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17 @@
<audio id="audio" title="01 | 核心概念: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到摩尔定律"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c/72/bc70e7c1f3762193e99c81f5a74e7172.mp3"></audio>
你好,我是邵巍。
在一开始做这门课程的时候,极客时间的编辑就问我,“邵老师啊,这芯片和半导体是不是一回事儿呢?怎么我有时候听人说芯片行业,有时候又听人说半导体行业,好像他们说的都是一回事?”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其实啊,这问题很简单,芯片和半导体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名字,芯片是半导体产业的产品,半导体是用来做芯片的材料。这个行业,通俗一点,就叫芯片行业,学术一点就叫半导体行业,相当于土豆和马铃薯的区别。
半导体产业是电子产业的一个分支。如果你想入行,可以读电子工程系的微电子专业,或者集成电路专业,前者毕业可以从事芯片制造,后者毕业可以从事芯片设计。而如果你想入门,那我就凡尔赛一下,你听我的课就足够啦。
今天是咱们整个课程的第一讲,我们不急着发散到芯片的具体技术细节和行业趋势,转而,我想带着你从三个基础概念开始,咱们先把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弄明白。 **这三个概念分别是晶体管、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
我们先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这两个名词解释开始。注意,这可不是简单的两个名词,它们的背后可是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整个行业发展史。
## 晶体管
想了解晶体管,你得先了解它的“前身”——电子管。电子管是中文翻译后的名称,英文原文其实是真空管。从这个名字,你可以想象,它其实是把参与工作的金属薄片,也就是电极,封装在一个真空的容器内,真空容器一般指的是玻璃瓶。
如下图所示,电子管长这个样子。它其实是爱迪生发明灯泡时的一个连带发现。<b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8/8d/9810b9754b7a80fdd69de38b42f6548d.png" alt=""><br>
整个电子行业并不是从芯片开始的而是从电子管开始。电子管最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台1946年诞生的电子计算机占地150平方米重达30吨里面的电路使用了**17468只电子管**、72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50万条线。
这台计算机虽然运算速度不快,但基本具备了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这也是电子管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了。其实从上图你也可以看出来,电子管最大的缺点就是,真空容器对于电子产品来说体积太大了。
如果人类停留在电子管技术上,所用的电子设备,就会因为需要多个真空电子管而变得体积庞大,成本昂贵,还需要轻拿轻放。
人类的电子世界,需要另点新的科技树了。
这个时候,科学家们开始积极寻找可以取代电子管的固体元器件材料:一种合适的半导体。
什么是半导体呢?官方说法,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一类材料。简单地说,**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而半导体,在不同电流控制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导电,或者不导电的特性,这个特征和真空电子管做电信号放大器的特性吻合,因此半导体可以被用来做固体电子元器件的材料**。
如果是学习微电子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一门专业基础课叫《半导体物理》,基本上就是讲解半导体材料的结构、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等,然后利用这些特性做各种类型的半导体元器件,这是一本充满物理公式的、劝退式的教科书。
不过,这种物理原理就留给专业的人士研究吧。我们普通人,沿着技术发展的主干理解结果就好了。毕竟科学家、技术专家们的工作目的,就是让我们这种普通人也能方便地使用复杂高深的技术。
科学家们对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结果就是,**半导体晶体管复刻了真空电子管的功能,可以全面地取而代之**。使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晶体管,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不断缩小尺寸,** 这为电子设备的微型化提供了可能。
更小的体积、更快的速度、更可靠的稳定性让半导体做的晶体管取代电子管成为了整个电子行业的基本元器件。这也是晶体管被称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发明的原因。发明者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因此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集成电路
有了晶体管,集成电路也就成为可能。
把多个晶体管和其它的电子元器件小型化,微型化集成在一起,以减少电器的大小,这个思路就是集成电路。关于两者的关系,你可以理解为,集成电路就是由大量晶体管搭建的。严谨一点说,集成电路的最小单元是逻辑门,逻辑门是由晶体管搭建而成。可以说,半导体行业,就是拿晶体管去堆集成电路的行业。
现代的集成电路是由德州仪器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在1958年发明的当时发明的是锗集成电路他本人也因此荣获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里我还想提一个人Intel的第一任CEO罗伯特·诺伊斯他后来发明了现在应用更广的硅集成电路让集成电路真正进入了商用时代。可惜诺伊斯在1990年早逝没有领到诺贝尔奖。
在点开晶体管、集成电路这个全新的科技树之后,半导体行业,就走上了**缩小晶体管体积-&gt;扩大集成电路规模-&gt;构建性能更强价格更优的电子设备-&gt;再次缩小晶体管体积-&gt;构建更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支持更多功能-&gt; 构建新一代性能更强价格更优的电子设备**的高速路。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8/53/78f17c8d10c273a13a0a8819a406c653.png" alt="">
对于集成电路的发展你可以看下图在最初的20年集成电路的规模迅速扩大单个集成电路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从1个发展到上百万个增长了10万倍而且增长势头不减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巨大规模集成电路... ...形容词都不够用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65/440eb17cd8a2519d2f884a7489927665.png" alt="">
后来业界索性放弃用集成电路的规模来定义行业发展阶段而改用晶体管的特征尺寸来标识。你现在听到手机芯片的28nm、20nm、14nm、10nm、7nm、5nm这些数字都是晶圆工厂的制造工艺的名称虽然并不直接代表晶体管的尺寸但也是有所关联的。工艺制程的数字越小意味着晶体管体积越小这样单位面积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就越多也就是所谓的晶体管密度高。
下图是用制造工艺名称来标识的半导体行业发展路线图。横坐标是时间轴纵坐标是工艺制程。你可以看到从1987年到2019年制造工艺从3微米发展到了5纳米。<b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f/25/2fd7838c4727026f3970e8d8e46bc725.jpeg" alt=""><br>
你可能要问这个制造工艺代表什么呢我给你举个例子对于iPhone12里用的应用处理器A14我们一般都说是5nm的工艺。行内的人会留意到这是一个用台积电N5工艺生产的面积为88mm² 的芯片。N5工艺指的就是台积电5nm工艺。
苹果披露A14应用处理器是一颗集成了118亿个晶体管的芯片。如果是关心制造工艺的人就会算一下台积电N5工艺官方的晶体管密度是173 MTr/mm2就是每平方毫米的面积上可以集成1.73亿个晶体管。那么苹果在88平方毫米的面积上集成了118亿个晶体管是相当不错的数字了算是非常高效地利用了最先进工艺带来的高密度。
当然评价一颗芯片不能这么简单地只看晶体管密度至少还要看PPA衡量标准也就是Power功耗、 Performance性能、Area面积这是后话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再讲到。
到这里,你已经了解了,半导体的发展得益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然后集成了芯片,半导体产业发展正式开始或者说拐点到来了。而接下来摩尔定律的提出,则是描绘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图景,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 摩尔定律
看到上面那张图的时候或者你听到我说28nm、20nm、14nm、10nm、7nm、5nm 这组数字的时候你心中或许有疑问为什么选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么你问到重点了。基本上这是个相邻两个数字差0.7倍的数字序列你看10nmx0.7=7nm7nmx0.7≈5nm都是这样的规律。如果把晶体管的特征尺寸理解成正方形的边长边长缩小0.7倍0.7x0.7=0.49,那么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就相当于小了一半。
这种相差0.7倍的数字序列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在5nm制造工艺下晶体管的体积应该是前一代7nm工艺的一半换另一个数据来说就是晶体管密度可以高一倍。前面说台积电N5工艺的密度是173MTr/mm2N7是96.5MTr/mm2。如果再加上时间轴的描述你会发现台积电在2018年开始量产N7工艺的芯片2020开始量产N5工艺的芯片两年工艺一更新。到这里恭喜你你已经自行发现了半导体行业的黄金定律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公司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的概念,定律本身很简单:**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隔24月增加一倍。** 从上面的推导过程你可以知道是晶体管的特征尺寸每代缩小0.7倍,因此单位面积可以集成的晶体管密度可以提高一倍。你可以在行业里的每一条产品线,每一个公司的发展历史,每一次技术革新背后看到摩尔定律的影子。
这里澄清一下摩尔1965年初次发表的时候说的是每年增加一倍后来1975年正式发布论文的时候修正为每两年增加一倍。也有行业内的人重新估算过18个月翻倍更准确一点。
写到这里你可能要说了定律清晰数字清晰但是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多一倍的晶体管密度意味着什么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其实你应该能感知到电子产品性能和价格的改变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2年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延展到具体设备层面就是相同价格所买的电脑性能每隔2年增加了一倍或者旧电脑型号每隔两年价格减半。
为此Intel公司还给了一个生动的例子1978年从纽约飞巴黎需要7个小时花费900美金。如果航空公司同样遵循摩尔定律发展的话当大家选择机票价格不变飞机的飞行性能每隔两年提高一倍那么到2005年就会只需要1秒钟。或者如果大家选择飞机性能不变即飞行时间仍然是7个小时而机票价格每隔2年下降一半那么到2005年机票就只需1美分。
这样你对摩尔定律下的科技发展速度有概念了吗?
其实我们买的电脑或者手机基本上是价格不变但是性能每隔2年会增加一倍。只是电脑或者手机性能的提升没有飞机的飞行时间那么直观罢了。
到这里,我想告诉你,摩尔定律,它不是一个物理定律或者自然界的规律,换句话说,它不是一定会实现的。它是一个关于人类创造力的定律,是具有**经济学基础的对未来的一个预测**。企业按照摩尔定律,提升制造工艺,缩减晶体管尺寸,生产出性能加倍或者价格减半的产品,市场要给予正向的经济回报,让企业有足够的利润投入下一个阶段的研发生产中。这个循环要正向运转起来,才有摩尔定律。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从1975年提出摩尔定律之后半导体行业基本完美地自证了这个定律。你可以看上面那张用制造工艺名称来标识的半导体行业发展路线图每2年都有一代新工艺出现晶体管的面积尺寸每2年都在缩小一半。
再看看下面这张业界著名的摩尔定律图,这张图里横坐标是时间轴,纵坐标是一个实际的芯片产品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这意味着不仅仅技术上可以制造出密度翻倍的芯片,而且半导体公司能充分使用多出的晶体管,来设计出性能更高功能更强的芯片,并实现其经济价值。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b/d3/8b77a6bb66bd145421a4d72b43760fd3.png" alt="">
某种程度上你可以用摩尔定律当尺子丈量半导体行业内的技术进步、产品迭代、公司发展。跟上摩尔定律的就可以打一个“good”的标签落后于摩尔定律的可以给一个“超越摩尔定律的可以打一个“行业赢家”或者“very good”的标签。
例如台积电一年一次工艺提升的稳定输出苹果每年一代新的芯片这些就是“good”的公司。
而以英伟达Nvidia为首的AI公司提供的算力以2年10倍的超摩尔速度增长可以说“very good”。还有一些公司开始说“摩尔定律在变慢”因为它们5年才出一代新工艺属于自己掉队然后还想通过改规则掩耳盗铃。嘻嘻我就不提名字了。
上面我也说了摩尔定律它不是一个自然规律而是人类创造力的定律因此如果我们对自己有信心的话给摩尔定律续命的方式多得是。例如在设计和制造两个环节已经被充分挖掘了之后一直被认为是技术门槛较低的封装环节也开始技术创新加速。2.5D、3D等异构封装技术遍地开花。
IT行业总体来说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是摩尔定律推动着我们马不停蹄地前进不进则退。
## 总结
学习完这一讲,对于晶体管、集成电路和摩尔定律对半导体产业的意义你有概念了吗?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出现开启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而摩尔定律则推动着这个行业不断向前。
我们再来复习几个重点,希望你能记住,也能给别人讲一讲这些概念:
1. 电子管开创了电子时代,人类的第一台计算机是拿电子管搭建的。半导体晶体管,复刻了电子管的所有功能,但是点开了“可以持续缩小体积”的科技树,即集成电路。
1. 晶体管,集成电路,这是半导体行业的两个基础发明,有两项诺贝尔奖加持。
1. 摩尔定律的背后推手是晶体管尺寸的不断缩小因此单位面积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在不断增多。摩尔定律对电子行业的影响就是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2年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再向设备侧延展就是相同价格所买的电脑性能每隔2年增加一倍。
## 思考题
如果你时间OK的话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谈谈你对摩尔定律的理解。比如知乎上就有人说摩尔定律其实只是一种宣传手段它是过去几十年间半导体行业内达成共识的一个很好的“噱头”。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你有自己的认知吗欢迎交流。

View File

@@ -0,0 +1,164 @@
<audio id="audio" title="02 | 从一部iPhone手机看芯片的分类"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f/6c/6fe05562c5339307900c49d789dc596c.mp3"></audio>
你好,我是邵巍。在上一讲中,我给你介绍了三个半导体行业的基本概念,让你知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是支撑半导体行业发展的两个基础发明,摩尔定律是丈量行业进步的重要尺子。
这一讲,我想和你聊聊半导体,也就是芯片的分类,来看看芯片可不只是你脑袋里想象的小硅片,它的类型非常多。
在正式开始这一讲之前,我想要问你个问题,“你知道芯片和集成电路是什么关系吗?有人说,芯片和集成电路就是一回事,只是两个不同的名字罢了,你认同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建议你先停下来花一分钟想想你的答案。
过去几年里,总是会有同事、朋友问我这个问题。不信你随便一搜,网上怎么说的都有。放心,今天,我给你的答案,绝对是最准确和客观的。
首先,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芯片肯定不全是集成电路**。芯片里面大约只有80%属于集成电路其余的都是光电器件、传感器和分立器件行业内把这些器件称为O-S-DOptoelectronic, Sensor, Discrete
集成电路你已经学过了,它是由大量晶体管组成的。那光电器件、传感器、分立器件又是什么呢?一下子整出来这么多概念,是不是很晕。
哈哈,别急,下面会讲到。做这节课的时候,编辑就和我说了,老师,咱们可别孤零零地讲概念,用户没办法记住。我们讨论之后,决定拿你最熟悉的手机来举例子,以帮助你建立直观的认识。
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会通过“拆解”一部你熟悉的iPhone手机来和你聊聊芯片的分类。学完这节课你就可以对半导体行业的主要产品品类有基本概念同时也会对一部iPhone都用了哪些芯片产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按照半导体行业的专业分类方式做了下面这张行业分类图。图里的数据都来自半导体行业权威的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的最新市场统计。能把这张图和别人讲清楚我觉得你至少是一个半导体行业初级市场研究人员的水平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e/50/be159461be7c0a5569be21b30a24db50.png" alt="">
有这张图还不够我另外整理了一张iPhone X物料表在正中间那一列我标明了每个物料所属的半导体种类。而且这张表的顺序跟前面的分类图基本上可以一一对应起来。考虑到公开信息的准确性这张表我参考了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的iPhone X拆解报告。
表格的第二列也就是功能描述部分我对部件做了解释你一定要花2分钟时间整体对照理解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b/0c/8bbc7b771359dfc07c81ca2a064cb30c.jpg" alt=""><br>
对照完两张图,从宏观看,有两个信息你需要关注:
- 第一一部手机80%都是集成电路。所以,苹果是半导体产品全球排名第一的买家,这个就不难理解了吧?
- 第二一部iPhone几乎把前面分类图中的重要品类都用到了。你看手机一点都不简单吧
现在有了一张半导体产品分类图一张充满半导体元器件的物料表下面我们就顺着这两个线索逐一地讲解一部iPhone X所用到的半导体产品。
## iPhone X手机处理器A11
我不知道你还记得吗2017年秋天苹果发布iPhone X的时候亮点之一就是这款手机搭载了6核心64位的A11处理器。当时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评价说这是一款智能手机到目前为止所能拥有的最强劲、最智能的芯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4/6b/a487e74c49037bc7cdaec19eb00a526b.png" alt="">
上面这张图是iPhone X的主板顾名思义就是有主处理器的板子。在主板上带着苹果Logo的那个部件就是苹果自研的应用处理器A11。它在分类之中属于集成电路IC-&gt;数字IC-&gt;逻辑IC-&gt;处理器-&gt;应用处理器。
这里注意我们在说应用处理器的时候也常用它的英文缩写APApplication Processor
在物料成本表里你可以看到因为是苹果自己开发找台积电代工成本只有27美金。那如果不找台积电代工而是全部采用高通旗舰芯片的话同等性能配置下成本大约都在80美金以上。算一算苹果一年卖2亿部手机一部手机省50美金一年就能省100亿美金。
这么一算你应该能明白苹果为啥要自己设计手机AP了吧
从技术上再看一下A11这颗处理器的细节它集成了6颗ARMv8的CPU核2大4小3颗GPU核一个神经网络处理器NPU用来加速人工智能算法一个照相机图像信号处理器ISP。这是一颗高度集成的SoC (系统级芯片System-on-Chip)。
高度集成也是手机芯片的特点像在PC或者服务器上CPU、GPU、NPU往往是三颗独立的芯片。对于iPhone手机来说整个iOS系统都是跑在应用处理器上的可以说手机中最重要的一颗芯片就是应用处理器了系统是否顺滑游戏是否顺畅全看应用处理器的芯片。这也是苹果、华为、三星都要自研应用处理器的原因。
## iPhone X的两大存储芯片
在A11下面其实还压着一个存储芯片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存储芯片顾名思义就是存储数据的芯片也叫存储器。手机中的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应用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除此之外iPhone X还有一块重要的存储芯片就是在下图中最大的一块芯片东芝的NAND Flash。
DRAM和NAND Flash的区别很好理解我类比下。在PC机上我们俗称的内存条其实就是DRAM固态硬盘SSD就是NAND Flash。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c/62/1c245e9835d771deda060991fbb4e562.png" alt="">
在分类之中属于集成电路IC-&gt;数字IC-&gt;存储IC-&gt;DRAM &amp; NAND Flash。
存储的分类如果按技术类型我可以给你列一个长长的单子。但是我们可以偷巧地只看用量最大的两个主要品类DRAM和NAND Flash。那些技术名词留给行业人员自己battle用吧。
为什么只看DRAM和NAND Flash就可以再回到第一张分类图我们可以看到从存储芯片的产值构成来看DRAM 约占这个存储芯片市场的 53%NAND Flash 占比 45%NOR Flash与其余占比约2%,完全可以忽略。
DRAM存取速度快因此手机运行时的数据都存放在DRAM中方便应用处理器随时存取。这也是iPhone X的应用处理器和DRAM紧密贴在一起的缘故。而在最新一代的苹果应用处理器中采取先进封装技术干脆把DRAM和AP封装在一起更加紧密了。
NAND Flash存储容量较大而且掉电之后数据也不丢失。因此手机里的照片、记事本都装在NAND Flash里。iPhone X配的是4GB DRAM、64G/256G NAND Flash。
介绍完iPhone X的应用处理器和存储芯片再回去看一眼第一张分类图你会发现你已经大概理解其中占比70%的数字集成电路了。在开始讲剩下的30%之前我想从专业的视角把数字IC、各类处理器和存储芯片等相关概念再解释一下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
### 数字IC
集成电路的英文是Integrated Circuit数字IC就是数字集成电路。回到专业视角如果从用途上分类数字集成电路可以简洁地分为做计算控制的逻辑芯片和保存数据的存储芯片。不过业界习惯把标准程度非常高的CPU、GPU、MCU合并为MPU微处理器来单独统计把应用相关度高的ASIC下文会解释和SoC算作逻辑芯片。
### CPU计算设备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设备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CPU的标准性很高是最能体现摩尔定律的产品。
苹果的手机应用处理器永远使用的是最顶级的工艺。iPhone X的A11在2017年上市的时候就用了当时最先进的10nm工艺。到了2020年苹果的应用处理器都已经用上5nm的工艺制程桌面和服务器端才跟进到了7nm。
### GPU图形处理器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也叫图形处理器主要用来满足图像计算要求。相对来说CPU擅长逻辑判断和串行数据运算而一个图片的每一个像素都需要相同的计算处理GPU就擅长图形计算这种并行的任务。因为GPU这种并行度高的特征在品类上还衍生出弱化图像能力专注于计算的通用GPU。一般来说通用GPU的数据处理性能是CPU的10倍、20倍甚至更高。
作为加速器存在的GPU比CPU还要激进。摩尔定律中处理器性能每隔两年翻1倍而英伟达的CEOJason Huang归纳说GPU将推动AI性能实现每年翻1倍这个规律还被业界称为黄氏定律。
### ASIC为解决特定应用问题而定制设计的集成电路
为解决特定应用问题而定制设计的集成电路就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C。当ASIC规模够大逐渐通用起来某类ASIC就会有一个专有名称成为一个品类。例如现在用来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神经网络处理器。
标准的CPU芯片往往要配上不同的外围芯片比如Intel管理外设的芯片组Chipset加速图形的GPU这样才能构成系统。而随着工艺制程的不断演进我们有能力把越来越多的外围芯片集成进CPU芯片中于是就有了SoC。SoC因其高集成度、高效率的特点是目前IC设计的主流。SoC也算是ASIC的一种。
相较于我们常见的CPU、GPU等通用型芯片ASIC 芯片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都可以根据特定的需要进行定制,定制么,肯定体积小、功耗低、计算效率高,在这些方面有优势。但是缺点就是入门门槛高,这里的门槛,包括资金、技术,还有时间。
### 存储芯片DRAM和NAND Flash
前面有介绍数字IC中2/3是逻辑芯片1/3就是存储芯片。存储芯片就两个主要品类DRAM和NAND Flash占了98%的比例,其余可以忽略不计。
存储芯片在设计方面跟前面的CPU、GPU、ASIC这类逻辑芯片有很大不同。CPU、GPU、ASIC重在功能设计、逻辑设计。而存储芯片的设计比较简单基本都是重复单元但是对时序和布局布线有挑战性。
好了专业概念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让我们再回到iPhone X的物料表讲一讲剩下30%的事情。存储芯片之后我列了三行模拟芯片,有射频芯片、电源芯片。那么为什么它们会被归类到模拟芯片,什么是模拟芯片呢?
## iPhone X中的模拟IC
上面我提到数字IC的时候没有展开讲概念这里你可以跟模拟IC对比来看处理数字信号的就是数字IC处理模拟信号的就是模拟IC。它们两个是相对的。其实如果要逻辑严密集成电路的分类应该还列上数模混合IC共三种而实际上你可以理解为以数字电路为主的归类到数字IC以模拟电路为主的归类到模拟IC两大类方便你记忆。
数字IC基本上是一个追逐摩尔定律的品类尽量采用最新工艺利用新工艺制程带来的晶体管密度的提升来提高性能同时降低成本。
相对来说模拟IC则更多的追求电路速度、分辨率、功耗等参数方面的提升强调的是高信噪比、低失真、低耗电和高稳定性因而产品一旦达到设计目标就具备长久的生命力生命周期可长达 10 年以上。行业里有“一年数字,十年模拟”的说法。
那么,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0和1就是数字信号。而声音、光、气压、无线电信号Radio Frequency也被翻译成射频射频信号这些现实中的信号基本上都是连续的信号而不是简单的用“有-1”“无-0”来表示它们都是模拟信号。
数字IC这块你好歹在日常中有见过、听过甚至买过。而对于模拟IC你可能就不熟悉了。但手机其实就是一个大量使用模拟IC的电子设备。如果按照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出货量来看模拟IC的数量是超过数字IC的但是单价不高因此在销售收入上占比也不高。
看下图Quadplexer 四路复用器芯片实现手机芯片频段载波聚合功能载波聚合是一种增加传输带宽的手段把几个分散的频段通道整合成为一个更宽的数据通道RF Switch射频开关芯片处理无线信号通道转换NFC芯片用来处理近距无线通讯信号的Wireless Charging芯片这个你熟悉支持无线充电还有Audio Amp 音频放大器芯片等等这些就都是在iPhone X中的模拟IC。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0/df/5017e673eac0c5e0c32b86cd81ba84df.png" alt="">
总的来说,射频器件、电源管理装置和数模/模数转换器是模拟IC的三大主要产品。
- **射频器件**是处理无线电信号的核心器件包括5G信号、蓝牙、WIFI、NFC等凡是需要无线连接的地方必备射频器件手机是射频器件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
- 任何电子设备都需要**电源管理装置**。电源管理芯片的任务就是完成电能的变换、分配、检测及其它电能管理。电源管理芯片占模拟芯片销售份额接近三成。射频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在手机里非常重要,你可以对着物料表,找一找。
- **模数和数模转换器**是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电路。A/D 是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 D/A 是数字量到模拟量的转换它们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只是转换方向不同。例如我们要播放一首歌曲歌曲是以数字形式存储的手机经过一系列的数模转换把数字信号变成连续的声音信号通过麦克风播放出来这就是一个DAC(Digital to Aanalog Controller,数模转换器) 数模转换过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7/27/976c44674994cf99a357804bdbd7ee27.png" alt="">
一个小知识点模拟IC的设计涉及了更加复杂的信号环节并且其设计的自动化程度远不及数字IC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决定取舍。相对于数字IC模拟IC的设计对工程师的经验权衡矛盾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更为严格。所以模拟IC设计被称为一门艺术。
到这里你已经了解了集成电路的分类包括数字IC和模拟IC关于半导体80%的内容我就讲完了。剩下的近20%就是我们开头提过的O-S-D器件。
## iPhone X的光电器件、传感器和分立器件
回顾一下在开篇我就介绍了半导体产品超过80%是集成电路芯片其余的是光电器件、分立器件和传感器行业内称为O-S-D。
集成电路就是数字IC和模拟IC。用一个手机来理解数字IC就是手机处理器模拟IC就处理那些射频信号的芯片。那么光电器件、传感器、分立器件又是什么呢
- iPhone X用的三星产的AMOLED手机屏就是光电器件。
- 手机里的6轴加速器/陀螺仪、电子罗盘、颜色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都属于传感器。
- 分立器件其实就是单独包装的晶体管。多个晶体管集成起来就是集成电路而仍然单独封装的晶体管就是分立器件。我看过一份资料在2004年手机上有300多个分立器件现在么这个确切的数字已经查不到了能集成在一起的都尽量集成起来了。
到这里我用一部iPhone X举例把半导体产业的几大产品品类CPU、GPU、ASIC、SoC DRAM、NAND Flash、射频IC、电源IC、数模/模数转换IC以及光电器件、传感器等串讲了一下希望你对整个行业能有个初步的认识。
## 总结
学习完这一讲,我们来复习几个重点:
1. 在半导体行业中超过80%的产品是集成电路芯片因此我们在日常中常把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三者混用。但其实集成电路之外半导体产品还有光电器件、传感器和分立器件行业内称为O-S-D
1. 集成电路芯片主要分为数字IC和模拟IC数字IC强调运算速度模拟IC强调高信噪比、低失真、低耗电和高稳定性生命周期更长论销售额数字芯片有绝对优势但是如果论出货量模拟芯片量大过数字芯片。
1. 数字IC中主要就是CPU处理器和存储器。CPU是重中之重行业明珠的地位。无论是Intel还是苹果都是靠CPU站在行业第一的位置的。
1. 一部iPhone手机基本上用到了半导体产品的全部种类。一部小小的手机是整个行业的缩影。选车要看发动机我希望你在选择下一部手机的时候也能看看它的芯片。
最后,我希望你能记住最开始的那张图,那是业内最权威的分类方式了,我为本次课程特别制作,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另外附上**TechInsights**的iPhone X拆解[原文链接](https://www.techinsights.com/blog/apple-iphone-x-teardown)。原文非常详尽,我的重点在于讲解半导体的分类。有所省略。
## 思考题
在手机行业中,有两个公司掌握了真实的每个手机厂商的出货数字,你能猜出来是哪两个公司么?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交流。如果你觉得这一讲不错的话,也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

View File

@@ -0,0 +1,158 @@
<audio id="audio" title="03 | 芯片设计:一颗芯片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上)"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2/6e/1270d4a772b0bcba40b4ba7ed964246e.mp3"></audio>
你好,我是邵巍。
上一讲我介绍了一下半导体产业都有什么样的产品并且通过拆解一部iPhone给你展示了一部手机都需要用到多少芯片。
那么这一讲我们来聊聊,一颗芯片,是如何诞生的呢?其实一颗芯片项目就是一个标准的产品项目,项目的起点是市场需求分析,接着是设计和制造,如果产品成功完成了商业落地,那么就可以开启下一代产品的迭代升级新周期了。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理解,我做了一张完整的流程图。重点有市场需求分析、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这四个流程,最后,封装测试好的芯片成品会交给设备厂商,完成电子设备硬件的制造组装和软件安装。
你一定要记住这张图基本上它对所有的电子设备从指纹密码锁到手机、PC、服务器甚至超级计算机都是适用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0/53/207d16c44f1aec9597e71dc95ecb2453.png" alt="">
因为这个流程比较长,我把它拆成了两部分,这一讲重点放在芯片的设计,下一讲我们再来看芯片的制造。
如果只看芯片设计,它主要包含需求分析、架构设计、逻辑设计、物理实现和验证等几个部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a2/6d065676e75073dc9f68258a2b20b1a2.png" alt="">
如果说芯片项目和其他产品项目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芯片项目是人类历史上最细微也是最宏大的工程,研发投入大,项目收益高,**试错成本极高**。
以iPhone的A11应用处理器为例这颗处理器包含43亿的晶体管工程师们要在有限的项目时间内实现手机应用处理器所需要完成的功能任务还需要在88mm² 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下放置下43亿晶体管和它们自己的连线再要经过缜密的验证工程以保证它在2亿台手机上都能正常工作2-3年。
有人说芯片是人类造物的巅峰之作,我是非常认可这种说法的。
像A11处理器这样一个项目它的商业价值有多大呢我来给你算算。苹果每年的手机销售约为2亿台按照上一讲我提供给你的iPhone X物料表A11价值27美金乘以2亿台手机那就是总共价值54亿美金。
苹果的应用处理器是自己设计委托台积电代工的。因此27美金的标价算是成本价格了。如果购买其它同类同性能的应用处理器可能大约要80美金的单价这样算下来就是160亿美金的总价值。
让我再重复一下几个关键数字2017年的发布的iPhone 8采用的应用处理器A1143亿晶体管88mm² 指甲盖大小的面积2亿手机销量160亿美金的总价值。不知道你看到这组数据是什么感觉我是被这组数据震撼到了。
接下来,我就以苹果公司为例,先讲讲苹果是怎么走上自制芯片的道路的,然后再给你逐步揭秘芯片的设计流程。
## 课前小故事:苹果的芯片设计路
2005年苹果在开始计划iPhone之前的iPod产品时当时是先买PortalPlayer公司的后来采用三星的现成商业芯片搭建的。
商业芯片,英语有一个专门的词叫"off the shelf"就是指从超市架子上拿下来就能用。现成的商业芯片的好处是方便易得价格确定。不好的地方就是挑一个100%满意的比较难。会遇到功能不完全匹配、性能有高有低、接口不够用、大厂价格贵,小厂可能供货不稳定等问题。
站在2005年的时间点那时高通的手机应用处理器还没有GPU德州仪器还在为如日中天的诺基亚服务而且没有单片的方案需要另配基带芯片。总之那个时候没有完美选择。
因此苹果打算定制一款自用的芯片。我们现在知道苹果曾经和Intel谈过定制芯片的想法但是Intel拒绝了。于是苹果转向邀请当时为iPod供应芯片的三星为自己定制芯片。
本来在买商业现成芯片和定制芯片或者自制芯片之间还有FPGA一个选择。FPGA可以通过硬件编程语言把芯片内的标准阵列器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电路完成类似定制芯片的功能可以节省投片生产的开销和时间。
但是代价就是单片的价格偏高功耗偏高因此FPGA在数据中心的应用较多在手机终端领域极少。
苹果这种提供产品规格需求,由三星做设计服务和生产的这种模式,业内叫设计服务。而且委托设计服务的边界,非常灵活,苹果公司可以完全不参与设计只提产品规格要求,也可以自己完成部分设计,从一小部分到绝大部分都可以,其余再交给设计公司。
不过,这个过程其实也挺不容易,苹果在请三星设计过两代芯片之后,开始自建设计团队,最终决定自己来完成芯片设计环节。按照苹果架构师的回忆,三星实现了苹果要求的功能,但是最终的芯片并不是苹果想要的芯片。这种芯片规格书与芯片成品之间的差距,就是架构师要背的锅了。
小故事我先讲到这里,后面也就是苹果自己做设计的故事了。回到开篇说的芯片设计流程,我们来看看,要做芯片设计的话,芯片公司都会做哪些工作呢?
## 需求分析
其实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是有多个芯片公司,发现了手机应用处理器这个真实需求。在芯片公司发现市场需求之后,通常会进行市场调查,总结出一个通用的市场需求清单出来。一般这个需求清单,会包括主要应用场景分析、软件栈、竞争分析、性能与定位、需求量与投资回报比分析、行规与标准,主要配套芯片的市场供应情况预测等多项内容。最终形成的就是一份市场需求文档。
每个公司的文档流程不一样,有的公司,在做市场需求文档之前,还要做商业需求文档,重点在于分析投入产出比。在市场需求文档之后,还要做深入的产品需求文档和细分的功能需求文档。
在需求分析之后,通常会有一个立项决策会议,由内部管理层决策是否进行此产品的开发。如果顺利通过立项决策,这个芯片项目就由市场部门,转交给研发部门。
像苹果A11这种项目需求分析这一步会集中在公司内部为iPhone8服务。而如果是高通联发科这种商业芯片公司往往会征求主要客户的反馈和手机厂商们对齐需求。
## 架构设计
我们说一个项目是否有商业价值主要看需求分析。而一个芯片是否做得好80%是由架构设计决定的。
在拿到需求分析文档后高层设计人员往往是以架构师为主的团队需要开会对产品需求逐条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基本架构和模块分解最终设计出一个系统架构。我可以给你看看苹果A12的一张系统架构图你可以感受一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a/1e/fa78ea90aca5892845982d3fa7642f1e.png" alt="">
在基本架构确定之后芯片的大目标就是对Power功耗、 Performance性能、Area面积也就是业内常提到的PPA衡量标准要有明确的规划这一般也就确定了要选择的制造工厂和工艺制程。接着芯片设计公司要把需要向供应商购买的IP和自研的IP把它们的交付时间和接口逐一确认。苹果的CPU 核一直是自研的GPU则从IP供应商那里购买过很长一段时间。
如果采用先进封装技术进行小芯片chiplet的设计此时封装方案和初步的布局规划也都应该确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芯片里面只封装一个集成电路硅片但是有时候为了更高的性能或者高密度的设计当然还有成本因素需要把多个硅片封装在一起这种技术手段就叫先进封装。
到架构设计这一步,最终输出的就是一份产品规格书和高层架构设计文档。**这是一个将市场需求,翻译为可实现的芯片架构过程。**
架构确定了之后,通常架构团队和算法工程师团队会建模仿真,确保功能、性能、吞吐量等指标可实现。有了一个可行的芯片设计方案和芯片原型模型之后,架构团队就可以把文档和芯片模型移交给设计团队,开始逻辑设计。设计团队,会先输出微架构或者模块设计文档,然后进入编码阶段。
回顾一下开篇那张图你可以理解架构设计的输入是市场需求文档输出是产品规格书。下一步逻辑设计也叫前端设计就需要拿着产品规格书去输出RTL代码用以生成网表Netlist了。
我们在开头提到在逻辑设计完成后还要做物理实现物理实现就是由RTL代码综合成门级网表然后生成GDS II文件的过程。这里的物理实现也叫后端设计前端和后端设计这两个部分并没有统一严格的界限凡涉及到与物理工艺有关的设计我们就叫后端设计。我们先来看逻辑设计。
## 逻辑设计
#### 前端设计与验证
前端设计逻辑设计一般用硬件描述语言例如Verilog将架构师的设计用编码实现。大型芯片项目设计也是分层次的。先进行模块设计底层的模块写完之后把新写的模块、商业IP、复用的旧IP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
其实硬件描述语言看起来跟C语言颇为类似不过**写C语言的人心里想着“hello world”写Verilog HDL的人心里想着电路图。**
我给你展示一段编码用Verilog HDL写的寄存器传输级设计如下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9/6e/49ea87acf9a4ec75a2c3fd940827336e.png" alt="">
跟其它的软件项目一样在设计的同时验证也要并行进行。验证是芯片设计中最为耗时耗力的工序ARM的技术白皮书有统计一般一个项目的40%资源是用在验证阶段的。
#### 逻辑综合
设计验证完成之后,还有一个步骤,叫逻辑综合 Logic Synthesis就是用EDA工具把寄存器传输级设计RTL描述变网表Netlist非常类似于编译器把C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的过程。从这一步开始芯片的设计就和具体的晶圆代工厂和具体工艺绑定在一起设计开始具有物理特征了。
网表表示的电路如下图,它其实就是描述电路元件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0/b2/f0ac2ca4ea88e5b0c8ed252fe0960db2.png" alt="">
逻辑综合对于半导体设计公司不难但是却是EDA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在实现流程中就背后算法而言综合一定是最难最复杂的步骤。一个晶圆厂并不仅仅要有先进工艺提供给设计公司的设计工具包PDKProcess Design Kit和EDA厂商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 DFT可测试性设计
除了以上两步前端设计还有一个步骤就是DFTDesign For Test。所谓DFT就是预先规划并插入各种用于芯片测试的逻辑电路。芯片制造后期在封测阶段中很多测试需要依赖DFT的设计。
完成以上工作后,前端设计团队就可以将生成的网表交给后端实现团队,开始物理设计了。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前端设计工程师往往要多次,不同层次的反复综合、验证,各种设计规则检查,既要确保设计的正确性,又要保证设计的布局布线可行且优化。
整个逻辑设计阶段,你可以这样理解:**架构师写在文档上的指标与功能,是需要设计团队通过一行行的代码实现出来的。**
## 物理实现
在前端设计结束后,后端也就是物理实现需要完成布局布线,这个时候,需要把网表转换成制造工厂可以看懂的文件,也就是转化为制造工厂可以用来制造光罩的图形文件。
后端设计的主要步骤可以总结为布局规划Floorplan→布局Placement→时钟树综合CTS→布线Routing →物理验证。
布局规划就是在总体上确定各种电路的摆放位置它是后端实现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这里放了一张图你可以看下苹果A11的布局规划是怎么样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5/2e/65db0ebbf3fec0314903d178e065c52e.png" alt="">
芯片的面积、时序收敛、稳定性、走线难易,基本上都是受布局规划的影响。在实际项目中,往往此时还有未完成的模块,就要预留位置。
规划之后,在指定区域摆放元器件,就是布局,而把各个元器件连接起来,就是布线。一颗芯片的树状的时钟信号线路非常重要,往往需要单独布线,因此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时钟树综合。最后,要做验证。
我说得简单其实这就是在指尖上建高楼在小小的芯片上放置上百亿个晶体管纳米级的单位幸而有EDA工具辅助这不是人力所及的工程。
**一颗芯片做得好不好在决策阶段取决于市场需求理解的是否深刻在逻辑设计阶段取决于工程师的能力强不强而在物理实现阶段基本取决于EDA工具玩得好不好。**
在芯片设计进入纳米时代之后布局布线的复杂度呈指数增长从布局规划到布局布线时钟树综合每一步涉及到的算法在近年都有颠覆性的革新。这些步骤都高度的依赖EDA工具。要对EDA工具有深度理解并且要理解EDA工具背后的方法学。
整个芯片设计流程就是一个设计、优化、验证的不断迭代的过程,每一步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例如时序不能满足目标要求,或者存在物理规则违规,信号完整性不合格,都要重复之前的过程,直至满足要求为止,才能进行下一步。
在项目早期任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修改RTL然后重做后续步骤来完成。因此大项目往往有多个版本火车并行在跑。
在项目后期,特别是在最后阶段发现个别电路小问题 可以进行工程更改Engineering Change Order,ECO。ECO有专门的EDA工具和流程我就不展开说了。
物理设计完成之后就形成了下图展示的电路图。图中可以看到蓝、红等不同颜色每种颜色就代表着一张光罩。这个时候的芯片设计就可以以GDSII的文件格式从设计公司移交给芯片代工厂了。自此设计完成制造流程开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2/5c/924f49cc1d117b00dce2602b0b62c05c.png" alt="">
## 总结
这一讲,我们了解了一颗芯片的诞生,第一步就是芯片设计,有几个重点,简单给你总结一下。
1. 芯片项目是人类历史上最细微也是最宏大的工程,研发投入大,项目收益高。
1. 在需求分析之后,进入芯片设计过程。芯片的设计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前端设计(也称逻辑设计)和后端设计(也称物理实现),这两个部分并没有统一严格的界限,凡涉及到与工艺有关的设计都可称为后端设计。
1. 一颗芯片做得好不好在决策阶段取决于市场需求理解的是否深刻在逻辑设计阶段取决于工程师的能力强不强而在物理实现阶段基本取决于EDA工具玩得好不好。
1. 整个芯片设计流程是一个设计,优化,验证的不断迭代的过程。
## 思考题
你同意需求分析是整个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个说法么?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