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邱岳的产品实战/模块一:增长你的产品:一款产品的诞生与增长/04 | 用最少的资源给你的产品试试水.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64 lines
7.1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04 | 用最少的资源给你的产品试试水"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ad/e5/add7ee6bc0929b46d6cff9788a3944e5.mp3"></audio>
你好,我是邱岳,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用最少的资源给你的产品试试水。
如果前面的信息收集、沙盘推演和做调研都算是纸上谈兵的话,这一部分则是到了真刀真枪动手的阶段。
只不过在全面投入和集团军作战之前,我们通常需要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去试试水,验证我们在做推演阶段的一系列假设。
这里有几个名词或许你在其他地方见到过我们简单解释一下。MVP 是最小可用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剧烈缩减产品范围用最少的资源构建出符合预期的最小功能集合并投入验证。
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就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创造性地提供解决方案,实现一到两个核心用例。以验证这个核心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或者解决方案是用户喜闻乐见的。
MVP 算是精益思想在科技行业中的一种应用方法论,核心是:不断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说白了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憋大招,低头拉一步车,抬头看一步路。
市面上介绍 MVP 的书或资料已经有很多,再写也很难写出新意,所以,我这次打算通过几个案例,试着介绍一下 MVP 作为一个工具,怎样在我们的产品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为我们创造价值。
## 未完成的功能键
第一个案例是我很久以前在书上看到的,说的是维珍航空计划在自己的机上娱乐系统中加入一个新功能,为了测试乘客是否真的会对这个功能产生兴趣,设计人员在还没有设计任何功能的情况下,就向菜单中添加了一个入口按钮。
如果真的有乘客点到了这个按钮,系统会显示:“该功能尚未完成,或许下一次搭乘维珍航空的班机时你就可以使用它了。”通过这个按钮的点击率数据,来验证用户动机和需求。
类似的快速验证案例有很多,比如微信在刚改版订阅号展示方式时,长按订阅号文章会弹出菜单“未完成的功能”。又或者前些日子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个案例,某软件的“设置”菜单点击后没有任何可设置项,而是弹出一个表单,向用户询问,他希望在这里设置什么。
类似的 MVP 设计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实施的,它的目的是验证用户动机或习惯,它甚至不考虑解决方案,而是用最少的资源去验证场景是否存在。这应该是所有产品创意和产品设计的逻辑起点,也是用户转化漏斗的开口。
除了可以借鉴这些未完成的功能,验证自己的产品逻辑之外,我们还应该得到的另一个启发,就是提醒自己想一想“我们是否已经论证了产品创意的起点”,或者说我们有没有回答一个问题:“用户真的会感兴趣吗”。后续所有的设计、研发和资源投入,都将会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
## 一个失败的产品创意
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个真实经历,曾经我们在设计用户管理工具时(内部系统),有个想法为客服同事提供数据统计工具(统计用户分布、订单分布等等)。经过调研,客服同事的反响也不错,表示对工作有价值,还列出了一系列希望看到的数据项。
可是因为“数据分析”本来并不在他们的工作流程中,这个设计是否真的会被使用,我自己心里也没谱。所以我一边做具体的报表需求分析,一边找工程师直接在系统中加了一个数据功能的入口,打开页面只有几个简单但重要的数据加和汇总,以及几个报表名字,下面标注:开发中,敬请期待。
然后我就开始盯这张页面的 PV在自己心里设计了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最理想的当然是使用率和留存都很高大家会不断回来看数据并且会有声音催促我们尽快完成报表开发。
次之是使用率一般,但留存不错,也就是说确实对一部分人有价值,或许可以通过培训推广开。
可能会产生的纠结情况是开始时使用率高,但留存差,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通过数据来分辨,究竟是因为功能没做完导致大家不来,还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伪需求。
为了尽量避免模糊,早期我们投了一些资源,根据优先级和成本做了几个重要的数据指标,这些指标背后的算法也没有完全自动化,而是我定时线下算好了手动更新上去。我还默默做了打算,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就根据日志找到点进这个页面的用户,推心置腹地聊一聊,争取问出真实原因。
事实证明我想多了。数据分析功能入口上线之后,几乎没什么人点进来,而且留存也很糟糕。沮丧和庆幸交织之余,我还是找了一些点进来和没有点进来的同事聊了聊。他们依然对这个功能赞不绝口,而且认为能看到数据当然很好,只不过这确实不是他们工作流程中的刚需,看不到也不影响。
所以这里要注意,当你有了一个点子,并且你去拿这个点子去询问别人的意见,别人都特别客气而且礼貌地说:“哎呀,很好呀很好呀,我觉得有用啊”。这个时候通常是会有危险的。他们越客气,表面很急迫,但是实际上是一个伪需求,做上去没人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小心。
后来,这个功能当时被暂停,直到工作流程和考核方式发生变化才又被重新提出来,那是后话了。
## MVP 的商业化验证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从微观的角度验证用户动机之外MVP 有时还可以验证产品模式是否成立。比如坊间流传的比尔·盖茨忽悠 IBM 的故事,说的是在 IBM 跟微软合作之初盖茨号称自己的软件多么多么牛IBM 答应合作试试。
但其实当时微软什么都没有,合作谈完之后他花 5 万美金买下了 DOS稍作修改就发布了。还有 Dropbox最先出现的是一段有点简陋的纸片视频结果一炮走红万人空巷而此时产品根本连影都还没有呢用户的积极反应和强烈的付费意愿成了 Dropbox 的产品起点。
## 总结
今天我跟你初步分享了MVP 最小可用产品这一应用工具。通过类似于“未完成的功能键”这样的快速检验案例,你可以用最小的资源测试产品的应用场景是否存在。当然了,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了去验证产品的创意起点,也就是“用户是不是真的会对此感兴趣”。
然后我还跟你分享了一个我在实际过程中去应用了MVP然后通过MVP发现了我自己的想法是伪需求并且叫停了工程这样的一个经历。
你有没有用过MVP的方法呢在试水中又遇见了哪些事情你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我们一起思考共同成长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