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97 @@
<audio id="audio" title="01 | 影像时代的视觉语言(上):是什么推动了摄影的发展?"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c/23/bc28022b38ab349d69cb48c545170b23.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这门课正式开始了,让我们先从历史出发,看看这小两百年来,摄影是怎么一路发展过来的。
1826年法国发明家涅普斯 (Nicéphore Niépce) 在自家的窗台拍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据史料记载,涅普斯为了拍摄这张模模糊糊的窗景,让底片曝光了至少八个小时。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9/a2/a9ed37b9da0b8fcba335eeb7e340bca2.jpg" alt="" title="窗景,尼塞福尔·涅普斯,摄于 1826 年">
这张照片的出现,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从现在来看,这张照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是从这儿开始,经过了近两百年的发展,摄影术就从这种曝光了八个小时的糊成一片,发展到了今天,大家掏出手机随便一拍就分毫毕现。
在涅普斯之前,我们试过用各种方法把我们看到的东西变成可供贮存的图像实物。最早,“鸡贼”的画家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开发出了像**投影描绘器 (Camera Lucida)** 和**暗箱 (Camera Obscura)** 这样的操作工具,把眼前的景色经由小孔投射到平面上,然后再用笔描红模子。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5/9c/45a8f4df23298bef7c411954b234209c.jpg" alt="" title="投影描绘器 (Camera Lucida) ,又叫“明箱”[br]诞生于 1806 年">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f/1a/1f274151762f25a436504c28f6e20d1a.jpg" alt="" title="暗箱 (Camera Obscura)[br]有记载诞生于 15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直到 1825 年,涅普斯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将暗箱据为己用。他委托仪器商人为他制作光学镜片,使得暗箱的体积被缩小到了实用范围。之后,直接将“小孔成像”所得的倒像投射到暗箱里的感光板上,这块板子上涂满了以“氯化银”为主要材料的感光乳剂。更细致的科学道理就不讲了,总之,这样一来,“把影像留存下来”就从幻想变成了现实。当然,暗箱也就是后来照相机的雏形。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d/c4/cd72d8050f3f9d818594257fc8a601c4.jpg" alt="" title="早期暗箱形态,开合部分用来装载光敏材料">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d/8b/cd57bc04b03edb804688fb65b021c38b.jpg" alt="" title="早期暗箱形态,开合部分用来装载光敏材料">
涅普斯开发的感光乳剂由于感光能力奇差拍一张照片需要长达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的曝光时间但还没等他自己把这事儿琢磨明白呢他就死了1833年68岁中风。直到 1839 年,涅普斯的商业合作伙伴达盖尔 (Louis Daguerre) 改良了他的配方,发明出了自己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法 (Daguerreotype)**,这才彻底让拍照片变成了可能。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d/04/4db16889f57bb0a7faaede749c3bc604.jpg" alt="" title="达盖尔根据自己开发的银版摄影法为自己拍摄的肖像">
达盖尔把银版泡在碘溶液里,然后捞出来进行曝光,最后再把曝光好的银版放在汞蒸气中显影。
达盖尔摄影法不仅将摄影的曝光时间从小时缩短到了分钟,并且还能拍摄出画质非常细腻、细节无与伦比的照片。但是,银版这个东西是银,太贵,而且用来显影的“汞蒸气”是剧毒化学品。所以,这就决定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诞生以后,基本就只能在王公贵戚之类的那一小撮人当中流传。
与此同时,他的英国竞争对手塔尔伯特 (Henry Fox Talbot) 开发出了在高级书写纸上涂抹感光乳剂,然后再进行曝光拍摄的**卡罗摄影法 (Calotype)**。塔尔伯特跟达盖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抛弃了使用银版和汞这两样一个成本高昂、一个剧毒的原料,直接将调配好的银盐药水涂抹在日常使用的书写白纸上。塔尔伯特的发明大幅度降低了摄影的成本,这就让摄影术走进千家万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涂满了银盐药水的书写纸也就是之后**胶片**这个东西的雏形。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9/e0/b9a3904ae29033c48b5ac6981c7a76e0.jpg" alt="" title="由卡罗法拍摄转印的塔尔伯特肖像
">
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在摄影术被发明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摄影都是一件非常耗时费力的技术活儿。与其称当年的摄影师为“摄影师”,不如管他们叫“药剂师”,或者是“发明家”。当时的摄影师要掌握显影剂的调配方法和基本的化学知识,他们每个人也都各自尝试过开发能更大幅度地提高感光性能、极大缩短曝光时间的感光乳剂配方。
另外,由于光学技术的限制,当时相机的体积又一直大得不行,而且非常非常沉,根本就没法儿便携外拍。所以,那个时候的摄影师如果想要外拍,需要靠马车或汽车来搬运整套的移动暗房设备才能实现。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2/d4/9270dcec508ebc8cdf3603f496aadad4.jpg" alt="" title="19 世纪末,摄影师的外拍工作照">
这两条限制加起来,自然就导致了当时的拍摄不存在快拍或抓拍的可能,再加上拍摄过程的繁琐和不可重复性,每张照片必然只能是郑重其事,需要预先设计好画面,需要摆拍。
因此,我们回过头去看摄影刚开始发展的那半个世纪,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所有的照片都是郑重其事的肖像照,或者是空空荡荡的街景了。**摄影术起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艺术表达,而是为了准确记录,情景还原,说明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c/62/9c583880fdc3d7320aa34cf89bd1ca62.jpg" alt="" title="19 世纪摄影师的影棚工作照">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d/b2/9d158e8199501fafc289c57c3d11e7b2.jpg" alt="" title="19 世纪,人们所拍摄的肖像照">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b/71/fbb0832fbc54213de81183ca1c60b371.jpg" alt="" title="尤金·阿杰特 (Eugène Atget) [br]19 世纪末巴黎街景[br]前期他养家糊口的手段是[br]把拍完的照片卖给那些“描红模子”的画家">
这些技术限制给摄影术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怎么能让相机更加便携化?怎么能让拍摄过程更加简单化?**
1884年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乔治·伊斯曼 (George Eastman) 发明出了能随身携带的胶卷和利用明胶作为材料之一的感光乳剂配方。4 年后,他又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便携相机 **Kodak Black Camera**。随着感光乳剂感光能力的提升,再加上光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拍一张照片的曝光时间被直接缩短到了秒级。
1901 年,柯达公司的小型便携相机 **Kodak Brownie** 的上市,彻底让摄影变成了人人都能学得会的技术,让相机变成了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工具。摄影师不再需要为调配药水费尽心机,直接“剁手”购买柯达生产的现成的胶卷,就可以进行拍摄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3/ba/531193acd32d9420dce7bcce73a8feba.jpg" alt="" title="1901 年的柯达布朗尼相机(左)[br]
已经与 19 世纪时摄影师所使用的湿板相机(右)[br]有了体积上的本质区别">
而因为相机的体积变小了,再加上又有了胶卷,这样一来,便携外拍的可行性就比较高了。所以,之后摄影就被广泛地运用在了新闻报道领域,杂志报刊开始越发多样地靠刊载图片来说明问题,这也就催生了新闻摄影爆炸式的发展。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0/cd/40361ed97e1e3dd061d282362b5133cd.jpg" alt="" title="Matthew Brady 于 1861 年拍摄的美国内战">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f/82/4f6c8c14a7afe9175c44aebdcd191d82.jpg" alt="" title="Lewis Hine 于 1908 年拍摄的工厂童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9/9e/69a5bcece5cf0b4310b8e905a7655e9e.jpg" alt="" title="August Sander 于 1914 年拍摄的乡绅阶层肖像">
接下来就该提到“可乐标”了。1913 年,徕卡公司的技术总监奥斯卡·巴纳客 (Oskar Barnack) 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可以使用 35mm 胶片(基本上也就是数码时代经常会提及的全画幅)的便携相机。因为便携相机的出现,让随后十几年,外拍、抓拍、偷拍等各种各样的拍摄方式都成为了可能。直到 1929 年,对绘画暂时失去了兴趣的 21 岁的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摸到了他的第一台相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6/a0/16a6ae3f09eed7366e2887de9b71e1a0.jpg" alt="" title="生产于 1914 年的人类历史第一台 35mm 相机[br]Ur-Leica">
1931 年,布列松购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一台装有 50mm 镜头的徕卡旁轴相机开始了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生涯。1937 年他又以新闻摄影师的身份开始参与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型事件。1939 年他加入法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此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照片。1947 年,他与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大卫·西蒙 (David Seymour)、乔治·罗杰 (George Rodger) 三名摄影师共同创立了**玛格南图片社 (Magnum Photos)****标志着一个影像爆炸时代的正式开始**。1952 年在开始职业生涯的整整21年后布列松才出版了摄影史划时代的画册《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书中的 126 张照片成为后世竞相效仿的对象。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a/a4/4a8cc290946f1938eabf84a94c9fcfa4.jpg" alt="" title="布列松的第一台 50mm 徕卡相机">
说到这儿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 这个说法其实是当时法译英的时候翻译错了。布列松原版的法文画册名叫 **Images à la Sauvette**,英文直译过来应该是 “Images On The Run”翻译成中文就是“在运动过程中的图片”。据传布列松在得知自己的画册名被英文编辑翻译成了 “The Decisive Moment” 的时候还非常生气,因为这破坏了他“在运动中捕捉影像”这一理念的完整性,就是因为这个语义暧昧不明的模糊翻译,让他的摄影理论被后世以各种玄学的方式解构了一遍又一遍。
所以,今天我们再讲到决定性瞬间,其实并没有什么高大上、不得了的内容,就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抓拍**。
而为了实现这个抓拍,我们花费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回过头来看,摄影完全是一门由技术进步所推动的行业,但哪个行业又不是这样呢?因为工具的出现,人们才有了更多创意的可能。<br>
** **
## <center>总结</center>
所以这么看下来,从 1826 年开始摄影术被孕育1839 年正式诞生,虽然最开始鼓捣这事儿的是几个“科学家”,但在往后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里,摄影逐渐小范围扩散,变成了达官显贵们的特权。后来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摄影因其具有的真实性,开始被逐渐用作“档案记录”的工具,从警局表格里的罪犯肖像,到战争时期的记录报道,再到科学研究、百科全书式的对现实场景精准还原。再后来,随着技术进一步下沉,相机这个东西才终于被普及到了民间,被人们用在广告、明信片、报纸杂志等其他途径,成为了人们传递主观信息的客观工具,也由此引发了更多的美学讨论。
直到 1963 年柯达的 **傻瓜相机 (Instamatic)** 问世,这才让几乎人人都能享有摄影所具有的记录性质,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摄影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到拍摄个人写真,制作家庭相册的乐趣。再再后来,就是 1999 年日本京瓷公司 (Kyocera) 生产的第一部带相机的手机,接着是夏普,诺基亚,松下,直到 2007 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由此让高质量的手机摄影成为了可能……**摄影就这么一步步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终于开启了一个全民影像爆炸的时代。**<br>
** **
## <center>课后小思考</center>
相比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千百年来在人类社会中流转的传统艺术形式,只有 180 年历史的摄影依旧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摄影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对现实场景精确还原”的工具属性,一直被人们当作客观记录的工具。**但摄影真的是客观的吗?如果仅仅是对现实生活不加修饰、没有删改的完整记录,摄影又能被称作是艺术吗?摄影仅仅是工具,还是跟绘画一样,也是可以被用来完整传达主观感受的艺术手段?他跟艺术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这节课最后留给你思考的议题。至于答案是什么——<br>
** **<br>
我们下节课见!
** **

View File

@@ -0,0 +1,124 @@
<audio id="audio" title="02 | 影像时代的视觉语言(下):有图就有真相?"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0/df/0037f7b6ce7231cae592bf29ab7adadf.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两个思考问题:**摄影除了忠实记录,究竟能不能用来传达主观感受?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摄影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时代发展,**照片这个东西从当年“拍什么是什么”,慢慢变成了如今的“我想让你看什么”**,相机后面的人掌握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我们在网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调侃社交网络的图片,比如网红在自己巨乱无比的房间里辟出一块小角落拍他们的“精致生活”,再比如在枕边放一只假手假装自己有男朋友,总之就是取景框里的内容和取景框外面实际发生的一切大相径庭。上面说的那些是比较好玩的例子,但如果严肃一点,就有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3/3b/931260adee3c2f1369b3e9d549df2b3b.jpeg" alt="">
一张照片胜过万语千言,同样一张照片经过摄影师的不同处理,完全会变成与真实拍摄的场景大相径庭的“虚构创作”。对于摄影,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的就是**摄影并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还原,更多时候是可以被用作传递观点和表达意见的工具**。所以,怎么让照片说话,让照片说什么话,就变成了非常难解的议题。
这小两百年一路走过来摄影由最开始的对现实世界的描摹还原到对发生事件、人群生活状态的完整记录寇德卡等人所代表的老派人文纪实类新闻摄影再到摄影师有倾向、有选择的表达陈述当代新闻摄影、基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摄影Christopher Anderson、川内伦子再到如今一张照片甚至可以完全脱离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观察完全来源于摄影师脑中的所思所想 (比如 Roger Ballen……想想看在摄影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还为他究竟“算不算得上是艺术”而争论不休呢。
我们可以简单看两眼上面提到的那几个人的照片:
** **
##### <center>Josef Koudelka</cente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4/df/6457cf699ae15ad4f94227001f3d95df.png" alt="">
>
[https://www.magnumphotos.com/photographer/josef-koudelka/](https://www.magnumphotos.com/photographer/josef-koudelka/)
Josef Koudelka正经照片代表人物在战乱的时候爬上坦克拍照片抵着枪口一周拍了 5000 张底片 (**Invasion 68: Prague**),这是所见即所得的忠实记录。
但后来,为了拍吉普赛人,他长年跟着他们到处流浪,从自己曾经的故乡捷克启程,最后拍遍了整个欧洲大陆 (**Gypsies**),镜头前的被摄对象不再是陌生人,而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好朋友。跟他之前的项目相比,“吉普赛人”这组照片完全是个人向内的观照,他拍他们的生老病死,跟着他们喜怒哀乐。
寇老师很重视拍,但不太在意发表,因为他没有固定的居所可以随时冲洗胶片,所以就把照片都攒着,五六年发一次,一次发五六千张。他不挑相机,早期常用一枚 25mm 焦段的镜头,后来即便换镜头,也依然偏爱广角,没用过超过 50mm 焦段的镜头小光圈大景深风格粗犷但构图严谨摄影界神话般的存在……现在81岁了有点儿咳嗽但依然在拍摄。
** **
##### <center>Christopher Anderson</cente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1/3a/b16bea14d18a4b21d04d3bfb149c453a.png" alt="">
>
[https://www.christopherandersonphoto.com](https://www.christopherandersonphoto.com)
Christopher Anderson喜欢拍老婆拍孩子。其实老婆孩子最难拍因为自己的老婆和自己的孩子怎么拍自己都喜欢但让别人也同样喜欢就很难了你想想朋友圈里的晒娃比赛看着有多痛苦就大概能明白了。当然了最难的其实是让老婆本人满意你想想自己女朋友看到你给她拍的照片的时候有多痛苦大概就能明白了但 CA最出名的一本儿画册就是 **Son**,拍自己的老婆、孩子和老爹。
但我今天不打算说他纪实的这一块儿,我想说说他的商拍。他的商拍怎么拍怎么好看,不挑相机,什么牌子都能用,接 Apple 商拍的时候用 iPhone 也“哐哐”拍,不挑镜头,长焦广角都可以,全景深浅景深都可以,反正就是怎么拍怎么好看……他能把人的魂儿拍出来,看他拍的照片,我会有生理冲动。
前段时间,他给 Donald Trump 拍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肖像被用作为一期 **New York Times** 的封面,但彩色照片变成了黑白照片,全脸也变成了半脸,而大面积流传开来的,就是这张半脸的黑白照片,好像现在都没有人知道这张照片曾经是一张彩色照片了。这种大面积扩散的原因涉及到了具体人物的个性特征、历史和时代的背景、黑白照片相较于彩色照片更强烈的质感、还有画面的裁切能带给人眼的视觉冲击力。
所以,彩色转黑白只是为了“逼格不够,黑白来凑”么?所以,像一些“摄影原教旨主义者”所认为的“拒绝摆拍”或“不能裁切照片”有没有那么的不可动摇?所以,媒介、设计、文字说明这些东西,跟照片的关系是什么?有了这些问题以后,那么,照片到底是什么?
** **
##### <center>川内伦子</cente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0/3f/e080cf1673b8d4ad7ddb47579cc6a13f.png" alt="">
>
[http://rinkokawauchi.com/](http://rinkokawauchi.com/)
川内伦子,因为计划要举举例子嘛,想的是简单地提几个人,要风格各异,要有男有女,要有黑白有彩色,所以我跟 Lufus 就定了 Josef Koudelka、Christopher Anderson、川内伦子和 Roger Ballen然后我们俩就开始定要分别展示这几个人的哪几张照片说到川内伦子的时候就很逗
“川内伦子选哪张好?蚂蚁?鸡蛋?烟花?睫毛?小鱼?滋水枪?西瓜皮?”
都是平凡生活里的平常东西,但在她的镜头下,这些平常的东西,既美好又哀伤。她常用一台禄来 (Rollei) 双反相机6 x 6 的正方形画幅极大的光圈极浅的景深拍摄的时候还会用闪光灯补光以减小画面中的光比构图非常松散但总能让人看完《月子1》就想看《月子2》一直一张一张地翻下去。
** **
##### <center>Roger Ballen</cente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9/a8/f9e8809bf80fb895a7348286b400dda8.png" alt="">
>
[https://www.rogerballen.com](https://www.rogerballen.com)
Roger Ballen作品介于绘画、图形、装置和摄影之间那些奇奇怪怪的人、莫名其妙的动物和小孩儿涂鸦式的面具异想与现实的界限模糊不清是完全个人化的表达。
Ballen 的创作手法完全异于我们前文提到过的任何一位摄影师,他的画面并不来源于现实生活,而是先将自己脑海中构思出的画面实际画出来,配合其他物件搭好“片场”,然后再把模特(几乎都是他在日常生活里结识的流浪汉朋友和社会边缘群体)放进“片场”里指导摆拍,与其说他是摄影,不如说更像绘画。这一创作方式也是当代摄影艺术中重要的流派分支。
如果照片会说话,那么这些照片显然就是巴别塔轰塌的样子。更何况,这只是摄影众多门类中的窥豹四斑,大家经常会说我们平常人拍照片是为了记录生活,这当然没有问题,但眼界是可以再放宽一点点的。
要知道,摄影不只是记录,还有很多创造性的东西,而如果摄影是创造性的东西,那他就必然需要很多创造工具,比如光,比如后期,甚至还有置景。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相机。说到相机,就又会出现很多概念,其中有三样尤其重要,光圈、快门和感光度 (ISO),这三样东西是拍照片的基础,所以,在接下来的的课程中,咱们会一一去了解。
也许有人会觉得现在大家大都是用手机拍照片,全自动的,打开相机 App “哐哐”按快门就行。但实际上,首先,这个课不是那种手机摄影课,其次,我也不是很想短期地教点什么摄影小技巧,这个我在开篇词里就说过了,因为即便学会了那些小技巧,拍出来的照片也还是破照片,用处不大。
其实,从现在很多手机摄影比赛中也能看出一些小道理,比如最有名的可能就是 IPPA (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 了吧,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每年得奖的照片。即便 iPhone 的相机已经非常强了,但如果不从头了解一些必要的摄影知识,你拿着 iPhone 11 Pro 也拍不出当年 iPhone 5 的时代得奖的那些照片,那不是“摄影小技巧”能做到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手机摄影要比相机摄影难得多,其实等于是人为地给自己的拍摄设置了障碍嘛。但是呢,其实这种“束缚”本身也是一种创造工具,这个话题很复杂,咱们往后找机会细说。
** **
##### <center>2013 年 IPPA 获奖照片</cente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b/4a/cb3945bd4125601acdb87fd61a1bc74a.png" alt="">
>
[https://www.ippawards.com/2013-winners/](https://www.ippawards.com/2013-winners/)
虽然这两节课说了很多看起来可说可不说的东西,说了很多技术性的或观念上的鬼话,搞得有点严肃,但话说回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拍照片,没有什么人把这件事儿特别当个事儿。这很好,大家只是享受其中,珍视自己手机里或相机里的照片,那些逆光黑脸,那些杯盘狼藉,那些到此一游,不管多劣质,他们依然留下了我们存在过和年轻过的证据。
我老师说过,**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拍出一两张绝世照片,只不过全凭运气**。但是,摄影师的要求是要持续稳定地产出合格的照片,但我想应该很多人都没有立志要成为摄影师,更多的可能只是想学学怎么把照片拍好……
其实,拍照片这事儿是个没什么用的事儿,所以不可能也没必要按着脑袋逼着自己学,即便学上了,也没有谁能够跨过时间的鸿沟。所以,我想带你走一条溜溜达达的路,不抓耳挠腮,不急功近利。**我始终觉得,拍照片这事儿,慢慢来,比较快**。
我希望最后你至少可以持续不稳定或稳定不持续地产出合格的照片,找到适合自己的影像表达方式。之后,还是面对着那些我们存在过和年轻过的证据,加上我们而立不惑、爸妈变老、儿女长大的证据,把他们都留下来,而且是“漂漂亮亮”地留下来。<br>
** **
## <center>总结</center>
这两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摄影史也对“影像时代的视觉语言”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会对光圈、快门、ISO 这三大件儿逐一进行讲解,让你掌握相机的基本操作。过程会有些枯燥,希望你能做好心理准备。但我相信,在这几节课之后,你对相机的基本操作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了,技术这关过了,咱们才能谈之后的事儿。<br>
** **
## <center>课后小任务</center>
你可以去 [www.magnumphotos.com](http://www.magnumphotos.com) 欣赏一下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传统西方人文纪实摄影师们所拍摄的作品,找出自己喜欢的摄影师和他们所拍摄的照片,可以在评论里分享一下。在接下来的几节课,我会试着跟你一起破解破解他们的“拍摄秘密”,让你也尽可能地有能力去模仿拍摄出和他们类似的经典照片。
** **<br>
我们下节课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