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
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摄影入门课/实战篇/20 | 摄影的更多可能:摄影到底是不是艺术?.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107 lines
21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20 | 摄影的更多可能:摄影到底是不是艺术?"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6d/e4/6d8b9be37c91fea0aad818c6e531b4e4.mp3"></audio>
你好,我叫孙晟钧 Lufus是小麥在开篇词里就提到过的神秘合作伙伴。
这套课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挖了很多坑,留了很多思考问题,比如在讲摄影史的时候提到过摄影是否就代表着忠实记录,客观还原;比如提到了摄影跟绘画之间的异同,举了 Rodger Ballen 的例子来说明现在的摄影师们是如何用画画的方式拍照片;比如带你看了许多“莫名其妙”的照片。这些照片里有看似平淡无奇的建筑跟城市景观,像是 Mark Power 跟贝歇夫妇,也有门槛极低、有相机就能拍的家庭快照,像是荒木经惟拍他的老婆阳子;也有操作复杂、技术含量极高,用普通人可能一辈子也接触不到的拍摄方式拍成的“技术流”照片,像是杉本博司的剧院、海景、闪电系列等等。
提了这么多外国人名,你可能依然会觉得他们离自己的日常生活非常遥远。“我不想当什么艺术家,也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展览自己拍的照片。你让我看的那些照片我也没觉得它们有多好,什么艺术不艺术呀,把我家人孩子拍好最重要,你老跟我提他们干什么?”
这最后一节课的目的,一是为了填坑跟查缺补漏,带你了解更多当今活跃的摄影师跟他们的创作技法,第二就是为了解答你心里可能会有的这些疑惑。我们的课程进行到这里,你应该多少也明白了摄影绝不仅仅是“拍到”那么简单。而在这套课程结束以后,你应该也不想再和其他爱好者们一样,在一段时间的拍摄后就“泯然众人矣”了,没有再拿起相机的动力和欲望。不光能拍到,还能拍好看,还能在长年累月的持续拍摄中找到快感,这是我跟小麥当初设计这套课时最主要的想法。没错,“艺术”这词是挺大的,也都快被用滥了,但学完这节课后你就会明白,艺术,其实也没多高大上,它原原本本就扎根在你我的日常生活里,也只有它,才是让你能一直持续拍下去的动力。
话不多说,咱们还是先来看几张图,它们都来自于我喜欢的几位中国摄影师。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3/96/b342ef1dc76842a60858fa23a5467f96.jpg" alt="" title="黄京[br]微博:@吃土豆的人啊[br]网站http://huangjingfoto.com/">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1/bd/8174c139be40b138c165369b4db153bd.jpg" alt="" title="尤达任[br]网站https://darenyouphoto.com/">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1/1c/41b6e5a29293be1906c1c5770170e41c.jpg" alt="" title="张内贤[br]微博:@_张内咸">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0/9b/e0d9a0b9bc6cd62d887fd7c99537249b.jpg" alt="" title="宋朝[br]网站介绍http://photographyofchina.com/blog/song-chao--3">
上面这些照片应该是你在平时浏览摄影相关内容时,比较难见到的图片类型。这些摄影师的个人风格鲜明,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非常固定的拍摄技法,拍摄主题也相对不变。**长年累月保持一机一镜拍摄同一主题**,这是职业摄影师与业余爱好者间最大的区别。
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图片全部取材于摄影师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没有什么战地苦难、旅游美景,或是突发事件这些刺激人的外在因素。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照片模仿起来都有一定难度,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摄影师这个人本身。
简单分析下几位摄影师的图片。
首先是黄京。关于他的介绍我就不在这儿多说了网上有很多访谈感兴趣可以去搜一搜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每天都挂着一台全手动的胶片旁轴相机只要出门就拍两张曾因为“喜欢观察单位食堂的鱼缸而为了表达这种特殊的喜欢前后拍了4000多张照片”的人。他的拍法本身没有什么难度就是靠纯粹观察日常生活里的琐碎细节完全利用自然光估焦估曝光将这些细节直接、忠实地拍摄出来。虽然拍法没有难度但恰恰是他这个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角度**无法被人模仿。优秀摄影师区别于爱好者的一大表现就是能将平常人觉得“这有什么可拍”的东西给拍出来。他能看见的你看不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即便是处理同一个场景,面对日常生活里相同的素材,不同的摄影师也可以对它们采取不同的视觉观察角度,使得这些相同的场景变成不同的照片。听上去挺玄的,但其实“观察角度”分解成参数无外乎就是**距离、景别(近景、中景、远景)、取景框线(焦段)、拍摄角度(俯视、仰视、平视)和快门时机**,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变量,都能获得不一样的照片。长年大量用一机一镜拍摄同一主题的摄影师,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套视觉的肌肉记忆,在面对一个场景时,能如同直觉一般在脑袋里将这些参数瞬间组合好。而想形成这样的直觉,就需要你在日常练习时,面对同一个场景,尽可能地多拍,不要拍完一张就草草收场,学会等待、预判快门时机,尝试用同样的镜头站在不同的距离下拍摄,远中近、上中下都观察好了再按快门。
说回到这些例图本身。如果摄影师仅仅将他直接拍好的照片不加编辑,不加处理地原封不动给放出来,你大概率也不会觉得它是一张好照片。摄影师的工作绝不仅仅止步于按快门,后期编辑是每个想拍好照片的人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许多摄影爱好者都会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后期了的照片就不是好照片,好像只有“原片直出”才是正统。而我想纠正的是,首先,“原片直出”也是后期,是相机算法给出的后期,这在咱们之前的课程里已经说过了。其次,后期并不仅仅指涂抹、抠脸、加噪点、加暗角、更改画面内容、磨皮、拉腿等这些技巧;像是裁剪画面、调整画面明暗反差、调整色调、更改饱和度、点亮阴影、压暗高光等均属于后期的范畴。我们这套课里给出过的所有例图,每张都是摄影师后期调整的结果。**建立完整的后期意识,是拍好照片的必要条件。**
后期技术,其实早在胶片时代就已经诞生了,数码 Photoshop 只是沿用了胶片时代摄影师们的处理方法。而在胶片时代,每张从暗房放大出来的照片其实都是后期处理的结果,它就没有不后期的照片。摄影师用暗房放大机里的滤色片来改变对比度,用手遮光挡影来改变照片局部的明暗程度,像我们第七节课提到过的 Ansel Adams就是通过前期冲洗 + 后期暗房调整才能制造出下面例图里这样的视觉效果。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e/4f/ce70b7ba00e934e2585f4ae84113aa4f.jpg" alt="" title="Ansel Adams 于 1941年在新墨西哥州拍摄的月升后期制造了异常丰富的黑白影调">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9/aa/e94feb87b60304e8b90f88351e72bbaa.jpg" alt="" title="Dennis Stock 于 1955 年拍摄的男明星 James Dean左边是暗房放大的原片上面标记着摄影师想要对画面效果做哪些更改的笔记右边是经过暗房后期后的最终成片。">
所以不要一味地认为拍照不需要 P 图,掌握基本的明暗调节技巧,学会调色,是拍好照片必不可少的一步。
虽然暗房、胶片听上去离我们很远,但如今它依然被广泛应用在艺术摄影领域,柯达、伊尔福、富士这些公司也依然在生产着胶片。当今的摄影师们之所以仍执着于使用胶片,除了情怀和好玩,也是因为银盐底片跟光学放大后的质感效果,对影调与色彩的完整还原,是现在的电子微喷尚无法完全模仿企及的。比如黄京老师的照片之所以会有那么强烈的明暗反差和大颗粒感,就是胶片与银盐相纸本身的材料特性所决定的。
黄京使用胶片拍摄,拍摄后再对胶片进行迫冲(延长冲洗时间 + 提高冲洗用的药水温度),好提高底片本身的对比度和颗粒感,制造出视觉效果很“硬”的底片原片,然后拿到暗房进行放大,再把放大后的银盐照片重新扫描回电脑里进行最后的修改编辑。所以,即便你选择了去模仿拍摄和他一样的照片,以同样的角度去拍居民楼的楼道(例图里的图七),你也不会得到观感相同的图片,原因就在于这里还涉及到了工艺问题。
再比如第二位摄影师尤达任用到了凹版印刷Photogravure这一古老工艺。它的操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将曝光放大好的明胶照片转印到铜板上利用化学反应将铜板腐蚀后再涂抹油墨于铜板上进行印刷。由于油墨本身的质感使得印制出的照片影调柔和颗粒感细腻看似平淡的画面经由工艺处理后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工艺本身就是组成照片的一部分。职业摄影师会主动选择用后期工艺打破视觉惯性,不避讳让照片变成纯粹人造的工艺品**,对他们而言,什么都没有“好看”重要,这也是他们与摄影爱好者的一大不同。而理解这类照片,往往就需要从摄影师的创作过程本身入手,明白工艺到底在作品里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你可以再体会体会我们上节课提到的一句话,什么叫作“**画面就是事件本身**”。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5/42/d527c9a0c5aa0450f417d8cf4676f542.jpg" alt="" title="这四张照片是我使用锡版照相法拍摄的人物肖像。[br]锡版摄影也是湿版摄影的一种,药水需由摄影师自行配置。[br]它的制作过程复杂,一次只能拍摄一张,[br]最终成片都是曝光在金属版上无法被批量复制的实体照片。">
许多职业摄影师并不纠结于前期拍到了什么,对他们来说,来自现实的照片只是素材,如何利用后期恰当地处理运用这些素材,使它们呈现新的含义和新的视觉效果,要远比这些素材在前期拍得好不好更加重要——乍一听起来这很像平面设计的思维,没错,这就是摄影术发展到今天,人们打破“摄影只能基于现实”这一思维定式的方式。
除了我们提到过的这些技法摄影工艺还有湿版、蓝晒、转印、铂金印相、电子负片、halo-chrome 等等,对于这些技法的运用也使得摄影能够更加脱离于现实。当然,这么做并不就一定代表着高级,做不好反而有投机取巧的嫌疑。过程再复杂,运用到的技巧再花哨,不好看不好玩,观众体会不到也还是白扯。摄影毕竟是要用眼睛看的,再复杂的制作过程,最终的结果还是要回归到“好看”这件事上。
类似把照片当素材,大量借助后期工艺的摄影师不胜枚举,像是山本昌男、深濑昌久、托马斯·苏文,甚至包括森山大道在内的一众日本街头摄影师,都是借助了后期处理与暗房工艺才能创作出他们的那些名作。贴几张例图,我就不再多说了。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d3/92/d362d0e5d88f018672e5e9f88ea76392.jpg" alt="" title="山本昌男">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7/13/c7244cfa577358f37ff71339a28f8813.jpg" alt="" title="深濑昌久[br]《鸦》的许多照片并不是一开始就拍到的,而是后期从原片里裁剪放大得到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9/c3/2995b376f835846247b64377742ee5c3.jpg" alt="" title="托马斯·苏文,《线》[br]网站http://www.beijingsilvermine.com/[br]苏文本人并不拍照片,而是从旧货市场大量收集废弃底片,将其修复、编辑,集结制作成工艺品画册。
虽然是一本画册,但照片本身的作用被淡化。照片与画册本身的设计一起,共同被用作传达理念的工具。">
讲到这儿,你应该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总说,**摄影并不单纯局限于一张照片本身**。照片只是一座桥梁,摄影师想利用照片传达的观念,我们通过照片感受到的情绪,照片的审美属性、社会价值,都是我们在回答一张照片“为什么好”时应该考量的因素。
回到开篇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说贝歇夫妇好?因为他们的照片完整记录了二战后德国的工业建筑特征,那些照片本身所具有的文献价值,给后世理解德国工业发展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我们为什么说杉本博司好?因为他透过照片,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探讨,我们能从他的海景中感受到平静,从废弃的剧院里体验到永恒。他通过拍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远古动物模型,带我们进行了一次时光穿梭,让我们看见了陆地上还没有人时的景观。我们为什么说荒木经惟好?因为他有勇气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完整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有勇气用照片来挑战当时社会的诸多禁忌。你可以想想看,如果是你,生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敢不敢把自己跟老婆的私房照片放到市面上给大家品头论足。荒木的名作《感伤之旅》,不仅仅是一场蜜月旅行的完整记录,更是一份私人日记,其中包含更多的是在他老婆阳子去世后,用照片展开的对生死的探讨。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24/1a/2426816c36f79f4fca846dd2e9ba0e1a.png" alt="" title="贝歇夫妇,《水塔》系列 ">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b3/c5/b3d856b13ae81a709723a61f2c4b10c5.jpg" alt="" title="杉本博司,《西洋镜》系列">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ea/54/eab8928b493b2fbf4cad7c2876cdb254.jpg" alt="" title="荒木经惟,《感伤之旅》 ">
摄影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拍,什么不能拍,并没有任何限制。每当我们苦恼于不知道该拍什么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先入为主的偏见,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跟想象力。摄影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想到了借助各种工艺来达到让自己区别于绘画,脱离于现实的目的。初学者可能会认为这偏离了摄影的本质,但我想说的是,恰恰是因为对各种工艺的运用,才拓宽了摄影的可能。我们之所以会固执地认为没后期的照片要比后期过的高级,抓拍就比摆拍难度更高,是不是因为看过的照片太少,对摄影的认识还依然停留在“拍到”“记录”“还原生活”这一层面呢?
职业摄影师会运用到那些工艺,将拍摄过程复杂化,很大原因是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要和别人不一样。也只有不一样,人为拔高拍摄门槛,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里脱颖而出。我们不是他们,日常生活里一般也不会和其他人“斗片”,暗中较劲,但我们为什么依然会执着于拍到一张好照片,依然想要和别人不一样?这又回到了往期课程里问过无数次的那个问题:你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拍照。
摄影由客观观察转向主观呈现是必然发生的事情。拍摄时间越长,越会对外界刺激脱敏,如果这时不转向拍摄自己的内心世界,用照片表达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你必然会失去拍摄的动力。与大多数人的认知相反,摄影其实是个内观的过程。在利用复杂形式吸引到足够多的眼球和赞扬后,你的摄影之旅才刚刚开始。我这几年的一个感受是,一开始我也会被门槛高、形式感强、拍摄过程复杂的作品所吸引,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曾经许多我认为“这有什么好”的照片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心头好;曾经我理解不了,认为“是个人都能拍出来”的照片,恰恰成了现在我百看不厌的作品。导致这个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随着自己拍得、看得越来越多,我的差别心正在逐渐消失。
照片是一扇门,一张照片背后承载的是摄影师的内心世界,我们能通过这张照片,看见他的世界的样子。一个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拍出什么样的照片,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被张内咸、宋朝的照片所吸引。他们照片的好,不是因为使用的技巧有多华丽,拍摄门槛有多高,而是因为那些照片就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来自于他们这个人本身。
张内咸是一名体育老师,他的日常就是和孩子们打交道。只有他才能跟孩子们玩儿到一起,成为孩子里的一员,看见那些别人看不见的天真笑脸,而他的这个视角我永远学不会。
摄影师宋朝本身就是矿工,作为一名矿民的生活经历,给了他看待留守老人和矿工同事们不一样的角度。他照片里的矿工并不是黑色、痛苦、单调的。相反,因为他深刻理解矿工的生活,明白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所以他选择呈现了矿工们最“正常”的一面,不去放大苦难。我们能从他的照片里感受到乐观幽默,体会到每个人的个性,看得见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类似这样的照片,不是靠单纯的学术思辨和专业技能培训就可以学会的,想拍到它们,你首先得成为这样的人,将视角放回到平凡人的普通生活。
看照片有的时候就跟看小说一样,是体验另一个世界,感受另一种人生的方式。
最后,我想说一个问题。
我们以前说过,审美是主观的,但美是有客观标准的。这句话并没错,但随着个人经历的丰富,我也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我建立起了自己对于“美”的标准后,我是不是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其他人?
很多人总喜欢问“能评价 XX 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吗”这样的问题,其实困惑无外乎就是为什么他拍出那样的作品就可以成名,而那些成名的作品究竟又好在哪儿。会问这类问题就意味着提问的人其实并不喜欢这些作品,但总想尝试去理解它,觉得人家出名肯定是有道理的,说白了还是被名气和权威所裹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理解力不够,所以才看不懂这些照片。
作品的名气只取决于它被谈论的次数。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所谓的“价值”,是人赋予的,跟它本身的好坏无关。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别人赋予的价值就要比我的个人感受更有价值,更重要?
蒙娜丽莎只是张证件照,鸡缸杯就是个黄酒杯,甭管它们被谁用、卖多贵、如何被无数人大书特书,吹得神乎其神,于我而言,它们都没有我爸妈二十几年前结婚生我时的照片更宝贵。我们要学会区分作为谈资的“艺术”和自己真心喜欢的“艺术”。艺术只可能是私人感受而无法与任何人共享,这也是我为什么总说放在博物馆里的艺术都不是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你看不见。所以,对于那些看不懂的照片,我们完全可以忽略,没必要困惑。**照片是用来感受而不是用来研究的**,尝试去跟任何人争论一张照片的好坏都是没有意义的,你说服不了别人喜欢上一个他感受不到的东西。
应该说,“美”这个词本身就具有阶级属性。对它的认知,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消费能力、收入水平,取决于我们每天暴露在什么样的信息环境里,周围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设计师的美肯定跟工程师的美不一样,与其说“美”有客观标准,不如说“美”是一个话语体系。
社会是由一个个圈子组成的,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艺术圈有艺术圈的说法,新闻圈有新闻圈的模式,新锐圈有新锐圈的套路,拍商拍的也有拍商拍的标准。分歧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对同一个概念的定义不同,出发点不一样,自然谁也都说服不了谁。这就好比即使我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也依然不觉得我在这节课里给出来的例图有多好。但这根本不重要,喜欢的都看不过来呢,何必逼着自己去理解不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其他人眼里“客观的美”为什么又非得被别人的标准牵着鼻子走如果一个东西能让你自得其乐你又何苦纠结于它符不符合其他人眼里的“客观标准”。连价值都是人赋予的那什么美不美、艺不艺术的难道不是一个大骗局么这就像总有人说要“跳出盒子思考问题think outside the box但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只是跳到了一个更大的盒子里而已。
好不好不重要,真心喜欢才重要。
这节课就结束在这里吧,我们有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