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64 @@
<audio id="audio" title="04 | 现在的你,到底该不该换工作"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1/46/11b969f55d4a8b3f3b34ecd36f871546.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今天我要分享的话题是“现在的你,到底该不该换工作”。
换工作,不只是换一下职位这么简单,你还要适应新项目的技术栈、业务环境、公司流程和团队文化等等,而且,如果你是跨行业,那么你连行业经验都要重新积累。这个沉没成本是巨大的。所以在换工作前,你一定要想一想,是什么导致你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呢?马云曾说:一、钱,没给到位;二、心,委屈了。我觉得还有一条:路,堵住了。也就是说,你在这里的发展到头了。
事实上,这三点是衡量工作满意度的三个指标:“钱”是物质保障水平,“心”是精神满足水平,“路”是能力发展通道,而能力有了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前两条。
## 工作满意度指标
我们来分别看看这三个指标,并了解一下这里的误区。
#### **1. 物质保障水平**
物质保障水平是指薪酬福利满足生活需要的程度,这是工作所得中最容易量化的部分,也是最容易比较的指标。有人说比“时薪”更客观些,也就是比每工作一小时所得的平均薪水,这就把工作时长考虑进去了。但是,如果更公平地比较“工作性价比”的话,我们应该用“工作所得”除以“工作付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6/88/16a531292941bcc41e2e476a2ce5f088.png" alt="">
这个公式列出了工作所得和付出包含的一些细项(问号表示还可能有其他细项未考虑到)。工作所得包括了薪水、培训资源、工作资源、经验和能力提升等。工作付出包括工作强度、加班、出差等,而且,工作时段以外你承受的工作压力也要考虑进去。这样看,这个公式好复杂。是呀,其实我就是想告诉你,工作所得和工作付出都涉及诸多因素,只单单拎出“薪水”一项来比,是不合理的。
对于还没有真正体验过某项工作的同学来说,这里有个误区:在工作所得和工作付出中,他们对薪水之外的条目基本没有概念,因此只好简单地比薪水。但当他们选择了薪水高的工作,实际做起来却发现,其强度和难度可能根本承受不来,或者其他方面有隐藏的问题。所以,请一定不要误入只比薪水的坑。
#### **2. 精神满足水平**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上三层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精神需求。而工作中的团队文化对每个人的精神感受有非常大的影响,其中人与人的协作氛围(社交和尊重)、工作的成就感(自我实现)左右着我们的精神满足水平。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0/ce/405cc4664f8f757ba57b2f36747a2bce.png" alt="">
精神满足来源于持续的工作成就感和团队氛围。**但是,精神满足必须和通常所说的“舒服感”区分开。**在一个稳定的团队或者职位上,由于业务和技术很成熟,工作确定性很高,人们工作起来也就驾轻就熟,很少处理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挑战也很少,每天舒舒服服就能把工作“应付”掉。这样的团队就待在舒适区,并不适合职业发展。所以,精神满足说的不是舒服,而是精神愉悦、有成就感。
#### **3. 能力发展通道**
能力发展是工作所得中不易短期觉察的部分。但这部分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你**将来**的物质保障水平和精神满足水平。
在“面试官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一文中,我解释了应聘者素质模型,包括经验、技能、潜力和动机。毋庸置疑,我们都希望这些能力素质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能力素质提高了,我们就可以做更复杂更有价值的事,更有成就感,也能享受更好的薪酬待遇。
**判断能力有无提高,就要看达到相同的结果是否更得心应手,或者工作结果是否达到了更难更高的目标。**
综合来看这三个目的,即物质保障、精神满足和能力发展,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所占权重不同:
<li>
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甚至十几年,个人发展是最重要的,需要积累知识、增长技能;
</li>
<li>
到了稳定期,你要抓住机会,利用资源,实现自我价值,物质和精神上的收获变得更多;
</li>
<li>
职业衰退期,个人职场技能的发展降到次要位置,重心转到维持收入和发展业余爱好上来,准备好退休生活。
</li>
你应该分析自己在这三方面的诉求,明确当前自己想要什么,再去衡量在目前的工作中这三方面的满意度如何,最后才能考虑到底要不要换工作。
##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上述三个指标,这里,我分三个方面来说:可接受的薪酬、“合适”的事、“合适”的人。这些因素也可以用来粗略地评价一份工作的优劣。
#### **1.可接受的薪酬**
上文讨论过了对薪酬的理解和误区,这里说的是拿“可接受”的薪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薪。特别是,如果你尚处在职业上升期,千万别让薪水阻挡了你的发展机会。
那发展机会是什么呢?它体现在“合适”的事和“合适”的人里面。
#### **2.“合适”的事**
这里所说的“事”,有两个层面,一是工作对象,即“做什么”、产出是什么,例如一款文档管理产品;二是工作过程,即“怎么做”,包括流程、工具、技术。
<li>
**“合适”的工作对象,跟市场和行业关系密切。**产品符合市场需要能为目标客户创造价值有可行性可以从0到1或者产品已经成型业务发展迅速规模扩张正在从1到n。大家都希望自己从事的行业能成为风口同时“事”成风险又小。
</li>
<li>
**“合适”的工作过程,涉及到工作的流程、工具和技术。**同样的工作对象,在不同的团队,可能用迥然不同的工作过程来实现。比如,做一款软件产品,瀑布开发和敏捷开发会引入非常不同的工作过程,应用的工具和组织分工也差异巨大。这些都影响着个人选择。
</li>
>
**小提示:**
换工作,首先换的是“事”。如果公司允许换岗的话,换“事”可以在公司内进行,而不一定非要换公司。
**我们常说,最好的工作是自己既喜欢,又擅长,还是公司和市场需要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喜欢或擅长的工作,该选哪个”一文中,我会比较深入地讨论喜欢和擅长的相互影响关系,建议你用“稳定原则”和“优势原理”来评判这份工作,即深入体验工作的方法和内容,而不靠浅表的感受来判断喜欢或者擅长,别武断地选择或者放弃某个工作。
我们不妨借这个机会,来说说一个经常有人纠结的问题:**究竟是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呢?**
从业务角度(工作对象)看,一般的解读是:大公司业务成熟,市场趋向饱和,“事”稳定但趋于衰退;小公司处于市场探索或业务发展时期,“事”多变但有发展。
其实不然,大公司内部可能有三种不同成熟度的业务:
<li>
一种是夕阳业务虽然贡献收入但正在逐渐下滑其规模经历从n到0的衰退过程公司不再进行投入
</li>
<li>
第二种是发展成熟的业务虽然贡献收入占比不高但是发展迅猛其规模正处于从1到n的扩张过程公司有大量投入
</li>
<li>
第三种是创新业务正在完善产品投入市场实验还没有贡献收入正在做从0到1的尝试公司会投一定量的资金看其发展得如何及时调整方向。这些创新业务可能有多个同时进行有少数将来会成功发展为第二种即成熟的主营业务。
</li>
以上三种业务,在公司内对应不同的团队,投入资金、管理流程、人才策略,甚至团队文化也都可能有所不同,有点像不同的小公司。因此,要对大公司进行评价,你还要区分团队和业务,不能管中窥豹。而小公司的业务可能属于以上三个阶段中的某个阶段,同样要注意区分。
从职责分工(工作过程)看,一般的解读是:大公司人员众多,职位齐全且细致,个人就像螺丝钉;而小公司业务压力大,要求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全栈工程师,每天都在接触新东西。
但实际上,大公司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业务团队,管理流程和职责划分是不同的。创新业务团队往往和创业公司类似,人少、活多、工期紧。小公司的员工,虽然是多面手,但也可能只是多个节点的螺丝钉而已。**是不是螺丝钉,和公司大小无关,它取决于:**
<li>
**你能接触到多大的工作面。**我见过有位项目经理工作5年但只是协调界面翻译的工作管理简单的团队和低复杂度的流程。这个工作面就比较小。
</li>
<li>
**你有没有机会持续接触新问题,新挑战。**这些挑战不太小,你得学习新技能才能解决;又不太大,没超出你的能力极限,不至于让你气馁;挑战来得不太频繁,让你有时间去思考和总结。
</li>
<li>
**你有多大的决定权和自由度来完成该工作。**你在该职责上,是决策者?还是设计者?或者只是执行者?不同的自由度,给你发挥的空间不同,你得到的锻炼也不同。
</li>
所以,**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必须要考查团队的细节,才可以判断是否有利于你的发展。不能囫囵吞枣或者盲人摸象。大公司的平台价值,是一个光环,但是不一定就代表你的个人价值;小公司的多面手,不一定表明你有自由和机会去发展。**
#### **3.“合适”的人**
个人的发展,受工作环境中人的影响太大了。我们从团队和老板两个方面来讨论。
**先来说团队。**近朱者赤,我们希望和优秀的人为伍,在优秀的团队中,工作会更高效,个人提高也会更快。
优秀的团队有很多特征,比如目标一致、技能互补、分工明确、沟通高效、相互信任、持续改进等等,我觉得**这些特征都包含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说大家都有平等的权利分享和获得信息,而且团队能够用简单直观的方法和工具,使每个人都能非常方便地分享和获得。这让所有人,不论哪个角色,都在同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面上,知道共同目标是什么,共同困难是什么,自己要做什么和他人要做什么,想用的资源随时可取,好的实践总结能及时被传播、应用。
信息共享带来的结果,就是“配合好”:成员有担当,共同决策;沟通很轻盈,大家很快能理解对方意图,达成一致;分工合理清楚,大家了解彼此的技能,有了困难,互帮互助;大家互相信任,敢于把后背给对方,冲突是为了完善工作,而不是拖慢工作。总地来说,“配合好”的团队协作成本低,进而成果出得快且质量好。
所以,衡量一个团队是否“好”,是否利于发展,关键是看它的信息共享程度。
**再来从老板的角度看一下。**什么是好老板?很多人可能认为好老板,就是好相处,比如脾气温和、没架子,擅长正向沟通,表扬都是当众的,批评都是私下的。诚然,这是很好的个人品质,会让团队氛围轻松和谐,会让你心情舒服。但是,长远来看,有利于你发展的老板才是好老板,而让你一时舒服的则不一定。所以,这个原则下的好老板,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li>
<p>**开拓业务,不止于守住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还有着强烈的攻城拔寨的斗志。**<br>
我们所处的时代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团队中的领路人,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和增量思维,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洞察力,不断为团队寻找新的机会,创造发展空间,才能形成发展的“态势”,而团队中的个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p>
</li>
<li>
<p>**打造团队,营造开放共享、赏罚分明的环境。**<br>
老板对于团队环境的建设有直接且重大的影响力,除了上面提到的信息共享机制,老板还要有一套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他衡量你干得好不好的标准是你的工作成果,而不是你和他的关系。</p>
</li>
<li>
<p>**是个好教练。**<br>
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发展盲区,需要一个有经验的“明白人”给你引导。好老板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了解你的表现和困难,给你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反馈,照亮你的发展盲区,帮助你看清目标,发掘潜力。促成你独立思考和决定,并且通过合适的工作内容,给你实践机会,达成团队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双赢。</p>
</li>
## 总结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对于该不该换工作,我的建议是先从物质保障、精神满足和能力发展三个角度看自己的满意度,再从下面三个方面评价一下你的工作:
<li>
可接受的薪酬,不要只拿薪水来定义工作的好坏;
</li>
<li>
“合适”的事,做的事是否有挑战、有发展,不要只看公司大小,团队更重要;
</li>
<li>
“合适”的人,团队的信息共享程度,决定了配合度,而且一个好老板也很重要。
</li>
## 思考时间
请你思考一下,你是否满意你当前的工作?你的满意程度,是与“钱”有关,还是与“事”或者“人”有关呢?当然,如果你还想到了其他可以衡量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分享给大家。
最后,感谢你学习今天的内容,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34 @@
<audio id="audio" title="05 | 喜欢或擅长的工作,你该选哪一个?"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6/7d/d6b1778e6129c6301ad61216d291ac7d.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今天的分享话题是“喜欢或擅长的工作,该选哪一个”。
前段时间有位同事找我诉苦,说他虽然现在的测试工作驾轻就熟,但是并不喜欢,他更喜欢做业务分析,但是又担心自己做不好,不知道该不该换工作。
这样的情境其实很常见:一份工作做久了,所需要的技能越来越擅长,渐渐成为重复性劳动的时候,你没有了新鲜感和成就感,就难免会失去兴趣;而对于看起来很感兴趣的另外一份工作,你又担心自己不擅长,做不来,不敢轻易转换。
上篇我们讨论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因素“钱”“事”“人”,今天我们把兴趣和擅长单独拿出来讨论,看看选工作时一个常见的困境:一个擅长但不感兴趣,一个感兴趣却不擅长,该选哪个呢?
别急,我们先来看看兴趣和擅长的关系。(方便起见,我在这里将“喜欢”“爱好”和“兴趣”视为同义,不做区分。)
## **兴趣和擅长的关系**
什么是兴趣呢?具体到工作中,兴趣是一种长期对工作做法或者结果“喜欢”的情感,这些做法或者结果,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性格,为了做喜欢做的事,我们乐此不疲、不惜投入,这是我们做事的内因。
擅长呢?擅长是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包含我们已经掌握的经验和技能,使我们达到好的结果,形成成就感,赢得外界的认可。
**兴趣和擅长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我画了一张图,把工作按照“兴趣”和“擅长”两个维度,分到了四个象限:
<li>
右上A区擅长且感兴趣的工作这是理想的工作。
</li>
<li>
左上B区擅长但是不感兴趣的工作熟练但无聊能做出成绩但折磨自己。
</li>
<li>
左下C区既不擅长也不感兴趣的工作。这恐怕是你最不想干的了不是迫不得已就是另有所图。
</li>
<li>
右下D区不擅长但是感兴趣的工作。对你有新鲜感有挑战的工作。可能是因为刚开始学着做关注的是技能提高也可能这项工作你只是拿来消遣的而不用在意结果。
</li>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2/9f/627838bd9071852fd6e8f4d7e702f09f.png" alt="">
**如果把当前你所涉及的工作放到这四个象限,过一段时间再来评估,某些条目的位置可能发生迁移,因为你对某件工作的兴趣和擅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当我们考虑了时间因素,你的工作会在四个象限中移动,简单来说:
<li>
动机会影响你的兴趣强弱。缺少动机,兴趣减弱,条目会在坐标系中左移;增强动机,兴趣增强,条目会右移。
</li>
<li>
通过有效学习,工作项会上移。
</li>
很显然,我们希望通过寻找激励条件,和采用得当的方法,使工作向右和向上移动,从而让工作完成得更好,让自己更愉悦。
联系到日常的工作,你会发现,那些感兴趣的工作,你更乐于上手,而且伴随着愉悦的心情,进步就悄然发生了,从而水到渠成,变得擅长。当这件擅长的工作做久了,就会尝试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发掘新的兴趣点,做些有挑战的工作,进入新一轮把兴趣变成擅长的过程。这是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从愿意到努力,再获得愉悦的过程。
如果你一开始从事的是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工作,靠外界影响和意志坚持来做的话,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且不一定坚持长久。但怀有远大目标的人,会卧薪尝胆,为了远方的成功而忍受当下的痛苦和折磨。
接下来,我用“兴趣金字塔”来进一步解释兴趣的发展,以及和擅长的转化过程。
## **兴趣金字塔,以及兴趣的发展过程**
“兴趣金字塔”,展示了兴趣的层次关系,附加的状态转换图,则进一步描述了兴趣的发展过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d/df/bd13e199f20b4f4f7edde3bab6d56ddf.png" alt="">
**兴趣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好奇。**当你刚听说一件好玩的事,产生兴趣,想试一试的时候,这其实还不是兴趣,而是好奇。好奇会驱动你付出行动,但是当你真正体验到该工作的辛苦和快乐之后,要么好奇消失,放弃体验;要么对下一层未体验的工作产生好奇,让你进一步尝试。
**好奇的上一层是消遣。**这是兴趣的初级阶段,即反复做喜欢的事,目的是为了享受愉悦。这个阶段不需要太高的技能,也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收获愉悦的体验。比如刚学会游泳的时候,你每天都想去游。因为刚掌握了一门技能,新鲜好玩,而且这时候稍微学习一下,你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很有愉悦感。
**再往上是金字塔的产出层。**和消遣层不同,产出层的兴趣带来有价值的产出,而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消遣。这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掌握此兴趣领域中更高的技能,从而做出有区分度的产出。这些产出可以为外界产生价值,自己获得精神或者物质的成就。比如摄影,最初只是随便拍着玩(消遣),后来通过练习提升技巧而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无论是给人以精神愉悦,还是获得商业回报,都算得上有价值的产出,从而摄影这个兴趣进入了产出层。要想进入产出层,需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讲究学习方法。这时的兴趣,才达到稳定,成为你的擅长。
**兴趣金字塔的最高层是引领层,**是指技能已经在该兴趣领域达到顶级,开创出新的技能和体验,从而引领一批人或该领域的发展。比如某些摄影大师的作品,开创了新的摄影手法和题材,引发大众去学习效仿。这层也是产出层的一部分,是产出层的高级部分。
虽然兴趣金字塔中,每层指的是同一种兴趣,但却是兴趣发展的不同阶段,每层包含该兴趣活动的不同做法和结果。举个例子:
<li>
假如跑步是你的兴趣,偶尔没事楼下跑两圈,出出汗,感觉很好,这是在消遣层。
</li>
<li>
如果你每天都坚持跑5公里风雨无阻几个月下来减了肥还提高了体质那说明跑步这个兴趣已经对你产生了有意义的产出这是产出层。
</li>
<li>
如果你已经开始参加马拉松了,甚至还可能获了奖,身边的朋友甚至都被带动起来,跟你一起跑,那你已步入引领层了。
</li>
结合上文的“兴趣-擅长象限”,我们可以看到兴趣和擅长在“兴趣金字塔”各层的状态转换。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看金字塔右边的状态转换图,仔细体会一下(橙色的状态是可选的),这里我就不详细讨论了。
## **选择兴趣、擅长的原则和问题**
总地来说,感兴趣的,我们有意愿做好;擅长做的,我们有能力做好。而且,意愿和能力会随着工作的内容和难度的变化互相影响: 当前不擅长的,将来会因为兴趣而擅长;当前不感兴趣的,将来可能会因为擅长而感兴趣。所以,选择兴趣或擅长时,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li>
**稳定原则:**选择兴趣或擅长,不能只看当前的状态。要发展到产出层看,而不是只在好奇层和消遣层,这是因为产出层的兴趣和擅长(包括引领层)才是稳定的、深刻的,对你有重要意义的。
</li>
<li>
**“优势理论”:**全球著名的商业咨询公司盖洛普通过长达25年对超过200万人的数据统计和调查提出了著名的“优势理论”**只有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优势,才有可能在工作中达到持续完美的业绩表现**。这启发我们,为了做出好的业绩,对于发展到产出层的兴趣,如果还不擅长,那可以考虑其他擅长的工作了。
</li>
<li>
**小步快跑原则:**不管选什么工作,技能跨越的难度对你而言,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则就容易失去兴趣,从而停滞不前。
</li>
>
**小提示:**
如何识别自己的擅长呢盖洛普公司通过长期统计定义了职业人士的34个优势成就、行动、分析、适应、统筹等这些个人优势既可能是天生具备也可能是后天训练所得。你可以参考。你可以网上搜索盖洛普优势识别器进行免费或者付费测试。
基于以上原则,我再说说关于兴趣和擅长的一些常见问题。
<li>**“小王找的工作真好呀,我也要找他那样的。”**<br>
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也不要盲目地羡慕别人。只有深入体验了某个工作,你才能体会到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以及你会受到什么难度的挑战。不要停留在好奇层和消遣层看问题,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li>
<li>**“我一看,就不喜欢做这个工作。”**<br>
真的是这样么?如果你只是站在好奇层,或者消遣层,还没有深入到产出层去体会该工作的做法和内容,你就断言放弃,这叫“浅尝辄止”。等你深入体验到妙处之后,也许你会喜欢上它。臭豆腐,闻着臭,可是吃着香呀。</li>
<li>**“这份工作太简单了,我全会,没啥兴趣了。”**<br>
首先,你要确定是否你的工作只是停留在好奇层或者消遣层,也就是说你可能还只是在工作外围,而没有深入体验到工作中有难度有价值的部分。另外,即使你做的是有价值的产出,是否因为你更想待在舒适区,还没有探索该工作的未知领域?你需要的是提高工作质量要求,改进工作过程,从而让工作更有新鲜感,引发新兴趣。</li>
<li>**“这份工作太难了,一直没有起色,没意思。”**<br>
如果工作长期难度太大而做不好,不要“半途而废”,你可以尝试把工作范围拆分,把复杂度降低,把目标缩小,小步快跑;还可以改进训练方法,找到好老师,来加速提高技能。成果有了,技能提升了,外界认可了,工作自然就有意思了。</li>
<li>**“只要坚持,我就一定能做好。”**<br>
这句话本身没毛病,但如果在产出层,无论怎么刻意练习和降低难度都不能突破瓶颈的话,可能自身条件或工作环境已是短板,则需要考虑换个工作内容了。</li>
## 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从“擅长的工作不喜欢喜欢的工作不擅长”这个困扰了大多数人的问题出发讨论了兴趣与擅长的关系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并且可以发生转换。兴趣金字塔展示了兴趣的4层好奇、消遣、产出和引领。只有进入产出和引领层的兴趣才发展为你稳定的、有意义的兴趣也会形成你的特长。最后通过“稳定原则”“优势理论”和“小步快跑原则”我还给你指出了在兴趣和擅长两者间进行抉择的思考方向揭示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本文的主旨,是希望让你看清兴趣和擅长的发展过程,使你既不浅尝辄止,也不至于死守不放。你要做的,不仅是在兴趣和擅长中做选择,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促使兴趣和擅长的发展**,将不感兴趣的,发展成兴趣;将不擅长的,发展为擅长。
## 思考时间
请你拿一项当前的工作,来回答以下问题:
<li>
它可以对应到“兴趣擅长象限”中的哪个区域呢?
</li>
<li>
它在“兴趣金字塔”的哪一层呢?
</li>
今天的内容,是否让你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转变过程?不妨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思考和经历,和大家分享,共同探讨。
最后,感谢你学习今天的内容,如果你的某位朋友也正在犹豫是否要换工作,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他。

View File

@@ -0,0 +1,178 @@
<audio id="audio" title="06 | 职业规划一:你真的想好要怎么发展了吗?"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5c/18/5cd7a595f4318c3169ae991d267ba518.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前面讨论了喜欢与擅长的关系,今天说个既实在又扎心的话题:“你真的想好要怎么发展了吗?”
这是个职业规划问题,对求职面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换一个场景:如果你去买火车票,却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行么?你只有想好职业方向朝哪里发展、怎么发展,才能明确当下该怎么做,该把简历投到哪些公司。这就是职业规划对求职面试的意义。而且,面试中有一问:“你有职业规划么?” 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得聊聊这个话题。
## 这个问题,牛人有所想,有所不想
如果你在十几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一脸羞愧:“这个……没想过。”后来,我也问过几个身边的牛人:
>
**问:**“你刚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就有创业做CEO的目标了
**答:**“没有呀,后来我看到机会才动手。做着做着,就觉得该弄出点不一样的事情了。”
**问:**“你还是程序员的时候,怎么给自己定目标做技术总监的?”
**答:**“我要成天想这个,就当不上总监了。能力够了,机会自然是你的了。”
**问:**“你原来搞技术现在是自媒体大V这是规划好的么
**答:** “不,是意外,从来没想过做自媒体。”
看起来,大佬们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要发展的方向呀。等等,是不是我的问题有毛病?以上对话中,我还用下面的问法问过:
>
**问:**“你刚工作的时候,做了些什么,对你后来创业有帮助呢?”
**答:**“你知道,我比较喜欢掌控个事,另外呢,我工作中注重两方面,一个是开拓视野,另一个是积累资源……”
**问:**“你觉得你是怎么一步一步从程序员,做成技术总监的?”
**答:**“这个要注意技术深度和宽度,一点一点地扩展,同时把关注点扩展到技术的应用价值上。”
**问:**“从架构师到自媒体大V有什么联系么
**答:**“表面上看,完全是两件事,但是它们都用到了我的知识体系和表达能力,而且都是在帮助别人,都能带给我成就感。”
你看,换了个问法就能得到干货了,把问将来的目标,改成问当下的做法。这说明:**这几位牛人,并不是一开始都能把将来的路想明白,但是,也并不是什么都不想,只顾低头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想要怎么发展”,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呢?
## **从当下到愿景**
职业发展问题有三个要素当下AsIs、愿景ToBe和过程How。所以你需要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li>
我的愿景是什么样子?
</li>
<li>
我当下是什么样子?
</li>
<li>
我要做什么,才能从当下走到愿景?
</li>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6/2d/3622997949c0742607e620257aac7f2d.png" alt="">
当我们思考愿景的时候,都会思考哪些层面的内容呢?首先是心理愿景,其次是职业愿景,最后是能力素质资源愿景。就是下面这个图,我分别谈谈。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c/b4/5c1c0cbfec2fc425a9e32e68bdb939b4.png" alt="">
<li>
<p>“**心理愿景”体现你“要什么”**。我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一种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它可以反映你心理上的满足程度(图中的“心理”这个圆)。<br>
有的人偏事业型,兢兢业业,为了工作和事业上有所成就;有的人偏生活型,不想被工作所累,更希望好好享受时光,和家人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当然,有人认为先得有事业的成就,才能有物质基础享受生活;有人则质疑幸福真的需要那么多钱么?<br>
总之,每个人对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不在同一个刻度上,也不在同一个时序上。你不能照搬别人的标准,也不要强逼别人服从你的标准。</p>
</li>
<li>
<p>“**职业愿景”体现你“做什么”**。 接下来我们想到的是职业愿景对应图中的“职业”这个圆。比如事业型的将来要开创一片天地做CEO、CTO等等或者想造福一方百姓从政做人民公仆等等比如生活型的想做一个安安稳稳的职员等等。<br>
职业包含四个维度:行业、公司、职位和级别。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劳动付出都不同,这些会影响到第一层说的心理愿景。所以你看,如果你把心理愿景先定好了,那职业的性质也就有设定了。</p>
</li>
<li>
<p>“**能力素质资源愿景”体现你“能做什么”。**再接下来,为了达到职业愿景,你要考虑得提高哪些能力素质和资源。比如,将来要深耕技术,或者转做管理,或者主攻业务等等,你就要考虑到能力素质资源这个角度。<br>
联想到第一篇[“公司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9796)文章中的素质模型,你还可能要考虑到经验、技能(包括资源)、潜力如何发展上,比如提高学习能力、精益能力、领导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做事的基础。</p>
</li>
总体来看,以上三个层面中,心理愿景会受职业愿景的影响,你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职业来达到心理愿景;而职业愿景的达成,其实又是在拼能力素质资源(一些靠关系的咱不提哈)。因此,当你构建愿景的时候,应该留意最基本的那个方面:能力素质资源愿景,是它决定了职业愿景和心理愿景。
考虑当下的状态时,也和考虑愿景一样,涉及的也是这三个层面:心理、职业、能力素质资源。同样,能力素质资源是基础。
>
**小提示:**
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能力素质资源的发展问题。
这里,我们通过一个图来一形象地看一下(请注意图中的红色箭头):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1/38/a1b3c3a9f1ca1cb656b526ba66463738.png" alt="">
## **职业发展模型**
回味一下开篇的那些对话,那些牛人一开始也看不清多年后要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心理愿景。他们的关键动作是,基于当下的条件,先选择能力方向,确定能力发展路线,在发展中选择时机调整职业。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调整和接近心理愿景,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这正是职业规划的五个步骤:
<li>
**构建心理愿景**:确定你想要什么。
</li>
<li>
**选择或调整能力方向:** 比如具体选择哪种技术、哪种业务(行业)、什么领域的管理等等。
</li>
<li>
**发展:**你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这些能力?
</li>
<li>
**选择或调整职业:**有了这些能力素质资源之后,你要继续当前职业,还是要换个职业?
</li>
<li>
**反馈:**工作中获得的心理满意度,和心理愿景对比,反馈到能力、发展、职业的活动中,对其调整,或者调整心理愿景本身。
</li>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6/74/06a35d5459eca5724bd53bb9b9fafb74.png" alt="">
下面,我详细解释下职业发展模型中的各个环节。
<li>
首先,**心理愿景的构建,也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可能会问,我应该有什么愿景呢?对不起,这个问题我帮不上忙,因为它的答案是由你的价值观、性格、环境等复杂因素决定的。你得通过观察、尝试、感受,才能逐渐明确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有些鸡汤类的名句,比如“你要放过你自己”“懂得取舍”,大概是说这个话题的吧。
</li>
<li>
接下来,**心理愿景影响你选择的能力方向。**关于能力方向的选择和调整,内容较多,我会在下一篇讲职业规划的文章中,挑技术、业务、管理三个方向分别阐述。
</li>
<li>
<p>一旦能力方向定了,接下来,**能力的发展路径,就是实现一个一个小目标的过程。**小目标是啥?就是既定方向上的能力分解。<br>
小目标怎么定?首先按能力发展方向,分解出几个适合你眼下发展的小目标。通过系统学习或工作实践,快速提高技能,达成小目标。关于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话题,我会在专栏的第四个模块“贯通篇”详细阐述。<br>
等小目标达成了再从大目标里拆出几个明确的小目标来继续做周而复始地循环。这是个渐进明细、小步快跑的过程也正是敏捷项目中“版本计划”release planning的应用 。<br>
**你可能会质疑这种只清楚眼前的做法,觉得不整体搞清楚怎么能开始做呢?我们其实已经有了一个长期的大目标了,只是没必要现在就细化出所有内容。**因为在这个多变的世界,我们得用精益的观念来看问题:你永远只能处理当前条件相对稳定,而且已经明确了的情形,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当稳定被打破,新的变量加进来,谁知道状况会变成怎样呢,没必要现在操心。所以,远期能力发展路径不清晰,没有关系,我们保持关注,必要时调整即可。</p>
</li>
<li>
<p>随着能力的发展和资源的积累,你可以**不失时机地选择和调整职业**。选择和调整职业的考量因素我总结为16个字**挑我所爱,选我所长,取我所利,择世所需。**<br>
**挑我所爱、选我所长**,这在上一篇“喜欢或擅长的工作,你该选哪一个?”中仔细讨论过了,结论是,要发展为稳定兴趣以后,再做选择,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促使兴趣和擅长的发展和转化。<br>
**取我所利**,就是找收益大的职业。这里的收益,不仅包含物质上的收益,还包括非物质收益,比如个人成长、资源积累、精神满足等等。<br>
**择世所需**,选社会或者团队需要的职业,能给世界带来价值的。</p>
</li>
<li>
**职业工作和生活带给你的心理感受,无时无刻都在刺激你跟心理愿景比较,从而促使你继续前行或者马上调整,进入下一个循环。**所以说,职业发展不是“早就定好”的一条清清楚楚的发展道路,而是渐进明细的、按需调整的实践过程。
</li>
纵观整个循环过程,可以看出,**职业规划,你要直接规划的不是职业变动,职业变动是结果,要直接规划的是能力素质资源的发展和提高。**
我非常欣赏IBM一位超级大牛的名言“**要让职业发展追着你走,而不是你追着职业发展走。**” 其含义是说,你如果能力不到位,只追求职位升级是徒劳的,所以你不能追着职业发展走;你要先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在公平开放的公司文化中,自然就会有合适的职位和机会让你升级,这就是职业发展追着你走。
## **总结**
以上我们讨论了职业规划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
<li>
职业发展是从当下的状态,经过努力发展,接近或者调整愿景的过程。
</li>
<li>
愿景包括心理愿景、职业愿景和能力素质资源愿景三个层面,它们分别对应“想要什么”“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
</li>
<li>
职业规划,其实是针对自己的心理愿景,对能力素质资源的发展规划,从而实现职业的选择或调整,最后形成的心理感受,又反过来影响规划。
</li>
<li>
能力的发展,是个精益的过程:渐进明细,小步快跑。
</li>
<li>
选择或调整职业有16个字的考量挑我所爱选我所长取我所利择世所需。
</li>
回到开篇的问题:“你真的想好要怎么发展了吗?” 现在你清楚职业规划包含哪些内容,该考虑什么,不应该考虑什么了吧?如果面试官这样问“你五年后想发展成什么样子”,一个合理的回答可能像下面这样:
>
“哦我还不能确定五年后能做到什么级别的职位但是我想专注在技术上继续深入前端开发有机会也想提高用户交互设计的能力因为我非常细心而且对用户心理和行为很感兴趣如果将来有UX设计的工作我很乐意尝试。至于现在我正在学习VUE框架。”
## **思考时间**
我在面试中也会让应聘者说说自己的职业规划,下面我列了几个典型的回答,一起来看一下:
<li>
“走一步看一步吧,我还没有想太清楚。”
</li>
<li>
“我想三年内深入学习技术,之后再看能否走管理。”
</li>
<li>
“看公司需要吧,无论做哪个职位,我都会尽心去做的。”
</li>
以上回答显示了应聘者怎样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如果你是面试官,会怎样评价?如果你是应聘者,又会如何回答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我们一起沟通探讨。
最后,感谢你学习今天的内容,如果你的朋友也有职业发展的困惑,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

View File

@@ -0,0 +1,147 @@
<audio id="audio" title="07 | 职业规划二:程序员后来都去干啥了?"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e/80/be956e027da89a9e4c5035df3ab85480.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今天讲职业规划的第二篇:程序员后来都去干啥了。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次上下西二旗地铁站,看着那么多人背着电脑包,眼神炯炯,脚步匆匆,心里就想,每年都要有更年轻的人挤进来,我们这些程序员将来去干啥呢?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稳中求进的西二旗都成了程序员神往的圣地看看我身边的小伙伴们有人跳到别的大厂发展成总监有人去互联网创业做了CEO有人进了银行有人改行做了餐饮有人搞起自媒体成了大V……
但是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还在程序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以我们团队为例十多年来从十几个人发展成200多人的全球跨职能团队。其中我们的领队成了全球商务系统的总负责人汽车制造专业的程序员成了资深架构师测试出身的小姑娘成了业务大拿还有更多的人一直坚守在技术岗位上成了所在领域的专家推动着客户成功带领着团队成长。
那么,对于没有选择创业、没有转行的这大多数程序员来说,在软件产品团队内部是怎么发展的呢?这些角色的发展空间如何?你怎样才能判断自己适合做哪个角色呢?
好,在前一篇我介绍了职业规划的愿景和小目标,今天我们就把眼光聚焦在软件产品团队的几类角色上,以便帮助你结合自己的情况,规划个人发展方向。
## 软件产品团队的角色划分
简单地说,软件开发的工作是编写程序为用户服务。如下图所示,在这个领域,一端是用户,另一端是技术、设备等资源,中间是产品团队负责连接。用户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就需要产品团队,把资源加工成可用的软件或者服务,递交给用户,甚至负责运维,满足用户持续的使用。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c/1b/cc422898cc0c1493e75761c1bf35e61b.png" alt="">
我们在上图中间画一条分割线,把软件产品团队除了管理人员,一分为二,靠近用户一端的这组角色,包括产品经理、业务分析师、业务运营等职位,作用是确保产品功能体现客户价值,也就是“做正确的事”,这组角色是业务角色;而靠近技术资源一端的这组角色,包括架构师、开发、测试和系统运维人员等,负责高效高质地做出产品,也就是“正确地做事”,这组角色是技术角色。另外,在这两组角色之外,还有一组管理角色,包括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等职位,负责业务战略、项目执行、团队管理等。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软件产品团队的角色分为三类:**业务角色、技术角色、管理角色**。
虽然这三类角色的目标都是为用户递交高质量、高价值的产品服务,但各自有明显不同的关注点,他们的思维模式也不一样。为了让你更清楚地了解他们的不同,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让这三类人分别解释一下“圆”这个图形:
<li>
技术人会说:拿一条绳子,按住一头不动,另一头转一圈,画出的轨迹,就是圆。(他在强调用什么工具技术来画圆。)
</li>
<li>
搞业务的人则会说:这个图形就像十五的月亮,每段线条都很光滑,很完美,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它。( 他在用形象化的语言解释圆的外观、属性,以及应用价值。)
</li>
<li>
搞管理的人则会把技术和业务两人叫到一起,对技术人说:“你要用什么样的绳子?这么做费不费劲?”对业务的人说:“你的说法倒是可以验证他画得好不好,可是,十五那天要是阴天你就没法验证了。” (他不关注怎么画圆,但是关注画圆的资源,最终的质量、验证方法,还有风险。)
</li>
你看到了么,技术角色关注的是设计实现,业务角色关注的是功能价值,而管理角色关注的是质量、过程控制和风险。下面我们一起详细讲讲这三类角色。
### 1. 技术角色
首先说技术角色,它包括开发、测试、架构、系统运维等职位。这些职位有什么共同点呢?
技术人员的任务,是把定义好的功能做出来。因为长时间跟计算机打交道,而计算机按照算法逻辑运行程序,所以技术人员讲求逻辑,追求细节,探究问题的根源,有追根寻底的好奇心。优秀的技术人员,除了爱钻研深度,还爱探索广度。当对某个领域的技术深入理解之后,他们能抽象出方法和模型,用于掌握日新月异的技术本源,和变化的思想模式,从而在广度上对技术有更快更好的理解。这就是**“T”型人才纵向有技术深度横向有技术广度他们对新技术有敏锐的嗅觉关注、掌握甚至引领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我理解技术角色有以下的四个发展阶段:
<li>
初级的程序员,拿到小的开发任务,能够运用团队中已经选型的技术和工具,编码实现功能,通过调试代码,理解技术的原理,训练自己的思路以便和计算机的运行逻辑同频,灵活运用编程模式,驽驾程序解决技术问题,也就是形成**算法思维**,这时他关注的是代码质量和技术问题。
</li>
<li>
随着开发任务的多样化,程序员解决的问题越来越深入和复杂,逐渐接触和掌握了完整的框架和技术,通过总结,对该问题域形成模块化、体系化的认知,可以独立设计和开发,也就是形成**系统思维**。这时他关注的是某一类系统的运行效率。
</li>
<li>
解决问题能力越来越强的程序员把问题域不断拓展到新的领域利用已经掌握的系统化知识和思考方法能快速学习新领域的知识掌握新领域的技术和框架这是进行“T”型技术中广度的积累。每个技术模块都形成他知识体系中的一个节点随着这个知识体系越长越大他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块进行分拆组合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均衡来提供解决方案也就是形成**架构思维**,我们称为架构师。这时架构师的他,关注的是业务和架构的最优匹配。
</li>
<li>
再以后就是对技术前瞻性的把握了结合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研究人员的成果依托整个软件生态的发展引入或创造新的技术提高应用效率满足用户需求。IBM有很多技术大神级的人物我很希望能有机会跟他们深度协作这样有了体会就能补充完善这段了。
</li>
技术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当然这点取决于公司的技术成长空间和个人能力素质。如果条件具备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35岁以后就要转做管理。和年轻的开发者相比你资深在对技术本质和广度的理解以及技术和业务的融合上。
**怎么衡量你适不适合走技术路线呢?我觉得,能不能做好技术,不在于你是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不在于你是不是现在还处理琐碎的小任务,而在于你对底层细节的好奇心,以及是否愿意尝鲜钻研,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你在饭馆第一次看到“煤球炒饭”,有研究它的欲望么?这道菜上来的时候,还蹿着火苗,你能快速搞清其原理么?你是要自己先研究一番呢,还是去“朋友圈”问别人呢?乘坐电梯,你会不会纳闷电梯用的什么调度算法?你有没有折腾出过一些小程序,被别人“把玩”?你的技术博客,曾经被人称赞或引用过么?如果是,那你可以考虑一下技术路线。
### 2. 业务角色
业务就是用户遇到的问题和要做的需求。业务角色,包括业务分析师、产品经理、客户支持、业务运维等人员。这些人一方面跟用户打交道,另一方面跟技术人员打交道,把用户不明确的需求、痛点、问题,加工转化为技术人员可理解的、高确定性的需求说明和功能定义。进一步讲,**业务角色把用户价值翻译成产品功能,保证产品团队做正确的事。**
用户是多种多样的,其原始需求和痛点也是多样的、多变的,很多时候,甚至用户自己也不清楚需求是什么,到底痛在哪里。假如用户想要一种更快的交通工具,但是他没见过汽车,就只能指着满街的马车,说想要一匹更快的马了,然后还说最好不要拉臭臭,因为他的痛点之一是现在街上马粪太多太臭。产品经理如果只理解字面意思,最后的产品也许就是穿着纸尿裤的赤兔马了。
所以,**优秀的业务角色能够换位思考,就是有同理心,能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问题,也能站在技术人员的角度理解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业务人员是在用户和技术人员中间摇摆,他们要有很强的主导意识,否则在用户指明要赤兔马的情况下,就不会有汽车的诞生了。这正是业务人员关注价值的表现,这也是业务难做的地方。
我觉得业务人员的发展有如下几个阶段:
<li>
初级的业务人员参与需求分析和产品功能设计通过对用户心理和行为的调研选用恰当的UI/UX元素和设计原则并和技术人员沟通可行性构建产品原型同时满足技术成本要求又提升用户满意度。这时他关注的是**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即这样的操作设计能多好地实现既定功能。
</li>
<li>
产品经理则主导业务分析和负责整个产品设计推动产品的实现和运营参与产品Idea的产生过程对市场分析和产品生命规划有一定的了解。贡献在于甄别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定义产品功能和优先级确保解决用户问题创造用户价值并通过产品价值指标来衡量和验证。这要求产品经理具备价值判断能力和很强的沟通能力。
</li>
<li>
发展到产品总监级别要主导市场分析和产品规划掌握用户群体的属性负责产品Idea的产生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深刻的市场洞察。此时已经兼具业务和管理职责了。
</li>
<li>
再往上就该是公司老总级别了,主抓公司战略,业务方向和市场布局。负责整个公司的运作。
</li>
这么看,业务角色的发展空间很大。即使你现在只是一个测试人员,你也可以朝着业务方向发展。我之前把测试归并到技术中去了,其实用来验证产品功能的测试工作,是在看界面行为是否符合设计,这是业务人员的职责之一。在积累了大量的功能操作经验之后,可以尝试参与功能设计和用户调研之类的初级业务工作了。
**如果你对技术细节总是一头雾水但是对用户体验倒是很有想法你更关心别人的感受和使用习惯有同理心别人说很难交流的用户你能轻松搞定。对于某款App你能体会到某点设计的好处又能找出不当之处并知道为什么。那么说明你比较有产品意识你真可以尝试一下业务方向。**
这里提一下技术人员看待业务代码的问题。有些涉及业务开发的工作比如前端UI实现、业务数据操作、业务逻辑处理等某些开发人员不愿意写这些业务代码认为这部分更靠近用户多变、琐碎、只是逻辑控制没有技术含量而更愿意编写底层的框架、事务处理机制等模块这些模块有通用性且可复用显得很有成就感。殊不知这些底层技术正是为了适应业务代码的需求而编写的。如果不了解业务代码的需求你所理解的底层技术只是代码而已而不会明白为什么用这种技术不会明白它和其他模块是出于什么业务目的划分边界进而不会明白各个产品团队为什么如此组织和协作。
### 3. 管理角色
最后我们看看管理角色,它包括项目经理、业务主管、技术经理、部门经理等等(不同的公司可能用不同的名称,而且可能一人担任多职)。这些管理角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成败;业务主管,负责业务开拓和发展;技术经理负责技术开拓、技术培训;部门经理负责人员绩效、部门发展……但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优化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产出。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管理和领导的概念。以上说的是管理Management是有具体头衔的职位管理具体事务或者人而领导Leading是从管理中分离出来的影响他人的行为不一定有具体头衔。也就是说即使你是一个技术人员不是部门经理也可以在团队中具有领导力Leadership你的技术权威可以影响他人的决定和行动。关于领导力的话题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详谈。
说回到管理。管理的角色很多,我这里单说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者的关注点是过程和质量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成本、范围和进度要求。在敏捷管理中,项目管理的关注点放到了人上:更注重团队成员的自我管理,项目经理转变为协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产品经理负责价值递交,因而产品交付不再是项目经理一个人的责任,有的团队把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合并为一个角色,让同一个人承担;透明化、可视化的沟通手段,也使项目经理的沟通工作变得简单直接;团队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使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很好的发挥,项目经理不再做监工;项目经理需要开放思想,承认项目范围是可以按迭代调整的,容忍快速试错,拥抱变化,提醒和促进团队正确地做事。
尽管管理者们的管理风格多种多样,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特质是:**有条理**Organized也就是善于安排事情的优先级和组织过程目的是保持秩序使过程可控。一个Organized团队中角色分工明确工作先后有序大家配合默契资源随用随取流程清晰简洁成功率很高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确定性。
所以想想自己,即使还没有管理的头衔,就日常的事情来说,你是否趋向“有条理”呢?比如,你习惯把常用的东西放到固定的位置么?你会按照使用场景优化它们的位置么?你正忙的时候接到一个新任务,是否先衡量一下轻重缓急,再决定要不要切换任务呢?如果是,说明你比较有条理,可以发展下管理意识。
## 角色融合
当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会着力在一种角色上发展。但是发展到越高的阶段,越会发现只有一种角色的眼光和技能是不够的。拿架构师来说,如果眼里没有业务和用户,即使采用的技术再好再新,不能解决用户问题,也不是好的架构师。另外,如果架构师没有管理思维,无法在团队中发挥技术影响力,就不能把设计的精华落实到产品中去,也不能带出精兵强将来。
下面这个图,包含技术、业务、管理三个维度,我们每个人都在每个维度上有一定的能力,承担一定的职责。这样,在三个轴上围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就代表了你的角色融合程度和角色跨度。尽量按照你的能力和愿景去拓宽这个三角形吧,它展示了你的能力多大、责任多大,以及对公司、对社会的价值多大。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1/1b/8143a5d00c1e1cf92adb7f0fc890d61b.png" alt="">
## 总结
谈到这里,相信你已经了解了软件产品团队的三种角色,以及它们的关注点和特质。
<li>
技术角色关注技术和逻辑实现可发展为“T”型人才需要有对技术的钻研和敏感性。
</li>
<li>
业务角色:关注用户和价值,有同理心。
</li>
<li>
管理角色:关注过程质量,有条理。
</li>
技术、业务和管理的角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关注点不同,你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普通人,不相信自己能发展成大牛或者大神,不要紧,先别下结论。让我们先做个有“饥饿感”的普通人吧。保持这种“饥饿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走着走着,你会发现身边多了很多优秀的人;
走着走着,你发现你也可以给别人营养了;
走着走着,你发现别人开始仰视你,跟随你了;
走着走着,你发现头发掉光啦(好无奈呀)……
## **思考时间**
根据上文介绍的技术、业务、管理三种角色的特质和发展阶段,请你想一下自己具有什么特质,适合发展哪类角色,当前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互动,共同进步。
最后,感谢你学习今天的内容,如果你的朋友也在困惑职业发展的事情,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

View File

@@ -0,0 +1,231 @@
<audio id="audio" title="08 | 如何让你的简历更受青睐"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d/1e/bd7698982509438d7faf584fa02baa1e.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今天我要分享的话题是“如何让你的简历更受青睐”。
简历是面试的敲门砖。除非你是内推,或者知名大佬,招聘人员仔细了解你,一般是从读简历开始的。
简历在以下两个场景中有关键作用:
<li>
筛选候选人,这时简历表征你的经验、能力;
</li>
<li>
面试,这时简历是面试官问问题的基础。
</li>
我们知道,从投递简历到参加面试,这期间简历可能会经过机筛、手筛、复查等一套流程:
<li>
**机筛,**主要在简历系统中搜索简历,搜索依据就是职位描述中定义的关键技能和要求,不合要求、技能不相关的简历不会出现在结果集里。
</li>
<li>
**手筛,**是招聘人员从众多简历中,以几十秒一份的速度做的快速筛选,筛选依据可以扩展到经验、学历、跳槽频率等细节,淘汰率也很高。
</li>
<li>
**复查,**是由用人部门做的筛选,即相对细致地衡量应聘者是否匹配工作要求,确定疑点,用于在面试中验证。除非发现大的问题,否则这个阶段的通过率比较高。
</li>
在以上筛查过程中,你的简历要经历两类考验:一是**快速匹配**职位的关键要求,大致判断是否和职位相关;二是**细审**,判断多大程度上适合职位工作,以及锁定疑点,如果疑点过大,成为硬伤,你的简历就被放弃了。所有这些动作,都是为了验证你是否“匹配职位要求”。面试官在心里或者纸上,会准备一份针对该职位的检查清单,列出需要的能力素质要求,无论审简历还是面试的时候,都会在清单里逐项打勾(通过)、或者打叉(不通过)、或者打问号(存疑,待确认)。
**很多面试官都承认,如果看到一份中意的简历,会用“发现优点”的眼光在面试中对待这位应聘者;相反,如果看到一份差强人意的简历,会用“排除缺点”的眼光在面试中考查应聘者。简历给面试官造成的“第一印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的简历更容易受到招聘人员的青睐呢?
我认为,要想通过筛选,你的简历首先要“**有价值**”“**易匹配**”和“**没硬伤**”;如果你还想让招聘人员对它刮目相看,就一定要做到“**有亮点**”。下面我们分别来讲。
## 如何让你的简历“有价值”?
对招聘人员来讲,简历“有价值”,是指他能看到要找的信息。什么信息呢?还记得第一篇说过的应聘者素质模型么?包括你的经验、技能、潜力和动机四个方面。接下来,我说说如何在这四个方面体现价值。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f/3e/5f7c5997b48dd9f2a0f39910f1efe13e.png" alt="">
<li>
<p>**经验,包括专业经验、管理经验和行业经验等等。**经验对口的应聘者,入职后可以直接开展工作,省去了培训和学习的时间与开销,这是社招时最看重的。<br>
职位描述里会清楚地列出经验要求比如“做过3年以上Java Web开发”“负责过50人以上规模的团队管理”“有金融风控管理经验”等。你需要在自己的经历中寻找匹配的经验总结相关成果提炼出自己的贡献和业绩。</p>
</li>
<li>
**技能:包括专项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等,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技能要求。**技能在职位描述里也有清晰的表述比如“熟练操作Unix”“具有较强的业务分析能力能够快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业务逻辑”“流利的英语口语”等。你需要有与之对口的技能。
</li>
<li>
**潜力,技能提升的能力**是职位描述中可选的内容比如“学习能力强”“有成长型思维”等。你需要通过提炼自己经历中的事例来展现这些特点和品质并将其精炼成一句话。比如“一个月学习Python率先引入XX框架提高功能测试覆盖率到70%。”这句话,既包含技能,又包含学习和应用能力,还有工作成果,显示了你的潜力。
</li>
<li>
<p>**动机。**动机决定了做事的内因,招聘人员通过对动机的考查,来看其稳定性和工作意愿。也是职业描述中的可选内容,比如“愿意尝试新事物”“有工作热情”等。某些招聘文案中提及团队文化的内容,含蓄地表达了对新成员做事动机的要求。<br>
虽然潜力和动机在工作中很重要,但并非所有职位描述中都包含。你可以浏览一下该公司(最好是该团队)其他相关职位的职位描述,即使是已经关闭的职位也行,也许能找到一些关于潜力和动机的信息,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br>
面试官如何通过简历看动机呢?对于简历里直接表白的动机,比如“我工作积极主动,愿意为客户和公司奉献力量”,面试官一般会忽略,而通过分析简历里的职业发展趋势、跳槽频率等,初步判断其跳槽动机;好的简历,字里行间都能看出对工作的深度理解和“技术味道”,这也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应聘者做事的驱动因素。</p>
</li>
关于职位的了解渠道,你可以从公司发布的职位描述中获取,或者动用同学关系、上网搜索等尽可能打听该职位的情况。职位描述往往有个问题,就是列出的要求一般多于或高于实际工作所需,你可能搞不清那么多要求中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选的。另外,职责描述也是高度概括的,你很难准确理解具体的工作范围。所以,如果有熟悉此职位的人,给你讲讲,是非常有帮助的。缺少深入了解职位的渠道,是面试中做到“知彼”的最大障碍。
具体需要了解职位的哪些信息呢?下面我列出了一些:
<li>
该职位是新增,还是补缺;
</li>
<li>
向谁汇报;
</li>
<li>
这个职位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承担什么责任;
</li>
<li>
这个角色的工作复杂度和挑战是什么;
</li>
<li>
做出什么结果才算把这个角色做好;
</li>
<li>
需要什么关键技能和加分技能。
</li>
这样,你才能彻底搞清楚匹配点,有针对性地挖掘自己的经历,并调整简历内容,突出匹配项,使得你的简历和准备更有价值。所以,如果你有同学朋友了解该职位,一定不要错过了解上述信息。
由此可见,**简历最好针对职位定制内容,**这样才使简历对该职位更“有价值”,会大大增加简历的筛选通过率。
## 如何让你的简历“易匹配”职位要求?
易匹配,是说不要把有价值的信息埋没在冗杂的文字里面,要尽量用通俗、通用的词汇来表达,不要“难为”招聘人员和搜索引擎去寻找、猜测、转义和理解,要让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看到你的价值点。关于这点,我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来说。
**内容上,要恰当地结构化,详略得当,层次有序。**
简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技能和项目经历。
**技能**,需要按照领域分类,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在简历里。同时,要标明技能等级。等级可以用“精通”“熟练”等词标识,或者用工作年数标识。把最对口、最熟练的技能往前放。那些只是了解,还没有使用过的技能,可以不列,否则面试的时候被问到也很尴尬。
**项目经历**,体现你的工作资历和能力价值。每一段项目经历,都有其独特性,都有价值点可挖。但是,很多简历这块并没有写好。我总结出下面一种写法,如下图所示,供你参考。
一段项目经历可以用下面的结构来描述:
<li>
为了&lt;某某问题、某某目标&gt;。要突出复杂性;
</li>
<li>
我采用了&lt;某某方法、技能、流程&gt;。要突出创新性;
</li>
<li>
达成了&lt;某某成果、意义&gt;。要突出提高。
</li>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d/97/cd31612a4e3a2de3c229f101b79e5497.png" alt="">
举个例子。**为了**吸引读书App的用户成为收费会员我们5人小组用两个月的时间做出“消费对比”功能其中最复杂的是预测模型。**我负责**模型选型,采用了组合预测模型,**解决了**预测消费的复杂性并且优化权度提高了准确性使得App上线后入会人数月均增加了60%。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目标部分,要突出复杂性;方案部分,要突出创新性;成果部分,要突出提高的程度。
在撰写经历的时候要注意详略得当。为了突出有价值的内容简历篇幅尽量控制在2页以内别让太多内容干扰了面试官的视线。**这就要舍得删减。**什么内容可以删减呢?
<li>
如果已经有了高级的技能,同类技能中低级的部分就不用写了。
</li>
<li>
重复技能的经历,尽量找出不同点用一句话概括。
</li>
<li>
职位描述中没提到的技能,可以删。即使不删,也不要喧宾夺主。**简历上的技能列表并非越长越好。**
</li>
<li>
如果已经有正式的工作经历那么表现平平的实习经历可以删除非像某位苹果实习生一样设计出了MacBook键盘。
</li>
<li>
如果有耀眼的成果,那么描述性的工作过程可以删。
</li>
<li>
千篇一律的自评可以删,前面说过,面试官不会拿你的自评太当真。
</li>
当然,实际操作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简历做恰当的减法,是件很难的事,但却非常重要。
**形式上,要简洁大方、重点突出,从视觉上,引导对方关注你最想表达的部分。**版面上的每一块空间都要恰当地体现出价值。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指导,比如字体、字号、布局等排版的注意事项,这里我就不详细展开了。
特别强调一下,简历一定要严谨认真,甚至字斟句酌。哪怕一个电话号码,用连字符把长长的数字隔开,也是为了更好的结构化,以方便读取。
>
<p>**小提示:**<br>
内容和形式调整到什么程度就算“易匹配”呢你可以叫你的小伙伴来做个测试让他在你的简历里找一项技能如“AJAX”或经验如“风险管理”如果平均10秒内就能定位到相关经历那就不错了。</p>
## 如何让你的简历“没硬伤”?
“没硬伤”是指简历没有显著的问题。这里有一些常见的毛病,可能是很多人会犯的。
**1. 内容不真实。**为了让简历更光鲜,有的应聘者把别人的项目搬到自己的履历中,或者把项目中别人的贡献和职责写成是自己的,或者做些小夸张,比如把“熟悉”的技能标成“精通”。造假和夸张的问题在于,你抬高了面试官对你的期待。导致你要么在面试中被扒个干净,要么试用期里让同事大跌眼镜、差评走人。
>
<p>**小提示:**<br>
写简历,万不可在诚信上打折扣。</p>
曾经我面过一些很诚实的应聘者,不会的问题就如实回答“不会”。我反倒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擅长的问题领域,去表达深度的理解。这样的应聘者如果有好的学习能力,会更靠谱,更值得托付。
**2. 内容不客观,掺杂主观臆断。**简历要尽量把事实部分写清楚至于对能力的评价就让面试官去做吧。所以严格来讲“精通Java开发”是评价“5年Java开发”才是事实。失实的臆断会让面试官对你的简历减分。
**3. 页面太花哨。**简历的风格要与应聘的职位属性相符文字语言要和职位风格一致。对于工程师等技术岗位要体现严谨求实的风格。即使是艺术性较强的UX设计类职位表现创意的时候也不要让形式大过内容。
**4. 笔误。**比如把“主管设计工作”写成“主观设计工作”。别小看这些细节,从小处可以反映你对这个职位的重视程度,甚至体现你思考和做事的态度,以及专业程度。
**5. 内容导致歧义或误解。**对于可能引起误解、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尽量不要写到简历里。比如,个人信息不用写籍贯;除非特别自信,否则不要贴照片。这不是隐藏什么,只是在你的工作能力还未被认可之前,不要让别的因素干扰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尽量避免引发某些偏见或误会。
**6. 职业发展不衔接。**这是有经验的招聘人员特别关注的,他们检查你的职业发展脉络和能力发展趋势。健康的履历是:职业保持持续发展,角色转换前后承接,能力发展迅速。
如果你的履历中有很长的时间只是重复之前的技能和工作范围招聘人员会把这段时间当成浪费“切掉”那么你原有8年的工作经验可能就被切成了4年资历被降格你在新职位上的定级就会受影响。
**7. 换工作太频繁。**每次工作变动,你都需要时间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环境。工作难度越大、业务越复杂、团队文化差异越大,你的适应时间就会越长。只有跨过这段适应期,你个人的能力才能高效发挥,做出卓越的成绩。
你频繁跳槽,招聘人员会担心你的稳定性。他可能会想,是你还没有找准职业方向?还是缺乏耐性,浅尝辄止?还是个性太强,无法融入团队?还是工作绩效差?总之,他会认为这里有很大的风险。
以上这些“硬伤”会使你的简历落选。有的硬伤你需要在准备简历时避免,有的则需要你在开始职业生涯时,就慎重对待,避免走弯路。
## 如何让你的简历“有亮点”?
做到“有价值”“易匹配”和“没硬伤”,只是让你的简历合格,若要达到优秀的标准,就必须做到“有亮点”。
所谓“亮点”,就是和别人相比,让招聘人员觉得你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
<li>
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拿到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的奖项、在知名公司的实习经历都是亮点。
</li>
<li>
作为Java程序员参加过开源项目开发得星过百是亮点
</li>
<li>
作为技术人员,拥有国家专利,发表过技术文章,也是亮点。
</li>
这些例子中的亮点,是大家公认的耀眼的成绩。如果你说“我没有那么耀眼的成绩怎么办”,也没关系,你可以尝试在项目经历、个人经历和兴趣爱好中,找出影响较大的事项,寻找“过程性”“生活化”的亮点,比如:
<li>
坚持每天晨跑,说明你很有毅力;
</li>
<li>
喜欢看电影,习惯给看过的每部影片写影评,说明你喜欢思考总结、爱分享;
</li>
<li>
半年成功减肥20斤说明你肯吃苦、意志强。
</li>
>
<p>**小提示:**<br>
尽量把你的亮点总结成简练的一句话尽量加上数字来说明它的影响和意义。例如从学校毕业我保持了每月至少读4本书的习惯。</p>
另外如果简历里中加入了可交互、可展示的内容更能显出你的能力与众不同。例如成果Demo的链接、个人项目的GitHub链接、技术博客链接等。
在后面“经历没有亮点可讲?你需要做份详历”的文章中,我会介绍一些从经历中发掘价值和亮点的心得,作为简历和面试的素材。
## 总结
写好简历,需要准确把握职位要求,按照应聘者素质模型的四层,来挖掘个人的经历,从而做到:有价值、易匹配、没硬伤、有亮点。
坦白地讲一份简历能否通过筛选能否受到青睐还会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比如筛选者个人的主观因素也在起作用。HR和岗位直接负责人的考查标准也可能有不同甚至同一份简历同一个筛选者他在早上精力充沛的时候看和工作了一整天身心疲惫的时候看给出的评价也会不同。
无论如何,我们承认存在这些超出应聘者把控范围的现实因素。然而,作为应聘者,你可以努力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做到更好,尽可能地打造好简历,以成功拿到面试机会。
## 思考时间
不知道今天的内容是否给了你新的启发?你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简历,想一想你在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可以有些提高呢?
除了今天文章内提到的这些点,你认为还有哪些内容,会让简历脱颖而出呢?欢迎在留言区留言,与我分享和讨论。
最后,感谢你学习今天的内容,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200 @@
<audio id="audio" title="09 | 经历没有亮点可讲?你需要做份“详历”"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1/83/1190ab24dba0077e78a0dd2efb9cb283.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今天我们讲讲“找亮点”这个话题。
在[“如何让你的简历更受青睐”](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81990)一文中我提到说一个好的简历应该具备4个特点有价值、易匹配、无硬伤、有亮点。那么有位朋友就问了“我的项目经历不多也没有获过奖感觉没什么亮点可写怎么办呢
别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从过去的经历中,发现亮点**。这里提到的一些方法,不仅对面试,即使对你与老板的工作沟通,也会有帮助。
写简历,有一个误区:
>
很多人觉得简历上列的项目越多越好,堆的技术名词越多越好,显得自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面试官不一定这么认为。
一个原因是,你列那么多技术和经历,不一定这个待招职位都用得上,因此除了面试官关心的那些,其他都成了“干扰项”;另一个原因是,如果你接触这些技术的时间都不足够长,面试官会觉得你没有一样是精通的。
这么看,简历条目写多了不好,可是,写少了是不是显着技能和经历贫乏呀?不是,重要的是做到“有价值”和“易匹配”,如果有打动面试官的“亮点”,与其他简历形成区分度,就能提高通过筛选的机率。张小龙的简历写五个字就够了:我做了微信。所以,关键是要找到亮点。
## 什么才是亮点?
对于面试官而言,**亮点是你打动他的能力素质,以及有价值的成果**。能力素质包括经验、技能、潜力和动机,这在[“01 | 公司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9796)里详细介绍过;成果包括做出的产品、服务,总结的方法、实践,培养的人才和团队,以及各种形式的认可和奖励。
每个成果都是独一无二的,肯定在某些点上是有价值的,只是看对谁、对哪段时间而言。即使是“耿哥出品,必属废品”的各种无用发明,对于大众也有十足的娱乐价值。这些都是“可见的亮点”。而塑造这些成果,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就是面试官看中的亮点,这是“不可见的亮点”。你需要把这些不可见的亮点挖掘出来,和那段经历一起阐述成小故事,准备好并展示给面试官。
下面的点看起来是亮点,但不一定禁得住面试官推敲:
<li>
在大公司工作过;
</li>
<li>
10年工作经历
</li>
<li>
参加过10亿的大项目
</li>
<li>
出国读书。
</li>
以上这些“可见的亮点”,能使你的简历更光鲜,但是面试时的深入考查,会把这些活动背后的成果和能力素质挖掘出来。如果没有发现什么成果,也没有展现突出的能力素质,面试官就会失望了,认为你虽然具备了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却没有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做出成绩。
所以,亮点不仅仅是表面可见的部分,要发掘到支撑这些亮点的能力素质,才是真正找到了亮点。
## 如何找亮点?
很多人都说难于发现自己经历的亮点。这是个普遍的现象,类似于“知识的诅咒”:你对做过的项目虽然了如指掌,却不容易看到哪些是别人认为了不起的价值,也总结不出当初用了哪些醒目的技能。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跳出这座山,换一下视角,尝试找找那些有价值和有亮点的地方。
#### 1. 转换角度找价值
这是要回答“我为谁、解决了什么问题”。
工作的价值,可以从公司、客户、团队和自己的角度去寻找。除了获得公司奖励和同事夸赞等显而易见的价值线索之外,你如果用全局的视角,去看你的工作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很多问题会豁然开朗。
因为在老板、客户、项目经理等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困境和痛点,由此对项目抱有不同的期望,你的工作如果满足了某些期望,就是对他们产生了价值。这些期望,你也许无法感知,需要跟这些人沟通,了解他们的困境和期望,以及你的工作对他们的影响,才能准确地理解你的工作对他们产生了什么价值。
你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li>
**公司角度**。你的项目,为公司贡献了多少收入?降低了多少成本?完善了哪些产品和服务?对公司品牌和竞争力有什么影响?解决了老板的什么问题?
</li>
<li>
**客户角度**。你的工作为客户解决了什么问题?假如你是客户,最有用的功能是哪些部分?客户对你的工作满意么?
</li>
<li>
**团队角度**。你的工作,完成了项目使命吗?对资源配置有什么影响?对产品质量和人才培养有没有促进作用?别人可以享受到什么好处?对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什么作用吗?
</li>
<li>
**个人角度**。做完这个项目,你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有哪些值得自豪的?这些收获和自豪,是源自物质,还是精神,还是成长?
</li>
哪怕你从以上角度仅仅找出一点价值,也是了不起的。然后,你还要进一步分析自己的工作和这个价值点之间的关系,把两者联系起来,然后你会发现尽管工作是平凡或者琐碎的,在全局看来,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接下来你需要分析工作的过程,找出是由什么技能和动机推动完成的。
#### 2. 量化结果找提高
这是要回答“我在哪方面做了什么提高”。
项目开始之前会对项目结果设定一些目标,其中包含度量指标和度量方法,用来看结果的质量和完成度。
比如对于互联网产品观察PV访问量、DAU/MAU日活跃用户数/月活跃用户数、AT平均使用时长对于敏捷项目过程观察Velocity每迭代完成的用户故事点数、缺陷率等。我建议你观察这些量化指标有没有提高分析是哪些项目工作促成了这些提高你是如何做到的。这些体现了你在经验和技能上的亮点。
#### 3. 复盘过程找创新
这是要回答“我的做法有什么与众不同”。
仔细寻找工作过程中,不走寻常路的做法,是你的哪些做法让工作效率提高、成果质量提高。这些做法,就是创新。
创新不一定是发明专利,也不一定是开创新算法之类的大创新,任何不拘泥于前人的条条框框,灵活运用,让工作更顺畅、更简单的做法,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包括新工具的引入、算法的改进、流程的简化、协作的优化,等等。这些轻巧的、灵活的创新,对工作的提高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展示了你工作中关注细节、精益求精、持续提高的精神,是面试官非常看重的亮点。
#### 4. 回顾挑战找动机
这是要回答“我解决了什么挑战”。
回想过去一段时间内(一年或者一个季度),有没有什么时刻,自己内心充满了紧张?这段紧张表明你碰到了挑战,请把这个挑战找出来,仔细分析:
<li>
哪些方面给你造成了挑战和压力:是工作量,还是工作难度?
</li>
<li>
难在哪里?是复杂的技术?是复杂的沟通?是新队伍、新项目,还是陌生的领域?
</li>
<li>
你做了什么,才缓解了压力?
</li>
<li>
这段挑战过后,心里有哪些满足感?这和你当初接受这个挑战时的期望吻合么?
</li>
<li>
如果接下来还有这样的挑战,你会选择继续么?
</li>
以上问题,是为了探索选择挑战的动机。如果工作中,没有遇到什么挑战(这是不是说明你一直待在舒适区呢),你可以转向生活中去寻找。比如你坚持长跑,或者成功减肥,甚至坚持参加公益活动,也都能显示出你的某些价值观、性格层面的动机。面试官选择应聘者时,经验和技能是重要因素,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动机。有个说法,叫“**论态度招人,论资质培养人**”。你对工作的热情,源于动机。把你的价值观和追求,融合到经历中,总结成亮点,也非常不错。
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实际上是你深入了解工作的过程。你明确了每个项目对全局的意义,梳理了重要的工作成果以及度量指标,回顾了工作的过程和难点,以及用到的流程、工具、技能等资源,发掘了自己的工作动机。更重要的是,你仔细思考了每个工作环节为什么要这么做,能做什么提高。**这种对工作细节的把握,本身就是亮点**。只有优秀员工才会思考这些,你现在已经做到了。
下面是按上述方法找出的几个亮点,你能看出它们分别是哪种亮点么?
<li>
我做的这块降低了20%的硬件运营成本;
</li>
<li>
我负责的日志监控为60%的线上错误成功报警;
</li>
<li>
我做的新人培训文档,使新人一周即可开展项目工作;
</li>
<li>
我带头引入Confluence知识库工具为团队协作和知识共享开拓了空间
</li>
<li>
我调整了小组分工,解决了工作量不均的问题;
</li>
<li>
我遇到的挑战是产品安全性低,而团队又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我的做法是……最终……
</li>
## 把亮点汇总到详历
上面从价值、结果、创新和动机四个方面,讨论了找亮点的角度和思路。接下来,你需要逐个分析这些亮点,对照能力素质模型中的四层,看能反映出你的哪些特质。这是个自省自知的过程。
然后,你要把亮点和相关经历融合在一起,总结成故事(澄清一下,这里说的故事,可不是杜撰的故事,是截取具有完整性的一段真实经历)。每个故事可以选择下面的结构来组织:
<li>
开头,“有段经历,正好遇到了这个问题……”。**<strong><strong>讲清问题背景**</strong></strong>
</li>
<li>
发展,“一般的做法是做不到的,因为……”。**<strong><strong>讲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strong></strong>
</li>
<li>
高潮,“我一开始用到……后来……”。**<strong><strong>讲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strong></strong>
</li>
<li>
结局,“成果是……”。**<strong><strong>讲结果、影响、意义**</strong></strong>
</li>
有了这些内含亮点的故事,就可以构建“详历”了。
所谓“详历”,是相对于“简历”更详细的工作经历和能力的总结,用故事的方式,记录工作的成果、职位、经验和能力发展,相当于你的工作档案,用于回顾个人工作经历,撰写简历,也是回答面试问题的经历素材库。这些素材体现你的个人经验、技能、潜力、动机。详历是你个人工作经历的故事汇编,是你能力的索引,是给你自己参考用的,随着经历的增加而越来越充实;而简历是给面试官看的,最好因职位而异。
详历主要有三个作用:
<li>
有助于职业规划,可视化技能体系、经验分布和成长路径。
</li>
<li>
是定制简历的母版。
</li>
<li>
提供面试素材。当被问到“这个项目最大的提高是什么”,或者“你失败的一次沟通是怎样的”,你可以从准备好的详历中,快速选取恰当的故事,讲给面试官。
</li>
在详历中,你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以项目为单元,组织故事,也可以按照能力维度来组织故事。而且,一开始构建详历时,不求一次把过去的所有经历都提炼出故事,可以重点考虑下面的经历:
<li>
受人瞩目的、引以为豪的成果,你是如何做到的?
</li>
<li>
提高和创新的部分,你是怎么做的?
</li>
<li>
最困难、最复杂、最有挑战的部分,你是怎么样做的?
</li>
<li>
从技术、业务和管理三方面,找出自己提高的地方,你是怎么提高的?
</li>
在本专栏的贯通篇,我会重点讲几种能力,以便提炼成能力故事,丰富详历。当然,你不准备详历,把这些能力故事记在脑子里也行,只要你记得住,可以随用随取就好。总结详历是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你每往详历里放一个亮点故事,就对自己多了解了一分,对自己的竞争力也更自信了一分。
## 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今天,我从价值、结果、创新和动机四个方面,讨论了找亮点的角度和思路:转换角度找价值、量化结果找提高、复盘过程找创新、回顾挑战找动机。通过这个过程,我希望能够加深你的工作认知,让你更加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当你把含有亮点的故事,按照项目集结到详历中,可以更加方便地针对某招聘职位定制简历,并为面试问答提供切实而丰富的素材,而且还有助于你更好地制定和调整职业规划。
## 思考时间
说到这里,你不妨找一段自己的项目经历,按照上文的思路,来尝提炼价值,看看能不能算亮点。发掘过程中如果有疑问或者心得,欢迎在留言区留言与我探讨。
最后,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73 @@
<audio id="audio" title="10 | 面试紧张怎么办?"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b4/98/b4b751047eaa4e20773374dcb868a598.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咱们今天聊聊面试时如何缓解紧张的话题。
很多人面试时,都会不同程度的紧张。我见过有的应聘者紧张到自我介绍忘词,现翻简历的。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进而影响表达和行为。不知道你有没有下面的体验:
<li>
口干,不自觉地咽吐沫,或者喝水;
</li>
<li>
心跳加速,肌肉紧绷,出汗,颤抖,眼神不定;
</li>
<li>
感官迟钝,听不到问题,说话不利索;
</li>
<li>
忘词,突然没有思路,脑子空白;
</li>
<li>
否定自己的表现,难以想到积极正面的内容。
</li>
这些表现会导致你发挥失常错失Offer。怎么办呢我们先从紧张产生的原因说起。
## 为什么面试会紧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紧张是我们作为哺乳动物几百万年进化而来的一种本能。**
在《高效演讲》里,彼得·迈尔斯提到过:
>
人类大脑里有两个微小的、杏仁状的神经组织,叫“杏仁体”。作为最古老的大脑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杏仁体”仅有一项功能,不是助人思考,而是让人保持活跃。“杏仁体”从不休息,它们是人类早期预警系统的一部分。它们不断扫描危险事物,一旦判断为不利的情况,就向你的身体发出警告。
面试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试官、陌生的问题、挑战性的气氛、一时的语塞,或者不理想的回答,都会被认为不利的信号。此时杏仁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模式,增强运动器官的能量供给,帮助你战斗或逃跑,而其他器官仅仅处于“基本维持”状态,负责思考和表达的大脑前额叶,也缺少了能量供给。那一刻,你的大脑一片空白,思维开始迟钝下来,你不得不处于“杏仁体劫持”状态,“停运”了思考器官。
所以只要杏仁体还在,紧张就是一种甩不掉的存在。可是,除了做手术摘杏仁,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么?
## 面试前怎样缓解紧张?
既然触发杏仁体“兵变”的条件是大脑认为的不利因素,那我们能不能着眼于这些不利因素,如果能把不利变得有利,或者不太不利了,把不确定性变得低一些,把陌生的变得熟悉一些,是不是就缓解紧张了呢?有道理,对吧。
咱们先从客观的角度来看, 在面试这个场景下,求职者和面试官的权力是不对等的,因为很多人有下面的想法:
<li>
面试要去公司的主场;
</li>
<li>
面试官可以海阔天空问,但是我不能随心所欲答,稍有不慎,就会空手而归;
</li>
<li>
我的能力不一定满足人家的要求;
</li>
<li>
给不给Offer也是面试官说了算
</li>
<li>
即使拿了Offer也是要去给他服务的拿人家工资的。
</li>
在这种压力下的对话,怎么会不紧张呢?
但不妨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面试其实和相亲差不多,****面试看似权力在面试官,其实是双向选择**。**假如求职者是相亲的小伙子,职位就是相亲的姑娘,面试官就是姑娘她妈。你一定知道,相亲不是只有丈母娘挑小伙子,小伙子也在挑姑娘(和他未来的丈母娘)。**
近些年企业越来越不容易招到合适的人才。一是缘于互联网和IT行业的快速发展软件和服务市场比之前细分和繁荣多了公司和招聘职位增加显著二是用户对软件服务的质量和响应速度提高了要求导致技术更加复杂管理更加精益对人才的技能和心智都提高了要求适合的人才更难找再加上人力成本的增加造成公司找到合适的人选难上加难。双方都不是对方唯一的选择面试官也很想赶紧招到人。如果碰到合适的应聘者面试官也担心人家看不上这个职位。所以只要你有能力能在面试中尽量表达出来你的权力反转时机马上就到。
**因此,首先你要明白面试是双向选择的过程,虽然这种选择权利的不对等暂时存在,但是会马上反转。**这样一来,你可以减轻对这种不对等权力的恐惧,也就自然降低了杏仁体将其判断为“不利情况”的程度,进而减轻了自己的紧张感。
顺便告诉你个小秘密。其实在面试时面试官也紧张。尤其是一个年轻面试官要面一个资深大牛的时候。他跟你担心的原因一样怕hold不住。而且如果旁边坐着这位面试官的老板他就更紧张了。
再从主观的角度来看,**求职者面试的紧张程度与其对职位的期待程度成正比,与其对自身的自信程度成反比**。 可以参考下面的公式: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0/06/10b60754d5633206b4c52e69a8fe8306.png" alt="">
上述公式右边的分子表示求职者对通过面试的期待,分母表示求职者对通过面试的自信程度,这个自信来源于两个方面: 自我评估的实现期待的能力,以及对本次面试的准备程度。
**好啦,明确了以上内容,我们的思路有了,现在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来找一找缓解紧张的具体方法。**
#### 1. **调整期待**
这里的调整期待,特指调整对结果的期待。
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逊研究提出了一个心理学定律:**耶基斯-多德逊定律**。该定律指出人们从事某一件事的动机强度并不和做事的绩效成正比而是呈倒U形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做事绩效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会缺乏积极性绩效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反而绩效会随动机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a/7f/ba8df55f22171b2975d5a1a12a822d7f.png" alt="">
上述定律同样适用于面试如果你的动机就是一定要通过面试、拿到Offer那么无形中你会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会在面试过程中影响你的发挥。反之如果你适度地调整自己的期待比如**把动机从“我一定要通过面试”转变成“这次面试会带给我经验积累和能力提高”,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你看,对面试结果的期待,取决于你如何看待面试。
<li>
一场面试是胜败分明的关键考试么?对于这个公司的这个职位,可能是。然而,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长,机会那么多,一场面试不能定终身。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了解面试过程和问题,关键是靠你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当你遇到更好的职位,才能把握住。
</li>
<li>
如果你不把面试双方看得那么对立,情势就会和缓得多。面试官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如实地了解你的经验能力和意愿,“问倒你”只是了解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你要尽可能地通过观察面试的细节,了解这个公司和团队,而不仅仅是来回答提问而已。你可以把面试,当作了解该公司的一个开始,它是和将来可能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相识、互信的开始。这样,即使面试失败了,你也近距离接触了这家公司,感受了一些只在媒体上无法体验的东西,对你丰富阅历也有帮助。这就是说,请把面试看作沟通和了解公司的过程。
</li>
<li>
另外,我们要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要盲目追求高薪和最有挑战的工作。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不止一次谈过,有利于提高的挑战,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几近重复,没有意思;太大,超过能力极限,死活无法完成,反而会挫败你的信心。所以要调整自己的期待,找适合自己难度的工作,这有利于小步提高。
</li>
需要澄清的是,调整对结果的期待,并非要你不重视面试。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再说得抽象一点,是把关注点从满足期待,转移到提高能力上去。提高哪些能力呢?我们看下一条。
#### 2. **提高能力**
**提高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面试的能力,二是职位要求的能力。这两条是有区别的。**
<li>
<p>通过面试的能力,就是这个专栏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指,通过准确理解面试官的问题,把自己的真实能力展现给面试官,同时通过观察和总结面试过程,了解该公司和团队,达成双向选择。<br>
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面试实践。为了不浪费面试机会,你可以找团队中的大牛,一对一地聊聊项目总结和个人能力评估;也可以找到同学的公司去,趁人家不忙的时候,在陌生的办公室里,随便聊聊,为的是增加对陌生工作环境的适应感;还有一个方法,是参与公司的招聘面试,不管是做面试官还是旁听,观察其他面试官的考查方法和应聘者的表现,熟悉面试氛围。</p>
</li>
<li>
职位要求的能力,就是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硬技能,也就是指你的专业能力,比如你是程序员,就多研究怎么把代码写得效率更高,实现得更优雅,多研究新的技术;再比如你是产品经理,那就多学习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产品策划的技能。而软技能就比较通用一些,比如表达沟通、协作管理能力,等等。
</li>
结合前文[](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9796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9796)[公司](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9796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9796)[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9796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9796)中提到的技能构成,你可以全面地了解面试中考查的主要能力。本专栏后面的文章中,我会分别介绍一些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展现方法。
#### 3. **充分准备**
我们要尽量减少面试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充分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i>
<p>**减少面试主题和问答的不确定性。**这需要了解本次面试的目的、面试官角色和风格、职位的职责和能力素质要求。<br>
具体来说,你可以通过职位描述,了解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区分关键技能和加分技能,抓住重点;内推的话,可以找推荐人了解该职位的真实工作细节和要求,以及此次面试的重点考核内容;有猎头帮忙更好,他会给你更专业的意见;接到面试通知时,尽量澄清面试的职位、主要内容、面试官角色等;上网查询该公司相关职位的情况,了解公司最近的业务发展情况、公司文化,明确面试时你要问的问题;“[08](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81781)[| 考官面对面:如何有效地准备一场面试](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81781)”这篇文章中,给出了面试中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列表,你可以联系自己详历中的能力故事来思考总结。</p>
</li>
<li>
**减少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提早到面试公司,在允许参观的场所内,熟悉一下环境,比如上趟卫生间洗把手。设想很快你就会来这里工作,和这些忙碌的人做同事,潜意识里拉近你和这个环境的距离,增加对新环境的认同感。
</li>
<li>
<p>**自己的状态保持最佳。**这包括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br>
面试前要保证好休息别熬夜而且早上和下午的思维活跃度也会有不同。另外回忆一个自己过去的荣耀时刻想象那时候的自豪感以及人们的赞扬和敬仰这有利于你提升自信增强正面情绪。还有想两个面试官记住你的精华点从详历的能力故事中找出多个反映自己优势和扭转劣势的经历说一说记一记。准备好两个版本的自我介绍一个3分钟一个1分钟提前练一练。开场的五分钟能顺利进展很重要后面随着你把注意力专注在问答上紧张感就会慢慢减轻甚至消失了。</p>
</li>
总之,知己知彼,做足准备,提高自信心,保持内心愉悦,营造出一种期待和面试官表达的状态,最大程度上保持精力充沛和思维活跃。
面试进行中,也有一些临场小技巧,可以缓解紧张。
<li>
提前喝一点点甜的饮料(或者咖啡之类),提升内心的愉悦感,激发思维活跃度。
</li>
<li>
体会面试官和周围环境的友好之处,寒暄时用简短的共同话题打开场面。
</li>
<li>
理解面试官也会紧张,有时也问不好问题。
</li>
<li>
不说假话,说假话时,你的自信心会下降。
</li>
<li>
专注在问题本身,而不过多揣测面试官的评价。
</li>
<li>
听完面试官的问题,可以停顿两三秒钟,思考一下对方的意图,梳理表达思路,再作答,不要为了流利而草率。
</li>
<li>
如果你发现声音颤抖、忘词等情况,可以向面试官坦白地说,对不起,有些紧张,这样更能赢得面试官的理解和耐心。而且,有时候把紧张说出来了,就不太紧张了。
</li>
**时刻谨记,你的目的是向面试官尽可能真实地展示你的工作和思考,把他看重的那部分给出足够的细节,赢得认可。适度的紧张********反而有利于你保持思维活跃。**
## 总结
通过今天的内容,相信你已经了解了,面试紧张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生物本能,因此没有什么好恐惧的。你只需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尽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紧张状态,就有利于缓解你生物本能上的压力感,尽量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面试过程。而关于如何缓解面试的紧张情绪,我提供了三个建议,分别是调整期待、提高能力,和在面试前的充分准备,另外还给出了几点面试中缓解紧张的小建议。
如果上天给你张小纸条,说,明天的面试将会决定你今后三十年的命运,你会怎么样?紧张得一晚上睡不着觉,对不对?可事实上,你的命运,你的职业生涯,根本不是由一场面试决定的。**面试只不过是一只开关,而能打开这个开关的,是你的能力**,还有那么一丢丢运气的成分在。你每天的努力,才决定着你的能力,决定着你能不能在摸到开关的时候,抓住运气,打开通向美好前程的大门。所以,紧张就随它吧,你努力,你专注,就够了!
## 思考时间
相信每个人在面试中的压力感和真实情绪是不同的,你是不是可以和我分享一下,你是如何克服紧张感的呢?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心路历程,或者曾经“惊心动魄”的面试经历。
最后,感谢你学习今天的内容,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96 @@
<audio id="audio" title="11 | 面试答疑(一):说说你面试中的一些困惑"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51/69/5184040ffd9866801edf94e2b58d8769.mp3"></audio>
## 写在前面
答疑之前先聊一段我最近面试的经历。最近几乎每天都有面试但我对上周的一个候选人印象深刻。她应聘一个自动化测试职位看简历经验匹配清北毕业在软件园的大厂做过6年但是面试不到半小时就面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她最近两年辞了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孩子之前的项目说得很含糊虽然看样子做过不少事情但很遗憾我只好叫停请她回去准备一周再来面一次。
这属于很典型的“有经历没准备”的面试。这个专栏也恰恰是为了帮助你避免这类情况而写的。很多用户在回复中认可了这一点。用户“顾德”回复说:
>
(这个专栏)给我们一个放大镜和搭一座桥,放大镜用来看清自己的能力结构,给面试官和应聘者搭一座互相了解的桥。这也是沟通的本质,沟通是了解对方的意图,并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容。
是的,具体来讲,**放大镜就是能力素质模型和挖掘能力的方法,桥是面试中的各种表达结构,及沟通实践。**看到很多用户提到要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技能,走出舒适区,进一步学习提高,我觉得这个专栏能在这方面帮上一点点忙,实在是高兴。
很多用户在迫不及待地催更,有的甚至加了我微信催,说内容实用,等着看完去面试;还有用户建议先放出后面的文章。大家的期待让我像受了重托一样感动,心里也越发坚持把内容写充实,写深刻,写出实操和价值,因为内容质量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讲不清楚、讲不完整,读了也起不到作用。而我工作日不能耽误工作,只有周末才能一边写新稿,一边打磨旧稿,产能有限。如果乱序发布,则会影响篇目的前后引用关系,读起来让人困惑。那么,我想如果你有具体问题,可以不拘泥于当篇文章的主题,随时在留言区提出来,我会尽量挤时间回复。
让我很高兴的一件事儿是,大家在留言区的回复是真诚,而且有营养的。很多问题,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的回复仅代表我个人的想法,也希望极客时间能开放**级联回复**功能,使得互动更多元、更连续、更深入,这对大家的思维碰撞会大有裨益。
下面我对典型的问题,总结打磨之前的回答,发表一下浅见,大家讨论。
## 问题答疑
#### 1. 校招和社招
>
**Boyang**回复:这个系列更多讲的是社招,希望也讲讲校招!
社招和校招的面试准备,大多是通用的,如果学生时代你就能意识到这些原则和方法,可以更好更早地做职业发展规划和实践。
对于面试的准备工作,校招和社招的区别,表面上看是有没有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差别,但其实不是。校招也可以有工作经验和能力,这通过实习或导师的项目获得。所以即使你是校招,也应该可以写出工作经历或者实习经历。更具体的差别在于下面两点。
<li>
**校招简历内的工作经历允许有跳跃性和尝试性,而社招简历,要尽量保持工作内容或者能力种类的连续和承接,除非你不在意面试官的看法。**有的人工作几年后,回学校深造,然后转行的,面试官不会觉得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是工作中间直接换陌生领域,就会倍受面试官“关注”了。
</li>
<li>
**校招往往看重学校,而社招看重工作经历。**实习生进公司的条件比较宽松,所以实习公司的好坏并不能表征应聘者是否优秀。但是一流学校毕业的学生,毕竟能大概率说明他曾经多年接受较高程度的思维训练和校风熏陶。如果你的学校一般,那就要在工作经历上多下功夫了,深入挖掘自己的亮点和能力,呈现给面试官。
</li>
所以,本专栏大多数内容,同样适合校招看,尤其是有实习经历的同学。
#### 2. 不成熟的面试官
>
**谭鹏**回复: 有时面试,面试的人都不能称为一个面试官,基本上就是一个开发人员……感觉就像记流水账。
>
**MJ**回复:短暂的面试真的能了解一个人吗?有些时候有智商压制面试官的感觉,作为应聘者,应如何处置?
>
**令**回复:勇敢真诚地表达一个问题,但是答案错了,受到面试官的鄙视……要怎么调节心态呢?
**有时,你会碰到不太成熟的面试官,这是很正常的事。**这位面试官可能是被临时抓来把关你某一方面能力的,他可能没有经过面试培训,甚至可能没有面试经验。如果明天他成为应聘者,去应聘另一个公司的职位的话,跟你没有区别,境遇可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过高地要求面试官,关键看你能不能“自助”地展示好自己。嗯,这对你提高了难度(希望这个专栏能帮到你一点点)。
不成熟的面试官的表现,我在专栏末尾的文章里会提到。**如果他的问题没有问透,你可以主动地探寻他想知道什么,“坦白”你的经验范围和能力级别;如果他有什么失礼的言辞举止,你需要保持礼貌和内心平和。**从他的问题和表现,你也许能判断出他的水平和境界。但是,最好不要当面评价他问的问题,也不要评价他对你的评价,这是你的品质素养,你可以选择不来这家公司。要知道,面一个比自己水平高的应聘者,挺难的。你现在需要做的,是讲清事实和观点,另外记下他问的问题,以便以后分析这个职位的关注点和自己的不足。
**对待面试的态度,反映了一个公司或者团队的人才观。**在一个疯狂发展的小公司,焦点在业务上,越快招来能干活的人越好,不在乎潜能、动机这些长期发展因素。负责人会觉得,大不了,不合适就辞掉再招呗。但一旦这家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追求长效发展的时候,会发现公司发展的瓶颈之一就在人才问题上,然后势必会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健全招聘流程和面试官培养。这时候,我们的能力素质模型,和那些面试逻辑就用得到了。
**好的面试官,能够营造信任、尊重,甚至轻松的氛围,开启安全和高效的对话,不仅能问透问题,还能对你有所启发。**面试官应该把自己当成公司和团队的形象代言人,是帮助公司发掘人才的伯乐,把面试当成一次形象宣传,一次双向沟通,一次关于双方未来的选择。做到这些挺难的,我们都在修炼的路上。
#### 3. 要不要真诚
>
**LDxy**回复:个人认为,为了迎合应聘公司,在个人价值观和业余爱好这两类问题上可以适当撒谎。毕竟这不是司法审问,没必要诚实回答。面试官只是想要个符合他的答案而已,那我就给你个你想要的答案,至于真实性,谁知道呢?老老实实回答问题,反倒会被面试官否定。
>
**遇黑则明1661**回复:看第一楼的留言我想到了很多,面试者去应聘应该是属于弱势群体,在职场打拼不如意想换个环境重新再来,面试很多家公司发现自己的不足,又是很致命却在短时间之内弥补不上,只能通过一些面试技巧来进行掩盖,太实诚了也不好。比如有应聘者没研究过开源中间件,他可以看几遍文章熟记一个中间件,面试中就说了解一点某某中间件。
不仅仅以上两位,很多应聘者都抱有类似的想法:面试不能太实诚。我觉得首先不能说假话,这是底线。把自己没做过的,说做过,肯定不行,不仅因为会被有经验的面试官戳穿,还因为人品。那么,其实我们是在纠结**沟通开放性**的“面”和“度”的问题:也就是,什么不该说,什么该说,该说多少。
先说“面”的问题。我们面试中肯定要表现积极的一面,正能量的一面,但是实际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有那么一点爱偷懒、爱抱怨。难道我们不把周末睡懒觉的事告诉面试官,就是不真诚么?不是。
**面试官关注的,不是你用最糟的一面,做出来的东西有多好,而关注的是,你用最好的一面,做出来的东西有多糟。**为什么这么说呢?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一面,也有不擅长的一面,甚至擅长的一面,一会儿能好好表现,一会儿又不愿意好好表现。可是在工作场景下,给够你资源和激励,把你的长处拿出来,用最好的一面,能不能把任务完成?如果任务结果不足够好,可是老板也可以接受,那你就是合格的。所以,你在面试中表现出积极的一面,隐藏不积极的一面,不能叫不真诚,**只要你工作时也保持你面试时的表现**,就够了。
所以回到LDxy说的问题如果你骗面试官说爱好运动但是这与你的体质、气质完全不符入职以后也不爱参加团队运动项目那大家会对你失去信任你说过的真话也被葬送了。但是相反的如果你体质、气质都符合入职后也经常和团队一起运动那你编的爱好在同事看来就是真的只要保持住就没有问题。
再说“度”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讲诚信。你肯定见过一些不“忠”于用户的流氓产品,做这些产品的公司,会看重诚信么?老板要求员工对公司讲诚信,但是允许其流氓产品对用户不讲诚信,这种拧巴的公司文化下,其面试官会对应聘者讲诚信么?或者他们会注重诚信么?**任何不看面试公司文化就一味讲真诚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风土文化对个体的改造,以及个体对风土文化的适应。而对于那些大量的以诚信为本的公司,在面试和工作中会对诚信有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不讲诚信,终将被揭穿,遭到淘汰。所以,看招聘公司的文化,来把握表达的开放度,会是个安全点的策略。
这和交朋友一样,刚一开始接触,双方保持一定的谨慎是正常的。更多的交谈之后,诚意显露,对话变得高效。**高效的对话是真诚而充分的**。“真诚”保证发送信息不失真,而“充分”保证对方在同样的上下文中理解信息而不产生误解。
留言区还有很多问题,都很有代表性,谢谢大家这么有价值的回复,这次先回答到这里,下次答疑再继续。
## 大家的意见
根据大家的建议,对于“思考时间”的问题,我和编辑会把有参考价值的答案置顶。另外,在本专栏末尾,我会简单写写“思考时间”的问题思路。
**刘传**回复说,人活着,累是常态。这句话说到心坎上了。是呀,我们每天都提醒自己再拼一点,就为了能做得更好一点,不辜负那么多人的期望!加油呀,同学们!
最后,谢谢各位用心的分享和反馈,这是我的最大回报!如果今天的答疑内容让你有新的收获,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