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68 @@
<audio id="audio" title="12专业相机功能与 Live Photos 的使用"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a/6e/6ac1a06dfd34241953cdb6293cecb66e.mp3"></audio>
你好,我是随你们去。在[01](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98691)课里,我给你介绍了关于手机相机功能的基础设置与操作技巧,比如打开构图辅助线、如何取舍变焦、主动曝光以及对焦调整等等。现在,你已经学习到了课程的尾声,进入到最后的扩展部分。
这节课是我们关于手机的相机功能的最后一课。我把这节课分为了两个大的模块,它们分别是手机专业相机功能以及 iOS 上独有的 Live Photos 功能。这两种功能各有所长,但也有共通之处,我们按顺序,先从专业相机功能开始讲起。
## 专业相机功能的入门
绝大部分 Android 手机的原生相机都内置了专业相机模式,即便是 iPhone也可以通过第三方 App 来有限制地实现相应功能。但随着智能手机在自动模式上做得越来越好,专业相机模式能做的事情正在慢慢被替换。
尽管如此,在面对一些极端特殊情况时,专业相机模式仍然是最可靠的选择。而且,了解手机的专业相机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其它拍摄工具(数码相机、无人机等)。
学习并理解专业相机模式其实很简单。你如果在此前感到复杂、难以入手,也许是因为败在了「专业」二字上,因为看见许多不认识的名词而内心慌张,但那些我们不认识的名词,往往也就一两句话便可以解释清楚。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0/50/20de79d89ed96458dcdca95ff7ef9c50.jpg" alt="">
这次我会把专业相机模式下会提供的主要选项拿出来,给你进行一一解释。建议你学完后,再对照着进行几次实际操作,就很好理解了。
一定要去试,而且别怕试错了,手机不会被试坏的。
### 参数名词解释
**焦距:**
调整焦距的作用是固定我们对焦的距离,相机不会再进行自动对焦。我们可以利用手动对焦功能来拍摄虚焦画面、极限弱光环境里替代自动对焦、快速移动的拍摄过程中进行提前对焦等等。在自动模式时,我们有一个叫锁定焦距的功能,你可以将手动对焦视为锁定焦距功能的进阶版。
**白平衡:**
白平衡有可能你会遇上两种,一种是选择场景,这个比较好理解,通常你在室内就选择室内,是阴天就选择阴天。而另一种是比较精准的调值,数值越低画面色调越冷,越高就越暖。通常我们是根据实际环境来调整出差不多的数值。白平衡的调整通常用于自动模式下白平衡失准时,也可以用于当你希望拍摄独特色温的照片时。
**ISO**
也叫感光度ISO 值越高画面亮度也就越高,同时画面噪点也会增多(画面纯净度越低)。
**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越快,手机拍照所需时间越短,传感器的进光量越少,画面亮度就会越低。
**光圈:**
光圈在数码相机等设备上可以调整,但手机的光圈通常都是固定的。光圈越大(光圈数值越小),传感器的进光量越多,照片亮度越高,同时近物的虚化效果越好。
### **常见应用举例**
刚才我介绍了专业相机模式里的焦距、白平衡、ISO、快门速度以及光圈。其中你最感到陌生的应该是 ISO、快门速度和光圈但这也是我们使用专业模式时最常会调整的地方。ISO、快门速度、光圈三项相互牵制共同影响着照片的亮度、画质和画面效果。在手机上的牵制会相对简单一些因为光圈是固定的你只需要调整 ISO 与快门速度即可。
所以在应用举例这里,我主要讲 ISO 与快门速度结合的相关内容。
#### **1.高速移动场景拍摄**
当我们以较近距离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或者以高速移动状态拍摄较近物体时,在那一瞬间自动模式的快门速度就容易跟不上。在这时,我们就可以事先将快门速度调整到足够快的值,然后再去拍摄以避免画面糊掉,如果没有特定需求,这时候的 ISO 可以设置为自动调整。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b/dd/8b64724c2a4yy3fb7c9d0335e9f905dd.jpg" alt="">
这是我在火车上用微单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它是一张反例。你可以看到由于我没有事先锁定焦距,弱光环境里的对焦结果并不如我本意。与此同时,目前照片近处的电杆是模糊的,如果希望把电杆拍清晰,那么还需要事先将快门速度调到足够快。
#### **2.提升夜景成像质量**
在没有夜景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弱光拍照时因为自动模式要保证成功率所以快门速度不会调整到特别慢同时为了保证亮度ISO 会比较高,此时照片整体纯净度就比较低。
如果你拍摄的内容并不需要较快的快门速度,而且觉得自己手持比较稳定,那么你就可以适当调低 ISO ,同时调慢快门,来使得夜景照片亮度足够,且纯净度更高。另外,你也可以借助例如三脚架等方式来固定手机,这样可以将 ISO 调到更低,然后在保证亮度合适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调得更慢,最后拍出来的照片画质会更好。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2/04/42e56yy2767f1a5dbc66dffccc706d04.jpg" alt="">
这是一张在弱光环境里用大疆御 Air 2 拍摄的照片,长达 3 秒的曝光时间才使得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可以在弱光环境里获得较好的画质表现。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8/39/e8dd9e896ef84a6c5f5912e10yy76839.jpg" alt="">
这是我用微单相机拍摄的星空。星空这类照片的环境光线是最弱的,需要更长时间的曝光来保证画面的亮度与画质。对于这张照片,我使用的是长达 10 秒的曝光时间。
#### **3.长曝光类型照片**
所谓「长曝光类型」照片,我指的是拍摄光绘、车流、水流、人流等。对于这类照片的拍摄,首要条件是曝光时间要足够长。但如果光线环境并不暗的时候,较长的曝光时间会使得我们拍出来的照片呈现出一片死白,那这时候你就需要附加配件「减光滤镜」的帮助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7/d3/57e7173053828c20e3da70675fc328d3.jpg" alt=""><br>
这是一张用坚果 Pro 2 拍摄的光绘照片,使用了 8 秒的长曝光,得以记录这 8 秒里出现的所有光。不过,这种效果只是照片的加分项,一定要配合内容去创作。
## 一些题外话
在专业相机的部分,我少有地选用了一些非手机设备拍摄的例图。一方面,这是因为它们的使用方法都是一样的;另一方面,手机上专业相机模式的刚需场景的确比较少,特别是在各家厂商都推出了模拟长曝光的夜景模式后,专业相机模式的用途就变得更少了。
学习并理解 ISO、快门速度、光圈这些拍摄参数知道该怎样去运用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在用手机拍照这件事上专业相机模式的应用场景很少只有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才有用武之地。
## Live Photos 的妙用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1/d1/b1b9987d13ebc9e8485a9bb36f1ddcd1.jpg" alt="" title="东京银座 | 利用 iPhone Live 功能拍摄">
Live Photos 是当前 iOS 系统相机里提供的一个特色功能,它是一张照片,但包含了照片拍摄前后 3 秒的小视频同时还记录了当时的声音。Live Photos 除了在直观上能让照片更加生动外,在系统相册里,还可以对 Live Photos 进行二次编辑,选择封面照片以及特定效果:循环播放、来回播放和长曝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c/23/cc9d8ce0965dddd39833bb0700e57323.jpg" alt="">
其中,设置封面照片可以将照片拍摄前后 3 秒里的一些瞬间替换为当前照片。不过替换的照片画质会远逊于原本的照片,它是一种没有办法时的办法,我并不建议你依赖这个功能。例如,在你拍摄人像时,发现人物的表情没有拍好,但发现时已经没有条件进行重新拍摄了,那么这时你可以尝试用设置封面照片功能来进行弥补。
而选择效果中的长曝光效果,可以应用在许多拍摄场景里。除了用于模拟常规的长曝光效果外,还可以利用这个功能来拍摄一些风格独特的照片。由于这是通过算法模拟的长曝光效果,我们在任何时候拍摄都用不着附加减光滤镜。
### 拍摄方法
在 iPhone 系统相机界面顶部开启 Live Photos 功能后,便可拍摄 Live Photos。你在拍摄时简单来说就是站立拍摄和移动拍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a/31/aaeefb0f67b18414f8654f27438eb531.jpg" alt="">
#### 站立拍摄
站立拍摄,顾名思义,就是原地站着拍摄。此时你需要尽可能保持手机稳定,在拍摄前后维持这样的状态总共 3 秒。对于动态中的画面,例如车流、来来往往的人群、风吹动的草木等,就需要这样子去拍摄。
#### 移动拍摄
移动拍摄,也就是边走边拍,或者晃动手机进行拍摄。如果你是想让静止的场景表现出动态感,以得到一些风格独特的照片,就可以考虑利用这个方式去拍摄。
### 常见应用举例
#### **1.长曝光类型照片**
在刚才的「专业相机功能的入门」部分,我们有举例这类照片的拍摄,在 Live Photos 里,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模拟长曝光功能来实现类似效果。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2/5f/2249de581ec9f0992a369e96b918595f.jpg" alt="">
这是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场拍摄的一张照片,我使用 Live Photos 记录,并在后期时将其转为长曝光效果,使得人流呈现图中效果。
#### **2.减弱人物干扰**
在人满为患的场景里拍摄照片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想办法避开人群。但如果考虑到内容的需要,实在无法避开人群时,我们可以用 Live Photos 功能进行拍摄,后期通过长曝光效果来弱化人群对于画面的干扰。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2/0b/e2c6e3c4d0de31456186a15a871e2d0b.jpg" alt="">
在这张照片里,可以看到建筑前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但我并不希望他们出现在画面中。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7/38/b72f1888e5534c3feacf81f27703a638.jpg" alt="">
但想等到完全没有游客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利用 Live Photos 功能记录了这个场景,后续将其转为长曝光风格照片。最终你可以看到画面里人物就被弱化了很多,对于画面的干扰也小了很多。
#### **3.表达动态情绪**
我们可以边走边拍,在移动中拍摄 Live Photos这样在后期转为长曝光效果后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当时的场景与情绪。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3/6e/f3f33ddc223a90620a9a259372abd66e.jpg" alt="">
这是在厦门的街道里,我使用 Live Photos 边走边拍记录下了当时的场景,后期转为长曝光风格的照片。你可以很直观感受到这是一张动态的照片,而并非静止状态下拍摄的。
#### **4.特殊风格**
对于一些著名城市或景点,每个人去了都会拍的一些建筑、街头等场景来说,有时候你对着这些场景咔嚓一拍,会感觉这是复制品,但如果不拍呢,又觉得缺少了什么。如果你对这类场景有着特殊的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利用 Live Photos 功能,也许可以帮助你表达出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9/8a/b9658b42d36d8b61d84a3c18044a7b8a.jpg" alt="">
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九层楼。莫高窟是敦煌旅游的一个必去景点,而九层楼又是莫高窟旅游的一个必拍建筑,但它的拍摄角度很局限,所以很大概率你只能获得像上面这样的一张照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7/ac/27c04bbd6a1dc222519f98478b8494ac.jpg" alt="">
这是我用 Live Photos 拍摄并转化为长曝光效果的莫高窟九层楼照片,在拍摄的前后时间里故意左右晃动手机就会得到这样的效果。
上面针对 Live Photos 的各种应用举例,本质上就是一些长曝光拍摄的应用。但由于 Live Photos 是通过算法模拟的长曝光,手持拍摄方便并且不会因为过曝问题得额外添加配件,这使得我们应用起来方便了许多。
最后提醒一点,尽管 Live Photos 很好用,但启用这个功能会影响相机抓拍或连拍时的速度,个人建议你在需要时打开该功能,平时保持关闭状态。
## 总结
好了,这便是我们扩展部分第一课的全部内容了。在这节课里,我们主要针对专业相机功能里的 ISO、快门速度、光圈进行了解释并给你分析了高速移动场景拍摄、提升夜景成像质量以及长曝对应的应用场景。
此外我还对 iOS 上特有的 Live Photos 功能的模拟长曝光效果进行了一些举例。巧用长曝光,你可以减弱照片里不必要的人物干扰,在照片里更多地体现一种动态的感觉,亦或是拍出其他的独特风格。
专业相机功能以及 Live Photos 可以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这些所有的可能,依旧是建立在一张好照片基础上。
## 作业
我最后给你留了一个小作业。希望你学习并理解 ISO、快门速度等参数是如何相互牵制并使用长曝光非夜景模式来拍摄一张照片点击 [这里](time://hordeChannelDetail?channelId=29) 进入部落提交。
iOS 由于系统限制,第三方软件的长曝光效果最多也只能到 1/4s所以 iOS 用户使用 Live Photos 功能来模拟即可。但建议下载 VSCO 或 Lightroom使用它们内置的专业相机模式来学习理解对应参数。

View File

@@ -0,0 +1,107 @@
<audio id="audio" title="13忘记构图规则"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5/1a/d5bf963bae00b5f01d27bf6925cbc41a.mp3"></audio>
你好,我是随你们去。在 [04](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00483) 中,我给你讲了不少的构图规则,其中横平竖直、三分线、黄金分割点以及对称构图,是使用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好理解的几个构图规则。因为这几个规则都非常固定,对于我们拍出一张有着明确主题的照片很有帮助。但是,如果你过于依赖构图规则,那么拍摄出来的照片也会因此受限。
这个观点我在之前也有说过:构图规则是一把双刃剑,在初学阶段,构图规则可以迅速提升我们准确表达画面内容的能力,但是在拍摄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构图规则会限制我们的表达。所以,你需要在初学的时候多多练习构图,但当我们熟悉了构图之后,你可以尝试**「忘记构图」**。
这节课,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忘记构图」这件事。与之前不同的是,这节课里不再用我拍摄的照片作为例图,而是用那些历史上摄影大师们拍摄的经典照片。
## **1.横平竖直**
要求照片横平竖直,是构图规则里最基础的一项,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横平竖直都是正确的。但是在有些时候,打破这个规则可以让我们的照片变得更好。
对于横平竖直这个规则来说,我希望你理解它的存在,但拍照时具体要怎么做,该绝对横平竖直还是故意做一些倾斜调整,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5/66/d5c3b340c3bc03b2c7020c76b4f65f66.png" alt="" title="雅克·亨利·拉蒂格作品">
这是一张记录海浪拍打到岸边石头瞬间的照片。这一瞬间给人的感受极具冲击感。为了加强这样的感受,你会发现照片中海平线是倾斜的,这让我们感到当时因为海浪而带来的不稳定,场景情绪得以更好地还原。
你可以自行尝试将这张照片的海平线进行「纠正」,尽管还是会因为海浪感受到当时的冲击感,但相比倾斜的海平线,会逊色不少。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8/2c/d8304fa0ff7db709a6d9f82c9211dc2c.png" alt="" title="亚历山大·罗钦可作品">
这张在厨房里的照片,也是以故意倾斜的角度来展示。而且故意倾斜的具体角度,也是仔细考虑过的。左边边缘人物的上背和照片边缘平行,整体大致是 22.5 度角,看起来并不会让人感到随意。
在这个照片里,倾斜的拍摄角度使得画面内容更加丰满。厨师和一桌子食物占据着整张画面绝大部分区域,这会让主次关系更加分明,我们更容易看出来这张照片的主题是什么。可以想象,如果用横平竖直的方式去拍摄,那么保持比例协调的情况下,主体内容无法占据当前这么大的比例,会多出不少空白,画面无法呈现出丰满的感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4/32/a403dc99933c97yye6fcec1afb4dd832.png" alt="" title="约瑟夫·寇德卡作品">
在 1968 年苏联入侵布拉格时期,寇德卡拍摄了大量照片,这是其中的一张。即便是我们不去了解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也能从画面中感受到当时紧迫的氛围。
这张画面里的主体无疑是手拿报纸这个人,但右下角与他进行谈话的男人也是画面里的一个重点。对于右下角的男人,你可以看到细节的处理是刚刚好的:眼睛、嘴角、表情,没有一丝多余。而倾斜的构图,画面里的几处视线引导,都指向了右下角这个男人。「两个男人之间正在谈话」这个看点也被引导了出来。在这张照片里,倾斜的构图加强了画面紧张、冲突的氛围,同时也对于画面视线的引导有所帮助。
## **2.三分法 &amp; 黄金分割点**
三分法以及黄金分割点,在我们构图的时候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规则。我们可以依照这个方法轻松进行内容的划分以及主体位置的摆放。如果严格遵循对应的构图规则,我们拍出的照片通常不会出错,足以把我们需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
不过,如果你每次构图都是遵循固定规则,不加思考地将画面进行三分或者把主体放置在黄金分割点上,尽管照片不会出错,但这样容易使得我们形成固定思维,照片难以得到进一步的突破。
所以,当我们熟悉了三分法以及黄金分割点的构图后,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进行构图,从内容角度出发,而不是去套规则,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符合自己表达需求的照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2/37/d2675199661c6cf274fe46e859b13337.png" alt="" title="约瑟夫·寇德卡作品">
这是一张趣味十足的照片:街上有一头出逃的牛,主人正在追它,路人不得已爬上窗户进行躲避,角落阳台的人正在围观着这一切。我们可以将这张照片视为用了三分法以及黄金分割点构图的作品,牛的位置在黄金分割点附近,路面和挂在窗户上的路人均划分在三分线上 ……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内容角度来看待这张照片的构图。
从内容角度出发。首先是出逃的牛,牛往画面右边跑的,我们整个视线是往右边看的,为了让画面看起来不拥挤,所以需要给右边留一定空间,这也使得牛的位置在右下角的黄金分割点上。
再来看内容分布,交代路面场景、出逃的牛和牛主人、躲避的路人,他们对于画面内容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并没有明显的侧重偏向,所以占据画面的比例都差不多,这也就造成了三分线的情况。
而画面的最左边,因为主人是从左往右跑的,所以左边并不需要留过多位置,只需适当的少许空间即可。位于左上角的围观者,他们处于整个内容主题的最边缘,对于画面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但他们的存在可以为内容加分,围观者不需要特别明显,就放置在了左上角边缘。
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去倒推构图,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三分法以及黄金分割点等相应构图规则来进行适当调整。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6/0f/16f8b610ac93898e8d13db0768e43f0f.png" alt="" title="雅克·亨利·拉蒂格作品">
这张女士骑车摔倒瞬间的照片,它可以被视为是三分法构图规则的应用,人物刚好放置在三分线上。
从内容角度来看,女士的位置其实是和摔倒的车相关的。首先,由于摔倒后是会向右边斜坡移动,所以画面右边需要留有足够空间,看起来有路可去,车辆和女士这整个主体只需要贴近左边即可。所以这里是车辆贴近左边,但留了适当空间以避免画面显得拥挤,女士则只是刚好因为车辆的位置,而到了三分线的位置上。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c/fc/bc0dd6a0976bc703c380667yy0e50afc.png" alt="" title="雅克·亨利·拉蒂格作品">
这张有关飞机的照片,构图就没有遵循三分法以及黄金分割点等构图规则了。这张照片看起来不太常规,但如果你从内容角度出发去看,不难发现这个构图其实都是有逻辑可循的。
首先是整体部分,因为照片的内容里需要凸显出天空的广阔,所以这里需要足够的留白空间来展示天空。
抛去天空部分,画面底部的构图也是非标准的,但我们可以根据画面中拉飞机线条的引导,来发现右下角这个卖力拉扯飞机的人。正因为他在右下角边缘,卖力拉扯的情绪被这个细节无限放大。
这样的一张照片,是难以通过遵守固定的构图规则得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希望你在熟练套用构图规则后,要去尝试忘记规则,从内容角度出发来进行构图。
## **3.对称构图**
在使用对称构图进行拍摄时,通常我们会去追求绝对的对称,有时甚至恨不得画面上下左右都是对称的。但如果一直按照对称规则去限制照片,那么和其它构图规则一样,照片也会因此缺失一些表达,进而可能变得千篇一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f/1a/6fe5740d7a04800c3cfb14d2ae1yyf1a.png" alt="" title="亚历山大·罗钦可作品">
这是一张对称场景的照片,但我们可以看到照片整体会有少许向右边倾斜,这其中包括了水平线和人物站位的引导。
相较于绝对对称的构图,从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从左上角照射进来的阳光,而且人物的站位会给人一种准备向背后倒下的感受。这样细微的处理,把照片从相对乏味的对称构图中解救了出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f/83/bf143d2b0afc0f8e7385d41228dcaf83.png" alt="" title="约瑟夫·寇德卡作品">
我们再来看这一张人像合影。由于人物姿态的关系,这张照片是适合对称构图的。但我们可以看见,画面中的背景并没有因为适合对称构图去进行对称。
无论摄影师出于一个什么样的原因没有进行对称,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将画面背景故意进行对称处理,那么整张照片看起来会太对称了。过于对称的构图对于当前的内容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样的处理会显得比较刻意,照片本身比较放松的情绪就会被弱化掉。
##
4.构图的巧思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7/d4/97ee6ee347f3d2c9665859fded677fd4.png" alt="" title="比尔·布兰德作品">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a/a5/4a374d97bcf36fe45043d6e6562b2ba5.png" alt="" title="比尔·布兰德作品">
最后,我们来看看比尔·布兰德的这两张经典作品,它们并没有去打破常见构图规则,但是在内容的组合上全新、独特并且带有个人想法。它们是常见的构图,但内容却非常有趣。从这样的作品里,我们也可以得到全新的思路,虽然这种思路不在构图方式上,但你也可以认为它是构图的一种巧思。
## 总结
在这节课里 ,我分享了一些针对常见构图规则的新思路。我们可以为了获得更多的画面主要内容,或者为了加深动态、冲突、压迫等情绪而放弃横平竖直构图;也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构图,不一定遵循那些固定的构图规则;面对对称构图时,为了避免显得刻意,或者是为了照顾内容情绪的表达,可以进行轻微调整,不必采用绝对的对称……
起初我们学习那些常见的构图规则,是为了学习如何进行准确的表达。刚才举例的例图,绝大部分也可以按照我们学过的构图规则去进行调整,那样得到的照片仍然是有着准确表达的一张合格照片。但有时候,如果我们希望在细节、情绪上进行优化,就需要对标准构图规则进行一些修正,加入自己的理解。
看到这里,也许你心里有这样的疑惑:既然学习了构图规则后又要忘记,那么不学不就好了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在没学习构图规则前,我们其实很难知道如何让一张照片自己会说话,拍出来的东西难以让人一眼就看明白,把握不好具体力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无法拍好照片的。而熟悉那些构图规则后再去忘记,这时我们就知道如何让一张照片自己说话,就能把握好力度。忘记构图规则只是要跳你出原有的限制,展示出拍照的更多可能性。
## 作业
好了,这节课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我最后给你留了一个小作业。希望你根据这节课我分享的思路,尝试一张非标准构图规则的照片,并点击 [这里](time://hordeChannelDetail?channelId=29) ,进入部落提交。

View File

@@ -0,0 +1,93 @@
<audio id="audio" title="14从零到“零”多拍与多看"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71/9d/7194391cdc42d96c49290fe22a50fe9d.mp3"></audio>
你好,我是随你们去。这节课我想和你分享的内容很直白,那就是多拍与多看。如果你想把照片拍得更好,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专门用一节课来讲这几个字。
两年前的夏天,我在网上通过一套入门课程学习 iOS 应用程序开发。那是针对零基础的一套开发课程,我跟着视频里老师的进度边看边写代码,有些部分回看了 2-3 遍,有的地方是倍速播放,我累计学了 40 小时左右。
课程全部看完后,我也跟着老师的代码写了几个简单 app按理说我已经学习完 iOS 开发入门所需的所有知识了,但那会儿的我对于 iOS 应用程序开发能力的感受仅仅是略好于「一无所知」。知识都知道,但汇聚在一起就无法透彻理解,我对于如何开始做一款自己的 app 毫无头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硬着头皮创建了一个全新的 app 工程,计划做一款记录梦话的简单 app我将它命名为「胡言乱语」。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f/8f/9f4089c9cce9b7a424aaba2b888a5d8f.png" alt="" title="「胡言乱语」开发期间的截图">
「胡言乱语」是一款非常简单的 app它的背后逻辑是通过判断当前环境音量来决定是否保存录音文件。但对于当时初学者的我来说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这里遇到的许许多多问题其实都源于我最初的那个大问题,那就是如何做出一个自己的 app。当我新建工程后这个大问题就被一步步划分为无数个小问题如何新建工程、如何建立 Tab 栏、如何开启录音、如何获取录音音量、如何保存文件到本地、如何保持在后台运行、如何清除缓存 …… 面对这些单个的小问题,根据问题的不同,我的解决办法分为两种:在学习过的教程里寻找答案,以及在搜索引擎里寻找答案。
在学习过的教程里寻找答案,这是我认为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最佳办法。通过这样的经历,我才对所学内容有真正深刻的理解。而在搜索引擎里寻找答案,这是因为遇到了一些教程里没讲到的问题,但由于有了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面对搜索引擎里的那些答案,我也可以快速吸收和利用,在之后开发其它 app 的经历中,在搜索引擎里寻找答案成了我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当所有的问题被这样一个个解决之后,「胡言乱语」最终得以成功上架 App Store。这是我第一个独立完成的 iOS app。在经历从零到成功上架这样一个过程后我对之前所学的 iOS 开发知识理解透彻了许多,也让我可以开启之后的独立开发工作。
因为开发「胡言乱语」的主要目的是尝试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功能并不够完善,所以「胡言乱语」在获得几百个下载量后,我就主动把它下架了。
这是我学习 iOS 开发的一段小故事,我希望它可以向你解释「从零到“零”」的含义是什么。当你学到这里时,我能说你的手机摄影知识其实已经学习完了。从知识的获取来说,你从零基础入门,到现在基础已经足够了。
不过,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来说,你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远远不够。在我个人的观点里,要完全习得一门全新技能,看完对应教程只是入门的开始。如果我们不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应用,那么和没有学习的结果是相差无几的。
在学习开发中,我们要做的是看大量的优秀代码和自己多写代码。你可以回顾一下我们从小到大的那些学习经历,无论是上课、演讲还是写作,其实都是有着类似的过程,要经历大量练习。在我的开发故事里,练习的方式是看代码和写代码。而在学习拍照中,我们的练习方式则是看照片和拍照片。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你意识到多拍与多看的必要性。接下来我会以自己的经验,来具体分享一下多拍与多看的实施方法。
## 关于多拍
我们先来聊聊多拍。多拍,首先肯定是要多,要进行大量拍摄。拍,指的是完成完整的拍摄流程,这包括了构思、拍摄、挑选、后期。此外,在大量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盲目拍摄,应该边拍边进行交流和反思,避免一直原地踏步。
在手机摄影里,有一个非常好的练习方式来进行多拍,那就是尝试坚持每日一拍。我在学习了足够的手机摄影相关知识后,就尝试过一整年的每日一拍,这可以被称为 365 拍摄计划,是比较常见但也很难坚持的一种练习方式。
严谨执行 365 拍摄计划的方法是:每天在公开平台分享一张自己拍的照片,这张照片需要当天拍摄,并且进行了有必要的后期处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b/5c/cbfec1bc204168c7e383295075a59c5c.jpeg" alt="" title="2016 年期间我用手机进行每日一拍的部分照片">
规则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你真的下定决心要在一年内每天都进行拍摄,那么除了表面上巨大的拍摄数量外,还会有许多你在开始之前想不到的痛苦与煎熬。
例如,你可能会遇到某天很忙,忙到几乎忘记拍照,结果快到凌晨时才发现当天的照片还没有拍,需要想尽办法去拍一张像样的照片;再比如说,由于长时间在同一地点进行拍摄,有一天你会感觉难以找到新的拍摄内容。
这两种情况,是我在执行 365 拍摄计划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但它们对于锻炼拍摄能力来说又非常有意思。这些问题会锻炼我们的拍摄思维,会去要求我们仔细观察环境,从熟悉的环境里找到全新的视角与拍摄内容。
在执行 365 拍摄计划的过程中,你还需要定期停下来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反思,针对自己照片的问题进行改进。具体的方式方法有许多种,我这里举例两种:你可以定期将一段时间里拍摄的照片精选出来发给我(在微博@随你们去 私信即可),我会帮你找出其中存在的基础问题。你也可以拿自己拍摄的照片去对比别人优秀的照片,思考其中的差距在哪里,可以如何改进。
其实随着大量看图,你的审美会随之提升,对于自己拍摄照片的好坏也会有更好的判断,这也是不断反思的一个过程。
简单小结一下,对于多拍,你可以给自己制定类似于每日一拍的计划,但具体每天拍多少,坚持拍多久,这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然后,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做到完成完整的拍摄流程,并定期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反思。
## 关于多看
多看是指大量地看优秀作品。这里的关键词是:大量、优秀。对于你看的作品类型,并不局限于摄影图片,还可以看电影、绘画等等。我们看这些的目的并非是去简单粗暴地进行模仿,而是为了提升自身审美。良好的审美对于高质量照片的拍摄必不可少。
**先说大量。**
和多拍里我讲的每日一拍一样,看图的最佳实践也是尽可能每天都看。你可以专门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看图,也可以通过更新自己日常阅读的信息流来达到这一目的,当然最好的方式是前者。
**再聊优秀。**
要想找到优秀的作品并不难,我这里主要是提供一些思路,具体要看什么,我认为你用不着和我看的一样,因为每个人喜欢的风格并不一致。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d/9d/fdacdac5169byy1d59ba417fb781cd9d.png" alt="">
你可以通过高质量的网站来找到优秀的图源,例如 Pinterest、Behance、Instagram、500px 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e/1c/de9096500ab653fdce1afa0a2589641c.jpg" alt="">
对于相对质量没有那么高的网站,例如图虫、绿洲、微博、小红书等,你也可以通过别人的推荐或者别人的关注列表,关注到优秀的博主,以获取优秀的看图资源。例如在微博平台,你可以关注@MagnumPhotos玛格南图片社@CNU_blank@假杂志@VOICERme 之类的账号,然后再通过他们的关注列表,去关注到更多美学相关的优质账号。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7/8c/b7b24307f53287b1985b75f42e7ed78c.jpg" alt="" title="第 75 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电影《Road to Perdition》剧照">
你还可以看高质量的电影,如果你没有把握,那么可以先将历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电影作品找出来看一看,我认为这是一个靠谱的好方法。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1/cd/71f036b869d8eb604c085c8e29c3a7cd.png" alt="" title="约瑟夫·寇德卡作品">
除了刚才所说的网络途径外,你也可以去阅读实体书籍、画册。在看画册时,我们可以从那些历史上有名的摄影大师们看起,例如上一课中提到的雅克·亨利·拉蒂格、亚历山大·罗钦可、约瑟夫·寇德卡等。
在这样大量查看优秀作品的过程中,你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作品整理保存下来,每过一段时间去回顾一下它们。在这个不断回顾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以前收藏整理的作品没有那么喜欢了,这时,就意味着你的审美水平向前进了一步。
## 总结
每次有人问我要怎么样才能拍好照片时,我的回答都是:多拍多看。这简短四个字,是我认为拍好照片的唯一做法。你可能想问,既然答案如此简单,那么之前花那么大功夫讲的内容是为什么呢?那些内容是帮助你少走弯路的地图。但地图再详细,你看得再熟悉,如果你不迈出步,那么依旧是零。
有些课程的标语,会说能让你在多少时间内成为某方面的高手。实际上,那只是看完那套课程一遍所需要的时间。看完一遍后,我们不会就一下子就变成高手了,我们只是知道了一些方法与知识,但并不能运用得游刃有余。
我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你把一本字典阅读一遍,然后就能立马对每个字的运用都了如指掌吗?我想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你该回头继续看继续背吗?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认为,得去实践,得自己去进行大量写作和阅读。换到拍照这件事上,更是如此。我们学习完课程后,需要做的是进行大量地拍摄和看图,这是继续进步的唯一途径。
## 作业
好了,这节课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我最后给你留了一个小作业,这节课的作业不用进入部落提交,我希望你选择一段时间,尝试完成一次小规模的每日一拍,同时更新你的看图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