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cheetahlou/CategoryResourceRepost.git
synced 2025-11-18 23:23:43 +08:00
mod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260
极客时间专栏/苏杰的产品创新课/MV Promotion/12 | 和用户一起成长: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怎么运营.md
Normal file
260
极客时间专栏/苏杰的产品创新课/MV Promotion/12 | 和用户一起成长: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怎么运营.md
Normal file
@@ -0,0 +1,260 @@
|
||||
<audio id="audio" title="12 | 和用户一起成长: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怎么运营"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55/61/559fa95543952e8aa49065e2a2bcab61.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苏杰。
|
||||
|
||||
今天让我们和用户一起成长,看看在产品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生命周期中,如何与用户同进退,如何在不同的阶段采取最适合的做法。这也是第四轮MVP,Promotion的第一讲,有了营销推广的动作,产品才真正做到“闭环”了。
|
||||
|
||||
我见过一些客户,学了不少产品运营、增长黑客的手法,然后就“手里面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乱打一气,结果还不如什么都不做,给产品带来了负面的效果。
|
||||
|
||||
比如,产品刚上线的时候就用裂变的方法猛推,引来了一大批用户。但是因为产品本身还不完善,导致这些用户来得快、走得也快,几乎没留下多少。更可怕的是,等产品完善了之后,这些用户也因为受过伤,不愿意再来了。
|
||||
|
||||
再比如,某产品的用户数增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这时候团队依然在想方设法做拉新,试图保持增长率,不考虑如何做商业化。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各种数据开始下滑,也错过了做收入的最好时机。回顾整个过程,这样的团队做了一个快生快死的产品,但过程中,没有赚到钱。
|
||||
|
||||
## 产品的生命周期
|
||||
|
||||
再复习一遍,我说过,一个产品的从无到有,要**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
|
||||
|
||||
那么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时,都应该怎么做、怎么推。我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典型阶段,分别叫做:验证期、爆发期、平台期、衰退期。下面一个个聊。
|
||||
|
||||
### 验证期
|
||||
|
||||
验证期也就是产品正式发布到用户面前的筹备阶段,加上发布之后到开始大力推广之前的预备阶段。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9/51/896a9ece978195a4ebd994ee341a2b51.png" alt="">
|
||||
|
||||
在验证期,有一个非常常见的产品错误,就是一上线就开始猛推。这就好比小学时我们都做过的那道奇怪的应用题:有一个游泳池,X小时可以放完水,Y小时可以灌满水,这时候,一边放水一边灌水,问你要用多少时间灌满?显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会把池子先堵上,再灌水。
|
||||
|
||||
把这个道理用在产品上也是一样的,产品刚上线的时候,一定不完善,这时候猛推,用户留存一定不高。而且更麻烦的是,很多用户只给你一次机会,如果让他看到了不完善的产品,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将来就算产品完善了,他也不愿意再次尝试了。
|
||||
|
||||
所以,验证期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产品是否真的创造了用户价值,用户愿意用,愿意反复用。你可以回顾一下[上一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65300)的内容,我们最先做的“习惯”模块,就是验证期需要不断打磨的重点。
|
||||
|
||||
一个产品,除非发现了定位的重大失误,否则应该**围绕既定的核心用户,把重要的需求场景满足得越来越好**,在单点上扎得足够深,而不要轻易去扩展满足更多需求、更不要去扩用户群体。
|
||||
|
||||
这时候,运营主要关注的指标要和用户留存相关,**典型的良性表现就是用户用了还想用,成为回头客,以及愿意主动推荐亲朋好友来用**。
|
||||
|
||||
### 爆发期
|
||||
|
||||
产品验证完成后,常规做法就要开始大面积推广,即进入爆发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3/39/e32e6e4c5a23bc3362b9c899831fb539.png" alt="">
|
||||
|
||||
此阶段产品依然在围绕核心功能进行强化,但用户数会迅速增加,运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拉新。对应着上一讲聊过的,因为这时候会进入很多新手用户,所以要做好“启程”模块,提升用户转化率,而产品内外的拉新动作本身,就是“发现”模块了。
|
||||
|
||||
如果说验证期是产品人发挥的主场,那爆发期就转移到了运营人的主场。正确的做法依然遵循**试错**和**小步快跑**的策略,先发散地试探各种拉新渠道的效率,再收敛到少数渠道投入重兵。
|
||||
|
||||
这时候,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过于看重某些虚荣指标。比如只醉心于追求用户数的激增就是个深坑。你要仔细地去分析,这些来的用户是不是你的目标用户,最终有多少可以留下来。
|
||||
|
||||
关于如何制订真正可以衡量产品成功的指标,我们在下一讲会展开聊。
|
||||
|
||||
### 平台期
|
||||
|
||||
拉新一段时间后,产品会进入平台期。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3/38/b3cd336606cde9c67a1497d4c84a9338.png" alt="">
|
||||
|
||||
所有容易搞定的用户都搞定了,单用户的获取成本就开始越来越高。这时候要想继续放大产品的整体价值,就只能依托于提升单用户的价值。运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激活用户,也常常说成“促活”,让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间尽可能增加。
|
||||
|
||||
具体来讲,用户越来越多,必然出现分化。
|
||||
|
||||
早期的、资深的用户,对产品已经很熟悉了,会产生厌倦感,有可能流失,这时候,我们要用上一讲提到的“精通”模块来继续留住他们。
|
||||
|
||||
一些对于产品核心功能的需求已经不是那么强烈的用户,这时候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所以我们要考虑,扩展产品功能了,去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多点出击。打个比方,美团开始进军酒店、出行领域的时候,就是满足已有用户的更多需求。
|
||||
|
||||
同时,我们要开始思考满足更多的用户角色。
|
||||
|
||||
也就是说,产品的2.0版也要逐渐提上日程。这里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什么叫2.0?这是一个大版本的迭代。在我看来,微版本的迭代,诸如1.0.1,1.0.2,这是优化功能,更好地满足某个需求。小版本的迭代,诸如1.1,1.2,是增加功能满足已有用户的更多需求,而2.0,3.0这种大版本的迭代,就是要在用户生态中去满足更多用户角色了。量变引起质变,随着用户的需求差异越来越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将需求不同的用户看做是两种用户角色了。
|
||||
|
||||
你可以回忆一下理解用户那一讲里提到的用户生态图,你的产品需要与图中更多的角色发生关系、甚至创造出一些新的角色了(参考[第10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63396)中培养皿的概念)。而每一个版本,都会要经历自己的生命周期,只不过起点不一样罢了。
|
||||
|
||||
举个例子,微信一开始只是一个加强版的短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出现了“群”的微信,就是一个大版本的迭代,因为有了新角色——群主,他和普通群成员是完全不同的用户角色,有着完全不同的需求。这里我需要提一句,角色和自然人不同,一个自然人是可以有多种角色的。之后,出现了摇一摇和附近的人,这又是一个大版本。因为出现了陌生人(原来都是熟人)。出现了公众号,又是一个大版本,因为有了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等等。当然,这是以我的原则来划分的,与微信版本号的实际命名未必完全符合。
|
||||
|
||||
其实,我们的产品,一步步地演化为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系统,演化为多个产品组成的产品矩阵,就是通过更好地满足需求,满足更多需求,满足更多用户这样层层推进的。
|
||||
|
||||
关于平台期,我想提的最后一点是,这时候,必须要考虑商业化的事情了,如何把已经积累的大量用户、用户的大量和产品互动的场景转化为现金收入。
|
||||
|
||||
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
|
||||
### 衰退期
|
||||
|
||||
1.0版的产品终归要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数据表现都开始下降。
|
||||
|
||||
进入衰退期以后,产品仅需要维护,而运营能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榨取产品的剩余价值**。对比产品和运营都很重要的平台期,衰退期又需要运营人员来唱主角了。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3/33/43ce554192840b1582a292d573886133.png" alt="">
|
||||
|
||||
可以榨取的剩余价值,我能想到如下几种:
|
||||
|
||||
**1.收入**<br>
|
||||
在敬畏用户、不伤口碑的前提下,从用户身上赚到最后一点钱。所以,你这个时候并不能不管不顾的玩命发广告,毕竟用户很有可能也是你的产品2.0的用户。
|
||||
|
||||
**2.用户**<br>
|
||||
把用户平稳无知觉地导入2.0,或者其他产品中,就像滴滴打车改名滴滴出行的那一刻。
|
||||
|
||||
所以,结合前面平台期介绍的版本升级的概念,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衰退,老产品不一定是没了,也可能是盘子更大了,原来的那块重要性降低了,变成一个可以降低投入、维持现状的模块了。如果你能够一直成功,就可以让整条生命周期曲线一浪一浪往上走,把前序版本的衰退化于无形。
|
||||
|
||||
**3.团队**<br>
|
||||
让团队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提升公司整体的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比如阿里著名的失败产品“来往”衰退了,但其核心团队中的很多人都去了钉钉。
|
||||
|
||||
也许你还能想到一些可以榨取的价值,欢迎留言和我交流。
|
||||
|
||||
到这里,我们就介绍完了以上四个阶段,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短则几天,长则几年。下面我来说一些案例带你加深印象。
|
||||
|
||||
## 产品生命周期的例证
|
||||
|
||||
其实产品生命周期可以用很多例子来说明。
|
||||
|
||||
就比如一个相对短期的爆款产品——“足记”,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它。这是一款原创图片视频社交分享应用。2015年,足记以电影大片既视感的图片刷爆朋友圈,横扫各大摄影类App排行榜首,百家媒体争相报道。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d/8f/7dc1b1f53de9fffdc00da178d5180f8f.png" alt="">
|
||||
|
||||
你可以在百度指数中查到,它在2015年3月到5月间,短短两个月内迅速爆红,又迅速销声匿迹,成为业内人士纷纷讨论的案例。这种快生快死的产品,往往因为生命周期太短,团队还来不及留住用户、探索变现途径,所以经常留不下什么。
|
||||
|
||||
我一直认为,这种产品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它更应该是一个完整产品里的引流模块。
|
||||
|
||||
因为它们通常也没有对用户价值的验证期,而是各种机缘巧合找到了一个由新鲜感、好奇心驱动的点,突然就进入了爆发期。一阵风过去,用户也就随之飘散,产品也就跳过平台期,直接进入了衰退期。
|
||||
|
||||
相对长期的例子,我选的是校内网,也就是后来为了摆脱校园局限性,而改名的人人网。
|
||||
|
||||
同样的,你可以通过这一讲说的内容,自己来分析一下校内网的几个阶段,以及对应时间点的关键动作。(缺乏更早期的数据,但也能隐隐看到爆发期的上升曲线,而平台期和衰退期都非常明显)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f/72/df9f4dc0cd287866a39e45db4dd31a72.png" alt="">
|
||||
|
||||
就在我准备这门课的过程中,10月23日,App Store上线了全新的“人人”App1.0.1版本。重打青春牌,也有人问我怎么看待这个产品,我先说结论吧,不看好。
|
||||
|
||||
再说我的解释:
|
||||
|
||||
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期望一个已经衰退的产品重新焕发活力,就好比期望一个老人重新焕发青春,可能性不大。
|
||||
|
||||
人人重新上线,还叫人人,提出“自己很老牌、这里有回忆、重打青春牌”,这么做,是希望当年的用户回去,还是希望新用户上来呢?老用户已经结婚生子,过了社交需求旺盛期,难道回去找前男友、前女友么?
|
||||
|
||||
而新用户,对人人并没有感知,你又何必给人感觉“重新上线”?这样反而让00后觉得不酷了,我为什么要和80后叔叔阿姨用同一个产品呢?
|
||||
|
||||
所以,生命周期已经走到衰退期的产品,就让它过去吧,我们不是提到,还有剩余价值可以榨取嘛。就像古代的帝王,也会追求长生不老而不得,但他们其实已经通过生孩子的方式,在群体上实现了长生不老。所以,公司也可以通过产品矩阵,不断推陈出新的方式实现基业长青,把基因和价值传递给后代。
|
||||
|
||||
所以,我觉得王者归来应该用一种更新鲜的姿态,而不是一个隔壁“老王”,这个新产品不应该是一个唤起回忆的“人人”。
|
||||
|
||||
## 长时间尺度:多周期叠加
|
||||
|
||||
顺着校内网的例子,接下来,我们聊聊更长时间尺度下的问题。比如5到10年过去,用户已经不是原来的那种“社会角色”了该怎么办(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用户生态里出现的新角色)?
|
||||
|
||||
举个例子,一个女性社区,随着用户从小姑娘变成年轻妈妈,几年间最活跃的版面也按照用户的自然成长规律,依次从服饰、装修、婚嫁、孕育,到亲子和教育。我们如何应对这种用户的成长?这时候,产品将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是跟着原有用户走,还是服务一批新用户?
|
||||
|
||||
比如上面说到的校内网,随着最早的一批学生用户毕业,当年他们一定思考过,这款产品是应该转而服务职场人士,还是服务新一批的学生?
|
||||
|
||||
经过多年的思考,我认为事实上,产品往哪里走,并不是由产品经理决定,而是由产品团队和用户共同决定的。产品与用户在几年时间内已经形成共生的关系,产品影响着用户,用户也影响着产品。
|
||||
|
||||
试图决定产品走向的产品经理,实在有些自不量力。如果你不相信,我们可以用豆瓣的成长故事来进一步说明产品发展的自主性。
|
||||
|
||||
我们都知道,豆瓣最早的产品是“读书”。对于一本书,如果想讨论内容,可以发书评,但是想讨论作者的八卦,怎么办?于是,豆瓣做了“小组”,把它当作“读书”的“垃圾桶”,有些奇怪的话题都可以去小组讨论。
|
||||
|
||||
没想到,小组火了。这时,作为一个读书网站的豆瓣,最大的小组居然是“爱看电影”,你看,“爱看电影”背后的人其实已经可以算一种新的用户角色了。豆瓣顺水推舟,又做了“豆瓣电影”,而另一些小组催生出“豆瓣同城”。
|
||||
|
||||
豆瓣的演变告诉我们,产品和用户是一起成长的,产品会随着用户的成长,用一个又一个的版本迭代来应对,经历无数次“验证、爆发、平台、衰退”曲线的叠加,最终,只有把用户当作产品的一部分,共创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才是正道。
|
||||
|
||||
另外,我还在文章后面附了一个iPhone十二年来的成长简史作为扩展阅读,希望你能通过它加深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体会。
|
||||
|
||||
## 小结
|
||||
|
||||
这一讲我们讲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和运营,在不同阶段要做的事情都各不相同。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4/58/c43f4c66304ec720b25333c28ff5e858.png" alt="">
|
||||
|
||||
简单地说,验证期做留存,爆发期做拉新,平台期做激活,衰退期做变现。随着版本的迭代,成功的产品呈现波浪式上升的曲线,可以把早期版本的衰退化于无形。
|
||||
|
||||
而更长期来看,产品和用户生态是协同演化的,各种要素一起,决定了整个生态的走向,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势而为。
|
||||
|
||||
## 思考题
|
||||
|
||||
对产品的理解,我们加上了时间的维度,希望你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一下你现在正在负责的产品。
|
||||
|
||||
- 它处于什么阶段?
|
||||
- 所以应该做哪些对应的动作?
|
||||
- 它从诞生到现在,用户又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
||||
|
||||
你可以在留言区写出自己的答案,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
||||
|
||||
## 补充阅读
|
||||
|
||||
到2019年,iPhone这个产品正好诞生了12年,在传统说法中它刚好走过了一轮。这一轮中,它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定义了手机,把我们真正带入了移动互联时代。
|
||||
|
||||
### 一代:iPhone
|
||||
|
||||
第一代的iPhone除了系统应用外并没有安装App的概念,也不支持多任务。但你要知道,那可是2007年。
|
||||
|
||||
iPhone的大屏幕、不可换电池、只有一个按键,以及用多手指操作的“未来感”,领先了时代至少5年。今天的我,已经无法描述第一次见到两个指头缩放、旋转图片的震撼,而电容屏、多点触控是背后的技术支撑。虽说当时Nokia还嘴硬,但很快,市面上所有手机都长成了一个样子。
|
||||
|
||||
第一代iPhone属于验证期的产品,用真实市场验证了很多突破性的创新。
|
||||
|
||||
### 二代:iPhone 3G
|
||||
|
||||
第二代iPhone的硬件改动不大,但App Store的出现实在是件大事,它通过引入大量开发者来共建生态,并且统一管理,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开放与封闭”。
|
||||
|
||||
它开始支持3G网络,各种联网App变得更加实用。
|
||||
|
||||
我用的第一款iPhone就是二代,安装App的便捷性,比原来的智能手机好太多了,它让手机变成了一个没事儿就可以玩的玩具,而不再只是一个工具。
|
||||
|
||||
### 三代:iPhone 3GS
|
||||
|
||||
到了第三代iPhone,硬件性能大增,比如摄像头像素从200万增到320万,容量开始有32G。
|
||||
|
||||
这一代的大事是应用内支付机制(IAP),使整体商业想象力大增,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愿意参与进来。与用户共生,构建生态系统的框架,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逐步成型。
|
||||
|
||||
### 四代:iPhone 4
|
||||
|
||||
iPhone实在是个经典转变,样子终于变了,但变的却不只是样子。
|
||||
|
||||
首先,是它的Retina屏幕,用过的人都说回不去了。其次是造型,今天看依然经典。然后是内核,它终于用上了Apple自己的A4芯片。不仅是硬件方面,它在软件方面也有变化,值得一说的是iPhone 4时代,它正式把操作系统命名为iOS,开始支持后台多任务,出现文件夹的概念,并且推出了Face Time(与之匹配的硬件是第一次出现的前置摄像头)。
|
||||
|
||||
>
|
||||
PS:这是乔布斯最后一次亲自发布给世人的产品。
|
||||
|
||||
|
||||
这一代iPhone,用户开始暴增,从长时间尺度看,从验证期进入了爆发期。
|
||||
|
||||
### 五代:iPhone 4S
|
||||
|
||||
Siri出生,不知你是否还能记起当初万般调戏它的场景。
|
||||
|
||||
iCloud面世,让果粉们的多台设备成为一个整体,一直不太好用的iTunes也开始渐渐淡出。摄像头用上了800万像素,加上优秀的软件算法,让不少人直接放弃了卡片机。
|
||||
|
||||
### 六代:iPhone 5
|
||||
|
||||
iPhone的屏幕尺寸坚持了5年,才变大一点点——长了,但居然更轻,这是当时我拿到手的第一感觉。8pin的小接口,让很多酒店的床头音响无比尴尬,Nano-Sim卡也又一次引领潮流。
|
||||
|
||||
这一代,也让果粉们意识到,也许数字后加一个S,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
||||
|
||||
### 七代:iPhone 5S和5C
|
||||
|
||||
第七代的iPhone指纹识别很惊艳,第一次同时满足了安全和便捷两大需求。从这一代起,iOS的设计也从拟物演变到扁平化,这引起了圈内巨大的争论,但同时也是用户与市场成熟的象征——不再需要拟物的提示,改为需要简洁高效。
|
||||
|
||||
产品线开始细分是这一代较大的改变,终于推出了被念叨好几年的关键词——土豪金,以及低价版的5C。
|
||||
|
||||
### 八代:iPhone 6及iPhone 6 Plus
|
||||
|
||||
到了第八代,iPhone的体型终于长大了,还有个更大的Plus。软件方面,Apple Pay是一大亮点,Watch的应用也值得一说,苹果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生态。iOS 8更加开放,各种应用都可以用指纹解锁了,输入法也可以自由选择。所以,越狱这个词,渐渐地开始不为一些iPhone新用户所知。
|
||||
|
||||
这一代iPhone,开始更多地和苹果的其他产品互动,增加单用户价值,也显露出平台期的特性。
|
||||
|
||||
### 九代:iPhone 6S及iPhone 6S Plus
|
||||
|
||||
第九代的iPhone又是一款“S”,各种小修小补,似乎在憋着更大的招。同期,还推出了一款廉价版的5SE。
|
||||
|
||||
### 十代:iPhone 7及iPhone 7 Plus
|
||||
|
||||
这连续两代都没有特别亮眼的改变,感觉还是在小修小补。值得一说的是,iPhone 7P的双摄像头。再挑出一个,也许只有闪瞎人眼的“高级黑”(第十代iPhone推出的新配色,有着钢琴般的黑色光泽,用了非常先进的材料工艺)了?
|
||||
|
||||
### 十一代:iPhoneX
|
||||
|
||||
在iPhone X这一代,它的命名有了突破,官方解释X是罗马字母,代表第10代的意思,但同期也推出了iPhone8。
|
||||
|
||||
反正编号已经乱了,咱也不纠结了,反正我这里一年算一代吧。苹果第一次带来了全面屏的体验,虽然还带着刘海。另外值得提一句的是FaceID刷脸解锁和还不怎么成熟的无线充电。
|
||||
|
||||
### 十二代:iPhoneXS
|
||||
|
||||
除了期盼已久的双卡双待,其他乏善可陈。
|
||||
|
||||
### 十三代:iPhone11
|
||||
|
||||
备受争议的三摄出现了,拍照有了重大升级,但横向比较华为,似乎也只是缩小了差距。
|
||||
|
||||
到了最后几年,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华为的崛起,我身边已经有不少iPhone老用户转华为了,一代神机的平台期到底还是持续几年?是重新拉起下一次爆发期、还是逐渐进入衰退期,只能靠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
|
||||
150
极客时间专栏/苏杰的产品创新课/MV Promotion/13 | 真正的成功指标:用户数、收入等等都不是.md
Normal file
150
极客时间专栏/苏杰的产品创新课/MV Promotion/13 | 真正的成功指标:用户数、收入等等都不是.md
Normal file
@@ -0,0 +1,150 @@
|
||||
<audio id="audio" title="13 | 真正的成功指标:用户数、收入等等都不是"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28/0e/287027559b5a3d889ba21aedc1f5870e.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苏杰。
|
||||
|
||||
今天是第四轮MVP——Promotion的第二讲,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如何制订出真正有意义的指标,来衡量产品的成功。
|
||||
|
||||
上一讲中,我们为产品加上了时间维度,聊了产品的生命周期。那么这一讲,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才能衡量产品在每个阶段成功与否。因为这是决定下一阶段对产品的资源投入应该加大还是缩小的关键。在极端情况下,资源缩小为零,也就意味着要主动终止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了。
|
||||
|
||||
要知道,正确的主动终止意义非凡,我之前提过,产品快生快死,比半死不活要好太多。
|
||||
|
||||
## 指标作弊的泛滥
|
||||
|
||||
最近看了一个段子,说某特困县县长只花了几秒钟就搞定了“每个村都要通电”的指标,方法很简单——把某些没通电的村合并进已经通电的村子。
|
||||
|
||||
这样的行为虽然荒诞,但却说明,只要团队有经验,在面对各种指标的时候,总能找到作弊的办法,我来给你举一些例子。
|
||||
|
||||
- DAU(日活跃用户数):买垃圾流量,做各种不靠谱的活动。
|
||||
- 下载量:虚假宣传,夸大产品价值。
|
||||
- 注册用户数:不考虑留存的注册返现。
|
||||
- 活跃度:在“分子/分母”的公式上做文章,在分子、分母的定义上玩花样。
|
||||
- 人均PV:一篇文章分N页,人均停留时间也类似。
|
||||
- 点击率:软件下载站上,各种花花绿绿的“下载”按钮,点好几次也不一定能点到真的下载链接。
|
||||
- 使用时长:后台运行,或者故意“迷惑”用户,让用户无法快速完成任务。
|
||||
- 付费用户数:首单1分钱。
|
||||
- 复购率:首单9块9,第二单1毛。
|
||||
- ……
|
||||
|
||||
我相信,不只是制订指标的人,哪怕经常完成指标的你,也一定对上面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深恶痛绝。但人性使然,我们不能去正面挑战它。
|
||||
|
||||
那么,怎样才能规避这些“作弊方法”,去制定真正的成功指标呢?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这个话题。
|
||||
|
||||
## 真正成功指标的原则
|
||||
|
||||
先说几个重要的观点。
|
||||
|
||||
第一,衡量指标要在执行开始前制订,而不是过程中根据“做的情况”调整。
|
||||
|
||||
如果没有重大变化,不可以不断调整目标。**如果指标最终总能完成,就失去了意义。**开始前制订目标,也就是要提前想清楚退出机制,想清楚终止产品投入的条件。
|
||||
|
||||
第二,衡量指标,太虚了很难考核,太实又很容易作弊。
|
||||
|
||||
多年前,马云对其下属子公司总裁的考核,就用过“让我满意”这样的虚化指标,可谓是非常残忍了。
|
||||
|
||||
而太实的话,我再给两个略显搞笑的作弊例子:第一个考核,希望提升火车的上座率,于是,负责人把车厢数减少了,16变8;第二个考核,要求校车零事故,于是,多所学校决定取消校车接送。
|
||||
|
||||
远视者把目的当手段,近视者把手段当目的。我们身边的短视行为实在是太多,原本对考核的具化、量化只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是为了简化执行、简化管理。但总会被一些 “糊涂蛋”无意曲解,或者被一些“聪明人”有意利用,片面地追求数字,甚至不惜做违背公司大目标的事情……这个话题我想多说也无益,有时候真是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这种“应该做什么”的价值判断,好像就只能靠每个人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指引了。
|
||||
|
||||
如果你研究过KPI和OKR的区别,就可以了解到,OKR中强调的O,就是为了解决舍本逐末的问题。当然,KPI和OKR各有其适用场景,不是这一讲的重点,我不做展开。
|
||||
|
||||
这里我想做的,就是找出一种不容易作弊且没那么虚的衡量指标,幸运的是,我发现了一些原则。
|
||||
|
||||
老生常谈的SMART还是需要的,即指标要具体、可衡量、可达到、和大目标有相关性、有时间限制,这五点,不再多言。
|
||||
|
||||
然后,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先用几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来为你解释:
|
||||
|
||||
- 得到如何衡量成功?
|
||||
|
||||
用的不是用户数、付费用户数、活跃度等指标,而是用户对内容分享的相关数据。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7/b2/b73f17425ecf06c75a391dd657b131b2.png" alt="">
|
||||
|
||||
- 早年的支付宝如何衡量成功?
|
||||
|
||||
用的不是用户数、支付笔数、支付金额等指标,而是用户的支付成功率。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f/87/3f7646d7c3dda8c722c2f431e3a28d87.png" alt="">
|
||||
|
||||
- 网易云音乐如何衡量成功?
|
||||
|
||||
用的不是用户数、歌曲数、用户使用时长等指标,而是用户主动评论的相关数据。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d/c8/9d901a616011ee7807897ed3f5a644c8.png" alt="">
|
||||
|
||||
对比总结一下,我觉得——不那么好的指标(我们在后面把它叫做虚荣指标),通常是对公司有价值的,而好的指标,是对用户有价值的,我们把它叫做成功指标。
|
||||
|
||||
所以,我试着下了一个定义:真正的成功指标,是可以反映出用户“非受迫、无诱导的成功行为”的。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我来解释一下:
|
||||
|
||||
- 非受迫:用户没有被逼着做没价值的事情,比如有些App里的签到才能获得某个价值;
|
||||
- 无诱导:用户的行为不是“奖励就有,没奖励就没有”,比如有红包才会转发;
|
||||
- 成功行为:指的是指标考察的行为,本身就为用户创造了价值,而不只对公司有价值。
|
||||
|
||||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真正的成功指标”要与正确的业务目标契合。
|
||||
|
||||
再来体会一下上面的几个例子:
|
||||
|
||||
- 得到用户对内容的主动分享数据,非受迫、无诱导,用户价值是**让自己有优越感,让朋友们听到了好的内容**;
|
||||
- 支付宝用户的**支付成功率**,非受迫、无诱导,用户价值显而易见;
|
||||
- 网易云音乐用户的主动评论数据,非受迫、无诱导,用户价值是**自我表达,互动分享**。
|
||||
|
||||
这里我需要提一句,虚荣指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某些“对外”的场景下,它们也可以用得上。因为虚荣指标往往比较大而泛,容易给人留下印象,所以**可以用虚荣指标来谋求建立合作关系、赢得一些关注**。
|
||||
|
||||
而非虚荣的成功指标,才是真实反映成功和价值的指标,是推动增长的隐形引擎。对于团队内部,还是关注这个比较好。
|
||||
|
||||
## 今日案例:闲鱼的成功指标
|
||||
|
||||
今天,我们以闲鱼为案例(已去除敏感信息,主要用公网搜得到的信息,写我的分析思路为主),分析一下它的成功指标是如何设置的。
|
||||
|
||||
闲鱼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闲置商品交易平台,2014年成立,到2018年做到了2亿多的用户,交易量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你看,我在给你介绍的这个产品的时候,还是用上了一些虚荣指标。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闲鱼最早的几个月,是如何制订成功指标,来完成从0到1的产品启动的。
|
||||
|
||||
首先,一个新的产品要创造使命。
|
||||
|
||||
闲鱼特别强调自己是“闲置平台”,而不是“二手”,是为什么?
|
||||
|
||||
因为“二手”给人的感觉是旧的东西、是Low的东西,是没钱的时候买的东西。而“闲置”这个词就不一样了,尚未有太多负面的感觉,闲鱼就可以重新定义这个词,给它赋予“资源充分利用”“互利”“环保”这样的情怀。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6/4c/36a22e81f1c180ce6e3a6f7ca69ac74c.png" alt="">
|
||||
|
||||
你可以想一下,一个交易平台的定位如果是二手市场,那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乱、差,东西质量不高,好坏参差不齐,久而久之,就会劣币驱除良币。而闲置市场则存在经营社区的可能,交易只是媒介,在这里,你可以通过商品,发现你的同好,建立起可能的社交关系。
|
||||
|
||||
于是,几个和使命相关的关键词出来了:环保、温度、互利、分享、社交。
|
||||
|
||||
然后,我们需要给产品定一些原则来达成使命。
|
||||
|
||||
为了让闲鱼有温度,能够热热闹闹地分享社交,我们就需要极低的门槛,让用户随手可用。
|
||||
|
||||
所以,先要让用户随时随地有上来的可能,那就是移动优先,做App不做PC;第二,上来以后要方便的启程,就是“新手上路”啊,所以流程要简单,注册、身份认证什么的都省了吧,直接用淘宝或者支付宝登录加认证;第三,交易过程要简单,所以,卖家也不用开店了,随手拍照发布就可以卖,买家看到了感兴趣的商品,要很方便地聊,聊开心了,要能很方便地买……
|
||||
|
||||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各种简单方便**。
|
||||
|
||||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真正动手设计开发之前,定一些成功指标了。我建议你可以在这里暂停一下,想一想,如果你面对这个命题,你会定哪些指标?
|
||||
|
||||
最容易想到的,还是用户数、交易额这种,但这些都是达成用户价值的结果。
|
||||
|
||||
早期的闲鱼,最终按照产品的逻辑,顺序定了四个指标,都反映出了用户价值。
|
||||
|
||||
第一个指标,是关于**卖家商品发布的速度**,要能最简单快速地把商品发出来。这是因为一个交易平台,一切的基础是现有供给,而发布商品的简单方便,是重要的动力,也体现了用户价值。
|
||||
|
||||
第二个指标,要**有足够多的发布过商品的卖家**,很显然,第一个指标达到了,第二个指标就相对容易,而这个指标体现的用户价值,更多是在买家端,买家现在有得逛了,更容易发现自己需要的闲置商品。这时候,运营可以做一些推广的事情了。
|
||||
|
||||
第三个指标,是关于**聊天互动**。这背后体现的用户价值,是买家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商品,更容易产生粘性,而卖家有了咨询,也更容易产生粘性。对这个指标的达成,闲鱼的做法是**重兵投入自己做聊天模块**,让互动和交易模块更可控。
|
||||
|
||||
第四个指标,才是最容易想到的,关于**成交相关的数据**,最终的成交,反应的是买卖双方的价值交换,双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刚才我们提到闲鱼自己做聊天模块,这时候,就可以把付款功能集成在聊天界面,大大地促成成交。
|
||||
|
||||
以上几个成功指标达成后,闲鱼很快做到了100万DAU(日活用户数),当然,你肯定会觉得这离不开它被后的大树——阿里巴巴,但这个推导过程,很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
||||
|
||||
其实,成功指标的制订,也可以用在非工作领域,对个人来说,读了多少本书,学了多少门课,听了极客时间多少分钟音频,都是虚荣指标,正在听音频的你,是不是哭笑不得?
|
||||
|
||||
所以,对于自我成长,你应该定什么样的成功指标呢?这个要留给你自己思考了。
|
||||
|
||||
## 小结
|
||||
|
||||
对产品是否成功的判断,太虚的指标难以考核,太实的指标又很容易作弊。但为了便于操作,我们还是希望制订SMART一些的指标。所以,你需要分清楚虚荣指标与成功指标。
|
||||
|
||||
而**真正的成功指标**可以反映出用户的“非受迫、无诱导的成功行为”。
|
||||
|
||||
## 思考题
|
||||
|
||||
最后,抛个有趣的问题给你,你还能想到哪些虚荣指标,有什么亲身经历过的对虚荣指标“作弊”的案例么?
|
||||
|
||||
欢迎你留言写出自己知道的案例,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
||||
160
极客时间专栏/苏杰的产品创新课/MV Promotion/14 | 赚到钱只是结果: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md
Normal file
160
极客时间专栏/苏杰的产品创新课/MV Promotion/14 | 赚到钱只是结果: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md
Normal file
@@ -0,0 +1,160 @@
|
||||
<audio id="audio" title="14 | 赚到钱只是结果: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0/d6/d03939ace951eb9b6c8b25e035f388d6.mp3"></audio>
|
||||
|
||||
你好,我是苏杰。
|
||||
|
||||
今天是第四轮MVP——Promotion的第三讲,让我们一起聊聊一款产品的非产品面,也就是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
|
||||
|
||||
我一直说,产品创新的从无到有就是“三句话,九个字”:
|
||||
|
||||
- 想清楚。
|
||||
- 做出来。
|
||||
- 推出去。
|
||||
|
||||
它们分别对应着高科技公司里最重要的三种岗位,广义的产品、广义的技术、广义的运营。
|
||||
|
||||
我知道一家小工作室,他们给别人做产品工作的外包。简单地说,他们就是帮客户做诸如需求分析、产品文档协作、产品原型制作、竞品分析等工作。这家工作室的交付质量很高,但活得并不那么滋润。因为他们的交付成本太高了——同时最多只能接三个客户。想多赚钱的话,他们的交付质量就会下降。可从长期看,如果没了口碑,今后反而赚不到钱了。
|
||||
|
||||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做出来”的效率太低**了。
|
||||
|
||||
再说个例子,我之前自己做过一个知识付费类产品,你可以简单地将它理解成2B的“在行”(通过“在行”,可以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与他们进行一对一见面约谈)。但这个产品最终被放弃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哪怕是客单价两三千的业务,但因为对方是企业客户,所以你就得反复沟通,电话基本是不行的,得见面,甚至需要提供试听。
|
||||
|
||||
这就是**“推出去”的效率太低**。
|
||||
|
||||
## 提升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
|
||||
|
||||
所以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提升“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
|
||||
|
||||
做出来的效率,在管理学里专业的说法是“**生产制造的可扩展性**”。打比方说,一款产品如果给10倍的用户使用,那么这款产品在生产制造上的成本提升是多少?如果成本提升得少,就是可扩展性高。
|
||||
|
||||
推出去的效率,它的专业说法叫“**销售传播的可扩展性**”。同样的比方,一款产品给10倍的用户使用,它在销售传播上的成本提升是多少?如果成本提升得少,就是可扩展性高。
|
||||
|
||||
### 做出来的效率
|
||||
|
||||
先说做出来的效率吧,我们举一个内容行业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6/20/a6e8afd8bce4b94d9f3ad1eccc4ff120.png" alt="">
|
||||
|
||||
同样是一场戏,如果它的产品形态是在小剧场里演的话剧,则生产制造的可扩展性就很低,因为要满足10倍的用户,就得演十次。
|
||||
|
||||
但如果改变模式,只演一次,然后将这一场演出摄影、录制,做成光盘,以光盘作为产品交付,那么满足10倍的用户,生产成本就会大大低于10倍。
|
||||
|
||||
继续优化下去,把光盘的内容上传成在线的视频,进一步降低了满足更多用户的成本增幅。这种情况下,除非你提供新的内容,否则单用户成本是极低的。
|
||||
|
||||
进一步优化,如果能提供一系列好工具,把内容的生产制造分包给各种用户,就像抖音、快手那样,平台上自发产生源源不断的新内容,都不用自己做了,则成本可以再一次降低。
|
||||
|
||||
小结一下提升生产制造销量的常见做法。
|
||||
|
||||
1. 降低复制成本,比如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
|
||||
1. 提供基础设施,然后众包/外包生产过程。
|
||||
|
||||
### 推出去的效率
|
||||
|
||||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零售行业的例子来谈谈推出去的效率。
|
||||
|
||||
假设村里老王的手艺很好,时不时做一些小孩子的木头小人玩具。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1/72/d1648c4f730f44b2cb7e0050f683cd72.png" alt="">
|
||||
|
||||
最早,他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拿到镇上的庙会上卖,这时候的分销成本是最高的,因为规定了时间、规定了地点,你要卖给10倍的用户,需要付出很大的额外成本,比如赶到其他镇子,等待庙会时间。
|
||||
|
||||
后来老王发现卖玩具是个挺好的生意,于是想办法提升分销效率。他决定把做好的玩具批发给每个村头的小卖部,这样,每个村子的小孩都能随时买到了。
|
||||
|
||||
老王的生意越做越好,听年轻人的话,开了网店。之后,全国各地的小孩,在任何时间都能买到他做的玩具了。老王也成立了公司,研发出了以他的木头小人玩具为主角的动画、漫画衍生品,这下,分销起来连物流成本都省了。
|
||||
|
||||
那么接下来老王还能怎么优化呢?这两年,老王再一次受到拼多多、趣头条这样产品的启发,让曾经买过他产品的广大家长用户加入了销售传播,建立起了自己的用户分销网络。
|
||||
|
||||
通过上面这个虚构的故事,小结一下提升销售传播效率的常见做法。
|
||||
|
||||
1. 消除时间、地点等销售传播的限制因素;
|
||||
1. 产品数字化,减少,甚至消除物流环节;
|
||||
1. 提供基础设施,然后众包/外包分销过程。
|
||||
|
||||
以上,做出来和推出去效率的提升,我们能看到一些大趋势。
|
||||
|
||||
首先,产品交付从实到虚,再到虚实结合,这是因为人们不能只活在数字世界里;其次,效率高的产品供给方,都会渐渐的演变成平台,让更多的玩家、更多的用户参与到做和推的过程中。
|
||||
|
||||
我们发现,从BAT到TMD,但凡做成巨头的公司,都有几分平台的样子。
|
||||
|
||||
## 今日案例:“双十一”的做出来和推出去
|
||||
|
||||
这一讲的案例,我们来聊聊每年11月都会被热议的一个话题,或者说也算是一个产品,“双十一”。来看看这么多年的“双十一”,在产品“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上都有哪些改进。
|
||||
|
||||
先容我回忆一下2010年以前淘宝做大促时的情景,毕竟我是那种原始状态的亲历者。
|
||||
|
||||
当时我们需要每天从0点到24点,以一小时为单位,给重点商家打电话询问客服压力、销量、库存情况,再查看活动页面的流量情况,调整接下来一个小时的策略。
|
||||
|
||||
- 阿迪达斯的新货快卖完了,运营同学就要把它在活动页面的位置往暗处调一调;
|
||||
- 李宁的订单数开始加速上升,先不管什么原因,把李宁调整到明显点的位置再说,这需要很多小二随时待命;
|
||||
- 当你发现男鞋交易情况不乐观,是因为客服承接不住海量的咨询,就赶紧打电话让某商家临时增加客服数(类似的工作商家都是外包给专业的公司做的,可以临时调拨人手)
|
||||
- ……
|
||||
|
||||
这很像在操盘,这也是为什么一做活动,就要一群人每天守到午夜的原因。
|
||||
|
||||
但那个时候累归累,大家还是很爽的,因为有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卖家、买家的一切好像都“由我掌控”。
|
||||
|
||||
说回主题,2009年的第一届“双十一”基本上就是上面这种混乱的状态。而我一直认为2010年的“双十一”是最有纪念意义的,当然,这也有主观原因,那是我第一次参与的“双十一”。
|
||||
|
||||
客观上来看,2010年“双十一”是最为超出预期的一年,当时内部员工之间有个赌局,看谁能猜中最终的交易额,大多数人都猜2亿左右,少数乐观的猜3亿,毕竟2009年的时候才5000万。最终,没想到交易额达到了9.36个亿。这是将近2000%的增长,后面每一年的增长率,再也没可能达到这样恐怖的4位数了。
|
||||
|
||||
当时,无论是最核心的指挥部,还是数据团队,看到那么惊人的数字增长情况,都是互相一脸“我去,别不是哪里弄错了吧”的表情。
|
||||
|
||||
为了支撑那样一个庞大的数据量,当年的系统(不只是阿里,而是整个业界)可谓颤颤巍巍。
|
||||
|
||||
- 整个活动前需要买多少流量?买哪里的流量?
|
||||
- 人肉调整活动页面海景房(我们这么称呼主推单品)——李宁又调来一批鞋,再把它调上去。
|
||||
- 库存数据没打通,只能和商家通过旺旺群沟通。
|
||||
- 流量给多了,我家裤子卖完啦,你也是卖裤子的,我给你导流吧……同行间互相导流,一片和谐(这其实是流量运营低效的表现)。
|
||||
- 卖家没法实时搞清到底卖了多少,要等淘宝算几个小时以后告诉他,你能相信吗?
|
||||
- 买家还不习惯把钱放进支付宝,付款时银行支付系统接连宕机(虽然提前打过招呼,但银行们不重视啊,2011年开始就好很多了)。搞笑的是,支付宝的同事也开了赌局,赌的是哪家银行能撑得住,结果,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是唯一幸存的。
|
||||
- 物流爆仓,胡乱堆着,数据不全、对不上,慢慢发呗,发货到月底、年底、甚至春节前。
|
||||
- ……
|
||||
|
||||
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倒逼你提升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
|
||||
|
||||
后来,在很多产品技术的帮助下,所有的数据,淘宝都能抓在自己手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活动策略调整的**自动化**,下面的大部分描述已经成为现实,大促时再也不会出现从前的慌乱。
|
||||
|
||||
每天从0点到晚上24点,实时监控活动页面的流量引入情况、商家/商品流量转化情况、商家客服的承接能力、商家库存的余量等各种数据,调整接下来几分钟的策略,活动页面自动化调整。
|
||||
|
||||
再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鹿班系统一秒钟可以做8000张活动页面上的图片,而活动页面本身,也是针对不同的用户做到“千人千面”了。
|
||||
|
||||
这是在做出来的层面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复制成本(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
|
||||
|
||||
后期,阿里给生态系统里的各路玩家提供能力,随着菜鸟网络、阿里云、蚂蚁金服的建设,整个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参与到“双十一”中,物流、软件、金融,还有各种客服外包公司,到了11月初,都能看到各种横幅、氛围很浓,大家一起把整个盘子做大了。
|
||||
|
||||
这是做出来的层面,提供了基础设施,然后众包/外包了生产过程。
|
||||
|
||||
当然,后来有了AI客服,可以节省绝大部分人工应答,这也是一种智能化的提升。
|
||||
|
||||
在“推出去”方面的效率提升一直是隐藏在幕后的工作,你可能并不能直接接触、感知到,我也为你简单说说。
|
||||
|
||||
第一,消除时间、地点等销售传播的限制因素。
|
||||
|
||||
因为淘宝本身是网购,所以早期就已经很高效了。而且后来,很多公司都会在“双十一”期间对客服团队进行弹性扩容,而这些临时员工并不需要在一起办公。
|
||||
|
||||
第二,产品数字化,减少,甚至消除物流环节。
|
||||
|
||||
实体货物是必须发货的,但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已经大大提升了从发货到收到货的效率。今天,“双十一”的货物,很多产品都可以达到和平时一样的速度了。
|
||||
|
||||
第三,提供基础设施,然后众包/外包分销过程。
|
||||
|
||||
这两年,每到“双十一”,除了阿里,各种商家、物流、金融等公司都在大力宣传,唯恐缺席了这场全民盛宴。
|
||||
|
||||
今天,越来越多的系统化与自动化,比如有了很多“优雅降级”的开关,当流量过大时,只要开开关关,就可以保证系统平稳运行,甚至,这些开关的状态变化,都已经自动化了。
|
||||
|
||||
对于一个“双十一”的参与者来说,这感觉有点像一个人类老司机,一开始是手动挡,然后变成了自动挡,再有了各种自动的大灯、雨刷,渐渐的,汽车自己接管了越来越多的操作,参与者好像坐在了不断自我升级的自动驾驶汽车里一样。
|
||||
|
||||
“双十一”的例子说完,我发现“做出来”和“推出去”效率的提升方法,其实也可以用在生活中。
|
||||
|
||||
比如我知道有些程序员,夏天会一次性买一打黑色T恤,想必这种标准化操作,这就是他们能提升生活效率,空出更多时间写代码的绝招吧。
|
||||
|
||||
## 小结
|
||||
|
||||
我对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描述有九个字“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产品好不好,除了想清楚本身,还要看做出来和推出去的效率。只要效率高了,赚到钱,达成公司目标,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d/79/ddec683a92b1b06393746eb0c15fe579.png" alt="">
|
||||
|
||||
## 思考题
|
||||
|
||||
你可以想想自己负责的产品,有哪些可以提升“做出来”或者“推出去”效率的做法?
|
||||
|
||||
你可以在留言区写出自己的答案,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