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cheetahlou/CategoryResourceRepost.git
synced 2025-10-18 07:53:45 +08:00
mod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 -0,0 +1,71 @@
|
||||
<audio id="audio" title="35 | 对产品经理来说,做小程序有什么价值?"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9/be/a9517e70c6ada82c90cb1ae3fc7a27be.mp3"></audio>
|
||||
|
||||
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聊聊与微信小程序相关的话题。
|
||||
|
||||
我们的团队算是微信小程序比较早期的实践者,做了一些小程序,有不怎么成功的,也有数据还凑合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思考和经验,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
||||
|
||||
## 小程序的发展现状
|
||||
|
||||
微信小程序从两年前推出至今,已经有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流进来,同时相关的争议一直没断过,每个阶段看好看衰的人都有很多,前几天,我看到还有文章在讨论是不是小程序被高估了。
|
||||
|
||||
我觉得,各方观点都应该去听一听,了解一下,但没有必要被这些观点左右了自己的判断。而且小程序的实施成本比 App 低了不少,完全可以自己下水做做看,试一下温度。
|
||||
|
||||
说到实施成本,这是小程序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收益。过去我们做 App,iOS 和 Android 俩平台、客户端服务端,各种兼容问题,还有版本管理等等一系列的限制。
|
||||
|
||||
这里说个题外话,虽然说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框架去做跨平台的开发,但随着业务复杂度增加,终究还是要去解决各种各样技术上的细节问题。
|
||||
|
||||
据我所知,有很多用类似框架的团队在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在谋求回归或部分回归 Native 技术方案。
|
||||
|
||||
比如今年六月份 Airbnb 刚刚宣布放弃了 React Native。目前极客时间还在使用 Weex,我感觉随着业务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当框架带来的限制开始影响效率时,说不定也会有变化。
|
||||
|
||||
我们回到小程序,小程序降低了多终端开发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iOS 和 Android 之间的差异,开发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成本也相对低了一些。当然导致这个行业的门槛也低了不少,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
||||
|
||||
我们可以猜测一个趋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个生态其实趋于饱和,如果你不是做产品设计的,那么估计已经很少会去发现并下载一个新应用了,用户的时间可能会逐渐被几个高频的覆盖基础场景的应用所占据。
|
||||
|
||||
最终一些独立的服务提供商是透过这些超级 App 去服务用户,完成这一个服务的过程,或许就是通过类似小程序这样的机制。当然大家也看到了,目前微信、支付宝和头条系,以及百度都开始做小程序。
|
||||
|
||||
除此之外,作为大的平台提供方苹果,也一直在跟这些绕开自己的应用市场的超级 App 博弈。
|
||||
|
||||
比如从最早从应用号改名小程序,到反复不断的 iOS 支付相关的政策调整,都能看到苹果的警惕,毕竟 App Store 是苹果公司重要的生态环节,大家都不做 App 转去做小程序了,苹果会很不好受。
|
||||
|
||||
支付宝、头条系和百度的小程序我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发言权,我们的讨论也会集中在微信小程序的生态中。但一定要说清楚的一件事情是,不同的环境中做小程序的思路和逻辑是会有很大差异的。
|
||||
|
||||
## 小程序的价值
|
||||
|
||||
微信小程序的价值在于藏在其中的关系链,支付宝小程序应该是其中的信用体系和支付管道,头条和百度的小程序很可能会跟分发有关系,这会是不同生态结构的东西。
|
||||
|
||||
我看到网上有些表格在对比不同小程序之间的功能差异,支持什么技术特性之类的,我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他们之间的差异一定不是技术特性的差异,而是环境和用户场景的差异。
|
||||
|
||||
我们还是回到微信小程序,刚才说微信小程序的价值在于:藏在其中的关系链,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微信其实是通过小程序,把它其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连接关系开放给了我们。
|
||||
|
||||
我们通过这张网迅速触及到了大量我们原来很难触及的人,比如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我们怎样通过一个一线城市的白领迅速触及大量四五线城市的人群?
|
||||
|
||||
想象一下,其实北京高级写字楼上班的 David 可能同时还是微信里“家和万事兴”群里的狗剩儿,同时还是“XX 级 2 班青春不散场”群的老五。这就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折叠,让一个人身上衍生出不同的关系类型,也可以触达到不同的人群,让我们通过这个渠道把信息传递下去。
|
||||
|
||||
当然,这个事情从原理上说,原来用 HTML 5 加上微信提供的 JS-SDK 也可以做,为什么非要用小程序呢?这其实也是小程序刚出现时很多人的疑问,而且如果我们往底层去看,往技术上去看,小程序也是通过 WebView 做的渲染,有什么不同呢?
|
||||
|
||||
**我的观点是有两个不同,一是体验上不同。** 基于 Web 做一些事情,比如做一些系统级的调用会受到限制,而且Web使用上总会感受一个加载刷新的过程,不顺滑,体验比较糟糕。
|
||||
|
||||
虽然小程序最终还是用 WebView 在渲染,但我觉得它算是在体验和灵活这件事情上,在 Native 和 WebApp 之间,又取了一个平衡。一定程度上保有WebApp 的跨平台灵活性,另一方面让小程序开发者能够更深度地分享微信的一系列原生能力。
|
||||
|
||||
同时小程序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体验的统一,各种元素和控件之类的设计,包括流程和结构,不同的小程序都遵循微信的设计规范,保证了用户在整个小程序体系中的感受一致,不大会出现打开一个 Web 页面,半天不知道点哪里的状况。
|
||||
|
||||
**第二个不同,我觉得是用户归属的不同**。这个东西说起来有点微妙,就是过去我们做 WebApp 的时候,在微信打开一个页面,我们会觉得这个用户进到了我们的产品体系中,所以我们会让他注册登录,然后来使用我们自己的产品。
|
||||
|
||||
而在小程序的体系下,感觉用户还是在微信里,我们是给微信提供应用插件的,除了少数小程序之外,大部分小程序可能就简单地要一个授权便可以正常工作了。
|
||||
|
||||
其实按理说在 Web 上利用微信的 JS-SDK 去做授权,也是一样的效果,可是这两个差异确实存在,Web 上我们会想方设法引导用户去下 App,或者去关注公众号,好像是在努力把微信体系中的用户抢夺到自己手里。
|
||||
|
||||
而小程序中,由于微信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所以大家都不得已变得很淡然,既然抢不走,那就到微信的地盘上好好服务用户,这样导致用户开始使用一个应用的门槛,降低了很多,打开小程序的时候心理负担也小了不少。
|
||||
|
||||
比如我打开小程序的卡片,就顺手可以开始使用了,而看到了Web页的时候,我就可能会预期它让我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开始登陆。在技术上虽然没什么差距,但是在心态和体验上,确实会不一样。
|
||||
|
||||
## 总结
|
||||
|
||||
说完 WebApp 和小程序之间的这点差异,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先到这里,我们从小程序的实施成本开始说起,提到小程序可能成为一些超级 App 与开发者分享用户的方式。提到微信小程序的厉害在于变相向开发者开放了微信的关系链,最后提到了 WebApp 和小程序差异。
|
||||
|
||||
接下来我们会展开来分享微信小程序是如何向我们提供关系链,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利用这一点。虽然这很可能不是微信的本意,但这个特性在当前阶段却被开发者放大了。
|
||||
|
||||
你能想象到的,小程序和传统的 WebApp 之间有什么差异呢?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次继续。
|
||||
|
||||
|
63
极客时间专栏/邱岳的产品实战/模块三:产品经典案例解析:小程序的生态与实践/36 | 如何利用小程序去做传播?.md
Normal file
63
极客时间专栏/邱岳的产品实战/模块三:产品经典案例解析:小程序的生态与实践/36 | 如何利用小程序去做传播?.md
Normal file
@@ -0,0 +1,63 @@
|
||||
<audio id="audio" title="36 | 如何利用小程序去做传播?"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c/d6/ac2bf58aef0da8ea9932b86e5163fad6.mp3"></audio>
|
||||
|
||||
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这次我们继续聊小程序相关的话题,上一次的内容里我们提到小程序给我们带来的一些优势和机会。这一次我想从小程序的入口开始,分享我对小程序流量结构的思考,以及小程序的设计原则。
|
||||
|
||||
## 小程序的入口
|
||||
|
||||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经非常明确地表达过:“小程序在微信中没有入口”,后来这句话经常被好事者拿出来调侃,说龙哥食言了,现在不论是在发现模块里的小程序菜单,还是在聊天列表直接下拉,都是小程序的入口。
|
||||
|
||||
为此,微信还专门在聊天列表下拉的小程序列表位置,加了一个小彩蛋,依然坚持说:“这不是入口。”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9/b4/39a570bac538d896f39ee1614e96a7b4.png" alt="">
|
||||
|
||||
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小程序不像其他产品或渠道形态,依靠中心化的分发去获客与留客,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程序确实在微信中没有入口,或者更进一步说,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小程序没有“中心化入口”。
|
||||
|
||||
如果把用户进入小程序的所有渠道称作入口,这样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入口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才提到的,这种中心化分发,稳定存在,所有人都一样的中心化入口,比如图上“我的小程序”和“最近使用”,以及发现模块中的“小程序”项,都是中心化入口。
|
||||
|
||||
我认为中心化入口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给具体的某一个小程序创造获客或留存渠道,而是微信在培养用户对小程序的使用习惯。如果寄希望于在这里抢得一席之地获得流量和用户,其实是很难的。
|
||||
|
||||
## 分布式入口
|
||||
|
||||
除了中心化入口之外,另一类入口则是存在于微信各种使用场景中,随机出现,稍纵即逝的“分布式入口”。
|
||||
|
||||
微信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即时通讯工具是最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之一,如果将使用微信的人看做这网络中的点,那么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是点和点之间的连线。
|
||||
|
||||
我们都知道,在微信中,人和人的连接是稍纵即逝的,我们跟另一个人聊天或在群里面聊天,每说一句话就像一次连接,随着聊天进行,这句话就慢慢被别的对话刷走了。我们发一条朋友圈,随着时间流逝,也会在时间线上消失不见。
|
||||
|
||||
如果只有一个人用微信,或者虽然有很多人用微信,但他们之间不产生任何联系,微信是不创造任何价值的。只有他们互相交织、联系,并且频繁的联系,才能产生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说,微信的价值是动态存在于网络流动中的。
|
||||
|
||||
如果每一次联系都会在点和点绘出一条线,这条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暗下去,那么我们能够看到一张不断闪烁的光网,如果仅仅是去看某一条边,可能它只是偶尔闪一下就不见了。但如果我们看整张网,就会发现虽然每一处都时亮时灭,但整张网的亮度是稳定的。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9/2d/89a72f8255f50be2228fedd81f9f4f2d.jpeg" alt="">
|
||||
|
||||
这张网的整体亮度,就是微信作为连接工具的生命力。而微信小程序真正的入口,就应当建立在这张网络中的点和点之间,那些稍纵即逝的边上。
|
||||
|
||||
并且,微信通过小程序,将这张网络提供给了开发者,这就是微信小程序最大的价值。
|
||||
|
||||
这样说有点太空,我们用具体的产品特性来看上面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我们小程序的入口,放到微信会话里、群聊里,朋友圈时间线、公众号文章里,以及模板消息、搜索结果中。
|
||||
|
||||
## 小程序的传播
|
||||
|
||||
我们要去想,自己的小程序,在一个什么样子具体的场景中,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或者出现在一篇公众号的文章底部。你究竟提供了什么服务和什么入口,让用户的分享和传播动作变得无比自然。
|
||||
|
||||
我们在聊增长黑客的时候曾经提到过类似的观点,就是怎样让传播自然而然。无码科技做的“抽奖助手”小程序,就是一个使用闭环内自然而然带着传播的场景。
|
||||
|
||||
它在公众号出现,在朋友圈出现,在群和会话中出现,都有着恰如其分的缘由,对发起者和接受者,都产生明确的、容易理解的价值。
|
||||
|
||||
在做小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不要去把大而完整的 App 功能移植到小程序内,而应当尽可能把用例拆细,去找那些本来就带有传播过程的用例。比如团购,比如抽奖,比如投票或收款等等。
|
||||
|
||||
具体在不同的入口应当如何做好设计,这个话题太细我们也就不展开了。我有一点小经验分享给大家,就是去注意聊天的过程中有什么类型的内容是经常出现的,去思考朋友圈里什么东西是最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
|
||||
|
||||
比如自拍,大部分人的天性都爱自己,愿意展示自己的美。我们想一想,过去所有的刷屏应用,其中有多少都是给用户提供了方便的工具和由头去秀自己的照片。
|
||||
|
||||
模板消息也是一个重要的分布式入口,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自然而然的获取用户的同意去在未来合适的时机向他发送一个提醒?将他重新请回产品内?
|
||||
|
||||
我不喜欢某些小程序为了裂变而裂变的玩法,就是因为他们在消耗微信提供的连接能力,对点与点之间的联系造成伤害,短期来看,由于利益和骗局的趋势,连接的数量和频率突然增加(也就是很多人疯狂去分享和传播),整张网变得很亮。但亮过之后,伤害了网络价值本身,最终就会归于黑暗。
|
||||
|
||||
钻研和做好传播是不是微信小程序存在的最终价值呢?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只是当前所谓红利期的聒噪。我们应当怎么期待未来呢?我们下次一起来看这个主题。
|
||||
|
||||
## 总结
|
||||
|
||||
今天我从小程序的入口开始,分享了自己对小程序流量结构的一些思考,并且谈到了小程序的设计原则。以及我们可以去利用的传播方式。今天的内容就先到这里,如果你有关于小程序的心得和经验,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我们下次再见。
|
||||
|
||||
|
@@ -0,0 +1,83 @@
|
||||
<audio id="audio" title="37 | 关于小程序,一些你应该知道的事儿"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49/e3/4934baeec21e89ba1b635e6df3eb56e3.mp3"></audio>
|
||||
|
||||
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我们继续聊小程序相关的话题。
|
||||
|
||||
上一次的内容里我们聊到了小程序的入口和流量结构,我们把小程序的入口分为中心化入口和分布式入口,并且强调了要想做好微信小程序,应当重视分布式入口的设计。
|
||||
|
||||
今天我们的话题依然围绕小程序展开,我会跟大家分享自己对小程序功能设计的理解,以及开发小程序可能遇到的一些风险,还有作为一个从业者,对小程序未来的一些期待。
|
||||
|
||||
## 1. 小程序功能设计原则
|
||||
|
||||
小程序的功能设计跟传统应用不同,我认为不应该把完整的 App 架构和功能搬到小程序里面。不一样的土地,就应该种些不一样的东西。
|
||||
|
||||
这有点像当年刚有移动互联网的那个年代,大家都在尝试把 PC Web 上的东西搬进手机里面,各种导航站之类的,后来发现手机有自己的特点,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生态,应该长出不同形态的应用才对。
|
||||
|
||||
小程序不应当是庞大而复杂的,就像我们上次分享提到的,它嫁接在微信的场景内,应该跟微信自身的功能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场景闭环,才是最自然,也最恰如其分的做法。
|
||||
|
||||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个设计原则,就是应当碎片化、场景化、简单化。**不要做结构完整的大东西,而是去做小场景。比如你是做电商的,那不一定要把商品店铺类目购物车等等,所有的东西全部做完,才推出小程序,而是完全可以做一个拼团,或者做一个代付,甚至做一个分销这样独立的功能,就推出去。
|
||||
|
||||
**第二个设计原则是从传播出发去设计功能。**我们想要利用微信开放给我们的关系链,利用会话、朋友圈和公众号等等微信本身的场景,就要考虑传播动机,结合微信功能和小程序功能一起考虑场景。
|
||||
|
||||
如果两个功能,一个是独自使用,一个是必须通过传播才能完成使用,那么毫不犹豫先做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小程序要活下来,我们可能需要优先考虑增长,而不是体验。
|
||||
|
||||
比如上面举的电商例子,拼团、代付和分销,都是在传播中才能完成功能闭环的,这样的功能在微信现有的体系中,更容易获得持续的流量。
|
||||
|
||||
另外,微信中的留存手段其实不多,尤其是没有像样的通知体系,用户来了,用完之后并不属于我们,它会重新退回到微信的大池子里,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需要重新“获取”他们。
|
||||
|
||||
这其实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应用环境,需要我们摆脱过去的思维定势,重新出发,去考虑功能集的设计和编排,这样才会更加合理。
|
||||
|
||||
## 2. 风险与边界
|
||||
|
||||
微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小程序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我们希望在这个环境中分得一杯羹,就要了解和遵守平台的游戏规则,在规则的边界内去做事情。
|
||||
|
||||
关于游戏规则,有几个底线是要注意的,**首先是要坚决跟黄赌毒划清界限**,也要当心提供工具或资源服务时,可能带来的各种内容风险。还有就是传销,虽说政策规定三级分销不能做,但目前来看在微信里两级就已经违规了。这些都是红线,不要拿自己公司的产品去开玩笑。
|
||||
|
||||
另外是**要尽量杜绝诱导分享**,这是一个灰色地带,什么叫诱导分享,比如说团购算不算诱导分享,推荐有赏算不算诱导分享。这个尺度掌握在微信手里,我们只能尽量去理解,但很难划出明确的界限。
|
||||
|
||||
还有一个必须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看着线上别人做了什么功能,没有被封禁就认为这样的功能是被微信许可的,于是自己也做一个。**
|
||||
|
||||
有些人会利用一些手段绕开微信审核,短暂地活一会儿,但这种行为不可能持续,随时会面临被处理的局面,如果你是正儿八经做产品的,就不要去冒这样的风险。
|
||||
|
||||
还有就是要**注意微信的虚拟商品支付政策限制**,由于苹果的缘故,iOS 端微信小程序不允许支持虚拟商品支付,虽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部分小程序还存在类似的功能,但确实算是漏网之鱼,不要学他们。
|
||||
|
||||
最后一个风险是**被抄袭的风险**,这一点我们团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深有体会,被抄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微信内几乎是没有对原创小程序的保护机制的,即便被像素级抄袭,也没什么办法。
|
||||
|
||||
抄袭已经慢慢成为了小程序生态内的一门生意,我认识不止一个团队,不干别的,谁火抄谁,然后会用一些擦边球的推广方式迅速做大,捞一笔,万一微信干预,他们就再去抄别人,作恶成本很低。
|
||||
|
||||
现在似乎没什么办法,就只能默默承受,好在微信的市场足够大,起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只要做好自己就能保持增量。另外我也相信微信总会找出办法,净化这种不良风气。
|
||||
|
||||
## 3. 对小程序的期待
|
||||
|
||||
在小程序分享的最后,我想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说说我对小程序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期待。
|
||||
|
||||
两年多以前,微信刚刚开始推出应用号时,大家还看不太懂这个东西是什么,我记得当时跟池老师讨论了半上午,后来还在朋友圈做了个总结。
|
||||
|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7/ec/c76fe7d694612581efb32a76392f8dec.jpeg" alt="">
|
||||
|
||||
(那时还没有无码科技,池老师还在卖锤子手机,时过境迁,还是挺感慨的)
|
||||
|
||||
两年过去,目前微信小程序的价值确实体现在于它与微信当前产品体系之间的结合中。比如它能转发到会话、群聊,能够生成小程序码转发朋友圈,能够通过模板消息在对话列表出现,能够嵌入公众号,甚至能够获取一些与群相关的信息,等等。
|
||||
|
||||
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体量比较大的小程序,都是通过这些机制增长起来的,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小程序会将裂变和增长当做核心。
|
||||
|
||||
**但我总觉得这并不是小程序的本意,微信曾经提出的愿景是小程序可以做到用完即走,而这个行业做的事情,似乎都是让大家用完还来,来了再来,光来还不行,还得帮我转发、分享、裂变。**
|
||||
|
||||
并不是说这个不对或者不好,这是这个行业的现状,前面的分享,以及我们自己做小程序的过程中,也一样要研究转播。
|
||||
|
||||
这是小程序的发展阶段,但我相信未来还是会逐渐理性回归真正的用户价值,传播和裂变固然重要,但要持续支撑一个服务的发展,用户价值才是内核。
|
||||
|
||||
我们这个行业从业者,都太聪明了。可能平台弄来一个水龙头说,大家喝口解解渴吧,我们迅速就能接出一堆管子咔咔修出四个都江堰,微信的平台监管也头疼。
|
||||
|
||||
但**当喧闹过去,任何一个渠道,最终还是会回归理性,回归用户价值。**
|
||||
|
||||
我们先后推出像“Readhub”和“全球临床试验”等等这样的小程序,其实就是对未来用户价值为先的一种态度。
|
||||
|
||||
它们不必绞尽脑汁去做传播做裂变,只是踏踏实实做好服务,提供价值,就能够在微信小程序的体系内存在,并获得收益。我们相信微信的智慧,也相信在足够长的周期内行业自我净化的能力,并期待那一天早一些到来。
|
||||
|
||||
## 总结
|
||||
|
||||
今天我从自己对小程序功能的理解出发,谈到了小程序的两个设计原则,我也聊到了开发小程序可能遇到的一些风险,最后,作为一个从业者,我也分享了自己对小程序未来的一些期待。
|
||||
|
||||
在你心目中,最好的小程序是什么样子的?你对小程序的理解和对它未来的判断是什么?欢迎在留言中分享交流。我们小程序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你,再见。
|
||||
|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