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邱岳的产品实战/模块一:增长你的产品:一款产品的诞生与增长/12 | 产品增长有哪些业务公式与关键指标?(下).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104 lines
8.7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12 | 产品增长有哪些业务公式与关键指标?(下)"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75/41/757568c5db3174a6b76ff16856888041.mp3"></audio>
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
我们上次分享提到了增长的经典框架“AARRR”不知道你有没有去找一些相关材料来读。当时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个框架具有通用性
既然有通用性,在业务应用过程中就可能存在脱节。这次分享,我们会试着从具体的业务实践角度出发,设计增长框架和模型。
## 1. 选定目标
所有策略都要基于目标,所以我们首先要选定一个清楚可量化的宏观目标,它是所有产品、技术、运营、市场团队共同的一个大目标。这个目标通常会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保持不变,而各个团队的职能和协作,都将从这个目标拆解下来。
这样的目标可能是收入、利润、用户数或市场占有率,这些目标互相之间总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时是相关的,比如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收入才能创造更高的利润;有时又是矛盾的,比如我们需要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时,或许就会在短期放弃利润指标。
**所以选定在一定时间段内相对稳定的目标,能够从源头为各种策略的优先级做好划分。**
宏观目标相对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套路都是先闷头抢用户,然后再谋求收入,最后再考虑利润,这就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宏观目标选择。
选择目标的时机很重要,它甚至是决定目标选择是否正确的唯一因素。有的产品在应该快速扩张的时候,选择尽快赚钱,有的产品则在弹尽粮绝之际,依旧烧钱扩盘。我前些天还在跟朋友感慨,难的不是选对方向,而是选对时机。
## 2. 拆解业务公式
虽然选定了宏观指标,但我们不能直接针对这个指标去实施策略。它就像是一个业务的特征码,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知晓业务的运转状况,却不应该对它动手。
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来打个比方:为了测量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我们会去测量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含量,并以这个指标来评判牛奶质量。
也就是说,氮元素含量是牛奶质量好坏的一个特征,牛奶的质量提高,这个指标就会相应提高,反之亦然。
可是如果我们直接对这个指标实施策略,也就是对这个元素的指标实施策略,比如有些黑心牛奶厂商,通过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来提高氮元素含量,结果带来很糟糕的后果。
类似的案例在互联网行业也很常见,人们把反映目标是否达成的指标当成了目标本身,就会出现很多畸形的业务策略。
此时我们需要将目标根据业务往回做拆解,这里不涉及复杂的逻辑或算法,而是依照业务逻辑,对每个指标的不同组成部分进行逆向的推算。
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应该都是极客时间的用户,我们就用极客时间来举例子,先假定目前极客时间的核心宏观指标是收入,也就是通过销售知识付费产品赚到的钱。
那么我们可以推算:**收入 = 付费用户数 x 客单价。**
以此为基础,继续向下推算:**付费用户数 = 用户数 x 付费转化率。**
如果我们按照用户的新老再做分类,那得到的公式就是:
**收入 = 新用户数 x 新用户付费转化率 x 新购客单价 + 老用户数 x 复购率 x 复购客单价。**
继续分下去,新用户数又可以拆成:**流量 x 注册转化率。**
那我们可以把公式写成:
**收入 = 流量 x 注册转化率 x 新用户付费转化率 x 新购客单价 + 老用户数 x 复购率 x 复购客单价。**
客单价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两个关键指标来换算,就是对用户来说值得购买的专栏数量乘以这些专栏的定价,也就是说,值得用户买的专栏越多,定价越高,客单价也就越高。
对于公式中的指标,我们还可以做更细粒度的拆分,比如上面提到的流量 x 注册转化率,我们可以分成不同渠道去考核,自媒体渠道来的、社区来的或由现有读者引荐来的等等,不同渠道的流量和转化率不同,运营关注的重心和策略也就不同。
我们还可以根据其他维度对指标做拆分,比如付费转化率,我们完全可以根据 iOS、Android、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拆开来看。
这些指标拆得越是明确细致,就越容易帮助整个团队去选择运营策略并观察和预测运营结果,而同时通过业务公式,也很容易让负责每一个环节的人看到自己的工作,对整体产出有什么样的支撑和影响。
当然,这只是所有可能的拆解方式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思路对这些指标做拆解。
比如我以前在做 ToB 产品的收入规划时,会从销售效率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
那时我们会推算:**收入 = 销售人数 x 人均订单数 x 平均订单金额**。
当我们考虑增加收入时,从这个公式去看,就有加人、提效和涨价三种。这几个指标之间也有关联,比如加人或者涨价可能会影响人均签单量等等。
假设我们从其中选一个指标,比如是销售人数不变,平均订单金额我们没有新的产品,所以我们能增加的就是人均订单数。
如果我们从人均订单数往下拆,根据销售路径,就是销售线索的数量 x 销售线索的效率,销售线索的效率又涉及了销售的拜访量和销售技能。你可以继续往下拆,找到一个你可以做决策的粒度。
## 3. 选定支点
在这样的拆解完成后,接下来我们需要从中找到一些关键指标作为策略的落脚点。
**对于这些落脚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样的落脚点被称作“支点”,如果支点选择得当,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小的粒度,撬动我们整个业务的健康发展。**
在业务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都要找到一个与自己业务紧密相关的指标来做支点。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指标比如日活、留存、新增等等,还有可能是具体的业务指标。
比如对于 Uber 来说,司机和乘客的数量可能会成为增长的支点,我还看到过一篇文章说 Uber 会跟踪用户完成的公里数。他们认为这个数字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杠杆。
对于 Facebook 来说,可能是分享的信息数量和停留时长,只有呆的足够久,才可能会产生粘性。一个即时通讯工具的关键指标可能是人均消息量,我们的抽奖助手的关键指标是发起抽奖的人次。
选择关键指标作为支点的原则是:它是否能够有效地承前启后拉动整个业务公式。
我们在前面就提到过,业务公式中的各种指标可能会相互牵涉和关联,而有一些指标能够对整个业务过程产生增益。
比如即时通讯工具,前些天锤子刚刚推出子弹短信,一度爬上 App Store 榜首,可以想象用户中不乏尝鲜者,子弹短信能不能把这个势头持续下去非常关键。
这时或许应该更重点关注每天的消息数,或者是人均消息数的分布。因为一个即时通讯工具的用户,只有在其中发送和接受了足够多的消息,才能成为真正的用户。至于日活日启,现阶段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抽奖助手的逻辑也很简单,足够多的抽奖能带来足够多的传播,在让更多的人体验参与抽奖的过程之外,还能带来更多的潜在抽奖活动,进一步增加产品的体量。
当然,除了业务公式之外,如果我们回到上次分享的 AARRR 框架,也可以在其中根据不同阶段来选定支点,比如在上次分享中我们提到过的,先关注留存,再去做新增,也是一种策略。
最后还要再多强调一遍的是,不论是宏观的核心目标,还是运营策略落地的关键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应当随着业务、市场环境和团队的变化而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没有唯一答案,甚至没有对错,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最有发言权。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今天我们聊到了怎样从业务出发,根据选定的核心目标,到拆解业务公式,以及从业务公式中,选择关键指标作为策略的落脚点,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最后问个问题,如果你是极客时间的负责人,你觉得当前核心关键指标应该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