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
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邱岳的产品实战/模块二:升级你的产品能力:产品经理的数据能力与商业意识/30 | 如何提高你的商业产品收入?(上).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80 lines
8.1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30 | 如何提高你的商业产品收入?(上)"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7/44/a7020f5d8c2bff90f109d7b10a8bae44.mp3"></audio>
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欢迎回来,我们接着上一次的话题分享商业产品相关的内容。
上次我们谈到支出的两种类型,以及它们背后的商业逻辑,最后我们提到了收入。做商业产品目的肯定是要想办法提高收入,那应该如何提高呢?
上一次的分享的结尾,我们提到了可以通过增加单元交易的收入数额,也就是一笔交易多收点钱;或者提高交易频率和次数,也就是提高销量。这看起来也是不值得费口舌的道理,但我们还是从这里出发,来看看一些相关的原则和逻辑。
## 1. 定价空间
首先我们来看看定价的学问,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有很多关于定价的理论和原则。比如,通过对比标的做锚定,或把数字设置得有零有整等,这些都是通过心理暗示操纵用户的小技巧。
这里我推荐一本叫《无价》的书,书中用大量的实例,分析定价这件事情中的奥秘,内容讲解得深入浅出,非常有意思,五星推荐给大家。
书中的内容我在专栏中就不具体展开说了,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我自己的定价小经验。
**首先是要记住一点,定价与成本无关。** 这听起来有点违反常识,毕竟典型的定价思路是算出成本,然后加上我们想要赚取的合理利润,然后得出一个数字。
但是事实上,定价的本质只与市场竞争和用户预期有关,尤其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我们不是用自己的成本去向市场交出定价。而是从市场领回定价,再向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拷问盈利空间。
换句话说,我们做事情的逻辑不是把东西设计好,定好价,然后拿到市场上去看能不能卖出去;而是去市场上看看某个东西可以卖多少钱,然后回到家里看看自己花多少钱能做出来,有没有的赚。
这里提醒大家一下,永远不要责怪市场,我们没有资格,等我们有机会成为巨头,掌握定价权再说。
除了市场环境,另一个角度是从用户价值来思考价格。我们要考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支撑用户怎样的价格预期。它足够独特吗,还是一个很多人都可以提供的东西。
这个在做 ToB 产品的时候尤为关键,因为在 ToB 采购决策中,你传递的信息很可能会不断被简化,同时大部分的决策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框架,来保证决策人的安全。
比如你说你是做舆情的,那基本就会以典型舆情系统的价值和价格作为预期框架,我们很难跳出这个结构。
但是,如果你能提供简洁有力的独特价值,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举个例子,别人的舆情都是盯媒体,而你的舆情可以盯社交媒体,那这就算是一个独特的价值。
如果它甚至可以独特到其他人都做不出来,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定价权,当然你要达成交易所花的教育代价也会相应高一些。
**第二个关于定价的经验是,在定价时,尽可能留出一点空间。**
比如你的心里预期是 500 块钱,可以先定价 600然后打个折到 400根据市场的反应来决定后续的价格调整如果你直接定 500会失去一些弹性。当然对待价格千万不要儿戏三天两头波动得很厉害会让用户失去耐心和信任我们要慎重调价。
这里我们要记住:定价数字的一定不要太低,太低除了会带来不利的用户心理锚定之外,还会挤压我们能够在价格上施展的运营空间。还记得我们上一次分享说到毛利的概念吗?就是这个意思,没有毛利,就没有运营空间,你想做满减、满赠、满返,都捉襟见肘。
**最后一个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是,虽然定价很重要,很可能是依靠你的直觉拍脑袋决定的。** 有时候决定产品运营的策略方向,没有各种书上和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玄乎。好多定价数字,可能就是模模糊糊大致拍脑袋出来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不断修正和填充调整。
有时候,如果你在相关行业中浸淫已久,对自己服务和业务了如指掌,对自己的产品战略也了如指掌的,去依靠你的经验判断定价,可能真的比用一堆公式来推算,也更加有效。
## 2. 扩展空间
说完了定价,也就是提高收入的第一个方法,我们再看第二个。如果定价提高不了,能不能扩大市场规模,或者交易频次呢?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薄利多销。
能做到薄利多销固然好,但是就怕只做到薄利,结果销没多起来,就完蛋了。
我们先看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决定了是否存在可能的扩展空间。在这里我们要先知道一个概念,叫做 TAMTAM 指的是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也就是“潜在市场范围”,即产品理论上你的产品模式可能覆盖到的消费者人群范围。(除此之外还有对应的两个概念是 SAM 和 SOM感兴趣可以查一下我们在互联网行业中做产品分析时可以主要关注 TAM。
跳开理论,你只需要理解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我们产品的天花板,换句话说,如果你有完美顶级的产品和团队,让所有理论上可能用你们产品的人都成为你的用户,那么这个人数,究竟是多少呢。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做一个给病理科医生用的工具,那么假设国内理论上病理科医生的需求是十几万人,其实现在没有那么多,可能只有一万多人,那么,这个工具的 TAM 有两个,一个是当前的一万多人,另一个是未来的十几万人。
也就是说,即便你牛到不行,也就十来万人了,如果你是给他们做工具,假设一个人收一千块一年,天花板就是一个亿,乍一听好像一个亿已经挺多了,但别忘了这可是天花板啊,这么看这个数字其实不高。
这里面还有一个假设,就是用一千块一年来推算市场规模,这里提到这个数字纯粹是瞎说的,但在实际的业务分析里面,我们还是要找到数字逻辑的。
先看大而化之的例子,比如我们去做医疗行业,那么我们可以从宏观去看, 在GDP 中医疗的占比,我印象里大概是 4-6%,那这个数字就可以作为整个医疗产业的市场规模天花板。
再看具体场景上的规模,比如我们要给某个行业客户做营销工具,那我们可以看这个行业客户的年收入、利润率以及营销预算的比例,用这个数字作为市场规模天花板。
一个天花板很低的领域,很难出现巨头和爆发性增长,所以也不大会引起投资人的兴致,当然这也不意味着这个领域就没有做的价值,这个话题先我们按下不表。
要扩大市场规模,我们还可以想办法去提高交易频率,比如我是个买外卖的,一天最多三次,那能不能加上下午茶和夜宵,提高交易频率,从而扩大市场规模呢,这是另一个思路。
总之,收益的规模潜力,需要我们了解市场,了解自己的业务形态才能搞清楚。在清楚这个天花板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做商业产品倒转腾挪以及增长的空间,具体的过程,我们下一次分享接着聊。
## 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今天从如何增加收入开始谈起,首先是提高单次交易的收益。我分享了自己关于定价的一些经验。
第一点是定价与成本无关,而是与市场相关,第二点是定价时,尽可能留出一些空间。最后是定价可能是依靠自身的经验与直觉决定的。接下来,我们还聊到了扩大空间的内容,找到你的产品的市场规模与天花板,再去思考扩展的速度和方式,这样可以保证你的扩张正常运作。
这些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呢?欢迎留言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