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
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13 | 莫奈是怎样捕捉生命中每一个瞬间的?.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211 lines
2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13 | 莫奈是怎样捕捉生命中每一个瞬间的?"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f7/43/f74999d3593e21d824c37e6c62139e43.mp3"></audio>
你好!我是罗桂霞。
上一讲,我们认识了艺术家戈雅,也见识到了他一生奇异多变的画风。但是,今天这一讲,我们要认识的艺术家,和戈雅正好相反。**这个艺术家的一生基本都是一个画风**,他是谁呢?
他就是克洛德·莫奈1840-1926年。我相信说起莫奈你肯定不陌生**莫奈这个名字和印象派几乎是一种绑定的状态**。一提到莫奈,人们就想起印象派;一说到印象派,人们心中想到的第一个画家的名字就是莫奈。
一个人名能代表一个流派,甚至是一个时代,在油画史上,有这种成就的艺术家还是很少的。不过,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大部分人对印象派作品的印象都是“一幅没画完的画”。
尤其是在莫奈的年代,别的画家画一幅画动辄三五年,少则一年半载、几个月的,而**莫奈一个月就能画好几幅画**。在别人看来,这些快速完成的作品,充其量算是个稿子!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莫奈画得快是因为他要画的是某一个印象,是某一个转瞬即逝的瞬间,**就和我们用相机抓拍一系列的动作是一个道理,他要画的作品就像是我们抓拍时摁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一样。
那么,莫奈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作品又好在哪呢?印象派为什么如此出名?
如果你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和我去探寻莫奈的生命轨迹,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捕捉他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 印象·日出:登上历史舞台
我们在[第1讲](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264354)讲历史与流派的时候,简单地提到过印象派是如何诞生的。那是在**1874年**,在一位摄影师的画室里,一群很年轻的画家举办了一次展览。莫奈的**首次亮相**就是在这次展览上,他选送展览的作品就是他的那一幅很有名的**《印象·日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f/35/efe62fc57451e9670b37e63ae1e8ea35.jpg" alt="" title="《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br]创作于1872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
你第一次见到这幅画也许是在高中的课本上,老师说这幅画是印象派莫奈的代表作品。当时,可能有同学问,什么是印象派?老师说,**印象派就是用颜色画画,来给你表现一个印象。**
的确,在我们欣赏完了这么多写实作品后,再看莫奈的这幅画,就会有种这幅画模模糊糊,还没画完的感觉。整幅画里,**没有明晰的轮廓,也没有工整的勾线,透视法也不够真实,看上去就是用不同的颜色涂出来的**,而且好像只涂了薄薄的一层似的。
其实,这就是印象派的画风。在印象派的画作中,一般都没有特别明显的形体和比较精细的细节刻画,他们**追求的是如何用色彩去表现光、影**。之前的艺术家作画,一般都会追求色彩的象征意义,比如说,我们常说的,红色代表殉道、蓝色代表纯洁、黑色代表黑暗等等。
这样的话,画家在作画时,选择颜色时是比较克制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同时代的学院派,**学院派追求的是新古典主义**,作品构图严谨、透视准确,色彩会一层一层地叠涂上去,试图达到最为真实的视觉效果,比如说,当时人们心里对油画的观念就是安格尔画的那样子的,和谐又完美。
所以,莫奈这幅画的出现,简直是石破天惊,打破了人们心里对油画的一套规矩。他的画里,蓝色仅仅因为海是蓝的,红色也是因为太阳是红色的,**每一种颜色描绘的都是大自然的固有色**,每一种颜色都是我们眼睛所看见的。
早上的海湾,弥漫着雾气,这种雾气就像水汽,把海湾包裹了起来。有几条船好像停留在岸边,我们能隐约看见船上的桅杆,还有移动货物的机器爪。我们甚至能看到远处的烟囱像一棵模糊的树一样。橘红的太阳升起,在天空里很是耀眼。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c/b7/9ce44ac51b35e5d358412f3114c2c7b7.jpg" alt="" title="《印象·日出》局部">
水面也用了不同色调的颜色点缀,最妙的就是太阳在水面上的倒影,把太阳光和水面很好地用色彩表现了出来,旁边的那个小船,也在三分线的中心,它慢慢地接近水面上的太阳光,将画面表现得更加生动。莫奈用这幅画传达给了我们整个港口日出的印象。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e/8a/4ee6318f8af6eb42175d42bdd810ab8a.jpg" alt="" title="《印象·日出》局部">
后来,我们把这种用色彩表现光影的方法称为**现代色彩写生学**,这种色彩学**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而非之前的室内写生。之前画家画外景都要先在室外打好草稿和线稿,再回到工作室里整理,靠想象事物的固有色和人为打光来描摹画面,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偏颇的。
而印象派则是**直接在室外进行作画**,让每一幅画都保持室外写生的生动性。所以,这就要求他们要能很好地**把握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摆脱传统的绘画规则和教条**。可以说,印象派革新了传统的色彩观念,将歌德的色彩知识进行了充分利用。
从莫奈这幅《印象·日出》开始,印象派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也成为了现代绘画的新起点。
## 鲁昂大教堂:瞬息万变的光线
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莫奈在同一个主题下画了那么多的画?
现在,我相信你可以简单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了。他是为了探索光在事物上不同的色彩表达。因为,光会变化,它所表现出来的色彩也是有变化的。所以,莫奈为了研究光的每种表达效果,就**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个对象进行多次描绘。**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莫奈的系列之一:《鲁昂大教堂》。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1/0c/118ce894964d99df25caf1c037d73f0c.jpg" alt=""><b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a/4e/2aee59a7c18e637280d65c1162f1f24e.jpg" alt=""><b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4/7b/7405856278560f7e724606f87163997b.jpg" alt="" title="《鲁昂大教堂》系列">
这些都是莫奈以“鲁昂大教堂”为主题的写生作品,描绘的是**鲁昂大教堂正面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场景**。这个教堂是法国的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318年也就是中世纪为了纪念圣母所建的。不过这个教堂不是被洗劫就是被腾空最后18世纪被鲁昂市政厅占领才算完好。
我们能看到,虽然是同一个教堂,在不同时间段的阳光的作用下,呈现到我们眼前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正午阳光下金碧辉煌,凌晨时冷中发暖,傍晚日落时却是暖中发冷,太阳不强烈时颜色会是偏冷的暖,雾蒙蒙中的教堂会给人一种沉重感。
单独看每一幅教堂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就是一张普通的风景画,可是放在一起你就能感觉到**时间的流动**,这是用眼睛看得到的变化,实实在在地摆在你面前的。
这组教堂虽然表现了不同时刻的样子,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却**展现了一种永恒的美**。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印象派的技法并不简单,能把这些不同时刻的教堂画得像一幅画加了不同滤镜一样,和我们现在手机的修图软件加滤镜异曲同工,只不过这是画出来了。
加滤镜的动作虽然简单,但是在绘画中,这需要绘画者对颜色的敏感度极高,点到为止的能力极强,要不然就画过了,所以这特别考究对画面感的把控,必须得基本功极强,色彩敏感度极高才能做到。
正好法国在19世纪90年代早期出现了**天主教和天主教艺术的复兴**,莫奈的这个鲁昂大教堂系列画作正好与时俱进,贴合了潮流。所以,这组作品是用描绘自然的方法来表现神学,一定程度上,**具有很深的宗教意义。**
除了鲁昂大教堂,莫奈还画过干草堆系列、日本桥系列、睡莲系列等等,每个系列都有几十幅,时间跨度甚至以年为单位,是莫奈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下观察所写生的。表面看是不同季节、不同日子、不同时刻的事物变化,实则**表达的主题是瞬息万变的光线。**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1/aa/e11d7740b20a96bd9b47aa3eecb087aa.jpg" alt=""><b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6/4d/a628a6ab29e811a7e40c29a3d2b58f4d.jpg" alt="" title="《干草堆》系列">
## 撑阳伞的女人:人生挚爱
不知道学到这儿的你,会不会心里有一种感觉,这莫奈简直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画画机器呀!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的,他难道一直在观察不同时刻的光线吗?我们怎么看不到他半点自己的故事呢?其实,作为一个艺术家,莫奈肯定也是有自己个性的。
首先,他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打破常规、追求艺术上的创新、追求新的思想高度**,这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其次,**生活中的莫奈,是一个很痴情的人。**
你有没有看过宫崎骏的一个作品《起风了》,其中有一幕是少女在草地上采风作画。这一幕其实致敬了莫奈的一幅画《撑阳伞的女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ab/444c7f82c4edd24bc059382a4ffeceab.jpg" alt="" title="《起风了》截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3a/94/3aca2534ff6e2de9c98ee8125086yy94.jpg" alt="" title="《撑阳伞的女人》The Promenade, Woman with a Parasol[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br]创作于1875年[br]现存于美国国家艺术馆">
这幅画也是莫奈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的是莫奈的妻子和儿子漫步户外草地上的场景。当时,他们一家三口出去郊游,在田野散步的时候,阳光打在了他的妻子和儿子身上。
然后,他们撑着太阳伞,正好一阵微风吹来,把裙子都吹起来了。天上的云朵也随着风在流动,地上一簇一簇的小野花也被风吹得摇摇晃晃,**整幅画都在表现起风了的情景**。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7/bb/77ab932dfe6753f0c85a1dyy2d3939bb.jpg" alt="" title="《撑阳伞的女人》局部">
色调整体为天蓝色和绿色,笔触用的都是**比较快的、松散的笔触**,能看出莫奈在创作时的状态是比较放松的。女人和孩子衣服的颜色因背景天空的环境色所限,有些偏蓝紫色和蓝灰色。
伞却因为草地的环境色呈绿色,这使整个画面在颜色方面上下呼应。天的笔触和草地上笔触相比,天更粗旷、更放松简单;草地呢,都是小笔触,更丰富,人物上的笔触则更加细腻。云的感觉像是随意用笔扫上的,但是却是如此的自然。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1/d5/e194ed1c0d4811dd2375083cacc2d3d5.jpg" alt="" title="《撑阳伞的女人》局部">
整幅画的视角是一个**从下往上看的仰视视角**看它构图比例的话下面1/3都是草坪的位置。你只有在比较低的位置往上看的时候才会出现。如果我们是水平视角去看的话这个地平线要在很远的地方不会离得这么近。这样的处理就让天空在画面中的比例更大了天空显得更空旷一些**整个感觉更加温馨**。
这一幅画是莫奈在1875年画的当时她的妻子已经确诊了癌症。四年之后也就是1879年莫奈的妻子就去世了对于莫奈来说伴侣的去世是一个很可怕的打击因为他非常爱他的妻子。
所以说,**后来他画的所有关于他妻子的画,面部基本都是模糊的**。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可能有两种心理意思,一个是说他不愿意面对他夫人去世的这个事实,他接受不了失去一个挚爱的人。
另外一个就是他印象中的卡米尔(她妻子名字)就是这个样子的,他已经不敢确切地、具体地描绘,回忆对于他来说太痛了。后来莫奈在法国住的地方种睡莲、盖公园的时候,全部都是按照他夫人的喜好来装扮的。
总而言之,卡米尔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她十八岁就跟莫奈在一起,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在她去世之后,他画画一直在试图描绘出他妻子的样子来,出现了好多以妻子为原型的作品。
在1886年创作了两幅类似的撑伞的女人主题的画不过细看的话画中女人都是没有脸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b/71/cbba32aed8938668d91b3df065f86f71.jpg" alt="">
可能因为,每当莫奈画起撑伞的女子时,他想起来的都是卡米尔,而在他心里,谁都无法替代卡米尔的位置。所以,从此以后,莫奈画中的撑伞女子再也没有脸部刻画。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d/y9/fda23a93a6517832ef95a8b4339aayy9.jpg" alt="" title="《莫奈夫人临终前》Camille Monet On Her Deathbed[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br]创作于1879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卡米尔在临终前,莫奈用画笔永远地记录下了她的样子,并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还**画了一个小爱心**,这是莫奈的所有画作里唯一一幅带个小爱心的签名作品。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2/28/82b7e3722e2b4190f846dd25e7132b28.jpg" alt="">
## 睡莲:宇宙与生命
转眼,莫奈到了晚年,这时期的他技法已经相当成熟,艺术思想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作为**莫奈这一时期集大成的作品就是莫奈的《睡莲》**,《睡莲》系列在他众多的系列里是最有名的,也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作品。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d/8b/edb94a524506a01d4c759c2754dfbd8b.jpg" alt=""><b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b/b5/eb56873576ccyy91c582795006e8bbb5.jpg" alt=""><br>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e/c7/ee2b7917dee1c9863301de94f25dccc7.jpg" alt="" title="《睡莲》系列">
在莫奈的画面中,光线占据了一切,画布上的形体没有明显的界限,好似超脱出了形体。莫奈的艺术语言就像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是没有边界的。通过对大自然的色彩和光影描绘,创造一种可以与大自然联合与连续、和谐又不和谐的情感。
我来分析两幅具体的作品,你就明白了,下面这两幅画都叫《睡莲池》。
我们先看第一幅,整个画面里没有具体的形状,用的是**蓝红色相的对比手法**,构图是**对角线构图法**。绿色的湖水做底色,红色的倒影相配合,右边黄橙色叶子做点缀,也是简单地用线勾勒出来的,左边红色的睡莲的花瓣在深绿色的湖水和叶子的衬托下格外醒目。但是,你细看的话却只是几坨颜色在那里。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c/9a/0c0e820f8f18d849d608292aee7df69a.jpg" alt="" title="《睡莲池》[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br]创作于1919年">
远处的湖水微微泛紫,和前面换色的叶子形成对比,让整个画面的**感觉比较跳动**。前景中的池水隐隐绰绰地能看到天空的倒影,与不同明度与纯度的绿色相互穿插着,让画面的空间感很足。**睡莲的影子更是给画面增加了层次感**,是不是有种星际空间的感觉?
我们再来看第二幅,我们能看到画面中**莫奈将睡莲的光影形状溶于水中**。你很难在画面中找到一个具体的睡莲,只是一簇一簇的。远处的草丛更是画家很轻松地用画笔扫出来的,只是用了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绿色,一深一浅就把空间给交代清楚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y/bb/1yyd668ae2f8e408dc50d797493ffebb.jpg" alt="" title="《睡莲池》[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br]创作于1904年[br]现存于丹佛艺术博物馆">
整个画面呈粉绿色,这时候你可以眯起眼睛看整个画面,是不是感觉特有层次?而且,这些层次都是纵向的,而非横向的?感觉每一簇睡莲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没有?
这里面红色作为辅助色,在湖水里面加强对比,增加层次;**粉红色的睡莲则起到了调节画面的作用**,让你会不自觉地想象画面右边之外的东西,就好像睡莲延伸过去了。这幅画**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实物形状,但是张力却非常强**,给人一种窥豹一斑的感觉。
那这个系列的由来是什么呢?其实是莫奈晚年的时候,他搬到了一个小农舍,然后他在那边种上了他所有喜欢的花卉。莫奈还在那边建了一个小祠堂,种了很多睡莲,以及许多水上可以长的浮生物,他在水那边还建了一个日式的那种小桥。
可以说,莫奈自己设计了整个院子,这个院子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人间天堂。因为在这个地方,他可以一直不停地画下去,还可以画出他想要表达的感觉。正如有很多艺术评论家说,他的前期作品都没有后期这些作品好,因为他后期晚年的这些作品更偏印象派一些,要更印象一些。
其实,莫奈起初只是观赏睡莲,后来他发现睡莲是一种绝佳的创作素材。第一,睡莲在水中的颜色很鲜艳,**是一种比较容易反光、制造色彩效果的一种植物**;第二,睡莲生长于水里,而画水面的光影效果对于印象派而言,很能锻炼技法水平。比如说,前面提到过的《印象·日出》。
正因如此莫奈晚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画睡莲总共约有205幅。说到这里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上一讲我们讲过的戈雅我们说戈雅中年耳聋后开始从内心出发去作画。而莫奈也遭遇了一场生理上的危机**他的眼睛出现了问题,得了白内障。**
为什么会得白内障?因为莫奈要画大自然就要到户外写生,因为他要画不同光线下的景色,就总得盯着太阳、观察光线变化,不仅要捕捉最精确的光线和运动的细微差别,还要捕捉自然条件的变化,所以,长久下来,莫奈的眼睛就不行了。
患白内障让他的作品也发生了改变,初期画睡莲的时候,颜色是比较正常的,睡莲几乎还是睡莲的样子;后期的睡莲颜色偏粉色,白内障让他的视野很模糊,视线也不清晰,所以整体看起来,本来就印象派的作品,变得更“印象”了。
同时从1920年到1926年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已经不是一个睡莲了感觉画得是一个虚无的东西。**每一个睡莲感觉就像是一个宇宙、一个星系**,已经脱离了画面本身,好似在纯粹地画一个空间。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d/b8/9d212daec4f694086496dab0284180b8.jpg" alt="" title="《睡莲》[br]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莫奈后期的作品已经超脱了,画睡莲已经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整个画面像一个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体,它包含了很多微小的生命体。睡莲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但是它在整个画面里,从一个极小的生命体上升到了一个极大的物质。
和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语很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 莫奈: 一生都在画色彩的追光者
至此,我们已经欣赏完了莫奈一生的几个主要作品和系列。你现在是什么感受呢?
莫奈是印象派的代名词,不是没有道理的。印象派因他而起,哪怕众人都纷纷散去,他也一直在坚持着这个路线,描摹色彩、研究光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喜欢做一件事很容易,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很难**,但是莫奈做到了。他这一辈子都穿梭于光影之间,用无限的热情去作画,去坚持这种在当时被看作是没有完成的画法,一笔一笔地记录下了生命的瞬间。这瞬间既是他的,也是大自然的,更是那个时代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4/92/140417fde0b6653813ee95117accc492.jpg" alt="" title="《莫奈在花园里画画》Monet painting in his garden at Argenteuil[br]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br]创作于1873年">
莫奈可以顶着所有的反对之声,毫不在乎地画着他的每个可捕捉的生命瞬间,一个色相一个色相地去画,一遍又一遍地去画。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他却开了一个先河。
谁又能知道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和毛泽东系列的版画不是受他的启发呢?包括我们现在在手机上用的滤镜模式,都是在用色彩去调和光线。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7/0a/076c8a656a19c9031bae8088c9f96b0a.jpg" alt="" title="《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br]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br]创作于1962年">
感谢那个时代的工业锌管油画颜料和画箱的出现,艺术家们才得以带上画箱,说走就走地到各处去写生,街道、花园和田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感谢这些艺术家们打破传统的室内作画模式,把快速记录这件事变成了一种时代符号。
最后,感谢莫奈,他在他的有生之年用他的作品、他的执着获得了整个时代对他的尊重,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不朽的作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 罗老师说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观察莫奈的《印象·日出》,明白了这幅画并非没有画完,而是强调日出这个瞬间给我们的印象;通过赏析不同时间段的鲁昂大教堂,我们看到了,即使是建筑,在不同时间段的容貌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区别很大;
从《撑阳伞的女人》中,我们看到了莫奈对妻子的用情至深,同时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要画得很清晰才会好看,其实印象里的感觉才是最无敌的,无可超越的。通过《睡莲》我们能看到莫奈不只是会表现印象,后期他的《睡莲》甚至描绘的是空间,似极了虚空,谁说印象派只是画印象的?
其实一个时代的发展也是离不开科技的推动的,正如能出现印象派、出现莫奈,是因为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生产出了方便、便捷携带的工业油画颜料。在大机器时代,我们也不能确切地说是推动了谁,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莫奈的坚持与持之以恒成就了他的一生,在艺术界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让艺术不再那么古板传统。
**他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成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流派的符号**
## 思考题
今天的思考题很简单,和我说说你对印象派、对莫奈的新看法或者他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为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见解。
通过这一讲的学习,相信你也懂了一个道理,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即使困难,只要方向对、只要坚持,做有质量的努力,成功或许就在困难过后呢!
你和我一起走到这一站,这里面的坚持是我见证了你,也是你见证了我。如果你觉得你的坚持让你有所改变,而且是有意义的,为何不把这一讲也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呢?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8/ac/88d1076ecef92868d80efac4997e63ac.jpg" alt="">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