -0,0 +1,263 @@
|
||||
<audio id="audio" title="11 | 什么样的模仿才是高级的模仿?"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5f/a5/5f36d2ddaf8bedab0568f25e4db708a5.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今天,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
||||
|
||||
外国有一个团伙,这个团伙专门靠模仿艺术名家的作品发家致富。你可能以为,他们只是简单和单纯的临摹和模仿。那你就错了,因为,他们的模仿程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
||||
|
||||
比如说,他们模仿达芬奇(1452-1519年),他们会去找达芬奇那个时期用的颜料和画布,还会研究达芬奇的绘画习惯,像是用什么颜色打底、怎样勾线等,力求在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还原,似达芬奇在作画。
|
||||
|
||||
就这样,他们真的成功了,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连专业的机构都鉴定不出真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业界内的人士都以为是达芬奇以前的作品重见天日了。
|
||||
|
||||
不过,最后因为有一次把白色颜料用错,这个团伙就被一网打尽了。虽然这个故事里的做法,我们并不提倡,但是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高级的模仿呢?
|
||||
|
||||
高级的模仿就是从绘画材料、创作手法甚至到画家的个人习惯,都做到近乎百分百的复刻。我猜在模仿的时候,他们可能连画家当时的人生境遇和创作心情都是做了功课的。
|
||||
|
||||
那么,我们说这种高级模仿,模仿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艺术语言。什么是艺术语言?在油画这门艺术里,**艺术语言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位画家在创作时,他用了什么材料和媒介,按照什么样的法则,用怎样的手段和方法表现了怎样的作品**。
|
||||
|
||||
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艺术语言一模一样的画家。
|
||||
|
||||
所以,这个团伙之所以能模仿得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他们模仿的是每一位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就像有的作品,你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谁画的,因为你知道这个画家的特点和风格。
|
||||
|
||||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艺术语言。
|
||||
|
||||
## 安格尔——女子修图大师
|
||||
|
||||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手机里的美颜软件进行拍照,美颜软件的功能很强大。可以说,现在,一个人拍的照片有多好看,不取决于长得多好看,取决于磨皮和滤镜的指数有多高。
|
||||
|
||||
在照相机还没有出现的年代,许多贵族、有钱人都会花钱找厉害的画家给他们画肖像画。虽然既没有相机,也没有修图软件,但是真的有那么一位画家,**他画的肖像画,堪称百万级别的后期**。
|
||||
|
||||
这个人就是安格尔(1780-1867年),安格尔十分擅长画**女性肖像画**。他笔下的女性,就像加了磨皮和美颜的滤镜,十分的**优雅和自然**。
|
||||
|
||||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4/06/94093e64bc31960968fbcd702de11f06.jpg" alt="" title="《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Madame Moitessier Seated)[br]多米尼克·安格尔(Dominique Ingres)[br]创作于1856年[br]现存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
||||
|
||||
我们看画里的这位夫人,是不是有一种**端庄和典雅**的气质,感觉好像每一个地方都恰如其分。但是,在崇尚以瘦为美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我们把墨瓦特雪夫人放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就会觉得她胳膊也粗、肩膀也宽,有点像强壮的女汉子,实在算不上好看。
|
||||
|
||||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安格尔是如何做的。首先,在动作上,右手的食指看似很俏皮地点在脑袋上 ,不仅延展了画面空间,还让人觉得她用很玩味的眼光在看着你。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3/17/53781bee63e7a524b3611eb67ba47f17.jpg" alt="" title="《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局部">
|
||||
|
||||
右臂也没有紧紧地靠在椅子上,而是很随意地搭在椅背上。左手则自然地垂在下面的裙摆上,轻轻地拿着一把扇子。身上和胳膊上的宝石、手上的戒指,加上衣着再配一把蕾丝扇,这就是**典型的贵夫人标配**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2/a9/628c52c59a4e1453f317a52f64a0daa9.jpg" alt="" title="《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局部">
|
||||
|
||||
后面的重彩珐琅花瓶和紫色流苏圆扇都显示了她的身份尊贵。而后面大的镜面折射出了金碧辉煌的家装,也在这里起到了恰到好处的延展空间作用。
|
||||
|
||||
在脸部,夫人面色红润,好像打了腮红一样,脸部没有一丝皱纹,双下巴若有似无。脖子上也没有颈纹,还很修长。胳膊的曲线很流畅和自然,并没有刻意地变瘦,而是**展现了一种曲线美**。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d/55/3d69881a8c63bbb94526abc47fe72755.jpg" alt="" title="《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局部">
|
||||
|
||||
所以,有了上面这些因素,你在看这幅画时,你并不会觉得这个女人很胖,只会觉得她好有气质。
|
||||
|
||||
我们再来看安格尔的另一幅作品《大宫女》。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9/46/09cfb43f7804f273a8f7c58c13028f46.jpg" alt="" title="《大宫女》(The Grand Odalisque)[br]多米尼克·安格尔(Dominique Ingres)[br]创作于1814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
||||
|
||||
这幅画画的是一个土耳其女子,是土耳其宫内的一名宫女,从女子戴的土耳其风格的头巾也能看出来。女子侧躺着,其**左胳膊呈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的稳定性让女子的整体姿势看起来很稳。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7/9e/278c24b4fdbe90acabyye912505d449e.jpg" alt="" title="《大宫女》局部">
|
||||
|
||||
右胳膊顺着身体的方向,自然地搭在右腿上,与腰形成**半月形**,展现了女人曲线的柔和,脚的细腻看起来就像这位女子从未用过脚走路一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2/eb/52b45cdab6e26e1e3a812d47ba7710eb.jpg" alt="" title="《大宫女》局部">
|
||||
|
||||
她右手拿着羽毛扇子,蓝色的帘子和扇子一起遮挡了一部分小腿,好像有一点拘谨。头部是一种四分之三侧的状态,是一种**回眸的姿态**,眼睛直直地看向你,让人有一种对视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3/73/83a582e6de1d98e719e0de15a832bd73.jpg" alt="" title="《大宫女》局部">
|
||||
|
||||
不过,**这幅画最令人争议的地方就是女人后背的脊椎,画家给拉长了**,右胳膊在视觉上的效果也是有点长的,还有臀部过大,大腿和小腿胖瘦比例不正常。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a/fa/fa992256d222bd9ef945553faccd65fa.jpg" alt="" title="《大宫女》局部">
|
||||
|
||||
还记得我们在[第6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8866)学的结构变形吗?其实这些也是安格尔有意为之的,修长的背部和胳膊会让女人看起来更加**柔和**。如果在这幅画里,她的比例是正确的,她就不会这么美艳了。
|
||||
|
||||
但是,这幅画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人说从画中女子脚的光滑和干净程度,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个宫女;还有人说,女子脸上的安宁和宁静和宫女的身份也不符合,没有一丝谦虚和警惕,甚至有点傲慢。
|
||||
|
||||
总的来说,评判多以**不真实、不符合**为理由。所以就如莫迪利亚尼的作品一样,这幅画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觉得好,十年之后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
||||
|
||||
史学家把安格尔划分为**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作品风格很像新古典主义,**色彩运用得很清晰,构图方面严谨,追求画面和谐与平衡,人物的线条也很工整**。
|
||||
|
||||
他还和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也就是《自由引导人民》的画家)发生过争论,安格尔以捍卫古典主义的严谨与和谐为由,抨击浪漫主义,觉得浪漫主义很不着调。
|
||||
|
||||
然而,其实一定意义上,安格尔也并没有严格遵循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什么样子?古典主义讲究画得真实和写实主义,你从他的画里也看出来了,又是“磨皮”,又是“滤镜”,还有变形的成分在里面。在安格尔的世界里,**形体是次要的,画面看起来舒服才重要**。
|
||||
|
||||
我们最后来欣赏一下安格尔最负盛名的作品《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6/96/c620205ec30308762615ca283a6b9a96.jpg" alt="" title="《泉》(The Source)[br]多米尼克·安格尔(Dominique Ingres)[br]创作于1820-1856年[br]现存于法国奥赛美术馆">
|
||||
|
||||
这幅画是安格尔从1820年开始创作,前前后后一直到1856年才定稿完成的一幅作品。我们能看到,画面中的少女**体态丰润**,即使小腹微微有些肉,腿没有那么纤细,整体的曲线看起来依然让人挪不开视线。少女表情很单纯,**眼神里的天真和无邪像极了清澈的泉水**。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d/dd/7d5244ce5f831bbb3af4b870a0a7d4dd.jpg" alt="" title="《泉》局部">
|
||||
|
||||
少女高举水罐,水罐中的水自然流出,和少女的形象放在一起,给人一种水在流、少女的青春和活力也在释放的感觉。画面底部是水仙花,我们都知道水仙花少年的故事,因为迷恋水中倒影的自己而坠湖身亡。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3/e7/53383b4b4192805fc06dd6d834471be7.jpg" alt="" title="《泉》局部">
|
||||
|
||||
这里通过这个水仙花来间接地描述**少女的活力与美丽**,从内而外散发着脱俗的魅力。也想表达,对于想采摘水仙花的男人来说,少女是脆弱的。男人们抵挡不了诱惑,反抗不了本能。少女光滑的皮肤几乎给人**一种雕像的错觉**,而周边的常春藤,代表的则是新生和源源不断,和泉是一个理念,这里是为了**显示理想和自然**。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5/93/75ae88fe24022ce6027831d429778893.jpg" alt="" title="《泉》局部">
|
||||
|
||||
安格尔最初画这幅画时,选择画的人物是维纳斯,后来慢慢地,就改成了现在的少女的样子。也许是随着年龄越大,画家越来越发现和非自然的美相比,**年轻又活力的少女美得更真实**。
|
||||
|
||||
画的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画面给人的视觉效果是不是很舒服、很唯美、很和谐。就像摄影和修图,并不是网红脸才是最好的,而是自然、和谐才是最好的。
|
||||
|
||||
总结一下,安格尔的艺术语言就是**用细腻的手法来表现画面效果**,虽然它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大师,但是他却有些超现实的味道在里面,画面舒适度为上,可能往往和现实中实物有所偏离。
|
||||
|
||||
## 塞尚——立体色块爱好者
|
||||
|
||||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下一位艺术家。
|
||||
|
||||
你知道吗?毕加索(1881-1973年)曾经花重金买下了一座山,连同山旁边的1000公顷的土地也一并买下。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因为他对艺术家塞尚(1839-1906年)的狂热崇拜。塞尚曾画过上百幅这座山,这座山就是位于普罗旺斯的圣维克多山。
|
||||
|
||||
那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塞尚的《圣维克多山》。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7/3f/d735573e121efcc7fbaa1e3dfeb60a3f.jpg" alt="" title="《圣维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br]保罗·塞尚(Paul Cezanne)[br]创作于1906年">
|
||||
|
||||
看塞尚画的山,你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画得不是那么写实,有点模模糊糊的,似乎有点印象派的味道?如果你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方向对了。
|
||||
|
||||
在[第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4354)的时候,我们曾提过后印象派,而**塞尚、高更与梵高就是后印象派的三位代表艺术家**。所以,我们看这幅《圣维克多山》时,会有一种印象派既视感。
|
||||
|
||||
但是,如果我问你,能不能看出来这是山?你应该会说,能呀!不仅能看出来是山,还能看到画面里有树、有房子,能看出来这是一幅风景画。但是如果,我让你抛弃掉表征的意象,单纯看这幅画,这幅画里面有什么呢?
|
||||
|
||||
你可能发现了,这幅画里是由**各种颜色的色块组合**在一起的,每个色块大小不一,彼此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我们上面讲的安格尔相比,画中的事物是**没有清晰轮廓**的,也可以说此处无形胜有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8/1f/288b028536d8e892df748661df44041f.jpg" alt="" title="《圣维克多山》局部">
|
||||
|
||||
这就是塞尚的艺术语言,**通过色彩的相互关系来表现一个事物的物体感和体积感**。塞尚认为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点和线都是很平面的东西,只存在于画家的画里,而现实则是由圆柱,球体与椎体等三种结构组成的。同时,他觉得**明暗也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
|
||||
|
||||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所谓的明暗是光投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色彩的不同**,所以明暗只是一种表现,而色彩才是最后的结果。所以,塞尚认为,通过不同色调的颜色对比,就可以表现出来一个画面。
|
||||
|
||||
也许你会说,那这样的话,画出来的作品和现实也不像呀!是的,但是从印象派之后,很多画家就已经觉得画画不意味着复制现实了,也不在意物体造型的准确性了。
|
||||
|
||||
塞尚就是这样,他不想描摹某一个单个物体,而是想通过色彩来表现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就像画圣维克多山,用不同色调的蓝色色块去表现一座山的厚重,用穿插的绿色色块象征着树。一切都依附于整体的画面,每个色块都靠和周围色块比较和组合来传达意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9/4c/59219131baff2c62df76cd947a30024c.jpg" alt="" title="《圣维克多山》局部">
|
||||
|
||||
我们再来看一幅塞尚很有名的作品《玩纸牌的人》,进一步体会他的艺术语言。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8/64/289522f21ba6f7bb741352a9e687b664.jpg" alt="" title="《玩纸牌的人》[br]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br]创作于1892年[br]现存于英国伦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
|
||||
|
||||
塞尚画过很多“玩纸牌”主题的作品,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幅。用我们上面讲的塞尚的艺术语言,来细致观察这幅画,你就能发现这幅画里也都是**各种立体的色块**。
|
||||
|
||||
塞尚的这幅人物画和我们看的很多人物画比,型没有那么准,也就是没那么像。但是,我们能看出来,画中的每个事物都是有一定形状的。这些**形状通过不同的色块来表现出来**,而在同一个形状里,会**通过不同色调的颜色来表现立体和明暗的变化**。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e/be/9eaed0eba62ce38ffd0d6fb4002a6fbe.jpg" alt="" title="《玩纸牌的人》局部">
|
||||
|
||||
比如说,用亮颜色来体现受光面,衣服都是同一个色系,但是你能感受到衣服上面的形体结构。桌子的红色和桌布的红色几乎一致,但是却有微微的色差对比。
|
||||
|
||||
这些形状和色彩经过画家的处理,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在构图上,画面中的人物呈微对称,两个人物的手臂形状像一个W,给构图也增添了几分稳定。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6/9e/1661e26ce742d46b6cee248e0fc5759e.jpg" alt="" title="《玩纸牌的人》局部">
|
||||
|
||||
虽然题材很平凡,人物也很普通,但是两个沉浸于玩牌的人的形象显得平和、朴素和亲切。**你并不会因为它画得不像而觉得欠了几分,你反而会觉得这才是一幅画**。
|
||||
|
||||
塞尚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审视绘画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形状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塞尚的这种艺术主张也影响了许多画家,他在印象派和立体主义之间搭建了桥梁。20世纪的西方画家慢慢地从追求型准和真实,转向独立思考、表现自我,尝试追求艺术上的形式美。
|
||||
|
||||
正因如此,塞尚被我们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
||||
|
||||
## 达利——怪诞梦境天才
|
||||
|
||||
还记得我们在[第8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1187)学的致敬符号吗?我们提到达利(1904-1989年)是米勒(1814-1875年)的真爱粉,当时我们分析了达利是如何致敬米勒作品《晚钟》的。当时,达利的那幅画给你什么感觉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2/1d/c275073dedcb5f7467da54eefb282f1d.jpg" alt="" title="《晚钟的考古学往事》[br]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ì)">
|
||||
|
||||
是不是感觉好像能看出画的是什么,又看不出画的是什么。感觉整幅画像是在**一个诡异荒诞的梦境**里,令人摸不到头绪。其实这就是达利的艺术语言,他的画就宛如一个怪诞的梦境。
|
||||
|
||||
我们先来看一下达利最著名的作品《记忆的永恒》。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8/9c/08f910d228c5847bd7df9a335c07ff9c.jpg" alt="" title="《记忆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br]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br]创作于1931年[br]现存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
|
||||
也许这幅画你早就已经见过,很多人笑称这幅画应该叫**“融化的钟表”**。的确,我们在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个木台上有一个软塌塌的钟表、钟表弯曲得像波浪一样,上面还有一只苍蝇,这种怪诞的场面明显在现实中不会出现。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c/58/1c7462032025947afc9d9a1766d09858.jpg" alt="" title="《记忆的永恒》局部">
|
||||
|
||||
在这块钟表的旁边,有一块橙色的并没有弯曲的表,但是上面爬满了蚂蚁。蚂蚁在达利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在他的艺术语言里,这个钟表带着蚂蚁**有一丝“隐私”的意味**。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c/05/0ce9ee60f303bdfdeddb290ba7d6cf05.jpg" alt="" title="《记忆的永恒》局部">
|
||||
|
||||
树杈上还挂着一个钟表,这个钟表看起来像是一件被晾的衣服,仿佛已经被人抽走了水分、拧干了一样。最后,在**地上的“人脸”**身上还有一个钟表,同样是弯曲得像要融化一般。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e/e0/dea335f759yy86780ed0397b26c37ae0.jpg" alt="" title="《记忆的永恒》局部">
|
||||
|
||||
是不是看到我说地上那个有点像白色的东西是个“人脸”,感觉有点奇怪?其实,这个不知名的物体真的是仿照一个人的脸部画的,是**人的侧脸的一块**。我们能看到这个人的眉毛、眼睫毛和眼睛,其他地方都被画家省略了,但是能看出来这个人的表情是很平静的。
|
||||
|
||||
类似的抽象人脸,我们在达利的其他作品里也能找到一些痕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d/f3/cdedac2c4d2b42a9423ecd63yy4ecaf3.jpg" alt="" title="《睡眠》[br]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br]创作于1937年">
|
||||
|
||||
远处的海和岩石都清晰可辨,近处沙滩上的这些物体虽然和现实中的物体不太相像,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现实中可以参考的形象。这种作品的风格就叫作**超现实主义,既远离现实、超出现实,又贴近现实、和现实相似**。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0/15/c086362774226beca22715b6bffa6d15.jpg" alt="" title="《记忆的永恒》局部">
|
||||
|
||||
那达利画这么一幅画,又冠以《记忆的永恒》之名,是想表达什么呢?不完整的、闭着眼睛的人脸代表着**残存的意识**;那个小树**象征了生命**,树叶已经没了,是否还有生命;钟表代表了时间,却又停止着;这一切都组成了一个辩证的哲学关系:**时间,究竟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
||||
|
||||
远处一望无际的海就如我们说的那句“逝者如斯夫”,抑或是“百川东到海”,都充满了**时间流逝和时光不再**的意味。**整幅画里都充满了对时间、记忆和生命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
||||
|
||||
超现实主义作品往往就有这样的特征,你看懂多少都取决于你的理解,画家构建出一个场景,每个地方都有你自己想象力发挥和思考的空间。这也是最迷人的地方,和抽象画一样。
|
||||
|
||||
达利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这样的,看起来荒诞和鬼畜,但其实,**每幅画里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细节和空间**。我们能看到,虽然内容荒诞,但是画面的刻画和技法是相当熟练的,画家本人是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的。那么,这样的内容,灵感是什么呢?
|
||||
|
||||
**他的灵感都来自于他的梦境**,他每次都会把他梦见的事情用作绘画的素材。但是,他的作品是经过他**精心设计**的梦境。我们平常做个梦,可能是乱七八糟的,但是达利的作品虽然有梦境感,但是**每个局部都是有质感、有体积、有透视的,他通过奇思妙想的组合给人一种引导想象的媒介**。
|
||||
|
||||
总的来说,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不仅需要绘画功底和艺术修养,更需要强大的艺术想象力,而达利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天才,他用怪诞的梦境传达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条超现实主义之路。
|
||||
|
||||
## 独立的艺术语言
|
||||
|
||||
至此,我们简单地分析了三位各个时代的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不知道和分析之前的你相比,你是不是对艺术语言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呢?
|
||||
|
||||
这一讲,三位画家的艺术语言,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小标签表示。擅长画女性的安格尔是**女子修图大师**,喜欢画山的塞尚是**立体色块爱好者**,而我们的达利,则是一个**怪诞梦境天才**。那我们以后遇到别的艺术家,怎样去发掘他们的艺术语言呢?
|
||||
|
||||
其实,艺术语言也是有方法论的,你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问题去发掘:
|
||||
|
||||
- 这个画家是哪个时代的?他属于哪个**流派**?
|
||||
- 他喜欢画什么样的**内容**?是人物还是风景?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风景?
|
||||
- 他喜欢什么**表现手法**?是写实还是象征?是抽象还是具象?
|
||||
- 他一般喜欢传达什么样的**艺术情绪**?积极为主还是消极为主?
|
||||
- 他用什么样的**视觉传达方式**?是如何安排画面的?追求怎样的画面效果?
|
||||
|
||||
这个方法论是如何来的呢?首先,即使每个时期都会有一群说着同样话的艺术家,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流派,但是在这些大的语言环境下,**每个艺术家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
|
||||
|
||||
而我们学了色彩、构图、抽象等分析画面的工具之后,我们又学了艺术符号、情绪和视觉传达,都是为了今天的这一刻,我们可以分析每一个画家的语言系统。
|
||||
|
||||
**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位梵高、一位卡拉瓦乔、一位蒙克和一位乔托。
|
||||
|
||||
梵高(1853-1890年)因为对画面的直觉、对内心真实的追求、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所以才会有对相同色相的高度把控,他的这种跟着心走,用色彩表达真实的绘画方式就是他的艺术语言。
|
||||
|
||||
卡拉瓦乔(1571-1610年)对光的掌控、对画面的戏剧化处理、对圣经的理解造就了世界上唯一一位画圣光的艺术家,这就是他的艺术语言。
|
||||
|
||||
蒙克(1863-1944年)的内心的压抑与不安让他可以运用抑郁、恐慌不安这些情绪,才能有那幅全世界都会有共鸣的《呐喊》。这种通过变形与色彩的安排来传递他内心种种不安、压抑与无助的手法就是他的艺术语言。
|
||||
|
||||
乔托(1267-1337年),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打破了现有的艺术形式,开始了三维立体画法,为文艺复兴开启了先河,他的不按规矩出牌成就了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画空间、画实物、加表情、加肌肉走向成了他的艺术语言。
|
||||
|
||||
这些艺术家的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就叫作艺术语言。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我们才能欣赏不同美的作品,艺术的世界才会这样丰富多彩。
|
||||
|
||||
愿你我如每一位艺术家一般,成为一个鲜活而又独立的个体。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通过分析安格尔、塞尚和达利三位大师的作品,系统地了解了什么是艺术语言。
|
||||
|
||||
安格尔用画面的高度磨皮来表现唯美与舒适;塞尚通过光在物体上的作用,也就是色彩来分解物体,力求通过颜色来表达空间,最后色彩的立体让他的画别具一格;而达利则是用荒诞的梦境般的超现实表现手法来阐述自己的各种思想。
|
||||
|
||||
你发现了吗?我们是循序渐进来的,在讲色彩的时候就只讲色彩、讲光的部分也只强调光,说艺术符号时也只讲艺术符号。可是现在你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其实这些特点都是艺术语言的组成部分。所以,整体的艺术语言是离不开这些要素的。
|
||||
|
||||
到目前为止,我可以告诉你,在看懂一幅画这门学问上,你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基本要素。只是艺术语言这一块是属于最综合的、最难掌握的。但是当你了解了每位艺术家的艺术语言,你就能看懂他们想表达什么。
|
||||
|
||||
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在看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时,先看懂他的艺术语言,然后再分析画面。这样你会有更清晰的思路去掌握艺术家想传递给我们的思想与观点,从而更好地欣赏每一幅画。**我们不一定能完全看懂每一幅画,但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
|
||||
## 思考题
|
||||
|
||||
在我们目前学过的艺术家里,找一位你喜欢的艺术家,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论来分析一下他的艺术语言。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见解。
|
||||
|
||||
学完这一讲,我相信我们已经有底气去见招拆招,一层层地拨开挡在我们面前的虚假招数,直接去探求艺术家们的思想本质了。
|
||||
|
||||
但是,今天一讲的内容去讲三位艺术家,还是很有限的。我们无法看到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全貌和他的喜怒哀乐。不过,别担心,之后我们还会有三讲,带你走近另外三位艺术家,一起去感受一下艺术家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
||||
|
||||
这一讲是否让你柳暗花明呢?如果你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不妨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3/de/c39de71e6235ef67ae3f10d8c4f8e7de.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230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2 | 为什么戈雅的画风是奇异多变的?.md
Normal file
230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2 | 为什么戈雅的画风是奇异多变的?.md
Normal file
@@ -0,0 +1,230 @@
|
||||
<audio id="audio" title="12 | 为什么戈雅的画风是奇异多变的?"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d/1e/6d503b460a0f12a5c2ff11a21cf9211e.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从今天的这一讲开始,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小模块。在这个小模块里,我将带你走进三位艺术家的生平,继续带你体会艺术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同时这也将帮助你更好地欣赏油画作品。
|
||||
|
||||
那么,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位艺术家是谁呢?就是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年),**戈雅是一位西班牙的浪漫主义流派画家**。不过,虽然史学家把他划分到浪漫主义阵营,可实际上,这个划分是不准确的,戈雅一生的画风特点却要用另外四个字来形容:**奇异多变**。
|
||||
|
||||
他创作的画有巴洛克风格的、有表现主义风格的等等,他的作品主旨上到哲学思考、下到社会反思,他创作的题材从人物肖像到战争场面,从乡土情怀到黑色幻想等等均有涉及。
|
||||
|
||||
为什么戈雅的画风是奇异多变的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通过研究戈雅的不同身份来寻找这个答案。我把他的身份划分成了两个维度,一个是**从社会视角出发**,戈雅的社会身份,另一个则是**从戈雅的自我意识出发**,他的个人身份。
|
||||
|
||||
好,那让我们先来聊聊戈雅的社会身份:**西班牙皇家宫廷画师**。
|
||||
|
||||
## 社会身份:西班牙皇家宫廷画师
|
||||
|
||||
戈雅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小村子,他的父亲没受过什么教育,家里也很穷,所以如果按照一般的现实剧情来说,戈雅是很难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因为艺术真的很烧钱。
|
||||
|
||||
但是,在戈雅14岁的时候,一位教士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具体怎么发现的我们也不太知道,不过这的确开启了戈雅艺术的一生。后来,戈雅跟着教士去了大城市,跟一位画家学画画。
|
||||
|
||||
然后,戈雅就准备报考学校了。如果要是影视剧的剧情,就是男主人公发奋努力,不负众望地考上了心仪的学校。但是,实际情况是戈雅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和科班教育也失之交臂。
|
||||
|
||||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在一定意义上,**艺术史上那些没有受过科班教育的艺术家们,往往都有着不受束缚、追求自由的性格,一般都追求创新和个性,往往会成为跨时代的主要人物**。比如说,以前是个牧羊人的乔托(1267-1377年)。
|
||||
|
||||
戈雅也是这样,虽然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是大家都学习古典主义风格,但是他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向优秀的画家学习,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
||||
|
||||
人们都说,是金子一定会发光的,终于,戈雅这块金子也发光了。当时通过他大舅子的引荐,(他大舅子是御前画师,人脉很广)他得到了国王和诸多贵族们的赏识。国王任命他为皇家宫廷画师,也是在这之后,戈雅创作了他有名的两幅代表作《裸体的玛哈》和《着衣的玛哈》。
|
||||
|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裸体的玛哈》。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8/c0/1855b6db5702d06c73574c2a5f0475c0.jpg" alt="" title="《裸体的玛哈》(The Nude Maja)[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br]创作于1797-1800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玛哈”并不是画中女人的名字,**“玛哈”在西班牙语里指的是“姑娘”或者“漂亮姑娘”**。所以,这幅画名字的意思就是裸体的漂亮姑娘。关于画中这个女人的身份,她到底是谁,有的说是戈雅的情人,有的说是公爵夫人,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
|
||||
|
||||
不过,不管画中女人到底是谁,这幅画在当时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们能看到,画中的女人她双手放在头后面,是个**完全开放的姿势**。她很妖娆地躺在那里,偏蓝紫色的纱织床单配着深绿色或蓝色的沙发。完美的身材比例和坚挺的胸部都让人很着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f/cd/4f69eb47ba9116c62539028dbf4378cd.jpg" alt="" title="《裸体的玛哈》局部">
|
||||
|
||||
在戈雅之前,画中的裸体女性都是在各种人格设定下的。比如说,我们在[拓展1](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0179)里讲过,裸体艺术作品取材于神话和圣经里的故事,画面里的人通常就不会穿衣服。但是,在这幅《裸体的玛哈》里,这个女人是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
|
||||
|
||||
换句话说,**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就是一个躺在有褶皱床单里的真实裸体女人,暴露自己的性器官来吸引观众**,瘦弱、眼神迷离、没有穿衣服,头发黑色而弯曲,鲜活地躺在那里。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5/5c/75d0257c8eb264284119a3cf2396885c.jpg" alt="" title="《裸体的玛哈》局部">
|
||||
|
||||
在西班牙,甚至是那些在当时欧洲绘画中总是出现的神话人物形象都受到教会的禁止,并且绘画者都会受到教会相应的惩罚,就连两个西班牙国王就曾被迫焚烧了皇家收藏中的所有裸照。我们的戈雅就差点被关起来接受处分,还好他名气大,影响力在。
|
||||
|
||||
即使这样,戈雅也拒绝对这幅画进行改动,戈雅觉得既然你们说裸体不行,那我就给她穿上衣服。于是,他就又画了一幅《着衣的玛哈》。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f/54/ffda34daf721e0f86b343e013bf03254.jpg" alt="" title="《着衣的玛哈》(The Clothed Maja)[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br]创作于1800-1807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我们能看到,这幅画和上一幅画的区别就在于有衣服和鞋子,而其他地方,无论是人物表情还是人物的姿态,基本上都没什么变化,只有沙发的颜色配合着衣服的的颜色稍稍有些变动。
|
||||
|
||||
虽然,画中的玛哈穿上衣服了,可是穿上衣服的玛哈好像更加吸引人了,大家比之前还要喜欢画中的女人,称她看起来更有活力了、更有吸引力,**若隐若现的感觉更加具有诱惑力**。
|
||||
|
||||
着衣的玛哈被白色面纱紧紧地束紧了身材,尤其是臀部和胸部,看起来比裸体玛哈更加裸露。腰部的束带是发光的丝绸,黄色和黑色的外套是经典的短上衣,她的长而尖头的鞋更像是贵妇而不是年轻的姑娘,画家似乎想描绘一位贵族女人喜欢打扮成平民百姓的女孩。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c/77/ac156c5fe3f202bee0ab0303046b9e77.jpg" alt="" title="《着衣的玛哈》局部">
|
||||
|
||||
再加上衣服似乎仅仅为了突出人体至关重要的性感而设计,让一切都充满歧义,**衣服本身成为了“诱惑”的根源,将想象的空间留给观看者**。
|
||||
|
||||
戈雅在这里使用了**快速、柔和、非常轻的笔触(与之前不同)和不太精致的笔触以及更明亮的颜色**。上衣和靠背的装饰非常简洁,鞋带和亚麻则经过修饰和简化,甚至背面的空间也是平涂的,没有像上一幅一样刻意去营造前景中裸露身体的光芒感。
|
||||
|
||||
现在,这两幅画都被保留下来了。只要一提到戈雅,很多人都会想起油画史上这件有趣的事。
|
||||
|
||||
其实,在戈雅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比如说他和路易丝王后的“相爱相杀”。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f/c6/cf926586977aaccc9856318dabdca2c6.jpg" alt="" title="《查理四世的一家》(The Family of Charles IV)[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br]创作于1800年[br]收藏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有一次,**国王查理四世**找戈雅给自己的皇室一家画人物群像,就类似于今天拍全家福照片,而路易丝王后就是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的妻子,也就是上面这幅画里C位的女人。
|
||||
|
||||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戈雅问国王说:“国王,我可以摒弃常规、大胆地作画吗?”国王说:“太好了,我当然鼓励你创新。”然后,戈雅就开始作画。
|
||||
|
||||
画完之后,路易丝王后说:“快让我看看!”但是,路易丝王后看完后,沉默了几秒,一句话没说,甩袖子走了。戈雅问身边的画童(相当于助理)说:“是我画得丑吗?”
|
||||
|
||||
画童说:“你画得不丑,主要是王后太丑了,但是你不应该画得这么像。”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3/d8/c31fa359b5d5611a1cc68b77b72e76d8.jpg" alt="" title="《查理四世的一家》局部">
|
||||
|
||||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画中的路易丝王后,的确是有着**脸部松散的皮肤、下垂的下巴 、微肥的身材**,戈雅毫不留情地把岁月在王后身上的痕迹都细致地描绘出来了。除了王后,其他人也不怎么好看,国王更是有些老态龙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b/b7/0b81a200583205a1dcf04a4b47fa66b7.jpg" alt="" title="《查理四世的一家》局部">
|
||||
|
||||
不得不说,如果戈雅向安格尔(1780-1867年)这个修图大师学习学习,可能王后就不会这么生气了。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不信邪的路易丝王后又找了戈雅一次,让戈雅给她一个人画像。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d/56/ddb0015927977b7daecea342508e0256.jpg" alt="" title="《路易丝王后画像》[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
|
||||
|
||||
我们能看到,戈雅笔下的路易丝王后依旧是**“过于真实”**,胳膊粗、脖子粗、溜肩、脸上都是皱纹等等。不过,你以为路易丝王后就此罢休了,并不,路易丝王后又找了戈雅一次又一次。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f/4b/cff361e15e05ce493d878b1e9305a54b.jpg" alt="" title="《路易丝王后画像》集锦[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
|
||||
|
||||
既然淑女装不行,那咱就上骑士装,硬气一点。不过,最后答案是一样的,你该长啥样还是啥样,我们的戈雅并没有同情你,他甚至连一个皱纹都没有放过。
|
||||
|
||||
我们不知道路易丝王后的心情如何,反正,我们知道她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知道她为什么就不换一个画家,天天跟戈雅死磕,也不知道该不该夸她是一个坚持的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6/77/b67e65446a075a484yy7a8272c970377.jpg" alt="" title="《路易丝王后画像》手稿[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
|
||||
|
||||
戈雅的社会身份虽然是一个皇室的宫廷画师,身居要职,但是无论是裸体和穿衣的玛哈,还是铁打不动的路易丝王后,戈雅这个人给人感觉都是看似活泼可爱的。比如说,下面这幅画,**色调清新自然,给人一种很愉悦的感受**。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8/24/c86b24414ded36402e1b47498c016224.jpg" alt="" title="《稻草人》(The straw manikin)[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br]创作于1791-1792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这幅画描绘了四个正在做游戏的女孩,她们紧握着一个方形床单的边缘,反复地弹跳着布偶,这是源于西班牙狂欢节传统的一种游戏,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广为流传。**类似这样的清新画风的作品还有很多,一般都是戈雅早期所作**。
|
||||
|
||||
## 个人身份:描绘人性与现实的艺术家
|
||||
|
||||
还记得我们在[第8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1187)学的艺术符号吗?其中,我们提到了张开双手是一种悲伤的符号,举例子的时候,我们提到了戈雅的一幅画《1808年5月3日》。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0/e6/50c1561e89896df904ec2ace82ccd9e6.jpg" alt="" title="《1808年5月3日》(May 3, 1808)[br]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ncisco de goya)[br]创作于1814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这幅画是戈雅1814年所作,作品里内容的背景则是**六年前西班牙的一场战争**。六年前,1808年5月2日这天,马德里的西班牙起义者想要阻止法国军队的行动,双方爆发了冲突。5月3日,也就是第二天,拿破仑带着法国军队血洗了马德里,导致西班牙被迫加入了战争。
|
||||
|
||||
戈雅画的就是5月3日这天,**起义者被法国军队抓到并枪杀的一幕**。我们能看到画面里有两个阵营,左边是被抓的革命者,右边是射击队,绝大多数的受害者在稍远一点的很小的空间里。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f/28/cf086fbdc912be5997b2c7d9138a7328.jpg" alt="" title="《1808年5月3日》局部">
|
||||
|
||||
画面里最强烈的对比就是**革命者和大兵们的对比**,革命者手无寸铁,而大兵们却手拿着钢枪。大灯笼在士兵的脚下,它照亮了现场,凸显了整个场面的戏剧性。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e/8d/1e07b9ac24cbc1022f878e85c987e98d.jpg" alt="" title="《1808年5月3日》局部">
|
||||
|
||||
首先照亮的就是这群受害者,其中包括一个身材矮小的在祈祷的修士(强调教会的失败)。然而,场景的主中央才是主角,就是受害者怀特,**他举起双手向天空,等待致命的一击**,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被子弹击中之前,他那种等待的痛苦和绝望。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f/11/3fe4c1f22650197411930da5bfe54111.jpg" alt="" title="《1808年5月3日》局部">
|
||||
|
||||
他的脸具有典型的西班牙裔特征,虽然没有美感,但是却充满了勇气、愤怒、恐怖和难以置信的感觉。他的白色和黄色衣服,除了和灯笼的颜色相呼应外,还暗示他是一个**朴实的农民阶级**。从视觉上来说,亮颜色会抓住我们的注意力。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5/7f/d53aea48yybd86b294eyyf8456b2e97f.jpg" alt="" title="《1808年5月3日》局部">
|
||||
|
||||
画里面其他的革命者行为**象征着人民的感情:**一个男人紧握着的拳头代表着人民的愤怒;另一个男人以绝望的姿态鞠躬,代表那些投降的人;还有一个人用羞愧遮住了脸;四分之一的人以骄傲的蔑视、仇恨地看着穿制服的刽子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2/5e/f258498a0ed4025a229c5118d551465e.jpg" alt="" title="《1808年5月3日》局部">
|
||||
|
||||
相反,右边的射击队,他们背对着观众,隐藏在阴影中,都持着刀端着枪,戴着黑帽子和厚大衣。戈雅描绘士兵的肩膀,却掩藏了脸庞,凸显出躺在地上的牺牲者生命的栩栩如生。而**大兵们成为一台真正的“无情杀人机器”,僵化、暴力和不人道,几乎是被操控着一样,毫无感情**。此外,在不影响画面的情况下,干旱的山丘和马德里的城市景观在背景中引人注目。
|
||||
|
||||
**整幅画都表达了戈雅对强权镇压弱势力的愤慨之情、对战争残暴的指控。**
|
||||
|
||||
但其实,戈雅在西班牙属于自由派,什么是自由派?就是支持革命推翻现有统治的政党。那为什么戈雅还要画起义者的悲惨和可怜、抨击强权呢?他不是应该支持法国来革命的吗?
|
||||
|
||||
戈雅本来是支持革命的,但是**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很多无辜的百姓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的内心有了波澜,虽然他没有公开发表言论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他用绘画作品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痛恨、对无辜者的同情**。
|
||||
|
||||
>
|
||||
<p>我强烈希望通过我的画笔使我们英勇抵抗欧洲暴君的最英勇非凡的行为和场面永存。<br>
|
||||
——戈雅</p>
|
||||
|
||||
|
||||
其实,在戈雅46岁的这年,也就是1792年,戈雅因为一场大病就**突发性耳聋**了。从此在他的世界里,一点声音都没有,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开始用他的心去听声、他开始用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观察周围的一切**,他看到了教会和皇室的腐败、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
||||
|
||||
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把路易丝王后画得很丑吗?他知道,他是故意的,他想讽刺这些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们都是徒有其表。他们表面穿得再华丽得体、珠宝再多也没有用,也掩盖不住自己**贪图享乐、平庸无能和不可一世的真实面目**。除了画里的小孩,剩下的人他都画得很丑。
|
||||
|
||||
他把自己也画进了《查理四世的一家》,就在众人的身后,身上没有太多的光线,就只是站在身后,默默地看着前面这群“衰落而又愚蠢的皇族”,**让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9/4d/893cf1bf7c06d759ca49fba8166b3a4d.jpg" alt="" title="《查里四世的一家》局部">
|
||||
|
||||
后来,他又画了许多关于疾病、死亡、战争主题的作品,他这些作品被称为**“黑色绘画”**。因为作品的色调黑暗、造型诡异、气氛阴郁,让人看了感觉有点压抑和窒息,仿佛被黑暗吞噬。其实这多多少少受到他父亲的影响。家里兄弟八人,他排行第三,他父亲为了养家糊口,曾做过巫师,类似于驱魔师这类的职业。
|
||||
|
||||
我们来看一下“黑暗绘画”系列里最有名的一幅作品《农神吞噬其子》。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a/4a/8ac65c5289ce7f6386e6af5e2411074a.jpg" alt="" title="《农神吞噬其子》(Saturn devouring his child)[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br]创作于1819年-1823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你第一眼看上去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到了**血腥、暴力和残虐**?这幅画的故事取材于希腊神话,画中吞噬者是克洛诺斯。他是乌拉诺斯和盖亚的儿子,他杀了自己的父亲后,成为了新的宇宙之王。但是,乌拉诺斯在死前跟他说,早晚有一天你也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
|
||||
|
||||
为了防止这件事发生,每当妻子生下一个孩子,克洛诺斯就吃掉一个。直到宙斯出生,妻子谎称自己生了个石头,克洛诺斯吃掉了石头,宙斯才得以活下来。
|
||||
|
||||
而这幅画描绘的就是克洛诺斯正在吞噬自己孩子,以防止他们弑父夺位的场景。鲁本斯(1577-1640年)也画过这个题材的画,但是相比之下,戈雅的画看起来十分的恐怖和阴暗。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0/5f/808a7500e2644c496b73da6db159215f.jpg" alt="" title="右图为鲁本斯所作">
|
||||
|
||||
画面描绘了农神(塞坦神)食子,我们能看到**面孔狰狞**的农神正在吞噬着他的儿子。我们能从他紧有力的抓着婴儿尸体的双手上感受到他那种恐慌,过于鲜艳的血从他的指缝、口中、婴儿尸体的头部流出,让整个画面的恐怖感更加明显。
|
||||
|
||||
农神的身体已经和他的表情一样有些**畸形**。突出的眼球、血盆大口和吞噬的动作像极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教会也好,宫廷也好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吸食着别人,吃自己骨肉(民众阶级)**。
|
||||
|
||||
“黑暗绘画”系列作品的画风基本都是这样,充满着令人不安的梦魇、幽灵、鬼魂等等。我们再来看一幅画《两位老人喝汤》。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2/1d/92033afb05798e6fed54323c05650e1d.jpg" alt="" title="《两位老人喝汤》(Two Old Ones Eating Soup)[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br]创作于1823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看起来还是一样的阴暗和恐怖,色调黑暗和阴沉。画中的两个人面部扭曲、表情狰狞。左侧的老人的目光似乎在看向外面,而她却一手拿着汤勺,一手指着勺子,单从画面来看,是不合逻辑的。但是,画家有意为之,可能在引导着我们思考老人的目光看向的地方。
|
||||
|
||||
右侧的老人位置稍低一些,目光紧紧地盯着汤勺,他的左手似乎也在指着什么。两位老人好像在强调着同一件事,一件很有张力的事情,而这件事情我们只能靠想象。
|
||||
|
||||
有人也解释为两个老太太在笑,两个人物因年龄和疾病而变形,让两位老人几乎变成了骨骼,左边人的脸几乎变成了头骨,**像极了骷髅,似死神的到来**。
|
||||
|
||||
但是,这幅画除了最初给我们的排斥感之外,还向我们传递了其他的东西,也许是同情心,**一种对过去永远不会回来的忧郁感,或者是青春和生命本身的敬畏**。毕竟,这时的戈雅已经74岁了,他病了一段时间,有几次死亡的危险,周围发生的一切让他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困难的世界。
|
||||
|
||||
“黑暗绘画”系列的作品大致有15幅,被戈雅画在了自己**“聋人屋”**的墙壁上。“聋人屋”是他给自己房子起的名字,这十几幅阴暗、恐怖画风的作品就画在这个两层楼屋子的所有墙上。
|
||||
|
||||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画,他也不是为了谁才这么画。也许,他只是在画给自己、画给这个世界看,或者是带着使命感去画。不过,这组黑暗绘画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给后世的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画派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后世许多有名的艺术家。
|
||||
|
||||
由于是戈雅开创了近代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所以,后人们称戈雅为**近代艺术之父**。
|
||||
|
||||
## 戈雅:表达真实的人间观察者
|
||||
|
||||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戈雅的画风是奇异多变的?不知道你现在心里有没有一个答案。
|
||||
|
||||
从戈雅个人的视角看,是因为他的人生境遇导致了他思想的改变。起初的他只是一个宫廷画师,每天只负责给宫廷里的人画画,他每天看着这些虚伪的贵族们光怪陆离,他若被同化,或许这一生就这么平淡不出彩,成了一个碌碌无为的画家。
|
||||
|
||||
但一场病让他失去了听力,这场病不仅改变了他的身体,更改变了他的心灵,给了他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让他开始用心去听。他曾说:“任何大意都是从麻木开始。”于是他变的警觉敏感起来,他发现**这个世界最可怕的刀光剑影存在于人的内心里**。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3/76/c3b8e4b54c10d2c90285693444776f76.jpg" alt="" title="戈雅相关影视作品">
|
||||
|
||||
然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其实,戈雅正好是生在了战争的动乱年代,他的所见所闻都一点点地改变了他。他面对的是战争的残酷、西班牙王室的不作为和各种人性的丑恶,他无法把自己置身事外,而这些却深深地影响了他,也影响了他的艺术。**他把自己当作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把这个时代的屈辱、热血、不公与黑暗都一笔一笔地画了出来**。
|
||||
|
||||
但是,不管是因为什么导致了他的画风奇异多变,其实,奇异多变的画风本身只是他表达自己想法的工具。他的一生就像一个在人间的观察者,他观察着一切、感受着一切,他用绘画语言把这一切描摹和刻画出来。**从裸体的玛哈到黑暗绘画,变的只是画风,不变的是对真实的表达**。
|
||||
|
||||
在他离乡背井外出求学,对未来一片向往时,在他终于得人赏识成为宫廷画师时,他可能想不到自己日后会遭遇什么,也想不到自己以后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但是,你知道吗?**这世间一切令人唏嘘不已的事情都可以用“本可以”三字概括**。
|
||||
|
||||
戈雅本可以只做一个普通的画师,本可以选择普通、平凡但稳定的生活,但是他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相反的路,他不为了什么,只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通过两个维度学习了戈雅大师的作品,近距离地走进了他的艺术世界。
|
||||
|
||||
第一个维度是从社会视角出发,也就是戈雅的社会身份。戈雅作为一位宫廷画师,去掉磨皮、去掉美颜,用iPhone的最高级高清版本的原相机,真实地记录宫廷华丽外表下的丑陋。
|
||||
|
||||
他用玛哈的赤裸来震慑这些虚伪的人们,只是用单纯的美就可以让那些心怀鬼胎猥琐的男人们不敢直视。着衣的玛哈同样能让内心不纯洁的人看到后,欲望达到巅峰。《1803年5月3日》则是直接地批判了一个时代的耻辱。
|
||||
|
||||
另一个则是从戈雅的自我意识出发,他的个人身份。在不能用耳朵去听的时候,或许他能用心去听到这个时代的呐喊,所以他画了这个所谓的黑暗系。让我们看到农神食子背后隐含的这个社会的血淋淋、赤裸裸剥削与压迫。从喝汤的老人的画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对青春、对生命敬畏与向往的戈雅,他也许在惋惜自己无法永远画下去。
|
||||
|
||||
其实不管是社会身份还是个人身份,戈雅都是作为画家的身份,他赤裸裸地批判了一个时代,记录了一个时代,**这个乱糟糟的时代也成就了他**。我们能从他多变的绘画风格上看出他的艺术语言的包容性,所以,**他也成就了他的时代**。
|
||||
|
||||
## 思考题
|
||||
|
||||
今天的思考题是一道鉴赏分析题。下图是戈雅的《埋在沙子里的那只狗》,我认为这幅作品非常超前,很有当代艺术的感觉,你可以试着分析一下,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看法。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6/50/06a4f7d25b61d674d44ba490d4156850.jpg" alt="" title="《埋在沙子里的那只狗》[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br]创作于1819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不是每个时代都可以出英雄的,那个能走出来的人也和普通人没有多大区别。不同的是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就像你我有不同的职业规划,不同的人生道路,却在极客时间相遇,谁又能保证这不会是个契机呢?
|
||||
|
||||
希望我们每个人的面会越来越宽,而非越来越闭塞。如果这一讲让你对艺术家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何不把它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呢?我们下期更新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6/3d/86807d66918622c809ef1e74fyy1763d.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210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3 | 莫奈是怎样捕捉生命中每一个瞬间的?.md
Normal file
210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3 | 莫奈是怎样捕捉生命中每一个瞬间的?.md
Normal file
@@ -0,0 +1,210 @@
|
||||
<audio id="audio" title="13 | 莫奈是怎样捕捉生命中每一个瞬间的?"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f7/43/f74999d3593e21d824c37e6c62139e43.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上一讲,我们认识了艺术家戈雅,也见识到了他一生奇异多变的画风。但是,今天这一讲,我们要认识的艺术家,和戈雅正好相反。**这个艺术家的一生基本都是一个画风**,他是谁呢?
|
||||
|
||||
他就是克洛德·莫奈(1840-1926年)。我相信,说起莫奈,你肯定不陌生,**莫奈这个名字和印象派几乎是一种绑定的状态**。一提到莫奈,人们就想起印象派;一说到印象派,人们心中想到的第一个画家的名字就是莫奈。
|
||||
|
||||
一个人名能代表一个流派,甚至是一个时代,在油画史上,有这种成就的艺术家还是很少的。不过,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大部分人对印象派作品的印象都是“一幅没画完的画”。
|
||||
|
||||
尤其是在莫奈的年代,别的画家画一幅画动辄三五年,少则一年半载、几个月的,而**莫奈一个月就能画好几幅画**。在别人看来,这些快速完成的作品,充其量算是个稿子!
|
||||
|
||||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莫奈画得快是因为他要画的是某一个印象,是某一个转瞬即逝的瞬间,**就和我们用相机抓拍一系列的动作是一个道理,他要画的作品就像是我们抓拍时摁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一样。
|
||||
|
||||
那么,莫奈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作品又好在哪呢?印象派为什么如此出名?
|
||||
|
||||
如果你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和我去探寻莫奈的生命轨迹,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捕捉他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
||||
|
||||
## 印象·日出:登上历史舞台
|
||||
|
||||
我们在[第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4354)讲历史与流派的时候,简单地提到过印象派是如何诞生的。那是在**1874年**,在一位摄影师的画室里,一群很年轻的画家举办了一次展览。莫奈的**首次亮相**就是在这次展览上,他选送展览的作品就是他的那一幅很有名的**《印象·日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f/35/efe62fc57451e9670b37e63ae1e8ea35.jpg" alt="" title="《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br]创作于1872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
|
||||
|
||||
你第一次见到这幅画也许是在高中的课本上,老师说这幅画是印象派莫奈的代表作品。当时,可能有同学问,什么是印象派?老师说,**印象派就是用颜色画画,来给你表现一个印象。**
|
||||
|
||||
的确,在我们欣赏完了这么多写实作品后,再看莫奈的这幅画,就会有种这幅画模模糊糊,还没画完的感觉。整幅画里,**没有明晰的轮廓,也没有工整的勾线,透视法也不够真实,看上去就是用不同的颜色涂出来的**,而且好像只涂了薄薄的一层似的。
|
||||
|
||||
其实,这就是印象派的画风。在印象派的画作中,一般都没有特别明显的形体和比较精细的细节刻画,他们**追求的是如何用色彩去表现光、影**。之前的艺术家作画,一般都会追求色彩的象征意义,比如说,我们常说的,红色代表殉道、蓝色代表纯洁、黑色代表黑暗等等。
|
||||
|
||||
这样的话,画家在作画时,选择颜色时是比较克制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同时代的学院派,**学院派追求的是新古典主义**,作品构图严谨、透视准确,色彩会一层一层地叠涂上去,试图达到最为真实的视觉效果,比如说,当时人们心里对油画的观念就是安格尔画的那样子的,和谐又完美。
|
||||
|
||||
所以,莫奈这幅画的出现,简直是石破天惊,打破了人们心里对油画的一套规矩。他的画里,蓝色仅仅因为海是蓝的,红色也是因为太阳是红色的,**每一种颜色描绘的都是大自然的固有色**,每一种颜色都是我们眼睛所看见的。
|
||||
|
||||
早上的海湾,弥漫着雾气,这种雾气就像水汽,把海湾包裹了起来。有几条船好像停留在岸边,我们能隐约看见船上的桅杆,还有移动货物的机器爪。我们甚至能看到远处的烟囱像一棵模糊的树一样。橘红的太阳升起,在天空里很是耀眼。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c/b7/9ce44ac51b35e5d358412f3114c2c7b7.jpg" alt="" title="《印象·日出》局部">
|
||||
|
||||
水面也用了不同色调的颜色点缀,最妙的就是太阳在水面上的倒影,把太阳光和水面很好地用色彩表现了出来,旁边的那个小船,也在三分线的中心,它慢慢地接近水面上的太阳光,将画面表现得更加生动。莫奈用这幅画传达给了我们整个港口日出的印象。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e/8a/4ee6318f8af6eb42175d42bdd810ab8a.jpg" alt="" title="《印象·日出》局部">
|
||||
|
||||
后来,我们把这种用色彩表现光影的方法称为**现代色彩写生学**,这种色彩学**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而非之前的室内写生。之前画家画外景都要先在室外打好草稿和线稿,再回到工作室里整理,靠想象事物的固有色和人为打光来描摹画面,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偏颇的。
|
||||
|
||||
而印象派则是**直接在室外进行作画**,让每一幅画都保持室外写生的生动性。所以,这就要求他们要能很好地**把握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摆脱传统的绘画规则和教条**。可以说,印象派革新了传统的色彩观念,将歌德的色彩知识进行了充分利用。
|
||||
|
||||
从莫奈这幅《印象·日出》开始,印象派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也成为了现代绘画的新起点。
|
||||
|
||||
## 鲁昂大教堂:瞬息万变的光线
|
||||
|
||||
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莫奈在同一个主题下画了那么多的画?
|
||||
|
||||
现在,我相信你可以简单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了。他是为了探索光在事物上不同的色彩表达。因为,光会变化,它所表现出来的色彩也是有变化的。所以,莫奈为了研究光的每种表达效果,就**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个对象进行多次描绘。**
|
||||
|
||||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莫奈的系列之一:《鲁昂大教堂》。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1/0c/118ce894964d99df25caf1c037d73f0c.jpg" alt=""><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a/4e/2aee59a7c18e637280d65c1162f1f24e.jpg" alt=""><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4/7b/7405856278560f7e724606f87163997b.jpg" alt="" title="《鲁昂大教堂》系列">
|
||||
|
||||
这些都是莫奈以“鲁昂大教堂”为主题的写生作品,描绘的是**鲁昂大教堂正面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场景**。这个教堂是法国的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318年,也就是中世纪,为了纪念圣母所建的。不过,这个教堂不是被洗劫,就是被腾空,最后18世纪被鲁昂市政厅占领才算完好。
|
||||
|
||||
我们能看到,虽然是同一个教堂,在不同时间段的阳光的作用下,呈现到我们眼前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正午阳光下金碧辉煌,凌晨时冷中发暖,傍晚日落时却是暖中发冷,太阳不强烈时颜色会是偏冷的暖,雾蒙蒙中的教堂会给人一种沉重感。
|
||||
|
||||
单独看每一幅教堂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就是一张普通的风景画,可是放在一起你就能感觉到**时间的流动**,这是用眼睛看得到的变化,实实在在地摆在你面前的。
|
||||
|
||||
这组教堂虽然表现了不同时刻的样子,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却**展现了一种永恒的美**。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印象派的技法并不简单,能把这些不同时刻的教堂画得像一幅画加了不同滤镜一样,和我们现在手机的修图软件加滤镜异曲同工,只不过这是画出来了。
|
||||
|
||||
加滤镜的动作虽然简单,但是在绘画中,这需要绘画者对颜色的敏感度极高,点到为止的能力极强,要不然就画过了,所以这特别考究对画面感的把控,必须得基本功极强,色彩敏感度极高才能做到。
|
||||
|
||||
正好法国在19世纪90年代早期出现了**天主教和天主教艺术的复兴**,莫奈的这个鲁昂大教堂系列画作正好与时俱进,贴合了潮流。所以,这组作品是用描绘自然的方法来表现神学,一定程度上,**具有很深的宗教意义。**
|
||||
|
||||
除了鲁昂大教堂,莫奈还画过干草堆系列、日本桥系列、睡莲系列等等,每个系列都有几十幅,时间跨度甚至以年为单位,是莫奈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下观察所写生的。表面看是不同季节、不同日子、不同时刻的事物变化,实则**表达的主题是瞬息万变的光线。**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1/aa/e11d7740b20a96bd9b47aa3eecb087aa.jpg" alt=""><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6/4d/a628a6ab29e811a7e40c29a3d2b58f4d.jpg" alt="" title="《干草堆》系列">
|
||||
|
||||
## 撑阳伞的女人:人生挚爱
|
||||
|
||||
不知道学到这儿的你,会不会心里有一种感觉,这莫奈简直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画画机器呀!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的,他难道一直在观察不同时刻的光线吗?我们怎么看不到他半点自己的故事呢?其实,作为一个艺术家,莫奈肯定也是有自己个性的。
|
||||
|
||||
首先,他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打破常规、追求艺术上的创新、追求新的思想高度**,这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其次,**生活中的莫奈,是一个很痴情的人。**
|
||||
|
||||
你有没有看过宫崎骏的一个作品《起风了》,其中有一幕是少女在草地上采风作画。这一幕其实致敬了莫奈的一幅画《撑阳伞的女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ab/444c7f82c4edd24bc059382a4ffeceab.jpg" alt="" title="《起风了》截图">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a/94/3aca2534ff6e2de9c98ee8125086yy94.jpg" alt="" title="《撑阳伞的女人》(The Promenade, Woman with a Parasol)[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br]创作于1875年[br]现存于美国国家艺术馆">
|
||||
|
||||
这幅画也是莫奈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的是莫奈的妻子和儿子漫步户外草地上的场景。当时,他们一家三口出去郊游,在田野散步的时候,阳光打在了他的妻子和儿子身上。
|
||||
|
||||
然后,他们撑着太阳伞,正好一阵微风吹来,把裙子都吹起来了。天上的云朵也随着风在流动,地上一簇一簇的小野花也被风吹得摇摇晃晃,**整幅画都在表现起风了的情景**。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7/bb/77ab932dfe6753f0c85a1dyy2d3939bb.jpg" alt="" title="《撑阳伞的女人》局部">
|
||||
|
||||
色调整体为天蓝色和绿色,笔触用的都是**比较快的、松散的笔触**,能看出莫奈在创作时的状态是比较放松的。女人和孩子衣服的颜色因背景天空的环境色所限,有些偏蓝紫色和蓝灰色。
|
||||
|
||||
伞却因为草地的环境色呈绿色,这使整个画面在颜色方面上下呼应。天的笔触和草地上笔触相比,天更粗旷、更放松简单;草地呢,都是小笔触,更丰富,人物上的笔触则更加细腻。云的感觉像是随意用笔扫上的,但是却是如此的自然。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1/d5/e194ed1c0d4811dd2375083cacc2d3d5.jpg" alt="" title="《撑阳伞的女人》局部">
|
||||
|
||||
整幅画的视角是一个**从下往上看的仰视视角**,看它构图比例的话,下面1/3都是草坪的位置。你只有在比较低的位置,往上看的时候才会出现。如果我们是水平视角去看的话,这个地平线要在很远的地方,不会离得这么近。这样的处理,就让天空在画面中的比例更大了,天空显得更空旷一些,**整个感觉更加温馨**。
|
||||
|
||||
这一幅画是莫奈在1875年画的,当时她的妻子已经确诊了癌症。四年之后,也就是1879年,莫奈的妻子就去世了,对于莫奈来说,伴侣的去世是一个很可怕的打击,因为他非常爱他的妻子。
|
||||
|
||||
所以说,**后来他画的所有关于他妻子的画,面部基本都是模糊的**。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可能有两种心理意思,一个是说他不愿意面对他夫人去世的这个事实,他接受不了失去一个挚爱的人。
|
||||
|
||||
另外一个就是他印象中的卡米尔(她妻子名字)就是这个样子的,他已经不敢确切地、具体地描绘,回忆对于他来说太痛了。后来莫奈在法国住的地方种睡莲、盖公园的时候,全部都是按照他夫人的喜好来装扮的。
|
||||
|
||||
总而言之,卡米尔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她十八岁就跟莫奈在一起,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在她去世之后,他画画一直在试图描绘出他妻子的样子来,出现了好多以妻子为原型的作品。
|
||||
|
||||
在1886年创作了两幅类似的撑伞的女人主题的画,不过细看的话,画中女人都是没有脸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b/71/cbba32aed8938668d91b3df065f86f71.jpg" alt="">
|
||||
|
||||
可能因为,每当莫奈画起撑伞的女子时,他想起来的都是卡米尔,而在他心里,谁都无法替代卡米尔的位置。所以,从此以后,莫奈画中的撑伞女子再也没有脸部刻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d/y9/fda23a93a6517832ef95a8b4339aayy9.jpg" alt="" title="《莫奈夫人临终前》(Camille Monet On Her Deathbed)[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br]创作于1879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
||||
|
||||
卡米尔在临终前,莫奈用画笔永远地记录下了她的样子,并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还**画了一个小爱心**,这是莫奈的所有画作里唯一一幅带个小爱心的签名作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2/28/82b7e3722e2b4190f846dd25e7132b28.jpg" alt="">
|
||||
|
||||
## 睡莲:宇宙与生命
|
||||
|
||||
转眼,莫奈到了晚年,这时期的他技法已经相当成熟,艺术思想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作为**莫奈这一时期集大成的作品就是莫奈的《睡莲》**,《睡莲》系列在他众多的系列里是最有名的,也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作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d/8b/edb94a524506a01d4c759c2754dfbd8b.jpg" alt=""><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b/b5/eb56873576ccyy91c582795006e8bbb5.jpg" alt=""><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e/c7/ee2b7917dee1c9863301de94f25dccc7.jpg" alt="" title="《睡莲》系列">
|
||||
|
||||
在莫奈的画面中,光线占据了一切,画布上的形体没有明显的界限,好似超脱出了形体。莫奈的艺术语言就像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是没有边界的。通过对大自然的色彩和光影描绘,创造一种可以与大自然联合与连续、和谐又不和谐的情感。
|
||||
|
||||
我来分析两幅具体的作品,你就明白了,下面这两幅画都叫《睡莲池》。
|
||||
|
||||
我们先看第一幅,整个画面里没有具体的形状,用的是**蓝红色相的对比手法**,构图是**对角线构图法**。绿色的湖水做底色,红色的倒影相配合,右边黄橙色叶子做点缀,也是简单地用线勾勒出来的,左边红色的睡莲的花瓣在深绿色的湖水和叶子的衬托下格外醒目。但是,你细看的话却只是几坨颜色在那里。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c/9a/0c0e820f8f18d849d608292aee7df69a.jpg" alt="" title="《睡莲池》[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br]创作于1919年">
|
||||
|
||||
远处的湖水微微泛紫,和前面换色的叶子形成对比,让整个画面的**感觉比较跳动**。前景中的池水隐隐绰绰地能看到天空的倒影,与不同明度与纯度的绿色相互穿插着,让画面的空间感很足。**睡莲的影子更是给画面增加了层次感**,是不是有种星际空间的感觉?
|
||||
|
||||
我们再来看第二幅,我们能看到画面中**莫奈将睡莲的光影形状溶于水中**。你很难在画面中找到一个具体的睡莲,只是一簇一簇的。远处的草丛更是画家很轻松地用画笔扫出来的,只是用了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绿色,一深一浅就把空间给交代清楚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y/bb/1yyd668ae2f8e408dc50d797493ffebb.jpg" alt="" title="《睡莲池》[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br]创作于1904年[br]现存于丹佛艺术博物馆">
|
||||
|
||||
整个画面呈粉绿色,这时候你可以眯起眼睛看整个画面,是不是感觉特有层次?而且,这些层次都是纵向的,而非横向的?感觉每一簇睡莲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没有?
|
||||
|
||||
这里面红色作为辅助色,在湖水里面加强对比,增加层次;**粉红色的睡莲则起到了调节画面的作用**,让你会不自觉地想象画面右边之外的东西,就好像睡莲延伸过去了。这幅画**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实物形状,但是张力却非常强**,给人一种窥豹一斑的感觉。
|
||||
|
||||
那这个系列的由来是什么呢?其实是莫奈晚年的时候,他搬到了一个小农舍,然后他在那边种上了他所有喜欢的花卉。莫奈还在那边建了一个小祠堂,种了很多睡莲,以及许多水上可以长的浮生物,他在水那边还建了一个日式的那种小桥。
|
||||
|
||||
可以说,莫奈自己设计了整个院子,这个院子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人间天堂。因为在这个地方,他可以一直不停地画下去,还可以画出他想要表达的感觉。正如有很多艺术评论家说,他的前期作品都没有后期这些作品好,因为他后期晚年的这些作品更偏印象派一些,要更印象一些。
|
||||
|
||||
其实,莫奈起初只是观赏睡莲,后来他发现睡莲是一种绝佳的创作素材。第一,睡莲在水中的颜色很鲜艳,**是一种比较容易反光、制造色彩效果的一种植物**;第二,睡莲生长于水里,而画水面的光影效果对于印象派而言,很能锻炼技法水平。比如说,前面提到过的《印象·日出》。
|
||||
|
||||
正因如此,莫奈晚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画睡莲,总共约有205幅。说到这里,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上一讲我们讲过的戈雅,我们说戈雅中年耳聋后开始从内心出发去作画。而莫奈也遭遇了一场生理上的危机,**他的眼睛出现了问题,得了白内障。**
|
||||
|
||||
为什么会得白内障?因为莫奈要画大自然就要到户外写生,因为他要画不同光线下的景色,就总得盯着太阳、观察光线变化,不仅要捕捉最精确的光线和运动的细微差别,还要捕捉自然条件的变化,所以,长久下来,莫奈的眼睛就不行了。
|
||||
|
||||
患白内障让他的作品也发生了改变,初期画睡莲的时候,颜色是比较正常的,睡莲几乎还是睡莲的样子;后期的睡莲颜色偏粉色,白内障让他的视野很模糊,视线也不清晰,所以整体看起来,本来就印象派的作品,变得更“印象”了。
|
||||
|
||||
同时,从1920年到1926年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已经不是一个睡莲了,感觉画得是一个虚无的东西。**每一个睡莲感觉就像是一个宇宙、一个星系**,已经脱离了画面本身,好似在纯粹地画一个空间。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d/b8/9d212daec4f694086496dab0284180b8.jpg" alt="" title="《睡莲》[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
||||
|
||||
莫奈后期的作品已经超脱了,画睡莲已经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整个画面像一个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体,它包含了很多微小的生命体。睡莲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但是它在整个画面里,从一个极小的生命体上升到了一个极大的物质。
|
||||
|
||||
和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语很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
||||
|
||||
## 莫奈: 一生都在画色彩的追光者
|
||||
|
||||
至此,我们已经欣赏完了莫奈一生的几个主要作品和系列。你现在是什么感受呢?
|
||||
|
||||
莫奈是印象派的代名词,不是没有道理的。印象派因他而起,哪怕众人都纷纷散去,他也一直在坚持着这个路线,描摹色彩、研究光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
||||
|
||||
**喜欢做一件事很容易,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很难**,但是莫奈做到了。他这一辈子都穿梭于光影之间,用无限的热情去作画,去坚持这种在当时被看作是没有完成的画法,一笔一笔地记录下了生命的瞬间。这瞬间既是他的,也是大自然的,更是那个时代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4/92/140417fde0b6653813ee95117accc492.jpg" alt="" title="《莫奈在花园里画画》(Monet painting in his garden at Argenteuil)[br]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br]创作于1873年">
|
||||
|
||||
莫奈可以顶着所有的反对之声,毫不在乎地画着他的每个可捕捉的生命瞬间,一个色相一个色相地去画,一遍又一遍地去画。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他却开了一个先河。
|
||||
|
||||
谁又能知道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和毛泽东系列的版画不是受他的启发呢?包括我们现在在手机上用的滤镜模式,都是在用色彩去调和光线。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7/0a/076c8a656a19c9031bae8088c9f96b0a.jpg" alt="" title="《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br]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br]创作于1962年">
|
||||
|
||||
感谢那个时代的工业锌管油画颜料和画箱的出现,艺术家们才得以带上画箱,说走就走地到各处去写生,街道、花园和田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感谢这些艺术家们打破传统的室内作画模式,把快速记录这件事变成了一种时代符号。
|
||||
|
||||
最后,感谢莫奈,他在他的有生之年用他的作品、他的执着获得了整个时代对他的尊重,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不朽的作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观察莫奈的《印象·日出》,明白了这幅画并非没有画完,而是强调日出这个瞬间给我们的印象;通过赏析不同时间段的鲁昂大教堂,我们看到了,即使是建筑,在不同时间段的容貌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区别很大;
|
||||
|
||||
从《撑阳伞的女人》中,我们看到了莫奈对妻子的用情至深,同时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要画得很清晰才会好看,其实印象里的感觉才是最无敌的,无可超越的。通过《睡莲》我们能看到莫奈不只是会表现印象,后期他的《睡莲》甚至描绘的是空间,似极了虚空,谁说印象派只是画印象的?
|
||||
|
||||
其实一个时代的发展也是离不开科技的推动的,正如能出现印象派、出现莫奈,是因为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生产出了方便、便捷携带的工业油画颜料。在大机器时代,我们也不能确切地说是推动了谁,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莫奈的坚持与持之以恒成就了他的一生,在艺术界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让艺术不再那么古板传统。
|
||||
|
||||
**他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成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流派的符号**。
|
||||
|
||||
## 思考题
|
||||
|
||||
今天的思考题很简单,和我说说你对印象派、对莫奈的新看法或者他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为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见解。
|
||||
|
||||
通过这一讲的学习,相信你也懂了一个道理,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即使困难,只要方向对、只要坚持,做有质量的努力,成功或许就在困难过后呢!
|
||||
|
||||
你和我一起走到这一站,这里面的坚持是我见证了你,也是你见证了我。如果你觉得你的坚持让你有所改变,而且是有意义的,为何不把这一讲也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8/ac/88d1076ecef92868d80efac4997e63ac.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204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4 | 为什么毕加索画的情人都是天价名画?.md
Normal file
204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4 | 为什么毕加索画的情人都是天价名画?.md
Normal file
@@ -0,0 +1,204 @@
|
||||
<audio id="audio" title="14 | 为什么毕加索画的情人都是天价名画?"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44/32/441af7d590fab8168ae63f0ffb18b632.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前两讲,我们已经深入的结识两位艺术家了,一位是画风多变的戈雅,另一位是画风始终如一的莫奈。如果细心的话,你应该发现了,这两个艺术家代表的正是油画史上的两个时代。
|
||||
|
||||
所以,当我们沿着历史车轮的痕迹,在从新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走向印象派时期之后,这一讲就要从印象派走向20世纪的艺术世界了。在20世纪这个充满奇妙变幻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个性独立、追求自我的艺术家,其中最出名、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年)。
|
||||
|
||||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画家、雕塑家,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被评价为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的一个伟大艺术天才。
|
||||
|
||||
毕加索有多厉害呢?毕加索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而且是美院教授级别。他父亲喜欢画小鸟,在毕加索十三岁的时候,他看见父亲的一幅小鸟画没画完,便帮父亲素描涂色。后来,他父亲观察了一下毕加索画的地方,觉得他儿子已经超越了他,发誓从此再也不绘画了。
|
||||
|
||||
下面这幅画是毕加索在十六岁时画的画,你能感受到,整个画面既有故事性,又有着精妙的技法。无论是人物的表情刻画,还是光线色彩的处理,都已经很成熟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f/65/bf1cbd5a8fcac974ac137f9484060a65.jpg" alt="" title="《科学与博爱》(Science and Charity)[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897年[br]现存于西班牙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
|
||||
|
||||
而且,毕加索还是唯一一位在活着的时候就能在卢浮宫看见自己作品的艺术家。
|
||||
|
||||
在[第9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2134),我们也曾学习过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但那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毕加索,我们同样要去研究他的艺术历程。其实,每位艺术家的历程都可以单独出一本书,说三天三夜可能都说不完。
|
||||
|
||||
别人讲毕加索可能会以他的代表作品为线索。但是,今天,我们要另辟蹊径,我们这一讲则以毕加索的情感史为主线,来一起探讨毕加索的整个艺术生涯究竟是怎样的。
|
||||
|
||||
好,那让我们开始吧!
|
||||
|
||||
## 玫瑰色初恋:忧郁蓝色转向粉红色
|
||||
|
||||
我们为什么要以毕加索的情感史为主线呢?难道毕加索的情人很多吗?
|
||||
|
||||
是的,据不完全统计,毕加索的情人和妻子就有7个。不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鉴赏油画**,所以,我们对艺术家的私人生活不予评价。但是,毕加索的情人们真的称得上是他的缪斯女神们,因为**她们是毕加索的创作源泉,给了他无数的艺术灵感**。
|
||||
|
||||
毕加索的初恋是一名法国模特,名字叫费尔南德·奥利维尔,长得十分好看。他们于1904年在巴黎相遇,并且很快就坠入爱河。也是因为这个女孩的出现,让毕加索的生活充满了甜蜜。
|
||||
|
||||
所以,在和奥利维尔在一起的时候,毕加索画画使用的都是**橘、粉红色系**,作品**画风也很明快**。比如,我们看下面这幅《拿烟斗的男孩》,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时期的特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7/e7/e760d51b1ff73832d6390563a363cce7.jpg" alt="" title="《拿烟斗的男孩》(A boy with pipe)[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05年">
|
||||
|
||||
爱情给了毕加索最好的艺术土壤,让他的灵感和想法层出不穷。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亚威农的少女》,这是**世界上第一幅立体主义作品**,算得上是毕加索的成名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1/1e/8139801265df34da09e572d80f3e1b1e.jpg" alt="" title="《亚威农的少女》(Chicks-from-avignon)[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07年[br]现存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
|
||||
还记得我们在[拓展1](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0179)里,看过的塞尚的《大浴女》吗?这幅画的灵感就受到塞尚那幅画的影响。不过,这幅画在问世之初曾被指责为不道德。许多评论家发现这幅作品与塞尚的《大浴女》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被评论家认为是抄袭而非致敬的案件,但其实不然。
|
||||
|
||||
我们来看一下这幅画,这幅画描绘的是巴塞罗那亚威农街的一家妓院里的五个妓女。你能看出来,毕加索画的每个人物都不一样。底部拉窗帘的女人头像是五个人中最立体的,三角形黝黑的鼻子和扭曲的脸部,都显得尤为特别。
|
||||
|
||||
这幅画中的女人,似乎是戴着面具的。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从这些女人的特征上,**我们能发现这些面具属于非洲部落的面具**。因为这一时期毕加索曾参观过莫里斯·弗拉明克工作室的非洲雕塑,这让他对非洲古老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1/a0/618dcb9a4d0074b4d5317bdyy2e4b0a0.jpg" alt="" title="非洲人面具图">
|
||||
|
||||
这幅画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刻意的计划,**一个刻意吸引我们注意力的计划**。我们能观察到,画面中的五个女人目光不是一致的,而且看起来也没有交流,甚至有点互相忽视。相反,他们只关注于看客,其实这样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注意到他们。
|
||||
|
||||
有人认为面具的部分是在描绘病态,如中了梅毒一样,再加上蓝、橙色的对比,和女人们略微扭曲的造型,让整个画面看起来第一眼可能会比较惊悚。有人也说这是毕加索对疾病的恐惧,毕竟他一生换女朋友的速度还是挺快的。但是这一幅不管是从技法上、还是思想上,**都是一幅很前卫的作品**,除了高更以外,很少有人直接把外来文化直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
||||
|
||||
所以我们说,奥利维尔的爱情真的拯救了毕加索,给了他灵感。因为在这段粉红色时期之前,毕加索度过了一段时间的**“蓝色时期”**。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正好相反,蓝色时期的毕加索画画会使用大量的蓝色和黑色色调,很少使用温暖的颜色,画风阴郁,充满了忧郁的气息。
|
||||
|
||||
因为,那时候他的一个好朋友自杀了,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打击,让他很长时间都无法走出来。比如说,我们在[拓展1](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0179)的时候,就曾经看过一幅他蓝色时期的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6/d3/26f0033e0be7f3eb8b1df3d2312f1ed3.jpg" alt="" title="《蓝色房间》局部">
|
||||
|
||||
再比如说,下面这幅《老盲人吉他手》,同样是他蓝色时期的作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a/97/2a945701716a709930b926f813f0f697.jpg" alt="" title="《老盲人吉他手》The old blind guitarist[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03年[br]现存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
||||
|
||||
毕加索在这幅画中描绘了一位衰老的盲人乞丐。在人行道上,这把大吉他占了很大的空间,其圆度与老人的瘦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歪着头,手紧紧地抓着这个唯一可以让他有所寄托的吉他,腿部弯曲叠加的造型也让整个画面显得比较有张力。
|
||||
|
||||
老人蓝色破旧的衣服几乎让他和背景的墙面融为一体,显得他不那么的重要。身体的颜色苍白泛蓝,不知道他是死、是活,抱着吉他的手臂瘦骨嶙峋,和吉他的橙棕色形成对比。这一系列的安排都让画面看起来特别忧伤,**后来吉他也成为毕加索最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
||||
|
||||
你看,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它真的可以救赎一个人。不过,好景不长,奥利维尔在毕加索成名后就离开了他。接下来,就是毕加索这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一个女人,叫伊娃·古埃尔。
|
||||
|
||||
## 心中白月光:拼贴型立体主义
|
||||
|
||||
伊娃是一位像极了洋娃娃的女人,她娇小纤弱,柔情似水,毕加索很喜欢她。而伊娃也很听他的话,对他很服从,这段恋情让毕加索整个人也变得十分温柔和柔和,内心的恐惧也少了很多。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d/5b/edc569e24b8607b89ac40bd07e5e165b.png" alt="" title="伊娃·古埃尔照片">
|
||||
|
||||
毕加索和伊娃在一起的时候,**创作了许多立体主义的作品,来向伊娃表达爱意**。可是,留下来的并不多,我们来简单看一幅画,叫《吉他》。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3/db/b32af8e15b7be6dd56773ddb48deyydb.jpg" alt="" title="Guitar (I love Eva)[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12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
||||
|
||||
毕加索这时候的作品已经偏向于立体主义了,不过,当时还是没有人能理解毕加索开创的这条新的艺术道路的意义。这幅《吉他》有着明显的立体风格,**从每个角度看上去,吉他都是立体的**。
|
||||
|
||||
但是如果你从上面看的话,会给你一种透视错误的错觉。事实上,毕加索对最初的立体主义成果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他和布拉克得出了所谓的拼贴型立体主义。什么是拼贴型的立体主义呢?就是**使用纸板和拼贴画去拼一幅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28/441f84a110638ac7f80b1a5f0a3df028.png" alt="" title="Guitar[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14年">
|
||||
|
||||
在1914年做的这个吉他就是用纸拼贴起来的,效果显而易见,错综复杂的空间,加上灯光的效果,很容易让人迷失。
|
||||
|
||||
那为什么一幅画里画着吉他,就叫“我爱伊娃”呢?因为毕加索曾说过:**“我很爱她,我要把她的名字写在我的画里。”**
|
||||
|
||||
但是,在1915年12月,伊娃因为生病去世,他们只在一起了三年。从此,伊娃成为了毕加索心里的一抹白月光,她的一颦一笑都永远刻在了毕加索的回忆里。
|
||||
|
||||
## 步入婚姻殿堂:转向新古典主义
|
||||
|
||||
伊娃去世之后,毕加索就离开了巴黎,去往了罗马。在罗马,他遇见了一名芭蕾舞女演员,叫欧嘉·科克洛娃。很快,他们就在一起了,并于1918年结婚,这也是毕加索的第一段婚姻。
|
||||
|
||||
他们这段婚姻持续了十年,在这十年,毕加索享受到的不止是恋爱的甜蜜,更是家庭生活的幸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艺术想法。于是,**他从抽象和立体主义转向了新古典主义**。
|
||||
|
||||
在别人都发展、尝试着他所开创的现代艺术时,他却独立地走向了过去,可能是因为天伦之乐带来的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吧。我们来看一幅《曼蒂利亚的欧嘉肖像》。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3/a6/73a237b84b40a96d0f53d2aa749583a6.jpg" alt="" title="《坐在扶手椅上的Olga》[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17-1918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
||||
|
||||
这幅画画的是他的妻子欧嘉,我们能看到,画面中对人物的刻画笔触很细腻,和以往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能看到古典主义的影子,但是**明显画里面充满了当代的味道和毕加索自己的想法**。
|
||||
|
||||
这幅画他并没有画满,而是只画了沙发、他夫人和他夫人的影子,整个后面的空间用几条潦草的线处理掉了,让这幅画更具有现代意义,而非古板的、传统的古典主义作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毕加索的功底有多扎实。**画自己擅长的很容易,抛开自己擅长的,不断创新才是最难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3/a6/03caae3014e396e7bca6fea98ccyy6a6.png" alt="" title="欧嘉照片">
|
||||
|
||||
虽然这场婚姻持续了十年,看似很幸福,但是,毕加索在1927年遇见了年轻的玛丽·瑟瑞斯·沃尔特,毕加索爱上了她。而他与欧嘉的这段婚姻也就无疾而终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a/02/6a1181e3d30190bc45bae2365a430f02.jpg" alt="" title="《坐着的欧嘉》(Seated woman :Olga)[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20年">
|
||||
|
||||
## 与17岁女孩相遇:超现实主义邂逅
|
||||
|
||||
1927年,毕加索遇见了玛丽·瑟瑞斯·沃夫特,那时的毕加索已经46岁,但是沃夫特只有17岁,可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忘年恋”还是开始了。
|
||||
|
||||
沃尔特给毕加索带来了更多的艺术灵感,**毕加索发展了超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对女性身体的描摹产生了新的想法和观念**。在这一阶段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1932年创作的《梦》。<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a/90/8a66406d330fa09ee3b1a0f807646c90.jpg" alt="" title="《梦》(The dream)[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32年[br]私人收藏">
|
||||
|
||||
我们先看画中女人的动态,描绘的是一个正在熟睡的女人,她自然地把手交叉放在腿上,然后头是偏向一侧。她的脸展现出很美的动态,头歪靠在肩膀上,女人的五官很圆润,给人一种柔软丰盈感,有点像我们唐朝的那种富态的感觉。
|
||||
|
||||
你再看她所坐的椅子,红色的椅子把他的身体线条给勾勒出来了,让人物更突出。右边的花格棕红色窗帘让气氛显得更加宁静。
|
||||
|
||||
这一时期的毕加索是受到亨利·马蒂斯野兽派绘画的启发,**在色彩上更加大胆,直接用红、黄、蓝这三个颜色来表示,以最原始的颜色来突出画面中女人沉睡的姿势**。绿色的门和前面的沙发也形成强烈的对比。
|
||||
|
||||
整个形体还是有结构变形的,是沃尔特的出现让毕加索重新了解了女性的美。但是,这段恋情也就持续了十年左右。1936年,毕加索又喜欢上了新的女人,朵拉·玛尔。
|
||||
|
||||
## 势均力敌的恋爱:画时间的抽象主义
|
||||
|
||||
和前面几个女人不同,朵拉·玛尔也是一位艺术家,不过她是一名摄影师。她和毕加索相遇后,成为了毕加索新的缪斯女神。
|
||||
|
||||
在他们的这段关系期间,朵拉极大地刺激了毕加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有独立的想法和品格,她多次帮助毕加索发展他的艺术。也正是在这段恋爱里,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这幅久负盛名的作品。
|
||||
|
||||
毕加索也为朵拉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哭泣的女人”系列。**如果说《格尔尼卡》表现了民众和社会所遭遇的苦难,那么“哭泣的女人”则传达了单纯的个人苦难。**
|
||||
|
||||
同时,这个系列可以说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生涯中最伟大的艺术品之一。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系列里最精致的一幅《哭泣的女人》。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8/ac/d8272605394cea74d1bae4aafb3a7fac.jpg" alt="" title="《哭泣的女人》(The Weeping Woman)[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37年[br]现存于伦敦泰特艺术博物馆">
|
||||
|
||||
是不是觉得这幅画更抽象难懂了?画面让人感觉很奇怪,人怎么能是这样的呢?因为**毕加索画的画是有四维空间的**,为什么是四维空间?
|
||||
|
||||
**因为他是在画时间,画一个绝对抽象的东西**。你看这个女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幅画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因为他让模特摆动作的时候是让她一直在动的,或者他就是在和模特边说边画的。
|
||||
|
||||
他可能在看第一只眼睛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姿势,你看他第一只眼的眼睛是3/4的侧面,还不是1/2的侧面,就开始作画;再抬头看第二只眼的时候,他的动作就已经换掉了。所以,第二只眼睛的位置就是1/2的侧面了,鼻子也是1/2侧,嘴巴是3/4侧,然后底下领子就跳过去了,手已经错乱到一个位置去了。
|
||||
|
||||
这就是时间,这就是毕加索作品的高明之处。也就是说,这幅画是在画他看女人的第一眼睛和第二眼睛,甚至是第三眼之间,**画是有时间、有动态在里面的,中间是有个时间差的**。
|
||||
|
||||
他的画给人的感觉就是在瞬移。你可能比较难理解,但是你带着这个概念去看,会不会看上去少了点违和感?奇怪有没有减轻?因为我们两眼中间为分割点,你把他们分开来看的话。他就是两个不同的画,完全可以成立。**他是画了两个动态,两个时空的同一个人**。
|
||||
|
||||
可能你会问,老师,他的颜色为啥这么五彩斑斓?这其实是一个特点了,毕加索是在通过颜色在强调形体,让它更有跳跃感。这种红、黄、绿的大纯度的颜色对比,**画家想用这种颜色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强调时间差**。
|
||||
|
||||
虽然朵拉让他有了这样的灵感,但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相信你也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是的,毕加索和朵拉只谈了七年恋爱。然后,他又看上了另一个女人,弗朗索瓦·吉洛。
|
||||
|
||||
## 画家遇上画家:灵感碰撞出多种可能
|
||||
|
||||
弗朗索瓦·吉洛也是一名画家,毕加索很是欣赏她。毕加索认为不仅她这个人迷人,她的画也迷人,他们会在一起聊艺术、谈艺术。他们不仅度过了很幸福的一段时间,还生了两个孩子。
|
||||
|
||||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幅这时期的画《生活情趣》。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d/f2/8d6d8e0d9af209c97d85c6yy2e232af2.jpg" alt="" title="《生活情趣》(Lust for life)[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46年">
|
||||
|
||||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毕加索画女人是在画这些女人给他的一种体验感**。有的女人豪放不羁,像大江和大河,汹涌澎湃;有的女人小家碧玉,像涓涓细流,让人心情愉悦。
|
||||
|
||||
毕加索在她们身上窃取了宝贵的灵感,比如说,我们看上面这幅画,就是毕加索笔下的吉洛。画中间是一个在海边跳舞的女人,她的身体呈波浪形,头发是红棕色的。女人旁边像马一样、像羊一样等的生物就像是她的伴舞和奏乐演员,都围绕着她。
|
||||
|
||||
黄色的沙滩的前面是蓝色的海岸线,海岸线和天空一样,都是一块一块的,像晶莹剔透的冰块。这一切场景都是为了渲染整个画面的氛围,**让画面有一种纯洁而又充满生机的气氛**。画家这样画就是为了表现吉诺给他的感觉,**充满活力与俏皮**。
|
||||
|
||||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吉洛和毕加索在一起九年之后,主动离开了毕加索。后来,毕加索和最后一任妻子,也就是杰奎琳·罗克在一起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
||||
|
||||
## 毕加索:多种尝试不设限的人生
|
||||
|
||||
至此,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毕加索这一生的情感史,通过他的情感史,我们也看到了他这一生的风格和特点也一直在变。这也是我想强调的一点,虽然我们总是把毕加索归为立体主义,或者是抽象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真实的一生却是在不断改变的。
|
||||
|
||||
所以,**流派和学派只是专家为了观者进行区分而划分的,而艺术家自己从来不会把自己划分到某一个流派**,或者可以说,限制到某一个流派。比如说,戈雅和毕加索。
|
||||
|
||||
有人曾说,毕加索永远都是年轻的。因为,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哪种风格和画法可以帮助自己传达感情和意图。**风格和画法不过是工具,感情和意图才是一位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本质**。
|
||||
|
||||
那这种感情和意图是怎么来的呢?有一句话或许可以回答,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使是像毕加索这样的天才画家,也是需要不断思考,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的。
|
||||
|
||||
你看,毕加索的创作经历了那么多时期,每个时期都会有令世人赞叹的代表作。虽然,情人们是他艺术创作的一大来源,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除此之外,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洞察世界的心。
|
||||
|
||||
所谓艺术二字,高超的技艺为“术”,除了“术”,“艺”也很重要。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比较特别的基线把毕加索的一生给串联了起来。虽然他的个人生活与情史比较丰富,但是他的艺术人生也毫不逊色。他以鲜活人生做跳板,贯穿到了他的每一个艺术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毕加索。
|
||||
|
||||
他的画风从写实,到抽象的立体主义,再到偏古典的绘画风格;从蓝色时期的忧郁,到粉红色时期的浪漫,再到超现实。无数精彩的作品,让我们应接不暇。最令我们佩服的是他的作品里是有动态的、有时间差的。如果你之后看到他晦涩难懂的作品,你可以试着找找画面里的时间差,或许马上就豁然开朗。
|
||||
|
||||
不管是他多情的一生也好,还是他多才的一生,毕加索都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部史诗,一部我们可以通过每一幅画、每一笔颜色来观赏学习敬畏的书。没有谁的成功是唾手可得的,我们通过他对不同的情人态度,不同情人带给他的灵感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善于观察学习的求知者。
|
||||
|
||||
他不把自己局限于他的小天地与小成就中,他热爱生活,热情接纳一切可以让他成长的东西。还是那句话,既然我们的人生长度有限,我们为何不活出不一样的宽度呢?
|
||||
|
||||
## 思考题
|
||||
|
||||
这一讲的思考题有点难度,又是一道油画分析题。你可以试着用我们今天学过的内容来分析一下下面这幅画,可以结合着之前我们学过的色彩、构图,包括从时间纬度来分析。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见解。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e/5c/eed1ee77bf27d5ef3cb49e3185e5a55c.jpg" alt="" title="Ritratto di Marie-Thérèse[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37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
||||
|
||||
这一讲结束,代表我们就又结束了一个小模块。其实我们这一路走下来,如果你有认真在学习的话,你就会发现,不光是毕加索还是莫奈,或者是戈雅,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一个单纯的热爱绘画、热爱这门行业的人,和你们喜欢编程、写作和唱歌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普通人多了一点,那就是坚持,坚持走自己的路。
|
||||
|
||||
是不是发现艺术的世界没有那么神秘了?是不是对艺术、对真正的艺术家有所敬畏呢?这就像我刚开始和大家说的一样,让大家带着敬畏与尊重来看画。如果你也想让你的朋友揭开对艺术神秘的面纱,为何不把这一讲分享出去呢?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b/2b/3bb95b60c6beb5bff19fe7e7bf9bb82b.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173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5 | 什么样的画才是一幅好画?.md
Normal file
173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5 | 什么样的画才是一幅好画?.md
Normal file
@@ -0,0 +1,173 @@
|
||||
<audio id="audio" title="15 | 什么样的画才是一幅好画?"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yy/06/yya876bd4876756787afaa21cc27a306.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今天这一讲是我们“看懂油画”大模块的最后一讲了,还记得我们在这个模块学了什么吗?一开始,我们学了色彩、光、构图等欣赏和评价一幅画的**外在因素**,当然,光有外在是不够的。
|
||||
|
||||
所以,我们在后来的四讲里分别学习了艺术符号、情绪、视觉传达和语言。从这四个维度出发,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理解**一幅画的本质**。最后,我们通过三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图景,完成了从时代到流派、再从流派到个人的这条线。我们看到了,他们既是自己,也是**时代的缩影**。
|
||||
|
||||
我相信,每一讲都带给了你不同的思考,可能你自己都没意识到,你在艺术鉴赏上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那么,作为这个大模块的最后一讲,我们来聊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画才是一幅好画**?
|
||||
|
||||
这个问题可能你也想过,但是你也没有一个很确定和很标准的答案。但其实,在之前每一讲结束的时候,你的内心都已经在向这个问题的答案更靠近一点了。
|
||||
|
||||
你可以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再看看和我想的是否一样?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一共有四条。
|
||||
|
||||
## 有正确的伦理观
|
||||
|
||||
第一点就是,一幅画的伦理观一定要是正确的。**这是最底层和基础的一个条件**。
|
||||
|
||||
什么叫伦理观正确呢?就是指一个作品的内容和主旨**不能是反人类、反自然的**,它的价值观应该是正确的。我用一个例子来给你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
|
||||
|
||||
如果你对当代艺术有一点了解,你应该知道,当代艺术的门类特别多,有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等五花八门的艺术种类。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在**装置艺术领域**很有名的一位艺术家。
|
||||
|
||||
这名艺术家叫**达米恩·赫斯特**(1965年- ),是一名英国的装置艺术家,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拿过很多著名的奖项。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y/28/1yyde164fa86f42bcf106yy73c0a9d28.jpg" alt="" title="《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br]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br]创作于1991年">
|
||||
|
||||
从画面中,你能看到在一个很大的玻璃柜子里,有一条张着嘴的鲨鱼在悬空放置着。是的,这就是整个作品,整个作品就是把一条14英寸长的虎鲨放在**装满甲醛**(防腐)的玻璃柜里。而最受人争议的部分就在于此,因为这个虎鲨是赫斯特聘请一个渔民捕捉的,**它曾是一条真实的生命**。
|
||||
|
||||
它不仅要被泡在甲醛溶液里,为了巩固整个外型不变形,赫斯特还用了200根针穿插在它的身体里。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d/bd/3d49d9caf6dddd0fcafb7c604cfdcdbd.jpg" alt="" title="《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
||||
|
||||
也许你会问了,这个作品的寓意和目的是什么呢?因为,鲨鱼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让人心生畏惧的动物,许多影视作品里的鲨鱼形象总会给人一种无法驾驭自然的恐惧感。观者第一次见到这件艺术品时,会立马感知到可怕,而**当人们发现这是一只死的鲨鱼,就会变得无动于衷**。
|
||||
|
||||
这种**思想上的冲击和改变**就是赫斯特想要传达的。虽然有很多评论家对这件作品大加赞赏,称它在“物理和诗意的撞击下产生矛盾”,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议论声和批评声也是此起彼伏。
|
||||
|
||||
- 动物权益协会和团体认为为了艺术,杀害这种稀有鲨鱼的行为是错误的;
|
||||
-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指出,在作品周围的空气里,甲醛含量已经严重超标;
|
||||
- 反概念艺术家团体展出了一个同样以鲨鱼标本为主题的艺术品,来反击赫斯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e/df/7e1b35b62df0f66fcf672b991cea73df.jpg" alt="" title="《死鲨鱼不是艺术》[br]反概念主义者">
|
||||
|
||||
后来,日子长了,鲨鱼标本慢慢变质了,甲醛溶液也浑浊了起来。赫斯特认为这个作品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让人感觉可怕和真实了,就更替了艺术品内的鲨鱼。新的鲨鱼和上一个来自于同一个海湾,同样是一条虎鲨,也同样被灌入了大量的甲醛溶液。
|
||||
|
||||
你对这件事情如何看待呢?在我看来,这样做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即使你是一名艺术家,但你只是在**通过牺牲其他生命来完成自己的艺术思想高度**。不管这件艺术品是好是坏,你有什么权力去这样做呢?我们没有权力,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怎么能决定其他生命的生死呢?
|
||||
|
||||
**你可以讽刺、可以批判、可以有政治立场,但是你不能做反人类的事情**。比如说,你可以画一幅表现战争、表现人性主题的作品,但是你不能用作品来鼓吹大家战争、鼓吹大家犯罪。
|
||||
|
||||
还记得我们在[第9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2134)学的《马拉之死》吗?虽然路易·大卫(1748-1825年)美化了马拉的形象,隐藏了历史事实,但是,这是因为他政治立场如此,他并没有做违背伦理的事情。
|
||||
|
||||
我们这里所讲的伦理观也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要孝敬公公婆婆、追求客观真实之类的,而是即使你是艺术家,当你在大自然面前,你也要**保持一定的敬畏心**,你要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
|
||||
|
||||
## 能经受时间考验
|
||||
|
||||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条。第二条就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点你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不过,我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点分成了**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
|
||||
|
||||
首先,从内在的角度来说,就是指一幅画的内容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历史的推敲**。无论这个作品是在哪个时代创作出来的,它都不应该受限于它的时代。
|
||||
|
||||
也就是说,如果一件作品只风靡一阵子,或者是只在自己的时代流行着,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它却慢慢地被时代忘却,那它就算不上是一件优秀的作品。
|
||||
|
||||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老师,那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还记得我们在[第6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8866)结尾说的吗?我们说,当一幅画表达的东西能**从艺术家的个性上升到普遍性、共通性,甚至上升到普世价值**,这幅画就成了。
|
||||
|
||||
你看《格尔尼卡》时,你能看到那个时候战争的残酷和民众们的悲愤;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9/d6/e9ed9494e48a6471fa43298121b028d6.jpg" alt="" title="《格尔尼卡》(Guernica)[br]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br]创作于1937 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
||||
|
||||
你看《呐喊》时,你能感受到一阵深深的不安和压抑从心里开始蔓延;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2/3e/c27c1137b1037449dd396a05f415f53e.jpg" alt="" title="《呐喊》(The scream)[br]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br]创作于1863-1944年[br]现存于挪威国家美术馆">
|
||||
|
||||
你看戈雅的“黑色绘画”系列时,你能想象到他当时的时代和他身处的世界是多么地让他愤怒和难过。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2/1d/92033afb05798e6fed54323c05650e1d.jpg" alt="" title="《两位老人喝汤》(Two Old Ones Eating Soup)[br]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br]创作于1823年[br]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
|
||||
所以,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就是那些表达出来了**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状态**的作品。无论你身处哪个时代,你看到它的时候,你都会为之触动和产生思考。
|
||||
|
||||
那什么是外在的角度呢?外在的角度就是指艺术品本身要受得住“岁月的痕迹”。比如说,一件艺术品,哪怕经过三百年、四百年,也是可以修复的。
|
||||
|
||||
达米恩·赫斯特的《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就不可修复,一条鲨鱼烂掉了,他只能换条新的。
|
||||
|
||||
在[第3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6221),我们知道了在当时的年代,梵高作品中的思想是比较超前的,后来人们才认可了他。但是,如果他的作品没有得到好好保存,或者是不可修复,我们说,不管梵高有多厉害,我们都无法认识他、理解他和走进他。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3/77/b3815481ee04f83f1bfc25a534626077.jpg" alt="" title="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br]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5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
||||
|
||||
很多艺术家都是思想超前的,我们要过个两三百年才能理解他当时的行为。可是,如果承载艺术家思想的载体不存在或者损坏了,就无济于事了。
|
||||
|
||||
无论是艺术,还是文学,有多少文化瑰宝都因为忽视这点而湮灭在历史长河里。所以,**载体、材料和形式这些看起来很表面的东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量条件,所以传承也很重要**。因为所有的技法都是经过历代艺术家们千锤百炼的试验和探索总结出来的。
|
||||
|
||||
## 留有意义的空间
|
||||
|
||||
当你看一部电视剧的结局,是男主和女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很开心,然后满足地关掉,继续看下一个。那如果你看到的结局是,男主和女主站在人群中,彼此对视了一眼,屏幕上写着The End,你是什么心情呢?
|
||||
|
||||
也许你会想,什么?这就结束了?到底在一起了吗?只看了一眼是什么意思呀?难道是分开了?你看,这个结尾**吊足了你的胃口,给你留下了悬念,让你自己想象后续情节**。
|
||||
|
||||
可是,你发现了吗?越是这样的结尾,越是令人遐想。因为**它给你留了一个意义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天马行空,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安排剧情。
|
||||
|
||||
一幅优秀的作品也是这样,它不会全盘托出,它会给你留很足的意义空间,让你自己去想象;它会给你打造**一个神秘的国度**,让你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它会和你拉开一定的距离,让你看到之后,就会好奇、就会想去一探究竟。
|
||||
|
||||
比如说,我们在[第1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74298)的时候,曾一同欣赏过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第一眼看的时候,我们感觉啥也看不懂,也不知道画家为什么这样安排,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可当你经过一层层深入,你发现自己不仅看懂了,还收获了**一种思考上的愉悦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8/9c/08f910d228c5847bd7df9a335c07ff9c.jpg" alt="" title="《记忆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br]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br]创作于1931年[br]现存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
|
||||
最令人迷惑的抽象画也是一个例子,我们在[第7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9353)欣赏过抽象主义的作品。抽象主义的作品,可以说,几乎就是把想象这匹野马的缰绳交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怎么看、怎么想取决于我们自己,即使和艺术家不在一个频道,我们也可以自己花样解读**。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3/b2/03bcdc7cfb227008c9de4d6f636e64b2.jpg" alt="" title="《构成第七号》(Composition VII)[br]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br]创作于1913年[br]现存于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
||||
|
||||
其实,我一直都在传达这一点给你。如果你有印象的话,你应该记得我说过很多次,画并不一定画得像才是好的。**画得再像,不过是在描摹形<strong><strong>体**</strong>,而非传情达意</strong>。所以说“诗意”也是一幅好的作品必不可少的境界。如果一个艺术家只是追求画得像的话,我们面对他的作品时,除了承认他做到了,也实在说不出别的。
|
||||
|
||||
其实,在生活中,这一点也适用。比如说,在和恋人交流的时候,我们不把话说得太满,不把自己完全表露,而是留给对方玩味和探索的空间,从而保持自己的神秘感和新鲜感。
|
||||
|
||||
## 具有艺术的价值
|
||||
|
||||
在讲第四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很有名的作品《1948年第5号》。这幅画在2006年曾经以1.4亿美元的价格被转卖,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高记录。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3/8f/23720346c63e8fbca353be666fa43b8f.jpg" alt="" title="《1948年第5号》(No.5,1948)[br]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br]创作于1948年[br]私人收藏">
|
||||
|
||||
看到这幅画是不是觉得即使已经懂了抽象画是什么,却依旧看不懂画家这样画是为什么?
|
||||
|
||||
曾经有一对中国的夫妇在美术馆看到这幅画时说,不就是把颜料洒在纸上吗?谁都能做到。是的,谁都可以模仿,但是,谁都成为不了波洛克。波洛克的画看似凌乱,实际上,**画的后面是有一个大的宏观意义在支撑的**。
|
||||
|
||||
我简单地给你解释一下,其实波洛克早期的画风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后来他受了**印第安人**的影响。印第安人有个传统,就是不管是洪涝,还是干旱,他们都有祈祷仪式。他们在祈祷仪式上,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找一块空旷的地,系上各种颜色的色带,开始跳舞。
|
||||
|
||||
色带上有各种色粉,在跳的同时,色粉就会撒一地,撒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来,就像他的画一样。最后色粉会被吹散、定型,仪式就结束了。波洛克的画就是根据这个来的,所以,有人称他这个绘画为“**行动绘画**”。
|
||||
|
||||
这幅画并不是随随便便撒出来的,不是你我随意地弄点颜色上去,多弄几层就出来了。即使我们可以在形式上造假,内容上却造不了。
|
||||
|
||||
我们认为很简单,只是因为我们现在站在此时此刻的视角。看似很简单的东西,波洛克却是第一个这样做还成功的人。所以,我想说的是,一幅画除了技法高超,画面美妙绝伦等因素之外,它还有它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则是艺术价值中很大的一部分**。
|
||||
|
||||
比如说,你小时候画的一张画,可能笔法稚嫩,但在你心里,你视若珍宝。也许,在别人眼里,只是一张普通的纸。你觉得宝贵是因为它对你有价值。
|
||||
|
||||
价值这个事就是这样,许多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却是在那个时代里很珍贵的事物。当我们长大以后慢慢接受星星是黄色的,我们是很难把它画成绿色的。而艺术家也是要克服自身惯性思维、不断创新才能让艺术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的。
|
||||
|
||||
所以,思考一幅画的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它的背后有何深意,它在历史上曾有多无可替代等等,都是它成为一件优秀作品的条件。
|
||||
|
||||
## 不是艺术家,是研究者
|
||||
|
||||
至此,我已经给出了我的四条答案。你可以把这四条答案看作是总结,你也可以把它们当作灯塔,给你一个方向让你好好思考。
|
||||
|
||||
这四条答案看似在说一幅画如何才能成为一幅好画,但实际上,画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幅画能成为优秀的画和背后的艺术家是分不开的。
|
||||
|
||||
好多人都认为艺术者就是个娱乐工作者,为了陶冶情操才去画这些山山水水。其实并不是,从事艺术的人都是把艺术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研究技法、研究材质、研究如何表达、研究哲学、研究自然、研究规律等等。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2/a2/e2520ae8f354142b0ee8eaaccd8a8da2.jpg" alt="">
|
||||
|
||||
你可能会说,老师,他们怎么什么都研究?是的,他们不仅研究而且还都很精通,所以说艺术是一门学科,可以陶冶情操,但不是全部。
|
||||
|
||||
这个时代,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编程是艺术、摄影是艺术、文学是艺术,**万事皆可成艺术**。而那些持续深耕于自己的事业,一直思考和探索新的边界和不断扩展新的维度的艺术家,我更喜欢称他们为**研究者**。
|
||||
|
||||
艺术家常有,而研究者不常有。
|
||||
|
||||
## 罗老师说
|
||||
|
||||
今天,我们通过四个方面学习了什么是好的作品。
|
||||
|
||||
有正确的伦理观让我们知道尊重自然和生命是艺术里的必修课;能经得住时间考验让我们了解到,不单单是内容值得推敲很重要,绘画的材质也尤为重要;
|
||||
|
||||
留有意义的空间告诉我们好的作品是跟观者互相对话的,而不是单纯的告知,好的作品是值得探索和玩味的;在具有艺术价值这一块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很简单的艺术品,背后都是艺术家们系统的研究与学习的结果。
|
||||
|
||||
这四条看似很简单,却需要一个艺术家拥有**敬畏的心灵、普世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意识**。不仅艺术家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修炼自己。
|
||||
|
||||
## 思考题
|
||||
|
||||
学完这一讲,你对艺术有何看法?你觉得什么样的画才是一幅好画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见解。
|
||||
|
||||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艺术之旅就要接近尾声了。如果你觉得意犹未尽,不妨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路,回忆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
|
||||
|
||||
之后三讲,我们将**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艺术与生活是如何联系的**。可以期待一下哦。
|
||||
|
||||
最后,感谢你的坚持,如果可以的话,欢迎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b/5a/4ba6b4835452054226be30b9b80f455a.jpg" alt="">
|
||||
|
||||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
45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加餐 | 拉斐尔逝世500年回顾展.md
Normal file
45
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加餐 | 拉斐尔逝世500年回顾展.md
Normal file
@@ -0,0 +1,45 @@
|
||||
<audio id="audio" title="加餐 | 拉斐尔逝世500年回顾展"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6/f5/c6fyy8ac491267b7af4ee4f3e63cf0f5.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罗桂霞。
|
||||
|
||||
今天这一讲是我们的加餐课,不过,今天的加餐很特别。
|
||||
|
||||
最近,我去看了**拉斐尔逝世500周年的回顾展**。不过由于疫情的缘故,每个厅只允许我们停留5分钟,时间很赶,我总有一种旅游团的感觉。而且展览本来是定在3月2号开幕,6月2号闭幕的。结果因为疫情,只能等到6月2号意大利全部解境后重新启动,然后持续到8月30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3/3b/736423d743a8d5640010888e0cdcf83b.jpg" alt="">
|
||||
|
||||
这次的展览有一个很巧妙的设定,**设定的是首都罗马和佛罗伦萨之间的对话**。因为佛罗伦萨的乌菲兹博物馆贡献了很多艺术作品,约有50件,其中拉斐尔本人的作品就超过40件。
|
||||
|
||||
但许多在国际上重要的博物馆为丰富展览内容也做出了贡献。比如梵蒂冈博物馆、卢浮宫、伦敦国家美术馆、普拉多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等。
|
||||
|
||||
此次展览的灵感来自于拉斐尔的罗马时期。它包括世界上最受欢迎和著名的作品,比如,乌菲兹美术馆的《圣母玛利亚》、博洛尼亚的《圣塞西莉亚》、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圣母阿尔巴》、卢浮宫的《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亚内肖像》和《与朋友的自画像》、普拉多的《圣母罗莎》。
|
||||
|
||||
本来,展览内应该有200幅拉斐尔的作品,包括手稿、建筑设计图等,但是因为好多是从别的地方借的,到期就给还回去了。虽然,我没有看到这次展览的全部作品,但是,我也看到了很多经典作品,所以今天我想来和你分享一下,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现场看油画的魅力。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9/35/79f78177d131db960f466fe62341de35.jpg" alt="">
|
||||
|
||||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先来给你简单介绍一下拉斐尔。我想你们都听说过他的名声,**拉斐尔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是一个把古典画法发挥到极致的画家。他画的人物都很唯美,细节处理得特别细腻。他被称为圣母画手,就是因为他笔下的圣母最漂亮、最慈祥。
|
||||
|
||||
他出生于1483年4月6日(有的认为是3月28日),逝世于1520年4月6日的罗马,在37岁的大好年华就离开了我们。终其短暂的一生,拉斐尔不仅在油画方面很杰出,在建筑方面也很厉害,他在自己的艺术探索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脚步。
|
||||
|
||||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拉斐尔的这场展览吧!
|
||||
|
||||
<video poster="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0/3d/90fafbeb75f3291ab104627d057bab3d.jpg" preload="none" controls=""><source src="https://media001.geekbang.org/customerTrans/7e27d07d27d407ebcc195a0e78395f55/377a3240-174010a4cd3-0000-0000-01d-dbacd.mp4" type="video/mp4"></video>
|
||||
|
||||
一代英才拉斐尔的逝世500周年回顾展就到此结束了。
|
||||
|
||||
拉斐尔的人生长度虽然只有37年,但他却活出了无尽的宽度。他的才华都倾注在每一件朴实无华的作品里,每一幅画、每一笔色彩、每一张草稿都加厚了他的人生重量。
|
||||
|
||||
能被誉为艺术里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不是没有道理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所谓的天生运气,每个人的成功都来自于他的执着、努力与持之以恒。
|
||||
|
||||
拉斐尔能在37岁就达到人生辉煌的巅峰、艺术的登峰造极,是因为他不局限于闭门造车,他会向同辈们吸取经验、向前辈取经、研究翻译古代文献。他不停地和别人找不同、学习借鉴,然后加强自己的长处。他不断地完善自己、虚心学习,而非是彷徨地蹉跎岁月。
|
||||
|
||||
很遗憾不能在现场亲自为你讲解每一件他的艺术品。 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我大致的讲解和对他每个时期与每个展厅的整体介绍,能让你隔空地去感受这位一代英才的艺术气概,让你对艺术、对艺术界、对艺术家有一个更全方位的视角。
|
||||
|
||||
## 思考题
|
||||
|
||||
在这一讲的拉斐尔展览,或者是拉斐尔本人、他的经历和他的作品里,是否有让你为之触动的地方呢?原因是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
||||
|
||||
**在本专栏结课的两周后,我将在留言区选择我认为回答最好的五位同学,送一个有关本次拉斐尔展览的惊喜小礼物**,快来给我留言吧!
|
||||
|
||||
如果你喜欢这一讲的加餐内容,不妨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