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203 @@
<audio id="audio" title="22 | 怎样体现你的学习能力强?"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9/c7/c957ed2a303eef78aebad98d739e6dc7.mp3"></audio>
你好,我是白海飞。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贯通篇”,主要讨论工作中几种重要的能力:
<li>
学习能力:你怎样把**不会**的事情做出来。
</li>
<li>
精益能力:你怎样把事情**越做越好**。
</li>
<li>
协作能力:你怎样**配合大家**一块把事情做好。
</li>
<li>
领导能力:你怎样**带领大家互相配合**把事情做好。
</li>
<li>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综合的能力,看你**“成事”的能力**有多大。
</li>
今天我们就聊聊怎样向面试官体现你的学习能力。
最近我们正在“折磨”一个实习生。她是大四的学生想转正但这要看她的实习表现所以这些天她工作很努力。她没有什么Java基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但是两天就按要求搞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多线程程序一周就自己设计出了一个模拟国宴的生产消费模型而且旁听了一场面试之后总结了面试问题反省了个人目标。目前来看她所展示出来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很不错。
其实,无论经验和技能水平如何,在面试官看来,你的学习能力都是越强越好。否则将来老板和你(员工)都可能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几年后你在个人能力和工作范围上原地踏步,贡献没有明显提高,薪水也不会涨多少,你自己可能不满现状想跳槽,却也担心没公司要;老板除了担心你的离职风险,还发愁你的低绩效问题,因为你技能落后,不能应对新的挑战。
那么,怎么判断学习能力的强弱呢?面试官既要考查你的学习过程是否高效,又要衡量你学习效果的好坏。让我们先从学什么,以及怎么学聊起。
## 学什么
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我在学校里成绩很优秀,工作中却不是优秀员工,可我的学习能力不算差呀,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之一可能是:你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是运用新技能的能力需要提高。也就是平时说的,虽然考试是高手,但是动手能力差。
**总体来说,学习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
<li>
**学校里主要学知识,**学知识需要掌握思考方法。
</li>
<li>
**工作中要学习的,除了知识,还有技能。**知识和技能是不同的,这好比你可能非常了解钢琴的发声原理、使用说明,以及乐理知识,但是依然弹不好钢琴。技能强调动手实践和运用,不仅涉及思维活动,还涉及和外界交互,包括各种角色的人、设备资源、技术工具等,既有高难度的步骤,又有简单但是易错的步骤。你面对的不再是对错问题,而是灰度问题,也就是解法多种多样,只有优劣之分,分不出对错,就看你的应用对象、操作水平和火候分寸。另外,人与人的交互,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都需要你摸着石头过河,持续学习,不断矫正。
</li>
>
<p>**小提示:**<br>
工作的前几年,我一直在质疑,学校里学的那么多东西工作中用不上,为啥还学。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清华毕业的同事,可以比我快一倍读完一篇晦涩的英文安全标准,然后当场准确地梳理出我们软件的安全问题,我才意识到学校里培养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有多么重要,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学习能力更是会让人受用一生。</p>
## 学习的过程
我们是如何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呢?学习就是学和习的过程:学是接收和理解,习是练习和运用。
<li>
**接收,**包括选择和获取学习内容。工作中,应该基于工作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而不应该因应付工作而停止了学习。
</li>
<li>
**理解**,是把接收来的新信息与大脑中的已知信息建立连接的过程。通过多角度思考,你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建立的连接越多,理解得就越充分。当某段思维从已知信息出发,能联通到新信息时,就说明它已经融入你的知识网,变为已知了。
</li>
<li>
**练习**,是在加强和扩展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的连接,加强理解。
</li>
<li>
**运用**,是指遇到实际问题时,检索大脑的认知结构,形成思路,最终操控工具来解决问题。问题的结果,作为反馈,使你的认知结构得到修正和优化。
</li>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讲到学习的85%原则。学习中如果全是新知识,太难,会陷入停滞;如果全是老知识,太简单,又会丧失兴趣。所以我们说,学习中的挑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达到让你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程度。那到底学习中新旧知识的比例是多少才合适呢?
研究者根据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学习试验得出这个比例的数字是15.87%!也就是说,从舒适区向学习区的前进中,保持 15.87% 的“新鲜率” 85%原则会让你的学习速度最快。这说明学习中要温故而知新而且要进行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的方式是针对边缘知识的练习而不是像题海战术一样的全部练习。联系上85%原则就是说刻意练习中新知识新技能要占到15.87%最合适。
举个例子。很多学校都要求低年级的小学生每天重复练习口算试想如果有一款口算题生成软件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口算水平依照85%原则,生成个性化的题目。每次练习的结果,又作为反馈,指导下一次题目的生成,这样孩子们就摆脱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了。
现在你知道了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接下来我们重点看面试官要考查的学习要素。
## 学习要素及其考查方法
去年秋招,我去几所高校面试了不少优秀的大学生,我问:“你是怎么做到这么优秀的呢?”你猜怎么着?大多数人都害羞地笑笑,然后就不说话了。他们以为我只是在恭维而已!这说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要素或要诀。
学习的要素,是影响学习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表征你学习能力的指标。学习要素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两个角度来看:**内在因素包括好奇心**、**逻辑性**、**操控力**,与学习者自身相关;**外在因素包括挑战**、**榜样**、**反馈**。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1/79/410c7d22a56d33bb2078541501eb0979.jpg" alt="">
#### 1. 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我们团队的Social ContractAgile团队规约里有一条就是保持追根寻底的好奇心。好奇心决定了学习态度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是指一旦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被动学习是等着别人把知识嚼碎了喂给你不多思考被迫运用。
我们团队的内部群里经常有人提些工作范围外的问题然后就会有几个人跳进来一块讨论或者争论。像“0.999……9的循环到底等不等于1” “利益和立场到底该坚持哪个?”问题虽小,好奇事大。
面试官一般会怎么检查你的好奇心呢?有多个方法:
<li>
**看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的第一反映**,如果是先自己研究,而不是去问别人,不靠别人喂现成的,那你对解决问题有好奇心。
</li>
<li>
**看思考深度。**当被问到“为什么会这样” “它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等问题,回答是“不为什么,本来就那样呀”,就说明你缺少深入思考。
</li>
<li>
**看关注的问题**,当被问到“你最近在思考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困扰么”“你问我一个你不明白的问题吧”,如果回答是“没有什么困惑”“还好啦”,这说明要么你没有好奇的点,要么没敞开心扉。
</li>
#### 2. 逻辑性
逻辑性是学习能力的基石。把新知识融入已知体系,要经过逻辑分析;新知识的运用过程也需要逻辑分析。
逻辑性的判断方法比较简单丢给你一篇文章看你10分钟后能讲出多少内容是按什么逻辑组织的。前面提到的那个实习生我就曾让她在10分钟内上网学习冰壶的比赛规则然后讲讲致胜策略除了考验她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 3. 操控力
操控力是把你的方法和技能放到实际问题中去实践的能力。好比说你看了10小时游泳教学视频要诀烂熟于心但依然下水就沉这就是因为你没有练习操控。对应到编程中把某个框架用活用好让它恰当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也是操控力的一种表现。所以这是你应该着力去表达的内容。
我曾经这样考查应聘者你用15分钟上网找一个方案让我们20人的全球团队能顺畅地做一次头脑风暴。这个题目针对的是不清楚头脑风暴怎么做的应聘者是道综合题目。既考验他能否快速了解什么是头脑风暴又考验他为异地同步做头脑风暴如何做工具选型。如果他能找到多个方案并能简单比较出优劣那就相当不错了。
#### 4. 挑战
挑战是外部环境给你的学习机会。你应该能把挑战进行拆分,使你能通过学习,各个击破,而不至于面对整个挑战,难得要死。面试官怎么考查你面对挑战的能力呢?可以问以下问题:
<li>
“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li>
<li>
“面对这个困难,你做了什么?”
</li>
<li>
“这段时间,你受过最大的苦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局限在看挑战上。)
</li>
你的回答中,要重点展示如何学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新挑战。
#### 5. 榜样
榜样是你向谁学习,向什么目标学习。只有精英才能塑造精英。作为程序员,榜样可以有两类:
<li>
找身边杰出的程序员做榜样、做师傅。一定要找跟自己拉开档次的人,因为只有把你这个发展阶段看得很清楚的人,才能给你高屋建瓴的意见。如果有的大牛忙于“大事”,没时间带你,那就跟他一起吃饭,或者“顺路”上下班,总之,只要你愿意“追”他,总能找到机会。
</li>
<li>
看优秀的代码和书籍文章。去GitHub上找优秀的开源项目找兴趣相投的同学搭伴读代码并研讨心得是提升编程能力的好方法。书籍和技术牛人的博客文章也会让你大有收获。
</li>
我经常问应聘者,“工作中有谁值得你学习”“你都读过哪些专业书籍”“常逛哪些牛人的博客”“讲一段让你印象深刻的开源代码或者设计思路”……经常有一些精彩的回答,能让我们几个面试官眼前一亮。
#### 6. 反馈
反馈是外界对你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响应。高质量的反馈,是学习效果提升的关键。假如大夫只管开药,不清楚病人的服药效果,那他靠什么来调整药方,使药效更好呢?
**反馈要随时随地。**我举个例子,自从买了微单相机之后,我在曝光控制上的技能提高很多。为什么呢?微单有个电子取景器,打开实时取景功能,它可以实时显示最终成片的曝光效果。而之前的单反相机,拍片之后才能看到成片的曝光,而如果这时发现过曝或欠曝,拍照时机可能已经错过了。微单的实时曝光反馈,就帮了大忙,加快了我学习曝光技能。
反馈在编程中的应用也很多。我们在代码编辑器IntelliJ IDEA中调试代码的时候执行一行代码后就可以立刻在代码窗口显示相关变量的值不像其他IDE需要在另一个Debug窗口和代码窗口间跳来跳去地看。这是IDEA提供的随“时”随“地”的反馈。
另外一种反馈,来自于用户。我曾经问一个程序员为什么喜欢做前端开发,他回答“因为前端开发可以很快获得用户反馈,从而尽快知道我的编程质量,获得改进”。
对于程序员,还有一种反馈,是代码审查。代码审查最好由资深程序员来做,他可以把优秀的编程风格、设计模式和解决思路,通过纠正你的已有代码,手把手地教给你,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因此,建议你重视并且找出更多的反馈,体会对你学习的帮助作用,展示给面试官看。
## 学习能力的表现
在面试中,除了展示你如何利用以上要素进行学习以外,还可以谈谈你在学习能力上的表现。我简单说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5/78/251f2d0160af74d7ad8140062e6ef078.jpg" alt="">
<li>
**记**。把信息存入大脑的过程。就是能记住多少,能记多快。
</li>
<li>
**思**。把信息在大脑里创建和加强连接的过程,同样有助于记忆。不同信息间的连接越多越广,越能够加深理解,融会贯通。思考角度越多,就越能举一反三。要思考出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思考出边界和极限,联系和区别,还要思考那些把自己问住的问题。比如:为了避免有人开会迟到,我要弄个惩罚措施。问:“惩罚是有效的方式吗?如果不用惩罚,还能怎么办?”**问住自己,是在用更优秀的自己帮助现在的自己去成长。**把你的所思所想告诉面试官,让他觉得你是个勤学善思的人。
</li>
<li>
**说**。把多条连接的信息有逻辑关系地讲出来。往往你以为自己想通了,其实不一定说得清。尤其与听众有交互的情况下,更考验你脑中信息的连接程度,也就是理解得有多透彻。有人说,最好的学习手段,就是教别人。(说的另一面是问,问出好问题,为理解透彻照亮了道路。)
</li>
<li>
**写**。把所学的东西写在纸上。这比说更难,书面语言要求更高的逻辑性,会更促进知识结构的扩充和优化。所以,如果你擅长写博客,而且还得了不少赞的话,会更受面试官欣赏。我提倡把工作亮点、收获感悟写出来,补充到详历中,也是同样的出发点。
</li>
<li>
**用**。就是运用。有些人懂很多道理,但还是不会解决问题,是因为那些道理在大脑里是孤岛,没跟已知的知识体系连接起来,用的时候,思路连通不过去。运用,是面试官最看重的,因为实际问题有唯一性,把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讲出来,反映你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体现你的真本事。
</li>
## 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学习能力,也就是知识的“学”和技能的“习”。通过了解学习的过程,我总结出学习的六要素:有关自身的好奇心、逻辑性和操控力,和有关环境的挑战、榜样和反馈。最后讲到学习的五种表现:记思说写用。其间,我们还了解了面试官的考查方法。
自媒体和知识付费的兴起,对知识传播的颠覆在于:降低了精华知识的共享和学习门槛。每一位资深人士,都可以快速分享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感悟;而每个人都有机会,随时随地接触到这些精华。这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年轻人的职业成熟度成长加快,使得职场老人压力巨大;第二个结果是年轻人的职业成熟度分化提前发生,爱学善学的人,将很快把那些进入职场就停止学习的同龄人甩在后面。原来工作十年才能显出的职业成熟度差异,现在也许五年就能分出高下了。
**这意味着,必须学习提高。职场老人不想被新人过早地替换,需要持续学习;而职场新人要想获得竞争优势,更要加紧学习。**当优秀的知识和经验唾手可得的时候,就看谁行动快,谁学习能力强了。
有些书把学习能力列为所有能力的基础。是呀学习能力太重要了因为它决定着我们的将来。关于如何提高学习能力我向你推荐Coursera的热门课[Learning How to Learn](https://www.coursera.org/learn/learning-how-to-learn)(中文名:学习之道)。学完这门课,相信你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 思考时间
请思考以下和学习能力相关的问题:
<li>
你身边有什么人,“值得”你学习么?你请教过他什么?
</li>
<li>
在编程或者其他工作过程中,还有哪些有益的反馈?你是如何利用这些反馈的?
</li>
<li>
你擅长给别人讲东西么?还是你更希望别人讲给你听?
</li>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想法,一起讨论提高。如果今天的文章让你有新的启发,或者在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新的认识,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18 @@
<audio id="audio" title="23 | 怎么体现你能把工作越做越好?"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2d/9d/2d0036c82db24e5ee388e7417c438e9d.mp3"></audio>
无论面试,还是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对工作的抱怨,比如糟糕的项目有层出不穷的问题、项目质量已经没有了提升空间、工作单调无聊难出成绩……这其实表明这些人陷入了一些困境:如何把糟糕项目变好;对于已经变好的项目,如何寻找提升空间;项目长期不做提升,就退化成无聊工作,进而很难再出成绩。
如何走出这些困境呢?这涉及今天我要讲的一种能力:精益能力。这种能力恰恰是公司相当看重的。
## 精益能力:让个人更优秀,让工作更卓越
精益能力,原指企业生产中去除浪费、持续改善的能力。我把它用在劳动个体身上,来表示把工作越做越好的能力。上一篇讲的学习能力,是指如何把不会做的工作,通过学习做出来;这一篇则进一步讲,对于已经会做的工作,如何做得更好。
凡是意识到上面几种困境的面试官,都会在面试中注意考查应聘者的精益能力。它能使个人持续发展到优秀,使工作持续提高到卓越。
对精益能力的考查,我一般从三个方面来看:想不想精益、如何找到提高目标,以及如何提高。下面分别阐述。
#### 动机:想不想持续提高
想不想持续提高,是个动机问题。你首先要有上进心态,勇于自我否定,探索新路子。其次你要有开放的心态。有的人非常聪明,能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很快做出改进,但是却不允许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谁说自己不对,一定要想办法辩解。
这是因为,人们都愿意得到认可,而不是批评,尤其是双方对立的情况下,自我保护心态加重,更不会轻易接受对方挑战自己的立场和成果。但是真正优秀的人,能够把思考和情绪分离开,不让情绪干扰理性的思考,从而保持对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
这其实是成长型思维在起作用。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怕别人的指责。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改正缺点的能力,而不是惧怕缺点。他明白让人更认可的有效方法,是做得更好,而不是靠辩解或掩盖。
成长型思维这点在面试中很容易考查出来。我经常听到应聘者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大部分时候我因为时间有限不会指出来但有时会扔出一句评论性的话类似“你XX地方没有考虑到”然后观察应聘者的反应有人会陷入思考然后讲补救的方法有人会解释为什么不用考虑这点还有人则辩解已经考虑到了。
从应聘者的这些反应中,面试官可以分辨出他对待反对意见的态度,进而判断他的成长型思维。这里,我建议你想一想你在面试或平时的交流中是如何做出反应的,以此来深入了解或反思一下自己的精益动机。
#### 如何找到持续提高的目标
有了精益的动机,还要明确精益的目标。我经常问应聘者“你是怎么发现要提高的地方的”,借此看他有没有主动探求问题的意识,会不会逃避问题。
我根据平时的经验,列出了寻找提高点的四种方法:
<li>
**梳理产品问题**。这是最明显的可以提高的地方,对于糟糕项目更是明显,但是要看应聘者是不是能抓大放小,从众多问题中挑出关键问题重点提升。什么问题更亟待提高呢?这要看管理层给项目立的指标,如果指标是关注用户价值,则用户提出的问题或者影响用户价值的问题优先考虑;如果指标是降低运营成本,则影响运营成本的问题优先考虑;还有性能问题、可用性问题、数据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等。拿到产品的问题分析报告,你可以通过研究一段时间内的缺陷原因分布和缺陷率趋势,找到产品的短板。
</li>
<li>
<p>**识别重复动作**。对于运维、服务类工作重复性操作多费时费力。正如开篇提到的问题中工作已经变得单调无聊如何找到提高的点呢一个好解决的方法是如果发现一个任务被手动重复执行那就考虑是不是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法减少手动操作的时间。比如我们团队有个组每个iteration planning会议之后都要把细化好的user story用户故事从Trello里抄到墙上的物理看板上这是纯手工活繁琐、耗时间。于是大家就搞了个超市里用的小票热敏打印机可以编程访问Trello看板的user story然后按story打印出小纸条这样就解决了手工抄写的麻烦受到大家的好评。<br><br>
有的应聘者在这方面,表现出怕麻烦的态度。面试官要区分出,到底是怕“重复执行”的麻烦,还是怕“去除重复执行工作”的麻烦。前者是创新的动力,后者是对变革的抗拒。</p>
</li>
<li>
**识别等待**。等待是资源浪费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精益生产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浪费。我会问应聘者“这些活动中有哪些等待时间是不合理的”。很多人把一些明显的等待活动看成是理所应当的。比如你提交代码之后需要等待另一个team做代码构建和部署往往几个小时之后才能开始测试这种等待是因为任务被分割成了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只能由特定的人来做再加上全球团队中大家分跨不同时区等待就更加严重。只有识别了等待事情才有优化的可能。
</li>
<li>
**建立指标体系,找到平庸点**。这是符合结果导向的做法。当我们学习采纳了来自外界的新技术新实践之后,往往沉浸在喜悦中,但这些新做法可能并没有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提高作用,也许是这些做法并不适合我们,也许是我们没有用好。对于成熟的项目也是如此,我们难以发现隐藏在项目中的低效和平庸的地方。怎么办呢?可以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按一定的指标进行度量,通过指标监控来发现软件质量和生产过程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通过应聘者对所负责产品的指标了解程度,可以看出他是否重视产品质量和关注生产过程。
</li>
#### 如何提高
应聘者找到要提高的点之后,接下来就考查他如何实现提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个是打补丁,一个是翻新。
<li>
**打补丁**,或许不能解决长期问题,但是对紧急问题是个短平快的解决办法。而且对于一些老旧的维持类项目,在没有更多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大改核心结构不现实,打补丁是不得已的办法。
</li>
<li>
**翻新**,是需要勇气和投入的,建造一个新世界容易,改造一个旧世界难。对于复杂的系统,既要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还要尽快从底层翻新成功,对技术和管理都是很大的挑战。我面试中碰到这样的项目,会如获至宝般问下去,这也是我学习的好机会。
</li>
无论是打补丁,还是翻新,无论是对技术、业务还是管理,都可能会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这就用到[上一篇文章](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88079)中所讲的“学习能力”了,而且基于学习能力,**对新方法的掌握,要做到守、破、离**。
<li>
守,是要按照该方法的原则,一丝不苟地执行,达到熟练应用;
</li>
<li>
破,是掌握了该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项目的特殊性,试着突破原有规范,裁剪和改进原有做法,使其更适应项目的具体情况;
</li>
<li>
离,在更高层次得到新的认识并总结,创造出更好的做法,另辟新境界。
</li>
破和离,都有创新的过程。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应聘者在讲自己如何采纳一项新技术时,不仅要讲自己是如何学习和应用的(那只是照猫画虎,没什么特别难的),还要讲如何根据项目的特殊性,做适当的裁剪和改制,产生了一些“妙用”,让这个方法“长”到这个项目身上;而且在长期应用中,是否升华成独到的方法,形成独创。
在敏捷项目实践中通过Retrospective会议迭代回顾会所有人都会总结反思在过去的这个迭代中哪些是做得好的哪些做得不够好还有哪些困惑。目的是让下一个迭代保持好的做法提高不好的做法解决疑惑。这是敏捷例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因为这是维持提高惯性的动力源泉。
这里有个困境。即使我们保持精益动机,践行守破离的原则,持续不断地努力,但是产品或者能力的提升,并不能一直保持直线上升,提升总会在某个阶段变得异常困难,甚至停滞。实际上,提高曲线是阶梯性的,正如下图所示。这是为什么呢?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b/52/0b5bf398a692298d53552b6dfe691652.png" alt="">
因为当正确地引入一项新技术之后,经过守破离的过程,会给项目带来一个跳跃式的“质”的提升,但之后基于此技术的熟练和优化,只能带来微小的“量”的提升,甚至停滞。这时候,再怎么“压榨”现有的方法,也不会出现跳跃式的发展,除非引入一场新的变革,才可能带来下一个跃迁。这里说的变革,其实不局限在新技术、新工具的采用上,还包括新的业务模式、新的管理方法,甚至团队新的组织形式等。
有一位应聘者曾经讲过类似场景的一个破局。他喜欢写博客,但是其实他并不擅长,每次成稿都不满意,一直坐在电脑前跟稿子死磕,也不见改得多好。怎么办呢?他说他会把稿子放一边,隔几天等头脑中这篇稿子的印象淡化了,再拿出来读。这时候,他就能用第三者的视角来审视这篇文章了,一下子就能发现很多问题,比如结构、表达、用例、语气等,然后他就马上开始重写。重写之后,比前一稿会好不少,但还要再“晾”几天,继续用这个方法改。这就是阶梯式持续提高的过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精益能力。公司业务要持续发展,个人也要公司持续提供发展空间,精益能力对于推动公司和个人发展都非常关键,所以精益能力是公司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
面试官考查精益能力,会从三个方面着手:
<li>
一是精益的动机,这里最难的是允许别人说你不对,也就是成长型思维,你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li>
<li>
二是看你如何找到提高的点。我提到了四种方法:梳理产品问题、识别重复动作、识别等待、建立指标体系找到平庸点。
</li>
<li>
三是看你如何做出提高,是通过打补丁,还是翻新?如何通过守破离的过程,引入新的方法?又是如何跃迁到“提高曲线”中的新阶梯的。
</li>
我们的工作,一直在“探索学习、驾轻就熟、重复无聊、再次探索学习新内容”的模式中循环。一两次学习提高容易,但是持续学习和提高很难,然而无论工作还是个人能力和修养,恰恰都需要持续提高这个最难的部分。
我在开篇词中说,优秀的人,其终极目标,是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正是精益能力的体现。只有你进入持续提高的惯性循环,才算真正踏上了通往优秀的发展路程。
## 思考时间
开篇的那三个问题,文中已经提及了一些解决方法。请你结合自身的经验,想想你碰到过哪种,怎么才能解决呢?
<li>
糟糕项目,全是问题。从哪里着手,把它变好呢?
</li>
<li>
已经想办法把生产力提高了一大截,还有必要做得更好么?好像也没有提高的空间了呀。
</li>
<li>
工作单调无聊,没有挑战,很难做出成绩,可怎么做得更好呢?
</li>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实际做法,我们一同讨论提高。如果今天的文章让你有所启发,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58 @@
<audio id="audio" title="24 | 怎样体现你的协作能力强?"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eb/4c/eba18c6d3245b3649c4db846c441974c.mp3"></audio>
什么叫协作能力呢?简单说,就是和他人配合,一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前面两篇文章分别讨论了学习能力和精益能力,也就是把一件工作做会,以及持续提高的能力。可是,要想把工作做好,这中间一定缺不了与他人的协作。
在现代社会的分工体系下,为了满足市场的复杂需求和快速变化,做出一件用户可用的产品,协作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而且,产品的好坏,看的是整体性能,而不仅是谁能把某个功能做多好。
而且,你和同事的协作范围,随着你能力和责任的增强而扩大。协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你的价值在整个团队中的发挥,以及整个流程链条的健康运行。
协作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面试中如何考查呢?在此之前,你需要先明白协作的要素,面试官会看你如何利用这些要素,进而看你在协作上的表现。
## 协作的要素
影响团队中个体的协作效果的,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团队因素。具体来看,主要是个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信用度**,再就是团队方面赋予的**目标**、**责权**与**流程**、**沟通环境**和**协作工具**。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8/ac/98bcecf493f59ce371fa02ffb5dd18ac.png" alt="">
#### 1. 认同感
认同感反映了你对别人的观点、行为和结果的认可程度。更高的认同感,有助于更好地达成一致目标和信任关系,让整个团队保持一致,促成有效的协作。那么,认同感强的人都有哪些表现呢?
<li>
能首先关注对方观点中自己认可的一面,进行消化吸收,而对于自己不认可的一面,运用同理心,倾听和理清与自己不一致的原因,进而更全面地把握对方观点,既不是无脑地全盘接受,也不是“杠精”一样一味排斥。这样一来,往往可以认可彼此一致的部分,包容不一致的部分,求同存异,更容易形成统一的目标。
</li>
<li>
更容易发现对方的优点,使其得到认可,自己也能够看到榜样。而不是因为对方的缺点,就全盘否定了对方。这样,他更能够体谅别人的难处,原谅别人的错误,不一味苛责他人,可以用开阔的胸襟,缩短彼此的距离,更容易和别人建立信任。
</li>
<li>
即使一开始价值观和公司文化不一致,也能从团队的行为和项目结果中找到认同的方面,从而转变观念、调整行动,和团队尽快保持一致。
</li>
**如何考查应聘者的认同感呢?**其实方法很多。一次面试结束后,我对应聘者说“我们组的情况比较特殊,最近预算控制很紧,你要的薪水很高,我会尽力申请,但不一定能达到你的要求,不知道你怎么看。” 这位应聘者听我说话的时候,脸上流露出为难的表情,而不是失望、烦躁和无所谓,说明他体会到了我的难处,也正在为自己的处境胶着。这就是认同感的一种表现。
下面的问题,也能看出认同感:
<li>
能评价一下你最了解的一个朋友么?(看应聘者如何认同对方的优点,理解和包容对方的缺点。)
</li>
<li>
你如何看待最近XX发表的“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国家堕落”言论看应聘者是不是一味批评或者辩护观点中是不是有先入为主的假设或偏见。
</li>
<li>
能不能讲个你受委屈或者背锅的经历?(看应聘者在委屈的情绪下,是否还能用善意揣测别人,是否能保持中立地看待问题。)
</li>
<li>
最近受到别人批评是因为什么事?(看应聘者是不是把对方放在对立面,能否在负面情绪中理解对方的意图。)
</li>
#### 2. 责任感
责任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担当。有时,这种担当已经超越了团队赋予的责任。比如作为某个产品模块的负责人,为了给客户解决产品问题,主动组织多个相关模块的团队,研究解决方案并推动修复上线。
责任感,还表现为对工作质量的追求,这不仅仅是比要求的多做一点,而是在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不凑活,不怕麻烦。而且,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往往能够表现出很好的耐心和细心,工作不挑肥拣瘦,不做好绝不放弃,面对困难有勇气去挑战。
面试官可能会仔细“盘问”你做项目时的过程细节,以此寻找以上的责任感表现。因此,作为应聘者,你应该把握时间,把细节讲充分,用事实说明自己的做法和动机。
#### 3. 信用度
信用是指,信守承诺,说到做到。但是我们很多时候,目标立得很好,做到最后却没有结果,只好讲一大串理由。但这样做,只会让自己的信用度减分,一旦合作方觉得你不靠谱,还会乐意和你共事么?
>
<p>结果 = 没有结果 + 理由<br>
——《关键冲突:如何把人际关系危机转化为合作共赢》</p>
说到信用度,我们看看下面这种情形:假设你是面试官,现在有两位应聘者迟到了。
<li>
第一位应聘者到点没有出现,电话也打不通,过半小时后打过电话来,连声道歉,告诉你说自己堵车了。
</li>
<li>
第二位应聘者同样迟到但在约定时间前10分钟就联系你说明自己堵车了大约会晚半小时到请你不要耽误时间等他。然后过一段时间他还会再次打电话更新一下预计到达时间。
</li>
面对这两位迟到的应聘者,你会怎么评价呢?第一位虽然连声道歉,也弥补不了不守时的印象了。但第二位面试者的处理方式,提前让你预知风险,不必空等,对你表示了尊重。当然,提前出发、躲避拥堵、准点到达,才是更好的做法。
此外,面试中也可能追问你某项工作失败的原因,这时也有验证你的信用度的意思。通过对比你的承诺和工作结果的差异,以及你向项目相关人的交待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重视和维护自己的信用。
以上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信用度,是影响协作的三个个人要素,也是形成信任的基础。认同感让你容易认可某件事部分或者全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接纳它,而不是对抗,让人不怀疑你做事的动机;责任感是担当,让你把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做,投入热情,而不是敷衍塞责,让人不怀疑你做事的过程;信用度是实现承诺,说到做到,让人不怀疑你做事的结果。这样,当你做事的动机、过程、结果都能给人信赖感时,还有什么不让人信任的呢?
#### 4. 目标
统一的团队目标,为团队成员指明了协作方向。若没有目标,大家各行其是,像拔河比赛一样,不能在用力方向、发力节奏上保持一致,恐怕不会有好成绩。所以在结果导向的团队文化中,澄清目标,得到全员的认可是关键。这决定了大家朝哪个方向协作。
面试中对目标感的考查,比较简单。在考查项目的时候,问应聘者“团队在这个任务上的目标,或者期待是什么?” “大家对这个项目要达成的结果,有哪些不一致的认识?” 通过这些问题,来了解应聘者对项目目标的认知,以及判断是否偏移目标的方法。
#### 5. 责权和流程
目标明确了,怎么达成呢?这就要看责权和流程了,也就是角色分工和流程做法。我面试中经常问“你所在团队的分工和流程是什么”,目的就是考查应聘者是否清楚团队中,谁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处理依赖关系。
怎么能看出应聘者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协作意识呢?
<li>
是否清楚不同角色之间的职责边界;
</li>
<li>
是否清楚做好该职责的标准;
</li>
<li>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否突破职责的限制,做到推动全局;
</li>
<li>
如果碰到流程的束缚导致工作低效,能不能发挥创新,变通地绕过障碍,或者改善流程。
</li>
工作中的冲突,很多是由于职责没有清晰定义导致的。职责混乱,每个人不清楚到底该做什么,该做到什么程度,导致下一步骤中出现问题踢皮球,工作停滞。理想的情况是,职责边界明确,质量标准清晰,这样在赏罚分明的激励制度下,大家才能更好地跨边界合作,让工作质量超出预期。
#### 6. 沟通环境
我在前文提到,信息的透明度是决定团队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因为,有效信息的传递速度,决定了协作效率。而产生有效信息的前提,是安全的沟通环境。
我会问应聘者“最近你有被别人采纳或者忽略的建议么”,目的是看他所在的团队是否有安全的沟通环境,大家敢于发声,不怕嘲讽,勇于批评,不怕打击,而且大家把团队当成是成长的环境,愿意分享经验和技能,听取意见,做出改进。有的团队则不是,大家表面一团和气,有问题不说,导致酿成大祸;另一方面没有人愿意分享好的经验,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环境下,信息反馈不畅,协作效果没有保证。
另外,我还会问“你在项目中用到什么加强信息透明化的工具或方法么”,目的在于看你让信息高效传递的手段或工具,以及有没有把信息可视化。用这些手段的原因,就是减少信息传播障碍,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减少失真,从而增强协作效率。
#### 7. 协作工具
上面说的加强信息传播和透明化的工具也属于协作工具。物理看板、Jira等项目管理平台都属于协作工具的范畴此外还有各种电话会议、视频会议、即时通信App等。
**上一套协作工具不难,难的是大家把工具日常用起来,为项目活动服务,让它成为团队离不开的一部分。**这方面的面试问题,比如“开发者、测试、产品经理在什么场景下会协同使用某一个工具?”,这其实就是通过工具,来考查这几个角色的协作。
以上七个要素,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协作的效果。不知道你是否联想到自己的团队里,哪个要素做得好,或者不好的例子了?希望你留言分享出来,一起讨论。
## 协作模式
在问应聘者“怎么处理某一个冲突”时,我感觉很多人不能意识到,协作模式并非只有合作一种。下面我们多了解几种协作模式:合作、竞争、妥协、顺从和逃避。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f/ae/8ff239575644782e7ca4650244a6afae.png" alt="">
在与他人的协作中,涉及两个因素:利益和关系。两者好像鱼和熊掌,似乎不可兼得。假如我为了和他人保持好关系,协作中采用**顺从**对方的方式,我就可能丢失个人利益;假如我要和对方**竞争**(争夺利益),势必损害我们的友好关系。那我们各让一步好了,这就是“**妥协**”,但结果是好像我们双方都不满意。干脆,我弃权吧,这时就是**逃避**,这样就不会有利益和关系纠葛了,但是这样你其实什么都没干,什么收获也没有。
上面提到的四种协作模式,顺从、竞争、妥协、逃避,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条件,就是利益和关系是互斥的,而且利益是固定的。那假如我们双方合作,把目标利益做大呢?这样的话,你我不是在争现有的固定利益,而是共同来创造更多的利益,同时还能加强关系,这就是“合作”模式。所以,“合作”是基于增量思维的,是着眼长远发展的。想一想,你在什么情景下,有过和别人的“合作”?
当然,这五种协作模式,各有适用的情景,并不是说,妥协、逃避就不好,每一种协作模式都要能灵活运用,才能达到好的协作效果。
顺便说一句,这五种协作模式也是对待冲突的应对策略。冲突是协作中不可避免的,冲突的出现是团队磨合的必然,是暴露问题的好时机,关键是要有及时妥善的解决方法。
## 总结
在一个团队中,协作是必需而且重要的环节。我们身边不少非常聪明干练的人,他们有很多奇思妙想,有超乎寻常的工作效率,借助平台和团队的力量,成绩斐然,功绩卓著。但是,也有的人,技术能力也非常强,却不能融入团队,他排斥团队,团队也排斥他,导致怀才不遇的局面,这里就有协作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面试官除了希望应聘者有认同感、责任感和信用度外,还希望他适合团队,这个“适合”就是指,应聘者认可团队的目标,熟悉并且习惯于团队的责权和流程,有过类似沟通的经验,能够使用这些协作工具。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如果认同感和学习能力很强的话,也不会过分排斥新环境,导致融不进来。这就是影响协作的七个要素。
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你看不到、搞不定的部分。你只能依靠和尽可能多的人和团队协作,灵活选择协作模式,先搞定你能搞定的部分,和这部分和平相处,将来就有能力、有机会去发现更大的世界。这是我能想到的协作带来的好处。
## 思考时间
通过本篇的讨论,请你思考文中提到的问题:
<li>
文中介绍的七个要素,你的团队有没有做得好,或者不好的例子?
</li>
<li>
协作的五种模式,你曾经用到过哪种?
</li>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你的想法,一起交流。如果今天的文章让你有所感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95 @@
<audio id="audio" title="25 | 不是领导,怎么体现你的领导力?"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5/35/353d0db1c80626eadd8633f753afe235.mp3"></audio>
## 不是领导,也能有领导力么?
一提到“领导”,你是不是就想到了经理、总监、总裁等职位?但是,本文所说的“领导”,却有别于此,是一种“有实无名”的领导。**如果你有技术实力,面试官会认为你是个好兵;如果你以技术为基础,展现出领导力的话,面试官会认为你将是个将才。**
有一部豆瓣评分8.6的美国电影叫《十二怒汉》讲的是一个陪审团裁定少年是否有罪的故事。在大家根据清楚的事实一致认定少年有罪时8号陪审员却提出一个“合理疑点”一步一步耐心推演案发过程认真审视之前认为理所当然的论断其他陪审员在其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偏见最终判定少年无罪维护了公正。虽然这中间有1号陪审员在管理讨论和投票但是真正的意见领袖是8号陪审员。
本文要讲的领导力正是8号陪审员表现出来的这种影响关键决策和推动事态进展的作用是**有效**带领团队和指引工作的力量。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领导力有几种主要的产生因素:职位权力、专业权威、个人魅力等。这里,我们在不考虑职位权力的原因下,也就是不管是不是在领导职位,来衡量你所发挥的带头或者带队作用。
你可能纳闷:不让我做管理的职位,我怎么能带头、带队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从领导和管理的区别说起。
## 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领导和管理都有管人管事的职责,区别是什么呢?
其实,在“[09 | 职业规划二:程序员后来都去干啥了?](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81615)”中我们讨论过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li>
领导的作用是:赋予团队目标和动力,指出更好的方向,以促成决策和推动进展。
</li>
<li>
管理的作用是:使计划按照既定目标和流程执行。
</li>
所以领导活动包括改造团队、发掘机会、定义目标、指出方向,无论技术、业务,还是管理角色,利用其专业性都可以发挥的领导力;而管理活动包括计划、执行、监控、报告等,拟定和管理流程,是特定的职位职责。
实际工作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项目经理做了一个决定,但是大家觉得不合理,但惧怕他的权力,只好被迫执行,最终任务失败。还有,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说了几句话,使得大家茅塞顿开,局面豁然开朗。再有,在一个糟糕的项目上,有人身先士卒,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带动其他人重拾信心,仿效他的做法,应对其他难题。后面这两个人,无论是不是领导,实际上都展示出了领导力,而前面那位项目经理反倒没做好领导的工作。
从这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你不在管理职位上,照样可以发挥领导力,去影响团队的决策和发展方向。而从结果导向和关注目标的公司来看,面试官不想只招个能“干活的”,还希望招到个能“带头的”,将来能“带队的”,这样做对工作和团队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那么面试以及平时工作中,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你的领导力呢?我们先看一下影响力模型,来明确领导力的作用范围。
## 从影响力模型,来看领导力的作用范围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6/f8/26ae260c0b48486d858f8f49f90ce2f8.jpeg" alt="">
我尝试把一个角色当前接触到的所有事项,按照这个角色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分一下类,并依次放到三个圆圈里:
<li>
**最内层是决定圈**。这里的事情,你有足够的权力和能力,去决定、控制、处理。
</li>
<li>
**决定圈之外是影响圈。**这里的事情,已经离开了你的控制区,但与你的工作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你没有决定权,就只能靠建议、协商等手段来影响该区域的负责人做出决策。比如对于一个开发人员来说,如果架构设计不是你的责任,当你发现了架构的不合理之处,可以去找架构师讨论,进而影响架构的调整。
</li>
<li>
**最外层是适应圈。**该区域涉及这个角色工作的大环境,比如政策法规、公司流程等,即使你去施加影响,也收效甚微。在适应圈中,你应该根据工作的目标和个人能力,明智地选择、适应,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对抗或采取其他消极措施。
</li>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圆是动态变化的,这可能是因为你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可能是因为你本身职位角色的变化。比如,你刚进入一家公司时,很多流程和规则都需要适应,而当你成了负责人,就会发现那些原来牢不可破的事情,是可以影响和改变的。
在这个模型中,领导力可以发挥在哪呢?是的,可以发挥在决定圈和影响圈。这里,我提醒两点注意:
<li>
决定圈内的领导力,作为决策者,体现在前瞻和决策上;
</li>
<li>
影响圈内的领导力,作为榜样或权威,体现在带动或推动上。
</li>
## 用什么方法,以及在哪些方面体现你的领导力
#### 1. 带人或影响人:激发他人的动机和能力
无论在你的组织内部还是外部,在决定圈还是影响圈,你的领导力在影响人、带人上都会有一些体现:
<li>
**榜样的带动作用:**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别人受到感染而追随。
</li>
<li>
**权威的指导作用:**你是这个领域真正的专家,能够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原因、给出建设性意见,经过大家多次实践,树立了你的权威性,一碰到该领域的问题,大家就会自然而然想到你,你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li>
<li>
**教练的启发作用:**你不亲自上阵,也不是该领域的专家,但可以是个好教练。你相信每个人都有非常大的潜力,根据大家的困惑,通过启发性的问题,促成思考,让大家自己找到动机和解决方案。
</li>
<li>
**朋友的鼓励作用:**你认可大家的成果,向大家澄清这些成果对用户的影响和意义,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成果有用,树立自信,加强自驱,相信能做得更好。
</li>
<li>
**知人善任**: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最大化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效能,加上适时适度的培养,使团队成长起来,让即使是平凡的人,也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
</li>
我面试时,会用下面的问题来考查应聘者带人和影响人的能力:
<li>
你觉得培养或者指导别人时,哪方面最困难?
</li>
<li>
除了技能上给他们帮助,你还做过什么?
</li>
<li>
举个实例,你们团队在讨论中如何达成一致的?
</li>
<li>
你培养过别人的学习能力么?
</li>
<li>
如果我给你Offer你回去怎么做项目交接这个问题同时还在看其责任感。
</li>
通过应聘者描述对团队成员的影响,我会把他的领导力表现对应到某种领导风格上。这就用到了情境领导力模型。
**情境领导力模型**是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用来指导不同情境下的领导风格(如下图所示)。在这个模型中,领导行为被分为两方面:**针对任务的指导性行为**和**针对关系的支持性行为**。从这两个维度出发领导行为又被分到S1、S2、S3、S4四个象限内分别对应指导型、教练型、支持型、授权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f/50/8fc396958672ea5d06326bd3a2d15b50.jpeg" alt="">
<li>
**S1 指导型:**对于热情洋溢的初学者,比如一个能力弱但是热情高的校招员工,领导方式是尽可能地多些指导,帮助其顺利起步。
</li>
<li>
**S2 教练型:**当这位初学者碰到诸多困难,热情下降,甚至有些消沉的时候,要增加支持性行为,通过鼓励和认可,让其重拾信心。同时,因为他已经具有初步的技能,但是没有帮助还是无法胜任工作,所以最好通过教练式的启发,激发他的潜力,而不是事事都手把手地教。
</li>
<li>
**S3 支持型:**当初学者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变成能干的执行者时,就不再对他指手画脚了,而保持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可,鼓励他尽量独立地完成工作。
</li>
<li>
**S4 授权型:**当他能独当一面地工作时,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工作授权给他了,他不再迫切需要你的指导和情感上的鼓励,因为他大概率能从成果中获得成就感,保持工作热情。
</li>
需要指出的是,好的领导者,可以对不同的成员,或者该成员的不同成长阶段,展现以上不同的领导行为,从而激发成员的动机,提高成员的技能。想想看,你在工作中体现了哪种领导行为呢?
在面试中,面试官可能通过评估应聘者的领导风格,来判断他能在团队中发挥多大的带人作用。所以,如果你是带着目标来应聘的,就要细细体会下这块内容。
#### 2. 做事:前瞻、决策、推进和担当
带人或影响人的目的,是为了做事。在做事方面,领导力之所以不同于管理,就是因为它的关注重点不在日常操作上。真正的领导者需要能够洞悉问题和风险,预见趋势和方向,从而指引事态的发展。领导力在做事上的体现具体有:
<li>
**发展前瞻。**领导力的最好注解是:前瞻性思维。这体现的是你的综合实力,包括对技术、市场、行业的发展洞悉。你通过了解前沿技术,探索前沿技术解决问题;从而发现新机会、新趋势,对技术或者行业的发展前景有自己的解读。在面试架构师的时候,我会就某一项技术,问问应聘者对其发展趋势的认识。
</li>
<li>
**创造机会**。通过对前瞻性的把握,内结外联,给团队创造发展的机会。发现的新机会包括:新的业务领域、新的业务模式、好的技术应用、更高效的工具和流程,把这些变化引入团队和项目,促成团队业务和生产力的发展。
</li>
<li>
**方案决策。**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市场环境,对问题和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合适的方案决策,包括业务方向、组织结构、技术选型等。这不仅仅是管理职位需要考虑的,身为架构师、开发者、业务分析师、运维人员,无论是谁,都可以在决策时提供意见,支撑起决策者的决定。
</li>
<li>
**责任担当。**在项目执行中,难免出现困难,无论是技术难点、人手不足、资源短缺、沟通不畅、外部依赖等,这些导致的进度延迟,甚至项目终止时,你能承担起责任,发现问题的根源,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移除障碍,创造转机,解决问题,这种担当,表现出了干事、扛事的责任感和领导力。
</li>
面试中,我通常会通过考查在讨论、决策、问题和危机处理等场景中应聘者的行为,来分析他的领导力:他的信息改变了讨论的基调么;他的意见左右了决策的方向么;他在问题处理中是旁观者、执行者,还是组织者;他在事件中承担了怎样的压力。
在非工作的场景中,也能看出一个人的领导力。比如,他的兴趣爱好是爬山,那他是经常组织活动的那个人么?爬山线路是谁在做,出现困难时,他有什么表现等等。这能展现出他在没有工作角色赋权的情况下,自己的责任担当和领导力表现情况。
## 技术领导力
我们大部分读者是做技术的,这里我们就技术领导力多聊一聊。我把技术领导力大致划分为三个方面:技术、业务、管理。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 1. 扎根技术
T型人才常被提及结合到领导力上在技术宽度和深度上有着不同的含义。
**宽度意味着你懂得多少技术,就是有多 “泛” ,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带领团队着手解决问题;深度预示着你在哪些技术领域有所深耕,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就是有多 “精” ,这决定了你能否带领团队把问题解决好。**
技术宽度包含但不限于:技术领域扩展、问题域的可选技术、全局视角、技术体系、多行业的技术应用;技术深度包含但不限于:对特定技术领域的深刻理解、前沿技术的关注、特定领域的深度技术应用。
#### 2. 着眼业务
技术最终是要解决业务问题的,所以好的技术领导者必须着眼业务。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技术选型时应该以此为前提,考虑投入产出比;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时候,要多问为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在上层看来是个什么表现,明白用户的痛点,才能解决得准。
只有为客户带来价值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只有真正围绕业务做出有效结果,你才可能是一个真正合格的技术领导者。
#### 3. 懂得管理
随着技术职位的提高,你在技术验证、推广和实施等过程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技术领导力的发挥,就离不开人、资源和活动的管理和协调了。
也就是说,除了上文提到的领导力的表现,技术领导者也要懂得如何调动资源、统筹规划,以及如何做分工协作等管理工作,这一是为了和管理人员紧密协作,二是很多技术工作可能需要自己主持,而远远不是一个人能简单完成的了。
## 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领导力不仅仅是领导职位才可以发挥的,我们在决定圈和影响圈都可以发挥领导力,具体体现有:如何带人,激发他人的动机和能力;如何做事,起到前瞻、决策、推进和担当的作用。
领导力对于个人和公司都非常重要。你专业技能再好,也只能做负责专长的那部分,做有限价值的任务,和有限质量的产出。但是如果你擅长带队,就可能完成整个价值链,包括规模更大的任务,做出更高质量的产出。这时候你的价值,不在于每天编了多少代码,而在于带队做出了什么优秀的产品,为客户创造多少宝贵的价值了。这时候,你的成就感会上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
## 思考时间
请结合你的工作经历,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li>
在团队的技术讨论中,你起到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li>
<li>
说说你最近碰到的一个项目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li>
<li>
你做过哪些项目经理或者部门经理才做的事情?
</li>
如果你想到什么经历,欢迎在留言区留言,也许你的留言会改变某些读者的想法,这也是你发挥影响力的机会。如果今天的文章让你有新的启发,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View File

@@ -0,0 +1,161 @@
<audio id="audio" title="26 | 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强?"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26/f2/268cfb1074a5b44bc32e04a5205596f2.mp3"></audio>
专栏读到现在,你有没有想过,公司招人的目的是什么?你可能说,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是的,进一步说,是为了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可能是技术问题,也可能是业务或者管理问题。工作,就是一个问题跟着一个问题,面试官考查你的经验、技能、潜力、动机,归根到底,就是考查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贯通篇”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们综合看一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怎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怎样在面试过程中展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先要定义什么叫“问题”。我在这里把它划分为三层含义:错误、提高、未知的机会。
<li>
**错误。**需要找到问题原因,进行修复。
</li>
<li>
**提高。**当前状况不错,但还有上升空间,可以进一步提高。比如,提高吞吐量。
</li>
<li>
**未知的机会。**新的尝试,和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比如,研究一个新的课题。
</li>
这三层内容其实本质是一样的:改变现有的工作。我将它们笼统地称为“问题”。说到这里,你是否对“工作就是一个问题跟着一个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呢?
说回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在**找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复盘问题**三个步骤上。这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你可以遵循一套通用的方法或者模式来解决问题,从而让自己更加专注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上,以此为基础探索不同的选项,然后基于目标和项目经验对适用选项进行决策。
#### 1. 找到问题
**这是指发现、分析和定位问题,包括看到问题的“症状”,通过分析调查,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
对于错误,作为工程师,有时会在“症状”未暴露时,发现代码、配置或者数据错误,直接更正,避免损失。这种“由内而外”发现问题的方式,是损失最小、最省力省时的做法。
但是很遗憾,很多“雷”都是在事后通过“症状”发作,甚至形成“综合症”后才被发现的。这种“由表及里”的逆推调查方式,难度大,压力也大,损失也大。也正因为如此,你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拨开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所以,我们经常嘉奖那些力挽狂澜的救火队员。可是,那些一开始就把质量做好,无声无响把问题消灭于无形的人,不是更应该奖励和给予认可么?
**对于提高和机会,无论是技术的、业务的,还是管理的,首先要能够识别出来。我们很容易识别错误,但是很难在平庸中想清楚怎么提高。**
面试中,我常问应聘者:“这个项目有什么待提高的?” 答案大体可归为以下几类:
<li>
“项目质量很好,没什么特别要提高的。” 这类回答可能是怕暴露问题惹火烧身,也可能是真的没看到什么提高项。
</li>
<li>
“因为工期紧,有些技术债,需要提高下。” 这类回答提出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普遍问题,不能展示应聘者的独到见解。
</li>
<li>
“这个社区产品用户活跃度半年不见增长调研后发现是讨论区缺少级联回复这个功能的实现难点在于XX。” 这样的回答,很明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可以展现应聘者的深度思考。
</li>
**在发现提高和机会之后,你需要将之界定成结构清晰的问题,包括目标、边界和验收标准,从杂乱的工作中抽离出低耦合、高内聚的工作块,以便于团队协作,各个击破。而问题定义的效果,依赖于你对工作细节的认知深度,还有你的项目经验和洞察力。**
分析问题方面,菜鸟和高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在分析问题时流于问题表象,无法直接触及问题本质;而高手正好相反,他能够直达问题本质,并且能够快速分析和定位问题。因此,你重点需要培养:从问题表象(比如日志、系统错误、后台数据等提取出相关信息),直接映射到技术或者业务上导致产生这种表象的问题本质。然而,这并非易事,这要求你在技术和业务领域日积月累,拥有良好的技术感知力,并且注意业务上不断精进,才有机会做到从问题表象中抓取指向问题症结的重要信息。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项目中产生的信息都值得你深入挖掘,这个信息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是那么回事,对你会有什么样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任何时候你都要有批判性思维,对自己也不丝毫吝啬。因为,快速定位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你所提取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间的关联,有些重要信息可能就是你脑中闪现过的,有些重要信息或许就隐藏在某位同事不经意的聊天中,有些重要信息甚至需要从以前解决的问题中推导出来 …… 在此我不一一列举。
#### 2. 妥善解决问题
当你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之后,可以遵循下面的步骤来解决问题:
<li>
探索多种解决方案;
</li>
<li>
比较和决策;
</li>
<li>
实施解决方案。
</li>
**首先,来看如何探索方案。**解决方案并不唯一,它可能是:
<li>
技术层面,比如修正编码或数据问题、自动化控制、引入监控工具;
</li>
<li>
流程层面,比如加强代码评审流程、改变上线审批控制、增强沟通、把线下改为线上操作等;
</li>
<li>
组织层面,比如加强人员培训、调整角色分工等。
</li>
因此,探索解决方案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要发掘出多个方案,你不能局限于惯性思维,而应该相信总有不同或更好的解决方法,从而积极探索。这里也恰恰体现了你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再来说决策。**既然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如何确定哪个最优?什么叫“最优”呢?这需要你充分了解问题的上下文(包括技术上或者业务上的约束、组织的策略导向,甚者可能是团队政治因素等),问题的解决一定脱离不了这些上下文的制约,你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约束从而优中选优,而不是寄希望于某方面最佳。如果只放眼在最完美的技术上,解决效果不一定好。
说到技术方案的决策,顺便提一下,我会考查应聘者对比多个技术方案的方法、维度,以及衡量标准。如何评估方案的合理性、易用性,资源消耗,次生问题,用户和团队的接受度等,这些方面都是决策中需要考虑的。
**最后,来谈谈实施方案。**根据问题的影响面和复杂度,解决方案可以分步实施:
<li>
快速修复,先止血;
</li>
<li>
长期修复,为使类似的问题将来不再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li>
当同时处理多个问题时,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明确主要问题和紧急问题,着重于解决那些有最大价值的方面;也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头脑,勇于采用新的手段,以及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需要把问题从大化小,从复杂化简单,运用分治的思想,这有利于团队成员一起更高效地协作。
面试的很多问题都和解决方案相关。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这是考查应聘者是否“扎根技术、着眼业务、懂得管理”的好时机:
<li>
通过回答中对技术选型的介绍,可以看出你的技术能力;
</li>
<li>
通过结果验证,可以看出你对业务问题的关心程度;
</li>
<li>
通过对组织流程层面的理解,可以看出你的管理意识。
</li>
这部分是面试中项目展示的重头戏,你一定要慎重对待。
#### 3. 验证和复盘
也就是说,你需要验证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通过持续监控修复后产品的运行状态和结果,以及用户反馈,来看问题解决的满意程度。
问题的解决或许迫于时间或者投入产出比的考量,采用的并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没关系,上面说到问题上下文的限制,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在决策时设定了对解决结果的容忍度。只要在容忍范围内,就是可以接受的。
对结果的验证和满意度的衡量,可以触发我们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体复盘。我们除了要知道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还要知道为什么那么解决,以及如果用其他解决方案会怎样,这往往需要你进一步深究下问题涉及的技术或者业务,积累的经验对于你解决新问题会非常有益。
而且,在解决问题时的忙碌中,我们容易“当局者迷”;在事后,你终于可以冷静下来,跳出局限,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是否思路正确,有没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更容易做到“旁观者清”,这就是复盘的好处。
## 修正错误的效果
**评价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除了看以上解决问题的过程,还要看最终效果。**对于修正错误类的问题,我把效果分成以下四个层次。
<li>
**只消除了当前影响。**这种修复大多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去除了症状,所谓“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比如,某种不可重现的订单金额出错,只去数据库里把金额改成正确的数值,而不去分析订单计算逻辑。这种“打补丁”的方法,只是在止血的情况下使用,而事后,你一定要找到问题根源彻底修正,否则问题还会反复发生。
</li>
<li>
**‌彻底根除了错误。**这是我们希望的长效解决方案。这要求分析足够深入,触及内部逻辑,进行有意义的修复,避免以后此类错误再次发生。
</li>
<li>
**‌变问题为机会。**这是指当我们解决问题时,发现机会,扭转局势,取得收获。举个例子,我们这个专栏的文章,有一次发现被某个公众号不合规地抄袭。极客时间的小分队在与公众号主人交涉后,不但顺利使对方撤掉不合规的文章,还和对方谈成了合作伙伴。
</li>
<li>
**‌分享方法,教导他人。**在对问题复盘的过程中,把经验教训的总结文档化,分享给相关的人和团队,供将来出现问题时参考,教导他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问题。这样一来,你的经验和能力使整个团队都受益,也是你影响力和领导力的展现。
</li>
以上是逐层上升的关系,希望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尽量利用自己的技能,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这样,面试时你才会更自信地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系统地讲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短的篇幅是很难讲清的,在此我只希望能够为你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并用一个尽量简单的表格形式呈现,以供你参考对照。其中,你可以从左边对问题的把握入手,着重于要解决的问题的方方面面,不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篇幅所限,这里我就不再展开细说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2/9c/32312e6b7a33e930063e4ed71369279c.png" alt="">
## 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讨论了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在识别问题和定义问题时,既要识别错误,也要能明确怎么提高;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探索多个方案,周全地考虑问题上下文的约束,分阶段地实施方案;最后,别忘了验证结果和复盘。
我还谈到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层次:只消除当前影响、彻底根除错误、变问题为机会,以及分享和教导他人。期望你在面试时有针对性地运用好前面讨论的方法和技巧,力争更立体地把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呈现给面试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把“贯通篇”的几篇文章所讲的学习能力、精益能力、协作能力、领导力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追求预期结果。想一想你在其中,是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中流砥柱,还是救火者?每一个角色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我希望你至少是个辅助者,不要总做旁观者,千万不要成为阻碍者。
## 思考时间
结合你的工作经历,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 你主导解决过哪个问题,第一次失败了?后面经过怎么样的纠正,才成功的?
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一起讨论。如果今天的文章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0/54/10e37c40fe7cfac5b0ca0710439ecf54.jpg"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