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邱岳的产品实战/模块三:产品经典案例解析:小程序的生态与实践/35 | 对产品经理来说,做小程序有什么价值?.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72 lines
7.7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35 | 对产品经理来说,做小程序有什么价值?"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9/be/a9517e70c6ada82c90cb1ae3fc7a27be.mp3"></audio>
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聊聊与微信小程序相关的话题。
我们的团队算是微信小程序比较早期的实践者,做了一些小程序,有不怎么成功的,也有数据还凑合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思考和经验,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 小程序的发展现状
微信小程序从两年前推出至今,已经有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流进来,同时相关的争议一直没断过,每个阶段看好看衰的人都有很多,前几天,我看到还有文章在讨论是不是小程序被高估了。
我觉得,各方观点都应该去听一听,了解一下,但没有必要被这些观点左右了自己的判断。而且小程序的实施成本比 App 低了不少,完全可以自己下水做做看,试一下温度。
说到实施成本,这是小程序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收益。过去我们做 AppiOS 和 Android 俩平台、客户端服务端,各种兼容问题,还有版本管理等等一系列的限制。
这里说个题外话,虽然说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框架去做跨平台的开发,但随着业务复杂度增加,终究还是要去解决各种各样技术上的细节问题。
据我所知,有很多用类似框架的团队在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在谋求回归或部分回归 Native 技术方案。
比如今年六月份 Airbnb 刚刚宣布放弃了 React Native。目前极客时间还在使用 Weex我感觉随着业务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当框架带来的限制开始影响效率时说不定也会有变化。
我们回到小程序,小程序降低了多终端开发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iOS 和 Android 之间的差异,开发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成本也相对低了一些。当然导致这个行业的门槛也低了不少,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我们可以猜测一个趋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个生态其实趋于饱和,如果你不是做产品设计的,那么估计已经很少会去发现并下载一个新应用了,用户的时间可能会逐渐被几个高频的覆盖基础场景的应用所占据。
最终一些独立的服务提供商是透过这些超级 App 去服务用户,完成这一个服务的过程,或许就是通过类似小程序这样的机制。当然大家也看到了,目前微信、支付宝和头条系,以及百度都开始做小程序。
除此之外,作为大的平台提供方苹果,也一直在跟这些绕开自己的应用市场的超级 App 博弈。
比如从最早从应用号改名小程序,到反复不断的 iOS 支付相关的政策调整,都能看到苹果的警惕,毕竟 App Store 是苹果公司重要的生态环节,大家都不做 App 转去做小程序了,苹果会很不好受。
支付宝、头条系和百度的小程序我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发言权,我们的讨论也会集中在微信小程序的生态中。但一定要说清楚的一件事情是,不同的环境中做小程序的思路和逻辑是会有很大差异的。
## 小程序的价值
微信小程序的价值在于藏在其中的关系链,支付宝小程序应该是其中的信用体系和支付管道,头条和百度的小程序很可能会跟分发有关系,这会是不同生态结构的东西。
我看到网上有些表格在对比不同小程序之间的功能差异,支持什么技术特性之类的,我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他们之间的差异一定不是技术特性的差异,而是环境和用户场景的差异。
我们还是回到微信小程序,刚才说微信小程序的价值在于:藏在其中的关系链,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微信其实是通过小程序,把它其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连接关系开放给了我们。
我们通过这张网迅速触及到了大量我们原来很难触及的人,比如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我们怎样通过一个一线城市的白领迅速触及大量四五线城市的人群?
想象一下,其实北京高级写字楼上班的 David 可能同时还是微信里“家和万事兴”群里的狗剩儿同时还是“XX 级 2 班青春不散场”群的老五。这就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折叠,让一个人身上衍生出不同的关系类型,也可以触达到不同的人群,让我们通过这个渠道把信息传递下去。
当然,这个事情从原理上说,原来用 HTML 5 加上微信提供的 JS-SDK 也可以做,为什么非要用小程序呢?这其实也是小程序刚出现时很多人的疑问,而且如果我们往底层去看,往技术上去看,小程序也是通过 WebView 做的渲染,有什么不同呢?
**我的观点是有两个不同,一是体验上不同。** 基于 Web 做一些事情比如做一些系统级的调用会受到限制而且Web使用上总会感受一个加载刷新的过程不顺滑体验比较糟糕。
虽然小程序最终还是用 WebView 在渲染,但我觉得它算是在体验和灵活这件事情上,在 Native 和 WebApp 之间又取了一个平衡。一定程度上保有WebApp 的跨平台灵活性,另一方面让小程序开发者能够更深度地分享微信的一系列原生能力。
同时小程序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体验的统一,各种元素和控件之类的设计,包括流程和结构,不同的小程序都遵循微信的设计规范,保证了用户在整个小程序体系中的感受一致,不大会出现打开一个 Web 页面,半天不知道点哪里的状况。
**第二个不同,我觉得是用户归属的不同**。这个东西说起来有点微妙,就是过去我们做 WebApp 的时候,在微信打开一个页面,我们会觉得这个用户进到了我们的产品体系中,所以我们会让他注册登录,然后来使用我们自己的产品。
而在小程序的体系下,感觉用户还是在微信里,我们是给微信提供应用插件的,除了少数小程序之外,大部分小程序可能就简单地要一个授权便可以正常工作了。
其实按理说在 Web 上利用微信的 JS-SDK 去做授权也是一样的效果可是这两个差异确实存在Web 上我们会想方设法引导用户去下 App或者去关注公众号好像是在努力把微信体系中的用户抢夺到自己手里。
而小程序中,由于微信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所以大家都不得已变得很淡然,既然抢不走,那就到微信的地盘上好好服务用户,这样导致用户开始使用一个应用的门槛,降低了很多,打开小程序的时候心理负担也小了不少。
比如我打开小程序的卡片就顺手可以开始使用了而看到了Web页的时候我就可能会预期它让我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开始登陆。在技术上虽然没什么差距但是在心态和体验上确实会不一样。
## 总结
说完 WebApp 和小程序之间的这点差异,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先到这里,我们从小程序的实施成本开始说起,提到小程序可能成为一些超级 App 与开发者分享用户的方式。提到微信小程序的厉害在于变相向开发者开放了微信的关系链,最后提到了 WebApp 和小程序差异。
接下来我们会展开来分享微信小程序是如何向我们提供关系链,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利用这一点。虽然这很可能不是微信的本意,但这个特性在当前阶段却被开发者放大了。
你能想象到的,小程序和传统的 WebApp 之间有什么差异呢?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