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KiB
有一天,在“技术管理交流群”中,一位管理者抛出来一个问题请求支援,他说:“目前碰到一个问题,困扰我一段时间了。之前自己负责开发的时候,数据基本没问题。做管理之后,数据开发就分给别人做了。由于做管理沟通协调的工作占了我大量时间,团队成员的项目质量也没很好地把控,导致这次上线后出现问题较多。本来想着用人不疑,于是就大胆放权,结果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如果我自己亲自做是可以保证质量的,但时间又不够用,大家帮忙想想办法!”
如果当时你也在这个群里,你会怎么回复他呢?
要想有效地支持到他,我们首先得弄清楚问题的核心是什么。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问题呢?人家已经交代得比较清楚了:数据开发这个工作,他没时间做,别人又靠不住,怎么办?显然,这是一个来自工作授权的挑战。
对于工作授权,在前面的第21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授权分为主动授权和被动授权。显然,对于这位管理者来说,他想做的是一次被动授权,即,自己忙不过来了,必须得有人来替他完成数据开发这项工作。他第一想要的是项目结果,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培养人的诉求也糅合进来了,比如他说“本来想着用人不疑,于是就大胆放权……”就显示出这种诉求的模糊。如果确定是要拿项目结果,就需要做出确保结果的安排,那被授权者的感受就不是第一位了。
能够兼顾做事和培养人,那自然是很美好的。但如果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就需要非常清楚我们优先保证的是什么了。
当然,我并非是抓住这位管理者在授权方面的一点瑕疵不放,因为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即便他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这就是一次被动授权,为了让别人把数据开发这项工作搞定,该怎么做呢?作为群友,我们是要给出建设性意见的。
我们说,要想让员工分担我们手头上的工作,要么靠梯队,要么靠机制。
所谓靠梯队,就是团队里有胜任度非常好的人,可以帮我们搞定这件事,并且这个人已经是这方面可靠的梯队人才。显然,我们案例中的管理者在数据开发上的梯队是靠不住的,那么就只能是靠机制了。
所谓靠机制,就是设计一套方案,来专门应对某个场景出现的问题,这套方案可以指导和“搀扶着”员工做好这类工作。你可能会说,带着员工一起做,不是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吗?你说的有道理,但是这样做的最核心的目的达不到,即,要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和精力开销。
那么,机制要怎么建呢?
你可以先看看我们的对话。我是这样回复他的:“你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你具备一个关键条件,就是你有成功经验。因为你亲自做这件事,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你要做的,要么就是把你的经验和能力迁移给员工,要么就是把你的经验和能力提炼出一套机制,让他们遵循这套机制来做就可以。作为管理者,如果你想抽出时间干别的,梯队和机制的建设会把你解放出来。”
“那么,我接下来梳理一下我的经验,形成文档。”他回答道。
“形不形成文档不是关键,很多文档整理出来也发挥不出作用。关键问题是,你觉得你做到了哪几点,让你可以保证项目质量?即,如果让你检查员工的工作,你检查哪几个点?”
“你提到的关键检查点的确很重要。我现在检查的时候,都是看到什么就问什么,觉得需要的话就去员工电脑上看一眼,这样可能会造成遗漏。”他想了想,继续说:“至于我为什么能保证质量,我觉得可能有三个点我做得比较好:第一,我特别关注数据指标的定义;第二,我会把数据计算逻辑和需求方进行确认;第三,我在交付项目前,会先做数据校验。”
“非常好,那么在你看起来,如果你的员工在这三个环节也都不出问题,你觉得他交付的项目质量能否得到保障?”我继续问道。
“八九不离十,不会出大的偏差。”
“那么如果你只是检查这三个关键点,你的时间和精力开销是否可以接受?”
“可以接受。”
“那么,这就是一套关于数据开发这件事的授权机制,你可以和员工商量一下怎么配合执行。”我总结道。
说到这里,我们就演示完成了一个授权机制的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涉及到哪些步骤呢?归结起来,大体上是五步:
通过这五个步骤,相信你也会制定出应对各种场景的机制。不过,随着日积月累,你会发现机制和流程越来越多,它们慢慢变得不再那么好用,最后甚至长篇累牍地躺在一些页面上“睡大觉”。那如何才能让这些流程机制得到有效的执行呢?
我认为,要想让机制具有可执行性,建立机制时还要遵循如下的四个原则:
如果我们在建机制的时候能够遵循上面四个原则,就可以大大提升机制的可执行性了。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再分享两个关于机制的观点。
好了,关于如何让流程机制得到有效的执行,我们就先探讨到这里。逐步健全的梯队加上良性运作的机制,可以让管理者越来越体验到“自动驾驶”的感觉,你有此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