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
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如何看懂一幅画/看懂油画/03 | 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191 lines
20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03 | 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85/c0/852f2ec98aa6759c6ab464195e0eaec0.mp3"></audio>
你好!我是罗桂霞。
假设我们今天有一场投票活动,主题是“**我认识的艺术家**”,除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毕加索之外,你觉得谁的票数会是最多的呢?我想,你应该猜到了,就是**梵高**。
如果用一首歌来形容我们与梵高1853-1890年的关系“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首歌最贴切不过了。我们都知道梵高是谁,对他的作品也有了解,就连他的故事我们都能说出来几个,比如他曾割了自己的耳朵,他患有精神疾病,持枪自杀,他死后才出名等等。
但是,如果我问你,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a/34/caf95c88b39557e636c6d2008fda8834.jpg" alt="" title="梵高相关图">
可能你也说不好,只是知道它们都很贵。那么,这一讲,我就带你寻找这个答案。我们从哪里开始呢?
既然谈到了画,我们就先以梵高的两幅代表作为起点,去追寻梵高的足迹。这两幅画,一幅是让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星夜》,另一幅就是让全世界都疯狂的《向日葵》。
## 高级配色家
也许在过去的每一次,你看梵高的画都代入了他的生平经历。今天的第一步,我们就要先抛掉对他过往的认知,单纯从作品本身去欣赏。
我们先来欣赏梵高的向日葵,其实梵高画过很多幅向日葵,我们能看出来,它们都很相似。从内容上看,都是典型的**花卉画**,画面主体是几株向日葵;从构图角度看,也只是一般的**对称构图法**。那它们哪里出彩呢?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4d/44e9b6a29d4f2efc74fe846e5101b54d.jpg" alt="" title="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Still Life 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9年[br]现存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人们都说,因为向日葵的花瓣和枝叶看起来“张牙舞爪”,一看就有生命力。
这的确是向日葵的独特之处,**但是它更出彩的地方是画面的用色**,可以这么说,即便向日葵的形状很普通,但是,单看这些画的颜色审美,它们就能称得上是了不起的大作。
尤其是右面这一幅,是最能体现梵高水平的,因为这幅画体现了**梵高对相同色相把握的绝妙**。整幅画用的基本上都是黄色,却又不是一种黄色,很少会有人选择如此相近的颜色绘画,给自己制造这么大的难度。
那么梵高是怎么处理的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7/06/b7b853fc208d7c8b70697bfa5d1c8806.jpg" alt="" title="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Still Life -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8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我把这幅画的**色相分布**划分成了5块区域接下来我会逐一给你分析每一块区域。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b/da/bbff2c6c0465fbfe62434dccdeb684da.jpg" alt="" title="向日葵全局分块图">
我们先看**区域1**和**区域2**的颜色基本上是墙的颜色分布很大乍一看是一块黄呆在那里。但是细看能大体分为4块不同的黄色看图片可能区别甚微但是放大细看能看到区别。我们会发现区域2和区域1虽然都是黄色但是区域2的整体颜色暗淡一些。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5/f6/5574a9bdcb52345d5c21b4551a08c8f6.jpg" alt="" title="向日葵区域1和2">
接下来是桌子的颜色,也就是**区域3**,颜色的明度几乎一样,但是桌面的左右有冷暖之分。整体来看,墙面与桌子对比,墙面是冷色调的黄色,这样在视觉上会显得比较远,桌面则是较为暖色的黄色,在视觉上就会离我们更近一点。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0/83/00971c1cb492e57ea9068044ccd0c683.jpg" alt="" title="向日葵区域3">
放有向日葵的罐子,我标记为**区域4**,这部分主要是罐子底部和罐子上部的颜色对比,这里的颜色很奇妙。罐子底部色调微冷,稍稍偏紫粉,这就让瓶子与墙和桌子的颜色形成了对比,让其跳出来。然后罐子上部的颜色,变了一下颜色为棕黄,就把罐子与向日葵分开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2/12/d2abd1b01867fa2c4d223f66c23def12.jpg" alt="" title="向日葵区域4">
然后整个大的**区域5**就都是向日葵了,向日葵的走向没有一个是相同的,颜色比墙面的黄色更深,把一个很二维的空间分割成了无数的空间,增强了整幅画的空间感。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9f/67/9f44a3d42eb44aeff45cff6220003e67.jpg" alt="" title="向日葵区域5">
其实,整幅画就只有三条比较明显的分割线,其他的都是色块。一条是瓶子的轮廓线,另外两条是桌面和墙面的分割线,这两条算是重颜色的线,让整个画面稳了下来。
为什么梵高在处理相近的颜色时,可以很自然很巧妙呢?**因为他在处理相同的色相上,处理的是冷暖、明度、纯度的变化**,这种处理可以让我们在看同一色系时,不会出现视觉疲劳。但是运用起来难度系数蛮高,一般不建议使用,处理不好容易只有明暗对比,没有色差对比。
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要给每个画家贴上一个标签,那梵高的标签一定是:**高级配色家**。因为,从作品的角度看,梵高对颜色的把控是很强的。但是,让人感叹的是,他不仅可以把握住相同的色相,还特别**擅长互补色的运用**。
什么是互补色呢?**互补色,又称为对比色,是成对的颜色**。换句话说,就是当这对颜色组合时,会相互抵消,产生带有灰色度的颜色;**当它们彼此相邻时,又会创造出强烈的对比度**。
现代色彩理论使用RGB加色模型或CMY减色模型我在其中挑选了四种最主要的互补色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a/5c/eaf2d1da691145541505bf62c9b1605c.jpeg" alt="" title="四种常见互补色">
你可能惊了,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红配绿”魔鬼级搭配吗?是的,所以互补色的运用难度系数更高,处理不好会让人感觉很糟糕。一般的画家也是绝对不敢轻易尝试互补色的。
那么,梵高是如何巧妙运用互补色的呢?我们来看梵高的这幅《星夜》。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b/61/eb9e0fb3ee04752fe3d73a8bb6c33a61.jpg" alt="" title="星夜The Starry Night[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9年[br]现存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放眼望去,是一大片的蓝色,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山和房子,但是在这蓝色中又多了少许的黄色,蓝色和黄橙色正是互补色。如果没有这一点黄橙色,整体蓝黑色的画面会让人感到很压抑,尤其还搭配着如火焰一般的丝柏树,占据了很大范围,增加了压抑的气氛。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7/9e/07474ce5ffde7e6bc8aa8f1b36ee319e.jpg" alt="" title="丝柏树">
这点点亮星和流云似乎让整个悲伤的画面跳跃了起来,**流动式的笔触**会让人的情绪不自觉地跟着躁动,你会感觉,天空中的一切好像都在流转、在转动,蓝色与黄色慢慢融合在一起。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7/5e/27b61ed9f1b037df4fbc8f7f7f27b55e.jpg" alt="" title="星空局部图">
这种互补色的运用并没有让我们产生不适,反倒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性**。
这里插一个冷知识,你有没有好奇过,梵高的星空为什么是漩涡状的?有人说是因为他吃了毒蘑菇,产生了幻觉,才画出这样的星空,但其实是当时有一种自然现象叫旋形云,梵高应该是在绘画的时候,正好赶巧遇上了。这种云在中国传统里也有,叫**祥云**,常用于家具装饰。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3/5c/c30c6725996026812caa64c5c3015c5c.png" alt="" title="家具中的祥云图案">
同样,运用互补色很好的画家还有**保罗·高更**1848-1903年他也是梵高的好朋友。我们来看一下高更的画你可以将他的画与梵高的对比一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感觉高更的颜色对比更干脆一些整片的红对整片的绿更偏向于色块的整体搭配。
因为高更是绘画世家出身,对颜色的学习和运用比较系统,而梵高更多是靠直觉与感觉、靠想象力去花画画。所以高更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即使用了很多互补色,画面也比较稳,而梵高的画面会给人一种**动态不稳定**的感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6/91/c6dabdd48261ea2a09488870f2679b91.jpg" alt="" title="Tahitian pastorale[br]保罗·高更Paul Gauguin[br]创作于1898年">
## 追逐色彩的梵高
我们印象中梵高的作品,颜色大都是明亮欢快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梵高早期的作品,**他早期的创作基本都是灰暗色系的**,基本没有亮的颜色,就像这幅《吃土豆的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3/77/b3815481ee04f83f1bfc25a534626077.jpg" alt="" title="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br]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5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这和我们印象里的梵高大相径庭,他居然也画过这种色系的画。其实,在工业革命时代,大部分艺术家都是在附和贵族以及资产阶级的。梵高在当时是个特例,他和大家背道而驰,别人为了迎合上流社会而作画,**他却去关注贫苦人民**。
**因为梵高更注重表达内心真正的感受**,他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别人觉得能衬托身价,看上去高尚就行,而梵高不这么认为,这个时期的梵高更在乎的是**果敢地表达**,表达他看到的真实世界:疾苦的环境、沉重的生活,所以他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比较沉闷。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6/cc/f6932d022860c4a151187cc02fe1f2cc.jpg" alt="" title="Noon, rest from work (after Millet)[br]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90年[br]现存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那为什么梵高后来色彩和画风越来越鲜艳呢?因为他在巴黎的时候,接触了印象派,多彩的画面给他带来了视觉冲击。巴黎阴暗昏沉的天气和功利的氛围,也让他更加**渴望光和色彩**。他的调色盘里颜料才越来越明亮,笔触越来越大胆。
后来,梵高去了法国南部定居,他开始去描摹他心中真实的风景,这时候也是他最主要的创作时期,他画下了《向日葵》系列。
他画的向日葵就像是一个跳动的心脏,无论是枯萎盛开的向日葵,还是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向日葵的黄色都是那么的浓郁,就像他,即使被生活磨平很多棱角,也要追随阳光的色彩。
可是,后来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定居的这几年,却成为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刚开始,他的弟弟提奥写信给高更,鼓动高更陪梵高住一阵子。梵高租下了**黄房子**,在这所黄房子里与高更度过了一段愉快的好基友的日子。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4/9e/049e2ebdfcef8528665052d46b1a939e.jpg" alt="" title="黄色小屋[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8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a/3c/fa493492a7f4419735c5f29d37034b3c.jpg" alt="" title="梵高画向日葵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 [br]保罗·高更Paul Gauguin[br]创作于1888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但是好景不长,艺术家之间的意见不合让他们分道扬镳,高更离开了黄色小屋,他的离开给了梵高很大的打击,梵高觉得是因为自己的错误,于是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b/1d/4b4fcf35867118fd569554fe87d9441d.jpg" alt="" title="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89年">
最后,梵高身边只剩一个他弟弟,这么多年也是多亏他弟弟给他提供经济支持,他才能勉强解决温饱,买一些颜料。即使一直贫穷,他用颜料画自己喜爱的色彩时,也一点都不吝啬。
但是,穷困潦倒、好友的离去、经济的窘迫还是一次一次打击了他,梵高精神开始有些失常,他住进了精神病院,也许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梵高才在精神世界里寻出路,他画下了那幅著名的《星夜》。
**蓝色的色调压抑而又抑郁,但是那颗近乎于黄色的月亮,就像他的梦,虽然被悲伤包围着,却依然散发着光亮。扭曲的丝柏树,马上就要冲破天空,就如他的处境**
>
<p>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br>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br>
<br>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p>
——梵高 《亲爱的提奥》
同年,他画了《麦田里的乌鸦》,也是他人生的最后时光。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7/46/a7b850678903b1yyea597634a1e1f546.jpg" alt="" title="麦田里的乌鸦Wheatfield with Crows[br]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br]创作于1890年[br]现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这幅画我最早是在我哥哥带回来的中学美术课画册里看到的,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看到这幅画的感受,感觉自己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吸引,内心说不出的喜欢。那时我只有七八岁,语文水平还不足以认清所有的字。所以,我也不知道是谁画的,但是我总拿手去触摸画面。感觉绘画真的很神奇,怎么可以让人那么的喜欢呢。或许我对绘画执着的种子就是那时埋下的吧。
我们来看看这幅画,它好在哪里,为何能吸引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
预示着死亡的黑色乌鸦,好像被什么惊起,飞向无尽的未知。面前的三条岔路向前绵延着,看不到远处。画面整体还是很熟悉的互补色。不同的是,如果你细心感受,这幅画颜色的对比会带给你更多的**不安和压抑**。果敢的笔触,配上明快的颜色,给人感觉像是在追赶着什么,那成群飞的黑鸦,看不到尽头的路,翻滚的麦浪,都象征着梵高那时内心的不安,孤独与迷茫。
梵高时代的人们喜欢奢华和纸醉金迷所以梵高在生前画的2100幅画只卖出去过一幅没人欣赏他的才华觉得他是在瞎画。但是梵高死后他的画作却慢慢火了起来因为后来经历战争、流离失所、失意的人们才理解了他从梵高的画里得到了安慰和力量。
**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他所有的举动都可以被解释成一个奇迹;可如果他不成功的话,他就会被大家叫作疯子**
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是因为他戏剧性的一生,他的画才出名吗?不,没有对色彩的把控、对真实的追求、对纯粹的执着,他怎么会有戏剧性的一生?
他这一生都在追逐色彩,通过色彩的变动,我们也看到了他艺术的一生。
理解这些后,你再去看梵高的作品,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有一次,罗马开了一个关于梵高的回顾展览,作品很全,我是看了整整四次才看完的。
那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梵高的画,也是第一次看到他的原作,也是我真正第一次对艺术折腰。那是我来意大利的第二年,当时还在读大二,那时的我还是一个高傲的求知者,自认为对艺术的理解或者基本功优于很多人。
但我错了,我虽然热爱艺术,可那时对艺术还未有过敬畏之心。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看了四次才看完,因为我每次进去半个小时,就要出来哭两小时,看梵高的展就像剥了一层皮。**当你感受到他在画面里通过色彩与笔触倾注了他对艺术的爱、虔诚与执着,看他的每一幅画就会不自觉地难受,被他注入到作品里的情绪所影响**。
后来我问门卫,为什么我每次哭着出来的时候,他都很平静地给我开门。因为一般意大利的小哥哥还是蛮热心的,不递纸巾的话,也会安慰一下。在我疑惑的时候,他指了指台阶,我看见好多人都在抹眼泪或者在梳理情绪,哭的不止是我自己。可能我们都感受到了梵高作品里的那种虔诚与震撼吧,因为作品,我们才能站在另一个时空,与他对话。
“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死去。” 梵高说。
## 罗老师说
今天呢,我们主要分析了一个问题: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我们从《星夜》和《向日葵》入手,研究了梵高是如何高级地使用相同色相和互补的颜色,同时,还欣赏了一幅高更的画。
分析画作只是我们走近梵高的第一步,我们还探寻了梵高的艺术足迹,他追逐色彩的步子始终没有停下来,无论是他悲天悯人的性格还是他艰辛的艺术家之路,梵高的一生都是值得敬畏的。
回归到生活中,我们怎样学习梵高去把握相同的色相呢?我们可以找细微差别,色差、冷暖、明度都是关键。这种同色相,适合室内装修的软装上,比如房间的用色、窗帘的用色、还有家具的颜色。同色系的搭配不会给人很不适的感觉,整体柔和,但又不失独立性。
而在不同的颜色中,如互补色,互补色的运用就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比例安排。互补色的对比很适合我们做大型海报的设计、广告牌设计、通讯栏设计,既可以色彩鲜艳、比例安排合理,效果上也可以做到不杂不乱,宣传的作用会很直观。像高更那样的大面积用色的方法很适合舞台剧布景,对比鲜明,色泽鲜艳。
## 思考题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开始的两幅向日葵对比图,为什么两面墙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呢?你可以猜想一下,梵高想表达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4d/44e9b6a29d4f2efc74fe846e5101b54d.jpg" alt="" title="向日葵对比图">
你发现了吗?不只油画里需要色彩,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色彩。
情感的共鸣不仅可以来自于眼前人,还可以来自于遥远的时空。有时候,按照社会规则去生活其实很容易,真正难的是如何突破既定的规则、对抗别人的成见和坚守自己的本心。
但也因为这样,**循规蹈矩的人会活成芸芸众生,打破规则和循环的人才会被后来人称为英雄**。这场旅行的第一站,我献给我最爱的梵高,也希望今天这一讲,成为你平凡英雄梦想的起点。
现在,也许你心里已经有了一点触动,如果你也有这种共鸣,不妨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眼前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c/01/7cce4a7fdf0682168ac37f48f7f9f401.jpg" alt="">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