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邱岳的产品实战/模块二:升级你的产品能力:产品经理的数据能力与商业意识/28 | 那些数据不能告诉你的事儿:尽信“数”不如无“数”.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74 lines
8.6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28 | 那些数据不能告诉你的事儿:尽信“数”不如无“数”"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1e/c1/1e4163b7a2450036421e8ded807abdc1.mp3"></audio>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设计了两个场景,并围绕着它们介绍了:如何建立日常数据阅读的习惯和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数据辅助你的决策。<br>
&nbsp;<br>
记得在这个部分的分享之初我们就提到过,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数据能力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数据是我们最为忠实的伙伴,可是到了数据能力的最后,我想换个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数据的一些误区和陷阱。
## 数据的骗局
首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来自我看过的一篇文章。
前些年微博出了一个分析用户的星座构成其中发现12星座里摩羯座的比例特别高然后就有人就根据这个星座特点分析说这个星座的人占比高是因为星座的性格是比较闷骚只喜欢在隐蔽性好的社交平台上袒露心声等等很用心做了一番长篇大论。网友们也七嘴八舌地围绕这个观点进行讨论。
后来在这个分析的底下终于有一个人发现微博用户注册默认的生日是1月1日这就意味很多用户选择了默认注册也就导致了做用户分析的时候摩羯座的用户占比特别高。
这也说句关于星座的题外话,其实星座也是一个跟人的心理和数据相关的话题,有个心理学的效应叫做“巴纳姆效应”, 讲的内容就是:人通常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种描述十分泛泛,甚至会把这些描述当做对自己的描述。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在看刚才的故事,在默认设置之下,其实所有的分析都没有任何的道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数据误读的现象,所以当我们获取到一批数据的时候,先别忙着下结论。我们先去筛一下,把一些不靠谱的数据清洗出去。
就像刚才的例子一样,对于一个用户量大的平台来说,用户的年龄段和用户的性别都有可能出现不平衡,但是用户的生日不应该出现很大的不平衡。看见这个数据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这个数据出现了问题,而直接不是从这样的数据出发,去做长篇大论的分析。
另外还想提醒大家的一点是:不要把相关性当作因果性。如果两件事同时发生了,我们自然是觉得两件事是有联系的,但是,其实它们在逻辑上可能完全没有关系。关于这个观点,图灵好像出了一本书,就叫《别拿相关当因果》,大家可以阅读一下。
在产品的运营里,我们经常会把两个共同出现的波动联系起来,让它们互为因果。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都认为用苹果手机用户的付费能力更强,那么,是不是因为他使用了苹果手机,他的付费能力就更强了呢。
这其实可能不是因和果的关系。也许是因为用户的付费能力强所以才会去买苹果手机并且这部分用户的付费能力强有一些新的Android手机出现他们也会去买Android的手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只去关注iOS的场景而忽略了一部分付费能力强的用户使用的是Android手机可能就会错过一部分用户的运营。
我再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某个公司做的一款App到了付款页面用户总是喜欢后退一下再重新进来付款这个比例非常高并且他们发现用户后退了一下之后再回来的付款概率会高一些。
所以负责的同学就觉得付款与“后退”这个动作直接相关了,于是就把“后退”的功能做得特别抢眼,后来发现,用户有后退的动作,其实是因为优惠券的数字不会自动刷新,所以用户不得已只能后退一下刷新。这其实是功能上的一个错误,却导致了看似互为因果的结论。
我们还是要找到实际的因果,去找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把所有的数据都当作现象,而不要把数据当做因,如果说,除非有非常明确的指示,或者非常明确的线索告诉你这个数据就是因,它才有可能会是因。
## 不要去预设你的期望
我们在做产品数据分析的时候,往往会很容易陷入一种潜在的状态里。这就是:当我们有了一个特别有倾向性的立场和期望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去误读数据,用以支撑自己的结论。
这种感觉就像你到了一个岛上,你发现这个岛上没人穿鞋。如果你的预设是:不想在这个岛上卖鞋。你就会分析说,这个岛上没人穿鞋,所以鞋子在这个岛上没有市场;但是你到这个岛上的预设是:我就是要在这个岛上卖鞋。你一看没人没穿鞋,就会觉得:哇,商机很大,这些人都没穿鞋,给他们穿上。
在这种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与你预设的立场和出发点都会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有期望了,而这个期望又悄悄地在我们的脑中存在,并去推着我们找到了一个结论,继而去找数据分析的路径。
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句,我们不要有了结论,再回去找数据支撑,一定要是你把自己清空,不要设立场。
如果你觉得不行的话,我可以分享给你一个很好用的办法。就是再去用同样的数据去推导:结论的反面是不是也可以成立。如果你发现逻辑上也能走通的话,那就意味着,你这两条逻辑可能都是有问题的。
“你是因为看见而相信,还是因为相信而看见。”这句话因为阿里的加持,而被广为流传。虽然在长期的战略上,我们需要更为推崇“相信”的力量,但当面对数据时,请务必在真正的“看见”后,再去相信,这样才会让我们更为冷静地去做产品上的决策。
## 数据不是唯一驱动力
虽然我们做产品总是在说“数据驱动”,但是数据并不应该成为你的唯一驱动, 如果说我们纯粹被一些数字驱动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变成一些KPI动物。
比如我们做了公众号写了一篇文章没有人看,也许会很失落,第二天,可能就在标题上用了一些小技巧,结果就发现看的人变多了,数据也变得很好看。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在标题里耸人听闻或者追热点,看的人会更多,阅读量也就高了。
但是,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它影响你对内容的方式和方向,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一直在迎合用户和市场的品味。你既没有把价值传递出来,也没有创造出你的价值,即便你什么内容都没有,可能只是一个夸张的标题,你就可能获得一个很高的阅读量。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不但会让自己没什么价值,浪费了用户的时间,并且,这样也会把行业的生态搞得十分脏乱差。
## 数据不是终点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不要把数据分析当成终点,不要把数据分析当成我们的依靠,所谓尽信“数”,不如无“数”。真正驱动我们做事情的,还是产品的目标和用户的价值。数据只是帮助我们去做决策、去选择方向的一个辅助而已,而不能代替系统性的思考。
并且,数据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过去的理解。它没有办法对未来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指示。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根据过去的经验来作判断,但是,有时候一些划时代的产品,或者一些真正能够影响行业的产品,是很难从过去的经验中分析和演化而来的,它需要的是变革和精华。就像之前说过的,不论你怎么去分析和判断,在最后,还是要给自己的直觉一点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有自己信仰的方向,有自己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判断。坚持去做,然后等待这个行业到达你所判断的时间点,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非常酷的事情。
## 总结
今天我们分享了数据能力的最后一篇。稍微有点发散,我们围绕着数据误读和一些数据使用误区,谈到了数据不擅长和并不能做到一些事情,希望大家在做自己产品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对数据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数据是我们去推动产品发展的一个必要的手段,但不要把数据当作唯一的手段。更不要把它当做我们做产品的目标。如果你对今天的主题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