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geek/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高级篇/48 | B+树:MySQL数据库索引是如何实现的?.md
louzefeng bf99793fd0 del
2024-07-09 18:38:56 +00:00

15 KiB
Raw Blame History

作为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你对数据库肯定再熟悉不过了。作为主流的数据存储系统,它在我们的业务开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工作中,为了加速数据库中数据的查找速度,我们常用的处理思路是,对表中数据创建索引。那你是否思考过,数据库索引是如何实现的呢?底层使用的是什么数据结构和算法呢?

算法解析

思考的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跟着我学习了这么多节课很多同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比如Jerry银银同学。我感到很开心。所以今天的讲解我会尽量还原这个解决方案的思考过程让你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1.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定义清楚问题

如何定义清楚问题呢?除了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调研,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对一些模糊的需求进行假设,来限定解决的问题的范围

如果你对数据库的操作非常了解针对我们现在这个问题你就能把索引的需求定义得非常清楚。但是对于大部分软件工程师来说我们可能只了解一小部分常用的SQL语句所以这里我们假设要解决的问题只包含这样两个常用的需求

  • 根据某个值查找数据比如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1234
  • 根据区间值来查找某些数据比如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 > 1234 and id < 2345。
  • 除了这些功能性需求之外,这种问题往往还会涉及一些非功能性需求,比如安全、性能、用户体验等等。限于专栏要讨论的主要是数据结构和算法,对于非功能性需求,我们着重考虑性能方面的需求。性能方面的需求,我们主要考察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也就是执行效率和存储空间

    在执行效率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索引,查询数据的效率尽可能地高;在存储空间方面,我们希望索引不要消耗太多的内存空间。

    2.尝试用学过的数据结构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的需求大致定义清楚了,我们现在回想一下,能否利用已经学习过的数据结构解决这个问题呢?支持快速查询、插入等操作的动态数据结构,我们已经学习过散列表、平衡二叉查找树、跳表。

    我们先来看散列表。散列表的查询性能很好时间复杂度是O(1)。但是,散列表不能支持按照区间快速查找数据。所以,散列表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我们再来看平衡二叉查找树。尽管平衡二叉查找树查询的性能也很高时间复杂度是O(logn)。而且,对树进行中序遍历,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从小到大有序的数据序列,但这仍然不足以支持按照区间快速查找数据。

    我们再来看跳表。跳表是在链表之上加上多层索引构成的。它支持快速地插入、查找、删除数据对应的时间复杂度是O(logn)。并且,跳表也支持按照区间快速地查找数据。我们只需要定位到区间起点值对应在链表中的结点,然后从这个结点开始,顺序遍历链表,直到区间终点对应的结点为止,这期间遍历得到的数据就是满足区间值的数据。

    这样看来跳表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数据库索引所用到的数据结构跟跳表非常相似叫作B+树。不过它是通过二叉查找树演化过来的而非跳表。为了给你还原发明B+树的整个思考过程所以接下来我还要从二叉查找树讲起看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改造成B+树的。

    3.改造二叉查找树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让二叉查找树支持按照区间来查找数据,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这样的改造:树中的节点并不存储数据本身,而是只是作为索引。除此之外,我们把每个叶子节点串在一条链表上,链表中的数据是从小到大有序的。经过改造之后的二叉树,就像图中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很像跳表呢?

    改造之后,如果我们要求某个区间的数据。我们只需要拿区间的起始值,在树中进行查找,当查找到某个叶子节点之后,我们再顺着链表往后遍历,直到链表中的结点数据值大于区间的终止值为止。所有遍历到的数据,就是符合区间值的所有数据。

    但是,我们要为几千万、上亿的数据构建索引,如果将索引存储在内存中,尽管内存访问的速度非常快,查询的效率非常高,但是,占用的内存会非常多。

    比如我们给一亿个数据构建二叉查找树索引那索引中会包含大约1亿个节点每个节点假设占用16个字节那就需要大约1GB的内存空间。给一张表建立索引我们需要1GB的内存空间。如果我们要给10张表建立索引那对内存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如何解决这个索引占用太多内存的问题呢

    我们可以借助时间换空间的思路,把索引存储在硬盘中,而非内存中。我们都知道,硬盘是一个非常慢速的存储设备。通常内存的访问速度是纳秒级别的,而磁盘访问的速度是毫秒级别的。读取同样大小的数据,从磁盘中读取花费的时间,是从内存中读取所花费时间的上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这种将索引存储在硬盘中的方案,尽管减少了内存消耗,但是在数据查找的过程中,需要读取磁盘中的索引,因此数据查询效率就相应降低很多。

    二叉查找树经过改造之后支持区间查找的功能就实现了。不过为了节省内存如果把树存储在硬盘中那么每个节点的读取或者访问都对应一次磁盘IO操作。树的高度就等于每次查询数据时磁盘IO操作的次数。

    我们前面讲到比起内存读写操作磁盘IO操作非常耗时所以我们优化的重点就是尽量减少磁盘IO操作也就是尽量降低树的高度。那如何降低树的高度呢

    我们来看下如果我们把索引构建成m叉树高度是不是比二叉树要小呢如图所示给16个数据构建二叉树索引树的高度是4查找一个数据就需要4个磁盘IO操作如果根节点存储在内存中其他节点存储在磁盘中如果对16个数据构建五叉树索引那高度只有2查找一个数据对应只需要2次磁盘操作。如果m叉树中的m是100那对一亿个数据构建索引树的高度也只是3最多只要3次磁盘IO就能获取到数据。磁盘IO变少了查找数据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如果我们将m叉树实现B+树索引用代码实现出来就是下面这个样子假设我们给int类型的数据库字段添加索引所以代码中的keywords是int类型的

    /**
     * 这是B+树非叶子节点的定义。
     *
     * 假设keywords=[3, 5, 8, 10]
     * 4个键值将数据分为5个区间(-INF,3), [3,5), [5,8), [8,10), [10,INF)
     * 5个区间分别对应children[0]...children[4]
     *
     * m值是事先计算得到的计算的依据是让所有信息的大小正好等于页的大小
     * PAGE_SIZE = (m-1)*4[keywordss大小]+m*8[children大小]
     */
    public class BPlusTreeNode {
      public static int m = 5; // 5叉树
      public int[] keywords = new int[m-1]; // 键值,用来划分数据区间
      public BPlusTreeNode[] children = new BPlusTreeNode[m];//保存子节点指针
    }
    
    /**
     * 这是B+树中叶子节点的定义。
     *
     * B+树中的叶子节点跟内部节点是不一样的,
     * 叶子节点存储的是值,而非区间。
     * 这个定义里每个叶子节点存储3个数据行的键值及地址信息。
     *
     * k值是事先计算得到的计算的依据是让所有信息的大小正好等于页的大小
     * PAGE_SIZE = k*4[keyw..大小]+k*8[dataAd..大小]+8[prev大小]+8[next大小]
     */
    public class BPlusTreeLeafNode {
      public static int k = 3;
      public int[] keywords = new int[k]; // 数据的键值
      public long[] dataAddress = new long[k]; // 数据地址
    
      public BPlusTreeLeafNode prev; // 这个结点在链表中的前驱结点
      public BPlusTreeLeafNode next; // 这个结点在链表中的后继结点
    }
    
    

    我稍微解释一下这段代码。

    对于相同个数的数据构建m叉树索引m叉树中的m越大那树的高度就越小那m叉树中的m是不是越大越好呢到底多大才最合适呢

    不管是内存中的数据还是磁盘中的数据操作系统都是按页一页大小通常是4KB这个值可以通过getconfig PAGE_SIZE命令查看来读取的一次会读一页的数据。如果要读取的数据量超过一页的大小就会触发多次IO操作。所以我们在选择m大小的时候要尽量让每个节点的大小等于一个页的大小。读取一个节点只需要一次磁盘IO操作。

    尽管索引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但是,作为一名开发工程师,你应该也知道,索引有利也有弊,它也会让写入数据的效率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数据的写入过程,会涉及索引的更新,这是索引导致写入变慢的主要原因。

    对于一个B+树来说m值是根据页的大小事先计算好的也就是说每个节点最多只能有m个子节点。在往数据库中写入数据的过程中这样就有可能使索引中某些节点的子节点个数超过m这个节点的大小超过了一个页的大小读取这样一个节点就会导致多次磁盘IO操作。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实际上处理思路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将这个节点分裂成两个节点。但是节点分裂之后其上层父节点的子节点个数就有可能超过m个。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将父节点也分裂成两个节点。这种级联反应会从下往上一直影响到根节点。这个分裂过程你可以结合着下面这个图一块看会更容易理解图中的B+树是一个三叉树。我们限定叶子节点中数据的个数超过2个就分裂节点非叶子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超过3个就分裂节点

    正是因为要时刻保证B+树索引是一个m叉树所以索引的存在会导致数据库写入的速度降低。实际上不光写入数据会变慢删除数据也会变慢。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删除某个数据的时候,也要对应地更新索引节点。这个处理思路有点类似跳表中删除数据的处理思路。频繁的数据删除,就会导致某些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变得非常少,长此以往,如果每个节点的子节点都比较少,势必会影响索引的效率。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阈值。在B+树中这个阈值等于m/2。如果某个节点的子节点个数小于m/2我们就将它跟相邻的兄弟节点合并。不过合并之后节点的子节点个数有可能会超过m。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插入数据时候的处理方法再分裂节点。

    文字描述不是很直观我举了一个删除操作的例子你可以对比着看下图中的B+树是一个五叉树。我们限定叶子节点中数据的个数少于2个就合并节点非叶子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少于3个就合并节点。

    数据库索引以及B+树的由来到此就讲完了。你有没有发现B+树的结构和操作跟跳表非常类似。理论上讲对跳表稍加改造也可以替代B+树,作为数据库的索引实现的。

    B+树发明于1972年跳表发明于1989年我们可以大胆猜想下跳表的作者有可能就是受了B+树的启发,才发明出跳表来的。不过,这个也无从考证了。

    总结引申

    今天我们讲解了数据库索引实现依赖的底层数据结构B+树。它通过存储在磁盘的多叉树结构,做到了时间、空间的平衡,既保证了执行效率,又节省了内存。

    前面的讲解中为了一步一步详细地给你介绍B+树的由来内容看起来比较零散。为了方便你掌握和记忆我这里再总结一下B+树的特点:

  • 每个节点中子节点的个数不能超过m也不能小于m/2
  • 根节点的子节点个数可以不超过m/2这是一个例外
  • m叉树只存储索引并不真正存储数据这个有点儿类似跳表
  • 通过链表将叶子节点串联在一起,这样可以方便按区间查找;
  • 一般情况,根节点会被存储在内存中,其他节点存储在磁盘中。
  • 除了B+树你可能还听说过B树、B-树我这里简单提一下。实际上B-树就是B树英文翻译都是B-Tree这里的“-”并不是相对B+树中的“+”,而只是一个连接符。这个很容易误解,所以我强调下。

    而B树实际上是低级版的B+树或者说B+树是B树的改进版。B树跟B+树的不同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地方:

  • B+树中的节点不存储数据只是索引而B树中的节点存储数据
  • B树中的叶子节点并不需要链表来串联。
  • 也就是说B树只是一个每个节点的子节点个数不能小于m/2的m叉树。

    课后思考

  • B+树中,将叶子节点串起来的链表,是单链表还是双向链表?为什么?
  • 我们对平衡二叉查找树进行改造,将叶子节点串在链表中,就支持了按照区间来查找数据。我们在[散列表(下)](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64858)讲到,散列表也经常跟链表一块使用,如果我们把散列表中的结点,也用链表串起来,能否支持按照区间查找数据呢?
  • 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也欢迎点击“请朋友读”,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你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