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
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摄影入门课/理论篇/09 | 拍摄设备选择(下):什么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123 lines
17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are indistinguishable to humans but may be processed differently by a computer.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09 | 拍摄设备选择(下):什么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e2/73/e2ecb1ddac3bc0650f77355f1bb7c973.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咱们继续接着上节课的问题聊:到底什么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
我们讲光圈、快门和 ISO 的时候都说过,只有在清楚了成像原理,了解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画面之后,你才能根据自己想要的画面倒推出最恰当的参数搭配。同样的道理,说到相机,还是这句话,**你要搞清楚你需要的是什么。**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3/6e/d3940f722eb126670907b308dc95036e.jpg" alt="">
用大画幅和中画幅的基本不会听我的课,所以不考虑他们的需求,也就是说不考虑大画幅和中画幅。那胶片机呢,我们留到最后说。现在咱们只说,如果你想买全画幅或者全画幅以下画幅的数码相机,买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几点。
我现在用的相机是 SONY α7RⅢ把之前用的 α7RⅡ作为备机而我之所以一直选择 SONY α7R 系列的相机,理由有如下几点。
**1.预算**
买 RⅢ的时候我的预算非常充足拿着能买徕卡的钱买了大法拿着能买中画幅的钱买了全画幅。但我有过预算非常紧张的经历买 RⅡ的时候一贫如洗开篇词里也说了靠朋友的包养过活我的预算躺在招商银行里等着被我贷出来那时候我就得非常精心地挑选相机因为我不光要考虑相机本身还要考虑配套的镜头考虑配件的价格原装电池、存储卡、闪光灯、三脚架等等所以**预算是每个要买相机的人最先要考虑的事**,你得搞清楚你究竟有多少钱可以造。那有了清晰的预算以后,我们就该在有限的预算范围里面选画幅了。
**2.画幅**
我们之前就讲过,**画幅直接影响成像质量**,全幅的照片质量(清晰度、分辨率、宽容度、动态范围、色彩还原)一定优于各种非全幅,所以,全画幅成了我的优先选择。我用全画幅是因为我要用这相机干活儿,用一非全幅太对不起客户,而且万一需要输出,非全幅也无法承受放大的重任。并且,中画幅和大画幅的活儿我目前还接触不到,所以全画幅是我唯一的选择。
但全画幅就是最完美的选择了么?我平常在生活中,随身带的不是大法,是理光 RICOH GRⅢ他的画幅是 APS-C。APS-C 的相机在体积上总会比全画幅相机小很多而理光的GR 系列把 APS-C 做到了可以揣进裤兜的大小。大法的 RⅢ 虽然好但平常逛个街跟朋友们约着吃个饭即时地记录一下生活RⅢ就远远比不上 GR 了,因为他太大(即便 RⅢ是全画幅相机里相对比较小的因为他太沉即便他是全画幅相机里相对比较轻的挂脖子上一天我嫌他勒得慌。这就会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4/69/f4736471f71ccd8d9c408dbf97f09869.jpg" alt="" title="GRⅢ你看他小的多可爱">
**3.体积和重量**
**很多人在买相机的时候都不太考虑体积和重量,但恰恰是这点,决定了你平常会不会有动力拿它出来拍照片**。也许有人会有类似的体验,花一万多买了个单反,暗下决心要好好拍照片。赶上出游,第一次出游,兴高采烈地拍了几张;第二次,硬着头皮掏出来拍;第三次,背着,懒得掏出来;第四次,轻装出行,把相机放家里。然后好多好多年过去了,又赶上一次出行,想起来说“欸?我还有个相机呢”,背去,拍,回来看照片觉得相机过时了,还没手机拍得好呢,就想着什么时候再升级升级相机,或者是抱怨现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不再买相机了,干脆就用手机拍照片了。最后,等他发现自己拍的照片特别蠢的时候,兴许他又会抱怨手机没买最新款的。
或者,也许是这么个情况,比如当初买相机是为了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为了拍孩子,经常就得端个相机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到处跑,端着端着就变成背着相机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跑了,背着背着就变成只剩跑了。
**所以,体积和重量,是除了画幅之外,最重要的考量因素。<strong>如果不涉及到后期的输出和放大,不太会把拍好的照片洗特大挂墙上,看照片的时候仅限于手机屏幕或者电脑屏幕,那么我们甚至可以牺牲掉一些画质,来追求相机的便携性。考虑便携性的话,小底的**无反相机</strong>往往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说到这儿,我又要普及一个基础知识了。根据取景器原理,相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单反**、**双反**、**无反**。单反的意思是相机里只有一个反光镜,这个反光镜把接收到的光线反射到取景器里,然后我们在取景器里就能看见东西了。双反的意思是相机上有俩镜头,俩反光镜,上面的镜头用来取景,下面的镜头用来拍摄。无反的意思是相机里没有反光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微单,但因为 SONY 把“微单”这个名称注册成了自己的商标,所以其他厂商的无反相机都只能叫“无反”,不能叫“微单”,但其实都是一回事。无反相机就是完全用电子取景器的成像取景,因为没了反光镜,所以体积和重量自然就会跟着变小。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0/17/100095ad66284010c1abda11073c5917.jpg" alt="" title="左Rollie FX-N中画幅双反胶片[br]中NIKON D5全画幅数码单反[br]右SONY α7RⅢ全画幅数码微单">
你可能会奇怪,怎么说了这么半天都没说到像素呢,因为**像素真的没有很多人以为的那么重要**。在我们决定了画幅,权衡了体积和重量之后,接下来才有像素说话的份儿。
**4.像素**
我的 RⅢ 有 4240 万有效像素,能满足我日常的拍摄需求,前期笨了没拍好,后期稍微裁一裁也不太会影响整体画质。像素的优势也是在放大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像素越高,越经得住放大,放到很大都看不见像素点和颗粒。**但像素真的越高越好么?**
全画幅上的 4000 多万像素,简单来说就是把全画幅 (36mm x 24mm) 的感光元件切成了 4000 多万份,每一份都会单独接收光子,然后转换成信号,但如果同样尺寸的感光元件被切成了 8000 多万份,那么每一份的面积比切成 4000 多万份的时候就会小一半,接收光子的能力就降低了。而相机为了补偿,就会加大电信号,于是就容易出现噪点……那如果切成一亿份(也就是说一亿像素)呢?显然会更完蛋。
所以,如果有一台一亿像素的全画幅相机,我首先就会关心它的高感如何,它在暗光下的成像纯净度如何。像素虽然高了,但牺牲掉的是单位像素的面积和它们接受光子的能力。像素高的相机,通常伴随着高噪点,这就要考验各家厂商的降噪算法了。
想想看,我们现在看照片一般只在手机上看,手机屏幕那么小,而且不管发朋友圈,发微博,还是发 ins 等等等等,都还有压缩。另外,即便我们真的用电脑或者 4K 电视看照片,我们也用不到多少像素。
虽然我们看到技术进步很开心,大家能把像素越做越高,但是呢,**从目前市面上普遍的情况来看,无论多高级的算法也打不过物理定律。扩大感光元件的面积才是提升画质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提高像素。**所以,警惕高像素陷阱,因为那很有可能只是商家的噱头。
**5.动态范围**
RⅢ 动态范围还可以,保守讲能达到 13EV。 我们在第六节课讲宽容度的时候提到过动态范围这个概念,在这儿就不再多说了。在测光那节课里,我也提到过我在后台拍照片的事儿,由此可见动态范围的优劣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买相机的时候,我们应该提前预想到我们会用这台相机来干嘛,主要拍摄对象是什么,拍摄环境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经常在极端光线环境里(比如夜晚,比如光比反差大)拍照片的需求。如果没有,动态范围大几档或小几档,对你来说,就没那么重要。但如果有,动态范围就是很重要的一项考量因素了。
**6.高感成像质量**
动态范围的优劣可能没有那么让我们纠结得要死要活的,但说到高感成像质量的好坏,基本就是人人都会在意的了。这也是我当年会选择 SONY α7R 系列的原因之一。在相对极端的情况下,把 ISO 拔到 12800 都能看得过去,画面纯净度要比其他厂商做得更好,这也是大法这么多年来潜心研究数码成像的结果。
**7.RAW 图质量和存储读取速度**
我们在第六课里讲过什么是 RAW 图所以概念性的问题就不再说了。SONY α7R 系列的 RAW 图质量跟其他品牌比不是很好,说是无损,但其实有损,在高反差+纯色背景的场景下会有色阶断裂的情况,这对拍风光的摄影师非常不友好。但我不怎么拍风光,所以我基本能忍,只是偶尔拍风光的时候,回来后期的时候很头疼。所以选择 RⅢ我牺牲掉了 RAW 图质量,而我之所以可以选择牺牲 RAW 图质量,是因为我没有大量拍摄风光的需求。
然后我们说存储速度。RⅢ拍摄一张无损的 RAW 图,大小大概在 86MB 左右。在 α7R 系列升级到 RⅢ 之前,相机并没有配备高速读取和存储的功能,这就导致了我每拍一张 RAW 图,回放的时候都需要等一到两秒钟,他大脑迟钝,得让他反应一会儿,尽管我用的是一张存储速度为 260MB/s读取速度为 300MB/s 的高速卡。别小看这一两秒钟的回放延迟,在有些情况下会非常误事儿。直到我把相机升级到了 RⅢ有了那个高速卡槽我才真正用上了那 260MB/s 的存储速度和 300MB/s 的读取速度。
**好了我们这节课讲了应该怎么挑选相机我们说了预算、画幅、体积和重量、像素、动态范围、高感成像质量、RAW 图质量和存储读取速度,那最后我们再说一条,这一条是选购相机的时候最不重要的一条。**
**8.“高科技”**
相机厂商总会宣传自家产品有什么更快的自动对焦速度、什么 10 张/秒的连拍、什么触摸屏、什么眼球追踪等等等等各种各样高科技的功能,但其实,这些功能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一点用都没有。
比如说自动对焦速度,如果会用景深陷阱,知道怎么看景深标尺,我们之前也说过,**再快的自动对焦也没有不对焦快。**
再比如说 10 张/秒的连拍,我们不拍运动员冲刺,不拍赛车,不研究大马在奔跑的时候会不会四脚离地,**高速连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完全用不到**。我知道很多人都害怕漏拍,害怕错失了机会没拍到,但这只能说明大家对相机的操作不熟练,没掌握相机的基本参数设置,对所在的拍摄环境没有提前预判的能力,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拍到什么样的画面,只能对着瞬息万变的画面,端一机关枪跟那儿扫射。
眼球追踪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以为你能用上,但其实要么是你根本就用不上,要么就只是你对设备不够了解,对技术不够熟练,你才觉得你需要这个高科技。
**我们可以想一想那些伟大的摄影作品,那都是几十年前,大师们用胶片和手动相机拍摄的,根本没有连拍,没有回放,也没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而且每拍一张照片还得过胶卷……但恰恰是在那个时代,他们拍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一堆传世之作。**
综上所述,**无论多牛的相机,都无法补救个人的技术缺陷。**我建议,如果买相机的话,买一个预算范围内最顶配、最轻便的相机,如果相机本身特好看就更好了。然后配一定焦镜头,前一两个月的时间完全使用手动档,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搞清楚光圈、快门和 ISO。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你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需要一台什么样的相机需要什么样的功能等这些你都搞清楚了就可以考虑是继续用这台相机还是换一台相机了。
比如我现在已经准备抛弃大法了,因为他还是太大,而且黑乎乎的,每次我一举相机,被我拍的人都会产生很强的压迫感。鉴于我拍摄的题材和风格,这种压迫感和疏离感是我非常不想要的。为了“平易近人”,我甚至可以抛弃大法的所有优势,因为对我来说,我知道我想拍的那个东西比照片质量好一点或者次一点更重要。
最后,我再简单地说一下镜头的事儿。
很多初学者在挑相机的时候没那么纠结,痛苦的是挑镜头。是定焦还是变焦?定焦的话选什么定焦焦段?变焦的话选什么变焦焦段?最大光圈 F1.4 的定焦镜头比 F2 的定焦镜头贵一倍,这个很好理解,但 F2.8 的变焦镜头也比 F2 的定焦镜头贵一倍,为啥?**这些问题在初学阶段都不重要我的建议是就直接先买一个小广角定焦镜头28mm 或者 35mm 的,练基本功,然后再考虑换其他镜头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这个前提当然是你已经不在初学阶段了,你已经有非常明确的需求了,跟用什么相机是一个道理。
那我说一说为什么我建议小广角?首先是能满足你“拍全”的需求,不怕镜头焦段太长,收不全你看到的画面。其次是,如果你想拍远处的东西,你得走过去,这无形中就锻炼了你肉眼的取景能力,还有大脑对场景画面的预判能力。如果你想拍人,你走上前去拍,用 28mm 焦段镜头的话,意味着你要在两米之内拍,你离人家那么近,你就不得不跟人家交流和互动,这也是摄影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小广角镜头会逼着你靠近,因为焦距很短,又因为视角太广,所以逼着你要想办法去简化画面,尽量不要拍到很多乱糟糟的没用的东西。
这都是必要的基本功,等这一关过了,之后用什么相机用什么镜头,就再也不是什么问题了。
** **
## <center>总结</center>
这节课我讲了讲我自己是怎么挑相机的,所以你挑相机的时候也可以这么考虑。大概总结一下就是:
- 预算是多少;
- 预算之内是买全幅还是非全幅——全幅画质好,非全幅体积小;
- 像素够不够?或者说像素是不是有点太够了?
- 有没有极端光线条件下的拍摄需求?如果有,就要考虑相机的宽容度和高感表现;
- 我的拍摄题材和拍摄环境主要是什么?静物?人像?风光?街拍?棚拍?
- 要不要后期?如果要后期就要考虑相机 RAW 图的质量和存储读取速度。
最后,我想再带着你过一遍日常用途是怎么影响我们选择相机的,因为一旦你考虑日常用途,基本上就等于你会把我们说过的所有问题都考虑一遍。
刚开始拍照片的人,普遍不清楚自己会用相机拍什么。其实题材无外乎就我们上面已经提到过的那几种:静物、人像、风光、街拍、人造光源的棚拍、艺术摄影。如果拍风光,要比动态范围和 RAW 图质量,如果再考虑输出(冲印出来做画册或挂墙上),那就还要拼画幅。如果是日常出行,日常记录身边的琐事,街拍,那便携性一定是首选。如果相机小一点轻一点,你会愿意把它带出门,机动性强,被摄对象也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非全幅相机甚至可以成为首选,比如 GRⅢ。如果拍专业运动场景要考虑相机的追焦性能、连拍速度、内存卡和内存卡槽的存储读取速度。如果未来想靠拍照片糊口要考虑市面上普遍能接受的硬件配置即便你用手机也能拍得特别好但还是至少要买一台全幅单反或者全幅微单否则客户不满意。如果你只是单纯为了聚会的时候自拍好看或者跟朋友聚餐的时候拍拍吃的那也许美图手机和卡西欧自拍神器才是你最好的选择……**总之,还是那句话,你要知道你自己想干嘛。**
最后的最后,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什么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
**最好的相机就是你用着最顺手的相机,最顺手意味着它最能满足你的需求。最好的相机从来不是比出来的,是用出来的。**
** **
## <center>课后小思考</center>
想一想自己日常的拍摄环境是什么样的?想一想自己日常使用相机频次最高的事由是什么?想一想你都用相机拍过些什么?想一想你还打算用相机去拍些什么你以前没拍过的东西?
那不管我们清楚不清楚之前讲过的那些基础知识和学术概念,不管我们用什么相机什么镜头,我们最终的拍摄成果都会是一张一张的照片,所以最后,你可以提前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要聊的话题,你觉得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
** **
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