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cheetahlou/CategoryResourceRepost.git
synced 2025-11-17 14:43:42 +08:00
mod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147
极客时间专栏/物联网开发实战/用户故事/用户故事 | 让野蛮生长成为职业发展的助推剂.md
Normal file
147
极客时间专栏/物联网开发实战/用户故事/用户故事 | 让野蛮生长成为职业发展的助推剂.md
Normal file
@@ -0,0 +1,147 @@
|
||||
<audio id="audio" title="用户故事 | 让野蛮生长成为职业发展的助推剂"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d/7e/dd84304c2b67924fb14d4458a0237d7e.mp3"></audio>
|
||||
|
||||
你好,我叫Yueshi。
|
||||
|
||||
我是一名Java开发工程师,工作2年,坐标杭州。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分享学习《物联网开发实战》这门课程的心得。
|
||||
|
||||
## 为什么学这门课程
|
||||
|
||||
首先要感谢极客时间搭建了一个优秀的学习成长平台。当我在这个平台上看到郭朝斌老师的《物联网开发实战》这门课的时候,顿时兴趣十足,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
||||
|
||||
第一,**环境**。在我家里,小米生态链的东西林林总总加起来有几十件之多。在一个围绕着小爱同学构建的初级智能家居环境中,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物联网的魅力。
|
||||
|
||||
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也经常想要去了解背后的实现原理,所以就趁着这个机会直接上车了。希望郭老师能带我打开物联网的大门,进一步深化自己对智能家居的理解。
|
||||
|
||||
第二,**知识体系**。当我看到郭老师贴出来的知识体系图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以前我对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是完全陌生的,但是看着这张图,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还有一个行业用着和Java开发相似的技术栈,而我却对它一无所知?会不会还有很多行业用着和我们差不多的技术栈在蓬勃发展?我们的技术栈还是制约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吗?
|
||||
|
||||
这些疑问强烈地驱使着我去了解这些技术在物联网中是怎么运用的,跟我自己在工作中使用的有什么区别。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3/64/a324a38ab7d0236bbef0a567288a2264.jpg" alt="">
|
||||
|
||||
第三,**问题**。生活在智能家居的环境中,我也在不断地探寻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什么是智能?智能仅仅是场景的联动吗?智能仅仅是简单的IF-ELSE吗?
|
||||
|
||||
智能究竟是什么,该怎么去定义,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亲自去实践,我们才能体会到智能的含义。
|
||||
|
||||
## 学习课程的收获
|
||||
|
||||
现在回顾一下,从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课程每一讲都图文并茂,不仅定义足够简洁、准确,而且拓展的知识也指明了我们研究的路径。总的来说,我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
|
||||
### 1. 完善的知识体系
|
||||
|
||||
正如郭老师在[开篇词](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05523)里说的:“物联网涉及的知识非常庞杂,包括通信技术、嵌入式开发、互联网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甚至还有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我平时吸收的知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特别不利于物联网领域的学习。
|
||||
|
||||
但是在跟进这门课程的时候,郭老师带着我把这些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逐步网络化、系统化,让我对物联网建立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知。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f/f4/cf1139984e4bdcb6b53bbeb6e0f276f4.jpg" alt="" title="我的一部分笔记">
|
||||
|
||||
### 2. 知识网络的拓展点
|
||||
|
||||
除了带来系统的认知,郭老师还给我指出了很多知识的**拓展点**(或者说知识的交互节点),而这些拓展点让知识的**局域网**变成了知识的**互联网**,实现了从“以点到面”进阶为“以面到体”的维度升级。
|
||||
|
||||
郭老师很自然地把这些重要的拓展点嵌入到课程中去,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比如在第2讲补充的两个物联网行业专门的通信技术[LoRa](https://www.semtech.com/lora/what-is-lora)和[SigFox](https://build.sigfox.com/sigfox),以及在介绍BLE(低功耗蓝牙)技术的时候,还特地准备了一份基础知识的[资料](https://learn.adafruit.com/introduction-to-bluetooth-low-energy/gatt)作为参考,可以说非常用心了。
|
||||
|
||||
### 3. 动手操作的环境
|
||||
|
||||
网上的各种教程浩如烟海,每一种都会教你搭建环境,教你快速入门。可是收藏了那么多教程之后,我却始终没有开始动手,没有去实现从0到1的突破。
|
||||
|
||||
一方面,当我面临的选择太多的时候,选择成本有时候比学习成本更大。
|
||||
|
||||
另一方面,网上虽然已经有一些 DIY 硬件设备的资料,但是大多都没有放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去做。
|
||||
|
||||
所以我决定以这门课程为起点,完成从0到1的突破,借助极客商城的硬件套装和郭老师的操作教程,动手搭建操作环境,打出那一句“Hello World!”,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嘛!
|
||||
|
||||
### 4. 一群热情好学的同学
|
||||
|
||||
其实不只是课程内容本身,留言区的问答和学习交流群的互动,同样是这门课程的精华所在。
|
||||
|
||||
留言区的用户提问,让这些知识经过不同的应用场景洗礼,越发显得生动立体;郭老师的认真回答,让这些知识经过进一步拓展,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而在交流群里热火朝天的讨论,让不同的思想碰撞,使得我们更加接近学习的本质。在这种氛围下,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定义,而是像一个个生命体。
|
||||
|
||||
总的来说,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货真价实的物联网知识;而在留言区和交流群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应用和拓展的经验,这些都要感谢郭老师和热情好学的同学们。
|
||||
|
||||
## 感触最大的两讲
|
||||
|
||||
在这门课程中,有两讲是我觉得感触最大的,它们是[第13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17861)《隐私:在实践中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和[第14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319440)《安全:物联网平台如何应对安全风险?》。
|
||||
|
||||
这两讲的主题是隐私和安全,这两个词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
||||
|
||||
当我们作为**消费者**时,是否足够在意隐私和安全,是否愿意为了隐私和安全买单,是否愿意成为良性市场的一份子,让市场的力量倒逼企业重视隐私和安全,从而促进行业准则的制定?
|
||||
|
||||
当我们作为**开发者**时,是否能做到比公司的开发要求多想一步,多思考一些?很多公司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是相似的,也许每次多思考一点,会成为我们在横向对比中胜出一筹的关键。
|
||||
|
||||
讨论隐私和安全,也不仅是局限当下,也是在放眼未来。未来的问题需要我们分配怎样的精力去面对和解决,是用长远的规划去提早应对变化还是着眼于当下更稳地走好每一步?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可能也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实践,锤炼出高超的职业素养之后才能回答。
|
||||
|
||||
## 我对学习方法的思考
|
||||
|
||||
接下来,我想聊聊对学习方法的思考。
|
||||
|
||||
设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在你面前有一堆陌生的零件和一份说明书,你需要把它们组装成一个能正常工作的产品,你会采取什么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
||||
|
||||
你可能会先观察零件,试着组装一下,发现没那么简单之后,然后再去研究说明书,在说明书的指导下完成组装。
|
||||
|
||||
你也可能会直接把说明书摊开,一边看说明书,一边组装。
|
||||
|
||||
你还可能先快速地过一遍说明书,形成大致的印象后就开始组装。
|
||||
|
||||
但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先去仔细学习说明书,把说明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了解得滚瓜烂熟以后,再动手开始组装吧?
|
||||
|
||||
现在我们看一下这门课程的安排,它分为基础篇、进阶篇和实战篇三个模块。假如把基础和进阶篇比作说明书,把实战篇比作我们动手组装的过程,你又会怎么安排学习进度呢?
|
||||
|
||||
我先分享一下我的学习计划:
|
||||
|
||||
**第一步,跟着课程的节奏,形成课程的完整画像,做到心中有课程大纲。**
|
||||
|
||||
这一步在于跟着老师的讲述,有序地梳理课程的脉络,做到心中有课程大纲,知道各个知识点分别在哪个篇章,能够快速地定位到它们。这一步同时也注重节奏,尽量避免“攒一波,一起消化”结果却消化不良的状况。
|
||||
|
||||
**第二步,跟着实战环节,通过动手去实践学到的知识,不断地在场景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
||||
|
||||
实战这一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充分利用好交流群的作用。很可能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也遇到过,并且已经有很成熟的解决方案。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搭建预想的智能场景,通过第一步建立的知识点索引体系快速地找到不清楚的知识点并做补充。
|
||||
|
||||
**第三步,完成了实战环节,通过总结和回顾去形成体系化的知识总结。**
|
||||
|
||||
因为已经快接近课程尾声了,我会快速地过一遍课程的内容,然后以文字形式记录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整理出知识网络图。
|
||||
|
||||
**第四步,沿着自己的兴趣去拓展知识网络。**
|
||||
|
||||
在前三步完成后,我还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拓展知识体系。
|
||||
|
||||
在技术上,有一种叫做“银弹”的理想化方式,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工程上的问题。但是计算机科学家[佛瑞德·布鲁克斯](http://wanweibaike.com/wiki-%E5%BC%97%E9%9B%B7%E5%BE%B7%E9%87%8C%E5%85%8B%C2%B7%E5%B8%83%E9%B2%81%E5%85%8B%E6%96%AF)却告诉我们,**“没有银弹”**。<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c/8b/6cfddc61066b84a126abf9551c7bdf8b.jpg" alt=""><br>
|
||||
同样的道理,在学习中,也不存在“银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要妄想一劳永逸了,真正的知识只有在反复阅读和思考之后才能提炼出来的。我们必须摒弃“一遍就会”的想法,只有时常回顾、点面俱到,才能彻底地掌握到知识要点。
|
||||
|
||||
**毕竟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重复+刻意练习+不断思考。**
|
||||
|
||||
## 成长的本质是野蛮生长
|
||||
|
||||
最后,我还想谈谈关于成长的思考。
|
||||
|
||||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们就一心扑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稳扎稳打、逐步提升。专业上的精进既为我们带来了职位、薪资和阅历的提升,也悄悄地为我们埋下了一些不好的种子。
|
||||
|
||||
在专业领域上越探越深的同时,我们的视野却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窄,思考方式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单一,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发展的孤岛效应”**。(你可以打开公众号,统计一下关注的占比;也可以尝试设想一个完全陌生的岗位一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然后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准确。)
|
||||
|
||||
怎样摆脱这种束缚呢?我自己的看法是,**技术的野蛮生长**。
|
||||
|
||||
我们都在羡慕年轻人,公司也喜欢年轻人,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在迎合年轻人。可是当我们羡慕年轻人的时候,我们究竟在羡慕什么?是面对困难的勇气?是朝气蓬勃的精神?还是在其身上找到当年自己的影子?
|
||||
|
||||
也许这些都是正确答案,但是对我来说,羡慕的是年轻人身上的**无限种可能**。
|
||||
|
||||
回想在校园的时光,我们的学习无拘无束,我们的研究单纯又高效,我们可以对单片机玩得痴迷,也可以对数学建模颇感兴趣,还可能为了学习拉普拉斯变化和傅立叶变化,去研究拉普拉斯和傅立叶的个人事迹。这种状态就是我所说的野蛮生长的状态,一切都是兴趣使然。
|
||||
|
||||
虽然这样的效率并不高,可当我们回头看一看的时候,却无比羡慕这种状态。
|
||||
|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高效”这个词语给奴役。资本家要求我们高效工作,相亲市场要求我们高效配对,房价也要求我们高效赚钱;同时,我们也开始用“高效”去要求身边的人和事,我们要求高效地学习,高效地购物,甚至连上班通勤和外卖订单,我们都要求高效。
|
||||
|
||||
高效确实一种很厉害的状态,但它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在越来越快的节奏中,我们不能忘了成长的本质。
|
||||
|
||||
成长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野蛮生长,释放天然的学习热情,解锁人生的无限可能,不那么功利,不预设目的,尽情地去体验和感悟人生。**
|
||||
|
||||
## 总结
|
||||
|
||||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这次分享中我特意使用了“同学”这个词。
|
||||
|
||||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技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所熟悉的技术,可能用不到五年就已经有了巨大地变化了。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
||||
|
||||
在工作中,我们面临着薪资和职级倒挂、中年危机、中产阶级陷阱和35岁末日之类的各种压力,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让自己此刻稍微安心一些。
|
||||
|
||||
所以我今天的分享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野蛮生长成为职业发展的助推剂。**
|
||||
|
||||
不知道你是怎么学习这门课程的?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心路历程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我们一起交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
||||
121
极客时间专栏/物联网开发实战/用户故事/用户故事 | 转战物联网,我相信天道酬勤.md
Normal file
121
极客时间专栏/物联网开发实战/用户故事/用户故事 | 转战物联网,我相信天道酬勤.md
Normal file
@@ -0,0 +1,121 @@
|
||||
<audio id="audio" title="用户故事 | 转战物联网,我相信天道酬勤"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f/6e/df7d710255e0e69193e53d0f606e326e.mp3"></audio>
|
||||
|
||||
你好,我叫谭方敏。
|
||||
|
||||
我是一名物联网架构师,坐标广州,目前已经工作十四年了,很高兴有机会能跟你分享自己学习《物联网开发实战》这门课程的心得。
|
||||
|
||||
##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
||||
|
||||
首先我想跟你聊一聊为什么要学这门课,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
||||
|
||||
**第一,完善物联网知识体系。**
|
||||
|
||||
在游戏行业泡了10年之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物联网行业,到现在差不多4年了。转行之后虽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但我依靠自己的摸索,一路上都有惊无险地解决了。
|
||||
|
||||
不过我毕竟是半路出家,底子不够厚,还是希望能全面地了解物联网的知识体系。我觉得一个人的技能应该长成一棵完整的大树,而不是一堆零乱的杂草,这样才拥有核心竞争力。
|
||||
|
||||
**第二,尝试物联网全生态的落地实践。**
|
||||
|
||||
知识不用,自然就会荒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消化和理解知识,才能形成闭环,做到知行合一,真正产生价值。
|
||||
|
||||
物联网的整个生态分为设备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而我一直专注于应用层的研发,在工作中很少直接接触设备层和网络层。而在这门课程中,郭老师在实战篇介绍了几个实战小项目,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能够打通全生态,完成整个物联网知识栈的建设。
|
||||
|
||||
**第三,为创业寻找方向和思路。**
|
||||
|
||||
2012年我在游戏行业的创业失败,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我一直认为创业就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实验。复盘失败的原因,我发现自己在各个层次上都或多或少缺少某些创业者必备的能力。所以在一顿恶补之后,我也希望能看看还差多少。
|
||||
|
||||
另外,物联网相对互联网而言,从发起创业项目到真正落地,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资源。一个简单的智能家居项目,成本也许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内,时间也可以控制在一周左右,这就勾起了我的创业兴趣。
|
||||
|
||||
最后,疫情这个外部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我们都需要去思考如何面对不确定性。一般来说,创新型创业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而物联网则先可以孵化一些小项目,用极低的成本完成前期的原型验证。
|
||||
|
||||
## 我是怎么学习课程的?
|
||||
|
||||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我觉得说得挺好的:学习是个耗能的过程,所以想要效率更高,你就要尽量调用身体各个器官储备的能量一起来完成这件事情,包括五官、大脑和四肢。
|
||||
|
||||
记得当年我背英语单词那会儿,条件可比现在艰苦多了,因为音频资料获取途径不多,非常珍贵。我边读边写边思考,才实现了大二就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目标。
|
||||
|
||||
同样的道理,学习这门课程也得尽量调动身体储备的能量。我觉得学习是一个费力费神的事情,首先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否则你就把学习当成kill time的方式了。
|
||||
|
||||
我学习用的是土方法。因为如果太讲究方法,就会导致操作难度太高,很难长期坚持下去。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所以我们还是尽量采用相对自然的方式比较好。
|
||||
|
||||
1. 第一遍对照文字听,熟悉文字内容。
|
||||
1. 做笔记,将要点记录下来。
|
||||
1. 盲听3~4遍,一般是通勤路上,比较方便。
|
||||
1. 跟这门课程的同学互动。
|
||||
|
||||
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会尽量抽空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做会让知识更容易形成闭环,加深我自己对知识理解,并且还有机会意外获得同窗的“革命友谊”。
|
||||
|
||||
比如“mosquito”同学曾经提过一个问题:“能否将消息存储在数据库或者redis中?”我当时就明确地告诉他,有相关的插件。(不过这样的互动大部分都发生在微信交流群,课程留言区的相对少一点。)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f/ce/fff6b408yyc5f9d12fe7b2599c8890ce.png" alt="" title="我的一部分学习笔记">
|
||||
|
||||
## 学习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有趣的经历?
|
||||
|
||||
古语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
||||
|
||||
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现代职场。当你学会一些东西的时候,最好去跟面试官“对打”,打得过就赢得了一份工作,打不过也获得了一次深度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毕竟翻到行业大佬牌子的机会不多呀,应该好好珍惜。
|
||||
|
||||
前段时间我去面试,发现面试官可能是极客时间铁粉,并且极有可能就是《物联网开发实战》这门课程的同学。他问了好几个问题,都是这门课讲过的。
|
||||
|
||||
比如,物联网跟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
|
||||
|
||||
物联网=互联网+物(设备)。这是郭老师在第1讲探索物联网定义的时候说明的。
|
||||
|
||||
又比如,智能快递柜不能使用发布订阅的原因是什么?
|
||||
|
||||
因为关门指令和关门动作是分开的。郭老师在第3讲中介绍网络协议的时候解释过。
|
||||
|
||||
再比如,批处理跟流处理的区别?
|
||||
|
||||
批处理的关键点有离线数据、延迟、以Mapreduce/Spark为代表;流处理的关键点有实时数据、低延迟、以Storm/Flink/Spark Streaming为代表。这些知识,郭老师在第11讲解读数据处理框架的时候都详细说明过。
|
||||
|
||||
我发现面试官居然在帮我复习这门课程的知识,感觉特别亲切。虽然最后没有一起合作,但是这种经历还是蛮有趣的。传统意义上,面试只是为了找工作,而今天,它更像是一个跟行业专家深度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
||||
|
||||
## 学习课程有什么收获?
|
||||
|
||||
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
||||
|
||||
第一个方面是**刷新概念**。
|
||||
|
||||
在学习课程之前,我就看过《图解物联网》这本书,对物联网建立了基本的整体认识。比如整个物联网可以分为5个环节,分别是设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服务和数据分析。我觉得这种分法挺好的。
|
||||
|
||||
不过在这门课程中,郭老师把物联网的知识体系简化为三层,分别是设备层(传感器+网络),网络层(网络),应用层(物联网服务+数据分析),这样界定业务边界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
||||
|
||||
我原来以为,把物联网服务处理好就相当于把应用层搞定了。学习课程之后才发现,应用层边界可不只是物联网服务(准确地说,这个算物联网接入层+部分业务逻辑),还包括数据分析这块。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大吃一惊,马上就去强迫自己更新数据分析的技能树了。
|
||||
|
||||
另外,我以前对物联网数据的理解也不够深刻。我会把数据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数据采集(数字化)、数据传输(网络化)和数据分析应用(智能化)。
|
||||
|
||||
而在这门课程中,郭老师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是数据源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应用,其中数据分析应用还进一步细化成三个部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这样学习和实践的时候,就更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
||||
|
||||
业内实践派也有一些更加接地气的分法,比如比较常见的“云端数”。所谓的云是**物联网云**(类似于阿里飞燕平台);端主要是**设备端**,有一些还会包括**业务端**;数则是指数据平台(大数据)。
|
||||
|
||||
这个分法则在更大尺度上界定了物联网各个部分的边界,也从一定程度上提炼了物联网生态最有价值的关键元素,数的提出更明确地确定了大数据在物联网生态的重要性,以及数据分析作为物联网全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智慧系列项目里面,这种提法还是比较多的。
|
||||
|
||||
第二个方面是**获得新知**。
|
||||
|
||||
我在原来的公司主要负责物联网平台这一块,所以对配网方面的知识不够了解。而在这门课程的第2讲中,郭老师把设备配网解释得很清楚,Wi-Fi设备配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
||||
|
||||
1. 连上路由器(Wi-Fi或AP),实现数据上传和远程控制,也就是说,设备要获取到Wi-Fi热点的名称(SSID)和密码。
|
||||
1. 获取Wi-Fi设备的MAC地址,或者生产时预存的信息,并与用户账号一起上传服务器,完成绑定。
|
||||
|
||||
具体来说,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smart config,另一种是设备热点。<br>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3/5e/e320c19b0393e136e0cc765b99ab665e.jpg" alt=""><br>
|
||||
我在负责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和开发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辅助运营小伙伴决策以及我们研发人员对业务做监控,在日常开发当中,我们会采用埋点打日志的方式。
|
||||
|
||||
我们注意到,很多智能设备一旦下线,就长期处于失联状态。将智能设备连接上物联网云各个环节拆解后,我们发现配网过程的成功率非常低,甚至有些设备除了第一次是成功的,之后的配网就再也没有成功过。
|
||||
|
||||
在学习郭老师的课程后,我们知道了,除了smart config之外,还有设备热点配网和手机热点配网等方式。于是我们把配网方式从一开始选择的smart config,换成了设备热点配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配网成功率。最终,我们在公司范围内推广了这个思路。
|
||||
|
||||
## 总结
|
||||
|
||||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在我们正处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过渡阶段,物联网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成为新的网络基础设施,所以这门课程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
||||
|
||||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课程已经更新到第22讲,接近尾声,实战部分的内容悉数登场。目前,我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产品场景,可以手机控制的智能电灯,并且接入了自己的物联网平台,真正实现了云端数一体化的目标。
|
||||
|
||||
当初我从做了10年的游戏行业转战物联网,就曾下定决心要“Make myself distinctive”,如今已经在物联网行业,自当努力奋斗。我相信天道酬勤,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管是学知识,还是知识以外的其他内容。
|
||||
|
||||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除了纵向地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技能树之外,还需要横向地向同行学习,以技会友,相互切磋,补足或者加深自己在不同场景下的理解。即便同样是智能家居范畴,扫地机器人跟家用照明系统就完全不一样,技术不仅仅需要结合业务,更需要结合场景以形成深度认知。
|
||||
|
||||
最后,我想再分享孟子的一句话:“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
||||
与诸君共勉!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