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
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geek/编辑训练营/06 | 和专家沟通出现冲突时,我该怎么办?.md
louzefeng bf99793fd0 del
2024-07-09 18:38:56 +00:00

151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06 | 和专家沟通出现冲突时,我该怎么办?"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b/64/6b1ad2e6793aaf2f566b1edbaf6db364.mp3"></audio>
你好,我是李佳。今天我们来聊聊和作者沟通这个话题。当然了,作者在这里只是一个具体化的沟通对象,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与你协作的人。
现在你可以想一想,你和“作者”的沟通遇到过什么问题或挑战吗?下面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呢?
<li>
和作者就一件事情产生分歧,你的看法作者不买账,面对作者的坚持你不想妥协,怎么办?
</li>
<li>
一件事情作者答应得好好的,却一拖再拖,甚至完全不兑现,怎么办?
</li>
<li>
如果作者出现了某些不当行为,你必须和他说明白,怎么说?
</li>
你看,这些沟通不畅的问题是不是都能归结为:当沟通出现冲突时,我该怎么应对?那么冲突具体表现在哪呢?其实就是彼此意见不一致,谁也不能理解对方。
今天我们就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案例,把焦点放在处理沟通冲突上。我会跟你讨论四个话题,从中找到一套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
## 沟通不畅,很可能只是准备不足?
沟通前要做准备,这是常识了。比如为什么要沟通?跟谁啊?什么环境?沟通啥主题?我要说几件事?有没有一件一件列好清单?一些重要的沟通甚至要提前写好逐字稿,至少也要打个腹稿。准备这件事不难,但我们也常在简单的事情上翻车,所以今天还是想跟你具体聊聊。
**首先,关于目的。**
有时候遇到的作者好说话,我们就很容易动不动发起个电话会议,沟通一些不重要、甚至我们自己就能解决的事情。这样做不好在哪里呢?你会在对方心里埋下一颗“不专业”的地雷,后期的沟通就很可能引爆这颗地雷,出现冲突。所以,类似电话沟通这样的形式,沟通前一定要想清楚目的是啥,和作者预约的时候也要同步好沟通主题,确保双方的预期是一致的。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是这样的,沟通过程中聊起了另一个话题,在这个话题上俩人争执不下,把本来要沟通的目标给抛到九霄云外了,最后不欢而散。
总结下经验:目的没想清楚,不要轻易沟通;沟通过程中,不要丢掉目的。
**其次,关于沟通对象。**
你是不是想,我都要去沟通了,当然知道我要沟通的对象是谁了,这有啥可准备的?可是,你真的了解你的沟通对象吗?
有一次有人介绍一位作者给我,我只知道对方的名字、公司和岗位,然后就去电话了,还想要请他出一份课程大纲。结果呢?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问三不知,他说的我也听不懂,根本没办法有建设性地谈话。那是第一次我体会到沟通的痛苦,自己的不专业和高预期之间的冲突带来的痛苦。
从那以后,我会“**调查**”我的每一个沟通对象,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对方,看他的书、博客,了解他的工作内容,找认识的人了解背景等等。这样,我常常能在沟通过程中,提到他写过的一句话,做过的一个项目,或者聊聊都认识的那位朋友,这些都会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也更容易产生好感、共鸣和信任。
那怎么调查呢充分利用搜索工具必不可少而且咱们公司已经有很多积累了做这个“调查”你至少要先去三个地方CRM、Tower、InfoQ网站。
另外,我们常说要和作者交朋友,我们是平等的,可以不用“您”,多用“你”。面对大多数的沟通对象,该严肃就严肃,该活泼就活泼,彼此有更多话题可聊,有时候不妨也开个玩笑幽默一下,沟通起来反而会更顺畅。但是遇到年纪比较大或者说德高望重的作者,用“您”还是更合适,态度也要亲和一些,让对方感到足够的尊重。
你看,根据对象的不同,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让沟通更顺畅,避免一些冲突。但是这背后有一个基础或者前提,那就是我们自己要足够专业。先做到专业这一点最关键。
**再次,准备内容你预设场景了吗?**
准备好我想要讲什么还不够,还要预设种种可能的情况,做出对应的准备。
我们一方面可以带入对方的视角,就这个话题,他会有什么问题?他会关心什么?自己先列个问题清单,这样在沟通的时候就很从容,也不害怕什么临场问题,因为对你来说,**没有什么临场发挥,一切都是准备二字,你有自己的“数据库”可以随时调用**。
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在头脑里做一次预演。电影《飞驰人生》里被禁赛的张弛每天在脑子里模拟开车,对巴音布鲁克的每一个转弯都成竹在胸。你也可以做导演,提前把沟通场景彩排一下,在脑子里“看见”画面,越具体越好,这样真的去沟通时效果肯定不错。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沟通准备,有很多场景你在准备的时候都可以试试,比如你要做一场公开演讲,或者要去参加一个重要活动等等。
**最后,自己的状态:你能做到每次沟通前都“重启”自己的状态吗?**
很多时候我们和作者的沟通都不是单次博弈而是反复、多次沟通。沟通过程中俩人有些意见不合有情绪是很正常的。那么下次跟这位作者沟通的时候上次的情绪还在吗或者刚刚和A沟通完内心积了很多不爽接下来要和B沟通能把情绪清零后再开始吗
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沟通着,记得给自己设置一个“重启”开关,这样,每次沟通,你都是最佳状态,只要这个状态在,你的沟通就不会太差。
好了,到这里我们总结下,就一句话,**无准备不沟通**。
## 不会倾听就不会沟通,太夸张了吧?
先看一个案例:
>
<p>“老师,我们想提前上线专栏,你看可以不?”<br><br>
“不行不是说好了XX这个时间吗我不想改变了。”<br><br>
“老师,我们不是无故修改时间的,原因是……”<br><br>
“那也不行啊,说好了的。”<br><br>
“……”</p>
你看,这个场景的矛盾就体现在你怎么不按照我的想法做事。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一方强势说服,一方妥协;双方各退一步,彼此妥协;或者都不退让,合作停止。如果真到了针尖对麦芒的地步,应对措施也就是这么几种。但问题是,这常常并不是我们面对的真实场景,只是我们觉得是这样的,而我们之所以觉得是这样,是因为我们其实没有很好地倾听。
再来看这个案例,它也可以是这样的。
>
<p>“老师,我们想提前上线专栏,你看可以不?”<br><br>
“不行不是说好了XX这个时间吗我不想改变了。”<br><br>
“老师,如果改变时间,你最大的顾虑是什么?”<br><br>
“我主要是考虑……”<br><br>
“你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们可以这么解决……”<br><br>
“那我还有一个担心……”<br><br>
“你这个担心我们也考虑了,咱是不是可以……”<br><br>
“哦,那这样的话,提前倒也没问题。”</p>
你看,对方和你意见不一样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去说服、去解释、去怼,而是先想到,他为什么这么想呢?然后问问他,了解他的真实想法,理解他的想法,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对方想的跟你想的是一致的,只是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上,表达不一样而已。而要了解到这一步,就需要倾听的能力。会倾听其实就是做到:在听,想听,听懂。
很多沟通相关的书里会教我们一些倾听“话术”,比如:
- 是吗?真的?你太厉害了
- 然后呢?结果呢?你怎么做的?为什么呀?
- 也就是说……可以这么理解吧……
用这些句子来表示认同、提出问题、重复确认,你也可以在沟通时刻意使用一下,其中“提出好问题”会让你的倾听事半功倍。从我自己的经历出发,我觉得关于倾听最重要的就一点:**对他人真心好奇**,就这么简单。
## 用数据说话,到底有多厉害?
这一点我想你已经很熟悉了其实也不一定只是数据关键是要用Hard Fact客观可信而不是只说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们想要了解一位作者的投入度那就直接和他沟通做这件事情需要一周投入至少15个小时给他一把衡量时间的尺子他给我们回复的时候双方就都更清楚彼此的期待和承诺了。
再比如,我们和作者沟通准备内容的节奏,我们总觉得慢了,但是作者就是不着急,也没啥概念,还可能随意承诺,这个月底估计能写完等等。这时候,咱就不要凭感觉瞎估摸了,做一个排期表,每周写几篇,多少周可以上线,上线后每周发布几篇,新写几篇,还剩存粮几篇,一清二楚,这就把估计变成了具体、详细的计划,再就这个计划和作者达成一致,后面有序推进,慢了还是快了也清晰可见,避免扯皮。
这一点其实是表达逻辑里最基础的,你有一个论点,那就要有几个论据来支撑,最好的论据当然是数据和事实了,而不是“我感觉”“我以为”这些主观的感受。
## 坦诚沟通,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很多场景下,沟通都不用拐弯抹角,直接说明白自己的要求即可,比如遇到作者的内容不符合要求,那就给出专业的修改意见,或者直接拒掉。有的时候,我们甚至需要“怼”对方,前提是你“怼”得有理有据,“怼”到让对方信服。
Kitty分享过一个案例。有一位被我们大会拒掉的讲师心里不服气有一天找到了一个理由来和Kitty理论对方讲话不怎么客气Kitty也很直白地回复明确跟他说我们的标准最后反而让对方看到了我们的高要求和严把关。这种有底气的专业度是令人信服的。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心情开朗,原来还可以专业“怼”。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犯错误,该怎么处理呢?
再分享一个案例。一位作者跟我们沟通替换Title的问题事情虽小但关系重大双方严肃认真地沟通之后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就使用特定的那一个对外的资料也都做了替换。但是这之后没几天的一次线下活动巨大的海报上却用了之前的版本非常显眼这个时候怎么办
假装不知道,期待对方也不会发现?找借口,或许不是我的错?粉饰,想办法说得好听点?掩盖,能不承认就不承认?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就是采取了最差劲的方案。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比坦诚地承认错误更有价值、更正确。具体到这件事上,我们就是这么做的,先跟作者道歉,确实是我们做错了,然后立马撤掉了现场的海报。作者看到我们态度真诚、行动迅速,也就既往不咎了。
你看,坦诚地告诉对方往往能获得对方的谅解,即便因为这个失误导致整个合作不能继续下去,至少也能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不会把你在这里“一棒子打死”。
遇到了冲突坦诚沟通敢“怼”敢“认怂”也需要勇气。既然要一起做事情就都是player至少先做到管住情绪、不掀桌子然后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为什么反对为什么坚持错了怎么补救等也给对方充分表达的机会再来讨论如果还不能达成共识也不要硬杠打仗还可以休战呢这个时候不妨先停下来双方都冷静想想另约时间再谈结果往往会变得不同。或者也可以考虑采取“迂回”的方式呀比如找第三方介入。
这找第三方呢,其实也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情感第三方,就是找双方都信任的一个人;或者是中立第三方,就是找一个客观的、可衡量的第三方。
情感第三方好理解,比如家族里两个人闹矛盾,就找年长的、有威望的一位出来主持,化解矛盾。那中立第三方又怎么理解呢?和你分享一个案例。有一次编辑和作者就专栏题目争执不下,互相不能说服对方,怎么办呢?就找用户来做问卷,看真实用户会怎么选,然后就听用户的。
如果说沟通有一个心法,我觉得就是坦诚。坦诚沟通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是通往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路径。
## 总结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今天的内容,沟通出现冲突时,怎么办?先想想这八个字:准备、倾听、数据、坦诚。有沟通就难免有冲突,没有什么特定的说辞或技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别忘了,“我”是沟通的主体之一,我可以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足准备,用心倾听,对沟通抱持一个合理的预期,把注意力放在一致的目标上,遇事坦诚、与人为善最重要。
我们跟作者是合作共赢的关系这其实和“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是一样的。作者在他的领域是专业的我们在内容交付的领域是专业的我们和作者是平等对话所以不要有什么顾虑满怀信心地去沟通吧。引用Kevin的一句话“专业+真诚,会让你无往不利。”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对你有什么帮助吗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吧这个思考题来自我们商务运营部的Samantha淑贤同学的一次分享这是她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
深夜11点客户在确认了微信文案后又提出了想要重新设计宣传海报的需求而我们觉得没有再次设计的必要性。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结合我们今天的内容,期待你留言说说自己的思考,给出你的解决方案。
也欢迎你和我分享你自己的沟通故事和经验,让我们一起交流进步。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d/49/6da17e5854e2b0b6a9d6f456b60eef49.jpg"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