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邱岳的产品实战/模块一:增长你的产品:一款产品的诞生与增长/05 | 如何快速利用 MVP 思想.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92 lines
9.2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invisible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are indistinguishable to humans but may be processed differently by a computer.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05 | 如何快速利用 MVP 思想"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d/25/1dcb1e297e274a13ca5d8f6214660925.mp3"></audio>
你好我是邱岳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快速利用MVP思想。
在上一篇 “用最少的资源给你的产品试试水”中我们谈到了最小可用产品MVP并分享了几个关于它的经典案例。现在让我们从例子里面跳出来去看看怎么能快速地在自己的工作中利用 MVP 思想,这里有几个原则可以参考。
## 1.提前推演逻辑,不要盲目验证
在设计最小可用产品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验证的问题,要收集哪些数据项,还有这些数据项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不同结果代表的结论。
这个事情有点像软件工程中的 TDD测试驱动开发先把想要得到的结果列出来再反推设计以免设计逻辑不清楚或者漏掉数据打点反倒浪费了资源。
比如我前面举的那个数据分析功能,我也是在推演的时候才发现需要多做一些数据功能,否则如果功能本身太简陋导致使用率高留存低的情况,就会难以辨别哪里出了问题。
另外,推演的时候还会提前去准备一些数据,比如使用率高,那么多高算高呢?这就需要去查一下在同区域其他类似功能的使用率。
这个过程本身也很有意思,你在心里默默估一个可能出现的数字,然后把功能做上去,再看看实际跑出来的数字,这个过程就好像谜底揭晓一样。
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训练,就是你有判断,然后再看结果。时间久了,你可能会逐渐形成自己对于用户习惯,以及一些具体数字项的感觉。
最后再多提醒一句,别忘了打点。我还真见过做测试或验证不打点的,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还会让别人觉得你不靠谱。
## 2.验证长板,而非短板
做最小可用产品必然会涉及裁剪,一个产品要能够完整提供服务,就需要有很多特性,那裁什么呢?
答案是尽量裁掉短板,把资源放到长板上。比如类似 Instagram 要做 MVP 测试,它的核心优势,也就是它的长板是与众不同的图片分享体验。那就意味着它的评论功能、用户管理功能等等都不重要,有资源就做到及格,没资源的话即便不及格也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尽量去关注核心的、差异化的体验。比如,我经常开玩笑说 12306 的第一版产品就是个 MVP整个产品体验烂到爆但长板还是完全体现了它有票。
用户捏着鼻子也要在这里抢票这当然说明了需求很旺盛动机很强烈后续逐渐补足短板就好。时至今日12306 产品的体验也不可谓优秀,但作为用户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现在这个时代,各种产品形态基本都被人想到了或者实施过了,我们要在市场上立住脚,靠的不是平均分更高,而是在单一维度上做到现有方案的十倍好。所以做 MVP 更重要的是验证这个长板,而不是做一个不犯错但平庸的尝试。
## 3.创造性的低成本方案
在设计最小可用产品时,我们需要创造性地想出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来验证最关键的命题,比如我前面提到 Dropbox 的纸片视频,维珍航空的真按钮假功能;但是,并不是所有场景都能用类似取巧的方式得以支撑,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还是要真的做出东西来。这里我想分享三个常用的思路。
### 3-1. 用人工替代系统
我在上面提到的后台数据分析功能的例子中,就用了这个策略。本来报表数据应该是系统实时计算的,但为了快速进行验证,我们当时采用的方案是:线下算好结果,然后手工定时更新上去。虽然说功能上逊色了一点,但研发成本却大幅度降低。
类似的思路也可以用在其他场景中,比如我们曾经希望测试在某个业务环节上,用户购买的转化率。我们起初不去做订单、购物车、物流追踪等完整的功能,而是放一颗“购买”按钮,点击之后用表单收集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然后支付。
运营人员每天导出提交的表单,人工发货和联系用户。虽然下单不实时也不自动,但用来做转化率的测试完全够了。
[Readhub.cn](http://Readhub.cn) 早先希望尝试浏览器推送的功能,这个功能也是由人工操作的。我还订阅过一个数码博主的内容服务,服务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也都是靠人工发邮件。大家不要看不起人工的灵活性和力量,很多服务都是踩在人力的肩膀上起步的。
很多产品经理希望在早期就将服务闭环起来,准备好各种可能性的应对方案:如果流量太大,怎么扩容;如果客服量太大,如何分配;如果有 Spam应该怎么处理等等。
其实大可不必准备得如此完备再上路,很多时候可以先用人力顶住测试一下。如果服务真的很靠谱,再快速迭代用系统化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就来得及。
### 3-2. 利用第三方系统
除了人力之外,我们还可以先借助第三方系统或生态快速构建 MVP 进行验证。前几年有个朋友想要创业做非标品电商,他从内容入手,到商品管理、供应链管理,还规划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和 App想得很大。
他当时想让我给他一点建议,我就建议他先别想那么多,先注册一个公众号,或者用 WordPress 搭个简单的展示页面,如果还不够就开一个有赞或者微店商铺,先把买卖做起来。他连连摆手说这不行,没有供应链管理,订单肯定应付不过来,我说订单多起来再做也来得及。
后来他又问我用户关系管理系统怎么设计或者选型,我于是强烈地建议他弄一个 Excel 表格先凑合一下。
虽然将信将疑,但好在他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就迅速注册了公众号和商铺,在小圈子里做了一些内容传播,因为有线下实体店做依托,于是商铺很快开始有了订单。直到今天他也没有做平台和 App依然只是依托公众号和线下实体店卖卖东西赚得也不少。
如今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比那时高了不知道多少,从 SaaS 到 PaaS从云服务到建站、电商、支付、小程序于是对我们来说构建 MVP 的门槛越来越低,我们应当去尽可能地利用第三方的服务来快速验证自己的想法。
### 3-3. 利用规则缩小场景
假设我们打算投入资源做智能客服机器人,现在想要验证用户是否能够接受用与机器对话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没有任何自然语言理解算法和数据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缩小场景去简化提供对话的实现难度。
比如,我们可以设置条件,当用户确认收货三天之内打开订单详情页面,则很有可能是要退货,这时出现一个退货咨询的入口,点进来之后,进入机器客服的流程。这个流程可以仅具备解决退货问题的能力,甚至用简单的 QA 对就可以完成,对实现难度的要求就会降低不少。
## 4.MVP 的另一面
要注意的是MVP 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论,很多人对 MVP 和精益思想提出过不同意见,其中包括 PayPal 的创始人 Peter Thiel在他的书《从 0 到 1》中他很不客气地批评精益思想只不过是缺乏规划的托辞最多是帮助创业者进行一些小修小补的把戏。
另外有很多的产品模式是要求一定的体量和复杂度才能完成验证的MVP 最多只能验证其中个别环节上的假设是否成立,千万不要把宝全部押到一个 MVP 上。尤其对于领域相对成熟的产品,产品体验细节的叠加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而在 MVP 中可能很难将它构建出来。
MVP 还有一个可能的影响是负面的口碑效应,有些不是特别刚需的场景,做一个 MVP 发出去,早期的用户一用发现不能满足期望,或许就放弃了。
即便后来做了更多的迭代和改进,再唤醒他们的成本或许是很高的。而通常愿意对早期产品进行尝鲜的用户,很可能在线上线下的小圈子里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说你不好用,比一个沉默的用户流失可能带来的伤害更大。
所以说MVP 有它的价值和好处,但也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有效”的唯一原则。对我们来说,要知道它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善于利用 MVP 快速推进产品规划和发展,同时也不能迷信它或信仰它,没有那个必要。
## 总结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我与你分享了快速地在自己的工作中利用 MVP 思想的几个原则。
首先是提前推演逻辑不要盲目验证。其次是你需要验证的是你的长板而不是短板。接下来我还分享了三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用人工替代系统、利用第三方系统以及利用缩小场景来做到快速实现。最后我要提醒你的是MVP也是有自己的局限切记不要一概而论。
如果你在工作中利用到MVP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