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211 @@
<audio id="audio" title="01 | 公司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d/c4/0deab732b74874accae22c5299a779c4.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很高兴我们在这个专栏里相识,这是面试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我想先来和你谈谈:公司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面试到底在面什么。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呢?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li>
有时候面试官会问些很怪的问题,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回答,才能正中其下怀?
</li>
<li>
面试后你明明感觉不错,却“莫名其妙”地折了?
</li>
面试官的问题自然都是有目的性的,有时隐藏得还很深,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知彼”,了解其背后的深意呢?今天我们首先来看看公司(或者说面试官)都关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从而做到一定程度上的“知彼”,然后再一起来分析面试官的提问,并了解如何更好地组织答案。
## 面试片段
先看一段面试对话,“大面”是一位久经沙场的面试官,小明就是今天的应聘者。一通面试下来,前面的技术问题小明都对答如流,双方相谈甚欢,接下来面试官“大面”先生却话锋一转。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7/93/b70023eea66dc2a8a5ed166e4aaf4a93.png" alt="">
面完出来,小明一身轻松,觉得总体不错,所有问题都答上了,而且气氛也不错,接下来等着二面通知吧。可是“大面”却在会议室里摇头:
>
“这个小明呀,技术还行,可是做事理想化,喜欢中控,跟团队文化不一致,诚信上有疑点,将来培养起来费劲呀。跟后面的人选比较一下再定吧。”
你也许会疑惑,面试官为什么这么理解呀?他是不是鸡蛋里头挑骨头?他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呢?
面试官的判断自然是出于自己职位和团队的需要,绝对不是在故意找茬儿。具体到这位面试官的做法妥不妥当不好说,但有一点很清楚,面试双方对于相同问题的解读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要想提高自己通过面试的几率,你必须明确面试的内容范围和要求,这点非常重要。
面试官可能来自HR部门也可能是职位所在部门我们叫它“职能部门”的部门经理或者资深负责人。这些人的面试目标自然是招一个适合职位的好员工。
## 公司眼中的好员工
怎样才算对公司对团队有价值的好员工?我觉得总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
一方面看工作结果,包括:
<li>
**个人工作结果质量好,价值高。**也就是说工作结果在特性、性能、可靠性、易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等等方面符合要求而且工作结果对客户来说有用能给客户带来价值能够解决用户的真正问题。比如客户想要具有拍照美颜功能的拍照App而你实现的App仅能美颜已拍好的照片这没有满足客户的需求对客户不产生价值。
</li>
<li>
**赋能别人做出成果。**这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分享精力去帮助同事工作,二是分享技能帮助同事提升技能,授人以渔,三是分享自己的视野和观念,领导他人更快更好地工作。这样的影响力,使你能带动团队成员完成更多、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工作。
</li>
另一方面看过程。同样一辆车,在公路上开,和在泥地上开,要达到相同的速度,付出的努力是不同的。同理,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带来不同的难度,对采用的技术和努力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只衡量结果却不考虑过程,有失公平。考虑过程,就包括了对工作内容、环境因素带来的工作复杂度的衡量,也体现了对个人的技能、态度的衡量。
以上,我们了解了好员工的衡量方面。那么,面试官在短短的面试中,如何确定应聘者会是个好员工呢?
从表面上看,要通过考查应聘者的技能和经验,看他是否胜任这个职位。但是技能和经验好的人,就一定能做好工作吗?
<li>
如果他并不认同某些目标或者做法,或者工作环境不能接纳他,使其不能充分施展技能,工作就很难做好。
</li>
<li>
反过来看,技能和经验不够好的人,也不一定做不好工作,如果他足够用心又有潜力的话。
</li>
因此,只从当前的技能和经验来考量应聘者,是不完整的、不靠谱的。
**面试官还要进一步看应聘者的行为是否可以被预测。**也就是说,按照他现在表现出来的特质和能力,假如将来发生了某种状况,你能否预测出他的决定和行为。比如,即使工作出现了困难,但是你预测他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去应对;即使某种技能暂时不够,但是你预测他有潜力能快速提高;即使一件事情很麻烦,但是你预测他会不辞辛苦,认真对待。这种行为可被预测,就是要有信任感。
**信任感使你能预测对方将来的行为。**
如果要在短短的面试中,建立这种信任感,很有难度。但是,面试是建立信任的开端,信任形成得越快越牢固,越有利于合作,因此面试双方都应该在不违背诚信的原则下有效沟通,互相了解,形成互信。
## 应聘者的素质模型
面试官会具体考查应聘者的哪些内容呢?我们用下面的应聘者素质模型来概括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1/52/21955ad163ebef124b5db877be37ea52.png" alt="">
这个模型基于冰山模型,把面试关注的要素划分为四个层次:经验、技能、潜力和动机。下面我们从上往下,逐层了解。
### 1. 经验Experience
经验是指工作经历的对象和产出体现为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思维结构Idea用来指导思考和行为。
比如“我有3年Java开发经验完成了一个B2C的线上商城系统”这是说在3年的经历中你的工作对象是Java产出是B2C的线上商城系统表明你具有Java领域的编程经验和B2C类的线上商城系统的开发经验。
但是这不能表明你做得有多好:**经验的时长不一定跟能力强弱直接挂钩同样的工作内容重复100遍与10遍相比能力增强不了多少。**
但是在众多的职位描述中公司把经验要求写成“至少3年的XXX经验”这种写法相当普遍因为这基于一个普遍认知**一个智力中等的候选人在一个技术拓展速度适中的工作中3年就可以达到独立、熟练工作的程度如果是“5年”那就能带领别人完成工作了。**
### 2. 技能Skill
技能是做事的能力体现一个人的专业性。技能可以让你基于已有的经验运用新的工具、技术达成产出形成新的经验。具体到软件产品研发领域技能有技术、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技能和经验经常被放在一起谈“3年Java开发经验”是指经验“精通Java多线程编程”是偏向技能。经验和技能都是你习得的“现货”但是技能分高低表现在
<li>
**产生idea的技能**针对问题基于经验收集、理解、分析和制定新的方案idea涉及理解、思考、沟通等过程。
</li>
<li>
**执行idea的技能**运用工具把方案idea应用到实践从而解决问题。除了用到理解、思考、沟通还需要协作团队、管理资源甚至领导和影响他人。
</li>
**面试官希望,你库存的经验技能,与职位的要求匹配度越高越好,也就是所谓的“对口”。**
“库存”不足,自然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但假如你的“库存”大过了该职位的问题域,公司需要提供“多余”的薪水,而且如果那部分超出的经验和技能,公司又用不上,就成资历过剩了,这时公司会有两点顾虑:一是公司提高了用人成本,二是员工屈才,工作稳定性不好。
### 3. 潜力Potential
虽然心理学上关于“潜力”“潜能”有很多定义,但术业有专攻,我只在考查应聘者素质的场景下,说一下我的理解。
我这里说的“潜力”,是增长经验和技能的能力。“潜力”在面试中被高频关注,因为当一个应聘者经验和技能不够职位要求时,我们会考虑他的潜力。如果他能很快提升技能达到要求,公司是乐意培养的。
关于潜力,面试官可以通过考察应聘者的学习、创新和精益能力来做判断。“学习”指的是从不会到会,掌握一项技能的过程;“创新”是针对特定场景创造新事物的技能;“精益”是把事情越做越好的技能。
如果你承认潜力,那么就说明你有成长型思维,有成长思维的人认为:技能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平时爱思考、总结、尝试,愿意接受挑战,不怕错误和失败。因此,要在潜力上为自己的面试效果加分,你就需要注意如何在言谈及简历描述中体现这些特质。
### 4. 动机Motivation
最下层是“动机”,指的是做事情的内心目标、意愿和态度。很多事情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做,而是被不想做、觉得困难等心理因素扯了后腿,这就是动机不足。
因此,要想做成事儿,动机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动机”决定着应聘者的潜力发挥、技能习得和经验形成,也就是说,动机决定着素质模型上面的三层。
动机的表现是什么呢?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按动机区分了三类员工:
<li>
**自燃型**,也就是自我驱动的员工,他们做事动机强烈,目标明确,明白任务的意义,甚至自己寻找有意义的事,满怀激情地投入,往往超出自己的工作范围,去推动进展,取得成果,然后又奔向下一个目标。“鸡血”满满有木有?
</li>
<li>
**点燃型**,这类员工需要一定的激励,需要他人帮助才能找到目标和意义,一旦“激活”就能像自燃型员工一样奋力工作。
</li>
<li>
**阻燃型**,这类员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按工作的最低标准和最后完成时间递交任务,跟同事合作差,不乐意分享,自我保护。
</li>
很明显,公司当然喜欢自燃型员工,可是那些面试中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应聘者,就一定是自燃型员工吗?不一定。自嗨不是自燃,面试官得拨开现象看本质,了解是什么因素决定动机。有什么因素呢?
<li>
**人格品质**,比如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坚毅勇敢等。这些从底层决定我们的做事动机。
</li>
<li>
**职业价值观**,就是在工作中区分是非、明确轻重的观念。比如,有人喜欢轻松安稳的工作,有人喜欢冒险和竞争;有人喜欢照章办事,有人则喜欢灵活自主;有人追求个人利益,有人则喜欢分享和帮助他人。
</li>
>
<p>**小提示**<br>
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职业价值观要求也不同。面试官希望你的职业价值观和团队文化一致,即所谓的“味道”相投。大家有相同的信条,才可以合作共事。</p>
- **职业性格**是长久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受环境影响固化成的心态“定势”比如内向、感性等。面试官希望性格多样但要与职位性质相契合。举个例子内向的人做销售恐怕不适合。MBTI是一个主流的职业性格模型这里就不细讲了。不过一个团队包含多种职位职业性格最好多样化这样大家工作在一起才能碰撞出火花进而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只通过面试,来了解一个人的人品、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性格,谈何容易。但是寻找“志同道合”者又非常重要。除了问你“为什么要跳槽”“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等直白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面试官不仅要听你的“表白”,更要从你的一言一行中寻找蛛丝马迹。
总体来说,在应聘者的素质模型中,经验、技能、潜力和动机是下层决定上层的关系。技能形成经验,潜力决定技能增长速度,动机又决定潜力、技能和经验的发挥。面试中对这四层的要求,因职位要求不同而不同。
如果是招有经验的人选,希望他入职后就能快速接手工作,会较多关注他的经验和技能层面。而对于校园招聘,因为学生普遍缺乏经验和技能,对其动机和潜力等基本素质的考查就成了重点。
## 总结
公司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从应聘者素质模型可以看出:
<li>
动机方面,公司更想要人品好,职业价值观和团队文化一致,职业性格和职位匹配的候选人;
</li>
<li>
潜力方面,公司更想要学习、创新和精益能力好的候选人;
</li>
<li>
技能和经验方面,公司想要和职位需求匹配的,如果你资历过剩,就要看公司发展需要了,如果你资历不够,那就要看你的潜力和动机了。
</li>
了解了面试可能考查的内容,作为应聘者,你就可以有效准备和应对了。具体来说,你可以借助这个素质模型,加上对职位描述的理解,尝试以下两点:
<li>
了解面试官考查的各项内容和期待,做到“知彼”,不打无准备的仗;
</li>
<li>
从个人经历中挖掘素材,突出契合职位需要的内容,以满足面试官的预期。
</li>
这里有几个误区,我想提醒你注意,就是:
<li>
素质模型中的经验、技能和潜能,不仅仅是面试前要总结准备的,而是要在决定换工作时,甚至在制定职业规划时,更甚至在工作的每一天都要积累、总结、提高的;
</li>
<li>
动机方面,不是要你在面试中“见风使舵”,靠套路和粉饰去迎合和敷衍。
</li>
我写这个专栏的初心,是希望你搞清楚面试官的考查要素之后,在提高和表现这些能力上受到一些启发,有的放矢地把自己呈现给面试官。正如“开篇词”中说的,这些能力,不仅可以让你提高面试的成功率,也可以让你在平时和团队、客户的关键对话中表现得更为出色。
## 思考时间
今天的内容讲完了,希望对你有些启发。想一想,你曾被问过什么难以回答的问题吗?当时面试官是在考察你哪些方面呢?
我这里还有几个面试问题,你来看看是否似曾相识,是不是能和应聘者素质模型对应起来。
<li>
“你觉得这个方案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
</li>
<li>
“这项新技术你是怎么精通的?”
</li>
<li>
“你对加班怎么看?”
</li>
<li>
“曾经被老板指出过什么问题吗?”
</li>
<li>
“你近期的困惑是什么?”
</li>
好了,欢迎在留言区留言,与大家分享你的面试经验和心得。
最后,感谢你学习今天的内容,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再见。

View File

@@ -0,0 +1,176 @@
<audio id="audio" title="02 | 想要成功面试,先要弄懂面试过程"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82/0e/823ddce8f5ea52a8a238d1e40bc8510e.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想要成功面试,先要弄懂面试过程”。
面试看能力,上场之前能够了解全局,熟悉细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足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你已经参加过很多次面试了,请想一想,你真的清楚整个招聘过程吗?在你知道的那些环节背后,有什么人在主导,目的是什么,要注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有什么风险,这些问题你清不清楚呢?
今天我从这些年的经验出发从一个招聘职位出现到招聘结束给你讲讲整个过程都发生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希望你透过面试官的视角增加认知、充分准备、减少失误为面试效果加分。这篇文章主要讲实践不太有“心流”和方法论的内容专栏后面的文章会重点介绍投简历、面试和签Offer等各个阶段的详细内容。
## 看懂招聘全流程,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同类型的企业招聘过程可能差异很大。你可能听说过Google有5轮难度超大的面试但是也许出门左拐碰上一个小公司的急招聊半小时就叫你第二天来上班了。即使同一公司的不同团队面试流程也可能不同。我们今天看一个比较典型的、完整的招聘全过程从出现用人需求到需求被满足大体会经历确定职位空缺、收集和筛选简历、面试、签Offer、试用转正等阶段。
#### **1. 确定职位空缺,提前预知工作的难度**
一般来讲,公司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招人需求,一种是团队有人离开,需要招人填补职位空缺;另一种是因为团队发展或者重组,出现了新的岗位,需要招人来做新的工作。
这两种情况是有区别的,重点在于工作职责和内容是否有变化:
<li>
填补空缺,招聘前后只是换人,职责和内容保持不变,新招的人把原来离开者的工作接下来就行;
</li>
<li>
新增职位,在现有的人员角色分工的基础上,会出现职责的组合、细分或者新增,新人需要承担之前团队没做过的工作内容或者职责。
</li>
这样一来,就对求职者有了不同的要求和影响:
<li>
填补空缺的职位,因为有前任的工作样板,工作细节清楚、职责明确,确定性高,老板对这个职位的期待也很明确,双方都可以清楚地评价人和工作的匹配度。而且,应聘者完全可以复用前任的经验轻松上手,但是因为有前任的对比,需要超越前任的表现才能获得好评。
</li>
<li>
新增的职位,工作难度和职责细节往往还不清晰,在团队中还没有和其他职位形成稳定的职责接口,甚至老板对这个职位的期待可能还说不清,新人做起工作来,需要很多的探索和磨合,较难上手。但是因为没有对比,你比较容易校正老板的期待,也容易获得好评。
</li>
>
<p>**小提示:**<br>
搞清楚应聘职位是补坑,还是新增,有利于你进一步评估工作难度和胜任度。</p>
还有一类特殊情况,就是公司在还没出现职位空缺的情况下,做人才储备。这由公司或者业务大部门来发起招聘计划,等把新人集中培训以后,再分到出现职位空缺的团队。这种情况下,应聘者面试时,不知道将来的工作团队,甚至连做什么职责也不清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主流,我就不多说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招聘的员工从合同类型上看至少有三种:正式员工、外派员工、实习生。不同的合同类型,会对你的薪酬水平,甚至未来发展情况有决定性的影响。
<li>
正式员工是本公司的人,享有本公司的福利待遇,公司会关心你的发展机会和稳定性,使你更有归属感;这也是正式员工和外派员工的一个主要而且重要的区别。
</li>
<li>
外派员工由外包公司派遣到本公司工作,不是本公司的人,自然不享受本公司的福利待遇,虽然工作内容和正式员工相仿,但是你的职业发展不由本公司负责,因而你的稳定性和归属感一定会受影响。目前外派模式的采用规模越来越小了。
</li>
<li>
实习生,一般待遇要比正式员工低,但同时招聘门槛也低,是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准备的,主要看潜力和工作态度。
</li>
>
<p>**小提示:**<br>
外派可以是成为正式员工的一个途径,当然,首先得能力够得上才行。</p>
出现招聘需求以后一般由部门经理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职责和要求然后向上级提交招聘申请hiring ticket审批下来之后部门经理就可以发布职位说明Job Description简称JD着手面试了。不过如果职位紧急在拿到审批之前部门经理就会开始四处找人面试这样审批一到手就可以马上发Offer了。
所以,这里要特别提示一点:
>
<p>**小提示:**<br>
如果招聘申请没有通过审批或者审批被冻结即使你得到了口头Offer也可能无法入职。只有签了正式Offer才算稳妥。</p>
招聘申请被审批成功是职位确立的标志。这之后部门经理撰写JD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开始收集简历。
#### **2. 了解简历收集渠道和筛选过程,有的放矢**
发布JD和收集简历的渠道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li>
**内推。**职位在公司内部发布,由内部员工自荐,或者推荐亲朋好友。对于公司来说,这个渠道最省钱,也最可靠;对于应聘者来说,内推筛选通过率最高,大概率会拿到面试机会。
</li>
<li>
**公司网站。**一般由HR管理职位招聘信息有时更新会不及时。所以应聘者一定要注意职位发布时间。
</li>
<li>
**社交平台。**包括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软文推送等等。这些推送消息具有实时性、准确性,值得关注。
</li>
<li>
**招聘网站。**公司跟招聘网站合作,根据搜索条件,可以批量拿到简历。
</li>
<li>
**线下招聘会。**常见于各大人才市场,或者校园招聘。
</li>
<li>
**猎头公司。**一些中高端职位,上述渠道不容易找到的人才,公司会找猎头公司帮忙。虽然这个成本最高,但是省心省力。
</li>
说完了渠道,我们再来看投递简历的注意事项。简单来说,投递简历,要采用尽量可靠的方式。这里其实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我举几个真实的反例:
<li>
简历邮件标题只有俩字:简历。(至少要写清应聘职位、姓名)
</li>
<li>
简历附件打开是乱码。 请尽量用PDF格式保证跨平台阅读的一致性
</li>
<li>
简历邮件被自动归入垃圾邮件。(请用一些稍正式的个人邮箱地址投递简历)
</li>
关于简历内容的撰写和筛选情况我会在后面的文章里详细介绍。如果HR或者面试官觉得你的简历大体匹配职位需求但是还有一些疑点比如应聘职位不清晰或者某项技能可能不过关等问题可能会电话联系你以进一步核实。这也是筛选的一部分。
>
<p>**小提示:**<br>
投递简历之后,随时可能有公司电话预约面试或者做电话初筛。建议你做好心理准备,接到电话不要紧张,这是你第一次获得了与面试官交互的机会,应当尽最大可能展现自己的能力,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p>
我曾经打电话给一位在民企工作多年的应聘者,想了解一下他的英语水平。结果呢,他拒绝用英语沟通,理由是“怕说不好”。经过我一再鼓励,他终于说了几句,虽然不流利,但是也能表达清意思。虽然他最终没被录用,但并非折在英语上。所以**不要给自己设限,你认为的,并不一定面试官也这么认为。**
如果收到大量简历,在面试之前还可能加入笔试筛选。笔试考查的内容很多很细,理论基础、编程实践、算法思路等等,甚至有性格测试。这里加入笔试环节,主要是为初筛和定位,摸清应聘者的基本功和技能点,有利于验证能力水平。一般地,笔试主要针对校园招聘或者初级的应聘者,对于资深点的应聘者,笔试就不常见了。
#### **3. 面试,是谁决定了你的去留**
简历通过初筛之后,会被送到招聘负责人(一般是部门经理或其助手)手上,然后开始进入多轮面试。**谁来决定一个应聘者面试通过与否?**
面试官可能来源于三类角色HR、部门大牛、部门经理。HR离部门业务较远不熟悉职位的要求细节因此会重点考查人才的基本面动机价值观、职业性格和潜力往往不会出现在考查其专业技能的面试中而部门大牛最清楚工作细节关注应聘者在这些细节上的经验和技能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部门经理则要两方面兼顾既要保证此人能胜任岗位或者通过学习能够很快胜任还要验证他的动机和潜力确保他能认可公司文化融入团队保持稳定长远的发展。
所以部门经理对自己的职位人选负责。在评价应聘者的面试表现时他会听取HR和部门大牛的反馈结合自己的体会做出以下几种决定
<li>
**录用**
</li>
<li>
**不录用:**不适合本职位(不排除推荐给其他匹配的职位)。
</li>
<li>
**候选,留待与后面的人作比较:**不是非常理想的人选,需要再看看后面有没有更合适的(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li>
<li>
**再面试一次:**没看清,拿不准。这往往是因为面试中应聘者没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能力所致。
</li>
最终,高级经理可能做最后一轮面试,以便确定你确实是符合团队需要的人员。在这一轮对话中,你会得到更多关于公司和团队的信息,这时我建议你多问多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判断这个职位是否满足你的预期,是否符合你的职业发展规划,甚至为你判断是否要加入这个公司提供信息支持。
注意根据职位人选的供求情况部门经理可能会调整对职位的预期从而使职位要求发生变化。假如一个高级DBA职位迟迟找不到合格的人选部门经理不得已降低要求改招中级DBA入职后执行培养计划使他尽快发展成工作需要的高级DBA。所以有可能你面试完了一个多月没有回复却忽然一天收到了二面通知。
作为应聘者,在面试阶段你的任务就是,充分展示与职位相关的、能力素质模型的要素,同时了解公司团队,建立互信。
>
<p>**小提示:**<br>
面试,要尽量避免远程电话或者视频交谈,选择面对面谈,为的是充分和有效地沟通。</p>
之前招聘一位业务分析师,一位在东北出差的应聘者接到面试通知后,婉拒了视频会议的面试方式,第二天赶到北京,来参加我们的面试。二面也是当天来,当天走。他的经验、专业技能和协作能力都很强,我明白他是怕视频会议影响了他的发挥,阻碍了彼此的了解。
#### **4. 签Offer定薪水**
面试通过之后恭喜你HR或者部门经理开始跟你聊Offer了这时主要是谈福利待遇和入职日期。HR或者部门经理会给出这个职位的薪水你需要根据对这个工作机会的评价提出符合自己预期的薪水期望值。关于如何谈薪水我在后面也会单独讲述这里需要着重提醒的是这个阶段不能闭口不提薪水但是要太高了也会被认为不够“自知”。
那么谁决定给你多少薪水呢是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即要负责业务指标又要关注员工激励和绩效考核还要兼顾团队公平而薪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他要对此项负责而HR负责提供公司级别的薪水标准范围如果部门经理的薪水诉求超过了薪水范围会被交给上一管理层审批。
#### **5. 入职试用期,你还不能放松警惕**
当你通过了面试又签了Offer并在入职日期签了正式劳动合同就万事大吉了吗当然不是。
假如你在试用期内的工作表现不能满足职位要求,公司在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是可以辞退你的。当然,这段时间,公司也会尽力帮你增加新技能、熟悉新工作、融入新团队。你呢?需要尽快地承担起工作职责,用能力说话,持续建立和加强同团队的信任,推动个人和团队的发展。
## **总结**
今天我带你过了一遍招聘的全流程。可以看到在这一环扣一环的流程中HR负责快速筛选简历组织面试确保为职位快速找到合适的人而部门经理才是决定你面试结果的人也是决定这份Offer薪资水平的人。
作为应聘者,你需要了解这些“利益干系人”的关注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最大化地展示你的能力。(关于面试官如何考查你的素质模型要素,也就是面试的一些常用方法,我们下一篇再说。)
## **思考时间**
通过今天的内容相信你已经了解了HR和部门经理在招聘过程中的不同分工。面试中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前天一位极客时间的用户收到一家外企高级程序员职位的面试通知要接受公司总部的项目负责人在国外的一面非技术面试然后再由该公司的国内团队来进行技术面试。请你帮忙想一想一面是什么目的一面和二面之间是什么关系他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准备呢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与我分享。
最后,感谢你学习今天的内容,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23 @@
<audio id="audio" title="03 | 面试官的面试逻辑是什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97/73/972b93bcbe37996d9586e43d37306173.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今天的主题是“面试官的面试逻辑”。在上一篇,我介绍了招聘的全过程,以便让你做到心中有数。今天我们聚焦在面试环节,仔细看一下面试官是如何考查应聘者能力的。
## **面试考查的范围和目的**
你可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面试,像电话面试、视频面试、现场的多对一,还有群面(一组应聘者围在一起做游戏或者讨论一个方案,而面试官在旁边观察记录你们的表现)等等。在这些正式或者非正式的面试中,不同的面试形式,虽然对你的能力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但是考查范围其实大致相同,也就是第一篇里提到的应聘者素质模型的四项内容:**经验**、**技能**、**潜力**和**动机**。不同职位和团队,对这四项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场次的面试官角色不同,对这四层进行考查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而面试官的目的,就是找到适合职位要求的候选人,而职位要求,最终体现在素质模型的四层当中。**
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适合”的人选,而不是“最好”的人选。这不仅仅是出于用人成本的考虑,还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工作完成质量的考虑。很多面试官,不会选经验技能过剩的应聘者,而是选择经验技能对口,甚至稍微差一点,但是潜力和动机非常不错的应聘者。这样的人选,会更加珍视这个机会,对工作充满兴趣,更有动力接受挑战,主动学习,把工作做好。
>
<p>**小提示:**<br>
什么情况下,面试官会判定一个应聘者面试失败呢?</p>
有两种情况:一、发现他不适合;二、不清楚他是否适合。
也许,你会觉得第二种情况有点不通情理,“如果一次面试没搞清楚人家的能力,难道不该再安排一场吗?这样难道不是面试官的问题吗?”其实不然。有些被拒绝的应聘者,其实并没有被发现致命的缺点,只是没有被发现突出的优点而已。
当然,不够资深的面试官,采用的面试方法和问题可能不够恰当,导致看不清应聘者的能力,但他的补救方法通常是把精力转到下一个候选人身上,除非没有其他候选人了。
**所以,应聘者需要有意识地寻找机会,向面试官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不要仅以面试官的提问为纲。**
## 考查能力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面试官用哪些方法来考查应聘者的能力。
总地来说,尽管不同的面试官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和原则,但是方法都差不多: **观察**和**提问**
#### **1. 观察**
从应聘者进入面试官的视线范围,面试官就已经开始观察了,包括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等,尤其是无压力状态下的本能反应。所有这些,在面试对话开始之前,就在面试官心里形成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往往对后面的面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我们强调面试官不要因第一印象产生偏见,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在面试官心里形成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
曾经有一个应聘者,进会议室寒暄过后,我示意他靠近白板墙坐下,可是他面对墙边的三把椅子,不知所措地问到底让他坐哪个。这个举动让我感觉他过于拘谨,在后面的面试中,我就重点验证他是否做事过于循规蹈矩。
>
**小提示:**
你不仅要关注沟通内容,更要注意自己的整体形象和举止。
#### **2. 提问,并选择最有效的问题**
面试官主要靠和应聘者的问答对话,来判断应聘者的能力。
我曾经跟很多面试官聊过,发现大家都有一个难处:如何选择问题,以便能够最有效地展示出应聘者的能力高低。也就是说,面试官能问的问题有很多,但是事先往往不知道哪个问题对眼前的这位应聘者是有效的。
不过,方法总比问题多。我看到,很多面试官用下面两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方法是按图索骥**。首先,在审视简历时,会粗略地给应聘者一个能力定位:经验技能是否和职位对口,是否有潜力发展更多技能,是否在动机方面存在问题。然后,找出值得肯定的点(需要在面试中进一步验证),并找出否定或者存疑的点(必须在面试中排除)。这些“点”,就构成了初始问题列表。
在面试过程中,当应聘者介绍项目经历细节时,面试官也会找出肯定的、否定的或者存疑的点,补充问题列表,立刻求证。
**所以,面试官的提问,并非按照简历的内容逐条进行,而是选择与职位要求有关的,来做验证或排除**
**第二个方法是随机抽样。**尤其在考查知识技能时,这个方法应用最多。要考查的能力点很多,一般面试官会先把它们归类,然后在每类中抽一两个典型问题出来。如果应聘者的回答暴露了不足,面试官会多扩展一下那个问题域,验证一下是否整类能力存在问题。
>
**小提示:**
如果你一个知识点没回答上来,不要慌,寻找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与之最相关的一类,告诉面试官,避免面试官仅以一个点的不足误认为你整块技能不够。
## **问题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
面试官一旦开始提问,成组的问题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一种问题的逻辑关系:分层。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1/cf/31b6be3cb98a05a35661e979cd8a1bcf.png" alt="">
在这种分层问题模式中,面试官以考查经验或者技能开始,首先问一系列**表层事实**来“扫描”你的知识面和经验范围而不是马上就想进入细节。比如“你会写SQL查询吗”这层问题的回答就要简洁精炼不要有过多的细节否则你会显得抓不住重点。另外你可以用技术词汇体现你的专业性不用担心对方听不懂。而且你还可以顺便扩展一下回答的范围这有利于面试官全面地了解你。对于上面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回答可以是“会之前做MySQL开发时写过两年的SQL还做过数据库调优。” 这是第一层:表层事实。
第二层,**深度细节**。在面试官基本了解了你的经验面和技能体系之后,就要挑一些职位需要的关键技能问深度细节了。目的有两个,一是判断你的能力高低;二是判断你的潜力和动机。比如:“能说下你做过的数据库调优细节吗?”“还有什么呢?”“这个的复杂性是什么?”“你这个做法有什么创新吗?”
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基于过去的行为(行为面试法)。你也要用经历去作答。**一般的回答,是只停留在原则上,而让人眼前一亮的回答,是会用具体事例描述细节的。**这样面试官才能了解你真正的做法、想法、质量,而不是认为你在照本宣科。
在细节的描述上,可以使用**STAR法则即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情境指要解决的问题和背景;任务指要承担的责任和角色;行动指方案和做法;结果指效果和意义。具体如何回答清楚技术问题,如何回答到位,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会专门介绍。从这些细节中,面试官可以看出你的能力级别,还能体会到你的潜力和动机。
在这层,面试官可能会用些“小花招”。比如,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的错误做法和不良影响,考查你在被挑战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冷静、理性作答;他还可能故意装作没听懂或者没记住的样子,让你重新再讲一遍,验证你的表达有没有进步,前后说法是否一致;很多情况下,面试官为了真正测试出你某项技能的极限,会一直问到你回答不上来为止。所以,即使有些问题你没回答上来,并不表示你不合格,这只是正常的能力测试而已。
第三层,在面试官充分了解了某段经历和技能之后,可能会继续问下一层的问题:**感受和观点**。这也是考查你的潜力和动机,包含事后的总结和改进有没有到位,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比如“这段经历你感觉最折磨人的地方是什么?”“你满意这个方案么?” “你学会了什么?”“为什么你当时要接手这个任务?”“你怎么评价你的队友?”这类问题很难回答。你的回答会包含大量的价值观、性格品质等信息,如果之前没有总结过的话,你的回答可能没有深度,而且如果只是表态的内容(比如“我为了团队愿意做任何事”),没有事例去讲的话,也不会让面试官感动和信服。
这三层问题,从专业或者技术问题入手,层层递进,能覆盖到应聘者素质模型的四层内容。对应关系如上图所示。
## **问题背后的意图**
正因为面试官的问题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并非孤立和没来由的,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启示:**碰到意外的问题,不要意外,先想下为什么面试官问这个问题。**
碰到古怪的或者出乎意料的问题,可以利用前面的问题和自己的表现,分析为什么,以及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什么。
比如面试官在你回答完一系列关于项目成果的问题之后突然问你“你觉得你的同事能力如何。”你如实回答“他们比我早进入项目2年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然后面试官开始追问你“那刚才那些项目成果有多少是你独立完成的”你恍然大悟刚才在表述成果时说的都是你做出了什么面试官怀疑你把别人的功劳说成了你的。如果在回答项目成果时加上和同事合作的说明就不至于被面试官追问了。
可以看到,只有了解了问题的意图,才能回答到位。这也是我们这个专栏的目的,后面的文章会就具体的问题类别,给出详细的分析。
## **总结**
今天我们在应聘者素质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面试官如何考查应聘者的能力。面试,说到底无非是要在这个有限的时间段中,通过观察和提问来了解应聘者,发现适合职位需求的应聘者。在这一过程中,面试官会尽量地有的放矢,按照简历和项目介绍按图索骥,或者随机抽样。
而要回答好各种面试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面试官问题背后的提问意图,以便可以抓住面试官的考查重点,不失时机地展现我们的能力。
## **思考时间**
今天,我讲到了一个三层提问模型,分别是“表层事实”“深度细节”,以及“感受和观点”。这里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你可以用自己做过的一个项目任务,试着回答下这几个问题吗?
<li>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你用到了哪些新的技能或者工具?**(表层事实**
</li>
<li>
你是如何用这项新技能或者工具完成任务的?**(深度细节)**
</li>
<li>
你如何和同事合作的呢?请用一个事例说明一下。**(深度细节)**
</li>
<li>
这个任务中,你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是什么呢?**(感受和观点)**
</li>
<li>
什么因素,是你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呢?**(感受和观点**
</li>
今天就到这里,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面试感受和建议,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
最后,感谢你学习今天的内容,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