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87 @@
<audio id="audio" title="11 | 独身主义也不赖:选择不结婚究竟是选择了什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1/87/d1f2db0b448080444220cd156eaac187.mp3"></audio>
你好,我是李一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结束了对爱情全流程的讨论。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启三类常见爱情模式的全新话题。第一个要讲的,甚至不能叫爱情模式,而是一种反爱情模式——**独身主义**。
正如独身主义的口号宣称的一样,“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很多大都市的单身男女坚持自由至上的理念,认为任何人都有不结婚、不恋爱的自由,而且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本来作为一个讲恋爱课的老师,我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砸饭碗的行为。
但是,基于个人的认知和经验,我对独身主义却是非常支持的。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恋爱自由权。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只是独身主义的前提条件,而不是根本动力。
真正让人坚持选择不恋爱、不结婚的,并不是一股子叛逆心理中的反爱情因素。实际上,恰恰相反的是,多数独身主义的根源在于对爱情有理想主义的坚守,**宁可单身,绝不将就**。
当然,这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无对错之分。坚持理想一定会幸福吗?认命将就一定不幸福吗?
今天,我们就来对上述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做个分析。
## 真的是自己想结婚吗?
如今,自由恋爱的观念深入人心,包办婚姻早已经像一张废纸,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里,现在大部分的结婚都得经过本人同意才行。但是,本人同意就一定是本人意志的体现吗?
并不一定。
绝大多数人选择婚姻当然是为了选择真爱,但不容否认,也有一部分人其实是没有做好婚姻的准备,只是因为被“洗脑包”给洗脑了,慢慢变得盲从,导致自己匆匆忙忙就找人托付了终生。结果呢?要么是痛苦地凑合下去,要么是迅速地离婚。
那么,这些讨厌的结婚洗脑包有哪些呢?这些洗脑包主要分为两种:
### 第一种:什么时间干什么事
所有催婚的父母,似乎都不约而同地掌握着同一句至理名言——什么时间干什么事。
你上学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应该六根清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谈恋爱?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是坚决不允许的,这叫什么时间干什么事。
在你工作以后,他们又马上催你找对象,你仿佛就应该秒懂如何找对象,找到对象就要赶紧结婚,结了婚要赶紧生小孩,生了小孩还要赶紧生二胎,这叫什么时间干什么事。
其实,父母们这么想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们的上一代,是在**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氛围下生长起来的人,每个人的人生节奏都差不多,也有相应的条件支撑。在他们的认知里,大家都得对着这个时间表来过,人生才不容易出错,离经叛道的人往往没什么好下场。
但是,时代变了。在当下的中国,人与人的差别在拉大,人生的道路也充满了无限多的可能。我们不能再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每个人的人生,这在客观上已经不适用了。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这个洗脑包的洗脑之下,认为三十岁不结婚就是不孝,三十岁不结婚以后就不好结了,所以选择用一种运动式甚至突击式的恋爱来抢占三十岁大关。
因为,纵使时代如风云一样改变,传统的观念却依然强大。
传统的惯性不会仅仅靠一代人的时间就能停下甚至发生转折。比如说《傲慢与偏见》写于19世纪初工业革命都已经搞了半个世纪可是里面的班纳特一家五个女儿还是没有继承权。要再过一百多年直到1925年大清都亡了十几年英国才废除限定继承权。
这样推算下来,我们想在短期内靠社会自身力量来扭转这种理念是很难的,**必须要靠个人的清醒来对抗群体灌输**。读书的时间干读书的事情没有问题,但是并不存在什么应该恋爱的时间,应该结婚的时间。你在什么时间遇到那个让你心动的人,什么时间才应该恋爱。
### 第二种找不到对象的是loser
在我小时候,单身羞辱还仅限于大龄男青年——老光棍。当时的外国电影里,中学生会因为没有对象、没有性经验而感到自卑,甚至受到公开羞辱,这还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文化环境。
仅仅十来年过去,**单身羞辱**已经开始无差别火力覆盖了,大龄剩女、屌丝、老处男,直至女博士、老实人、直男癌、小镇做题家等等,只要没对象,总有一个帽子能扣上来。现在流行吹性魅力、吹征服力、吹约炮百人斩,以至于有些小三、绿茶、海王开始不以为耻,却反以为荣。
在这种语境下,个人的拼搏奋斗、学识谈吐都不重要。这个世界上,就分两种人,有对象的和没对象的。人的成功程度,完全取决于其对象的颜值……
连颜宁和杨丽萍这样的女神,都被中年大妈嘲讽说,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就是没一个儿女。
正所谓三人成虎不少人也从内心深处开始认同有没有对象或者有多少对象才是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尺为了脱个单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如果说到时间就该结婚这种观念虽然强大但是终将过去那么找不到对象就是loser的观念正在慢慢地占据未来。
一个人,如果把证明自己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寄托在能否找到一个高颜值对象这种外因上,那么,他整个生活就是颠倒的,无异于缘木求鱼。
爱情可以产生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和场景,但我希望你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前,千万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因为这两种洗脑包给你制造的**恋爱焦虑**,才驱动你谈恋爱的。
反过来说,在当下,如果你坚持独身主义,恭喜你,你起码战胜了以上这两种洗脑包。
## 独身主义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不结婚的独身主义好处多多,自己挣钱自己花,一个人吃饱全家不愁,想干啥就干啥,没人管,没人约束。可是,自由都是有代价的,从来没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飞翔。
### 经济代价
我们前面提过,婚姻作为一种法律关系,实质是一种经济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能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说明其效率在一般情况下是高于单身的。
只要有过独身生活的人一定会深有感触,工薪阶层白领两个人在一起无论是租房、吃饭等开销的分担,还是攒钱的速度,都是显著优于单身的。除此之外,两个人通过婚姻关系连接,**抗风险能力**也会显著增强。独身在外地的朋友只要得过一次病,就能充分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我相信,大部分选择独身的朋友,正值壮年,已经做好了承担这些经济代价的准备。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希望你还要充分考虑到**未来老龄化<strong><strong>背景**</strong>下养老的储备</strong>
### 舆论代价
相比经济代价,坚持独身的朋友的压力,更多地来自于舆论。尤其在小城镇,大多是熟人社会,高密度人际关系无处不在。坚持独身是一个**态度问题**,会被视为异类,继而招来无处不在的说教、嘲讽和排斥。对你抱有善意的人会向你施压,对你抱有恶意的人也会向你施压。
在大城市,舆论环境还算相对友好,大家轻易不会跨越社交边界,干涉别人私事,所以北上广深,坚持独身的朋友相对更多。但是可能依然要付出舆论代价,因为可能会被视为一个**能力问题**,“年纪大了不结婚,这人多少有点什么问题”。
我一个妹妹在上海外企工作175cm的高个盘靓条顺过年回来却因为没找对象被长辈集体教育。我打着吃宵夜的旗号把她解救出来安慰她还好是在上海工作环境比较前卫开放我们这种小地方比较保守女孩过了30岁不结婚会被看成异类。
结果她神色一下黯淡,说我在别人眼里早就是个怪胎了。
人生之艰难就是这样,有些事情,我们明知道别人是错的,但他们围观和讨论的成本,却要由对的人来支付。我说让你完全不在意,那是玄学,只能尽量**远离这些压力源**。
### 情绪代价
如果说经济代价和舆论代价都是外部的,那么内部的就是情绪代价。任何人情绪都有高潮和低谷,爱人的陪伴是度过情绪低谷期的良方。可没有爱人,独身就要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
<p>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br>
无人与我捻熄灯,无人共我书半生。</p>
或许在年轻的时候这不是个特别大的问题按照《三重门》也可能是花季雨季记不大清楚了的说法小学生是一队一队中学生是一堆一堆大学生是一对一对。在我们18岁的时候同学朋友确实一大堆干任何无聊的事情你都能找到人陪你一起。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能够肆无忌惮、无话不谈的朋友越来越少,有的淡出你的生活、有的要回归家庭,有的存在利益冲突,就像《老男孩》歌词唱的:
>
<p>各自奔前程的身影<br>
匆匆渐行渐远<br>
……<br>
抬头仰望着满天星河<br>
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br>
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p>
你曾认为会永远陪在你身边的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甚至你想都想不到的原因离开。相比之下,人生这条艰难路上,婚姻伴侣确实是你最坚定也是最稳定的同行者。
所以,如果人生艰难,你选择独身,只身向前的准备,你做好了吗?
### 价值代价
“价值代价”这个名字,起得可能不太准确,但确实找不到更好的词。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每一天都在追求人生价值,到最后,无非是为了“**没有白来这个人世间走一遭**。”
皮克斯在17年有部片子叫《寻梦环游记》我朋友四岁的小孩看得嚎啕大哭。或许这是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
>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你悄然离去;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不结婚而保持独身,最高价值层面的代价在于,你将失去一个最容易与这个世界**建立羁绊**的途径。立德立功立言,我们普通人啥也立不了,程序员倒是可以流传一套代码,被后人吐槽“祖传屎山”又不得不用。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独身,你会发现与这个世界的羁绊越来越少。
哲学最终极的思考是“存在”(出自知名哲学家沃兹基硕德)。
学没学过哲学的人都会有存在性焦虑,缓解这种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一段关系中能被聆听、被重视、被回应。权力之所以让人陶醉,就是因为权力天然地将人摆在一段关系中的中心位置。而婚姻关系,也是让人真正存在于关系之中,而非简单处于一段关系中的绝佳选择。
所以,遇到真喜欢的人,也不妨松松土,试一试,还能减轻一点双方的存在性焦虑。
我每天熬夜写课程、回答问题、接受咨询,很多朋友常常时隔多年还在向我表示感谢。其实我做的非常有限,是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和这个世界建立了多元的联系,是你缓解了我的存在性焦虑,让我感到没有白来这个人世间走一遭。借此机会,向你说一声谢谢。
## 到底独身否?
你可能会问了,老师,又是洗脑,又是代价的,我到底要不要继续独身?
无论你是选择结婚,还是选择独身,都应是出自内心真正的热爱,而不是大众的裹挟。幸福不是因畏惧风险而改变,也不是因无惧风险而坚持。**幸福是明知风险,但为了心中所爱,坦然承受**。
最后给坚持独身主义的朋友讲个故事。
从前,有只小熊喜欢一只小花喵,它采了一大捧玫瑰花送给小花喵,扎得满手是血。可是,小花喵死活不肯收,说自己和小熊不合适。小熊只好把玫瑰一朵朵地发给路上偶遇的小动物,也有小狸喵、小白喵很喜欢小熊,说你要是能给我一整束玫瑰,我们就在一起吧。
但是,小熊再也没有一整束玫瑰了。
我们知道,玫瑰其实一直都有,怕的是满手是血,却没人愿意收。所以,希望支撑你只身前行的,不仅仅是对伤口的恐惧,而是更多的价值思考。
## 爱情锦囊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独身主义,这是相对小众,也非常需要勇气的一种选择。
首先,我们对支持“结婚才是正确”的两个洗脑包进行了批判:
- 一种叫“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实质上是前人们生活习惯塑造的传统经验;
- 另一种叫“找不到对象的是loser”实质上是盲目接受外部的文化输入。
无论是害怕成为异类,还是彰显自身价值,都不应该是支撑恋爱结婚的理由。我们唯一能接受的理由,应该是真爱。
其次,我们对独身主义要付出的代价进行了分析:
- 外部的代价包括经济代价与舆论代价;
- 内部代价包括情绪代价与价值代价。
希望你能够在充分想清楚要面对的困难以后,再决定是否坚持独身。
最后,我想说,理想的婚恋环境,应该是大家都真诚地对待婚恋,但不将其作为人生的全部。
虽然,我们高度认同婚恋幸福的价值,因为这需要能力、精力甚至一点运气,但我们同样认同事业、爱好、友情等一切美好事物的价值,并允许支持鼓励人们将其作为毕生追求。
这样,单身的人会得到幸福和尊重,而不是一个内卷、焦虑和党同伐异的丛林环境。
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以此共勉。
## 思考题
你曾经有过一生不结婚的打算吗?你对独身主义怎么看?有没有坚持独身主义的朋友,他们现在生活状态如何?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讨论、交流你的想法和见解,也可以留下你在婚恋上的困惑。
我会第一时间给你回复,期待你在爱情上的蜕变和成长。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的身边有坚持独身主义的朋友,记得把这一讲分享给 Ta。

View File

@@ -0,0 +1,192 @@
<audio id="audio" title="12 | 姐弟恋也很可爱:姐弟恋有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c/43/cc83a4930c889011911e9c3b326bde43.mp3"></audio>
你好,我是李一帆。
如果一个男人找比自己小很多的女人做妻子,舆论往往会去抨击这个女人;那么,如果一个女人找比自己小很多的男人做丈夫呢?是的,舆论还是会抨击这个女人。电视剧里,俞飞鸿这种女神搞姐弟恋,尚且要被骂不要脸,普通人谈姐弟恋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无论传统舆论对此有多不满,姐弟恋却还是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王菲和谢霆锋是姐弟恋、文章和马伊琍是姐弟恋、秦昊和伊能静也是姐弟恋,姐弟恋仿佛成了女明星的标配。但也不光明星,试问,又有哪个女生不想体验一下萧亚轩的快乐?
据统计显示在1990年男大女小的夫妻占70%男小女大占13%到2010年男大女小的夫妻占43%男小女大占40%。事实上,根本无需统计数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女性经济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姐弟恋的趋势是一种必然,甚至可以算是对男大女小占比过大的拨乱反正。
既然一件事情能从偶然走向必然,从单发变为趋势,我们就有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是应许多朋友的要求,特别是本课程责任编辑小奶酪的要求,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姐弟恋的话题。
## 姐弟恋模式好处多多
首先,我们来给“姐弟恋”下个定义。你可能会说,什么?姐弟恋还要下定义?
对的,因为从狭义上说,只要女生年龄比男生大就叫姐弟恋。一般来讲,女生比男生**大三岁以上**才会显著呈现姐弟恋模式。很多女生比男生大一两个月的、一两岁的,可以统一处理为同龄人。
但在我的经验里,这种狭义的说法并不准确。如果女生生理年龄小于男生,但实际心理年龄却大于男生,换句话说,女生要比男生成熟得多,这其实也属于姐弟恋模式的恋情。
总的来说,无论男女**生理年龄差**有多少,必须**心理上**处于姐弟恋状态才能叫姐弟恋。
所以,即便你恰好处于男大女小的恋爱组合,又或者你也不准备进入姐弟恋,但这一讲,你也有看一看的必要。毕竟 ,经营爱情这个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分析完了姐弟恋的定义后,我们来看看它有哪些特点。相较于传统男大女小的恋情(叫兄妹恋有点怪怪的,以下简称传统模式),姐弟恋存在以下特点:
### 第一,生理年龄差异
这或许是姐弟恋最直观的差异,有很多人将其视为姐弟恋的难点之一。
但请你把关于年龄的刻板印象抛诸脑后,舆论压力、相处模式、生活差异其实都不是年龄差必然带来的问题。如果我们仅就生理年龄讨论生理年龄的话,姐弟恋其实是个优势。
男女在生理上存在差异,所以,男生女生的生理需求峰值是有所错位的。通常来说,**女生活力最旺盛的年龄段是要晚于男生的**。因此,姐弟恋相比传统模式,更容易在这方面达到适配。
比如说,在《鹿鼎记》里,神龙教教主夫人苏荃这个大美女嫁给了大自己很多的洪安通,却最终叛出神龙教,跟了小自己很多的韦小宝,除了形势所迫之外,很大程度和韦小宝恰好处于胡天胡地的年纪有关。联想到后来,韦爵爷一家在通吃岛住了那么久,孤男七女在岛上也没啥其他娱乐活动,老韦家未添一丁半口,如果是这个状态的小宝弟弟,恐怕就难以拿下苏荃姐姐了。
其次,从人口统计学来看,**女性的平均寿命是要高于男性的**。所以,从统计意义上讲,姐弟恋共同陪伴的时间也会长一点,不容易出现女方晚年长期处于丧偶状态的局面。
### 第二,情绪供需差异
姐弟恋模式最核心的定义,就是**女方<strong><strong>才是**</strong>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供给的主导者</strong>
这里要敲黑板了!
这里引出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情绪价值。情绪价值定义一套一套的,你只需要知道,它就是情绪收益与情绪成本之差。用大白话讲,就是跟你在一起,**开心与难过的差值,就是情绪价值**。
不单单是在情侣之间,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也一定会注意到,有些人就是具备高情绪价值,跟这种人在一起,就是会感觉特别舒服,你有啥好事都愿意跟他一块。但是,也有些人就是低情绪价值,他整天怨天尤人,杞人忧天,负能量爆棚,你一看见就避之不及。
说到这,就要讲一下如何才能提供情绪价值,最底层的就是要**情绪稳定**。
如果像炮仗一样一点就着,甚至像吃了枪药一样不点就着。别人说一句,你说三句,那你就是情绪价值的**索取者和消耗者**。能够保持自身情绪稳定,不受环境和对方影响,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给你举个例子,《资治通鉴》里有描绘东晋淝水之战的文字,仗怎么打的记录甚是粗糙,整个过程甚至也有点玄幻。但是里面却特别详细地记录了东晋大佬谢安啥事不干,一个会都没开,到处郊游下棋,最后谢安听说打了胜仗,还轻飘飘地来了一句,“自有小字辈破贼”。
论卖弄和显摆,魏晋士人堪称史上第一高峰,但谢安这个作秀,绝对魏晋第一。
小时候不理解,谢安这种啥事不干的人,怎么成了淝水之战的代表人物?下面正儿八经打仗的谢玄反倒成了跟班。现在才知道,八十万敌军压境,己方就那么几万人,全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一个能够保持情绪稳定的当事人是多么可贵,他是在以一人之力向满朝公卿提供情绪价值。
提供情绪价值,再高级一点的就是**消解对方负面情绪**,俗称“哄人开心”。在对方焦虑、紧张、害怕、愤怒、忧郁时,能够帮助对方走出负面情绪的泥潭,尽量不让对方消耗自身情绪价值。
著名人民艺术家范伟老师演过一部电影,陈数女神在里面饰演他的妻子。两个人有一次吵架,陈数情绪爆炸,吼范伟说,“你倒是说话啊!”范伟异常平静地对陈数说,“实在不好意思,吵架时候,你也美的不可方物,让我不忍打断。”简直太会了,我都要为他鼓掌。
提供情绪价值,最高级的是**带动对方情绪**。消解对方负面情绪,终归还是会有所损耗,真正的高手是把正面情绪传染给对方,最终生成更多正面情绪,实现正和博弈。
虽然这些年正能量这个词都要被玩坏了,但正能量爆棚的小太阳,确实是恋爱中的一个宝藏。
说回到姐弟恋的话题,在传统模式中,男方是情绪价值的主要提供者,或主动、或被动地要负责哄女孩子开心。姐弟恋模式则相反,女方会成为情绪价值的主要提供者。所以,即便有时女方生理年龄要小于男方,但如果女方更加成熟,情绪更加稳定,其实也可以称之为姐弟恋模式。
在恋爱里,男生本身的情绪需求和消耗就要小于女生,再加上姐弟恋中的女生更为成熟,对情绪价值的消耗与索取也比传统模式中的女生更少。总体来看,这或许也算姐弟恋的一个优点。
### 第三,价值匹配差异
相比传统模式,姐弟恋在价值匹配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男方来说,姐姐更加成熟有女人味,经济相对更加独立,处事更加老练,对待感情也更加主动。对于女方来说,弟弟更加纯情,对感情更真挚热烈,激情更充沛,新鲜感更足。
当然,不同的人的价值需求可能不同。可能有的男生不喜欢成熟的,就喜欢萝莉型的妹子;有的女生也不喜欢纯情小男生,就喜欢成熟大叔。所以,这个优点各花入各眼,看个人偏好了。
现在,我们已经分析完了姐弟恋模式的三个主要特点。知道这些特点,有什么用呢?
第一,相信你也发现了,这三点不光是姐弟恋的特点,也是姐弟恋的优点。如果这三个优点有符合你心意的,或者是可以填补你的价值需求的,那么你就可以去尝试一下这种恋爱模式。
第二,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正如一切有机遇的事情,就一定也会给你带来不小的挑战,姐弟恋也是如此。特点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优点的同时,也暗中标好了价格。
## 姐弟恋模式难处不少
### 第一,年龄焦虑
在前面我们提到,姐弟恋的年龄差异相对于传统模式是个优势,但这个优势只是生理上的。在心理上,它却特别有可能给你带来一种副作用——**年龄焦虑**。
我们都知道,两个人要是想结婚,需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可是,现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在没有特别强力家庭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准备所需要的时间在延长。
体现在统计数据上,就是**晚婚比例越来越高,结婚年龄越来越大**。
2020年中国平均结婚年龄已经达到27岁部分一线城市初婚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30岁。按照这个数据考虑姐弟恋中女方大男方3 ~ 5岁的话男生30岁的时候女方已经33~35了。
随之而来的,就会引发出两个心理问题。一个是二十来岁开始谈恋爱的话,两个人很可能要经历一场**长达多年的爱情长跑**,才能走进确定性更强的婚姻关系。另一个是**女方风险成本过高**,自己强势期的时候,让线让野保射手,射手发育完六神装出山,搞不好还要嫌弃自己后期不给力。
所以,无论是爱情马拉松对时间的考验,还是风险厌恶对人性的考验,都可能会给一段姐弟恋关系注入更多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而这些消极情绪往往会成为两个人关系终结的导火索。
只有两种“良药”能与之对抗,一种是坚定,另一种是勇气。
### 第二,能力焦虑
这种能力焦虑的情况,多见于一方还在上学,另一方已经工作。
所有走出学校的人都应该有过这种体会,就是经受过社会毒打后,会发现学生思维有很多幼稚之处。所以,一个学生和一个打工人,势必在很多现实问题上,**存在认知的鸿沟**。
实际上,在传统模式中,这样的认知差异也存在。
之前有新闻说一个IT企业的高管娶了一个貌美如花又特别年轻的老婆。但是他老婆比较幼稚居然模仿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的红太狼用平底锅重击该高管后脑勺将其打成植物人……
但是,毕竟在传统观念中,男强女弱实属正常。社会的普遍共识就是,男方就应该比女方成熟一点、办事老道一些、能力强一些,而对于能力不足的女方,周围的人也更加宽容。
姐弟恋恰恰相反,女方凭借大几岁的先发优势,会在亲密关系中成为更强的一方。
这带来的的心理问题在于,男生可能会有**挫败感**,会因为丧失对两人关系的掌控权和主导权,开始感到焦虑;女方也会焦虑于男方的成长速度,特别是在对比周边成熟大叔的时候。
不过这种能力焦虑会慢慢缓解。当双方都工作一段时间后这种能力差就不太显著了。这也侧面说明了20+的人谈姐弟恋和30+的人谈姐弟恋,难度系数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 第三,从众焦虑
虽然我们说,姐弟恋越来越多,但那是纵向比,横向比还是少。至少在观念上,我们很多人还是认为传统模式是多数,姐弟恋是少数。所以,这也导致了最大的焦虑——**和多数人的不一样**。
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这件事,本身就会带来焦虑。
人是社会化的人,**从众心理**是千百年来进化出的本能是文化、教育甚至DNA共同塑造的。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安排了一群托面对电梯门站。不知情的测试者进入电梯也会面对电梯门站立一群托全部背对电梯门站测试者进入也会下意识背对电梯门站立这就是**群体压力**。
这种从众焦虑的最大危害倒是不至于让你主动选择放弃姐弟恋以随大流,一般现代社会的人还是有这点抵抗力的。它最大的危害在于,每当你们发生矛盾和摩擦的时候,你们都可能会不自觉地**归因******会认为矛盾发生是因为你们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姐弟恋,而忽略了矛盾本身。
>
<p>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br>
——《乌合之众》</p>
这样错误的归因,常常会导致更加错误的后果,破坏力非常大。
你也能看出来,姐弟恋的三点难处全部都有关于焦虑。世人皆认为,姐弟恋最难的是外部的阻力,是经济状况的悬殊、是家人的不同意和不支持、是舆论的指指点点等。
相比于内心的不确定和煎熬,外部阻力反而微不足道,击垮一个人的往往都是内部的矛盾。
但是,有年龄差异就一定会焦虑吗,女强男弱就一定会焦虑吗,和大家不一样就一定会焦虑吗?
**不是风动,<strong><strong>也**</strong>不是幡动,是心动。</strong>
心生万相,万相皆空。姐弟恋也好,兄妹恋也好,都是虚妄。其实,这一切的背后,不过只有你们两个人而已。**人对了,年龄不是问题,人不对,什么恋都是问题**。
## 姐弟恋的注意事项
说着说着,似乎进入了看破红尘的境界,但最后,还是要说说姐弟恋的注意事项。
**第一,<strong><strong>正确对待**</strong>他人意见。</strong>
姐弟恋经常遭到很多家人朋友的反对,但你一定要知道,人家反对的究竟是什么。拿上台面说的是嫌弃弟弟年纪小,实质上是不是在担心弟弟的经济能力,还是担心弟弟会始乱终弃。
你要做的就是,针对性地拿出有说服力的现实条件和未来承诺,去解决真正的问题。两个人不能一味地纠结于年龄大小,年龄又不能控制,总不能塞回肚子里重生一回。
**第二,正确对待双方关系。**
在姐弟恋的关系里,女方要做乘风破浪的姐姐,不要做唠唠叨叨的老妈子,还要学会抓住机会,偶尔地做一下弱不禁风的林妹妹;男方该示弱示弱,该撒娇撒娇,不要有太重的心理包袱,但是该爷们的时候也要爷们,该有担当的时候也不要逃避,要学会多主动去掌控两人的关系。
诚然,姐弟恋要比传统的恋爱模式更让人费心一点,可能需要两个人付出更多的坚持和勇气。但是,这世间的每一件事都如此,走过的荆棘和沼泽越多,美好的风景才会弥足珍贵。
最后,要记住,没有什么不靠谱,你们决定在一起,只是因为你们相爱而已。
## 爱情锦囊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
今天,我们就姐弟恋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如今,姐弟恋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姐弟恋不仅仅是指生理年龄上女方大过男方,更是指一种女方相较男方,**心理上更为成熟**的恋爱模式。
姐弟恋这种模式有三大特点,分别是**生理年龄差异、情绪供需差异和价值匹配差异**。
其中,我们特别讲解了情绪价值这个概念。情绪价值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稳定的情绪控制、消解负面情绪和带动正面情绪**是提供情绪价值的三重境界。
但是,这三种差异除了给这种模式带来一定的好处之外,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带来了难处。
难处就在于**年龄焦虑,能力焦虑和从众焦虑**,三者都是由于姐弟恋这个概念,所产生的一种心魔,属于自寻烦恼。越是在意姐弟恋这个概念,就越容易因此受伤。
最后,我想说,合适的人,年龄不是问题;不合适的人,什么都是问题。
## 思考题
你尝试过姐弟恋吗,感受如何?如果没有,你能接受姐弟恋吗,你对姐弟恋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讨论、交流你的想法和见解,也可以留下你在婚恋上的困惑。
我会第一时间给你回复,期待你在爱情上的蜕变和成长。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的身边有正在谈姐弟恋的朋友,记得把这一讲分享给 Ta。

View File

@@ -0,0 +1,199 @@
<audio id="audio" title="13 | 千古难题真难办:如何跨越家庭背景的差异?"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79/d0/7911eca2cb1dfa2313296ba3b71cebd0.mp3"></audio>
你好,我是李一帆。
有一种说法,叫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从谈恋爱修成正果到走入婚姻殿堂,需要跨越的阻碍有很多,但其中挑战最大、最困难的,莫过于跨越家庭背景的差异。
女生向的电影电视剧最爱拍的模式,就是霸道总裁爱上平民女孩,这模式在几百年前就有了——《格林童话》里面的灰姑娘嘛;男生向的电影电视剧最爱拍的模式,就是富家千金爱上落魄男孩,这模式在几百年前也有了——《聊斋》里面的狐妖勾引赶考书生嘛。
为什么童话和小说都喜欢编这种跨越家庭背景的爱情呢?的确是因为,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多见,缺啥编啥,大家伙都爱看。由此可见,**家庭背景的差异确实是一道千古难题**。
近年来,关于凤凰男、扶弟魔之类的话题也总是霸占各大网站婚恋话题榜首,出一个爆一个,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家庭背景差异这个话题确实给很多人造成了困扰,能够引发大家共鸣。
所以,关于家庭背景差异的话题,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个探讨。
## 有哪些家庭背景差异?
在这个话题下,很多人经常会产生激烈的观点碰撞。但是,在我的经验中,其实为数不少的争论,都是因为**对家庭背景的定义错位**而出现的。所以,我们先对家庭背景差异做个说明。
纵观所有的家庭背景差异,都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
### 1.经济条件的差异
在众多的差异中,经济条件的差异是最直接的家庭背景差异。
当然,经济条件不仅仅指家庭存款,而是**泛指双方调动资源的能力**。比如说,政府官员、国企高管在家庭资产数量上,可能比不上私营企业老板。但只要私营企业没有大到一方首富的级别,一般在家庭背景上也没有什么差距,甚至官员家庭还高于同级别的企业家庭。
所以,我们说,经济条件的差异程度要足够大,才算得上是家庭背景的差异。
否则你好比,双方家庭都是高资产净值家庭,诸如一线城市拆迁户、内陆地区煤老板、沿海做实业和金融新贵。虽然他们内部也存在鄙视链,但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同样,如果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一个在上海两套房,一个在上海三套房,资产可能差了几百万,但如果有人非要问怎么跨越这个家庭背景差异,是不是就有点矫情了。
### 2.思维观念的差异
由经济条件差异衍生的,最直接的就是**消费观的差异**。不同家庭对钱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
当初,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请我们去酒店吃自助。工科男生的吃法,你应该也能想象,对着各种海鲜,就是一顿胡吃海塞。但是,唯有一个哥们就简单吃了点菜,吃了盘意面就停筷了。
这我当时完全不能理解,二百多块钱的自助,你居然还吃意面,简直脑子不好使。后来我才明白,对有些人来说,酒店自助太普通了,犯不着为了吃回本撑坏自己。
所谓的消费观,就是对花一笔钱到底值不值的判断。
同样花两百块吃顿饭,富裕家庭可能觉得开心就好,困难家庭可能就觉得不可理解,就产生了差异。差不多经济条件的家庭也可能在消费观上产生巨大差异,有的人愿意花钱买别墅,但不愿意花钱买服务请人打扫;有的人愿意买很多名包、名表,但觉得吃东西简单一点就好。
所以,**对于<strong><strong>思维观念**</strong>上**<strong>的差异**</strong>**<strong>我们**</strong>要**<strong>以能否**</strong>兼容为标准</strong>。因为很多情况下,思维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差异的确很难消除,但是如果双方可以各退一步,尝试兼容,会少很多矛盾。
除了消费观之外,还包括方方面面。比如谈恋爱,有的家庭觉得中学生谈恋爱简直天理难容,你要敢越雷池一步,腿都给你打折;有的家庭觉得只要不影响学习就好,甚至以此还会揶揄自家孩子,“我孩子长这么帅,为什么都没人给你写情书呢?”
### 3.生活习惯的差异
最后,还有生活习惯的差异,这个差异很少人提,但又不得不提。
毕竟,很多事上升不到思维观念这个程度,但隔阂又确实存在。比如说,南方女婿请北方丈母娘吃饭的著名故事,南方习惯是先喝汤再吃饭,而北方习惯先吃饭再喝汤。这个差异就导致了丈母娘对头道菜端个汤出来很不满,“咋地,这是要先给我灌个水饱啊?”
每个人特有的生活习惯之多、之顽固,不结婚的人是很难体验出来的。这些习惯是家庭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灌入进你生活的,从牙膏到底能不能从中间挤到炒菜到底要不要放辣椒,这些事情没法拿上台面争论个一二,却又无处不在。就像牙疼要不了命,但难受起来真要命。
## 家庭背景差异重要吗?
也许你会问了,家庭差异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谈恋爱、结婚真的要考虑家庭背景吗?
我知道,很多人都想听到否定的答案,想听到类似真爱至上的词语。可惜我不能这样,因为我认为,家庭背景是重要的,但又不是你想的那个重要法。
### 1.家庭背景是天然的筛选器
当今社会,即便再现实的人,也很难理直气壮地宣扬,家庭经济条件有差异的情侣不能结婚。
事实上,穷小子娶富家女或是富二代娶平民姑娘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多。甚至,有不少家庭资产过亿的人家紧紧地盯着科研单位的新入职博士,只要女儿喜欢,家里再穷的也愿意嫁。
所以,支持家境悬殊的人不能谈恋爱的,多半论证思路是:家境悬殊非常容易造成三观不合,三观不合就会在大量问题上产生矛盾,从小到大养成的价值观很难改变,最终导致两个人分手。
从概率上讲,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观问题是很难通过一两次短暂接触就观察清楚的,家庭教育确实对三观形成存在重大影响。所以,**以<strong><strong>家庭背景作为筛选器,确实不失为一个快速又相对精确识别**</strong>潜在恋爱对象的好方法</strong>
比如说,如果你自我边界意识很强,对个人小家和原生家庭的界限非常介意。那么,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你就要谨慎选择所谓的“凤凰男/女”,两个人的很多想法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你很难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举家之力供养出来的大学生Ta们身上背负着多大的责任感甚至是负罪感。他们也很难不委屈自己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为原生家庭输血。
但是,这个方法又没很多人说得那么重要。在我们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挑选恋爱对象肯定会有个条条框框的,不然一个个试太盲目。这个时候,家庭背景就是一个很好的框子。
可是,假设你已经有了一个恋爱对象,谈了一段时间准备进入婚姻了。
这个时候,你还要靠拍脑袋想出来的框子去框人,未免对自己的眼光也太不自信了。在过去的那段时间里,恋爱是都白谈了吗?从统计学上讲,条件概率是不知道样本全貌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你都知道袋子里一共六红四白十个球了,还要啥贝叶斯呀。
### 2.家庭背景是重要的价值构成
很多家庭表示,婚姻要追求门当户对,这无可厚非。但是,倘若把家庭背景作为唯一的条件来衡量,那是犯了一元论的毛病。除非家里有王位要继承,个人能力相对于王位无足轻重,所以只看门户不论其他。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到非要只追求门当户对的意义。
但是,这并不代表家庭背景不重要,相反,**家庭背景是婚恋中价值匹配中的重要一极**。
在去年热播的《大江大河》里,主人公宋运辉就是出身农村的贫家子弟,他娶的程开颜是所在单位副厂长的女儿。论家庭背景,宋运辉差了一大截,但颜值高、学历高、能力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前景是碾压程开颜的。两个人为什么最终可以走到一起?
你说,程开颜的家庭背景是不是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是**支撑双方价值匹配的重要因素**。
如果两个人的个人条件大致差不多,家庭背景更为优越显然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又或者一方家庭条件比较富足,特别是女方更多见,会愿意选一个家庭条件一般但个人综合能力非常强的。
两个人前期靠女方家庭积累生活不愁后期靠男方成长独自carry。这种事在体制内尤为多见电视剧看得多你也能发现天朝自古以来就有榜下捉婿的传统。
当然,我们也多次说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需求,甚至相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价值需求。比如,女生在交往过个人条件优越但家庭条件一般的男生之后,因为受不了迁就对方的生活标准而分手,可能就会把家庭背景作为下一任的重要考量。
### 3.物质条件终究是一道坎
很抱歉,犹豫再三,还是写下了这句政治不太正确的话。
作为一个讲恋爱课的,我个人当然觉得爱情是神圣又伟大的。但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爱情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伟大的。古代的婚配就是讲门当户对,讲血统阶级的。爱情被提高到神圣伟大的位置,那是文艺复兴期间作为人性光辉,用来对抗神性的。
无数艺术家歌颂爱情只是迫于宗教势力强大不好在明面上挖墙脚所以打着爱情伟大神圣的幌子行解放人性之实。而到了现代歌颂爱情的主力也变成了消费主义的洗脑包。毕竟“爱她就给她买xxx”的广告语都出来了还能不疯狂宣传爱这个大前提吗
所以在这一讲我也不得不如此“残忍”地跟你说爱情固然神圣但实际上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神圣物质条件终究是一道坎不考虑它是自欺欺人的。虽然我也很想讲物质条件会导致三观差异balabala但很多时候横亘在两个人面前的就是物资条件本身。
如果你为了爱情,能够对抗物质的诱惑,甘于为了爱人降低生活标准,那么你非常棒;
但是,如果你迫于物质压力,选择了一个你相对没那么爱的人,我想说的是,你也没有任何错,不要自责,这是大环境决定和影响的。而且,爱情还是可以经营和培养的。
所以,综上所述,家庭背景差异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我说它不是最重要的,你也认为它不是最重要的,可是,你可能还是会受到家庭背景差异的影响,甚至是打压。
那么,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尽可能地让我们跨越这个差异,坚持一下真爱至上呢?
## 如何跨越家庭背景差异?
### 1.如何搞定父母
绝大多数人第一次意识到家庭背景所带来的鸿沟,就是在双方父母那里。
当然我们说了也不排除有开明的父母认为只要小孩喜欢人品没问题就全部ok但也有不少父母害怕阶层跌落坚决反对自家孩子“下嫁”的。改变对方父母的态度无非是三招
**第<strong><strong>一**</strong>招,就是拖,不要正面刚,**<strong>要**</strong>和对象继续谈</strong>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父母强烈反对个一年半载,看到小孩还在继续坚持谈,态度怎么的也会软化一点,但是要提醒一句,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因此事发生正面冲突。有的人自尊心特强,看对方父母夹枪带棒的,就忍不住要怼回去,甚至还要发对象脾气。
这种行为无异于卖队友。要知道,夹在你和对方父母之间最为难受的人,就是你的对象。你怼人家父母的每一句话,都会十倍压力地反馈在你对象身上。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
**第<strong><strong>二**</strong>招,就是补,抓紧自我提升</strong>
很多时候,对方家长也不是在意你的奋斗结果,毕竟这年头想在北上广买套房,光靠个人奋斗也挺难的。但是人家会在意你的**奋斗态度**,无论你是学历提升还是职务提升,要给人一个希望。
曾经就有一个妹子问我,她是单亲家庭,男朋友是自己的研究生同学,但男朋友是一线城市土著,有多套房产。男朋友妈妈不同意两个人在一起,可是男朋友却一直坚持,最后闹到了男朋友妈妈断了男朋友生活费的地步,要做房产公证,坚决要求两人分手。
你猜这事怎么着他们两个人先是拖了一年最终的解决契机还是人家妹子拿到了美国医学院的博士offer。妹子出国前男方妈妈一反之前的态度居然反过来催着两人领证。
所以说,你得证明自己是有实力的,而不是一味地闹,**实力是表达诚意的最好证明**。
**第<strong><strong>三**</strong>招,就是抬,**<strong>要**</strong>善于抬人一手</strong>
如果在对方父母和你发生摩擦冲突的时候,出现一个解决契机,我们就别死要面子不肯低头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中二附体,搞什么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了。
得饶人处且饶人,抬人一手,主动服软。聪明人都知道,善于给人面子的一定有里子。
但是这三招的前提就是,你对象坚定地跟你站在一起。如果你对象面对家里的压力,开口是我妈说了,闭口是昨天有人给我介绍对象,那你还是赶紧主动走人吧,不要影响人家继承王位。
如果你是“那个对象”你的对象是被你家人质疑的那个你也可以通过以上三招去帮助你的另一半。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助于让你更了解Ta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值得。
### 2.如何搞定对象
如果对象都搞不定,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但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其实就只有一句话,如果你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那一方,真的喜欢,就要**更加坚定**,在当下还要**多迁就和体谅一点**
如果你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一方,**一定要对人家好一点,不要把对方的迁就视作理所当然**。
### 3.如何搞定自己
相比于搞定外人,跨越家庭背景最大的难题,其实还是自己本身。如果你是条件好的那一方,一切都还好说;如果你是条件相对不好的那一方,你的确要面对很多困难与阻碍。
如何接受对方和自己从小养成的迥然不同的消费观念?如何承认对方为了自己被迫忍受消费降级的事实?如何包容对方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优越感?如何克服出身给自己带来的自卑感?
**外邪易辟,心魔难除**
伟光正如电视剧版《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面对家境优越的程开颜,他也有失态的时候。哪怕当上东海常务副厂长的他,还是会吼,你以为我有今天是靠你们程家的关系吗?
**所以,<strong><strong>根本还是在于自我修炼,内在世界越充盈,对外在世界的芥蒂才会**</strong>越小</strong>
为什么科研单位的博士群体容易成为榜下捉婿的首选目标?对于拓宽人类知识边界,攻克全人类知识盲区的科研人员来说,太容易产生内在满足感了,不会轻易因为家庭背景差异产生心魔。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如是而已。
## 爱情锦囊
今天,我们对婚恋中家庭背景这一因素进行了探讨,这是结婚要面对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首先,我们对家庭背景差异进行了定义,分别存在**经济条件差异、思维观念差异和生活习惯差异**。在程度上,我们也**以<strong><strong>兼容与否**</strong>为标准</strong>,排除了一些虽然存在但没那么厉害的家庭背景差异。
其次,我们就到底要不要考虑家庭背景差异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虽然说,家庭背景差异是筛选婚恋对象的一个有力条件,但这个条件不应该成为成熟恋爱关系中的阻碍。家庭背景是婚恋价值匹配中的重要一极,但也不是唯一一极,我们不能不考虑,但更要综合考虑。
其中,我们还特别提到,把物质条件作为爱情中价值需求的最大因素来考虑,并没有错。按《天龙八部》里的话来说,就是有情皆孽,众生皆苦。
最后,关于怎样跨越家庭背景差异达成婚姻关系,我给你提供了三个方向,分别是搞定父母、搞定对象、搞定自己。搞定父母有三招,能拖要补还会抬;搞定对象,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搞定自己,你才是你自己最大的拯救者。
## 思考题
你在婚恋中,有遇到过家庭背景差异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吗?你是如何解决的?你对婚姻应该门当户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讨论、交流你的想法和见解,也可以留下你在婚恋上的困惑。
我会第一时间给你回复,期待你在爱情上的蜕变和成长。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的身边有为家庭背景差异而困扰的朋友,记得把这一讲分享给 Ta。
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正式课程就全部结束了,下一次更新就到结束语的环节了,不见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