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邱岳的产品实战/模块一:增长你的产品:一款产品的诞生与增长/09 | 产品增长的核心,究竟是什么?.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58 lines
6.3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09 | 产品增长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40/26/40ce0fbc6695d320b216d20e73152626.mp3"></audio>
你好,我是邱岳。上次分享我们聊了关于增长面临的问题以及增长可能的发展趋势。今天的分享我们会继续增长相关的话题。我们先从增长的核心说起,再慢慢介绍更多的策略和经验。
当我们提到增长时,我们可能会想到很多“四两拨千金”一般巧妙的增长招数。比如我们经常会提到的 Hotmail 发展早期通过在每封邮件结尾处加上推广链接获得增长,或 Dropbox 通过邀请朋友注册换取存储空间的例子;国内也有拼多多的拼团和砍价,线上课程的分销以及各种小游戏用分享换取复活等策略。
久而久之,我们会产生一个错觉,仿佛是众多不拘一格的点子和灵感在驱动增长,它就像一片神奇的土地,不论什么产品丢在上面,都能迅速生根发芽开出繁盛的花来。
在我看来,招数和套路固然重要,但它们的背后都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做支撑,就是用户价值。**如果不能持续而有效地解决一方或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问题,为他们创造价值,不论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产品都无法拥有生命力。**
在 Sean Ellis 的《增长黑客》一书中,他引用 Airbnb 增长团队的一句话:是爱创造了增长,而不是增长创造了爱。
尤其随着互联网资讯传播效率提高,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和忘掉一件事情的速度越来越快,虚张声势即便一时热闹,也很快会归于平静,而有价值的产品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总会有机会获得应有的关注和份额。
我们或许经常能看到在朋友圈刷屏的产品,它们中罕有能够借势一举成长起来的,一小部分能够在这样的机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可能性,沉淀下来查漏补缺继续往前发展,其他大部分火爆之后迅速降温,从此销声匿迹。
**所以在我们谈论增长时,应当先回到产品本身,只有从这里出发,所有的一切才能立得住,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我们有很多框架来讨论产品价值和用户体验,但在增长这个领域上我们可以从两个比较有意思的角度去思考产品价值。
## 1.创造产品的 “啊哈”时刻
第一个是所谓的“啊哈”时刻,这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在某一个情境和体验点上,突然意识到这个产品的价值所在,发现其中的奥妙,并为之眼前一亮的那个时刻。
这是一个感性和理性互相交织的顿悟时刻。很多产品会通过数据分析来定义这一时刻,比如在《增长黑客》一书中提到了 Twitter 发现用户关注 30 个人会成为留存的拐点,是因为 30 个人恰好提供了持续更新的信息,从而成为用户发现 Twitter 价值的“啊哈”时刻。
我自己更倾向于偏向感性地定义这一时刻,比如在设计 Readhub 小程序时,我们设计了许多让用户感受到这个产品背后的设计哲学的细节,其中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是:在小程序的列表页面中两指捏合,视图会从每日资讯列表变为每周资讯提要。
我认为它会传递出:**“我们希望在不同层面去组织信息,从而帮助用户最大程度地提高资讯阅读效率”的信念。另外还希望通过这样的小设计去把捏合、缩放与信息的提炼结合起来,把算法能力动作化。**
不过很丢脸的是,这个特性似乎并没有那么炸,除了收到个别同行的认可之外,似乎并没有引起很多用户的强烈反响,所以后来也就没有大肆的渲染或推广。
我在这儿举这个例子,只是因为它是我心目中一个理想的“啊哈时刻”设计,是有一定形式化的东西,用户可能在漫无目的随手使用过程中,突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反馈,打掉了他最后一丝顾虑,让他觉得:“嗯,这个东西不错”。
## 2.观察用户如何描述你的产品
第二个是从增长的角度观察产品价值的方式,是去看用户如何描述和传播你的产品。当他愿意跟周围人分享时,他会怎么介绍你,很可能它跟你的产品设计初衷不同。
我最早刚刚听说 Path一个图片分享应用是好几个朋友向我推荐他们没有提 Path 的分享和社交功能而是不约而同地告诉我“Path 的滤镜特别好,处理出来的图片看起来很高级”。
所以我早先是把它当做一个图片处理工具下载和使用的Instagram 也是一样,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什么内容都不发,也不看,只是打开选一个滤镜处理完保存到本地相册之后就关掉了。
去观察用户怎样描述你的产品,可以帮助理解你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这一价值不是你定义出来的,而应当是从用户那里发现的。这一过程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传播渠道和运营活动之外,还可以反过来帮我们重新定义产品范围。**很可能你最终会做出一个跟初衷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出来。**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 Pinterest 的前身是个移动电商应用YouTube 最初是个视频约会网站Groupon 是一个在线活动平台,还有 Facebook大家都知道它最早也挺不正经的。
虽然是我们设计的产品,但它活在用户的世界里,它是以用户的认知存在的。当我们从用户认知中重新认识自己的产品,并围绕着用户的核心动机去完善产品时,它便获得了生命力,这也是增长的前提和基础。
## 总结
今天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曾经跟很多人举例子,把产品比作帆船,其中帆可能是它品牌的名气、运营的手段或拉新的能力,而船体则是产品价值本身。船小而帆大则航行不稳甚至可能倾覆,船大而帆小则步履维艰甚至止步不前,
增长的手段也一样,不要舍本逐末,把刷屏当做目标,它只是手段,产品价值本身才是目标。
你的用户会怎样描述你的产品,或者你的产品中有什么经过你特别设计过的“啊哈时刻”吗?欢迎留言分享,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