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93 @@
<audio id="audio" title="61 | 工作之余,专业之外"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3/10/63b94052f1e2961f5829a41d33aa0110.mp3"></audio>
程序员的主流成长发展路线是一个明显的“T”形线路。在纵深方向上工作到一个阶段后可能我们就会感到深入不下去了而且越走会越有沉滞的感觉在横向上是广度方面包括技术专业之外的领域也会感觉了解甚少短板明显。
有时候,要想产生真正的成长转变与发展突破,就不应自我局限于当下的工作内容和技术专业。
## 一、工作之余
工作,是技术发展纵深线中很重要的一个实践部分,但因为工作的内容和环境的限制,会把你困在一定的阶段,此时工作之余的内容将发挥很关键的作用。
工作之余,你都在做什么?我猜有人会说,工作已经够忙碌了,业余时间就该好好休息和娱乐了。的确,有很多人是这样选择的,但也有不少人不是的。即使再忙,有些人就喜欢在业余时间做点事情,这可能是一种性格特质,拥有这种性格和热情的人,总是能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安排点其他内容,比如:
1. 看看程序设计相关的书、文章和博客;
1. 参加一些技术主题论坛或会议;
1. 写写技术博客;
1. 创建自己的业余项目Side Project
以上前两条是接收和学习知识,第 3 条是总结和提炼知识,最后第 4 条则是实践所学,获得新的技能或加强旧的技能经验。
特别是第 4 条“创建自己的业余项目”,我感觉这是每一个程序员都应该做的事,为什么呢?在现实中切换一次工作环境是有比较高的成本的,开启自己的业余项目能帮助你打破工作内容和环境的限制,让你去做一些你喜欢做,但在工作中还没机会做的事。另一方面,业余项目也是你练习新技术和新技能的最佳试验场,相比你直接用真实的项目去实验,承担的风险和压力都要小很多,这样你也就有了机会去接触你想要学会的新技术。
记得几年前,我还参与过一个关于程序员业余项目的活动,那个活动的口号是下面这样的:
>
世界在被代码改变着,而我们在创造着代码。
仅仅是因为好玩,他开发了一款操作系统,连想都没想过,这会让自己有一天成为开源世界的领袖级人物。
只是想创造一个很酷的东西,所以他动手,坚持,因而有了让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免费地获取人类所有知识的百科全书。
成功者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真正动手去做了,并且做了下去。
这也说明了业余项目的积极价值而且这个世界上也有不少著名的产品来自业余项目的转正比如Gmail、Instagram、Slack甚至包括 Facebook 本身。确实这些闪耀的例子激励着我们去尝试着各种各样的业余项目,但真正能做到像上述例子中那样光彩夺目,只怕这概率也和中头彩差不多了。
即使没有辉煌的成功,那么你做业余项目对自身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吗?我想应该有的,你之所以要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开启一个业余项目,想必它是让你感兴趣的。全职工作的内容是你的职责,它支付你的账单;业余项目的内容则是你的兴趣,它满足你的好奇和探索之心。
在我学习写程序的前七八年里,业余时间也做了一些练习性质的项目。在 GitHub 之前的时代Google 还能访问,我就在 Google Code 上维护了应该不止十万行的业余代码之作。后来 GitHub 兴起后迁移过来,不断练习重构优化和维护自己的专属工具库,删减了很多冗余代码,又新增了不少,剩下几万行代码。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七年,基本每年重构优化一次。每一次重构,都是对以前自己的否定,而每一次否定又都是一次成长。
**在做业余项目中最大的收获是:完整地经历一次创造**。这样的经历,对于程序员来说可能在很多年的工作中都不会有太多机会。写程序,实现系统,发布交付,仅仅是创造的一个中间部分。而完整创造的第一步应是确定你要创造什么,明确它,规划它,找出创造它的方向和路径,做出决策,然后才是下定决心去实现它。
一方面,业余项目只能在业余时间做,而业余时间又是那么有限,这样的时间制约决定了你只能走极简路线,要么保持足够简单,要么就可能陷入膨胀的泥潭,从而失控导致失败。另一方面,正因为业余项目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金钱收益,所以你选择增加的每一个特性,要么让你感觉有意思,要么能磨练提升你的手艺,打磨你的深度。
然而,大部分的业余项目最终都失败了,但这没什么关系,你已经从中收获了趣味与成长。
## 二、专业之外
专业是你的核心领域而专业之外则是你的辅助领域核心属于硬技能领域辅助属于软技能领域这也是“T”线中的横向延伸部分。
那么该怎样选择辅助的软技能领域呢?如果你的工作之余是在做一件业余项目,那么我想下面一些领域就是你在做业余项目之时更感缺乏的技能。
### 1. 创造与洞察
工程师,是一个创造者,创造模型来解决问题,但又不应该止步于此。
你的业余项目是你的作品,作品是创造出来的,按作品原始的需求是满足了作者创造的愿望,但业余项目要能取得成功就需要得到真正的用户,而获取用户就需要洞察,洞察用户的需要。
我记得以前读过一篇博文,来自著名 JavaScript 程序员尼古拉斯·泽卡斯Nicholas C.Zakas《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一书作者他写了几条职业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
>
不要成为做快餐的 “厨师”。
也就是说,不要像外卖接单一样,别人点什么,你就做什么。应该搞清楚你正在做的事情的价值和出发点,你不仅仅是实现代码,还要想想为什么要实现它。当你多想了后一步,在实现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多的洞察。
开启过自己业余项目的程序员,已经走出了 “创造” 这一步,但多数还是失败在 “洞察” 这一点上。
### 2. 表达与展现
安安静静地写代码固然是不错的,但代码很多时候没法很直接方便地展现出你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你可能会用 Linus 的“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来反驳我。是的,也许在开源的世界,每个个人贡献者都隐藏在网络的另一端,他们只能通过代码来直接交流。但其他更多的现实是,当别人要来判断你的能力和水平时,通常都不是通过你写的代码,而是其他的表达与展现方式。
如果你的代码能给你作证,只有一个可能场景,那就是找到了大量直接使用你代码的用户,这就是成功开源作品的方式。否则,大部分时候你只能说你用代码完成了什么事情,做出了什么作品。
如果,你有好作品,就值得好好地展现,甚至还要不遗余力地推销它。
### 3. 沟通与决策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当你想做更多、更大的事情时,就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这时所面临的就将是大量的沟通了。
沟通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获取或同步信息;二是达成共识,得到承诺。前者需要的是清晰的表达和传递,后者就需要更深的技巧了。这些技巧说起来也很简单,**核心就是换位思考、同理心,外加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但知易行难在沟通这件事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关于决策,如果都是在好或更好之间的话,那就真没什么纠结的问题了。而决策,是在优劣相当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更多的决策难点发生在取舍之间。程序员能碰到的大部分决策场景都是关于技术的,技术相对来说还有一些相对客观的标准来掂量,比如通过测试数据来验证技术决策的结果。
而其他方面的更多决策会让人陷入困境和纠结。如果要问我在这点上获得过怎样的教训,那就是:即使是一个坏的决策也比始终不做决策要好,因为在行动的过程中比“陷”在原地有可能产生好的改变。
决策和沟通有时是紧密联系的,大量的沟通之后可能产生决策,而决策之后也需要大量沟通来落地实施。
最后总结下:工作之余你可以有多种选择,但若被工作环境所困,导致专业力进境阻碍,可以开启业余项目来突破这种限制;而业余项目带来的诸多益处,从此也为你走向专业之外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与空间。
工作之余专业之外就是一条“T”线纵横交错发展的路线当两条线都画得足够长了在面临成长路上的断层时才有机会与可能实现跨越。
那么,你的工作之余和专业之外都在忙些什么呢?

View File

@@ -0,0 +1,93 @@
<audio id="audio" title="62 | 跨越断层,突破边界"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b/73/cb27b5e6367667e8701cd978549ef373.mp3"></audio>
在前文中定义过程序员的职场阶梯,而阶梯不过就是很多人已经走过的路,我们只需要沿着这条路去持续成长就能爬上还算不低的楼层。只是到了一定楼层后我们会发现上面似乎还有几层,但却看不见下一层的楼梯了。因为再往上走的人就不多了,也就没能成了路,自然也就看不见,这可能就是所谓成长阶梯的断层。
在程序员的成长阶梯上,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可能会面临方向的选择,不同的方向选择意味着不同的路径,会碰到不同的断层,而跨越断层也需要不同的方法。
那我们会面临怎样的方向选择呢?
## 方向
在我的技术成长路上,我看到了三个方向,正好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高”“精”“尖”**。
“高” 指的是 “高级High-grade“精” 代表 “精确Precision而 “尖” 则是 “尖端Advanced”。这是我所看到的技术人前进的三个主要方向而这三个方向的走向往往还是互斥的。
**高级**,说的不是更高级的技术,因为技术之间的横向比较没有高低级之分,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编程、机器学习等技术,没法比出个高下。这里的“高级”,如其英文是更高等级的意思,是职位和人的级别。而往高等级走的技术人,离 “精” 自然只能越来越远,毕竟站的高就只能看得广,但很难看得精确了。
**精确**,就是把一门技术做到真正的精通。现在技术的分工越来越细,通常能精通一两个细分领域已实属不易。而要做到精,其实越往后付出越多,但感觉提升却变得越来越慢。都到 95 分了,再往后每提升 1 分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走到细微深处,也很难再看得远、看得广了。
**尖端**,似乎听起来像 “精” 的极致,其实不然,这完全是另一条路。“高” 与 “精”,是工业界的实践之路,而 “尖” 是理论界的突破之路。只有能推进人类科技进步的技术才称得上尖端,就如 IT 界历史上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做的工作。
**“高”“精”“尖”**三个字,三个方向,三条路,各有各的机遇与风险。在三条路的岔路口,工作多年的你若止步不做选择,也许就止于一名普通的程序员或资深的技术人。若继续选择一个方向走下去,越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一旦落下,你知道再也回不去了;而走向精深之处,沿着技术的河流,溯根回源,密林幽幽,林声鸟不惊,一旦技术的潮流改了道,你知道你可能会迷失;而尖端之路,或者有朝一日一鸣惊人,青史留名,或者一生碌碌。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上,曾有一段时间找错了路,让学界止步不前,而这一段时间就是走尖端之路的学者们二十年的岁月。
**“高” 是往宏观走,“精” 是往微观走,“尖” 是去突破边界。**
这三条路,“高” 和 “精” 的方向在业界更常见,而 “尖” 不是工业界常规的路,毕竟业界拥有类似贝尔实验室这样机构的公司太罕见,所以 “尖” 的路线更多在学术界。因而后面我们主要探讨 “高” 和 “精” 两个方向的路径断层与跨越方法。
## 高
高的两条典型路线如下:
- 程序员—架构师—技术领导者
- 程序员—技术主管—管理者
往高处走,每一次角色的转变,都是断层。有时候,公司里到了一定级别的程序员就会被冠以架构师的称呼,但工作的实质内容依然是资深程序员平时做的事,如:一些关键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解决一些困难的技术问题。
这些工作中的确有一部分也算是架构师的内容,但如果不能认识到架构师工作内容的实质,再往高处走也就很难实现断层的跨越了。而**架构工作的实质是创造一个模型,来连接、匹配关于业务、技术和团队之间的关系**。
其中的 “业务” 属于架构师工作内容中的领域建模;“技术” 是匹配领域模型的技术实现模型;“团队” 是关于个体之间如何组合的结构,需要满足个体技术能力与技术实现模型的匹配。由这三个元素连接和匹配构成的模型中,“业务” 是变化最频繁的,其次是 “团队”,而变化频次最低的反倒是 “技术”。
每一项元素发生变化,都意味着架构模型需要去适应这种变化,适应不了变化的模型就需要升级。而常见的组织架构调整,也就意味着 “团队” 的沟通路径变化了,因为康威定律(系统设计的通信结构和设计系统的团队组织的沟通结构是一致的)的缘故,必然带来架构模型的适应性变化调整。
透过具体的实质再往高处抽象到本质,你会发现架构工作的本质是在通过模型调优生产关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这是一条杠杆之路,通过找到其中的关键支点去放大输出,扩大价值。
在架构模型三元素中,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杠杆,而团队和业务是价值支点。
曾经,技术的草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两个人可以创造 Unix、C 语言,一个人也可以发明 Linux也可以写出 Foxmail。掌握了技术就可能创造历史那时技术的杠杆很高。
如今,是技术的成熟时期,个体英雄少了,更多是一种团队和集团军作战的方式。如果你是技术的绝世高手(精的极致),那你也需要找到一支契合你技能的场景与队伍,加入进去。此时个人的技术杠杆也许不像曾经那么高,但也许你们这个队伍还是有机会能创造历史的。
前几年Facebook 曾收购了一家叫 WhatsApp 的公司,花了 190 亿美元。这家公司当时仅 50 人,而其中一半是技术人员,这应该是近年用技术杠杆撬动价值之最了吧。
在 WhatsApp 这个例子中的价值支点是什么?是产品(业务),连接用户、形成网络。技术本身的价值通过这个产品业务形态支点,在每个活跃用户身上得到了放大。
而另一个价值支点,是借助团队,但这只适合高级别的技术人员,比如:技术管理者或架构师。但团队也需要能创造真正的价值,才能实现利用杠杆放大价值的效果。在商业环境下,任何一种产品业务形态,其最终能实现价值,都会存在一个价值网络。这个网络中覆盖了各种角色,技术只是其一,若要找到最好的价值支点,那么通常会在离价值来源比较近的地方。
技术像是一根棍子,能发挥多大价值,取决于棍子本身的品质和运用的方式。而往高处走的技术人,要跨越这条路径的断层,就是要认识清楚这个价值网络,并找到最适合技术发挥的价值点。
## 精
精的路线是一条 “专家” 之路。
曾经在[前文《定义:阶梯与级别》](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41892)中定义过 “专家”,我说:专家可能就是某个领域中你绕不过去的人吧。这个定义中包含两个点,一个是领域,另一个是绕不过去。第一点表达了某个范围,第二个则模糊地表达了这个范围的大小,绕不过去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了。
比如,若你处在物理学领域,牛顿就是你绕不过去的人,之后是爱因斯坦。而在计算机领域,图灵定义了计算机的边界,也是这个领域绕不过去的人。但这样的天才人物,百年来才出一个,如果都要达到这个水平才算是专家,可能就太难了,从而失去了指导意义。
如今反思,其实用这两点来定义专家也是可以的,只是需要更清晰地明确领域和量化范围。大至国家、社会、行业,小到公司、团队、小组,都有自己关于专家的定义。
曾经,好些年前,我最早在公司的几个同事组成的小组内研究引入 Java NIO 的技术来编写网络程序读了一些相关的书和开源框架代码Mina、Netty周围的几个同事就戏称我为 Java NIO 的专家。这就是用领域Java NIO 是一个很细分的技术领域)加范围(局限于周围组内几个同事,他们要解决 NIO 的网络编程问题都绕不过我)定义专家的方式。
因而,像前面说的爱因斯坦、牛顿、图灵,他们既是行业(学科维度)范围内的,也是世界(地理维度)范围内的专家。而公司内的专家职级定义,其范围无非就是与公司经营相关的某个领域,其大小无非就是公司组织架构的某一层级之内。
**走向专家之路,就是精确地找到、建立你的领域,并不断推高壁垒和扩大边界的过程。**
那么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更大范围内且具备足够识别性的领域?这就是 “精” 的路径中的非连续性断层问题。曾经读过一篇吴军的文章,谈到了工程师成长中的类似问题,他用了一个公式来描述解法:
>
成就 成功率 x 事情的量级 x 做事的速度
在连续的成长阶段,我们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不断提升做事的熟练度,也就是上述公式中的速度和成功率,但这两个指标到了一定的熟练度阶段后就会碰到物理极限。实际情况是,一个资深的工程师的速度甚至不会比一个初级工程师快两倍,但可能成功率会高几倍,甚至十倍,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个顶十个的程序员,但离极限也就差不远了。
而要成为传说中以一敌百的程序员,只有一个可能,他们做的事情和其他人不在一个量级上。现实案例中,就有如 Linus 这样的人。所以,一直做同样的事,都是写代码,也可以跨越断层,但关键是,你写的代码体现在什么量级的事情上。
之前在工程思维中总结过:**问题的量级变了,逻辑就不一样了**。作为程序员,我们会有直观的感受,用户量级越过了一定的门槛后,我们编写、维护和部署程序系统的方式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而提升量级最难的就在于我们要放下曾经熟悉的方式和习惯,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更大量级的事情,并且找到适合这个量级事情的合适解决方案。
面临成长路上的非连续断层,以及角色之间的无形壁障,该如何跨越断层,突破边界?我们着重从成长路线的两个方向:“高” 和 “精”, 提供了分析和解法。
- 高的路线,需要借助技术的杠杆,认清所处的价值网络,找到合适的价值点,撬动更大的价值;
- 精的路线,在做事情的成功率和速度接近自己的极限后,只能去提升事情的量级,才能发挥出专家的价值。
明晰了不同路线的价值方向,但每个人脚下的路都是具体的、不同的,我们跨越的方式也不会一样。在成长的路上,你碰到了断层没?是如何跨越的?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View File

@@ -0,0 +1,96 @@
<audio id="audio" title="63 | 成长蓝图,进化跃迁"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22/61/22710e4b3e8a5ef5f08a06e633fc7561.mp3"></audio>
回顾过去,我们会清晰地看见走过来的路线,但面向未来我们又该如何走下去?但凡过往,皆为序章,过去不可变,未来才是希望,而如何去规划并管理好未来的成长进化之路,才是我们当下要面临的主要任务。
我们先从一个高度抽象的维度,来看看这条成长之路。
## 一、成长路线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思考与总结,我对走过的路和未来的路概括成如下这张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0/b1/b061ca650f8f79f66228f7742701f6b1.png" alt="">
图中描述了好几个阶段,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都会经历一次转折。
### 1. 开发代码Develop Code
从刚走出学校到进入职场成为一名新手程序员,在最初的一两年内,你可能都处在这个阶段。不停地大量写代码,为各类系统的“大厦”添砖加瓦,像块海绵一样,把自己吸得满满的,朝 9 晚 24 地工作与学习,并不时自嘲为 “码农”。
这个阶段,你为生存所需(迫),会强烈地渴望成长。
### 2. 开发系统Develop System
三、五年后,你可能从初级、中级成长到了高级,此时你不再仅仅是写代码搬砖,而是开始负责起或大或小的整个系统。这时,你最关心的是如何用最好的技术方案,去开发、优化和完善系统。
### 3. 开发产品Develop Product
从高级走向资深、专家或架构师,你会发现你的技术执行技能已经优化到了相当的程度,这时往前多走一步,关注你所实现的系统所属的产品,会让你打开新的空间,找到更有效率和效果的实现路径,减少做无用功。
而且在技术的世界里,有很多面向开发者的技术型产品,这个领域中最适合承担起产品经理角色的就应该是各类资深的技术专家和架构师了。
### 4. 开发团队Develop Team
当你选择走上技术主管并转变为一名管理者,那么人和团队将成为你的主要开发对象,而不再是代码了,这是成为管理者的必经之路。
### 5. 开发梦想Develop Dream
梦想这个东西也会随着岁月与你相伴成长,梦想实际永远在前方,它只是不断引领着你往前走。梦想相对而言是一个感觉上很 “虚” 的概念,它可能需要产品作为载体,也需要团队来一起开发创造。如此,梦想的引力就会引发你向一名创新者或领导者的方向进化跃迁。比如说,十多年前,刚毕业时,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架构师,如今已然实现。
以上这张图只是帮你看清从过去到未来的一条路,但如何走好这条路,就需要另一个视角维度的蓝图了。
## 二、战略蓝图
战略这个词,通常会和组织、公司关联在一起;那假想下,如果个人是一家公司,那么这家 “公司” 的战略该如何确定?
在分析战略之前,我们需要先分析下公司的业务。为了更好地分析清楚公司的主要业务,这里借鉴下咨询公司爱用的商业分析模型:**波士顿矩阵**。实际有很多不同的分析模型,我只是觉得这个最简单,比较适合像个人这样的小小微 “公司”。
波士顿矩阵模型,把公司业务分成下面四类:
- 现金牛业务
- 明星业务
- 问题业务
- 瘦狗业务
**现金牛业务**,比较形象地表达了就是产生现金的业务。比如谷歌的搜索业务、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都是它们的现金牛业务,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成长率相对就比较低了。
就个人来说,现金牛业务自然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产生现金,维持个人生活的基本面,当然稳定之外越高薪越好。程序员这个职业就是很好的现金牛业务,行业繁荣,工作也比较稳定,专注于这个业务,不断提升薪资水平,这就是:**活在当下**。
**明星业务**比较形象地表达了很有前景的新兴业务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比如亚马逊的云计算AWS就是它的未来之星。而个人呢如果你的现金牛业务级别和薪资已经进入行业正态分布的前 20%,那么再继续提升的难度就比较大了。
个人的明星业务是为未来 5 到 10 年准备的,就是现在还并不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但感觉上了轨道的事。于我而言,是投资理财。人到中年,除了劳动性收入,资产性收益将作为很重要的补充收入来源,而当资本金足够大时,很可能就是未来的主要收入来源。当你开始在考虑未来的明星业务时,这就是:**活在未来**。
**问题业务**,比较形象地表达了还有比较多问题的业务领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也就是还没走上正轨。将来到底是死掉,还是成为新的明星业务,现在还看不清楚。比如谷歌的无人驾驶、机器人等业务领域都属于此类。
就个人而言,可能是一些自身的兴趣探索领域。于我来说,目前就是写作和英语,即使写作已经开了专栏,但并不算是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以兴趣驱动,投入时间,不断探索,开拓新的维度,这就是:**活在多维**。
**瘦狗业务**,比较形象地表达了一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业务。瘦狗业务要么无法产生现金流,要么产生的现金流不断萎缩。今日之瘦狗,也许是昨日的明星或现金牛,比如像诺基亚的功能机。
就个人而言,行业在发展,技术也在进化,曾经你赖以为生的 “现金牛” 技能,可能过几年后就会落后,逐渐变成了 “瘦狗”,无法果断地放弃旧技能、开发新技能,可能就如诺基亚一般在新的时代被淘汰。固守瘦狗业务,那就是:**活在过去**。
业务模型构成了你的蓝图,而对你的各种业务进行与时俱进地布局与取舍,这就是战略。
## 三、进化跃迁
明晰了路线,掌握了蓝图,该如何完成你的成长进化跃迁呢?
跃迁是量子力学里的概念,指电子吸收能量后,突然跳到更高的能量级,这种不连续、跳跃的突变,我们称之为 “跃迁”。我借用了这个概念来类比成长,从如上定义中有几个关键点:
- 吸收能量
- 更高能量级
- 非连续跳跃
个人成长的跃迁也需要能量,在这里能量就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完成 “能量” 的积累就需要持续地学习和实践行动,而持续行动又靠什么来驱动?内心的自驱力,这是稳定有效的驱动力来源,若没有自我驱动的力量是不太可能带来持续行动的。
学习行动计划、养成行动习惯都是为了提升行动的效率,行动积累了足够的 “能量” 后,就向更高能量级跳跃。这里更高的能量级是对知识和能力的更高维度抽象的比喻,比如:知识模型和技能体系,就比孤立的知识点和技能拥有更高的能量级。
而第三个关键点:非连续跳跃,说明这样的进化有突变的特征。而个人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其实都是比较缓慢而连续的,非连续的跳跃其实体现在机会和运气上。合适的机会若没能降临,你就没法完成跃迁。
连续的成长积累是你能掌控的部分,而跃迁的机会、运气则属于概率成分,你的努力可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概率,但它并不能导致必然的跃迁结果发生。即使机会没能到临,努力过后也许有无奈,也该当无悔了。
最后,我们总结下:
**从开发代码到开发梦想,你可以画出一张你的成长路线图,从而走上进化跃迁的道路;上了路后,接着你可以利用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和商业工具模型,建立一个你的成长战略蓝图去指导你如何走这条路。剩下的,就让你的努力、选择和运气来帮助你完成不断的跃迁变化吧。**
专栏至此,已近尾声,而如今的你,正在向哪个阶段跃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