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uzefeng
2024-07-11 05:50:32 +00:00
parent bf99793fd0
commit d3828a7aee
6071 changed files with 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View File

@@ -0,0 +1,107 @@
<audio id="audio" title="22 | 面试人才好纠结,新人试用难考核?你其实可以这样做"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e2/20/e216a832bde3f6e0ae8494a5e825cc20.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在我职场十多年的经历中,面试过上千名候选人,为公司选拔了几百名人才。人才是公司的核心资本,我作为面试官,能为公司选拔人才,这绝对是一项高端而又神圣的工作,所以在招聘工作上,我一向都秉持谨慎的态度。
每当我想招一名员工时,我会至少看几十份简历并从中挑选出几份心仪的候选人,才会邀请候选人来公司面试。在面试过程中,希望将候选人的能力和个性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我也尽可能地加以挖掘,所以我会观察他的专业度和价值观。
不仅如此,当候选人成功入职并成为我的同事时,我仍然会在试用期中观察他的实际工作表现,并在新同事转正之前为他做出合理的评价。
我觉得自己是一位优秀的面试官,也是一位称职的管理者,但在面试和转正这两个环节上,却一直让我觉得非常棘手。
比如,当我面试了几位都不错的候选人,我就开始纠结,到底给哪一位发 Offer 更好;再比如,当新员工入职后,当他的工作表现没有达到我的期望时,我就会面临一个更加痛苦的选择,到底要不要在试用期就让他离开,还是先让他顺利转正,以后再想办法让他变得更好。
当我领会了“OKR 思维”后,以上这类问题就不再让我感到纠结和困惑。所以,今天我就想和你探讨我在招聘工作中,怎样合理地使用 OKR 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将聚焦在面试和试用两个环节中。我们现在就进入今天的正题。
## 总在面试,为何总招不到合适的人?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面试,比如我们要招一位 Java 工程师,可能要连续面试好几位候选人,最终再从其中挑选一位最优秀的。如果这几位候选人能力都不错话,往往我就会面临一种“选择恐惧症”,经过一番纠结,我才会做出最后的选择。
很多时候由于我过于纠结,思考的时间太久,当我做出最终选择时,发现心仪的候选人已经找到新工作了,第二候选人竟然也入职其他公司了,我又不愿意接受第三候选人。在万般无奈下,我只能重新再面试一批人,并再从中再次做出选择,同样的路还要再走一遍。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和我同样的感受。我们面试的人越多,却越难招到我们想要的人,往往我们会在选择之中错过许多人才。
HR 同事曾经就常提醒我,看到好的候选人不要迟疑,一定要快速“拿下”他,但我始终认为要招就招最好的人,必须宁缺毋滥。所以,招聘低效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对招聘工作的一个痛点,我相信这个问题也可能在困扰着你。
## 如何解决招聘低效的问题?
直到我理解了 OKR 原理,并体会到 OKR 思维后,招聘低效的问题才被我彻底解决。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招聘之前,利用 OKR 工作法为这次招聘工作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O以及可衡量的关键结果KR<strong>比如,你可以写一个这样的**“招聘 OKR”</strong>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b/8c/7be3eec68b72a98f9b9b516807861b8c.png" alt="">
需要强调的是,**你一定要在自己的“招聘 OKR”中为 O 设置一个合理的时间周期,目标要高度明确的,而且是可以达成的。**
此外,在“招聘 OKR”里包括三个 KR第一个是获得符合岗位需求的简历数量因为简历数量达不到也很难挑选到适合团队发展的人才。第二个是面试者数量需要确认这些候选人都可以前来面试。第三个是从面试的候选人中选出最优秀的人并进入 Offer 流程,如果第一位无法接受 Offer那么可以考虑给第二位候选人发放 Offer。
总之,**“招聘 OKR”需要在你真正面试之前就制定出来这个 OKR 需要你自己来写,并与协助你做招聘的 HR 同事保持信息同步。**这份 OKR 将给你的招聘过程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你为了实现这个 O就会按照自己制定的 KR 去执行。
然而更重要的是,**当一周过去了,你可以和 HR 同事针对自己所制定的“招聘 OKR”进行评估和复盘并持续改进这份招聘计划。**
归纳下来,一共三个步骤:
1. 招聘周期开始前,写下“招聘 OKR”
1. 与 HR 沟通并同步“招聘 OKR”
1. 招聘周期结束后,与 HR 评估“招聘 OKR”。
这套方法如果实践下来感觉效果比较显著,你也可以将此方法分享给其他面试官,并将其形成一种招聘套路,让大家能感受到:按照这个做,肯定不会错。
如果招聘方法不会错,招的人也不会错吗?当候选人变为新员工后,在试用期内如何考核候选人是否合适呢?
## 如何在试用期内考核新员工?
我曾经是这样做的。一旦发现新员工的工作表现不如所愿,我会私下找他聊,并将我对他的期望再次告诉他,我会给他更多的机会,毕竟新人进来需要磨合。
但是,每当我去找他聊的次数逐渐增多时,我对他的不满程度也将逐渐增强。不过,等他试用期快结束时,我就开始纠结应该让他顺利转正,还是让他离开团队。
尤其对于一些吃苦耐劳的新员工,我非常不忍心做出残忍的决定,但为了团队的发展,最终我必须请他离开。解雇这件事儿,不仅让我感到为难,还让彼此感到尴尬,甚至有时候会带来对方的强烈不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再次使用了这套神奇的 OKR 工作法,希望能在试用期内愉快地解雇不合适的新员工。
当你的团队进来一位新员工,我们通常会将团队成员们逐一向他介绍,并在一周内对他进行新员工培训,针对他的岗位要求给出指导意见。
此时,你不妨和这位新员工一起制定一套彼此双方都认可的**“试用期 OKR”让他明确自己试用期中应该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以及需要给到哪些工作产出。**比如,对于你刚招聘进来的这位工程师,作为领导的你,可以这样和他沟通:
>
<p>领导:你认为在未来三个月内,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呢?<br><br>
新员工:我想首先全面地学习我们的业务知识,然后想熟悉一下我们的代码及其相关开发规范,如果有机会的话,可能还想尝试负责几个项目并让项目成功上线。<br><br>
领导:太好了!这也正是我希望你能做到的事,我们不妨将这些目标再稍微清晰化一下吧。</p>
当说完这几句话后,你需要立即在白板上简要写下他刚才说出的这些目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f/01/6fa8b76cbaf23895b2828cb15240ef01.png" alt="">
当你写下以上三个目标后,需要他当面确认,可以问他:“不知道我写得对不对?你看哪里还需要修改?”当他表示认可后,你可以进一步向他做引导式提问,比如:
>
<p>领导:我有个问题,如何才能体现你学习到的业务知识具备全面性呢?<br><br>
新员工:我想在我学习完业务知识后,再写一篇业务学习文档,然后请你帮我指导一下。<br><br>
领导:我觉得你的想法非常好,我也非常愿意帮助你。因为我们的业务比较复杂,我建议你能系统性地进行学习,最好是能写一篇 PPT并给大家讲讲你的理解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这样对你自己也是一种提高你觉得如何<br><br>
新员工:没问题,我尝试写一下,到时写得不好,还请你多多指教.<br><br>
……</p>
此时,第一个目标所包含的关键结果已经输出并得到他的认可,你可以立即在白板上将其呈现出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b/f6/7b9ca630238418659cc18a6a5f2e2cf6.png" alt="">
接下来,你可以使用类似的引导式沟通技巧,逐步帮助他对其他两个目标也分别做出关键结果定义。
另外,**当所有的 OKR 都制定完毕后,你还需要和他建立一种“周期性通信机制”,**可以问他:“为了让你更好地完成目标,我们每周五下班前单独沟通半小时,你看可以吗?”**最后,你还需要坦诚地告诉他,以上目标将成为他的试用期考核标准的参考。**
你在和他每周一对一沟通过程中,一旦看到了他围绕目标在推进,你需要做的是及时激励。不过,如果看到目标没有做任何更新,你需要再次引导他去思考问题根源在哪里。如果试用期快结束了,他所制定的目标仍然无法推动,我想但凡一位有理想的人,都会考虑主动离开团队了,也许根本就不需要你去亲自解雇他。
## 总结
招聘对于领导者而言是一项必备技能OKR 可以帮助自己提高招聘效率,也可以在面试时使用 OKR 来选拔人才,更可以在新员工处于试用期时使用 OKR 来考核人才。因此,我认为:
1. **为招聘制定 OKR可有效提升面试效率不会错过优秀人才。**
1. **帮助新员工在试用期内制定 OKR将有效地考核人才。**
1. **作为领导,你需要掌握教练引导式沟通技巧,让彼此快速达成共识。**
好的人才经不起等待,错过人才是企业的损失,人才没有好坏,只看是否适合,考核适合团队发展的人才需要工具,更需要发挥领导力,进行有效沟通。
## 思考时间
你通常会使用哪些方法或技巧来考核加入团队的新成员呢?期待你的留言。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View File

@@ -0,0 +1,116 @@
<audio id="audio" title="23 | 人才激励方式众多,哪种方式最有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2/24/c2e1b6a3381003b4d5e58da63cf96524.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在进入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之前,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给团队发奖金,能起到长期激励效果吗?
有人说:“不能,因为如果以后不发奖金了,或者奖金减少了,势必会影响团队士气,从而导致‘负激励’。”
还有人说:“能,如果持续给团队发奖金,奖金也有增不减,一定能起到长期激励效果。” 试问,哪家公司能做到持续给员工发奖金,还有增无减呢?我通常会问他们一句:“贵公司还招人吗?”
可见,要想持续性激励人才产出更多价值,光靠金钱激励恐怕是远远不够的。那么,除了金钱激励以外,还有哪些激励方式呢?比如,福利、特权、参与、成长、贡献、荣誉、认同、期权、工作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激励方式吗?哪种激励方式最有效呢?
## 哪种激励方式最有效?
我微信朋友圈有 5000 名好友,绝大多数都是互联网圈内人士。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喜欢在圈内进行互动。
有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条调查问卷:到底什么才是有效激励?我将自己认为的有效激励方式全部放入该调查问卷中,经过 1 天时间,我收到了 382 名好友反馈,其中:
- HR共 12 名,占比 3.1%
- CEO/老板:共 5 名,占比 1.3%
- CXO/高层管理:共 52 名,占比 13.6%
- 总监或经理/中层管理:共 128 名,占比 33.5%
- 普通员工:共 185 名,占比 48.4%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a/85/fa223b719f83c1f3d3a5a708fc0f2885.png" alt="">
以下便是这次的调查结果,为了便于展示关于各层级人群反馈的对比,我用排序后的柱状图来呈现: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6/6a/96ae0f46a6e36d49c078671fad6e146a.png" alt="">
排行第一的是金钱,其次是成长和认同。可能是我收集到的调查样本数不够多,但我认为这仍然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所以,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1.超过 30% 的 HR、老板、员工都认为金钱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可见我们往往认为金钱能够满足自己的生存问题金钱才是最简单且最直接的激励手段。但我认为这种激励手段虽然很强烈但激励效果却比较短暂很难做到持续性。
2.超过 30% 的 HR 认为提升员工个人成长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管理者比老板和员工更加认同。可见,在员工培养方面,管理者显得更有意愿,庆幸的是,在部分职场里,好领导还是比较多的,我想知道,你身边的领导会在意你的成长吗?
3.超过 15% 的 HR、管理者、员工都认为认同感是有效的激励方式但老板却不太认同因为老板都希望员工能认同自己。毫无疑问多数人都希望他人认同自己所以认同一定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但往往比较难于做到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技巧。
4.将近 20% 的老板和员工都认为福利能起到激励作用,但 HR和管理者却不太认同。为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反馈呢也许福利本身就无法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也许它更多的只是“保健因素”是每家公司必须具备的。
5.大约 20% 的老板认为期权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 HR 却不以为然而且级别越高的员工反而越觉得起不到激励作用。可见级别越高的员工越了解期权难于兑现的事HR 也许更清楚,所以期权只能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激励手段,短期内的激励效果可能不太显著。
6.管理者和员工都比较在意荣誉感,希望荣誉感能成为一种激励方式,高层管理者更需要获得荣誉感。我认为,荣誉感是存在感的最高表现形式,它属于精神层面的激励方式,用金钱往往是无法衡量的,我们都是人,是人都好这口。
7.中层管理者在提高自己参与感方面,显得比较活跃。什么是参与感?简单说来,就是当你参与到某项工作中时,所能体会到的快乐与愉悦感。如果不让你参与进来,你也许会感到不满和委屈,人性就是这样,我们不喜欢孤独,希望可以参与到与他人的互动行为之中。
8.管理者和员工都希望自己有特权,但它并非是主要的激励方式。在公司什么人会有特权?说句实在话,也许除老板以外,其他人都没有特权,因此我们也不会过于奢望拥有特权。此外,特权还会让人感到被特殊对待,从而很难与他人平等合作。
9.提高员工贡献度作为激励方式,大家普遍认为有效不明显。我想大家可能不知道如何衡量贡献度,所以认为贡献度不容易产生激励效果,如果自己每天做了哪些工作,能给团队或组织带来哪些收益,并能通过可视化层面进行表现,我相信激励效果可以显著提升。
10.将近 10% 的 HR 认为工作本身就能起到激励作用个别员工表示认可其他人都不太认同。HR 认为工作有激励作用,因为他们想抓绩效?其实,绩效才能说明人力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但多数员工认为:我付出了时间,完成公司交给我的工作,拿到合理的报酬即可。
我认为,**任何激励方式都有它的局限性,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来源于自己对激励本质的认识。**学会这些激励方式不难,难点在于将这些激励方式融会贯通,知道在合适的场景下使用合适的激励方式。你也许会感到焦虑:激励方式如此之多,我应该如何使用呢?
接下来,我将为你设计一个框架,不论哪种激励方式,都能在这个框架中都能进行对标,找到自己的坐标,该框架我将其命名为“激励四象限”。
## 如何理解“激励四象限”?
我们不妨对以上众多激励方式分为两大类:
- **物质激励:**金钱、福利
- **精神激励:**成长、认同、期权、荣誉、参与、特权、贡献、工作
可见,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具有多样性。物质激励可以理解为“外在激励”,它是外界环境或他人对自己的一种激励行为;精神激励可理解为“内在激励”,它是自己的内在动机所引发的激励表现。
其实,物质激励一般作为“短期激励”手段,它的激励效果明显,但无法持久;精神激励通常作为“长期激励”手段,它激励的是未来价值,持久性较强。接下来,我们通过以下所展示的“激励四象限”图来看一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b/e8/5b728a81d17ef54ab4af0f932b514ce8.png" alt="">
我认为,仅用物质激励显然不够持久,只用精神激励显然也不够刺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强烈、更持久的激励效果。**
接下来,我们需要从“激励四象限”中深入理解激励的本质,我将为你分享自己领悟到的“激励三要素”,掌握了这三要素,激励才会变得更加有效。
## 如何理解“激励三要素”?
我认为,激励需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激励有效性。那么有效的激励方式包括哪些要素呢?我对有效激励概括为三大要素,简称“激励三要素”,即激励及时性、激励多样性、激励差异性。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d/cb/cddba2bd649adc3a258709b0363ca2cb.png" alt="">
### 1. 激励及时性
**激励越及时,激励效果越好。**当你看到团队有实际产出时,需要做到及时激励。此外,**需要针对具体人和事进行激励,激励越具体越好。**
比如,在执行 OKR 过程中,当你发现有位伙伴的某个 KR 完成了,并对 O 产生了推进作用,此时你就可以对他进行及时的激励,可以针对他所完成的 KR 进行夸赞。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让团队伙伴们及时知道他通过努力所做出了成绩,对团队产生了贡献。
### 2. 激励多样性
**激励方式越多,使用上灵活性也更强。**作为领导者,你需要学会多种激励方式,并且灵活使用。
更重要的是,**你要像产品经理那样去理解和挖掘人才的“需求”,**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大家的需求普遍包括:提升技术专业能力、提升技术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师软技能、增强成就感、增强参与感、提高贡献度、加快成长速度、产出高价值等。
可见,这些需求可与 OKR 完全融合,你需要首先了解“被激励对象”的诉求,通过领导力去引导其制定并完成 OKR从而获得他们期望的结果。
### 3. 激励差异性
**激励要有差异,也要有个性。**全员激励等于没有激励,比如公司发年终奖,如果每人都一样,激励效果将大打折扣。
我认为,**往往“差异化”才是激励的精髓,**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比他人优秀,自己能脱颖而出,我们都想得到稀有资源,从而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这是人性,管理要符合人性,激励更要符合人性。
比如,在 OKR 复盘会议后,针对个人 OKR 完成情况较好的伙伴,为其授予“季度 OKR 之星”的称号,一个团队只有一人能得到此殊荣。
以上便是我总结的“激励三要素”,学会这三要素,并在实践 OKR 过程中有效结合多种激励方式,激励效果一定更上一层楼。
## 总结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多次提到过OKR 一定不要用于绩效考核,也不要跟金钱激励挂钩,这是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做激励呢?我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和你分享了关于我对激励的理解,以及如何在 OKR 中灵活使用激励技巧。今天我最核心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
1. **没有完美的激励方式,理解激励的本质,并灵活使用激励,才能使得激励效果最大化。**
1. **为了理解激励底层原理和精髓,你需要掌握“激励四象限”的奥秘。**
1. **为了让激励变得更加有效,你需要学会“激励三要素”的技巧。**
其实,与其说我们是领导者,倒不如说我们是激励者,相信真正卓越的领导者,他一定也是一位“激励大师”。在 OKR 实践过程中,你会非常自然地锻炼自己的领导力,让自己成为那位“激励大师”。
## 思考时间
你通常会用哪些方式来激励你的团队成员呢?期待你的分享。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View File

@@ -0,0 +1,141 @@
<audio id="audio" title="24 | 敏捷时代下你该如何做绩效管理?"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7/bb/37351ba4febdca56475e5e5ba7e185bb.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 OKR 与绩效管理的话题,这个话题总是被反复提起,但似乎一直都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
有些人说OKR 是目标管理工具,不要让它去做绩效管理,如果要做绩效管理,就应该用 KPI。还有人说OKR 也可以用来做绩效管理,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将绩效指标放入 KR 中,并在 OKR 周期结束时对它进行评估即可。
今天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一下我对于 OKR 与绩效管理的个人观点,不过在进入正式讨论之前,我想和你探讨一个问题:年终考核可以衡量员工的真实绩效吗?
## 年终考核可以衡量员工的真实绩效吗?
多年前,我服务于一家互联网公司,该公司规模较大,拥有非常专业的管理制度。年初时,我收到 HR 的邮件:公司将正式向我们宣布今年的绩效管理方法,请每一位管理者务必参加本次会议。
在会议上HR 代表公司对绩效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做了全面讲解,随后对绩效管理的实操方法也做了一系列的详细说明,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环节就是年底的绩效考核。
HR 在会上指出每一位员工都要写下自己的年度考核指标每一位管理者需要审核员工的绩效考核计划并在年底为每一位员工最终的绩效进行评估而且还采用了“360 评分”制度,要求员工自己、直接主管、项目主管、协作同事等全方位进行绩效评估。
另外HR也强调了表示我们需要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次绩效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计划需在本月内审核并提交若提交后需要再次修改则需单独走变更流程。
年底时HR 发来邮件,需要管理者尽快对员工完成年终考核,必须在本月内提交员工考核结果,并基于此考核结果对员工发放年终奖,以及决定加薪幅度。
你可能也和我一样,经历过类似重在“年终考核”的绩效管理过程,在刚开始就要花大量时间去制定考核计划,最后又要花大量精力去给员工做考核评估,那么最终一定就能有效衡量每一位员工的真实绩效吗?
由于市场形势在变化,公司业务也在变化,当我们在年初时制定出绩效考核计划后,这份计划就开始慢慢“过期”。
最终,我们拿出之前准备的这份计划给员工做考核时,最终带来的只是“形式主义”,既无法合理地衡量出员工的绩效产出,还让员工对这类考核形式产生了消极情绪。
可见,企业想促进员工完成绩效,单纯地通过加薪和奖金这类物质激励,并通过年终考核的方式,显然有些不太适应“敏捷时代”的变化,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思考传统绩效管理的变革。那么在敏捷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做绩效管理呢?
接下来,我想跟你分享一套名为 CFR 的敏捷绩效管理工作法,它能结合 OKR 工作法一起使用采用“OKR + CFR”可取代传统的基于年终考核的绩效管理方法。那么如何理解 CFR 敏捷式绩效管理工作法呢?
## 如何理解CFR 敏捷绩效管理工作法?
在学习 CFR 的深层含义之前不妨先从它的基本概念理解上入手CFR 其实是三个动作的英文缩写:
- **CConversation对话**
- **FFeedback反馈**
- **RRecognition认可**
**将对话、反馈、认可有技巧地联合起来使用,就形成了 CFR 敏捷式绩效管理工作法,它是一套持续性绩效管理方法。**
那么CFR 应该具体如何使用呢?下面我将逐一为你介绍。
### 1. Conversation对话
对话绝不是普通的谈话绝不是让管理者主动找员工进行“一对一”聊天。这个过程正好反过来CFR 中的对话指的是,让员工主动找管理者“一对一”聊天。
那么,具体聊什么内容呢?以怎样的形式聊?在哪个地方聊?这一切完全由员工自己来决定,管理者反而变得被动起来。
我曾经跟团队伙伴们讲过:大家每周可以至少找我单独吃一次饭,可以谈谈你的职业发展、团队建议、问题或困惑等任何方面,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全由你来决定,但吃饭必须由我来买单,如果我来主动找你聊天,那就由你来买单。
通过以上“规则”对话机制就能够很快在团队中建立起来CFR 就能顺利启动。
在对话环节中,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要围绕员工的“个人 OKR”进行引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1. 自始至终,你都在扮演一位“教练”的角色,你的目的是让“队员”产出高绩效。
1. 需要打造出“双向辅导”的交流氛围,你帮他成为更好的员工,他帮你成为更好的管理者。
关于对话方面,我先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入反馈环节。
### 2. Feedback反馈
反馈就是评价,在传统绩效管理中,反馈频率往往不够,反馈也不够及时,导致员工无法感受到反馈能给自己带来多少价值。
此外,反馈一般都是单向的,即上级给下级提供反馈,上级将无法获得下级对自己的真实评价。看来,传统的反馈机制确实需要升级了。
在 CFR 中,反馈将变得更加持续且及时,这样就更加容易针对具体的绩效做反馈了,而且反馈还是双向的,你也可以给自己的领导做出评价。当然,在具体做出反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名或匿名。
不过在反馈环节中,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当每季度 OKR 自评完毕后即可进入到CFR 反馈环节。
1. 反馈要做到尽可能具体,要能聚焦在某件事情上。
1. 不要依据反馈的结果,调整奖金多少与加薪幅度。
下面我们进入到CFR 的认可环节。
### 3. Recognition认可
认可是一种激励方式,通过对他人的认可,让对方产生满意,从而提高员工敬业度,最终提高整个组织的生产力。那么,具体到实际场景中时,应该如何体现认可这种行为呢?
我建议,**多鼓励员工之间进行相互认可,当发现他人做出成绩后,可及时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认可,并将该行为共享到整个组织环境中。**
我认为,这对于被认可的人而言,这是一种激励方式,能激发他的成就感,这种激励是非常符合人性化管理的;对于整个组织环境而言,认可将成为一种文化元素,什么事情是大家一直认可的,从平时的认可行为中就能看得非常明白。
比如,我们产品技术团队每次上线项目时,项目团队都会向公司全员发送一封“项目上线”邮件,首先讲述本次上线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对本项目提供支持的同事们表示感谢。
当我收到这封邮件后,都会立即回复该邮件,对项目上线表示祝贺,同时也对项目成员的努力进行认可。而我的行为也会影响到身边更多的人,包括领导和老板。所以,认可文化,由此而形成。
在认可环节中,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认可要及时。**一句言语、一条消息、一封邮件,这些行为都能表达自己对他人的认可。<br>
**2. 认可要全面。**不要总是对某几个人进行认可,要让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被认可的成就感。<br>
**3. 认可要真实。**要对一些实际发生的事情,并且大家又能切实感受到的事情,做出认可。
综上所述CFR 可以在我们每天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它的使用频次远高于 OKR又能对 OKR 做出一个有效的补充和辅助。我们不断地推动“员工 OKR”的达成从而帮助“部门 OKR”的达成最终才能达成我们的“公司 OKR”CFR 在整个 OKR 执行过程中,就充当这样的“动力系统”。
因此,**在敏捷时代下CFR 与 OKR 的结合,将对传统绩效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改进方案。**
除了绩效管理过程本身需要得到改进以外,我们的 OKR 也需要做出一定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敏捷时代下的绩效管理模式。那么,具体应该如何优化呢?
## 如何让 OKR 适应敏捷绩效管理模式?
**我们可将 OKR 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承诺型 OKR”另一种是“愿景型 OK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b/24/6b8d67d223ae984bbb49c657c7c4a924.png" alt="">
承诺型 OKR 指的是,一旦我们对其承诺了,就必须对结果负责,自己要说到做到。因此,承诺型 OKR 的评分结果应该拿满分才对,它具备挑战性,但更具备“必达性”。
其实,承诺型 OKR 更像是 KPI但也有区别承诺型 OKR 需要自己主动地做出承诺,而 KPI 往往是自己被动地做出承诺。
愿景型 OKR 意味着,它是我们需要攀登的山峰,至于能否到达顶峰,还真不太好说,尽可能攀登到自己能到达的最高处就是胜利。
而对于我们通常所说的 OKR 往往都是愿景型的,“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有五成的信心就值得去挑战”,这些表述所形容的,都是愿景型 OKR。
比如,“打造能让每个人都喜爱的工程师文化”就是一个愿景型 OKR因为要做到“能让每个人都喜爱”还是相当有挑战的。
再比如,“开发一套可用于生产环境的自动化部署框架”就是一个承诺型 OKR因为这个目标是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够实现的目标必达。
**在敏捷时代下,当你制定 OKR 时,需要同时兼备承诺型和愿景型。**
我的建议是,每个季度所制定的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中,不超过 3 个 OKR其中至少包含 1 个承诺型 OKR同时至少包含 1 个愿景型 OKR。至于是承诺型 OKR 更多,还是愿景型 OKR 更多,一切由你的外部环境而灵活决定。
与此同时,建议你将需要考核的绩效放入承诺型 OKR 中这一OKR 也就具备了 KPI 的特性,换句话说,此时的 OKR 在一定程度上兼容了 KPI 特性,你完全可利用此特性进行绩效考核。
## 总结
在敏捷时代下,我们需要拥抱变化,更需要快速创造价值。沟通影响思维,思维改变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创造价值。
所以,有效沟通才是敏捷时代中每一位领导者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是开启团队高绩效的按钮。在这个敏捷时代中,我们应该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呢?
1. **年终绩效考核的价值在逐渐下降,我们需要结合 OKR 与 CFR让绩效管理变得持续化。**
1. **CFR 包括对话、反馈、认可三个环节,需要掌握实操要点,才能充分展现它的价值。**
1. **在 OKR 制定过程中,我们需要同时兼备承诺型 OKR 与愿景型 OKR两者结合更有效。**
敏捷时代更关注绩效想要打造高绩效团队OKR + CFR 的管理方式可助你一臂之力。
## 思考时间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你曾经会遇到哪些难题?学会了 OKR + CFR你会怎样解决欢迎留言。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View File

@@ -0,0 +1,126 @@
<audio id="audio" title="25 | 如何告别无效会议?不妨试试这六招"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a/11/3a8e11e1479435368be0008a23463411.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今天我们一起聊聊有关开会的话题。
相信很多做技术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不太喜欢开会,认为会议不够高效,我们只希望能够静下心来,沉醉在自己的代码世界中。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付出自己的青春,这才是我们程序员的梦想,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事情。那么追根溯源,为何我们不喜欢开会呢?我们就从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吧。
## 为何我们不喜欢开会?
我们其实都知道,会议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每当我们满怀憧憬,奔向会议室的那一瞬间,其实已经开始“踩坑”了,一段痛苦的时刻即将到来。
我们原本希望在会议上将问题讨论清楚,并期待会议结论可以落地执行,但实际情况与原本的想法总是大相径庭:
- 面对无休止的讨论,却迟迟没有结论,甚至会出现会上引起争论,会后无法落地执行的情况。
- 原计划半小时的会议,竟然开了两小时,若不是会议室预定时间到了,会议还真结束不了。
- 会上很多参会人员被莫名其妙地叫来,但似乎会议的主题却与他们没太大关系。
- ……
当然,还有无数难忘的会议经历,这些低效的会议使得我们不再相信可以通过会议来解决问题。
经过多年折腾,我总结了一套轻松又高效的开会方法,今天想借助此文,把它分享给还在痛苦的会议中摸爬滚打的你。希望你在使用我分享的**“会议六招式”**时,一场高效的会议能够立竿见影,速见成效,而且你身边的同事们也会对你的组织能力刮目相看。
## 什么是“会议六招式”?
接下来,我要讲到的“会议六招式”,实际上是一套开会的原则,你也可以将这套原则作为组织会议的流程,按照这套流程来,从此可告别无效或低效的会议。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到“会议六招式”的具体内容,我们先从第一招开始。
### 第一招:制定明确的会议目标
**每个会议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且目标最好只有一个,所有交流的内容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内锁定目标而不偏离主题,于会议组织者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不过这也是最容易踩的一个坑,大家总是希望一个会议能讨论尽可能多的问题,最好每个问题都要有结论,尤其是解决方案。可事实情况证明,这只是无意义的奢望。与其让精力分散,不如让目标聚焦,大家既然付出了时间,就一定要有所成效。
此外,在会议进行中大家一不小心就容易偏离主题,比如,本来是讨论 A 主题,结果引发讨论 B、C、D 主题,最后 A 问题没有得到解决B、C、D 也依然没有结论。或许大家都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但就是容易被其他人带到“沟”里。
所以,**作为会议的组织者,你必须坚定“一个中心”的原则**,所有涉及的内容都要围绕它,会议主题时刻不能动摇。
### 第二招:编排简洁的会议流程
**会议流程需要结合会议目标来制定,流程一定要做到清晰、简洁,流程中每个环节都要设置合理的预估时间,流程能否被顺利执行是对会议组织者的艰巨考验。**
作为会议的组织者,如果不知道如何计划会议流程,那么这个会议最好还是不要开了。大量事实证明,哪怕有一个简单的会议流程,也比没有要好太多。
我的经验是,**会议流程最好不要过于复杂,一般不要超过 4 个环节,**因为环节越多,时间越难把控,风险也就越大。会议其实和项目管理类似,事前同样都是按照计划来执行,事中学会灵活控制风险,事后需要有总结和成果。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会议组织者,你应该在会议开场就介绍会议的目标与议程,以及会议的结束时间。**你可以呼吁大家一起努力打造高效的会议效果,还可以非常礼貌地提醒大家在会议期间不要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与大家达成一种会议原则,一起来遵守和相互监督。
### 第三招:掌控恰当的会议时间
**计划的会议,最好不要超时,而且时间要尽可能短,但时间短并不意味压缩时间而忽略重要信息,掌控会议时间是会议组织者的基本功。**
时间永远是最宝贵的资源,作为会议的组织者,你要用好这个资源。首先,需要把控的是会议的整体时间,就像你在评估项目的开发工作量那样,需要对会议流程进行分解,分别评估每个环节的时长,从而计算出整个会议的总时长。
我的经验是,**会议绝对不要超过 90 分钟,时间过长的会议,只会让大家感到更加疲惫和崩溃。**
此外,在会议进行时,你需要参考既定的会议流程,把控每个环节的时间点,需要做到的是灵活,而不是刻板,你需要根据会议现场情况来决定是否提前或延长。时间把控一定要做到合理,确保变化在可控范围内即可。
### 第四招:邀请合适的参会人员
**邀请的参会人员是否合适,将决定会议的质量与结果,选择不合适的参会人员是对企业资源最大的浪费,因为人力成本是公司最贵的资源。**
其实很好计算,请 8 个无关的同事开会 1 小时,相当于浪费公司 1 个人 1 天的成本,也许 1 个人 1 天的成本损耗对于企业不算太多,但如果这样的会议时常发生,确实会带来一笔不小的开销,这笔开销拿来做团建等事情多好。更严重的是,耽误了那些本就与会议主题无关的同事的时间,甚至产生急躁的情绪,其实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工作。
此外,**参会人员太多,其实不是什么好的事情,表面看来信息似乎可以更好进行同步,实际情况却会使得会议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尤其是一旦引发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就会引发一场混乱。
当然还有另一种极端,所谈论的话题与有些同事的相关性不太大,总是那么少数几人在讨论,其他人要么看电脑,要么玩手机,这些都是对企业成本的巨大浪费。
### 第五招:渲染活跃的会议气氛
**活跃的气氛是高效会议的润滑剂,没人愿意花时间去参加一次沉闷而无聊的会议,如何将会议变得生动有趣,让大家愿意讲出心中所想,多多反馈,其实这考验着会议组织者的激情与开会技巧。**
有些会议组织者,一开场就把会议气氛搞得十分紧张,尤其是一些团队管理者。**紧张的气氛会抑制大家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没达到预期的会议效果。**更严重的是,死气沉沉的会议,将变成会议组织者的个人演讲,然而这场演讲还得不到任何的掌声。
反之,作为会议组织者,你应该学会如何活跃气氛,调动参会人员的情绪,就像一场好的演讲或培训一样,会议也需要有一个“破冰”的环节。
此外,你虽然是会议组织者,但并非是独角戏演员。**你要做的是组织大家来探讨,并通过提问来引导大家去思考,最终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得出解决方案和结论。**其实你更像是一名编剧兼导演,其他参会者才是真正的演员。
### 第六招:编写清晰的会议纪要
**会议中实际交流的内容一般比会前计划更加丰富,会议组织者需要将会议所交流的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包括待办任务,当然也可以在会议前邀请一位参会者负责记录。**
记录会议纪要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技巧的。我的经验是,可以在会议前就把会议纪要的模版准备好,可以写在电子文档中,也可以写在纸上。
不管哪种方式,都要参考会议流程来制作,甚至预先把问题找出来,会议上只需抛出这些问题,组织大家讨论,最终记录结论即可。由于会议节奏较快,记录时可以只使用一些关键字,为回忆要点提供下思路,便于会后梳理和总结。
此外,所记录的会议纪要一定要具备条理性,需要做到让没有参加会议的同事也能看得明白。在关键问题和结论上,可以用粗体或带有醒目颜色的文字来标注,但记号一定不要太多或过分突出。对于会后需要落地执行的任务,应该指定相应的负责人和截止时间,便于后续跟进和追踪。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f/99/3f6e72521cc4f402d851e10c28d05a99.png" alt="">
切记!以上“会议六招式”是一套“组合拳”,连续打出去,效果会更佳。尤其是第一招“定义明确的会议目标”,它的“杀伤力”极强,也为后续“出招”打下了基础。
既然高效会议是我们需要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使用 OKR 来制定会议目标,让会议变得更加高效呢?我们接下来继续探讨。
## 如何使用 OKR 制定会议目标?
为了让你快速掌握如何使用 OKR 来制定会议目标的方法,我找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这是我们曾经开过的一个“月度交流会”。以下是我在会前给团队发送的会议邮件,目的在于将会议目标、流程、时间、人员等信息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便于团队伙伴更加清晰地知晓会议内容等,提高沟通效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7/26/d760e528a31f07bcf4a4f9dacdb37226.png" alt="">
而且,为了让这个会议变得更加高效,我还在邮件中补充了一个“会议 OK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d/a0/7d936e789702e79409a96adccd623aa0.png" alt="">
随后,我将以上内容(包括“会议流程”和“会议 OKR”通过邮件方式发给各位参会人员并抄送给需要知晓的相关同事。以便大家能对会议目标和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是为了让会议变得更加高效。
在第一次开这样的会议前,我会打开这封邮件,给大家讲讲会议的相关流程以及“会议 OKR”在会议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议流程进行操作要是发现话题偏了我会及时将话题拉回来在会议结束后我也会和大家一起根据“会议 OKR”做一个评估和复盘让大家对高效会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使用这套方法,并和团队们亲自实践下来发现,每次开会的效率都有明显提高,大家更愿意参加这种有目标、有节奏、有结论的会议,每个人也更愿意全情投入了。
希望这套方法,也能够帮助你提高会议效率,改善会议质量,从此告别低效会议。
## 总结
今天我首先给分析了我们不喜欢开会的原因,其实是认为会议低效,那么如何让会议变得高效。接着我为你分享了我的“会议六招式”,当然这六招招式主要是针对会议组织者的,那么应该如何让会议参与者也能共同打造高效会议。最后我为你介绍了“会议 OKR”的用法。
不论开怎样的会议,只要会议有目标,就能通过这套方法来实践。总结一下我的三个观点:
1. **我们并非不喜欢开会,而是不喜欢参加低效的会,追求高效会议才是大家的共同目标。**
1. **一场高效会议需要做会前计划和会后总结,学会“会议六招式”,让高效会议触手可及。**
1. **高效会议并非会议组织者一人所为,需要使用“会议 OKR”与参会人员一起建立共同目标。**
开会绝对是一种需要有高度技术含量的沟通方式,当你掌握了一套高效开会的方法,才能让会议变得更有节奏,会议所达成的一致结论才更便于顺畅执行。
## 思考时间
你平时在开会时会用到哪些好的技巧,可以使会议变得更高效呢?期待你的经验分享。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View File

@@ -0,0 +1,131 @@
<audio id="audio" title="26 | OKR最容易踩的 10 个坑,你踩过几个?"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3d/d0/3dae3b8a8171b73e04f1657c1b7125d0.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今天我想借这篇文章,对落地 OKR 过程中一些常见的“坑”进行归纳和总结。很“自豪”地说,这些坑我几乎都踩过,现在也总算摸索出来了一些“避坑”技巧,我将在这篇文章中为你呈现。
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请在看这篇文章时,记录自己曾经踩过的坑。我很期待能在评论区中看到你的踩坑经历,希望探讨后的解答可以给你更多帮助。
在分享我所归纳出的“OKR 十大坑”之前,我想稍微解释一下为何 OKR 会有这么多的坑。对于从未踩坑的你而言,以便于让你有所心里准备,不过你可以放心的是,深入理解本文所讲的内容,这些坑对你而言,一定如鱼得水。
## 为何 OKR 会有这么多坑?
首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在写代码过程中,有坑吗?坑多吗?”
一定会有些高手说:“我可以写出 0 Bug 的代码!”,甚至还有一些“大仙”号称自己写的代码可以兼容各种异常情况。
真的是这样吗?
不管你信不信,作为一名 10 多年的“码农”,我是不信的。
在写代码时,我们的感受往往是这样的:
- 先要搞清楚实际业务需求是什么,才能知道如何通过代码来实现,需求不明确,写代码这项工作几乎无法入手。
- 当我们理解了实际业务需求,开始着手写代码时,代码高手们往往会沉醉在代码的快乐世界中,然而对于初级选手而言,却在各种编程技巧和 API 用法上花时间。
- 在代码编写过程中,有些工程师会自己写单元测试,并做到测试驱动开发,但大多数人都期望自己写的代码可以一次性编译通过,在自行测试一下,没问题就尽早提交代码。
- 当完成了代码编写,责任心强的工程师会检查代码注释,让注释更加全面,便于其他工程师阅读,当然也有一些工程师不写任何注释,时间长了,都看不懂自己曾经写过的代码。
可见,代码只是工具,我们能掌握的是使用它的方法,但代码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正确使用它来完成我们的目标,即实现业务需求。**
OKR 就如同代码,当我们初步接触 OKR 时,它只是工具,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使用才能完成我们的目标,**而且每个人的用法或多或少都不大相同,至于是否能将 OKR 用对,并真正地实现目标,那就更不好说了。
因此,**OKR 的坑就像你在写代码留下的 Bug早期发现这个 Bug还能及时修复如果代码上线了才发现 Bug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那么OKR 都有哪些坑呢?且听我逐一为你道来。
## OKR 十大坑,你踩过几个?
这些年我亲自实践 OKR并结合自己身边接触到的企业所使用 OKR 的情况,总结了落地 OKR 过程中最容易踩的 10 个坑。
你的纸笔都准备好了吗?请记录你所踩过的坑,或者你认为最容易踩的坑。
### 一号坑:将 OKR 用于绩效考核
我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领导对大家说“KPI 不太适合我们,所以下一步我们就用 OKR 来做绩效考核。” 随后,用 OKR 绩效考核的成绩,来决定员工的绩效奖金和薪资涨幅。
将 OKR 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这是落地 OKR 时最容易踩的坑,也是最大的坑,你千万不要踩。
### 二号坑:用 KPI 思维做 OKR
很多领导都能快速理解 OKR它包括 O 和 KRO 是一个明确的目标KR 是支撑这个目标的关键结果。
但是,这些领导仍然停留在 OKR 的概念层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到 OKR 的思维层面。他们往往会将 OKR 用成 KPI将绩效指标放入 KR 中,只抓最后的结果,却忽略了中间的过程。
### 三号坑O 数量太多,不够聚焦
OKR 不是目标管理工具吗?那么它就应该管理好我们希望达成的目标,于是将我们能想得到的目标都列出来,数了数发现才 10 个,太少了,我们一个季度只做 10 件事情,如何向老板汇报呢?怎么说也得再来 10 个吧。经过一番讨论后定稿15 个目标。一个季度后,完成了 1 个。
### 四号坑KR 不够量化,无法评估
如果 KR 无法评估,将对 OKR 落地带来阻碍。然而,不够量化却是 KR 无法评估的典型表现。
比如,提高产品性能、增强系统安全性、改善代码质量等,这些都不是 KR因为它们都不够量化无法做出合理的评估。
### 五号坑:将 KR 当成行动计划或待办任务
你会将自己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或者说是待办任务)放入 KR 中,期望完成这些行动就能实现 O 吗?
比如,你的 O 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架构师”,此时却将该 O 对应的 KR 写为“本周输出一幅系统架构设计图”,或者写为“每周为团队做一次代码评审”,显然你已坠入此坑。
### 六号坑KR 不够具有挑战性或不切实际
不够具有挑战性和不切实际,它们分别是制定 KR 时常会出现的两个极端。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更愿意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愿意尝试更高难度的挑战,因为担心挑战失败,可能让自己失去信心。当然也有部分过分自信的人,他们更愿意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就能改变整个世界。
### 七号坑:忽略 OKR 向上对齐和水平对齐
按照 OKR 基本原则,认为 O 明确了KR 可度量了OKR 就算制定完成了,殊不知却忽略了将自己的目标与团队或组织对齐,或者忽略了自己的目标与团队伙伴或协作团队对齐,这些都是不稳定因素,会产生后续一系列隐患。目标不对齐,将无法吸收 OKR 给我们所带来的聚焦力量。
### 八号坑:忽略 OKR 更新和复盘
OKR 制定完毕后一周过后没有任何进度更新一月过后没有任何问题反馈OKR 评分完毕后,不经过任何复盘,直接制定下一阶段的 OKR。整个 OKR 体验感是“为了 OKR 而去 OKR”OKR 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价值呢?似乎没有人可以讲得清楚。
### 九号坑:忽略 OKR 评分环节
时间过得飞快,眼看本季度就结束了,该季度的 OKR 执行情况似乎也不太好,再做 OKR 评分的意义也就不大了,直接开始制定下一季度新的 OKR 吧。这样的操作方法,将对 OKR 执行过程产生致命性伤害,忽略 OKR 评分,也就意味着“有始无终”。
### 十号坑:认为 OKR 可取代 KPI
认为 OKR 可以胜过 KPI因为 OKR 比 KPI 更加人性化,更能激发出人的内驱力,因此得出结论:我们应该抛弃 KPI拥抱 OKR进而认为 OKR 是取代 KPI 的产物。
其实OKR 的出现并非是为了取代 KPI而是为了更加科学且高效地管理我们的目标。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e/01/fe170a8e834b1b74531e734987202a01.png" alt="">
以上便是“OKR 十大坑”,你在落地 OKR 过程中千万不要去踩。因此,你需要理解 OKR 的真正意义,这样才不至于坠入坑中。那么,你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 OKR 呢?
## 如何正确理解 OKR不再踩坑
经过多年的 OKR 实践,我才逐渐学会 OKR 的正确使用方法,能让这套方法变得简单易行并卓有成效的关键之处,其实在于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 OKR 的本质。
我认为,落地 OKR 要做到不踩坑或尽量少踩坑,你需要从本质上理解 OKR以下 10 句话就能把 OKR 讲明白。
1. **OKR 不与绩效考核相关,不与奖金或薪资直接挂钩。**
1. **OKR 必须向上对齐,一起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1. **OKR 是动态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
1. **OKR 是公开透明的,每个人都能看到所有人的 OKR。**
1. **OKR 需要具备一定挑战,是通过努力才能达成的。**
1. **OKR 要有评分,评分不是越高越好,越高说明挑战越不够。**
1. **OKR 目的在于让事情变得聚焦,在正确的轨道上做出努力。**
1. **OKR 重在沟通,通过沟通达到目标的理解一致性。**
1. **OKR 是工作法,也是管理方法,它能激励团队取得成功。**
1. **OKR 需做出承诺并付出行动,它是思想,也是文化。**
请深刻理解以上“OKR 十句话”它将有效地帮助你避免“OKR 十大坑”。
## 总结
OKR 其实没有所谓的“最佳实践”,别人用得非常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对于你而言也不一定有效果。一旦落地 OKR 没效果,往往是坠入了坑中。
因此,在 OKR 落地过程中,大家都在想办法尽量少地踩坑。今天我所分享的内容,主要想表达的三个观点如下:
1. **使用 OKR 就像写代码一样,一不留心就会写出一个 Bug 来,因此 OKR 也需要有规范。**
1. **如果你能避开“OKR 十大坑”,顺利落地 OKR 绝不是一件难事。**
1. **在 OKR 落地过程中容易踩坑其实是由于没能深入理解“OKR 十句话”。**
总之,你对 OKR 理解得越深刻,越容易知道它的坑在哪里,越容易顺利落地 OKR越容易从 OKR 中获取价值。
## 思考时间
也许 OKR 的坑不止十种,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的话,你认为 OKR 最容易踩的坑是什么呢?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View File

@@ -0,0 +1,142 @@
<audio id="audio" title="27 | OKR大咖说在硅谷公司使用OKR时一个资深员工的体验和感悟"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03/28/034313e619a81823e22acd8f49659228.mp3"></audio>
>
<p>From 黄勇:<br><br>
每家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和协作方式,每位领导者都有一套自己的实施心经。为了让你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目前国内外互联网公司(包括创业公司)的实施流程和落地标准等内容,更多元化地了解各位大咖对 OKR 的想法我和极客时间团队一起为你策划了“OKR 大咖说”栏目。在这个栏目中,我会邀请不同公司的大咖来从不同的角度为你分享他们的实施心经。<br><br>
今天邀请到的是庄振运老师他博士毕业于佐治亚理工学院在美国硅谷工作了10年时间。他曾在 LinkedIn领英 工作过 4 年2017年加入Facebook脸书也曾在 Oracle、Salesforce 等公司工作过且这些公司都在使用OKR工作法。<br><br>
他长期从事计算机性能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工程技术优化在互联网、无线网络、分布式系统、Java、操作系统和存储系统等多个领域发表过 40余篇国际论文和10 多个国际专利。</p>
你好我叫庄振运。现在在加州硅谷上班主要从事互联网容量管理和性能优化等方面的工作。我曾经在硅谷几家公司比如LinkedIn和Facebook工作过。这些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OKR的方式来管理对公司团队和员工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执行都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在实践OKR的过程中我对OKR的作用和效果也积累了一些感想和体会。今天能有机会分享给大家非常高兴也希望对您的工作管理能有所帮助。
起源于硅谷的OKR制度在硅谷公司中有相当大的市场。有的公司非常规范地采用OKR也有的公司只是部分采用还有的公司虽然不简单地照搬OKR但或多或少采用了OKR的理论和方法。
在硅谷的LinkedIn领英是全面正式且系统地采用OKR的我曾经在LinkedIn工作过四年。因为两家公司以前是邻居所以LinkedIn的公司文化受Google影响比较大很多制度都采用Google的。我现在所在的公司Facebook脸书虽然未在整个公司范围内采用但有的组也采用了OKR的管理方式。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你分享在这两家公司使用OKR的经历。在这里我是从一个员工的角度侧重自己对OKR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关于如何制定OKR的一些感悟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为了方便描述请参考下面的图示此外就图中的核心逻辑我做了细致说明。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7/c5/979fde80bd26321c497240b3d681e6c5.png" alt="">
可以看到OKR可以落实到公司OKR、团队OKR、员工OKR三个级别而具体到人又可分为工作OKR和个人OKR。具体到人的工作OKR又需要根据OKR目标划分出关键结果然后再从关键结果引申出各个具体的任务。信息量好像有些大不着急我们接下来细细地聊一聊。
## OKR的特点
**对于OKR我的理解是这一个目标定义和执行的引擎也就是我们设定目标的方式以及实现目标的机制。**采用OKR的公司和团队需要设立团队或个人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增加透明度鼓励组员之间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协作。
**其实实施OKR的主要目的是去帮公司、团队和个人自己确定目标避免在繁杂的事务中迷失方向和主要目标。**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有时候工作中事情太多,手续繁杂,一段时间后就忘记或者迷失了工作的目标,经常有一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迷茫感。
我认为团队和个人通过制定适度和恰当的OKR并且定期对照和审视查看进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迷失目标。
另外,**OKR是可以动态调整的。**虽然说公司经常是每季度或者每半年设定一次OKR但不是说中间不能调整这是因为在执行过程中总会有很多变化和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动态调整是不可避免的。
需要注意的是,**OKR不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工具**这一点很多人都提到了。它更多地是帮部门或者员工保持工作的高效性、针对性,并利于协调。
OKR的制定有很多层面它们可以是部门级别的、团队级别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短期的比如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也可以是长期的比如一年、两年
### 目标Objective
OKR包括目标O和关键结果KR两部分先来说说目标。
为什么要设立目标?咱们的先贤朱熹先生曾告诫我们“百学须先立志”。个人也好,公司也好,都需要预先设定目标。
**那么,怎样才是好的又值得“立”的目标呢?**这可以类比咱们国家的用人标准:“又红又专”。这个标准起源于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按照这个标准一个人才首先要“红”符合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其次是要“专”就是要掌握重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OKR中目标的设立也类似。
我认为一个好的目标O首先必须和公司的使命和长期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大方向要对其次是必须具备一定的重要性比如能够帮公司降低很多运营成本或者帮助公司吸引很多新客户。
**此外,目标的制定是有层次的。**公司里通常会自上而下依次地制定OKR。上级团队的OKR制定好了会分享传达到下级团队下级团队会根据上级的OKR制定自己团队的OKR依次类推最后到每个员工个人OKR的制定。每一级制定出的OKR可以理解为下级OKR的指导方针而下级的OKR是支持和实现上级OKR的方式。
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和精髓,就和《周易》里面讲的“上下齐心,其利断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理,目标的制定也是有先后顺序的。**一个公司或者团队的长期OKR目标制定好了中期、短期的OKR目标才能依次确立。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公司5年的长期目标是“纳斯达克上市”那么2年的中期目标就是“要能盈利”短期半年或者一年的目标则是“开辟多大的市场和创造多少营收”。
通过这两层OKR就将公司的长期目标、团队的目标以及短期的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了。清朝人陈澹然讲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和此中的道理如出一辙。
### 关键结果( Key Result
再说关键结果。好的关键结果有下面几个特征第一是要非常具体必须具体到可以马上动手执行的程度第二是要有预计完成时间第三是可以有效地衡量比如0到1之间。这里面要抓住的**核心是KR需要“量化”。**
用李白的诗句来举个例子,李白说有两句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可以看作是大鹏的OKR。这里面的“一日同风起”就是目标“扶摇直上九万里”就是一个关键结果。这个关键结果非常具体可以量化“九万里”清楚得很。如果用这个关键结果来衡量假如只飞到八万里就没有达到关键结果。
**对每一个目标,多少关键结果比较合适呢? 一般是35个。**太少了的话比如一个或两个要不就是目标定得太小要不就是关键结果定得太大。太多了也不好超过5个的话一是很难把握二是很可能这些关键结果其实是更加具体的Task任务
## 关于OKR的几点感悟
自己一开始也完全不懂怎么设立OKR多亏了公司的老板和同事多次点拨。这里我就讲几点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及其他参考资料比较少提到的方面吧。
### 我们一定要区分好O目标、KR关键结果和Task任务
目标和关键结果,你应该都很清楚了。但关键结果下面经常还会有相对应的具体任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关键结果下面的细分项,一个关键结果还需要分成若干个具体任务来执行,这样更利于执行和跟踪进度。
举个例子比如你有一个目标是实现一个性能监控系统里面有一个关键结果是设计一套API应用程序接口让监控系统可以调用。这个关键结果可以按照API的特点来细分成几个任务比如CPU相关的网络相关的。
### 目标要定得多么高大上?
目标的设定不要太保守要足够高大高大到就算团队和个人努力去做也只能完成80%90%,这样有助于发挥团队和员工的潜能。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也是这个道理。目标不够高远说明设定的团队和员工野心和雄心壮志不够下期OKR制定则需要往上调整。
前面说的OKR不是考核工具道理就在这里。否则OKR一旦成了考核工具大家的OKR一定不会设立得很高因此就会限制潜能的发挥反而起反作用。
我们组里开始采用OKR的时候也犯过这类似错误。老板曾经有一次在季度末用OKR来衡量员工的绩效结果下一个季度时员工的OKR做得非常保守反而导致员工和团队的业绩不够。
### OKR周期一般多长就是多久定一次OKR
OKR长度普遍采用半年或者季度不同周期各有优点。咱们常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OKR定得太频繁比如每个月显然不妥因为每次OKR的设定和规划都需要些时间每月一次的负担太大。
而超过半年又太长因为不能适应快速的变化。在LinkedIn工作时我们采用的周期是每个季度。Facebook采用OKR的组一般是半年一次和员工考评Review周期一致。
### 工作OKR和个人OKR每个员工除了设立工作相关的OKR最好也设立个人成长的OKR。
后者和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个人的成长很重要而且对团队的稳定和长期的发展都有好处。所以很多公司鼓励员工设立个人OKR。比如个人OKR的关键结果可以是在下一个季度读完一本专业书或者参加健身训练等。
个人OKR的时间比例可以定在1020之间也就是说每天花大约一个小时在自己的OKR上。在LinkedIn上班的时候公司每个月都有一天工作日是用来完成个人OKR的我们叫“InDay”。每月一天相对于20个工作日算下来差不多是5%的工作时间。
## 我的OKR例子和老板的反馈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一开始采用OKR制度来规划员工的工作时员工需要一段时间来理解和消化OKR的精髓。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季度才能完全磨合我举几个自己在LinkedIn上班时制定OKR的例子和完善的过程供你参考。
当时刚刚接触OKR我在开始两个季度制定的OKR被老板提了很多意见然后不断修改。以后就再制定OKR我理解团队和其他人的OKR就容易多了也开始给新员工讲解了。
这个例子包括一个目标和两个关键结果。我先给老板看初稿老板都提了意见我们最后做了修改形成终稿。你可以打开App看一下这个例子建议你仔细体会一下。
>
<p>(目标:初稿) Partner with Hadoop Team。<br>
(目标:意见)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object? why it is important?<br>
(目标终稿Partner with Hadoop Dev Team to build org-based resource accounting system, in order for the company to budget the cost/usage<br><br>
(关键结果1初稿) Work with Hadoop team to develop APIs.<br>
(关键结果1意见) This sounds like a task, please focus on the end result, is it anAPI to provide user-level job information?<br>
(关键结果1终稿) Design/develop APIs to support various needs includinguser-level job informationaggregation, in July.<br><br>
(关键结果2初稿) Using the API to generate automatedusage reports.<br>
(关键结果2意见) This is a clear key result, but it would be good to be specificabout what will the automated result contains.<br>
(关键结果2终稿) Using the API to generate automated reports, containing theorgs, resource usage of CPU and memory, in August.</p>
## 总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OKR诞生于硅谷已经在硅谷的很多公司被采用很多年。我们充分借鉴硅谷的OKR实践经验并结合自己公司的特点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公司提升管理和运营的效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公司的规划,设立好公司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以及团队和个人的相应目标,对加速公司发展,打造专业团队和提高个人素质都很有益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标设立好,还需要扎实执行每一个关键结果。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纵使雄关漫道如铁,只要认真迈步攀登,定能实现自我超越。
## 思考时间
各位朋友所在的行业不同,具体的职位也不一样。但是,不妨思考一下:
假如您的公司采用OKR制度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有道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假如您是公司的CEO您会给公司设定什么样的长期、中期和短期OKR呢
如果您是团队领导比如部门总监需要为团队设定什么样的OKR呢
具体到您自己会设立什么样的工作和个人OKR来帮助您突破个人职业发展上的瓶颈呢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今天的内容让你有所收获,或有新的启发,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与我分享你的故事,也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沟通探讨。

View File

@@ -0,0 +1,155 @@
<audio id="audio" title="28 | 如何避免“跳槽”变“跳坑”?"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d/db/dde604a8a41e14216efec9e611e6fedb.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在本专栏的“OKR 活学活用”模块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在招聘工作中如何使用 OKR以及一系列相关人才激励的方式并讨论了在敏捷时代下如何做绩效管理的方法以及在如何使用 OKR 提高开会效率的技巧。
当我在每篇文章末尾给大家做问题解答时,经常会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我希望能借助本文为大家做一个更加详细的解答。首先,我们就从一个大多数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开始探讨。
## 如何避免“跳槽”变“跳坑”?
在《[22 | 面试人才好纠结,新人试用难考核?你其实可以这样做](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19619)》文中,我本想讲述如何在招聘时使用 OKR不过在留言区里看到有位读者由此联想到了换工作的场景既然 OKR 用来选拔人才,反过来,是否也能用 OKR 来筛选公司呢?这位读者的问题是这样的:
>
<p>读者「夜空中最亮的星(华仔)」提问:<br><br>
老师讲得很好,通过这个 OKR确实可以很好地筛选新员工。那么员工是否也可以有个 OKR 来筛选公司呢?</p>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不管是程序员、技术总监,还是 CTO大家在面临择业时到底该如何正确选择未来的工作机会呢是否存在科学的判断方法让我们避免在跳槽时踩坑呢
用 OKR 来制定“择业目标”并不难,难就难在当你遇到多个新的工作机会时,如何尽快做出自己最正确的选择。我认为,与其告诉你如何制定这样的“择业 OKR”不如为你分享一些对于择业的科学判断方法让你能够做出不后悔的跳槽决定。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旷世奇书《孙子兵法》中就发表过这样的观点:
>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以上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
所以,可以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的最终胜负,即哪一方君主更得民心?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更得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更为严明?哪一方兵力更加强大?哪一方士卒更加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更加公正严明?我通过这些就能够料知谁胜谁负了。
我认为,**对于准求职者而言,在公司级别越高,跳槽风险也越大**。因此,当我们在寻找新的工作时,不妨使用《孙子兵法》中提到的这“七计”加以判断,我将其定义为**“择业七计”。**尤其当我们面对未来想要加入的公司,而不知道应该选择去哪家时,不妨试试这套方法。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c/dd/7cf5c6b8e5a1efb46c2fc3c387696edd.png" alt="">
第一步,比较老板。比较的是他的战略方向是否明确?眼光是否长远?以及你是否喜欢他的性格?这些问题其实都能在面试的时候找到答案,我们更多的是抛出一些问题,看他的回答是否让自己满意。
对于我所说的“老板”,可以是公司的创始人,或者你未来的直接上级,在面试时一定要搞清楚你的“老板”是谁,并深入了解他。其实,面试就像谈恋爱一样,在正式领证结婚前,应该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对方。
第二步,比较公司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尤其是将来和自己密切共事的几位领导,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在面试的时候要求和他们当面聊聊,通过交谈可以对他们的才能有一个初步判断和了解。尤其对于高级管理岗而言,我们必须培养自己与跨部门同事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三步,判断公司做的项目是否赢得了市场?是否适应当前时机?
第四步,比较公司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判断自己是否能接受并适应。
第五步,比较公司的市场份额与人员规模。
第六步,比较员工的基本素质。
第七步,比较薪资和待遇。
如果你打算换一份新工作,而对这些新的机会犹豫不决时,不妨参考以上七个步骤,但需要注意判断顺序千万不要搞颠倒了,如果你更在意个人的成长,建议不要将薪资作为第一考虑因素。
但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却似乎有悖于这套科学的择业方法论,在公司中仍然有一些同事,正因为涨薪不理想,最终才选择离开公司,去寻找薪资更高的地方。所以,作为团队领导者,不禁常常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到底应该如何给团队涨薪呢?”
## 你应该如何给团队成员涨薪?
对于涨薪而言,一直都是团队管理者的难题,一旦做得不好,可能带来团队成员的不满。在《[23 | 人才激励方式众多,哪种方式最有效?](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20853)》文中,就有位读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给一部分人涨薪,还是给全员涨薪呢?
>
<p>读者「天涯海峰」提问:<br><br>
想和老师探讨一个问题,涨薪应该按照考核划分,只能给一部分人涨,还是应该按照工龄有个阳光普照?涨幅需要按照考核来,从而达到激励效果?</p>
我认为,**个人能力得到了成长,或者对团队做出了贡献,这两类情况只要有一类满足了,就能为其涨薪,否则就没有必要涨薪。**此外,为了让涨薪做到对每个人尽可能公平,你不仅需要一套合理的“考核方法”,还需要一套公开的“涨薪规则”。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们曾经使用的考核方法与涨薪规则,你可以参考我给出的方案,并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出更适合于你自己的方案。
我们不妨先从“考核方法”开始探讨,随后再逐步了解“涨薪规则”。
我首先想表达的观点是,**通过考核决定涨薪,这件事本身具备合理性,但不要单纯地只看 KPI 绩效考核结果,也要看 OKR 目标实现程度。**
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员工的“个人 OKR”的完成率非常高说明他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成长或者他对团队做出了贡献这是加分项决定了涨薪。同时如果他的 KPI 也达标了,没有扣分项,那么他就有可能得到一个不错的考核成绩。
我们将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级别,即 S、A、B、C。其中S 表示“特级”,即卓越,在整个团队中它所占比例最小,只有 10%。
此外,每种级别都有一个叫做“倍数”的概念,比如 S 的倍数是 1A 的倍数是 0.5,这意味着两个 A 相当于一个 S也可以理解为“A + A = S”。
除了倍数以外每种级别还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数”比如S、A、B 的分数依次为 4、2、1它们均为正数但 C 的分数却为 -1它为负数表示不加分反而要扣分。总之倍数用于反映级别对应的比重分数用于累加级别对应的成绩。
关于不同级别对应的比例、倍数、分数,如下表所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0/ba/60115474f772d823f03ca31d1c52cbba.png" alt="">
由于一年有四个季度,但四个季度对应的自然天数却不太相同,所以我们将四个季度转化为了三个考核周期,即每年考核三次,分别是:
1. 第一次:春节后 ~ 六月底
1. 第二次:七月初 ~ 九月底
1. 第三次:十月初 ~ 春节前
上级为下级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根据不同级别的比例,将自动决定每个人对应的级别。将这三次考核结果所产生的级别累加起来,就能计算出每个人对应的考核分数。
比如,某员工三次考核结果分别是 S、A、B那么他的“总倍数”为“1 + 0.5 + 0 =1.5”他的“总分数”为“4 + 2 + 1 =7”。
为了使得最后能计算出一个具体的“涨薪比例”,我们引入了一个叫做“涨薪系数”的概念,并将其设置为 0.015,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系数。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2/fb/82fc1b7292e619faf7f1dfc4667e43fb.png" alt="">
我们将涨薪比例计算公式定义为:
>
涨薪比例 = 总倍数 × 总分数 × 涨薪系数
回到以上示例中该员工一年考核结果为“S A B”那么他的最终涨薪比例为“1.5 × 7 × 0.015 =0.1575”,四舍五入并转化为百分比后,约等于 16%。假如该员工当前工资是 10000 元,那么他可涨薪 1600 元,即涨薪后的工资为 11600 元。
由于一年有 3 次考核,每次考核有 4 种不同级别,我们根据排列组合,可以得到 20 种不同的情况,因此根据以上算法,我们可直接算出每种级别组合所对应的涨薪比例,如下图所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7/87/778cc483a2187bfddbec258f3794c787.png" alt="">
从图中展示的涨薪比例可见,一年最高涨薪比例为 54%,这将意味着每次考核都要拿 S。如果三次考核中有两次都拿了 S那么涨薪比例将高于 20%,这是一个很理想的涨薪幅度。凡是三次考核中,没有拿过 S 且有两次都拿 C或者三次都是 B那么也就与涨薪无缘了。
最后需要做的是,将以上考核方法与涨薪规则公开透明地分享给团队成员们。
此外,如果你希望在团队中建立“末尾淘汰”机制,不妨建立一条规则:凡是得不到涨薪的伙伴,就意味着可以考虑主动离开团队。如果大家都认同这个规则,那么你也不必为每次解雇员工而感到万分棘手。
介绍完了这套涨薪方案我们继续回到探讨OKR 这一主题上,目前从部分留言回复上来看,仍然还有一些读者对“承诺型 OKR”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
## 承诺型 OKR 难道不是 KPI 吗?
我们知道 OKR 与 KPI 的区别,但得知包括“承诺型”和“愿景型”两类 OKR 后,难免会对承诺型 OKR 和 KPI 的差异产生混淆。在《[24 | 敏捷时代下你该如何做绩效管理?](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25956)》文中,有位读者就提出过这样的疑问:
>
<p>读者「Jxin」提问<br><br>
1.这个承诺型 OKR失去了往更好地做挑战的诱导回归到了降低标准到 100% 成功的保守。如果再挂上年终绩效考核奖金,那么我到底该叫它 OKR 还是 KPI 2.0 呢?毕竟这个模式下的 OKR 除了依旧有向上对齐的反向沟通,其他功能基本没了。因为挂靠奖金和 100% 达成,会导致我无视目标,只盯着关键结果去发力。<br><br>
2.并不是反对老师的观点,只是这一路跟下来,感觉这章的阐述跟之前学到的认知有所分歧。主要是这个承诺型 OKR 觉得其实就是 KPI。既然如此也没必要给它套个 OKR 的名字。直说这个就是 KPI用来保障职责必须达成的任务的完成。而愿景型的任务再采用 OKR并去做跳一跳的挑战。OKR 和 KPI 结合使用,各有应用场景也是极合理的。</p>
坦率地说,承诺型 OKR 和 KPI 确实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期望结果必须达成,承诺型 OKR 的评分应该为满分 1 分,否则就是没有完成目标。
对于 KPI 而言,也是这样,只要结果没完成,就是不过关。但是,它们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接下来我就来重点介绍它们之间的差异。
首先,我们从“承诺型 OKR”这个名字来思考一个问题这个 OKR 究竟是谁承诺的?很明显,就是制定 OKR 的人自己承诺的,而不是别人为他承诺,并命令或指派他来完成的。因此,“承诺型 OKR”就与 KPI 就产生了本质区别了,**承诺型 OKR 是自己承诺并主动执行KPI 是他人承诺并让自己被动执行。**
其次,既然 KPI 是上级为你制定并要求你来达成的那么对于你而言KPI 就是一条底线,你达到即可,如果达不到会怎样?可能会影响你的个人利益,比如扣奖金,甚至降级别,所以 KPI 才能更大程度上起到威慑作用。
然而,**承诺型 OKR 本质上还是 OKR而不是 KPI最终无法达成目标时你要去复盘去找原因看看到底是因为主观过渡承诺还是因为客观因素而导致的。**
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你想在团队中针对“承诺型 OKR”对他人进行考核建议你可以设置奖项但不要设置惩罚。**因为惩罚将可能带来的是,大家都不愿意做出承诺,这不仅让 OKR 很难在团队中落地,而且也可能使得团队制造出一种“不愿担责”的文化,我想这些一定不是你想要的。
## 总结
今天我深入回答了三个问题,关于跳槽判断原则与涨薪实操方法,以及承诺型 OKR 与 KPI 的区别。总地来说,我想表达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1. **择业有风险,跳槽需谨慎,学会“择业七计”,从此“跳槽”不再“跳坑”。**
1. **考核要科学,涨薪要公平,规则要公开,赏罚要分明,这都是管理者的职责。**
1. **自己承诺的事情,自己才会更愿意去兑现,这不是 KPI而是“承诺型 OKR”。**
真心希望本期答疑能够为你解惑我们在下一篇“OKR 未来展望”中再见。
## 思考时间
关于跳槽、涨薪、考核方面,你往往会遇到哪些困惑呢?欢迎留言分享给我。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