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邱岳的产品实战/模块一:增长你的产品:一款产品的诞生与增长/21 | 增长黑客的阴暗面.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76 lines
7.8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21 | 增长黑客的阴暗面"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51/95/51276306cc15142534f8d5bbb9bdf095.mp3"></audio>
极客时间的专栏读者你好,我是邱岳,今天是我们增长部分的最后一篇内容,我们换个角度,一起来聊聊增长黑客的阴暗面。
## 1. 对“增长黑客”保持克制
产品的增长其实并不是被发明的流程,它是一直存在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产品和服务(获客),被吸引并动手尝试(激活),成为产品的用户不时地来使用它(留存),为它付费(变现),并推荐给更多的用户(传播)。
我们再来看看黑客是什么,黑客其实是一种不拘泥于规则,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突破客观束缚和限制的精神。不论是利用薄弱环节取得系统的控制权,还是巧妙地绕开框架限制达成功能目标,这其实都是在利用聪明才智,去跟规律和规范做对抗。
就像电影《黑客帝国》,当我们试图去 Hack 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突破重力、速度、时间等等自然规律。
所以当我们将“黑客”这个词用于增长时,其实就是一种突破产品自然增长规律的尝试。比如我们在上次分享聊到的传播过程,本来这是用户自发的过程,但当我们试图 Hack 它时,就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去触发或加速这个过程。
这些手段在理性范围内是促进增长的科学,可一旦开始无节制地滥用,就会变成灾难,反倒给用户和产品带来伤害。
如果你还记得我在上一季专栏中那篇《产品中的黑暗模式》的分享,可能会有印象,文章中我们提到:当利用人性弱点能够快速见效时,就会有人倾向于滥用这样的手段。
增长黑客也一样,一旦某种增长策略有效,就会被大量复制和加强。对于其他行业中的玩家,要么保持克制,然后看着流量被抢掉,要么就不得不快速跟进,用同样的手段去保证自己的生存。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经在一篇[笔记](https://mp.weixin.qq.com/s/k2BSaLVoGcisQ4R1hofplw)中提到“电影院现象”(也叫剧场效应),指的是电影院中,如果前排的人站起来了,那么后排的人由于被挡住视线,于是也会站起来,最终整个电影院的人都要站起来。结果本来大家可以坐着看的美事,变成了所有人都站着看的辛苦事。
只需要很少比例不遵守规则的人,就可以引发可能波及所有人的“剧场效应”,而且一旦趋势开始发生,身在其中的任何人都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扭转局面。
动辄刷屏的各种经过精心设计的病毒传播,直击人性贪婪和恐惧软肋的营销活动,无节制的分享有奖,无节操的下三路素材。我们身为从业者,即闹心又困惑。
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到前些年曾经昙花一现的一款社交软件“来往”。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的用户和内容涌入,时间线瞬间爆炸,盛极一时,据我所知有不少人在那一拨火爆中赚到不少快钱,但没过多久,整个产品就迅速衰落下去,最终沉寂。
这就像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说,任意一个孤立系统总会趋向于熵增,也就是趋向于无序,最终失去活力,归于死亡。自然界如此,产品也是如此。
阻止或者减缓这一过程的方法是由外界向这个系统输入能量。回到产品中,其实就是需要有外界的力量对这样的趋势施加反作用力。
与“来往”相对应的另一款社交应用是微信,微信对于自己的内容机制就采用了相对强硬的管制措施,不论是诱导分享还是病毒传播,一旦触发限制条件,就会被禁掉。
虽然微信没有做到完美,还有很多问题,但包括查禁多级分销、截断诱导分享、限制高危源等等手段,确实维护了整体微信生态的稳定,至少减缓了产品向无序发展的速度。
除了寄希望于平台方的监管,我们自己也应当尽可能克制。相信产品核心价值的力量,也相信时间的力量,尽量有节制地使用各种增长手段。
## 2. 朝着用户利益努力
在应用增长策略时,能够尽可能往用户利益的方向努力多走一步。至少做到不蒙骗、不恐吓、不嘲笑。
这里似乎并没有一根清晰的红线,有时候差异就在股掌之间。曾经有个同行跟我讨论过当年 Hotmail 在用户邮件末尾加入自己的广告内容是不是道德,我的观点是:让用户知晓并能够删掉这部分内容就应该算没有突破底线,而他则认为:擅自在用户邮件内容中添加自己的东西就不应当。
这样的问题其实并没有答案,而是一个灰色地带,不同的产品经理会有不同的标准。
有不少书里列举过一些衡量方法,比如有个办法是:你可以想一想家人看到你设计的产品或运用活动会不会感到羞愧,比如利用色情和暴力的素材来吸引流量,就很难过得了这一关。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电商平台的广告,说一个衣柜 9.9 包邮,点进去一看,上面标着“已售罄”,原来是总共限量 2 件。你说他欺骗吧,好像也没有,但就是感觉这个策略有些不怀好意。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是你的父母看到这则广告,点进来了解到真相后会怎么想?这可能会让你做出更加善意的选择。
还有一个办法是设想当你的产品大获成功或以失败收场时,那些苛刻的媒体和言论会给出什么样的评价。如果你不想看到他们把你形容成骗子、流氓或无良商人,或许就会给自己留一点余地。
做出这样的选择很难,前些日子我收到一个曾经投入很多感情的产品的模板消息推送,大意是有适合我的新内容,列表里第一条赫然是“硬度不够怎么办”。我当时以为这是恶作剧或者有针对性的羞辱,询问了其他人,发现其实所有人收到的都是相同的内容。
气愤和失望之余,却也哑然失笑,甚至有些同情产品经理。恐怕他也只是被 KPI 压弯了腰,不得已才下了一剂猛药罢了。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其实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整体用户群财富和品味的增长积累,他们会去选择真正的好东西,他们能读懂我们设计背后的善意,并选择支持那些值得信赖的好产品。
## 总结
回到增长这件事情本身,**我们应当对那些病毒传播和爆炸式的增长保持警惕,对以刷屏、增粉为目标的神奇增长手段手段保持冷静。而去关注那些真正能够给用户带来价值,让他们心甘情愿变现和传播的特性。**
所有的数据分析、方案测试和快速迭代,都应当用来发现和加强这样的特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撬动的 AARRR才是我们在研究增长的过程中应当追寻的意义和价值。
好了,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与此同时,我们专栏中跟增长相关的部分,也就告一段落。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从产品价值、增长团队的设置、增长的过程和执行开始,分别介绍了增长循环中的不同环节。希望这些内容能够给你带来启发,也希望它可以激发你更深入地去查阅与增长相关材料的兴趣。
我们在分享 AARRR 的过程中跳过了“变现”,这部分内容会在商业产品相关的章节再做补充。
接下来我们会花几周时间来聊一聊产品经理的数据方法和数据意识,如果你对增长和数据方法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想了解的内容,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