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68 @@
<audio id="audio" title="09 | 决策会准备:怎样全面收集事实,有效提炼数据?"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86/b3/8610b189ab7f75f1eyy84ff104f01bb3.mp3"></audio>
你好,我是四火。
讲完了面试前的准备讲完了面试时的把控现在我们要讲到面试后的决策了。在决策会前我们通常要求面试官准备好一份简短的面试反馈feedback这份反馈包含了面试官自己观察以及对于候选人“推荐程度”的结论。
你我都知道,包括面试在内,凡是“考试”,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客观公正,可是事实上,每个人都难免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这跟我们总是期望着的客观公正背道而驰。
那么在这一讲,我来着重谈一谈,我们该怎样去收集事实、提炼数据,尽可能地少受情绪与主观臆断的影响,尽量保持客观公正,把这些采集到的信息真实地提供给决策会。因此,这里的关键就是,专注于具体的事实和考察数据,减少对模糊主观感受的依赖。
## 常见的误区
老规矩,我们先从反面来看看在数据采集和整理方面,都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 脱离面试计划
还记得[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0268)介绍的面试计划吗?没错,脱离面试计划,就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有时候这个“脱离”,是面试官忽略了计划安排,而有时候甚至就是因为压根儿“没有”面试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谈何“全面、客观”地评估呢?
面试计划的一大要点就是确定了每个面试官的考察重点,谁负责考察编码能力,谁负责考察对系统的理解,都分别确定了下来,因此对于一个面试,哪怕大家遵循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面试计划,都要远远好于没有计划,或者是订立了计划却抛之脑后。
我们当然鼓励面试官自由发挥,但是自由发挥的底线是保证和安排的面试重点保持一致。这就像是做软件,如果没有遵循设计,甚至根本没有设计,哪怕代码写得再精致,很可能也是事与愿违,甚至南辕北辙。
### 缺乏事实依托
“专注于事实和数据”有时是一件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要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实际的事实和数据来佐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特别对于一些面试经验较浅的面试官而言,很容易被情绪或者是第一印象带着跑。
我来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位面试官在他的面试反馈里说候选人“coding能力不足”但是读完整个面试反馈也没有找到非常扎实的事实描述来佐证他的判断。于是在debrief的时候我就仔细追问了他给出这个观点的原因。
后来才知道候选人的coding之所以表现不佳是因为他走了一条错误的路线但其实问题的根源是候选人没有能够沟通清楚和理解问题而并非coding本身。再结合其他两位覆盖coding的面试官的反馈我们得到的大致结论是候选人的coding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但是沟通等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b/d8/1b217c26e9ce4c9ee366b6fbef6da4d8.jpg" alt="">
### 事实数据浮于表面
这一点,指的是有时候我们觉得已经得到了考察数据,但是这样的数据不够深入,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比如说,知道概念,不知道原理;说得出选择什么技术来实现,却说不出为什么。有时候面试官缺乏过硬的技术基础,或者缺少一点往“具体”,甚至“细节”挖掘下去的动力,就很容易陷到这个坑里。
比方说,有位候选人对于一个分布式系统的大致理解谈论得还可以,在问到怎样做系统平滑扩容的时候,他也明确提到可以使用基于“一致性哈希”的技术,那好,“什么是一致性哈希呢?”,结果候选人听到这个问题就卡壳了。
其实对于面试官来说,多一个这样的追问并不难,而对于候选人来说,一致性哈希也可以说是分布式系统的一个基础知识,但这个快速追问就是一个向下探查的过程,很有意义。换言之,可能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谈论自己的理解,加起来也就一分钟时间,这个过程很自然地发生了,但是却可以得到一个很有价值的考察数据。后来,我们发现,这位候选人对于系统的很多基础知识并不是真正理解。
类似地在技术选型的讨论上也有这样的情况。例如说持久层的技术选择有候选人说要使用NoSQL那我们就可以要求澄清“使用哪一种NoSQL存储技术呢候选人说是HBase紧接着进一步追问就可以抛出来“那为什么选择它呢”。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获得的数据是候选人是否真正理解这些他自己说出来的概念和技术还是只知道一个名词而已。
此外,需要小心的是,在技术方面,我们可以考察能力和基础,而不是考单纯的记忆力,更不是钻牛角尖。这在[第3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1420)的“知识性的问题”部分我已经强调过了。
### 重复考察已明确的数据点
面试的时间是宝贵的,面试官都应当有“珍惜双方的时间”这样的意识,因此,我们对于已经非常明确的考察数据,不应该再去重复考察,而是应该把时间分配到其它的考察项上去。
我来举一个例子吧。候选人在算法部分problem solving的部分表现得非常好思路清晰问题解决推进迅速复杂度分析准确但是代码却写得有些混乱比如命名不一致组织欠缺条理重复代码多等等。
这时候在编码后问follow-up问题的部分我觉得面试官就可以先放一放对于problem solving的进一步考察了而是可以问一下候选人对于代码的组织和书写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呢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于我们有疑虑的部分,又觉得考察程度还不够,可以给出提示,看看候选人能否改进他的“作品”,而对于他已经很明确的强项部分,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数据,就可以先放一放了。
## 可采用的技巧
好,说完了常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从正面来讲一讲,除了上面提到的注意要点,还有哪些数据采集和整理的技巧。这些技巧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围绕预先规划好的考察重点,尽量客观地去评估候选人。
### 面试情况速记
速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技能,并且这个技能因人而异,需要不断练习。我的习惯是,对于面试过程中的沟通,基本上重要的信息,都会用几个单独的词记录下来,这些信息,自己能看懂就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够帮助自己回忆。同时,在记录笔记的过程中,最好能大部分情况下盲敲键盘,这样,眼睛可以用来和候选人进行沟通,提供直接的眼神交流是很重要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f/08/ef923e6259691312c7f718faa5c2bf08.jpg" alt="">
### 及时预定决策会
决策会将是所有参与该候选人面试的面试官碰头的一个机会。一般来说,“及时”是要点,只要各自的面试反馈能够及时在会前整理,这个会议定的时间越早越好,因为越早大家脑海中的印象也越新鲜。
如果这个会议发生在面试的一周后判断的准确性就要大打折扣了。在有的公司里这个会一开始由招聘专员Recruiter制定有的则是由招聘经理制定这都可以但是我们要尽量保证每个面试官都参加。特殊情况下个别人无法参加的需要提供一份比较详细的面试反馈。
### 使用面试反馈模板
在我看来面试反馈模板的使用是效果最强大的技巧了。一般来说每一组面试的Bartender可以在面试计划的时候给出一个反馈模板要求大家都按照模板上的格式来提供反馈意见。模板的要求很简单就两点
1. 保证包含面试考察最关心的点;
1. 模板要简单、直接(越简单、直接,可操作性就越强)。
下面这个模板的例子供你参考:
>
<p>考察重点:<br>
主要考察内容:<br>
优势:<br>
不足 / 担忧:<br>
结论:<br>
其它重要信息:</p>
好,我来逐条讲一下。
**首先是反馈模板的第一部分:考察重点和主要考察内容。**它们各一句话,这些都要和[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0268)的面试计划一致。如果你忘了,请回看。比如说,考察重点是:
>
实际问题的解决,代码设计和实现,面向对象设计
这就要求这一轮面试的反馈,要包含对上述考察项的评估意见。通过模板的方式再一次明确这一点,从而保证面试过程有着明确的目的,而不是漫无边际地谈论。
接着的主要考察内容,也是来自于面试计划,也就一句话,比方说:
>
要求设计一个电梯系统,设计其中的主要类和方法。
要不要详细说明具体是怎样定义的,划定了哪些具体需求点,又是怎样实现的?我的建议是:不要求。如同上面所说,模板要尽量保持简单、直接,要求越多就越难以实施。
但是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各一句话,**考察重点是目的,考察内容是途径**——通过这两句话,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一轮面试,通过怎样的途径,主要要考察候选人的哪些方面。
**其次,反馈模板第二部分,优势和不足。**这两个部分,我想谈这样两个操作要点:
第一,优势和不足都要写到,如果面试官只看到了一面,也就是只看到了好的一面,或者是差的一面,这样的反馈是不合格的。因为这样的观察说明是不客观的,或者是不深入的。
第二,写出观点的时候必须要写事实论据吗?需要,但是我们不强求每一条观点都写论据。比如这样的例子:
>
编码能力不够扎实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一个BFS逻辑的基本结构写出来。
这就是一个合格的表述,但是据我观察,大多数人在反馈中,总会有部分观点是不写事实论据的,有时甚至连描述性的语句也没有。但只要在整个反馈中占比是属于少数的,这就没有关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决策会的时候再要求该面试官说明即可。
**再次,是反馈模板的第三部分:结论。**怎样写结论?这包括两个部分:
1.推荐程度<br>
2.级别
“推荐程度”指的是根据该轮表现面试官认为候选人是否能通过面试成为团队的一员。有的公司要求填写Hire / Weak Hire / Weak No Hire / No Hire有的公司要求填写强烈推荐/推荐/不推荐/强烈不推荐还有的公司干脆要求打1~5分但它们原理都是类似的。
“级别”,顾名思义,根据该轮面试官对于候选人的综合评估,如果结论是正面的,那么该结论是基于哪个级别得出的。如果不提及级别,那么就以面试计划中设定的默认级别为准。
有些时候,有的面试官会给出一个简单的“条件表述”,也是可以的。比如:
>
综合表现尚可但对于coding有所疑虑如果其它轮次coding没问题的话我给出“Weak Hire”否则“No Hire”。
**最后,是“其他重要信息”,但这是一个选填内容。**通常这部分都是留白的,但是有些特殊情况需要和整个面试团队交代,比方说,我经历过的一个例子,有位面试官发现候选人作弊,具体来说就是线上面试,一遍用语言应付,一遍在互联网上搜索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对这一类“道德品行”的问题该怎样看待,我们在后续会谈到。
此外,如果有候选人的绘图、代码片段等你认为有必要陈列的,可以一并附在反馈中。
### 催促面试官提交反馈
上面我讲了一个我推荐的面试反馈模板的例子。那么这个反馈写好了发给谁呢一般来说不要发给面试团队全员而是只发给Bartender技术负责人我们在[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0268)介绍过,如果忘记了请回看)和招聘经理就好了。
按理说反馈写得越及时面试过去的时间越短效果就越好。如果面试已经过去一天了或者是决策会快要开始了而有的面试官还没有提交反馈那么Bartender就需要催促面试官把反馈提交上来当然有时候这个角色是招聘经理负责的
好,接下来,我想讲一讲为什么把面试反馈写下来那么重要。
**首先,面试反馈确保最基本的逻辑正确性,明确立场。**作为一个面试官,我这一轮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我做了什么操作来考察候选人,候选人有哪些好与不好的表现,分别支持我的哪些判断,而最后又是一个怎样的结论。
这些内容,说起来都是很简单的逻辑,但是只有把它们写下来,有因有果,才算真正梳理清楚了。尤其对于“纠结症患者”,逻辑清楚非常重要,这样在激烈的决策会讨论中,对于自己的观察,有着明确的立场,不会轻易摇摆。从这个角度说,其实,面试反馈写下来这个过程,要比面试反馈本身的内容,重要得多。
**其次,面试反馈帮助记忆,也留下重要的记录。**如果你做过面试官你也许会有这样的体会完成了一轮面试感觉有很多话要说但是过了一天之后忘记了一半剩下的部分再过一天又忘记了剩下的一半。但是面试反馈可以帮助你把最重要的部分记录下来在debrief的时候帮助回忆。
有些时候,面试的决策不容易做出,在极端情况下甚至需要有其它人参与进来,回看面试的情况(我们在后两讲会谈到,如果面试团队自己无法达成一致怎么办),那么这些面试反馈就是很有价值的文字记录了。
**最后这些反馈可以帮助Bartender和招聘经理在决策会前留意到一些重要信息。**比如前文中提到的一些反映严重道德品行问题的事情,这样的信息在后面决策会的时候可以优先拿出来确认。
## 总结与思考
今天,我介绍了在面试中收集数据和记录事实信息的误区,以及可以采用的正确的技巧,并且介绍了在面试后如何根据它们总结成客观、有效的反馈。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但是我要强调的一点是,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所有的这些对候选人的评价,要独立进行,在决策会开始以前,不要去和任何别的面试官讨论面试的事情,以免影响自己的判断。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1/f6/816a27d7924f0d3bcb6d2746b73c5cf6.jpg" alt="">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留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动员面试官写反馈的一个常见困难是,对方说“太忙,没时间”,对此,你怎么看?
好,我是四火,我们下一讲见!

View File

@@ -0,0 +1,177 @@
<audio id="audio" title="10 | 决策会开展(上):怎样引导争辩,达成共识?"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70/9c/70cf71d486636505fe76edd27358169c.mp3"></audio>
你好,我是四火。
今天这一讲,我们来聊聊技术面试后的决策会。决策会,就是大家碰头商讨候选人情况,达成面试共识的过程。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公司和团队是否愿意接纳候选人,也就是说,候选人是否能得到相应的工作机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开会”这个事儿是技术团队的长期热门词汇,无论你是否喜欢,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种群聚的同步交流方式,目前并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替代开会。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情况便是如此,候选人经过了技术面试,怎样给出最终的评估结论?大多数的情况,还得靠开会。
其实这个给出结论的过程,一般有两种形式:
- 第一种,是一个特殊角色的人(这个人一般是级别较高的管理者),收集了面试后各位面试官的评价,然后独立决定;
- 第二种是面试团队坐到一起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达成共识共同决定。这个会议有很多叫法我们在这里把它简单称作“决策会”Debrief
通常来说,对于普通的软件工程师面试,第二种,也就是决策会的形式,更为多见,我也更为推荐。因为相较于第一种,**它也保证了更高的参与度,团队内部保持公开透明,更能真正做到让团队为团队自己选人**,而这一讲的讨论也是针对这一种方式展开的。
## 典型的误区
决策会的误区其实还是非常多的,我们来讲最典型的几个,看看有没有你熟悉的。
### 把决策行为变成了民主选举
对面试结果的决策变成了民主选举,无论是简单粗暴的直接投票,还是共识无法达成索性强行投票,本质上都是一个“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逻辑,这看似很公平,其实恰恰相反。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从这样两个角度去理解:
1.评估一个面试决策,**更具意义的衡量标准是,它背后的逻辑是不是合理,而非人数是不是占优。**我们平时说的“以理服人”,其实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2.在某些情况下,面试官其实对于自己的选择也并不坚定、或者思考并不成熟,需要引导、需要讨论,而民主投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粗暴地“绕过”了这个过程。比如说,面试官有他的观察,也有他的数据,但是如同在[第9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7483)中提到的那样,它不够深入,或是不能较为准确地剖析和认识它所代表的意义。
Bartender技术负责人应该在这样的面试决策会上根据已明确的事实和数据针对所有在会上的讨论内容综合分析以后引导面试官做出合理的决策达成基于团队的共识。
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常见我见过一些决策会中虽说Bartender都明白这个道理还是会不知不觉地犯下“民主选举”的错误**特别是在争辩较为激烈的情况下,为了收场,在很多分歧还没有得到**解决,**很多疑点还没有澄清的情况下,选择了投票选举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
因此,我要再一次强调,面试结果的决策,不是民主选举。
### 过于倚重招聘经理的意见
招聘经理的话语权重过大,这个问题也非常常见。特别是某一些团队中,工程师资历比较浅,他们有时会无意识地倾向于经理的观点,因为在平时工作中,招聘经理就是他们的主管,有时候即便有不同的看法,自己也不一定在决策会上提出来,或者即便有足够的理由,也不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据理力争。
因此Bartender的协调作用就非常大了他需要站出来帮助团队识别出具体的事实数据而不是单纯的具有倾向性的观点。在这一讲的后面以及下一讲我还会介绍一些技巧尽量减轻这个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
### 缺乏事实依托
缺乏事实依托,其实在上一讲也谈到了这个误区。在收集和整理对候选人的反馈时,需要有事实依据,在决策会的讨论中,凡是抛出对于候选人评估的观点一旦需要求证,要能拿得出事实数据来。
举例来说,有的面试官讲,他注意到候选人并不能听取和接纳他人的意见,那么,要是有人要求他拿出事实数据,来解释为什么给出这样的观点,如果他没法说出来,或者只能说“不太记得了,就这个印象确实很深”,这样的观点逻辑就不成立。
但是,如果这位面试官确实拿出了一条数据呢?
比如说,候选人在一个算法问题的求解上陷入了挣扎,他原本的回溯法思路走不通,于是面试官提示候选人另外一种排列组合的思路,候选人听到了,但是却选择了忽略建议,继续在他原有的思路方法上挣扎。
有了这样的事实数据,我们是否就能认定候选人“不能听取和接纳他人意见”呢?我认为,单单凭此还是不能的,至于原因,我先卖个关子,我在后面会告诉你为什么。
### 不合理的决策因素影响
有一些事实不应该影响到决策,但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决策会上,其实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理的决策因素。
比方说,我经历过一场决策会,本来大家对结果达成一致了,认为候选人通过了面试,并且也确定了级别。
结果会后招聘经理突然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说我们能不能把给候选人的级别增加一级因为他已经从别的公司得到了一份offer原有级别的offer无法说服他来我们公司。
我认为这个试图改变决策的初衷就是不合理的因为候选人有没有其它offer既不属于候选人过去的经验、履历也和候选人当时的面试表现无关那么这样的因素就不应当影响面试结果的决策。
## 流程把控
介绍完典型的误区以后我再从Bartender的视角介绍一下作为面试官我们对于决策会应该有一个怎样的预期又应该怎样把控整个决策会的进程。
### 整体认识
一般绝大多数的决策会都可以在30分钟完成并且是由Bartender主持的。少数情况譬如候选人的情况比较复杂或是争议较大达成一致较为困难我们就需要延长时间。
从参与的人员上看所有现场面试的面试官都应该参加决策会而之前电话面试的面试官可以不参加。有时负责招聘的同事recruiter也会参加一般不发表看法而是倾听了解这位候选人的情况。
如果有个别面试官由于个人情况无法参会,只要提交了清晰的面试反馈,这也没关系,不影响会议进行,但是,**如果Bartender或是招聘经理无法参会那么这个会就必须要延期。这是因为这两个角色在整个面试团队中比较重要而且相互制衡**(具体原因请参见[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0268)),缺乏任何一方都无法保证决策会的全面、客观、公正。
从输入上看我们要求所有面试官都将完成的面试反馈交给招聘经理和Bartender这是会议高效的保证当然如果存在没有提交的情况虽不理想但也不应成为会议进行的阻碍具体的反馈内容可以在会上详述。
从输出上看,最重要的就是得出面试结果,包括两点,首先是面试是否通过;其次,如果通过的话,面试团队为候选人裁定的角色级别是什么。
具体形式上,不同公司会有不同要求,很多公司都有内部的一个管理招聘流程的网站,有了结果后就需要更新上面的信息。
好,在整体上有了感观认识,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决策会的几个重点环节。这些环节可能在不同公司和团队中有所差异,我所介绍的实践方案,是在我看来比较推荐的一种。
### 第一环节:初始投票
会议开始以后Bartender会介绍一下候选人的姓名和目标职位、默认的目标职位级别。然后大家开始投票投票内容其实就是一个事儿对候选人的推荐程度例如 Hire / Weak Hire / Weak No Hire / No Hire具体介绍你可以参见[第9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7483))。
具体操作上把握一个原则尽量让大家不要互相影响而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判断给出结果。如果非疫情期间大家都坐在会议室里那么一种推荐的方法是Bartender数1、2、3然后大家一起伸出大拇指Hire就垂直朝上Weak Hire就45度角朝上Weak No Hire就45度角朝下No Hire就垂直朝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5/8f/650ff053debf0ef83f763c1c3f2fe28f.jpg" alt="">
其中的原因我想也很容易理解,比方说,如果招聘经理先表态,而招聘经理往往也是团队的经理,其它面试官也很可能平时就是汇报给他的,那么某些面试官就更容易受到经理表态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轮投票让大家先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简要的结论,而并非据此直接裁定决策会的结果,并且我们在第二环节中会再展开陈述反馈,即“先摆明态度,再慢慢解释”。
**经过实践的验证,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有助于每个面试官独立地表达和明确自己的观点,并且能让每一位与会者快速参与,进入思考与讨论的状态。**
### 第二环节:反馈陈述
第一环节很简单一般一两分钟就结束了下面进入具体陈述反馈的第二环节它的花费时间一般可以比较长但也请尽量保留至少10分钟的时间给第三环节。
具体操作的方法是在Bartender的提示下所有面试官依次来介绍他那一轮的面试简况面试的重点和内容大致是什么候选人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也就是说给出第一环节的那个投票你的逻辑是什么。叙述顺序还是一样的——普通面试官、招聘经理、Bartender。
在反馈陈述方面Bartender需要控场主要抓住这样几个要点
**陈述时间控制。**可以先提示一下,也可以在陈述的过程中判断,如果发现陈述过于细致具体,那么就要提醒一下,我们的目标是给其他人,以及第三环节保留一定的时间。
**事实支撑的鉴别。**对于主要的观点,如果发现只有观点陈述而没有事实依托,需要立即追问,确保对方谈到的事实和观点是匹配的。
**主要内容的速记。**这一步很重要,我在上一讲也已经谈到了,把诸位面试官的判断中,几个关键词记录下来,在第三环节需要纵览这些反馈,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如果不动笔而单纯靠记忆力,是比较困难的。
### 第三环节:争辩开展与共识达成
接着是第三环节,**首先Bartender可以简单地帮大家回顾一下前两个环节的情况**,比如说:
>
一共3票Hire两票No Hire两轮覆盖了coding两轮覆盖了系统设计还有一轮综合考察。
不要小看这一步,除了可以帮助大家强化一下这个基本印象,还能够识别一些面试程序上明显的问题。
比如说,如果软件工程师候选人没有人进行代码面试,这就是一个覆盖面的硬伤。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也别担心。对于这样硬伤的处理,我在下文中会谈到。
**然后寻找反馈的模式pattern和大家一起讨论。**这里所说的“模式”,指的就是对候选人出现一次以上的相似评价,或者是体现出的相同问题。我来举个例子:
面试官A说
>
候选人谈到他做xxx项目的时候周末加班把它完成了但是下周一的时候他主管说他做的其中一个主要功能并不是需要的。
面试官B说
>
我让候选人将一棵二叉树序列化成字符串,他和我很简单地沟通了一下,就开始介绍该怎样实现了,但我们并没有讨论清楚序列化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虽然两位面试官说的明显是两件不同的事,但这里隐约暴露出了一个模式,也就是同一个问题:候选人在工作的时候,很让人担心他能不能做到充分的沟通:
1. 做了一个不需要的功能,这不是技术问题,更像是缺乏充分的沟通;
1. 没有讨论清楚需求就开始设计和实现,这也反映了缺乏充分的沟通。
作为Bartender就是要领着大家从茫茫反馈的数据中挖掘出这些模式来。模式所体现的优势或是暴露的问题要比单一的数据点要有说服力得多。
**因为单一的数据点偶然性很大,兴许候选人可能就是单纯地没做好,但模式经过了超过一个支撑事实,或是不止一名面试官的验证,就可信得多。**这有点像医生看病时,结合化验报告和症状等多项“证据”,给出诊断。
**接着,汇总建议,收敛分歧,达成共识。**经过Bartender引导的分析讨论有些面试官提到的担忧可能不是问题有些提到的优势或不足可能事实支撑并不构成较强的“模式”而还有些优缺点则会得到验证。
经过这样逻辑清晰的分析很多情况下面试官会调整或者改变原先观点大家逐步达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前面提到的决策会需要产出的面试结果——综合来看候选人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他是不是通过了面试大家对他认可的级别又是什么。而Bartender这时可以归纳总结一下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当然这个从争辩到共识的过程并不好做而且它非常考验Bartender对于对话组织和内容概括的功力我们将在下一讲介绍这方面的许多技巧。
对于共识的达成,通常有三种结果:
1.最终如果大家能够达成共识,那最好不过,这也是大多数的情况;
2.如果招聘经理和Bartender和多数其它面试官达成了共识但个别面试官依然不认可但这个不认可的程度较弱那么我们依然可以采纳这个不完全的“共识”作为结果但保留个人意见完成决策会的输出
3.但如果招聘经理和Bartender都无法达成一致或是大家分歧比较大这就可能需要依赖于外部资源了不同公司和团队处理方法不同。比方说某些公司中这种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就表示面试不通过简单直接还有一些公司有一个独立的“招聘委员会”它由一些经验丰富的面试官等人组成他们会根据所有的面试反馈以及Bartender提交的面试会记录等材料做出进一步的裁决。
最后无论是上面的哪一种情况Bartender需要**简单陈述一下结果,确保整体决策的逻辑清晰合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b/cb/6b9df05437c3bd54ed4d99810010c9cb.jpg" alt="">
## 总结与思考
今天我给你介绍了面试后决策会的大致流程,包括其中都有哪些典型误区,对它的把控又有哪些步骤。
就像我前面所说Bartender作为面试官中的一个特殊角色决策会的流程把控其实非常考验他的对话组织和内容概括的功力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练习以及经验的积累。
这个环节一旦做不好,由于观点碰撞和意见分歧,决策会就很可能变成乱糟糟的“吵架”大会。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1/8d/d10ba0ab4341fca355308981cda7228d.jpg" alt="">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我在最后留一个小问题吧:你作为面试官在面试后,是怎样做出通过或不通过的结论呢?能否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一下呢?
好,我是四火,我们下一讲见!

View File

@@ -0,0 +1,141 @@
<audio id="audio" title="11 | 决策会开展(下):怎样确保评估全面且有深度?"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43/df/43fcbf46454b470ff70c4b86192a5edf.mp3"></audio>
你好,我是四火。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决策会流程的整体把控,包括大体有怎样的过程,期望从这个会议得到怎样的结果。
但你可能也注意到了在这短短的半个小时里剖析事实、总结模式、管理争论、收敛分歧并最终引导得出共识结论这些步骤对Bartender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
那么这一讲,我会进一步为你阐述,决策会中这些步骤的实用操作技巧。
你可以回想一下上一讲我们介绍的决策会流程,根据流程的划分,这些操作技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剖析事实和总结模式,以及管理争论和收敛分歧。
## 剖析事实和总结模式的操作技巧
### 避免对事实的简单罗列
“事实数据的简单堆积”,这个问题并不少见,一些经验比较少的面试官常常容易走入这个误区。
我们经常说,对候选人面试的反馈,不能只讲观点,而没有事实数据的佐证;可是,反过来也一样,有时候全是事实数据,缺乏观点,这也是不行的。
比如说,某位面试官在决策会上,谈论了他问了候选人什么问题,候选人是怎样澄清问题的,他们是怎样分析问题的,接着又是怎样讨论解决思路的,等等,洋洋洒洒一大堆,很花时间不说,还很难让人抓住主要的观点。
这种情况下Bartender应当介入**要求把这个观点和事实陈述的顺序反过来**:问面试官,“你觉得候选人最大的几个优势是什么,不足又是什么?”
这样一来面试官自然而然就会思考并抛出“观点”。根据提到的优势或者不足Bartender可以再进一步要求面试官提供佐证的事实数据而那些相对不重要的陈述呢就被略过了。
你看这种方式下面试官就不会把或大或小的过程细节全部叙述出来了而是谈论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这个过程中Bartender的引导作用举足轻重。
### 合理采纳推荐人的意见
我记得在我刚工作那会儿身边朋友们也包括我自己主要的求职方式还是去各大招聘网站投简历十多年过去了这事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很多的朋友找工作都用LinkedIn等待猎头联系或是点对点地找到目标公司内的朋友来推荐。
据负责招聘的同事说,总体来说推荐来的候选人,通常要靠谱得多。
如今很多互联网公司,对于“推荐”,甚至“强力推荐”的候选人,都有一些流程上的“福利”,比如,可以简化,甚至跳过电话面试,可以直接对接目标团队,而一旦候选人通过了面试并入职,目标公司内的推荐人还可以拿到一笔丰厚的推荐奖励等等。
从面试官的角度看,如果候选人是经过推荐而来参加面试的,那么在同一家公司的推荐人就很可能提供额外的考察数据。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应该怎样采纳推荐人意见呢?
**首先,在决策会之前,流程上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不要安排整个面试团队去和推荐人详谈,这是为了尽量保证面试过程客观,避免详谈可能带来的潜在倾向性。
**其次,在决策会上,我们可以收集推荐人的推荐陈述,但是它只能作为参考,主要的决策依据,依然是不变的。**对于这一点,在具体操作上,该怎样做呢?我把我的做法列在下面供你参考:
决策会一开始或者在第一环节的初始投票如果你忘记了请回看上一讲请推荐人发言Bartender要问清楚这样三件事
1.推荐人在公司和团队中的职位角色,**他和候选人的工作关系,以及推荐的程度。**一起工作了多长时间,有多了解候选人?这一点很重要,有些时候这个推荐关系只是因为他们认识,或者是因为有一个共同好友而已;而有时候基于过去长时间共同工作的经历,他很了解并认可候选人。
2.候选人有哪些优秀的素质,可以为公司和团队带来价值?这是属于推荐的“常规”内容了。
3.还有没有需要面试团队知道的,候选人有关工作的重要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客观条件上推荐人不方便参会那在会前由Bartender收集上面这些信息也是可以的。
你可能会问,我们都说要讨论正反两面,这里只要求谈论“优秀的素质”,是否不够客观?其实,我们当然可以请推荐人谈论候选人的不足,但是据我的经验,这个操作基本行不通。
具体说,就是很多情况下,特别是推荐人是候选人的好朋友时,他并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谈论候选人的不足,即便谈论,也是随便找一点内容搪塞过去。那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追问,搞得彼此很尴尬呢?
**再次,在推荐人的陈述完毕后,我们请他离开决策会。**
对,你没有看错,我们不希望他参加决策会的主体部分,不希望他了解投票和决策的过程,因此那样也就避免了潜在的尴尬。而且,对于所有的面试官来说,也可以继续常规的决策会流程,而不用把心思放到顾忌推荐人的感受上。
需要强调的是,推荐陈述对丰富反馈数据很有帮助,但从这个陈述的重要性来看,它不能超越我们的面试反馈。面试官还是要继续相信自己的观察和收集到的数据,决策流程不应该因此有什么大的改变。
**最后,推荐人依然是一个可供确认候选人具体情况的资源**,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对于个别的观察有所担忧,因而面试官摇摆不定,那我们可以就单个具体问题询问推荐人,以获得更多信息。
### 妥善处理考察项覆盖的缺失
首先,大家都应该清楚,对于有面试计划的情况,这种情况其实是不应该出现的。但是一旦出现了,也不要抱怨,而应继续这个决策会,根据当前的讨论结果决定下一步的策略。
举例来说如果在决策会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原计划希望面试覆盖2~3轮编码但是结果该候选人的考察只覆盖了一轮因此我们就认为这一系列面试缺少了编码能力的考察数据
- 如果候选人在该面试系列中表现不错,并且在所覆盖的那轮编码考察中表现出色,那么虽然数据有所欠缺,我们还是可以认为候选人编码能力是过关的,因此面试的最终结果为:通过。
- 如果候选人在该面试系列中表现不佳,没能通过,那就没有必要继续考虑编码的覆盖情况了,最终结果就是:不通过。
- 如果候选人在该面试系列中表现总体不错,但是在那一轮编码考察中问题却不少,这就是比较纠结的一种情况了。这时可以考虑调取电话面试中代码考察的数据,如果还是不好判断,又不愿意错过候选人,可以考虑额外增加一轮代码考察。
你看,就是这样,我们有时候得到的数据不够完美,但是就像用软件来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一样,我们就是要能够应对这样不完美的情况。
我这里想补充一点,你也许会问,那一旦遇到考察覆盖不全的情况,加面一轮不就行了吗?事实上,由于它会明显消耗候选人和面试官双方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只有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时,才会这么做。**
最后在这种情况发生以后Bartender和招聘经理需要从中吸取教训在未来的面试安排中做得更好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 管理争论和收敛分歧的操作技巧
### 处理面试官态度摇摆不定的情况
就像软件领域的二八定律一样面试决策会也是80%的会议都很明确大家的观点也很可能一边倒很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剩下那20%,则可能出现各种“纠结”的状态。
比方说,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候选人优缺点并存,长项和短处都很明显,而很多面试官虽然有观点,但不坚定,或者说“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时候Bartender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可以积极介入对事实数据进行分析和引导而这些事实数据恰恰都是这些摇摆不定的面试官自己得到的。
除此以外,在这里我还可以给你分享一个小技巧,就是**把“从事实推定结论”,转换为“从结论思考事实”。**比方说某位面试官纠结于候选人过强的个性听不进建议的做事风格是否最终可能给团队带来弊大于利的影响那么Bartender可以快速地问他这样两个问题——如果候选人加入了团队
- 你觉得他是否能够很好地融入团队?
- 你是否愿意和他在工作中相处和合作?
**前一个问题其实针对的是团队中的“其他同事”,而后一个问题针对的就是面试官“自己”了。**两个问题都是为了得到面试官对候选人的团队契合度判断。
先回答,再反过来想“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最终能够通过这个结合实际数据的“为什么”来佐证,那就是有效的观点,但必须明确的是,用“为什么”来佐证这一点必不可少,否则就真的变成主观臆断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其实是让你的“下意识”帮助你给出更准确的判断。
不要小看这一点,人的“下意识”其实是一种很强大的工具,很多事情的判断其实是有明确理由的,只是有时候我们自己并不清楚而已,因此我们需要一点技巧把它梳理出来。
### 引导对候选人的定级
作为决策会输出的一部分面试团队需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建议级别。虽说根据某些公司的流程实际offer上写着的级别未必完全由这一步确定但面试团队经过了相当系统的面试和评估其建议级别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级别怎样确定?我觉得你大致可以从这两个部分来考虑:
1. **候选人的背景和经验。**
1. **候选人的面试表现。**
前者,包括候选人的工作年限、在行业的影响力,已经做出的得到认可的成就等等。这听起来似乎理所当然,但是我注意到一些技术面试流程从一开始,对候选人设置的“默认级别”或者“期望级别”就是不合理的。
从决策会的角度说,根据候选人的面试表现,最终给出的推荐级别有可能会基于默认级别,有一定的上下浮动,但通常不会有较大出入。
因此,如果一开始大家都认可的期望级别设置出现了很大偏差,那么后面的流程就很难把它掰回来了。
以某公司为例软件工程师的技术级别“初级工程师”一般工作经验不超过3年而“高级工程师”为5到10年。那么对于一名有着7年软件工程师工作经验的候选人来说如果他去面试初级工程师这个方向从一开始就是不合理的。
请让我进一步解释这一点。从初级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这不仅仅对能力和经验方面要求更高了,还可以说,对他期望也是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了。回想一下[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0268),我们已经谈到,对于初级工程师,我们更看重的是潜力;而对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说,我们更看重的是能力——这就是区别。
举例来说,对于初级工程师,我们更关心兴趣、热情、学习能力,以及是不是具备能够接纳意见等“潜力素质”,这些都是很难学到的、教不来的东西,而弱化了他立即独当一面,来工作和产出的能力。
但是,如果这位候选人已经有很多年的经验,或者说,无论基础的积累,还是做事的方法,都已经“成熟”了,那么我们就希望他已经能带领团队、快速产出了,招他的目的,自然就不是为了他的“潜力”。
**也就是说如果这样的“沙场老兵”候选人达不到高级工程师的要求却满足了初级工程师的bar我们可以“降级”给他一个初级工程师的offer吗显然是不能的。**
另外,对于工作年限,我想再做一个说明。工作经验,从量的数据来看,确实是和工作年限成正相关的。但是,放到个体上,这并不是绝对的。
举例来说,一个在互联网前沿领域,每天做着有挑战性工作的工程师,有了三年的工作经验;和一个在传统产业,每天机械地做着重复性的工作,也工作了三年,他们作为软件工程师所积累的“经验”,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别。
## 总结与思考
今天我给你分享了一些操作技巧,帮助你在决策会中剖析事实、总结模式、管理争论、收敛分歧,并最终引导得出共识结论。不知道你是否有所收获呢?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e/30/5ed392d9f8138bfbb22d568a66415730.jpg" alt="">
在最后我想给你留一个问题。假如说决策会上大家第一环节的初始投票时就已经表达了非常一致的态度比如说所有人都是No Hire那么你觉得这个决策会还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吗还是说直接给出一个共识结论——“不通过”就可以了呢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好,我是四火,我们下一讲见。

View File

@@ -0,0 +1,149 @@
<audio id="audio" title="答疑课堂03面试决策篇热点问题解答"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b/c5/ab4193796bcbc5a0409fb25aa97044c5.mp3"></audio>
你好,我是四火。
这一讲,我们围绕第三大板块“面试反馈/决策篇”主题。进行热点问题的解答。
对于面试反馈和决策部分据我观察对于面试官特别是Bartender技术负责人的挑战还是很大的。在这里我将挑选几个很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问题1怎样看待候选人面对同样类型的考察问题却表现出巨大差异的现象**
这是决策会上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
比方说,某候选人同样在面对算法问题的时候,回答的情况差异巨大。在一轮考察链表的某个算法问题的时候,回答很顺利,不但完成了原问题的讨论、解答,还有充分的时间和面试官讨论两个延伸问题。
而在同一天的另一轮算法题考察环节,折戟沉沙,候选人面对一个难度适中的关于链表的算法问题,却推进缓慢,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完成代码。
同样是算法问题,甚至都是关于链表的算法问题,两轮表现如此大相径庭,我们该怎样认识和处理这样的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考虑。
**首先,正确认识面试考察的局限性,不要钻牛角尖。**我们在谈论计划制定时([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0268)就说过面试考察的目的不是做出100%准确的决定,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通过合理的角度布局,尽可能挖掘到有帮助的信息,从而做出在风险范围内可接受的决策。
因此,永远不要期望能做出一定正确的决策,也不要期待所有的问号都得到解答。有时候,候选人也许就是单纯在某一轮没发挥好,如果非得要钻出他那一轮为什么表现不佳,这就不合适了。
**其次,尝试从分歧中寻找一致的模式。**有些时候,表象是矛盾的,但是背后的原因却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个一致的原因,那再好不过,如果找不到,自然不要勉强。
在[第9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7483%E3%80%81)中我介绍了一个例子,是说对于同一位候选人,有一位面试官说他编码能力不行,而另外两位则表示候选人编码能力没有问题。经过推敲,我们发现其实该候选人在其中一轮面试中,是因为没有妥善地沟通,理解问题,才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而被简单地描述为“编码能力不行”。
再结合这位候选人其它的事实数据,我们发现他确实在沟通和交流方面存在不足。但他的编码能力本身,从面试中的表现来看,是没有问题的。
所谓模式,我们已经介绍过,指的就是**对候选人出现一次以上的相似评价,或者是体现出的相同问题。**
因此,我们如果能经过推敲,找到这样多次出现的事实数据作为佐证,那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可信的判断了。在这个例子中,经过了决策会的推敲,无论是候选人编码能力的正面反馈,还是沟通技巧的负面评价,都是有多次的数据支持的,都构成了模式的判断。
**最后,从不一致中继续分析其它原因。**找不到背后一致的模式,我们还可以继续寻找不一致的原因。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候选人第一轮表现相对于其他轮次往往要差一些,也许这和刚开始心里有些紧张,没有进入好的状态有关。
总之,候选人对同类考察问题的表现差异很大,我们确实可以尝试寻找原因。即使找不到差异背后的原因,面试中收集的考察数据还是可以帮助我们决策的,不必强求所有关于分歧的问号都得到解答。这时我们最好多找共性,也就是一致性的数据,这样的数据越多,越有助于判断出“模式”,提升决策的合理性。
**问题2候选人优势非常突出不忍错过但不足也非常明显达不到工程师的水准线我们该怎样处理这种情况**
其实这种情况挺常见,其中最典型的是,候选人各方面能力都达标,有的部分甚至非常出色,例如对于分布式系统的理解非常深刻,但就是代码能力一塌糊涂。说不通过吧,觉得错过这样的候选人也挺可惜的;说通过吧,作为一个程序员代码关不合格,怎么说也过不去。
第二个例子是,候选人技术能力很不错,大家都非常认可;但是性格强势,很难合作,多轮面试都有面试官反映了这个问题。这就又纠结了,既不想错过这样技术优秀的候选人,又担心加入了团队每天搞个人敌对。
我觉得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候选人所不足的部分,对于相应级别和职位来说,它的重要程度如何?**如果不是“必要”,那么目标团队,愿不愿意接纳,并承担它带来的风险?
就说第一个例子中的代码能力,它显然是一个通常意义上软件工程师的必选项,那么如果代码关过不去,就不能够胜任这样的职位。
但第二个例子中的“性格问题”,这就很难说了,主要得看目标团队的态度。有些团队希望有这样性格较为强势但是技术出色的人加入,以达到一种平衡,而有些团队则不然,不愿意这样的候选人加入,担心这会破坏和谐的气氛。
因此遇到这类情况,有的招聘经理会直接拍板,也有些会去团队内部开个短会,获得大家的认可后再接纳,这些操作方式都可以供你参考。
**第二个方面是,无论是出于上述的何种原因,候选人不适合当前职位、当前团队,那么能否推荐给其它职位、其它团队?**
如果是不同的职位例如软件工程师改为产品经理那么一般需要重新走一遍面试loop轮次的完整流程毕竟这两个职位对于候选人的要求太不一样了如果是不同的团队那么对应的团队一般会要求加面一两轮或者由该团队的工程师或经理和候选人聊一聊再最终决定。
**问题3要根据候选人的表现来对标对应职位和级别的bar那这个bar到底有多高**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面试官的担忧。初衷很简单,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尤其是刚开始做面试官,不太好把握这个度。
候选人有优点也有不足那在评估的时候不知道这个评判候选人够不够得上要求的bar标准尺度在哪里而且似乎很多不同的面试官心中的这个尺度也差很远。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认识和接纳评判总是具有主观性,标准难以完全统一的事实。**也许单独把这一条拿出来讲不难理解,即便我们将尊重事实数据的实践做得再好。毕竟面试官都是人,是人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而且有着相当强的主观性。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做到让事实说话,尽量让决策背后的逻辑清晰、自洽。
对这个最终结论为“是”还是“否”的bar也是如此我们一直在说结论可以是“合理”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它100%是“正确”的。
**其次,把握原则和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指标”。**原则和方向似乎总是比较虚习惯了和0与1打交道的程序员来说更喜欢具体、明确的“指标”。但事实是一旦这样的指标规定出现它就一定会在某些情况下变得不合理并且随着时间流逝它很可能会越来越复杂最后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举例来说,在[第2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60268)中,我们就说,“对于经验较少的工程师来说,我们更看重的是潜力;而对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说,我们更看重的是能力”,这就是原则和方向,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指标。如果非要制定出具体的指标来,一定会走样,例如怎样才算“经验丰富”,怎样才算“经验较少”?显然,这是无法量化的。
**再次,寻找参考标尺。**这是说已经出现过的对于这个bar的定位和理解的事例我们可以拿过来参考。比方说一般来讲工作经验只有三年内的工程师是不会考虑高级工程师的定级的有太多这样操作的例子了这就是一个参考标尺。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既然叫做“参考”标尺那也存在着允许特例的可能。
还有一个典型的标尺就是自己团队的同职位和级别的工程师。不知道你听说过Amazon的“50%原则”没有就是说在决策会的定级过程中纠结的时候可以问团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候选人会比你所了解的同职位和级别的工程师中50%的人更优秀吗?
这个方式虽然也带有争议,并且问题依然很主观,但是它至少给出了一个参考标尺,可以避免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决策。
**最后发挥Bartender的引导作用多观摩、交流积累经验和普遍的认识保持一致。**我们已经多次介绍过Bartender在整个面试前后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一样的。
OCI的Bartender每年都会有认证培训和很多交流活动大家还可以自由地选择观摩其它面试官的面试。目的就是能够通过更多的沟通让Bartender的标准尽量做到接近追随主流。
作为Bartender如果你意识到你过于严苛了那么之后就要注意适当放低一些标准同样如果过于宽松了那么在后续的决策会中就可以相应地抬高一些要求。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崇尚个性但是对于面试和决策标准这一条看不见的bar我们却不希望有太多个性而是要和普遍的认识保持一致。
**问题4能不能发几个面试文字反馈评价事例**
这个问题来自于用户郭志华的提问,我觉得之前在介绍面试反馈的时候,给了参考模板,但并没有给出使用模板的具体反馈例子。
下面我挑选了近期工作中的两个来自“一线”的文字面试反馈,你可以看到它们使用了不同的格式,但包含的内容还是比较相似的,从决策会需要的角度衡量,都是比较不错的反馈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它们都经过了翻译,隐去了个人信息。
示例1这是一个结论为No Hire的例子反馈内容还是清楚、合格的
>
考察专注角度:系统设计,赢得和给予信任(公司的一项领导力准则)
>
我们谈论了候选人现在的职位角色他现在是团队中的开发骨干也经常要跨团队合作处理Ops问题之后我们讨论了他做过的几个项目。
>
优势对分布式系统模式有一定认识比如Pub-sub系统和Event Queue但是只限于它们大致是怎样工作的而并不能说出使用场景和优劣来。他表现出了对于构建后端系统的热情和对Java的喜爱。
>
不足不幸的是他在系统设计的环节做得很糟糕。我们先一起过了一遍他当前在工作的项目但是之后他没法展现他对于项目了解的深度。在我对于他的系统存在“Single Point Failure单点故障”的质疑之后他没能拿出一个解决办法。我不知道他今天是不是比较疲惫他说话有点心不在焉。他总是连续说出一大堆而不给我对话的机会因此好几次我不得不打断他的谈话和他交流挺困难的。
>
结论No Hire。根据我的经验我不觉得他达到了OCI的标准。
示例2这个反馈原本比较长我保留了其中的片段。我之所以选择这一个面试反馈并不是因为它内容有多完整、合适而是因为它反馈了候选人在面试中作弊的情况我觉得它有一定代表性
>
结论Never Hire有一项red flag我将在下面解释。
>
级别IC2
>
行为考察:我询问了他简历上一个特性设计的经历,陈述清楚,对于业务的理解也很清晰。
>
技术考察:我的问题是让他设计一个保龄球的计分系统。他表示他并不了解保龄球,因此我给他做了介绍。
>
接下来在我给了他一些具体需求之后我看见了他眼镜片上的白色反光看起来是在使用Coder Pad面试中使用的在线编码工具以外的东西。他没等我叙述完需求就开始跟我讲他的实现方案了这时候白色反光就消失了Coder Pad背景的黑色反光又回到了他的镜片上。这样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反复了几次我意识到他肯定是在查什么东西。
>
很快我再次确认了我的疑虑因为他用到了一个我没有提到过的技术术语用来表示保龄球的轮次但是我知道在Stackoverflow上有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且答案里就有这个术语。
>
在之后我比较了Stackoverflow上的代码实现方法签名和名字居然和他的实现一模一样这更验证了我的猜测虽然他最后也没有完成完整的代码实现。
>
(略去下面的代码片段)。
那好,今天就谈论这几个问题吧,希望这些问答对你有所帮助。
你需要记住的是无论准备再充分作为面试官作为Bartender在决策环节总会遇到棘手的问题的就像我们之前反复说到的那样只要决策过程的逻辑是合理的那结果就是合理的。同时也不要害怕把困难的问题抛出来和其他面试官一起讨论。
如果你有问题,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我将尽可能给你答复。
好,我是四火,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