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cheetahlou/CategoryResourceRepost.git
synced 2025-11-19 07:33:47 +08:00
mod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155
极客时间专栏/推荐系统三十六式/原理篇 · 矩阵分解/10 | 那些在Netflix Prize中大放异彩的推荐算法.md
Normal file
155
极客时间专栏/推荐系统三十六式/原理篇 · 矩阵分解/10 | 那些在Netflix Prize中大放异彩的推荐算法.md
Normal file
@@ -0,0 +1,155 @@
|
||||
<audio id="audio" title="10 | 那些在Netflix Prize中大放异彩的推荐算法"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4/0b/0472b66e70ddeafb35d222ec959ca20b.mp3"></audio>
|
||||
|
||||
早在前几篇务虚的文章中,我就和你聊过了推荐系统中的经典问题,其中有一类就是评分预测。
|
||||
|
||||
让我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评分预测问题只是很典型,其实并不大众,毕竟在实际的应用中,评分数据很难收集到,属于典型的精英问题;与之相对的另一类问题行为预测,才是平民级推荐问题,处处可见。
|
||||
|
||||
## 缘起
|
||||
|
||||
评分预测问题之所以“虽然小众却十分重要”,这一点得益于十多年前 Netflix Prize 的那一百万美元的悬赏效应。
|
||||
|
||||
公元2006年10月2号,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只是平凡了无新意的一天,但对于推荐系统从业者来说,这是不得了的一天,美国著名的光盘租赁商 Netflix 突然广发英雄帖,放下“豪”言,这个就是土豪的“豪”,凡是能在他们现有推荐系统基础上,把均方根误差降低10%的大侠,可以瓜分100万美元。消息一出,群贤毕至。
|
||||
|
||||
Netflix放出的比赛数据,正是评分数据,推荐系统的问题模式也是评分预测,也就是为什么说,评价标准是均方根误差了。
|
||||
|
||||
这一评分预测问题在一百万美元的加持下,催生出无数推荐算法横空出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系列矩阵分解模型,而最最著名的模型就是SVD以及其各种变体。这些模型后来也经受了时间检验,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枝散叶。
|
||||
|
||||
今天我就来和你细聊一下矩阵分解,SVD及其最有名的变种算法。
|
||||
|
||||
## 矩阵分解
|
||||
|
||||
### 为什么要矩阵分解
|
||||
|
||||
聪明的你也许会问,好好的近邻模型,一会儿基于用户,一会儿基于物品,感觉也能很酷炫地解决问题呀,为什么还要来矩阵分解呢?
|
||||
|
||||
刨除不这么做就拿不到那一百万的不重要因素之外,矩阵分解确实可以解决一些近邻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
|
||||
|
||||
我们都是读书人,从不在背后说模型的坏话,这里可以非常坦诚地说几点近邻模型的问题:
|
||||
|
||||
1. 物品之间存在相关性,信息量并不随着向量维度增加而线性增加;
|
||||
1. 矩阵元素稀疏,计算结果不稳定,增减一个向量维度,导致近邻结果差异很大的情况存在。
|
||||
|
||||
上述两个问题,在矩阵分解中可以得到解决。矩阵分解,直观上说来简单,就是把原来的大矩阵,近似分解成两个小矩阵的乘积,在实际推荐计算时不再使用大矩阵,而是使用分解得到的两个小矩阵。
|
||||
|
||||
具体说来就是,假设用户物品的评分矩阵A是m乘以n维,即一共有m个用户,n个物品。我们选一个很小的数k,这个k比m和n都小很多,比如小两个数量级这样,通过一套算法得到两个矩阵U和V,矩阵U的维度是m乘以k,矩阵V的维度是n乘以k。
|
||||
|
||||
这两个矩阵有什么要求呢?要求就是通过下面这个公式复原矩阵A,你可以点击文稿查看公式。
|
||||
|
||||
$$ U_{m\times{k}}V_{n\times{k}}^{T} \approx A_{m\times{n}}$$
|
||||
|
||||
类似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矩阵分解,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名字叫做SVD;但是,SVD和矩阵分解不能划等号,因为除了SVD还有一些别的矩阵分解方法。
|
||||
|
||||
### 1 基础的SVD算法
|
||||
|
||||
值得一说的是,SVD全称奇异值分解,属于线性代数的知识;然而在推荐算法中实际上使用的并不是正统的奇异值分解,而是一个伪奇异值分解(具体伪在哪不是本文的重点)。
|
||||
|
||||
今天我介绍的SVD是由Netflix Prize中取得骄人成绩的Yehuda Koren提出的矩阵分解推荐算法。
|
||||
|
||||
按照顺序,首先介绍基础的SVD算法,然后是考虑偏置信息,接着是超越评分矩阵增加多种输入,最后是增加时间因素。好,一个一个来。
|
||||
|
||||
前面已经从直观上大致说了矩阵分解是怎么回事,这里再从物理意义上解释一遍。矩阵分解,就是把用户和物品都映射到一个k维空间中,这个k维空间不是我们直接看得到的,也不一定具有非常好的可解释性,每一个维度也没有名字,所以常常叫做隐因子,代表藏在直观的矩阵数据下面的。
|
||||
|
||||
每一个物品都得到一个向量q,每一个用户也得到一个向量p。对于物品,与它对应的向量q中的元素,有正有负,代表着这个物品背后暗藏的一些用户关注的因素。
|
||||
|
||||
对于用户,与它对应的向量p中的元素,也有正有负,代表这个用户在若干因素上的偏好。物品被关注的因素,和用户偏好的因素,它们的数量和意义是一致的,就是我们在矩阵分解之处人为指定的k。
|
||||
|
||||
举个例子,用户u的向量是pu,物品i的向量是qi,那么,要计算物品i推荐给用户u的推荐分数,直接计算点积即可:
|
||||
|
||||
$$ \hat{r}_{ui} = p_{u}q_{i}^{T}$$
|
||||
|
||||
看上去很简单,难在哪呢?难在如何得到每一个用户,每一个物品的k维向量。这是一个机器学习问题。按照机器学习框架,一般就是考虑两个核心要素:
|
||||
|
||||
1. 损失函数;
|
||||
1. 优化算法。
|
||||
|
||||
SVD的损失函数是这样定义的:
|
||||
|
||||
$$ \min_{q^{* },p^{* } } \sum_{(u,i) \in \kappa }{(r_{ui} - p_{u}q_{i}^{T})^{2} + \lambda (||q_{i}||^{2} + ||p_{u}||^{2})} $$
|
||||
|
||||
理解SVD的参数学习过程并不是必须的,如果你不是算法工程师的话不必深究这个过程。
|
||||
|
||||
由于这个公式略复杂,如果你正在听音频,就需要自己看一下图片。这个损失函数由两部分构成,加号前一部分控制着模型的偏差,加号后一部分控制着模型的方差。
|
||||
|
||||
前一部分就是:用分解后的矩阵预测分数,要和实际的用户评分之间误差越小越好。
|
||||
|
||||
后一部分就是:得到的隐因子向量要越简单越好,以控制这个模型的方差,换句话说,让它在真正执行推荐任务时发挥要稳定。这部分的概念对应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有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
||||
|
||||
整个SVD的学习过程就是:
|
||||
|
||||
1. 准备好用户物品的评分矩阵,每一条评分数据看做一条训练样本;
|
||||
1. 给分解后的U矩阵和V矩阵随机初始化元素值;
|
||||
1. 用U和V计算预测后的分数;
|
||||
1. 计算预测的分数和实际的分数误差;
|
||||
1. 按照梯度下降的方向更新U和V中的元素值;
|
||||
1. 重复步骤3到5,直到达到停止条件。
|
||||
|
||||
过程中提到的梯度下降是优化算法的一种,想深入了解可以参见任何一本机器学习的专著。
|
||||
|
||||
得到分解后的矩阵之后,实质上就是得到了每个用户和每个物品的隐因子向量,拿着这个向量再做推荐计算就简单了,哪里不会点哪里,意思就是拿着物品和用户两个向量,计算点积就是推荐分数了。
|
||||
|
||||
### 2 增加偏置信息
|
||||
|
||||
到现在,你已经知道基础的SVD是怎么回事了。现在来多考虑一下实际情况,试想一下:有一些用户会给出偏高的评分,比如标准宽松的用户;有一些物品也会收到偏高的评分,比如一些目标观众为铁粉的电影,甚至有可能整个平台的全局评分就偏高。
|
||||
|
||||
所以,原装的SVD就有了第一个变种:把偏置信息抽出来的SVD。
|
||||
|
||||
一个用户给一个物品的评分会由四部分相加:
|
||||
|
||||
$$\hat{r}_{ui} = \mu + b_{i} + b_{u} + p_{u}q_{i}^{T} $$
|
||||
|
||||
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全局平均分、物品的评分偏置、用户评分的偏置、用户和物品之间的兴趣偏好。
|
||||
|
||||
针对前面三项偏置分数,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电影评分网站全局平均分是3分,《肖申克的救赎》的平均分比全局平均分要高1分。
|
||||
|
||||
你是一个对电影非常严格的人,你一般打分比平均分都要低0.5,所以前三项从左到右分别就是3,1,-0.5。如果简单的就靠这三项,也可以给计算出一个你会给《肖申克的救赎》打的分数,就是3.5。
|
||||
|
||||
增加了偏置信息的SVD模型目标函数稍有改变: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c/85/2c6abb8736688e2ca315ef6fc7b03985.png" alt="" />
|
||||
|
||||
和基本的SVD相比,要想学习两个参数:用户偏置和物品偏置。学习的算法还是一样的。
|
||||
|
||||
### 3 增加历史行为
|
||||
|
||||
探讨完增加偏执信息的SVD后,接着你再思考一个问题:有的用户评分比较少。事实上这很常见,相比沉默的大多数,主动点评电影或者美食的用户是少数。
|
||||
|
||||
换句话说,显式反馈比隐式反馈少,那么能不能利用隐式反馈来弥补这一点呢?另外,再考虑多一点,对于用户的个人属性,比如性别等,是不是也可以加入到模型中来弥补冷启动的不足呢?
|
||||
|
||||
是的,都是可以的,在SVD中结合用户的隐式反馈行为和属性,这套模型叫做SVD++。
|
||||
|
||||
先说隐式反馈怎么加入,方法是:除了假设评分矩阵中的物品有一个隐因子向量外,用户有过行为的物品集合也都有一个隐因子向量,维度是一样的。把用户操作过的物品隐因子向量加起来,用来表达用户的兴趣偏好。
|
||||
|
||||
类似的,用户属性,全都转换成0-1型的特征后,对每一个特征也假设都存在一个同样维度的隐因子向量,一个用户的所有属性对应的隐因子向量相加,也代表了他的一些偏好。
|
||||
|
||||
综合两者,SVD++的目标函数中,只需要把推荐分数预测部分稍作修改,原来的用户向量那部分增加了隐式反馈向量和用户属性向量:
|
||||
|
||||
$$ \hat{r}_{ui} = \mu + b_{i} + b_{u} + \<br />
|
||||
(p_{u} + |N(u)|^{-0.5}\sum_{i\in{N(u)}}{x_{i}} + \sum_{a\in{A{u}}}{y_{a}})q_{i}^{T} $$<br />
|
||||
(滑动查看完整公式)
|
||||
|
||||
学习算法依然不变,只是要学习的参数多了两个向量:x和y。一个是隐式反馈的物品向量,另一个用户属性的向量。
|
||||
|
||||
这样一来,在用户没有评分时,也可以用他的隐式反馈和属性做出一定的预测。
|
||||
|
||||
## 4 考虑时间因素
|
||||
|
||||
截止到目前,我们还没有正视过一个人性:人是善变的。这个是一个广义的评价,我们在进步也是在变化,今天的我们和十年前的我们很可能不一样了。这是常态,因此,在SVD中考虑时间因素也变得顺理成章。
|
||||
|
||||
在SVD中考虑时间因素,有几种做法:
|
||||
|
||||
1. 对评分按照时间加权,让久远的评分更趋近平均值;
|
||||
1. 对评分时间划分区间,不同的时间区间内分别学习出隐因子向量,使用时按照区间使用对应的隐因子向量来计算;
|
||||
1. 对特殊的期间,如节日、周末等训练对应的隐因子向量。
|
||||
|
||||
## 总结
|
||||
|
||||
至此,我们介绍了在Netflix Prize比赛中最为出众的模型:SVD及其一些典型的改进。改进方案分别是:
|
||||
|
||||
1. 考虑偏置信息;
|
||||
1. 考虑隐式反馈和用户属性;
|
||||
<li>考虑时间因素。<br />
|
||||
其实Netflix Prize比赛上诞生了很多其他优秀的算法,或者把一些已有的算法应用得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受限玻尔兹曼机用来融合多个模型,这个我会在后面的专栏文章中专门再讲。</li>
|
||||
|
||||
好了,最后我要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假如矩阵分解面对的数据不是评分数据,而是行为数据,那么今天讲到的损失函数是否依然有效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7/b0/873b086966136189db14874181823fb0.jpg" alt="" />
|
||||
137
极客时间专栏/推荐系统三十六式/原理篇 · 矩阵分解/11 | Facebook是怎么为十亿人互相推荐好友的.md
Normal file
137
极客时间专栏/推荐系统三十六式/原理篇 · 矩阵分解/11 | Facebook是怎么为十亿人互相推荐好友的.md
Normal file
@@ -0,0 +1,137 @@
|
||||
<audio id="audio" title="11 | Facebook是怎么为十亿人互相推荐好友的"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c/cf/cc12cef6a3c9089c85d15544239215cf.mp3"></audio>
|
||||
|
||||
上一篇中,我和你专门聊到了矩阵分解,在这篇文章的开始,我再为你回顾一下矩阵分解。
|
||||
|
||||
## 回顾矩阵分解
|
||||
|
||||
矩阵分解要将用户物品评分矩阵分解成两个小矩阵,一个矩阵是代表用户偏好的用户隐因子向量组成,另一个矩阵是代表物品语义主题的隐因子向量组成。
|
||||
|
||||
这两个小矩阵相乘后得到的矩阵,维度和原来的用户物品评分矩阵一模一样。比如原来矩阵维度是m x n,其中m是用户数量,n是物品数量,再假如分解后的隐因子向量是k个,那么用户隐因子向量组成的矩阵就是m x k,物品隐因子向量组成的矩阵就是n x k。
|
||||
|
||||
得到的这两个矩阵有这么几个特点:
|
||||
|
||||
1. 每个用户对应一个k维向量,每个物品也对应一个k维向量,就是所谓的隐因子向量,因为是无中生有变出来的,所以叫做“隐因子”;
|
||||
1. 两个矩阵相乘后,就得到了任何一个用户对任何一个物品的预测评分,具体这个评分靠不靠谱,那就是看功夫了。
|
||||
|
||||
所以矩阵分解,所做的事就是矩阵填充。那到底怎么填充呢,换句话也就是说两个小矩阵怎么得到呢?
|
||||
|
||||
按照机器学习的套路,就是使用优化算法求解下面这个损失函数:
|
||||
|
||||
$$ \min_{q^{* },p^{* } } \sum_{(u,i) \in \kappa }{(r_{ui} - p_{u}q_{i}^{T})^{2} + \lambda (||q_{i}||^{2} + ||p_{u}||^{2})} $$
|
||||
|
||||
这个公式依然由两部分构成:加号左边是误差平方和,加号右边是分解后参数的平方。
|
||||
|
||||
这种模式可以套在几乎所有的机器学习训练中:就是一个负责衡量模型准不准,另一个负责衡量模型稳不稳定。行话是这样说的:一个衡量模型的偏差,一个衡量模型的方差。偏差大的模型欠拟合,方差大的模型过拟合。
|
||||
|
||||
有了这个目标函数后,就要用到优化算法找到能使它最小的参数。优化方法常用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随机梯度下降(SGD),另一个是交替最小二乘(ALS)。
|
||||
|
||||
在实际应用中,交替最小二乘更常用一些,这也是社交巨头Facebook在他们的推荐系统中选择的主要矩阵分解方法,今天,我就专门聊一聊交替最小二乘求矩阵分解。
|
||||
|
||||
## 交替最小二乘原理 (ALS)
|
||||
|
||||
交替最小二乘的核心是交替,什么意思呢?你的任务是找到两个矩阵P和Q,让它们相乘后约等于原矩阵R:
|
||||
|
||||
$$ R_{m \times n} = P_{m \times k} \times Q^{T}_{n \times k} $$
|
||||
|
||||
难就难在,P和Q两个都是未知的,如果知道其中一个的话,就可以按照线性代数标准解法求得,比如如果知道了Q,那么P就可以这样算:
|
||||
|
||||
$$ P_{m \times k} = R_{m \times n} \times Q^{-1}_{n \times k}$$
|
||||
|
||||
也就是R矩阵乘以Q矩阵的逆矩阵就得到了结果。
|
||||
|
||||
反之知道了P再求Q也一样。交替最小二乘通过迭代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难题:
|
||||
|
||||
1. 初始化随机矩阵Q里面的元素值;
|
||||
1. 把Q矩阵当做已知的,直接用线性代数的方法求得矩阵P;
|
||||
1. 得到了矩阵P后,把P当做已知的,故技重施,回去求解矩阵Q;
|
||||
1. 上面两个过程交替进行,一直到误差可以接受为止。
|
||||
|
||||
你看吧,机器就是这么单纯善良,先用一个假的结果让算法先运转起来,然后不断迭代最终得到想要的结果。这和做互联网C2C平台的思路也一样,告诉买家说:快来这里,我们是万能的,什么都能买到!
|
||||
|
||||
买家来了后又去告诉卖家们说:快来这里开店,我这里掌握了最多的剁手党。嗯,雪球就这样滚出来了。
|
||||
|
||||
交替最小二乘有这么几个好处:
|
||||
|
||||
1. 在交替的其中一步,也就是假设已知其中一个矩阵求解另一个时,要优化的参数是很容易并行化的;
|
||||
1. 在不那么稀疏的数据集合上,交替最小二乘通常比随机梯度下降要更快地得到结果,事实上这一点就是我马上要说的,也就是关于隐式反馈的内容。
|
||||
|
||||
## 隐式反馈
|
||||
|
||||
矩阵分解算法,是为解决评分预测问题而生的,比如说,预测用户会给商品打几颗星,然后把用户可能打高星的商品推荐给用户,然而事实上却是,用户首先必须先去浏览商品,然后是购买,最后才可能打分。
|
||||
|
||||
相比“预测用户会打多少分”,“预测用户会不会去浏览”更加有意义,而且,用户浏览数据远远多于打分评价数据。也就是说,实际上推荐系统关注的是预测行为,行为也就是一再强调的隐式反馈。
|
||||
|
||||
那如何从解决评分预测问题转向解决预测行为上来呢?这就是另一类问题了,行话叫做One-Class。
|
||||
|
||||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把预测用户行为看成一个二分类问题,猜用户会不会做某件事,但实际上收集到的数据只有明确的一类:用户干了某件事,而用户明确“不干”某件事的数据却没有明确表达。所以这就是One-Class的由来,One-Class数据也是隐式反馈的通常特点。
|
||||
|
||||
对隐式反馈的矩阵分解,需要将交替最小二乘做一些改进,改进后的算法叫做加权交替最小二乘:Weighted-ALS。
|
||||
|
||||
这个加权要从哪说起?用户对物品的隐式反馈,通常是可以多次的,你有心心念念的衣服或者电子产品,但是刚刚剁完手的你正在吃土买不起,只能每天去看一眼。
|
||||
|
||||
这样一来,后台就记录了你查看过这件商品多少次,查看次数越多,就代表你越喜欢这个。也就是说,行为的次数是对行为的置信度反应,也就是所谓的加权。
|
||||
|
||||
加权交替最小二乘这样对待隐式反馈:
|
||||
|
||||
1. 如果用户对物品无隐式反馈则认为评分是0;
|
||||
1. 如果用户对物品有至少一次隐式反馈则认为评分是1,次数作为该评分的置信度。
|
||||
|
||||
那现在的目标函数在原来的基础上变成这样:
|
||||
|
||||
$$ \min_{q^{* },p^{* } } \sum_{(u,i) \in \kappa }{c_{ui}(r_{ui} - p_{u}q_{i}^{T})^{2} + \lambda (||q_{i}||^{2} + ||p_{u}||^{2})} $$
|
||||
|
||||
多出来的Cui就是置信度,在计算误差时考虑反馈次数,次数越多,就越可信。置信度一般也不是直接等于反馈次数,根据一些经验,置信度Cui这样计算:
|
||||
|
||||
$$ c_{ui} = 1 + \alpha C $$
|
||||
|
||||
其中阿尔法是一个超参数,需要调教,默认值取40可以得到差不多的效果,C就是次数了。
|
||||
|
||||
这里又引出另一个问题,那些没有反馈的缺失值,就是在我们的设定下,取值为0的评分就非常多,有两个原因导致在实际使用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
||||
|
||||
1. 本身隐式反馈就只有正类别是确定的,负类别是我们假设的,你要知道,One-Class并不是随便起的名字;
|
||||
1. 这会导致正负类别样本非常不平衡,严重倾斜到0评分这边。
|
||||
|
||||
因此,不能一股脑儿使用所有的缺失值作为负类别,矩阵分解的初心就是要填充这些值,如果都假设他们为0了,那就忘记初心了。应对这个问题的做法就是负样本采样:挑一部分缺失值作为负类别样本即可。
|
||||
|
||||
怎么挑?有两个方法:
|
||||
|
||||
1. 随机均匀采样和正类别一样多;
|
||||
1. 按照物品的热门程度采样。
|
||||
|
||||
请允许我直接说结论,第一种不是很靠谱,第二种在实践中经过了检验。
|
||||
|
||||
还是回到初心来,你想一想,在理想情况下,什么样的样本最适合做负样本?
|
||||
|
||||
就是展示给用户了,他也知道这个物品的存在了,但就是没有对其作出任何反馈。问题就是很多时候不知道到底是用户没有意识到物品的存在呢,还是知道物品的存在而不感兴趣呢?
|
||||
|
||||
因此按照物品热门程度采样的思想就是:一个越热门的物品,用户越可能知道它的存在。那这种情况下,用户还没对它有反馈就表明:这很可能就是真正的负样本。
|
||||
|
||||
按照热门程度采样来构建负样本,在实际中是一个很常用的技巧,我之前和你提到的文本算法Word2Vec学习过程,也用到了类似的负样本采样技巧。
|
||||
|
||||
## 推荐计算
|
||||
|
||||
在得到了分解后的矩阵后,相当于每个用户得到了隐因子向量,这是一个稠密向量,用于代表他的兴趣。同时每个物品也得到了一个稠密向量,代表它的语义或主题。而且可以认为这两者是一一对应的,用户的兴趣就是表现在物品的语义维度上的。
|
||||
|
||||
看上去,让用户和物品的隐因子向量两两相乘,计算点积就可以得到所有的推荐结果了。但是实际上复杂度还是很高,尤其对于用户数量和物品数量都巨大的应用,如Facebook,就更不现实。于是Facebook提出了两个办法得到真正的推荐结果。
|
||||
|
||||
第一种,利用一些专门设计的数据结构存储所有物品的隐因子向量,从而实现通过一个用户向量可以返回最相似的K个物品。
|
||||
|
||||
Facebook给出了自己的开源实现Faiss,类似的开源实现还有Annoy,KGraph,NMSLIB。
|
||||
|
||||
其中Facebook开源的Faiss 和NMSLIB(Non-Metric Space Library)都用到了ball tree来存储物品向量。
|
||||
|
||||
如果需要动态增加新的物品向量到索引中,推荐使用Faiss,如果不是,推荐使用NMSLIB或者KGraph。用户向量则可以存在内存数据中,这样可以在用户访问时,实时产生推荐结果。
|
||||
|
||||
第二种,就是拿着物品的隐因子向量先做聚类,海量的物品会减少为少量的聚类。然后再逐一计算用户和每个聚类中心的推荐分数,给用户推荐物品就变成了给用户推荐物品聚类。
|
||||
|
||||
得到给用户推荐的聚类后,再从每个聚类中挑选少许几个物品作为最终推荐结果。这样做的好处除了大大减小推荐计算量之外,还可以控制推荐结果的多样性,因为可以控制在每个类别中选择的物品数量。
|
||||
|
||||
## 总结
|
||||
|
||||
在真正的推荐系统的实际应用中,评分预测实际上场景很少,而且数据也很少。因此,相比预测评分,预测“用户会对物品干出什么事”,会更加有效。
|
||||
|
||||
然而这就需要对矩阵分解做一些改进,加权交替最小二乘就是改进后的矩阵分解算法,被Facebook采用在了他们的推荐系统中,这篇文章里,我也详细地解释了这一矩阵分解算法在落地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
|
||||
其中,我和你提到了针对One-Class这种数据集合,一种常用的负样本构建方法是根据物品的热门程度采样,你能想到还有哪些负样本构建方法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7/b0/873b086966136189db14874181823fb0.jpg" alt="" />
|
||||
131
极客时间专栏/推荐系统三十六式/原理篇 · 矩阵分解/12 | 如果关注排序效果,那么这个模型可以帮到你.md
Normal file
131
极客时间专栏/推荐系统三十六式/原理篇 · 矩阵分解/12 | 如果关注排序效果,那么这个模型可以帮到你.md
Normal file
@@ -0,0 +1,131 @@
|
||||
<audio id="audio" title="12 | 如果关注排序效果,那么这个模型可以帮到你"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f/c0/0feeb9af4afc8a4e09b7f9cef507dbc0.mp3"></audio>
|
||||
|
||||
矩阵分解在推荐系统中的地位非常崇高,恐怕本专栏介绍的其他算法模型都不能轻易地撼动它。
|
||||
|
||||
它既有协同过滤的血统,又有机器学习的基因,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但即便如此,传统的矩阵分解无论是在处理显式反馈,还是处理隐式反馈都让人颇有微词,这一点是为什么呢?
|
||||
|
||||
## 矩阵分解的不足
|
||||
|
||||
前面我讲过的两种矩阵分解,本质上都是在预测用户对一个物品的偏好程度,哪怕不是预测评分, 只是预测隐式反馈,也难逃这个事实,因为算法展现出来的目标函数就出卖了这一切。
|
||||
|
||||
得到这样的矩阵分解结果后,常常在实际使用时,又是用这个预测结果来排序。所以,从业者们口口声声宣称想要模型的预测误差最小化,结果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只想要一个好点的排序,让人不禁感叹:人心总是难测。
|
||||
|
||||
这种针对单个用户对单个物品的偏好程度进行预测,得到结果后再排序的问题,在排序学习中的行话叫做point-wise,其中point意思就是:只单独考虑每个物品,每个物品像是空间中孤立的点一样。
|
||||
|
||||
与之相对的,还有直接预测物品两两之间相对顺序的问题,就叫做pair-wise,pair,顾名思义就是成对成双,也许恐怕这类模型对单身的人士不是很友好。
|
||||
|
||||
前面讲的矩阵分解都属于point-wise模型。这类模型的尴尬是:只能收集到正样本,没有负样本,于是认为缺失值就是负样本,再以预测误差为评判标准去使劲逼近这些样本。逼近正样本没问题,但是同时逼近的负样本只是缺失值而已,还不知道真正呈现在用户面前,到底是不喜欢还是喜欢呢?
|
||||
|
||||
虽然这些模型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规避这个问题,比如负样本采样,但是尴尬还是存在的,为了排序而绕路也是事实。
|
||||
|
||||
既然如此,能不能直面问题,采用pair-wise来看待矩阵分解呢?当然能,不然我也不会写出这一篇专栏文章了。
|
||||
|
||||
其实人在面对选择时,总是倾向矮子中选高个子,而不是真的在意身高到底是不是180,因此,更直接的推荐模型应该是:能够较好地为用户排列出更好的物品相对顺序,而非更精确的评分。
|
||||
|
||||
这个问题已经有可爱的从业者们提出了方法,就是本文的主角:贝叶斯个性化排序,简称BPR模型。下面,我就带你一探这个模型的究竟。
|
||||
|
||||
## 贝叶斯个性化排序
|
||||
|
||||
在前面的专栏文章中,有一个词叫做均方根误差,被我提过多次,用于评价模型预测精准程度的。那么现在要关注的是相对排序,用什么指标比较好呢?答案是AUC,AUC全称是Area Under Curve,意思是曲线下的面积,这里的曲线就是 ROC 曲线。
|
||||
|
||||
### AUC
|
||||
|
||||
但是,我不打算继续解释什么是 ROC 曲线了,那是它的原始定义,而我想跟你悄悄说的是另一件事,AUC这个值在数学上等价于:模型把关心的那一类样本排在其他样本前面的概率。最大是1,完美结果,而0.5就是随机排列,0就是完美地全部排错。
|
||||
|
||||
听到这个等价的AUC解释,你是不是眼前一亮?这个非常适合用来评价模型的排序效果,比如说,得到一个推荐模型后,按照它计算的分数,能不能把用户真正想消费的物品排在前面?这在模型上线前是可以用日志完全计算出来的。
|
||||
|
||||
AUC怎么计算呢?一般步骤如下。
|
||||
|
||||
1. 用模型给样本计算推荐分数,比如样本都是用户和物品这样一对一对的,同时还包含了有无反馈的标识;
|
||||
1. 得到打过分的样本,每条样本保留两个信息,第一个是分数,第二个是0或者1,1表示用户消费过,是正样本,0表示没有,是负样本;
|
||||
1. 按照分数对样本重新排序,降序排列;
|
||||
1. 给每一个样本赋一个排序值,第一位 r1 = n,第二位 r2 = n-1,以此类推;其中要注意,如果几个样本分数一样,需要将其排序值调整为他们的平均值;
|
||||
1. 最终按照下面这个公式计算就可以得到AUC值。
|
||||
|
||||
我在文稿中放了这个公式,你可以点击查看。
|
||||
|
||||
$$AUC = \frac{\sum_{i\in(样本)}{r_{i}} - \frac{M\times{(M+1)}}{2}}{M\times{N}}$$
|
||||
|
||||
这个公式看上去复杂,其实很简单,由两部分构成:
|
||||
|
||||
第一部分: 分母是所有我们关心的那类样本,也就是正样本,有M个,以及其他样本有N个,这两类样本相对排序总共的组合可能性,是M x N;
|
||||
|
||||
第二部分: 分子也不复杂,原本是这样算的:第一名的排序值是r1,它在排序上不但比过了所有的负样本,而且比过了自己以外的正样本。
|
||||
|
||||
但后者是自己人,所以组合数要排除,于是就有n - M种组合,以此类推,排序值为rM的就贡献了rM - 1,把这些加起来就是分子。
|
||||
|
||||
关于AUC,越接近1越好是肯定的,但是并不是越接近0就越差,最差的是接近0.5,如果AUC很接近0的话,只需要把模型预测的结果加个负号就能让AUC接近1,具体的原因自行体会。
|
||||
|
||||
好了,已经介绍完排序的评价指标了,该主角出场了,BPR模型,它提出了一个优化准则和学习框架,使得原来传统的矩阵分解放进来能够焕发第二春。
|
||||
|
||||
那到底BPR做了什么事情呢?主要有三点:
|
||||
|
||||
1. 一个样本构造方法;
|
||||
1. 一个模型目标函数;
|
||||
1. 一个模型学习框架。
|
||||
|
||||
通过这套三板斧,便可以脱离评分预测,来做专门优化排序的矩阵分解。下面详细说说这三板斧。
|
||||
|
||||
### 构造样本
|
||||
|
||||
前面介绍的矩阵分解,在训练时候处理的样本是:用户、物品、反馈,这样的三元组形式。
|
||||
|
||||
其中反馈又包含真实反馈和缺失值,缺失值充当的是负样本职责。BPR则不同,提出要关心的是物品之间对于用户的相对顺序,于是构造的样本是:用户、物品1、物品2、两个物品相对顺序,这样的四元组形式,其中,“两个物品的相对顺序”,取值是:
|
||||
|
||||
1. 如果物品1是消费过的,而物品2不是,那么相对顺序取值为1,是正样本;
|
||||
1. 如果物品1和物品2刚好相反,则是负样本;
|
||||
1. 样本中不包含其他情况:物品1和物品2都是消费过的,或者都是没消费过的。
|
||||
|
||||
这样一来,学习的数据是反应用户偏好的相对顺序,而在使用时,面对的是所有用户还没消费过的物品,这些物品仍然可以在这样的模型下得到相对顺序,这就比三元组point-wise样本要直观得多。
|
||||
|
||||
### 目标函数
|
||||
|
||||
现在,每条样本包含的是两个物品,样本预测目标是两个物品的相对顺序。按照机器学习的套路,就该要上目标函数了。
|
||||
|
||||
要看BPR怎么完成矩阵分解,你依然需要像交替最小二乘那样的思想。
|
||||
|
||||
先假装矩阵分解结果已经有了,于是就计算出用户对于每个物品的推荐分数,只不过这个推荐分数可能并不满足均方根误差最小,而是满足物品相对排序最佳。
|
||||
|
||||
得到了用户和物品的推荐分数后,就可以计算四元组的样本中,物品1和物品2的分数差,这个分数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0。
|
||||
|
||||
你和我当然都希望的情况是:如果物品1和物品2相对顺序为1,那么希望两者分数之差是个正数,而且越大越好;如果物品1和物品2的相对顺序是0,则希望分数之差是负数,且越小越好。
|
||||
|
||||
用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差:Xu12,表示的是对用户u,物品1和物品2的矩阵分解预测分数差。然后再用 sigmoid 函数把这个分数差压缩到0到1之间。
|
||||
|
||||
$$\Theta = \frac{1}{1 + e^{-(X_{u12})}}$$
|
||||
|
||||
也其实就是用这种方式预测了物品1排在物品2前面的似然概率,所以最大化交叉熵就是目标函数了。
|
||||
|
||||
目标函数通常还要防止过拟合,加上正则项,正则项其实认为模型参数还有个先验概率,这是贝叶斯学派的观点,也是BPR这个名字中“贝叶斯”的来历。
|
||||
|
||||
BPR认为模型的先验概率符合正态分布,对应到正则化方法就是L2正则,这些都属于机器学习的内容,这里不展开讲。
|
||||
|
||||
我来把目标函数写一下:
|
||||
|
||||
$$\prod_{u,i,j}{p(i>_ {u}j | \theta)p(\theta)}$$
|
||||
|
||||
所有样本都计算:模型参数先验概率p theta,和似然概率的乘积,最大化这个目标函数就能够得到分解后的矩阵参数,其中theta就是分解后的矩阵参数。
|
||||
|
||||
最后说一句,把这个目标函数化简和变形后,和把AUC当成目标函数是非常相似的,也正因为如此,BPR模型的作者敢于宣称该模型是为AUC而生的。
|
||||
|
||||
### 训练方法
|
||||
|
||||
有了目标函数之后,就要有请训练方法了。显然是老当益壮的梯度下降可以承担这件事,梯度下降又有批量梯度和随机梯度下降两个选择,前者收敛慢,后者训练快却不稳定。因此BPR的作者使用了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训练方法,结合重复抽样的梯度下降。具体来说是这样做的:
|
||||
|
||||
1. 从全量样本中有放回地随机抽取一部分样本;
|
||||
1. 用这部分样本,采用随机梯度下降优化目标函数,更新模型参数;
|
||||
1. 重复步骤1,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
||||
|
||||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更符合推荐排序要求的矩阵分解模型了。
|
||||
|
||||
## 总结
|
||||
|
||||
今天是矩阵分解三篇的最后一篇,传统的矩阵分解,无论是隐式反馈还是显式反馈,都是希望更加精准地预测用户对单个物品的偏好,而实际上,如果能够预测用户对物品之间的相对偏好,则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直觉。
|
||||
|
||||
BPR就是这样一整套针对排序的推荐算法,它事实上提出了一个优化准则和一个学习框架,至于其中优化的对象是不是矩阵分解并不是它的重点。
|
||||
|
||||
但我在这里结合矩阵分解对其做了讲解,同时还介绍了排序时最常用的评价指标AUC及其计算方法。
|
||||
|
||||
你在看了BPR算法针对矩阵分解的推荐计算过程之后,试着想一想,如果不是矩阵分解,而是近邻模型,那该怎么做?欢迎留言给我,一起聊聊。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f/93/9f92d45e88830b1713c10e320dca3293.jpg" alt="" />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