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
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摄影入门课/实战篇/14 | 静物:静物是静物么?.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137 lines
15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are indistinguishable to humans but may be processed differently by a computer.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14 | 静物:静物是静物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c9/4d/c99dfb075efd6baa3f042b6700eb414d.mp3"></audio>
你好,我是小麥。这节课上课之前我先闲扯两句。
在划分目录的时候,这套课被划分成了三部分:历史、理论、实战。理论篇有八节课,虽然我们讲了好多晦涩的概念和科学定义,但其实基本每节课都是由实拍案例和名作分析组成的,也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论。所以,学到现在,你应该明白,拍照片这件事,如果不进行实际拍摄,你其实什么也学不会。
接下来实战的四节课分别是静物、人物、风光和街拍,虽然听起来像是针对某一个具体题材讲操作技术,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四节课,我不会教什么“摄影大师速成真经”,你也不要期待它会是“高频技巧十天突破”,相反,我要讲的很多东西都跟“拍照片”里的这个“拍”字关系不大。**
好,现在我们正式上课。
我们给这节课起标题的时候想到了这个挺诡异的说法——静物是静物么?虽然听起来挺吓人,但问题是好问题。
我们先来看两张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ce/73/ce998ef17ad781617b8e2080f3e06f73.jpg" alt="" title="Edward Weston">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a/0f/0ad7291b5672b89d4962545a3519600f.jpeg" alt="" title="Matt Stuart">
第一张图是 Edward Weston 拍的柿子椒Edward 这人挺逗的,专长拍摄各类瓜果蔬菜,青椒、圆白菜、洋葱、胡萝卜、鸡蛋、香蕉等等。他也擅长拍人像,但更多还是把活人也当静物来看待,因为他拍的裸女都不带脸,你如果有兴趣可以科学上网,自行 Google。
第二张是街头摄影师 Matt Stuart 拍的工程垃圾车,画面里没有人,都是静物。视觉错位是街拍爱好者一开始最喜欢拍的题材,很多人也尝试去模仿,但结果一般都不太让人满意,主要在于画面不够简洁……具体原因就不展开讲了。
总而言之,我想让你想一下,如果是你有一柿子椒,或者是你看见一垃圾车,你会拍成什么样儿——很可能是这样: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ff/cd/ff2e7a10aa7bf2aee7ee0b75859a44cd.jpg" alt="">
所以,在摄影的语境下,静物到底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静物其实是你自己,是你希望看到的东西,是你观察世界的角度。**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往下捋,我们先从拍食物入手。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a4/5e/a4521d484609cd2f2d4658f940d38a5e.png" alt="" title="夹带私货,我喜欢这片子">
现在很多人喜欢在吃饭之前先“消毒”,拍个九宫格发完朋友圈以后再开动。尽管我对这事儿经验严重不足,但从拍照片的角度,我还是能说两句的。
我们为什么要拍吃的?可能这顿饭比较上档次,从摆盘上就能看出特别贵;可能这顿饭很特别,它是贫困山区里的一顿窝窝头就咸菜;可能这顿饭是你,或者是你的男女朋友第一次下厨,拍完发朋友圈,做砸了嘲笑嘲笑,做好了炫耀炫耀……总之,**目的性都非常明确。**
大部分摄影爱好者在有了相机、草草地拍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拍什么了,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拍了。
举个例子,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很喜欢“扫街”(拿着相机满世界溜达,走哪儿拍哪儿),他们一开始会被街上的“人间烟火”所吸引,他们觉得那些东西特别有人情味儿,拍出来显得特别人文,你懂的……但拍了一阵之后,那新鲜劲儿就过去了,再加上出片量可能不尽如人意,那些照片不再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最后,这场摄影之旅基本都是无疾而终,相机开始吃灰,吃一年两年三年,吃到他们突然发现了一套特别好的摄影入门教程,才又开始用起来了。
很多人拍照片都很盲目,根本没搞清楚自己想干嘛,所以也很难拍出好照片。
所以拍食物这件事儿,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因为我们每一次拍,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恰恰是这种“功利”的心态,才能让 Edward Weston 把柿子椒拍得像个肌肉男蜷成一坨。
这话题再往下聊就深了,但我突然想起了开篇词留言区的一条留言,有个人说“这些照片过于艺术,其实大部分 IT 行业的人只是想学怎么给小姐姐拍出好看的照片”,本来我想 diss 一下他为什么不考虑小弟弟小妹妹和小哥哥们的感受,但转念一想,也是,毕竟是个入门课,稍微讲几句花拳绣腿的小技巧也没什么不可以。结合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我们来看看食物怎么拍。
先来看几张图。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b/4f/6b19b088d638d33246d1e32ac3c23a4f.jpg" alt="">
我看过很多美食照片,拍摄角度基本上就两种,像第一排,从正上方拍,像第二排,从斜上 45° 左右的角度拍。你可以去网上搜一搜美食照片,所有的美食照片,基本就这俩角度。
而且,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从正上方拍,景深通常都很大,但相机只要稍微斜一点儿,景深一下就浅了。所有照片捋一遍,步调之统一,就跟一个人拍的似的。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从正上方拍,一般很难把相机架到特别高的地方,所以相机离桌子的距离会比较近,如果想把桌子拍全,就要用广角镜头。注意看第一排的三张照片,越靠近照片边缘处的圆形越不圆,它们被镜头边缘的畸变拉变形了,这就验证了我们对镜头使用的猜测。我们之前说过,广角镜头本身景深就比较大,再加上从上往下拍,盘子啊碗啊什么的高度也都差不了太多,所以一张照片看上去就非常清晰,没什么虚化效果。
我们再来看第二排,斜上 45° 拍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选择标准镜头,或者是中长焦镜头,更专业的会用微距镜头,为了突出食物本身。用这些镜头的目的是收缩视角,方便屏蔽掉不必要的画面元素,也可以省去布置背景的麻烦。另外,长焦镜头有压缩空间感的功能,用长焦斜着拍可以让桌上的吃的显得满满当当,一个挨一个,特别紧凑。
所以这两个角度是两种不同的思路:
- 正上拍,广角镜头,大而全,画面中的元素很分散,需要靠“补位”的方法,也就是说靠添加道具和视觉元素的方法让画面丰满起来;
- 斜上 45°拍标准或中长焦镜头小而准尽可能靠窄视角和浅景深来简化背景只突出前景的一种食物。
你可以想想咱们用手机拍吃的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基本就这俩角度。从正上方拍的时候我们会站起来,甚至恨不得站椅子上。但斜着拍的时候,因为手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焦,也没有太浅的景深,所以我们会利用物距影响景深的办法,把手机贴在菜上拍微距,这样一来,一是能搞出来一点儿背景虚化,二是可以把很多没用的或者不好看的背景元素都排除在画面之外。
直觉让我们做了很多我们并不理解其中道理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一眼这两排照片有没有什么共性。用心看我们会发现,这些照片用的基本都是软光,光很平,很均匀,同时颜色也非常正,白色就是白色,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之前说过的白平衡。与此同时,颜色也很饱和,很明亮,不会暗了吧唧的。其实“颜色正”和“很明亮”大概率可以让照片显得比较高级,那些乱七八糟的滤镜虽然有时看着还挺好看的,但不管怎么说,它们都会让你的照片显得特外行。除此之外,这些照片的画面都非常简洁,除了食物本身和与食物有关的道具以外,不会出现其他无关的东西,这一定是人为干预画面的结果。所以,**如果想拍出正经照片,先从“颜色正”开始,别一上来就追求滤镜风。**
我来举个失败的例子。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14/2e/14d93af7e166789588def5222459bf2e.jpeg" alt="">
这是我在东京迪士尼乐园里拍的一张照片,拍得很仓促,因为吃蛋糕要紧,所以用手机随便一拍,套了一个 NOMO 的滤镜。相比于上面那些照片,虽然我们的构图和拍摄角度都差不多,但我的照片就显得非常游客。即便我也没那么喜欢他们那些照片,但我还是得承认我这张更完蛋。
我找来的例图都是你模仿起来相对容易的,我没一上来就找那种天花乱坠的照片,因为会吓走很多人,比如下面这种: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44/19/4469b0891a8f5edacfdab1d553e03519.jpg" alt="">
这些照片需要的就远不止“知道怎么用相机”了,它们完全是人造画面。拍它们需要想象力,需要执行力,需要制定拍摄方案,进行场景设计,布光、拍摄、后期一样都不能少。很多人苦于自己没有想象力,总觉得自己拍的东西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如果你天天只看只拍标准照,当然不会激发你的想象力,最多能训练训练你的观察能力。所以,在掌握了技巧以后,你一定要学会**人为干预画面,人为设计画面**,多看、多拍、多偷师,日积月累,你也能构思出不同于他人的画面。
好,说完了好吃的,下面我来简单说两句好玩儿的。
去年我买了一对手办,黑武士和暴风兵,我从来没拍过小玩具,所以很想试一试。如果我用手机随便一拍,基本就是这样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6/ab/56641eebecbe38010f4796322043bbab.png" alt="">
发朋友圈够用了,但我不是很满足,我准备用家里随手能找到的光源打打光,试拍的时候拍成了这样: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2/18/623a3439a39591ad861f00fac73adf18.jpg" alt="">
随后我加了几个光源,利用光的平方反比定律把白墙压成了黑墙。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0a/b8/0ac5771f3e45c20a435ba8362ca86db8.jpg" alt="">
但我还是不满足,觉得还可以更精致,整个过程历经了将近十个小时,几百张照片(这俩小人儿老是站不住,而且他们身上能动的零件太多了,很麻烦)……最终,拍出了一张这样的: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5f/0b/5f2ecb2775c0d19c0e6ca76cbf6e1a0b.jpg" alt="">
过程中我用了一堆“设备”(仨台灯、俩反光板、一把手电筒,一部测光表等等等等),但拍到最后这一张,就只剩下了三样设备:相机、三脚架和一把野外用的手电筒(可调焦距,有强弱两档输出功率)。
我把相机支好,参数调好,定时拍摄设置好,这样每次按完快门以后有 5 秒钟的时间留给我跑过去用手电筒给黑武士和暴风兵打光。一次只打亮一点儿,顶光、侧光、逆光、侧逆光、面光,等等,光线有硬有软,有强有弱……拍了大概二三十张,然后靠后期合成,拿 PS 里的蒙版擦擦擦,又搞了两三个小时,最后搞出来了这张照片。
所以,静物真的就只是一些不会动的东西等着你随便一拍么?
静物确实就是一些不会动的东西,但它们能以什么样的面貌示人,其实全指望你呢。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们第十课讲“什么是好照片”的时候提到过一个观点:如果一张照片的“好看”全是由外因导致的,那这张照片大概率会是一张平庸的照片。西餐是很容易拍好看的,但我们要学会判断,在一张好看的西餐照片里,是大厨的功劳大还是摄影师的功劳大。想拍好照片,我们就要带着这样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身边的照片。
另外,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之前学过的基础知识在讲实战的时候都来凑热闹了,掌握它们,我们就可以分析照片。我之前也说过,会分析才能谈模仿,能模仿才能自主创造。现在我们看一张照片,我们可以大概“猜出”摄影师用的器材,“猜出”摄影师的拍摄意图,“猜出”摄影师拍摄时的处境和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想“猜出”这些东西,需要我们掌握摄影的基础知识,需要我们在实操中总结经验。单纯靠在网上学习“摄影小技巧”,照猫画虎地对照着那种步骤图按快门,是不可能让你学会拍照片的。
说回到静物,拍静物的时候不要寄希望于静物本身有多吸引人。它静静地待在那儿,**它需要你上手摆弄它,需要你人为干预它,需要你用你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脑洞大开的想象力帮它重获新生,拍出它超越日常视觉观感的一面。**
** **
## <center>总结<center></center></center>
我们本能地会被在日常生活里见得少或者没见过的画面所吸引,喜欢新鲜东西,追求视觉刺激,但长此以往,我们就会越来越不在意身边特别日常的画面。这件事不单单特指新手或爱好者,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的问题。
我在日常生活中掏相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当然可以说“凭我的经验,我觉得这东西没啥好拍的”,事实可能也确实是这样,但我的日常生活真的就什么都不值得拍了么?
Christopher Anderson 跟滨田英明都拍自己的老婆孩子,川内伦子拍西瓜皮, Matt Stuart 拍垃圾车拍鸽子腿,这几位都是我们之前课里提到过的人。除此之外,还有拍老婆孩子跟狗的森友治,还有主职当保姆、兼职“业余”拍照片的 Vivian Maier。
Vivian 当了四十年保姆,拍了四十年照片,只要出门就带相机,拍了十五万张底片——但她从没给别人看过,甚至大量底片都没被冲洗过,也就是说,她拍的好多照片连她自己都没见过。
拍得好的人必然是长年累月只专注于一种题材。去看看那些有名的摄影师,风格、题材一致得几乎吓人,几十年下来拍同样的东西。如果你喜欢拍一个什么东西,但拍着拍着就觉得没劲了,那应该就是其实你也没那么喜欢那个东西。
我老师说过:
“我希望能帮大家改变对摄影的看法,单纯因外界刺激而拍摄是无法在日常保持拍摄热情的。摄影的至高境界是无中生有,是建立一种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
这节课就结束在这儿吧。
** **
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