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设计模式之美/开篇词/开篇词 | 一对一的设计与编码集训,让你告别没有成长的烂代码!.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86 lines
13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开篇词 | 一对一的设计与编码集训,让你告别没有成长的烂代码!"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97/54/97cbb27f1694dc8accbf712706281654.mp3"></audio>
你好,我是王争,是“[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intro/126?utm_term=zeusNGLWQ&amp;utm_source=xiangqingye&amp;utm_medium=geektime&amp;utm_campaign=end&amp;utm_content=xiangqingyelink1104)”专栏的作者。“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专栏在今年2月底全部更新完毕。时隔8个月我又给你带来了一个新的专栏“设计模式之美”。**如果说“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是教你写出高效的代码,那这个设计模式专栏就是教你写出高质量的代码**。
## 程序员的看家本领你得练好
研究生毕业后我就加入了Google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提交代码的时候短短的100多行代码被同事review出了n多问题来来回回改了不下十几个版本才提交上去。我当时有很大的逆反心理觉得有必要浪费这么多时间在如此细节的编码上吗只要代码能用、能解决问题不就够了吗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当时的想法有多幼稚。
写代码可以说是程序员天天要干的事情,要是代码都写不好,最基本的看家本领都练不好,成天堆砌烂代码,写代码还有啥意思呢?那还干啥程序员啊!写出“能用”代码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好用”的代码。只会写能用的代码,我们永远成长不成大牛,成长不成最优秀的那批人。
后来我熟练掌握了各种编写高质量代码的技巧、方法和理论我发现实际上写烂代码和好代码花费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当你把写高质量代码培养成一种开发习惯之后在你在编写代码的时候自然就有一种代码质量意识自然而然就可以写出不错的代码。即便在我离开Google加入其他公司之后项目的代码质量因为各种原因有所妥协但我起码知道什么样的代码是高质量代码丝毫不影响我具备写出高质量代码的能力。
我相信很多工程师都很重视代码质量毕竟谁也不想写被人吐槽的烂代码。但是就我的了解来看毫不夸张地讲很多工程师甚至一些BAT的员工代码都写得惨不忍睹。一方面在目前这种快糙猛的开发环境下很多工程师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写高质量代码另一方面在烂代码的熏陶下在没有人指导的环境里很多工程师也搞不大清楚高质量代码到底长什么样。
这就导致很多工程师写了多年代码,代码功力一点都没长进,编写的代码仍然只是能用即可,能运行就好。平日的工作就是修修补补、抄抄改改,一直在做重复劳动,能力也一直停留在“会干活”的层面,就像高速路上的收银员,只能算是一个“熟练工”。
## 一个人闷头看书效果并不好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上进的工程师,会去找设计模式、编码规范、重构等类型的书籍去看,学习如何编写高质量的代码。实际上,我也买了很多这类的书籍来看,从这些经典的书籍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编程技巧和提高代码质量的方法。
不过,这些书籍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比较偏重理论讲解,喜欢拿猫、狗之类生活中的例子来举例。当然,这样的例子也有优点,那就是能在简短的时间和篇幅内,很好地帮你理解原理。但同时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过于脱离真实的软件开发。而且例子本身没有难度,你一看就觉得懂了,但是看完之后,可能还是不清楚如何将理论落地到实际的项目编码中。
比如我们都知道著名的KISS原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这个原则理解起来很简单一看貌似就懂了那我问你怎样的代码才算是足够简单呢怎样才算不够简单需要优化呢估计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因为大部分书籍都没有讲清楚。
除此之外,一个人自己闷头看书,在很多时候效果并不好。一方面,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理解能力的人看完之后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学比闷头自己看书要更高效、收获更多、成长更快。另一方面,编码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光闷头看书本理论肯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用这些理论。
## 一对一手把手指导才最有效
从我的经验来看,我觉得最有效、最快速提高编码能力的方法就是,找一个比你资深的工程师,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导你写代码。你提交代码,他来指出你的问题,你再优化,这样一来一往,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代码能力突飞猛进。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且不说能不能找到这样有资格指导你的人即便能找到他愿不愿意、有没有时间来手把手指导你还是另外一回事。而我比较幸运在毕业之后就加入了Google得到了顶尖工程师的指导一对一地给我review代码手把手地指导我如何优化代码。正因如此在Google的那段时间也成为了我编码能力提高最快的一段时间。
所以,在设计专栏的初期,我就在想,如果我能模拟这样一个一对一、手把手、就真实项目代码讲解的场景,是不是就能让专栏有别于千篇一律的书籍,从而能真正提高你的代码能力呢?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们接下来就来看,我是如何设计整个专栏内容的。
## 我是如何设计这个专栏的?
### 100多篇文章、50万字、2万多行代码
整个专栏的文章总共有100多篇每篇平均下来在5000字左右所以你总共需要学习50万字。为什么篇幅会这么多这是因为**我想一次性把跟编写高质量代码相关的所有知识,都系统、全面地讲清楚,一次性给你讲透彻。你看完我这一个专栏,就能搞清楚所有跟写高质量代码相关的知识点。**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脱离代码空洞地讲理论专栏每篇文章平均大约有200多行代码整个专栏累计有2万多行代码。而且这些代码都来自我这十几年积累的真实项目而非编造出来的阿猫阿狗、停车场、餐厅之类的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代码。
我个人写Java代码比较多所以专栏中的代码我是用Java语言实现的。不过在设计专栏的时候我已经考虑到其他不熟悉Java语言的小伙伴了。我力争做到实际上我觉得也已经做到一方面专栏内容的讲解并不与具体的编程语言挂勾另一方面我只用最基本、最简单的Java语法只要你有一些编程基础不管你熟悉的是哪种编程语言都可以看懂我写的代码理解代码背后的设计思想。
所以如果你熟悉的不是Java而是C++、C#、PHP、Python、Go、Ruby、JavaScript等其他编程语言不要担心这完全不会影响你学习这个专栏。
### 200多个真实的项目实战代码案例剖析
实际上,大部分设计原则、设计思想、设计模式理解起来都不难,难的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灵活恰当地应用到实际的开发中,而不是教条主义和盲目滥用。而要想正确、得当地应用理论知识,光看书是不够的,我们要在实战中去亲身感受、体会这些理论该如何应用。但是,我们平时的开发更多的是基于已有的框架,照着别人的流程,扩展新的功能模块。所以,在工作中就可能没有那么多足够复杂、足够有难度的开发场景,让我们有机会去实践这些理论。
基于这种考虑我结合自己过去工作中积累的项目经验为整个专栏精心设计了200多个真实的项目实战代码案例。几乎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会结合一个完整的开发案例来讲解。我们知道刷算法最出名的就属LeetCode了。类比一下的话我这200多个开发案例足以称得上是一个锻炼编写高质量代码的“LeetCode”了。跟着我一起把这200多个开发案例练下来不愁代码能力提高不了
### 8个月、240天一对一手把手编程指导
前面我有提到提高自己编码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有经验的前辈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导。我经历过Google最严格的Code Review也被最顶尖的工程师指导过也见识过最优秀的代码长什么样子而且自己平时也比较重视代码质量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有挺多写代码方面的心得体会可以分享给你的。
而且,看过“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专栏的小伙伴都知道,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逻辑清晰,能抓住要点把问题讲透彻。所以,对于专栏中的理论解读,我并不会照搬那些经典的大部头书籍,而是更多地融入我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或许我的解读会跟大师的不完全一样,但我都可以自成一体,并且告诉你如何落地指导具体的开发、编码,而不是很鸡汤地浮在表面来讲,让你听的时候感觉好像都懂了,感觉思想好像得到了升华,而合上书就又忘得一干二净,更别提应用到项目中了。
当然,除了理论解读之外,对于每一种设计原则、思想或者模式,我还会讲一些更深入、更本质、更有用的东西,比如,“为什么要有这种设计原则、思想或者模式?它能解决什么编程问题?有哪些应用场景?又该如何权衡、恰当地在项目中应用?”等等。
在讲解每个实战案例的时候,我会从最原始的问题代码讲起,然后告诉你缺陷在哪里,如何通过设计原则、思想、模式来优化,让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解背后设计的来龙去脉。我觉得,这比单纯只告诉最终的设计结果要重要得多。我也希望,你不光是被动地听我讲,而是能跟着我的节奏主动地去思考,这对你的逻辑思维训练也会很有帮助。毕竟,对于成天跟程序逻辑打交道的程序员来说,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平时要多多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除此之外,专栏内容的讲解,我也刻意模拟这种一对一指导的感觉。虽然我没法真正坐在你的面前,跟你一块讨论原理、分析如何优化代码,但我力争让你在看或者听专栏的时候,就好像我在你的面前,跟你一块讨论问题一样。 整个专栏有100多篇文章一周更新3篇需要持续更新8个多月、240多天。这就相当于我手把手指导你8个月写代码。我希望通过这8个月的指导能把我十几年的积累统统传授给你。
### 100多个有深度的课堂讨论、头脑风暴
我们知道,设计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不要轻信一家之言,更不要迷信我的专栏,也不要盲目追从任何一位专家、大师的说法。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比单纯地被动接受,学习效果要好十倍、百倍。
所以在每节课的最后我都设计了12道课堂讨论题这些题目有些是代码设计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有些是具体的代码优化问题。看过我“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专栏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专栏的思考题和同学们的留言有的时候比专栏文章本身还要精彩。所以对于这个专栏我也希望你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在学习完每节课程之后都能花5分钟、10分钟的时间去思考一下课堂讨论问题。这不仅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还能锻炼你的思考能力。你要知道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 让我们一起见证成长
我个人觉得,“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和“设计模式之美”是两门跟我们每天的编程开发,直接关系非常大的课程,是两门奠定一个工程师最基本的代码能力的课程。它们一个教你如何写高效代码,一个教你如何写高质量代码。弄懂了这两门课的内容,在今后的开发中,你就不需要担心写出被人吐槽的烂代码了,甚至还能让你的代码成为职场发展的一个加分项和闪光点。
前面讲到专栏要持续更新8个月的时间你可能会觉得时间好长。实际上只要跟着专栏更新的节奏每周认真学好3节课稳扎稳打8个月一眨眼就过去了。而经过这8个月的刻意编码训练我相信你会发现自己因为这样的坚持学习成长了很多不仅代码能力会提高几个档次或许还能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今天是开篇你可以做个自我介绍立个学习flag。当然你也可以留下你对专栏的期待和建议。
说起来连续8个月坚持学习不是件容易事而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更容易找到学习的乐趣。为此我在“极客时间小程序”发起了“8个月攻克设计模式”的学习打卡活动。我可以向你保证这8个月只要你跟着我的节奏踏踏实实走下来你的代码能力一定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欢迎加入,让我们一起见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