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45 @@
<audio id="audio" title="01 | 行业视角:产品经理眼中的人工智能"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9/0d/b98f9f6679fc33f79ef8f45yyb67fd0d.mp3"></audio>
你好,我是海丰,很高兴能在这个专栏和你见面。
随着人工智能的火热,越来越多的产品经理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希望借着风口转型成为 AI 产品经理,进而可以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确实,这是一条很不错的出路,我本人就是一个转型的深度体验者和倡导者。
对比传统的产品经理AI 产品经理更加注重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场景算法以及验收评估标准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不过在学习之前我准备了3个问题来测试一下你对这个领域的了解程度
1. 你理解人工智能吗?
1. 它的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1. 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的人才结构是怎样的?
接下来,我将从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的角度,带你一起解答以上问题,让你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这是基础,更是必学!
## 理解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网上的文章早已铺天盖地,如果要我概括一下,**我认为:如果一个系统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动,同时这些思考和行动都是理性的,那么这个系统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 AI后面我会直接简称为 AI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
比如说,我们在浏览电商网站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自己看到的页面展示的商品和其他人不太一样,这是因为电商平台的推荐系统,会根据我们过去的浏览行为和下单情况,来预测我们可能喜欢的产品,再把它们展示出来。
再比如说,我们都使用过类似小爱音箱这样的智能音箱,当我们跟它说:“嘿,小爱同学,明天早上 7 点叫我起床”,它就会为我们设置早上 7 点的闹钟。这是因为在小爱同学背后有一整套的系统,对我们发出的语音进行语义理解,再按照理解到的语义指令执行命令。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产品不仅可以像人类一样去发现我们的喜好,推荐出我们喜欢的商品(精准推荐),还可以理解我们的语言(语义识别)去执行我们的命令(语音识别)。这些就是人工智能赋予它们的能力,也是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原因。
但是作为AI产品经理我们需要注意**目前AI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在某一个明确的特定业务领域内且有特定目的的问题**,比如是搜索推荐、机器翻译、人脸识别等等。而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些“无所不能”的 AI 机器人,它们属于通用人工智能领域,这离我们还很远。
### 关于人工智能,你必须要掌握的概念
理解了什么是人工智能和它的边界,我们再来看看人工智能领域的两个重点概念,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这两个关键词时常出现在人工智能相关的新闻中,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这两者是什么,以及它们和人工智能是什么关系,甚至还有人把它们混为一谈。所以,我希望在正式开始咱们后面的学习之前,先带你扫除这些基础障碍。
**我们先来看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的核心是让机器有能力从数据中发现复杂的规律,并且通过这些规律对未来某些时刻的某些状况进行预测。这怎么理解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我们要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未来几天内是否下雨,那我们需要筛选出过去一段时间内比较重要的天气特征数据,比如过去的平均气温、湿度、降水量等等,然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从这些历史数据中发现规律。
这个所谓的规律就是算法工程师常说的模型,而发现这个规律的过程就是训练模型的过程。最终通过这个模型加上相应的气温、湿度等特征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未来几天内下雨的一个概率。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机器学习的过程:**机器学习就是让机器从过去已知的大量数据中进行学习,进而得到一个无限接近现实的规律,最后通过这个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 其中,我们使用的过去的数据就是我们说的样本,而气温、湿度这些属性就是特征,过去某一天是否下雨就是我们建模时用到的标签(结果数据)。
如果在建模过程中,我们能够获得这些标签并使用它们训练模型,就叫做**有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如果没有标签就叫做**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像上面这种预测是否下雨预测结果是“是/否”这样的问题,就是**分类问题**,如果是预测具体温度是多少,预测的结果是一个连续值的,就是**回归问题**。
当然,这只是机器学习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实际分析数据和预测的过程远比我们刚才描述的要复杂,而且实现预测能力的方式也不止一种,我们现阶段只要掌握这些就足够了。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概念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深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机器学习,它借鉴了人脑由很多神经元组成的特性,而形成的一个框架或者说是方法论。**相对于普通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海量数据情况下的效果要比机器学习更为出色。**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6/76/860c09c37213cf2ee6e17a021c660076.jpg" alt="" title="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时间线">
我们从上面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时间线”图中也可以分析出来,深度学习是在互联网 DT 时代数据处理技术时代Data Technology到来之后才逐渐火起来的所以数据量对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
虽然深度学习的效果很好,但它也有局限,比如,深度学习对机器性能的要求会更高,算法模型训练时间相对更长等等。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实际业务的场景来选择是否应用深度学习的相关算法。
### 人工智能产业现状
理解了什么是人工智能之后,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人工智能的产业现状怎么样,从全局的视角来了解整个行业,这对我们知识体系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人工智能的产业,我们可以基于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把它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我们先来看最下面的基础层,它按照服务的线条被划分成芯片服务、云服务、机器学习平台和数据服务,它们都是我们整个 AI 行业最底层服务提供者。这里面,讯飞的开放平台是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机器学习平台,阿里云、百度云是做得比较好的云服务提供商。
再上一层的技术层是 AI 技术的提供者,我按照技术类别对它进行了划分。这里面,我们比较熟悉的企业有商汤、依图,它们主要是提供计算机视觉服务,最常见的应用场景就是人脸识别了。
最上面的应用层是 AI 技术对各行业的应用服务,就拿我们最熟悉的抖音来说,它通过 AI 技术不仅能实现短视频内容的个性化分发,把你感兴趣的内容展示出来,还能在拍摄短视频时候,让你变美变瘦,身体各个部位“收放自如”。
除此之外,在整个 AI 产业链中BAT 提供了全链条的服务,它们既做了最底层的基础服务,如云服务、机器学习平台,也做技术输出,如 BAT 会有自己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能力,同时也有对外的应用场景,所以我把它们放到了一列中。这个产业链上每一层的代表企业非常多,我就不细说了,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全景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5/dc/55a8daf053c2c8e69d456deab4412ddc.jpg" alt="">
上面的全景图告诉了我们,整个产业链的分层和每层的典型公司都有哪些。不过如果想要转到 AI 行业,你还需要多了解一些行业内的成熟应用。下面这张典型应用案例图就能帮到你。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1/99/71dea72ec60972c805e3000de5588399.jpg" alt="">
这里我挑出了4个应用 AI 技术比较早,发展也相对成熟的行业,它们分别是金融风控,智能支付、智能安防以及智能客服。我会通过它们来给你讲讲,目前一些成熟的 AI 技术都是怎么应用的,应用它们对这些行业有什么帮助,以及这些行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分别是什么。
**金融风控行业** 主要是用机器学习技术把原本依赖人工的风险管理变为了依赖机器算法的方式,通过收集借款人的相关数据(收入、年龄、购物偏好、过往平台借贷情况和还款情况等)输入到机器学习模型中,来预测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判断是否对他放款。
AI 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原有人工信贷审核效率低下、无标准等问题。目前,市场上做金融风控的 AI 企业不只有老牌的百融云创、邦盛科技,还有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度小满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还有冰鉴这样新型的创新型公司等等。
而**智能支付行业**主要是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帮助商户提高支付效率。像蚂蚁、京东数科、商汤和云从科技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企业,都属于智能支付行业。其中,云从科技、旷视科技、商汤科技和依图科技还一起被誉为 CV 界的四小龙。
接着是**智能安防行业** 。互联网产品经理平时接触这个行业可能比较少,因为目前市场上主要做智能安防的企业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汉邦高科等,它们主要是通过人脸识别、多特征识别、姿态识别、行为分析、图像分析等相关技术融合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企业、政府解决防控需求的。像我们都听说过,通过 AI 摄像头自动识别犯罪嫌疑人,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检测车辆,并且识别出车牌号码等特征,用于停车场收费、交通执法等场景。
最后是**智能客服行业**。这个行业主要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知识图谱,对用户输入的问题进行识别分析,根据知识系统寻找答案,解决原有人工客服效率低下、成本高这样的问题。
就像很多银行现在都采用智能客服,对它们的用户进行理财推荐,我就接到过不少这样的电话。但是一般来说,它们和真人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智能客服企业主要是环信、云知声、百度等等。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整个产业的现状。**目前人工智能与各个行业还在不断融合AI 也会继续向各个行业进行渗透。在我看来AI 最终不会成为一个行业,而是会像移动互联网一样成为一个基础建设,赋能到整个互联网。**
## AI 产品经理人才结构
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看一下这些层级的公司对 AI 产品经理都有哪些要求了。
### 人工智能商业模式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5/6d/651f0b35d9def339e40d0b0b5e70606d.jpg" alt="">
在人工智能产业中,处于不同层级的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方向的不同,都有自己的一套商业模式,充分了解 AI 公司的商业模式,可以成为我们转型 AI 产品经理的重要参考信息也是我们进一步整理出AI产品经理的人才结构图的依据。
总的来说,商业模式可以分为:**数据收集和治理、计算资源服务、AI技术服务以及产品附加AI这四种**。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我们来看位于基础层的两类商业模式,数据收集和治理,以及计算资源服务。
数据收集和治理类型的公司大多拥有自己的数据流量入口,致力于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加工。比如数据堂,它主要提供数据采集(包括从特定设备,地点采集,采集范围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数据标注(主要是对图像进行标注,如标注人脸、动作等)服务。
而计算资源服务类型的公司,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致力于底层的芯片、传感器的研发服务,就像寒武纪这样的企业,它们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芯片公司,主要的收入来自云端智能芯片加速卡业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智能处理器 IP 业务。另一类是 AI 计算服务,比如百度的 AI 开放平台,平台除了提供百度自有的 AI 能力之外,也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 AI 产品、技术展示与交易平台。
接着,我们再来看位于技术层的 AI 技术服务类公司,它们为自己产品或者上游企业提供底层的 AI 技术服务,服务模式更多的是技术接口对接,比如人脸识别服务的服务模式主要就是 API 接口或者 SDK 部署的方式。
最后是产品附加 AI即应用层的大部分产品它们都是通过 AI 技术叠加产品,赋能某个产业的模式。比如滴滴通过 AI 技术应用于自有的打车业务线,包括营销环节的智能发券、发单环节的订单预测、行车中的实时安全检测等等。
### AI 产品经理所需技能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同产业层级和商业模式都需要具有相应能力的 AI 产品经理。那这些产品经理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接下来,我就结合应用层、技术层和基础层这三个层级企业的特性,来给你讲讲不同层级产品经理所需的技能,同时给你一些具体的转型建议。
首先是基础层。处于基础层的企业主要提供算力和数据服务,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偏硬件,偏底层技术,技术人员居多。这就要求 AI 产品经理了解如云计算、芯片、CPU/GPU/FPGA/ASIC 等硬件技术,以及行业数据收集处理等底层技术和框架。所以,原来从事底层硬件、技术平台、基础框架的产品经理,就比较适合转型到基础层了。
而处于技术层的企业,主要的业务是为自己的业务或者上游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接口。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技术能力强,大部分业务都是 ToB 服务。这个时候AI 产品经理就必须要具备企业所在领域的技术知识如语音识别ASR、语音合成TTS、计算机视觉CV、自然语言处理NLP等通用技术最好还能了解 TensorFlow、Caffe、SciKit-learn 这样的机器学习框架。
所以,技术层的 AI 产品经理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最好还能是算法出身的工程师。但不管你属于哪一种,都一定要保有探索的热忱。
最后,我们再来看应用层,这类型公司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互联网公司,只是其中一些公司走的比较靠前,应用了 AI 技术来赋能自己的内部业务。比如滴滴使用 AI 技术做智能分单、智能补贴;京东数科是用 AI 技术做智能反欺诈,大数据风控。这一层是互联网产品经理转型最多,也是成功率最高的一层。
处于应用层的企业,大多数直接面向 C 端用户,所以它们关注的是如何结合市场特点,来利用 AI 技术创造性地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所以这类型的产品经理不仅要求对所在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对 AI 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与算法和研发工程师顺畅沟通与配合,能够判断算法同学交付的产品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总之,这一层的 AI 产品经理岗位,比较适合已经在某个领域具备了行业经验,打算转型做这个领域产品经理的同学。对于这样的同学,这一层的入门门槛比较低,在补充一定的 AI 技术知识后,获得一份 AI 产品经理的 Offer 相对来说会容易很多。
## 总结
今天,我从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带你从全局了解了人工智能行业。在我看来,虽然人工智能可以让系统像人类一样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但它目前能够解决的问题还很有限。因此,人工智能未来是有无限潜力的。
对于希望进入 AI 领域的产品经理来说,你只有对整个行业有一个全局的认识,才能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和岗位。所以,这节课我们要牢牢掌握 AI 产业链的三个层级特点:
- 基础层偏硬件,技术更底层,对人的技术能力要求最高;
- 技术层多为 ToB 服务,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 应用层最接近现在的用户更多的是利用AI技术服务业务对技术要求相对最低也是转行最容易的。
总的来说,对于想要转型 AI 产品经理的同学,我想给你 3 条建议:
1. 如果你对硬件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可以尝试进入基础层发展;
1. 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算法工程师,精通一些算法或开发框架,就可以考虑进入技术层,你将有天然的优势;
1. 如果你和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一样在自己所处的行业有足够的经验但是对于AI技术了解还不够那更适合来应用层发展发挥自己对于业务的敏感度发现行业的创新点。
## 课后讨论
根据你现在的经验和能力,你认为你更适合哪种类型的公司?目前你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能力?
最后我希望今天的课程能帮助你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项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赛道。也欢迎把你对人工智能领域和AI产品经理的思考写到留言区我们一起讨论。

View File

@@ -0,0 +1,117 @@
<audio id="audio" title="02 | 个人视角成为AI产品经理要先搞定这两个问题"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2/ef/62a2a0edb815f2b9c6e093448a5e3aef.mp3"></audio>
你好,我是海丰。今天,我们来聊聊 AI 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与能力要求。
假设,你正在参加一个 AI 产品岗的面试,面试官问了你这两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 你觉得 AI 产品经理和传统产品经理有什么区别?
- 在你看来 AI 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你可别小瞧这两个问题,这实际上是面试官在考察面试者对 AI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理解程度,以及你到底有没有相关的实战经验,甚至在工作中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因此,这两个问题如果能回答好,我们肯定能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而且,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也能帮助你在转型时更清楚这个岗位的要求,能够有的放矢地去补足自己的短处,发挥自己的优势。
## AI 产品经理和传统产品经理有什么区别?
我们先来看看AI 产品经理和传统产品经理的区别。从 “AI产品经理” 这个词来看,它可以分解为“产品经理” + “AI”AI 产品经理作为产品经理,核心职责和底层能力与传统产品经理是一致的,仍然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业务目标,但是它们在面向的对象,使用的技术,以及岗位边界这三个方面却大有不同,不同在哪呢?接下来,我详细给你讲讲。
首先,我们来看**面向对象上的不同**。传统的产品经理更多活跃在 C 端,他们面向的是用户,比如电商产品经理、策略产品经理、社区产品经理等等。但是 AI 产品经理更多活跃在 B 端,面向的是各大企业,而且 AI 产品更多应用在 B 端的场景下,比如云从科技的人脸识别产品,大多是给到银行,应用于银行的自动柜员机开户等场景。
之所以有这些不同,主要是 C 端场景的产品前期大部分都需要烧钱获客。但是对当前市场来说线上流量越来越贵C 端产品想要有所突破越来越难,倒不如去做 B 端服务,通过给企业服务的方式完成 AI 产品商业化。
其次,是**实现产品目标的技术手段不同**。传统产品经理对接的是研发工程师,需要通过研发工程师的代码,来完成产品的功能实现,那他们使用的就是研发技术。
而 AI 产品经理对接的是算法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需要对接算法工程师完成具体的模型,再对接研发工程师进行工程开发联调和上线。最终,我们得到的产品形态可能是一个 API 接口,没有所谓的页面。比如,腾讯的人脸识别产品,对外暴露的就是一个 HTTP 接口接口名称为人脸检测与分析接口描述是识别上传图像上面的人脸信息API 地址为 [https://api.ai.qq.com/fcgi-bin/face/face_detectface](https://api.ai.qq.com/fcgi-bin/face/face_detectface)。
基于这种情况,**AI 产品经理除了要懂一些基本的研发技术之外,也需要深入学习算法知识**,比如工作中常用到哪些算法,以及它们的实现逻辑等等。甚至,由于整个 AI 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也就是技术驱动的阶段,因此 AI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更多的技术知识。
只有当整个 AI 行业趋于成熟技术壁垒逐渐打破的时候AI 产品经理才可以对技术只要做到了解就够用了。至于 AI 相关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你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会在后面的课程中和你详细说。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 **AI 产品经理在岗位边界上的不同。这个边界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岗位要求的边界,一个是和技术人员协作的边界**
我们先来看传统产品经理的岗位要求。传统产品经理的岗位要求非常清晰,一般来说,电商产品经理需要懂得电商业务、供应链、电商后端设计,了解用户裂变、营销活动设计,社区产品经理要有社区、社交产品经验。而且每一家企业相同岗位的 JD (职位描述)差别不会太大。但 AI 产品经理的岗位要求非常模糊,同样是 AI 产品岗位,有的公司会要求你具有行业经验,不要求你懂技术,而有的公司会要求你必须懂技术,甚至要求你能看懂 Python 代码。
为什么 AI 产品经理的岗位要求这么模糊和混乱呢?这主要是因为 AI 产品岗位比较新,很多公司还不能确定这个岗位要做的事情。有些技术导向型的公司就希望产品经理懂技术,甚至是研发转岗过来的,有些偏业务导向的,则希望产品经理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公司对这个岗位自己都没有想法,只是从网站上抄袭 JD。
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你要先确定你的目标与能力项,再去根据 JD 内容挑选合适的岗位,但也不要被 JD 迷惑,觉得有些公司要求技术很复杂,你就要去学习如何做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当然,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极客,有这方面的热忱,那就正好可以去这样的企业试试。
岗位要求的边界说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和技术人员协作的边界。这里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传统产品经理和研发协作时候,只需要提供 PRD 文档(产品需求文档),对需求进行讲解,有问题及时提供解答就可以了。但是 AI 产品经理很难产出一个 ROI投资回报率 指标明确的 PRD 文档,以及我们和算法同学的沟通也不是一次需求宣讲就能完成的,通常我们需要进行多次的沟通确认,并且在沟通中逐渐清晰对于算法目标范围的设定。
这里有点绕,我来举个例子,我曾经给算法同学提过需求,要求他们做一个细分场景的信用评分模型。这个时候,我没有办法明确说你的模型区分度要达到 30 还是 31。我只能要求这个模型在我们自己的业务样本下模型区分度应达到 35 以上,毕竟算法本身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 AI 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是什么?
正是因为 AI 产品经理和传统产品经理之间有这些不同所以他们在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上也会有所不同。AI 产品经理需要知道,**你在什么场景下,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比如,在智能客服场景,你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让机器去回复一些标准的问答,来减轻人工客服的压力,但对于强个性化的用户问题,还是需要人工介入来解决的。
接下来,我就通过 AI 产品上线的过程,来和你详细讲讲 AI 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一般来说,一个 AI 产品上线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需求定义、方案设计、算法预研、模型构建、模型评估、工程开发、测试上线等几个步骤。这其中,产品经理需要主导的节点有定义产品方向、设计产品方案、跟进产品开发和产品验收评估,那我们重点关注这四个步骤。
### 1. 产品经理对产品方向进行定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f/f9/cf0a30998439abfc15fa2ee28d0349f9.jpeg" alt="">
在我们决定做一个 AI 产品的时候,不管是处于基础层还是技术层或者是应用层的 AI 产品经理,首要的职责都应该是去定义一个 AI 产品。这包括,搞清楚这个行业的方向,这个行业通过 AI 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个AI产品具体的应用场景需要的成本和它能产生的价值。
这就要求 AI 产品经理除了具备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 AI 技术的边界,以及通过 AI 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2. 产品经理给出产品的设计方案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5/fe/35c0c79c7ce65f7a038b17ef350566fe.jpeg" alt="">
完成了产品定义之后,产品经理需要给出产品的设计方案。产品的设计方案会根据产品形态不同而不同,比如硬件和软件结合的 AI 产品,会包括外观结构的设计,机器学习平台的产品需要包括大量的交互设计,模型类的产品(推荐系统、用户画像)更多的是对于模型上线的业务指标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 AI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现在市场主流算法都有哪些,不同的算法应用场景是什么,算法的技术边界在哪里。
比如我们要从0到1做一个推荐系统并且希望它能尽快上线但如果模型同学打算用某种创新的深度学习模型去做就不合适了。因为深度学习的模型不仅技术难度高而且模型训练时间久需要的算力也更多还有关键的一点是在推荐系统的0到1阶段业务方领导会要求模型具有可解释性所以创新模型就不如简单地协同过滤加逻辑回归实现起来方便快捷。
只是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他们更希望用新技术去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完全不懂技术,用了深度学习模型之后,可能推荐系统上线周期不但增加了不少,而且效果也不一定会比传统的机器学习方式好多少。这个时候,产品经理就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技术知识去把控技术和业务的平衡了。
另外还有一种更常见的情况,产品经理在和算法同学沟通方案的时候,他们会说,“这个模型我打算用 XGBoost 去做”,或者“目前很多数据没有结构化,我们需要先把一些数据结构化并且做归一化处理”等等。
相信很多同学看到这里都会有些懵,什么是 XGBoost什么又是归一化如果产品经理不停地去问算法同学这些问题估计没有几个算法同学会愿意一点点去解释这些基础名词。
所以,对于 AI 产品经理来说,此阶段的能力要求为,**基本的技术知识是必须要了解的。这些包括基本的统计学概率论知识,主流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以及这些算法可以帮助我们达成什么样的产品目标**。
### 3. 产品经理跟进产品上线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4/33/14009c437155c478c8cda35d5a588a33.jpeg" alt="">
产品设计完成之后,就到了工程和算法同学分别进行开发的环节了。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承担一些项目经理的职责,去跟进项目的上线进度,协调项目资源。
因此,这个阶段**产品经理至少要知道模型的构建过程是怎么样的**,否则产品经理怎么能够评估当前进度到哪里了呢?另外,**产品经理还需要知道模型构建过程中,每个节点的产出物,以及它的上下游关系**。只有这样,产品经理才可以清楚评估项目进度,遇到需要协调资源的时候,也知道产品在这个阶段需要的是什么。
### 4. 产品评估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d/e8/bd471d9c483ff14f04374246180449e8.jpeg" alt="">
产品开发完成之后,产品经理还需要验收产品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是,**需要知道如何去评估一个模型,评估模型的指标都有哪些,具体评估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以及评估结果在什么范围内是合理的**。比如,你的算法工程师告诉你,这个模型的区分度是 40那你至少要知道区分度是怎么计算的40 是不是一个合理的数字。只有这样,产品经理才算对产品有完整的了解和把控。
## 总结
今天,我们先从三个方面一起讨论, AI 产品经理和传统产品经理的不同,它们主要是面向的对象、实现的技术手段和岗位的边界。具体的不同你可以看我整理出的表格。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7/ff/0759d6b0feyy278d16cc3057143caaff.jpeg" alt="">
总体来说,不管是处于哪个层级的产品经理,除了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基础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的能力是:
<li>
了解 AI 技术的边界,知道 AI 能力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li>
<li>
懂得基本的统计学、概率论知识,了解市场上主流的算法和原理,知道它们适合的应用场景;
</li>
<li>
知道模型的构建流程是怎么样的,构建过程中每个节点产出物是什么,以及其中的上下游关系;
</li>
<li>
要有能力去评估一个模型,知道模型评估的标准、评估的方法,评估结果的合理范围。
</li>
除此之外,我还想给你一点建议,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 AI 产品经理,除了在工作中积累行业、业务知识,还需要尽快补齐技术部分的知识。这样不管是内部转岗,还是去寻找外部机会,面试官都会认为你是有备而来,这是很大的加分项。
## 课后讨论
相对技术转型的同学来说,你觉得你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你想要怎么改进?
欢迎把你的困惑写到留言区,我们一起讨论。

View File

@@ -0,0 +1,149 @@
<audio id="audio" title="03 | 技术视角AI产品经理需要懂的技术全景图"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e/a5/3e6156a8e9c67cd20054a75c415c88a5.mp3"></audio>
你好,我是海丰。今天,我想和你聊聊 AI 产品经理需要懂的技术有哪些。
在转型成为 AI 产品经理之前你一定最关心技术问题。这也是很多同学的疑问比如AI 产品经理要不要懂技术?现在市面上 AI 的课程特别多,但都面向算法工程师,内容太复杂,我到底要掌握到哪种程度呢?
这些疑问我现在就能给你一个肯定的回答AI 产品经理一定要懂技术。这就像一个产品经理要懂研发技术是一样的道理。但是,我们具体要掌握哪些技术,掌握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要像技术人员一样去学习市面上那些 AI 课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这节课,我会站在 AI 产品经理的视角,结合一张 AI 技术全景图,来帮你解决学什么技术和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让你能够和算法工程师同频沟通,知道该如何去管控 AI 项目进度,让你最终有能力去牵头主导一个 AI 项目。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a/10/fa9a0018876e8caaf6e0a76240db1610.jpg" alt="">
总的来说AI 产品经理需要知道五方面的技术知识,分别是数学统计学相关的基本概念,模型构建的整个流程,常见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场景,模型验收的具体指标和方法,以及模型相关的技术名词。其中,模型的构建流程、算法的技术知识和模型的验收标准这三项知识非常重要,它们也是 AI 产品经理必备的核心能力,所以我还会在后面的课程中单独来讲。
## 数学统计学基础概念
首先,我们来看产品经理需要学习的数学统计学知识。你可能会奇怪,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为什么还要学数学呢?
因为今天的各种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之上的,必备的数学统计学知识是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所以作为 AI 产品经理来说,这些基础知识也是必须要学习的。
只不过,**对于 AI 产品经理来说,虽然不需要了解数学公式,以及公式背后的逻辑,但我们需要知道数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概念的落地应用**。所以,我不会给你讲导数和偏导数的公式,也不会讲贝叶斯推导,我只会把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比较多的数学和统计学概念整理出来。了解这些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
这些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线性代数中的基础名词,如标量、向量、张量;另一类是概率统计中的常见分布,如正态分布、伯努利分布。接下来,我们先从线性代数中的基础名词讲起。
### 线性代数
我们拿起笔,先在本子上画上一个个小圆点,每个这样的点可以代表一个整数、实数或者复数。这样一个单独的数,在线性代数中我们叫它**标量**Scalar
如果我们把这些标量按一定顺序组成一个序列数,如 {x1 , x2 , x3 ,..., xn},这样的数列就叫做**向量**Vector。你也可以理解成我们给一个个单独的数标量增加了一个维度它就变成了一个数组向量所以向量可以看做标量的扩展。
又因为每个向量都由若干标量构成,如果我们把向量中所有标量都替换成相同规格的向量,就会得到一个**矩阵**Matrix。同样的矩阵也可以看作是向量的扩展是我们给原始的向量增加了一个维度让它变成了一个二维数组。
到这你是不是有点迷糊了?这样一来,矩阵和标量又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矩阵看成一个灰度图像,如果一张灰度图像是由 `32*32` 个像素点组成,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图像看成是一个`32*32` 的矩阵里面的每一个像素点就是由灰度值0 到 255组成的标量。
再比如说,在我们做用户画像的时候,如果有 N 个用户,每个用户有 M 个特征,利用它们,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用户画像。它可以看成是一个 N*M 的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点,都是某一个用户对应的某个特征,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就是标量了。
如果我们将矩阵中的每个标量元素再替换成为向量的话,就会得到一个**张量**Tensor。这个时候张量就可以看作是矩阵的扩展是给原始的矩阵增加了一个或多个维度之后得到的。我们也可以把张量理解成是矩阵向任意维度的扩展它是深度学习框架中的基本概念。
到这里,你可能想问,概念这么多,怎么才能记得住啊?这里我再教你一个小技巧。我们可以把标量看成是零阶张量,向量看成是一阶张量(一维数组),矩阵看成是二阶张量(二维数组),而且任意一张彩色图片都可以表示成一个三阶张量。
### 概率统计
在概率统计中,我们最需要掌握的就是概率的分布。举个例子,我们在做一个预测用户评分的时候,这个分数可能是购买倾向,也可能是信用评分。按照经验,这个评分结果应该是符合正态分布的。这个时候,如果算法同学的模型预测出来的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我们就必须对这个结果进行质疑,让他们给出合理的解释。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知道,**概率分布是我们用来评估特征数据和模型结果的武器。** 那产品经理怎么才能利用好这个武器呢?**首先,我们要掌握常用的概率分布的类型。其次,我们还要知道业务场景下的特征数据和模型结果的分布,以及它们应该符合哪种分布类型。这样,产品经理就可以把概率分布应用于日常的工作中。**
因为概率的分布和随机变量的类型相关,随机变量又可以分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性随机变量两种。为了方便你查看,我把这两种变量对应的概率分布的类型都总结在了下面这张图里。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7/5c/8798757a36fa863ddb248a317dec105c.jpg" alt="">
这其中,最常见的概率分布包括伯努利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这也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下面,我们一一来讲。
**伯努利分布**也可以叫做零一分布。如果我们只进行一次实验,并且这个实验只有两个结果,分别记为 0、1这就符合伯努利分布。比如在电商场景下我们设计一个抽奖游戏某个用户有没有中奖这个结果就应该符合伯努利分布。
如果重复多次伯努利实验,并且让每次实验都相互独立,让结果只有 0、1 这两种。那 n 次伯努利实验中,结果为 0 的次数的离散概率分布就是**二项分布**。你也可以理解为,抛 n 次硬币,出现正面次数的概率的分布。
**泊松分布描述的是单位时间内,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 比如,我们的频道页平均每分钟就有 2000 次访问,那如果让我们计算出下一分钟能够有 4000 次访问的概率,这个结果就是泊松分布。
最后,我们来看正态分布,它也叫**高斯分布**。正态分布的曲线特点是**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所以我们也经常叫它钟形曲线。下图就是一个标准的正态分布图,你看到之后一定会觉得非常熟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d/f5/9d9c2dc9593yy1a59797ef7dd7e123f5.jpeg" alt="">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很多特质都符合正态分布,比如人的身高、体重、运动量、智力、收入、甚至信用情况等等。
## 模型构建、算法知识以及模型验收
课程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说了,今天对于建模流程、算法知识以及模型验收这三部分内容,只要做到大概的印象就可以,因为这些是后面课程的重点内容。
所以接下来,我会总结出一个知识结构图,给你讲解其中的重要节点,来帮助你形成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这样,当你后面进行学习的时候,再把具体的知识填充到里面,就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树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b/9d/ab2ec0e0c25454658fc178ece0a4699d.jpg" alt="">
对于模型构建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模型的建模流程都有哪些节点,这些节点都牵扯了哪些角色,每个角色又承担了什么工作,每个节点的产出物是什么,以及每个节点合理的工作周期又应该是多长时间。**
一个模型构建的整体流程,它一共包括五个阶段,分别为模型设计、特征工程、模型训练、模型验证,以及模型融合。这五个阶段完成之后,模型就会交付到产品端了。
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应用某个算法技术来实现一个模型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选择的是什么算法。所以,作为 AI 产品经理,你要知道目前的技术现状能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场景下有哪些机器学习算法,以及每种算法适合解决哪类问题。
我也按照常用的算法分类方式,把一些常用算法整理在了脑图里。因为算法是未来你区别于普通产品经理的重要抓手,所以我后面会花一整个章节来为你讲解当前主流的算法。
至于模型验收的工作,我也会单独用一个模块来和你详细讲讲。其中,模型验收涉及的评估手段和指标,评估指标背后的计算逻辑,以及怎么选择合适样本进行测试的方法,你都一定要掌握好。
## 模型相关技术名词
在我刚开始转做 AI 产品经理的时候,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儿,我们的用户年龄预测模型训练时候 的 KS 值(模型中用于区分预测正负样本分隔程度的评价指标)很高,但是 OOT 测试的时候 KS 还不足 10。当我拿着结果去找算法同学沟通的时候他就说了一句“可能是过拟合了我再改改”。
我刚才提到的KS、OOT测试和过拟合你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你知道说明你的技术基础还不错如果你还不知道也没关系当时的我就不知道。
就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过拟合,所以我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只能自己回去翻书,恶补基础。不过,现在我的算法工程师再和我说出现过拟合问题,我就不会轻易放他离开。因为这明显是模型样本选择出了问题,还有模型验证的时候他也没有认真做,不然这个问题根本不应该到我这里才被发现。他们应该在模型验证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并且处理掉。
因此,了解一些算法相关的技术名词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帮助我们和算法工程师站在一个频率上对话,提高协作效率和项目效果。
### 过拟合和欠拟合
我们和算法同学聊某个模型表现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提到过拟合和欠拟合。它们是什么意思呢?想要理解它们,我们还得先说说偏差和方差是什么。
**偏差**指的是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际的结果的偏离程度。如果偏差比较大,就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差,也就是**欠拟合**(高偏差),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模型预测不准。造成欠拟合的原因可能是特征少或者模型训练不足。
而**方差**指的是模型在不同测试样本上表现的稳定程度。假设一个分类模型,在不同样本上测试,得到的 KS 值有时候是 20有时候是 40这就说明这个模型方差偏大模型效果不稳定在一部分数据上表现好在另一部分数据上表现差也就是**过拟合**(高方差)。造成过拟合的原因可能是特征过多或者训练集不够。
### 特征清洗、数据变换、**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除了欠拟合、过拟合之外,我们还经常听到算法工程师提到当前特征数据质量不好,他们需要花时间进行**特征清洗**。特征数据清洗简单来说,就是对数据进行清洗去掉重复值、干扰数据,以及填充缺失值。一般来说,数据清洗需要反复进行很多次,也会持续很多天,当然具体的工作量也要视数据质量和量级决定。
除此之外,数据有时候还需要进行**数据变换**,处理成方便模型使用的数据形式。举个例子,我们需要使用用户的身高作为模型特征,但是有的数据是用厘米作单位,有的数据会使用米作单位。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归一化,把数据的单位统一成米或者厘米。归一化也是数据变换最主要的手段。
最后,关于模型训练我们还需要知道三个概念,**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训练集是让机器学习的样本集合,用来拟合模型。验证集是模型训练过程中,用来对模型性能做初步的评估,用于模型参数调优。测试集是最终用来评估模型效果的。
### 跨时间测试和回溯测试
模型训练结束,我们就要对模型进行测试了。模型测试阶段,我们需要掌握两个关键概念,分别是跨时间测试和回溯测试
**跨时间测试也叫 OOT 测试**,是测量模型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回溯测试**就是用真实的、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构造出一个模拟的环境(回溯环境),让模型在历史的那段环境中运行,得到历史某个时间点的模型结果。回溯测试在量化投资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总的来说,跨时间测试是在模型上线之前就应该要做的事情,回溯测试是指模型已经存在并且已经上线了,我们想要看模型在历史某个时间点的数据表现怎么样的时候,才会进行的测试。
### 联合建模与联邦学习
联合建模和联邦学习的概念你可能还比较陌生,它们经常会在金融领域会用到,而且也是未来建模的一个发展方向。
所谓联合建模,就是使用三方公司(如银联、运营商、电商)的数据,在对方的环境下部署一个模型,然后我们通过接口调用这个模型的结果,再把结果融合到我们自己的模型上。通过 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我们自有业务中数据不足的问题。
但是联合建模会有一个弊端,就是当我们使用三方公司的数据建模之后,在调用的时候,必须传入一个主键来获得模型结果,这个主键如果是用户手机号,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就会有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这个时候,联邦学习就有了用武之地。你可以把联邦学习理解成是特殊的联合建模,或者一种分布式的模型部署方式。使用联邦学习之后,我们调用部署在第三方模型的时候,输入的就不是具体的业务数据而是模型参数,这样就不会有个人信息外传的风险了。目前,蚂蚁、腾讯、京东、微众银行,它们各自都有很成熟的联邦学习解决方案了。
总的来说,如果以后你的业务要使用三方数据,就可以考虑做联合建模。如果想要避免个人信息外传的风险,就可以考虑使用联邦学习技术。
## 总结
今天,我带你了解了 AI 产品经理应该懂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需要掌握到的程度。
对于数学统计学基础,我们只要掌握今天讲的概念定义就可以; 对于模型构建过程、算法知识和模型验收,你一定要深入了解,知道它们具体的内容和原理;对于模型相关的技术名词,你只要理解我今天列举的常用名词就够了,后面在工作中你可以再慢慢积累,形成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后,我还想再多说几句,有些同学一看到技术知识,就很容易一头扎进去。但是这些名词在转行初期,你只需要做到知其然就可以。**因为产品经理的职责是善于把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所以我们学习这些专业名词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和推进工作,更好地完成业务目标**,实在没必要把它们的来龙去脉研究透彻。
当然,成功转型后,这些技术知识我们也要进行精进。不过,那个时候,在具体业务的场景下,你就会有更明确的学习方向了。同时,有了算法同学的帮助,你的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我将今天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了如下所示的思维导图,来帮助你加深理解与记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4/be/e441e9110057237e13a6639057417dbe.jpg" alt="">
## 课后讨论
结合你自己的工作经验,你觉得哪些业务场景属于泊松分布,哪些业务场景属于正态分布呢?
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思考和提问,我们下节课见!

View File

@@ -0,0 +1,135 @@
<audio id="audio" title="04 | 过来人讲成为AI产品经理的两条路径"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fe/9f/fee00cec58ccc336a796c0a2e0b6f49f.mp3"></audio>
你好,我是海丰。
通过前面几节课,你已经知道了 AI 领域的发展现状AI 产品落地的工作全流程,以及 AI 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这些都是你成为或者说是转型成为一个AI产品经理之前必须要储备的知识。
掌握了这些之后想要真正成为AI产品经理你还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我觉得我们在做出每一个职业转变的决定之后都必须要制定好相应的实现路径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明晰每个阶段的目标还能让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向终点。
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转型经验,给你梳理出两条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而且,我会把我踩过的“坑”都总结出来,当你真正去走的时候,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啦。
## 内部转岗:从下到上,由点及面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种情况。公司突然要上线一个AI项目领导希望你能从产品经理转变成一个AI产品经理去推动这个项目。当然目前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AI的重要性并且建立了算法团队这种情况就会变得很普遍。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型成功的如果你也正面临这种情况我建议你参考我当时的经历。
我最初是产品和研发的总负责人,做的是传统的互联网业务。当时机缘巧合,我们服务的客户让我们帮他们做一个用于金融风控场景的用户信用评分产品。这种产品,其实底层就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来对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预测。我就通过这样一个契机主导了这个 AI 产品,走上了 AI 产品经理之路。
但是由于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算法,我在最初接触这个产品的时候,一直都是“懵”的。还好,当时有一个算法团队的负责人协助我来完成相关工作。但是这样一来,我就从一个产研负责人变成了算法配合人。整个产品的交付形式、节奏、上线标准,基本都是由算法负责人决定,我只能做一些执行层面的事情。
当然,为了项目能够顺利上线,短暂去协助算法做支持是可以的,但我不可能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中,所以我当时的做法是 “**从下到上,由点及面**”。那我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我其实就是从底层知识和细节问题入手,去拓展学习整个知识体系和相关知识点。这里,我就和你分享两个例子。
比如,在项目周会上,大家介绍项目进展的时候,算法同学经常会提到,我们本周做了洗数工作,或者我们在筛选特征。那我就会带着具体的问题去进行补课,像是 “洗数怎么做的, 筛选特征怎么做的,等到有拿不准的问题再去请教算法同学,基本上他们都会倾囊相授。这样一来,我再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梳理出来,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再比如,我知道有个算法叫做 GBDT也知道有个算法叫做 LR。但我根本不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都是做什么的对我来说算法就是个黑盒子可为了能带领整个AI项目团队我又一定要弄懂这些知识。
所以,我先是向算法同学学习,再加上自己上网查询资料,去了解机器学习算法的几种分类,以及每种分类下的常用算法。其中 LR 是逻辑回归GBDT 是优化后的决策树,它们都是用于解决分类问题的算法。就这样,我慢慢梳理出来了一棵和**算法相关的知识树**。
除了学习和算法相关的知识之外数学、统计学概率论这些和AI相关的名词我也进行了解和学习。因为在和算法同学沟通需求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提到这类名词概念所以我就将这些名词概念组织整理出来慢慢向上汇总形成了一棵和**数学相关的知识树**。
另外,既然涉足了 AI 领域,我觉得有必要对整个行业有所了解,比如算法同学都关注了哪些行业会议和业界大牛。根据我的经验,这些 AI 技术视野相关的东西,不需要集中学习,随着我们的关注慢慢补充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我当时如何一点点弥补我在 AI 技术知识上的不足的,并最终转型 AI 产品经理的全部过程。**如果你与我类似,都是在工作中遇到了做 AI 产品的机会,我建议你可以参考我的路径,暂时让算法同学去主导项目,同时由点及面地去学习,补充知识和积累经验**。
## 外部求职:从上到下,从面到点
但如果你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想要踏足AI行业或者是一个技术同学希望成为一个AI产品经理那我建议你采用 “**从上到下,从面到点**”的学习路径。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先了解全局,从全局中挑出一条线,再抓住这条线的一端,一点点地深入到具体细节的知识点。
这么说还是太抽象了我给这个路径总结了4个步骤下面我再详细说说。
**第一步,对 AI 行业有全局的认识,持续了解 AI 发展。**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看整个行业,了解整个行业的全景,产业链条,商业模式,人才结构,甚至是每个方向的头部公司情况。除了对全局的把控之外,还需要实时去关注行业的变化,技术的更迭,只有站在行业的前沿,我们才有可能抓到新的机会点。
我建议你可以参加一些 AI 产业相关的会议,你可以从类似于 “活动行” 等App上面搜索这些会议的信息再报名也可以找一些 AI 产业相关的公众号,看看能不能从上面发现这些会议信息,再积极报名。
说到公众号,我认为在刚开始决定转型的时候,你可以不用关注那种技术导向非常强的公众号,上来就看非常深的技术文章。因为可能还没有了解到行业新闻,你就已经被一些数学公式或算法模型给打败了。
我推荐你关注类似《AI前线》这样的公众号它是面向 AI 爱好者、开发者和产品经理的,它关注的领域比较广泛,涉及国内外的 AI 相关公司、技术的资讯内容也不算太过于技术化作为入门AI产品经理的信息来源足够了。
除了公众号,我建议你去知乎上看看和 AI 相关的专栏和问题,再买一些入门的书籍。只要你善于发现,好的学习资源是非常多的。
查看这些资料只是我们了解行业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思考**。你可以尝试自己去搭建一个行业的框架,框架中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我把它们进行了总结:
- 行业专有名词、基本术语
- 行业的整体规模,未来的发展空间
- 整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当前处于哪个阶段
- 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情况
- 行业中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
- 行业整体的人才结构分布情况
- 当前行业中头尾部企业
这样的话当你去面试AI产品这个岗位的时候因为你之前对整个行业做过充分的总结就可以很有结构地表达出你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你的答案也会比其他竞争者更有高度。这对你提高面试通过率甚至是面试定级都非常有帮助。
**第二步,给自己定方向。**
对于整个行业的全景有了基础的认识之后,你除了要持续去跟进这些信息,接下来就需要开始评估自己的兴趣偏好和能力优势,为自己确定方向了。
首先,你要分析自己的兴趣偏好,更倾向于商业化去做 ToB 服务,还是更倾向于底层的技术或技术上层的应用,通过自己的兴趣偏好选出自己心仪的行业和公司。
其次,你也要考虑自身的能力优势,对于自己心仪的公司,你有多大的差距。
如果差距实在太大,比如你喜欢寒武纪这样做 AI 芯片服务的公司,可是自己对 AI 技术完全不懂,也从来没有做过硬件相关的产品。那你就可以考虑曲线救国,尝试先去对技术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公司试试,让自己踏入这个行业再说,或者,你也可以考虑这家公司对技术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岗位,之后再寻求技术转岗。
当然,如果你非要一步到位,可能难度比较高,但也不是不可能,你要做好充足的技能储备,有着坚定的信心。
最后,在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之后,你可以定向分析一下这个细分方向上的几个头部企业,它们的商业模式、上下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再去定向地补足自己的差距。
另外,除了分析头部企业之外,我建议你再看看这个行业中尾部的一两个企业,分析它们为什么会处于行业尾部,是入场时间太晚,还是商业方向不确定,又或者是相关资源不足。这也能够让你对这个细分领域有整体的了解。
**第三步,补足技术。**
在确定了自己的未来方向之后,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补足技术上的短板了。
如果你倾向于去做机器学习平台的产品经理,就去重点学习模型建模的过程,甚至要自己尝试去使用一些公共的机器学习平台,去创建一个算法模型。比如阿里云的 PAI、百度的 EasyDL它们都是很优秀的建模平台。
如果你想做大数据风控方向的 AI 产品经理,就需要知道机器学习模型内部逻辑,甚至要了解一下算法的逻辑是怎么样的。
在学习技术知识方面,我建议你可以购买一些入门的课程,可以先从简单的内容学起,再慢慢深入。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我建议你避开一些包含大量数学公式的课程,不是因为这些课不好,而是因为它们主要面向数据工程师或者算法工程师,对产品经理来说学起来太困难。
**第四步,总结、输出、实践。**
总结、输出、实践,这几个词你肯定听过很多遍,但我还是要说,你可别嫌我啰嗦。
**学习这件事,去学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做总结。但只是总结还不够,我希望你还能借着这些总结去做输出,强迫自己整理出一篇文章,或者给其他人分享。当你可以用浅显的语言把复杂的知识讲解清楚的时候,就说明你对这个知识真正掌握了。**
基础知识掌握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实践了。我建议你先尝试去面试一些 AI 公司,感受一下具体 AI 企业关注求职者哪些技能,他们都会提出哪些问题,再去迭代自己的技能。这样,去心仪的公司面试成功的几率就会更高。
## 总结
今天我和你分享了两条转型AI产品经理的路径这里我们再一起对里面涉及的方法做个总结。
如果你是内部转岗,我建议你采用从下到上,由点及面的学习方式,可以暂时先让算法同学主导整个项目,但是对于工作中任何一个细节问题你都不要放过,想办法去补充相关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是外部求职我建议你采用从上到下从面到点的学习方式。总的来说就是先了解AI行业再给自己定好方向然后补足技术最后做总结多输出多实践。
这两条路径总结起来很简单,但是里面涉及的每一点,实现起来都不容易。总的来说,我希望你能记住一句话,多总结、多输出,然后用以教促学的方式来迭代自己对 AI 知识的领悟。
## 课后讨论
目前,对于行业的知识,产品经理的岗位职责以及转型准备上,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加上收集的一些信息,去搭建一个行业框架呢?当然,如果你能整理出一个脑图出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你的朋友也正在为不知道怎么转型AI产品经理而苦恼那就快把这节课分享给他吧如果你不想自己去找学习资源的话课程的最后我还整理出了一些我认为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公众号、图书和视频课程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我们下节课见
拓展阅读
我把我在转型时关注的一些网站和资料梳理出来了,你可以根据你的情况进行选择。
1. 行业知识
你可以关注《爱分析》这个公众号它会发布一些类似《智慧医院厂商全景报告》、《2020爱分析中国人工智能厂商全景报告》、《中国知识图谱应用趋势报告》的行业报告也会组织一些类似《2020爱分析金融机构数字化论坛》的线下论坛。
另外你也可以关注艾瑞咨询这样的网站上面有一些类似《2020年中国AI+零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的行业报告。这些信息相对体系化,可以帮你梳理整个行业框架的思路。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关注 《36 氪》这样的新闻网站,用一些及时的碎片化新闻,来实时了解当前行业动态。
2. 技术基础
你可以关注一些技术类的公众号比如《大数据文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机器之心》、《AI启蒙者》等等。另外你也可以关注我自己的公众号《成为AI产品经理》我在上面分享了很多关于转型 AI 产品经理的心得。
3. 技术进阶
如果想提高技术能力我建议你可以学习这两个视频课程李宏毅的《Machine Learning》和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程。这两门课程的老师讲解细致内容通俗易懂也是机器学习的经典课程非常推荐你学习。
除了一些视频教程之外,你还需要阅读一些技术书籍。我首先推荐的是李航的《统计学习方法》,这是我在最开始接触 AI 时候,我们算法团队负责人推荐给我的,可以作为算法学习的基础。不过,因为它的专业性比较强,非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看起来可能有些难度,你可以选择性地学习。
另外一个就是周志华的《机器学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西瓜书。这本书覆盖面广,有大量的实例可供参考,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比较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