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ResourceRepost/极客时间专栏/黄勇的OKR实战笔记/OKR活学活用/28 | 如何避免“跳槽”变“跳坑”?.md
louzefeng d3828a7aee mod
2024-07-11 05:50:32 +00:00

156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audio id="audio" title="28 | 如何避免“跳槽”变“跳坑”?" controls="" preload="none"><source id="mp3"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audio/dd/db/dde604a8a41e14216efec9e611e6fedb.mp3"></audio>
你好我是黄勇。在本专栏的“OKR 活学活用”模块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在招聘工作中如何使用 OKR以及一系列相关人才激励的方式并讨论了在敏捷时代下如何做绩效管理的方法以及在如何使用 OKR 提高开会效率的技巧。
当我在每篇文章末尾给大家做问题解答时,经常会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我希望能借助本文为大家做一个更加详细的解答。首先,我们就从一个大多数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开始探讨。
## 如何避免“跳槽”变“跳坑”?
在《[22 | 面试人才好纠结,新人试用难考核?你其实可以这样做](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19619)》文中,我本想讲述如何在招聘时使用 OKR不过在留言区里看到有位读者由此联想到了换工作的场景既然 OKR 用来选拔人才,反过来,是否也能用 OKR 来筛选公司呢?这位读者的问题是这样的:
>
<p>读者「夜空中最亮的星(华仔)」提问:<br><br>
老师讲得很好,通过这个 OKR确实可以很好地筛选新员工。那么员工是否也可以有个 OKR 来筛选公司呢?</p>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不管是程序员、技术总监,还是 CTO大家在面临择业时到底该如何正确选择未来的工作机会呢是否存在科学的判断方法让我们避免在跳槽时踩坑呢
用 OKR 来制定“择业目标”并不难,难就难在当你遇到多个新的工作机会时,如何尽快做出自己最正确的选择。我认为,与其告诉你如何制定这样的“择业 OKR”不如为你分享一些对于择业的科学判断方法让你能够做出不后悔的跳槽决定。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旷世奇书《孙子兵法》中就发表过这样的观点:
>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以上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
所以,可以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的最终胜负,即哪一方君主更得民心?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更得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更为严明?哪一方兵力更加强大?哪一方士卒更加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更加公正严明?我通过这些就能够料知谁胜谁负了。
我认为,**对于准求职者而言,在公司级别越高,跳槽风险也越大**。因此,当我们在寻找新的工作时,不妨使用《孙子兵法》中提到的这“七计”加以判断,我将其定义为**“择业七计”。**尤其当我们面对未来想要加入的公司,而不知道应该选择去哪家时,不妨试试这套方法。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c/dd/7cf5c6b8e5a1efb46c2fc3c387696edd.png" alt="">
第一步,比较老板。比较的是他的战略方向是否明确?眼光是否长远?以及你是否喜欢他的性格?这些问题其实都能在面试的时候找到答案,我们更多的是抛出一些问题,看他的回答是否让自己满意。
对于我所说的“老板”,可以是公司的创始人,或者你未来的直接上级,在面试时一定要搞清楚你的“老板”是谁,并深入了解他。其实,面试就像谈恋爱一样,在正式领证结婚前,应该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对方。
第二步,比较公司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尤其是将来和自己密切共事的几位领导,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在面试的时候要求和他们当面聊聊,通过交谈可以对他们的才能有一个初步判断和了解。尤其对于高级管理岗而言,我们必须培养自己与跨部门同事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三步,判断公司做的项目是否赢得了市场?是否适应当前时机?
第四步,比较公司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判断自己是否能接受并适应。
第五步,比较公司的市场份额与人员规模。
第六步,比较员工的基本素质。
第七步,比较薪资和待遇。
如果你打算换一份新工作,而对这些新的机会犹豫不决时,不妨参考以上七个步骤,但需要注意判断顺序千万不要搞颠倒了,如果你更在意个人的成长,建议不要将薪资作为第一考虑因素。
但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却似乎有悖于这套科学的择业方法论,在公司中仍然有一些同事,正因为涨薪不理想,最终才选择离开公司,去寻找薪资更高的地方。所以,作为团队领导者,不禁常常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到底应该如何给团队涨薪呢?”
## 你应该如何给团队成员涨薪?
对于涨薪而言,一直都是团队管理者的难题,一旦做得不好,可能带来团队成员的不满。在《[23 | 人才激励方式众多,哪种方式最有效?](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20853)》文中,就有位读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给一部分人涨薪,还是给全员涨薪呢?
>
<p>读者「天涯海峰」提问:<br><br>
想和老师探讨一个问题,涨薪应该按照考核划分,只能给一部分人涨,还是应该按照工龄有个阳光普照?涨幅需要按照考核来,从而达到激励效果?</p>
我认为,**个人能力得到了成长,或者对团队做出了贡献,这两类情况只要有一类满足了,就能为其涨薪,否则就没有必要涨薪。**此外,为了让涨薪做到对每个人尽可能公平,你不仅需要一套合理的“考核方法”,还需要一套公开的“涨薪规则”。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们曾经使用的考核方法与涨薪规则,你可以参考我给出的方案,并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出更适合于你自己的方案。
我们不妨先从“考核方法”开始探讨,随后再逐步了解“涨薪规则”。
我首先想表达的观点是,**通过考核决定涨薪,这件事本身具备合理性,但不要单纯地只看 KPI 绩效考核结果,也要看 OKR 目标实现程度。**
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员工的“个人 OKR”的完成率非常高说明他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成长或者他对团队做出了贡献这是加分项决定了涨薪。同时如果他的 KPI 也达标了,没有扣分项,那么他就有可能得到一个不错的考核成绩。
我们将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级别,即 S、A、B、C。其中S 表示“特级”,即卓越,在整个团队中它所占比例最小,只有 10%。
此外,每种级别都有一个叫做“倍数”的概念,比如 S 的倍数是 1A 的倍数是 0.5,这意味着两个 A 相当于一个 S也可以理解为“A + A = S”。
除了倍数以外每种级别还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数”比如S、A、B 的分数依次为 4、2、1它们均为正数但 C 的分数却为 -1它为负数表示不加分反而要扣分。总之倍数用于反映级别对应的比重分数用于累加级别对应的成绩。
关于不同级别对应的比例、倍数、分数,如下表所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60/ba/60115474f772d823f03ca31d1c52cbba.png" alt="">
由于一年有四个季度,但四个季度对应的自然天数却不太相同,所以我们将四个季度转化为了三个考核周期,即每年考核三次,分别是:
1. 第一次:春节后 ~ 六月底
1. 第二次:七月初 ~ 九月底
1. 第三次:十月初 ~ 春节前
上级为下级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根据不同级别的比例,将自动决定每个人对应的级别。将这三次考核结果所产生的级别累加起来,就能计算出每个人对应的考核分数。
比如,某员工三次考核结果分别是 S、A、B那么他的“总倍数”为“1 + 0.5 + 0 =1.5”他的“总分数”为“4 + 2 + 1 =7”。
为了使得最后能计算出一个具体的“涨薪比例”,我们引入了一个叫做“涨薪系数”的概念,并将其设置为 0.015,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系数。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82/fb/82fc1b7292e619faf7f1dfc4667e43fb.png" alt="">
我们将涨薪比例计算公式定义为:
>
涨薪比例 = 总倍数 × 总分数 × 涨薪系数
回到以上示例中该员工一年考核结果为“S A B”那么他的最终涨薪比例为“1.5 × 7 × 0.015 =0.1575”,四舍五入并转化为百分比后,约等于 16%。假如该员工当前工资是 10000 元,那么他可涨薪 1600 元,即涨薪后的工资为 11600 元。
由于一年有 3 次考核,每次考核有 4 种不同级别,我们根据排列组合,可以得到 20 种不同的情况,因此根据以上算法,我们可直接算出每种级别组合所对应的涨薪比例,如下图所示:
<img src="https://static001.geekbang.org/resource/image/77/87/778cc483a2187bfddbec258f3794c787.png" alt="">
从图中展示的涨薪比例可见,一年最高涨薪比例为 54%,这将意味着每次考核都要拿 S。如果三次考核中有两次都拿了 S那么涨薪比例将高于 20%,这是一个很理想的涨薪幅度。凡是三次考核中,没有拿过 S 且有两次都拿 C或者三次都是 B那么也就与涨薪无缘了。
最后需要做的是,将以上考核方法与涨薪规则公开透明地分享给团队成员们。
此外,如果你希望在团队中建立“末尾淘汰”机制,不妨建立一条规则:凡是得不到涨薪的伙伴,就意味着可以考虑主动离开团队。如果大家都认同这个规则,那么你也不必为每次解雇员工而感到万分棘手。
介绍完了这套涨薪方案我们继续回到探讨OKR 这一主题上,目前从部分留言回复上来看,仍然还有一些读者对“承诺型 OKR”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
## 承诺型 OKR 难道不是 KPI 吗?
我们知道 OKR 与 KPI 的区别,但得知包括“承诺型”和“愿景型”两类 OKR 后,难免会对承诺型 OKR 和 KPI 的差异产生混淆。在《[24 | 敏捷时代下你该如何做绩效管理?](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25956)》文中,有位读者就提出过这样的疑问:
>
<p>读者「Jxin」提问<br><br>
1.这个承诺型 OKR失去了往更好地做挑战的诱导回归到了降低标准到 100% 成功的保守。如果再挂上年终绩效考核奖金,那么我到底该叫它 OKR 还是 KPI 2.0 呢?毕竟这个模式下的 OKR 除了依旧有向上对齐的反向沟通,其他功能基本没了。因为挂靠奖金和 100% 达成,会导致我无视目标,只盯着关键结果去发力。<br><br>
2.并不是反对老师的观点,只是这一路跟下来,感觉这章的阐述跟之前学到的认知有所分歧。主要是这个承诺型 OKR 觉得其实就是 KPI。既然如此也没必要给它套个 OKR 的名字。直说这个就是 KPI用来保障职责必须达成的任务的完成。而愿景型的任务再采用 OKR并去做跳一跳的挑战。OKR 和 KPI 结合使用,各有应用场景也是极合理的。</p>
坦率地说,承诺型 OKR 和 KPI 确实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期望结果必须达成,承诺型 OKR 的评分应该为满分 1 分,否则就是没有完成目标。
对于 KPI 而言,也是这样,只要结果没完成,就是不过关。但是,它们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接下来我就来重点介绍它们之间的差异。
首先,我们从“承诺型 OKR”这个名字来思考一个问题这个 OKR 究竟是谁承诺的?很明显,就是制定 OKR 的人自己承诺的,而不是别人为他承诺,并命令或指派他来完成的。因此,“承诺型 OKR”就与 KPI 就产生了本质区别了,**承诺型 OKR 是自己承诺并主动执行KPI 是他人承诺并让自己被动执行。**
其次,既然 KPI 是上级为你制定并要求你来达成的那么对于你而言KPI 就是一条底线,你达到即可,如果达不到会怎样?可能会影响你的个人利益,比如扣奖金,甚至降级别,所以 KPI 才能更大程度上起到威慑作用。
然而,**承诺型 OKR 本质上还是 OKR而不是 KPI最终无法达成目标时你要去复盘去找原因看看到底是因为主观过渡承诺还是因为客观因素而导致的。**
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你想在团队中针对“承诺型 OKR”对他人进行考核建议你可以设置奖项但不要设置惩罚。**因为惩罚将可能带来的是,大家都不愿意做出承诺,这不仅让 OKR 很难在团队中落地,而且也可能使得团队制造出一种“不愿担责”的文化,我想这些一定不是你想要的。
## 总结
今天我深入回答了三个问题,关于跳槽判断原则与涨薪实操方法,以及承诺型 OKR 与 KPI 的区别。总地来说,我想表达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1. **择业有风险,跳槽需谨慎,学会“择业七计”,从此“跳槽”不再“跳坑”。**
1. **考核要科学,涨薪要公平,规则要公开,赏罚要分明,这都是管理者的职责。**
1. **自己承诺的事情,自己才会更愿意去兑现,这不是 KPI而是“承诺型 OKR”。**
真心希望本期答疑能够为你解惑我们在下一篇“OKR 未来展望”中再见。
## 思考时间
关于跳槽、涨薪、考核方面,你往往会遇到哪些困惑呢?欢迎留言分享给我。
最后,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